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

篇1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多教育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等,但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专题型教学,可以创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1专题教学简述

专题型教学的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案设计、选取专题素材、整合知识点、课堂教学、反馈评价等。历史教材作为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内容,尽量围绕教材重点进行论述,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数。近年来,某些地区的历史课程已经实现了专题化教学,给其他学校的专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两条主线进行阐述,即纵向路线与横向路线,将对应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串联,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浮现清晰的历史框架,熟悉历史事件脉络,从而更好地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中国经济文化史的内容,但是不能掌握西方经济文化史的内容。这是因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中国经济文化信息,因此,能够准确树立我国的发展史脉络;由于西方文化经济史知识接触的少,无法将西方文化经济史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不了解西方历史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针对这一情况,历史教师必须详细讲述西方文化经济史,在教学课堂前,制定好详细的授课方案,包括重大事件、详细时间、重要人物、社会意义、历史价值、课后思考等,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西方文化经济史的资料收集作业,使学生提前了解西方文化经济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

2建立情景化的专题教学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体为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中,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案的讲述,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某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降低了学习兴趣,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通过改变策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必须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否则,导致很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当遇到难题时,跳过个人思考环节,直接向教师索要问题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必须重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重点、次要点。某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解较多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不了解教材重点时,降低了学习历史课程的效率,因此,降低了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由于高中课程繁多,很多学生在学量课程的过程中,会出现身心疲劳的现象。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很多,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进行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历史。由于某些历史章节中涉及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人文思想主旨,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化,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章节中,应提前制作好教学方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并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这一章节的内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印象,利于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讲授这一章节,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讨论课堂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应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在探讨问题的环节中,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必须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重视对学生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历史知识点的影响,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同时,教师通过应用专题型教学方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3建立知识框架

由于历史知识点较为分散,同时时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及时地交流沟通,指导学生学习相应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数。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专题型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整合历史知识点,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点,教师在应用专题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4结语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专题式教学将专题作为传播载体,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严密的结构框架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者:乌日古娅 单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蒙古中学

篇2

二、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篇3

关键词:

微课程;高中历史;运用

前言

“微课程”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在短时间内掌握细小的知识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习得历史知识。

一、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

微课程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因此教师运用这一手段需要建立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微课程有多种呈现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需要围绕教材以及课堂来进行,不能为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一味的追求新颖有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每节课进行研究与设计,从中挑选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利用微课程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不断巩固。微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时需要准确地把握课本的知识框架,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尊重史实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例如在学习西方思想解放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很容易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设计,将三者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记忆与理解。可以首先将三者的时间、背景、中心国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批判手段、影响等进行梳理,以表格的形式制作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将这一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填词游戏,安装在教室的多媒体和学生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让学生边玩边掌握其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手中的电子设备变成学习的工具,掌握在课上理解困难、记忆困难的知识点。

二、采取多种微课程形式

微课程主要包括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三种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形式,使三者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PPT式微课程在设计、制作与运用上都较为简便,可以直接利用PPT,将所学内容进行制作,并在课间循环播放给学生,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种形式,保证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讲课式微课程需要教师做好课程设计并进行录制,能够更为模块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具备系统性。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一些适合整体解读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录制,做好后期的剪辑之后以电子的形式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学习与巩固,在不断的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情景剧式微课程是三种形式中效果最好但实行起来最为复杂的一种。需要教师与学生根据课堂需要进行研究,并根据教材进行情景剧的设计,制作脚本,选取演员、拍摄场地等,经过拍摄与后期剪辑和制作之后形成微课程的形式。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适用于高中课堂。例如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在战争的实质与影响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反复强调,此时就可以选择PPT式微课程以及讲课式微课程两种方式,将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及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再由教师将自己在相关部分的授课进行录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做到牢固掌握。

三、注重师生互动

微课程教学虽然具备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教学重难点等优势,但又具有所学知识碎片化、不适合长期教学使用等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随时了解微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何种功效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利用微课程学习时出现的困难以及理解上的偏差,保证微课程发挥更大的效果。特别是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初期,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微课程。同时,由于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随时监督学生是否合理的利用了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课程的重难点内容,教师需要课上讲解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手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记忆,不能简单地将微课程布置给学生。在使用微课程之后,还需要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以一种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是具备系统化与整体性的。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课程之后,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特别是将每一微课程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每节微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并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考察,保证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并给学生进行提问与交流的时间,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从而更为深入的掌握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能够让学生利用好细碎的时间来掌握更多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设计,并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注重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落实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21-122.

