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教育的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一出生,他心灵上这块土地是荒芜的,父母是这块土地的第一个播种者,你播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因此,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形式、行为习惯和个人成长。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说家长作为榜样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与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其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模仿、学样。如果父母一有空就打牌、逛商店,看电视,却叫孩子学习,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对学习就没有自觉性,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将学习时间都用于玩乐上,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家长一定要重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家长的人格最能影响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最好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但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
二、爱不是溺爱
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孩子受到了父母过度的呵护和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十分普遍,孩子很少甚至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有一位小女孩这样叙述她被班里同学称之为“娇娇女”的原因:她的母亲从不让她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深怕她受到一点伤害。为了不让孩子参加体育队的训练,说谎女儿身体不好,医生不让参加剧烈的运动……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和爱护,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的人,剥夺了孩子在锻炼中成长的机会,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历史上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引发的悲剧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家长、教师更应深思。是的,我们爱孩子,但“爱”绝不是“溺爱”。当我们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之后,孩子如何才能学会独立行走?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孩子,不管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多么的好,和动物园里养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未来怎样才能融入社会?因此,我在教孩子时,特别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性,只要他能做到的,哪怕弄伤身体,摔坏东西,我也绝不帮忙。现在孩子比较懂事,自理能力较强,学习成绩很好,并且还能主动帮助他人。我很自豪,我没有束缚了孩子的手脚,而是给了他独自行走的机会。
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爱孩子更是一种艺术。对孩子爱应该是向孩子传递一种正确的情感,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引领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名合格公民。只有解放孩子的手脚,孩子才会独立行走;只有解放孩子的心灵,孩子才能创造奇迹。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天真无邪,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里,同时又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大环境里,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如果不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一个养成。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看电视,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
好习惯的养成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贵在长久坚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养成好习惯的前提,只要有了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才能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学琴,开始情绪蛮高的,可一个月后,就不感兴趣了,怎么办呢?我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了《学琴计划》,如果每天坚持练琴,就奖励一朵小红花,集够十朵小红花就一起出去玩一次。这下孩子的兴趣高涨,每天都能认真主动完成。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好的习惯一定养成,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一生,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四、家教的关键,是促进孩子人格、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88-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不再只是私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事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家庭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类的生存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中发展的。相互支持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社会支持才作为专业术语被提出来。对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的界定在学界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所采用的概念是社会学上正式的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社会支持所涉及的范围既包括物质上的援助,也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援助。支持的来源可以是家庭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社会团体的支持等。进入21世纪,社会支持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单向关心和帮助,而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顾名思义指的是社会为了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保护和帮助儿童为目的的,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知识(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等)的活动。因此,“一切为了孩子”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社会支持农村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开始研究。家庭教育也逐渐从过去的“私人”的事情、“内部”的事情而转变为被社会关注。的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把握着教育的方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家长的教育能力、文化素养、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想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社会有责任对家长给予科学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
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近年来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科学、细致地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论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共同的事情。教育孩子已经不只是家长或者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团结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1.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需要社会支持。在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一项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当问及“您认为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时,64%的家长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家长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让孩子接孩子好的学校教育,在家庭的教育并不重要。当问及“你认为家长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时,58%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提供吃、穿、用、资金等帮助,等长到了就不需要家长了,家长也管不了孩子那么多了。
调查中还发现,对于孩子的成长,62.3%的家长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而对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的发展的发展关注较少,他们认为情感、社会性以后长大就学会了,没有必要专门学习。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愿意为孩子买学校规定买的书籍,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极少数家长会选择其他的书籍,他们认为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可见,在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2.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当问及“当孩子犯错时,你会怎么做?”,62.3%的家长选择严厉批评,只有5%的家长选择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白。除此之外,当问及“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时?”,家长普遍茫然。可见,在农村家长的理念中,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而且常常以严厉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也不去了解孩子心理的真实愿意。
