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篇1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篇2

高中的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评价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为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对教材知识进行传授和拓展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分析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问题解题思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材料可简单分为文言文史料、学术专著节选、表格数据示意图、图画类等常见史料,考查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读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文言文阅读功底较差,对文言文材料不能深入阅读甚至害怕阅读,过于依赖教师解读和参考答案,在考试中束手无策。(2)对于节选自专著中的史料所表达观点不能准确理解,常常按照教材的观点去分析问题。(3)对于图表类史料缺乏有效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4)对于图片类史料不能准确定位照片或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蕴含的深意,导致在回答题目时无从下手。以上问题是学生害怕面对非选择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思路

“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明确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对史料的阅读,以提升其史料阅读能力。对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史料的搜集和认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历史材料,然后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对所搜集材料的认读主要包括字词的音、义,词语的外延和内涵的解读,以及段落划分等。(2)史料的辨析与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搜集到材料后对材料进行辨析,弄清材料的来源、性质和价值所在,然后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和运用。(3)联系教材探究史料。学生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深入阅读之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史料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等),从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运用多种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去理解并运用史料。

三、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的题型多样,题目繁多,只有在训练中善于总结归纳才能不断提高解答能力。

1.关于“指出、概括……现象”问题的解答技巧。这类题目出现于材料题的第一问中,较为容易作答,一般从材料中提炼重要词汇和语句即可准确作答。

2.关于“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解答技巧。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能通过材料的阅读对材料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时间空间定位,然后联系材料的观点作答。

3.对于文言文材料的做题技巧主要有:首先对材料大意做简单了解,然后结合问题进行理解;其次要注意文言文材料的出处,并据此大概判断出材料的时间和性质,以方便结合问题回答。

篇3

(1)差异性教学策略的内涵

对于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但其本质基本类似于古代孔子提出的一项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虽然它达不到因材施教的高度,但却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基于这种差异性,制定出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此种教学策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受到了很多教师的欢迎,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来说,差异性教学则更多地体现在机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个性差异为立足点,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为目标,建立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2)差异性教学的特征

首先,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差异性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它首先关注的就是学生的个性及知识学习能力的特征,不同于传统教学策略中几乎都是对教师的关注,这种教学策略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真正依照学生的需求来设定教学的内容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次,差异性教学策略意味着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存在一定个性差异,在吸收和学习知识的状况上也可能存在不同水平与情况,在此基础上,差异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多样化的。最后,差异性教学的另一主要特点是“教”和“学”的统一与结合。差异教学属于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也会存在差异,这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准备,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学习的过程。

二、开展差异性教学的相应策略

(1)教学目标的差异化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别设置。这需要教师首先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比如全班学生中,哪些人的分析能力比较弱,哪些人的记忆方法还有待加强等,教师应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进入到总复习阶段时,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如,目标一: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目标对象是A部分学生。目标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巧,目标对象B部分学生。目标三:提升学生的记忆方法,目标对象C部分学生。还有其他一些目标等,其中每个部分的学生都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仔细划分的,每部分学生可能有所交叉。

(2)合理设计分组

教师可以通过将不同特征的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实现对课时的充分利用。如果将所有的同学集中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全班授课方式依次对分析方法、答题技巧及记忆方法等进行讲解的话,善于分析并具备答题技巧的同学可能就要有30分钟的时间是在听教师讲解分析方法与答题技巧,而只有10分钟至15分钟的时间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记忆方法方面的指导,这样下来,这部分同学来说就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课堂效率可以说是比较低的。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设计分组,将不同特征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中,教师可以轮流到每个小组进行讲解,小组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彼此启发和交流来学习,并且可以利用一整堂课的时间研究自己薄弱的地方,从而尽快地提升自己的弱项。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部分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出几套不同却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样每组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了。

(3)课后作业的差异化

篇4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篇5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辅助教学的信息化产品不断涌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其中之一。教学实践证明,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互动式电子白板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但是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一、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生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电子白板,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把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例如,在处理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这一部分教学时,我通过白板展示了一幅幅有关日本货币、文字、建筑、服饰、饮食等各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中日文化中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这样的教学更形象、更灵活,比我单纯用语言表达效果好多了。当讲述到日本为何频频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时,我运用了“注释”功能将史料注释在白板上,教学起来方便、灵活。当讲述到玄奘西游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玄奘头像拖到白板中央的地图上,让学生通过移动玄奘头像来了解玄奘西游的路线,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我的教学灵活、生动。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

