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语文阅读课程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语文阅读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阅读课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阅读课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阅读课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阅读课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阅读课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阅读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课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课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课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阅读课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课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阅读课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阅读课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2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相较于其他普通高中学生存在阅读能力偏弱、基础不牢固的特点,随着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于信息量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于阅读而言,其作为一项基本的能力,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适应社会的前提,为以后提高职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切实的意识到语文阅读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或者名没有对中职语文阅读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因此来说对于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设置至关重要。

1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说过曾:“对于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设置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一味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将进入死胡同中。”对于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育而言,常常遵循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并没有“因地制宜”,遵循中职语文阅读的目的。

可现实中我们的中职教育模式而言,许多中职学校并“因地制宜”, 遵循中职语文阅读的目的。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主,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简单的考试进行测评。对于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管理模式怎能让从根本上让学生对阅读的提高产生效果?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自身具有独有的特点和不同与其他教育模式的规律。在中职教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就业为目的,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基本的办学导向,因此来说对于中职教育的语文阅读课程设置并不能一味的遵循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模式。因为普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的,其培养学生阅读的分析、运用能力,而不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理解能力。

2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对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来进行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阅读资源开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成功,中职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因此我们要对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探析。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如果说,目前状态下,初中、普通高中是把升学率作为追求目标,那么,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了,因此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职业教育基本没有升学的压力,不需要把以分数为依据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基本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更有条件、有空间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产生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固有的中职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

自中职教育实施以来,其由于受到学生素质的影响、教材的基本特定等因素限制。造成中职阅读教学模式设置不合理。教师不能通过正常的中职阅读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阅读,只是习惯的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设置去改变这种问题。因此来说通过必要的中职阅读教学模式创新,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人生。

例如在教授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也许年幼时就曾经说过,那时觉得自己和了不起,很伟大,长大了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级的人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慢慢地成熟,开始懂事有责任之后,这句话就只能卡在喉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一下别人,而常常忽略了自己。

其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阅读而言,不管对于中职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是自主行为,不应该强加教师的理念。但是在传统的中职阅读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只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又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例如: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在教《雷雨》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同一位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一会儿演周朴园,一会儿演鲁侍萍,然后对他们心理感受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最后,课程设置并没有统筹兼顾。

对于中职语文阅读课程教育来说,其只是一味的注重阅读教育的本身,并没有把其他阅读相关的内容,融汇到阅读课程中去,这样一来造成阅读的课程设置乏味,在中职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中职语文阅读的教学。

例如,在教授《项链》时,对主人公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应该注重不仅对课本内容进行讲授,而且要注重统筹兼顾,引入其他相关知识,让各小组进行探讨,畅谈自己心中的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3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

时间上的设置,对于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因该切实的注重设置的时间,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效果最佳。

对于时间的分配进行设置,对于有限的时间,任课教师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发挥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时间上的分配设置同等重要。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都存在阅读能力偏弱,这必将导致学习上的困扰,因此来说需要基于中职语文进行专门的阅读课程体系设置,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建立在遵循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对中职语文阅读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必要的优化。

对于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探索中职语文阅读的教育方法、尽可能通过课程体系设置高效率的进行教学,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各种有效的课程体系设置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积累和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根本上养成中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根本的提升,为中职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4讨论

职业技术教育注重的是以教育技术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理念,普通学生以升学为宗旨,以培养能力为根本,而中等职业学校生的语文阅读课程设置方法也多种多样。每个教师也会找出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阅读课程设置方法。在摒弃以前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中,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改进,此外掌握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度”,毕竟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会对课程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度包括对于课程设置的“深浅度”,控制课堂上的“时间度”,把握学生上的“气氛度”,唯有在此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职语文阅读课程体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篇4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学经典 小学语文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87-02

何谓“国学”?对于国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①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 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它们兼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

模式等,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 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由家长填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篇5

