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业教育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为教育术语的“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创业教育是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上的“课程”所能承载的。高校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运用广义的“课程”概念,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因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要求与社会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树立四种理念。一是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二是高标性。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而应高标准、高要求,大胆地承担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品质的重要使命。三是人本性。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上,没有健全的人格,创造性就会偏离方向。所以,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四是超越性。创业不仅指创造新企业,也包含开拓新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培养超越前人、敢为人先的理念,使大学生能以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创造和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质是确定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1]在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让其能在毕业后开办一个企业,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遵循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由此可见,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因此,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才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真正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创业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自我意识和创业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就业就是找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往往是被动择业,处于被选择的位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毕业后除了进行双向选择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喜欢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甚至能形成新的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当代大学生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创业,以创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创建企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知识(与企业有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观条件,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危机驾驭能力等等。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四是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五是形成创业道德品质。创业道德品质是创业必须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确保上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由两大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一)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激情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存在于学校和班级学习生活中的由学校所传递的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的渗透性教育内容,是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其物质载体是人、事、物。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时尚个性的形象魅力和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师生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无声的隐性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以环境建设为依托,构建一个隐性的创业课程体系。比如: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的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特质中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的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小发明比赛、设计比赛、制作比赛等创意比赛,以及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来开设创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策划以及观看表演的过程活跃思维,激发各种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高校还可以依托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及时地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创业动态,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激发创业热情。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主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教育,将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课程考试与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发明、创业成功事例介绍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理念教育。(二)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显性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构建着眼于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显性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涵盖创业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内容。1.培养创业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培养创业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科渗透、微型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科课程可以开设创业意识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指导课、经营管理课、公共关系课、市场营销课、创业者素质课、经济法课、创业心理课及各类专题讲座等。2.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应用课程。实践应用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形式开设的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它对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应用系统和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等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书本知识,而需要创业实践的体验启发和支持。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型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将来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情景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把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创业。因此,可以开设《创业实务》、《团队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创业计划书写作》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务》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的初始条件分析;创业流程设计;企业经营流程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企业开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挫折期的典型案例分析等。《团队训练》课主要内容是团队的组建与团队合作;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领导团队;团队成员间如何协调与沟通等等。《创业市场调查》课要让学生掌握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创业计划书写作》课程让学生掌握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和撰写要求,为准确把握市场机会的行动布局和资金筹集与运作打下坚实基础。3.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活动课程。创业型活动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需要,以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为目的,以素质技能模拟训练活动和综合模拟活动形式出现的,利于学生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其内容开发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是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等。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实习,使大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途径方法;五年制高职
