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堂教学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从而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去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实,任务型教学的途径,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也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二、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途径运用于教学中,能大大推动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在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中,关键在于任务设计,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自动化和自主化。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设计要具有趣味性,真实性,能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任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下面以SEFC Book2A Unit9 Saving the earth的Reading一课为例,说说我的一些做法。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动画的三幅图片:Polluted water; Polluted air; Cut down trees,让学生欣赏,然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1) What i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earth? Why do you think so?
2) What causes the problem?
3) 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4) What new words do you think will be useful when you talk about saving the earth?
这些直观生动的图片,贴近生活实际,迅速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主动求知欲。
2.任务设计时要具有层次性、可操作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任务越容易,可操作性就越强,获得成功体验的人就越多,学习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因此,设计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这样学生就会显得跃跃欲试。起点不同的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的任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差异,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我为学生定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 Learn useful expressions:summarize, content, introduction, take notes, take action, wipe out, put an end to, advise sb.(not) to do sth.
2)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 Help students learn how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earth, and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3.任务设计更具有互动性、多样性、能培养素质能力
互动性是指语言交际方式是双向性。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活动形式是pair work 和group work 。这是一个交流、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应该设计多种形式的智能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成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如在进行组际交流中,有的组提出:Why are conferences like the Earth Summit important?看到学生余兴未尽,我赶紧在屏幕上呈现一组“黄埔江水污染”的画面,让学生自设话题,并讨论。学生情绪很高,纷纷提出问题,我把其中两个较典型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1) Suppose you were the mayor of the Shanghai Cit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to stop the river from being polluted?
2) As a citizen, what should you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还特意用红色和大号字体来呈现两个问号,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和符号语言不仅引发了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污染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且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学生讨论2分钟后,各组代表发言:
代表1:If I were the mayor, I would further look into the problem and take immediate actions.
代表2:Everyone is responsible for this matter.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代表3:Everyone should be educated to have a good sense.
代表4:We mustnt throw anything anywhere, but throw it into the dustbin.
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讨论得很热烈,很深入,内容也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当代青少年关心时事、爱护环境的纯真情感。有些学生甚至把环境与去年的“SARS”病毒联系起来,给这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的这一步倡议、引导了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交际性原则。
三、对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
1.任务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从实践课堂中看,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参与性高,口语表达能力强。合作意识较强。
2.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堂呈开放式,注重情景创设,重视任务设计,以运用语言为核心,以交际的互动为目标。
4.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标准,使其产生成就感和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动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英语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对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仅供参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有限教学时间里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特定的语言情境,加深学生对英语内容的理解及其运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要学习的英语语言放在英语小故事中展现给学生;或者将英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记忆;还可以运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来进行英语教学,这样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Unit 3 The Olympic Games这节课的时候,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Now,Let’s enjoy a song!”然后在课堂上放了一首奥运主题曲,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接下来,我问学生:Which numb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Olympic Games?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奥运会的徽标,五种不同颜色(蓝、黄、黑、绿、红)的小圆环紧紧相连。然后告诉学生,这五种颜色的小圆环分别代表的是哪五个州。Blue=Europe,Black=Africa,Red=America,Yellow=Asia,Green=Oceania.The five interlocking rings stand for friendship of five continents.我又利用多媒体,放映了2008 Beijing Olympic的吉祥物,五个福娃。同学们最终明白了原来“Five” concerned with the Olympic Games.
这堂英语课上,我借助优美的歌声和多媒体的放映,创设了教学情境,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运用大家的智慧,共同努力,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合和任务的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享有均等的话语权,尽量避免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尖子生个人表演的舞台,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Unit 5 First Aid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明确组内的分工协作: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负责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或者查阅书籍,找出一些Common injuries,如a snake bite, bleeding,a sprained ankle, choking, a broken arm, a nosebleed,eg;而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就负责针对这些Common injuries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进行论述。
例如:
1.a snake bite
Lay the victim down and keep him/her still.
Do not wash the venom(毒液)off.
Do not try to suck(吸)out the venom.
See a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2.bleeding
Put a bandage on the wound and apply pressure to reduce the bleeding.
3.a sprained ankle
Have the victim sit down.
Put an ice pack on the ankle to reduce the swelling.
Put a firm bandage around the foot and ankle.
4.choking
If the person can cough/speak/breathe, don’t do anything.
If not, you can slap her on her back to unblock(疏通)the airway(气管).
