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篇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篇3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8-05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现代化以农民为主体,以新的生产方式为纽带。它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业占主导地位,但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后,农业现代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到逐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到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纷纷涌入第二、三产业。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

各地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过程中,大都基于本地实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较早的地区之一。当前,又迎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发展农村经济更具有现实意义。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地实现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全省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决定不同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比较突出的是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这些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1.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洛阳市是农业大市,农区面积广,农业人口比重大;山区面积大,自然景观多,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县区、乡镇之间的基本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洛阳市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洛阳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省出来的土地,通过复耕、租赁、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效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如,石井乡建成5个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的农村社区,实现了全乡农民的集中居住,同时利用龙潭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引导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农家乐、开店经营当地土特产,或在景区管理服务企业务工,有效促进了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

2.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许昌市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再造和提升高效农业是许昌市的主要做法。按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高效的思路,通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抓龙头、重特色、创品牌、上规模、成集群,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如,长葛市古佛寺村规划690亩连片土地,其中3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提供给大型面食加工企业的高筋小麦,剩余的300多亩土地以出租和入股的方式,交给农业高科技企业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所得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鄢陵县的花木产业独具优势,该县陈化店镇明义村规划900多亩土地,用于满足该镇花木产业的用地需求,实现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许昌市近郊的农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保护、观赏休闲、体验、游乐、健身、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

3.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舞钢市统筹考虑城乡产业规划,坚持产业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根据舞钢市的钢铁、矿产等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全市17个村因地制宜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制造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政府分类指导、政策捆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全民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态势。舞钢市靠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成倍增长的目标。在产业构建过程中,注重配套安排创业就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开辟农民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4.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巩义市以乡镇为主体,依托或围绕乡镇主导工业企业,构建农村的产业支撑。如,竹林镇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竹林镇共有7个行政村,人口达2万人,现有总面积27平方公里。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竹林镇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了耐火材料厂、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在不断提升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目前,竹林镇已拥有82家工商企业、1家上市公司。该镇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由镇财政出资,并为在企业就业的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同等待遇的企业福利。居民应缴纳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由镇政府财政承担,投资580万元建设竹林卫生院,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区域内工业的发展,使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和有效增收,为农民集中居住和节约土地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竹林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长寿山旅游景点,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在规划设计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公共服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支撑,其产业方面的研究论证、规划布局、培育发展还远远不够。¨。从四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在实践中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定位、土地利用、配套改革、基层组织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乡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产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总之,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尊重经济和社会规律,盲目建设。三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四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二、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选择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比较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可以为农村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产业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收入来源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拉大的变化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经济原因在于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落后。通过对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动态演变和基本来源进行对比,有利于提出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表1可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中工薪收入一直占绝大部分,近年来高达68.34%,而经营性净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占比较低,近几年来的平均占比为6.32%,城镇居民的经营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和零售业、服务业等。

从表2可看出,来源于第一产业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中比重较大,平均占59.32%,而在第二、三产业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平均只有32.91%,低于城镇居民3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看,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出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之和。

从城乡收入差距及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可看出,城镇居民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收益比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益要高得多,说明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症结在于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太小,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式高效发展,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比较

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普遍比西部地区高,最高的上海,达68.72%,最低的新疆,仅占11.98%,两者差50多个百分点。

从不同区域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看,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上海,仅占4.22%,最高的为新疆,占78.62%,相差近75个百分点,这说明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在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村产业发展与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民将从传统式村落散居和粗放式分散生产向集中居住和集约生产转变,这就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的解决对策在于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规划

一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培养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贸则商贸、宜旅游则旅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产业,全面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三是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促进和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尤其是我国农业人口占相当大比重,面临着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双重任务。因此,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科技成果支持农业,引进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粗放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为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为动力,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扩大规模,拉长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不断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群)。突出地域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借助区域特色农业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这类产业既有利于整合和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农村在耕作和生产方式、居住和生活方式、交通通讯方式及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由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

(三)大力推动非农产业发展

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要素构成、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着力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产能、人力、文化等方面优势,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体,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四)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产业发展依赖于农村人才资源和具备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培训农民,逐步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扩大农村需求,激活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农村附近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民现有耕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由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农村内服务业优先由当地农民经营,让有特长、有资金、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小微企业,从而取得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娟,李胜茹.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7(9):16-18.

[2]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产业支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86-188.

篇4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一) 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有效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增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功能,通过制定、实施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生产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其营销农产品的功能,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获利能力;充分发挥其落实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农业产业经营,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的有效载体

    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既不利于资金的注入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实施和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乡村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规模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标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在市场推动下,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最富有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营形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篇5

美国农业就特别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韩国农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大棚与温室栽培技术、稳定水果生产的新技术、含糖量高的高品质产品、自动识别产品规格的技术、收获后的管理等技术,全力以赴提高产品档次。

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举全国之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农业以研发与推广并举,不仅重视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更注重科技的转化,追求高效益。该国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

国内。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与生产脱节,重科研、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而机械种植水平在多数省市中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据《2013-2017年农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看,我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相对国外较低,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够,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概况

万屯镇是农业大镇。国土面积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有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万屯牲畜交易市场,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时,依托万屯牛马交易市场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草资源,雪峰1000亩天然草场建设,拉动全镇养殖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万屯镇万亩杨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年产30万吨富猛渣的兴义市鑫扬实业公司投产,为万屯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余人,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虽然万屯镇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业税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递增,但是万屯发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要结合区位优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才能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的差距。

结合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发展优质农业和特色项目,增强亮点幅射;对市场需要大、资源条件允许、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烤烟、茶叶、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屯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0余亩,农民增加烤烟收入1000余万元。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挥品牌效益,形成规模化效应。

