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99-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最具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2002年4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Medical Teacher》杂志上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这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于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十分必要。

1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Medical Teacher》杂志上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内容包括7个方面60条具体要求,主要内容如下:

1.1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该方面共设11条具体标准,提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医学职业的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卓越追求,而且更加重视对责任感、同情心、诚信、正直和严谨等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将该方面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可见其特别重要。

1.2医学科学基础

该方面共设10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熟悉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急、慢性疾病的病因学,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等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懂得医疗决定和医疗行为的各种原则,能够因时因人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应。

1.3交流与沟通技能

该方面共设9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会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亲属、同事、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众媒体等进行有效交流,以提高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1.4 临床技能

该方面共设10条具体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应该掌握较全面的临床技能。其中包括书写病历,进行体检、诊断、急救,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导患者重视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能合理利用诊疗资源,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患者。

1.5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

该方面共设9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当知道自己在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以及在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应能采取的行为。应当了解国际、国内卫生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卫生系统的组织原则及其经济和立法的基础,对卫生保健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

1.6信息管理

该方面共设5条具体标准,提出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医学毕业生有必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能够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1.7批判性思维

该方面共设6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职业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因此,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分析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敢于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学地评判资料和信息,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全球范围内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详尽的规定,充分揭示了当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这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主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对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强:

2.1人文素质教育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学,是科学和人文相融的知识体系[1]。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特别重视“人文关怀”,不仅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强调其重要性,而且在整个60条具体要求中,都体现出了医学科学应“以人为本”的理念。反观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重医轻文”,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不重视。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结构不清晰、与医学特性结合不强,没有协调好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学科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2]。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大学生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实践证明学好中医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作基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告诉我们,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违背国际医学教育规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2人际沟通教育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培养,提出9条具体要求。医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在医患交流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实情况是,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对学生人际交流技能的培养完全是个空白,几乎没有一门这方面的课程,老师只讲专业知识,不训练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这些人由于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与正常人相比,更易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其亲属往往也会因为着急而言行粗暴。医生缺乏正确的交流与沟通技巧,生硬地对待患者,或表达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引起医患冲突,甚至会出现流血事件。因此,医生与患者及其亲属的和谐相处,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相应的“交流与沟通技能”,训练学生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医学被认为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育,增加必要的课程和教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沟通技能,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3信息技术教育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5条具体要求。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在卫生和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自然》和《科学》这两个高水平的著名学术刊物里,生命科学的论文占到56%,可以说生命科学已成为新世纪第一生产力的前沿和主流。西医院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相比较而言,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普遍还没有重视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不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更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由于现代医学信息的大量、快速增多,中医院校应该教育学生抛弃传统中落后的诊疗方式,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中医药学生必须与西医学生一样,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和贡献率。

以上只是论及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亟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当然,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医学教育必然会出现建立和执行共同教育标准的新趋势。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医学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的优势[1]。但是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当中,无论是利用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未取得应有的成绩,自然也未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因此,对于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方法,我们必须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将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疗当中的有效经验,争取做出让国际医学界认可的成绩,以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也能够认识到中医证的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1人类疾病治疗的方法

在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因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以及病理生理学治疗[2]。

1.1病因学治疗。病因学治疗法是一种比较基本的疾病治疗法,它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疾病治疗法。病因学治疗主要是从病因产生的原理来对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消除。但其只适用于病因比较单一且明确的疾病,对于肿瘤这种病因不明确且发病机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发挥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是指利用手术、物理学或是化学等方法将所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进行直接破坏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对患者的最终结构性病变进行靶向治疗[3]。其是现阶段西医临床治疗肿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对于很多其他类型的疾病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将粥样硬化斑块给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学治疗。病理生理学治疗则是指利用药物或是治疗方法使得患者体内的各种病理生理学发生变化,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基本策略[4]。对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产生很大的治疗作用。

2中医治疗肿瘤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取中医当中的辩证及辩病治疗两种方法[5]。

2.1辩证治疗。辩证治疗是利用中医进行疾病治疗的最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最基本策略。辩证治疗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证首先进行了解,其次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治疗。通常来说,辩证治疗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滋阴、益气、补阳、养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及化痰祛湿等。经过众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利用中医的“证”来对疾病进行治疗是病理生理学理论当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过程中的一种,辩证治疗其实包含于病理生理学治疗的范围内。利用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肿瘤进行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辩证治疗所产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药对患者体内所出现的因肿瘤而引发的病理生理学变异进行调节,对其异常病理进行改变,使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以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据临床资料显示,辩证治疗还可使部分肿瘤的体积缩小,这表明,辩证治疗可能会对抑制或是杀伤肿瘤细胞产生作用。另外,实践表明,辩证治疗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比如说在利用辩证治疗法进行手术时,可同时配以中药进行治疗,以加强辩证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的产生。

2.2辩病治疗。通过多年的辩病治疗经验,我们了解到,有很多中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还可以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在临床当中,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会先选择一些抗癌的中药对患者进行辩病治疗。利用中医中的辩病治疗法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以毒攻毒、清热解毒以及逐瘀散结等。利用辩病治疗肿瘤其产生的疗效机理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其就是利用中药“以毒攻毒”,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产生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6]。通常来说辩病治疗所用到的中药有喜树碱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就是指利用西医的病以及中医的证来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及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就是指利用西医的辩病治疗法结合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治疗肿瘤,相对于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来治疗肿瘤,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医中利用疾病的“证”来进行诊断与治疗也包含于西医病理生理学当中所使用的诊断与治疗的范围内。所以,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肿瘤的方法。其一,中医中的“证”可以对肿瘤的综合诊断进行完善,而西医中的“病”可以对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进行指导。也就是说,现在临床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在利用西医病理治疗的解剖学治疗的前提下,再将中医当中的“证”给利用上,以对病理生理学进行诊断,即同时将西医的病理解剖学治疗结合中医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医的解剖学进行治疗,即使用手术、放疗或是化疗等各种解剖学治疗法将肿瘤细胞给消灭掉,这样做可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其远期疗效;其次,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当中,病患体内会有很多异常的病理会产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中医中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这些导常现象进行纠正,以使得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这样不但可以将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提高,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如此看来,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不但可以将患者的很多症状进行改善,而且可以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长期的保证,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4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医治疗病症其核心为证,因此,必须尽快使中医理论实现现代化,利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让国际医学界能够理解中医中证的内涵,明白中药所能产生的作用,认识到利用中医可进行同病异治以及异病同治的科学性原理。这将是我国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为只有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了解到中医中证理论,国际医学界才可能会接受利用中医辩证治疗肿瘤的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才能真正实现。

