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创业教育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为教育术语的“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创业教育是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上的“课程”所能承载的。高校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运用广义的“课程”概念,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因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要求与社会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树立四种理念。一是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二是高标性。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而应高标准、高要求,大胆地承担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品质的重要使命。三是人本性。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上,没有健全的人格,创造性就会偏离方向。所以,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四是超越性。创业不仅指创造新企业,也包含开拓新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培养超越前人、敢为人先的理念,使大学生能以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创造和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质是确定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1]在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让其能在毕业后开办一个企业,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遵循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由此可见,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因此,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才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真正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创业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自我意识和创业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就业就是找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往往是被动择业,处于被选择的位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毕业后除了进行双向选择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喜欢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甚至能形成新的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当代大学生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创业,以创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创建企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知识(与企业有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观条件,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危机驾驭能力等等。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四是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五是形成创业道德品质。创业道德品质是创业必须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确保上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由两大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一)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激情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存在于学校和班级学习生活中的由学校所传递的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的渗透性教育内容,是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其物质载体是人、事、物。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时尚个性的形象魅力和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师生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无声的隐性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以环境建设为依托,构建一个隐性的创业课程体系。比如: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的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特质中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的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小发明比赛、设计比赛、制作比赛等创意比赛,以及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来开设创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策划以及观看表演的过程活跃思维,激发各种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高校还可以依托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及时地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创业动态,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激发创业热情。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主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教育,将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课程考试与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发明、创业成功事例介绍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理念教育。(二)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显性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构建着眼于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显性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涵盖创业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内容。1.培养创业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培养创业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科渗透、微型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科课程可以开设创业意识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指导课、经营管理课、公共关系课、市场营销课、创业者素质课、经济法课、创业心理课及各类专题讲座等。2.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应用课程。实践应用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形式开设的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它对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应用系统和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等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书本知识,而需要创业实践的体验启发和支持。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型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将来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情景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把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创业。因此,可以开设《创业实务》、《团队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创业计划书写作》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务》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的初始条件分析;创业流程设计;企业经营流程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企业开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挫折期的典型案例分析等。《团队训练》课主要内容是团队的组建与团队合作;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领导团队;团队成员间如何协调与沟通等等。《创业市场调查》课要让学生掌握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创业计划书写作》课程让学生掌握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和撰写要求,为准确把握市场机会的行动布局和资金筹集与运作打下坚实基础。3.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活动课程。创业型活动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需要,以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为目的,以素质技能模拟训练活动和综合模拟活动形式出现的,利于学生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其内容开发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是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等。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实习,使大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途径方法;五年制高职
江苏省从1984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及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选取缺乏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课程环节来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涉及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创业知识。而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开设的往往只有一门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个别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也都是为“白领”而准备的,不是以培养创业者为目的设计的。
2.理论基础薄弱,教材开发滞后