G623.2

智慧学习这一理念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课程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智慧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形成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重要前提,为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智慧学习环境,而笔者也主要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按照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资源,其中可以包括图片、文字,甚至是声音、影像,然后将其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自主预习,以此来对整体阅读内容进行感知,为教学过程中的拓展阅读作好准备。而教师则可以按照电子书包学生端所反馈的学习情况对自身教学方式以及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能保证其教学的灵活性,进而就能保证教学质量。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且还能够将学生阅读检测情况同步到云服务中,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查看或者是点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1]。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还可以自动记录学生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并且还会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再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这一数据引导学社过进行深入阅读,还可以针对这一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而学生则可以按照这些数据对自身进行改善,这样就能提高自身阅读效果以及能力。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还为为师生联系提供相的通信工具,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工具为学生推动相应的阅读材料,或者是为学生进行解答,最大程度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此来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还为学生拓展阅读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创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就能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训练,或者是写作训练,这样就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其阅读水平明显上升[2]。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中就包括了电子档案袋、个人评价、教师日志等评价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些评价对自身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就能有效地对自身阅读情况进行优化,以此来实现阅读生成。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途径分析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进而就能更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寻找语文教学资源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成性教学模式融入到其中,这样就能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合理的利用到其中,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和发展,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秦兵马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查找教学资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3]。

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要想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其教学方式十分多样,而生成性教学法作为教学有效地方式之一,其对于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里面有着非常多的高科技,以及专业内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对阅读课程进行有效地吸收和接纳,进而就能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重点着重突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阅读课程的影响和理解,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生成性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职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

职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不同,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们学习能力的锻炼,职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通常面临着高考考试的压力,教师也同样面临着不同的考核标准,因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更加侧重考试阅读题型的教学和训练。但是,在素质教育模式下,职中语文教师应当挖掘一切阅读元素,帮助学生锻炼阅读思维、阅读技巧,实现阅读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阅读活力

语文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让学生们能够完全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教学内容的价值,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热情爆发点,这样学生们才能充分投入到所教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追求自己向往的价值观念。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快速发现自己所向往的价值观念,引发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兴趣出发,不断激发学生们的阅读活力。职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传授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向学生们传递一种价值观念,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正是让学生们激发兴趣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做好兴趣引导和挖掘,实现阅读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完善。

比如,在职中语文教材《写人记事散文》之《小狗包弟》的教学过程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和其所养的小狗包弟的故事。在课堂教学前,我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狗,认为狗是一种通人性的动物,是人类的好伙伴。因此,在课堂上我以狗为主题对学生们进行兴趣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学硬件给学生们播放了大量有关狗的视频,给课堂《小狗包弟》的教学做有力铺垫。课文中表达了作者与小狗包弟之间浓烈的情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充分流露,为了让学生们在兴趣挖掘的过程中引感共鸣,我组织学生们讲述各自生活中与小狗之间的故事,不仅为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色彩,还能够引导学生们充分投入到文章的情感氛围中,发散阅读思维,激发阅读活力。

二、在阅读课堂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面临更高的教学要求,作为职中语文教师,应当在阅读课堂中不断树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能够在阅读课堂上学会吸收阅读知识点,迁移阅读材料,高效掌握阅读技巧,实现阅读情感的转化。在职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在阅读工程子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价值提炼。职中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应当实现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只有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创造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提炼自身人生价值。职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阅读体验的考虑和关注,使得学生们在自己的阅读需求上进行阅读,拓宽视野。

比如,在职中语文教材《新闻报告文学》之《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本章节新闻报告题材文章的教学,进行了主体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先搜索新闻报告题材文章的特征、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表达主体等等,使得他们能够在阅读课堂上主动学并主动探究知识。本课文主要讲解了我国太空飞行事迹,是对我国航天飞人事业的美好报道和赞扬,因此我从新闻报告文学的科学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该篇课文的报告时间、人物、内容以及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们实现自我研究与感悟。

