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61-01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自娱自乐,教师束手无策、不愿上课。同时,有的中职语文教研已成形式,无安排,无实践,无探究,无成果,教师在教研会上无所事事,无“教”可“研”,导致语文教学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对于无须参加对口高考的中专语文,更是教无目标、教无秩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从学生角度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差,语文学习基础差;从教师角度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不积极,专业功底不扎实;从社会的角度讲,多数企业只需要能动手、会听话的学生,忽视企业员工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对策

面对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在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革新中职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1)教学理念的时代性。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跟紧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上课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其原因就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过去,语文教学是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并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来评价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企业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十几年语文,已经“够用”,无须再学。如果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空白”或缺陷,就会促成他们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当好主导、“导演”角色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确该文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刚刚学过的《药》,与《荷花淀》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鉴赏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及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荷花淀》的教学目标。起初学生不明就里,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去划分情节,寻找主要人物。后来,教师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加以引导,学生才得以明白。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分数,而要看实际能力。教学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和试卷上。每一次考试都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对中职语文教学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要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坚持“三结合”(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考查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当然,要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切实面对现状,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实施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丽.“开放式”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现代语文,2006(07).

篇2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学生、家长对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学生学习效果差,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教师认为中职教育只是为了使学生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只要专业技术熟练,专业知识扎实,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致使语文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学生同样认为语文知识学习并不重要,用大部分时间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因此,语文学习质量不高。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内容脱离实际。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中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修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术语较多,实践操作内容也较多,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在专业技术学习方面比较容易,而高中语文教育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为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中职教育相比偏向理论,因此,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当前情况是中职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使用同样内容的教材,中职语文教材内容脱离实际,不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无法应用于生活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作用不明显,影响到学生长远发展。

2、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中职院校的学生较为特殊,当前的社会趋势是大学、高中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高中学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因此,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低,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烦语文的学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是比较活跃的学生,具有不适应拘束的特点,喜欢玩闹,纪律性差,而语文知识较为枯燥,很难使中职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是语文教学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对语文教学原本就重视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不会研究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多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教学的主体,领导学生学习,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无法产生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高,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枯燥,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低,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三、解决对策分析

1、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中职语文教材应具有针对性与实际性,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技术设定专门的教材内容,例如,汽修专业语文教材的设定就可以围绕汽车修理进行,围绕汽车修理不意味着加入过多的汽修的专业知识,成为专业技术的辅助教材,而是将在汽车修理过程中生活化的情景,状况编入教材,比如,在汽车修理过程中接待顾客的注意事项,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面对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如何解决等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用的技术范围以外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扩展知识内容,多讲授一些生活化的实用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配合教师,努力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知识时就会比较用心,学习效果自然较好,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问题主要应该使枯燥的语文学习内容趣味化,中职学生正处于好奇探索阶段,趣味化的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用有趣的故事,事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具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0-01

1.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有些教师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教师的评价吗?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而并非仅仅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2.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肯定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没有置疑问难?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总之,感觉这样的课型,学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没有潜下水去探宝,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泼之余,实感双基浮躁。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选择和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务实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实。

3.讲台做秀,失却自我

有的老师平时上课有颇多精彩之处,可当有人听课时,却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当有人听课时,就不再是给学生上课,而是在给听课的同行与领导"作秀"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不管其实效如何,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往往教师在课堂上弄得措手不及。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生成一种与众不同、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独立自我,只有教师的独立才能生成学生的独立,只有以独立的精神面对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话,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怎样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究。

4.对策

4.1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4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适

对于部分群体来讲,对现代化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性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固守一直沿袭的教学方法,并视为经典,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于突破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变,知识点在更新,而教师则未表现出应有的知识体系更新能力,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个体能力的拓展。从根本上来讲,学生个体兴趣的调动、学生学习源动力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教师与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对于语文这一传统的学科来讲,固守传统的教学思路固然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所需,但是,长期拘泥于这一教学思路与方法,容易给学生的思路和思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的思考才能对语文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二、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与研究

