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篇1

艺术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是艺术家们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的汇聚,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并且它正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对艺术的欣赏早就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活动的一部分。在对艺术进行欣赏的审美活动中,我们总会不断地进行追问和认知,也不断地在审美欣赏中进行着创造。我们先单就审美欣赏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并且专为人类所独有,它本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认识,一种创造,更是一种价值体现。而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而言,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媒介都是独特的,也因此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我们对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物质媒介去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美。综观那众多艺术类型,影视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影视艺术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但是它的蒙太奇式的组接技巧又极具艺术性,超越了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然而,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内行的电影电视作品的鉴赏家,审美欣赏也不是审美鉴赏般去讨论研究这种艺术类型中的具体理论表现,那么我们只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规律中去了解关于它们的一般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欣赏每一部影视作品,以此方式使观赏者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从而促使欣赏主体自身的人格更加完整更加完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

影视欣赏的心理机制

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活动都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并非简单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镜像文化愈发发展的今天,我们会问电影电视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来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要解开这一谜团,首先要了解欣赏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了解影视欣赏中的审美心理结构。彭吉象先生在《艺术学概论》中曾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活动分为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我们这里暂且来讨论注意与想象这两个占有特别重要位置的要素。

(一)注意

关于“注意”这一因素,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这些因素的基础,如果没有“注意”的开始,那么后面的因素也自然成了空话,它是影视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和基本阶段。

“注意”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关注一个人、一件事,而更应该从审美的层面上去理解,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者说是审美期待状态,是要把主体对象从实用中脱离出来,转为审美的。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曾提出“距离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距离”,具体到观赏影视作品上来讲,就是首先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触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就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英国老太婆观赏《哈姆雷特》最后一幕时,就大声警告“王子”当心毒剑。这就是距离太近,让局部的幻象将荧屏中的世界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而有的人在观赏影片时距离又过远,导致无法产生审美。

可见,“注意”在影视欣赏中尤为重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更能够有助于我们观赏影片,从而得到审美愉悦。

(二)想象

我们刚才谈到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那么审美主体也就是欣赏主体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想象去对影视艺术形象进一步再加工再创造。由此可见,想象在这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非同一般的。清代画家沈宗骞说过,“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虽然沈先生讲的是画,但其意味仍可通影视艺术。然而,要进入这创作主体之中,就必须先得借助想象,并且将这想象与自己的生活、情感、知识修养等结合,从而去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可以说,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对影视的真正层面上的欣赏。

篇2

影视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欣赏影视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既然是认识活动,也就和人类其他的认识活动一样,必然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整体上说,对影视艺术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它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初级理性上升到理性超越等等,一次次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由于影视艺术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欣赏主体的差异性等,导致影视的欣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使欣赏过程呈现出繁复的多样状态,我们根据大多数人的亲身体验,大体上把欣赏者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初始阶段,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就是在逻辑上也互为因果关系。

一、初始阶段:审美直觉感受阶段

审美初始阶段,即指进入影视的审美状态,开始了审美直觉感受的最初层次,其表现是由于接触影视艺术形象而产生悦耳悦目的感官或相反;其特点是与日常意识状态的暂时切断。

所谓审美直觉感受,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艺术感觉”、“艺术知觉”或者说“艺术直观”。它是不经过推理过程,就直接感知到作品的形象及意义,是在迅速的似乎不存在障碍的感知中,快速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对整体情境的把握,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性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体现。一旦观众产生了这种感觉便进入了影视欣赏的第一阶段,审美直觉感受阶段。

在这阶段,从审美心理发生的过程来看,欣赏者首先感知的是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如色彩、光影、形体、语言等等,在接触几个镜头或几个形象后,便会迅速地做出“好看”或是“不好看”或者是“一般”等简单的判断。比如观众在欣赏影片《英雄》时,首先感知也是它的独特的色彩、逼真的声音、生动的人物形象等,便会迅速做出“好看”的判断,而在这种判断做出时,观众同时也就获得了悦耳悦目的感官。但还需说明的是,一旦观众的审美直觉判断形成,假设判断为“好看”的话,那么,此时观众就会产生对影片很高的审美期待,进入一种强烈的审美欲望之中,一旦观影结束,如影片达到或超过了观众的审美欲望和期待,观众就会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如相反观众则会大失所望。这种体验在我国近期的大片如《十面埋伏》、《无极》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影视艺术欣赏过程的最初层次在初始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与日常意识状态的暂时切断,即完全被影视艺术的“表象”所占住。欣赏者通常会忘记欣赏对象以外的实用世界,把整个心灵寄托在作品“表象”之上。在此时,“审美注意”这个心理因素对审美直觉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注意”,就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27页。)正是“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88页。)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注意主要表现为观众在欣赏活动的最初层次,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上。一旦形成审美注意,他们就很快就通过审美的感觉和知觉进入“角色”,即进入到影视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去。这就是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最初层次,在这个层次里观众欣赏的效果主要还体现为悦耳悦目的感官愉悦。随着欣赏活动的深入进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必然会上升到更高的阶段。

二、阶段:审美理解与体验阶段

影视欣赏的审美理解和体验,是欣赏者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对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完形”的感知和理性认识,使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再现出来。但这再现必然是调动并融入了欣赏者个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等因素的再现。所以,又可以把这阶段称之为审美再创造阶段。

在这阶段,影视欣赏活动始于对影视直觉的感知,经过选择,注意集中于影视片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的种种感受和体验。在这过程中,单靠低级的感知是不可能完成的。审美主体必然会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联想、运用通感等能力与影视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并对艺术形象加以一定的补充、理解和发挥。一旦欣赏者在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艺术形象的“认同”,且这种“认同”又处于不断地加强,最后达到情感交流的巅峰之时,即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二者互相交流,物我两忘的“共鸣”阶段。

篇3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1

一、影视化妆师的创作

电影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而化妆造型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妆师是影视人物外形的创作者,化妆师的创作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首先我们要以文学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根据剧本所提供的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等特点,来构思人物造型,运用我们的电影化妆手段将演员形象和角色形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影视化妆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二、影视艺术造型的综合性

影视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属于多界面、多感觉、多信息、多维度的一门艺术,当我们在利用影视造型的时候,要认真的推敲、细心的分析其中的造型构图、光影声色以及表演、场景等方面。

例如《落叶归根》这一部被誉为“黑色幽默”的电影,看了之后让人有种心酸之感。电影将不同的包袱、笑料穿插在前、中、后,而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对待朋友的仗义,则最为感人。在影片当中,有这么一幅画面反复的出现的银幕之内:当老赵将推尸的车子弄坏了的时候,乐观的他用大轮胎滚着、推着尸体继续向前,而且还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深情而感人,观众可能会会心一笑也可能感慨悲伤。田野的宽阔美丽与故事的心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落叶归根》运用影视造型的语言将人物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