开展农技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强抓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比赛,对技术状元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保险,对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农民无法抵御的社会、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保护需求积极性;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的强制实验制度,任何农业新技术在传播之前都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减少农民使用新技术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让经营农业有利可图,给农民以追求技术的动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承包地,便于农民长期投资。同时,顺应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环境,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采用技术创造条件。

加大机械投入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投入机械,这样可以提高其产出率。让农业生产资料得到节约和充分利用,这样在整个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不采取先进农业机械投入劳动中,这样很大程度上将增加劳动生产成本。同时也使有效的农机装备无法广泛推广使用。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着力推出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地质科普以及自驾观光等旅游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

篇6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国家连续几年均出台重要的文件、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已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因此,加快现代园艺产业发展,提高其在现代农业中所占比重,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今“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不断受到重视。

1 正确认识园艺产业的经济社会地位

园艺产业是指花卉、蔬菜、茶叶、水果等种植以及这些产品的运输、销售以及加工、贮藏等。在我国的农业中,园艺产业一直是占比最大的产业类型,是我国农业的支柱。在我国,经过近年来对园艺产业的不断重视与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对农业的增长和调整结构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农业经济大力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园艺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有效的将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而园艺产业在此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园艺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已超过了6800亿元,占总的农业产值的18%以上,是我国农民的主要和重要的收入来源。早些年我国已经提出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对此我们应该不断的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同时更加深化已有的产业模式,不断开拓市场,通过更多的多渠道来为农民增加、创造收入。而对于农民来说,现有的园艺产业不仅可以为其创造更多的收入,同时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也可以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1.2 对城乡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巨大:

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园艺产业也是其中一员,大力发展园艺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劳动力解决其就业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并且园艺产业还可以有效的推动贸易业、运输业以及加工产业的相关发展,这也将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待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3 园艺产业大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模式仍有一些落后,这主要是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短,生产的原料型产品较多,且加工的层次较低,这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增值率不高,与我国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有些不适应,因此加强园艺产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可以带动产业的不断优化发展,同时还可以深化我国农业的相关产业链条。

对于农业来说,有效的增加其科学技术性、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等均是其大力发展,创造收入的主要措施,其中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性是其中的主要依靠。要从根本上发展园艺产业,就需要提高园艺产品的科技含量,这也就需要提高种植农户的整体素质,同时还需要在之后的加工以及销售等相关环节也同样融入科技元素,以便切实做到大力发展园艺产业,深化园艺产业链。

2 明确我国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思路

对于发展我国现代园艺产业来说,需要在确保提高粮食综合产量的前提下进行,同时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需求等,来对我国的现代园艺产业进行调整。在进行园艺产业的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设计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地区主导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的发展现代园艺产业,不断为我国的农业建设作出贡献。

2.1 准确把握确保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粮食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全国人民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粮食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保证粮食的安全性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问题,这其中政府和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都具有重要的责任,政府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的职责,生产的农户也需要做好自身的生产工作,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2.2 把园艺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

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其发展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其园艺产业的发展情况,发达的园艺产业是发达的农业的标志性象征,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现代园艺产业对于发展农业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情况,也同时可以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在农村中大力发展现代园艺产业,可以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对促进贸易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加快我国的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2.3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国民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因此我国的现代农业将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及调整,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快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2.4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出口带动、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面对着严峻的农业问题,也面对着严峻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园艺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使我国进入现代农业的代表中,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大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农民的技术指导以及培训,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推动作用。

3 制定发展现代园艺产业的政策措施

3.1 加大对现代园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基本地位,对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投入,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基本建设,对其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的改善,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园艺产业中,加大对园艺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国家还需要建设统一的监测标准,对生产出的园艺产品进行严格把关,以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更多的需求,对产品的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计划,在产品的生产、包装、贮藏、运输以及加工方面均需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

3.2 加强园艺产品采后技术装备的引进研发: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园艺产品采后的损失率可达到20%到30%,若是按照每年平均25%的损失率进行计算,这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数额,同时,我国的园艺产品其加工工艺较为落后,生产的产品品种少,知名度不高,导致经济效益较低。对此需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对生产农户进行合理指导,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促进我国的园艺产品产业链的深化,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农业持续蓬勃发展,不光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的休闲农业,由于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区域休闲农业品种单一,缺规划、少特色,科技含量不高,游客重游率低,从而使得农民的收益降低,打击了农民投资经营的积极性。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浓郁的乡村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有必要将当地的文化风俗同休闲农业相结合,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 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休闲农业初期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8.5万个乡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经营单位达170万家,从业人员2600万,年接待游客超过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160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繁荣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很多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比如,虽然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名目繁多,如生态农业园、观光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等,可消费者都统称之为“农家乐”,这说明目前的休闲农业还没有真正达到消费者理想的文化需求层次。

同时,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娱乐型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的愉悦。对休闲农业,游客除了追求感官上的品位之外,更重要的是追求文化的品位。缺乏创新与特色,缺乏精品,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就会缺乏吸引力,就不能适应现代休闲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从而导致农民的收益降低,打击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休闲农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休闲农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休闲农业文化是人们在休闲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对农耕文化的一次超越,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视野。在休闲农业中注入文化因素,会增强产业魅力,创造经济价值。要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就得让农产品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土壤,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让农业汲取更多农耕文化的养分以实现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

(一)提高政府对休闲农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要重视休闲农业文化的投入,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党员干部行为感化、先进典型示范、具体事务处理引导、各种休闲农业文化活动影响等,来培养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及思维方式。通过广泛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休闲农业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纳入创建文明单位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对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各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同时要重视休闲农业物质文化,休闲农业中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体现。所以要保障休闲农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挖掘区域民俗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产业

休闲农业在发展初期很容易相互模仿,所以要突出各自的特色,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文化特色为优势,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农业文化创意,塑造全新农业品牌