三、加强阅读课堂指导

职中生在阅读能力上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但是其自我领悟能力较差,需要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进行及时指导才能够逐渐领悟阅读的正确方法。职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们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虽然在当前教育模式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但是教师的指导和纠正往往能够快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笔者从当前职中语文阅读课堂上考察分析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课堂指导的度,有的教师指导力度不够使得学生们在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上没有获得显著突破,而有的老师在阅读课堂上的指导力度过大,导致学生们反而无法获得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学生们在每一节阅读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出发,做到教学指导的同时进行教学调控,实现课堂状态最优化。

比如,在职中语文教材《写景状物散文》之《故都的秋》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文章阅读,继而在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及时指导,指导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语言朗读准确性、文章节奏、情感把握和主旨理解,有的学生极其缺乏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获得质的飞跃,同时为了使得学生们技能完善自身阅读方法体系,又获得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我一边指导,一边进行主体深化,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空间,实现双重突破。

【结 语】

如今,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高考这一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职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将考试易考阅读题型纳入教学范围,而书本中的其他阅读材料被严重忽视。因此,职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锻炼,获得阅读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7

一切学科教学的有序进行都是从学习语文开始的,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特别重要,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视野开放、团结合作以及具有文学修养的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尤其是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提高其整体素质。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兴趣、阅读习惯、基础知识、写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有效的加强综合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所教文章的导语进行设计,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加强阅读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种方式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这些方式包括:(1)语言经过锤炼后亲切、精炼、幽默,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辅助;(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3)鼓励并肯定学生学习的成效,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有助于其在阅读文章时体现情感。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这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其认识偏颇,但所有的认识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对于这一情况有正确的认识,以免破坏学生的阅读激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阅读课本,并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丰富阅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而教师增加学生对课文词语读写的数量,指导其收集词汇,是加强阅读积累的有效方法,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阅读效果的提高。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转变观念,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课文分析,增加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充分理解、消化课文,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阅读知识的积累也必须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这是进行深层次阅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必须对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进行关注,选择精彩语段和名篇让学生背诵默写,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积累相关的阅读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人文和语言的探究,通过对语言的探究了解其中要表达的人文情怀。如学习鲁迅的《故乡》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了解杨二嫂、闰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这些人物的描写进行探讨,尤其是描写其变化的语言,学生经过探讨可以了解到这些具有特色的语言所代表的含义。文章对人物前后变化进行描述,运用各种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向学生展示了这些人物变化的原因。学生通过对语言等关注,提高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有助于积累语言阅读的基础知识。

四、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阅读文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在充分解读文章的基础上获得写作经验。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知识,并加强必要的写作训练。教师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要创新写作训练设计,并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将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应介绍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知识的著作,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或课堂的形式进行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读著作,讲读过程中详细分析该著作的写作特色、目的,加强学生文学素养。

五、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逐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积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积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跟上教育发展的新步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兵.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J].新课程(教研). 2011(03).

篇8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群体性的优势,有计划地把研究性阅读纳入课堂,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习。长期以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一直被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语文教师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等等。但在高考的压力下,不少教师将阅读课用于讲授课本知识,更多地是侧重于应考技巧和考试策略的培训。他们只是将教学大纲所建议阅读的书目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或者仅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就不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指导。虽然过去在高三复习阶段大量突击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的做法,在特定的时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课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阅读课的开展一直是高中语文的薄弱环节。

1.怎样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搜集、整合阅读材料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这好比让学生在广泛的古今中外的文化作品中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对象,像挖一口井一样慢慢探究下去,总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甘泉。

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会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但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对读物的选择缺乏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

由于时间限制,阅读课一般应选择篇幅适当的书籍,不提倡在课内阅读课上进行长篇小说的阅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进行现代化、信息化的阅读课训练。

2.怎样指导学生多形式地开展阅读课,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课内阅读课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它和学生课外进行阅读的区别之一就是处在课堂内集体学习的气氛中,而读的又是课本之外的书籍,有助于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般表现出求知欲显著增强,思维活跃,呈现出短期的兴奋状态。教师可以抓住这种兴奋状态,有计划地把研究性阅读纳入课堂,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营造师生共同阅读探讨的环境,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建立新型的集体阅读模式。阅读课的模式不是僵化的,我们提出以下几种方式:

2.1 阅读与介绍相结合。

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先自主阅读和思考,然后就各自不同的阅读内容向同学们进行推荐,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品,优势互补,群体优化,充分发挥“合力效应”。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喜好,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对书目的选择、整合。

2.2 阅读与讨论相结合。

教师选择统一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如选择文学期刊,名家名作等),或由某个小组成员将课前收集的专题资料(如某位诗人的作品、某个流派诗歌研究)拿来进行集体性的欣赏阅读,共同研究。阅读可以与讨论的方式结合,以搜集资料的小组为中心进行探讨,就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获益。

2.3 阅读与直观欣赏相结合。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探讨。

篇9

目前,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学校普遍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低,具体表现在阅读教学安排时间较少且不紧凑,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少且不够专业有效。阅读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无味,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由于阅读教学方式的不当,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题性与目标针对性不强,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语文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们逐渐地对语文阅读厌弃反感,甚至产生了逆反放弃的心理。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这大大增加了学生们高阶段语文学习的难度,从而较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甚至整体成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

二、推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有效策略

鉴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低效、学生阅读能力不足与阅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我们应当尽快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快速化,经过调查研究以及深入探讨分析,以下是笔者关于提高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效益的几点策略。

1.阅读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有针对性.更加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再只采用以往课堂强制阅读的单一教学方式,要经常性地、定期地举办各种班级或者校园文化活动,每一期规定明确的阅读主题,例如校园课外读物比赛、班级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在阅读教学内容设置上,广泛听取接受学生的意见,改变以往不加筛选、毫无针对性的阅读材料与内容,尽量选取类型多样、针对性强的阅读材料,重点教授,调动学生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开阔学生们的眼界c知识面。

篇10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而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已经难以满足这项要求。为此,教师要致力于寻求一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路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科学有效的阅读课型设计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阅读难”这一长久困扰初中学生的教学难题,也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各科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进行阅读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语文阅读课型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的要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对于阅读课型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内容向课外内容逐渐拓展;第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第三,阅读教学要突出教师指导与引导的作用;第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情感与思维的共同发展;第五,阅读教学要求突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

阅读课型创新应当立足于课本上的阅读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阅读课程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一贯采取的“诵读—划分段落—理解内容—升华情感—总结”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理解的能力。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丰富阅读课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突出重点

在传统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采用分析型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课堂内容,没有体现出阅读课程的价值,没有突出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达到文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把握思维方向,并点拨思路技巧。

(三)创新课型模式

对阅读课型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在课型模式上进行创新。创新的阅读课型模式包括:第一,探究课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导读课型。教师介绍背景、点拨难点,学生自主阅读名著选段,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目的。第三,回讲课型。教师讲授阅读内容,学生独立回讲,教师点拨指正,让学生获得锻炼表达与理解的能力。第四,表演课型。教师编写剧本,学生通过排练剧本来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中人物。第五,欣赏课型。通过鉴赏文章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

(一)小说教学

新课标对小说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整体上感知小说作品的内容,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课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与总结。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表演课型,教师将小说排成剧本,让学生通过演绎小说里的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二)散文教学

散文的题材广泛,注重情感表达,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背诵课文、总结抒发的情感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观情感,最终让学生失去对散文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结合散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课型与探究课型结合的模式,在鉴赏散文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抒发主观情感的,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属于较难理解的阅读内容,学生不具备自主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文言文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在教师完成讲授课程的基础上采取回讲课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回讲阅读内容。回讲课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讲。这样的教学流程,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讲的作用,还要其在学生回讲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型创新,需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各项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新课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教师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92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基础又极其重要的课程,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其中的阅读教学,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形成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更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尝试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我将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与努力。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希望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轻松双赢的局面。但是因为部分教师还不能够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轻松把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时引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越来越长,讨论的话题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结果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教学的目标却不能得以实现,学生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从参考书或者互联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教案直接照搬照用,可是这些教学内容可能并不能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接受能力匹配,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知所云而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理念就是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虽然这些先进理念不断被提及,但还是有些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模式依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会让其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加之教师一味地讲解,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可想而知,阅读教学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只有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设计好阅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课上学有所获。