当问及“您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绝大多数家长谈到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只有大约5%的家长谈到了从电视、网络、朋友那里学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方式在农村家长的观念中依然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当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向社会求助的意识。
当问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孩子的?”,56.4%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认为必须要让孩子“听话”,家长才有威信;23.4%的家长选择了以身作则,15%的家长选择了赏识教育。当我们和这些家长进行进一步访谈时,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的比例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一位家长说:“家长可以犯错,孩子不行,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要从小树立好习惯,所以,对孩子要严格。”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动作、言谈举止、学识、态度等都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影响。可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却实在令人担忧,亟需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3.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不和谐,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是非常少的。当问及“您与孩子聊天时会聊些什么内容?”时,68.5%的家长认为聊天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有13%的家长会主动问及孩子的情感、心理方面的想法。进行深度访谈时,我们走访了几个家庭,发现家长们普遍比较困惑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聊天。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不知道聊什么好。因此,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仔细观察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家长要根据自己子女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们从心理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留守儿童”,他们通常是被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来监护的。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常常用金钱补偿的方式弥补作为父母的愧疚。这部分家庭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问题更为严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农村留守儿童要想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才能真正实现。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借鉴别国的经验
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各国都有探索和尝试。例如英国在中小学设立了家政科,专门为家长排忧解难。美国在职业学校内设置了家政师范,前苏联建立了专门的家长大学,为广大家长传授育儿知识。这些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开拓家长的视野,学习更科学的方法。国外关于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尝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方法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在我国也应当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农村家庭教育,这不仅是家庭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状况
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家庭教育的立法。法律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的手段,加强家庭教育立法就是为了从法律上确保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例如根据我国就近入学的原则,儿童上学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否则就需要交昂贵的费用。我们呼吁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取消择校费等非户口所在地学校的赞助费,让孩子公平地选择学校。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组建领导小组,吸纳广播电视台、科技局等有关人员成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协调和保障培训机构的工作。
建立培训机构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门专业的教师队伍。政府部门可以调动全市、县、村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成立专门的科研组,针对当地的实际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解答。教师队伍应当定期进修,或者政府部门要定期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讲学,以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教师在上岗前要培训,实现“持证”上岗。这样才能确保留守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有效性,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调动学校力量,提升农村家长的素养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监护人学习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帮助农村家庭教育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积极的情绪接纳留守儿童,给孩子们创造宽松温暖的环境,使学校可以成为孩子喜爱的地方,老师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定期家访制度,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只要家校合作起来,就一定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建立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会慈善机构、各种宗教团体、社区服务、社团;还有一些民间力量,如各种类型的基金等都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力量。这部分力量可以弥补政府和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方面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
另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网络、手机等对家庭教育提供宣传:包括家庭教育知识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疑难解答等;可以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地点、收费等;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媒体可以通过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郑益乐.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学理论,2011(9):53-54.
对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他们成长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小学生的培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家庭环境。按分量说,家庭是邻居和学校两者影响之和的二倍。”①但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育效果也因为家长的文化程度、重视程度而有很大的不同,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成长。因此,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健全的人才,但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家长懂得教育规律,能给孩子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大多数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理想。这里不仅有巨大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不重视或不了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渐引起了众多家庭的重视。但部分家长却并不了解家庭教育,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生活所需,不让孩子调皮捣蛋就是家庭教育了,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外出务工,或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自觉性差、缺乏自我引导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不到较好的教育,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健康的成长。
(二)不具备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从经验出发选择教育方法。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也很少有人主动去学习和了解的。因此就往往出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现象,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个性特征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按照家长个人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对小学生过早的提出不适当的要求等。这些都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甚至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落后
