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预算会计记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手工会计 电算化会计 会计信息化 错账更正
入“互联网+”时代,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手工会计逐渐过渡到了电算化会计,会计信息化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意义非凡。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规范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是会计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关系到会计信息化的质量与效率。会计信息化下,虽然各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多种控制错误的办法,但只要有人工操作,会计错账就在所难免。各种会计差错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的会计核算结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针对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不同环境下会计差错的发生原因,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对差错更正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会计工作者提供方法指导。
一、手工会计环境下会计错账更正方法
现行的会计错账更正方法一般是基于手工会计而言的。由于手工会计工作是证-账-表“三步曲”工作过程,会计差错按照影响程度划分为三类错账更正方法:划线更正法,“划线”是指在手工账簿的错误记账栏划横线,再更正在栏目上方1/2处,一般适用于手工登账时会计凭证没错,转抄账簿时登记出错。红字冲销法,是用于更正填制会计凭证时多记金额而导致账簿多记的错账。方法是将多记金额填制与原分录相同、金额用红字登记的会计凭证,摘要备注冲销某字某号凭证,称为部分红字冲销法;也可将全部金额用红字冲销作一会计凭证,再填制正确的蓝字金额会计凭证,称为完全红字冲销法。这两种方法填制的凭证都要过入相关账簿,实现更错。补充登记法,是用于更正填制凭证时少记金额或少记业务内容而发生的错账。方法是就少记金额补充填制蓝字凭证且摘要注明订正某字某号凭证,再经审核签字过入相关账簿。后两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后两种方法都是发生在会计凭证上的差错而导致账簿错误,属于证错而账错,而前者是证没错而账错。
二、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会计错账更正方法
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会计工作虽发生了软、硬件的变化,但工作目标不变,内容不变,本质仍然是对单位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记量、分析的数据加工处理过程。电算化会计工作循环仍体现手工会计的证-账-表三段式工作过程,只是工作的载体、手段发生了改变而已。针对电算化会计的工作原理,账务处理系统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会计数据库分为未记账的临时凭证数据库和经审核合法的正式账簿数据库。会计差错更正也以是否影响账簿数据库而留下更正痕迹划分为直接的无痕迹修改和间接的有痕迹修改。
(一)直接修改法(无痕迹修改法)。所谓直接修改是指修改直接发生在账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凭证录入上。差错更正后只保存在凭证数据库非账簿数据库,账簿数据库并没留下曾经修改过的线索和痕迹,故也称为“无痕迹”修改法。实际电算化工作中,“无痕迹”修改法常见以下五种情况:
1.凭证尚在录入中。凭证录入是电算化会计工作的起点,电算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一样都具有凭证七要素。但由于制单会计业务水平和其他人为因素,录单时仍会发生凭证类别选择、制单日期和附件张数、会计科目、摘要或金额、制单人等错误录入,这时只要凭证未保存,可以在凭证界面直接修改。这一步是电算化错账最主要的发生时间,也是会计信息化下控制错账的关键步骤。所以业界有电算化环境下内控点前置之说。
2.凭证已保存但未审核。电算化会计凭证的处理程序是:制单-出纳签字、主管签字-审核-记账。其中审核是各软件中设置的必需流程。对于已保存未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凭证存在错误的,可在总账系统“凭证填制”窗口中直接编辑修改并保存。但此时,不是所有要素都能直接修改,如凭证类别、制单日期(默认总账系统制单日期是序时的,即该张凭证不能超前上张制单日期);如果该记账凭证是来自总账系统之外的子系统自动转账生成的,则必须在外部子系统中直接修改。需注意的是外部子系统凭证列表中的删除操作只相当于总账系统中的作废处理,要彻底删除错误凭证还须在总账填制窗口作“整理”处理。
3.凭证审核后记账前。凭证审核后,不能直接修改和删除。其修改的数据库技术原理必须是先取消审核签字,即将凭证库中“审核”字段的值清空,再对该库其他相关字段的值进行修改。由于凭证审核和凭证录入属于不相容岗位职责,按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两岗是不能由同一人兼任的。发现已审核但尚未记账的凭证错误,须先由原审核员在总账系统“凭证”/“凭证审核”功能窗口中取消审核签章;然后制单员调出该错误凭证进行修改并保存,再重新审核。显然这种情况的直接修改并不直接,且要反向操作、经手多人操作,比较麻烦。
4.凭证记账后结账前。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记账后的凭证一般是不允许删除或修改的,确应修改的,经过批准,可采取反向操作功能,即取消记账、审核后直接修改。由于制度规定的模糊性,加之软件技术上的可行性,现实中许多单位发生了这种错账也习惯性地采用了直接修改的方法。具体方法是账套主管在总账系统“期末”/“对账”窗口中,按“Ctrl+H”快捷键,激活“恢复记账前状态”功能;然后在“凭证”/“恢复记账前状态”窗口中,选择“恢复方式”并输入主管口令,系统将恢复为记账前状态;即反记账反审核,修改正确后再重新审核和记账。
5.凭证记账后并结账。记、结账后的错误凭证,要实现直接无痕修改,也要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反向功能,即反结账、反记账与反审核后直接修改。过程是由后往前反向操作,首先在“结账”向导的月份选择窗口,账套主管按“Ctrl+Shift+F6”键取消当月的结账,各账簿记录恢复到结账前的状态;然后调出错误凭证按前述3、4种方法反记账、反审核并完成修改,再重新审核、记账和结账。
显然,利用会计软件的反向功能,技术上各种情况下均能实现无痕迹直接修改。反向功能方便了会计人员的事后纠错,有利于清除数据冗余、保证账证相符和数据安全。但笔者认为如不加以约束、任意滥用也会存在如下弊端:一是与现行会计法规要求不一致,违背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关于会计数据输入的基本要求和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规定,导致财务人员随意更改会计记录,削弱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二是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方便。在会计信息化下,如果财务软件对更改的会计事项没有提供完整的、有痕迹的记录,只靠操作日志简单记录反向功能应用情况,加之缺乏严格周密的内控制度,会计做假、造假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会变得更加隐蔽,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性将受到极大威胁。三是可能导致数据系统错误和财务混乱。在使用跨年度反结账功能时,不同年份会计科目的核算体系可能发生调整;反记账的原理是按记账时留下的“线索”进行逆向处理,记账次数及记账后的后续业务等不可控,软件设计时实际只能保留重要线索;ERP等大中型财务系统功能复杂,数据处理技术难度加倍,系统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间的实时传递以及自动生成记账凭证,都很难准确全面地恢复到记账、结账前的状态。线索的不完整与部分处理的“不可逆”都将导致系统数据的前后不一致,很可能产生系统数据错误、财务混乱。鉴于此,除上述第3种情况反审核操作是将记账凭证库中“审核”字段的值清空,属同一库中修改外,第4、5种情况下的错误凭证应该严格采用有痕迹的间接修改方法。
(二)间接修改法(有痕迹修改法)。会计信息系统中,通过保留错误凭证和更正凭证去更正账面数据以留下修改痕迹的线索,称为间接修改法或有痕迹修改法。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18条规定:对已审核并记账的错误凭证更正,须用红字凭证冲销法或者蓝字凭证补充登记法。总之,间接修改法既能区分会计人员的责任,又能留下审计线索,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具体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1.补充登记法。记账后,如凭证中会计科目无误,只是金额错误――凭证金额少计,则采用补充凭证登记法,按少记金额重填一张蓝字记账凭证;如为金额多记,则采用红字更正法,就多计金额填写一张同科目和方向的红字金额凭证,用以冲销多计金额;补充的凭证正常审核-记账即可。另还要在摘要栏中注明补充某字某号凭证。
2.完全红字冲销法。记账凭证记账后,发现凭证金额多记,会计科目、记账方向或其他事项有误,可采用红字凭证冲销法更正。即在总账系统“填制凭证”窗口中,打开“制单”/“冲销凭证”功能,弹出窗口中输入要冲销的错误凭证字号信息,系统将自动生成一张与原错误凭证完全相同的红字凭证,用以冲销原错误凭证,然后再填制一张正确的蓝字记账凭证,再对这两张凭证进行审核并记账,实现对原凭证的冲销和重新更正。须注意的是,此方法的更正原理相同于手工会计下的完全红字冲销法,而不同于部分红字冲销法,因为加上原错误凭证,此方法前后共制单三张凭证,也不同于上述补充登记法下前后只完成两张凭证。
参考文献:
[1]张献奇.会计信息化下错账更正方法刍议[J].财会月刊,2009,(12).
[2]孙艳华.会计电算化的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3).
扩展的复式记账法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在统一的账户体系下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其中,预算类会计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核算,财务类会计科目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核算。对于同时涉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在财务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搭载一个(或几个)预算会计科目,实现二者同步核算。扩展的复式记账法的特点是对会计基本复式记账方法进行扩展,以解决预算类和财务类会计账户同时核算时由于会计基础不同引起的记账矛盾。
(一)基本原理。理论上,独立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六个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进对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方法创新的思考韩晓明内容提要: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全面完善政府会计功能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顺利转换,尽可能降低改革的难度和成本,是政府会计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了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期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核算扩展的复式记账法行会计账务处理;独立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也包括六个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从会计核算的内含和外延看,上述两套会计体系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对应收应付项目确认的差异,即:收付实现制核算项目+应收应付项目=权责发生制核算项目上述公式表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是重合的,即收付实现制核算项目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存在不同会计基础间的差异,存在差异的仅限于应收应付项目,而这些项目基本体现于财务会计的六要素当中②,因此,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统一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基于此,在政府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仅涉及财务会计的业务和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依据常规的复式记账法进行核算;对于既涉及预算会计、也涉及财务会计的业务和事项,则采用收付实现制③,在资产、负债或收入、费用类科目确认的同时,也在预算类科目中加以确认,即采用扩展的复式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扩展的复式记账法核算的基本做法是,登记账户时,在采用普通财务会计复式记账法做会计分录的基础上,搭载一个(或几个)预算会计科目,即以相同金额同时登记至少3个账户。