其是临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患者患上肿瘤的早其是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的,因此,现在临床就诊肿瘤的患者都属晚期,对于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为止,业界人士还未找到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都未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通过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肿瘤治疗的临床道路上,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会是以后临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虽然会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但应该明确临床研究目标,努力找到治疗的突破口。现在,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我们不仅关注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同时也很重视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而经过多年的中医病理治疗肿瘤的研究表明,中医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研究目标,找到治疗当中的突破口,使得临床治疗当中能真正取得成绩,也让国际医学界认可中医对于治疗肿瘤的效果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5结语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界治疗肿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人士一直以来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辩证治疗法,而西医中则主要是利用解剖学进行诊断,两者在对肿瘤进行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肿瘤成为了我国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国今后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及龙,张金光,张力,张世春,李利清.关于肿瘤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思考[J].中医研究.2010(03)

[2]沈绍功.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J].世界中医药.2009(05)

[3]王晓玲,李江涛,徐瑞荣.肿瘤的中医治疗对策[J].癌症进展.2009(06)

篇3

痰瘀阻络证是脾胃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 湿聚则为痰。还与阳气不足有关, 阳虚不能湿化水湿, 同样聚而为痰。痰随气走, 阻于经络刚生病变[1]。“证”是中医学一个特有概念, 能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西医的多个病。现通过研究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不同的疾病, 均为痰瘀互阻证, 近期本院对痰瘀阻络证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络法治疗, 收到了理想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各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男52例, 女38例, 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41.5岁, 病程1~4年。

1. 2 方法 将90例患者分为三组, 其中冠心病30例, 高脂血症30例, 高血压病30例。三组均采用清淡饮食, 及必要常规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口服治疗, 均给予祛痰通络法, 方药为(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草10 g、石菖蒲15 g、瓜蒌15 g、郁金15 g、干姜10 g、山楂15 g、泽泻15 g、砂仁15 g、半夏15 g、丹参15 g、菟丝子15 g、当归15 g、柴胡15 g)100 ml, 2次/d口服治疗, 上方以健脾祛痰、活血祛瘀为法, 治疗时间为28 d, 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血压变化、心绞痛程度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部位、放射程度、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片用量)、心电图(心电改变以NST和∑ST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NST表示常规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 ∑ST表示常规12导联ST段压低的总和数)、血脂等化验结果, 进行科学评估分析, 得出结论, 该方法采用主观、客观相结合, 通过科学分析得出明确结论, 应具有可行性。

1. 3 疗效判断标准[2] 采取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级与记分:严重, 4分;较重, 3分;中度, 2分;轻度, 1分;无症状, 0分。症状总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症状积分减少≥30%, 但未达到显效。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治疗结果:冠心病组: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高脂血症组:显效16例, 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高血压病组:显效14例, 有效11例, 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之间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对痰瘀阻络证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络法治疗, 方法是可行的。

3 讨论

中医治病的法则, 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 既不决定于病因, 也不决定于病证, 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3]。病机相同, 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4]。“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虽表现各不相同, 但都可按“异病同治”原则治疗, 并取得良好效果。“异病同治”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是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运用中医的理论,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和副作用, 同时达到一方兼治多病的治疗目的。寻求一种安全易行、费用低廉的中医“异病同治”治疗方法, 以便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通过该课题研究, 说明西医的多个疾病经常包括在中医的一个“证”中, 中医“对症下药”就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疾病, 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证候群来组方的。由于社会老龄老化趋势愈来愈严重, 一些常见病, 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亦愈来愈高;而且经常一人患多种疾病, 故中医的对症治疗经常起到兼治多病的作用, 将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多次住院率, 减少住院费用及由此带来的相关费用,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精神负担。

参考文献

[1] 史建钢.异病同治临床研究.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28):216-217.

[2] 马雅銮.祛痰化瘀解毒方药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单核细胞亚群异常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 2011, 31(1):271-272.

篇4

    它两者同属传统医学,但又各有所长。董氏奇穴是在传统中医之基础上研创的,他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位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较人体其他部位为大。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的应用,故董氏奇穴大部分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而中医经络最早记载是马王椎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中记载有十一条脉灸经。但其脉与脉之间还是没有相互联系和衔接的。而《黄帝内经》则在《灵枢.经脉》里全面叙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这标志着中医经络学已基本成熟。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和不断的经验积累,中医针刺的经络学说日臻完善。

    2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疗原则、选穴方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的取穴少,平均每位病人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用穴精,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以一病多针。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久病难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他认为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临床上好用之刺血。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着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其临床选穴方法可依据辩证辩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等方法取穴。从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上,两者存在有质的区别。

    3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针刺手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针”、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补”、“泻”等理论。他还创了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3.1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选定穴道。②进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病痛变可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之,视情况留针或出针。③久病可捻针数次以行气。如病在胸腹,不能活动可以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

篇5

普外科是外科的基础,从换药室操作、门诊小手术到手术室的手术,都应严格遵守无菌观念。作为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无菌术的范畴已从单纯的消毒和灭菌,扩展到有关的临床工作程序和医院管理,即要求工作人员树立无菌观念,在一切诊疗工作中贯彻无菌术原则。对于初到外科的中医院校实习医师来讲,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例如:换药时不戴口罩帽子、夹取无菌用品时不合要求、穿戴无菌手套及手术衣时不规范等等。因此在带教中,我们首先加强自身无菌操作技术,同时也严格要求实习医师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从实习的开始就能够

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其次,带教医师应亲自完成操作让实习医师有感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在实习医师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无菌操作后,也应作到“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讲解正确操作的原理,逐渐培养实习医师良好的无菌观念。

2  外科基本知识的了解

对于完成了4 年课堂学习的中医院校的实习医师来讲,在学校所接触到的外科基本知识是相对较少的,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术器械的名称及用途都不了解。因此在临床带教中,我们需要耐心地从外科基本知识教起,从不同手术包的组成、各种医疗器械的名称及用途讲起,其中亦包括外科基本操作。例如:手术的显露、切口的分类与选择、止血的方法、缝合的技术、外科引流的原则与目的等,同时也重点介绍我科各种中药膏剂、散剂的临床适应症及用法。对于外科基本知识的讲解,我们更多地结合换药、手术等实际操作进行讲解,实习医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很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3  进一步巩固解剖学知识