江苏省从1984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及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选取缺乏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课程环节来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涉及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创业知识。而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开设的往往只有一门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个别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也都是为“白领”而准备的,不是以培养创业者为目的设计的。
2.理论基础薄弱,教材开发滞后
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研究较晚,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创业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现有教材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概念性、原则性的东西多,解决创业中实际问题的一些针对性办法则几乎没有,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类群的案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匮乏,教学方法失当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既学不到从事创业必需的创业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极差,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特点是极其不适应的。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普遍是由原来从事德育课教育的教师转行或在上德育课的同时兼代创业教育课。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更缺乏创业经历,教学时照本宣科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创业能力培养空置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高职学生又难以进入,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去体验创业过程。没有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5.顶岗实习中重专业技能培养,轻创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企业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
6.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活动嵌入创业教育内容不够
创业教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条件,校园、教室、实践场所、生活区是创业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创业氛围营造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大有裨益。而现今的五年制高职校尚没有关注这个创业教育领地,尚未见有学校真正把创业教育的社会常识、创业人士成功经历及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上,也主要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真正结合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少之又少。
二、建议
1.加快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初中起点和五年一贯培养模式,使得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创业教育与本科、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如何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架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当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依靠各个协作委员会的力量,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特色的适合各类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采取这种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开发策略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果质量。
2.完善多渠道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壮大与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况单靠引进与培养是难以在近期得到缓解的。要彻底解决目前师资相对匮乏现状,只有采用多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主要措施有:一是学校自身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从企业、行业及高校引进具有创业经历背景的人才来校任教及把现有师资送入企业或社会进行创业锻炼是建立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二是联院级创业教育网络化共享师资。这种办法是解决目前各分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及教学水平低下比较现实的策略。三是高薪聘请成功创业者、金融专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
3.加快创业教育类课程联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联院级创业教育远程教学
要充分利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优势,精选各学院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并聘请成功创业者及各类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创业教育各课程标准、教材,制作教学录像,建设联院级远程教育网站。通过远程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来快速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建立多层次五年制高职生创业中心
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真刀真枪”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练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解决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滞后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学校必须依靠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如校企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市校共建创业园、省联院建立公共创业中心及学校自建创业中心等。
5.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克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每天不仅要关注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和专项技能,更应珍惜自己所处的有利场所,更多地关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观察、去体味、去“偷”艺。
6.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充分利用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校园、教室、实践场所、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将创业理念、创业成功经历、创业知识及激发创业的名言警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唤醒创业意识、将创业知识渗入心理。另外,各五年制高职校要充分组建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大学生社团,举办创业沙龙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
7.鼓励学生参与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创业能力自主提升渠道
创业能力影响个体创业行为选择(Man,T.W.Y.et al.,2002),对新创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Krueger,N.F.et al.,2000)。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维度方面还存在分歧,不利于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创业过程为视角,构建了创业能力概念的概念框架,并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概念框架进行检验,识别其中的关键要素,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能力的维度,学者们主要是从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及创业企业管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Jarillo(1989)、Alvareza(2001)等学者从创业资源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创业的结果;Sirmon和Hitt(2003)则认为如何集聚和平衡资源是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础;饶杨德(2006)则认为选择、汲取、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Timmons(1999)从创业机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搜寻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机会的能力是新创企业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Shane(2003)则将机会识别和开发利用能力作为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角度进行了研究,Chen(1998)在借鉴Long、Miner及Kazanjian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及财务控制等作为成功创业者的重要职能,Drnovsek(2003)的实证研究也支持Chen的这一观点;De Noble(1999)则对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关系管理、机会管理、资源配置及氛围营造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前述研究对构建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但存在的不足是这些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创业能力中的某一方面,从创业过程看,不利于指导创业实践。如创业者虽然识别了创业机会,但由于不具备机会开发的必要资源,就很难实现创业成功;同样,具备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但却无法获取有效的创业机会也不可能实现创业成功。显然实现创业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本文将以更加融合的视角进行创业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与研究测量