加大农业中对文化创意的投入力度,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有目的的集中向农业文化产业倾斜,整合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把农业生产与文化创意结合起来,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业节庆和农业景观,用文化创意放大农业优势,用创意元素将现有农业提升为高品位的综合性产业。拓宽农业文化创意投资领域,不断创新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业文化创意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上市融资,增强农业文化创意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加强创意、休闲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创意、休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动创意、休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创意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意品牌,完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创意、休闲农业品牌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有关企业申报地理标志和商标,规范使用和管理,提升创意、休闲农产品品质,拓宽销售渠道。

(四)加大对农业文化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农业,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应以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为导向,制定和实施培养定向人才规划。就后备人才而言,可以考虑从农村青少年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学习,并在高等院校增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或者委托高等院校进行相关培训,同时由省级农业单位与相关院校签订定向培养计划,解决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问题,并对高校毕业后从事休闲农业文化产业的人才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在现有人才培养方面,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扩大农业文化宣传力度,督促休闲农业企业依法进行继续教育投资,提高从业者在旅游文化、接待礼仪、农业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服务技能,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处于发展时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需要结合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以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文化引领休闲农业,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使休闲农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 理论·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篇8

1.面品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安阳县现有面粉及面制品企业33家,可带动种植基地6403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22亿元。安阳县面品产业集群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以国家级市级示范社为订单合作单位,以14个乡镇为基地,形成基地+合作社+加工龙头企业+深加工龙头企业+物流+销售的面品产业集群,2012年面品产业集群销售量达到150万吨~280万吨,总产值达15亿元,带动农户3.5万户。

安阳县面品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扶强扶大面粉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并鼓励企业兼并或重组,形成产业集团,统一品牌,依托面品产、供、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外销售。至2015年力争建立面及面制品企业达到5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年加工产值达到45亿元,比2012年增长200%;省级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

2.瓜菜菌产业集群建设情况

安阳县三面围绕安阳市市区,2013年全县蔬菜总面积达14674万平方米,年产量达45.6万吨,受益人数达19万人次。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业精品园和休闲观光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今年新(扩)建了9个精品园。

安阳县瓜菜菌产业集群总体目标是,以安阳市的3个省、市、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九个高效农业重点乡镇为生产基地,加大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实行品牌化销售,加强蔬菜产品清洗、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加快形成安阳县瓜菜菌产业化集群。

3.草食动物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养殖场为相关联企业,培育形成草食动物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以养羊业为主的现代草食动物产业化集群,养羊成为全县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2012年,安阳县草食动物产业集群养牛7.92万头,销售收入已达到5.98亿元。今年,安阳县已在集群内投资3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场7家。

安阳县草食动物产业集群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草食动物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重突破45%,创建全省、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下一步,安阳县将通过抓农业产业化龙头培育和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1.抓农业产业化龙头培育

篇9

1.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实际上,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的不足之处。通过开展调研即可发现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中国农业产业的总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之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企业间。尽管农产品加工行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具有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和我国的总体农业产值比较起来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不够完善、农业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滞后、农业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等具有非常大的关系。

二是尽管我国广大的基层农业种植户具备了参与到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之中的良好愿望以及热情,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广大农户的参与度还相当低下。农民群众渴望通过参与到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体系之中以提升个人经济收入,并且得到实际帮助,例如,法律、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国诸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所提供服务被限制在信息层面之中,组织运作的规范性不够强,难以较好地适应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农户的参与度不高。

2.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领导实施宏观调控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大事,这一系统化工程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全面指导之下来加以实施,尤其是当地领导一定要将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有关部门快速解决与农业经济产业化相关的各类问题,健全完善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点发展项目。要通过完善领导激励制度,让各单位、各环节均能参与到分工之中,而且还能进行合理地配合,产生出合力,一起推动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依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还应发掘出农业经济之巨大潜力,依靠宏观调控的重点作用,不断改进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要强化现代农业经济区域性重点产业开发以改进管理能力,注重发掘出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资源,有效规范现代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2.2 打造农业经济主导产业

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应要以名、优、新以及特等为特点来实施产品开发,从推动本地资源以及开发名优产品抓起,对于农业资源优势最为显著、发展优势最为突出的开发项目,着重进行培养。要运用良种扩繁等形式来推动发展,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农业支柱性产业,全面围绕主导性产业来建设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一定要实施好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创建农业经济生产性基地,利用基地所具有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当地农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进而产生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行的新格局。在深化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持续完善农业经济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分布、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要运用农业经济优势资源的转移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塑造一流品牌、打造鲜明特色、形成一流精品、提升经济效益,真正让自身农产品具备极强的市场化竞争实力。

2.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办,积极探究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多元道路显得愈加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以农户主体加以组建,在这类合作社当中,农户的人数最少要占总人数的80%。如此一来,即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为详尽地掌握农业作物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的信息,对于政策的了解也会更加齐全,从而为农民群众争得合理利益。在管理手段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民主制管理,入社者完全自愿,退社也完全自由,使用民主决策的办法来开展生产经营,更有创新活力。和别的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所具有的差别是,合作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推邮迪掷润最大化,而是要为全体社员也就是农户们提供农业交易需要的各类服务,而交易之后所形成的盈余只留下一点属于公共积累,而绝大多数均依据交易额以及股份制形式分配至入股者。各地政府应当在今后办好具备示范性特点的专业合作社,其后再引导别的合作社从下而上和循序渐进地发展。在合作社发展中一定要做到始终坚持以广大农户为主体,展现出专业性; 始终坚持自愿管理的原则,落实民主管理措施; 始终坚持明晰产权关系,确保成员们的切实利益。