《黄家驷外科学》指出:“解剖学是医学的大门,医学课程由解剖学开始,外科医生必须熟悉解剖学”。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多数在第一学年时讲授,且以系统解剖学为主。参加外科实习工作的医师往往对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知识非常陌生,但是外科的各项操作又与解剖学密不可分,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带教工作中,首先以小讲课的方式,令他们进一步巩固学习解剖学知识,此时以讲解局部解剖学为主,其次结合临床换药、手术操作过程等,从实践中学习。例如:阑尾切除术前,以提问的方式,巩固复习腹壁的各层解剖学结构,而术中见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壁层腹膜逐步的展现在实习医师的眼前,一些课堂教学中抽象的解剖学名称,一目了然,从而使实习医师更好地掌握术前所复习的内容。由理论去指导实践,这样实习医师会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氛围中,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转贴于 4  培养其动手能力

在中医院校4 年的课堂教学中,仅有6 周时间的短暂见习期,且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到护理工作中见习,所以,对于外科的各项检查及操作是相当陌生的,甚至是最简单的外科打结的方法及换药敷料的胶布固定等操作都不够规范。因此,在我们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把培养其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从实习医师第一天入科实习开始,我们就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从简单的外科打结法练起,如何穿戴无菌手套及手术衣,其次带领他们完成日常的换药操作,并带领他们参加各类门诊小手术及手术室的手术,在手术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习医师的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培养其学习兴趣,掌握规范的手术操作,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5  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

普外科的临床实习工作往往被分为两组进行,即门诊实习和病房实习。因此两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门诊实习医师来讲,重点应掌握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各种门诊小手术的操作,例如脂肪瘤切除术、拔甲术、包皮环切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往往让实习医师首先检查患者,并做出初步诊断,同时提出治疗建议,然后指导教师再指出他们诊断及治疗建议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其医疗实践水平。对于病房实习的医师来讲,重点则应放在住院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诊断与治疗、外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同时提高手术操作能力。例如: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各自的优缺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对整个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全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及工作中,能对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有基本的认识,既使他们将来并不从事外科工作,也能够清楚的知道何时应该请外科医师来协助诊断与治疗。

篇6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多可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及消化道肿瘤等。

1 黄疸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对黄疸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黄疸的形成离不开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导致黄疸形成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血瘀六种,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湿性重浊、黏滞,而脾喜燥恶湿,因此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会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疏泄不畅,瘀于体内,溢于肌肤体表而形成黄疸。湿邪滞于人体内,又可以根据人体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寒湿和湿热两种情况,分别形成阴黄和阳黄。

此外,有不少医家亦强调瘀血对于黄疸形成的影响。清·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曾指出:“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吴军、田谧等[1]认为只有当湿邪不但瘀阻气机,同时又伤及血分时,才能发生黄疸,肯定了黄疸与邪热伤血的关系,认为黄疸的发生无不涉及到血。

1.2 黄疸的病机 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形成黄疸。《景岳全书·黄疸》提到:“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四圣心源》则指出:“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临证指南医案·疸》也认为黄疸“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脏在腑”,“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注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而《诸病源候论·急黄侯》提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

总而言之,关于黄疸的病机,大多有湿热内蕴、寒湿内阻、瘀血内伤、酒食所伤、正气不足等。

1.3 中医五脏与黄疸发病的关系 黄疸的发生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就曾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黄疸虽然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胆,但是与脾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脾胃湿热,脾胃受困往往常导致黄疸,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湿热疫毒从外而入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而侵犯的脏腑主要是中焦脾胃而非肝胆,认为黄疸的病位系中焦脾胃,与肝胆无明显关系。[2]但是,关于黄疸到底是归属于脾胃还是归属于肝胆,不同的中医学者对此也有较大的争议,还需更深入的对中医理论的探讨。[3]

此为,亦有中医学者认为黄疸与肾也有一定关系,认为肝肾疏泄开阖功能失调,则水液化生、运行、排泄易发生异常,停聚体内,形成黄疸。[4]而在《灵枢·经脉》中对肾经的主病也做了如下描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可见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肾经的循行的部位经过肝区,且对黄疸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关于心与黄疸形成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方面,血液运行障碍导致血瘀是黄疸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5]

概而言之,黄疸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与多脏腑的失调相关,在辩证时因多加考虑,不能局限于肝胆,治疗时除了遵循“化湿邪,利小便”这一治疗大法外,也应适当结合健脾、运脾、活血祛瘀、调养心肝、调补肝肾等治法。

2 黄疸的治疗

“化湿邪,利小便”是黄疸最基本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明确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可以看出,祛除体内的湿邪在治疗黄疸中的重要性。黄疸可以分为阳黄和阴黄,而其基本的证型主要有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胆腑郁热证、疫毒炽盛证(急黄证)、寒湿阻遏证和脾虚湿滞证,分别以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大柴胡汤、千金犀角汤、茵陈术附汤、黄芪建中汤加减为各个证型的常用基本方。[6]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丁甘仁教授治黄疸十法分别为:解表利湿、清宣卫气、化湿清利、清利解酒、疏肝解郁、芳香化湿、温阳利湿、滋阴清利、化浊开窍、消瘀逐湿,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7]著名老中医关幼波先生亦提出治疗黄疸“三法”,即:“治黄必治血,学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可见,中医对黄疸的治疗,除了基本的利胆化湿退黄外,还经常结合活血化瘀、健脾利胆、清热解毒等方法。

2.1 活血祛瘀 顽固性的黄疸,往往多兼有瘀血,著名老中医关幼波就曾指出“湿热胶固之邪,瘀血入于血分,阻滞百脉,逼迫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形成黄疸。”,并提出“治黄先治血,血行黄易却”等治疗原则。在治疗时除了用利湿退黄的方法之外,还应该考虑结合活血化瘀来退黄。常用到田七、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物。在治疗时适当活血化瘀,对于退黄非常有帮助。[8]