(二)实质及优越性。扩展的复式记账法是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体系中重复的部分合并,实现在一套会计制度中同时反映两套信息的目的,即不再单独反映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而是通过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合并反映。因此,虽然形式上是扩展的,即在财务会计复式记账法做会计分录的基础上搭载预算会计科目,实质上,仍然是两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即“预算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体系”(见图1)。扩展的复式记账法通过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实现对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扩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避免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账”对同一业务的分别处理所带来的信息孤立,建立起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了政府会计信息的全面统一,同时,还能够保证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各自的积极作用。第二,清晰反映同一业务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有利于追踪预算收支的后续过程,在实现政府对与预算资金有关的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监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三,理顺了政府预算在年末进行权责发生制调整的会计处理,同时,统一的会计科目易于实现政府财务报告在各个层次的合并。第四,在扩展现有记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兼容基本的复式记账法,易于理解,便于操作,执行成本较低,较易实现现有会计制度体系向新制度的转换,而且,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工作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少。
扩展的复式记账法实务示例
以下通过几个政府和公益性单位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对扩展的复式记账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财政借入款(本金、利息)”为负债类科目,“一般预算支出”为预算类科目,“国库存款”为资产类科目。“一般预算支出”账户依据等式1进行平衡,“财政借入款(本金、利息)”和“国库存款”科目之间实现平衡⑦。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时,依据权责发生制记费用增加和累计折旧增加,不进行预算会计账户的账务处理,分录略。除了对上述既发生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采用扩展的复式记账法登记账户以外,其他业务仍旧遵循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一贯做法,采用普通复式记账法进行核算。会计期末,预算会计根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账户数据直接编制预算收支表,财务会计按照财务会计账户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运营绩效表)。实务中采用扩展的复式记账法登记账户时,可以对预算会计的账户打专用标记,以便于实现后续的会计信息生成以及进行稽核、审计。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用于相关的公共或政策性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由其下设的多个相关会计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之一。
财政总预算会计,又被称为总会计,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设置的预算执行会计,其基本职能是对相关财政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对经济过程进行监督及对资金使用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1.特殊性
(1)特定的会计核算对象。在我国中央、省、市、县、乡(镇)若干级政府都设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其通常被设置在国库管理机构,来处理日常会计实务,反映预算收支要求,帮助国库进行合理、妥善的资金安排和调度。
(2)特殊的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有权责发生制,是一种修正的现金制。一般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费用类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
(3)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
(4)独特的会计要素。财政总预算会计剔除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净资产”科目,反映其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2.政策性
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会计,其在执行国家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资金的调拨和分配。
3.广泛性
财政预算是一种计划、一种分配安排,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发展相关联。它涉及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资金收支情况的核算与反应延伸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
4.宏觀性
在年末,财政总预算会计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并集中反映,通过相关数据,领导者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上的监督并依此做出相关决策。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设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财政总预算会计创立。创立初期,名为“总预算会计”,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为会计要素,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较为简单。后来又更名为“财政总会计”,采用收付记账法。第二阶段:20世纪末,依据分税制等相关的财政体制的变革,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近年来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财政部出台了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正在执行的制度。
在会计职能上,财政总预算会计从最开始只重视记账、算账等的核算工作,到后来其职能特别是对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在核算方法上,由以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到如今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兼有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由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上,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变革,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如“资产基金”等相关的净资产科目。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财政总预算会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行为和财务信息已无法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去核算,且核算出来的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或者是错误的。虽然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了兼有性,但依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义务发生的时点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即不管是否收到资金或支出资金,只要权利义务发生即确认。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该原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首先,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只能核算资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但相关经济活动确实已经发生的,如未还的借款,已经成为债务,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付,所以无法确认。这就导致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能核算和反映那些看得见的、显性的债务,而对于那些看不见、隐性的负债则无能为力。其次,采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变动情况,虽然已经对资产和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依然不能全面强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无法明确核算预算单位的相关资产价值。最后,该原则强调的是实际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于缴入国库的资金来说,如果该笔资金是按照实际金额进行确认,那么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不利于年终时对报表的分析和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二)相关科目内容反映不明确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但有的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方向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借出款项”,该科目核算的是本级财政借给预算单位的款项,到期收回但不考虑利息的资金。但该科目没有继续细分借款的时间,并且如果发生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借款该如何进行核算说明,是否应该计入到本科目中,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信息没有被详细披露,不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三)相关的预算管理不完善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其管理体制对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利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来源于社会缴款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并且专款专用,只用于社会保险的预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并不充裕,资金在运转、安排、调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会造成财政负担。所以当政府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时就会让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状况认识不清,不利于财政相关风险的防范。