从总体上来讲,语文教学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其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在个体的自然成长中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视而不见,严重地影响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授与巩固。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审视观点,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合理运用外界环境、融合社会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教学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媒体充斥每个个体的空间,对知识的接触内容较广,甚至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的所见闻知识都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使学生个体学会学习语文知识更为关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语文学习观以及培养对语文学习内涵的思考与深化,则成为更加深入的话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与社会事物相关内容的教学与提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大多情况下,教师应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四、结束语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层,有着承上启下的中枢功用。中学生处于成长期,活跃的思维通常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与发展。同时,文字的表达也是对生活美、心灵美的表露。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用,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有效的、有方向的引导,使学生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顾广智单位:内蒙古突泉县第二中学

篇5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很大。通过专家现场“同课异构”课堂实录、讲解、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界定“核心目标”有了很深的印象。我明白了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我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也很短暂,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下面谈谈本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主问题”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华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教学设进行了诠释。所谓“主问题”,就是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王老师以《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就如何设计这篇课文的主问题深入浅出。可以说,王老师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使课堂有一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她把握好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真正做到了问点的优化。我以往的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大杂烩,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胃口”。

又如谭燕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她首先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其次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随着情节的一步一步的展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主问题”设计。学生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了如何阅读“讽刺作品”的文章。然而,我以前的语文教学“满堂问”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一模式严重耗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围绕“主问题”即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我的语文教学与困惑

王兰在《可爱的动物》习作课教学中,利用简单的课件,展示了可爱的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动物的可爱之处。由于王老师的教学中善于抓住动物特点的几个动词“趴、跳、抓、扭、偷”等,引导学生些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运用“慢镜头、抓动作、猜想法”等,使学生训练有法。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我们开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独特体验。但是,不难看到有的课堂上还会出现一些有违新课程改革初衷的课堂。我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根本没有抓住习作教学的“主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讲授如何选材、如何详写、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而学生往往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如同记流水账。

篇6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感知美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主要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对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中学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让学生凭直觉获得美感。

1.感知情感之美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酝酿情绪、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引入审美境界,引导学生调节和滋养自己的情感。比如《春》,学生首先齐诵“春风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深情演绎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较佳的美育效果。

2.感知语言之美

作家用来创造形象的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捕捉美、理解美,从而掌握语言艺术。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语言:“腴厚从平淡中来,”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无不娓娓动人。《背影》于淡淡的哀愁中见舐犊情深,他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通过车站送别,以特写镜头勾勒出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子情深在看似淡淡的背影中泛出,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爱,儿子的情。

3.感知意境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创设特定的意境,理解它,就能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教师讲述富有感情,内涵丰富的作品,就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限的崇高境界。

二、发展审美鉴赏力

它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能力。这个过程包括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体味玩赏阶段。

1.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在文学鉴赏中,联想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程和跳跃,由作品所描写的形象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获得美感。想象则是根据作品的形象化描述,在自己意识中构成形象,并透过作品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领会更为深远的“象外之形”和“弦外之音”的心理机能。因此,语文鉴赏要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的。

2.培养学生情与理互相渗透的能力

有了感性的东西,就要去仔细体味,让学生发现美。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情与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审美判断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掺和着鉴赏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又有理性在起作用,贯穿着鉴赏主体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济南的冬天》写景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冬天的济南是个无风响晴的“宝地”,它暖和慈祥,接着写了小雪之美,胜似“小水墨画”,最后把清泉垂柳的冬天比作“空灵的蓝水晶”,学生在饱含深情读懂这篇文章的同时,教师要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刻领会祖国的奇伟壮观,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三、发展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审美因素,用自己的手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就语文美育而言,创造美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准确、流畅、生动地说和写,以做到语言表达美。听、读是理解,语言理解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说、写是表达,语言表达的美育则主要是审美创造。