2.2 化痰 对于慢性的黄疸,患者脾胃失运的情况往往较重,脾胃失运,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往往以加重体内痰、湿等病理产物的积聚,造成痰饮内停,阻止气机运化等,不利于黄疸的治疗。因此,在治疗黄疸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化痰燥湿,可以投以化痰散结药与化湿药和行气等药物同时运用。常用的化痰散结药物有法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苍术等。

2.3 赤芍的大剂量使用 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的作用,归肝经,《本草经疏》中记载赤芍为:“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赤芍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清血分湿热。《本草纲目》指出:“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在临床上,不少医家都提倡重用赤芍,如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教授常重用赤芍,治疗黄疸有很好的疗效。[9]而也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赤芍不仅对于黄疸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对于其他的肝病也都有不错的疗效,因此在肝胆疾病中较为常用[10]。

3 结 语

中医对于黄疸的认识以及治疗历史悠久,有一定的特长和优势。在治疗黄疸时,需从多方面去考虑黄疸的成因,以便于在治疗时可以结合不同的治法,加强治疗效果。黄疸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对于黄疸的预防也更应注意,平时应注意饮食以及起居,忌过食心热甘肥的食物,忌酗酒成性,同时也应该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制。此外,黄疸消退后也应当注意调治,以免湿邪不清,肝脾未复而导致黄疸复发,甚至可能由于迁延不愈而传变,发为徴积、鼓胀等。

参考文献

[1] 吴军,田谧.黄疸型肝炎的中医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06,2035.

[2] 贵襄平.关于“黄疸”病位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1-12.

[3] 桑希生,刘鲲鹏,张笑.黄疸理论从脾走向肝胆是中医理论的发展还是迷失[J].中医药学报,2009,37(2):78-79.

[4] 肖碧跃,吴润秋,曾序求.黄疸从肾论治探述[J].光明中医,2012,25(4):597-598.

[5] 肖碧跃,曾序求,吴润秋,赵国荣.黄疸从心论治探述[J].中医研究,2012,23(1):55-56.

[6]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7] 石历闻.丁甘仁治疗黄疸十法及其对慢性肝病治疗的指导意义[J].江苏中医药,2011,43(10):70-71.

篇7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篇8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最高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更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裸的金钱关系.因此,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去教育和激励我们的护理工作者,并以此去规范自己在处理护理关系中的行为,努力创建一个崇高的理想道德境界,这在护理道德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根本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护理工作者,在他们终日忙碌的身上无不闪现着这崇高原则的光辉.因此,最高道德原则的确定,对于激励和鼓励护理人员去攀登最高道德境界是十分必要的.

篇9

医学人文精神把追求至善至美为最终目的,强调要把人性的价值和人的情感结合起来放在第一位,注重尊重患者的临床体验、依照医学整体观念、遵循仁术的信条,理解患者的客观感受,把追求人性化服务作为目标,加强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的医疗环节中,把病人的感受和生命的价值意义始终放在突出位置。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使得医院越来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成为衡量医务人员从业优良的标准。医术和医德也被称为“仁术”。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文知识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他在着作中指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具有哲学家的所有品质:博爱、谦逊、善良、理性的判断、必要的知识,以及崇尚科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指出,“欲为大医,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纵观古今中外,医学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始终在实质上保持一致,而这种一致性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持续的更新和衍化。 

二、倡导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始终把人放在首位,把人的需求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学与人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众多学科中医学所蕴含的人文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具体体现在对人的生命、健康、人格的尊重,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带来“社会转型期”,另一方面也使得现阶段成为了“矛盾爆发期”,在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对现实利益的片面追求,严重背离救死扶伤的行医宗旨,出现了某些医院和医生见利轻义的行为,藐视职业道德,把医疗技术视为换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导致医疗纠纷事件逐年增加,甚至部分医患纠纷演化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不仅严重丑化医护人员的社会形象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同感,致使医患关系陷入不易调和的境地。 

三、人文关怀在解决医患纠纷中的应用 

人文关怀在当代医学界既是对患者本身的关怀也是对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心理需求的关注。纵观在整个医疗服务中医学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患者躯体的关怀;二是对患者心理层面关怀;三是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将医疗服务从“精致利己型”转向“人道追求型”。时常保持和患者的良性沟通,想患者之所想,除患者之所及,开展全程医疗,从而更好地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整个治疗工作的全过程。 

四、医学伦理的具体内容 

医学伦理学是从属于医学道德的一门学科,也可以称为研究或从事医学实践的执业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是在医疗工作者调整医生与病人、医生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贯穿整个医德规范体系的一条主线,是衡量医务人员品行的基本道德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原则。尊重原则既体现在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也体现在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但是在尊重病人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向患者提供正确,易于理解的信息。 

第二,自主原则。自主本意是指思想以及行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受他人外在的限制和威胁。第三,有利无伤原则。有利无伤原则是指医疗人员应该在维持自己现有的医疗水平的基础上,谨慎進行医疗实践。以确保护病人的利益、促进病人健康为目的,同时,尽量避免让患者承担任何不当的风险和身心伤害。 

第三,公正原则。在医疗实践中,公正不仅指形式上的类似,更强调公正的内容,公平原则要求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平等的享受卫生资源,或享有相对公正的基本医疗权利。 

五、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与医务人员的服务要求 

1 在医疗实践中人文关怀体现了医学伦理价值所在, 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患者的自主性选择方面给出必要的尊重, 同时也是西方人权思想在医疗领域的另一种体现。 

2 保证患者知情同意权 、保守患者隐私等是对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这一原则的实施相当困难。例如,前些年被媒体炒的火热的北京朝阳医院产妇, 因其丈夫拒绝在剖宫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结果母婴死亡的事件, 最具有代表性。 对于在治疗对象确实丧失或缺乏自主性的前提下 , 他人是否有责任和权利代为作出决定, 矛盾尖锐又复杂。 

篇10

基本医疗服务注重基础性和全面性,目的在于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1.2中医药与基本医疗服务

中医药特有的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医占据强势地位的现实情况下,为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更应当注重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医药服务人才匮乏、中医药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中医药发展远远落后于西医,导致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未能彰显其应有的地位。

2科斯定理概述

2.1科斯定理的内涵

科斯定理是由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命题,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科斯本人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有关学者根据相关内容推导出一个定理组,为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时,权利的初始分配无关紧要,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会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应;在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权利的初始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2.2相关概念说明

