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30
(1)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高校国防教育更加不受学校的重视。高校从思想上对国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国防教育开展不力,缺乏的开展国防教育的专门组织,缺乏开展国防教育必需的人力、物力等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
(2)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高校缺乏专职国防教育课教师的问题更加凸显。部分高校尚未配备专职国防教育课教师或专职教师数量不能达到学生上课的要求,上课形式多采取几百人的大课堂形式,加上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高校国防教育教学。
(3)课程教学设置不科学, 教学形式、内容缺乏无创新。当前,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课程仍采用传统的“实训+理论课”形式,其中实训为主,理论课为辅。[1]而国防教育中实训部分的课程内容仍和高中的军事课相似,老套、单一,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4)国防教育缺乏常态机制和连贯性。当前,许多高校能够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开展军训工作,并对军训工作高度重视,能够保证军训时间、军训教官质量、军训科目科学性等,在物力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高校军训工作的开展富有成效。然而,许多高校在军训工作结束后便忽视了国防教育,缺乏后续教育和常态机制,教育的连贯性得不到保证,造成军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素质得不到及时巩固,军训后期应有的国防教育难以深化的局面。
2.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职机构。第一,高校领导和老师都应全面理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深刻认识国防教育的作用。国防教育在规范大学生行为,磨练大学生意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大学生国防意志、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高校应保证开展国防教育的经费支持。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应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国防教育经费。在国防教育经费开支过程中也应开源节流。第三,设立专职机构开展国防教育。改变原有的保卫处、学生处兼职开展国防教育的局面,设立专职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保证国防教育教师的编制和待遇,按照学生数量合理配备专职教师。其次,做好国防教育教师的选拔和学习工作,在选拔符合条件的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试讲、相互听课、聆听学生建议等形式开展教师间学习,保证教师质量的不断提升。最后,为国防教育专职教师提供培训和科研保障。高校应为专职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科研条件,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机制,对专职教师开展培训,保证专职教师的知识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3)创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第一,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丰富国防教育内容,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的形式,结合时下流行的国防教育相关的焦点,开展专题教育或讲座。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借助多媒体、模型等手段,通过拓展训练、实践教学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第二,拓宽渠道,丰富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利用重点节日庆祝等时机,将传统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和结合起来。
(4)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使国防教育具有连续性。国防教育和形势政策课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讲,虽然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交叉之处。[2]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连贯性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9-0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对于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把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实践也证明: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今,由于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素质教育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为培养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态。它要求学生用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试图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反映出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恰恰是一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兼顾的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这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能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素质教育,使高校素质教育得以更加完善和谐地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渗透作用。同时,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国防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可以更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领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认识存在偏差,国防观念淡薄。高校对国防教育认识问题主要体现为国防教育目标狭窄。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内容上侧重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没有将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定位于更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国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认识的偏差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制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有问题。同时也导致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参与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受阻,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
2.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技能训练、国防活动等途径,教育方式单一。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也更多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军事技能训练缺乏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军事技能训练缺乏连贯性,不能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3.教育队伍匮乏,教育保障不力。在多数高校,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通常是以一支“杂牌军”形式出现,主要是学生工作辅导员、部队专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兼而代之,教育队伍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职军事教师,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应付了事,教育成效不明显。就专职军事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很多问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问题更是突出,军事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4.学科建设缓慢,教育后劲不足。从1985年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试点到今天,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挤占了高校部分教学资源,部分高校主张将军事理论课与“两课”合并;高校军事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学历提高等问题因没自己的学科依托而面临困境;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客观要求必须寻求国防教育学科的建立。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创新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要在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关键、促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水平。
