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化管理工作

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化管理工作

篇1

一、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很多地区政府对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根本无法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正面临以下发展机遇:一是中学需要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二是创建示范中学。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偏远地区缺少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较差,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主动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学校的基础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银行贷款无法审批。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改善学生的住宿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分析

1.教师集资

中学的规模相对较小,住宿生也比较少,经济条件差距较大。很多社会投资者也认为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形式不足以吸引社会投资者。从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现状可以看出,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共同集资。事实上,就是学校向教师和管理者筹集款项,然后按照银行的存款利率向教师支付利息。教师可以把自己闲置的资金存储到银行,定期收取利息,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该方式的优势是:一是集资速度非常快,二是集资数量非常多,三是不需要签署集资合同,信任度较高。但是,该集资方式无法面向社会,否则会变成非法集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建筑企业垫资

学校会定期增添一些建筑物,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资金学校会要求建筑企业垫付,并签订合同,定期向建筑企业支付利息和部分工程款项。该集资形式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操作简单,二是还款时间不受限制,三是学校压力较小。但是,学校必须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工程施工,并完善相关手续。企业垫资的集资形式主要用于修建学校宿舍、食堂等。

3.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的主体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经济实体,二是经济暴发户,三是私营企业,四是国有企业。这些主体通过对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来收取一定的回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社会投资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有偿租赁,也就是学校把食堂或者宿舍租赁给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从中收取利润,到达合同期限后,学校收回食堂或宿舍的管理权限。二是社会企业在学校周围建设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学生需要向社会企业支付服务费。

三、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1.满足企业的需求

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实际上就是采取措施向社会筹集资金。学校后勤管理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也需要软件支持。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不仅可以满足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也可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社会企业是以应力为目的进行投资的,学校必须让社会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

2.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

目前,很多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全面参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基础设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如果学校基础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必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国家对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有三种:一是教师集资,二是建筑企业垫资,三是社会企业融资。无论哪种形式的集资,都希望可以从中获取利润,学校必须让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杨金萍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教育基建办公室

篇2

医院后勤系统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医疗市场的竞争的不断加强,如何有效提升后勤服务效率,为医院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成为了我们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始结合自身实际,逐步而有效的开展了医院后勤社会化的经营模式,并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作为医院后勤管理人员,也慢慢从原来的自己统办后勤改为选后勤和管后勤的职责。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乎医院后勤社会化服务效果的好坏。本文就现阶段作为医院管理人员如何有效的开展后勤社会化管理,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想法。

1.严格公正的选择后勤社会化公司

引入社会单位对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经营服务后,在医院管理模式、运行效率、专业化服务水平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引入社会公司对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经营管理后,医院不需要自己招聘人员,节约了医院运营成本。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是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这种新的运行模式下,应结合各自医院特点,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从招标到签约的一系列制度,以保证能选择到优质企业、淘汰劣质企业,控制服务价格,保证服务质量,规范合同制度管理;建议由第三方招标部门主导,在有形市场公开招标。明确监控机构和职责,处理好宏观监控与社会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按照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可以广泛适合医院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应涉及餐饮服务、保洁服务、安全保卫、院区环境、运送管理、基础设施运行保障等各个方面。建立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资源利用、岗位职责、考核监督、服务效率、价格水平、竞争体系、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并制定监管方、经营方和消费方的定期反馈沟通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服务质量评估制度、“两个效益”的分析制度、奖罚制度等,这将有助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助于切实维护医院职工的利益。必要时要及时对承包合同进行补充、完善、从而保证各个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2.着力提升社会化公司人员的素质问题

社会化公司的员工通常情况下从事简单的劳动生产,特别如医院保洁,护工等,为节约成本,社会化公司聘用员工多为下岗或一些进城务工的老年人,有些员工已经达到正常的退休年龄,员工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普遍为学历低、素质低、工资低、年龄高的特点。医院工作要求具有紧迫性和责任性,在一些比较繁忙的病区会较明显的出现护工或保洁员动作缓慢、体力不支、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加上员工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上存在差距,特别在有时临床任务多,事情紧急时,会经常影响临床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甚至有员工在临床工作紧急时为待遇问题而要求罢工,随意离职等;常导致临床或病人的不满而投诉医院管理人员。

建议对所有招聘的社会化公司的员工前期统一进行定期定向的业务培训,依据培训的结果,选择一些培训效果好的员工先期到岗位上担当;根据其他员工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同时要在工作中经常而持续性的开展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做到当前与长远,技术与思想,普及与专项相结合,着力提高整体素质,充实到各个班组,使员工不管在何岗位都能有效胜任。同时通过对社会化公司的考核与激励,让社会化公司员工自我勉励提高;医院管理人员要监督社会化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制度与培训效果的考核,给现场项目经理一定的压力,协助他们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3.协调社会化公司的管理理念与医院发展理念相融洽

医院后勤服务的好坏是医院形象的外在体现,病人到医院就医时任何由后勤服务引起的不满都会将责任归咎于医院本身,久而久之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优质的后勤服务将有利于提升医院形象。而作为主动服务最有效的内在动力就是员工对医院精神文化和服务理念的认同,提升社会化公司员工参与医院运营的主动性,发挥他们主人翁的精神。社会化公司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所招聘员工对其公司的认同感,我们作为医院管理人员,也要加强社会化公司与医院之间的认同感,要给与他们尊重。同为医院服务,为人民服务,要时刻体现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达到同医院管理理念和医院发展理念相融洽的程度。如定期举办医院文化内涵的教育培训,让社会化公司多参与到医院正常的联谊活动中,加强社会化员工与医院管理层的沟通;在节假日由医院协同开展文娱活动,对后勤服务的一线人员进行现场慰问,对社会化员工在本院就医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等。让社会化公司感觉到医院的人性关怀,提升外包单位员工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4.加强管理人员的学习