(四)相关投资核算不明晰
我国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绝大部分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股权投资以信托基金投资为主,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将股权投资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核算依据的相关信息常常难以获取,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量资金运作时,是否作为股权投资还需要看相关管理政策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对于政策理解水平不同的会计人员做出的相关处理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股权投资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数据存在偏误,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
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
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时点,对于那些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就能够按照时间点来确定为相应的应收、应付款。这样能够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人员,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那些还没有真实收入或支出的款项来说,账面上的反映是均衡的,减少了以前方法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债务风险的隐藏,使政府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二)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
结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五类总科目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加或调整。如我国的预算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可以按照收入的类型来对收入的科目进行设置,可设“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科目,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将其由级科目变为一级科目,更有利于对不同的收入明确的核算,增加会计核算的可理解性。又比如,对于现在前文“借出款项”,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其长短,可在其下设相关时间明细,便于随时了解债务的情况。
(三)改革相应的管理形式
首先,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和领导主体,明确财政会计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资金的使用与收入更多与相关的政策导向相适应。其次,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存在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防止由于信息缺乏导致的某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错误,降低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四)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
根据制度要求,财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完全由购入时的成本确认,忽略相应的折旧和摊销,而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其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数额增大,不应在被忽视,而需要冲减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样核算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财政部门资产的价值。
预算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区别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是多个方面的统一要求,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的需要,也是各部门各自维持正常运转、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因为现行制度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改革预算会计制度自然会对各非营利组织部门的会计工作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总体趋势是促进我国会计制度更加完善,便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更方便与国际社会接轨。
一、改革预算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现行制度存在问题
之所以要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因为它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较为现行预算会计体制较为呆板、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公开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以收付实现制为例,我国事业部门一直采用这一核算方法,由于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有比较方便快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部门内部发生的经济活动种类逐渐增多,数量也明显增加,实付实记的收付实现制的弊端日渐显露。现金的支付与收入登记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部门经济活动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业务,实收实付的记账方式显得太过落后,也更易导致错账,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十分必要。
(二)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非营利性组织的各部门财务处理工作日益重要,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无法避免的环节。经济腾飞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科学先进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有效的管理其他事业单位,也能够保证各种公益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采用先进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能确保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正义。同时,逐渐完善的经济体制也需要逐渐发展的会计制度相匹配,相互协调的体制和制度才能齐头并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科学的会计制度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各部门会计工作质量,整体提高各部门的财会工作水平,从而满足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旧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各部门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了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种单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各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部门,负责调配各种公共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真正体现了人民权益。事业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由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应当渗透到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包括财会部门的会计制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形式变化。服务型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公益机构需要接受来自社会大众的监督,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然而旧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信息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要求,因此,对部门的制度进行调整改革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管理者时的官僚制度严重制约了公共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角色的转变,部门自身的维护和发展同样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
(四)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益性组织的工作性质是服务社会、管理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让最多的公民获益。这些相关部门的会计核算信息能够为其部门内部的工作情况提供基本的记录,便于管理者及时进行工作调整和制定新的工作安排,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的调配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出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也非常必要。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重新确立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确立了新的会计目标。相较之前的核算目标而言,新目标不仅能够发映出部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还能发映出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程度。并且新的预算制度明确表示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部门的预算会计信息,而不仅仅只是作为政府以其他公益性组织的部门日常经济活动记录。这一新目标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只有确立了服务性的新目标、公开日常信息,才能彻底推动事业单位角色的转变,才能更全面的服务大众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公益性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新目标的优越之处在于,向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能够促进部门内部的自我净化和自我监督,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优化核算方法