正是由于家长不清楚教育规律和理论,对教育方法也不了解,在家庭教育中采用传统的,简单的方法。有的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及在家和学校的表现,一旦出现问题,采用的不是引导而是打压的方式进行教育。还有的家长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打骂,相信“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思想,结果反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两种相对极端的方式。一种是溺爱娇宠型,这种方式较为普遍,对孩子的影响也较大。虽然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但过分的溺爱就弊大于利了。这样的家长不但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还不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教育,比如不让干家务,不敢批评,不让受一点委屈。结果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也让孩子失去了应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另一种就是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型,这主要体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留守家庭,还有因为工作忙于工作、生意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的家庭。家长们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就行,认为孩子的教育在于学校,自己不用管或没时间管。结果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无法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很容易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出现问题儿童或少年,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最需要良好家庭教育的群体。
二、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环境
小学生对家的依赖是非常重的,一个家长重视,努力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效果。反之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课后作业的完成,有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和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效果是明显不一样的。这种良好的环境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创造的。
(二)父母的文化修养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相对改善,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样一来,家长的文化修养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就非常明显了。文化修养高的家长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中往往能采取合理恰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我表率、合理引导等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相反,在采用简单粗暴方式的家庭中,父母文化修养不高的占了绝大的比例。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性格、观念形成时期,往往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会受到父母各方面的影响。这个时候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帮助他们以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之,不当的方法给他们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成长。比如在经常出现打骂教育的家庭,孩子往往会出现要么胆小怕事,要么就因为逆反而离经叛道的情况。
三、引导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的事,同样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作为专门的教育单位,学校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众多的家庭都能有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家庭教育的宣传
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只是宣传的第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在重视的基础上积极的行动起来,主动了解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为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打下基础。学校与家庭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班主任见面会、年级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了解更多,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专题栏目的建设来进行宣传。让家庭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位家长的心里。
(二)对家长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由于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并不了解,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培训,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1.教育学知识的培训
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差别较大,且多数没有学过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对他们进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十分必要,帮助他们认识教育规律,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了解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家长来说,是打下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让他们在教育中按规律办事,不再只从经验出发。
2.教育方法的培训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苦于不了解教育方法,往往仅凭经验和见闻。在方法上难免失于偏颇或单一。对他们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可以让家长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能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收到有针对性的效果。
3.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培训
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意和他们沟通,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这是由于家长没掌握与孩子正确沟通的方式,沟通时往往采用训问、询问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被动而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让家长们了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交流的方法是家庭教育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
(三)采用多种方式与家庭沟通交流
学校在教育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从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大教育环境。因此,除了对家长进行培训之外,与家庭保持密切多向的联系,互相沟通交流,了解教育情况,掌握学生动态是非常必要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这种沟通提供了多种方式,如电话、QQ、微信、电子邮件、网络教学平台等,都可以很好的保持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互相配合。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家庭反馈教育效果。这样的沟通对小学生的成长是有利无害的。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李晓敏.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外来人口聚焦地。本着开放、包容的理念,整座城市的外来人口比率逐年增加。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3.4%,人口密度也由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2588人,增加到3631人,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2011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 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人,占39.00%。从这一系列数据中,我们会发现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这些随迁子女中,我们发现,多数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幼儿送至幼儿园。但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理念及认识普遍不够。有的家长往往在孩子3~4岁时,就急着报名学这学那。也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能寄托孩子的地方,能让自己多点时间打理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们要认清这些家长最终的教育目的,并适当转变部分家长的早期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活动,园本活动,帮助更多的家长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
三、随迁子女家长的类型
类型一:拔苗助长型。这类家长可能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影响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正确认识,往往对孩子期许较高,在孩子3~4岁时,就急着给孩子报各种班,拼音、认字、数学、钢琴。而孩子由于过早接触了本该小学再学的内容,会导致厌学、个性孤僻、高傲等性格特征。
类型二:放纵不拘型。这类家长往往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寄托幼儿的地方,能腾出时间来忙自己的工作或生意。无所谓孩子学了什么,只要孩子安全、开心就好。在家,也常常将孩子放在室外。四处游走。很少与孩子单独相处与互动,也很少关心孩子。这部分幼儿,往往在幼儿园,顽皮、捣蛋,但很聪明。
类型三:工作繁忙。家长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中。也有部分家长,请保姆帮忙。但自己本身很少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这类幼儿也于由隔代教育的原因,被过份溺爱,导致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四、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点做法
1.主动联系,服务优先。我们主动服务于这些家长,针对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主动地采取谈话、电话、网络、便条等适合的联系方式,加强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实行家园同步教育,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以下有效的策略。
习惯培养为主,知识传递为辅:有些家长由于原来的生活环境,而形成了固有的性格、行为、习惯。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指导的基础,其实最根本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只有当他们观念有了转变,他们的行为的自觉性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不仅经常对家长进行家长讲座,还经常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这一系列活动,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所学以外,也逐步重视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做自觉、深刻的反思和改变。
