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

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管理思路及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79-02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洗胃是基层医院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若操作不当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的管理策略是极为必要的。现针对洗胃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策略与措施报道如下。

1 管理思路

1.1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关于医疗侵权举证倒置的说明文件,提高防范护理风险意识,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1.2 分析、查找可能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的风险因素

总结和分析洗胃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查找出可能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的风险因素。如:(1)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由此将引发张冠李戴、轻者引发医疗纠纷。(2)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不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造成操作过程污染,引发医源性感染等。(3)不执行告知义务。在病人不知情、不理解的情况下,对病人采取特殊治疗手段或使用特殊医用材料。(4)操作中未观察病情、病人出现并发症未及时处理。(5)未按照医嘱使用洗胃液的温度、浓度和剂量。(6)洗胃前未做合理评估,与病人沟通欠缺,造成操作失败。

2 策略与措施

2.1 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由护士长将全院护理工作例会的各种信息及时向每位护士传达,总结和收集护理工作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落实在洗胃过程中。

2.2制定安全洗胃的质量标准

(1)按照洗胃质量标准操作,强化无菌观念,确保洗胃的安全性。(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前应仔细检查胃管、连接管及用物的质量。(3)确保正确执行医嘱。要调动护士的积极性[2]。要求护士接到洗胃医嘱后,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核对医嘱,遇到疑问及时与医师沟通。(4)严格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时间,对刚洗完胃的病人进行认真交接。(5)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如有出现脉速、面色紫绀、出冷汗、腹痛、心慌、气急,洗胃液呈淡红色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洗胃。(6)仔细询问病人洗胃导泻后的大便情况。(7)护士长每日坚持查房,严格督导,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2.3 熟悉影响洗胃效果的各种因素

2.3.1 洗胃液的选择一般急性中毒者洗胃液多采用自来水和热水兑成的,此种洗胃液是一种不含有形成分的低渗液体,由于其渗透压的差异,大量液体在胃内形成低渗的环境,造成胃黏膜水肿。如选用10000ml 清水中加食盐90g[3],此洗胃液是一种等渗液体,较之清水洗胃有一定的优势。

2.3.2 洗胃液温度的选择一般洗胃液温度为35~370c,若洗胃液温度过低(350c以下),胃平滑肌受冷刺激,发生紧张性收缩,可引起腹痛甚至胃痉挛,影响洗胃效果及易引起呛咳、甚至误吸。洗胃液温度过高(420c以上)胃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增强毒物的吸收,甚至可能发生胃黏膜脱落的危险。

2.3.3 胃管插入方式 胃管插入前常规石蜡油胃管所需插入的长度,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如遇插管困难的(如喉头水肿、食道腺体分泌过少),可边插管边灌注石蜡油。

2.3.4 胃管插入的长度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直接影响洗胃效果。人的咽喉部全长约12cm,胃管第4个侧孔距离顶端约12cm。如胃管插入45~55cm,此长度胃管侧孔不能全部进入胃内,胃管顶端仅达贲门下,胃内液体不能浸过各侧孔,吸出洗胃液的时间长,残留液体多,使毒物进入肠道的机会增多。

2.3.5 洗胃过程中选择洗胃时一般均采用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为主,左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移动,加之不断按摩腹部,以减少洗胃液在胃内的积存。单纯左侧,胃小弯侧胃体、幽门窦部因位置高,与胃大弯侧处易发生毒物滞留。如洗胃时按摩腹部可以使胃的各个皱壁充分与洗胃液接触,有利于毒物的消除;头低足高左侧卧位时由于胃大弯位于左侧,水流方向与胃一致,能充分稀释胃壁上的毒物,同时左侧卧位又可防止误吸;头低足高左侧卧位可使胃底处于低位,胃蠕动减弱,加之幽门保护性痉挛收缩,使毒物储于胃底部,利于胃管在胃底部抽吸,也可达到引流的作用;仰卧位可降低胃小弯和幽门窦部位,利于皱壁内残留毒物的消除。因此采用以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为主,左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移动,能充分稀释胃壁各个部位的毒物,更有利于毒物的排出。

3 体会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处置、配合抢救等各项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将风险管理活动落实到每一项操作细节中,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护理风险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86-02

随着男护士在护理行业的人数逐渐增加,针对男护士现状的调查也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然而,男女护士在护理行业所占的比例差异显示出男护士队伍的不稳定。有数据显示,1999年澳大利亚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8.7%;2000年美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5.4%; 2002年英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10.21%; 而我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却还达不到1%[1]。 本文介绍中外学者对男护士现状的研究,探讨影响男护士发展的正负面因素,为学校和医疗机构吸收和保留男护士提供参考依据。

1 男护士的发展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250年,第一所护理学校出现在印度,并专门招收男性。在后来的克里米亚战争及1861-1865年的美国国内战争中,男护士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对护理职业的界定中,人们认为只有女性才适合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男性介入护理行业因而骤减[2]。男护士的状况随着二战的结束开始改变,男性逐渐开始逐渐被招收入护士学校。 起初他们的层次并不高,直到后来设置了专科课程,以及硕士和博士课程[3]。

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于1888年由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医院创办,并招收男护士。到30年代,各地医院女护士开始大量进入。到1934年,已有65%的医院开始有女护士在男病房开展护理工作且逐渐变为以女性为主,男护士逐渐退出护理历史舞台[4]。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男护士逐渐开始招收入护校,1999年我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男护理硕士生毕业[5]。