社会化公司多为集团化的公司,在多个地方提供相同的服务,如我院的保洁等均为上海的公司承包;通常他们会选派几名项目经理来管理医院的现场保洁质量,负责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费用请款及部分物质的采购。现场项目经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现场服务的优劣,我们医院管理人员直接对这些项目经理的服务进行管理,考核。由于外包单位属于医院后勤服务,其中很多还直接涉及医疗的各个方面,如果一旦出现医疗安全上的纠纷,外包公司可能出现服务上的连带责任。因此不管是医院的管理人员,还是社会化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对涉及到工作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环保,废弃物处理,院感控制等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学习管理类,也要学习相关医学类的常识,相关的医疗职业防护,医院文化以及合同管理,人员沟通,卫生条例等。通过学习,将所学不断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的加以改进。通过反复的学习―运用―再学习来提升我们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各后勤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学习,熟悉自己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应急方案等;通过持续的学习来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促进医院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让我们管理人员能很好的把握好医院的现状与服务要点和趋势;甚至可以在医院更换社会化公司时都能配合新的外包单位更加有效的衔接好医院的后勤服务,保证医院后勤的持续性。

5.加强相互沟通

由于服务的最终原则都是为病人服务,为临床服务,管理上都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或想法的快速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就现场而言,有我们医院管理层与外包公司进行及时的沟通;外包管理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外包员工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等。每天外包单位都会与现场临床或病人接触,沟通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他们对我们服务评价的结果。因为现在病人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服务对象的变化,服务方式的更改。都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在此期间一定要多沟通,合理沟通。

医院的高速发展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形势,已给医院后勤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队伍是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管理过程中还将不断面临着新的形势,遇到新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认真总结经验,理清思路,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只要我们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就能形成一支适应后勤改革和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为医疗服务,为优质医院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 后勤服务 社会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53

后勤服务是一项非常繁琐、又比较辛苦的工作,是医院的“门面”和“窗口”,也是医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后勤工作做保障,医疗工作就不可能顺利开展,甚至无法完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各个领域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后勤管理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医院后勤管理必然由自我配套封闭式的“供给后勤”和“福利后勤”向社会化服务转化,以适应医疗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后勤社会化不是简单地将医院后勤推给别人,而是要引入第三方专业的服务和管理理念以及高效的用人方法。

医院后勤社会化的目的是要降低后勤部门的服务成本,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维护患者、职工、医院和国家的利益[1]。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医院对后勤管理工作进行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传染病医院实际,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传染病医院的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还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和探讨。

1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原因

1.1思想观念保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传染病医院是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吃公饭的保旧思想仍然存在,后勤部门人员的问题更加凸显。“大锅饭”的思想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主动意识,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存在等、靠、懒、拖等现象,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种保守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员工队伍精神状态低沉,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后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医改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

1.2服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要求

传染病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场所,后勤服务工作涉及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后勤服务工作面对的不单是医院职工,也要面对各种类型传染病的病人及家属;既要面对常规的衣食住行后勤保障,也要面对环境卫生、医疗废物处理、院内感染部分流程控制、职业暴露防护等,这些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医疗救护工作的质量,甚至可能成为医疗安全隐患。而现在传染病医院的后勤部门,设施装备落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很难满足医院建设发展的要求。

1.3员工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岗位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传染病医院,医院后勤部门的人员基数偏多,年龄层段偏大,普遍学历偏低,技术含量不足,加上一些人事制度照顾性安排,医院的后勤部门成为名符其实“收容站”,这些导致后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层面较低、专业技术不强、能力水平不足;另外后勤人员定期培训不够,综合素质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医院后勤工作岗位不断发展的需求。

2传染病医院后勤社会化的难点

2.1观念转变问题

传染病医院的后勤人员,因为缺乏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对传染病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加上医院是实行聘任制的用人机制,后勤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影响了后勤队伍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另外,社会化管理服务公司进驻医院的传染病区也存在一定的顾虑,在人员培训和职业防护上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导致公司和医院的协作性降低,整体影响工作的成效。

2.2体制转变问题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涉及体制的根本转变,后勤服务职能和人员最终与医院整体规范分离,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使职工从感情上难以割舍,思想上难以接受。但现有的医院后勤服务体系从医院行政建制中剥离已成为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要求,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极深刻的内涵是医院后勤服务体系将从医院行政建制中剥离,通过市场竞争的磨练,在产权清晰、确立法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医院原来的自我封闭的后勤部门,逐步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服务实体,与医院完全脱钩,实现后勤服务企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动态发展。

2.3职业暴露防护问题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包括后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和后勤服务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包括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作为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是首要重点和难点工作。后勤社会化后,医院和社会化服务管理公司完全脱钩,成为两个自主经营的个体,在后勤人员职业暴露防控方面存在不少隐患,例如培训不到位、防护措施不到位、职业暴露发生后处理救助体制不健全等,都危害着后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3传染病医院后勤社会化的实践经验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医疗机构的内部机制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深刻变革,传染病医院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要牢固树立以发展卫生产业来推进卫生事业的观念,打破传统,引入竞争,完善监督和考核体系、提高服务专业技术水平[2],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改革解决传染病医院后勤发展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一线和病患对后勤工作的需求,促进医院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医院文化熏陶、个别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使后勤人员认清形势、顾全大局、转变传统观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医院的改革发展。医院后勤社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医院后勤保障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才能与时俱进[3]。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工作责任感,正确认识后勤服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自觉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树立技术荣耀、凭技术服人的思想观念。要从根本上“治愈”医院后勤管理的顽疾,必须从转变思想开始,进而改革现有的运行机制、人才任用与培养模式和建立完整而有力的规章制度[4]。

3.2加强培训,提升能力,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

传染病医院的后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严格掌握防护职业暴露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因此,作为医院管理部门,必须要求社会化服务公司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按照岗位职责和要求,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新入职的员工必须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员工要采取多次循环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人人都合格。引导后勤人员要自觉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真正掌握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不能存在侥幸和麻痹心理。采取岗位自学与有计划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形式,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后勤人员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其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3.3加强督导,健全组织,完善考核监督机制

