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社会实践感想

大学社会实践感想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社会实践感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社会实践感想

篇1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宝贵的业余时间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学生要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在这之前也是不怎么懂得的。但是,经过这次的xx实践活动,我竟然领悟到了-些我以前所不明白的东西。

首先,假期里,我们的时间相对的充裕了许多。我们被允许做更多的事情。所以这种假期的实践活动就成了我们的选择。因为它既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大的-一个世界,又可以让我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快乐。当我们I用自己的能力去实践,去帮助别人时,这种快乐别人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但是我相信,这种实践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想起了一句话,人的成就是决定于他怎么利用课余时间。所以,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实践一定是最最值得我们来体会的。

20xx大学社会实践感想与收获【2】

经历了xx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0xx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想与收获【3】

这次xx社会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暑假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范文内容地图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篇2

第二,高三老师的品德问题和高三学生的无知(这里我想说的只是一部分人)。在我招生的过程中,我真的为有些人感到悲哀。有些学校为了拉到更多的生源,不惜一切代价,贿赂毕业班的老师,要他们老师帮他们宣传。他们也不看看这个学校究竟怎么样,就给他们的学生瞎指点,有的几乎第一志愿填的都是同一所学校。我不敢说我们学校比别人好多少,但我能大胆的说,我们学校的品德要比你们好。敢问那些受贿的高三老师,你们的良心会受到谴责吗?这次选择有可能就决定别人一辈子的命运啊!想想那些高三的有些学生,难道老师所说的和所做的就真的那么正确吗?即便你们没出去认识世面,你们也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啊!什么好,什么不好?为了自己的未来,你们总是有办法知道自己要读什么样的大学。学校并不在乎公办的就一定民办的好?钱多钱少的问题?我要看的是这个学校是不是国家承认的,有一定师资力量的,你能学到东西的学校。虽然大家都不懂,但我相信一个高三的毕业生能辨别一些是非。因此,我只能说部分高三老师品德有问题,部分高三学生很无知。

篇3

这一个月的三下乡活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收获,我能亲眼见证身边的好友同学前进的脚步真是一件颇为感慨的事。某人真是突飞猛进,在这里我也不点名道姓了,如果他能继续坚持,未来一片光明。

下面就先介绍下三下乡大概内容,因为签过保密协议,一些东西不方便透露。(如果哪一天我被抓起来了,希望大家能联名把我供出来!)我就大致说下整个流程:第一天我们下乡找老百姓通知他们体检,然后第二天给他们做问卷检查,第二天的下午继续下乡找人,如此循环。步骤十分的简单,但是现实却十分的繁琐,老百姓们一般都比较急,做检查往往没什么耐心,这之间的苦辣我们就不多说了,毕竟一说就会牵出一大堆抱怨和无奈的话。我就主要说说我们所干的事。

我们是流行病组,又叫入户组,说白了就是跑腿铁板烧。这个暑假各地高温,每个流行病组的人都要挨晒,入户到家还要问卷量血压什么的,遇到不配合的就更加窝心了。大体来说真是苦不堪言。如果是安医大的同学应该知道,我这次下乡是和xx一起的。她也是下乡的,这个暑假真是苦了她了,每次下乡看她那累时标志性的眯眯眼,我就感觉有些对不住她。当初暑假前是和她一起商量来的,没想到分到了这么苦的活,真不走运。

虽然抱怨多,但是收获不少,接下来就谈谈我这一个月的收获。

首先是人,遇到3个好人,曹师傅、张主任和韩教授,这一个月艰苦生活多亏他们,才让我们这些下乡的人有了干活的动力。曹师傅这人是这次活动的专制司机,每次下乡基本上也是他送我们去,人好还幽默搞笑,喜欢开玩笑,表情也丰富,我们寝室老大拍了一张他的日本鬼子特写,他真是一个乐观的人,每天都能找到乐趣,看他活的很开心。

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

张主任也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做领导也天天做事的人了,对于他的认真,每个下乡的人深有感触,特别是xx跟我说的,他那一次和张主任一起下乡,结果为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花了1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村子里找到了3个同名的。对于下乡的人来说,这种认真真的挺痛苦的,但是也不禁佩服他,如此认真的人,在他们的年代里可能只是稍稍出色,而在我们这辈浮躁的人中,他绝对是最应该成功的人。认认真真的人我现在见了两个,一个是我们寝室的xx、二是张主任。我记得最后我坐车去火车站的时候,张主任坐在导医的桌子上,我说,张主任我们回去了!他居然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慢走,谢谢你们啊!当时,真感到有些滑稽,但是想到他每次累得在颠簸的路上都能睡着,心中更多的是感动。

不禁感慨真正认真的人才令人钦佩,真正认真的人才最可爱!

接下来再谈谈这次活动带给我的收获,首先是问卷方面,我和xx参加过两次活动,其中有一次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相比之下真是简陋又抓不住重点。在这一个月的问卷中,每天我们下乡组还要承担问卷组的任务,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白干活还累着自己。每天都能听见同学在抱怨,我自己也同样觉得吃亏,做了一个星期后,我开始慢慢转变思想,我发现这次设计的问卷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是我暗自制定了个学习方案,对于这份问卷的每一块,我都会挑一天两天来仔细研究,在和老百姓的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着重某一个地方来问。这不仅让我收获不少,也让我发现了其中的隐情和错误。这份问卷乍一看涉及方面多,内容详尽,特别是在具体的一方面时,可以设计问题来检测问卷的有效性,也可以在对象不知不觉中完成问题,另一方面其实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份问卷是好几份问卷的综合体,一看就是压榨我们这些本科生来为自己课题搞数据的。这只是其一,由于有保密协议,具体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一份问卷带给我的收获已经很多了。

其次就是下乡了,我们这一个月没白跑,我还记得第一次下乡跟着一个组长去,只是拎个血压计在后边跟着,光听那个组长问,到后来我和xx一组,我们两个都能主动得问清楚路线,而且,在一个月磨练嘴皮之后,现在我发现交流时思路清晰甚至可以提高语速,我是不是会赶超华少?不管怎么说,这种回忆变化的过程真是奇妙。

下乡除了把嘴皮子练溜了,再见到老百姓是会发现有很多以前学过的医学知识得到运用,这次下乡见到了静脉曲张、心源性水肿、玫瑰痤疮、静止性震颤等等很多特征性病症,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十分不错,xx的药理很好,基本上老百姓吃什么药,该怎么吃,买的药是哪一类,该不该吃,她都清楚,顿时感觉厉害。相信以后的学习在遇到学不下去的时候,回想这时的情景也会有些动力涌上来吧!

