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篇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传统城镇化建设评价的指标以经济增长GDP为导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应以此为核心,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改变之前以发展速度为导向改为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国城镇化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研究缓慢,河北省内多为县域经济中小城市,因此探究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第一次是由浙江省政府提出,其在2006年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并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是“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形态上存在着多种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县域中小城市为主,而正是以县域中小城市为主的城镇化建设规模和建设层次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十报告提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应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加快对以县域为代表的中小城镇培育”为代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议应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转型、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建设城市群为主体、以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为核心,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紧凑集约、低碳绿色、以人为本与四化建设同步的特色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含义及特征

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别于传统城镇化质量,是指在城镇化地域运动过程中,部门和空间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等空间载体能够高效运转,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城市住房、居民教育、城镇医疗和户籍等各种政策制度,使得城市文明和城市居民素质能够逐渐提升,同时能使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环境能够更加和谐。针对河北省城镇化质量,提升其质量的基本动力是GDP的增长,同时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建设是提升其质量的基本保障,改善河北省城市环境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质量具有地域性、抽象性、相对性、综合性等特点。地域性指我国的各个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同时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人文环境等特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其不同特点,发展其不同品质。城镇化质量的抽象性是指城镇化质量区别于一般的有形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城镇化质量不像产品服务质量一样可以用词语进行描述,不同区域城镇化质量既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又存在时间上的分离性。因此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居民的现实感受和亲身体会才能证实。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质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是相对性的特点。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意义

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中,其就业情况、住房条件、交通设备、医疗和教育设施的完善程度至关重要,如果解决不当,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不和谐。因此应对河北省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可以更加综合全面的测度城镇化质量,判定其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同时新型城镇化质量能综合地反映城市发展品质,通过对不同地区城市品质的测度可以判断其在省内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城市存在的差距。同时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城市功能、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要素的发展程度的全面集中体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及时的获得反馈信息,对检查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和模式是否适合本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可以方便其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使其可对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调控,以实现最终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目的。

三、河北省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体系。本文在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时,借鉴不同的参考文献认为在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时应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标准,遵循差异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河北省不同区位城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判定其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低时,应从省级层面、市域层面和县域层面不同的区域层面进行分析,数据统计也要选取不同的统计口径。所以在河北省城镇化质量指标选取和质量划分标准上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只有遵循差异性原则才能准确揭示出不同层面的城镇化的真实水平。

(二)目的性原则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议应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转型、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建设城市群为主体、以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为核心,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紧凑集约、低碳绿色、以人为本与四化建设同步的特色道路。因此在河北省未来城镇化道路上,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在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时,要关注城市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同时要关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是否存在超前或滞后的问题。

(三)多样性原则

由于河北省不同区位城市的城市职能不同,在评价不同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时,要因地制宜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去测度,不能简单的制定一套城市化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在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价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银边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种子新型城镇化质量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空间、就业等要素进行综合测度和评价。

课题来源: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河北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与政策建议(课题编号:HB15YJ010。

篇2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试是检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现在的日常教学中,仍有些教师将量化评价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质性评价,或者根本不存在质性评价。事实上,评价是隐藏在教师日常的教育行为中的,不能简单地集中在纸笔考试上,传统的量化评价将笔试作为唯一的标准,无法反映成长中的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状况,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没有认识到这样的评价不但不尽公平,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也有人认为,量化评价是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取消了量化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全面发展。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目前,学校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考试,可能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全面否定了量化评价。相反,我们应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考试,看待量化评价,认识到量化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评价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量化评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考试,简单地取消量化评价,而改革和完善以考、试测验为主要手段的量化评价,才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2 “质性评价”的意义

新课程倡导质性评价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2.1 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的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篇3

1.1治疗有效率上升,病死率下降 说明对疾病的治疗有效程度提高,反映我院医疗质量上升。

1.2入出院诊断符合率逐年增长,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疗程缩短,说明我院在院病人住院检查治疗时间重视了环节质量管理,大大缩短病人滞院时间,检查治疗时间集中。治疗效果好、诊断质量高,社会效益显著。

2 用工作效益指标评价社会效益

平均病床周转加快;实际病床使用率协调发展;平均病床工作日呈增加趋势。见图表:

综上所述:病床周转快,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协调发展。说明了我院病床资源利用好、加快周转。工作效率高,社会效益好。

3 分析住院病人承受医疗费用的状况,评价社会效益

资料(如表示)

