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

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

篇1

吕叔湘先生说过“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想,主动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吕教授这一段话对我们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2003年的教育改革开始,选修课被列入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之中,新标准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新特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又有他的相对关联性,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及每个学生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让那些较差的学校束手无策,只好对付。目前就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上好选修课的只是少数人,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更是很少,相当多的教师离开参考书很、具体的教案无法上课,目前关于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在探讨中笔者从选修课本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现在选修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本文中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教师的讲授教学而言的,温儒敏说“选修课应当以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阅读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去研究的。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是在封闭的教学空间中教师还是主要以必修课讲授的方式来授课,忽视学生个体选择的兴趣,导致学生学的烦,教师教的烦。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阅读教学应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特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生的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指导阅读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开阅读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把文本的具体形象与师生主体的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语文选修课的文本内容都是取自于我国传统的经典读本,但并不是完全摘录,只是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供学生阅读学习,有些文章内容脱离了文本本身而缺少了实实在在的内涵和深意,这就要求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到课外,要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内容,特别是对于名著节选的课文,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也可以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找到在主题、题材、写法上具有相异相同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提到阅读经典,他说“经典是人类文化几点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由于经典和当代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障碍,读起来可能有隔阂,事实上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由于时代距离的问题,学生不喜欢也是正常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应指导合适确定的书目为孩子阅读,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向学生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学生在选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后,教师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主动揣摩所阅读的文章词句,并结合阅读训练,多读多练,把教师的“教读”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能够“自主读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赏析。

二、比较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一每周五课时,高二、高三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那么高中语文共有 68 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而要达到高考要求则必须完成7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 36学时,那么肯定会超支很多时间。从规定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存在冲突,基于此,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以老师讲授为主,选修教材中富含的思考、情感、文化等人文营养大量流失。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基础性”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个性发展了。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选修课的教材容量大,课时少,如何以简驭繁,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使用比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 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 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比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不论教学对象是谁, 也不论在什么教学阶段、教学时间、教学地点, 都可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包含着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从上面的比较教学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比较教学法对我国选修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选修课教学的进行探讨,我们知道选修课教材与必修课教材,各选修系列,同一选修系列各模块,同一模块各单元,就是同一单元不同篇目,它们的内容与知识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又是千头万绪的,运用比较教学的法,能理清这千头万绪, 使纲目井然有序,同时从多方面的联系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新老知识可以融会贯通, 抓住这一点, 通过联系与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根据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按时代,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 分类组合,由点到面, 由此及彼, 由分到合,从多方面,或把握共同特征, 或比较不同特点。通过纵横联系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学习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可以联系必修课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加深对王维诗歌写景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和清寂淡雅的艺术意境的理解, 最后, 比较归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在有限的封闭的教学空间里教好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重点分明。选修课的教学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的工作,需要教师自己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探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张秋玲,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教师角色的自主转换[J].教学设计.

[3][4]温儒敏.温儒敏轮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5]韩静静.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J].文学教育,2009,(1).

[6]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发挥性 基础性 矛盾

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已经被广泛推广了许多年,而且教育部门对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实施已经成为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突出亮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补充,也是必修课的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将选修课必修化,没有正确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差异;还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过分的拔高选修课的发展性,将选修课专业化,从而忽略了选修课程的语文特性,即工具性和基础性。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特点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选修课程中有基础性的基本特点,相比起必修课程而言,相互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选修课程中关于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发展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上述情况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基础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高中学生提供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其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注重的是针对性的发展基础,其中也包括学生的积极研究探索精神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不管是哪个学科以及哪个阶段都有着发挥性的特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课程价值的个性化。陈小飞学者在《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以宁波效实中学为例》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及不同发展特点来允许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选择,从而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从选修课制度本身来说,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所存在的发展性与基础性矛盾