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新企业的创办过程主要指企业创立和成长两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创业企业所需的能力随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创业前的重点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而创立阶段则更加强调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当新企业创建成功之后,运营能力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创业能力的概念应该是全面涵盖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不同阶段创业能力的特征。结合前述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创业能力概念框架。
(一)机会能力
创业机会是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使用的资源和能力(Kirzner, IM,1973)。Shane(2003)指出,解释如何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创业机会的研究,除了关注机会的来源和机会的评价等问题以外,从创业能力的角度看,学者更加关心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发现创业机会?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能将机会转化为产业和服务?因此,模型中的机会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本文主要用创业机会识别两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机会能力。
(二)资源能力
创业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Firkin(2001)将创业阶段的资源分成三类,分别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文章认为区别不同创业者能力差别的主要指标是其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模型中资源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开发创业资源、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文章中用资源搜寻、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三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资源能力。
(三)运营能力
新企业创建后,运营能力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型中运营能力指新企业在创建后在外部环境约束下,通过加强内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组合调配,及与其它利益相关第三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新企业能获得持续增长。本文根据Man(2002),贺小刚(2005),唐靖、姜彦福(200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用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来反映和测量运营能力。其中,组织能力是指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并运用到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制定、执行和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关系能力是指与相关部门和个人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承诺能力是指能够持续经营,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关专家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为工具,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修正等环节,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并组织调研。为了验证概念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拟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样本选择
将“创业能力”一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查询发现,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绝大多数与“中小企业、新创企业、大学生、科技型企业”等词关联,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与上述几个关键词关联紧密。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本文主要选择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太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太原高新区大学科技创业园、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调研。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成立或入孵的企业。同时,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本文同时通过函调、电子邮件、电话调查等形式,对北京、成都及深圳等地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样本选择偏差而带来的干扰。
(三)量表开发
为了验证概念框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测量指标均来自于相关学者已经检验过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实际进行了小幅调整,问卷回答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 scale)7级量表进行回答,从1-7,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指标及来源,如表1所示。
模型检验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共计调查150家企业,其中山西省内102家,北京28家,成都11家,深圳9家。收回问卷经确认,有效问卷数分别为76份、8份、3份和2份,筛选的标准主要是数据的完整性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等,问卷总有效率为59.3%。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为IT行业34%、文化创意产业13%、电子行业39%、服务业8%,其他行业6%;企业状态为:在孵企业51家,毕业企业99家。
(二)缺失数据处理
对于缺失数据,依据各地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的不同,本文对山西省内企业的缺失数据采用表列删除法处理,而对外地企业的调查缺失数据采用了插补法,即将样本均值作为该数据的替补。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即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它要测量的事项,一般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表示,当系数值在0.6以上时表示问卷具有较好信度。经SPSS16.0软件分析,本文各指标a系数均在0.6以上,其中“资源获取”最高为0.815,“战略能力”最低为0.61,表明调查量表满足信度要求(见表2)。
效度就是正确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想要测量的概念,效度越高,表示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均来源于相关学者开发并经过实证检验的指标,因此,前两个效度指标可以满足。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来考察。
(四)模型拟合、检验与评价
根据前述创业能力概念模型,本文首先建立创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为了比较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同时构造了单因素竞争模型,即认为机会识别等9个测量指标均属于一个维度。
通过AMOS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初始模型和单维度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拟合参数分别选择了绝对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比、RMSEA和相对拟合指数CFI。从拟合结果看,初始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较好,而单维度模型有两项指标接近或超过标准要求。因此,初始模型拟合度较优。
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中所列各项因子与指标之间的载荷值均在0.6以上,这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合拟合指数比较可以得出:本文所归纳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合理性。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创业能力的概念维度进行了探索。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解释力,这说明从创业过程的角度看,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框架具有合理性。
