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

篇1

1.盱眙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是开设农业电视专栏。盱眙电视台2套专门开设专门栏目《田野四季风》,每天在黄金时段反复播出。二是设立咨询服务热线。利用12316热线,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农业政策等信息咨询和农资打假等投诉服务。三是建设盱眙农业网。盱眙农业网设立植物保护、农作物生产、林业管理与生产、渔政与水产养殖、生产动态和科教培训栏目,提供农业信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四是进行农民创业培训。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2013年,盱眙县共培训600人,其中种养大户100人,农民经纪人100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100人,村组干部、乡村农技人员200人。

2.盱眙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盱眙县现辖14镇5乡,78万人,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面积居江苏省之首,素有人均“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田一亩滩”之称。情况差异较大, 农业信息化 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二是网络普及率不高。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中配备电脑不多,难以获取更多的农业信息。三是农业技能培训的短板效应。培训模式传统理论指导的多,实践操作的少,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完成任务。培训往往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盱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小康盱眙”的客观需要

“十二五”以来,盱眙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高标定位,提出“苏北争第一、全国进百强、小康高标准、开启新征程”口号,特色发展力争将盱眙建设成为创业创富、宜人宜居的“淮安先行区、南京后花园、江北新天堂”。激发崛起核动力,实现宏伟新蓝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农业信息化正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2.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和美盱眙”的有效途径

农业市场存在风险大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种植,导致滞销。2011年,盱眙县淮河镇大白菜喜获丰收,原本指望大赚一把的菜农遇到了大白菜2分一斤无人问津。农业信息化就能够让农民充分掌握市场,一方面可以避免盲目种植,另一方面收获后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直接与所需地进行交易,能够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向上盱眙”的加速剂

盱眙用“向上盱眙”方针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全县农业的现代化。有了“向上”文化引领的农业的信息化,广大农民能够迅速了解市场需求,会按照“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种植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让农民了解科技信息、销售信息。农民便会根据活得的信息自觉优化农业资源配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农业信息化在盱眙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府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观念,切实将推进农业信息化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农业部门履行职责任务的全过程,贯穿于为“三农”服务的全过程。盱眙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信息化推进工作正常开展。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篇2

1.农机装备数量不高

2.农业生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3.生产作业方式落后

二、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1.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机械化生产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2.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大提高,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人,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

三、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能解决农村生产力问题

(1)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值,在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同时要求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项目,以此达到高产值换来高收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2)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主要有:①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②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之风进入千家万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连通城乡文明,拉动城乡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2.农业机械化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畜牧业中养殖业、农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

(2)农业机械化改善和美化了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机械化植树、造林、种草,为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农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化是农村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为农村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精准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业建设、牧业建设、林业建设等诸方面都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农村综合发展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3.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使用农机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1.对农机的投入力度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农机科研创新、生产能力不够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基层公益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化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信息化建设滞后;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他作业较少,农机综合利用率还较低,规模效益较差。

2.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和农民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争取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适度调整农机补贴方案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效应;出台各种农机补贴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户购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稳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立以省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县级农机推广单位为骨干,专业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生产和经营企业、协会、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和经纪人等为基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公布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鼓励和扶持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农机化特色,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责任越来越重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机制,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根据新经济发展形势,经济管理工作关系着经济机构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经济管理质量工作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经济管理工作,继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在竞争中能够博得一席之位。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1财务监督过于薄弱且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以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因子。由于财务监督力度过于薄弱,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购买和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缺乏农村商业银行整体预算基础上,无法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极致。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运用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因此常常出现收支不够平衡情况。财务监督过程中,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的随意性,很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等行为,再加上信息渠道反过于单一,所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进行监督比较困难。

1.2经济成本管理比较随意

现阶段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最终使得成本管理比较随意,经济资源此时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用的整体效益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在没有对市场的前景进行可行性分析,盲目进行规模扩张行为,导致费用支出超标和固定资产闲置等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经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却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经济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1.3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从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结构层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专家和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和教授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管理岗位。由于上述领导级的人员把精力都放在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中,难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在经济管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逐渐落后,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经济管理团队,势必难以将更多先进的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全面。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将错过良好的发展时机,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不够高。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2.1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在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对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能力培养,逐步树立起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基础知识,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对财会和经济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人员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中实地学习,与此同时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定期培训,及时更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表现优良的员工,应该提供物质方面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基于此,不仅仅能够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还能够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