1.很难平衡基础性以及发展性

高中教师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应该注重基础性与发挥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模糊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界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过分重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而不是发展性;其二,混淆选修课程以及必修课程的相关区别,把选修课程定义成为必修课程;其三,过分重视发展性,从而脱离了学生的自身文化水平,与实际相分开。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不但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选修课的课程定位是摆在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

2.过分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诸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了选修课程以后,认为选修课程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举例来说,高校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只是从学生本身来考虑,没有从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只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发展性特征。知识教学不仅仅只是必修课程中的知识,也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重要起点。高中语文知识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教学,而不是仅仅一味的考虑要不要教的问题。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该着重注意体验的过程,重在迁移[2-3]。

三、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发展性以及基础性的相关策略

1.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选课制度

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主要是以系统的形式来组成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选修模块。每一个系统之间都应该坚持发展性与基础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促使选修的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此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不能够把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简单分割,使学生能够在各个系统中发展好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特点。把握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特点之后,能够设置更加合理的选课制度,这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

2.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把高中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能够体验到高中语文的乐趣性。另外,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方法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在此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综合传授知识给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学习。并且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高中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一切知识讲授给学生。在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学生能够对基础与发展方面综合发展,养成学习语文的能力,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建立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本选课制度,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教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评价体系,能够解决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适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1.引言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虽然选修课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是一些高中教师在选修课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策略。

2.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2003年开始设置,虽然距今十多年了,但是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比如说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欠当、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对选修课的态度不够认真,认为选修课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课下自己看,课上没有必要拿出太多时间,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必修课上面。有的高中对于选修课的考察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根本达不到选修课要求达到的目标。第二,不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水平,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由于一些高中教师没有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教学方法,照搬大学教学模式。大学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开设的,而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所讲内容,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大学选修课一般是教师讲一些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课下看课外书,主要是以自学为主。若高中选修课也这样开设,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有些大。第三,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无视选修课设置上的独立性。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联系,但是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有的教师喜欢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练习题。比如说在学完文言文后,教师将选修课上的文章作为练习材料,让学生解释字词句。

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3.1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改革结构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的知识,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的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潜能发展为现实,最终成为学生的特长。首先,选修课应该以必修课为基础,在掌握了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将学得更好。必修课的开设应该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其次,选修课应该在借鉴必修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两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和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照搬到选修课上来,要形成一整套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2选修课应该突出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教师要尊重学生所选择的模块或者文章,尊重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学生的选择,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小说专题时,许多学生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有关电子书,有的学生喜欢看纸质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的语言、结构,有的喜欢对作家作品背景进行研究……无论学生研究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

4.结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无疑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高中语文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专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选修课教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选修课程的发展。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的不同与联系;突出选修课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明确了课程设置的几个注重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通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真学习,笔者体会到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的选择性,倾注较大的关注。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

2.1客观上学生并未掌握选课主动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必修课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则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开设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选课,而课由谁选是一个最起码的问题。答案当然是由学生来选。如果课程的选择者不是学生那么还能称之为“选修课”吗?然而,从选修课的实施现状看,问题并非那么简单。课程标准设置了五个选修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有的实验省份把这五个系列分为三个类别,即文学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语言文字应用类(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类(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跨类选修。这种硬性规定显然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但考虑到选修课的基础性与高考的可行性,是可以谅解的。但新课程,高考大纲没有文化类内容,导致基层学校不选文化类,即使选了也出于应付。其结果是,文化名著研读系列的选修课名存实亡。

2.2内容繁杂增大教师的授课难度

选修教材内容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点,时间上根本不够用,如果有所取舍,到底哪些应该重点教,哪些应该去掉,以这学期的教学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来了一本《中国小说欣赏》,大家就忙着教《曹操献刀》,并让学生观看和课本内容有关的电视剧,但是不久又听说其他学校都讲诸子散文,于是就讲诸子散文,也有老师认为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和高考联系比较密切,最后两本书一起教。这样,无形中把选修课又上成了必修课,老师的备课量加大了,但是心里又觉着这些东西考到的可能性极小,学这些东西是不是事倍功半?令任课老师极为困惑。