这样,小组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师都在积极探寻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每堂英语课上都积极活跃、思维敏捷,使得教师“教的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学的课堂“,使教师“教知识”转变为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有效地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47-02
在当今提倡创新、弘扬个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能动性,而新课程提出的生成性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积极的指导意义。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基本涵义是:反对静态的预设教学,提倡动态的预设,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奇特的想法、意见和观点,要以这些意见、想法为生长点,对教学进行有必要的改动,最终使整个教学成为成功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学。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对偶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师生通过积极互动的行为,将其转化为对教学有价值的资源的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充分肯定课堂教学中的偶发和冲突事件中的创造因素,鼓励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些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说明了化学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要在动态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给化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大胆调整教学设计,进行生成性教学,通过师生双向参与、沟通和交流,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紧贴生活,加以点拨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几乎每个章节的内容与生活都有紧密的联系。而高职生更是处在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预设不到的问题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化学理论加以点拨。如某教师的教学案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结成冰,或水变成水蒸气都是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有的还常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如工厂里的电解水反应、铁生锈等。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吗?(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放鞭炮,是化学变化。
师:对,这个是化学变化,鞭炮里面的炸药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点燃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而且还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的现象。
生乙:久放的糖块,慢慢融化了,是物理变化。
师:这个也对,因为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
生丙:老师,生鸡蛋煮熟变成熟鸡蛋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对笔者说,当时课前备课时真的没有预想过学生会问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第一次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她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明紧扣定义应该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还没有学习到蛋白质变性的知识,她给学生解释是物理变化,但有的学生表示还是不太明白,持有争议。她也觉得简单认定是物理变化有点牵强,于是课下她又查阅相关资料,也到网上搜查相似问题,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也是有很多争议,没给出确切答案。网上有代表性的回答有:
1.主要是化学变化,蛋液凝固是蛋白质变性,所以为化学变化,而其中也有物理变化,如鸡蛋温度的上升等(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虽然鸡蛋熟了就变成了固态,但是其性质没变,还是蛋白质啊!如果是化学变化肯定会有新物质生成的,可是这里没有。不能变回液态是因为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物理变化,像液态的血凝固后不能变回液态是一样的。
在下次化学课时,她还专门抽出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学习兴致很高,不单纯追求答案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表示,通过讨论,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涵义都掌握了,而且理解也很深,这就是现在学校教育所要追求的效果。
(二)紧扣知识点,加以拓展
“非预设性”是生成性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学活动前不能预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既然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会碰到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给学生解释这些没预设到的问题时,教师要紧扣知识点,化学教学也是一样,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点和基本原理。
例如,“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着燃(火)点,有的学生就质疑:一根火柴棒,点燃时,把火柴头朝下点,它就很容易燃烧,但是把火柴头朝上,火就很快会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给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就要紧扣知识点,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两种情况都具备空气、着燃点,关键就是可燃物这个条件。在点燃时头朝下的火柴棒火源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大,所以会持续燃烧;而头朝上的火柴棒,火源所能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小,当接触到的可燃物燃烧完,火很快就会灭掉。这也强调了可燃物也是个关键的条件,燃烧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还有学生问道:电灯泡发光,也是燃烧吗?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是要紧扣燃烧的三个条件,电灯泡里面是真空的,没有空气,所以缺少这个因素就不是燃烧。
(三)以实验为手段,加以求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中,面对非预设的问题,可以借助实验为手段来进行解疑。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讲到金属钠的化合物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有的学生质疑:碳酸氢钠溶液加热会分解吗?如果分解会得到什么物质?它会在溶液中再次溶解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先不去告诉他们最终答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发现碳酸氢钠溶液加热是不会分解的,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很稳定,加热是不会分解的;但是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情况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分解的。又如,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苯酚,得到产物和通入二氧化碳的量有关吗?得到溶液会分层,什么在上层?什么在下层?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答案。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通过实验来求证。这样不仅结果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了授业和解惑的目的。
二、反思
改革和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的成长。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教师的参与和发展。而生成性教学理论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生成性教学理论给化学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理念,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只是负责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倾听学生的声音。而随着新课改背景下动态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传统教学理念也逐渐被一种新的理念所代替,那就是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把课堂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二)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
课堂教学生成能够使课堂教学生成的教学效果出现高效、有效、无效和负效等不同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情况, 我们都应该直面教学生成,分析教学生成,促进教学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把无效和负效的情况及时排除和调控,不能随波逐流,要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有宽容之心,辩证看待他们的错误观点、做法和要求,见机行事,适时调整,营造出宽松、和谐、轻松的氛围,生成性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高质量的教学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必须时刻吸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如化学史、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化学教师应在生成性教学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使化学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林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9(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58-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新兴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E. P. Seligman倡导,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以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1]积极心理学关心人的优秀品质、美好心灵和积极的主观体验,提倡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理念,学校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积极力量,战胜其自身的消极力量,从而获得更多地幸福感,真正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认为课堂教学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幸福感。