考核监督是医院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督导,对改进和完善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以科学、高效、专业化的管理为手段,积极倡导“医患至上,服务一流”的管理理念,为医患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5]。加强后勤社会化督导工作,成立督查小组,抽调专业骨干人员,坚持按照传染病医院后勤工作的流程和要求,对后勤工作进行定期督查考核,考核采取现场抽查、突击抽查、联合督查等方式,对量化的工作指标进行逐项考核,按照分数多少进行排名和奖罚;在制定发展目标、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响应时限、人才培训、质量考核及薪酬奖惩等,尽快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6]。定期召开考核监督通报会,对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社会化服务管理公司当场对问题进行整改答复,承诺整改的措施和时限,如在承诺期限内不能完成整改的,将按照双方约定的合同进行罚金,连续三次整改不到位的,医院可单方解除合作协议。

分三个类别开展满意度调查,一是本院职工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二是住院病友及家属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三是门诊病友及家属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根据满意度情况对社会化的后勤工作进行考核评定,满意度不达标的将进行罚金。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后勤社会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医院后勤建设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4小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染病医院后勤社会化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明确医院的定位和职能,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结合传染病医院实际,不断调整阻碍发展的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树立“以患者和临床一线为中心”的后勤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后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后勤服务能力水平,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传染病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麟,唐羽,谢磊,等.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创新[J].中国医院,2013(11):4-5.

[2]陈锟.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践体会[J].现代医院,2012,12(11):136-137.

[3]郭灵常,何贵强,周之平,等.高原部队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做法与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03,13(5):549-550.

篇4

在医院的众多管理中,后勤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管理也要向社会化推进。医院的后勤对于医院这个大环境来说,也相当于一个社会的微缩型,后勤工作有很多的特性,像服务社会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后勤人员素质的差异性以及服务计划的多变性,这就要求在管理改革过程中要逐步去施行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定义与现状

医院的后勤管理:对医院物资、总务、医疗设备、财务以及基础建设工作等的总称。医院后勤管理主要包括财经与总务两个管理方面。财经管理又分为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总务管理包括设备、物资与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涉及部门繁多、工作复杂、内容范围广。随着市场经济与医学领域的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是将行政命令作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患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必须做出便更与改革。

二、服务社会化

(一)服务社会化的概念

通过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但要利用“龙头”产业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优势,还要建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机构,对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进行全程服务,

(二)后勤管理中加强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

1、医院改革客观要求了加强服务社会化

目前我国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弊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医院的后勤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是供给形式的物品供应形式,人们早已对这种“供”与“领”的服务型的关系形成了习惯。导致很多医院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体制的落后,严重浪费,反正不是自己出钱而是医院出,从而导致了后勤管理的服务项目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人浮于事。

因此,对于医院来说,要发展就要改革,其改革方向就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大势所趋,医院要提高工作效益,就要减少开销成本,将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精减,以解决资源的浪费。将服务社会化模式应用于医院的后勤管理的工作中,可以更有效紧密地结合各个要素。

2、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障了医院建设

医院后勤社会化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精简了医院闲置的后勤人员,大大节省了医院的成本开销,对于医院的建设与长久发展具有保障性。将一些必需的但是工作量又很小的工作进行委托外包,对于医院的建设有更明显的优势。

在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服务社会化模式,不但可以将后勤人员进行分流,将经济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减少医院的成本开销,更加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既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开销成本,为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保障。

3、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另物业管理更具专业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物业管理,医院的物业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医院业务管理是将医院作为服务的对象,医院业务管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服务的提供要符合医院及医疗相关的规定,这就对服务的内容与质量的要求会更高、更严格、更高标准,从一定方面来讲,医院后勤管理中施行服务社会化,能够减轻医院的后勤负担。

三、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医院后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

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施有其必然性,尤其是对医院管理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部分笔者将对其应用与效果进行如下的分析与论述。

(一)管理制度的加强

1、应用

一套规范完整的后勤管理制度,是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对后勤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明确各个工作的岗位职责,规范工作内容与操作流程,并要时时对后勤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与掌握。建立规章制度之后,要紧抓落实与执行的情况。严格要求后勤人员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以培养员工的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医院后后勤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任何工作的进行都要有制度进行约束,都要按照制度来完成,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2、效果

管理制度的加强,使医院一切的工作得进行更加顺利有保证,使医院更好的全方面了解医院后勤工作的状况,增加了员工管理制度的执行自觉性,落实了员工的工作内容与岗位责任制,更加又能利于医院在当前竞争比较残酷的社会中更好更快发展。

(二)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后勤管理中

1、应用

在现代这个全球都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管理已经不是新鲜的名词。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企业或者机关机构进行管理,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医院在同行中的企业竞争力增强,实现医院价值的最大化。对医院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考察,对能够施行信息化管理的部门施行改革,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医院工作流程。

2、效果

近几年我国在医院管理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功引进先进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医院的后勤管理中,使医院的后勤管理,跟上了时展的脚步,方便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进行与开展,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化。

(三)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1、应用

医院要进行后勤管理的改革,这就对后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确保医院工作的后勤保障,要为员工制定一个明确的服务标准与制度,并要求员工严格执行,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设立服务监督部门,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目标,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效果

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明显提高,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几乎被杜绝,使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了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服务意识的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保证了医院管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

四、结束语

医院后勤管理,对于医院的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服务化的应用,推进了医院管理的改革。本文,作者通过对医院后勤管理及服务社会化的相关介绍,并对医院后勤管理中服务社会化的应用与效果进行了论述,我国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就需要所有医学相关人士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蒋国彪,.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体会 [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0)

[2]李建文.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J].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24)

[3]李学文,徐冉,杨方民.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创新高效节约型医院 [J]. 中国医疗前沿. 2011(05)