2 男护士现状的相关研究

2.1 需求调查及未来就业发展

在当前全球性的护士短缺背景下,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男护士更显出稀缺:陈红涛等调查15所综合医院护理部及相关临床科室护士长发现,95.37%的调查对象认为临床需要男护士[6];梁萌基发现:84.3%的护理人员认为可以接受男性护理人员[7];被广泛认为最需要男护士的科室分别为精神科、急诊科、外科和手术室,ICU[7、8]。

总体来说,男护士就业形势被研究者看好。医院普遍认可男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具备的优势:1.身体素质强于女护士,如搬移危重患者、牵引等;2. 男护士受男性患者欢迎;3. 遇突发事件时,男护士控制力,决策能力及思维性强[9]。2004年一份调查中,广州存在着2万多护理人员的缺口,社会对高学历、男护士的需求尤为强烈。不少医院表示,男护士有多少要多少[10]。

然而,也有调查显示不同观点:男护士并未因为稀缺而珍贵,原因是虽然设护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很多,但普通医院对男护生的需求量不大,毕竟男护士的工作范围相对小,且男护士在工作后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11]。

2.2 离职倾向

在男护士的流失和保留研究中,多数研究表明男护士有明显离职意向。据白洪敏等[12]报道,河北一所医院自1985-2004年间,男护士离岗率占68.42%;另一类似研究发现, 30名本科男护士总离职率达50%,专科男护士离职率为18.8%,而本科女护士离职率为20.0%[13]。

与此相反,在另一研究中发现,由于内部因素和自身特点等因素影响,男护士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离职倾向 [14];另外广州对多家三甲医院调查也发现,男护士的岗位固定性高过女护士[15]。

2.3 职业困惑

研究显示,诸多因素导致许多男护士调离护理岗位,且在校的男护生也对未来的就业存在困惑和压力。

在择业动机方面,王丽霞等[16]和高满荣[17]发现:男女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主要动机是就业,导致男护士离开护理行业的因素中,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是男护士不愿选择护理行业的主要原因[9、19、20]。陈翠屏的研究证实,男护士自我感知的离职主要原因为专业发展空间小,无职业成就感,工资待遇低[13]。另外,男护士的学历造成离职率有明显差异,即学历高者离职意向明显高于学历低者。还有研究表明,男护士离开护理工作的职业影响因素主要是自我概念与护士角色的冲突,以及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21]。如O’Lynn [18]指出,性别歧视使男性极少介入护理行业。

2.4 对策研究

研究者们针对男护士离职因素在对其招聘及保留提出了大量的策略,首先就是呼吁改变护士女性化的观念,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展现其与所有职业都具备的那种积极的职业形象;其次重视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改革护理教育,使其转变传统女护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学的地位从而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9、21]。Marilyn 和 Dennis[22]提出,对于保留男护士的策略,要改善其评判性思维,建立起适合的临床经验(男护士在急诊科及ICU的专科工作经历能促进其保留),性别中立的班级,以及学习方式等。文中指出教员应对男护士更喜欢在他们的学习中独立和自我指导保持敏感。

3 小结

护理管理者及研究者对男护士现状的研究,有利于改善护士短缺及护士工作的人文环境、了解男护士对职业的感知状态,为管理者提供思路制定策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满意度,同时可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盈。护理行业需要更多的男护士。医学与社会,2007,6:11-12.

[2] 王斌全,赵晓云。男护士的发展历史。护理研究,2007,21(1):281.

[3] Dochterman, J.M. & Grace, H.K. Current issues in nursing. Chapter 66, Finally we have arrived men in nursing. 2001, London: Philadelphia, p508.

[4] 刘燕萍。中国护理史上的男护士,当代护士,2004,2:13-16.

[5] 海鸥。我国第一位男护理硕士生毕业。健康报,1999-8-5(1).

[6] 陈红涛,雷芬芳,宋小花,邓翠珍,丁建华,刘继荣。邵阳地区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调查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50-51.

[7] 梁萌基,肖丹,蔡映杰,和杨巧红。医院对男护士需求的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12-13.

[8] 杨磊,姜超美,李春燕。9所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59-560.

[9] 霍健梅,胡宪法。我国男护士的现状及其改善对策。护理学报,2006,13(5):22-24.

[10] 文洁。广州护士人才缺口两万多 男护士有多少要多少。当代护士,2004,7:32.

[11] 王桂环。需求不多待业很普遍,男护士并未因稀少而珍贵。中国经济网,2011-5-29,省略/cysc/zyy/jrgx/200802/19/t20 080219_1456 3 354.shtml.

[12] 白洪敏,李红霞,孙文英。57名男护士岗位变动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5,15(5):46.

[13] 陈翠屏,张永学。临床工作中的护理本科男性护士离职原因的调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5):3733-3734.

[14] 杨玉美,杨薇。男护士工作价值观与离职倾向相关性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5.

[15] 王道斌。男护士流动性低过女护士 急诊科男护士更优秀。信息时报,2009-5-12.

[16] 王丽霞,崔明武,赵红。男护士择业现状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研究,21(10B):2666.

[17] 高满荣,高景玉。男女护生择业观念调查的比较。中国社区医师,2008,10:254.

[18] O’Lynn, C.E. Gender-based barriers for male students in nursing education programs: Prevalence and perceived importance.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4, 43(5):229-236.

[19] 张颖,郑蔚颖。男护生的职业困惑及临床带教思路。护理研究,2004,18(10A):1775-1776.