若按单位劳动日创社会产值M元,则这些病人因减少住院日而增加出勤日可多创社会产值4345M元。

计算结果表明:我院社会效益显著,2010年比2008年增创社会效益总值(293+4345M)万元。

篇4

1 引 言

随着中药质量控制技术飞速发展,以化学标志物为核心的药品标准和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尚未建立科学、严谨、低成本并符合中医药整体观及中药特点的中药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因此,需要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技术规则,建立一个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基于多环节、多指标、定量化、综合性的中药材评价控制方法体系,对中药材品质进行评价与控制,以期保证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1]。中药指纹图谱能够体现多组分中药的化学表征,可以控制中药的整体质量[2,3]。然而其所体现的化学成分与药效的相关程度尚不明确。因此,单独利用指纹图谱评价中药质量的优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5]。而将指纹图谱与药效进行相关性研究(谱效相关),不仅可以使指纹图谱与其药效相关联,而且还能找到与活性密切相关的指纹图谱峰,从而构建对中药质量控制更有针对性的药效指纹图谱[6~9]。

最近,美国FDA《植物药发展的工业指南(2015版)》,指出生物评价是中草药和植物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10]。生物评价(Biological assay, Bioassay),是指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评价供试药物作用于生物体系(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微生物和细胞以及相关生物因子等)所表达出的特定生物效应的方法,可用于定性或定量评价供试药物的质量[11], 具有关联功效的优势。将生物评价方法应用于谱效相关中,可以使谱效关系更准确可靠[12]。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13]。丹参及相关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其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4]。目前,丹参的指纹图谱已用于丹参及相关制剂的品质评价[15~17]; 丹参及其主要成分,特别是隐丹参酮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也有报道[18,19]。然而,隐丹参酮、丹酚酸B等成分及丹参药材基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相对效价未见报道,单体成分对丹参药材品质优劣的贡献度仍然未知,这些指标性成分与功能主治、药效的关联程度也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在丹参化学指纹图谱和抗血小板聚集效价的基础上,经过谱效相关分析,探讨丹参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的主要贡献成分; 通过计算活性贡献度的方法,揭示脂溶性成分与水溶性成分对丹参质量评价的贡献度,将更全面地反映其内在质量,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构建的基于化学指纹图谱和生物评价的综合品质评价方法, 可为丹参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也为中药炮制、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临床处方选择及制剂工艺优化提供了新的评价模式。

2 实验部分

2.1 丹参样品采集

本研究共采集10批次样品,产地包括:甘肃(S1)、河南1(S2)、河南2(S3)、河北1(S4)、山东(S5)、山西(S6)、河北2(S7)、陕西(S8)、河北3(S9)、四川(S10)。样品经肖小河研究员鉴定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

2.2 仪器与试剂

AggRAM血小板聚集仪(美国Helena公司);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Agilent 公司);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 × 2.1 mm, 3.5 μm, 美国Agilent公司); 花生四烯酸(美国Helena Lab公司); 阿司匹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丹酚酸B、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 I、隐丹参酮(成都普瑞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上对照品纯度均大于98%。

2.3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体重240~260 g,动物许可证号:SCXK(军)20120004。

2.4 化学指纹图谱测定及分析

准确称取丹参药材粉末3.0 g,加入80%甲醇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微孔滤膜过滤,供HPLC分析。HPLC条件:进恿5 μL,流速0.6 mL/min,检测波长为285 nm。流动相为0.1% H3PO4 (A)和乙腈(B),梯度洗脱:0~20 min,10%~28% B; 20~25 min,28%~48% B; 25~40 min,48%~60% B; 40~45 min,60%~10% B[15]。用《中国药典》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计算相似度。应用MetaboAnalyst 3.0软件进行分析。

2.5 药材生物效价测定

2.5.1 对照品溶液制备 准确称取阿司匹林10.0 mg,加0.5% DMSO溶液500 mL,超声溶解,制成0.02 mg/mL溶液, 并按剂间距1∶0.8稀释成各个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2.5.2 供试品溶液制备 准确称取丹参药材粉末3.0g,加入80%甲醇提取,提取液浓缩得浸膏,称取适量浸膏,加0.5% DMSO溶液,超声溶解,制成丹参供试品母液,并按剂间距1∶0.8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2.5.3 血浆制备 将大鼠腹腔注射0.12 mol/L戊巴比妥钠(60 mg/kg)麻醉,以0.13 mol/L枸此崮1∶9抗凝,腹主动脉取血。100×g离心15 min,吸取上清液作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部分以2000×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即为贫血小板血浆(PPP)。