产权指一个人在不受惩罚的情况下对物品、服务或人所行使的选择能力。但是产权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受约束的,它受到事物本身、国家政策等因素的约束。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患者有权自由选择中医药或西医药服务,但这种选择权在现实中受到一定限制,基本医疗服务中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重直接限制了产权的归属和行使,即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重影响了产权的分配。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扩大中医药所占比重,有助于增加产权的选择范围。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是与产权相互依赖的,交易成本事实上就是为了确立和保持产权而花费的成本。本文中交易成本指为增加人民就医产权行使的可能性,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中中医药的地位和比例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或代价,即达到相应效果所提供的供给,包括金钱、设备、人员等。

3从科斯定理角度分析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定位

现实中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地位低、作用发挥不明显,但从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中医药优势角度出发,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理应享有重要地位。

3.1从基本医疗服务自身需求出发

3.1.1是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顺利实现的需求

分层分级医疗服务格局,指大力发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层分级医疗服务重点强调基层、基础的医疗服务,医改强调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各级各类医院的功能、职责,尤其要不断加强中医医院发展,使中医医院作用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产权的初始分配对于最终效益的取得至关重要;同时,产权范围的大小受到事物本身、国家政策、法律等因素的限制。在分层分级医疗服务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文件强调提高中医药地位、加大中医药比例,发挥中医药作用。由此对人民就医的产权即对中医药或西医药的选择权进行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人民选择中医药的可能性,这有利于中医药作用的发挥以及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顺利实现。

3.1.2是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的需求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应,现实中交易成本为零的事物并不存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交易成本均不为零。在此种情况下,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将产权归于中医药还是西医药,重点发展中医药还是西医药,所产生的效应、收益必然会有所差异。而要比较效应和收益的大小,则应当对两者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从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效应的实现程度上看,中医药可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需求。与西医相比,中医预防保健作用独特、诊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式,无需复杂仪器设备。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的交易成本要低于西医。魏建认为交易成本小会获得更好的效应,根据这一原则,中医交易成本低于西医,所取得的效应也会比较显著。

3.1.3是基本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需求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情况下,产权界定是产生更优效益的基础,对基本医疗服务中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两者产生更优效益的难易程度。人才队伍建设是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一环,所以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师与西医师培养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基本医疗服务最终效果的实现。所以,应从中医药人员培养角度来分析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例的分配以及充分发展中医药对于产生更优效益的可能性。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我国培养基层中医师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我国中医药起源于民间,多数中医师服务在基层,可知基层中医师比基层西医师更容易培养;其次,与西医师相比,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望闻问切,此种诊疗思想更容易与患者沟通,中医师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更符合医改发展基础医疗的趋势。由此可知,培养基层中医师更为容易,同时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也需要更多的中医师。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保证中医药的重要地位,有助于花费较少代价而产生更优效果,有助于基本医疗服务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

3.2从中医药自身优势出发

3.2.1中医理念推动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丰若非等认为科斯定理提出的收入效应指消费者收入或财富变化导致其消费结构变化的现象。收入效应有正负之分,收入效应正负区分的标准是对某种事物或品质需求的急迫程度。例如在生命质量与单纯延长寿命之间,若患者重视生命质量则生命质量的收入效应为正,若患者重视延长寿命则延长寿命的效应为正。中医理念对于效应的正负区分标准做了很好的诠释。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诊治的理念,强调将疾病与人的情绪、生活方式等联系在一起,注重人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包含了多种沟通方式;中医提倡“治未病”理念,其内涵在于预防疾病、病后康复、防止反复,对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及保健起积极作用。因此,中医强调通过整体辩证、有效沟通进行诊治,通过“治未病”来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随着医学观的演变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变化,对于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增加。以某事物或品质需求的急迫程度为标准可知,中医的多种沟通方式收入效应为正,提高生命质量的收入效应为正,单纯治疗疾病的效应为负。而若不考虑收入效应,则中西医没有明显的效益差距;若考虑收入效应,则收入效应为正者效益更高,由此可知,中医药基本理念在预防、治疗、保健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所产生的效果好、效益高,能够推动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3.2.2中医优势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科斯定理指出,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产权配置导致的交易成本越小,该制度的效率越高。由于中医药与西医药交易成本不同,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比例分配是否得当关系到该体系取得效益的大小、目标实现的快慢。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使中医药的交易成本较小,具体体现为:“简便”,中医诊疗方法简便,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无需繁琐的检查程序,符合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机构设置和诊疗水平;“廉”,中医药价格的低廉符合多数人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的目的;“效”,中医要治标治本的功能可以弥补西医治标不治本的不足。中医药的这些优势可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也使其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应当占据重要地位。

篇11

“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方剂学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已成为临床防治疾病的最基本技术规范。方药与病证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或针对性。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rve disease,MND)是神经科的疑难病症,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我们基于中医学“方证相关”的内涵,即“方证相关”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础上探求与患者疾病及其病变状态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并趋向兼合具体定量、微观精确的临床思想体系来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1 中医学方证的相关内涵

“方证相关”学说是探讨临床处方药物应用规律的学说之一。“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与证候是中医学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病证是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邪盛正衰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表征;方剂是在一定的治则、治法指导下,针对所主病证的基本病机,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其配伍关系,将多味药物合并在一起运用的形式,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固化;“方证相关”则是指一个方剂内的药味及其配伍关系与其针对的病证病机或病理环节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或针对性[1-2],强调了方剂的功用是特定方药与其作用对象特定证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程度及其结果,即“方药-机体”密切的整体相关性。作为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病、证、方、药在理论上存在必然的相关性[3]。《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其中“求之”、“责之”均与“病机”相应,是“方证相关”内涵的体现。笔者现将其学术内涵分述如下。

1.1 “方证相关”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统一体

辨证论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学术精髓,而且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临床指导原则、最基本的技术规范,支撑与支配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全过程[1-2]。“方证相关”理论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对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达到“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证”。方剂作为一复杂系统干预了复杂系统的人体,病证亦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4-5],“方证相关”规律是一种复杂的对应关联性规律,反映了方证在多系统、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多时空效应的整体相关性。方药-机体密切关联性的整体观即“方证相关”是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而以方证相关性为核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则是临床辨证、立法、选方、遣药的有机统一体,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统一体。