第一,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完善高校的教育功能。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重要职责的理念。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高校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国防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在充分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范围,并系统性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形式,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并通过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素质培养、考评机制实施等途径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新生军训、大学生征兵、军事技能竞赛等环节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把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娱乐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专职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素质的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健全国防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国防教育人员。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既要有学历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同时,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军地联谊、调研学习、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实现国防知识的共享,尤其要充分发挥部队单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优势为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进而逐渐建立起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国防教育队伍。并从政策上、职称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国防教育队伍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夯实高校国防教育基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清楚高校国防教育与“两课”的关系;规范学科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细则,使其既能指导全局又能关照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规范,教学条件的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科建设创造条件;重视科研团队培养,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水平提高来推进学科建设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新机制,构筑国防教育新体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号:JY10-101]
参考文献:
1.梁仕新,张丹虎.浅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3)
2.杨玉中.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4)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思考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敌对势力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渗透、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技能,不但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意识,是指与国防相适应和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思想认识。它一般表现为公民对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坚强信念和荣誉感,自觉履行对外反侵略、对内保安全的国防职责,关心国防建设和为富国强兵多作贡献的责任感等。
首先,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必然选择。面对国际敌对势力遏制和分裂中国的图谋,面对国内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猖狂,面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许多隐患,面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强国防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和平时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多作贡献,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协调发展。其次,是培育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要使自己的国防得到巩固,关键取决于军队和国民是否具备较高的国防和军事素质,取决于是否拥有各种层次高素质的国防和军事人才。通过国防教育,大学生们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和军兵种知识,学习研究军事高科技和高技术武器装备,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提高了自身国防素质,为培养大批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涌现奠定了良好举措。最后,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一项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教育,它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这些知识,既融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科学、技能和体质为一体,又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于一身。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军事技术,锻炼强健体魄,提升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开展了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然存在着认识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1、国防教育重要性被忽视
虽然国家在《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等法律法规中对国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由于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落实。有的高校不能从国家安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国防教育是军队的事,是武装机关的事,与高等教育关系不大。在国防教育上,国防教育管理缺乏领导机构,管理机构人员缺失,人财物上投入不足,大多仅仅通过新生军事训练开展国防教育。同时,在军训中,多是请部队来“搞搞训练、站站队伍、走走步子”就结束了,国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不规范
大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军事课,重集中训练轻理论课教学,重应付检查评估轻巩固军训成果的现象。致使国防教育时紧时松、时好时差,发展很不平衡。在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为主,以国防知识讲座、建军节纪念活动、军训来为主要教育形式,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充足的课时量保证;在授课方式上,主要通过大班制的上课进行,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上级精神居高临下地灌输,教育实效性较差。在教师队伍上,教师大多数是学生辅导员、行政干部等兼职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学效果较差。
3、大学生国防意识不高
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采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实施“西化”、“分化”,企图搞乱人民的思想,颠覆党对军队的领导。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和周边国家有领土争端,一些国家和地区频频制造摩擦,加剧对立,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由于受各种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安全形势缺乏关心关注,忧患意识淡薄,认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有些学生国防意识落后,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仍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等传统的区域,忽视了对文化、经济、科技、环境等新领域的认识。一些学生更是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逐渐失去献身国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应有内容,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要求,多措并举,创新形式,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1、建立完善的国防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
各学校要成立以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武装部、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将国防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国防教育工作,协调解决国防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学校国防教育健康开展。学校要主动和当地军事机加强联系,会同军事部门建立切实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或联合办公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部署工作,形成军地协作、齐抓共管的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体系。要以学校武装部门为工作平台,完善人员配备,具体负责管理国防教育工作。要成立专家监督小组,定期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国防教育得到落实。
