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困境。经常听见老师抱怨说英语没法教了,学困生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力出的不少,学生还是一直走不出英语学习的低谷。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为了考试,老师们以应试为主,重视词汇学习及单纯的语法学习。有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天天背单词,背课文,不惜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到了背诵上,早也背晚也背。结果呢,要么背下来了,但很快又忘了。要么就干脆放弃不背了。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并把英语课当成负担。对于这种情况,我进行思考和分析,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根据我的观察,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5分钟对话练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就要会进行交流。每次课前进行日常交际,就本单元的重点话题展开。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激励手段并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表扬。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各种激励技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一)以赞美为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哪怕是一句不起眼的赞美之词,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因此,平常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总是耐心地听着,了解他的心声。答对问题时,更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Good”、“You can do better”“Very good”“Excellent”等鼓励性语言。
(二)以学生为榜样,推动教学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愿望。我经常观察,多找几个英语学得好,口语表达不错的学生在班上朗诵课文,读完后,就可以对大家说:“怎么样,很好吧,我相信很多同学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明天谁来试一下?”有了这样的榜样,其他学生也会暗下决心,一试高低。这样的活动进行多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也就提高了。
三、用灵动的教学方法去驾驭课堂
(一)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并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小组比赛、情景课堂、导游解说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话一点也不假。光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技巧。比如教词汇时,告诉他们首先要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掌握一定的读音规则,然后结合课文去巩固词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掌握词汇。比如我在教授单词blackboard时,让学生把它拆成black和board两部分来记忆,然后通过造句来巩固对单词的记忆,如: The students are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now.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单词,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遣词造句中。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阅读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或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通过大量的、长期的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四、培养学生灵活的自学能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诸多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其它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通过自学,学生还可以学会理解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二、体育课堂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畅通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学生意义对话式互评既需要“友情式”分组的“心理小环境”,更需要积极的班集体课堂心理氛围的“大气候”。
三、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正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那么学生就很难具有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感。学生正确评价的态度与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时期考量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的基本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从而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后针对同伴在课中的学习态度、拼搏精神、任务完成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不伤身体自尊的书面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一、设计课堂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x表示年数,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第二年需增产10%,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自行定函数式,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x)+2f(-x)=x+8中f(x)的表达式,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x)附上一个解析式,如f(x)=x+1,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x)和f(-x),若将x=-x带入,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x)+2f(-x)=x+8和5f(-x)+2f(x)=-x+8,如果学生仍然对f(x)感到陌生,我们就可以将f(x)换成常见的y,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5y+2y=-x+8,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而应该找准重点题,归纳不同题型,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并分析其对错,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11-0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们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不断受到启发式教学冲击和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视问题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效率。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尽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增加课堂提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频繁的提问,造成提问的数量过多;二是不断进行重复提问;三是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四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五是打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控制问题答案;六是忽视学生的课堂提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提高策略
(一)控制问题难度
课堂提问的问题过难或者过易,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抑止心理,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内容时,需要控制问题的难度。此外,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以学科内容为依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将问题设计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应当掌握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学情,以学生的知识层次、教学目标和思维习惯等为依据,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其次,教师应当学会因势利导,变换难度较低问题的提问方向和角度,有效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时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提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图片中的农家生活安逸,勤俭淳朴。通过转换提问角度的方式,将原本简单的看图说话转变为看图思考,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生活方式、穿着打扮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提问效果的目的。