在核算方法方面添加了“双分录”的核算方法,所谓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就是在事業单位的日常会计科目的资产、负债等会计业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入、支出等会计业务中采用较为简单的收付实现制这两种核算制度,当一笔业务的发生同时涉及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时就采用两种核算制服,即双分录核算方法。采用这一核算方法能够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准确性,既可以反映部门财务状况,又可以体现出部门对预算财政的执行力度。新天际的核算方法同时满足了计划和执行的管理要求,保证部门会计工作的质量,维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做出最有针对性的决策。同时又与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有所区别,突出公益部门的工作性质。
(三)增设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对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会计记账的业务内容。例如将政府持有的债券股权等单列为一项,这样可以使政府行为更加明确,政府财政收入支出也会更加清晰明了,对国库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改革之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国库资金收复做具体的划分,但是国库划拨资金或者税收等都会引起公益部门的资金大幅度变动,然而旧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详细反映政府拨款造成的资金变动,为日部门日常会计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容易造成实际发生业务登记与预算不符合。在纳入了政府部门的收支管理科目后,可以有效避免资金流通过程中环节接洽部分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部门预算会计工作的质量,也能确保向信息使用只提供有效并且精确的信息,助力管理者制定决策。
三、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核算制度的影响
会计核算制度按的改变对各个公益部门的会计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权责发生质的引入为例,权责发生制本来是我国的企业会计采用的核算制度,但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说在负责业务的处理以及跨时期业务的会计操作方面拥有很大的优越性。公益部门的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靠拢有助于部门的高效运转和合理管理。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首先就要在核算制度上靠拢,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公益部门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非常必要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加强成本控制,有效进行资金管理,确保账面与实际资金流动相符合。也能够提高管理者对自己部门的资金状况的了解程度,便于其严密控制风险程度,避免无效损失。最后,权责发生制的引用能够为公益部门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加强政府对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
(二)部门单独预算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的是为了监督资金流动,反映预算的执行程度,将各个门类的部门单独进行预算可以细化会计的记账科目,增加账面的准确性,也能够为信息查阅者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真实反映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程度。同时,部门单独预算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会计素养更容易得到体现。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清晰,部门对每个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更加具体。并且部门参与预算能够明确反映各部门的详细情况,能够为财政划拨的调整以及新时期工作规划提供有力依据。并且部门预算可以为单位整体工作计划提供详细的部门成果,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工作成果加总得到单位整体的工作情况,方便管理者对自己所管理的部门的整体管控,也为信息参考者提供了多种参考途径。
(三)引入新制度的影响
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对新制度的引入,例如政府采购制度。顾名思义,政府采购制度就是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一套政策和办法,企业通过竞标等方式与政府的基建项目进行合作,通过由政府出资、企业执行的方式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或者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的物资也可由企业直接提供,这种直接采购也属于政府向采购制度的规范内容。由于政府采购制度的引入,事业单位各部门进行采买的资金流动从支出到记账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手续,这往往导致显示资金流通与会计账面不符合。而采用政府采购制度之后可以将政府的购买行为集中管理、统一实施,有效避免账实不符的情况。另外,政府采购制度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公开程度、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公效率。
(四)新资金管理办法的影响
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要采用新的资金管理办法,这会对公益部门的会计核算产生不小的影响。以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为例,国库单一账户就是用于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管理的统一账户。这一制度使得部门资金流动更加规范化,会计人员的记录项目及包含了收入也包含了支出,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要求更加严格,也提高了各公益部门的资金管理水平,同时也从内部推动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例如公益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从财政领取工资,人民银行直接划拨,并未经过部门内部的会计核算流程,这时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便无法满足部门各项会计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容易导致记账遗漏、错误等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是改革的必然措施。
四、结语
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不只是影响我国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还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更对我国整体会计体制和经济体系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大,公众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全民监督的目标越来越近。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也会因为监督力度加强而更加严谨,工作效率会由于体制更加健全而提高。另外,由于新的改革措施涉及到细化会计科目,增设核算内容的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会随之下降,责任更加明确,资金流动记录更加详尽。服务型公益部门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总之,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9):63-64.
[2]沈丽欣.預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56-57.
[3]韩晓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5(13):141.
(1)、根据日常业务和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2)、审核凭证,试算平衡。
(3)、对账
(4)、结账
(5)、编制本月的相关报表
(6)、打印会计凭证,与原始凭证粘贴装订成册。
二、实习内容
1、了解单位的情况,该单位为行政单位,了解其各职能部门的设置。行政单位的主体是行政单位;对象是执行单位预算过程中各级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的领拨、使用及结果;原则为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清晰性、收付实现制、专款专用、实际成本计价、重要性;特点为目标是行使政府职能,经济业务活动范围较窄,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财务管理以预算拨款为中心,收支核算必须严格服从预算管理的要求,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2、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单位的主要工作与相关职能。
3、了解工作部门—规划计划财务处的主要工作与职能以及记账方法、会计制度等。
4、帮忙送文件、打印和复印文件、会计凭证等,熟悉工作环境及适应工作环境。
5、查阅相关会计凭证,了解主要会计科目与主要业务等。其主要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主要会计科目有暂付款、固定资产、暂存款、拨出经费、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应付工资等。我们接触到的主要业务是报销和借款。
6、手工对账10年1月—6月份,主要是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理解和掌握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这一账户。
7、运用excel表格制作固定资产明细表,掌握和运用excel表格的功能。了解到该单位的固定资产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理方法不同,该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摊销。
8、整理和修改xx年年会计凭证,了解其主要业务、会计科目及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对应及粘贴方法等。
9、了解“用友财务通标准版”的主要功能及与学校学习的用友软件的不同。运用用友软件的好处,包括:采用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现代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为整个现代单位的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更加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10、运用“用友财务通标准版”记账,主要是10年7月份的业务。主要业务是报销和借款。
11、修改错误凭证,理解和掌握主要业务的记账方法及各会计科目的作用,熟练运用和掌握“用友财务通标准版”。
三、实习心得体会
这两周的实习给我的感触太深了,仿佛一下子长大成人,懂得了更多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真谛。让我更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到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下面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会对计工作的认识作以下总结:
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单位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
从知识上讲,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单位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我认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使我有了动力,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兴趣,我决定回学校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1、学习好预算会计,掌握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为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为权责发生制。