2、强化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科目设置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功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坚持国防知识、军事技能、体能素质、文化传承于一体,科学论证与设置国防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科目,灵活设置国防课程模块;在教材建设上,要抓好国防教育教材的建设,形成内容新颖、数据准确、用语规范、相互配套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相衔接,层次分明,系统完整;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坚持突出实用性、时代性特色,注重充实国史军史、形势与政策、军事知识等思想教育,注重加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等知识教育,开展兵营参观、野外生存拉练等内容,从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要按《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要求,为学生并设军事课程,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要将军事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并计算相应的学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3、把国防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途径,加强对国防教育的舆论宣传,加深学生国防意识和献身国防建设的积极性。要把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文艺演出、专题演讲、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或国防教育场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国防教育。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邀请军事专家、学者,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增强国防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实际效果。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可通过出国防教育的板报或墙报,写与国防教育有关的调研报告或作文,读红色经典图书,看军事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4、注重国防教育创新和资源拓展
高校可以邀请部队指战员和人武部干部来校参与、指导学校的国防教育教学活动,把军队开展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优秀素材带到学校来交流与共享,让学生感同身。高校也可依托共建部队和人武部训练基地,组织大学生走进部队营房参观学习,或在部队训练基地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部队生活,学习好的传统,好的作风,好的精神风貌。再次,可以利用特殊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学习革命先烈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国防教育等等,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场所载体和节日载体作用。
5、抢占国防教育网络阵地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防教育网站,建设自己的优秀网站、优秀网站板块,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载到网上,使得学生接受生动形象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通过网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进行引导,及时释疑解惑,把正确的国防知识传递给大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积极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知识,及时了解网络中的国防动态,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帮助大学生认清信息的真伪,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博客、电子邮件、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宣传国防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40-02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无防不固,国无防不安。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国民国防意识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开展国防教育的重点。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但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许多高校无法提高学生的国防技能,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找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新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现代国防观念,维护国家安全
国防观念是公民对国防客观现象的反映,是对国家防务问题的根本思想认识[1]。国防教育是高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国家安全观、树立现代国防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形势风云巨变、我国改革时值攻坚阶段、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了解非常有限的今天,切实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形势,逐步树立现代国防观念,进而形成正确国防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2.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服务国家军队建设
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2]。大学生是一个智商高、学历高、思维灵活、善于创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爱国心强、报国志大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国防建设后备力量库,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素质是高技术军事人才储备的前提,是提升军人整体素质,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保障。
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军或服兵役,服务国家军队建设,这对增强国家优秀军队人才储备将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但大学生对军队从高校征兵的意义认识不够,参军大多是大学生心血来潮,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大学生对服务军队建设的义务了解不够,参军大多是为就业、享受优惠政策或做跳板,具有很强功利性。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军人使命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服务军队建设、服务国防建设的责任意识,对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国防,全面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3.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国家和民族使命感,强化集体主义和为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激发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强有力的国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试点以来,各高校国防教育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学生军事技能、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军队输送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现在的综合国力还不匹配,国防教育仍存在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对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够、大学生国防意识较弱等问题。国防教育在省际之间、校际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做好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新生军训作为对国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领导认识普遍不足,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高校只是将国防教育作为新生军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把军训放在应有的位置。国防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较少,学生在校外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学生国防概念缺失、国防意识淡薄现象突出。大学新生都一致认为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本领对自己成才就业很重要,而国防教育知识与自己前途关系不大,因此在上国防教育课时一开始感到好奇,随后就把军事理论课当成军训期间休息、身心调整课、玩的课。
2.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课程建设是加强国防教育的关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加强课程建设的前提。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机构挂靠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工)处、社科部的多,独立设置的少,国防教育机构在高校存在设置混乱、归属不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松散的组织弱化了对国防教育学科的领导和管理,影响了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不足,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国防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较多,科班出身教师缺乏,专兼结构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教师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要求,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虽有少数高校引进一些高层次专业军事理论课教师,但引进人才才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军事理论课质量难有保障。由于国防教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4.经费不足,政策缺位
本文作者:陈文彬陈艳波工作单位:广西工学院