(二)创新提问方式
频繁、重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会对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造成重要的影响,而新课改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启发性提问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重视提问技巧,注重创新提问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创设和变化问题情境,采用迂回式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提问过程的新颖性,还能使得提问过程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迂回式提问方式有逆向问、曲问和悬问,其中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从问题侧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这句话,多数教师在解释“无赖”时直接询问学生“无赖”的意义,而曲问则是从另一角度进行提问,可提问学生如果小儿是个“无赖”,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儿。这一问法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无赖”的古今异义,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进而起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达到加深学生对“无赖”意思理解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
新课改要求基础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时,不但需要让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提高提问的质量。
例如,在讲解文章关键词句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上下文间的联系入手进行提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从文中的反常现象和矛盾之处提问,此外可以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面进行提问。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有效发挥课堂提问教学对拓展学生思维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高效教学核心是课堂提问,准确、恰当、新颖的提问,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合适的问题难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大有学问。课堂提问既是师生对话和交往的重要形式,又是引发师生之间对话的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研究性的策略提出有效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有效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时生成适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不妨把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事实性问题。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从教材中获得答案。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事实记忆。(2)经验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阅读筛选信息从而分析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但最终答案往往是唯一的。(3)创造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产生独特、新奇的答案。(4)评价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所收获呢?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间内直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得到知识上的教益和美的享受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阅读欣赏经典作品时,往往思想上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论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直奔知能要害,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学生思考后的讨论、点拨与回答。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击中课文实质要害又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课堂教学情感的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没有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无效提问的现象。如问题太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提问可达近百个,这些问题琐碎杂乱,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不能反映中学语文的特性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不是从语文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即围绕思维、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本身不具有一定的价值,所提问题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味以成人的心理去评价、约束孩子。
从学生角度讲,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再加上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就进一步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带有问号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吗?不是。那些全班同学不用思考便齐声回答的题目,显然不是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而学生听了后不知所云的问题也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些没有边际的讨论话题更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问题?怎样才能设置有效的问题呢?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问答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中应尽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着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呢?
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是预设有效课堂问题的必要前提。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准确地认识有关的特点,把握要点,明确重点、难点,只有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设计编写课堂提问,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果教材掌握不熟,只从表面看问题,肤浅地提出几个问题,那么,学生就永远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比如笔者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在全面琢磨了教材之后,紧紧抓住了一个“味”字。作者汪曾祺是一位美食家,他给我们介绍的端午的鸭蛋定然是美味,我们来品味品味,端午的鸭蛋到底是什么味?然后由高邮鸭蛋的多味引到汪曾祺语言的“多味”――方言与文言语言相结合的语言风格,从这个独特的语文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和赏析这些特色语句。这样不仅能将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又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有差异,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有不同。对同一个问题,问甲生有效,问乙生未必有效。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如果让学生将安塞腰鼓震天撼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出生在北方黄土高坡的学生可能更有优势,江南的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再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提问一些有关恐龙灭绝的知识,男生知道的就多一些,女生知道的就少一些。只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能力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问,才能为设计课堂提问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上公开课,更需要老师能够察言观色。《范进中举》一课教学时,如简历内容,什么地方看出他疯了,他疯了以后谁救了他?胡屠夫对范进这个女婿前后的称呼有何不同?等等的简单问题,老师让那些不太自信的学生回答,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或者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而有难度的问题就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如在描写范进疯了一段中,作者吴敬梓用了很多“一”,为什么会重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提这类问题时,教师若不作观察,胡乱点将就容易产生尴尬的局面。