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

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 色彩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造型作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7)

篇4

    当代国产影片中审美意境的倾向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着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随着影视的发展,审美意境的创造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些展示现代社会负面因素的影片内容,但是并没有达到现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审美意境。因此当代影视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助长了大众审美的世俗性,进而催生了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消费文化市场。影视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及发行遵从消费市场的需要,走向了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为导向的道路,其审美表现趋向于温和与和谐,通过营造一种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视作品,使得影视艺术向着赏心悦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当地影视艺术脱离了对真正审美意境的追求。但是,当代影视艺术的唯美化发展倾向并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品位及对艺术多元化、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当代影视艺术制作者应致力于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多重审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

篇5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

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篇6

电影是一种最为年轻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成长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必须自觉地形成影视艺术形式的美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把握其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和形式层面的审美价值。虽然近些年我国影视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影视艺术形式没有广阔的创新前景,不仅没有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题材不够新颖选景不够灵活,大大限制了影视艺术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变换。影视作为惟一的传媒动态艺术形式,更应从各方面提倡在形式上的创新意识,更为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内涵,以满足广大受众的视听享受和审美趣味,以稳固和发展我国的影视行业为最终目标而努力。

一、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影视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在经历了很多阶段后从萌芽状态逐步发展壮大的复杂过程。而影视艺术形式是实现影视艺术内容的重要途径,无论对影视艺术的形式如何认识都不能否定它的重要性。影视艺术从形式上主要经历了社会古典追求时期、浪漫美学时期、纪实表现时期、影像时期和多元化的自由时期等不同阶段,形成了我国独具特点的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在后来的实践和传播中得到新的发展最终成就为一门独立于其他艺术形态的新兴行业。我国的影视行业相比其他国家相对较晚一些,因此在理论上形成了以影视戏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为指导,以民族化的理论为核心,以影视艺术美学形式上的创新为现代标志的框架构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影视艺术被卷入到阶级抗争和民族战乱的烽火硝烟中,社会大背景同人们的真实生活共同构成了影视悲剧美的艺术,这个阶段影视艺术体现出不同于之前的深层次并实现了影视质的变化和灵魂上的飞跃。民族文化这种传统的影视艺术形式在叙事和抒情上体现出中国影视的独特,而五六十年代的影视艺术随之一转,在形式上也随之焕然一新,浪漫主义色彩是影视精神意志的主要体现,但是本质空泛很难达到人生意志审美本质的要求。直到8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变革才使得我国的影视艺术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它为现实主义影视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不仅在追求画面形式和语言形式上有很大突破,而且在表现文化韵味和审美艺术上也迈出了一大步,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出时断时续的状态,此时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都给影视的创作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影视艺术形式和走向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80年代数字影视的产生成为传统影视艺术所不能取代的新型产物,高科技的形式满足了传统电影制作上的缺憾,使影片创作更为完美丰富。

二、当今影视艺术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一门影音声化共为一体的艺术,它的存在形式虽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是在当今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影视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影视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是把画面同声音等多元素结合的一种直觉审美艺术,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蒙太奇形式以及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刻画了影视作品的效果和感染力,但是影视艺术的关键却是作品意境的显露。影视中意境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创造意境的外在鲜明形象由此联想到深刻内涵,主要由比喻、衬托以及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这样的艺术形态虽然被运用到不同内容不同情节上,却不被观众所深入和震撼。

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表现不仅仅是表层的直接化方式,它的核心宗旨是把抽象的折射和补充以及形状通过观众的认知显露出来,使观众看到影片后的影片交流所在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反应和感受。随着电子科技时代的到来,开始出现影视的大众狂欢,新技术带来的新的表达方式虽然使传统电影有了空前的突破和发展,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创作者们以各种影像和语言在表达感情和生活,网络影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告别了传统影视的制作方式,但是网络影视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观看者交互中地位的变化,从而导致了交互性思维范围变的局限。参与者虽然在权利和个体空间上得到了释放,但是新的影视形式使得这个平台和框架充满了禁锢的本质面貌,在网络影视互动中,每个元素对人进行的控制和影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才能把这种影视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合理的新型媒介。

三、影视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创新

(一)影视艺术的创造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篇7

影视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持续兴旺,带动了影视人才的市场需求急速扩张,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实质性要求。影视产业自身所携带的隐患与病症更需要依靠有力的人才保障来解决。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是产业持续运行的根基。倘若影视产业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人才断档,其发展便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甚至葬送未来前景。这是产业生态思维的客观规律。产业语境下,艺术天赋、系统学习、专业技能、行业热情、市场认知、多元合作、发展机遇成为高端影视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影视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具体形式,策划、创作、营销、衍生品开发等环节的创新与创意必不可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人才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影视艺术以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象,表达主题思想。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影视艺术的教育方式不是训诫和说教,而是以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赋予道德品质新的内涵。影片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媒介手段,不同的影片内容传递着不同的精神品质。优秀的影片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耳濡目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影视艺术欣赏时,高中学生应把握影片的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涵。笔者认为,让学生对影片内容加以评析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有效方式之一。影评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影片的内涵以及精神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艺术在带给受众听觉和视觉享受的同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视艺术具有宣泄和补偿作用,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内心的情感能够得到寄托或宣泄。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然而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明顯。以影视艺术作为教学载体,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影视艺术的赏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而走出困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观看优秀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能够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寄托,在影视艺术创造的世界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并形成完整的人格。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具有审美性、实践性、独创性、形象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将影视艺术作为鉴赏活动开展,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影视鉴赏,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无疑是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影视艺术利用艺术的形象性和独创性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鉴赏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助于学生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认识世界,感知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学生作为艺术鉴赏的主体,要发挥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苏联美学家卡冈指出:“艺术的魅力在于加深、拓展和组织人类的审美经验。”因此,艺术传达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审美。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感受、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审美能力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欣赏影视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捕捉到其中线条、色彩、音乐、构图等方面的形式美感,还能够感受到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思想上的美感。我国知名学者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影视艺术的作用在于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唤醒与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不能仅停留在欣赏的水平,而应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美感与意蕴。影视艺术中包含的美学内容丰富多彩。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可以先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某一点如音乐进行欣赏,体会其中的美感和内涵,再从点到面,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二、加强影视艺术教育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评价的平等基础之上,理应放弃教师给成绩、学生打分评教的不合理传统,构建一套有效用、有价值、有意义的立体循环式评价系统。教师不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论文或作品而给学生一个机械的最终成绩,而是应该通过至少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相关的作品、作业、试卷等学习成果做出细致分析,采取学生汇报讲解、教师现场点评的方式来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合理成绩,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专业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作品阐释能力。许多学校现行的评教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同时缺乏对学生评教的科学监督,而学生评教又与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评奖评优等现实问题直接挂钩,以至于有些学生不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效果,完全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打分。