类比其他专业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而无所适从学历和职称对一个教师而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说高的学历和职称不能代表能力,但时下对高校引进教师问题上非博士或教授不议的现状下,在文凭和学历的压力下,相较于起步晚的国防教育学科,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科。加上一些所谓的“人才学历职称化”的评价标准,在其他专业老师的高文凭、高职称的光环下,国防教育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挫伤了这些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前景的担忧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师资力量紧缺,除客观原因外,与一些高校没有固定编制,没有单独系列职称,机构不稳、经费不足等有密切联系。由于军事学科在地方高校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大多高校把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范畴评审。这不失为过渡的好办法,它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让国防教育教师有归属感,实现国防教育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争取设立有军事学科自身的职称评审系列,以促进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实现国防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继续教育匮乏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它通过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全国一些省份和高校尚未把国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缺少继续教育机制,同时,部分国防教师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国防教育的继续教育尚未变成国防教师的自觉行动,国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成长环境的氛围不浓厚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专业成长环境决定了教师的成长。从机构的设置到人员的配备,国防教育在高校学科里面算得上是被边缘化的“必修课”,大部分普通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更不用说拥有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专业成长环境氛围不浓。
明确标准导向高校如何使国防教师致力于国防教育事业,坚守国防教育岗位是一个重点。军事教师职称评聘,要纳入学校教师的管理渠道,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各项综合配套措施,加快实现国防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改善国防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条件,营造全校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创造有利于国防教师发展的环境。让国防教师既安心从教,又能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所学,把国防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在高校国防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完善培训制度,适应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国防教师队伍素质,以适应国防教育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努力拓展军事教师的培养渠道。国防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跟国防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技能、工作态度等整体素质息息相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使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各项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形成一种制度。通过培训,教师们将有更多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有效减少不安定因素,使国防教师拥有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不会轻易地离开现在的教育岗位。努力实现国防教育工作和个人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才是吸引和留住国防教师的关键。要实现学校国防教育的战略目标,首要一点就是必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国防教育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在实现国防教育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忽视了国防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必将挫伤其工作积极性,甚至转行,放弃原来的教学工作,从而也影响了国防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注意国防教育工作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达成国防教育目标的同时,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得到实现。做好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要解决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首先一点就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国防教师成长的保障体系。根据教学要求,逐年扩大国防师资队伍,尽可能从硕士及以上毕业生中有计划地从军、地院校招聘有国防专长的人员作为专兼职国防教师,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国防专业带头人;在学校内凡有教师任职资格、有教学能力的老师都可以兼职任教,充分发挥他们双肩挑作用。在专职国防教师上,鼓励原有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其合理流动(如晋升),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待遇,引入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使我们的国防教育教师安心、乐于耕耘在国防教育这片土地上,降低教师的流失率,提高教师们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改革职称评定及收入分配方法,尽快建立国防教育学科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使工资、奖金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建立起充满激励机制的高校校内分配制度。做好学科规划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为才有位,想要在国防教育事业上干出一番天地,首先要自己重视,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效仿的。首要一点就是自己重视自己,一开始就做好国防教育学科的教学规划,按计划、要求施教,据理力争,摸爬滚打,在干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各方面更大的支持,从而形成全校都来支持国防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成长氛围,助推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在个人方面,高国防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要做好计划安排,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并努力争取,将国防教育发展和目标与自己的发展和需要互相匹配,增强对国防教育工作的热情、认同和归属感,不断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安心在国防教育教学,首要一点就是要靠教师道德自律,做到志存高远、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下决心从事国防教育教学,改变目前国防教育在高校的现状,提升国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民族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最终目标,民族精神是国家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的灵魂。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虽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很多高校在国防教育的过程中仍缺乏思考,忽视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薄弱。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精神
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校的国防教育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和窗口,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民族意识淡薄、国防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民族精神。
1.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集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渊源,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巨大的凝聚激励作用。
2.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防理论知识教育,主要涉及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构成,国防建设等方面;掌握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普及知识、国防法律知识等。二是国防体育技能教育。包括军事体育、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演习、健康知识等,使学生具有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以适应国防建设与军事斗争的需要。三是国防道德情感教育。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荣誉感教育,国耻教育,居安思危教育等。四是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与国防需要相适应的观念和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公民对国防的关心、对国防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国防的义务感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国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习武精神、民族自强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1]