2.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实现新的转化,从而为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往深度与广度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应当采取以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一是要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网络建设,建立起科技转化的成果推广工作,这也是科技进入到农业领域结合部,推动农业科技加快创新步伐的重点。要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机制改革,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教育、产学研的一体化进程,落实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促进现有的成熟农业科研成果加以推广运用,强化农民群体接受与运用农业技术成果方面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以各家科研院所为基本依托,建立起科贸农相互结合的科技型企业,不断强化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彼此促进的关系,完成科技成果往现实生产力所进行的转化。

二是要不断提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之投入。不管是农业科技创造,还是通过科技手段把潜在生产力切切实实地转化成现实之中的生产力; 不管是农民群众的知识创新,还是农业龙头企业中各类设施设备之改造和更新,均需极大的投入。所以,要强化科技和经营企业之间的联合,真正让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技术研发以及对外推广运用之主体。要健全完善各种形式、多个途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并且明确农业技术活动是属于公益性事业的范畴,需要如同国家办国防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明确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地位,并且明确农业技术投资以及推广投入的最低额度。

三是倡导农业科技采用各类方式切入到农业产业化研究之中。要从农业经济产业化趋势以及农业科技之特点抓起,要么由农科院所自身科研成果来办科技类企业,从而扎扎实实地带动农户。当然,农业科研院所还可利用自身特长为各家产业化组织提前、户中以及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农业科研院所还可将自身科研成果视为资产加以入股,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组织建设。

2.5 培育农业产业化专业人才

我国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十分注重于培养,形成鼓励农业类专业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局面,其所培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开看,那些不仅具备市场意识,而且懂得经营管理、技术指导的农业经济产业化专门人才。要依据公开、公平、竞争之原则,积极改进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配置工作,健全人才柔性流动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类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市场化与职业化,让高素质的人才能够进入到农业企业之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过程。农业经济产业化一般都伴着科技的极大进步,而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最后还是由农民们加以完成。所以说,唯有在农民群众进行了实践之后,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才可以转换成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新技术与新成果能够得到极大地推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间需要用好懂得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部门所缺乏的精神愉悦,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产业从比较低的效益往比较高的效益中转变,持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满足当前市场之需求。所以,强化农民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体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投资之力度,力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从而产生以政府化办学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办学进行辅助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让农村从业者均可及时地得到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步伐。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要将知识教育、素质提升等加以结合,建立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布局,落实农业经济产业化对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之所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国特色社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运转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开发一定要以科技实力为基础,以宏观调控政策为主要支撑,运用主导产业的积极带动以及农民经济组织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集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为一体的综合化经营管理体系。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应当在党和政府的统一指导之下,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与农业经济主导产业等管理措施,大力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实现更大的发展。

篇10

深入分析和总结“宝清模式”,不仅可以破解“粮食生产大县,经济发展小县,财政收入穷县”的怪圈,形成粮食主产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走上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而且有助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形成绿色、环保、生态、文化、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对粮食主产区实现由保障功能向生态功能、富民功能、休闲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宝清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宝清模式”要义

一产强化,持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宝清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极其优越,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60万亩,且绝大部分集中连片分布,加之人口少,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具有实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五”以来,宝清县持续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升级,粮食主产区的基础地位获得了稳固发展,形成了一产强化的格局。

二产带动,打造现代农业“旗舰产业”。着力打造“量质并举,加工带动;精品依托,品牌带动;产业集聚,园区带动”的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宝清县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宝清农业的“旗舰”产业。

三产提升,拓宽农业服务空间。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宝清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交易中心,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悠久的农耕历史、独特的农业风光,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弘扬宝清特色农耕文化,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促进一产三产化,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三化同步,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宝清县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宝清模式”的主要做法

第一、巩固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实施。以《宝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总纲,统领农业、农村、农民各项事业发展,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二是狠抓基础,强化粮食生产能力。紧抓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契机,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扶植农机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开展高产创建示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和单产水平都获得了大幅提升。三是依托示范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发展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30多个,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发展订单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农机大户、致富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集中。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8%。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加强防洪、灌溉、排涝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旱改水、豆改米”两大工程,调整大豆、玉米和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发展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七是打造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构建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八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设立村级科技培训室,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科技示范户1.33万户;加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向农户传授、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第二、集成优势资源,发展品牌农业。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实现外来强势品牌与本地原生品牌、产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农业品牌与休闲品牌的融合发展。一是产品标准化:发挥机械耕作优势,打规模牌标准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为抓手,大力推进以北岗为代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了生产过程“八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操作典型模式,增强了农产品整体品质的一致性,成为构建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二是品质高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打有机牌绿色牌。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启动点,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使绿色产业成为农产品品牌创升的新亮点。三是机制市场化:引入强势品牌,培育原生品牌。坚持实施内外联动的品牌战略。引入五芳斋、北大荒、宏达生物、南华糖业、台湾谢氏等知名企业和优势品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优势品牌快速发展的格局。以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村集体组织等为载体,发展村办、社办企业,积极培育原生品牌。四是特色集聚化:依托特色资源,延伸壮大品牌。实施“品牌牵引”战略,把培育特色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举措。以优质产品资源为基础,聚合产业信息资源,搭建交易平台,构筑独有的品牌地位,成功打造了“宝清大白板”白瓜籽、东北黑蜂系列产品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宝清•中国白瓜籽大市场”。宝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瓜籽集散地。

第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重点扶持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白瓜、甜菜、畜产品等优势主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发展,制糖、稻米加工、大豆浸油、玉米深加工、黑蜂蜜加工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扶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二是强化产业链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依靠独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增加投入、自建生产基地,生产加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健全企业生产操作规范和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三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集成基地和企业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建立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以专业市场为引领,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加快一产与三产服务业的融合。按照“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思路,建立健全以农资大市场、果蔬批发中心、杂粮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为主,“立足宝清、辐射三江、面向远东”的现代农业市场物流体系。