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45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ang Yiping

Abstract:Objectiv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find the problem of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in our hospital , discussion on dountermeasures,guarantee the successful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Methods:Find the Nursing care of 52 cases of accidents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during 2010 July to 2013 July,ta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Result:Prone to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problems is basic nursing and phlebitis.Conclusion:Seek solution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can prevent the adverse reaction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ursing.

Keywords:Neurosurgery nursing Th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49-01

神经外科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具有病人急诊多、情况急、病情变化快,同时专业性强的特点,同时神经外科的疾病治疗面朝着越来越广的趋势发展,这就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此收集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出现护理问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起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并对其解决思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整理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出现护理问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患者的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为(40.5±20.4)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疾病分布中,脑外伤患者有21例,颅内出血患者有19例,脑挫裂伤患者有8例,颅底骨折的有4例。

1.2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发生的护理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思路。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在总共52例护理事件中,病人出现管路脱落16例,比例为30.7%,静脉炎14例,比例为26.9%,基础护理问题10例,比例为19.3%,用药差错5例,比例为9.6%,其余7例。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2 护理事件发生的班次统计。在所有52例护理事件中,白班发生28例,比例为53.84%,小夜班10例,比例为19.23%,大夜班14次,占比26.92%。具体见表2。

表2

3 讨论

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来诊时多为急诊,复合伤多,并发症多,病情变化迅速而急遽,日常治疗过程中病人各种置管多、意识不清患者多、基础护理任务繁重,各种意外情况和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1]。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引发患者家属的不信任或护患纠纷。作为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既能顺利完成护理任务,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又尽可能的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本次研究表明,神经外科护理事件主要表现为管路脱落、静脉炎、基础护理疏忽、用药差错、褥疮、坠床等问题,其中管路脱落、静脉炎和基础护理疏忽占了总数的76.92%,是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从发生护理事件的时间段来看,白班发生28例,占总数的53.84%,小夜班最少。对所有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和可采取的解决对策如下。

3.1 护理因素。护理从业人员的应急水平、心理素质、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以及责任心的强弱,都有可能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特别是安全意识不强,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彻底,执行医嘱不严谨,对病人病情变化观察不密切,都随时可能导致管路脱落、坠床、用药错误等事故[2];日常工作不细致,基础护理欠到位,无菌操作不严格,则有导致静脉炎、褥疮的可能。同时,近年来,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观念不断更新并应用到临床,如果我们的护理人员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护理工作,而是墨守成规,就不能做的经常的虚心学习,及时掌握新的技术,也很有可能导致护理事件的发生。还有,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繁琐细致,碰有车祸、急诊等突况时,人员相对不足,导致护士的精神紧张,持续下来就容易产生精神倦怠和心理疲乏,极易导致护理事件的发生。

对护理人员因素导致的护理事件,一方面对我们的警示意义最大,另一方面也最容易从自身解决[3]。解决策略归结如下:第一,应该科学的安排护理人员的作息时间,并在每个班次保证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方可保证我们的护理人员有充足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完成本身工作,同时可以减轻她们的情绪焦虑和心情紧张,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当强化对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的指导和训练,加强护理的继续教育学习,利用床旁带教、特殊病人护理讨论等方式,提高每个人的技术水平,使护理人员都具备处理病人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并强化护理安全管理观念,建立考核制度,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平时注意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增强责任心。只有做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打好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3.2 患者和家属因素。神经外科的患者病情多急、危、重,患者经常存在意识障碍或躁动、谵妄等,这就导致患者在日常治疗时多不配合。在进行输液治疗或管路引流时,引起造成鼓针或引流管路脱落,或因躁动导致坠床、跌倒等事件。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应首先向家属解释清楚,争取家属的谅解。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尽力稳定患者情绪,并做好陪床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做好看护工作。必要情况下通知医师适量使用镇定药物,或者使用约束带制动,使用约束带时应注意绑缚松紧度,避免造成患者肢体血运障碍。

3.3 管理因素。本次研究中发现,白班是发生护理事故最多的班次,主要是因为白班所占时间长,护理操作多,主要的基础护理工作,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入出院手续等都在白班完成,护理人员疲于应付,容易导致护理事件发生。因此,应当制定科学的护理流程,配备合理的护理人员资源,合理安排休班,避免护理人员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完善神经外科的护理程序,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检查护理质量并及时整改查出的问题,并及时检讨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情况,积累经验,避免重复差错,可以有效的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

总之,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是一个要求严谨、细致的系统化的工作,而且随着科技及环境的变化还会产生很多原来没有遇到的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在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管理制度、患者及家属的教育等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护理风险指患者在手术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急诊手术中,由于患者的病情病情危急、术前的准备不充分和手术风险大等原因,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更多,这对急诊手术中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她们思路清晰、业务熟练,而且需要她们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从而确保将手术中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本文对我院2013年3月~9月完成的120例急诊手术中所出现的诸多护理风险进行梳理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 急诊手术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