(二)实践创作

影视艺术教育与实践创作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影视人才的优化培养离不开具体有效的实践教育。重视实践教育,有助于突破封闭办学的困境,实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情况,是实现现代学校毕业生就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1.注重搭建专业的实践平台

深化影视教育的实践培养环节,能够使学生加强专业认知,开阔视野,提高从业能力,更能使学生对就业情况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清晰明确的了解和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通过开发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了。”可见,注重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既是提升院校办学质量与教师水平、获得社会声誉的有效方式,也是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扩充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搭建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平台通过院校教育、实习选拔、专业实践、业界培养的模式相继推出了“播音七小福”等类型多元的新兴电视人才,既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储备了一批有效的生力军,也检验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此外,聘请实践导师真正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学院派以外的优质师资,并获得宝贵的一线经验亦是深化实践培养的重要方式,充分地体现了“促进院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接轨,以全新的学术视角结合市场表现及业界动态”,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导师的聘请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盲目操作,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偏好综合考虑,分类型、分方向进行聘任,比如可细分为影视创作类、技术类、产业类、文化类等多个不同方向,并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和优势擅长相结合的方式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2.发挥工作坊教学的实际优势

积极发展影视工作坊的实践培养方式,搭建专业的实践孵化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热情,促进主观能动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路径。根据学生的类型和性格特色进行分类,使学生迅速地进入真实模拟的产业化训练和工作中,彼此配合,各司其职,与教师共同参与项目实际操作和运行,充分了解和掌握行业规律,能够为学生毕业后的正式工作奠定坚实有效的前期基础。工作坊式的实践教学的优势是多元的,一方面,能够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影视是团队性的集体创作活动,工作坊式的實践教学有利于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共享、彼此协同的集体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并非简单的分工配合,而是在具体的影视创作实践中,以塑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彼此思想、观点的交流、交换甚至交锋为方式,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通力合作为基础,以认清团队含义,体会团队生存,达成沟通,彼此信任,学会角色转变,学会换位思考并融入团队,取得预计成果为最终目的。这一具体过程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合作精神,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达能力、行动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均有所裨益,团队共享、彼此协同的合作精神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工作坊教学的推行与效应发挥是影视教育品牌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一如“全方位的战略构想和真正成就一个代表民族文化的电影品牌之间还有无数需要辛勤耕耘的环节及真正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天时地利”一样,目前有关于影视人才优化培养的工作坊式教学模式及其品牌化发展的策略还需要更多的考验与实践。

三、结语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纵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凸显,促使我们分析影视教育教学存在的“疾症”,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

【参考文献】

[1]黄秀红.浅析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因素[J].大众文艺(艺术版),2012(01):148-149.

篇8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广告也在迅速发展壮大,起着促销商品、促进经济发展,和引导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宣传道德风尚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作用,成为商界传媒类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时下国内的影视广告作品存在着种种问题,整体质量并不高,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无效广告,既没有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商业利润,又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整体而全面的广告观念,本着实现商业效益的最终目标,制作出既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又能给受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健康广告。

一、当代影视广告存在的问题

当代影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有:片面强调画面艺术效果和创意表现,没有准确抓住广告的主题;滥用明星代言;内容空洞、低俗;夸大产品效果,言过其实,甚至做虚假广告,致使消费者对广告失去信任;制作表现过分粗糙,缺乏美感,没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整合广告策划概念的模糊和对广告设计美学原理理解的表面化,导致艺术和商业脱节,没能把精美、新颖、到位的广告作品,成功转化为企业的商业利润,达到广告的有效性。

做广告就像讲故事,“讲什么”和“怎么讲”是吸引听众的首要问题。而联系到影视广告中,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就是主题与表现的问题,就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内、外因两方面着手,即:广告主题策划的前期调研、定位和实施制作阶段的审美要求。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制作出既精美又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有效广告。

二、广告主题策划――推动影视广告健康发展的内因

广告主题是广告的中心思想,是广告主与目标受众沟通的凝聚点,是广告创意展开的基点和广告成败的关键,简言之。就是广告为达到某项目的而要说明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要从广告商品中提炼,对消费者有着实质的或心理上的价值。

“广告只是手段,营销才是目的”,广告是一项以促销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归根结底只是企业为实现其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借助艺术表现和传媒技术的商业行为。前期的调研、策划直接决定广告作品及其费用能否达到促销目的的问题。

2.1 确定广告主题的三要素

2.1.1 广告目标

广告目标是根据企业营销决策、广告决策而确定下来的,是广告主题的出发点,离开了广告目标,广告主题就会无的放矢,不讲效果。

2.1.2 信息个性

信息个性也称为销售重点、诉求重点,是指广告内容所宣传的商品、企业、劳务及观念要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特点。信息个性是广告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个性,广告主题就会空洞贫乏,没有特色。

2.1.3 消费心理

购买行为的发生需要消费者产生共鸣,这种引起共鸣的力量来自融合于广告主题中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融合得越巧妙合理,共鸣效果也越强烈。消费心理是广告主题的活力所在,离开消费心理,广告主题就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2.2 广告主题策划的基础

广告主题策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掘和发现产品的价值,建立起产品价值体系。

2.2.1 建立产品价值网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产品实体因素出发。包括:产品的品质、原料、构成成分、结构、性能,产品的生产管理方法、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生产历史,产品的外观、品牌、包装等。(2)从商品的使用情况出发。包括:产品的用途和用法,产品使用的实际价值和效果,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反应。(3)从商品价格、档次出发。(4)从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出发。包括:相关产品、竞争品。(5)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点和期望出发。

2.2.2 建立产品价值链

1)建立产品的社会价值链。即友谊、亲情、爱情等情感诉求。

2)建立产品的主观价值链。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产品的性格,产品的象征等。

2.2.3 挖掘产品潜在价值,创造产品新价值

1)唤醒消费需求。

2)创造消费需求。

3)突破消费观念障碍,挖掘产品价值。

4)逆向思维,从负价值中挖掘新价值。

2.3 确定广告主题应注意的问题

2.3.1 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承诺。

2.3.2 广告主题应单纯、集中、精练。

2.3.3 广告主题应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

2.3.4 广告主题要易懂。

人们常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准确抓住广告主题及应注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广告的有效性。

三、广告美学――保证影视广告健康发展的外因

3.1 广告美学

广告美学是商业美学的组成部分,它研究广告怎样才能有审美价值,怎样才能激起受众美感、满足受众审美要求的规律和原理。

广告形式对广告效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数据来源:零点调查)

3.2 广告审美的结构层次

3.2.1 形式美

1)形象美

广告的形象美是广告审美的表层结构,包括影视广告的画面构图、主体形象、色彩感觉、背景音乐等。这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要素直接表现的产品形象。