(二)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诵读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能够感知课文的内容,就必须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融入作者描绘的相关情境中,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桑娜与她丈夫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善良,让学生能够带着积极的情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比较法

比较法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将两种或者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比较法就是修辞方法的比较。分析比较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句式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比如在小学语文测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就是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等,同一个意思却能够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其中的巧妙用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真正促进学生对语文的驾驭能力。

3.想象法

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之后,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假设自己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在登高望远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亲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加入了自己头脑中的场景,这些独特感悟更加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阅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乐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篇1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也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往的阅读课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解读,根本不存在单纯的阅读,导致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优化阅读,如何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从而确保文本价值最大化,为学生终身阅读意识的形成做出贡献。

1.在自主探究中阅读文本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课改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相关资料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为高质量语文阅读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如:(1)了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如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等。(2)思考: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思考:为什么林黛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到自己外婆家还需要这样小心翼翼吗?(4)思考:说一说你对王熙凤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阅读中完成上述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应落实课改基本理念,通过阅读探究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构建。

2.在群文情境中阅读文本

群文阅读是指按照某一主题将一系列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也为健全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群文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组织学生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深秋书简》、《囚绿记》、《白杨礼赞》等文章放在一起阅读,需要说明的是,群文阅读不要局限在教材上,还要扩展到课外,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比如《荷塘月色》表达了荷塘的月夜之美;《故都的秋》从“清”“静”和“悲凉”三个方面入手对“秋”眷恋;《深秋书简》中感受秋,理解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等等。教师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每篇文章之后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总体上的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篇文本的中心思想。群文阅读在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宝库的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做好了前提工作,进而有助于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顺利构建。

3.在故事活动中阅读文本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是不设专门的阅读课的,即便有阅读课,也是让学生上自习。出现这种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不知道该怎样开展阅读课。于是一些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对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进行解答,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提高高考语文的考试成绩。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本看不到阅读教学的价值,同时不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组织故事活动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本,组织他们在小组内轮流讲故事,比如:学生可以讲课内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等故事,也可以讲课外的《上下五千年》、《史记》、《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故事,等等。对于文言文的故事,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以现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讲文本、讲故事,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端正学生的语文阅读态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使学生在讲故事中感受文本的中心思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自主阅读”等活动,目的是打破传统阅读课堂的沉闷局面,切实提高阅读课堂质量。在新课程改革指导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为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篇13

阅读是一种汲取,创作是一种表达,语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创造的美,但小学生的知识量不足,必须通过阅读来汲取知识,很多的小学也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但据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在课下会阅读课外读物,而且有阅读的学生,阅读的书籍也基本是娱乐漫画类的。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两点措施供参考。

一、让阅读进入课堂

我校的语文课本是长春版教材,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在课外阅读拓展上的要求却提高了不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按照课外阅读拓展的这些要求,让阅读进入课堂。小学生的自制力差,精神难以集中,所以要求他们在课下阅读也是不现实的,从这一层面来说,阅读课的开设就更为必要了。首先,我们要开设阅读的课堂,比如每周增设两节阅读课,让孩子有一个集中的阅读时间,研究表明,就小学生而言,课堂才是他们效率最高的地方,笔者在实践中已经证明,这种阅读课的开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以精阅读引领课堂

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以及阅读课的开设下,必定会进行一定的阅读活动,但小学生年纪尚幼,明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他们选择的书目大部分是漫画之类的,这种书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更有营养以及与语文课程关系更为密切的书籍。对此,笔者建议阅读课由教师选择学生的阅读书目,让教师从图书馆将可读性强书籍带入课堂让学生阅读。此间,教师要选择与教程较为贴近的书目,比如,学过《山中行》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带一些描写山水的著作或诗文进入教室让学生们阅读,从而也让学生更好地回归课本,把握课程,使其语文成绩得到更为迅速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