民族精神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没有民族精神的统领,高校国防教育会显得混乱、繁杂、无序,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对民族精神的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和载体。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面对现实,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安全和尊严。同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以及国家防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通过加强国防教育来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加强国防。[2]
国防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源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先进群体,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个青年一代,他们的思想意识同样影响青年一代,并直接辐射社会,因此,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虽然对高校国防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很多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仍然在认识上或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和研究不够深入。
一方面,国防知识教育的氛围不够,缺乏长效性和深入性。大部分高校只把军事国防理论知识教育纳入第一学期的教学课程,没有把整个军事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国防理论知识得不到深入和巩固。另一方面,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学历偏低,特别是业务和文化素质不能适应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国防形势的需要,影响了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国防体育技能教育落后,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高校国防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采取军训的形式,军训仅限于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实弹射击等项目,有的高校为了安全连实弹这块也取消了,更别说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高强度户外体育技能项目。可见军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和缺乏创新,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国防体育技能教育的要求。
3.高校国防道德情感教育缺少氛围,国防精神缺失严重。
我国近30多年来已经没有战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和谐环境,忽视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国防精神的培育。国家周边环境虽有复杂情况出现,也仅限于媒体的报道,对于国家军队和军事及国防形势,没有让大学生系统地进行认识和重视,使得高校在国防道德情感上的教育流于形式,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荣誉感教育,国耻教育,居安思危教育氛围不浓。加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校园,大学生国防精神缺失严重。
三、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高校国防教育之所以出现诸多不和谐问题,根本上就是缺乏民族精神的统领,没有把国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同步有效地结合。
1.提升国防教育活动品位,塑造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是国防教育的精髓。因此,高校的国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学习时代先进文化内容和优秀思想,在传承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这就必须通过开展高层次和高品位的国防教育活动,塑造民族精神。
首先,将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的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国防教育的思想性和重大意义,通过国防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和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其次,通过国防教育特色和精品活动建设,提升国防教育内容的品位,力求推出有助于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
2.健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凝聚民族精神。
高校在制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时应突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理想追求等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给国防教育以灵魂,强调民族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把民族精神要求与具体国防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规范作用,又能发挥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凝聚民族精神。
3.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环境,体现民族精神。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环境建设,应特别强调融合体现民族精神。高校必须加大国防教育的经济投入,健全国防教育配套设施,注重如何发挥学校国防教育软、硬件设施对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宣传功能,精心设计国防人文景观,体现民族精神。
4.强化以生为本的国防教育理念,铸就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国防教育理念,学生的日常表现是民族精神的直观反映,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国防教育建设和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铸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的开展,通过加强学生国防理论知识和国防体育技能内容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国防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是铸造民族精神的关键。
民族精神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巨大的凝聚力,在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现民族精神,不断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铸就民族精神。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中外国防教育目的比较
1.1我国国防教育目的
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愛国主义情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海域辽阔,周边国际环境非常复杂,从而导致我国百年来屡次受到列强压迫。追究到历史根源,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防教育不到位,我国居民缺乏相应的国防知识与意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例如“萨德事件”、“南海事件”等,我国也逐渐加强了国防教育,但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背景下,使得很多学生依然对国防教育视而不见,认为国防问题就是军队问题,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知识,推动祖国经济发展。这种认知非常片面,国防不仅是军队的事情,更是中国人的事情。国防教育需要结合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通过开展政策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生存状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防理念。只有有了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念与国防责任观念,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才培养。由于当今我国的教育制度并未完善,教育改革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影响着当今学生思想。开展国防教育,履行兵役义务,接收国防教育,是每个学校、学生、教师都应该落实的责任。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在入学学时,都要参加军训活动,通过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能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更好地为实施国防教育而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从本质上分析,我国虽然一些军训活动、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却与国防层面相差甚远。我国教育依然是以学业为基础,无论是学生升学还是学生就业,学校几乎都不会涉及较多的国防知识。国防教育也仅仅局限于一些公开课,甚至只是一些讲座等,无法彻底贯彻国防教育。
1.2国外国防教育目的
培养国防后备军力量。诚然,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国防教育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异性。以美国国防教育为例,美国地方高校的都会设置“后备军官训练团”,每年的美国高校毕业生成为军官的人数高达1.5万人次,有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学生都会服役军队,其余的学生以预备服役的形式参与到军队中,其中储备后备役军官多达80万人次。这样能够极大缩减军队人数,从而降低国家财政开支。而韩国服役模式大家有目共睹,凡是年满18周岁以上的青年(男性),都必须要到部队服役之后才能考大学,甚至连明星也不例外。这样的做法一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二是能够锻炼人们的军事能力,以防不时之需。