以形式为契机不断生成的广告形象审美,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直接性、明晰性、静观性。

2)幻象美

幻象美是广告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面。广告幻象主要由感觉、联想、想象等作用于广告形象,在消费者感觉、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形象。广告幻象的意义在于创造产品的深层形象,开拓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心理空间。

广告幻象使受众通过广告形象进入了种种关系的意味体验,并由此表现出幻象审美的特性:间接性、模糊性、体验性。

3)意象美

意象美是广告审美的高级境界,将受众体验提升到社会文化、理性的整体框架,从更广阔的视野表现人和产品关系的意义。力求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能以含蓄的方式唤起欣赏者的想像。

广告意象审美以“符号”为核心,其特性为边缘性:符号性,理解性。

3.2.2 内容美

1)保证真实可信的广告信息――真的生命力

“真”是广告的根基。广告的真实性指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要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服务内容。无论形式多么绚丽的广告。如果失去真实性,就没有了传播信息的资格,更无从谈起相关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讲求诚信与公平的现代社会,广告作品应体现广告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真诚地对待消费者和广告主,只有在真实可信、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有美的创作可言。

2)传达健康高尚的广告内容――善的表现力

“善”是广告的灵魂。它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作为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影视广告,在宣传企业产品的同时,也担负着净化社会风气、宣传高尚健康的价值观的任务,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影视广告的内容一定要本着“善”的原则,简明而又健康。

3)建构和谐自然的艺术审美境界――美的魅力

“美”是广告的魅力。建构和谐自然的艺术审美境界,是在美的形式法则的基础上,对“意境”的一种创造。视听感受与心理感受的双重美感才是广告美的最高境界。

篇9

新世纪以来,中国影片和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中国的影视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影视产业刚刚起步,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在这种状态下影视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影视剧的创作方面。近年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草根艺术悄然火爆。探寻草根艺术火爆的原因,对于我们影视剧本创作者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影视剧创作的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剧创作已经有106年的历史,在题材内容上不断拓宽,在思想内涵上不断升华,数量上不断增加,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可以无可争辩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影视剧的时代。但是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题材选择方面

尽管今天的影视剧创作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对票房和收视率的重视,导致了很多无票房或无收视率题材的剧作无法公映或播放。而现在公映和播放的影视剧题材趋同化和“跟风”现象严重。

(二)内容选择和内涵表达方面

在影视剧内容选择方面,影视剧应该描写大众的社会生活,反映大众的生活状态和道德风貌。而最近几年的影视剧却偏离这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致出现了某些影视剧刮起“大片风”“豪华风”“滥情风”。在内涵表达方面则比较直露,编剧们没有把精雕细刻的镜头对准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创作沃土,没有去反映改革开放变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却偏偏热衷于用镜头呈现极少数远离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大款”们。在剧作中反复出现高级宾馆、豪华宴席、私人别墅等类似于西方贵族生活的环境。用镜头讲述“婚外情”“多角恋”,这种做法不但与时代主旋律极不相称,而且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的结果是既污染了社会空气,又败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草根艺术热的原因

伴随着影视剧创作中的题材雷同、内容空洞、缺乏内涵等现象的出现,人们已经对“大片热”“宫廷热”“帝王热”“豪华风”“滥情风”“婚外恋”“多角恋”等审美疲劳并产生了厌倦。而原生态的草根艺术让人们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并掀起了争相观看草根艺术的热潮。从去年流行网络并走进“春晚”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到今年在网络上大放异彩的刘大成和朱之文我们可见一斑。诞生于底层的草根艺术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草根艺术的对立形态是庙堂艺术,而如今影视剧的庙堂艺术殿堂里阳春白雪的作品太少,有几部出现,紧随其后的“跟风”现象也会把人们的审美强化,最终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影视剧的题材单一、形式浮华、内容空洞、姿态傲慢、台词滥用、误导观众,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厌恶。加之现在的影视剧为了票房和收视率,滥用明星,殊不知明星的光环也是有限的,有的甚至为了名利在幕前和幕后制造各种明星的新闻或绯闻。而我们草根艺术则具有最原始的形态,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强大的明星参与,但却能焕发人们的原始生命力,唤起观众对真、善、美的思考。流行网络的旭日阳刚组合,仅仅靠两个大学生为其拍摄的一段DV而风行网络,走上荧屏。就其拍摄DV的技术水平而言,与我们的影视剧的摄像师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歌词的选择而言也没有创新,只是翻唱了汪峰的歌曲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翻唱正好契合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态,唤起了无数人的同情心,满足了人们渴望已久的心理期待,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二)草根艺术背后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草根艺术来源于社会基层,是由人民大众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重在表现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往往带着泥土的气息或都市的尘嚣,透着草根们劳作的汗味,表现他们生存的疲惫。他们没穿过漂亮的晚礼服,更不懂品尝国外红酒的滋味。但是他们经历过人世的沧桑,享受过温暖的阳光,经受过烈日的曝晒,他们更懂得生活的滋味。而这种滋味正是广大劳动者们所体会过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加以艺术化。草根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中正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这种生活的韵味。因而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才是人民精神的代表者。在人们满足了猎艳猎奇的心理之后,必将带着更大的热情去拥抱属于自己阶层的艺术――草根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草根艺术热的出现已是大势所趋。

三、草根艺术热视域下影视剧本创作的策略

草根艺术的流行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反观我们的庙堂艺术,草根艺术热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创作启示。我们的影视剧本创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草根艺术流行的原因来重新审视自己,以便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要提高我们影视剧本的创作质量,以下策略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创作适合观众的精品

在商品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影视艺术的本性是其商业性,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也罢,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商品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必然要追求票房和收视率。要想获得好的票房和高收视率,就必须研究观众。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研究观众的喜好,只有这样,剧作者们才能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观众才可能掏钱去影院或者打开电视选择你的作品来欣赏。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影视艺术的分野造成了无论你的作品多么精彩,也不可能把所用的观众都拉到影院或选择播放你作品的频道。造成观众分化的原因很多,有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因素,有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不同,有现在影视作品的丰富使我们的作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观众的选择空间空前丰富的原因等。

我们知道影视剧本创作是影视作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剧本的目标观众定位好了,才能确保我们的票房和收视率。针对上面观众分化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瞄准目标人群,分年龄段创作

近年来一些剧作者开始有意识锁定目标人群进行创作,并取得了成功。如《奋斗》就巧妙地抓住了“80后”的追求乖张、风趣的心理,以“80后”都市生活为题材,采用“80后”语速偏快的说话习惯,契合“80后”的生活感觉,赢得了 “80后”目标观众。