2.5.4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 取PRP175 μL加入测试杯,然后取50 μL PPP加入测试杯,37℃温育,加入25 μL花生四烯酸,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及空白血浆的最大聚集率。另取175 μL PRP加入测试杯,再加入供试品溶液50 μL,同法测定供试品的最大聚集率。

2.5.5 相对校价计算 抑制率(I,%)=(空白血浆的最大聚集率-供试品的最大聚集率)/空白血浆的最大聚集率。计算不同浓度的供试品与对照品(阿司匹林)的抑制率,参照《中国药典》[20]和《药品生物检定》[21]“质反应平行线法”进行相对效价计算。

2.6 谱效相关

用MetaboAnalyst 3.0软件系统进行Kendall分析[22]及SPSS软件进行Spearman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学指纹图测定

10批次丹参药材指纹图谱见图1A,相似度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10批次丹参药材相似度在0.930~0.998之间,相似度非常高。然而,相似度是均等比较所有成分的综合相似程度,如丹酚酸B就是丹参中高含量成分,其对指纹图谱相似度影响最大,因此,通过指纹图谱不易发现各批次丹参药材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共选取17个共有峰,以峰面积进行热图分析,结果见图1B,不同批次丹参药材中除丹参酮类成分外化学成分变异不大。聚类结果(图1B)中,批次4药材单独聚为一类,其丹参酮类化学成分为主要差异成分。而不同批次的药材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尤其是针对活血功效时丹参的品质是否有差异,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究其根本原因,是品质评价方法的缺失造成的。

3.2 药材生物效价测定

由相对效价计算结果(图2)可知,本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质量差异,10批次药材中,丹参抗血小板聚集的最高效价与最低效价相差10倍,提示化学指纹图谱难以反映丹参的活性和质量差异。

对10批次丹参药材的17个色谱峰面积与抗血小板聚集效价进行Kendall相关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图3。其中12~17号峰与抗血小板聚集效价具有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5; 而具有显著性相关的是12、13、15号峰,特别是13号峰,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3.3 单体化合物活性验证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结合文献报道,推测活性相关系数较高的色谱峰的结构[23]。经过比对,12、13、14和16号色谱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确定为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而15和17号峰为未知化合物,见图4A和4B。另外,计算丹参指纹图谱峰的对称因子、理论塔板数、分离度、选择度,结果见表2,HPLC相关参数达到分离要求,确定色谱峰的分离效果良好,从而排除色谱峰中的其它杂质成分干扰。

对已鉴定的化合物进一步验证,结果见图4C。隐丹参酮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100%,而其它3个单体化合物在此浓度下没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中二氢丹参酮Ⅰ(12号峰)、隐丹参酮(13号峰)、丹参酮Ⅰ(14号峰)、丹参酮ⅡA(16号峰)都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价相关度较高,但验证结果证明只有隐丹参酮(13号峰)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图4C); 因此,谱效相关的方法仍有一定缺陷,尽管应用本方法能够得出相关系数较高的成分,但不能排除多个成分之间伴随相关的情况。为了排除伴随相关/自相关的存在,应将可辨识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效价测定的验证,也就是逐个地对化合物进行活性测定,以确定这些成分与效价之间是真实相关,还是伴随相关。本研究对4种与药效密切相关的成分进行了活性验证,发现只有1种成分与药效密切相关,为真实相关,其它3种成分是伴随相关。

另外,测定并计算了丹参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丹酚酸B和隐丹参酮的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测定方法同2.5节,结果见表2(相对效价)。结果表明,单体化合物相对效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隐丹参酮的相对效价为1628 U/mg,比丹酚酸B(37 U/mg)的相对效价高40倍,为阿司匹林的1.6倍。隐丹参酮为丹参中抗血小板聚集的药效物质,隐丹参酮抗血小板高活的发现,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聚集的新药的前体化合物提供可能[24]。隐丹参酮具有高活性的例子还发生在抑制血管新生,调节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上, 例如,隐丹参酮可以抑制体外血管生成,但丹参酮ⅡA却没有抑制作用[25,26]。

活性贡献度即为指纹图谱中活性成分的峰面积与此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相对效价的乘积,由此可以出计算活性贡献度,并比较丹参中高含量成分丹酚酸B与低含量成分隐丹参酮的活性贡献,丹酚酸B和隐丹参酮的活性贡献度分别为97779和90472,结果表明,两者的活性贡献基本相当。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效应成分指数的办法[27,28]对中药药效成分进行活性校正, 以更好地综合评控中药质量。