同时,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对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为0.90、0.87和0.89。这表明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是创业过程中关键的能力,即如何恰当地利用机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如何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结论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Gartner(1985)、Gatewood(1995)、Wheelen,Hunger(1992)的研究发现,创业可分为决策驱动型和机会驱动型,前者是先决定创业,然后评估资源、搜寻机会,而后者则是先发现机会,而后进行资源评估与整合,最后决定是否选择创业。显然,本研究假设先从机会识别开始的创业过程描述对决策驱动型创业考虑还不够,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第二,创业能力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需要大样本支持,而本研究在论证过程中样本选择的范围还比较局限,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2. Krueger,N.F.,Reilly,M.D.,Carsrud,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
3.Carlos Jarillo.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 strategic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 (4)
4.Alvarez S.A. &Eiuselntz L.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Journal of Vlanagemem, 2001, 27(6)
5.Sirmon D G,Hitt M A.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
6.饶杨德.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J].软科学,2006(5)
7.Timmons J.A.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ay, 5 edition [M].Irwin Mcgram-Hill, 1999
8.Chen,C.C.,Greene,P.G.,Crick,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9.Drnovsek,M.,Glas,M.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e case of two economics in transition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3, 10(2)
10.De,Noble.A.,Jung,D.and Ehrlich,S. Initiating New Ventur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 Babson College.Boston.MA.1999
11. Kirzner, I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2. Shane.S. ,Locke,E.A.&Collions 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2)
13.Christensen C M,Bower,Joseph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
14.Gaglio C.M. &Katz A.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6(2)
15.Ardichvili A.,Cardozo R.&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
16.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
17.Evans,D.S.LS.Leighton. Some Empirical As Pees of Entrepreneurship[J].American Economize Review,1989(79)
18. De Koning,A. Conceptualiz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a social-cognitive press[C],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leadership, Stockholm,1999.1
19.Gartner,W.B.,K.G.Shaver,E.J.Gatewood. Dominant Yourself: Career Attribution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in:P.D.Reynol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2000
20.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
21.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22.Brush,C.G.,Greene,P.G.,HART,M.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
23.Chandler,G.N.and Jansen,E.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
24.Chandler,G.N.and Hanks,S.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
25.姜彦福,白洁.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经济因素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5(209)
26.Arild Aspelund,Terje Berg-Utby,Rune Skjevdal. Initial resources ‘influence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 Technovation, 2005(11)
27.马鸿佳,葛宝山,汤浩瀚.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
28.Gartner,W.B.,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教学创新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就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问题与大家进行如下探讨。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职业中专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等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语文教学的创新可以促使其专业水平提升,增强专业竞争实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理念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职业中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千头万绪,方法颇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创新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大功能。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既要发挥语文的工具,又要发挥语文的人文。
(1)发挥语文的工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学到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譬如,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越强,越容易学好其他课程。
(2)发挥语文的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譬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软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一切,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为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综合素
质方面的基础。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1)充分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感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播放功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力,深深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新语文作业布置方式
一方面,创新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网络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资
源进行整合,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创新作业设计与布置。可以借助QQ空间日志、微博、博客、QQ群等进行语文学习交流。
3.创新教学评价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途径。要创新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教学评价形式进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1)“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
(2)“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更有学者从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国内外学者在高校创业教育上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界定一: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界定二: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界定三:美国学者柯林(Colin)和杰克(Jack)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尽管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存在着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一种是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
根据以上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对“创业教育”的鉴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并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因此,从本文所界定的创业教育的内涵而言,高校创业教育从属于就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国内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相对于接受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总的概括: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都属于育人的活动,都具有行为化的特征,二者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相互取代。因为要想创业,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但如果脱离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就如空中楼阁一样无法在创业中落在实处。
