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语文教学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61-01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自娱自乐,教师束手无策、不愿上课。同时,有的中职语文教研已成形式,无安排,无实践,无探究,无成果,教师在教研会上无所事事,无“教”可“研”,导致语文教学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对于无须参加对口高考的中专语文,更是教无目标、教无秩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从学生角度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差,语文学习基础差;从教师角度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不积极,专业功底不扎实;从社会的角度讲,多数企业只需要能动手、会听话的学生,忽视企业员工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对策
面对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在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革新中职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1)教学理念的时代性。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跟紧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上课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其原因就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过去,语文教学是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并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来评价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企业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十几年语文,已经“够用”,无须再学。如果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空白”或缺陷,就会促成他们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当好主导、“导演”角色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确该文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刚刚学过的《药》,与《荷花淀》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鉴赏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及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荷花淀》的教学目标。起初学生不明就里,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去划分情节,寻找主要人物。后来,教师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加以引导,学生才得以明白。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分数,而要看实际能力。教学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和试卷上。每一次考试都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对中职语文教学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要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坚持“三结合”(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考查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当然,要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切实面对现状,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实施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丽.“开放式”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现代语文,2006(07).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学生、家长对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学生学习效果差,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教师认为中职教育只是为了使学生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只要专业技术熟练,专业知识扎实,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致使语文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学生同样认为语文知识学习并不重要,用大部分时间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因此,语文学习质量不高。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内容脱离实际。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中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修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术语较多,实践操作内容也较多,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在专业技术学习方面比较容易,而高中语文教育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为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中职教育相比偏向理论,因此,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当前情况是中职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使用同样内容的教材,中职语文教材内容脱离实际,不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无法应用于生活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作用不明显,影响到学生长远发展。
2、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中职院校的学生较为特殊,当前的社会趋势是大学、高中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高中学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因此,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低,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烦语文的学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是比较活跃的学生,具有不适应拘束的特点,喜欢玩闹,纪律性差,而语文知识较为枯燥,很难使中职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是语文教学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对语文教学原本就重视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不会研究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多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教学的主体,领导学生学习,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无法产生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高,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枯燥,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低,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三、解决对策分析
1、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中职语文教材应具有针对性与实际性,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技术设定专门的教材内容,例如,汽修专业语文教材的设定就可以围绕汽车修理进行,围绕汽车修理不意味着加入过多的汽修的专业知识,成为专业技术的辅助教材,而是将在汽车修理过程中生活化的情景,状况编入教材,比如,在汽车修理过程中接待顾客的注意事项,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面对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如何解决等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用的技术范围以外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扩展知识内容,多讲授一些生活化的实用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配合教师,努力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知识时就会比较用心,学习效果自然较好,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问题主要应该使枯燥的语文学习内容趣味化,中职学生正处于好奇探索阶段,趣味化的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用有趣的故事,事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具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0-01
1.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有些教师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教师的评价吗?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而并非仅仅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2.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肯定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没有置疑问难?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总之,感觉这样的课型,学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没有潜下水去探宝,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泼之余,实感双基浮躁。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选择和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务实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实。
3.讲台做秀,失却自我
有的老师平时上课有颇多精彩之处,可当有人听课时,却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当有人听课时,就不再是给学生上课,而是在给听课的同行与领导"作秀"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不管其实效如何,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往往教师在课堂上弄得措手不及。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生成一种与众不同、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独立自我,只有教师的独立才能生成学生的独立,只有以独立的精神面对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话,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怎样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究。
4.对策
4.1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适
对于部分群体来讲,对现代化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性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固守一直沿袭的教学方法,并视为经典,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于突破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变,知识点在更新,而教师则未表现出应有的知识体系更新能力,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个体能力的拓展。从根本上来讲,学生个体兴趣的调动、学生学习源动力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教师与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对于语文这一传统的学科来讲,固守传统的教学思路固然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所需,但是,长期拘泥于这一教学思路与方法,容易给学生的思路和思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的思考才能对语文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二、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与研究
从总体上来讲,语文教学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其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在个体的自然成长中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视而不见,严重地影响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授与巩固。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审视观点,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合理运用外界环境、融合社会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教学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媒体充斥每个个体的空间,对知识的接触内容较广,甚至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的所见闻知识都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使学生个体学会学习语文知识更为关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语文学习观以及培养对语文学习内涵的思考与深化,则成为更加深入的话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与社会事物相关内容的教学与提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大多情况下,教师应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四、结束语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层,有着承上启下的中枢功用。中学生处于成长期,活跃的思维通常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与发展。同时,文字的表达也是对生活美、心灵美的表露。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用,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有效的、有方向的引导,使学生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顾广智单位:内蒙古突泉县第二中学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很大。通过专家现场“同课异构”课堂实录、讲解、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界定“核心目标”有了很深的印象。我明白了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我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也很短暂,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下面谈谈本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主问题”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华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教学设进行了诠释。所谓“主问题”,就是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王老师以《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就如何设计这篇课文的主问题深入浅出。可以说,王老师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使课堂有一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她把握好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真正做到了问点的优化。我以往的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大杂烩,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胃口”。
又如谭燕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她首先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其次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随着情节的一步一步的展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主问题”设计。学生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了如何阅读“讽刺作品”的文章。然而,我以前的语文教学“满堂问”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一模式严重耗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围绕“主问题”即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我的语文教学与困惑
王兰在《可爱的动物》习作课教学中,利用简单的课件,展示了可爱的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动物的可爱之处。由于王老师的教学中善于抓住动物特点的几个动词“趴、跳、抓、扭、偷”等,引导学生些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运用“慢镜头、抓动作、猜想法”等,使学生训练有法。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我们开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独特体验。但是,不难看到有的课堂上还会出现一些有违新课程改革初衷的课堂。我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根本没有抓住习作教学的“主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讲授如何选材、如何详写、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而学生往往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如同记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