其次,一堂课的提问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控制问题的数量及层次,过多过杂的提问必然会让学生疲于应付,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我们认为,一堂语文课提问数量应该在六七个左右,其存在方式绝对不是简单的平铺,而是由主问题和分解问题组成。主问题就似整堂课的脉络,又似学生走进文本的航标。《范进中举》一课是这样设置问题脉络的:1.范进的简历。2.写范进的“疯”有一个段落,读后有什么感受?3.还有谁纷纷登场,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引出胡屠夫)?4.在胡屠夫、父老乡邻、张乡绅、报录人当中,你认为很有意思的是谁(引出父老乡邻和张乡绅)?5.所有人都出现了,可还有谁没有出现(引出儿子以及主题)?显然,对于这篇小说老师采用对各个人物在整个小说情节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最终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预设问题的方式,无不使学生的思维在这四十几分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然,大问题只是大树的枝干,没有叉枝,没有绿叶的大树是不丰满,也是不完美的。而那些分解问题恰恰充当了叉枝,充当了绿叶。如范进的简历是由姓名、性别、婚姻状况、籍贯、年龄、从事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成员以及中举反应九方面加以展开的。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文本认识了范进,了解了范进在中举之前的各种情况。放在一定背景中的人物分析才是有价值的,也为引出下一步范进“疯”的赏析。另一方面,这种类似征婚的介绍方式,在整堂课的一开始,就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堂刚刚“上演”的语文课。
第三,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种问题既具体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体味那特有的意境、领悟文章描写技巧起到了引领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第四,所提问题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学情,还能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第五,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第六,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如有人教学《祝福》时问:“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一问题着眼于问祥林嫂死的方式,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而就此展开讨论,那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因为就《祝福》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她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精当,这样才能够凸显问题的价值,并且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提问都缺乏深入的设计,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将课后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并没有太多有深意且值得挖掘的问题能够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辅助。这是教师应当积极反思的一个教学现状,并且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完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精当,要充分结合教学素材进行问题的良好设计,并且提问内容中要突出教学重点,要让学生透过对问题的思考很好地发现阅读文本的实质与内涵。这才是提问的价值的体现,也是借助提问过程来为阅读教学提供推动的方式所在,这样才能够体现出问题的价值与积极教学效用。
例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并且逐渐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同时,教师也可以就本文的核心提出一些相应的思考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启蒙”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月光启蒙”又应当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好的教学提问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对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对问题的难度也要有合适的选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提问的价值与效用。教师最好是让提问过程由浅入深地展开,尤其是对那些有一定思维量,且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障碍的文章,教师一定要让提问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可以首先从简单的问题着手,将学生迅速引入阅读文本中,让学生对文章描述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有较好的获知。在此基础上再来慢慢设计难度更大的问题,并且逐渐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锻炼。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过程学生通常会更容易适应,前面的问题也可以为后面更难的问题提供基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展开对文章的理解与探究。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就这样,随着提问的逐层深入,学生们不仅慢慢越来越深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对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了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这才是高效的教学提问过程所能发挥的功效,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带给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成长与收获。
三、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好的教学提问中同样应当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的一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凸显,教学提问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不仅能够给学生们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很多文章的理解与看法。这种有效的师生交互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极大地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75-03
作者简介:谢小红,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余丽华,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目前各高校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培养方式、模式到控制招生人数、改革招生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等多种途径提出了一些对策,但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即课堂教学关注却显不足。作为研究生培养当中的重要环节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研究生进行知识传输与学术探讨的重要阵地,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人格修养在此将得到充分的展示,研究生的一些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借助这一平台得以实现。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研究性与前沿性不足、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上研究性、前沿性、应用性不够突出。从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大多能够注重研究性与前沿性,注重知识的应用性,也存在不少课堂教学时单纯介绍国外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联系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了解国情,讲授的知识无助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研究问题。也有些课堂表现为只注重现有知识体系的介绍,缺少前沿理论的传输,缺少利用当前一些重点与焦点问题的引导,导致一般性知识讲授有余,而研究性与前沿性不足。