2.2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

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财务监督工作不仅仅是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必须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型,集法规政策和业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来执行,在充分了解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特点之上,考察农村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进行高效率地组织,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因此,可以说财务监督工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和整体效益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3树立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成本管理意识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需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部门安排相应工作人员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行专门的负责。农村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范围内营造出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树立起勤俭节约的管理意识,再利用诸多措施来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行成本。首先,贯彻成本管理责任人体制,细化每一个成本管理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科室之中,使得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负起责任。在清楚了解到成本管理的重大压力之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意识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其次,提高成本效益。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能够显著发挥经济资源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制定经济方案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找到最为合适的成本效益平衡点。

2.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营销战略

篇4

中图分类号 S126;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40-02

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Android System

FANG Yu 1 HUANG Liang 2 CHEN Shi-ping 1 *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Anhui 230031; 2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research background of handheld agricultural system,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the Android system was expounded,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function module and more precis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were introduced,finally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ndroid system;function module;operation mode;development prospects

1 研究背景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大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增长,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当今的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样也对推动当代农业发展意义非凡。结合目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传统农业之中,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经济条件较差,且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受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农业信息共享受到限制[1]。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普及,且由于Android系统对4G网络的良好支持,使得手机成为可供选择利用的农业信息最优传播平台,据此而开发出了一款智能手机客户端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掌上农业(该系统已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68385号),其中集成各种农业业务模块,通过该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均可受益,从而拉近了智能农业与实际农业生产的距离,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风险和农业技术支持的成本。

2 Android系统简介

Android系统的主要优势为免费为第三方软件提供完全开放的服务平台,使得第三方软件在Android系统平台的运行具有充分的自由空间。Andro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应用层、应用框架层、运行层和Linux内核层[2]。“应用层”运行时使用“应用框架层”提供的类和可用服务;“运行层”包括Android内核库和虚拟机;“Android内核层”管理内核服务(包括设备驱动、存储管理、安全和网络等)。Android系统中的各组件通过应用程序框架使用框架下的C/C++函数库,包括标准C函数库、多媒体库、浏览器引擎、2D与3D图形库及SQLite引擎和外观管理器等。核心库与Dalvik虚拟机有效地优化了Java程序的运行过程[3]。

随着“后PC时代”的来临,Android系统正在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应用平台之一。根据Google公司官方数据,自2010年推出Android平台以来,已经超过9亿部搭载这一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被激活。因此,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掌上农业系统由Android客户端、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主要组分组成。Android客户端为前端简单数据的处理提供平台,并通过网络访问Web服务器,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与密码便可直接访问后台数据库。该系统的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系统客户端采用MVC模式构建,其中View向用户展示模型的状态以及控制信息,Controller作为控制器,负责View和Model之间的流程控制。在Android系统中,视图层的用户界面通过定义XML文件进行设计,数据模型层提供了Content Provider类来屏蔽底层具体的存储设备细节,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数据迁移性。客户端开发技术为Java语言。系统Web服务器采用免费开源的Tomcat服务器,其中客户请求响应使用Servlet技术,网络通信使用Apache HTTP协议[4]。系统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后台数据库访问使用JDBC技术。同时Android前端的数据存储在本地的SQLite数据库中。掌上农业通过Android 2.3 SDK来开发。图2为掌上农业运行界面。

用户通过下载安装掌上农业客户端程序到手机,实现与服务器端的连接并实现对服务器端的访问,系统采用4/3/2G或WiFi等无线网络实现无线请求。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信息安全,同时便于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服务端管理员通过浏览器执行后台维护,由JSP网页提交服务请求,通过JDBC-ODBC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与操作,同时将请求结果返回到客户端[5]。

4 更为精准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掌上农业系统区别于传统的组合式农业信息平台,从用户进入系统的第一步,就和用户产生互动交流,可以由用户自主进行选择定制,其中包括近40个种养殖品类。通过定制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品类,初步做到了信息资源的精准化推送,从而针对某一大区域,积累了种养殖品类的分布数据资源。每个品类下面都会有6个信息栏目,分别是行业快讯、求医问药、资料书架、供求信息、互帮互助和专家在线。6个栏目分为3种类型:行业快讯和供求信息为传统彩信和手机报类型的延伸;资料书架为新媒体应用的尝试,将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整合分类实现在线检索,查询和下载;同时包括网上交流论坛类的移动端移植,将每个品类的种养殖户、专家和相关参与者加入进来,在求医问药、互帮互助和专家在线这3个栏目中实现有针对性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形式,区别于网络大论坛里的交流和讨论,它将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级别,重要的是将权威信息加以收集整理,并为实名化信息提供渠道。一方面使信息的可信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以后的会员制定制信息提供可能[6]。图3为一些软件运行界面截图。