1.想象和联想是审美创造的一大特征

它是人们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作品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想象是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想象。因此,它是在审美过程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它可以改变个体通过感知所获得的映象,在心理上开拓出无限广阔、自由的时空领域,创造出人们未曾见过的东西。

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布置能唤起想象的作文。如《假如我登上月球》、《20年后的家乡》等,学生要写好这类想象丰富的文章,自然要翻有关科技资料,这就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只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就能写出 创造性的文章来。

2.审美创造的第二大特征是独特性与新颖性

创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渗透着主体精神独特性的新颖的活动。因此,从模仿到创造,要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范文、感知借鉴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写出新颖的文章来。

篇7

就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探讨内容有初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语法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衔接。每次研讨,由初高中各展示一节课例,从中我们看到,在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方面,初高中教师在教学规律方面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过什么途径缩小这些差距,使初高中语文教学做到互相弥补,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系统。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初中生写记叙文存在以下问题:①内容简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②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③写作过程欠科学。④缺乏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能力较差。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存在不足,表现在:①写人记叙文与叙事记叙文不分。②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③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衔接上要注意几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注细节;鼓励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扩大作文的容量,增强议论能力;弄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与要求;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语法教学在初高中差异较大,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初中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提得不够具体,并且一再强调对语法知识不做考试要求,要“淡化语法”,许多初中老师上语法课较随意。到了高中,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了,要求掌握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现代文语句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这就对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复杂、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无所适从。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工作坊成员黄敏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淡化语法”,不是说“不教”,而应“随文而教”,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老师认为,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讲授语法时可以简单一点,但是不能缺少相对集中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及练习,高中应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

篇8

从2004年9月开始,全国绝大多数学校开始试用新课改教材。新课改教材首先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对传统教学发起挑战,许多教师纷纷登台献技,用行动讲述着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显示出积极参与的热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鲜活了许多,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讨论参与度高了、学习合作强了,教师们鼓励的话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微笑的教学多了,文本内容拓展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学必须把焦点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许多教师联系语文新课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开创了一些表演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诸多教学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理念是好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在平时上课和听课中,我们却隐约发现有些教师把新课标的理念严重形式化,甚至危害到了我们的正常教学,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反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小说还是诗歌,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时,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二、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由于《新课标》强调了“师生平等对话”,因此在课堂中经常可以听到“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关系,只要你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可以了”。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时,不少教师亲切有加,以表扬为主,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不管学生的回答对与否,一概先肯定了再说,课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评价语言。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对学生的错误体验说“不”,因

为新课标虽然提到注意师生平等对话,注重学生多元体验,但却注明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前提。

三、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互动式教学

为了强调“自主,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未等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有了整体的了解,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这样不仅明显地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而且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很难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表现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逢问题必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频繁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大多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结果课堂像讨论会一样,虽然气氛极其活跃,但语文味道不浓,这就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化

突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五、过分强调合作,忽视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教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教师有时也会参与其中讨论。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干脆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作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似乎认为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完整的课了。但其实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让孩子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孩子的许多能力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惰性。

六、电教媒体成主角,形式大于内容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认为,电教手段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当电脑发音代替了教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质疑: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质疑: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当电脑发生故障、停电等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教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教媒体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教师,故不能让形式大于内容。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些年了,其成败得失我们都较以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毕竟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促使我们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天地。相信只要语文教师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重,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我们就一定能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片蓝天下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也被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题之一,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呈现出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其弊端,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好处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在现在的初中学生看来是非常呆板和无聊的。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研究表明,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多媒体正是提高学生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良好辅助工具。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呈现出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初中语文课题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以直观的形象展现课堂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极大地丰富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初中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正是传统课堂所缺乏的,通过开放的多媒体,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分析