3.高中语文选修课对策

3.1减少选修教材数量以符合实际

事实上,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者都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且他们对某个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是学者,不是第一线的高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编出的教材总有些类似衔接不畅等不足。使用教材教的一线教师固然对教材的编者当怀敬畏之心,但更要有批判的精神,不盲从教材,不简单地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比如讲授《中国小说欣赏》时,考虑到在“必修”教材中已经讲授了必修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及必修五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学生对小说的一般鉴赏知识与欣赏小说的一般技巧早有了大体的认识,也做了一定的训练,缺乏的是对高考《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等四部小说应掌握的内容与鉴赏的特殊要求的认识,所以可以专门挑选《中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中涉及这四部小说的课文进行讲授。

3.2开放课程空间以满足不同需求

选修课的本意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课程空间。只有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学生的个性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语文课程本身是开放的,整个课程系统也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人为的构建,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紧密联系的。对语文课程而言,历史和艺术是其课程资源;对于历史和艺术课程而言,语文是学习工具。如果课程系统能开放到这种程度,那么选修课的开放就不成问题。笔者认为,因为有了必修课这个共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选修不同学习领域的科目;对语文学科来说,选修相邻学科也可以获得必要的学养。例如,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通过选修艺术史可以得到阅读和写作的方面的练习。难道只有阅读文学作品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哲学、艺术和历史著作就不能提高语文能力吗?真实的阅读需求是不受学科限制的。况且,要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人文素养”这个大目标,就更不能限制在狭隘的课程空间里。

篇5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过于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忽略了,如聘请高校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完全从学生的发展上考虑问题。还有很多学校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到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选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实施,处处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没有顾及学生在中学阶段重基础的特殊性。事实上,“知识教学”不但是必修课程的基础,也是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并且应该是贯穿选修课程始终的。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在选修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学生才能在选修课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程的课程价值。因此,对于选修课程中的知识教学问题,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与必修课程的知识教学有何区别等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应该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注重体验,重在迁移。

2、难以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中虽然已经意识到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应该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但在现实中却模糊了两者的界线。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过于重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而忽略发展性,混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将选修课程上成必修课程。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当前设置选修课程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二是过于重视发展性,追求新奇深奥,脱离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上成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有些科目的设置超出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化水准,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修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是偏难的选修课,它们与必修课内容距离较远,脱离中学生实际,更适合在大学中文系开设。”

如何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度”,做到“适度”拓展,这使得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再加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时间短、选修的学生层次不同等情况,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教师难以兼顾。教师们要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内容教学,要么漫天乱吹。这些都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难以将基础性和发展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1、全面认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语文教师只有认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为学生在今后相关领域发展奠定基础,才有可能做到不超越高中生特定的学习发展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真正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选课制度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限选:一是任选。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果学生连选择的机会和权力都没有,那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就只能是空话,更不用说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任选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天马行空,教师凭兴趣开课,学生凭兴趣选课,漠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以系列的形式构成的,每一个系列下面可以有不同的选修模块。不同系列从不同侧面体现课程内容,应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每一个系列中,要使所开设的选修模块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同时,每一个系列本身不能只关注发展性,而要体现其基础性,不能简单地将基础性与发展性作机械分割。但各个选修系列也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生在各个选修系列中其基础性也得到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开设选修课程。同时,要针对各个选修系列之间的关系,向具有不同发展潜能及兴趣的学生提供选课建议,引导学生对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选择,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双基”教学双基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永恒

语文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因为是选修课程而淡化。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这些都是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基础,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能脱离能力培养而孤立地传授知识,应提倡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知识的传授应当明确,不要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课程逻辑体系上不必过于关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心理特征去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倡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真实体验来学习,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注重课程的发展性特征。

此外,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双基教学中,在知识的选择上应面向学生当前的生活,面向真实的社会和自然,使课程充满生命力。在双基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个体意义的建构。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做到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统一还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做到学习方式的综合。探究、创新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彰显,这必然从另一个方面也促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去发现、引导,使学生把握好探究方向,掌握探究方法,注重探究技巧。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漫无目的教学的借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高中语文”的特点。