第四、立足县域实际,发展休闲农业。一是普查旅游资源,规划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宝清县全面普查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编制《宝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设计;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游、龙湖休闲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红色革命教育游、北大荒知青文化游五大优势旅游品牌;编制了宝清山水观光两日游、三日游专线,并完成线路的推介工作,丰富旅游产品。二是提升发展规模,旅游效益持续显现。完成一系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梨花山庄、劝农瓜果采摘园、龙湖生态休闲山庄、四合屯朝鲜民族风情园、垂钓园等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休闲农业规模不断加大,游客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效益显著提升,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成效显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农业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宝清特有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举办“观鸟节”、“南瓜文化节”、“东北秧歌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挖掘节庆内涵,做大节庆经济;打造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宝清旅游知名度。四是健全休闲农业服务设施,规范休闲农业发展。从扩大产业规模着手,重点支持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大力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县内各大酒店宾馆提档升级,实行星级化管理,提高休闲服务水平;引进知名旅行社。

第五、传承农耕文化,建设乡村文明。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农村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宝清县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宝清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强化推进措施,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把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与文化工作政绩挂钩,严格兑现奖惩。二是加大设施投入力度,搭建乡村文化活动大平台。上下联动,争取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加强同包扶单位的联系,获得上级领导和包扶单位的重视和支持。集体投入,一事一议。乡村两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成立乡村两级文体协会,对乡土文化人才进行专门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县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群体建设,组建乡村文化活动新载体。通过打造秧歌队、成立文艺剧团等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天府之声”、“咱村也有文艺人”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在壮大地方文化团体的同时,使传统音乐、舞蹈、二人转等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四是开展全民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开展经常化。根据不同文化形式,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参与主体全民化,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春夏秋冬,随处可见群众活动的身影,每逢重大节日,必有全民参与。五是建设文化休闲场馆,打造农耕文化传承平台。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成现代规模集约农耕文化展区,将大荒原、大森林、大湿地、建成绿色生态文明展区,将临山滨水地区建成农耕休闲文化展区,将城区“五馆”建成农耕历史文化重点展区,将专业市场建成现代农业物流展区。

第六、紧抓典型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典型引路”,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用“典型引路”的办法,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作为全省试点村,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树立样板。合理引导农民建房,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在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二是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各支道硬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供电网络、垃圾分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炕连灶、节能炉等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三是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程度。目前已经有各类农民合作社98个,特点是:一是规模大,多是跨村联合;二是综合服务能力强,通过农商联合和规模化购销,既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又为农民争取了利润盈余返还,同时为企业参与农业提供了有效途径;三是合作社发展具有活力,具有较厚的积累。四是强化区域内外交流协作,推进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主动加强与周边市、县、农场和森工系统的交流协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制定完善合作机制,重点推进十万亩果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重大县场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品牌共创、县场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五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以“优先、快速、超前”的原则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打造三江地区宝清教育品牌,优质办学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提前10年享受了养老优惠政策,60周岁农村老年人不需缴费,每人每月即可领取由政府全额补贴的55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民利,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民主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七、加强农业生态保障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力促七星河湿地进入世界湿地名录,东升湿地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深入实施绿化工程,持续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走廊建设和流域治理。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以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办好种养结合及种养沼配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

宝清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生产大幅提升。近年来,宝清县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不断提升,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10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初现。形成了宝清镇蔬菜、七星泡烤烟、夹信子毛葱、七星河甜菜、龙头红小豆、小城子南瓜、尖山子西香瓜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宝青红”红小豆、“宝清大白板”南瓜籽、“宝石河毛葱”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宝清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红小豆系列产品生产之乡”和“中国宝清大白板系列产品生产之乡”。产业化经营水平取得较快提升。到2010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基地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城乡人口25万人。主要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取得突破,农业标准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由31%提高到42%,精深加工业占比明显提高,成为宝清农业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内部实施“豆改米、旱改水”等工程,减少大豆近100万亩,增加玉米55万亩,水稻9万亩,优势高产粮食作物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作物种植规模显著增加。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第六产业”快速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与工业融合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综合效益快速显现。宝清县现代农业已经成为1×2×3的“第六产业”,推动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进程,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畜牧业稳步发展,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宝清县规模化畜牧养殖场较“十五”末期增加了34个,畜牧业产值超过20亿元;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养殖环节的监控、产品质量的监测、供销渠道的监管等流程实施精细管理,构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采取多重拉网式监督检查,确保了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五是“三品一标”规模逐步扩大,形成农产品优质产区。以“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为代表,“三品”认证面积突破2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00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43万亩。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的食品证书56个,认证产品涵盖大米、大豆、食用油、杂粮杂豆、蔬菜、山特产品、水产品等。建成1个国家级有机食品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有机食品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六是品牌体系初步建成,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和引进外部优质品牌,带动宝清农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战略。已经培育了具有品牌高端化特征的宝清红小豆、白瓜籽及毛葱等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五芳斋、北大荒等国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优势品牌聚集发展的品牌体系,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七是现代农业格局初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有力推动了宝清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机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技术含量与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形成“粮食产业稳步发展,加工农业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快速腾飞,现代农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格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农民收入显著增长,致富渠道更加多元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宝清县始终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将更高的附加值保留在农业领域。一是积极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充分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县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地方性产业发展引导政策,鼓励农民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大增加。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积极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农民种粮直接收入持续增加。三是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完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四是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施“一加二”战略,促进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显著增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五是利用山水林河等农业生态资源,实施“一加三”战略,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发展空间,丰富休闲产业形态,休闲消费持续增长,农民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六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拓展多重渠道,积极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农民务工收入显著增加。依靠多种措施多重并举,农民的收入渠道持续拓宽,农民的收入获得了显著增长,非农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持续增加。2010年,宝清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190元,超过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8%,有10个村超过了万元。