2.满足乡土意识,巧分地域创作

中国人比较重视乡土意识,“落叶归根”则是这种意识的最好表达。在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中要研究国人的这种心理,巧用这种意识来提高票房和收视率。如山东电台拍摄的《闯关东》就是把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和现代山东人乡土观念结合起来,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再比如山西电视台拍摄的《走西口》也是如此。

3.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分内涵意蕴创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人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是,长时间内中国必将存在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甚至文盲共同存在的文化状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要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创作不同的作品。例如,《武林外传》的创作过程中把目标定位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学历大专或本科的目标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人群观看《武林外传》的收视率为95%,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目标观众的认可。

(二)丰富影视剧的题材,改变题材雷同趋势

纵观近几年影视剧的题材选择,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题材的选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市场商业求利性质,导致了一些没有票房和收视率的题材,基本得不到公映或者没有机会在电视台上播出。这就使很多剧作者放弃了弱项题材的创作,进而转向热播题材,这就造成了热播题材的雷同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限制了编剧们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今仅靠几种题材来支撑中国影视市场的现状,愈发不适应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们,丰富影视剧的题材,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盲目地跟风。

要丰富影视剧的题材,就必须开发其他题材影视精品。开发其他题材的作品就要突破现代情感剧、民国剧、谍战剧和军旅剧的限制,开拓乡村题材剧、少年儿童题材剧以及农民工题材剧等多种题材形式。这些题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儿童题材剧一方面我国有近3亿多的儿童观众,急需更多优质的儿童题材剧本;另一方面,我国儿童题材影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这就需要我们的创作者们要不断丰富影视剧的题材,避免或者彻底改变热播剧种的雷同和跟风现象。

(三)寻草根艺术热之踪,走创剧本精品之路

草根艺术以其鲜活的形式、泥土的芳香、都市的喧嚣、原生态的气息吸引了无数观众关注,使无数观众产生共鸣。究其原因它缓解了人们的审美疲劳,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它来自底层反映的是底层的生存状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下的草根艺术热一浪接一浪不断地把这种热潮推高。从小沈阳等的模仿热到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再到多才多艺的刘大成和苏珊大叔朱之文,一浪高过一浪。这种草根艺术热启示我们影视剧的创作者,要低下头、弯下腰向广阔的底层寻找创作素材。韩国的电视剧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就是因为韩国的编剧具有无比敬业精神,而这种敬业精神正是中国编剧们所缺乏的。国内的草根艺术热再一次告诉国内的编剧们,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大众的生活状态,体验大众生活的困境,把这种对底层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融进我们剧本中。这才是我们大众所渴求的好剧作,也只有这样的剧作才有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底蕴。这才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影视剧作精品。

(四)内强影视剧作者的素质,外开影视剧作者的视野

一部影视剧作的好坏与剧作者自身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影视剧本创作者的队伍还非常小,没有形成规模,优秀的编剧就更少。这种状况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显然脱节。为更好发展我们的影视产业,我们需要培养我们的影视队伍,努力提高现有影视剧作人才的素质。在提高素质的同时,要把我们创作者的视野转向国外,学习国外剧本创作技巧、创作理念和创作者的敬业精神等。

总之,当今时代新的问题新的现象不断涌现,草根艺术热的兴起就是典型的例子。草根艺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研究草根艺术热,对于我们影视剧的剧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只有吸取草根艺术热的启示,才能创造出既有好的票房或高收视率,又有文化内涵和意蕴,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楠.由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现状引出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于远洋.中国电视剧题材与市场分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10

有人说,影视作品“平实化意识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诚然,影视艺术是诸多艺术类型中最具时代特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影视艺术的时代特性一方面是由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比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也是接受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其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影视作品也成为最受大众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突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的社会现象,其市场形态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内涵,同时,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又势必受到民族审美心理、伦理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某一国或者某一民族的影视艺术要健康、继续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一在现有的诸多艺术种类中,电影和电视无疑最具有时代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时代性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与商业并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社会售票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电影《工厂的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市场有了割不断的联系,经由百余年的运作,已成为一门具有鲜明市场特性的艺术。同时,由于影视作品通俗性、大众性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影视作品同时具有了娱乐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综观当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娱乐的未必是优秀的、美的,但优秀的作品之中必定有娱乐的成分,只有关注艺术接受者,让广大观众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与其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产生共鸣,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也才有能力继续运作。因此,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显然大于文学等艺术种类,只有在将市场牢牢把握的同时关注文化内涵,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第二,传播的迅速和受众的广泛。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其传播区域的广泛和速度的迅捷显然是无以伦比的,由此也带来了艺术信息的极大增殖,以及人们对现代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迅捷和覆盖区域的广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作品,几乎在面世后的第一时间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以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判,这些因素也对影视文化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对现代科技的倚重。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附属产物的电影与电视艺术,愈来愈离不开最新科技成就的促动;每一项对艺术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地运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作品体现着时展的脉搏和大众审美理想和接受心理变化的曲线,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冲击·反思·回归

回顾电影诞生后的这一个多世纪,我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一直是输入大于输出,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直接相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在汉寸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影视文化在艰难成长的同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误导。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大增进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效能,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驱动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信息化而来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有着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人坚持所谓“西方文化中心”论,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文化一体化”,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土之上;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持类同的观点,似乎一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就应该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盲目引进。然而,和影视技术与制作、艺术市场管理科学等具象的科学技术不同,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不能以某一种文化模式来规范和代替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感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维护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的倡议,“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

丹纳曾经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果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味依赖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而背离我国影视文化生长的土壤,只会逐渐扼杀其生存的空间。曾经指导过《推手》《喜宴》等深刻挖掘新时期下民族心理擅变的优秀作品的华裔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值得反思的。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情故事,也夺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没有在国内取得预想的收效。究其原因,蜻蜓点水、燕过无痕式的武术动作吸引了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却忽视中国观众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这样的处理自然不为中国观众接受。当地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和艺术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掘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使之生成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从本质上讲,提高当代影视文化水准最根本的在于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使其为广大国内观众喜闻乐道,并且逐步在对外文化艺术市场上站稳脚根,产生更大效应。

三、影视文化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间,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一批盲从于西方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作品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徨、挣扎和沉寂之后,中国的影视文艺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近几年一,以平民和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国产影视剧的实践,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成绩。观众对那些反映平实生活的电视作品反映的热烈程度远盛于其他风格的影视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人婚恋困扰的有王海翎《牵手》,万芳的《空镜子》、《空房子》系列,还有关注挣扎在城市生活底层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的《生存之民工》等)。平实化是传统美学的重要法则,影视文化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意识的自觉回归就是对传统美学平实化法则的继承。这种有意识的反思和回归有利于打造影视艺术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在去年沸沸扬扬的批评声中落下帷幕的“超级女生”选拔活动,不论其文化价值含量究竟有多少,但是正因为功利的存在,在“超女”评选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凌乱感和在年轻的“超女”之间发生着的吵闹,让平民受众感觉到市井生活的亲切感,让他们找到了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感觉,也因此让湖南电视台声名鹊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篇11