运用电子白板软件的资源库可以为教师节省备课时间。历史学科教学,要上好一节课,需要准备很长时间,搜索大量的素材资料,很是耗费时间。普罗米休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Activ-board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资源类别有“共享资源库”和“我的资源库”。为方便管理,还设置了直观的“资源树”,资源按文件夹分类,方便查找。教师可以轻松找到包括教具、背景、图片、音响效果、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课件等资源,作为强有力的演示工具。电子白板软件所包涵的资源库是老师备课的好帮手。将资源库的运用和电子白板结合起来,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搜集资料的时间,也可以为老师管理现有的资源提供平台基础。

三、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面向学生

在未使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往往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操作电脑鼠标,或者花太多时间去板书,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时间少了,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少了,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用电子白板后,这种现象得到了避免。电子笔具备强大功能,教师可以直接将电子笔指向白板,进行类似于鼠标的操作,包括文件的打开、课件的播放,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板书、批注,修改。有了电子笔,教师在授课时,思路清晰连贯,表达流畅,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直接课堂流程非常流畅,教师面向学生的时间更多了,真正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程面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使课堂更加生机活力和亲和力。

四、为师生课堂互动和教学反馈提供了实时有效的方式。

普罗米休斯交互式电子白板附带的ACTIVote(投票器)是一款方便的掌上反馈系统。课堂上人手一个,学生们用它来作答选择题,电子白板ACTIVEboard收到答题信息后会及时将统计结果显示出来。在练习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它实时而方便的获得学生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历史必修一的教学,我们将以下选择题嵌入到ACTIVote中,进入倒计时,学生开始“投票”(答题)。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A. B. C. D.运动

通过投票器的统计,得出选择各项的情况如下:A.(11%),B.(6%),C.(78%),D.运动(5%)。答题的情况当场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讲评。相对于原来“布置作业――回收作业――教师批改――课堂讲评”的模式,投票器大大提高了练习讲评的效率,增强了效果,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明显提升。

篇6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答卷上写得密密麻麻,得分却很低。原因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答题方向偏失,表述不规范、不严谨是此类问题的根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解题技能,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一、以研题为前提

研究考题是开展教学(尤其是复习教学)首先要做的事情。浙江近几年的历史学考选考的非选择题试题,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材料篇幅短小,信息量不大,内容不新,与课文贴近,无阅读障碍;第二,问题设计比较平常,角度比较熟悉;第三,答案主要来自课本,材料所占比重不大,表述简洁。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形成考题意识,避免做无用功,真正找到教学对路。

二、借析题,获技巧

非选择题解题涉及的主要方法一般有粗读、审题、精读、作答,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整合为审题(审清题意、审明设问类型)、建模(因题而异,建构答题模板)、反思(强化训练,反思错题记录)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解题。

解题技巧的提升只靠教师的讲解还不够,应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解题。学生要学会解题,知道自己是怎么解题的。只有发现自己解题的局限,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解题思维方式。解题指导贵在打通学生的思维关节。

首先,教师应将问题展示给学生,不要忙于分析、讲解,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弄清题意,并告诉学生:你由“材料”能想到些什么?你由“设问”又想到些什么?

其次,教师把学生的答案投影到幻灯片上,让学生当“评卷员”进行讲题:给出得分,说出理由,说出错误答案的原因。

最后,把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都投影到幻灯片上进行对照解读,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漏掉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漏掉?针对这种类型的试题,我可以用到哪些答题模板?答题模板的使用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思维问题。

三、强分类,增敏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必须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训练,增加题型敏感性。选择题可按照考点考察的难易度分为记忆类、理解类、分析类、综合类,也可按照题目呈现的形式分为文字类、图片类、表格类、折线类等。非选择题可以根据设问类型分为背景类、过程特点类、影响类,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例如,浙江省2017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第31题中有几个问题:“概括这种机制(编者注: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参考答案: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试题。解题路径是问什么、有什么、答什么。

问什么,即考生要准确理解试题考察的意图: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有什么,第一,有材料。学生要根据设问要求充分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关键信息有“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第二,有所学。解读历史教材,获悉周王朝通过祭祀或占卜决策政治事务以主宰国政的事实,而且“周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得出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第三,有答题模板。影响类试题模型一般有:“当时+后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

答什么,即要求考生规范表达。比如,在答案角度上做加法,发散思维;在语言组织上做减法,话要短。

四、思错题成常态

解题后分析与研究是反省解题的结果和方法,对解题中的关键因素及类同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历史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给高中生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过程在实现上述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

