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自然环境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欧洲的自然环境,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欧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一洲,同时寒带气候所占的面积也不大,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分布较均。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钾盐比较丰富,欧洲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也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欧洲是世界面积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积为1017万平方公里。
欧洲的人文特征,欧洲居民中绝大部分是白种人,百分之九十九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是种族构成比较单一的洲,欧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语言都是以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为基础构成的,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呈负增长。
(来源:文章屋网 )
3、水文: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为内流河、内流湖。
本文作者:姜胜杰作者单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空间为环境陶艺提供空间基础
环境陶艺所存在的公共空间环境必须具有“公共性”,可以说如果没有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空间环境,就没有环境陶艺。但又如何使空间具备“公共性”特征呢?这一点取决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公共空间存在的条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态具有“民主性特征”。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作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大众来说,他们只是存在于这种空间环境之中的劳动者,无权享用这种空间环境以及存在于其中的艺术品,其专制体制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民主性”和“公共性”,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环境。在这个时代产生的环境陶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如明代的九龙壁,虽然其材质是陶瓷,也存在于开阔环境之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态不是民主社会,九龙壁存在的开阔环境不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环境,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作品。随着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民主、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崛起,以公共活动空间为中心的公共环境建设应运而生。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包揽包办,很难建立具有普遍认同感和自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文化形态。因大众参与建设自身生活空间的公共空间环境、公共空间制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趋于消退,而惰性和依赖性趋于上升,结果是阻碍了社会在正常的竞争和协作机制下的自我进步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产生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时代大众依附的国家包办的机制瓦解了,大众的主体意识开始萌生,公共空间建设尤其是“环境形象”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公共环境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已成为体现地区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并能为城市长远发展吸引有利的投资。在这种形势下,环境陶艺被赋予了公共空间建设的使命。环境陶艺的基本功能就是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宣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关照市民的公共审美需求,这些功能决定了环境陶艺势必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去。上述转换不但为中国环境陶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民文化兴起的必要土壤,使环境陶艺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而且使其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代公共空间人文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环境陶艺对公共空间的介入,是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产生的必然需要。
环境陶艺赋予公共空间文化品位
公共空间为环境陶艺提供空间基础,反过来,环境陶艺可以赋予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品位,并能培养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地方的区域意识逐渐获得重视,环境陶艺作为地方公共艺术,是跟地方社区总体审美文化氛围的营造彼此呼应的,这种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市民大众对环境陶艺的构思及设计程序的共同参与和维护活动,这注定了环境陶艺在重建公共空间文化和构建公共空间精神等方面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上面我们提到,自然环境空间是指自然界的空间环境,一般指除了人类聚居的空间之外的自然环境(有些自然环境空间也有人为改造的痕迹,因此,有时自然环境空间和人造环境空间是彼此交错而存在的)。自然环境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接纳性,它可以接纳一切适应此空间的人或物,这其中当然包括艺术作品。众所周知的大地艺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环境元素,加入人为元素,在自然环境空间中造景,使艺术作品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创作环境陶艺作品的时候,设计者同样应该认真考虑其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用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空间装饰环境空间,同时让环境空间制约环境陶艺作品空间的发挥与延展。设计者应该以自然环境空间为根本,通过对自然环境空间中存在的元素、材质、造型、体量、节奏的把握,利用自然环境空间的质和量等造景元素来进行审美创作,达到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的共融与合作,为自然环境空间增加更多的审美因素和艺术内涵。这种融合了环境陶艺自身空间的自然环境空间建立之后,所给人的就不只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还能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给人以深层次的精神。与自然环境空间相比,人造环境空间与环境陶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城市、乡镇中的人造环境空间与市民、公众文化紧密相连,市民、公众文化为环境陶艺的接受提供了受众基础。尤其是城市中的人造环境空间,与当代社会公共文化艺术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是它对城市和社会的价值所在。在人造公共环境中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环境陶艺空间,就要求环境陶艺家必须从整体角度研究此空间的性质、活动范畴、功能等空间的系统关系,把握好此空间系统关系的总体特征。例如:城市广场、公园、大型餐厅、影剧院等公共空间是为了适应社会人群的频繁交往和公众多样生活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它具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其性质属于人们公共使用的,这种公共空间通常是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是公共活动中心或是交通枢纽,有多种多样的空间要素和设施,是综合性、多功能性体现得较为灵活的空间。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建构一个环境陶艺空间,就要充分理解与思考介入空间的性质、功能和人们在此空间中的活动范畴等多种因素,这样才能给环境陶艺建立一个更好的公共空间环境。环境陶艺作品与其所存在的公共空间,是在互相作用中显示出艺术空间美感的。它们通过相互借助形体、色彩、材质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既要与公共环境空间形成一定的差别,以突出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更要充分兼顾公共空间环境的空间和文化特征,在保证其基本功用的基础上赋予其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