篇5

一、学校公寓社会化的有利部分

很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和资源不足,帮助学生改善了学习和生活条件,美化了校园,优化了育人环境。后勤部门与学校剥离后,在经费使用和经营管理上有了自,极大地调动了各后勤部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各自的切身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地筹集各方面的资金去改善自己的经营条件,扩大经营管理,改进服务态度。这符合学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原来由于后勤服务方面的拖、拉、硬等作风而引起的学生的不安定因素和不稳定隐患,在后勤改革后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公寓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随着公寓社会化的变革,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也都逐年增长,传统的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受到了来自各界的挑战。其次这种公寓社会化的出现也让学生自身的身份有所变化,由传统的学生到社会的。学生的思想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复杂,因此也增加了学校管理学生的难度。第三,学校后勤社会改革的实施,使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化和多元化,学生思想认识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后许多后勤服务项目都是有偿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而也会产生一些思想认识上的矛盾,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主要依靠深入细致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对学生公寓管理提出了新任务和更高要求。

(二)随着后勤管理机制的转变出现的新问题

这种机制的转变意味着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将会面临着很大的变革和挑战,并且现在学校的成本意识更强,然而这并没有将成本利益最大化。

三、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解放思想,端正认识,积极构建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一味地坚持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是无法满足这种新形式下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学校的人员解放思想,在管理工作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现新形式下管理学生的新思路,很多学校也是经过过长期有关于社会现象、学校的成本需求以及学生的住宿需求等考虑才推进公寓社会化的进程,这将会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生公寓。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古语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面临学生公寓社会化的改变,也需要积极的预测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学长还应该定期的对管理人员组织培训,让学生的住宿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做出管理。这也是学校需要不断努力达成的管理目标。

(三)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

我们处于社会、经济等飞速发展和变化的大前提下,而“经济基础决定上曾建筑”,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断的变化就也需要我们学校的管理人员不断的更新观念,因为无论是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育理念相比于从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个提升,因此在这个环境下学校的管理理念也需要得到转变,学校的服务理念应该符合或者有助于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居住服务和居住体验。

(四)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教育中学生逐渐的回归了自己的主题地位,因此学生也是是公寓的主体,而学校也就应该在公寓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服从学校的管理并且真正的参与到学校的公寓社会化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当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三个自我”的作用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这也有利于达成学校的管理目的,这也有利于才能提高大学生公寓的整体管理和教育水平,通过这一方面就可以发现学校可以通过健全学生公寓对学生发到有效的管理。

(五)抓住机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公寓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现在已经慢慢脱离了传统中学生一张证书就能走遍天下的情况,这种观念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现和要求,在任何岗位上工作都需要工作者不断的积极进取,因为房贷社会的发展现状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的进行学习,把握工作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深化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学校公寓社会化的有利部分,其中包括:很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还有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和资源不足,帮助学生改善了学习和生活条件。其次本文也分析了公寓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其中会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以及随着后勤管理机制的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我们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分别为:解放思想,端正认识,积极构建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还有抓住机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公寓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当然完成这一目标离不开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管理学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彭涛.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大众商务月刊,2010,(16):131-132.

[2]张雪萍.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D].南昌大学,2012.

[3]王德忠,吴宝利.学生公寓的物业化管理模式探讨——兼谈公寓社会化条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C]//研究与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学生公寓工作研究论文集.2013.

篇6

1引言

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它需要高校、社会工作组织和政府之间的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对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成为我们应深思的问题。

2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培养不全面

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担着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接受正统教育的重任。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中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就凸显了我们高校的不足,由于新型的专业没有教学经验,学校只是开展一些相关的专业,使学生根本不能领悟到社会工作的独特、务实等特性[1]。而我国国内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应试体制,只提供学习专业的课程,对实践教学不加以重视。负责社会工作的部门发展缓慢,没有实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街道社区和福利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社工,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指导,而高校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面对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又没有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很难在学习期间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内涵,往往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2.2社会工作机制不完善

社会工作机制是社会工作者发挥力量的舞台,是实现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成为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的重要载体[2]。当前社会工作体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社工专业素质不高,职业化水平不高。由于我国社工化进程推进的晚,知识专业人员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较少,导致社工人员大多赋闲在家的大龄化中老年人,很难招聘到有经验、专业的高学历人员。②由于物质发展与意识发展不同步,造成了我国目前面临着诚信缺失、道德危机等社会问题,这也就对社工人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③制度不健全,人员的流动性大。社会工作机制缺乏活力,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编制,很多都是临时招聘的员工或者沿用居委会的职工。

2.3政府主导有缺陷

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都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这也就使社会工作设施也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之处。政府主导地位的确立阻碍了社工人才培养的多元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单一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社会工作事业适应市场需求,也造成了高校教育没有经验可寻的局面[3]。政府对于目前社会化的工作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尚不能进行完善的管理,社会工作属于政府组织民政管理的专门应对社会工作的组织,导致对管理情况摸不清,缺乏社会化工作能力等问题。政府主导模式也不利于人员的竞争化发展,在工作中不能尽心服务,甚至会导致利用自身的职权为他人提供不合理的服务,导致社会工作最初助人的宗旨和确保社会和谐的目的被破坏。

3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新对策

3.1优化高校教育

高校是人才进入市场前,形成专业知识体系、把握实践基础技能的重要学习场所。因此,学校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开展专业的理论课程,而社会工作作为实践较强的专业,也要让学生接触到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学校可以联合政府和社会工作相关部门,建立实习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轮流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社会工作不再感到距离。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大四的实习期来进行实际实习,并要求学生的专业论文与实习内容相关。这样把学生的实习、就业、毕业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学生在实习中不仅践行了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获得实习机会找到论文素材,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益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教育,社会工作事业是非功利的事业,高校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把社工事业作为一个彰显自身价值的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充分弘扬坚持正义、热爱生活、促进公平等优良理想。