1.1护患双方沟通不畅或者解释工作不清 急诊患者家属常常心情焦急,情绪焦躁易怒,如果和医护人员沟通不畅,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发泄给医护人员。同时,由于急诊手术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和家属进行沟通(如患者的疾病史和麻醉的方式等),取得家属的同意和签字,在此过程中,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做好解释工作,将会为以后的手术安全埋下隐患[1]。此外,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有限,缺乏必要的急救认知,如果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很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在调查分析的80例急诊手术中,因此类因素引起的护理风险为32例(40%),沟通不畅所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1.2护理记录不完善 在急诊手术中,很多医嘱多为医生口头下达,相关的记录也需要进行事后补记,部分护理人员由于思想不重视或者遗忘等原因,是的护理记录中出现诸多的错记、漏记、涂改和他人代签等问题,这不仅可能使护理人员在医患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还可能会因为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而承担法律责任,形成潜在的风险。在调查分析的80例急诊手术中,由此原因所产生的护理风险为22例(27.5%)。

1.3护理人员技术和素质急需提高 急诊手术由于其特殊性,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专业的知识,而且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要思维反应敏捷与动作准确到位。但是很多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能不熟练,以及急诊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在术中缺乏有效地应对措施,从而为手术安全埋下隐患。同时,由于医疗科技发展迅速,手术室中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大量使用,也使得部分护理人员无法从容应对。在调查分析的80例急诊手术中,因此原因形成的护理风险为10例(12.5%)。

2 急诊手术护理风险预防策略

2.1 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体谅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尤其是需要急诊手术患者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护患之间的关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护理人员要多磨练沟通的技巧,注重沟通交流中的语言艺术,这样既可以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的心情,又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护理人员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时,要做到耐心细致,对于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要做到有问必答、准确专业,这样不但可以安抚患者及家属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也可以减少因问答不清所带来的风险隐患。

2.2 完善手术护理的记录,做好自身保护 护理人员确保急救护理的文书质量及其完整性,由于急救护理的文书牵涉到患者的赔偿、医保、权益和法律等诸多问题,其质量和完整性可以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有力依据,这样医患双方在产生矛盾和纠纷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据此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2]。同时,护理人员要仔细准确和及时有效的记录急诊手术患者从送达到抢救,再到医嘱执行以及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等一系列的过程,并保证记录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得出现漏记、错记和涂改等现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在进行紧急抢救的时候,医院需要安排两名护理人员参与记录工作,对于医生口头叮嘱的使用药物要进行重复确认,确保无误后在遵医嘱执行,确保记录和抢救工作的万无一失。在急救中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在对患者抢救完毕后,护理人员要配合医生及时的补记相关记录,以免因时间过长出现遗忘情况。

2.3 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关系到护理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也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护理学科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以及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充实自我和完善自我,及时的做到知识的拓展与更新,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以保证在需要时熟练应用。同时,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做到先知先觉,尽可能地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护理人员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技术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才可能在工作中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切实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执行,减少医患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纠纷。

2.4 完善和执行各项急诊风险制度 医院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这既是约束护理人员行为的主要途径,也是确保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如医院要落实安全管理、消毒隔离、抢救、查对和交接班等各项制度,并制定抢救药品的钻人管理制度,以及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以便及时的发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3]。同时,医院还要完善急诊抢救的流程,制定多种的应急预案,以应付各种情况的突发事件,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风险申报和监控落实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接受急、危重患者就诊和实施抢救的场所,也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急诊手术不同于择期手术,具有时间紧、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和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等特点,患者及家属的心情也较为急切和焦虑。因此,参与急诊手术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更有耐心和责任心,以及高度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不仅要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安抚其紧张焦躁的情绪,减少医患之间因沟通不畅带来的纠纷,而且要掌握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从而协助医生提高急救手术成功的几率,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

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朱金璞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护理教学模式也在摸索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本文分析了当前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1、案例教学法

在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获得新的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该教学手段在临床护理课堂教学中被频繁使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分析逐渐推进教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及主观能动性,进而加深学生对医学护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及护理技能的熟练应用。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分为三个环节:准备环节、实施环节及归纳环节。①准备环节。教师应依照案例教学的适用条件,确定哪些内容适合应用该教学法。一般来讲,与生活紧密联系、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用案例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依照具体内容的特点恰当选择案例并设计展示案例的形式,比如录像、录音或者文字。在设置案例题目时应坚持“恰当、简洁”的基本原则;在介绍案例基本情况时,教师应确保案例的时间、人物、地点、过程、环境等要素不可缺失;设计问题时,应有思路提示,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什么知识发觉什么观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归纳观点时,教师要有重点思路的提醒。②实施环节。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为学生详细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及发生背景,并确定案例题目,让医学护理专业学生以寻求问题答案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避免学生不懂门道而只看热闹;为学生展示具体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以新学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分析案例详情,最终让学生阐述分析到的观点。③归纳环节。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总结学生分析到理论观点,针对正确的观点给予表扬,针对有所偏差的观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深入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案例中蕴藏的准确观点。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当前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同,该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倡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是目的性强、生动灵活,并且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等能力的提升。在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中,教师通常可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组员围绕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护理内科的教学中,以问题法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怎么护理高血压患者,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影响高血压病的因素是什么?护理方法有哪些?选用这些护理方法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在各个小组周围巡视,适时启发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在完成讨论任务之后,每个小组应选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观点,如果各组观点不一致的话还可用组间辩论的形式再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一致观点。利用问题教学法完成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可在和谐与民主的氛围中加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牢固记忆,并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也被引进了医学护理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法可将护理知识以动画、图像、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生动、灵活的形式可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接触新知识,并且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医学护理理论、原理、概念以更加客观、清晰、具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地参与课堂活动,为学生牢固记忆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比如,在讲解对腿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技巧时,教师可将护理过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学生,在播放时辅以语言解说,让学生全面了解护理方法与护理要点。为了让学生更细致了解护理细节,教师可借助慢镜头播放方式,让学生从一点一滴了解护理措施的完整过程,针对护理难点,教师应暂停播放,为学生详细讲解并确定学生毫无疑问地掌握后再播放下一个要点。