Seligman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这个公式中所指的“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为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需要发掘的力量。[3]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客体,没有“”,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意志。学生很少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心兴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总是受到种种压抑、束缚以至于变得被动消沉,丧失生气,其结果是主观幸福感极低,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首先在观念上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认识,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在其内心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除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也应当强调教师独特的引导责任。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应“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独立获得知识,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丧失学习自信心的主要原因,这同时也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那些在学校被教师视为能力低下、被其他同学看不起的学生,这些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表现为自尊心下降,有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做出努力,最后变得厌学、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Seligman博士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进而发现了“习得性乐观”,认为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4]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乐观或消极的态度直接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有关,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5]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需要牢固地建立起一种意识,即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之后,他们身上的“习得性无助感”就会逐渐消失,进而转变为“习得性乐观”。
三、开展赏识教育,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因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较好的“催化剂”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6]赏识就是给予学生欣赏称赞的一种积极暗示。要使学生更多地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就应该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暗示和激励。通过教师的赏识带给学生自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在获得成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积极力量。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明确地表达教师的肯定与赞赏之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共同享有学习过程中的成就与欢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用积极的言语与学生沟通,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与专长,肯定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赏识应该发自教师内心,同时也要因赏识对象的个体差异而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不吝于给予赏识,经常地给予赏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品质的发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总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引导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幸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在积极体验和认知中挖掘与发挥潜能,在快乐中把握意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非常有益的素质教育尝试。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2):81~87
3 Argyle M. The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2,33:1073~1082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英语这门课程显得愈发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能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来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不仅决定了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英语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为他们“锦上添花”的内容,而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过去的人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前英语已经达到了与数理化相同的高度。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不同,因为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虽然大学英语越来越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课堂听课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应用
正如前面所讲述的,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实用性的原则,而不能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随意选择教学内容。有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甚至都不能与外国人简单的对话。比如,当有外国人问路时,很多学生都不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地点的位置,不是磕磕巴巴,就是根本不会表述,使英语教学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都是一些“官方”内容,不接“地气”。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得到保证,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缺乏时代性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兴趣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性特点,那么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到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当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很有帮助,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机会被所有课程教学所采用,所以学生逐渐产生了视觉疲劳,慢慢地就失去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既可以体现出时代特征,又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产生兴趣。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一代教学技术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对其视而不见,并没有根据教学的需求而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改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以该目的为教学核心,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实践练习而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与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思想基本相同,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词汇、语法、句子结构、阅读理解、翻译等内容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听力、口语能力的培养,使英语教学变成了“哑巴英语”。大学英语所囊括的内容比较多,虽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听力、口语能力,会专门安排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但是,大学英语是该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能够学好大学英语视听说的基本要求。教师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听力、口语等能力的培养,那么就会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纸老虎”,给他们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新视野
只有做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到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工作的不足,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师是提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服务的主体,而学生是接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服务的主体,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首先应该以教师为突破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倾入更多的心血,多为学生着想,以满足学生实际要求为基本要求,推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其次,还应该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听力、口语在大学英语中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英语的机会,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活动,并且鼓励师生参与进来,为师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一)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基本准则,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对每个学生负责。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且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利益,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学习任务,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基础的英语知识,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并且还要考察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提高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拔高”性的英语知识,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英语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既要体现出时代特征,满足时展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要求,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改革教学方式
由于大学英语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非常枯燥,所以如果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比较新颖、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那么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当前,有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睡觉、打游戏等,就是因为他们对大学英语不感兴趣,甚至学习英语会让他们“头大”。一般英语教师喜欢采用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的感受,所以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去开发、引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探究式、引导式教学为主,摒弃传统的机械式、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英语。虽然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其课时毕竟有限,如果单纯地依赖于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很难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抛砖引玉”,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让学生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学习英语上。课堂互动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非常有效,所以教师要适当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