[摘要] 在倡导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正确理解创业教育专业化的内涵与客观评价其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在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工作并不能完全体现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内涵,创业教育现有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因此,创业教育专业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义问题,从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方向分析,概念的泛化模糊了创业教育的社会角色定位,限制了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生命力。
[
关键词] 创业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01?04
[收稿日期] 2014-05-28;[修回日期] 2014-06-06
[作者简介] 谭福河(1975-),男,山东莱州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创业管理.
一、创业教育专业化的提出及其涵义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在2012年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以文件的形式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以后,创业教育在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尴尬情形在形式上有了明显改观。本科院校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方面的通识课程,将近20%的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工作机构,在农业、艺术、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涌现出较为典型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案例。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促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走到一起,让创业教育被更多人了解与认同。如果将前二十年称为中国创业教育导入期的话,今后的重点则将转移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方向。能否实现发展层次的提升,关键是创业教育能否回答来自专业教学领域的追问:创业教育能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什么?这个追问背后的问题就是:创业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何以自持?在社会分工体系之内,一项人类活动专业性的表现及其水准是决定此类活动能否存续的根本,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呢?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否就代表着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呢?现有的著述多是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理论性与科学性不足。为此,开展对创业教育专业性问题的研究进而规范该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提到“专业”两个字,人们似乎习惯性的联想到教育领域的专业,类似于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皮具设计专业等。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专业”,是指专业化特征,而非教育领域的专业,更无意去倡导将创业教育办成一个通常意义上专业方向。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社会过程或工程,在这一过程/工程中,在“国家”“社会”(客户和公众)、“大学”和“该活动本身”四个实体要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驱使下,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确定的人类活动发展成长,经由“次级专长”“准职业”“形成的职业”“出现的专业”阶段,最终达成“成熟专业”的身份。与此同时,与该活动相应的人群组织和自治程度,科学知识体系和知识获取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该活动的规范和保护程度,也逐步从低级形态进化至高级、发达状态[1]。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但不论其是独立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存在,还是同既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专业化都是客观的需求,也是决定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特质。
如何测量专业水准问题在专业社会学领域并没有很好解决。赵康总结了对专业属性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阐释,概括提炼出充分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正式的全职制职业、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知识和教育、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社区的支持和认可、自治。在此研究基础上,赵康提出了一套测量标准[2]。此套标准包括六个变量:实施该活动人群工作专门化程度、实施该活动人群组织程度、该活动知识基础状况、该活动经济和社会效果状况、国家对该活动呼应行为、实施该活动人群自治程度,其中第一个变量受后面五个变量的影响。应用的具体思路是:根据已知的经验资料,对于每一个变量定义若干前向发展阶段,对于每一个发展阶段最终状况(成果)定义一个简短说明和一个整数插值,由此可最终获得一套实用的测量标准。本文尝试以这套测量标准为基础,结合自己在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对国内创业教育专业化程度做定性的评价,进而提出促进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二、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组织化程度
专业化前向运动中阶段性成果将表现出该人群自发成立专业组织的不同质量。纯专业组织是指那些履行同一活动、完全以个人成员身份集结而成的组织,并往往建有规范成员行为的伦理法规。纯专业组织有利于培育建立在特定知识和服务意识形态之上的专业文化,而准专业组织和寄生在其他专业组织中的下属分支组织必然不利于生成纯粹的专业文化。国内在近几年陆续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2009 年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 年成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2010 年成立)等组织,并在院校交流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因为成立的时间都比较短,组织成员多为院校单位而非个人,组织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在工作机制、专业研究、业内规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美国在管理学会之下设立了创业学部,我国教育领域之外的学术领域还没有类似的组织。所以,创业教育专业化从组织化维度方面考量,至多可以归为准专业组织的级别。
(二)知识基础
在某一特定活动开始的最初阶段,不存在任何课程和培训项目,实践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者的发现缓慢地汇合成特定文献资源;在第二阶段,出现了非大学培训课程,知识来源是相应的文献领域或师傅们的经验;在第三阶段,大学开始做出反应,出现了针对这一活动的正式课程,显示了相应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进入系统化过程;在第四阶段,大学出现了针对专业活动、培养准专业人员的学位课程,显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被构筑;在最后阶段,相应的大学学位课程已经普及,国家给专业活动设置了明确的市场保护,表明了成熟专业的出现。目前,创业教育类的选修或必修课在大学已经有较大范围的普及,在学位教育方面也有个别的尝试,但是这并不意味创业教育知识基础已经达到较高水准。因为国内创业教育知识基础形成过程有别于美国、英国、韩国等创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情况。国外创业教育经历由社会到大学课程的过程,知识积累是渐进的,而国内创业教育则是从国外引入的,除了教育方式的引入,还有知识体系的引入。之所以目前形成大学较为普及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情况,同政府的强势要求有密切联系,而不完全是知识本身演进的结果。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创业领域研究文献快速积累。笔者在知网以“创业”为
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2000 年至2005 年期间,每年的文献积累均不到1 000 篇,2000年只有167 篇,2006 年则有1616 篇,2007 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文献数量都在2 000 篇以上。所以,我国创业教育的领域的核心知识正处于系统化的早期,对应于评价模型的第三阶段。
(三)经济和社会效果
经济和社会效果体现在特定社会活动为服务对象带来的收益及活动群体的社会影响。根据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并不高,近两年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是2%左右,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是4.5%左右。但是在创业计划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创业园区等项目的带动下,直接参与创业学习与体验的学生规模增长迅速。2012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情况做过一次调查,53%的院校有校内创业园区,但是这些园区中的创业项目普遍缺少技术或运营模式方面的新意;45%的被调查人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适用性给了较低的评价;60%的教师对创业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情况表明,创业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彰显出来,其社会影响还比较弱。