[2]陈旺.试谈“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亚太教育,2015,04:65+17.

篇4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更新,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已经成为当前众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具体运用,希望能够让其他教师正确认识该教学方法,然后灵活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含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创设的一种真实有趣的情境,它能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学习当中。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只有在正确理解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例如,当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吴越争霸的内容,如果历史老师采用各种措施为学生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第二,历史教师忽视了图文史料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它们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知识。但是当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进行教学,他们直接对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这就大大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第三,忽视了多媒体教学。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效率。经过调查可知,有的高中历史教师没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展示历史有关的图片、故事,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大家拿出你们的练习册来做几道题。”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配合地拿出来了练习册,整节课下来,历史教师反复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和练习册中的习题,他并没有打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传统,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第四,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非常僵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创新,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将高考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第五,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历史教师看来,语、数、英是高中阶段中主要的学习科目,而历史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历史教师在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的讲解上过于随意,多数历史课被安排在下午疲惫的时间段,学生对历史逐渐失去兴趣。最后,课堂过于压抑,高中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按理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历史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十分压抑,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到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一)创设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生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高中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大家请翻开教材。”全班学生非常配合地翻开了书本,历史教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当历史教师讲解完基本的历史史实之后,他说到:“同学们,你们记住这些内容了吗?”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此时,历史教师微微一笑,说到:“没关系,现在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教材中的“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然后全班投票选出表演最好的小组。”老师说完以后,全班学生都开始兴奋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情境表演练习,整节课堂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种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活跃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当中。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并指了指幻灯片中的课题),这个单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细小,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将重点的识记内容用课件整理了出来。”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中的内容,一边用颜色笔在自己的教材上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板书教学更具有优势,前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学生展示较多的历史知识,而板书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用插图和思维导图创设情境

插图和思维导图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插图和思维导图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和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上课之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整体上给学生讲解一下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大概过程,他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争霸战争的全过程。当历史教师讲到了城濮大战的时候,他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晋文公的插图以及退避三舍的战争图,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通过微课创设情境

篇5

高中历史教材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地图和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插图,将学生置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历史插图往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性,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特定事实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借助插图,能够创设直观的历史教学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之中。

2.联系课文

苏教版历史教材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历史信息量大,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将课文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教师配合教材中国家疆域的变化图,可以将古代至近现代国家疆界变化串联起来,尤其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示意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疑问

传统历史教学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深层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提出疑问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历史现象,通过看图来“叙史”,然后“问史”。如讲解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按照插图进行一问一答,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插图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插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比如一幅人物插图也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时型、纹饰、服饰、街景、用品等等,充分地利用插图,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加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分析比较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直观地对比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在讲解《》签订图时,教师可以分析19世纪中外服饰的特点;通过对战国编钟插图的观察,可以分析战国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主流宫廷音乐形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佐证史实

一些特定的历史现象仅以文字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信服或者理解透彻,而合理地利用插图有时可以印证史实,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珍贵的历史素材,并从图片中的细微之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来比较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政治根源,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感悟与审美的能力

历史教材通常配置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实物、文字珍画、人物、文明遗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例如,在讲授唐代瓷器珍品时,可以将唐三彩、青瓷、白瓷等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欣赏,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

五、利用插图可以帮助突破学习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尤其是重难点知识,不仅重要而且繁杂,学生记忆起来觉得较为困难,如果离开了插图则往往不能将重难点理解清楚。因此,运用插图可以配合文字呈现历史事实,将重难点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记忆

学生对图片的内容通常印象深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图片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0-02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案教学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在教师们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编写一份学案来指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学案编写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高中历史学案的常见误区