3.2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

社会工作机构是高校成果的检验者,也是人才进一步优化的组织者。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有待完善。因此,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加强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的交流,学习国际组织优秀的管理经验和体制,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助力。强化与专业人才高校进行紧密联系,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为高校的教育提供阵地。②加强价值观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用一整套可以支撑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实践的信念,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为主,充分体现出热爱全人类、服务大众、维护公平正义等理想。③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机制,设身处地的为社会工作者的生活考虑,如:健全编制的发放、增加医疗保险的福利、优化奖励机制、对生活有困难的社工进行帮扶等。此外在面对政府干预的时候,要优化自身的岗位职能,杜绝官僚主义,最大程度地帮扶弱势群体。要积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解决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3.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工作的引导者,应需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推进工作中转变自身职能,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献力[4]。首先,政府应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当今的市场变化靠的不是政府的指示与命令,而是供需关系的把握,政府通过细致的把握市场动向,积极为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提供人才供求变化的要求。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提供施展空间。其次,现在倡导政府管理工作科学化转变,要求政府在社会工作方面从行政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主导地位不是为了领导社会工作,而是让社会工作的服务有理可依,也对政府形象和办事效率有着质的提升。政府在高校、社会工作组织之间即承担桥梁的角色又要做好监督一职的工作,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

4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优化高校教育、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展开,注重对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虞希铅.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J].前沿,2015,45(4):89-93.

【2】李俏,王金元.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社会工作创新人才培养冷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82-86.

篇7

所谓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指当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来所在的企业相分离,由社会统一发放养老金,也就是将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相关部门实行属地管理,再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因此,为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所以,尽快建立起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确保养老资金来源多元化、规范化的同时,努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局。

一、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明确规定了要求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一路走来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然而,目前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1、社区建设滞后,难以完全承担养老功能

(1)社区的服务满足不了退休人员的基本需求。一般情况下,社区退休人员的生活照顾往往是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同时,社区服务的覆盖面是评价社区服务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覆盖面只有35%左右,同时,服务项目只满足了社会需求的20%~30%。最终产生许多在发展社区服务上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等不利因素,从而影响到社区服务的正常发展。

(2)社区成员没有将所在社区看成归属。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渐完善,退休人员不仅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保障,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因此,企业养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其能够满足了老年人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以政府力量为主来建设社区的,因而,这样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社区设施等物质条件上,却忽视了对社区服务精神与退休人员心理需求的构建,从而使得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影响到社区服务发展的决策,无法将在同一空间下的退休人员真正凝聚在一起。这样一来,社区服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仅仅满足退休人员衣食住行的场所,难以做到通过加强社区退休人员之间的交流来形成一个大家庭。此外,某些陈旧的传统观念以及单位情结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养老管理服务工作。

2、企业、政府以及社区的基础工作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发放、移交、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此外,除了上海、深圳、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许多城市的退休人员真正纳入社区管理的还比较少。因为,有些地区是在社区尚未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启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使其没有可以准确参照的工作规范,从而制约了政策推进的质量,并且各地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尤其在我国社区发展不平衡,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企业、政府、社区都应深刻认识这一政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务必协调一致,各尽其职,想方设法履行应尽的工作责任。目前政策的推行,由中央到省、市再到基层街道社区,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链,各政策执行主体的义务、职责和要求落实不足。政府方面,主导、引导和扶持指导作用有待加强,而街道社区,更是没有充分准备好接受庞大的退休人员队伍,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到社区硬件条件等都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目前大多数停留在平台建设上,而无法开展更多实质性的社会服务,从而使得许多地方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实际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制约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发展及其不平衡,许多地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仅有基本的保障,但是仍未得到满足。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千方百计维护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安度晚年,政策比以往也透明多了,社保机构现在已经能确保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基本上保证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对重病、孤寡、工伤、劳模以及死亡人员供养遗属等特殊群体,劳动保障部门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助、救济等。但是,由于历史上、政策上的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尚有绝大部分退休人员的奉献积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经济上的积蓄仍寥寥无几。相比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劳动收益,使得差距越拉越大,从而使得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全面地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社会福利与服务工作。

二、如何有效地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企业退休人员从以前的企业养老模式过渡到社区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为实现养老模式由企业转向社区提供可靠的保障。

1、不断建立与完善退管机构制度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退休人员分布广泛、人数众多、政策性强以及管理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有健全的工作规章制度。同时,对于退管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待遇能否落实到位,都必须依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此外,还要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到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工作职责、统一管理服务、统一挂牌名称以及统一考核办法,还要将档案管理、人员移交、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保健医疗和走访慰问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按要求完成,从而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2、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库

相关企业应该及时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库,并统一规范退管服务机构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料,然后通过相关数据的加工、采集和处理,最终形成多种共享的信息。其中,要确保信息库内容涉及到退休人员的姓名、社会保障号码、职业及工种、参加工作时间、离退休类别、养老金存折账号以及退休居住地及通讯地址等详细内容。同时,待遇信息要明确包括缴费年限、历年缴费工资、截至缴费年月、个人账户储存额以及欠缴养老保险费时间等,甚至还需要退休人员本人的近期照片、指纹捺印等能识别其身份的基本信息。只有这样,建立起一个统一、完整和规范的养老保险信息数据库,才能有效地实现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从而为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3、相关从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调查显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为,企业退休人员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态度与我们也许存在一定的隔阂,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沟通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就容易与他们产生矛盾,不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所以,对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业务精、政治强、工作实、肯奉献的从业人员队伍。招聘上岗时,要择优录用,着重录取协调能力强并有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员,同时,还要要求他们热心我国老年事业,并熟悉我国当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从而使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4、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由于企业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涉及面广、内容多并且落实难度大,因此必须要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方责任,共同做好相应工作:(1)社区退管机构应该努力做好退休人员档案接收工作,全面掌握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并协助当地社保机构做好养老金发放、护理和康复以及社保公益活动工作;(2)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出台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措施,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退管机构;(3)相关企业要积极配合社区退管的工作,例如做好档案移交等,必须由企业负责发放并反映实际情况,对于未参加医保人员的医疗费必须按原渠道进行支付,同时还要依法保证退休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4)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协调能力,主动强化与财政、卫生、民政、文体以及宣传等部门的协调工作,通过加强合作并形成整体合力,真正把社区退休人员的医疗保健、活动场地规划、管理工作经费以及家庭困难人员救济等事项落到实处,保证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享有依法享有的权利。