2)会计要素构成不同,预算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3)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会计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预算会计为: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办法;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
2、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用友软件,虽然用友软件在学校曾经学习过,比较熟悉,但与实际操作中的用友软件有一定的差别,学习得还不够系统与全面,仍需继续钻研与学习。
3、熟练掌握excel表格的功能。
4、熟悉和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和其他知识。
二、实习单位的业务流程
该实习单位的业务除了日常的财务处理外还要对全省的各个××部门进行审计,规划和计划全省的××部门的财务资金及相关工作。其日常的财务工作主要是通过“用友财务通标准版”进行操作的,其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日常业务和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2)、审核凭证,试算平衡。
(3)、对账
(4)、结账
(5)、编制本月的相关报表
(6)、打印会计凭证,与原始凭证粘贴装订成册。
三、实习内容
1、了解单位的情况,该单位为行政单位,了解其各职能部门的设置。行政单位的主体是行政单位;对象是执行单位预算过程中各级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的领拨、使用及结果;原则为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清晰性、收付实现制、专款专用、实际成本计价、重要性;特点为目标是行使政府职能,经济业务活动范围较窄,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财务管理以预算拨款为中心,收支核算必须严格服从预算管理的要求,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2、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单位的主要工作与相关职能。
3、了解工作部门—规划计划财务处的主要工作与职能以及记账方法、会计制度等。
4、帮忙送文件、打印和复印文件、会计凭证等,熟悉工作环境及适应工作环境。
5、查阅相关会计凭证,了解主要会计科目与主要业务等。其主要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主要会计科目有暂付款、固定资产、暂存款、拨出经费、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应付工资等。我们接触到的主要业务是报销和借款。
6、手工对账10年1月—6月份,主要是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理解和掌握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这一账户。
7、运用excel表格制作固定资产明细表,掌握和运用excel表格的功能。了解到该单位的固定资产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理方法不同,该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摊销。
8、整理和修改xx年年会计凭证,了解其主要业务、会计科目及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对应及粘贴方法等。
9、了解“用友财务通标准版”的主要功能及与学校学习的用友软件的不同。运用用友软件的好处,包括:采用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现代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为整个现代单位的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更加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10、运用“用友财务通标准版”记账,主要是10年7月份的业务。主要业务是报销和借款。
11、修改错误凭证,理解和掌握主要业务的记账方法及各会计科目的作用,熟练运用和掌握“用友财务通标准版”。
四、实习心得体会
这两周的实习给我的感触太深了,仿佛一下子长大成人,懂得了更多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真谛。让我更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到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下面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会对计工作的认识作以下总结:
一、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单位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
从知识上讲,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单位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我认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使我有了动力,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兴趣,我决定回学校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1、学习好预算会计,掌握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为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为权责发生制。
2)会计要素构成不同,预算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3)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会计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预算会计为: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办法;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
2、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用友软件,虽然用友软件在学校曾经学习过,比较熟悉,但与实际操作中的用友软件有一定的差别,学习得还不够系统与全面,仍需继续钻研与学习。
3、熟练掌握excel表格的功能。
4、熟悉和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和其他知识。
二、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会计不是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实际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只是有很大的差距,应本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注重以后的实践学习。会计工作需要我们要认真仔细,有耐心。
随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分工愈发清晰明细,政府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将其市场职能的重点转向公共物品的投放,财政在市场中的职能已由单纯的分配,逐步向综合管理转变,政府需更全面的市场信息作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在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与成本和费用之间进行合理配比,促使政府的决策更透明高效,这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政府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提升政府财务透明度
引入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反映的是政府财政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它为市场提供了政府真实的财务收支情况,全面反映出政府资产负债变化的动态情况,使得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信息能得以充分公开,从而满足公众对政府财务信息获取的要求和意愿。
(三)有利于政府绩效考核,提高政府执行的效率
提高决策质量和公共部门效率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通过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从而提高政府的市场效益。权责发生制的实行,将政府在市场活动中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配比,把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与市场真实的成本进行量化对比考核,这不单可以促进市场竞争,还有利于通过最小成本获取较大效益,节约社会公共资源,对市场管理当局的业绩进行衡量和监督。
(四)有利于政府债务的评估,防范财政债务风险
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下,政府预算会计仅核算了政府的一部分债务,政府到底有多少债务,难以进行准确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政府向银行的借款,只有在收到银行借款或归还时才会被纳入政府债务核算的范畴,而对于以政府资信为担保,应付未付利息等隐性不能准确核算的债务则难以准确反映。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较为全面的财务信息公开反映,从而有利于降低了地方财政债务风险。
二、权责发生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政府资产与负债难以有效估价
在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逐步转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困难的工作是如何对政府所拥有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评估,并按市场中的实际价值登记入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从而确认政府所占有市场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作为会计核算和政府资源分配的参考。而又属于市场非交易性活动,很难在收入与费用之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配比关系,政府所拥有的实物和无形资产在市场中的真实价值也很难得到准确的计量,政府所拥有的市场收入也很难得到客观估计和计量。
(二)法制环境与监督体系尚未健全
财政预算会计是存在于政治环境中的一套会计体系,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的要求更高,要保证财政预算会计信息在市场中客观公正,健全的法律环境与监督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与监督体系,急促推行全面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难以管理,更加弊大于利。
(三)基础条件和人员素质未达要求
引入权责发生制,对财政信息系统,财政会计的核算方法、财政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各地财政预算单位数量庞大,管理水平差异也很大,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预算会计核算改革尚缺乏足够的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储备。
三、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确定财政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继承传统预算会计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坚持由易入难,趋利避害原则,采取修改的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相互结合的形式,先修改当前的记账方式,待时机成熟后,再对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和已发生的负债进行评估登记入账,编制新的资产负债表期初数。建立起具操作性的会计核算体系和科学的财务综合报告体系,使改革后的会计信息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执行的结果,从而全面反映政府财政状况和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二)明确财政预算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