5、构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既要注重选修课程中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也要关注其基础性目标的发展。也就是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重点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应用、分析和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特殊发展还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既要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注重目标完成的结果,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既要注重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内在的收获和体验,甚至学生的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的变化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评价要做到既注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和外在表现,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设立多元衡量标准,有助于检验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性发展。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可以采用比必修课程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

篇6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篇7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篇8

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情况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资源缺乏

部分学校重视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联系与互补,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拓展视野,增强文学积淀。而一些小规模学校因为不具备完整恰当的教学研究形式,学生只能学习一小部分选修课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资源也很稀缺,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要同时承担起自己必修和其他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篇目差异较小,教师往往将必修课中篇目加以整合到选修课程中,然而选修课程应该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拓展和提高,而不应该使两者的简单组合。这样做法使学生选择选修课程资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2课时安排不平衡

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课时安排还不够平衡,课时与任务量相矛盾,教师为了完成独立选修课规定学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很容易使教学内容减少,学生无法拥有充足时间了解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很难学习到重点的内容,因此也只是简单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而无法充分的掌握。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与提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选修课开设课程过少,教学时长不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到课程设置,从而过于片面的认识选修课,甚至以为选修课是为必修课服务的,在教学中也常常挤压选修课授课时间,使选修课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的内容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安排,选修课的课程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1.3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新课改使课程被分成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体现的使课程的均衡性与基础性,而选修课则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较为超前,明确的定位了选修课,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错误的将选修课看成必修课的延伸,影响了选修课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体现了选修课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选择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之时简单的处理教学资料,没有深入的研究,增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感到厌倦,影响了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制定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与规划,更加灵活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不应该限制学生个性。

2.针对当前语文选修课问题的完善对策

2.1改进课程设置,精细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课科目多,教材繁杂,占用课时多,与我国现阶段教育情况相不符。应该精简学习模块,缩减课时,使语文选修课成为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筛选文本,选用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方教育本门也要加强监督,防止选修课被想敷衍了事,同时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修的内容不能影响到必修课的教学。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主观意愿,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教学,补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2协调处理好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区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教师应该区分两种课程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教材。必修课知识结构完整,教师应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教学,而选修课教学框架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着重点。必修课是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激发学生特长与兴趣。应该用不同的设计和教学的思路来设定教学的策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能够更加协调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令学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发扬个性。

2.3探索独特的教学特色

选修课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考验,选修课应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不断整合教材,结合实际设置教学情景,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讲解,先从最基础简单的面目开始教学,经过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再开展内涵更深的文言文类篇目教学,最后再选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结合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自觉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创设更多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获取了很多人的关注与期待,但是因为是初次施行,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也使得很多教师心中产生了怀疑,阻碍了改革的前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将选修课程的整体构架构建好,教师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要不断地创新钻研,积极探索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老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意义,调节好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使选修课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2).

篇9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篇10

2004年,粤、鲁、琼、宁四省(区)首批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已近十年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正式提出,并贯穿整个新课标始终。

综合梳理课程标准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我们可以明确了解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现行的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语文科目属于语言与文学领域,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实行学分制,其中“必修课程(A)共10学分,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为统一整体,不进行分课设置。即使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分为五个模块,选修分为五个系列,但就严格意义上来说,现行的语文课程亦没有分项设置。尽管语文早已是一个独立学科,但是仍处于“大杂烩”的状态。

笔者赞成将语文课程分为阅读课、写作课、习字课三项,这里所说的三项,并非分课之意,而是分项,因为三者之间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三者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测量与评价,亦可以分开进行。