(三)以点带面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一是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宝清县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0个,示范村1个;市级试点村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以北岗村、七星河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村为代表,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和在建新农村项目120余个,村级基础设施和村屯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饮用水安全达标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和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北岗村已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宝清县被评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升级先进县”,连续五年获双鸭山市新农村建设第一名。

二是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组合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在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村率达到84%,行政村通村路硬化率实现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2%。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宝清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完待续)

“宝清模式”的主要启示

宝清县坚持拓展农业功能,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一是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宝清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科学技术成为助推宝清农业腾飞的重要引擎,显著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二是以合作理念推动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延伸合作组织职能,大力发展社办经济实体,加快合作组织功能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从组织生产向开拓市场延伸。

三是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识农产品保护力度,拓展产品品类,扩大优势品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培育新的农业品牌。鼓励和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设计档次,统一品牌标识、落实品牌管理主体,构筑高端品牌和明星产品,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产地品牌价值。

四是以调整结构振兴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水平。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创建优质高产种植示范小区,带动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林果种植、林下经济等,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五是以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根据农业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专业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各村屯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形成文明的民风民俗,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进步的主力。

(二)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一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和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积极积聚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二是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保护传承特色农耕文明。积极发挥黑土地规模生产文化和独特东北乡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特色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传承为目的,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的农耕文明,成为宝清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建设现代乡村文明的重要基础。

三是融合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创新培育现代农业文明。着力发挥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的成果,促进培育现代农耕文化、现代农村风貌、现代社区文明。密切现代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明。

(三)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实现产业快速融合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立足“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完成《宝清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凝练产业发展新抓手。一抓生产基地,二抓重点产业,三抓龙头企业。以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产业”的作用,建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专业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形成大豆、玉米、水稻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

三是坚持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发展新动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优势,持续拓展农业功能,快速推进产业融合。一是实施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二是实施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四)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彰显农民主体地位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和谐乡村。宝清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民生为根本的理念,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经营本领;大力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农民各项权益,大大增进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环境的积极性,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二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重视乡村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宝清县把乡村的社会、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村镇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队伍建设,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和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活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俗,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在三化同步发展中,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挖掘利用资源,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施以工补农。立足区域的丰富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加速工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显著增强。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保障了以工补农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宝清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二是紧抓中心村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实施以城带乡。以中心镇村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加速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中心镇村的建设加速了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了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人口不断集聚,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显著推进。

三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实施以业兴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心镇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和园区不断聚集。产业基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创造了新岗位,加速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镇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六)在资源有序利用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坚持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的思路,“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合理有序利用资源潜力,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到资本、资本到利润的转变。

二是坚持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齐头并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机农业等生态、立体农业。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宝清模式”的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地方品牌意识,加速品牌农业发展宝清对品牌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以县情为基础的品牌农业路上,宝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建设保护农产品公用品牌。宝清县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但大品牌的理念还需深入和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待突破。

二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应大力开发农业文化功能,提升农业产品品牌为地域文化标志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保持长久活力。

三是优化利用品牌资源,融合农业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应将品牌农产品有效融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中,实现农产品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的有效融合。

(二)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休闲农业升级宝清县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体系、发展规模、发展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急需提档升级。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前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北大荒休闲农业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二是因地制宜,总体布局。北部以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湿地生态乡村旅游区;东部开展和农场的区域合作,打造北大荒知青文化农场体验区;南部依托森林和水库资源,打造森林滨水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依托炮台山古城遗址,开展古文化游。

三是依托文化,培育品牌。应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北大荒文化产品,树立“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区域品牌形象;以生态、农耕、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分别打造生态、农耕、红色旅游等品牌。

四是丰富业态,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亮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挖掘包装民俗乡土文化,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通过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就业富民功能。

(三)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宝清农业要坚持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持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速“三次产业”融合。

一是与产业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三次产业紧密结合,产业链条顺畅衔接,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与科技化融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将高新技术和装备不断融入到粮食主产区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之中,向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改良现有农业产业,培育形成新兴农业产业。

三是与服务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应将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建设一支全能型、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服务业队伍,实现农业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四是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信息平台。以整合资源、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建起覆盖全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农业品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推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平台服农、支农、强农力度。

五是与品牌化融合,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品牌体系。要继续加大文化创意投入,实施品牌创意战略,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将“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宝清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强县”的良性品牌发展之路。

六是与生态化融合,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积极探索宝清县农业主体功能分区,科学规范农业资源开发。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四)进一步突出差异多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坚持乡村建设多样化。宝清县新农村建设应该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多样性的统一,避免单一模式的趋同现象,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社区文化本土化。依托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文化实践,积极引导和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融合,推动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发展,避免把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简单地移植到乡村。

三是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围绕“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目标,协调推进文化建设,以“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以“大粮仓”和黑土地规模经营为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抗联和珍宝岛等战争遗址为标志的革命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名人效应的知青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农业示范价值的农场文化;以挹娄文化为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全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文明,服务新农村建设。

宝清县新农村建设愿景

一是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农业资源得到利用保护,清洁生产得到大力推广,循环、低碳、生态农业成为现代农业重要形式;乡村环境更加洁净、清洁能源普遍应用,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一新,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呈现出“林茂谷香,水绿天蓝”的秀美景观,“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成为北大荒原生态文明的传承发扬地。

二是立足完善基础设施,经济区位优势卓越。未来国家将持续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宝清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支线机场为主的立体、便捷交通网络体系将陆续建成,形成“立足宝清县,辐射黑龙江,放眼东北亚”的优越区位,宝清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成为我国东极旅游重要目的地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是立足推进“三化同步”,“三农”基础扎实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推进,整体经济持续反哺“三农”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中心村镇带动“三农”更为强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面形成“产业化依托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产业化”的新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四是立足农业功能拓展,产业融合更加高效。绿色农业保障力强,加工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多点开花,科技农业动力强劲,景观农业独特优美,创意农业内涵丰富。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宝清农业功能拓展将更加高效,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立足全面推进原则,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各项设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齐全,形成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交织、教育科技与文化卫生全面发展的局面。宝清县乡村文明蒸蒸日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村风民俗谱和谐,乡容村貌树新风”科学发展态势。