1.学案的制定过于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历史学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把学案看作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进行启发讲解的的方案,甚至一些教师把学案写成了教案,而没有真正的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学案的栏目设置过于混乱,无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的,不能引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思考,更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虽然教师对知识重点早已稔熟于心,可是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并不了解,需要通过详细的规划,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具体的学习措施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记住新知识,直至融会贯通。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在教案中教师会侧重启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而突破重点、难点;而学案中我们则应该侧重资本主义在英国确立的背景,形成的特点,以及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2.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3.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

要明确,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三、结论

历史学案是历史教师编写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好的历史学案给学生课下预习、查缺补漏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份好的历史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的目标、学习计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因此,认清历史学案中的常见误区,并做出改正对完善历史教学,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篇7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历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哪些问题呢?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的转变缺乏引导

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中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2004年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专题模块史。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以考学为目的的应试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还是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然而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以应对高考为主,在课堂上只让学生记忆考试内容知识点。对于一些非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一概不讲。据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课本上拓展的知识没有进行讲解,或者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的全面性,记忆的效果也就不是很好。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以考纲为基础,不重视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这无疑会降低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的特点,有着众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背诵,因而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实践证明,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地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历史才能给他带来极高的热情。但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以应对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并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激发学生兴趣缺乏经验,没有掌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果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进而也就无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处理策略

1.实现初升高教学形态的转变

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学习观念转型要从开学之初就开始培养,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使学生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观念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观念。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要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考试观念对于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影响很大,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是文科必考科目,对历史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应该注意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拓展知识面。

2.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应对高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如果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应对高考展开,那么就很难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要求历史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与情感三方面的教育。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满堂灌”,而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标,高中历史新课标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对学生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其次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成为主导者。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学生活和学习内容的好奇,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魅力,提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同时,努力发展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活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1)活动的主体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计划,选择活动的方式、时间、地点、伙伴。(2)活动的互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身边的历史故事、人物、民间传说)相结合,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能发掘学生的潜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新时期,为了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充实自我。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新课程才能焕发出活力,历史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真正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学生才能在认知、能力与情感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8-02

高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大难题。如何做好其衔接,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一、首先做好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

(一)思想松懈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时空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高一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问题上的优势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便颇为有限。

(二)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时空跨度大,课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衔接好高中的历史学习。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过度脱节,导致学生感觉高中历史很难。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很快转变,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很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又突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体例编写,更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迅速过渡到高中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历史知识,不足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很难从相对简单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做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r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理解困难。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做好学生思想的衔接

1. 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地作一些历史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 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开放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高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中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指出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加深理解。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L、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使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从中产生兴趣。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2.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成就的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

篇9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篇10

所谓多媒体教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综合处理符号、文字、图像、影音等多媒体信息,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显示出来,且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就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来讲,多媒体教学有着表现形式多样化、丰富等特点,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

1.多媒体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或场景,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乐于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无疑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绝对优势。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仅仅使用课本是不足以显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收集了冶铜、冶铁、丝织、制瓷等领域的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史料,给了学生丰富的信息,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对于古代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多媒体可以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理清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文字处理、图表展示、动画设计,或进行系统的知识结构演示,使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失误”时,对于“”和“化运动”这两个易混知识点,我就针对性地做了一个PPT,结合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先给学生介绍了及化运动的含义及内容,然后就两者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质等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准备好复习时所需要的单元知识结构,这样纲举目张地复习,学生对知识就可以系统地掌握,理清历史线索和知识脉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中的注意点

篇11

一.高历史教学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建设。从某种程度而言,影像及图片相比于单一的文字性叙述,其表现力无疑更强,不仅拥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枯燥无味,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阐述,教材中少量的历史图片根本无法表现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一大作用在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生动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在《戊戌》这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渴望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希望能够瞻仰戊戌六君子的遗容,希望能够看到当时时代背景下清朝廷的状态。因此,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满足。此时,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图片的内容可以是当代的皇帝、戊戌六君子,同时图片的下方可以是每个人的简介。通过图片的形式,学生就能够将戊戌中的主要人物对应起来,感受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情操,这就能够突出历史中的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冲击,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习历史自主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历史现象,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而是应该重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深化历史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避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比如说在高中历史必修二当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通过学生对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再现、梳理与反思,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归纳出制约发展的原因。