4 结 论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其抗血小板聚集效价进行相关分析,构建了基于化学指纹图谱和生物评价的综合品质评价方法。此模式可以将中药质量评价与药材的生物活性或临床功效结合,不仅为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还可为中药炮制、优良品种选育、制剂工艺优化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References

1 CHEN YiYu, QIAN ZhongZhi, ZHANG BoLi.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17, 42(1): 1-5

陈翼宇, 钱忠直,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 1-5

2 ZHANG Juan, ZHONG Jun Hui, WANG ZhiPei.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4): 559-564

张 娟, 钟俊辉, 王志沛. 分析化学, 2014, 42(4): 559-564

3 QIN KunMing, ZHENG LiJuan, SHEN BaoJia.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13, 38(1) : 25-30

秦昆明, 郑礼娟, 沈保家.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 (1): 25-30

4 Zhang D L, Duan X J, Deng S H, Nie L, Zang H C. J. Sep. Sci., 2015, 38(1a): 3337-3344

5 Jing W G, Zhang J, Zhang L Y. Molecules, 2013, 18: 6919-6935

6 CHEN LinWei, QIN KunMing, XU XueSong. Chin. Tradit. Herbal Drugs, 2014, 45(21): 3041-3047

陈林伟, 秦昆明, 徐雪松. 中草药, 2014, 45(21): 3041-3047

7 Xie W J, Zhang H J, Zeng J G. Chem. Central J., 2016, 10: 42

8 Liang Q L, Liang X P, Wang Y M, Xie Y Y, Zhang R L, Chen X, Gao R, Cheng Y J, Wu J, Xu Q B, Xiao Q Z. J. Transl. Med., 2012, 10: 26

9 SUN WanYang, TONG Ling, LI DongXiang, BI KaiShun. Acta Pharm. Sin., 2016, 51(8): 1290-1296

孙万阳, 佟 玲, 李东翔, 毕开顺. 药学学报, 2016, 51(8): 1290-1296

10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otanical Drug Development Guidance for Industry. 2015

11 HAN Bing, MAO Xin, YOU Yun.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15, 40(23): 4597-4602

韩 冰, 毛 鑫, 游 云.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23): 4597-4602

12 Chang Y P, Zhang W, Xie Y M. J. Tradit. Chin. Med., 2014, 34(6): 749-753

13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Chinese Pharmacopoeia. A, Beij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14 Luo H L, Kong W J, Hu Y C. Chen P, Wu X R, Wan L, Yang M H. J. Sep. Sci., 2015, 38(9): 1544-1551

15 ZHANG Cong, HAN XiaoJin. Chines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2010, 32(10): 1656-1662

张 聪, 韩晓锦. 中成药, 2010, 32(10): 1656-1662

16 Wang T, Zhang H, Wang L. J. Chromatogr. Sci., 2014, 52: 992-998

17 ZHANG Jun, CHENG, GUO Lan.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2015, 17(5): 994-999

B, 程月发, 郭 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5): 994-999

18 Maione F, Cantone V, Chini M G. Fitoterapia, 2015, 100: 174-178

19 Liu L, Li J, Zhang Y. Thromb Res., 2014, 134(4): 866-876

20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Chinese Pharmacopoeia D. Beij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四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21 ZHOU HaiJun. Drug Biological Inspection.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005: 127

周海钧. 药品生物检定.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27

22 Xia J, Sinelnikov I, Han B. Nucl. Acids Res., 2015, 43: 251-257

23 LIU Gang, WANG WenMing, TAN ShengJian.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04, 39(8): 581-583

刘 刚, 王文明, 谭生建.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39(8): 581-583

24 WANG JiaBo, XIAO XiaoHe, LIU ZhenJie. China, 201610282231.5, 2016

王伽伯, 肖小河, 刘振杰. 中国专利, 201610282231.5, 2016

25 Hur J M, Shim J S, Jung H J. Exp. Mol. Med., 2005, 37: 133-137

26 HUANG Kai, ZHAO ZhiMin, LIU HongLiang. Acta Pharm. Sin., 2016, 51(8): 1257-1262

S 恺, 赵志敏, 刘洪亮. 药学学报, 2016, 51(8): 1257-1262

27 ZHANG HaiZhu., XIAO XiaoHe, WANG JiaBo. Chin. Tradit. Herbal Drugs, 2015, 46(11): 1571-1575

篇5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1-2]。精细量化评价要求对评价奖励指标精细量化,由粗放定性转换为精细定量,提高群体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尝试将精细量化评价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追求以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的管理评价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1.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的内涵