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我们家长进行交流时,首先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消除家长心中的隔阂。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把一颗真诚的心展示给家长。言语中要特别注意不要流露出任何地域观念。
先扬后抑,有效引导:在这类家长的家庭教育时,首先要肯定他们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对一些不妥的做法,要有理有据的纠正引导,说服他们时要有科学的观点理论为基础,使他们得以诚服。教师还可以经常和家长交流一些幼儿教育的新动向,课改的新信息,有助于他们增强对幼儿教育的了解,从而使家园协作,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当前,越来越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了家长更多的机会去关心爱护孩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家长都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都尽可能地不让孩子失望。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越来越会觉得家长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仅不会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去感恩。此外,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丧失独立性,对事物的缺乏独立见解。
(二)责任推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后,上学期间的一切事情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不会主动与教师联系,也不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可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还千方百计地推脱责任,找学校的麻烦,这种行为不仅对家长有影响,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要经常主动地与教师联系,要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和教师多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勤交换意见。要知道,学校教育是绝对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只有二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常常有抵触情绪。为了能更好解决家庭教育缺乏带来的问题,班主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诸如摸排走访、心理辅导等,同时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一)召开“家长会”,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最好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家校教育同步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误解。为了使家长会开得更有效果,班主任要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和家长达成共识。
1.吃苦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孩子学会了安逸和享受,有的孩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采取了逃避和放弃的方法。因此,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家长每日为了生活奔波操劳的艰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如让孩子从洗一次碗、刷一次鞋做起,通过这些体力劳动让他们明白漂亮的新衣和可口的饭菜来之不易,明白享受这些并非理所当然,进而学会感激。
2.健康消费。
理财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健康消费。过年时,家长会给孩子的压岁钱,而且平时也会给孩子零用钱,他们如何用好这些钱呢?如果这钱使用不合理,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严重影响养成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给孩子零用钱一定要有原则,给多少也要合理,或者家长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完成某项家务活来获得一定报酬,最起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家长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这样他才能学会珍惜和节约。
3.赏识与批评。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经常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比较让孩子非常反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家长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总拿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要认可和表扬自己的孩子,使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自信,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当然,家长一味地赏识孩子也不合理,批评手段还是需要的,否则孩子经常处在夸奖语言的糖衣炮弹中,会逐渐丧失自我,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合理地赏识和批评孩子。
4.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是符合一定教育规律的,家长不应该给孩子选择不适合其年龄的教育。报纸上曾报道,有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武侠小说,初中时期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虽然能让家长和孩子得到一时的骄傲、自信,但是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不仅家长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将家访做到实处
家访是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班主任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为了减少家访的盲目性,提高家访的工作效率,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地采取相应的家访形式,以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家访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初访、细纺、重访和特访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家访形式,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I型熬过。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游戏下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上网玩微信、聊QQ、打游戏、看新闻、发Email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在201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中就指出:“过度玩网络游戏可致脑残疾”;同年11月,总后勤部卫生部就将“上网成瘾列入神经病疾病范围之内。”中国现有网瘾的孩子已从最初的250万增加到上千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这不禁让我们的家长困惑了:“不是说儿童玩网络游戏可以开发智力吗?小孩子不就上网玩玩嘛,不至于有这么严重吧?”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就是上网玩游戏;有的孩子喜欢边吃饭边在网上看动画片;还有的孩子对着手机自言自语,时而笑时而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着电脑、手机,注意力高度集中,体验网络游戏的快乐。有位专家就说过:“人的大脑快乐细胞是有限的,孩子把大部分的快乐都寄托在网络游戏上释放,就感受不到其他事物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家长换来的就不是省心,孩子上网有瘾了,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幼儿玩网络游戏的原因
2.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3―6岁学龄前的孩子好模仿,喜欢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喜欢玩电脑、手机游戏的孩子,家长多半也是喜欢沉迷在电脑、手机游戏上。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和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的熏陶,家长言传身教,孩子耳熏目染,自然认为上网玩游戏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从而从内心产生强烈的上网需求。
2.2幼儿自控能力差
学龄前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不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他们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上网的行为和时间,“是非观”也相对模糊,不能梳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广告和网站,不知道长时间沉迷网络对自己身心造成的危害,只知道想玩,好玩,喜欢玩,只会把上网玩游戏当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来做。
2.3幼儿在家缺少玩伴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就在大人们的呵护下长大,在家里啥也不缺,就缺少玩伴,经常是一个人在家玩,网络游戏提供给他们一个虚拟的空间,让他们在里面可以自由地玩耍。
2.4网络游戏吸引眼球
网络游戏五花八门,画面生动,形象逼真,紧张刺激的游戏环节,能强烈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乐此失彼,忘记了时间、空间,一味地沉迷在网络游戏的快乐之中。一位教育专家就说过,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现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虚拟化的世界,三个世界中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常常发生猛烈的价值碰撞以至价值迷乱,而价值困惑、迷乱又影响着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方式。如果孩子只关注虚拟化的世界,就会影响到孩子对现实生活的认知,遮蔽事物的真实性。
3网络游戏下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的孩子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电脑、手机的辐射是有目共睹的,长时间的接触电脑、手机会使孩子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等不良后果。当然,一味地制止、强行地排斥,只会让孩子对新生事物更加地渴望、好奇,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教育和成长。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呢?