色彩随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色彩并不属于任何物体,仅是物体选择性吸收、反射可见光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受环境影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色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由此可见,对城市进行色彩设计时要与当地的气候特点、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也只有这样,才可达到理想效果。基于兰州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及自然环境的特点,在选择色谱时可以考虑与周围环境色同类或者近似的色彩,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再现。同时可以提高色彩的明度与纯度,这样既可以使新区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脱颖而出,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城市色彩设计要传承地域文化特征及表达地域个性特征。建筑色彩可从内在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不同的地方都需要有本地特色的建筑色彩。如果不将这些考虑在内,那么城市色彩则无法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所以城市色彩设计一定要融合传统元素,由传统服饰、当地风俗、民族特色等方面去吸收“本地特色”,并且要注意,在色彩的选择上,要优选那些易让人接受和认同的色彩。新区所选用的色彩可考虑甘肃本地特色传统文化及少数民族的习惯用系,来作为基调色或者辅助色,个别色系可以作为点缀色。
就算是同样的色彩,如果材质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感受。本地所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取自于当地,具有“本土化”特点。例如常用的木材、石材等等,这些本土化的材料可给人一种各环境融合的感觉,同时,本地建筑材料运用率广,且推广容易,可以说是影响城市色彩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功能区分来规划总体的城市色彩。对所要规划的范围进行功能上的分区,对不同的功能分区的功能、文化纹路等进行研究,明确宏观上的色彩用度。合理分区对于明确不同色彩控制强度可起积极作用,也让规划更显针对性。按照城市空间结构和对城市特色区域进行色彩规划,对每一地块宏观尺度的色彩进行落实,得到中等尺度的地块色彩,这也是人在正常视觉范围所能感知的最大色彩,可影响人对于总体区域城市色彩的感受以及判断能力。通过颜色的细划及适当混合,可让不同色彩呈现出统一、相对的色彩印象,这样所形成的区域色彩更自然、和谐,也具有比较强的总体性。
二、兰州新区环境色彩配色原则
1.1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狭义来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并与自然环境建立友好关系的建筑;广义来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想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其主要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第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环境;第三,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寻求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生态建筑能够有效地解决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其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的层面,即实现建筑、城市与环境相协调,并融合社会、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一种更为广义的生态观。
1.2生态建筑的特征
1.2.1人与环境并重生态建筑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而产生的,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相关技术,针对建筑使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和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而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坚持“以人为中心”与“以自然为本”,寻求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3]。
1.2.2地域性特征生态建筑与环境是休戚相关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建筑的地域性。生态建筑的地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环境中的实体性要素,包括气候、地理等特征;二是具体环境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包括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建筑作为存在的实体,必须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地理特征等物质环境相协调,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与当地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生态建筑设计中对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尊重、对于当地建造方式和材料的使用无疑都是地域主义建筑所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同时也赋予了建筑一种地域的独特文化特质。因此,生态建筑是采用技术手段解决建筑地域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为生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2生态建筑的影响因素
2.1自然因素生态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来源于自然、取决于自然和回归于自然,自然因素对生态建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更是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样,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和周围景观等要素也制约着生态建筑,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这些因素,实现建筑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2.2技术因素生态建筑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科学技术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生态建筑材料的获取和加工,以及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和处理都关系到生态建筑实现的品质。只有因地制宜地把这些科学技术运用好,才能做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3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时刻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同样,生态建筑的发展也与经济因素不可分割。经济的发展与滞后,地区的发达与落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实施,并进一步影响到生态建筑的发展。