我们下乡这一组都是预防专业的,平时虽然都是同学但是都没有深入了解,这次下乡,才知道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有的人能吃苦耐劳,有的人能认真负责,有的人有孝心有爱心,有的人积极主动,现在终于明白,每个人的优点都是一点一滴表现出来的,而且这种优点往往自己觉得没什么或不知道,但是别人能看得一清二楚。就针对每个人的优缺点我还和身边的人聊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也说明每个人的优缺点有很多,只是自己没察觉而已,我还和xx聊过我自己有什么优缺点,她说的我都没觉得有,所以,我觉得大家心里都基本上和我一样,就是不知道自己哪里好不知道自己哪里坏,只有别人提醒下才能发现一点。总之,慢慢发现。

总结下自己过去,给下一任班长提供参考。

1.作为一个班干,我有想法,但是我太犹豫,一个活动,开会讨论是有必要的,但是决定的是你。

2.作为一个班干,我总想着干点事,但是有的时候大家不认你这一套,有的时候你多出现在辅导员和同学面前,多说说话,都比举办一个活动有作用。做我们班班干的辛苦,不做班干的同学你不会知道,你要想把我这句话否认了,就来当班长,谢谢。

3.作为一个班干,我没有细节规划,很多东西框架好了,执行砸蛋!所以请详细做好工作计划。

简单来说就这三点,希望下一位班长可以表现出色。这样下学期我就有空余的时间做我想做的事了,就不会出现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玩边干班干的事了。

我把整个班级状况还有自己不想继续坚持的念头告诉了韩教授,他说,你该为了自己去当班干,这是你的锻炼的机会。

篇4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这已经是三下乡的最后一天,内心有太多的感动和惊讶,也有太多的欢乐与辛酸。但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每天早上看老人们在院子里悠闲的散步,整齐而熟练的地做早操。他们早睡早起,老当益壮,以晨练当每天的必修课,他们的身姿如孩子般灵动,他们的笑容像阳光般灿烂。来到敬老院的前两天,我们在管理员阿姨的带领下,积极仔细地打扫敬老院的卫生,我们分工明确,男女各司其职,擦玻璃,扫院子,倒垃圾。虽然事情不多,活也不是很累,但也许是我们平时缺乏锻炼的原因,再加上炎热的天气,有时我们大汗淋漓,有时我们精疲力尽,这些事对我们来说,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劳动过后干净整洁的院子,光洁如镜的玻璃,还有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就像战士立功后获得的勋章,时刻挂在我们心中。

下乡的第三天,在队长xx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三下乡最重要的任务——访问四老: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和老劳模。我们13个人分成几组分别采访,然后根据老人们的描述记录整理资料,最后完成采访稿。在采访中,每一个老人都侃侃而谈,亲切地握着我们的手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曾经。宋秀莲奶奶以前是妇联主任,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在任期间为人民和党做了极大的贡献。温其斌爷爷一生致力于教师事业,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特别高兴,他说他当了一辈子教师,很是喜欢学生,喜欢学生的活泼开朗,喜欢学生的调皮捣蛋。临走时,他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太阳,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张振斌爷爷从朝鲜战争爆发时就积极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部队中,一直是战地接线员,在战场的第一线参加战斗,不仅见证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拼搏,而且见证了美国投降签字时全国人民的欢呼,他一直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用知识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当祖国需要时,就一个字“上”。听着老人们以前的光辉事迹,就像亲身经历了老人们灿烂辉煌的一生,我们感慨万千,难以言表。

篇5

过去的几天里,我们穿越田间狭窄的埂道,爬上雨后泥泞的山路,敲开一户户农家大门,与之亲切的交谈,讲述着我们的世界,倾听着他们的世界。

挥汗如雨,我们毫不在乎,因为感受到了村民极大的热情;腿脚酸痛,我们精神依旧,因为看到了村里孩子们收到小礼物时天真的笑容;满身疲惫,我们喜笑颜开,因为手中的调查问卷已不再是空白一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近年来,由于土地的缺乏,仅靠种植业已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年轻力壮的农民只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由此增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他们,虽然时刻期望全家团聚,但也深刻理解父母的艰辛,因而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争取自己没有的。他们勤劳、懂事,努力学习之余,尽量帮做家务。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长大挣钱,那样,父母就可以回家,不再外出打工……

他们需要爱

尽管懂事,但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爱。由于祖辈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又照顾多个孩子,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只能管好孩子的温饱。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如果没有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缺口。他们真的很想念自己的父母,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一个拥抱——那份独一无二的爱。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国家近年来实行的税费改革政策,逐步减免农业税,为农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此外,农业补贴等政策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得到了一致认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一步一个脚印”,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信念永在

农村生活尤如电影一般,在我们身边一幕幕上演,虽然我们不是戏中的主角,但能够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真的很荣幸。

篇6

(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从学生的阅历还是从学习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通过接触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直面社会现实的一面,为进入社会面对工作的人生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对每一个成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共同合作、共同相处、共同食宿的条件下完成实践任务。此外,三下乡的活动基地一般选在农村,大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机会,了解农村发展形势,对其求职就业的定位有一个新的思路。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暑期“三下乡”的基地一般选在农村,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近些年农村也朝着现代化的发展前进着,大学生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农村的舞台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投身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大学生的投入,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思路和力量,他们利用智慧,在农村的土地上,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三)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简单的自我环境中,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对农村生活有了较深的了解。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主体选择面不广泛,参与人数有限。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来看,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在组队初期,参加的人员主体选取相对来说只停留在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间,人员数量选择也非常有限。这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简单省事,免去报名人员多,择优选择的复杂程序;二是人员个人能力毋容置疑,作为学生干部,在学校的各种事情处理过程中,已经锻炼出来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参与主体的组成单一、参与人数少的情况。

(二)基地选择不连续,事先欠考察。根据目前各大高校的三下乡活动深入情况来说,基地具体选取还是每年都在变化,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导致了每年换地方,没有持续性、连贯性,最终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效性不佳。同时,地点的选取没有周密的考察调研。校团委都是根据团中央的文件精神,落实完成任务,联系有意向合作支持的地方团委,不能够保证当地是否需要相应服务的三下乡团队。

(三)形式单一,创新不够。目前的三下乡活动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型、文艺服务型、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古板单一。即使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形势,制定不同主题的活动号召,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还是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针对当前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扩大主体选择面。事实上,面对三下乡活动,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抱有积极主动的心态,都希望拥有这样的锻炼机会。然而团委在选取参与人员的时候,首先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学生干部中,使大部分人失去了机会。在选择主体时应该首先做好宣传,在众多报名的学生中,根据团队需求选择适合的人。同时应该注意到,一般应将城市学生尽量安排在农村团队中,农村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市区,做一些相关调研。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实践效果。

(二)建立长久的实践基地。高校团委可以在三下乡之前,组织一些学生对已定的实践地点做一些需求调研,让学生们提前知道,那里的人们需要哪方面的服务,这样有助于提前准备资料。同时,可以和当地的团委联系,建立一个长效的合作关系。可以制定一个实践计划,锁定实践的时段,可以以5年或10年为单位,每年安排不同的实践团,在任务完成之后,做好追踪反馈信息收集,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计划,争取体现三下乡的时效性。

篇7

在一个多月的暑假生活中,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响应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号召;也为了给个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利用三十天的时间组织了一项名为爱心辅导的社会实践活动。