1.2 “方证相关”是探求与患者疾病及其病变状态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的有效途径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证以方名,方由证立”。孙思邈亦主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关,方证一体。“方证相关”包含着证与方之间相关性的程度,方证的高度相关性是临床所寻求的,从而在理、法、方、药、效的一体上反映了医者的水平。所谓“同证异治”、“异证同治”的法则,也取决于临床方证相关性。方剂的本质是关系学[6],方药与证实质上都是关系学[7],方与证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一首方剂总是有其适应的病证,而机体的一种病证在方证相关体系的指导下定会有与其最佳匹配的方药。故方证之间的关系具有类似锁-钥间的对应关系[8]。中医临床寻求最佳匹配方主要依靠经验摸索,丰富的临证经验与实现方证高度相关性之间成正比关系,名老中医在临床上治疗病证取得的较高疗效,表明了临床实践对正确发挥中医疗效的重要性。因而,方药与病证高度相关性及针对性的原则是指导临床从中医理、法、术上探求与患者疾病及其病变状态高度契合的“最佳匹配方”。

1.3 “方证相关”是中医临床指向兼合具体定量、微观精确特征的循证中医学趋势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继承-总结-创新-继承的过程[9],是建立在实践上的以经验为主的医学科学。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可见,循证的特点是中医本身已具有的。然而,如何构筑中医学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模糊到精确,以及兼而有之的循证辨证论治体系,“方证相关”体系显然成为其最好的指导原则。证的物质基础应是一组相关物质[10],随着对“方证相关”疗效物质结构与功能的逐渐深入研究,方与证的相关性研究必然使中医临床导向具体、定量、精确、微观的趋势,以及兼合抽象、定性、宏观、模糊自身特点的更为完善的循证中医学体系。“方证相关”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思路取向的逻辑依据[1],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医药与世界主流医学接轨的桥梁。由此可见,“方证相关”实质上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础上探求与患者疾病及其病变状态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并趋向兼合具体定量、微观精确的临床思想体系。

2 基于“方证相关”内涵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MND是指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地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受损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系统进行性变性病,包括运动神经元障碍和运动神经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方证相关体系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结合临床经验,基于“方证相关”内涵将MND分为以下7个证型。

2.1 血虚肝热,筋脉拘急

由于感受寒湿之邪,寒湿侵犯于下,血虚不养筋,故以筋急而挛为主。如《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以两上肢痉挛性瘫痪为主,肌肉拘急,或有大小便失禁,晚期可有强哭强笑,并有肝气郁滞、情志失常等症状,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肌电图和肌活检提示神经源性损害。治宜养血清肝、柔筋通络,取大定风珠加减。若伴下肢抽搐、肌肉僵硬者加白僵蚕、全蝎、白花蛇舌草;大小便失禁者加覆盆子、菟丝子;强哭强笑甚至神志不宁、失眠者加茯苓、茯神、远志。

2.2 肝肾阴虚,筋肌枯萎

久病内伤精血,肝肾阴虚。肝主筋,肾主骨,精血亏损,精虚不能濡养筋骨,血虚失于灌溉肌肉,则筋骨失荣、肌肉萎缩消瘦。首先多见于两手肌肉,以大小鱼际肌肉、骨间肌、蚓状肌肌肉萎缩为主,严重则成爪形手、握固无力。肌肉萎缩从远端向上发展则有前臂、上臂及肩胛肌萎缩,前臂抬举困难,形体消瘦,情绪不稳,脉沉细,舌体萎缩,舌红,少苔。肌容积变小,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治宜滋补肝肾、养血柔筋,施地黄饮子加减。若伴四肢萎缩、肌肉挛急者加地龙、僵蚕;肌肤干涩、握力不固者加女贞子、白芍;阴虚有热、掌热颧红者加玄参、知母。

2.3 脾胃气虚,精血不足

久病气虚,脾胃不足,精微亏虚,肌肉失于水谷精微之溉养,上肢肌肉萎缩,下肢萎缩无力,此即《素问·太阳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令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临床见上肢肌肉萎软,其后相隔数日,下肢也发生肌肉无力,或僵直,动作不协调,行走困难,疲乏无力,但无明显肌肉萎缩;由于肌肉拘挛,行路呈痉挛步态,肌张力增高,肌肉拘紧,运动不灵活,或肢体麻木、发凉,脉沉弱无力,舌体胖大,质淡,苔薄白。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治宜益气养血、生精润脉,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伴食少腹胀者加砂仁、枳壳、焦三仙;四肢乏力者加枸杞子、冬虫夏草、刺五加;气虚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柏子仁。

2.4 阴虚内热,精亏肉陷

由于体弱,病久伤阴,精血不足,筋肌失养,肌肉陷下。主要症状为肌肉枯萎,手掌肌肉最为明显,肌肤干枯,肉消陷下,手指间肌肉萎枯,肌腱间呈现凹沟,握之无力,或见肌颤,伴有头晕耳鸣,两目昏花,或见两颧潮红,阴虚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口渴,声音嘶哑,脉沉细数,舌质红绛少津、有裂纹,少苔。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可能存在免疫复合物增高,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治应益精填髓、育阴清热,取大补阴丸合左归丸加减。若伴腰背疼痛酸软、肌肉消瘦者加续断、狗脊、肉苁蓉、巴戟天;声音嘶哑、言语蹇涩明显者加木蝴蝶、锦灯笼;阴虚内热明显者加秦艽、鸡血藤、银柴胡。

2.5 脾肾两虚,津精匮乏

脾主津液,肾主藏精;脾主肌肉,肾主闭藏;脾主仓廪,肾主作强。脾气虚则津液匮乏,肌肉痿软无力;肾气不固,精关失守。临床表现为肢体痿软,活动乏力,肌肉瘦剥,皮肤松弛,举握无力,精神疲惫,面浮气短,面色不华,或伴肾虚阳痿,精关不固,遗精,脉沉细,舌体胖质淡,苔薄白。生化检查提示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治以温肾健脾、固精生肌,方从右归丸加减。若伴阳气虚衰者加人参、黄芪;遗精者加金樱子、莲须、生龙骨、生牡蛎;阳痿者加巴戟天、肉苁蓉、羊藿。