培养高专业能力素质的军事人才。相比全职现役军人,学生的素质要更高,理论知识更强。为了能够顺应新时期的高科技战争需求,军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通过采用高校教育与国防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从而为部队提供更多的军事人才,包括通讯、网络、电气、核物理等专业军事人才。再者,根据当今国际情况来说,每个国家都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美国,还是朝、韩,都在着重关注国防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1.3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我国与外国国防教育可以看出,我国国防教育还比较表面,我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国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媒介,也就是教育为主、练兵为辅等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感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国外国防教育模式分析,国外国防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后备军事人才为主,落实更加实际的国防教育,如果发生战争,后备军同样会奔赴战场,但我国的学生只能看新闻。因此,我国国防教育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用性,也就是能够切实为军队提供武装力量,加强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实施意识教育,同时也要实施实践教育,树立正确的国防教育目标,让大学生也能够成为国防的重要力量。
2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对比
2.1我国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
我国地方高校国防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军训;二是军事理论课。通常情况下,如今的高中、大学普遍形成军训活动人,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军训、射击、队列、军体拳等内容。待到军训项目结束之后,还需要进行几个课时的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国防、世界军事、信息化战争等。从而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传统国防教育手段无法发挥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也无法了解近些年的国际关系复杂性,实践内容几乎没有。
2.2国外国防教育形式与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是指在大学生中进行国防教育的实施方法、路子,是关于如何具体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教育实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几乎都集中于探讨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功能及地位方面,对于其实现模式、作用的探讨也比较少,而且流于表面描述,没能深入对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在现实层面,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仍然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系统完善、科学规范的实施教育模式,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高等学校开创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并为提供广阔的国防教育空间,促使更多的学生激发爱国热情,构建国防意识平台,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1.扎实做好国防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所谓的第一课堂就是指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在一般的高等学校的公共实践环节和公共基础课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均属于学校的第一课堂教育的范畴。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将部队条例条令、轻武器射击、基本战术、军事地形、野外训练、“三防”知识及相关防护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必要的内容可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完成。
2.深入拓展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所谓的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国防教育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高等学校国防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国防教育第二课堂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形成国防意思的导向。在有限的必修课内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军事选修课来扩充部分知识,才能达到不间断地学习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巩固军训成果的目的。
3.学生社团与国防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创建国防教育第三课堂。所谓的第三课堂是指以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开展国防教育的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采用浏览、筛选、网络辅导、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讨论、网上设擂功擂、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网络平台。网络国防教育是课堂学习和补充、拓展和延伸,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有别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我们把学生建立起来的国防教育活动叫做国防教育的第三课堂。
4.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将国防教育与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坚持国防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
1.确立了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是一种教育方式,它的对象涉及到所有的大学生,必须要符合高校的教育规律。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中包含一定比例的新的知识和技术。当学生实施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时,这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军事学科和国防建设领域新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2.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建设的培养密不可分。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以人为本,明确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在国防教育中的意义。在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中让学生学到国防知识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其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过分强调学习,把手段视为目的,那将会本末倒置。我们实施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终身需要的国防意识平台。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国防教育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4.第三课堂就是学生实践国防教育的基地。校国防教育协会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均是国防教育内容,每个会员在这里畅所欲言,交流国防教育体会,感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国防教育。在此能突出学生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能充分展示了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国防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防教育网站必须占领校园,让学生们在充分实现了学习手段的现代化,让学生们在网站施展自己才华,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第三课堂充分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了国防教育的五种转变,即: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接受式学习为研究式学习;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变信息的单向交流为信息的多向交流等。为探索出新国防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我校每年要有三十多名学生应征入伍,在部队锻炼两年后返回学校继续读书,这些学生是也是我们国防教育第三课堂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高建国.时代交汇点上的思考[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20.
一、国际形势新变化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要求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做好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时展相结合,将大大拓宽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充足的储备和建设力量,这对我国新时期的国防建设是极为有利的。
(一)培育高素质国防后备军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高科技时代,普通群众不再是战争动员的唯一重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国防后人才,大学生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球,各国都自有一套系统完备的国防教育方法。比如,美国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不同阶层制定了相关法律,如针对社会大众的《国防教育法》,针对青壮年的《普遍军训与兵役法》等等,此外,美国还在高等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国防教育制度,设立了由国防部统一领导的后备役军官训练团。为参训的学生支付学杂费,还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和补贴。俄罗斯在培养军备人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培养初级军事人才,俄罗斯不仅进行军事登记专业培训,兴办少年军校,更在高等学校设立军事系,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军官人才。英国在大学设立海、陆、空三类军种训练团,政府鼓励学生参加训练活动,并提供参训费。越南每年安排初中以上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且训练结束后将通过严格考核,选拔优秀者授予军衔,分配到部队技术兵种任职。