目前,进行全面权责发生制改革时机尚不成熟,预算会计改革的重点应是从记账方法入手,逐步修改当前政府预算会计的记账方法,随后扩展到现有资产和负债的核定。权责发生制改革后的会计核算信息不仅能反映出本时期资金的运动和结果,还能反映出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和积累结果。
(三)规范财政预算会计改革的核算过程
对财政收入还保持原收付实现制核算,对财政资金从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这一流程使用权责发生制,财政部门计划下达后即可列支出,预算单位收到指标计划即列收入。通过将政府债务集中清理和计量后,把政府和相关部门所负担的所有债务,包括利息费,全部纳入会计核算和监督范围,真实反映历史债务和本期负债的概况,科学合理把政府债务分摊到会计期间,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发生。
厦门大学李建发教授在他的著作《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中详细地介绍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改革情况,暗示性地指出预算会计的国际化改革趋势在所难免。回顾我国10多年的企业会计改革,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看,与国际惯例充分接轨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无法从企业会计改革的轨迹推断出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但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的,环境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于经费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完全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来解决,同时由于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加深,高校会计制度的国际间协调已经有了客观需求。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力求通过对美国高校会计体系的演变及其现状的,探索一些客观性的东西,为我国高校会计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会计规范体系:“双轨制”的演进
美国将大学分为政府型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会计规则。政府型大学主要由州与地方政府资助,其会计规范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公告;非营利性大学则由政府以外的经济主体资助,其会计体系则服从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美国高校会计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直至1989年才最终确立了现在的“双轨”模式。
1.早期由NACUBO规范会计核算的。“全国大专院校事务官协会”(NACUBO)是一个民间的协会组织,就像美国其他的协会组织一样,NACUBO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标准,并形成《高等教育财务会计与报告手册》作为对高校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约束。NACUBO的权威性得到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认可,如1973年AICPA的“行业审计指南”中,有关“高校审计”部分就采用了NACUBO《手册》中的内容,1974年AICPA的“财务状况报告(SOP)74-8”中“高校财务会计与报告”部分也是按照《手册》的内容制定的。NACUBO现在仍然是美国高校的非官方管理机构,只不过在FASB和GASB成立以后,NACU BO就不再制定新的会计规范,而仅是在高校范围内对FASB与GASB的准则进行解释与。
2.FASB与GASB“斗争”的时代。FASB成立以后,财务会计基金委员会(FAF)于1979年赋予其制定所有非营利组织(不包括政府)的会计准则,这其中包括那些非营利的高校。1984年GASB成立后,FAF又授权它制定以州和地方政府为会计主体的会计准则,公立大学就被划为GASB的管辖范围中,这样,就出现了高校按照公立与私立分别适用不同准则的情况,如下图:
财务会计基金委员会(FAF)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非营利高校(私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政府主体高校(公立)
GASB在成立之初就发现了这个,提出应指定一个单独机构来制定大学(公立和私立)的会计准则。FAF于是联合“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GASAC)组成了复议委员会,预计用5年时间,在1989年4月前,完成对高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这一问题的调查。在这期间,由于FASB一直没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所以两个机构没有形成准则冲突。这种矛盾终于在1987年暴露出来,当年8月FASB了第93号准则,要求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包括高等学校)都必须从1988年开始提取折旧。然而此前政府高校一直按照AICPA公布的“高校审计”不提取折旧。针对这个问题,GASB立即了8号公告,不允许政府高校执行93号准则。此时,FAF的五年调查还没有最终结果。对于GASB的反应,FASB做了让步,了第99号准则《非营利组织折旧确认的生效日期的推迟》,决定将93号准则的生效日推迟到1990年1月1日,以等待FAF的审议结果。1989年11月30日FAF终于做出决议,确定将GASB的行政管辖权限定于州与地方政府的会计主体,包括政府承担的高校、卫生机构以及公共事业单位;FASB为其他会计主体制定会计准则,包括非营利性大学和卫生保健机构,并建议两个委员会相互协调,尽量减少相似会计主体同一事项的差异。
3.两组织协调发展的时代。重新确定了职能权限后,FAF要求两组织在制定准则时尽量相互协调。1991年,GASB了第15号公告,允许公立高校会计报告采用“政府模式”或者“高校审计模式”,部分地承认FASB的一些规定。1993年6月FASB了第117号准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求高校在披露信息时以高校为主体,这不同于传统上以基金为主体的披露方式。1999年11月,GASB第35号准则《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要求公立大学分别按照“主体层面”和“基金层面”编制会计报表,前者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必区分各基金的详细情况,后者仍然按照传统的基金报表格式。GASB第35号准则实质上接纳了FASB的117号准则,公立与私立大学会计报告逐渐走向统一。
二、“基金”会计为主的核算方法
美国高校会计核算在传统上就使用“基金会计”模式,尽管FASB117号准则已经不再要求私立学校按照基金会计核算,但现在美国大学仍然主要以这种模式核算。
“基金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将收到的各类资源按照提供者限定的用途分为几类基金,每类基金账户各自独立,分别登记收入、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并在会计期末结出余额。最常见的基金类型包括:(1)流动营运基金。是为了完成学校主要任务(如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的经济资源,该基金一般分为限制性的(如学生的补助、科研活动)和非限制性两类。(2)房屋与设备基金。用来更新学校长期资产(如房屋或土地),或者为偿还长期债务而储备的资源。(3)贷款基金。用来向学生、教师和雇员提供借款的资源。(4)留本及类似基金。是指从捐赠人处获得的,只能花费本金获得的收益,却不能动用本金的捐赠款。(5)年金和终生收益基金。指附有延期赠予协议的基金,收到捐赠的人必须要等到特定时间以后,或是协议规定终止后才能使用该基金。(6)基金。学校充当保管员,为存款人(比如学生组织)保管钱的一种基金,存款人可以随时支取。
高校“基金”实际上将一个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分成若干个小的“记账”主体,对于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区分不同的记账主体登记,而不像会计那样只有一个记账主体,这就会产生同一个会计科目(比如“现金”)分布在不同的基金科目中,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分类披露。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是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是为了反映各类资金(拨款、捐赠、赞助等)的使用情况,所以它要采用分门别类的“基金”来体现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要求。学校不同于企业,企业投资人将资源投入后,关注的是盈利性,对于资源被经营者如何使用并不关心;学校是非营利组织,它的义务是按照资助人的要求将资源用于指定的用途,相对于投资人来说,资助人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上述六类基金中,“流动营运基金”是用来核算学校主要经营活动的账户,记录的都是日常业务活动,一般包括教学、科研、公共服务、教学支持活动、学生服务、学校支持活动、房屋使用与维护活动、奖学金、强制性划转、非强制划转、辅助企业、和独立经营部门。有些学校的辅助企业、医院、独立经营部门采用自主经营核算的,那么就不必在基金会计中核算,而是单独地采用企业会计模式。在流动营运基金中,发生的所有业务都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进行核算,其基本程序与企业会计核算原理十分近似。
三、启示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始终伴随着预算会计的改革而变动。新成立初期,高校执行的是和政府一样的预算、决算办法;1965年高校会计核算由借贷记账法改为收付记账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减轻财政压力,国家允许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以收抵支”制度,部联合财政部了部属高校校办工厂财务会计制度;1988年依据新修订的《会计法》国家对原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了新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但基本框架依然以计划为基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部从1993年着手酝酿新的预算制度改革,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执行的就是1998年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次改革重新启用了借贷记账法,记账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回顾50多年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不难发现尽管预算会计的改革步履蹒跚,但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并且,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转型,预算会计体制正在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坚冰,向市场经济转变。无论是借贷记账法的回归,还是权责发生制的部分,都在预示着高校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方向。未来我国高校会计改革必然是在整体预算会计改革的框架内进行。但是,高校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会计改革仍要体现出一些特点。