(2)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课堂教学作为教与学活动的整体,只有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教与学两方面同步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仍存在着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不足,参与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大多仍习惯于“听”与“记”,而缺少“思”与“问”。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问”的能力;有些则是由于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满足于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学生,不能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也不能激发学生将其不知通过“问”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思”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成教与学、学与研不能有效结合。
(3)教学方式方法上规范有余,多样性与灵活性不足。研究生都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与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是指点迷津的导师,而不应是手艺师傅。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单纯以“教学规范”要求来实施的倾向,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灵活性不足,很多教师均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按照固定的模式施教,一堂课由教师从头讲到尾,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以教师讲得透为标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个性的充分施展,更无视了学生不同个体的差异,大都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高。
2.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1)担任研究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勿庸置疑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所学与所带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方向与所带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以及教学工作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2)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导向不利于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也制定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反映出不少的问题。一是评价主体设置不科学,大多由院系领导、院系督导、学生组成,各占一定权重,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结果。从形式上看似乎考虑全面,可以全方位评价,但从实际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评价标准过份注重教学规范,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基本理念仍是规范大于创新,其导向作用会促使任教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实施教学。从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上看,由于对每一条款的把握均需评价人主观判定,可操作性不强。三是评价结果运用不科学,导向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励不足,惩处有余,实行一票否决制挫伤了教师积极性。而由于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难以很好地运用评价结果,其导向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甚至会引导教师投评价所好,评价结果无论优劣,都会事半功倍,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3)生源差异太大,加大了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难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来,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专业基础差甚至无专业基础的学生被录取为各专业的研究生。一个课堂中十几个学生,有些有着良好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功底,有些则是转行而来,授课内容深浅难以把握,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
二、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现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1)完善现行的评价体系。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者必须是接受过专门培训且为评价对象信任与接受的人选,应突出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作用,增加其占评价得分的权重。为保证专家评价的科学公正,应由各单位推荐产生,且对各专业的评价小组中至少有一名熟悉本专业知识的专家,具有丰富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熟悉被评价者所授课程的标准要求与内容。评价者在教师中应有一定的威信,为人诚信公正。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保证客观公正,可组织不同层次、类别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对研究生课堂教学应单列评价体系。在保证科学公正实施评价的前提下,降低系级督导评价所占权重,可将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权重各设置为40%。
(2)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应突出研究性与前沿性特点,应充分体现岗位任职应用的特点与要求,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必须突出对施教教师独有的个性特点的肯定。应避免注重规范性评价有余、忽视激励创新与个性教学的趋势。评价标准还必须考虑充分满足授课对象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3)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革以奖惩和排序为目的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不使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受挫或排斥参与评价,要对评价结果及相关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保密。对教师课堂授课评价的应用应以激励为主,应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个别交流,提出改进建议;要树立授课质量优秀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建立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师资格审查与激励制度
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为此,应建立相应的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提倡研究生导师担任授课教师,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原则上应由研究生导师担任。避免导师长期不授课,而由一些讲师或无资质的教师担任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课程的现象。同时,在计算课时或课酬时应给予充分的激励系数。
3.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对所有问题的探讨均应融入授课教师个性化的对问题的理解与看法,同时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研究的课题或领域给学生开设专题,传输不断创新的最前沿的知识系统与研究成果,引导研究生有效开展各专业领域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4.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
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则会抑制甚至扼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有关部门在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现代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其次要大力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教师可专题介绍本学科的一些前沿热点问题,由研究生根据不同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研讨小组。教师归纳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各讨论小组的讨论成果可作为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优秀的成果可集结成文推荐发表,以此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林.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一、高校学生课堂评教制度概述