3.1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抬足,即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分毫不差地记在心里,并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榜样,在家尽量少玩手机、电脑游戏,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以免对孩子造成错误的诱导。平常在家,可以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一天发生的事情,做孩子的最好的听众和玩伴;了解孩子其它的兴趣爱好,如下下棋、画画、唱歌跳舞等,并与孩子一起去努力尝试实现它;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些益智类、语言类、美术类的亲子作业;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去户外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从而转移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体验到网络游戏之外的快乐。
3.2家园共育,宣传上网危害
家长可把孩子在家的不良习惯,与幼儿园的教师进行沟通,通过老师,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孩子知道电脑有了解信息、查找资料、拓展学习等功能,通过网络能让人足不出门就知晓天下事。同时,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上网方法:上网的姿势,时间的限制,浏览的范畴等。通过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电脑,意识到了网络游戏对自身的危害,不再迷恋上网,必须在爸爸妈妈的允许和陪同下,才能适度地玩电脑。
3.3亲子携手,制定上网规则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能因为上网的诸多坏处就禁止孩子上网,那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应该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上网方法和规则。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口头协议,一周玩几次,一次玩多少时间,不能超时,孩子上网必须得到家长的允许,要保持正确的坐姿,选择适合自己娱乐的网站。家长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音乐、故事、图画、数学软件等,供幼儿闲暇时间听听、看看、做做,寓教于乐,并时刻地关注孩子学习游戏的情况,正确地引导,适时地干预,让电脑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有力“法宝”。
记得心理学家赛德兹博士有个很好的比喻:“儿童的头脑宛如一张白纸, 在这张洁白的纸上绘出的一点一线,都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基础。”家长就是在白纸上描绘的那支笔,孩子的成长就是整个画面的图案。因此,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榜样,学会关注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个问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认认真真地反思;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家长、教师的共同关爱和教育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下文主要讲述了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原因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原因
1.家长对幼儿实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俗话说:家长是幼儿的第一届老师,也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导师。家长对幼儿实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成为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感形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1)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幼儿的过分溺爱,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家长一般情况下都会一手操办,尽量给幼儿一个美好、完整、快乐的童年,家长这种对幼儿全方位的照顾和爱护,虽然可以避免幼儿在生活中不受伤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幼儿失去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生不可预知的变数,幼儿的挫折感便油然而生,给幼儿的身心造成很严重的打击。
(2)在幼儿学习教育上,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标准评估幼儿的学习能力,幼儿在学习中不能够科学的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如果幼儿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也就没有信息去攻破它,幼儿自主克服困难的能力减弱,挫折感也随之产生。
(3)在幼儿人际交往中,家长由于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坏人的诱惑,因此,便不提倡孩子与外界的人进行交往,家长们常常用一句话来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幼儿就会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和经验,就会比较怯生。
因此,当幼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形形的改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感觉自己很难应对这些复杂的事,认为自己很“笨”,认为自己很没用,内心的心理也会悄悄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受挫感就容易在幼儿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超过幼儿能够发展的水平
幼儿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与自身能够发展的水平相一致,否则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幼儿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受挫。家长虽然盼望儿女成才的心是好的,但是不可以超过幼儿能够承受的发展水平,家长为了幼儿能够成才,达成自己的期望值,不顾幼儿自身发展水平,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比如说:书法、绘画、外语、钢琴等,为孩子制定了很多的发展目标,逼迫孩子成才,幼儿由于身心和智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年龄较小的因素,幼儿在受教育时往往不能够完全按照家长预期的目标来实行,幼儿爱玩的天性使他们对一些辅导班的教育并不十分感兴趣,如果背离了家长预期的目标,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职责,幼儿的心理负担增加,当幼儿真正面对社会中的生活,面对更大的竞争时,如果事事不能如愿,事事都要求过高,事事得不到满足,挫折感就会产生,本来生活中很正常的较量也有可能成为造成孩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3.家长对幼儿实行不合理的教育方法
(1)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都是来自天性的驱使,幼儿犯错误或者有行为过失是很正常的事,悉心教导便可。但是有些家长本着对幼儿“小惩大诫”的心态,对幼儿的过错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一旦犯错,就会受到家长的训斥,而不是恩威并施,这样不仅不能够和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为孩子改正生活中的过失,还有可能造成孩子严重的挫折感。孩子犯错一定会有原因,但是家长对孩子的错因不追究,反而只针对错误的结果,也让幼儿产生挫折感。
(2)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带有成人世界的功利色彩,而不是孩子的年龄应该得到的公平评价,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性格以及喜好产生消极的影响。家长因为自身的个人情感因素对孩子进行片面的评价,孩子的喜好或者性格特点就会与家长相似或者相近,幼儿不能够随性发展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对幼儿的成长来说,都是有害而无一利的,当生活中的困难接踵而来,孩子首当其冲就会想到如果是家长的话会怎么做,缺乏主见和远见,偶尔的成败得失会被认为是一生的成败得失,心理偏激,时间久了,挫折感也会慢慢的增加,爆发的后果也是不能够预料的。
(3)家长不能对孩子不能进行过分的体罚,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扭曲,产生自卑感,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这也是孩子挫折感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受挫能力的培养策略
家长正确地引导正视挫折,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适当地对孩子的过失做出惩戒,要及时的进行安抚和说明。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过失的原因以及后果,还要对孩子及时的说明反效果,让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以便在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对孩子进行处罚时要适度,要让孩子正确的认识挫折,并且谨慎的对待挫折,挫折的产生不可放大,也不可盲目缩小,不能够使孩子错误地认识挫折,更加不可轻视挫折,幼儿在遭遇困难时,要让幼儿自己认识到挫折,亲身感受到挫折,要通过人的毅力克服挫折,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最后,幼儿挫折感产生时,要及时地帮助幼儿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生活中的挫折,往往是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客观的环境发生冲突,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年龄也比较小,分析解决矛盾的能力比较弱,往往根据个人的情感对错误及失误做出片面的分析和评价,家长在这时候要扮演孩子导师的角色,要及时的发现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弱势和缺陷,及时的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正确的引导,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找出错误和失误的真正症结,对症下药,适当的调整孩子受挫折的心理,预防孩子产生忧郁、冷漠、紧张等不好的情绪。
三、结语
幼儿由于自身年龄和生活经验少的限制,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有很多,如何让幼儿在受挫折之后全身而退,需要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毛国红. 海安第一实验幼儿园. 浅析幼儿受挫的成因与对策.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07.014
[2]乐进.雅安市雨城区二幼.家庭教育应该加强幼儿心理素质培养.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15卷第2期.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是指处于5~8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算到具体形象运算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儿童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活动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学校学习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对儿童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常常表现为对上小学缺少心理准备、同伴间合作意识淡薄、生活准备不足、对学校认识不准确等。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和小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在幼小衔接时期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随着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幼儿阶段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特点将分别呈现减弱和增强的趋势。两个发展阶段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发展特点。