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研究较晚,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创业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现有教材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概念性、原则性的东西多,解决创业中实际问题的一些针对性办法则几乎没有,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类群的案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匮乏,教学方法失当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既学不到从事创业必需的创业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极差,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特点是极其不适应的。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普遍是由原来从事德育课教育的教师转行或在上德育课的同时兼代创业教育课。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更缺乏创业经历,教学时照本宣科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创业能力培养空置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高职学生又难以进入,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去体验创业过程。没有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5.顶岗实习中重专业技能培养,轻创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企业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
6.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活动嵌入创业教育内容不够
创业教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条件,校园、教室、实践场所、生活区是创业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创业氛围营造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大有裨益。而现今的五年制高职校尚没有关注这个创业教育领地,尚未见有学校真正把创业教育的社会常识、创业人士成功经历及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上,也主要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真正结合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少之又少。
二、建议
1.加快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初中起点和五年一贯培养模式,使得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创业教育与本科、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如何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架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当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依靠各个协作委员会的力量,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特色的适合各类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采取这种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开发策略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果质量。
2.完善多渠道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壮大与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况单靠引进与培养是难以在近期得到缓解的。要彻底解决目前师资相对匮乏现状,只有采用多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主要措施有:一是学校自身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从企业、行业及高校引进具有创业经历背景的人才来校任教及把现有师资送入企业或社会进行创业锻炼是建立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二是联院级创业教育网络化共享师资。这种办法是解决目前各分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及教学水平低下比较现实的策略。三是高薪聘请成功创业者、金融专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
3.加快创业教育类课程联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联院级创业教育远程教学
要充分利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优势,精选各学院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并聘请成功创业者及各类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创业教育各课程标准、教材,制作教学录像,建设联院级远程教育网站。通过远程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来快速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建立多层次五年制高职生创业中心
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真刀真枪”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练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解决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滞后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学校必须依靠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如校企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市校共建创业园、省联院建立公共创业中心及学校自建创业中心等。
5.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克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每天不仅要关注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和专项技能,更应珍惜自己所处的有利场所,更多地关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观察、去体味、去“偷”艺。
6.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充分利用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校园、教室、实践场所、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将创业理念、创业成功经历、创业知识及激发创业的名言警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唤醒创业意识、将创业知识渗入心理。另外,各五年制高职校要充分组建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大学生社团,举办创业沙龙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
7.鼓励学生参与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创业能力自主提升渠道
创业能力影响个体创业行为选择(Man,T.W.Y.et al.,2002),对新创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Krueger,N.F.et al.,2000)。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维度方面还存在分歧,不利于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创业过程为视角,构建了创业能力概念的概念框架,并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概念框架进行检验,识别其中的关键要素,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能力的维度,学者们主要是从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及创业企业管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Jarillo(1989)、Alvareza(2001)等学者从创业资源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创业的结果;Sirmon和Hitt(2003)则认为如何集聚和平衡资源是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础;饶杨德(2006)则认为选择、汲取、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Timmons(1999)从创业机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搜寻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机会的能力是新创企业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Shane(2003)则将机会识别和开发利用能力作为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角度进行了研究,Chen(1998)在借鉴Long、Miner及Kazanjian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及财务控制等作为成功创业者的重要职能,Drnovsek(2003)的实证研究也支持Chen的这一观点;De Noble(1999)则对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关系管理、机会管理、资源配置及氛围营造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前述研究对构建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但存在的不足是这些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创业能力中的某一方面,从创业过程看,不利于指导创业实践。如创业者虽然识别了创业机会,但由于不具备机会开发的必要资源,就很难实现创业成功;同样,具备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但却无法获取有效的创业机会也不可能实现创业成功。显然实现创业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本文将以更加融合的视角进行创业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与研究测量
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新企业的创办过程主要指企业创立和成长两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创业企业所需的能力随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创业前的重点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而创立阶段则更加强调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当新企业创建成功之后,运营能力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创业能力的概念应该是全面涵盖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不同阶段创业能力的特征。结合前述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创业能力概念框架。
(一)机会能力
创业机会是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使用的资源和能力(Kirzner, IM,1973)。Shane(2003)指出,解释如何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创业机会的研究,除了关注机会的来源和机会的评价等问题以外,从创业能力的角度看,学者更加关心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发现创业机会?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能将机会转化为产业和服务?因此,模型中的机会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本文主要用创业机会识别两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机会能力。
(二)资源能力
创业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Firkin(2001)将创业阶段的资源分成三类,分别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文章认为区别不同创业者能力差别的主要指标是其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模型中资源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开发创业资源、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文章中用资源搜寻、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三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资源能力。
(三)运营能力