1 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及原因

通过对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活动的开展,笔者对学校81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对于设置的问题之一“你认为目前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惑是什么?”,学生中有78%回答:“材料越来越多,难以应对。”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题中有题的潜隐问题,同学们普遍都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对教材文本的基本解读,很多同学存在困惑。理不清教材的线索、找不出核心思想以及弄不清课与课、段与段、甚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概括、归纳能力,这些都给新授课带来障碍。通过分析得出,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困惑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随着信息化和多元化社会的来临,今天的中学生计算机用得过多,电子书籍代替了纸质书籍,键盘打字代替了文字书写,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降低。

第二,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本技能。

第三,阅读技巧的缺失也是造成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自己阅读后的记忆率比听讲后的要高出1.66倍,即靠听觉所获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所获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阅读是学习之母。一切文本学习都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取基本信息,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高归纳、概括等能力。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还有大量的历史材料,学生要想学好必须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应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目标中,阅读能力是其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它也是实施其他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3 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教材及教学读物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读懂教材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和关键。 以下是实践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常见且有效的阅读方法:

第一,提纲式阅读法。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课题、大标题、段落再到句子通读全课,从结构上列出每段内容的提纲。对于能力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做;而对于阅读能力偏低的学生,教师则应首先拟好提纲的框架,学生在框架的导引下自主阅读,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在旁及时做出指导。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一课,还可以将整个专题(单元)或整册书的内容通过提纲一一列出。

第二,问题式阅读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对问题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和分析学情,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时序性,从而引导学生从宏观把握知识结构,从微观弄清设置的问题,而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理解式阅读法。阅读不仅仅是读表面文字,更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句、词,充分理解文本。对于一些结论性的话语应反复斟酌,多设问多思考。如“为什么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它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边阅读边思考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教材内容。

第四,区分史论。历史教材是由诸多史实和观点构成,教师应教会学生区分史实与结论。对于史实部分,学生按照事件的要素可逐一弄清,而对于一些结论,学生可能读不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找出结论的依据,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诚然,关于历史文本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情加以选择运用。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要的阅读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8

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以来,文综高考卷历史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命题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基本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以及“目标立意”的转变。在现阶段一标多材的背景之下,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怎样更准确地处理好课标、教材及考纲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能够使高考复习更为有效十分重要。

一、解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从高考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通史体系,根据多种史观、通史的思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加以调整。新高考试卷中的很多题目突出对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注意多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历史试题从古到今的排列顺序,也反映了学科体系的要求。

二、对几年来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及考情的综合分析

1.高考历史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大

难度与区分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难度为0.5时,其区分度最佳。因此高考命题的设计难度通常为0.50~0.55。据有关资料和相关专家研究显示,近年来全国历史试卷的平均难度为0.46。

2.主要题型是材料型问答题,凸显历史学科特征,彰显课程理念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渗透着“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材料选材新颖,文字史料包括史籍、诗歌、法律条文、人物言论、时事新闻、历史著作等;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历史照片、漫画等;数据史料包括柱状数据图、表格等。

3.体现有度开放,给考生一定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为考生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满足考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主要是41题。

4.引领大学历史研究的方向,渗透全新史观,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注重对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也加大对学习过程、历史史证、学习历史的方法的考查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都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其突出的表现为注重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基本的史学要素,注重信息提炼、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等原则和方法,注重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等基本环节,注重史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充分性等。

三、备考策略:明确复习目标,处理好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之间的关系,做好常规的三轮复习工作

1.一轮复习

(1)优化专题复习,阐释历史纵向发展的规律。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对重要概念要重点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要感悟、理解历史概念要素、完善概念结构、历史的理解概念、比较与鉴别概念及多角度地认识史事价值等。

(2)打破必修、选修模块的界限,在构建起通史体系的同时,梳理出主干知识,并提炼出主题,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示例:中国古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古达的农耕文明。

中国近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化进程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2.二轮复习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从新视角抓结合点,用多史观、多角度在优化模块内部复习内容的同时跨模块复习,古今贯通,中外联系,阐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三轮复习

训练应试技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要高度重视模拟阅卷、试卷分析和查漏补缺,强化补偿矫正和改进的环节。最简洁的方法是用高考真题来引领复习,揣摩高考的特点。

平时需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速度的提升和培养。具体在选择题方面看立场、看观点、看设问的角度。综合题要在获取有效信息后系统抽象综合,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等。

篇9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现,而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类的题量和分值。于是部分同学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无从谈起。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前提是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不论是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最后的高考,考查的知识面都比较广,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内容,如此多的知识点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谈何容易?况且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知识的衔接性不强,时而中国,时而世界。与旧版教材相比,教材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点比较零乱,缺乏逻辑联系,给同学们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同学们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如果像学习新知识那样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如果仅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复习,那么有些同学就会失去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书上的繁杂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重组结构。