学生评教,主要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公平、公正、准确、合理的审查评判与界定[1],具体是指高等学校在校本科生根据学校制定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通过教务管理评教系统对相关学期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予以评价,并给出不同等级分数的一种动态过程。高校教学需要良好的质量保障体系,学生评教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2],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是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展起来。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把学生评教作为一项学校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学生评教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水平进行评估,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率。
二、我国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教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我国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教制度的发展
目前,学生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的手段之一。高校学生评教较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在大学中实践“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出现后逐渐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学生评价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教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高校学生评教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学生全民参与程度高。很多高校将学生评教与教师职称晋升等紧密结合,因此大大提升了学生评教的参与度,特别是开始推行教务系统的网络选课以后,尚未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评价,将无法进行下学期的课程选课,因此,实际上已经将课堂教学评教变成了每学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全民参与使得各个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教师任教的观点和看法成为可能,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第二,依托于校园网和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评教简便易行,便于统计。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加大了校园网络建设的步伐,学生选课和评教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教采用互联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比现实发放到学生手中的纸质填涂更快捷更有效,学生在进行评教过程中是采用匿名评教的方式,加强了学生评教的隐私,确保评教的真实有效。
三、我国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教制度存在的不足
学生评教制度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教学和课堂的优点、弱点及不足,从而进行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但是从高校目前的实践来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并未充分发挥[3],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评教积极性的不利因素。
(一)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评教指标中较多“备课充分,课堂内容充实”、“有责任感,对自己工作专心负责”等主观成分较浓的内容,使学生在选择时不易把握指标的确切内涵,难以准确评定打分,并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的高校一套指标体系多年不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指标已不能反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不同的学科与课程对教学评价的标准要求不同,也会间接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比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英语口语”课程采用相同的评教指标来评价,其可比性是不可能让人完全信服的。因此,评教得分上的差异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上的差异。
(二)学生评教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的“实有功能”与“应有功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教学评价理论研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关注得还不够。真正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是目前高校教学环节的主力军,但是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同时兼顾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研究,因此,现有的关于学生评教的成果,并不能完全充分的反应我国目前高校学生评教的实际情况。同时,部分理论研究者在译介和借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比如,脱离本国国情实际的照抄照搬,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
(三)学生评教的价值和理念存在偏差
有的学者将我国现行大学学生评教制度简单地基于学生是消费者观念作为开展学生评教的前提[4],有学者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的直接“消费者”,对课程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5],甚至有学者将学生评教权与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的权利等量齐观。这些观点认为,学生为高等教育支付了费用,他们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因此他们当然拥有对教育服务质量发表意见、进行评价的权利。在片面强调学生评教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评教行为的最终目标,将评教结果的数值的价值过分放大,作为考核衡量教师的指标,制约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毛伟.基于法律视角的学生评教探讨[J].时代教育,2008(01)
[2]谭莹,宋萍.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有效性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04)
[3]王军.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孟凡.论大学学生评教制度的合法性依据[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5]张红伟,章建石.如何以学生评教保障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7-12-24(005)
作者简介: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作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专业必修课的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我以高校中文系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
首先,教材是实施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抽象思维对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对教材解读至关重要。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例,就授课讲述方式而言,不外乎按时段和按体裁两种。文学史本身非常驳杂,时间跨度巨大,为了讲述的方便,一般高校都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照朝代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段,各时段的教学一般亦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担任。以知人论世的思路,循着历史的时序讲述文学史,固然遵从了文学史发展的自然时间主线,但同时也带来不同时段的各体文学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的弊端。而另一种讲授方式,是将文学史划分为诗、词、文、小说、戏曲等文体,揭示文体的体式结构和发生、发展、兴盛、衰变的详细过程及其规律。这种讲述方式依照追源溯流的思路,从文学传统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纵向勾勒文学史的轨迹。而从现实的角度看,高校使用的文学史教材大致都是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演绎,若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自己设计的、按照文体流变的方式讲述,那么,教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见,分时段和分文体两种讲述方式,各有优劣,单独采取任何一种讲述方式,似乎都难以产生最佳效果。因此折中的方式是,先分时段,再分文体,即各时段的专业教师按照文体讲授。例如,明清文学史的讲授,可以先讲明清诗、明清词、明清文,再讲明清小说、明清戏曲。通过文体变化与作家创作相结合,以文体发展演变为经,以时代思潮和作家创作为纬,呈现中国各体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