六是立足提升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济济。农民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合力强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成为宝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宝清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篇11

传统的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走提升产业升级和节约成本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地在网上打价格战和大量投放网络广告。对于大部分实体企业来说,要想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产业升级,可以尝试在自己具有优势的单品领域构建单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比如2011年9月,由”好想你”枣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网库联手打造了中国红枣交易网,不到一年,中国红枣交易网就聚集了2734家上下游联盟会员,其中不乏大量优质的供应商和加盟商,这为“好想你”枣业的市场拓展储备了丰富的资源,产品货源和销售渠道都得到了保障,而扩张费用仅为原来的千分之一。

如果“好想你”要做农产品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不但投入巨大,而且很难有真正的交易产生。而在单品电子商务模式下,如果只选择红枣一个单品,并通过自己对红枣产业的了解来构建和主导一个“中国红枣交易网”,则该企业通过利用中国红枣交易网可以聚合全国各地的红枣种植、生产加工企业等红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不但能够大量销售自己的产品、独家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可以让所有红枣产业企业实现网上交易。所以,企业可以利用最低的成本在红枣这一单品领域全面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企业付出的成本将大大低于自己开个网店、大打网络广告去卖红枣的成本。

当然,除了红枣以外,河南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都可以构建属于河南本地农业的单品电子商务平台。如果河南省在2~3年内能建设100个具有本地优势的全国性单品交易网的话,每个单品交易平台1年推动10亿交易额的情况下,将能推动1000亿的电子商务交易。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首要内容。为更好地服务与支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聚焦三农信息化发展,河南省发改委经济联合会与中国网库联合打造了河南村村通农林牧电子商务平台,旨在构建河南信息化新农村服务体系,将河南农业发展与电子商务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为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铺设更加宽广的道路。

篇12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是1997年7月29日正式成立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面积94平方公里。2010年全区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1898户,其中新增各类企业253户、个体工商户153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0户。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7552户,同比增长32%;其中各类企业1650户、个体工商户566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6户。

成立15年来,杨凌示范区紧紧围绕农林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资本与知识对接、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搭建稳固的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一、成立十五年来,杨凌农高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随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逐步替代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观光农业成为农业较快增长的支撑点。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5.99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增加值3.75亿元,同比增长8%。农业经济方面:一是瓜果、蔬菜种植大幅增长。2011年,全区瓜果、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6万亩和1. 91万亩,同比增长28.5%和69%;产量分别达到3.94万吨和9.09万吨,同比增长39.2%和97.9%。 二是畜牧业较快增长。2011年,全区畜牧业完成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奶牛、肉牛存栏1.13万头,比上年增长24.03%,生猪存栏达到3.09万头,比上年增长22.12%。三是花卉、食用菌生产取得突破。先后引进的金麒麟、康农菌业、广东顺德等食用菌、花卉企业陆续投产,产品上市后销售状况良好。

二、 农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较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2011年全区72个重点投资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7个,全年完成投资1.24亿元,占全年城镇投资比重为4.5%,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总投资比重的35%和25.4%相比,投资力度明显不足,也与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建议2011年,加大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推动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更多“新、大、特”企业入驻,加快人口聚集和产业升级,为全区的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二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动力不足。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70%以上,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10年,其他地市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提高了工薪标准,确保了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较大的增长幅度,我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台相关调资政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显得长劲不足。因此建议2011年要结合我区实际,尽快落实有关政策,提高工薪收入水平,推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2010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5.09亿元,财政总支出却达到了11.2亿元,财政收支缺口较大。2011年要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税源上下大工夫,加强税收征管,开源节流,力争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示范区以解决杨凌金融体系不健全和涉农企业融资难两大瓶颈为突破口,通过健全金融体系,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示范区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金融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金融在支持现代农业中心建立方面的突出成就:

(一)金融机构设立和改制取得突破

去年,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杨陵区支行机构更名及升格的批复》,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杨陵区支行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杨凌支行,并由正科级县支行升格为正处级支行,归西安分行直接管理。

2010年10月31日,邮政储蓄银行杨凌支行挂牌并开展信贷业务。2010年8月12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杨凌示范区分行开业,这是今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设83家分支机构中唯一的地市级分行,也是杨凌首家政策性银行和地市级分行。

(二)银政企合作逐步深化

2010年邀请了省内39家金融机构召开银企座谈会,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等9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了总额13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年5月20日,示范区与省农信社联合举办了社团贷款项目推介会,省内近20家基层农信社参会。今年8月12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与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0亿元,重点支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粮油物流园区及一河两岸的开发建设。为将这些合作协议落到实处,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带着企业,带着项目,赴各省行推介,收到了很好的的效果。据对示范区获得的信贷支持的初略统计,较大额度的有:获得区外农信社5亿元的社团贷款;获得进出口银行出口基地建设贷款2亿元、恒兴果汁流动资金贷款4亿元、陕西龙圣气调库项目369万欧元和配套5000万元人民币贷款,进出口银行对杨凌的贷款投放占陕西份额的10%;获建设银行1.3亿元农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中兴林产、当代蜂业、赛德高科、本香、麦迪森等企业中长期贷款2.77亿元。截至10月底,区内外的信贷投放比年初增长50%以上,其中小企业及个体贷款增长748.8%,农业贷款增长85.5%。上述信贷投放,使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得到了较大的缓解;入区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有了明显改观,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意义重大。