2.幼小衔接中儿童存在的问题。刚从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的儿童必定会产生兴奋、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此阶段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进入小学后,儿童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儿童由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小学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学习内容都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上等。由于小学的协调工作也有实际困难,因此,新入学的儿童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压力,有的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而出现抗拒心理、适性较差等情况。
二、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下面具体探讨了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儿童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父母的行为是儿童主要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行为结果。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有较合理的学业期望,同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这样会使孩子更有动力去学习,从而发展孩子的学习适应性。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榜样,父母对学习的兴趣高低会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布置学习空间、提供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等,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
2.促进儿童兴趣的养成。研究表明,父母独立教育、祖父母与父母共同教育的儿童比祖父母教育多而父母教育少的儿童积极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广泛兴趣发展好,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不稳定的环境更利于儿童兴趣发展。所以,在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里,父母应该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统一态度对孩子兴趣的养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教育态度不统一,往往使儿童行为的标准不统一,也不利于儿童兴趣的养成,只有给予儿童统一的教育态度,才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学习兴趣。同时,家庭拥有的图书种类、数量越多,儿童兴趣的积极性、稳定性、广泛兴趣发展越好,家长可以通过图书及对儿童阅读指导发展儿童的兴趣。
3.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在对儿童进行品德的培养中,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的品德的发展;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减弱教育作用,甚至会使儿童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以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的重任。
三、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在幼儿入小学前应为孩子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准备。
家庭教育应在孩子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每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除了他自身固有的能力特点外,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恰恰是衔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的突然改变固然是会造成教育的困难,良好的适应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教育是一对一进行的,教育力量更加集中。因此,在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更值得重视。
1.培养儿童注意力,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加强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阶段儿童有意注意的保持对间只有1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节课为40分钟,需要儿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下位走动的情况。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儿童感觉很轻松、愉快;但小学学习多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儿童会感到不适应和不耐烦。研究表明,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时间较长,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亲子游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
2.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其特别注意,对该事物细致观察、深入学习和研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热爱学、乐于学,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应该热情、积极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孩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发孩子对更多问题的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3.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孩子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理和独立的能力,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孩子上大班的阶段,家长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时间,让孩子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先安排学习的时间,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的观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物品等。
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对孩子的鼓励与惩罚要适度。鼓励和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性的养成,使其能在幼小衔接时期顺利地过渡。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一切教育之源,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人才的“一个学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彭佩云语)。为此,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了调查、剖析,并对其偏差修正的策略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今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令人担扰。主要表现有:(1)“是树就成材,是草就烧柴”的信念,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占10.01%;(2)百依百顺,百般袒护,过分溺爱娇纵的占5.34%;(3)滥施惩罚或棍棒惩戒式的教育方法占5.21%;(4)把初中生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进行严苛管束的教育方法占15.73%;(5)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占10.4%;(6)家长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确指导的占12.2%;(7)用大量的钱奖励孩子,造成挥霍浪费,形成坏习惯,奖励不当的占3.95%;(8)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攀比心强的占24.06%;(9)按家长的主观意志要孩子学这学那,强制学习的占21.35%;(10)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占10.42%。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什么原因造成偏差和困惑呢?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通过对家庭教育偏差的普遍性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探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养的偏低性。这里指的是家长文化素养的偏低性。据抽样调查显示,家长的文化层次结构是:大学文化占2.31%,高中文化占8.85%,初中文化占76.19%,小学文化占9.77%,小学末毕业的占2.76%。这种以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家长群体,认为自己很难教育好孩子,于是采取撒手政策,把教育孩子全部担子推给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落后性。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缺乏“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也缺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独立性的培养”等观念,仍然是灌输“家长权威”、“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孩子利益至上,处处维护孩子”、“教是教、做是做”等观念。由此决定一部分家长教育言行无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青少年当作没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只知顺向接受的活的器皿,处于家长掌控下的附属物。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迁求放纵”,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性格放纵或娇横、自我、孤立。家长中存在的这种极不科学和合理的观念,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