篇6

二、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度分析,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凝练以下主题。1.增设专业特色课程。访谈对象普遍感到:研究生课程设置欠合理,学位公共课和基础课设置较多,而专业特色课程或护理研究相关课程少。S1:我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医学研究生基本相同,公共课和基础课较多,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病理、自然辩证法等,而对于护理研究、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等护理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安排或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护理综合、护理新进展,没有实际安排授课或辅导。2.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多数研究生提出:课时比例不妥,应减少公共课学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S1:公共课较易理解,可减少学时或合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如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时数;这些课程相对较难,希望讲授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机会。3.关注护理学生课堂表现。部分访谈对象提出:高校硕士生专业基础课合堂授课,老师所列举的实例都是针对医学生,几乎不涉及护理,使得课程内容与护理专业脱节。S5:对于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而言,教师授课以医学生为主可以理解,但应适度关注护理学生,备课时搜集相关护理实例,以满足护生需求。4.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有访谈者认为: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S10:我校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讲授占据首位;希望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医学统计学或统计软件,可将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实例,呈现原始数据,使学生贯穿理解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统计处理,增加体验机会。5.引导课题研究思路。多数访谈对象认识到:首次接触课题,科研思路的引导是其主要需求之一。S3:我是研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刚涉及科研几乎都没有思路,迫切需要导师正确引导。回顾学习历程清晰记得三年前,导师要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仔细研读文章,从中提炼问题,尝试撰写综述;在撰写综述过程中,获知某一研究领域已知和未知,从中发现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而选题得以解决;这样既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6.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学院定期举办前沿讲座、学术报告、召开研究生例会,跟随导师参加学术交流这是研究生翘首期盼的。S12:我曾跟随导师去北京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那次经历弥足珍贵。7.安排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匹配实习科室。访谈中科学学位研究生普遍涉及:临床实践安排应当以研究方向相关科室为主,以利于实习中从事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其他重点科室实习。S15: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轮转的科室基本一致,我认为实习科室应与自身研究方向匹配。8.开展就业指导。访谈的部分研究生感到:研三就业最为困惑,请求学校相关部门及导师重视就业指导。S3:未来工作悬而未定、研三各种纠结涌上心头,如何参加应聘以及准备哪些资料,此时期盼学院组织研究生就业报告会或求职经验交流会;更期望学院将每届研究生求职的各类材料留档,为学生提供借鉴。9.改善研究条件。有的访谈对象分别提到了图书资料、统计软件、电脑及经费等研究条件欠缺。

三、讨论

以上主题说明我国护理硕士生教育尚存缺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创设满足学生需求、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情境。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多数访谈对象提出课程设置或课时比例欠合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2-3]。王晓燕等提出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需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护理人才需求和疾病谱变化,同时体现实践性特点,与研究方向和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设置学位课程,并将临床实践、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列为必修课程[4]。也有学者提出建立一套区分于护理科学学位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且具有MNS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精而深的护理专业课程,涵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及不同专科护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5]。可见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时匹配各高校不一,结合我国实际全面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善研一专业基础课合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合—分—合式课堂教学结构,有分有合相互兼顾相互统一,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具有专业差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3.培养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推进研究生“专业化教学”。护理学专业已认定为一级学科,但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有学校仍依托于医学师资,欲实现护理“专业化教学”,必须创建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研究方向为基础,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就临床实习而言,访谈结果临床实习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脱节。王喜华等研究提出护理硕士点可根据研究生意愿,在综合考虑学校特点和硕士生研究方向等基础上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临床实践方案[6]。李继平等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临床实践训练内容设计安排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区分不明显,能力培养侧重点不明确,专科护理特点不突出;并提出基于个人专业经历与研究方向的临床实习轮转设计[7]。因此研究生临床实践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5.正确引导研究思路,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应按照护理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指导计划;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促进中外研究生交流。6.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团队。全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相关知识,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研究生的应聘要求;邀请毕业生介绍就业签约经验,积累借鉴签约资料,为提升就业实力打好基础。

作者:方秀新 张敏 马晓叶 单位: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罗婕.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D].云南大学,2013.

[2]刘贤,郑显兰.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3):75-78.

[3]秦永杰,赵坤,王云贵.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5-126.

[4]王晓燕,李国宏,徐翠荣.关于实践取向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护理与康复,2015,12:1174-1176.

篇7

医疗护理作为与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职业,责任和态度是提升医院医护水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医疗管理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生命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是服务,而作为医护人员,更需要从护理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借助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深入探讨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最大化的发挥医护人员的工作潜能,维护好医患关系的良好状态,实现我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1 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价值

1.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建立在员工工作满意度基础上的,通过对引起员工工作状态变化的因素出发,从而划分为满意的因素与不满意的因素。结合员工工作实际和组织特点,对于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的诸如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岗位特点、薪资待遇、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而对于诸如责任感、成就、晋升机会、成长锻炼等方面的因素统称为“激励因素”。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基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出提升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途径和思路,因此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价值。为此,从影响员工工作情绪的因素出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以便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化的发挥个人的工作潜能。