5、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人力资源

(1)要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劳动力资源。

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原所在的企业不景气或者倒闭,从而使得他过早的退休。然而,这些人仍然年富力强,很有工作的能力,并且有些人员退休前是技术能手或生产骨干,仍是很强壮的劳动力。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此部分人员,推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

(2)要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智力资源

因为,有许多高级职称的老同志,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如能继续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 对企业、对国家和其本人都是有利的。例如,技术行业可以聘请他们当技术顾问,同时,对于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可以聘他们为临时合同工,让他们继续为企业作贡献。

6、加强经费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调查显示,目前退管服务经费主要包括社会化管理必需的设施建设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投入这两方面,例如办公场地、聘用人员和网络建设及专项活动经费等。而另一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服务,也就是经过选择委托社会机构进行管理服务。通过科学测算测定所需经费数额,报相应财政部门核拨,同时可摸索非政府资源的利用,如,老年学校、社会慈善机构捐资建设托老所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福利设施等。目前,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已基本到位,但工作人员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还不够熟悉,应加强培训,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从根本上充实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相关部门必须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努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步入老龄化的种种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并且能够使国家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执行方针政策,同时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史立峰.如何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2]贺德孝.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现状与对策[J]. 经济师,2007,(11)

[3]谢雪艳.关于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3)

[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5]乔立军,赵武.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途径[J]. 发展,2008,(05)

篇8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所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已经在原工作单位办理离职手续、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且统一发放退休金的人员,这些企业退休人员将会由社会相关部门实行属地统一管理,由社区相关部门负责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这一工作被称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随着我国退休人员数量的逐渐增多,做好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义

(一) 有利于解决企业的服务压力

对于企业来说,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能够在工作人员办理退休手续之后,将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移交给当地所属社会部门,有利于缓解企业服务压力,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强调就近原则、方便可行的原则,使退休人员能够在所属社会管理部门进行养老金的领取,对于退休人员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便于对退休人员的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二) 有利于提升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由于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主要工作精力在于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在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方面,重视程度较低,因此,使得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能力较为不足。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从企业工作内容中分离,由社区组织承担,进行相关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如退休金的发放,退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等,能够有效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既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企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优化企业退休人员的整体服务质量。

二、 目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社区功能落后,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化管理政策的推广和深化,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实现了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由社会管理结构负责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发放工作。但是,由于社区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化管理服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我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影响到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 退休人员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

目前,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的不完善和不准确,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的不完善,导致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如居住地址的不完整和通讯方式的不准确,造成服务工作和调查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影响到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管理机构在完成退休金发放的同时,应该适当开展适合于退休人员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就目前我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来说,由于缺乏同退休人员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得相关文化活动难以调动退休人员参与性和互动性,影响了活动效果。由于我国社区管理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社区管理机构在人员、经费以及场地方面都有所不足,导致相关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使得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造成服务质量的降低。

三、促进我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 加强社区建设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是确保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工作,能够有有效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丰富度和全面性,确保社会化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机构的发展水平较低,自身条件的不足,导致相关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社区工作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建设步伐,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以确保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社区管理机构要做好与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确保退休人员信息的准确接收,并做好退休人员的走访和调查工作,以提高退休人员个人信息的准确度,提高退休人员数据库的准确性,便于相关工作的开展。目前,退休人员退休金冒领行为屡有发生,给退休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社会管理机构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退休金领取流程,加强退休金的管控工作,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 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对于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来说,不仅仅是对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发放,还应该提高对退休人员这一社会群体的关怀和呵护,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对于社区管理部门来说,要加强与退休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了解退休人员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同时,社区管理机构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满足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社区管理结构的作用,丰富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管理机构倡导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服务精神,邀请退休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工作,提升社区管理工作认可度,促进我国社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结: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对于我国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我国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社区工作落实以及社会扶持力度,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灵芝.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J]. 东岳论丛, 2008,(03) .

篇9

企业退休人员彻底从企业转为社会,我们通过社保局转发下来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卡,针对每位退休人员建立花名册,并对及时掌握退休人员的去向,关注人员,生老病死,跟踪服务。公园社区现有退休人员 434人,男性 22人,女性 412人,死亡5人,转出1人,新退8人。

二、实施微机化管理

把企业退休人员的花名册、簿、帐、关注人员名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情况信息卡,全部输入微机化管理。

三、开展社区文体娱乐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退休人员年老体弱,身体都不太好,大部分人不出家门,针对这一点,利用社区这块平台、对于能走能动的退休人员,组织部分老党员学习一些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阶段,开展大型文体活动,组织他们听健康知识讲座,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四、开展对退休人员充分认识社保工作

对于一些退休人员从“企业”转为“社会”这个问题,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怎么又推向了社会,没人管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耐心做思想工作,开导退休人员随着改革的需要,工资在银行开,统一归社保局管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改制,破产,企业越来越多,使很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来的主体,感到失落。我们倒退休人员家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退休人员真正理解。

五、全面开展医疗保险工作

今年自1月1日起,全社区办理医疗保险新参保48人,续保275人。以上是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在一年当中为退休人员所做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们要加倍努力,为退休人员服务,并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x大会议精神,不断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改革创新,与时具进,引导和组织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开展各项活动,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企业退休人员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把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哈尔滨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精神,我社区,在区社保局,街工委的正确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企业承包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实施以下方案:

一、建立健全退休人员花名册

二、微机化管理。做好退休人员调查问卷,并做到真实,完整。并逐入微机化管理。

三、进行社会化保险状况调查。

四、开展社区文休娱乐健康教育活动。

五、严格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对一的做好退休人员的扶贪解困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定期慰问走访老弱病残人员。