有人说.,影视作品“平实化意识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诚然,影视艺术是诸多艺术类型中最具时代特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影视艺术的时代特性一方面是由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比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也是接受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其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影视作品也成为最受大众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突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的社会现象,其市场形态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内涵,同时,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又势必受到民族审美心理、伦理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某一国或者某一民族的影视艺术要健康、继续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一在现有的诸多艺术种类中,电影和电视无疑最具有时代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时代性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与商业并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社会售票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电影《工厂的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市场有了割不断的联系,经由百余年的运作,已成为一门具有鲜明市场特性的艺术。同时,由于影视作品通俗性、大众性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影视作品同时具有了娱乐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综观当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娱乐的未必是优秀的、美的,但优秀的作品之中必定有娱乐的成分,只有关注艺术接受者,让广大观众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与其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产生共鸣,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也才有能力继续运作。因此,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显然大于文学等艺术种类,只有在将市场牢牢把握的同时关注文化内涵,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第二,传播的迅速和受众的广泛。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其传播区域的广泛和速度的迅捷显然是无以伦比的,由此也带来了艺术信息的极大增殖,以及人们对现代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迅捷和覆盖区域的广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作品,几乎在面世后的第一时间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以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判,这些因素也对影视文化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对现代科技的倚重。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附属产物的电影与电视艺术,愈来愈离不开最新科技成就的促动;每一项对艺术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地运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作品体现着时展的脉搏和大众审美理想和接受心理变化的曲线,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冲击·反思·回归

回顾电影诞生后的这一个多世纪,我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一直是输入大于输出,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直接相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在汉寸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影视文化在艰难成长的同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误导。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大增进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效能,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驱动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信息化而来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主权有着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人坚持所谓“西方文化中心”论,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文化一体化”,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土之上;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持类同的观点,似乎一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就应该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盲目引进。然而,和影视技术与制作、艺术市场管理科学等具象的科学技术不同,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不能以某一种文化模式来规范和代替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感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维护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的倡议,“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丹纳曾经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果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味依赖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而背离我国影视文化生长的土壤,只会逐渐扼杀其生存的空间。曾经指导过《推手》《喜宴》等深刻挖掘新时期下民族心理擅变的优秀作品的华裔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值得反思的。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情故事,也夺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没有在国内取得预想的收效。究其原因,蜻蜓点水、燕过无痕式的武术动作吸引了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却忽视中国观众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这样的处理自然不为中国观众接受。当地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和艺术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掘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使之生成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从本质上讲,提高当代影视文化水准最根本的在于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使其为广大国内观众喜闻乐道,并且逐步在对外文化艺术市场上站稳脚根,产生更大效应。

三、影视文化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间,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一批盲从于西方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作品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徨、挣扎和沉寂之后,中国的影视文艺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近几年一,以平民和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国产影视剧的实践,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成绩。观众对那些反映平实生活的电视作品反映的热烈程度远盛于其他风格的影视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人婚恋困扰的有王海翎《牵手》,万芳的《空镜子》、《空房子》系列,还有关注挣扎在城市生活底层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的《生存之民工》等)。平实化是传统美学的重要法则,影视文化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意识的自觉回归就是对传统美学平实化法则的继承。这种有意识的反思和回归有利于打造影视艺术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在去年沸沸扬扬的批评声中落下帷幕的“超级女生”选拔活动,不论其文化价值含量究竟有多少,但是正因为功利的存在,在“超女”评选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凌乱感和在年轻的“超女”之间发生着的吵闹,让平民受众感觉到市井生活的亲切感,让他们找到了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感觉,也因此让湖南电视台声名鹊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篇12

(一)题材选择方面

尽管今天的影视剧创作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对票房和收视率的重视,导致了很多无票房或无收视率题材的剧作无法公映或播放。而现在公映和播放的影视剧题材趋同化和“跟风”现象严重。

(二)内容选择和内涵表达方面

在影视剧内容选择方面,影视剧应该描写大众的社会生活,反映大众的生活状态和道德风貌。而最近几年的影视剧却偏离这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致出现了某些影视剧刮起“大片风”“豪华风”“滥情风”。在内涵表达方面则比较直露,编剧们没有把精雕细刻的镜头对准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创作沃土,没有去反映改革开放变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却偏偏热衷于用镜头呈现极少数远离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大款”们。在剧作中反复出现高级宾馆、豪华宴席、私人别墅等类似于西方贵族生活的环境。用镜头讲述“婚外情”“多角恋”,这种做法不但与时代主旋律极不相称,而且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的结果是既污染了社会空气,又败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草根艺术热的原因

伴随着影视剧创作中的题材雷同、内容空洞、缺乏内涵等现象的出现,人们已经对“大片热”“宫廷热”“帝王热”“豪华风”“滥情风”“婚外恋”“多角恋”等审美疲劳并产生了厌倦。而原生态的草根艺术让人们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并掀起了争相观看草根艺术的热潮。从去年流行网络并走进“春晚”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到今年在网络上大放异彩的刘大成和朱之文我们可见一斑。诞生于底层的草根艺术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草根艺术的对立形态是庙堂艺术,而如今影视剧的庙堂艺术殿堂里阳春白雪的作品太少,有几部出现,紧随其后的“跟风”现象也会把人们的审美强化,最终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影视剧的题材单一、形式浮华、内容空洞、姿态傲慢、台词滥用、误导观众,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厌恶。加之现在的影视剧为了票房和收视率,滥用明星,殊不知明星的光环也是有限的,有的甚至为了名利在幕前和幕后制造各种明星的新闻或绯闻。而我们草根艺术则具有最原始的形态,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强大的明星参与,但却能焕发人们的原始生命力,唤起观众对真、善、美的思考。流行网络的旭日阳刚组合,仅仅靠两个大学生为其拍摄的一段DV而风行网络,走上荧屏。就其拍摄DV的技术水平而言,与我们的影视剧的摄像师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歌词的选择而言也没有创新,只是翻唱了汪峰的歌曲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翻唱正好契合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态,唤起了无数人的同情心,满足了人们渴望已久的心理期待,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二)草根艺术背后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草根艺术来源于社会基层,是由人民大众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重在表现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往往带着泥土的气息或都市的尘嚣,透着草根们劳作的汗味,表现他们生存的疲惫。他们没穿过漂亮的晚礼服,更不懂品尝国外红酒的滋味。但是他们经历过人世的沧桑,享受过温暖的阳光,经受过烈日的曝晒,他们更懂得生活的滋味。而这种滋味正是广大劳动者们所体会过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加以艺术化。草根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中正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这种生活的韵味。因而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才是人民精神的代表者。在人们满足了猎艳猎奇的心理之后,必将带着更大的热情去拥抱属于自己阶层的艺术———草根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草根艺术热的出现已是大势所趋。