(一)运用方式呆板,禁锢课堂教学

现在有很多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大量的使用课前已经设计好的课件,上课时只需要移动鼠标,课文中大量的文学形象就会出现在屏幕上,学生不需要想象和思考,就看清楚了这些形象是什么样子,而且,这几十名学生所认识的这个形象就一个样式。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个习惯――读书可以不思考。这种定向式的、模式化的教学就会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上课不能是“上课件”。

(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其方法是通过听说读写来获取知识的。现在的情况是教师不去给学生示范朗读,而是让学生听录音,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听不到校园里那朗朗的读书声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有了多媒体后,板书也少了,语文教学中没有了板书,就没有了语文教师在书写上给学生的示范。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时,我们还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就行有效教学,才能把初中语文课上好。

(三)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

有些老师上课就是“念课件”,课件念完,差不多就该下课了,这个“念课件”的过程中,很少与学生交流。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变成学生与电脑的交流,使学生缺少了情感交流的火花和激情。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善于动脑子的教师说一些与课文毫不相干的话以企活跃课堂气氛,殊不知这是毫无作用,且弄巧成拙。

三、结语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多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好处,但是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些问题呈现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同时克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运用中的缺点,积极探索出多媒体适应初中语文学科特点的新教法,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们都在认真体会新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很注意学生情感培养和熏陶,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传承与情感态度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如,某教师教学《月光曲》,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

(二)过于注重“课堂氛围”,忽视文本阅读指导

许多老师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地阅读,就来演一演,唱一唱,只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一堂课就这样片面地追求形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习活动缺乏内涵与深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课文《这儿真好》:学生刚读完一遍,老师就忙着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小草、鲜花、树苗、小岛等图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熊打扮荒岛,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预料之中的。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

(三)过于注重教学媒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与传输梁道,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这种不顾教学内容而滥用多媒体的教学反而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盛夏时节,南方的学生学习《荷花》,老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荷池边观赏、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近距离感受荷花的美,甚至还能让学生摸一摸荷叶、闻一闻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视听影响,弱化文本解读。

如课文《鸟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凭借这段文宇,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湖畔边、蓝天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这是多么热闹而壮观的场景。事实上学生根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而有些老师不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课文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湖岸边,历历可数的几只鸟在漫步,隐隐约约的不远处,可见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鸟蛋。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运用的多媒体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影响甚至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离开对文字的感悟,用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的反思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应加强。

(二)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三)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室里,小学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大力研究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室里上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我们还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识字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语教学的水平。

篇11

一、初识语文教学有效性

纵观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语文教学费耗的学时多、见效慢的问题。这样以来,教师教起来很辛苦,学生学起来也很痛苦。

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提一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概念问题。衡量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标准往往是由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量以及言语技能的掌握程度来判定的。如果在每堂语文课后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那培养目标也就达标了。具体而言,一堂语文课的效率是否达标,就要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是否程相对应关系,若是教学目标是理解全文,那么就要看学生是否明白了该文章的主体思想。而不能以片面的听说读写作为衡量效率的尺标。若是一堂课的课前目标要求的是学生能够背诵全文的话,那就要以学生能否熟练背诵来作为尺标。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实”出发,步步踏实,才能行之有效。

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最主要的方面还是在于教师身上,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策略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

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包括: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工作素养等诸多方面。教师的品德修养: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育工作、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以及甘当人梯、具有献身精神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厚实的中文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百科知识、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工作素养:对教材的驾驭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活用能力、对教学对象的观察能力等。这些素质都能直接影响学生智能发展。尽管在义务教育的教师队伍中,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明显,甚至远比不上其他学科的教学成效。因此只有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冷静分析、认真探究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下文就从实际出发,归纳了几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程序:

(一)制定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不仅要细化更要明确到位。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目标,就明确了活动的方向,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明确活动方式和程序。

为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任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及动作之问的执行顺序,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以形成关于活动本身的定向印象。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动作顺序与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同时,教师可通过方法的讲解与分解的示范的动作,将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为学生实践操作打好基础。最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三)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