(二)现代战争技术高科技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尖端化,使得高技术战争愈演愈烈。高技术战争以高技术武器为基础,但没有精通操作的高素质官兵,高技术武器形同烂铁。制导炸弹、制导子母弹、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等精确的制导武器,隐形飞机、隐形坦克、隐形船等隐身武器,太空的军用侦察、通信、导航卫星等空间武器系统,以及正在研制的新生化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等无一不标示着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两伊战争为例,拥有除原子弹以外,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所有先进武器,但由于军队官兵近一半是文盲的低素质战士,使得尖端武器毫无用武之地。相反,海湾战争能够成为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不仅因为先进武器的广泛使用,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的运用是美国致胜的重要原因。
(三)开展国防教育是维护校园和谐的重要措施
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智由幼稚到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历练,鉴别是非能力较差等原因,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如何磨炼大学生意志,培养其乐观向上、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成为高校工作急需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在培养人的组织性、纪律性,磨炼人的心智、耐力、体力方面有着卓越成效。在军事训练中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互帮互爱,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对待军情时事,不再漠视,能够主动关心,积极探讨。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维护校园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符合时展的必要举措,更是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保证国家不受侵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之举。
二、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在理论教授,军事训练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体制建设不完善,教学模式创新力度不大等原因,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仍需改革。认清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是推进国防教育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措施。
(一)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各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有以下内容:(1)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培养国防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注重军事技能训练。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在我国,军训一直是各大高校国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军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最直观地感受艰苦的军事生活,了解国家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融入国防教育的大环境中,培养其国防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团结拼搏、严谨自律的良好品质。(3)开展国防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讲座、举行先进故事报告会、横幅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国防教育接近学生生活,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国防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走马观花,未引起足够重视。和平年代,当代大学生多“生于安乐”,很多学生从小便由父母包办一切,优越与安逸的生活让他们缺少了锻炼的机会,缺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存在于小说、电视上的某个情节,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学生国防意识淡薄,认为“国防”只是空洞的口号,忽视相知识的学习,缺少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淡薄,成为国家国防建设的漏洞。
2.学校师资薄弱,国防教育队伍不足。虽然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部分院校不能很好权衡利弊,只重视科研和教学,忽略对学生教育的贯彻落实,课程开设马马马虎,未能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此外,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传授国防课程的老师多为“业余”的国防教育者,对国防教育从未有过系统的研究,更一点是阻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相关人才匮乏,国防教育后劲不足。近几年,我国为促进国防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不可否认,但“僧多粥少”,面对庞大的高校国防教育力度仍然不够,专门人才培养不到位,国防工作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和国防安全需要。
三、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创新
创新促进价值的提升,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国防教育更要重视在已有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从传统教育向掌握高科技知识转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优秀人才。
(一)提高教师水平,建立高素质国防教育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国防教师是国防思想、军事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国防教育课程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对国家而言,要做好相关的组织培训工作;对教师自身而言,要不断追求上进,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二)注重理论指导,加强军事课堂教学
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时展为导向,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最新国防动态,更新知识储备、加强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军事思维,使军事国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军事课程的学习中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三)推进实地考察,促进教学与实践结合
一、“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战场上一方强于另一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而“微时代”便是信息传播媒介发展的新时代。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使用手机这一便携性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他们日渐成为微博、微信等社交APP(以下简称“微”媒体)的主要践行者与体验者。而以上“微”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及其交流的及时性也是“微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造就了学生团体在网络终端的个性化与群体化,这也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微”时代下的践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其国防知识的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无条件服从的传统教育形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新课程认为教育必须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它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因此,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在做好课堂教学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为学生营造自我锻炼与创新的平台。
(二)教育内容浅显
众所周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其涉及政治、历史、法制、军事、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大都为一般性了解,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军事课程的了解比较浅显。因此对于国防教育知识的讲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更要运用各种传播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掌握碎片化的知识。
(三)教育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生所借助的各种方式与条件的总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学过程中借助PPT、音频、视频等手段,以讲授基本国防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国防教育没有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宣传等手段,更是忽视了现有书本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的结合。
(四)教育方式封闭