(四)国家的呼应
在赵康提出的评价模型中,对于“国家对该活动呼应行为变量”,权重被设置在是否存在一个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上。在第一阶段,国家和社会对该活动仅有少量承认、支持和帮助;在第二阶段,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承认、支持和帮助,但仍不存在市场保护;在第三阶段,一个特许形式的市场保护出现。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号召到如今出台指导具体教学设计的政策,从最初以教育部门为主到如今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关注,从最初的支持竞赛活动到如今从训练到项目孵化系列的扶持体系,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日益提升,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承认、支持和帮助。但模型中提到的“市场保护”并未出现,各界对创业教育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国家用以治理和保护创业教育的法律文本(例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形成。据此判断,国内创业教育在“国家对该活动呼应行为变量”维度的表现可以确定为第二阶段。下一个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市场保护的出现,这标志着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明确认可和创业教育专业化项目的充分成功。
(五)自治程度
专业成员组织起来的最终成果是自治和伴随而生的威信,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机构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工作计划等方面均缺少独立性与整体性。对一个学校而言,上级机关下达的创业教育工作可能来自团学、就业指导、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多个部门,与这种情况对应,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人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彼此之间沟通与协作都较为困难。就社会影响而言,该人群较多的依赖于母体或其他外部实体,恰似稚嫩的儿童,还缺少社会威望。譬如,创业教育工作者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方面仍然要依附于其他专业才能进行。鉴此,创业教育在自治程度方面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社会威望尚未形成。
三、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约束
对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多种观点,但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方向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定义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到位所遇到的障碍,表面上看是制度、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制约,根本则在于教育界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过于泛化。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存在的社会基础。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也有多种表述,但“创业就是创建新的企业”仍然是被各种观点共同认可的核心含义。作为创业教育领域两位知名学者,Gartner 和Morris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梳理,分别给出了对创业的解释[3-4]。前者认为创业的概念包括创业家个人特性和创业的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创业家个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创业行为结果则是指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创建组织。后者在对77 个定义中
关键词出现的情况进行统计,开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创新、捕捉机会、风险承担、价值创造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上述二人的梳理可以发现,创业所蕴含的意义虽然丰富,但创建新企业无疑是其他含义所附着的核心。
将创业教育视为跟高层次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路是值得推敲的。国内外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国外的研究及创业教育实践都是围绕创办新企业展开的,而国内创业教育则包含了更复杂的意义,即将创业教育视为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5-7],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可以颠覆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利器。教育当然要围绕人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创业教育必然有其特殊性,譬如它的对象、方法、组织形式等。承载创业教育特性的是创业活动,即以创建新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行为,离开了这一点,创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概念的泛化看似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实则伤害了创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定义是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因为概念的不确切,造成各界对创业教育的不理解,甚至是非议,更招致专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的排斥;创业教育在国内从一开始就被归口到团学部门,近两年又被要求纳入教学主渠道,恰恰是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一种类型的行动体现。国外的院校虽然也强调创业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作用,但其创业教育实践依然是围绕创业活动的本质属性进行,例如柏森商学院认为创业精神的核心就是创造新事业。
四、创业教育专业化要从概念重塑开始
鉴于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普及阶段,概念的泛化对推动创业教育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但经过的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创业教育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专业化运动是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厘清概念是创业教育专业化的前提,只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晰了,创业教育方能有精确的社会定位,创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清晰的认知,政策、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更高。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继续让创业教育承担过于复杂的责任,创业教育即是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只不过是其行动效果的延伸。
将创建新企业作为创业教育概念的核心并不是否认创业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也并不是意味着要鼓励大多数学生去创建企业、去当老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普及到深入需要一个过程,也恰恰是因为系统与过程需要正确的导向,坚持其特质才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对高校鼓励学生创办新企业嗤之以鼻,这是非常保守而且肤浅的。首先,企业是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织,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主渠道,教育服务于企业、教育影响企业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恰恰是值得倡导的价值观念。其次,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并不仅仅是指公司,也不限于商业领域,它是社会价值创造、传播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将创建新企业简单的理解为创办公司赚钱是非常片面的。再次,多元化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商业领域、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家庭等多个层面都已经有充分显露。社会多元结构何以产生,不鼓励新组织能造就多元化社会吗?高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应当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大学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创业教育的专业化需要植根于社会体系,如此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创业是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创业教育要遵从因果规律,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并非仅仅指学生创办新企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学校知识资源的资本化。知识资源资本化则是沟通创业与教育的桥梁。依照此种理路,才能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教育因其专业领域的深化才能在知识基础、经济和社会效果、国家响应、组织化程度、自治程度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正在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工作并不能完全体现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内涵,创业教育现有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创业教育就是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对着一点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能坚守这一概念,一味的泛化概念内涵,创业教育专业化就丧失了社会基础,创业教育的未来难以自持,对专业教育或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30-39.