三、草根艺术热视域下影视剧本创作的策略

草根艺术的流行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反观我们的庙堂艺术,草根艺术热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创作启示。我们的影视剧本创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草根艺术流行的原因来重新审视自己,以便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要提高我们影视剧本的创作质量,以下策略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创作适合观众的精品

在商品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影视艺术的本性是其商业性,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也罢,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商品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必然要追求票房和收视率。要想获得好的票房和高收视率,就必须研究观众。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研究观众的喜好,只有这样,剧作者们才能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观众才可能掏钱去影院或者打开电视选择你的作品来欣赏。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影视艺术的分野造成了无论你的作品多么精彩,也不可能把所用的观众都拉到影院或选择播放你作品的频道。造成观众分化的原因很多,有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因素,有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不同,有现在影视作品的丰富使我们的作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观众的选择空间空前丰富的原因等。我们知道影视剧本创作是影视作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剧本的目标观众定位好了,才能确保我们的票房和收视率。针对上面观众分化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瞄准目标人群,分年龄段创作

近年来一些剧作者开始有意识锁定目标人群进行创作,并取得了成功。如《奋斗》就巧妙地抓住了“80后”的追求乖张、风趣的心理,以“80后”都市生活为题材,采用“80后”语速偏快的说话习惯,契合“80后”的生活感觉,赢得了“80后”目标观众。

2.满足乡土意识,巧分地域创作

中国人比较重视乡土意识,“落叶归根”则是这种意识的最好表达。在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中要研究国人的这种心理,巧用这种意识来提高票房和收视率。如山东电台拍摄的《闯关东》就是把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和现代山东人乡土观念结合起来,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再比如山西电视台拍摄的《走西口》也是如此。

3.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分内涵意蕴创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人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是,长时间内中国必将存在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甚至文盲共同存在的文化状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要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创作不同的作品。例如,《武林外传》的创作过程中把目标定位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学历大专或本科的目标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人群观看《武林外传》的收视率为95%,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目标观众的认可。

(二)丰富影视剧的题材,改变题材雷同趋势

纵观近几年影视剧的题材选择,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题材的选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市场商业求利性质,导致了一些没有票房和收视率的题材,基本得不到公映或者没有机会在电视台上播出。这就使很多剧作者放弃了弱项题材的创作,进而转向热播题材,这就造成了热播题材的雷同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限制了编剧们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今仅靠几种题材来支撑中国影视市场的现状,愈发不适应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们,丰富影视剧的题材,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盲目地跟风。要丰富影视剧的题材,就必须开发其他题材影视精品。开发其他题材的作品就要突破现代情感剧、民国剧、谍战剧和军旅剧的限制,开拓乡村题材剧、少年儿童题材剧以及农民工题材剧等多种题材形式。这些题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儿童题材剧一方面我国有近3亿多的儿童观众,急需更多优质的儿童题材剧本;另一方面,我国儿童题材影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这就需要我们的创作者们要不断丰富影视剧的题材,避免或者彻底改变热播剧种的雷同和跟风现象。

(三)寻草根艺术热之踪,走创剧本精品之路

篇13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巴山夜雨》、《夜深沉》、《春明外史》、《会粉世家》等张恨水的通俗文本就一直是影视改编剧的宠儿,不仅大陆如此,港台也如此。以《啼笑姻缘》来说就被十几次般上荧幕。创下20世纪中国小说的最高纪录。本文将从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关系人手,以《啼笑姻缘》为例,从描写艺术、叙事模式与格局等方面来透视张恨水通俗文本与影视艺术互融互鉴的审美价值。

一、描写艺术与表现手法的比较

1932年,明星制片公司“慧眼识珠”将《啼笑姻缘》改编成电影,将其第一次搬上荧幕。从此《啼笑姻缘》与影视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被翻拍不断。近年来,又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因其描写艺术较之传统的“通俗文学”有很大的突破,与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很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张恨水先生本人就是个“电影癖”。严独鹤先生在为《啼笑姻缘》作序时论述其中细节描写时说“近来谈电影者都讲究小动作。小说和电影,论其性质,也是一样。若能于各人的小动作中,将各人心事透露出来,便格外耐人寻味……恨水先生素有电影癖,我想他这种作法,也许有几分电影化。”这里讲的“小动作”在影视艺术中应为“镜头特写”。从影视的摄影艺术来看,摄影师是通过构图的安排来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形成一个个视觉中心的。由于人的视觉不能同时停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焦点,而总是被一个最鲜明的主体所吸引,所以影视的构图,是在焦点的不断移易中连续展开的,它诉诸观众的“视觉流”,镜头的特写即是通过镜头的推近,放大来突出甚至定格视觉焦点,使观众的感知能力比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微敏锐,甚至可以捕捉银幕上人物最微妙的表情和隐秘的内心。影片《沉默的人》中,“英国反谍报机关为了迫使贝蒂尔就范,施展攻心术来瓦解他的斗志,故意告诉他其儿子前不久坠树身亡。当贝蒂尔听了这个消息时,他始终冷漠的眼睛闪动了一下,左眉微微扬起,又迅速恢复平静。这一瞬间的细微变化,连老练的英国反间谍特工人员都未能察觉,但通过特写镜头,观众却看见了,从而能更深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此类“小动作”在小说中就是“动作细节描写”。在传统的旧章回体小说中也有,但并不多见。张恨水自己也承认这是从古典戏剧、外国文学,还有电影中借鉴来的。“小动作,也有人说以前并不多见,是好像这也是我成功之……电影的导演方面也有很多写小动作的地方,自然我也要随处留心,在写小说时,心有所得,自然要描写进去。”可见善于运用“电影化”的“细节描写”手法是恨水先生博采众长、用心领悟所得。