1.2双因素理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旨在通过一定人力和物力资源,如设备、环境、以及医疗技术等来系统的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力,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护理服务。从医疗护理质量来看,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决定着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为此,必须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重关系上入手,将护理人员安心、安业态度转移到“敬业、乐业”上来,增强自身的独立意识、责任感、事业心,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双因素理论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策略

2.1“保健因素”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可知,对于“保健因素”的分析和满足,将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上,主要从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上来构建和谐的人文关怀。

2.1.1 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环境是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实施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护理环境,需要从消除人的消极心理情绪中来营造充满和谐、舒畅、民主、团结的工作氛围,从而将护理人员的心理维持在积极的状态下。为此,从医院制度的建立上来设定护理自主性的管理目标制,鼓励护理人员结合本科室的工作要求和特点来设置优质的护理服务内容。同时,增进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借助于座谈会、集体活动等方式来改善交流、强化协作,对合理的建议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充分展示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和自身价值的认同。

2.1.2 注重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重要理念,在护理管理中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和满足护理工作者的切身需求为主,从而真正从护理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上给予关怀,理解护理人员、尊重护理人员,从生活中帮助护理人员,解决其后顾之忧,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归属感、亲切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激情,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同时,在护理人员的工作排班中,结合护理人员的实际,合理制定夜班分配计划, 多从护理人员的角度来化解各类矛盾,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强力的支持。

2.1.3 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做好护理保障工作

护理工作从其环境的复杂性来看,既包含来自生物学的病菌威胁,又包含来自社会层面的医患威胁。因此,在改善护理工作环境上,既要从硬件设施上来改善护理条件,如整洁的空气、明亮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等,同时也要从安全保卫上加强控制,增强陪护人员的管理及闲杂人员的出入,严格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实施。

2.2“激励因素”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在护理管理中,赫茨伯格“激励因素”的应用,将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责任、态度、成绩等建立关联,从而有效调度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进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因此,激励因素的应用对于提升护理水平意义重大。

2.2.1 绩效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理论”来看,同样的一种奖励,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得到,则“激励因素”就变成了“保健因素”,不仅起不到激励效果,反而降低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如按人平均分配奖金,就难以发挥奖金的激励价值,为此,结合护理科室的管理实际,从护理人员的出勤率、夜班数等工作量与其绩效进行挂钩,从而实现量化考核,按月、按季、按年来划分奖惩,上下浮动,真正将奖勤罚懒与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统一起来,以此来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2.2借助于教育培训来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从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来看,教育培训是有效的途径,为此,结合医院护理工作实际,从提升护理人员的进取心上来满足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相关的技能培训,既实现了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又能够从医护能力梯度上激励更多护理人员追求进步。

2.2.3借助于科研机会来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科研能力是护理人员施展自身才华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全院整体护理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科研学习班,引导更多的护理人员从参与中增进认识,提升能力,创新思路。如通过护理学课题研究,让更多的护理人员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护理经验,从而大大增进对护理服务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科研性认识。

3 总结

赫茨伯格的“双因理论”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引入,将管理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进行了统一,并从人的潜能管理与价值认同上,既满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需求,又提升了医疗护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双因理论”的有效实施,也需要从环境氛围上来营造,为此,构筑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真正融洽护理人员之间的情感,有力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才能更好的实现医院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1、 没有系统规划。

存在问题:

连锁药店大都没有一个品类管理实施部门。我们知道品类管理是为了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运营体系,包括的技术、方法和原则,必须系统规划,目前一些连锁药店只是觉得要搞品类管理,或者认为别人搞了自己不能落后,仅仅是一个部门或者个别高管的想法,就去做品类管理,往往没有系统规划,仅仅是做做培训,开几个会,就布置下去来做。还有一个问题是连锁内部业已存在的采购、营运和市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会阻碍品类管理的实施,打破需要强力的组织架构和考核机制变化,否则难以实施到位。

突破思路:

成立以副总或者总经理牵头的品类管理项目组,全面系统分析自己SWOT,制定系统的品类管理提升方案,以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加入方式推行之。

2、 没有投入预算

存在问题:

品类管理需要分析销售数据,需要做商圈内的消费者调研,然后做出品类定义、品类规划和调整、品类策略与新品类培育计划。这需要软硬件投入和费用投入,连锁药店往往不愿花这笔钱。

突破思路:

做年度营运方案时就先做好品类管理预算,无论是品类管理分析的信息系统,还是调整营销新品类的活动,都要有预算投入,纯粹指望供应商来花钱,就不能做到完全是消费者为中心了。

连锁药店做为零售行业,不象生产企业畅销的品种就几个到十个,每个产品都能精耕细作、管理到位。连锁零售卖好几千个品种,销售信息的采集分析透视等必须有信息系统支撑。必须有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3、 企业缺乏清晰定位下的品类管理犹如盲人摸象

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连锁药店还没有清晰的定位,战略定位不明时,不知道自己服务的人群时,怎么可能根据人群的需求做好品牌管理呢?就好比,地基没打好却要硬要在此地基上建高楼是同样的道理。

解决思路:

理解好品类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需求导向和需求满足。人类一切营销和管理的逻辑起点都是满足人的需求,我们的老祖先把一切经营管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都归结为“儒”,也就是“人”的“需”求。需求满足了你就能搞得好,否则就难。但前提是你服务那群人,你的定位和与之匹配业态是什么先要确定下来。不同人群需要的品类是不同的,比如定位为吸引中老年顾客或慢性病患者(顾客)的平价药店,可能将降压药品类作为目标性品类,而一般的社区便利型药店也许将该品类作为常规性品类。