其次,就文学史教材本身而言,虽然不同作家的主次关系已有区别,并给予不同的篇幅来阐述,但从整体上看,以朝代为纲的结构模式仍然是力求面面俱到,这当然可以说是文学史书写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得不对教学进度做适当、灵活的调整,从而对作家、作品有选择地讲解。这需要科学地论证与确定。就目前而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依据发给学生的教材而定。在讲析文学史时,分精讲与泛讲两种方式,精讲是“点”,泛讲是“面”,点面结合,精粗结合。对于文学史常识或文体综述部分讲解一般采用泛讲。而对最能显示本文体特色、最能反映当时文学思潮特点、最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审美认识方面得到最大收获的作品及最能说明文学发展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大多采取精讲的方式。例如,讲授唐代诗歌时,杜甫诗歌因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成为讲授的精讲部分。教师注重对其具体作品的解剖由语言至形象、意境,再由形象、意境及其组合进一步深入到文本的情感内蕴和文学意趣。而对于同一时代的“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等作家作品,则几句话匆匆带过。实际上,由于客观的文学史与以文献方式流传下来的文学史,其差距可能是非常大的,因此即使是文学史书写者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比如,东晋一代,从散文上看似乎是很枯萎的一个时代,保留下来的诗文似乎很少。但如果看《隋书・经籍志》,我们会发现当时文人创作的作品其实很多,问题在于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而后世的钟嵘、沈约等人,他们认为玄言诗不值得流传,所以像《昭明文选》这样的文献都不予编选。可见,在研究中古文学史时,特别受制于传世资料,受制于后代编辑者的眼光、他们的选择和审美取向。唐代以前主要靠抄写,无法大量保存。宋代以后印刷业发达,很多文人可以印刷自己的文集,不用完全依靠选本来保存自己的作品。一个人如果有资源,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印刷很多,总有机会流传到后代。但是,这不能说明北朝文学创作本来就很少、质量很差,而且都是诸如诏书、檄文等质木无文的公文,从而得出北朝人不怎么创作文学作品的结论来。
二
由此可见,教材并非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它更取决于教师个性的发挥。面面俱到抑或突出重点,应该是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所考虑的问题。教学策略因人而异。有的教师讲稿写得很详细,有的教师只写一个提纲,照样讲得很好。全面、有头有尾地讲授理所应当,但一门课,即使有头无尾,只要对学生有很大帮助,也不应受到指责。教材存在的好处,在于使学生了解某些重要的基本事实,而不应成为说教的依据。过于依赖“大而全”的文学史教材,照本宣科,学生获取的往往只是零碎的文学史细节和片段。以讲授中唐诗歌与白居易为例,文学史要照顾的话题太多,不得不随着这些话题的变换而经常变换文学史的自然时间主线。往往在讲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情况时,诗人出场一次,讲到新乐府运动时,诗人又出场一次,顺序紊乱,不利于呈现诗人的创作历程。
此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讲究实用功利的时代,文学史教学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目前高校的文学课堂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致使教师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而言,目前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考试的题型、题量大都依照院系所规定的模式设置。而尽管尚未踏入社会,大学生们也普遍感受到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焦虑感。为了避免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就遭遇生存与生活的窘境,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趋向现实与功利。文学史教材在很多学生眼中只不过是复习考试的载体,学生仅仅希望通过有本可依的学习方式来赢得较高的考试成绩。如果不是由于复习考试,并不会有学生会关心教材的存在与否。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挥之不去,使得原本意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教师,囿于教材的藩篱,索性一味灌输,开展“填鸭式”教学,而对某一研究领域学有专长,致力于将自己某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教师,不得不改为面面俱到的方式授课。
三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教材使用问题折射出的高校文学课教学亟待改革的隐忧。高校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者、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不懈努力。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学史编写者立场和思路的转变。就立场而言,我们必须明确,文学史的编写理应立足于文学本位来探讨“历史上的文学”。对于编写文学史的学者而言,反思以往文学史的成就与不足,突破口就在于把“历史上的文学”的“文学性”揭示出来。这样,“历史”退回作为背景的相对次要的地位,而突出文学之为文学的艺术特征,即着重对历史上的文学进行艺术式的研究而非历史式的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的成功尝试为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提供了新思路。2001年,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由全国9省市13院校20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堪称一部渗透“回归文学本位”理念的文学史。它由《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四卷组成。在每卷之中,又按文体分为三编,如《诗歌卷》分为诗、词、曲三编;《散文卷》分为散体文、赋、骈体文三编;《小说卷》分文言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三编;《戏曲卷》分杂剧、南戏与传奇、乱弹三编。该书打破了以往文学史在叙述作家、作品时从思想性、艺术性两方面着眼的传统模式,而是对某种文体的基本特征、美学意义,以及文体的起源、形成、演变、发展的全过程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中国分体文学史》既弥补了高校现行通史类文学史的不足,又为文学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目前在功利化办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影响下,高校教育目标日趋狭隘,教育评价标准日趋准日趋单一,教师的工作成绩、学生学业水平,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职称、晋升时的重要砝码,教师不得不依照院系指定的教材授课,遵循传统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考试方式和题型。不但如此,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满足甚至迎合学生的听讲需要,难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出现“教师厌教”的现象。权威的指挥棒扼杀了教师的创造力,难有个性空间。应试教育不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的提升。就高校而言,为教师成长提供最佳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应该是其重要职能。因此,高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理念,为教师“减负”,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和个性自由,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潜能,奖励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多个性化人才的出现,必将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为高校和教师带来双赢的局面。
再次,在文学课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应主要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主要着眼于跟文学相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即使对某些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也要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但应当注意最终必须落脚到文学。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样式,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为例,既可从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特征、语言的组织的角度,探讨语言与意境构成、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又可以从语言变迁的角度,探讨语言于文学发展的影响等等。总之,只有真正关注作家的创作时的心灵历程、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影响,强调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度,才能体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