现在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我在此做一个总结,作为大学一年级暑假的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的动机

在权衡了各项大学生可能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我认为:家教是一份切实、有价值的方案。

作为一名师范学院的学生,尽管我本身属于非师范类专业,但为人师表这个千年的古训却永远牢记在我的心中。

我觉得,做一个好老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如何出色的胜任老师的工作,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磨练。

所以本着这样一个向往,我选择了组织家教这项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的准备

为了能够增加此项活动的含金量。

我为活动订立了自己组织,自己分配,自己招生,自己工作的基本宗旨。

其中这里的自己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群体:即所有参与到我组织的这项活动中来的和我具有同等学历的朋友们。

他们分别是:万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管理系)、施政(南通大学数学系)、蒋舒(南京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贾楠(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在组织好人员之后,我于17号晚迅速草拟了两份材料。

即:爱心辅导介绍广告和爱心辅导活动会员条例。

(材料见附页)

活动的实施

在1月19号散发了爱心辅导介绍广告之后,我们很快接到了许多家长的询问,并陆续登记好姓名和联系方式。

1月21号上午结束招生后我组织分配了各个参与同学的任务,其中我具体负责了一名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及英语辅导工作。

会议结束前我们再次学习了爱心辅导活动会员条例。

下午同学们开始各自与负责的孩子家长联系,商定具体的实施细节。

22号活动正式开始,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始终遵守条例中的规定,牢记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本,礼貌、耐心、亲切的完成辅导任务。

同时,我尊敬学生家长,礼貌用词,耐心听从家长的建议。

在具体学科指导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存在着偷懒和粗心的坏习惯。

我针对这一点提出了狠抓辅导效率,减少学习持续时间但增大学习频率的方法,为这个孩子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活动结束时,在我和孩子家长共同组织的测验中,他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我还统筹着全局,每天与其他四位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提醒他们牢记活动条例并注意自己的安全。

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活动的总结

经过全体同学的努力,我们于2月22号下午圆满的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家教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召开总结会议,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感想。

其中万健同学的感想值得大家学习,他认为:通过这项活动,我意识到了钱财的来之不易,那么这个意识将给我今后形成正确的理财观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

同时在辅导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耐心、机智的处事习惯,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结合他人的建议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点是我走向社会前所接受的最有效的磨练

我个人认为:首先,这个活动是十分具有意义和价值的。

当今大学生虚度光阴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组织并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正如条例中所说的生活在严格教育体系下的我们,对于社会、责任、实践,甚至对于报酬是怎样得来的,还一无所知发起这项活动。

既贡献了自己身上的一份余热,也提高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其次,通过活动我们也很好的实践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提倡的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促进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以及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号召。

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活动中我再次认可了老师的教育,即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最后半年或一年才需面对和投入的任务,而应该是贯穿在我们生活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通过组织和参与爱心辅导活动,我个人对于社会的理解以及就业的估计有了更多的认识,而在组织管理能力上更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尽管不是真正的就业,但是体验到了一种在校园里和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带有一定压力的就业氛围,给自己为人生发展而做出的准备提供了帮助。

暑假即将结束,组织并参与爱心辅导活动使我的暑假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尽管在这次爱心辅导活动中我们取得的经济报酬是微薄的,但是我们收获的精神食粮却非常丰富。

因为它让我初步领悟到一个人不管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活动中都离不开扎实、勤奋、虚心这样的立身之本。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们也主动进去敬老院。

里面有许多老人以前都有值得骄傲和让人敬佩的职业,如:军人、教师、干部等!他们选择敬老院,有的是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感觉生活寂寞;有的是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处,拥有共同的兴趣,相近的人生观念和相似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生活乐趣。

拒老人进入敬老院时办理的手续来看,有50%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才来到敬老院,在这里有专门的人手负责照顾他们,他们的饮食都是根据老人们的需要,并且每个人每月还有一定的补助金!

每周日的下午,老人们都会聚集到敬老院内的一个礼堂里,并且有代表到台上提出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老人们的需要,且在某段时间内发放老人们的生活必须品,还将老人们所喜爱的菜列出,再投票决定本周的菜谱,在此同时,发放生活费!

老人们一看到冒着寒冷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我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我分享自己当年的金戈铁马万户候的战争岁月,还与我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而我也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老人们都感慨的说,正是国家的各种福利和党的政策才能像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的生活,更多的老人表示同学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

我并没有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埋怨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平时娇生惯养的我,走出校园来到社会。

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过去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我还又跑到外面的小卖部给老人买东西,虽然来的时候给老人们带来了些水果、点心,可那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用我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东西来表达我的心意。

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的房间并且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我就跟着那里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不方便,需要喂才行。

这时我主动给老人喂饭,虽然笨手,但见到老人们开心的笑脸就心满意足了。

我感觉到了一家人似的其乐无穷。

大多数老人在这里过的很开心,他们有时在房间过楼下的广场看电视或者锻炼身体,因此,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算是晚年安康了!

在这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为老人们做了些日常的事,也经常和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进一步增进感情。

通过与老人们的聊天,使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儿女的期盼,更明白了他们对我们后辈的希望

在活动中有一位老人给我印象很深刻,我叫他陈爷爷,是名老,我来到这位老人的房间,等候在门口的阿姨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便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今天来看看您。

年近九旬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

他笑着说:好!好!并点头欢迎,在房间我仔细打量一番,在床的旁边有个写字台,上面摆着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万岁,***万岁的行书字,字体显得苍劲有力,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靠近门口有一张旧的滕椅,估计老人平时常坐的,我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听着老人跟我讲他过去的故事。

当我们说起的事时,老人眼里泛出了泪花你他说:过去的很艰苦啊!现在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锻炼。

老人为自己是***员而感到骄傲。

他说:如果没有***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就没有可以让老人安度晚年的国和家。

老人说完后,我不禁从心里感到敬佩。

当我问老人作为***员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居然毫不犹豫的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就这样和老人聊了好几个小时!

那些曾几何时拥有我们同样梦想的老人们,他们也年轻过,我回家的时候和过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同样,在敬老院里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

1月19日,聊城大学社体部志愿者为传承世博志愿精神,开展了以慰问孤老,传递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活动,为凤城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送去了关爱 。

进入敬老院后,同学们便按照分工积极打扫卫生,他们有的到老人房间扫地、擦玻璃,有的到餐厅帮忙擦桌子、拖地,尽管天气寒冷,同学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努力为老人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

同学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敬老院工作人员及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随后,志愿者们分组走进老人房间,他们与老人坐在一起,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建议老人们多做运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与老人聊天谈心的过程中,班长王建鹏在每人手中发了两个带来的橘子,并且主动走到一个老奶奶的身边,将细心剥好的橘子掰下一瓣送到老人的嘴边,老奶奶已经约莫80岁光景,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痕,满头白发梳的很齐整,她看着赵亮满脸露出慈祥的微笑。

老人们讲述的过去艰苦生活使同学们很受教育,进一步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而同学们演唱的红色歌曲也进一步拉近了他们与老人的距离,房间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此次敬老院之行不仅促进了社体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给老人送去了关心与温暖,培养了同学们敬老爱老的意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体现了聊城大学学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4】

实践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由于有些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有的是子女常年出门在外,很少回家,老人们孤独寂寞,行动不便,又无人照顾,即使住进了敬老院,内心也感受不到很多温暖,他们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更多的关怀。

因此,通过实践,希望可以呼吁社会关注这群被遗忘的人,关爱这些老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份爱心,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温暖老人们的心窝,使他们爱的天空不再是灰色,而是充满了欢言笑语。

开展献爱心活动,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实践过程:

1、送出爱的礼,走进爱的心

一大早,阳光明媚,我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带着爱心礼物来到了敬老院,我们把小小的礼物送到他们手里,却把大大的温暖送到了他们心里。

老人们都很感动,和蔼可亲的,有的还和我们谈起心来!