篇10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守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流动催生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构成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会上提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爱和科学指导。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与学校的回应

留守儿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容易遭受到各种障碍的困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①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②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难以得到保障;③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数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失去学习辅导机会;⑥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监督,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2];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体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3]。在社会化方面,一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4]表明,“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儿童带来较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另一项关于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5]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克服这些障碍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进行社会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父母是自然的社会化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是专业的社会化执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留守儿童发展服务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务被父母期望、社会期望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弥补。许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寄宿服务、选派教师作留守儿童的家长等方式回应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但是,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①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障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对变动情况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家长精力有限又缺乏解决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巧,无法提供足额的寄宿服务,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学校也因为管理薄弱、资源有限、监护范围和监护质量达不到要求。②现有方式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③现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拥有的多种社会支持。现有的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对留守儿童服务需求的满足。为进一步保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跟随社会发展的节拍引入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正是可以用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制度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我国的试点和推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的社会事业”[6],是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即是把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追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崇高目标:(1)实现社会福利。学校社会工作为学习和生活适应失调的学生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2)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为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抚助和保障,使他们得以利用应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知识本领,发挥潜能;(3)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以配合学校的需要和增强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7]P316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方法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团体方法的学校变迁式工作模式,从事治疗性的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家长会及社区活动,并负有就学校不良环境提出建议和反映的责任。1960年以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形成社区学校式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开始扮演预防与矫治的角色,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区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教育、卫生、福利的结合看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趋势和理想。[7]P316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学生辅导和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胜出这场考验,“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6]为回应现实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得到积极的倡导和试点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牵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开了大陆地区发展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序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试点工作经过了学校确认、专业服务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政府监管部门成立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正式介入学校体系。[8]P39随后,深圳、福州、济南等地区也学习上海经验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

三、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使社会工作步入快速发展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以试点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这些试点工作大多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多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试点工作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普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意义,突显了广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学,这与社会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资源分配方式相关――无论是在经济资源还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均弱于城市,几十年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已使城乡差距扩大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要弥合农村被拉下的差距、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尽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农村、农村社会发展合理倾斜成为必要的举措。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和资源对农村的一个合理倾斜就是,政府应大力推动在农村中小学试点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以个案工作方法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减少或避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运用学校变迁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采用团体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运用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启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服务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改善教育和生活环境,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促进自我训练,实现自我成长。从发展的角度看,抓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契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终将惠及整个农村教育,提升全体农村儿童的福利、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成彬: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学生”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5(9):38-39;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119-123.

[2]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3]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5.

[5]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篇11

综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抓好了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行业形象有促进作用;反之,影响建设局的中心工作和系统稳定。因此今年以来,我结合上级要求和本系统工作实际,要求下属单位负责人要树立抓好综治工作的责任心和迫切感,切实把各单位的综治工作抓出成效。

二、认真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县直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任务书》的各项目标任务,专门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综治维稳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综治办副主任具体抓综治工作,有专职的办公场所,各项综合治理制度完善,做到了齐抓共管。为了认真抓好全系统的综合治理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向系统下属单位下发了城建系统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任务书,明确了目标和措施,完善健全了纠纷排查的化解、督查机制和处置运行机制。

三、突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

房屋拆迁工作是当前存在安全稳定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们城建工作的一道难题。因此,为了做好房屋拆迁工作,我们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力度,规范了房屋拆迁行为,完善了行政裁决听证和行政强制拆迁听证等规程,重点抓弱势群体的安置工作。从而使我县在拆迁改造工作中有条不紊的进行,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四、积极做好“法转功”练习者稳控工作

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我局“法转功”练习者,已达到了取消监控状态,但是我们不能麻痹大意,也经常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对下岗职工钟伟华,积极帮助他提供工作信息,使他有事做有钱可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

篇12

生猪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生猪产品是日常消费最大的肉类食品,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65%以上,是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的“菜篮子”骨干商品,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自实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以来,我市贸粮、农业、工商、质量技监、卫生、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克服重重困难,扎实开展生猪屠宰管理、整顿和规范生猪屠宰秩序,在保障肉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1996年4月,我市开始实行生猪定点屠宰,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后,我市及各县(市、区)专门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任成员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领导小组,加强了生猪屠宰管理工作的领导,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屠宰管理工作;组建了由商业、农业、工商、卫生、财税、公安等部门参与的生猪定点屠宰联合执法队,开展生猪屠宰的执法管理。2004年起,市政府把生猪屠宰管理工作列为对县(市、区)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底,市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质量管理推进“放心肉”工程建设的政策意见,有力推进了我市生猪屠宰管理和肉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二)合理布点,生猪定点屠宰加工网络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流通、便于检疫、适度集中”的原则,根据《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有关要求,从实际出发,采取先市区、再县城、后乡镇三步走的办法设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推进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工作。2005年对全市定点屠宰厂进行了整顿规范,新建了2个机械化生猪定点屠宰厂。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布设生猪定点屠宰厂(场)33个,其中市本级定点屠宰厂(场)2个,县级屠宰厂(场)5个,农村乡镇屠宰厂(场)26个。1998年—2006年期间,全市定点屠宰生猪222.28万头,其中市本级66.11万头,屠宰平均进点率达50%。据估算,2006年生猪定点屠宰数量已占全市生猪消费量的61%,从定点屠宰厂(场)进货已经成为生猪及其产品市场供应的主渠道,在保障肉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生猪产品分段监管体系,监管网络逐步形成

2004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后,我市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措施,将生猪产品分段协同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加大了对生猪及其产品的监管力度。农业部门开展了瘦肉精检测,贸粮部门强化对定点屠宰厂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加大市场检查力度,卫生部门加强了集体伙食单位和餐饮业的肉品卫生检查,公安部门及时打击暴力阻止生猪定点执法行为。各部门还切实加强配合,不定期组织联合行动,深入开展对私屠滥宰、非定点肉品和注水肉、病害肉的整治,有力地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净化肉品市场。8年来,全市共查处私屠滥宰违法案件2222起,检出病害猪6102头、病害内脏51597公斤,共查扣没收非定点屠宰猪肉66035公斤,销毁病死猪肉1567公斤。2004年—2006年三年依法取缔了城乡结合部的27个非法屠宰窝点;瘦肉精检测318批,抽检样品量4810头,呈阳性69头,合格率98.6%。