[2] 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1(5):87-94.
[3] Gartner,W.B.,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when we talkabout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actice[J].1990(18):15-18.
[4] Morris,M.H.,Entrepreneurship intensity:sustainable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organization,and societies,Quorum Books[M]. 1998.
[5] 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On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PI Jian
(Changsha Radio &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5)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is a way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career with the basic building ro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graduate career on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a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 clear sense, curriculum reform, business suppor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graduate career,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当前,职业生涯教育侧重面向本专科学生,对研究生设计较少,同时,就业指导仅仅是进行就业、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面向研究生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1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1.1 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即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得就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指探索、认识和匹配自己的人格与职业,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我概念对研究生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在就业教育中,关于就职和应聘的知识、技能是容易学习和获得的,但对于自己人格的类型、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以及对自我的接纳程度等却是难以评估和测量的,尤其是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清晰与否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内在心理力量。职业自我概念包含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对于个体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行为的有效合理性以及职业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从职业现状到职业发展结果的行为取向的中介,是行动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判断、达成目标的行为有效性判断以及目标的可靠性判断的标准。①生涯发展就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我概念,实现职业自我概念的历程。
1.2 创业教育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目的是要发挥研究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自觉预测的前瞻性能力和素质。因此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由教育部委托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承担的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每年想要创业的大学比例高达75.22%,而真正创业的人数只有1.94%。学历高创业率却不高的现象凸显了研究生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针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念是由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的。会议认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②
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③因此创业不仅指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改进、改造和创造等。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是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独立自主性、发展研究生创新精神、发挥研究生创造性、完善研究生个性、实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措施。以创业带就业的本质就是进行创新、进行改进,赢得公司、社会行业的青睐,甚至是自己开办自己的公司。④创业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业教育同样需要从研究生自我概念的探索和认同入手。
2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着手点
2.1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发展定位
质量凝练特色,特色决定发展,发展源于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尤(下转第103页)(上接第58页)其是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校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定位出发,引导研究生从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实际着手分析自身优劣,继而职业的发展规划定向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以发展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明确创业教育的意义
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世界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不能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不能只教授一些应聘的技巧,创业教育要根据研究生特点和现状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立足生涯教育的长远性。职业生涯教育要立足培养创业型人才,要转变理念,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还要训练他们的创业技能、养成创业品质。因此不管是学校领导、高校老师还是研究生群体,都要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力度。
2.3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学校要真正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根本的教育体制中,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促使创业教育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授活动中,以塑造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人格,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推动研究生人格完善和自我概念的特质明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2.4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研究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除了研究生自身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限制外,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资金不足、无创业方向、风险意识等也是其中的困难和顾忌。因此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高校除了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创业关系,为研究生试验创业提供条件支持,开展系列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体化工程,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帮扶工程,以期实现全社会共同努力合作建设的局面,吸引和帮助研究生真正实现创业带就业。
2.5 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机制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是衡量教育成果、调整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的风向标。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只是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和开始,教育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等等都需要有评价的标准和反馈的过程,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和完善的保证。
注释
① 龚雨玲.浅析自我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求实,2011(1):255.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这一目标,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肩负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在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这里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学生从事简单的创业活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活动训练,尤其是通过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开拓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寻求发展的机会。
(二)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规范。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时代性。新的时代呼唤新型的、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创业教育正是把握了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2.自主性。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开拓性个性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的高度自主性的人,自主性特征十分明显。这种自主性特征,也使得创业教育表现出非保守、非机械、非标准及非正统化的特征。
3.实践性。创业教育十分强调对受教育者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能正确地面对社会现实、并根据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4.前瞻性。尽管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它所瞄准的却是未来的趋势和需要。这使创业教育在一定层次上能够超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合理地展示理想与未来,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5.批判性。创业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批判性特质。也就是说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念、内容、形式以及方式手段上都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敢于求异、求变、求新。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的相关讲座、选修课等,创业教育课程同现存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性问题都尚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很多高校都仅仅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如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创业教育没有在较大的范围内开展起来,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实际上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尤其是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等。因此,开展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加强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与创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诸如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一系列的相配套的课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师资问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老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可实际情况是,有企业经验者不在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从目前部分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看,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没有形成专家体系,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教师十分缺乏。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未形成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分数高低决定学生优劣、学历高低决定个人能力等片面、狭隘的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制约了创新、创造精神的培育。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使之体系化