穿着大红棉袄的李奶奶非常健谈,她曾经是一名英语教师,爱好唱歌跳舞,她饶有兴趣地跟我们探讨着英语的语法,时不时从嘴里蹦出几句怀旧版的英语对白,那举手投足之间让我们全然忘记了她是一位老人。

刘爷爷是位退伍军人,老伴很早就过世了,他告诉我们,他的儿女常年在外,自己一个人很孤独,所以来敬老院找找朋友,找点安慰,让自己不再那么寂寞!老人和我们谈起了他参军的情况时,很是感动,慷慨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兴奋与不舍,但可以看出其中夹杂着这么多年来的辛酸泪,一个人的寂寞生活让他的面容更显憔悴了!

2、拉着爱的手,唱着爱的歌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80高龄的陈奶奶,老奶奶常年坐在轮椅上,尽管行动不便,但她每个星期都会坚持写写字,听听老歌!她还教我们唱起了《五字不老歌》,人老心不老,勤动手足脑;人老神不老,乐观精神好;人老气不老,烦愁被吓跑;人老志不老,奉献不能少;人老情不老,相伴乐陶陶;人老不服老,生活有目标;人老不摆老,学习永不骄;人老不怕老,困难吓不倒伴着动人的歌声,手着拉手,老奶奶露出了久违的笑,我们也笑了,笑得有点心疼,那一刻,真的很快乐。

3、将爱付出行动

和老人们谈谈心之后,我们开始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把爱付诸了实际行动,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动手干了起来。

每个人都带着关爱的心,做着关爱的事,如给老人们晾衣服,晒被子,倒垃圾有的给老人轻轻按摩,有的还帮老人剪指甲,看着小手拉大手,心中有说不出的温暖。

到了午饭时间,我们主动给一些老人喂起饭来,一口,两口此刻的他们就像婴儿般渴望得到捧在手心里关怀,那幸福的笑脸,感动的泪水,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娱乐生活,我们还带来了一些欢笑。

有讲笑话的,有跳舞的,有吹笛子的,每个人都希望给小小的院子,带来大大的温暖。

身体硬朗的张爷爷干脆还给我们伴起奏来,他拿出了搁置很久了的二胡。

拉着二胡,哼着小调,别有一番风味,老人们的脸上都露出的久违的笑,很甜很美。

4、进行深入调查

最后,我们找到了敬老院的院长赵伯伯,聊起了敬老院的近况。

他告诉我们:院里的老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也还算丰富,但精神生活就太贫乏了。

老人们的内心其实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们更加害怕孤独,更加渴望得到温暖!有的老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但他们内心的那扇门却把自己关了起来,最痛苦的是,当想到亲人时,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在黑夜里默默流泪。

正如,有的老人拉着你的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坎坷的经历和家事,情到深处时,泪如雨下。

落寞惆怅衰飒,似乎充斥着他们的整个生命。

连容纳幸福快乐的空间都挤不进去,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我想他们一定很思恋那个自己曾经住过大半辈子的家,因为在这里,幸福快乐并不是会蔓延到每一个角落,也并不惠及每一位老人。

走出大门时,我看出了大家的依依不舍,也看到了有的人在偷偷擦眼泪。

实践结果: 通过这次的关爱老人活动,可以看出老人们其实很怕孤独,一点点的关爱都可以让他们冰封的心融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要多陪他们聊聊天,多关爱他们。

当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老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份温暖的关怀和问候。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议:

1.希望敬老院可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给老人们配备活动室,阅览室,保健室。

老人可以到活动室里和别的伙伴们聊聊天,下下棋,活动室里还最好有健身器材,或者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用品。

活动中心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人畅谈会,太极扇,太极拳比赛等等。

2. 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美化公园,花园等公共场所,使得老人们除了在空闲时间可以去活动中心活动之外,每天早晨还可以在公园里扭秧歌,唱歌,跳舞,散步,这些都会让他们的身心舒畅。

3.对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鼓励老人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希望政府部门能定期给这些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和置办生活用品,解决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

提高贫困老人的生活补助,为老人安置娱乐设施,即使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也会使老人们身心愉悦,喜笑颜开的。

5.希望医疗机构组织能够定期上门给老人看病,提倡自愿服务,保障老人们得身体健康。

6.加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学生走进老人,帮助老人,进行送温暖,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

7. 关爱老人的身心健康,从精神的需要送给老人七个伴。

①众伴-就是要走出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远离孤独,多与人交流和接触,彼此交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以此增强安全感,从而达到健康延寿的目的。

②德伴-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事事通达,心胸宽广,这必然会使老人的心里获得平衡。

③爱伴-爱家庭,爱社会,爱生活,爱大自然。

不仅满足被别人所爱,更要注重自己奉献爱。

因为奉献爱的过程也是使人心怀感恩的过程,使得心境更好,心态更健康,从而使老人的童心不泯,抗衰延年。

④乐伴-笑,是乐观豁达的象征,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

从此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使老人们更加心平气和,神清气爽。

⑤动伴-老人能够经常从事一些适宜的劳动和运动。

可以利关节,丰肌肉,通血脉,活筋骨,有利于身体健康。

⑥说伴-有话不说憋在心里,时间长久也会生病。

无论是高兴的事还是烦恼的事,无论是喜事还是愁事,老人还是一吐为快。

因为,对老人来讲,说也是一种通气化瘀的良药。

⑦书伴-老人要经常看书读报,才能使他们天天用脑,益智增神,生活充满乐趣,延缓身心的衰老。

实践总结和体会: 或许有人认为,敬老院是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快乐天堂,但这次的敬老院之行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没有亲人的嘘寒问暖,没有朋友间的谈天说地,那些老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孤独寂寞,仿若大沙漠中孤独的旅行者般无助和无奈。

有的房子大大的,但很冷清,没有一点温暖,他们的心也是如此吗?除了他们自己,无人知晓。

有的房子小了点,人多一点,却依然没有热闹的气氛,每个人都仿佛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我们一触即发的伤疤。