2.6 气虚血滞,筋肌失煦

由于气虚不能运血,血滞肌肤,肌筋失于温煦,故肌肉枯萎,筋弛无力。主要症状为手指及手肌肉削陷萎软,双手痿软无力,运动功能障碍,抬举握固无力,神疲乏力,肌倦懈怠,易汗出肢冷,心慌气短,口不干,纳食可,二便调,舌质黯、有瘀斑,脉细涩。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治宜益气活血、壮筋起痿,方取人参归脾汤合虎潜丸加减。若伴气虚明显者加紫河车、冬虫夏草;肌肉萎枯明显者加川芎、白芍、丹参;肌束颤动者加白僵蚕、蜈蚣、钩藤。

2.7 邪中廉泉,喑痱失语

病久缠绵不愈,病邪侵入,内犯廉泉,发声障碍,而为喑痱失语症,多属于疾病的晚期。临床可见构音不清,声音嘶哑,鼻音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流涎,可兼见表情淡漠,呆板,强哭强笑,肢体痿软无力等症。电生理可能显示多灶性传导阻滞,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治从滋补肝肾、开关通窍,投以地黄饮子加减。若伴痰盛者加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口流涎、吞咽困难者加旋覆花、法半夏。

3 结语

在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础上,探求与患者疾病及其病变状态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并趋向兼合具体定量、微观精确的临床辨治体系即“方证相关”的指导下治疗MND取得较好疗效。《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因此,肾之精气亏损应为MND之本。现代医学认为,MND主要损害脑与脊髓,即延脑及上下运动神经元。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亏损必脑髓空虚,精气亏损无以化生气血,可见肌肉萎缩、肢体软弱无力之气血不足之虚象,临证分析应为阴血亏虚、内风扰动、筋骨失养、痰热内盛、经络阻滞之证,病位涉及脑髓、肾、脾、肝及三脏相应的经络。若三脏受损或邪气侵袭可生“筋痿”、“肉痿”、“骨痿”,即所谓“三痿”。本病的病机应概括为髓海不足、肾精亏损、肝血不足、脾虚失健、痰瘀阻络,临床表现为“三痿”并存。MND的现代医学检查包括肌电图、肌活检、血生化、免疫组化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早期阶段症状单一,仅涉及单一肢体、单侧肢体,或仅现吞咽、语言困难,以经络病变为主,脏腑之气未见大衰,治疗以调理脾胃、疏通经络、涤痰化瘀祛邪为主;中期病情加重,病损范围扩大;晚期易合并呼吸麻痹,以脏腑病变为主,病势由浅入深,脏腑之气衰败,病情较复杂,治疗以填精补髓、补益肝肾、化痰熄风、开窍补虚为主。总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为重要,做到“方证相关”,有的放矢,可减轻症状,能稳定病情,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 鸣.“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 26(2):11-12.

[2] 朱邦贤.“方证相对”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40(8):52-54.

[3] 谢元华,张京春,陈可冀.病证方药相应及其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2.

[4] 陈家旭.试论开展方证相关内涵研究的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9):581-582.

[5] 郭 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6(2):5.

[6] 蒋 明.药物的规律性组合研究及其方剂学意义[J].中医杂志,2006, 47(4):243-246.

[7] 郭文娟,烟建华.基于《内经》对“证”内涵的认识解读方药与证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19-521.

[8] 范 颖.方证相关的系统论探讨[J].中医杂志,2005,46(4):249-250.

篇12

2 历史渊源

膏方历史悠久,起源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方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所创的 "金水膏",因肺于五行属金,肾于五行属水,肺肾同补为金水膏之大略功用。明代张介宾创制 "两仪膏",方中取人参、熟地两味, "两仪"之名,源于《易经》,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或指天地、阴阳;或指男女、父母。引至方名,盖指阴阳、气血、脾肾并补之意。至今沿用的 "龟苓膏",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家服食的药膳,其以名贵中药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龟苓",又为 "龟龄"之谐音,寓有延年益寿之意,该方不凉不燥,久服有利于旺血生肌、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效,因而备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

3 基本思路[1]

膏方毕竟是由中药处方演变而来,其基本思路就是突出中医的诊疗思维,即辨证论治,整体观和平衡观。其次是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补中寓治,治中寓补,处理好体质与疾病的关系,量体裁方,如妇科疾病顾肝,儿童顾脾胃,老人顾气血,胖人顾痰湿,瘦人顾阴液等等。

4 药物选择

膏方一般由3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药物用量是常用汤剂计量(单剂)的10~15倍。收膏类药物300g左右,糖类300g左右。另外,宜选用膏脂析出量大的药物,以利于膏方的形成。容易出膏的药物包括植物根类,如熟地黄、山萸肉,富含汁液的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包括动物胶类等血肉有情之品,而对于植物花草类及矿物质等不易出膏的药物少用。基础方多选用二陈汤、四君子汤、平胃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加减,并应注意药物之间配伍,如熟地黄宜配砂仁,桂枝宜配白芍,黄芪宜配陈皮;尤其要注意应用健脾胃药物以利于吸收,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增效。

5治疗原则[2]

5.1阴平阳秘《素问》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学以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平衡的结果,而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源。故膏方组方亦遵循阴阳平衡这一总则。

5.2调理气血中医学的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血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可以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同时亦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二者互生互根,"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病及血,血病及气。《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新血不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致使人体生理功能障碍,乃至衰弱,各种病理变化随之而生。因此气血失和是脏腑病变的整体病理反应,也是疾病和衰老的重要病机。故膏方的组方亦遵守气血调和这一指导原则。

5.3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膏方虽然主要运用于正气虚损的虚证,但有因虚致实、偏虚偏实、虚实夹杂等兼挟变化。虚证又有阳虚、气虚、血虚、阴虚之不同;实邪又有寒凝、气滞、痰湿、血瘀及六之异,在辨证治疗上就应一一辨清主次,或补虚扶正,或通补兼施,或以通为补,方能正确用药,因此,膏方的组方亦应治病求本,不能过于强调补法。

6膏方的临床应用

6.1内科疾病严世芸[3]在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期时指出,冠心病患者常为多种疾患缠于一身,冠心病"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复杂性及病涉五脏决定了膏方之制以大方复方为主,但要主次分明,有的放矢,方能标本兼顾,且要不忘顾护胃气。王文文[4]应用益气滋阴,养血润肠为主的膏方,治疗老年人便秘,疗效满意,总有效率93.8%。陈顺麟[5]应用膏方治疗消化性溃疡90例中,总有效率94.8%。