最后,将文学史知识送达学生并不是文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重要意义就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梳理,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而以往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通过在课堂里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文学史,最终难免变成视野狭小、思维萎缩、专啃死知识的“复印机”,似乎高适只写“慷慨悲凉”的边塞诗,白居易也只有《长恨歌》那样的讽喻诗,而唯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才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曾尖锐地指出:“大多数学生及读者大众都受到简体字的局限,或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白话注解和翻译,这给学术界一种权力来塑造中国的过去,也控制了大众与这个过去的接触。在教室里,还有对于那些没有上过中文系,但是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这个过去是被‘五四’一代的欣赏口味这一中介所极大地调剂的。”若大学生不能做到抛却浮躁的心态,有意识地加强对原典、旧注作家全集的阅读,全方位了解文学的面貌,将难以扎实打下中文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文本解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课堂有效提问
首先,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刺激学生的思考点,并对学生做出某些暗示,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次,有效提问就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学中的一个概念,更是教育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教学技能,通过有效提问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得到提高。
二、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因素
1.做好提问准备,明确提问意图。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准备提问的问题做好预设,为问题明确提问目的,使课堂提问真正为教学服务,提升提问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要处理好每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不能把课堂教学各个阶段割裂开来,通过目的明确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2.合理选择提问对象。学生之间的学习实力存在差异性,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课堂问题选择合理的提问对象,使学生在提问中真正获益。课堂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其知识容量,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既可以激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又可以鼓励学习较差的学生,利用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3.精简问题,提升问题价值。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篇课文似乎都可以提出问题来,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仅仅将提问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的作用就是过滤教学信息,将某些知识加工传授给学生。语文课文中的问题颇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价值在课堂上提问。语文教师在提问前必须考虑到问题的价值性,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过滤掉,以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提问效率。
4.合理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课堂提问时,教师需要合理掌握问题的难易,一些浅显的问题无法对学生起到刺激引导作用,而过于难的问题又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提问前,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经历与能力,为学生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做到难易合理,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不会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5.建立和谐的课堂提问氛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后,全体学生无人回答,整个课堂鸦雀无声,课堂氛围十分紧张。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学,语文课堂提问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并不是单一的。在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得到放松,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的心理拥有安全感。在提问时,对待学生的回答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与鼓励,不能对一些回答错误的同学一味地批评,要让每个回答的学生得到尊重与赞扬,让学生敢于回答、敢于想象。
6.合理运用学生回答问题时间。在提问后,学生们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组织语言,这时他们最需要的环境是安静。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确保学生们都明白了提问的意图,然后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后就必须催促学生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等待时间会降低教学效率。实则不然,充足的考虑时间可以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
7.及时准确的评价,尊重学生回答。学生的知识有限,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无法做到完美回答的,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合理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答案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对于学生答案的创新之处要采纳并对学生做出表扬。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中肯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积极回答教师问题,配合教师教学,创造和谐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完成教学反馈,方便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及时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就目前来看,素质教育的推行仍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们的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婷汝 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6)。
[2]邵怀领 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01)。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高质量问题。第一,结合有效提问适切性,找准切入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切入点处,要结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细节、教学链接、矛盾冲突各处提出问题;第二,结合有效提问切入点,把握提问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度中,要选择好提问角度,把握提问难易度,控制提问密度,运用提问密度;第三,结合有效提问度,联接生活实际和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语文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也应立足社会。教师在有效提问时,需要联系社会、问题和学生,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阅历理解语文作品,触发学生独立思考,培育学生语文观察力、创造力、批判力等综合能力。
如,笔者在《孔雀东南飞》一文讲授中,向学生提问: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结果令人惋惜,大家觉得在当前生活中有这类的悲剧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悲剧?我们假设自己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会怎么做呢?笔者在课堂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将对课本的关注回归实际生活,思考生活中家庭关系,促进学生成长。
2.把握提问细节