尽管我们很热情的去帮助他们,去关心他们,但有些老人还是会害怕,会不愿意。

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都相信不了,何况是别人了!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的迷茫,表情是那么的无助,犹如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会老的,每个老人也都曾经年轻过,请不要嘲笑老人的思想落后,因为以后我们也会跟不上时代,不要嘲笑老人行动迟缓,因为以后我们也会这样,也不要嫌弃老人不讲卫生,他们吃过的苦比我们吃过的盐还多,更不要抱怨老人的叨唠、叨唠,有的时候这是许多老人对儿女深爱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年轻人都不喜欢,甚至讨厌,于是老人和年轻人就有了代沟,有时还会引起冲突。

都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抱怨,敬老光荣,忤逆可耻,有的时候,小小的爱真的能造就大大的幸福。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责任。

篇8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63-04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不仅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门“互惠”的哲学,目的在于通过服务社会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能力,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经验性教学策略,服务―学习的精神内涵与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本情怀、统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台湾地区正是借鉴了这一教育理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将此理念与本土实践相融合,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道德教育实践模式。

一、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实施步骤

台湾地区主要采用美国学者西格蒙(Sigmon)提出的服务―学习概念,强调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中“―”连字号的重要性,因为它象征着服务与学习间的共生关系。Service-Learning重视学生参与服务的兴趣和热情,不但使得服务和学习相结合、行动和学习受肯定,更能促进个人与社区的共同发展、学习和增能。[1]

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过程依次由准备、服务、反思、评价与庆贺五个阶段组成。

1.准备阶段。本环节是服务―学习的基础,旨在明确各方的行动目标并设计服务方案,奠定服务―学习全过程的基调和方向。

(1)学校行政。学校负责拟定服务―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轴和课程计划,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服务―学习课程的教学技能。同时,组建服务―学习课程推动团队,结合当地社区资源、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现行的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计划。

(2)教师教学。教师依据本校服务―学习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教案,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的真谛,促使其掌握在服务中获得学习的方式以及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例如,如何在服务中获得学习?首先,访谈服务对象。组织学生对被服务社区进行探访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背景;其次,参观服务机构。带领学生现场观察,了解当地文化和背景;最后,结合相关领域老师所设计的课程,并在正式活动前安排相关影片欣赏和演讲,为学生做好展开服务的心理准备。

2.服务阶段。即按照准备阶段所制定的计划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本阶段的顺利实施需要诸如组织、资金等方面的相关保障。服务工作必须有意义、具有挑战性且与社区实际问题解决相关,要有益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1)学校行政。各中小学校作为服务对象、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要向他们说明服务―学习的理念,并在服务过程中持续进行双向沟通,以避免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冲突。同时,校方也会提供相关的教师教育、教材及设备,以推动课程的开展。为取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校方可以采取“学期初的一封信”或“班亲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服务―学习的理念与学校预定推行的活动。

(2)教师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事有意义、富有挑战性且与社区实际问题相关的服务。通过“服务分组”“服务方式探讨”“签订服务契约”“展开服务”等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服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元选择以发挥多元智能。例如,台中县侨荣国小在开展“小黑蚊特攻队”服务―学习课程时,教师根据孩子的特性分别安排了文案制作和宣传绘制、捕捉小黑蚊进行实验、环境整理等工作,鼓励孩子从事与兴趣相关的事务。

3.反思阶段。这是服务―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服务―学习区别于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的最大因素。在本环节中,教育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总结服务经验与心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也能为后续服务―学习提供参考。

例如,台湾花莲县北埔国小在“圆桌武士”服务―学习项目(关爱社区养护机构)中,采取4F反思法(Facts、Feelings、Findings、Future),带领学生从自我表现、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结构化反思,为下次服务的延续与改进提供参考。反思结果以学习单、口头分享、作文等形式呈现。台湾嘉义市北园国小“北园生活家”服务―学习课程(分享故事、美化社区和关怀生命),则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提供适合其认知能力的反思方案:低年级的反思形式有学习单记录、感谢卡制作;中等年级采取学习单记录、活动日记记录等方式;较高年级的孩子则由校方聘请专家指导进行学习记录,并在最后完成“我的关怀日记”等。

4.评价阶段。本阶段是对服务―学习活动的系统总结,不仅可以对学生在服务―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服务活动对服务对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也有助于收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以调整课程目标和服务―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基于服务―学习课程的理念和特质,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一般采用兼顾过程和结果的多元评价方式,诸如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语评价、高层次的笔试测验等,以有效评价学生在服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

5.庆贺阶段。这是服务―学习的最终环节,也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本环节中,校方不仅要提供场地和设备,还要协助教师邀请相关人士(服务机构相关人员、校内相关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参与庆贺活动,与学生共享服务―学习成果。另外,学校还要协助制作服务奖状,通过公开颁奖鼓励学生。教师要理解庆贺活动并非是表面形式的同乐会活动,其主要的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共享服务―学习的成果,使学生获得正面激励,进而培养他们继续参与服务的积极性。[2]

服务―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存在本质的差别,它强调学习与服务的连结,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具体经验的反思最终达成学习目标。服务―学习要求配合课程目标安排有意义的社区服务,学生从服务中获得自信、发展自尊、展现多元智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为社区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反思的引领,学会对服务对象产生“同理”,了解社会议题,发展公民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全社会相互配合以实现多个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3]

二、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实践经验

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理念在大陆具体表现为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皆主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其服务―学习的良好效果对于大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行政部门统筹推动

服务―学习在台湾地区中小学得以迅速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归功于台湾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统筹推动。台湾行政部门不仅成立专项资金鼓励学校实施服务―学习策略,还从制度上规范学校行为,组建专门的教育督导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从而保障了服务―学习开展的持续性与专业性。

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机关施行《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试办计划》,目的在于保障各中小学开展的服务―学习能以课程为基础,真正落实服务―学习理念。期望服务―学习能够成为未来台湾的新教育策略,有效培育出能投入社区、关怀社群、具有社会正义的公民。2011年,台湾教育主管机关委托台湾师范大学编制《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手册》,帮助各中小学了解服务―学习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要领,形成学校推动的共识,共同思考和设计相关教学方法,让服务―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成就自己、提升公民能力的教育方案。

鉴于2010学年度服务―学习试办计划所取得的卓著成效,台湾教育主管机关规划于2011年开始,在各中小学正式推广服务―学习项目。另外,从2013学年度起,教育主管机关将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计划转移至国民及学前教育署(以下简称“国教署”)接续办理,并制定《国民及学前教育署补助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计划》。该计划明确了各方诸如国教署、县市政府和办理学校的组织分工,还规定了各校办理服务―学习的模式。该计划还提出,要向参与过所属地方教育当局当年度所举办的服务―学习成果发表会或计划撰写说明会的学校提供经费支持。[4]