(三)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为了进一步改善杨凌示范区的信用环境,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构建诚信和谐的银企关系,示范区金融办、人行杨陵区支行多次在社区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各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对公众的诚信意识教育,切实树立起“诚信杨凌”的良好形象;杨凌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镇、信用户活动,目前已建成信用村26个,评定信用户16600户,占农户总数的86%,通过建立优先放贷、差别利率等优惠信贷政策,鼓励农户形成诚实守信意识。加强全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及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有150多户入区企业基本信息被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规范了企业行为,创建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中心发展的建议

(一)以分行为单位成立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价委员会

各银行应以分行为单位建立高新技术专家库(可从省级人事部门获取专家资料),然后针对要评价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专家库中选出5—10人同行专家及经济专家,对该企业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及产品市场前景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将此结论作为银行是否向该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逐步提高银行员工素质

提高银行员工素质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二是从高校毕业生或社会上公开招考高素质业务人员,逐渐替换低素质人员。这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对银行员工的要求,而且也是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适当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门槛

世界经济正在由“资本经济”向“智本经济”转变,而高新技术企业正是这一世界潮流的先趋,因而,对高新技术企业不要过分要求资本金数量,而应着重考察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潜力。对于确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降低信贷准入门槛,给予有力的信贷支持。

(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信贷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银行应大力支持。现有的信贷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信贷的多种要求,因而银行要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探索多种形式的信贷方式,扩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如尝试采用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技术成果等)作为抵押品;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还贷付息专户;提供“买方信贷”等。

(五)增加资金来源 扩大信贷权限

一是降低杨陵区各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比例,确保在杨凌吸存的资金主要留在当地使用;二是加快组建杨凌本土的农业性商业银行步伐,扩大资金来源;三是改善杨凌投资环境,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杨凌设立分支机构,满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需求;四是上级行应扩大杨陵区各国有商业银行的转授权和授信额度,给予一定额度贷款审批权限,提高信贷投放效率;五是省级国有商业银行应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增加放贷规模。

(六)完善担保体系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信用担保中心应增加担保资金,提高担保能力;积极与银行协作,根据企业素质差异,确定不同的放大系数;建立以示范区担保中心为主、企业联保为辅、小额质押为补充的担保体系,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指导和管理

一是政府应加强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向深度发展;二是政府为银企联系、协调和沟通创造条件;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开辟广泛的投资渠道。

(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资信程度和实力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应树立诚信观念,提高信用等级。要与银行做长久朋友,不要做过河拆桥的朋友。另外,做为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技术创新,更要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

现代农业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杨凌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应该以此为基础,整合各方力量,将杨凌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中心,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金融应该在杨凌现代农业中心建立中起关键作用,要整合担保、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为农所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金融资本链条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篇13

1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为了缓解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进行精神和情感宣泄,旅游则成为了其中较受欢迎的方式。旅游具有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及带动大规模就业等优势,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地区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

2浙江省景宁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2.1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农业旅游内容丰富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景宁县的农业旅游涉及种类不断扩大,经营类型也得以丰富。目前较为主流的几种发展模式有:以展示畲族民族服饰(凤凰装等)、畲族农业作业设施、畲族土特产(惠明茶、茯苓等)等为主的民族农业特色旅游模式,以展示景宁县特色蔬菜(高山茭白、高山茄子等)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蔬菜产业旅游模式,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过农家节”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模式等。各项旅游内容都与景宁县当地的农业生产特色相结合,即满足了游客舒缓心情、放松身心、纵情娱乐的现实需要,又在旅游娱乐中将景宁县的特殊文化传播出去,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双重发展。

2.2宣传形式新颖

景宁县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彻底转变了景宁县原来的口口相传模式。第一,创办了景宁县专门的农业旅游网站,并与多个知名网站进行了互动链接。第二,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着重突出了景宁县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三,结合了新兴的社交平台和手机互动软件,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推广小组,展开网上预订等特色功能。

2.3政府大力支持

在省级和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景宁县的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从整体上看,初步形成了管理科学标准化、招商引资多元化、景点类型丰富化的产业融合特征,从2014年的年度统计上可知,现阶段全县登记注册的农业旅游景点22家,大型的农家乐80余家,农业旅游业的年收入高达6.8亿元人民币,不仅带动了景宁县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有效提高了周边地区的各项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六个一”改造工程,真正把景宁县打造成了现代化的农业旅游景点。

3浙江省景宁县未来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3.1加大投资,改善交通

交通不便一直是阻碍景宁县农业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景宁县地处浙江省南部,县内多山地,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继铺设了多条公路和柏油路,形成了县内的交通框架,但是整体交通状况不够理想。因此,景宁县要想实现农业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首先要加强交通设施的优化改善[1]。一方面是各级政府要加大相应的财政支持,尽快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在县区内形成完整性的交通道路网;另一方面,县内旅游部门还要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为景宁县的农业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2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要进一步明确休闲观光农业管理的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并尽快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2]。大力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要把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增长,促进农村改革快速发展的大事来抓。

3.3凝练特色,打造精品

景宁县大均乡是“中国畲乡之窗”,近年来大均乡坚持以“打造洁净大均共享宁静家园”为工作主线,按照市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均乡的伏叶、大均、泉坑、李宝和梅山5个村自被确定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以来,大均乡既凸显一村一品,又让美丽风景串点成片,赋予每个村一个精品“故事”,打造“五朵畲花”。

3.4农旅结合,强化促销

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和旅游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便于结合景宁县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3]。要强化“两个资金”引进,一是当地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和民间个体企业的资金吸引。二是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招商优惠力度。同时,当地农业旅游部门也要做好旅游发展与推广工作,在原有传统的旅游项目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增加农业发展的名、特、优、新与奇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模式、高新农业技术及先进农业设施,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内涵。

4小结

现代农业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农业发展方式,在不破坏地区环境、占用较少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各地区在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统筹规划,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实现地区经济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戚永欢.浙江省诸暨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2006(6):1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