1.改革的目标: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上我国高校都是以公立为主,所以整体会计制度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比如,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要进行预算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与美国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我国的这种制度显然没有考虑到其他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国家以外的主体与高校发生财务关系,他们也需要了解高校的经营情况,所以,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我国高校会计信息还没有实现公开披露,而仅仅是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这使得其他主体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美国高校则不然,任何人都可以在高校的公开网站上得到财务报告。公开信息有利于提高国家、捐赠人、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率。
2.改革的方法:单轨还是双轨?美国高校会计核算采用的是双轨制,GASB规范公立大学,FASB规范私立大学。应当看到,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上的原因,双轨制很难解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这种冲突已经在美国暴露出来。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近几年来美国公立与私立大学的会计制度开始趋向一致,实践证明两套管理机构没有更多的优越性。我国完全不必要设立两套会计管理机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会计管理机构客观上只能是财政部门。那么要不要由财政部门针对公立与私立大学设立两套会计核算与披露办法?我们认为也不必要,毕竟客观上还没有这样的需求,私立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套核算办法中应该可以协调这种会计差别。
二、明确政府会计责任及目标定位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公立单位委员会研究报告第一号》明确了政府财务报告以下的目标:中央(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必须阐明政府或其下属主体对财务事项和托管资源的责任,从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提出了全面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等三个层次的目标。由此可见,不同的信息者对政府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良好的政府会计系统应能够提供使用者多样化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政府会计的会计责任应该是多元的和多层级的。首先是明确政府的公共主体责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的非一致性,公众、公共资金的管理者(财政部门)和公共资金的使用者(用款单位)形成了双重的委托关系,会计责任必须基于政府公共主体受托责任,形成清晰的公共资金运行路线;其次要明确将业绩评价作为政府会计的会计责任,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与产出”等公共行政绩效;第三,应有助于形成社会公共信息,成为政府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内部信息,接受外部监督质询的重要途径。如何定位政府会计责任和明确政府会计目标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会计责任要求,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为: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其他机构及其他使用者提供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和业绩有用的信息,同时为经济和政治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按照便利性、公开性和效率性等原则,编报和披露具体的财务信息。
三、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应计制记帐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来临,绩效预算改革必将成为我国预算改革、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人们意识到政府的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对其进行评价也是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等方面有分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运做,提高政府进行有效决策的能力,并且对政府的运行绩效评价,而这些都是收付实现制基础的信息所不能满足的。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会计需要改革现行的政府会计记账基础,应计制能较好的完成新公共管理主义有关的要求,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政府财务状况和对政府活动进行绩效评价,完整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由于应计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和政府的受托责任,更好的帮助经济决策,因此无论是从政府职能转变还是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看,引入应计制势在必行。由于收付实现制和应计制各有优劣,只有将应计制和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反映政府财务收支的全貌。目前应根据我国的国情,按照从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顺序循序渐进铺开,在政府会计实行基金会计后,可以对不同的基金和账户群采用的不同计量重心和会计记账基础,实行多种记账基础并存,记账基础的改变将对我国政府会计的会计要素定义及确认、记录和报告产生根本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规范的政府会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12- 05
1 引 言
会计属性的研究,是会计理论基础问题,似乎已成定论,但会计的属性定论为:管理活动、工具论、信息系统等至今不乏争论,总定义在社会学科下的管理科目,已既成事实。2010年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分会在河北承德召开的国际会计史学术会议上,有学者向郭道扬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您就会计学与数学的关系说说见解。郭教授从会计学与数学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分析了两学科的关系,从中反映了会计学科的二重性,即会计学既有其社会学科的一面,也存在其自然学科的一面,会计学,其实是交叉学科,具有社会和自然二重属性(本文不再述及)。本文基于会计二重性,认为会计方法中的会计分录也遵循二重性,进而构造出计算等式法,它是现行会计分录“科目对应方法”的基础。会计分录是对会计受理的会计事项进行分析,确认复式记账的对应关系,从而据此登记账簿的业务过程。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确认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借贷方向,是记账、算账的依据,是期末结账、转账,核算经营成果,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会计分录的编制是专业学习中的关键知识点,学习者掌握了会计分录的编制,也就基本掌握了会计方法中的要素、确认、计量中的主要技能知识点。现行会计分录编制方法为科目对应法,几乎囊括《基础会计》或《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工业会计》、《金融会计》、《商业会计》、《预算会计》、《国际会计》、《纳税会计》等相关会计类教科书,其业务分录处理对应关系清楚,来龙去脉清晰,是不言而喻的;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科目对应法,不便学习者把握会计核算的精髓,往往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二重性前提下的会计分录编制方法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将新的会计分录方法定义为计算等式法,把会计分录方法定位于知识的关键点,使会计分录方法更加完善。
本文中所提出的新的会计分录计算等式编制方法,是源于教学实践摸索中的经验总结,已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通过会计分录编制方法的研究,试图将已经取得的良好教学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2 会计分录编制的新方法――计算等式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之所以提出这个题目是因为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作为核算财政资金的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具体表现为政府在对公众、人大提供财政会计信息时侧重于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内容,强调按照政府职能进行资金分配的情况,对财政资金具体用途,使用效率很少提及;财政工作审计报告中把财政总预算会计审计与部门预算会计审计人为分割开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审计被局限在对部门经济纪律的审计,很难从财政整体高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自身职能的效能进行综合分析审计;财政部门在具体执行预算过程及年终决算当中也是把财政总预算会计和部门预算会计分开进行核算、填报。不利于两个会计核算系统信息的汇总、对照分析。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关系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设在一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为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两大体系,是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类似组织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及各项业务活动的会计专业,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都属于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会计要素分类和主要账务处理方法相同,会计报表种类及主要项目也相同。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首先在会计主体不同前者的会计主体是一级政府包含有政府所属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后者的主体指具体的各个不同的履行政府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但是两种会计制度又有着诸多联系:首先两者核算对象都是财政资金,但是所核算得资金的所处状态不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预算年度内所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及将所有收入按照不同政府职能在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从同级财政预算年度分配到本单位资金及这部分资金在实现本单位职能过程当中的具体用途耗用和资产负债形成情况及结余情况,由此可见两种会计核算对象有清晰的资金继承关系。基于以上情况两种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当中必然存在互补因素,所以两者从会计核算角度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不能重此轻彼,割裂两者联系。
二、财政预算与财政会计核算之间的联系