其中阅读课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现行的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读属于课内阅读。除去必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部分中所有有关阅读与鉴赏的部分都应归入到阅读课中来。在阅读课中,学生除应掌握基础知识外(包括识字部分),还应掌握速读、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和技巧,达到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应正确理解文本含意,尊重正确、多元、有个性的解读,不必过分阐释文本细节之处的含意,尤其不可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即使在考试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以不偏离文本含意、能够自圆其说为准则。必修和选修的阅读文本选取应以有真情实感、有适当语言表达技巧为标准,不应鼓励阅读过分修饰、堆砌华丽辞藻的文本。应选取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和经典文言文进行阅读。

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综合性学习既存在于阅读课中也存在于写作课中,因而这两门课应共同承担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组成部分,写规范字是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物在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打字代替手写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但是却给语文学习带来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能正确、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这使得开设习字课成为必要。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高中阶段总课程必修课程为116学分,其中语文为10学分。现阶段语文课设置为每周4学时,如果按照阅读与写作进行课程设置的话,则二者各2学时。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笔者建议每周应增加1课时进行习字练习。尽管课程标准中对此没有明确说明,但书写问题仍应引起现代人的广泛关注。

分课(项)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分课(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分的目的是为了不分,我们不能人为的割裂阅读、写作、习字之间的联系,因为听说读写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分课教学中必须注意这种关系。

篇11

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了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则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的开设也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体现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丰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

在教学中必须注意:

(1)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

(2)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要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

(3)要掌握探究的技巧。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选修课程已经具备了一种研究性课程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篇12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语文学科就产生了语文选修的概念,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选修作为一个亮点逐渐凸显出来,并将课程实践的难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及设计者面前。虽然部分学校的语文选修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高中语文选修的优势及重要性,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语文选修对高中生的教育作用。

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困境

1.1 教学内容存在选择性缺失

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选修在具有基础性的先决条件下,要重点把握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及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选修内容的权力。最终的选择都是由老师根据相关文件下达的考试范围来决定的。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及自被扼杀,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教学方式存在开放式缺失

选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耐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找准发展的目标,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运用及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提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整齐归一,造成教学方式存在很强的单一性,而教师也因为考试等方面的限制不敢放开手脚,只一味地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的训练,确保学生的考试万无一失。于是诸如《史记》一类的选修课就等同于必修课程来教授。

此外,将应试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既费时费力,还会在教学时间及内容上产生冲突。为了赶进度,学生一切的自主、探究及合作权力逐步归零,教材中所富含的文化、情感及思想严重流失,使得语文选修最根本的基础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1.3 评价机制存在多样性缺失

抓好语文课程评价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指引语文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语文选修课依旧采用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没有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制度。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变成了一切,学生的成绩、教师的业绩、领导的政绩等等全部都是用数字来诠释。这种存在严重片面性及主观性的评价机制潜藏着很大的不公平、不公正性,所以缺乏实效性,无法透彻反应学生学习选修的实际情况。

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对策

1.1 改善课程评价机制

改变评价机制是帮助语文选修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有关部门可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效应宏观调控语文选修课程评价机制。例如:采用“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细化每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使得过程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实行差异化评价,增加评价的标尺,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个性进行充分考虑,并重视学生的特长评价,充分肯定其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化评价理念,将必修课的“选拔及甄选”转换为“鼓励和肯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获得鼓励与成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功利评价必须要转换为问题诊断评价,使得教师从问题中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并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其中的不足做出及时调整。此外,还要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上的学习障碍。

1.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实现与语文课程的同步发展。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上面,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促进者,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耐心及责任心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道路。

其次,教师要对自身能力及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在这个信息强大的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通过相关培训或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选修的兴趣,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

1.3 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新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同的价值。虽然必须要确保选修课的开放性,但是选修课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共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首先,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重点突出编制教材的意图,准确说明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同,引导学生找准提升能力及构建知识的目标。其次,编制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写制度,对编写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编制过程中还要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秀之处,使得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覆盖广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再次,编写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应该做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进行自我探究,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枯燥的课程模式,为学生学习语文,从而深入了解语文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得高中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得以满足。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快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革,结合其特点,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发现施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13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