精细量化评价以规范化、责任化为前提,通过科学有效考核和激励导向机制,以规范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将学生发展指标明确量化,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大学生精细量化考核是指以具体量化指标为依据,借助一定计量方法对学生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衡量与评价。从学生层面,量化评价是个人获得认可的实现方式,关注点在于考核结果所决定的个人利益[3-4];从高校管理角度,量化考核可提升学校学生发展实力,激励学生多元发展,关注点在于考核的有效性和导向性。

2.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设计原则

考核的设计原则应遵根据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学生考核评价设计应该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是指学生评价量化考核过程(包括考核指标确定、赋分权重、考核方法选择和实施)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要求。贯彻这个原则应做到:遵循学生发展客观规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数值量化指标;科学选择考核主体及实施途径;客观性原则要求量化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考核责任都应当有明确规定、完全公开,尽量避免掺入主观性和感彩,做到用事实说话; 可行性原则是指考核方案实施得通,考核指标和标准符合实际,并能被理解接受。考核方案的确定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应做到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3.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设计内容

高校学生精细量化评价应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原则、考核指标、考核实施方法、管理支持制度等内容的综合有机体,并相互作用形成完整体系[5]。

3.1考核对象与管理制度

量化考核主体是指具体实施量化考核评价的组织群体,是高校管理基层工作者牵头、学生本身为主的群体;对象是受考核评价的客观主体,是全部高校学生,分为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考核主体接受考核对象监督,秉公办事,严格按照细则操作,坚持联评审议、及时公开、大事上报制度,确保实施细节公平合理;考核对象具有申诉权利;考核目标坚持纲领基础不大改、细节可调整,保证制度稳定性。

3.2考核方法与程序

量化考核实施方法采用KPI考核方法,通过对学生发展关键指标设置、赋分、分析,一般过程是将学生发展成果量化,然后根据得分值与目标比对,确定考核结果与评价。实施中成立专门学生考核小组,以班级为单位,由班内选举产生的考核委员负责每天记录、每周总结、每月上报,年级考核小组对考核档案月月更新总结,逐级上报;月报结果公示、统计、存档;保障学生申诉权利,保证结果易查阅、难修改;考核结果双向交流,考核主体(考核小组及学生工作管理者)就考核方法、结果向考核对象(全体学生)公布;考核对象对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或建议向主体反馈,经过双向交流、沟通及时修正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体系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3.3考核评价框架内容

学生考核评价以综合素质为原则,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科学素质、文体素质、拓展素质等部分,具体包括:思想素质、学习情况、自我管理、科技实践、自我服务、新闻宣传、创业培训、文体发展及其他等模块,打破学生评价考核单一的局面。各模块具体细化,设有基础分、加减分项目,各指标赋分以均衡为主、重点突出为原则,例如科技创新与文体发展相等,让不同类型学生得到公平相等评价,对于高校学生发展薄弱项或重点推动素质,赋分有所侧重,真正做到精细量化管理。

3.4考核评价意义

考核结果不仅仅是一个表格或者一个分数,应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奖励挂钩是必然选择。通过规范化与导向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相关鼓励措施,营造积极环境促进学生自身完善。具体来说, 1)量化考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身表现得到积极认可,真正实现学生自我自觉自信管理;2)量化考核评价是高校审视认可学生的有力来源,观察学生细微有形,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和工作纰漏,因材施教,用“数据”说话,避免“靠直觉办事”,更加科学合理。

4.小结

高校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应该注重考核对象与考核原则的确定、考核指标确定、考核实施方法、管理制度支持等内容在内的一个综合有机体,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校学生评价考核精细量化管理,积极推进学生工作的规范科学化,更进一步落实了素质教育,充分积累学生多元发展土壤,实现学生自我科学管理,自觉成长为有责任、综合素质高、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月娥,孔繁繁,张天晓,苏文. 以学生评价量化管理的尝试谈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2(9),21-24

[2]徐秀秀. 我国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基于学生评价的视角[D].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

[3]邱祖民,胡萍,陶秉莹,万金宝. 学生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型化初探[J]. 化工高等教育,2007(1),38-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