3、认知的差异性。在对成绩、思想表现相差不大的学生家长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认知差异,这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制约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惜血本、化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心想开发其智力;有的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干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有的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却不清楚孩子的自信心该从哪些地方去培养;有的明知不能有攀比心理,可又遏止不住自己的内心,忍不住去攀比等。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主要因素。
4、方法的单一性。调查中发现约81.4%的家庭由于文化结构或家庭地域因素,直接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的单一性。如有的“重养轻教”,只是出钱给孩子吃和穿,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或很不了解,处于“放任不管”状态;有的“重智轻德”,只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别的事情不要管”,“不要做班干部”;有的“安分守己”,只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去拈到别人”;有的“简单粗暴”,平时很少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引导”,当子女出现违纪问题时,不是耐心疏导,而是训斥,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骂就能管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这类家长奉为金科玉律。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又一重要缘由。
5、家庭的特殊性。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形态出现“分化”,造成家庭残缺或组合的特殊性。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因心理受到挫折后,频繁地参加社会娱乐活动,把教育孩子放在一边;或者面临重新组建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重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成员情感的复杂性,使家庭教育缺少了亲和性。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特殊因素。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策略
“学校应当指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必须“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语)我认为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通识、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父母教育”。(方建移语)因为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而父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亲职教育通过实现父母素质的提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1、专题讲座(营养式学习)。孔子曰:“好学进乎知”。父母要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要解决其问题就会多走弯路,正如病急乱投医,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段学生家长会、班级学生家长会各一次,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及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育儿方式、管教态度”等相关知识系列讲座。这种营养式的学习,是父母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也能达到诊治孩子问题和预防孩子问题的目的。
2、团队训练(助长式的练习)。如果说学校每学期各举行一次讲座,着重于广泛、普遍的家教知识、理念的传播,那么小范围班级部分学生家长的团体互动训练是一种助长式的有关父母育儿能力、技巧的实质性的练习。如针对“怎样提高亲子沟通及参与孩子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怎样使孩子更有约束力”等主题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和能力、技巧的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质性的练习,能使更多的家长受益,并在育儿时以改善策略,提高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效益。
3、亲子同修(综合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子同修可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家长会、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服务于社区等形式。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父母既可以把握孩子的脉搏,找到启发孩子的切入口,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子女需求,寻找到教子的智慧和良方。亲子同修不仅能促进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是修正家庭教育偏差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秘诀。
4、个案辅导(论病式的改变)。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在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共性。当孩子的问题一旦到了诊治阶段,父母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针下药进行诊治。如某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又差,了解到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和“棍棒型”的教子方式,于是,进行个案辅导,与家长一起仔细分析此学生的情况,以及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危害,还要详细指导其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策略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学习等活动。”(方建移语)我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又是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定期开课和不定期开课相结合。家长学校的开课要能吸引家长,逐步变要求家长来,为家长自己要来。讲课的主讲人要认真研究家长、家庭及教育的情况,要仔细备课,做到讲课切合实际,有针对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的定期讲课(一学期两次),分四讲:第一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二讲:沟通的内容。第三讲:沟通的方法。第四讲:沟通的态度。家长学以致用,掌握沟通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谈得拢、合得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品行更好。同时到社区、各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开课,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做法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2、坚持学校重点指导和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当前“父母难为”是现代父母的共同心声,据分析主要是由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出现偏差所造成的。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品行、学习习惯问题及单亲教育问题,可邀请这部分家长来校并对其作重点指导,如“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在家长学校上课时现身说法,进行家庭教育体会交流,使家长们听后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3、坚持家访和访校相结合。家访和访校是家庭与学校建立情同手足密切关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家访时教师要与家长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讨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要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总结经验。另外,还要欢迎家长来访校。学校公示每星期某日为“家长接待日”,并由校长、德育处干部、教师接待,接受家长的咨询。还要不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一日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以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
4、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经验相结合。“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先进经验是最亲切、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每年评比“优秀家长学员”。同时请他们总结经验,又请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里与其它家长交流,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赠送给家长,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这样能深深吸引其他家长,使他们争相效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修正家庭教育偏差之目的。
策略三:开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家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根据家庭教育自身特点,由心理辅导室担任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任务。
1、精心开设心理辅导课,不断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环境、气氛、家庭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孩子心理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懂得要教育出有健康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平时家长又要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要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方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始终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如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较高,对其子女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心理辅导室教师可通过 “父母良好的动机与人才的成长”、 “要善于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孩子意见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系列辅导课,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偏差修正中自觉做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的不足及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创设一些利于孩子意志磨练的情景,引导孩子不断树立目标,并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家长的教育偏差就能降到最底限度,孩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效能,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室首先要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亲切的氛围,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态尽快恢复正常;其次,辅导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辅导专业知识,能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将谈话尽快切入主题;再次,允许学生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从不追根究底,也不挫伤学生的心灵。这样心理辅导室就成了受家庭教育偏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乐园,使他们信心倍增。