新企业创建后,运营能力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型中运营能力指新企业在创建后在外部环境约束下,通过加强内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组合调配,及与其它利益相关第三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新企业能获得持续增长。本文根据Man(2002),贺小刚(2005),唐靖、姜彦福(200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用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来反映和测量运营能力。其中,组织能力是指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并运用到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制定、执行和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关系能力是指与相关部门和个人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承诺能力是指能够持续经营,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关专家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为工具,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修正等环节,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并组织调研。为了验证概念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拟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样本选择
将“创业能力”一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查询发现,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绝大多数与“中小企业、新创企业、大学生、科技型企业”等词关联,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与上述几个关键词关联紧密。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本文主要选择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太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太原高新区大学科技创业园、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调研。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成立或入孵的企业。同时,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本文同时通过函调、电子邮件、电话调查等形式,对北京、成都及深圳等地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样本选择偏差而带来的干扰。
(三)量表开发
为了验证概念框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测量指标均来自于相关学者已经检验过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实际进行了小幅调整,问卷回答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 scale)7级量表进行回答,从1-7,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指标及来源,如表1所示。
模型检验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共计调查150家企业,其中山西省内102家,北京28家,成都11家,深圳9家。收回问卷经确认,有效问卷数分别为76份、8份、3份和2份,筛选的标准主要是数据的完整性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等,问卷总有效率为59.3%。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为IT行业34%、文化创意产业13%、电子行业39%、服务业8%,其他行业6%;企业状态为:在孵企业51家,毕业企业99家。
(二)缺失数据处理
对于缺失数据,依据各地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的不同,本文对山西省内企业的缺失数据采用表列删除法处理,而对外地企业的调查缺失数据采用了插补法,即将样本均值作为该数据的替补。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即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它要测量的事项,一般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表示,当系数值在0.6以上时表示问卷具有较好信度。经SPSS16.0软件分析,本文各指标a系数均在0.6以上,其中“资源获取”最高为0.815,“战略能力”最低为0.61,表明调查量表满足信度要求(见表2)。
效度就是正确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想要测量的概念,效度越高,表示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均来源于相关学者开发并经过实证检验的指标,因此,前两个效度指标可以满足。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来考察。
(四)模型拟合、检验与评价
根据前述创业能力概念模型,本文首先建立创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为了比较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同时构造了单因素竞争模型,即认为机会识别等9个测量指标均属于一个维度。
通过AMOS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初始模型和单维度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拟合参数分别选择了绝对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比、RMSEA和相对拟合指数CFI。从拟合结果看,初始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较好,而单维度模型有两项指标接近或超过标准要求。因此,初始模型拟合度较优。
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中所列各项因子与指标之间的载荷值均在0.6以上,这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合拟合指数比较可以得出:本文所归纳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合理性。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创业能力的概念维度进行了探索。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解释力,这说明从创业过程的角度看,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框架具有合理性。
同时,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对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为0.90、0.87和0.89。这表明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是创业过程中关键的能力,即如何恰当地利用机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如何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结论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Gartner(1985)、Gatewood(1995)、Wheelen,Hunger(1992)的研究发现,创业可分为决策驱动型和机会驱动型,前者是先决定创业,然后评估资源、搜寻机会,而后者则是先发现机会,而后进行资源评估与整合,最后决定是否选择创业。显然,本研究假设先从机会识别开始的创业过程描述对决策驱动型创业考虑还不够,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第二,创业能力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需要大样本支持,而本研究在论证过程中样本选择的范围还比较局限,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2. Krueger,N.F.,Reilly,M.D.,Carsrud,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
3.Carlos Jarillo.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 strategic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 (4)
4.Alvarez S.A. &Eiuselntz L.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Journal of Vlanagemem, 2001, 27(6)
5.Sirmon D G,Hitt M A.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
6.饶杨德.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J].软科学,2006(5)
7.Timmons J.A.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ay, 5 edition [M].Irwin Mcgram-Hill, 1999
8.Chen,C.C.,Greene,P.G.,Crick,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9.Drnovsek,M.,Glas,M.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e case of two economics in transition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3, 10(2)
10.De,Noble.A.,Jung,D.and Ehrlich,S. Initiating New Ventur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 Babson College.Boston.MA.1999
11. Kirzner, I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2. Shane.S. ,Locke,E.A.&Collions 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2)
13.Christensen C M,Bower,Joseph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
14.Gaglio C.M. &Katz A.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6(2)
15.Ardichvili A.,Cardozo R.&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
16.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
17.Evans,D.S.LS.Leighton. Some Empirical As Pees of Entrepreneurship[J].American Economize Review,1989(79)
18. De Koning,A. Conceptualiz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a social-cognitive press[C],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leadership, Stockholm,1999.1
19.Gartner,W.B.,K.G.Shaver,E.J.Gatewood. Dominant Yourself: Career Attribution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in:P.D.Reynol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2000
20.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
21.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22.Brush,C.G.,Greene,P.G.,HART,M.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
23.Chandler,G.N.and Jansen,E.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
24.Chandler,G.N.and Hanks,S.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
25.姜彦福,白洁.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经济因素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5(209)
26.Arild Aspelund,Terje Berg-Utby,Rune Skjevdal. Initial resources ‘influence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 Technovation, 2005(11)
27.马鸿佳,葛宝山,汤浩瀚.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
28.Gartner,W.B.,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