6.2外科疾病马绍尧[6]应用膏方治疗皮肤病,提出了"从脾论治湿疹"、 "从肝论治银屑病"等观点,其认为老年性瘙痒症,多属血虚风燥之证,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膏滋药物本就以滋养膏用为其长,用之治疗血虚风燥的顽疾,正合其用。

6.3妇科疾病徐彩华[7]认为,膏方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月经不调引起的不孕症,调补身体的同时,有助于受孕。李祥云[8] 认为膏方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补,临床中运用膏方治疗妇产科气血虚损性疾病,疗效满意。楼丽华[9]认为,乳腺增生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脾功能异常或冲任失调有关。乳癖患者,多性情抑郁,忧思多虑;或急躁易怒,其疼痛与肿块大小变化亦多与情绪变化相关,肝郁气滞在乳癖发病学上有重要影响。调治膏方,寓治于补,对于缓解患者病情有明显的作用。何嘉琳[10]在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中善用膏方调治疾病。注重肝肾为纲,像卵巢早衰、月经失调、功血等久病体虚之人,常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之症,膏方中常选用仙茅、杜仲、续断、菟丝子、覆盆子、怀牛膝等培补肝肾,养血益精之品。同时注重疏补并施、调治冲任,认为冲任充畅则气血和调,经候如常,若冲任气机迟滞则血行不畅,日久则成痛经、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崩漏、瘕等妇科疾病。膏方中常以逍遥散、乌药汤、开郁种玉汤等为基础方理气行滞。效果显著。孙卓君[11]认为女子病与肝肾关系密切,采用调补肝肾之膏方治疗高密乳素血症、围绝经期综合症、经期出血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6.4儿科疾病陈蓉蓉[12]认为,小儿易患感冒、哮喘等病,而体质虚弱,易感外邪,更导致这些疾病反复难愈。因此除了加强日常护理外,冬令调补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有效手段。针对小儿多痰多湿、久病夹瘀的特点,在膏方中酌情加用化痰利湿、活血祛瘀之品,以达扶正而不留邪的目的。此外,因为小儿机体旺盛,冬令调补时宜选用平和之品,用药力求简洁,不宜过多过杂,加上小儿 "脾常不足",调补时要时时顾护脾胃之气,故膏方中常用四君子、二陈、玉屏风之类为底方酌情加减。

7 当下膏方

我国素有冬令用膏方调补的民族习惯,而它的剂量较小,服用方便,长期存放的优点亦被现代社会所接受,"膏方热"成为现代社会"养生热"的一大主角。早先膏方,多适用于慢性的、虚损性的、消耗性的疾病,以中老年居多,但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偏大,服用膏方的群体出现年轻化趋势,亦不局限于冬令进补,而是只要于祛病强体有利,一年四季皆可服用。此外,膏方的适应证也在扩大,膏方既可在"未病"时单独服用,又可在病中与煎熬药同服或病后服用调养身体[13]。

中医膏方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一种重要剂型,历经漫长的岁月而成长并逐渐成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加强,膏方调治疾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作出重要的贡献。但目前膏方的应用良莠不齐,相关部门对开具膏方人员的资格、熬制膏方的机构、膏方的收费标准等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膏方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机理研究尚缺乏足量的数据,科学的规范的按照证医学的要求研究极少。国家相关部门应加速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以规范膏方市场,膏方的运用、研究期望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完善、传播,与时俱进,使它为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卫河,叶秀珠.膏方临床应用浅识[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1):48-49.

[2]何渝煦.中医膏方组方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12(4):38-39.

[3]郭美珠,唐美芳,王春丽.严世芸运用膏方调治冠心病稳定期验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15-17.

[4]王文文,沈玉明.冬令膏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4(2):68.

[5]陈顺麟.冬令膏方治疗消化性溃疡[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0(3):26.

[6]宋瑜,马绍尧,李咏梅.马绍尧教授应用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9(10):596-598.

[7]徐彩华.膏方在月经不调中的应用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5):526-527.

[8]李祥云.论妇科膏方与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0):5.

[9]王慧萍,楼丽华.楼丽华应用膏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6):355.

[10]马景.何嘉琳妇科膏方治法经验[J].浙江中医药杂志,2012,47(3):180-181.

篇13

扁鹊申报中医副主任医师遭拒,理由是学历太低,且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职称外语证书都没有,谈何申报?

屈原从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职位退了下来,理由是只顾唱《离骚》,不参加工作会议,不服从上级安排,不会拉赞助,更是置会员于不顾。

俞伯牙被中央音乐学院拒之门外,理由是只懂基本的简谱,连五线谱是啥玩意儿都不知道,还好意思说是知名作曲家?

司马迁被剔除学部委员名单,理由是多年未在历史类核心期刊,成天就知道写《史记》,也不参加学部会议和学术研讨会,太不给领导面子了。

孙悟空参加公安招考落选,理由是社会背景复杂,有“不良前科”,政审过不了关,且个人形象不佳。

包拯参加法官选拔考试遭拒,理由是笔试成绩虽第一,但在答辩时,考官们一致认为他公众形象极为不佳,会严重影响政府形象。

“黑旋风”李逵应聘某小区保安遭拒,理由是脾气暴躁,做事冲动,不服管教。其个人长相更会引起整个小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恐慌。

“神行太保”戴宗应聘某邮局邮递员一职遭拒,理由是该邮局限招女性、需本地户籍,并且要懂乒乓球的。

汤显祖应聘北京某剧团编剧遭拒,理由是非正规戏剧学院毕业,非本地户口,英语未过六级。

曹雪芹申请加入“红学会”遭拒,理由是没有红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没有独立著作,就一本《红楼梦》,还是与高鹗合写的,且没有公开书号。

林则徐被国家禁烟办的人赶了出来,理由是此人太过讲个人原则,总喜欢和领导抬杠。领导在办公室里抽烟,居然被他抢过来扔掉!

拿破仑报考公务员遭拒,理由是身高不达标。据招考条件中要求,虽不限户籍,但需男性身高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纵使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爱莫能助。

莎士比亚应聘某文学院英国文学系讲师遭拒,理由是文凭太低,才初中毕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