2.建立立体支持体系

服务―学习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全社会立体的支持体系。首先,学校不仅将既有的教学资源融入服务―学习理念,还积极与社区及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和持续沟通,以取得支持与认同;其次,社区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议题的真实情境,协助学校开发具有学习意义的课程,与学生共同反思社区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例如,台湾花莲县北埔国小在“圆桌武士”服务―学习项目中,学校的服务―学习社团积极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形成互惠机制。如东华大学中文系,提供中文系学生训练小学生的访谈能力和记录能力;北埔国小家长会,推动亲子共同服务―学习的理念,增进家长的认同感;花莲县主牧安养中心,提供服务―学习主要活动场域以及学习内容咨询与建议。该课程教会了学生与年长者相处的恰当方式与实用技巧,这些不仅能成为学生与人互动的优势能力,更有助于其传统道德的养成。而台北市天母国中“珍爱天母,分享幸福”的服务―学习课程,期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社区互动,在服务社区的实践中发挥所长,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积极与外界建立互惠合作关系,如社区特殊学校、社会机构、政府机构(消防局和图书馆)、社区组织(草山生态文史联盟)等,旨在将学习落实在社区生活之中。

3.开发本土化特色课程

(1)统整学校各科知识规划主题

美国学者Fertman,White&White提出,要统整各科知识来规划主题性的服务―学习活动(如下图)[5]的理念,对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题性的服务―学习活动即指围绕某个社会主题所设置的、整合各科知识的课程,这种课程具有较强的整合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帮助他们将各科所学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以北埔国小“圆桌武士”(关怀社区养护机构)服务―学习活动为例。这一主题运用九年一贯各领域知识和技能,包括语文领域(自我介绍和朗诵)、艺术与人文领域(做卡片和歌唱)、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擦乳液、按摩等保健活动)、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校园绿化)的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在这四个领域的技能应用能力,体会知识的实用性,极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热情。

(2)整合社区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台湾中小学在汲取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学习课程,希望通过服务―学习的开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社会参与态度,增加其对社会、对家园的关爱与担当。[6]

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主张利用社区资源并结合社区需求,充分考虑学校所在社区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文化特色,与社区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台中市东山国中与当地农会合办“2010年东山咖啡节”,宣传并推广本地农产品。同时,配合东山平埔族文化“吉贝耍夜祭”,将宣传“吉贝耍文化”作为课程主题。此外,台湾中小学还特别强调在既有的校本课程基础上设计服务―学习课程,整合学生已有的服务经验和相关知识,形成属于学校自身独具一格的服务―学习课程。

4.重视反思的连结作用

服务―学习有效联接了校内与校外,使学生思想形态化的知识经历社会实践的检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质。这一过程的成型始终伴随着深切的反思,正是通过反思,才有了知识向现实的转化以及现实需求进入学校课程的可能。[7]

台湾中小学在推动服务―学习过程别重视反思环节,为使学生能够通过反思获得更为完整的学习,中小学校特意邀请服务机构或社区督导协助学生进行反思。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参与反思活动的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获得即时回馈,校方会增派人员来分组带领反思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反思教材,如相关书籍、资讯设备等。在微观层面,教师指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进行结构化反思。所谓结构化反思,指反思活动有清楚的目标,反思的内容与服务经验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收获。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运用大卫・克尔伯(David Kolb)经验学习周期理论,制定反思回馈记录表或服务日志作为学生的作业:What?(我做了哪些事?)So What?(这些服务带给我的主要意义与学习有哪些?)Now What?(未来我将如何运用以上所学?)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结构化反思较为困难,所以教师便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设计符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反思问题及活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无法用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图画配合口头说明的方式来表达服务感想。[8]

通过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服务―学习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得知,大陆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应与学科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体验教育价值,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在组织层面,还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统整各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给予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支持,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igmon,R.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M].SIGMON R,etal.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Washington,D.C.: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1996.

[2][3][8]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教师手册[EB/OL].http://teach.eje.edu.tw/,2015-05-10.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09-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化理论和实践教育的主渠道。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在遵循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按照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成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应然选择。

1 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概论》课学科特点

(1)《概论》课专题教学能够凝练精华,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概论》课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是一门“史论兼备,以论为主”的课程,该课程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宽泛,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较多,给教师发挥和学生思考留下很大空间。如果每个教材章节都面面俱到地来讲授,则很难突出重点,学生对所讲内容也难以产生深刻印象,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达不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目的。因此,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根据该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对教学内容加以精简提炼,进行专题设计,在理论的深度和内容的针对性上多下功夫。

(2)《概论》课专题教学能够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新梳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将具有时代和实践特色的典型章节与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形成主题鲜明的专题,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2 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符合高职教师特点

(1)高职院校教师相对于本科院校教师来说,理论视野相对狭小,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程度不高。专题化教学模式下的流动授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理论兴趣,选取自己所讲授的专题并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使专题讲授精巧而深刻,发挥不同专题授课老师在理论知识和教学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流动授课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教师教学方式,对教师授课效果给予评价,对老师产生压力和动力,潜移默化中起到一种激励和监督作用,增强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3 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1)高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于本科生有一定差距,有限的课时内要让高职学生接受教材全部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概论》课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专题化设计。

(2)高职学生和本科生相比注重形象性思维。专题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形象,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形象的教学内容中,符合高职学生注重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高职学生学习自控能力与本科生相比较为薄弱。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针对高职学生该特点,为学生创设开放、自主的知识传授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高职学生的青睐。

2 我校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校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自控能力不强,加之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应用型特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轻视与排斥的心理。为了使《概论》课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提高教学实效,我们在专题化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初步探索。

2.1 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

我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以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紧紧围绕主线、主题和重点,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加以提炼,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

我们对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四大模块,十七至十八个专题,如表1所示。

2.2 专题教学过程的实施

(1)实行“专题授课、多人一课”的授课方式。

我校的《概论》课由不同学科背景,曾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班级固定,教师轮流。《概论》课作为我院二年级开授的课程,在课程开设前一学期期末,课程组老师就要通过协商讨论,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顺序和自己的学识擅长,确定专题内容和搭档人员,合理划分每个人所要讲授的专题。

(2)坚持集体备课。

课程组教师针对《概论》课专题教学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过程中就专题内容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问题展开讨论,为保证专题教学的质量,每个教师都要为自己所负责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并提交初稿,由课程组教师集体评议,交流经验,相互借鉴。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概论》课一般都是合堂教学,班级人数多、教材内容较为枯燥、政治理论性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问题驱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系统讲述、课堂讨论、影像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努力,《概论》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我们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上传大量与该课程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4)理论专题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我们在专题化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专门制定《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将理论教学专题和实践教学主题逐一对应并相互串联,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参观考察(对象为潍坊各企事业单位、潍坊烈士陵园、鸳都湖湿地公园、寿光菜博会、寿光三元朱村等,参观考察结束后学生提交感想或论文)、社会调查(学生分小组深入农村、街道社区调查或进行个人访谈,了解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调查报告,教师进行动态答疑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中国化形成直观感性认识,从总体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2.3 专题教学课程的考核