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是掌握言语技能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规定的顺序依次进行,在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提醒学生及时检查,考察动作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当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采用口头报告的方式,边做边说,为将动作程序在头脑中建立完备的印象做准备。

(四)指导学生迁移训练。

必须注重迁移训练。因为迁移的实质就是灵活运用,当学生连续多次能够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的程序和要求之后,表明他们己经形成了活动表象,己经初步取得了一定动觉经验。为此,教师应努力提供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利用己学会的方法与程序,迁移到解决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强化训练效果,使智力活动定型化。

(五)指导学生进行活动。

总结活动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将活动的程序条理化。

三、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发现时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儿童好奇这个心理特点,它往往能够让学生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这样一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研究探讨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新颖的教育观,也突出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主题。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87-01

在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当然,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各地区、各学校和各位老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等。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定能实现。

1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

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1.2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1.3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1.4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小学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1.5小学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质量的措施

2.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2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2.3在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2.4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观念

篇13

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这个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的教学一直在应试的规则下艰难跋涉,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重视教,把重点放在形式主义的课堂分析和知识教学。

老师们的空洞、刻板、俗套的讲解,原本文学最能扣动人的心弦,引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然而在现阶段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文学的精神与审美性的全功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些很实用的功能,只剩下对文章词句方面的层层追问,基本的过程包括:字词意义、句子成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讲课方式以其简单性和通俗性而被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频频使用。

使用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进行教学,现阶段我国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凭借教材来完成。教材的使用教育可以很好的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的成本,但是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仅是高度统一,使得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个性,而且教材的编写者们用意识形态来指导教材的编写。以教材统一性垄断着需求量很大的教材市场,只要随意翻阅一本语文教材,都可以感受其内容的政论化和陈旧感。

在上述的教育方式中,应试这根指挥棒使我们的老师往往不经意问在思想以及行为上为学生设置道道框框。像诸如不乱说呀、要规矩呀、沉稳呀等词语。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会变的个性缺失、没有勇气与自信、变得畏首畏、缺乏活泼幽默!如果想找到一些标准(除了学习成绩)而把他们区分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老师在当初培养他们的时候,就是要他们把个性重重地裹住,就是要他们让它们低眉顺目和服服贴贴。深怕他们有什么“出格行为”。或许现实中有些开明的老师也要求学生要活出自我,对这种现象我们也只能说是“无力回天”。在考试的高压下,任何有悖于此最高目标的行动都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被老师课堂上近乎机械的讲解所压倒,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取得考分的最有效的方法,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不这么做家长也为未,必愿意,毕竟这是家长们期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长们情愿让孩子现在呆板些,也不会希望孩子将来进不了高等学府。

当我们强调一种规规矩矩的教学方式时,它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做人以及生活方式。从而会不知不觉的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更为可怕的是它会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我们知道在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面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时候,我们一方面通过实践将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使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的主体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观成果),即主体的客体化,只拥用了这两个维度之后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客体的主体化,总是想让学生尽可能的接收老师所传授给他们的“客体”,而不管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个性,缺少了主体客体化这个不得不具有的环节,这种做法一方面不去考虑作为主体与主体的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有差异。但现实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会使得培养的学生非常的缺乏创造性。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更要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

面对目前的这种教学的困境,想要深化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培养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从根本上废除老师“满堂贯”的教学方式成为改革与优化教法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尽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与教学手段,坚决制止传统的教学方式――依靠讲授法和作业法在习惯上的延续,从而使得教学方法更具有魅力,进而真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要打破学生与老师传统的角色关系。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把老师从一个主宰者变成一个指导者。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跟老师的指导十分不开的,所以在深化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要加将对中学语文老师的培养。当前应根据培养出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寻找创新。实施在职语文教师素质终身提高制度,终身教育时代在社会中已经开始慢慢形成,老师更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素质也将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