(2)引导学生自学,促成终身学习社会的进步要求构建终身学习的成长模式,这样才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借鉴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与时俱进,成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制定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为了促使高中生能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当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历史课程教授之前,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制定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前预习这项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还是为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做铺垫。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如若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部分,做下标记或提出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解决。

(2)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依靠文字或语言来讲述一段历史或说明一个事件是很难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了促使高中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问题思考和历史知识学习当中,这将大大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历史问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营造直观的历史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学生疑惑的问题,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讨论、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某历史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特意向当地电视台借用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资料和相关记录片,并从图书馆寻找了一些资料,做出历史课件。在历史课堂上,首先,历史教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国近现代史记录片;最后,在学生观看完记录片后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历史课程学习当中,还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问题作答,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很大帮助。所以说,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惑。所以,在每堂历史课程的尾声,教师应当进行课程总结,说明历史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处理这堂课程的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当前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历史知识点的讲述,而是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程度出发,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述,辅助学生解答困惑、排出疑问,从而使学生正真理解历史知识。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最佳的解决措施是利用问题教学法来代替传统教学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将问题教学法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历史影像和图片的应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图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刘丽群.从结果到过程DD论知识观的转变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的建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3] 曾世旺.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4]朴春花.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

篇12

二、具体的应用分析

(一)注重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

1.将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营造出来。

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本质,要平等的去交流,缺少了民主、和谐与平等,真正的对话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对话时,要将平等的理念树立起来,确保对待每个学生的时候都要公平,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对学生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上要予以信任,不能试图的操纵和控制对话,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倾诉要设身处地的去聆听,对学生的意图进行叩问。教师的真诚能够使每个学生去感受,进而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的参加到对话的过程中去,在自由、平等、无拘束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将意见发表出来,将个性能够从分的展示出来。例如,某教师在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讲解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然后他们分析这一课该如何去学,之后让同学生们自由的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应该对比去学习、一些学生说应该分层次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在历史教学中将有趣、启发性强、真实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

教学的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利于对话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令学生可以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对话中。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真实的现场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创设对话时,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作为对话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下面同学们我一起来讨论下的发生、经过与结局,将真实性强的对话情境设置了出来,进而将学生的对话热情激发起来,对学生的对话在内涵上进行了丰富。

(二)开展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1.师生间的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将历史知识的主体构建起来。人格尊严在教师和学生间是平等的,然而在发展水平、能力水平、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教师要做好帮助与引导。要将学生向合理的对话范围中引导。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向着正确的对话方向前进,教师对虎门硝烟这一历史用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学习,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之间的对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也要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对话,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不断的丰富自己。使学生在互相之间对话交流中能够自身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不足与缺陷,进而积极的吸取对方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对《》这个课时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针对的胜利原因上进行了对话交流,之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出来,有效的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30-01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填鸭式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地位,而学生则以听讲、写笔记、标记重点为主,这样虽然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历史学科知识,但弊端也相当明显。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之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成绩也就得不到提高。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教学进程的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效率低下。

(二)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被动灌输型人才已经不被现代社会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改“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以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方法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

(一)学生自主预习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历史剧片段,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特征,发现问题,并以此为前提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回到课本中进行新课的预习,以此来掌握历史知识,作好记录。

学生自主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预习学生自己可以掌握较为简单的历史知识,为课堂讲解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生提问+课堂讨论

在新课开始之初,教师重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个小组自己发现并且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采用计分优胜方法,选出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与一定奖励。

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通过计分择优胜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掀起人人争优胜的学习浪潮。另外,通过讨论,教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三)教师总结

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简单串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强化重点,力求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升华。

这个环节力求发挥教师的作用,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努力提出肯定,点明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行铺垫。

(四)强化训练

采取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进行巩固,力求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方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方面,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下的自我预习不足,导致课上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容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历史为副科,远不如语数外三门主课重要,因此课下分配给历史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预习不充分,知识掌握不牢固,直接影响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成果。

其次,在教师方面,有些教师不能灵活掌握互动式教学方法,不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课堂讨论不够充分,或者在学生没有预习充分的前提下,没有将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致使教学成绩大打折扣。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