同时,系统还提供用户管理、信息反馈和用户收藏模块。分别提供用户个人资料、密码修改、定制信息修改,同时可在线反馈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具备收藏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和资料等功能。设计之初,基于用户的实际感受出发,最大可能地提供舒适的在线体验。考虑到无线网络的匮乏,系统主要还是运行于三大移动运营商的数据网络中,所以系统后台和数据库一开始就放在云端,只为提供更加高速的接入体验,同时也为系统运营降低了不少硬件方面的费用。

该系统目前已经在各个Android应用市场提供下载,并提供给用户免费使用所有功能,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更好地测试了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5 前景展望

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将借助于掌上农业系统平台,开发一些远程服务,利用移动嵌入式终端设备,致力于解决数据远程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本地以及通过C/S,B/S模式在客户端的信息综合平台里查看和了解数据。此类设备可应用在范围广、分布散的养殖场、圈舍监控、塑料大棚、农产品加工厂等众多场所[7]。图4为远程数据采集概念图。

当前,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应用,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农业生产模式将逐渐从以人力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生产设备也将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安徽省广大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即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8]。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群体对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需求,对4G应用的时效性、先进性等也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市场在新生代农村群体中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培育和孵化。随着4G网络在国内规模化商用的不断推进,以及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将带动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全面升级。最终将出现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6 结语

因此,目前设计实现的这一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掌上农业系统不仅提供了经过细致划分的多媒体资料,还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农业种养殖户的不同群体,该系统能够进行精准化的信息推送。作为农业信息服务的一个新媒体,通过将传统的网站交流模式迁移到移动智能终端,该系统充分满足了种养殖户、农资企业、科研群体之间的沟通需要,并且推动了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

7 参考文献

[1] 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Google公司.Android SDK Tools,Revision 22[EB/OL].[2013-11-03].http://.

[3] JAMES KEOGH.J2ME开发大全[M].潘颖,王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靳岩,姚尚朗.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张海峰.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8):126-127.

篇5

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较低等特点,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电子农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农业电子商务活动,它能够打破传统农业产销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瓶颈。大力发展电子农务,必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为广大农户降低生产风险的基础上将其利益最大化。

1.现状和问题

1.1我国电子农务的发展现状

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立了部分农业综合数据库,并研制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三分之一。农业部还利用网络协议、信息通讯、数据库及查询等技术,建成了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及处理和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及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超过3000家。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千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十名以内。[1]

但是从目前看,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仍是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虽然一般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都有网站,但网站提供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且针对性不强,的内容中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1.2 我国电子农务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由于政府财力物力有限,农民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意识薄弱,投资信息建设的信息不高。虽然全国涉农网站有6000多家,但只占全国网站总数的一成左右,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不到0.8%,全体网民中农民只占1.6%,且绝大部分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京沪和广东、江浙等地区。[2]

2)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高。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农民仍习惯采用传统方式交易,不能理解和认同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模式。农民不能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也没办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更不可能上网信息。

3)涉农网站专业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很多涉农网站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更新不及时,网站信息中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

4)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环境有待提升。由于农产品网上交易要求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但由于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在标准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行业内也无统一要求,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单位小,在保鲜、运输、后续处理上较为困难,这使物流环节难度增大。[3]

2.我国电子农务发展前景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7%,长期以来,农产品交易主要是通过农贸市场来进行交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农民的需求与供应。

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分为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层次,主要为农产品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二是中级层次,除提供供求信息,还提供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在线交易形式;三是高级层次,除提供信息外,力求实现交易货款的网上支付。显然我国目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是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电脑下乡运动,不少农民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查找农产品信息,进行网上交易,业内人士预言,未来几年,农村电子商务将呈爆发性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4月1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农村有超过1亿互联网用户,仅占中国农村人口的15%。农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和农村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一样,都尚待时日。[4]

信息是整个农业市场的关键和纽带,为了加快电子农务的发展步伐,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运作,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大力发展我国农业: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2)搭建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平台。大力建设电子农务网站,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实用信息;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支持B2B、B2C、C2C等多种交易模式,为电子农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产业链。

3)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实现数据交换的及时通畅,共享信息资源。

4)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由于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在农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为农业供应链服务的农业物流系统,实现商户及农户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品种、农业物资的及时配送。

5)大力培养信息人才。政府通过网络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实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此外,应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农业信息化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农业信息服务团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核心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市场已走出国门,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高效现代化,电子农务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7):59-60.

[3]石蓉.关于现代农业的五大问题[J].四川: 农村经济.200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