2.4人文因素生态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建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可置否地涉及到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将各地区朴素的生态观与生态设计理念相结合,使生态建筑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5社会因素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的理念也渐渐地深入人心。对于建筑业来说,由于其本身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载体,所以生态建筑也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生态建筑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学、生态学以及技术观等许多领域,只有在这些领域内都贯彻了生态学的思想,全人类的生态意识真正提高之后,生态建筑的实现才有可能。同时,生态建筑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决策、执法以及对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管理。
3生态建筑因地制宜原则的发展策略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灵活的建筑方式,就其所具备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决定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原则[4]。因此,我国生态建筑的设计需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建筑得到有效的发展。
3.1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环境我国各地区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不宜推行单一的生态建筑模式,应将建筑纳入一个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环境,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与自然环境融合、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建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二是运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将自然引入建筑,达到建筑的生态化。利用自然环境建造生态建筑的成功例子很多,如广西黑衣壮传统民居(图1)。它在村落总平面布局、建筑单体和建筑技术等不同层面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敏锐的应对。因为日照率低且地形复杂,村落总体布置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变化,依山就势地沿等高线或垂直或平行或嵌入山腰坡地布置建筑。在建筑单体上,黑衣壮传统民居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以当地的泥土、木材和石头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实用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建筑的建造,达到了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黑衣壮传统民居用柱子将建筑物架高,把人们的生活层提升于最大风场中,以适应当地潮湿的生活环境。黑衣壮传统民居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向我们展示了因地制宜利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生态设计的策略[5]。
3.2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如何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是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仅从设计方法分析,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方法;二是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较新技术的折衷主义设计方法;三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6]。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一味地追求或限定某种技术形式,应综合考虑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并且追求实际运行效益的最大化,提倡采用多种技术混合的适宜技术。如深圳建科大楼(图2),基于深圳市气候、经济、社会特点,以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目标,从设计到建设采用40多项生态建筑技术,包括自然采光、人工湿地、风光互补节能、发电幕墙、种植屋面等。尤其是大楼的护结构,根据不同功能、朝向和位置量体裁衣地采用了较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大楼运用这一列适宜性技术,使整个建筑成为一座有生命、能够呼吸的生态大楼,为员工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也获得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7]。
3.3因地制宜地选用材料建筑物应用什么建筑材料,具有怎样的使用功能,是否能满足人居舒适性的要求,既表现了建筑物本身的特点,也是评价生态建筑的重要内容。对于建筑师来说,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建筑材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选用生态建材,来增加建筑的节能等效果,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采用烧结工艺生产的墙体材料,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工业废渣、改善建筑功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2)使用地方建筑材料,减少经济消耗,提高建筑的地域性。如福建客家土楼(图3),就地取材,由高黏性的红壤土和当地盛产的糯米及红糖建造,有着冬暖夏凉的良好特性,是地域性生态建筑的典范。现在,人们依然可以用传统的生态建筑材料,建造出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建筑,如在南京中德两国政府举办文化科技展览活动时使用的生态竹子展馆(图4)。生态竹子展馆用竹子建造,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概念、结构形式及制造加工工艺,满足现代展览功能和现代人审美需求。通过实践,我们对竹子这一建筑材料有了进一步了解。可见,竹子作为一种经济且取材便利的生态建筑材料将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更多生态建筑的首选材料[8]。
3.4因地制宜地利用优势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的总量越来越大,能源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在建筑中推广应用优势能源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径。作为建筑师,我们不仅要强化人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更要积极把当地优势能源因地制宜地运用于生态建筑的设计中。青岛天人生态大厦(图5)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生态研究所设计的山东省首座生态建筑。由于其所在地青岛,面临黄海,有着丰富的太阳能和风力资源,为其降低能耗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了充分利用了这两种资源,大厦屋顶设置了三座风车,前方排列了太阳能电池板矩阵,颇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特别的是,这栋大厦还设计了智能电网,当太阳能电池和风车产生了电,便进入电网内储存起来,透过并网逆变器和交流配电柜,风与光可互补发电,让太阳能、风能与建筑融为一体。大厦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每天约可减少整栋大楼1/3的用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