因此,一定要在业态定位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做好品类管理。

4、品类管理受限于GSP、医保刷卡、高毛利产品主推

存在问题:

药店搞品类管理不像商超,完全是按照市场销售规律来做的,也大多不存在高毛利主推提成的问题,但药店必须先符合GSP,另外一些产品的销售不是市场自动选择的结果,受到医保定点店医保消费的影响,还有高额提成下的主推,也不是自然销售的反应,其反映在需求统计上就有偏差,就会影响品牌管理和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解决思路:

综合系统考虑这些问题的权重和对你的影响,有所取舍。取舍是依据是消费者需求满足程度。

二、 品类定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品类定义的含义:把消费者认为是相互关联或者可以相互替代的、满足相同的需求,易于一起管理的一类产品,品类是以特定的产品构成的。

1、 品类定义存在的问题

无法按照商品的营销学属性定义品类是最大问题。

比如“头部护理产品定义”:一切能给消费者头发内在及外在护理之产品及应用工具。子品类有:洗发水、去屑水、护发素、头发定型、防脱发白发、柔顺剂等产品子类。这些品类在零售空间管理里面是放在一起销售的。

然而药品在药店由于GSP的要求,本应属于满足同一需求的品类,“品类定义”是不相同的。因此也就不能放在一起销售,比如感冒药品类:中成药、西药、中药饮片、感冒药品和治疗感冒的保健品、Rx感冒产品和OTC感冒产品,是不能放在一起管理销售,这就是药品品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另外药品的功能功效的相似性功能的产品很多,可替代性同样也很多,且由于疾病的症状很多,其品类定义中,相同的品类就很难放在一起,比如与感冒相关的症状有八九种,品类管理就有其关联的特点。

2、品类定义解决思路

我们必须明白,按照药学属性定义的药品品类,与真正的品类定义中的消费者为中心的要求相去甚远。品类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在不违背联合用药治疗原则下,尽可能把大品类定义和子品类定义放在一起。如果感冒伴随有咳嗽,可以联合止咳药;同时有发热,可以搭配退热药和体温计;有炎症可以用一些抗感染药品;还可以联合一些提高免疫力、维生素类药物。按照药学属性定义的品类,这些不同的药品分散于感冒类、抗感染类、止咳类、器械类、营养补充剂类等的品类货架上,带给消费者的是不方便。

因此药店的品类定义管理,既要基本符合但不受限于GSP要求;又要尽量满足消费者治病和辅助治病需要,把能联合用药和关联销售的产品定义为一类。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空间管理,实在不能一起陈列,可以用空盒陈列、提示陈列的方式解决。同时也要根据经营的毛利要求来选择和优化品种,以丰富品类定义。

其次,连锁药店必须有了解药学、医学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群经理或者市场部人员,深入详细的研究疾病细分和品类定义,优化丰富营销你的新品类定义。

三、 品类角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京剧里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同样,不同药品在药店中起的作用也不同。品类角色就是该产品或者该类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比如有的品类带来客流,有的带来销量,有的带来利润,有的突出商店形象等。品类角色目前问题最多,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一下两个方面:

1、 品类角色没有科学的标准。

品类角色问题之一是:药店对一些药品的品类角色界定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学划分的。

目前药店划分品类都是按照自己的毛利率来划分为高、中、低毛利产品群,不同毛利贡献度的产品给予不同关注度,这是自己利益导向。其次是按照销售份额占比来划分A、B、C三大类,还有按照重要度分为核心产品、基本产品、QR产品(快速响应产品)和补充产品或者区域产品等。同样只关注自己的销售。

品类角色问题之二是:角色划分和GSP管理冲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有其药学上分类,比如有Rx区和OTC区、饮片区、非药品区等;还要根据治疗细分领域来划分,这些并非是该商品品类营销学上的分类,类似啤酒和尿布的商超划分法,在药店实施划分确实有些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2、品类角色的突破

首先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和营销学上先分类,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去给各类产品以第一个层次的关注度;然后在按照药店自己的毛利率来划分,给予第二个层次的关注度;第三才考虑根据药品药店的GSP要求来划分。必须明白药品品类角色的划分首先是以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为原则的。

药店不能完全被GSP和高毛利其所羁绊,为其所囿,否则药店品类管理就难以真正做到位。

按照消费者需求和营销学上的品类构建:药品品类角色为:目标性品类、常规性品类、季节性品类、偶然性品类、便利性品类。

目标性品类构建突破:目标性品类是消费者购买的目标,目标性品类是药店最重要的品类,它能让消费者第一时间马上想起你的药店而不是竞争对手的门店,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就是冲着你的这类产品进来你的门店的。因此是一个药店最大和最重要的品类。

连锁药店必须构建自己差异化的目标性品类,比如消费者进你的店的目标性品类是否和竞争对手相同,你的门店品类差异化和超值性体现在哪些目标性品类上。目标性品类构建,必须要能给消费者超值体验,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进店,对于药店来说,这需要专业的药学知识来体现,没有目标性品类的差异化,仅仅依靠服务的差异化是意义不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品类角色的确定,不是自己想定义某个产品是什么角色,它就是什么角色,而是要以统计数据来确定,或者自己花大力气,针对目标消费群,制定营销方案打造适合自己门店的品类角色。但每个角色都为门店所必须和对门店销售有贡献。