高校课程体系应根据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以培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提高创业素质的主题,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密切有关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设计”和“研发课程”、“创业指导”等。另外,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因此创业课程应围绕“如何创办你的小企业”开设,讲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壮大之道。此外,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多样化,除现在常见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应当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创业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沟通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讲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加速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程,提高独立完成任务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自己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其专业化
要真正开展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专业化,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可以出资送骨干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创业培训,使大学老师通过培训知道怎样进行创业,从而能在创业教育中懂得如何去传授;另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一些新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每一到两年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从而使他们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惑。二是高校对外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基地的兼职老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工程技术和科研类人员、经营类人员、法律类人员、企业类人员、社会学类人员,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完善其服务体系
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除了要有方便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和一个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之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业计划大赛,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大学生创业,要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创业讲座,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谈谈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欲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校团委、学生会可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来渲染创业氛围,并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四)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都是在大张旗鼓的搞“活动”,以活动取代教育,缺乏深入基础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讲,我国目前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论述,许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问题尚未涉及,如怎样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怎样将创业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等等。从广度上讲,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仅局限在创业范围,而忽略了很多与创业有关的课题,如创业与素质拓展的关系、创业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等。加强创业教育科研不仅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编写适合本土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性。根据美国的经验,美国有超过1500所的高校设立了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工作。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教材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师资难题,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陈国光,巫嘉宁,陈铭康.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科学版),2008(5):21-23.
[2]于有进.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D].复旦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然而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很多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复合体,因此本文就此梳理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概念一直以来具有高度争议,不同研究给予了不同阐释。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1]。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2]。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
二、创业教育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共识性的概念,创业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教育指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即指创业培训,以培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小老板为唯一目标,通过培训为受训者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资源,使其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从守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伟大转变。与此相反的守业教育则是指以保守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注重传统和维护现有秩序为其宗旨的教育活动[4]。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相对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5]。
三、创新创业教育
前文已经阐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关概念,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6],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7]。实际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辨析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需要创新教育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获得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
1.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面向世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8]。有学者认为,我国比较缺乏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目前流行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了相当普遍的学术浮躁心态;用人制度上的一系列限制也导致一些科技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受到压抑[9]。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创新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2.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实现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业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减轻政府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用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10]。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在一系列的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相对主观概念,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衡量。相对于创新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更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创新教育的质量应通过创业教育的质量来具体评判。
3.创业教育比创新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直接来源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客观事实,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约1400万[11]。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业教育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质量低,观念滞后[12]。与美国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学籍管理体制不同,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政府或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关怀、扶持方式也不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也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13]。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将创业教育置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14]。
参考文献
[1]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2]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4]汪建华.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5]张平.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6][14]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7]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8]常顺英.21世纪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9]翟杰全等.大学的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