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总而言之,只有站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概念,精确农业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关注与重视,目前各发达国家已经对精确农业进行了具体的实施[2]。精确农业是一种相对于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但产出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其综合利用一系列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通过获取影响作物生长的所有环境因素与农田区域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作物产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按需进行定位调控,因此精确农业也被成为处方农业。
2.2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绿”“蓝”,也就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蓝色农业。首先,白色农业是一种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型新农业,其实质在于实现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白色农业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发酵工程”[3]。其次,绿色农业指的是以土水光气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植物种植业以及依赖种植业生存的传统畜牧养殖业。最后,蓝色农业指的是水域农业,其主要内容便是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旨在实现从开发利用陆地生物资源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转变。
2.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平衡系统、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切实遵循循环再生理念以及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对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生产进行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农业优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的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型农业与我国实际国情充分结合,适用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集约型农业的目标在于,首先,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产品自给率的持续提高;其次,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进行进一步完善;然后,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知识水平,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最后,实现农业政策环境的优化调整,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2):32-33.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是西藏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及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全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趋势,为林芝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1-5],结合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即3个目标层,分别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若干典型指标,共计17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A):农业总产值(A1)、人均粮食产量(A2)、人均肉产量(A3)、人均生产总值(A4)、财政支农(A5)。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粮食作物单产(B1)、人均耕地面积(B2)、粮食播种面积(B3)、农机动力(B4)、化肥使用强度(B5)、农药使用强度(B6)、农村用电强度(B7)。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C1)、农业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产从业人员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长率(C5)。根据17个指标的特性,将它们分为正向作用指标和逆向作用指标两类。其中,正向作用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指标值越大越好,如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产量等;逆向作用指标值若超过一定限度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数据来源于林芝统计年鉴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9-11],采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3个目标层的权重及1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1.3 评价步骤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为便于比较,以1996年为基期,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用极值法,即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it=Cit/Ci0(1);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Xit=Ci0/Cit(2),式中:Xit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标准化值;Cit和Ci0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统计值,对于任意项指标,只要标准化值增大,便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用y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y=∑Wi.Xit(3),式中,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it为标准化值。综合评估值Y=y1+y2+y3。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指标标准化后的结果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和综合水平进行评价,1996-2007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达7.4%,表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2.1 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
如图1所示,1996-2007年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先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其持续发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动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长率为4.8%。从该子系统各指标的表现来看,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18 388.20和0.37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万元,分别上升 11 550.80与1.68万元,增幅达 62.8%、448.9%,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增加,使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财政支农指标的变化也明显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2004年财政支农力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该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幅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区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
图1、表3,表明林芝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研究时段内呈慢速增长态势,其可持续发展指数值由1996年的0.322 8缓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续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纵观不同年份之间的指标数据发现,1996-2007年间,虽然粮食作物单产、农机动力、农村用电量三项指标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有所提升,但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逐年增强,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该区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该子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因此,农业现代化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警示我们对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别是在本区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非农建设占用大面积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也是致使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现今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态势,是促使林芝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该子系统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基本为持续缓慢上升态势,1996年其指数值为0.149 2,2007年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对照指标数据(表1)可以发现,1996-2007年,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标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农业人口比重指数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产从业人员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为13.6%。上述分析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农业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比较明显的副影响。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利于本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说来,1996-2007年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时段内,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较快,而农业资源与环境及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但三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区农业初步表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3]。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主要有2个方面的含义:①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就是说,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同等机会,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②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系统发展的公平性,即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后代及其他地区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从而剥夺他人生存发展权利。农业发展既要消除农村贫困,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4]。
2.2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性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可持续性3个方面。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保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农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农业发展要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持农业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2.3协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农业发展必须在开发、利用、保护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5]。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是一个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复合系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多角度、综合性的,因此需要对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较多,可以概括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方面。
3.1人口因素
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说,人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索。适度的人口规模与优化的人口素质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的人口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过快,且农村人口比重多,庞大的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生产结构不合理和人均支配生产资料有限,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效率差,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3.2经济因素
农业的本质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经济系统是作用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特征与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影响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很多,主要有农业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农业要素生产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非农产业比重、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业信贷以及农村市场发育状况等。这些因素有的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有的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6]。
3.3社会因素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农业人口的40%,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观念落后,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成果难推广和普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不断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3.4自然环境因素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有关农业资源以及相关管理问题至关重要,在当代,我们的一个思想误区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度就要大规模的开发农业资源,以至于导致许多农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在进行农业经济开发时,解决当下的矛盾尖锐的农业资源问题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
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
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支撑和源泉,因而努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针对其发展特性、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概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