让学生在封闭环境下学习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学习的过程理应是开放式的,理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联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国防教育也是如此,仅仅依赖课堂教育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事物的喜爱由来已久,而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加强学生与外界新事物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对开放式教育一味的接纳也不是教育的科学态度,封闭式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在封闭式教育中融入开放式教育,如何将国防教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堪忧,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单一。如何在现有客观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精神,是我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微时代”带来的新媒体以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及高频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拓宽国防教育的渠道,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及时、便捷的知识传播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三、“微时代”下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微”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是其成为高校国防教育载体的前提条件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科院)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从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用户最多,为9050.8万人,占总比例达到29.24%;10-19岁用户为8216.3万,占比26.54%;30-39岁用户为7780.2万,占比为25.1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网络集散地。
2.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为高校国防教育“微”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必备条件
移动通讯技术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成为国防教育载体的条件。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能使得“微”媒体具备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本身就能够承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能够展示国防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微”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工具,能够有效实现使用双方的互动交流,在国防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二)挑战
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大屏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信息的阅读也变得更舒适与便捷。互联网海量信息存储特性的背后是其杂乱无章、鱼龙混杂,学生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蒙蔽、误导。对于国防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国防信息相对以往而言更多更杂,面对片面或者虚假的信息,学生极易产生偏激、迷惑的心理。在此背景下,国防教育工作者理应运用“微”媒体等手段及时梳理、区分虚假网络信息,主动疏导学生的国防知识与国防观念。
四、“微时代”下国防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课堂内外联系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束缚于学校、教室、课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绝对传播者,而书本知识是唯一真理。其实不然,任何真理都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我国明朝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绝不能将知与行分为两截。高校国防教育更应如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必须相统一,坚持做到“知行并进”(张謇职教思想),学做合一。高校国防教育,不论是军事训练还是军事理论课,都应构建多元化的方式。我们可以邀请军事专家做讲座,开展各类军事训练及小竞赛;也可以借助相关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军事教育基地,参观军营,体验军队生活。这些活动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
(二)构建以手机为载体的国防知识传播媒介
“微时代”下的手机媒体具有信息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能使其具备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并且随着3G技术的成熟,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简单、快捷。因此,手机作为载体足以承担国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展示国防的内容与要求。手机媒体的及时通讯功能让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进行相关信息的传播,还可开展有关国防教育时事热点问题的讨论。以手机为载体的国防知识传播媒介为国防教育课堂内外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构建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深受当今大学生的喜爱,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一新媒体平台建立一个公众号,称作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具有信息的信息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完全可以为国防教育所用。国防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据教育目标将相关国防教育内容编辑成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与图文信息等形式群发至学生手机,让学生在简短文字与视频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相关知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更要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及时更新微信内容并组织引导相关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问题探讨,让知识的获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对组织开展国防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教育观念尚未不够到位。在对待国防教育问题上,表现为有的领导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模糊,认为国防教育是国家、军队的事,大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不按国家有关规定投入国防教育经费,导致有的高校国防教育仅限于集中军训,且时间越来越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被认为无价值、不必要而被取消。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观念未转变,制约了高校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有些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缺乏应有的认识。由于目前国家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国防教育这一学科,专职教师在职称评聘、申请课题和开展研究等方面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机构残缺,开展国防教育缺乏组织保障。高校开展国防教育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范的管理体系。2001年48号文件以来,大中专院校相继设立军事教研室,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数已名存实亡。
在过去几年间发挥了其优势,即武装部与保卫处均为学校武力部门,均需24小时值班,都在一定程度上保卫着校园的安全稳定。随着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发展变化,这种形式的合署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国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近年学校不断扩招,安全保卫任务加重,保卫处主要是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人民武装部的职能则日渐退化。保卫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保卫工作第一要务是保证安全,而国防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工作。保卫工作纯属行政,而非国防教育属教学活动。
(三)师资匮乏,开展国防教育缺乏人才保障。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学术骨干,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人才保障。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严重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在课程建设和科研方面,缺乏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课程建设经费,课程建设起步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客观上限制了课程的发展。我校虽然成立了军事教研室,但没有配备专职教师,未形成系统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行政单位中的专职老师没有取得相应教师待遇,更谈不上评聘教师职称。因为高校职称系列中没有军事这个学科。这样一来,他们有的也就只得评聘其他系列的职称,如政工系列、思想品德系列、管理系列等,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增加了职称评审的难度。
(四)教学观念落后,实效性亟待增强。目前,我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班级面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或是照本宣科,搞“填鸭”和“满堂注”,或是放任自流搞“自学”,或是简单地放几段光盘录像,互动教学形式更是寥寥无几。学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实习实验基地几乎没有。学员没有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条件和实习基地,这样就使得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国防教育:通识教育的应然选择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