通过本课程教师的努力,与该模式配套的《概论》课的考核方式也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过程严谨化。专题授课模式下,《概论》课程的期末考核在所有授课教师会商的基础上指定专人出题和打印试卷,并做好试卷的保密工作,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到指定教室参加考查,没有按时参加考查的学生坚决不予成绩。学生平时表现都有严格的加减分标准,对一学期旷课三次及以上的学生坚决不予及格。

(2)考核方式灵活化。学生成绩考核上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查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作业、课堂问答等组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期末考查采用开卷考核的方式,主要由主观试题构成,出题灵活开放,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结果民主化。由于班级固定,教师轮流,作业和考勤等存在判定尺度上的差别,我们对学生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的判定形成教师会商机制,由最先给此班级上课的老师给定成绩,但是要充分听取其他给此班级上课老师的意见,必要时由不同老师打分,取平均分,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专题化教学模式实施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专题化教学模式实施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和教师的统筹合作

专题化教学是一个涉及学校诸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教学管理部门要对专题化教学做好统筹,在上课时间安排和师资配备上予以充分协调。课程组教师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密切协作,遇到问题经常沟通交流。

3.2 专题化教学模式要注重授课教师和教学专题的衔接

《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流动授课,教师更换打破了学生对课程的固有思维,难免使学生产生一些不适应。因此,第一次上课时,专题授课教师要向学生认真介绍本课程专题授课的改革情况,并指出本学期将要上本课的搭档老师及所要讲的内容,避免中间更换教师的突兀。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也要着重向学生点明课程各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避免学生对专题转换的不适应。

3.3 专题化教学模式下指导学生课外自学必不可少

专题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不能将教材内容中的细微之处完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因此,《概论》课要课堂专题教学与课后服务相结合,给学生以必要的课外指导。对于课堂上没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要抽时间指导学生课后重点阅读或通过网络论坛展开讨论和答疑,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授人以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教材的必要方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3.4 专题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效,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专题化教学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专题化教学的跳跃性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章节思维,重塑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专题化教学更强的探究性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艺术的研究。比如,课堂讨论过程中时间的安排,讨论内容的引导,演讲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演讲点评时机的把握等都需要教师通过专题化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简介: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薛洋洋(1988-),女,山西运城人,天津大学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中国20世纪职业教育学学术史研究”(编号:TJJX07-1030),主持人:米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14-05

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独特的发展史,而一部学科的发展史就是其理智和制度的发展史。学科理智的发展即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发展,如核心概念的演变,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学科中学派的更替,不同年代权威教科书内容的变迁及学科通史的形成等。学科制度的发展即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发展,如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及他们赖以栖身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权威出版物及稳定的基金资助来源等。笔者将学科的理智发展理解为“软学科”的发展,制度发展理解为“硬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勇敢的教育实践者和卓越的教育理论家,他奠定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我国职业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黄炎培对我国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的贡献,笔者将从他对职业教育学的软学科和硬学科这两方面的贡献分析。软学科上主要探讨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基本理论体系上的贡献,硬学科上主要探讨黄炎培在建立供专业研究者栖身的研究机构、出版权威刊物、探索学科培养计划及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贡献,是学科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和体系。

一、关于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生死攸关的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问题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框架和不解决自己的一般问题,那么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就被迫回到这个一般问题上来。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必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而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随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而改变。

1913年,黄炎培在借鉴美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学说。1913年,他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指出:“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由此可见,此时黄炎培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普通教育现象及规律上,他认为当时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应将实用主义引入普通教育中以改善当时的教育问题。随后,黄炎培发现只是在教育中抽象地引入实用主义并不能解决问题。1917年,黄炎培在《实用主义产生之三年》中提出:“就抽象言,则教育不实用之害中之;而就具体而言,则职业教育之缺乏,实为其直接感受苦痛处。”在这一年他同各界知名人士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倡导以职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同年他还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进行区分,二者都以解决生计为目的,但是职业教育较实业教育内容广泛,实业教育较职业教育学制时间长。此时,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聚焦在职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上。1926年,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至于怎么做呢?黄炎培提出:“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此时的他主张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教育自身,而应当聚焦于社会现状、经济现状及一切教育现象和规律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并且从中来观察和审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到此为止,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开创性地使用了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及比较研究的策略,他在兼顾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归纳,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注重调查研究。黄炎培认为调查是实施和改革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说调查研究法贯穿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始终。1914年,黄炎培以申报记者的身份调查了国内5省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意见,此时职业教育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发,他将此次调查内容编辑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1915年,黄炎培以记者身份随同中国游美实业团考察美国职业教育,发现美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好的联系等。这使得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回国后黄炎培将美国之行的见闻及感想整理成《新大陆之教育》,并开始在国内宣传倡导职业教育。1917年他又受教育部委托考察日本及菲律宾教育,发现日本及菲律宾的职业教育都很发达,对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回国后黄炎培将此次考察的内容编辑成《东南洋之新教育》一书,并且随即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后,黄炎培个人及职教社社员又多次深入国内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从1921年起,在黄炎培的带领下职教社开始了全国性的职业学校调查,每年一次并持续多年。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黄炎培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手的研究材料,从而促进了国内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2.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黄炎培带领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仁开办的实验性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就是在实践中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出一种足以被效仿的模式。黄炎培认为开办中华职业学校如若成功,则足以产生“举例以示人”的效果;如若失败,则可以究其原因,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合作研究的精神,他们共同研究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为了试验黄炎培提出的“划区施教”的农村职业教育主张,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等许多试验区。1946年,在黄炎培的倡导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设比乐中学,在普通中学中进行职业指导实验。

中华职业学校、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及比乐中学都是黄炎培实施其行动研究的基地。行动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3.推崇比较研究。黄炎培认为必须通过比较研究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在调查中外众多地方的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及国内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他根据分析得来的共同点提炼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据其不同点总结出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调查国内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及直隶5省的教育现状时,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教育与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在考查美国、日本及菲律宾的职业教育现状时,黄炎培发现这些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并且都有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这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因此可以移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中华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典范,许多外地的办学者曾参观其办学模式然后竞相模仿,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办学,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奠定和构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黄炎培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大部头专著,但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它涉及到构成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主要方面,可以说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学论著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功能

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广义而言,凡教育均含职业之意味,所谓教育即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以狭义言,则仅限于讲求实用的知识和能力,即实业教育。这种说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加以区分。同年,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又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进行区分,他认为二者都是以解决生计为目的,但是从内容上讲职业教育比实业教育更宽广,而从学制上讲实业教育比职业教育时间长。在此基础上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界定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学中的公认定义。

这个职业教育的概念蕴涵了职业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功能。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吃饭教育。但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功能上升到对社会的功能,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而且是为社会服务的。他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宗旨也蕴涵了职业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的作用,人们借职业教育而有业得以谋生,而且因职业教育的指导可选根据一己个性之倾向选择就业而乐业。黄炎培认为当时社会个人的生计问题演进为社会问题,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他立志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二)阐明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有关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1917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中明确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同年在发表的《职业教育谈》一文中将职业教育的目的进一步归纳为三项“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年黄炎培在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一文中在职业目的中增加了“谋个性之发展”一项,使职业教育的目的最终成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用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总结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两句话也成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影响至今。