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有效提问细节,确保课堂有效提问教学顺利实施。第一,创设有效提问氛围。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创设有效提问氛围,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语文课堂问答效率;第二,控制有效提问时机。抓住课堂提问时机,利于提高有效提问成效,如学生有学习疑惑时提问,迎合学生求知需求,学生思维受困提问,帮助学生突围困境,学生精力分散时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高昂兴趣时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第三,把握有效提问语态,增加问题吸引力和感染力,加速学生融入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富有饱满自信,振奋学生情绪,富有精练、幽默语言,准确表达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笔者在《鸿门宴》一文讲授中,对宴席中东向坐(项王、项伯)、西向侍(张良)等座位描写,抓住有效提问时机,让学生思考古代宴席座次的排位,让学生思考鸿门宴描写座位想要说明的问题。笔者抓住学生活跃思维的时机,提出有效问题,为学生思维冲突找一个出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思如泉涌,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利于创新学生的见解。
3.鼓励学生发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有效提问,还包括学生的有效发问,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学习质疑,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等教师的答案。第一,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和谐轻松教学环境,消除学生学习疑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学习质疑的习惯,敢于提出语文学习问题;第二,鼓励学生乐于发问。高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思考,乐于提出问题,养成好的思考习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第三,鼓励学生善于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传授学生发问方法、技巧,通过归类分析,找出现象中原因,究其异同,探求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放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的经验有限,自学能力差,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问题
(一)关注提问技巧,忽略提问的价值源泉
当前对于课堂提问的技巧讨论异常激烈,比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提问后要停顿等候;对灵感显现时给予追问;及时评价等等。
(二)增加提问难度,把有效理解成有难度
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就没有意义,无人问津的问题就有效,这明显是把有效理解成了有难度。在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今天,这种认识并不令人费解。
(三)方式不够灵活,课堂提问缺少灵动
课堂教学中的直问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也不会变换提问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
(四)提问表述不明,难以把握提问意图
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问到哪,缺少逻辑层次。
二、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一)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不仅决定着问题的质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技巧更是操控在教师的手中,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课堂提问有效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看法、对教材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二)学生特点
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迥异、需要教师关注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是不断变化的。
(三)师生关系
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个人情绪极易受到教师的感染。如果教师和蔼亲切,总是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就会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对提问内容给予积极的思考,主动发展自己。
(四)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干净整洁的环境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提问上来;而杂乱无章的学习环境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关注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上来,分散对教师提问的兴趣。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目标
不能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认读上,而要从促进学生个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内容新颖、学生喜爱、能够激发思考的问题,不只是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丰厚积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更新理念、丰富理论,强化有效提问的意识。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设计和提出也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引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会促使教师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课堂提问设计。
钻研业务、增长才干,练就高效提问的本领。教师既要以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情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需要教师有卓越的交往能力,在学生回答有误、表现欠佳时,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发问、机智的应答融洽课堂气氛。
(二)目标明确、深入挖掘,理解把握学科特点
凸显人文性,升华课堂提问的灵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以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性问题,引导学生勇于表达对文本材料的独特感受。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错误理解给予订正。
落实工具性,把握课堂提问的根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师提问,承担着为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奠基的责任,只有关注课堂提问的根本任务。
(三)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以生为本,有效提问要依托学生天性。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的问题,不为学生的发展设障碍,同时也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教师在提问过后要停顿留白,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差异,有效提问要设计多样问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还要关注个性突出以及班级中的个别生,要为他们量身定做他们喜爱的、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四)师生平等、课堂和谐,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师生平等,为有效提问搭建交流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的基础就是民主、平等,失去了民主平等,师生之间就失去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
表扬鼓励,为有效提问开凿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都要精心设计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教师应以微笑的表情、点头或抚摸的动作,或用表扬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积极发问的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一些拙见。
一、有效的提问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课堂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问方式的转变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例如:我在讲解《体积的换算》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识,这时一位女生马某问:为什么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紧接着我没有马上告诉她准确答案,而是让同伴回答她的问题,我适时点拨。这样这节课学生学得有兴趣,对难点的理解很轻松。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看着立体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以达到激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