二、适当练习,提高历史解题能力

有同学曾提出这样的困惑:书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可是考试之后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笔者对于这种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死记硬背;二是平常练习训练得少,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一定要有学有练,练习是为了把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因此在复习阶段有必要通过练习来发现之前存在的漏点、疑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当然也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加重学业负担,而且盲目做题也未必高效。练习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典型例题来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三、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老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同学们的学上,落实在同学们能力的提高上,故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传授新知识,忽视ν学们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指导,对同学们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也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历史思维的发展,反映在考试上则是失分太多。常有同学抱怨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会答,主观题答案也写了一大堆,却拿不到高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每次考试都会碰到老师没讲过的试题,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同学能答对,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蒙对了,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解题技巧,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做完一定数量的试题后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效果

在复习课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认为知识点以往都全部讲过,放羊式地让同学们自己复习;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的复习目标,也不清楚重点,复习课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书。若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应该制订复习计划和复习目标,明确一节课应该复习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要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必须理解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同学们应该发挥主动性,关注复习的结果,因为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的。同学们应该在复习完一定的内容后,及时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果。

篇10

一、学生应答选择题时的常见错误和应对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有全国统一命题和地方自主命题两种方式,与命题方式相对应,历史试卷有全国卷和地方卷。在文科综合的试卷中,历史选择题一般有10~12题,在历史单科试卷中,选择题在量上和分值上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广东历史单科选择题共25题,计75分,占总分的50%;江苏历史单科选择题共20题,计60分,占总分的50%;海南历史单科选择题共25题,计50分,占总分的50%。文科综合中的历史选择题分值一般也要占到历史总分的40%~50%。选择题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数,从而影响他的高考总分和最终的录取,因而做好选择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学生在考试时常犯的错误,谈谈应对的策略。

1.似是而非,知识混乱,历史知识体系欠完备

历史基础知识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正确率,是能力形成和运用的基本条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能够做到全面、扎实、系统。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的,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可能是另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事件之间环环相扣,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

2.粗心大意,思维不周,以偏概全

这种错误是学生在考试时经常犯的,审题时一目十行;思考时不能深入细致周全;判断时就以偏概全。

针对这种错误,相应的对策是:强化审题,抓住“题眼”和“关键信息”。做题小心谨慎,不盲目求快,不轻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具体做法有两点:(1)要看准试题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2)一定要看准试题设问的角度(是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是考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等),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3.不求甚解,概念不清,判断缺少依据

这种错误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还存在知识盲点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时对部分概念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没有深究的结果。当考试时遇到没有学透的知识点,判断时就没有了方向。

针对这种错误,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注重对历史概念的归纳分析,即便是考纲中没有的,也要总结分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弄懂专业术语和概念,为考试过程中的准确判断做好知识储备。

4.一错再错,定势思维,缺少反思和提升

这种错误也是一部分学生容易犯的。同一个考点,做了好多次,再做还是错。究其原因是在第一次做错后,学生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的反思和弥补。时过境迁,原来的错误在脑海里扎了根,再次考查时,他仍然做出相同的判断,形成了思维定势。

针对这种常见的错误,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做好选择题错题归类和整理,单元测试、月考不及格,务必及时查漏补缺;定期把错题整理出来再做。这样反复练习归纳强化,就会使正确的知识点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保存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历史主观题的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

在历史高考试卷中,主观题的分值要占到历史试卷总分的50%左右,因而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做好主观题同样重要。历史主观题一般有两种类型:材料题和问答题。现在的历史高考试卷中,两种题型大多合而为一,形成材料型问答题,即问答题不再直问直答,而是以材料为依托来设置问题,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材料题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史料解读不透,审题不清;二是对材料、教材和考纲缺少必要的联想和联系;三是答案没有条理,文字表述不够规范。下面就上述错误及材料型问答题的解题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通常有三个环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和考纲;确定答案。

1.审读材料

(1)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阅读时要字斟句酌,理解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以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确保读懂材料。

(2)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要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范围重新仔细读材料。

(3)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要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2.联系教材和考纲

(1)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先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使用的材料如何新颖,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联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确定要考查的知识点。材料解析题大都属于“史论结合”类型。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第一次阅读材料时忽略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要考查的考点至关重要。

三、确定答案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解析题多由多个问题组成,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审读设问类型,确定答案是来自课本还是材料中。常见的设问及回答方式有:(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地提炼信息;(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教材,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时,切记不能没有根据地随意空谈;(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答题,准确辨别材料所述观点的正误,并做出评价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古代史部分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受到封建的、落后的史学观点的影响,答题时要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3.针对设问做出的答案要注意几点

(1)思路要清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2)角度要全面,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切忌针对一个点长篇大论,漏掉其他要点。(3)作答文字要规范,这里的规范是指要用历史学科术语来回答问题,体现历史学科特点,切忌用政治或语文学科的语言来夸张地描述,文字很优美,但不着边际,得分很少或不得分。

高考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材料型问答题,是对学生概括、归纳、分析、判断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些能力需要学生长时期的学习锻炼才能够获得,但好的答题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愿上文能有斯效!