“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恒的功能”。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终身教育”。要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今后的路程更长”。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家庭教育必将展现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三版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度的快慢,还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身心上的差异和智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包括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校调查统计: 90%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父母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黄色的和暴力的信息,容易使少年儿童模糊了道德认知,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方式是合理的。网络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随着一些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已被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所替代。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少年儿童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反正没人认识我”,所以语言粗鲁,时常进行人身攻击,容易造成道德感的弱化。长久下去,就会给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造成一种假象,认为社会本身就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欺骗的,从而导致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缺乏诚信、道德滑坡。
2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所谓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个体方法和形式。传统的教育中家长往往通过物质的慷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而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地采取说教和命令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网络环境下,家长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以下新型的教育方式:首先,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科学的新型教育方式。家长应尊重孩子,并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把上网说成是一件坏事,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少年儿童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的反叛心理比较重,同时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家长不能引导孩子通过上网缓解压力,而是不断给孩子增加压力,就会导致少年儿童产生心理疾病。通过赏识自己的孩子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释放压力,生活有目标,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创造学习型家庭氛围,转变父母角色。孩子在上网的同时,父母可以坐在旁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孩子共同学习;上网结束后,各自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当父母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向孩子请教,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也提高了自身的网络素养。
3拓展学习的场所
网络虽然是一个信息的宝库,拓展了少年儿童的学习空间,但却不能代替少年儿童从现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真实体验。整日呆在电脑前,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父母应将孩子的学习场所拓展到室外,比如: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博物馆看文物了解历史,到郊外踏青了解自然,参加社区活动了解社会,使孩子把从网络中汲取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做,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上,而是去做更多感兴趣的事情,从而避免了网瘾。
有人把父母形象地比喻为孩子的一面镜子,事实上孩子的言行,常常是父母言行的写照,孩子的品德常常是父母品德的折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这种愿望无疑是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有些父母虽然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打架、不许说谎等等。而他们自己却经常说脏话、说假话。这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专心学习,不要干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要做学生不该做的事,而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猜拳行令,打麻将,甚至醉心于赌博、等不法活动,这又怎么能让孩子相信和听从?相反,倒让孩子误认为这是一种“能力”,偷偷仿效。中国有句古话“打铁还得自身硬”。看来每位父母只有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光辉形象,也才能产生教育孩子的无穷力量。
二、尊重孩子自身发展规律,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1.对孩子要爱而不骄,严而不厉。对孩子严厉要求,使他们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不做什么。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指严之过甚、厉之有加,而严格即严之有格(规范、原则)、格之有度。严格有利于孩子做事认真,言谈举止有规矩、有节制等习惯,而严厉却易于形成孩子惧怕父母、疏远父母,甚至痛恨父母的心理,久而久之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叛逆心理也会潜滋暗长。
2.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听从孩子摆布。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最容易形成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骄横的性格,万事不为别人考虑,不懂得尊重别人,难以适应群体生活。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害了孩子,到头来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尊重孩子自主选择,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健康情趣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好奇、好胜、贪玩是儿童的天性。同时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希望在社会群众中取得“合格成员”的资格,得到较好的评价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在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便会挫伤其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多方面探测孩子的潜在智慧,及时发现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在孩子陷入逆境时,及时开导、激励,在理解与支持中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亲情观念。
1.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通过赞赏和引导手段,反复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这样,就会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做了错事之后,不应横加责备,暴风雨式的打击,而应给孩子深刻反思,认真反省的机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差错,关键是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走出误区。宽容、理解和爱心足以点燃孩子认错勇气的火把,“再试一次”“再努力”“我理解你”“其实你也是无意的”之类的话语,往往是孩子再度成功的动力。
四、适时适度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仅靠简单的说教、棍棒加斥责、物质和金钱安慰是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的,而应对孩子进行全面分析,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性格类型、知识结构状况等,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方法得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行为,给孩子“戴罪立功”的机会
对于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宽宏大量,正确地认识孩子所犯的错误,针对其错误的轻重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选择性地教育子女,千万不能鲁莽行事,不分青红皂白一顿大骂,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给子女心灵深处抹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相信家长,不能与家长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这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不利于家长确立正确的子女观、教育观和成才观。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改正错误。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
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l.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二是丢掉反常心。三是丢掉虚荣心。四是丢掉惧怕心。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