在《啼笑姻缘》中有很多精妙的“动作细节描写”。第三回,家树初访凤喜回家后颠倒神思,吃木樨饭时,竟不觉舀了大半碗汤在饭里。让读者读罢,不觉哑然失笑,很能体会到家树对凤喜初生爱怜之意,头脑里萦绕凤喜的模样,不觉丧魂失魄的样子,从而体现他性格中憨厚、痴情的一面。若在影视艺术中:“人在出神,手里拿来了汤匙,只管倒了一匙,又是一匙……”这样的“小动作”就是很好的“镜头特写”。这些“小动作”都极具深意,且都“心理化”了,读之又自成隽永,让人回味。张恨水有意识的借鉴,使《啼笑姻缘》的“动作细节”可以与“电影中的身体语言”相比照。这些细节也就成就了小说中一幅幅富有质感的“特写画面”并不断定格,从而使小说细节更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通俗文学的突破,使受众能更直观地感知并回味。 “小说家一般都很懂得,语词所获得主要意义常常不在于它们所讲出来的什么,而在于它们所没有讲出来的什么”。文论家们通常用“隐喻”来指称具有这种言外之意的话语表达方式。“隐喻”首先出现在语言艺术中,其功能在语词的模糊性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影视镜头的直观性不允许作太多这种发挥。但影视艺术的摄影构图的另一个层面是富于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画面、形式和一般内容的描述,也要追求“象外之象”的深层意味。所以真正优秀的电影中并不缺乏“隐喻”的美学内涵,且通常借助于镜头的心理效应而获得。举一个例子:在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执导的影片《罢工》中,有这样几个镜头:

A、警察局里正在草拟扼杀罢工的计划。

B、在桌上放着这个城市的地图。

C、有人一不小心,就让一摊黑墨水沿着地图上的工人区流散开来。

这里显然存在着一种隐喻关系:那滩黑墨水的流淌使人隐约感到一种流遍工人住宅区的鲜血的寓意形象。针对这些成功经验,苏联学者多宾指出:“在某些被列入苏联和世界电影宝库中的影片里,隐喻是磁力的中心,形象的集中点。影片的思想情绪的高涨正是落在隐喻形象上。”因此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隐喻”都是很重要的。在《啼笑姻缘》中“隐喻”形象的运用很精妙,适合于改编成影视艺术文本且能韵味深厚。第八回中“拨断离弦”就隐喻暗示着凤喜和家树的结局“弦断情离”。第18回中秀姑与家树什刹海一游中“绿荷残败”的感叹也是凤喜命运凋零的写照;又同回写“红蜻蜓绕荷叶飞,轻点水纹,长久都依依不离”也可让人联想到秀姑对家树的一番深情。这些“隐喻”的寓意效果与影视中的“象外之象”的镜头写意都是抓住受众的心理效应运用人类喜爱“联想”的天性达到的。因为“隐喻”的本质就建立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不相似中包含相似的基础上。

影视艺术中“蒙太奇”手法的本质也是在于获得一种隐喻效果,通过镜头的剪辑使时空、意象转换,把“喻体”和“本体”显示出来,让观众在“联想”中获得不停留于现象本身的某种审美理解。《啼笑姻缘》中所运用的描写艺术都能与影视艺术的叙述手法找到比照和结合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小说和影视都是叙事艺术,都有时空转换上的自由。小说由基本的“叙述场景”构成。“技巧成熟的作家,总是力求在作品中创造出行动正在持续进行的客观印象,有如银幕上的情景。”小说中叙述场景是对一个具体视觉对象的符号投射,而影视文本中的镜头也是对情景中的视觉进行切分和组合。《啼笑姻缘》通过对外国小说、现代小说的借鉴和学习在描写艺术上对传统的旧章回体小说有很大突破。语言更有“张力”和“情景再现性”与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互鉴。

二、叙事模式和故事格局的互鉴

《啼笑姻缘》全书22回,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在写完《啼笑姻缘》后张恨水曾说过:“凡是一部小说的构成,除了命意和修辞外,关于叙事,有三个写法,一是渲染,二是穿插,三是剪 裁。”从张恨水的论述来看,他不但对中国古典叙事智慧有相当领悟,而且也受外国小说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叙事学”。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来,大众传媒已处于发展阶段,新闻报纸业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对“现代小说”的影响不仅表现为互为借鉴和推动和层面,还有直播作用于其创作观念和美学形态的形成。汤哲声曾在《大众传播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中论述“电影艺术说到底是时空艺术的剪辑,将电影剪辑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给小说的布局谋篇带来了很大的改革,使惯有的事件和人物交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不排除“电影癖”的张恨水在小说文本中对电影文本叙事模式的借鉴。然而最初的叙事和叙事技巧,影视艺术又是文学中学来的。所以,我们从《啼笑姻缘》中来具体比照一下这个“互鉴过程。

首先,从叙事结构的整体上来讲,《啼笑姻缘》全书主要运用了樊、沈、关、何四位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多角恋爱来开展军阀统治下黑暗社会中一段恩怨纠缠、悲喜交加的故事,全书建构的“多角恋爱”结构在一般看来很容易落人言情小说的俗套,但在此意义却并不只在增加的故事的趣味,还有叙事结构与动力的考虑。“利用‘三角恋爱的’叙事模式来开展故事情节,使小说结构的展开和整合,有了内蕴的能量或动力,推动着整个故事线索、单元和要素向某种‘不得不然’的方向运转,展开。这种叙事上的‘动力势能’最终还为全书突破传统小说‘大团圆’的结局,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尾建立动态开放的小说结构形态提供了支撑。”

而在影视艺术中也最讲究用“镜头讲故事”,建立内部的情节构架,有中心的故事矛盾,内在的情节动力,使故事有紧凑的结构,在一环扣一环的迭起中“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发展和律动,从而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情感并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悲喜经历中感叹。

其次,《啼笑姻缘》最讲究叙事结构上“剪裁”的艺术,当然小说叙事中的“剪裁”并不等同于影视艺术中“剪裁”,它是指“叙事速度”即详略的安排和虚实的结合;而影视中的“剪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将古今中外、现实虚拟、具体抽象等各种人事结合在一起的“时空切换、画面编辑”艺术。两者都是为了更集中、更精妙地表现故事主题。“影视艺术的时空剪辑被引入影视艺术中,可以改变传统小说的故事背景铺垫、背景介绍的叙事习惯,运用画面的‘调度’和‘叠化’减去很多的铺垫。”《啼笑姻缘》基本上摈弃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持续叙事”,采用了富有变化的“速度叙事”,即概括叙事和细化叙事,在樊家树与沈凤喜爱情的萌生――热恋――情变――发疯的故事进程中,叙事频率是变化多样的。在虚实结合方面,《啼笑姻缘》中有三段大文章都用虚写:1第十二回凤喜“还珠却惠”以后,沈三会分明与刘将军方面协谋坑陷凤喜,而书中却不着一语,只有警察调查户口时,沈三玄主动报明自己是“唱大鼓的”这一点,略露其意,而阅者自然明白。2,第十九回“山寺锄奸”,不从正面铺排,只借报纸写出,用笔甚简而妙。3,第22回关氏父女,来写与何丽娜会面,却把樊家树引到西山去,然后大家才团聚,又是虚写关、何会面。只有联系上下文中秀姑、何丽娜中央公园相识,后来住房又在一起方能恍然大悟。这许多的妙文,都不和盘托处,却在详略、虚实的搭配中显出“画中有画”的趣味来。“剪裁”与“剪辑”的融合妙用是可见一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