(三)论证职业教育的体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应设置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学制系统。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全部职业生涯。这一体系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针对普通小学进行职业陶冶,初级中学进行职业指导,高级中学及以上进行职业教育,就业以后可以进行职业补习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程度、年限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学习的需要灵活设置,实行弹性学制,一般时间宜短不宜长。

他将职业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职业学校(相当于初中)、高级职业学校(相当于高中)、专门学校或大学专科。按照职业类别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及专家教育。按照职业学校的开办地方将职业教育分为: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学校的实施方式将职业教育分为:正式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将职业教育分为:普通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构建起了级别和层次都完备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这一设想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完全实现。

(四)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思想

谈及课程肯定要涉及专业的设置问题,黄炎培认为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及当地的实际状况。黄炎培在1927年发表的《办理职业学校之商榷》一文中说“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对于将来设科,亦以因地制宜为是”。课程的编制则需要包括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及非职业学科,三者所占课程的分量依学校级别和类型而定。

黄炎培在兴办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一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实习”的教学方法,把实习作为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重要途径。

(五)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及学生

1924年,黄炎培在《养成职业师资之一问题》一文中指出“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是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是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必先有第二种人才规划设计,然后第一种人才得所著手。但第二种人才尤为难得,且未有切当之养成机关。”1936年,在《断肠集》上发表的《河车记》一文中将师资分为行政员和专科教员,技师与专门学者合作促进专科教员的养成及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将职业师资分为行政员、技师及职业教育设计者,三者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923年,黄炎培在发表的《职业教育之礁》对受职业教育学生提出要求,即“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然而当时的受教育者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为此,黄炎培对青年提出敬告: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橛;人不可无业,且须积小为大。

(六)对职业道德形成重要认识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两层含义,即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两者之间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离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敬业乐群”、“劳工神圣”及“金的人格”。其中“敬业乐群”是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劳工神圣”则是引导学生劳力和劳心都是神圣的,劳动无贵贱之别,职业无高下之分,凡从事的职业只要对社会上其他人有益处,便是光荣的。“金德人格”要求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时刻在四个方面进行人格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黄炎培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内容的思想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七)将职业指导引入职业教育学体系

在中国,“职业指导”最早是由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于1916年提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自己的职业指导理论。他认识到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在联系个人、社会与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他看来,职业指导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职业心理方面需要翻译国外相关著作以供专家研究,社会状况则需要实际调查。他认为职业指导既要包括对小学生的职业陶冶、对中学生的职业指导,还要包括对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介绍等。职业指导的目的总体有二,“其第一目的在使一般青年知职业之重要,其第二目的使各个青年知某种职业之于吾最为妥当也”。即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使青年们在认识到职业重要性的同时实现人与职的最优化组合。黄炎培将职业指导引入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当中,使其构成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成为职业教育学科必不可少的一个研究内容。

三、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外部保障条件和体系的贡献

(一)建立供职业化的研究者栖身的研究机构

研究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特定学科合法性建构的基本指标。这些研究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研究者并不能促进学科发展,只有研究者们形成一个团体及拥有供这个团体栖身的研究机构时,他们才能以此为职业并在互相交流中进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积极建立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组织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研究团队的发展。1916年,黄炎培自美考察归国后不久,便致力于推行职业教育,在江苏教育会下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会员共148人,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旨在研究、提倡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这个职业教育研究会虽不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影响大,但是它却是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开端。1917在考察日本、菲律宾基础上,黄炎培发起成立了集宣传、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于一身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理论,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发行职业指导专号,译介国外职业指导及职业心理方面的书籍等;另一方面提倡职业教育实践,组织人员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办中华职业学校、比乐学校及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内容,为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当时唯一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更是汇聚了全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精英,如黄炎培、、邹韬奋、陶行知、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等,该社的干部、社员和校友中,学有所长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社会声望者更是不在少数。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平台,这些学者都在职业教育的某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构成了当今职业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构架,的“劳工神圣”观念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邹韬奋翻译及撰写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方面的书籍,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也都著有职业教育方面的书籍。这些栖身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学者们,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的奠基人。

(二)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刊物

黄炎培在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著有许多有关职业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对于研究职业教育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关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自己进行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刊物来引领学术的发展。

1917年,黄炎培积极筹措并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用以介绍欧美各国职业教育动态,推动本国职业教育研究。这本杂志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行,刊发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章,促进了我国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学者们发表自己研究成果和大众了解职业教育的窗口,《教育与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专业学术期刊,它使得职业教育学者有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话语平台,所发表的这些文本都是学者们思想的载体,它们在职业教育这个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评价和分享,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同时,得到了科学研究独创性的认可。《教育与职业》这个话语平台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预示着这个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着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发展与成熟。时至今日,这份刊物仍然在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做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三)探索学科培养人才计划

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寂寞而辛苦的劳作和不竭的传承,学者的培养就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纵向学科体系,具有规范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在黄炎培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本不具有建立规范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能力,但当时黄炎培已经认识到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他在《养成职业师资之一问题》一文中曾提到:“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必先有第二种人才规划设计,然后第一种人才得所著手。但第二种人才尤为难得,且未有切当之养成机关。似可物色曾习教育者,予以专研职业教育之机会,或送至暑期学校研习,或就地设研究会,延请专家讲演,约二星期,实地研究计划,或较切实,为期短而收效较大”。这是黄炎培对当时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一种探索,也可以说是揭开了我国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序幕。

(四)寻求支持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与发展的资金来源

学术研究是一项费钱的事业,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撑,学术研究根本无法实施。同时资金的投放者必然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到研究的独立性。如何建构资金赞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以确保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黄炎培在准备举办职业教育事业时就认识到资金的重要性。在1917年考察菲律宾期间,在菲律宾总领事馆召集侨商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捐资。在国内,黄炎培和穆藕初联合教育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共计48人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穆藕初是支持职业教育的实业界代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为职业教育事业倾囊无数。当时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不仅包括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理论研究,还包括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下成立的各种学校试验研究,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予以支持。除了取得实业界的支持,黄炎培还通过向社会募捐、发行社券、寻求政府资助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发行社券时得到当时中国银行行长宋汉章先生的大力支持。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因此黄炎培以“职教救国”为口号联合了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基于救国的一致目的,当时资金的赞助者客观上确保了职业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可以说,在艰难的环境中,黄炎培努力寻找资金来源,保证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开展和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对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这是一份厚重的遗产。在今天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之际,他的许多思想与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4]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米靖,郭勤学.中国20世纪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宣勇,凌健.“学科”考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4).

[8]傅正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J].教育与职业,2009(14).

[9]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06).

[10]谢长法.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J].教育与职业,2009(11).

[11]谢长法.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1).

[12]谢长法.黄炎培与穆藕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实业家携手合作奋斗的典范[J].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13]吴立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14]孙元涛.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15]王俊明.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之形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16]胡建华.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

[17]周明星,刘晓.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18]王鉴,安富海.教学论学科建设30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