四、品类策略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

1、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是品类培育与促销缺乏主动策略,二是被动等门店销售检验产品是否能销售,是否要淘汰,还有就是品类培育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一味依赖供应商。

第二个问题是品类构建上没有按照业态定位和执行,缺乏差异化,大都是跟风式策略。

第三个问题是品类策略构建上没有体现品类角色,不同品类在药店就不用的角色定位,作用也不相同,但我们的连锁药店没有针对不同角色的品类制定一套适合该角色定位的营销策略。

2、解决建议

按照联合用药的需求,先关注人和病,细分小病种,配套品类,每一个配套的小品类都有品牌产品、毛高产品、联合用药的相关产品组合。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06-02

1引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1.1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眼科患者入院时侧重对疾病知识、治疗、效果及主管医生治疗水平的了解,而术前则侧重于满足情感需求。但由于眼睛局部解剖结构抽象,致使病人对疾病知识难以理解。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病人担心手术后眼睛失明甚至丧失眼球,心理压力很大,因而对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的需求更高,这成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1.2临床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深入病房接触病人不够:一般来说,眼科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多数有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病人眼睛局部有病,但绝大部分病人全身状况良好,致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麻痹,警惕性不高,放松了对病房的主动巡视。尤其是晚间无人监督时,不能按分级护理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巡视病房,主动解决问题。

1.3没有考虑到病人的收入、学历情况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人需要更多的尊重,更重视服务态度,提示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病人的经济状况、文化也影响其对满意度的评价。

2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若干策略

2.1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将沟通交流落实到工作的一言一行中。

2.2对眼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2.2.1满足病人的自尊心。当病人踏人科室时,护士应立即主动热情地上前迎接病人。表现出主人的亲切和友善,使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2.2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来接待病人,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2.3消除病人对疾病所产生的恐惧。

2.2.4避免和缓解焦虑悲观心理。

2.3体现人文关怀

2.3.1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人性化服务理念。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方便护士转变为方便患者是护士工作的宗旨,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患者收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2.3.2转变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人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

2.3.3实施人情化管理,护理人员要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从而有治愈的信心。

篇10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篇11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33229.cOm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篇12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始于1954年,前身是台湾胜利护理专科学校,后于1994年改制升格为台北护理学院,2010年8月正式改名为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现已为台湾培育为数众多的优秀护理人才,在台湾教育史上,各项护理技职教育学制率皆由北护首创,这一辉煌成就,标志着台湾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这样的大学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到北护的第一堂课。

优秀的大学一定有出色的教授。

就这样,研习进修的帷幕随着北护林秋芬教授第一堂精彩的授课拉开帷幕……

林秋芬教授,中年女性,干净利落的短发,淡妆,黑衣,西装裙,粉色唇膏,甜笑脸庞,台式普通话。关于护理管理她娓娓道来:"护理管理者要有叙事力。""叙事力,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将自己当成一本自传。""当你没有能力告诉别人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时,其实你已经失去了昨天。"告诉了我们基层护理管理者要有清晰的思路,完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说清楚事、才能更好的去执行、布置、计划工作,而去做事。对于这一点,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她说:"不是别人的方法才可以成功""各个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职责"—— 一张张幻灯片,清晰的展示出林教授不同的角色——妻子、母亲、女儿、教授、护理部主任……个性、专业、经历、职务、家庭瞬间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一下子了解了这个多面女性的不同角色,同时也使得她讲者的形象丰满了起来。显得更加有说服力。距离就这样被拉近了。

管理

针对于基层护理行政,她告诉我们:"护理行政是很重要的问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尊重很重要""觉醒、觉察、觉知"这些真的都是我们临床管理中需要掌握的重要问题。护理管理中作为基层管理者要管理护士的心和身,只有这两点的合一管理才能够将护理工作做好。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道出了管理的真谛,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护理管理的艺术。相信,只有艺术化的觉醒、觉察、觉知,注重与同仁之间沟通和交流,以一种贴近团队的特点的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护理单元,就能够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和谐团队,争取管理利益最大化。

而当讲到当今护理管理面临的问题时,林教授告诉我们:明确的领导者与团队、对状况的良好掌握、相互支援、良好的沟通和正确的决策,是构建和谐团队必不可少的要素。护理管理者要明确:团队的良好合作是安全的基石。

此外,林教授以"从生手到专家"为题,讲述了护理专业技能发展的模式,指出学习者要经历---生手、进阶学习、胜任、精通与专家的成长历程。以及历程间的进阶标准和训练特点。通过努力,那些具有护理专业精神、外观整洁亲切自然、个性愉快开朗、具有良好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与技能,待人谦恭有礼、人际关系良好、可信赖善于策略、具有同理心、尊重他人的人必将成为优秀的护理管理者。

针对于《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她也作出了从病人安全目标、医院评鉴、团队资源管理等几方面细致的阐述。通过对各项内容精准而细致的掌控,突出了安全是护理管理重中之重,这一主题。

林教授的授课精彩而生动,变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这种能力与她丰富临床管理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的学习又有幸聆听到了林少瑜护理长及蔡佩玫管理师的授课,也都同样获益良多。两位授课老师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就护理品质人力资源管理、临床护士激励与考核晋级制度、护理管理工具与方法、护理敏感指标检测及意义和患者健康教育与延续护理逐项作以讲授,以贴近临床的视角深层次的讲解了很多可行性强的方法,值得引入于我们的临床工作中。

篇13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