政府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按照政府职能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科目之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透过公共财政预算,可以使人们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体现政府政策意图和目标。财政预算既是履行政府职责,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计划,同时又是以推进财政管理技术科学化的基本手段限制政府收支的一种方法,是财政资金管理技术科学化进程的一个结果。政府预算又分为部门预算和财政总预算。所谓“部门”是指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一般指政府所属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预算角度也可以称为部门预算会计。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它以部门为单位,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财政总预算是由一级政府所辖的公共部门的部门预算汇总组成。预算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在执行阶段,各收入机关依法及时、足额地完成财政收入计划,预算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对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拨款,各职能部门根据拨款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也正是在预算执行阶段出现的,负责按照会计模式具体核算记录预算的各种执行情况,在决算阶段(预算年度结束之后),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决算,相应会计编制决算报表。交立法机关审计和审批。
三、导致两种会计信息使用不相匹配的原因
主要是应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繁多,部门核算当中非财政资金运行情况复杂,经济分类支出科目汇总相对困难,如果沿用过去的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报表抄报阶段,或者虽然一些部门采用了电子记账方式,但是由于电子记账只是对手工记账方式的简单模拟,总预算会计和部门算会计仍然由于会计科目不同、业务流程差异,软件系统不同而分别不同帐套进行核算。那么在技术层面上,就不可能很流畅的使两种会计核算信息得到完美衔接。使得财政资金使用信息更多的侧重于信息完整便于收集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内容,公众了解的财政信息也仅停留在财政资金在各职能部门分配的阶段上。
四、如何更好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衔接
第一种手段是通过统一的报表格式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在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下,财政资金的收入归集、使用情况,存在连续性,总预算会计的预算支出即为部门预算会计的拨入经费,部门预算会计所核算的资金支出属于财政总预算分配之后的资金的具体经济用途。所以部门预算会计主要是对资金用途进行详细核算,主要核算部门在行政运行和开展事业活动当中的具体支出。如对交通费、办公费、培训费等的支出情况记录,应当把本级政府所有的交通费、办公费、培训费等进行汇总,以便在不同部门,及不同政府间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在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之前,部门会计的经济用途支出信息财务信息的汇总只能通过事先规定的固定格式以报表形式来体现,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和艰巨的工作,需要把不同部门,不同款项资金、按照不同经济项目支出分别以固定位置列示,然后把多张相同报表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在手工填制报表的情况下,依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想很快的完成这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计算机条件下,使用办公软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可行,关键还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全面的披露。
第二种手段即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上,依靠高度发达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把不同地域的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作为终端,财政总会计部门作为中央信息处理中心,同时结合预算执行各财政业务科室,使用相同预算及核算系统,以国库为唯一银行账户,建立统一的一套会计账簿,把由于部门分散,资金量巨大的财政资金统一合并到一个大的会计核算系统当中,进行数据的统一归集整理。以便更方便快捷的从财政资金经济科目获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情况,更全面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提高政府收支透明度,以便接受适应公众对财政资金更高的监督要求。
(作者单位:阳泉市矿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参考文献:
[1] 苏欣.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J].山西财税,2010年4期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与国际惯例不接轨
在1997年的预算会计改革中,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即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这种划分使构成非营利组织的民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无从归属,不利于各国政府进行比较。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对预算会计的概念和外延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更科学的划分。
(二)缺乏统一完备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体系
从西方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政府会计准则、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相配套。其中,政府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能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1997年我国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虽然形成了覆盖几十万预算单位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体系和层层汇总上报的会计报表制度,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同时,会计报表设计不够科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不应涉及收支类项目。
(三)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预算、决算形式提供给立法机关与公众的。由于政府预决算的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和工作绩效,特别是在诸如政府受托管理的资源、国有股权及受益权、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情况等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从政府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从政府外部来说,预算会计信息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四)无法体现政府的隐性债务,弱化了风险和责任意识
现行预算会计只核算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直接显性负债,未核算当期已经发生而尚未用现金偿付的直接隐性负债,以及可能引起财政支出增加的或有负债。大量的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仍游离于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外。就目前来看,直接隐性负债主要包括到期应付而尚未支付的职工工资,按进度结算已明确应付未付的建筑工程款,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中尚未偿还的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缺口等;或有负债主要包括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产生的偿债义务,政府将承担国有企业潜亏需财政补贴而发生的拨付,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一部分需财政核销冲账而形成的损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自借(统借)外债自身无力归还最终由财政兜底而形成的支付,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或有负债等。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夸大了政府真正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债务被掩盖,政府偿付债务能力和承担负债风险的压力均被低估,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五)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不利于推进绩效考核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提高预算分配效率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也倍受重视。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必须以政府部门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为基础,否则便无从谈起。但是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与以投入控制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的会计核算难以公正客观地核算成本和反映运营结果,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六)现行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反映政府资金活动的全过程
缺少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导致价值背离、资产虚增、成本不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通病。总预算会计制度未能体现对国有股份权和有价证券形态的政府资金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预算会计制度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而不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二、预算会计体系重构的设想
(一)伴随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模式和方向发展
预算会计是核算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它可以是政府会计的一个分支,政府会计的外延要比预算会计的外延广一些。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步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此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将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由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组成。非营利组织会计是能够涵盖排除企业会计后的所有的其他类型。不久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事业单位将撤出公共预算体系,逐步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届时公立、私立、外贸、混合制的事业单位将遵循统一的非营利组织标准,将有效的财务活动转化为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政府会计也需要遵循独立的会计标准,增强政府的持续管理能力。
(二)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如已确定的税收收入)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