篇11

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岳麓版必修一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来做具体的说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做具体的解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通过问题“秦始皇创立丞相制度,是不是丞相制度一直存在呢”与问题“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调动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同学们对照课本在20分钟时间内将学案上的内容填完,并且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不会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让不同类型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将学案上做的题目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及时订正,及时引导,及时鼓励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并且及时地概括出本节课的主线: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体现皇权的不断加强。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通过学案中的题目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面介绍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历史新课改的新理念与基本精神,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1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4.102

一、通读历史教材

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读教材,而读教材需要读的内容有哪些?笔者认为需要读目录、读引言、读课文、读插图、读材料、读地图、读引文、读注释、读思考题、读大事年表等。通读教材需要教师给学生提出三个明确的要求:其一,在了解章节目录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二,通过分析与归纳,弄清每一个方面都讲了几点,每个点又包含了哪些内容,且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三,找出每个章节的关键词、核心语,明白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并划出来加强记忆。

二、整合知识结构

每一块知识都有其结构,高中历史教材从大的方面来看,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部分,再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而中国古代史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每一社会又分若干时期。这些知识结构我们仅从教材的目录上就能看出个大概。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历史概念也常常有固定结构,如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包括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性质等几个方面。甚至其中每一个方面做分析时也是有规律可以寻找的,比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也包括:一是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二是原有封建王朝或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激化,于是便爆发了革命。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进而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与本质特征。

三、联系知识点,融会贯通

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要善于联系,只有善于联系,才能整合贯通。联系知识点,最主要的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特点也不同,一定要将其前后连贯把握,切忌割裂。横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的特点不同,要学会横向的比较进行联系。

二是中外联系。中外联系就是复习中国历史时,要将历史现象或者事件放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复习世界历史时,也千万别忽视了要联系中国。比如,复习列强侵华的历史,就一定要联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再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就一定要联系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是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等问题。

四、注重探究思维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观点论证评价题,这类试题因为只有总的答题观点,所以特别有利于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特别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维,见仁见智地进行探究,也最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水平。对于这类试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让学生根据情境性问题自觉迁移,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找准论证评价的角度,综合论证评价的要素,进而形成丰富的答案。

学生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由于受知识面与视野的影响,由于答题丰富性的差异,所以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一定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思维模式是不是完整恰当,对问题的认识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能较为完整地解答认识观点比较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优秀的学生在考场上均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具体表现为在解答观点论证评价题时思维灵活,能够有效地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利用历史思维模式组织答案,考虑问题全面,认识问题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发表自己鲜明而独到的见解。反之,思维素养较差的学生在考场上表现出的是思维狭窄,知识贫乏,证据与观点之间缺少联系,推理不合乎逻辑,论证评价苍白无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加强这一类题型的训练,促进学生灵活地思维,从而避免考试的模式化与程序化。

五、重视限时训练

我国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抽样,能力覆盖。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要想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只能是空想。所以,在历史高考备战中,我们必须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1.重点训练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快速、准确而完整地完成题目的解答的能力。

2.重点训练正确地解读并充分地利用给定的材料,特别是文言文材料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

3.重点训练分析能力、概述能力、比较能力等。

4.重点训练找准答题角度的能力,并在关键词上下足功夫。

六、精选练,重评析

篇13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二、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三、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具体在历史试题中体现为对主观试题材料的解析能力、答题切入角度和论述能力、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结合的逻辑辨析能力。学生历史知识积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运用方法维度提升素质的过程,过程是载体,方法是手段,目的是提升能力,方法与过程的结合是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历程,是学生自发学习、行为自觉、自我改变的过程,以此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历史学习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技巧,凸显良好的学习体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做到自我提升学习信心、学习能力和人文修养。树立正确历史观,端正学生历史的态度、行为倾向、价值取向,也是对历史事件的理智感受、思想认知、道德评判的情感体验。历史知识传承者和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复合型与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历史教育及其学生受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多维度的历史教学,将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完善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四、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