(四)积极探索“三进”工程,重点区域肉品安全得到保障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促进相结合,完善肉制品的索证、索票、认证、检测等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实施肉品上市检验登记制度和不合格肉品不出厂制度,积极推进配送、直销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探索开展“放心肉进店堂、进超市、进学校”三进工程,促进定点屠宰厂(场)与大专院校、宾馆、饭店、机关等重点用肉单位建立直销网络。2003年以来,“三进工程”销售量达69.46吨,销售额达85.3万元,促进了学校、超市、宾馆、饭店等重点单位用肉安全。

二、正视当前生猪及其产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行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以来,生猪屠宰和肉品流通秩序明显好转,肉品质量显著提高,群众对此也是基本满意的。但是,我市定点屠宰工作开展并不平衡,市区好于县城,县城好于乡镇,农村乡镇屠宰进点率差。目前,市区定点屠宰率达到95%以上,县(市、区)城区定点屠宰率达90%;全市93个乡镇,有52个乡镇开展了生猪定点屠宰(含临时屠宰点),定点屠宰率不到56%,与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70%以上)和全省其他地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同时,我市生猪及其产品仍然存在着全行业技术水平低下,肉制品源头、屠宰、加工、流通各环节管理皆有隐患。主要表现为:

(一)生猪源头管理困难较大。在生猪养殖环节所有污染因素中,感染疫病造成的生物性污染居多。据农业部门估计,我市近五年来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生猪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同时,一些生猪养殖户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造成不少生猪受污染,如2006年9月,由我市某地销往杭州、舟山等地的两车208头生猪被检出“瘦肉精”。面对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养殖户以及当前的生猪养殖散养和规模养殖并存的现状和有限的管理手段,生猪的源头质量管理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屠宰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我市现有定点屠宰厂(场)33家,但具有相对完善机械设备的仅有2家,占6%,其余31家处于半机械化和手工屠宰状态。相当一部分定点屠宰厂(场)生产条件和卫生环境差,检疫检验水平低,甚至存在工人没有上岗证和健康证明的现象。同时,私屠滥宰现象也屡禁不止,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前提下,屠宰厂(场)的病害生猪检出率只有0.3%。一些不法份子利用病死猪肉谋取暴利的案子时有发生,屠宰管理亟需加强。

(三)屠宰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屠宰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普遍偏小,缺少肉制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屠宰能力差,这不仅与我市生猪养殖大市不相符,同时也正因为屠宰加工企业设备简陋,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操作、管理不规范行为。根据对现有乡镇定点屠宰厂调查情况看,50%以上乡镇定点屠宰厂的日均屠宰量在10头以下,加之加工费偏低,绝大多数屠宰厂处在亏本经营状态。

(四)流通把关有待进一步加强。按目前监管体制,农业、贸粮、工商、质量技监、卫生和公安部门各有职责,共管“一头猪”,但联合执法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部门力量难以形成一个拳头,尤其是流通环节生猪产品的把关难度大,漏洞多。一是“瘦肉精”检测率偏低。由于“瘦肉精”检测成本高,经费难以得到完全落实,部分县没有开展“瘦肉精”检测。二是我市定点屠宰企业没有自营生猪收购和白肉批发销售业务,猪肉零售商控制了猪肉市场价格,政府对市场供应肉品价格缺乏调控能力和手段。

(五)执法力量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和提高。由于《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未涵盖生猪养殖和肉品流通环节,且又只是行政法规,处罚力度小,一些非法的屠宰经营活动难以受到有力惩处,难以震慑违法者。同时,一些县(市、区)尚未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既无编制,又无经费,主管部门牵头各定点屠宰厂(场)在承担执法工作,定点屠宰加工厂(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经营户、消费者难免有所不满。不少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执法装备落后,规范执法、安全执法难以得到保障。

三、树立全程监管理念,推进“放心肉”工程建设

“放心肉”工程是牵系百姓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一项民心工程。市政府已经把消费者吃上“放心肉”作为2007年“平安衢州”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服务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加大考核力度。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对肉食品安全重要性和生猪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树立全程监管理念,依法加强生猪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管,促进我市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以“安全、绿色”为核心的“放心肉”工程建设,构筑生猪及其产品安全供销网络,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肉”。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生猪及其产品管理工作目标有三个层面:一是加强生猪生产管理,全市基本达到“无公害”养殖。二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市区的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肉品供应达到“放心肉”标准;各县(市)的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5%以上;全市90%以上的乡镇实行生猪定点屠宰,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75%以上。培育1-2家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定点屠宰厂和创若干个品牌肉,全面开展“三进工程”建设(放心肉进店堂、进超市、进学校)。三是探索生猪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上下贯通、遍及全市的供销网络体系,切实增强政府对肉品市场的调控能力,保证肉品市场稳定和肉品质量安全。要达到上述目标,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开展生猪无公害养殖,加强源头管理

生猪饲养环节是确保肉品质量的源头。在生猪饲养环节必须坚持引导和监管并重,切实加强源头管理。

一是加强对农民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农户改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生产习惯,饲养无公害生猪。同时由农业部门推荐,由农业部门和贸粮部门共同确定一批无公害生猪养殖场,一方面作为无公害生猪养殖的示范点,推行生猪养殖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引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另一方面作为定点屠宰场生猪专供点,确保生猪产品质量,保证源头的可控性。

二是延伸产业链,实现对源头的有效控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肉类行业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遵循市场机制,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特别是通过公司加农户、公司加中介加农户、公司加基地加农业工人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公司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将肉食品安全管理一直延伸到农户,实现对源头的有效控制。

三是加强对饲料生产和生猪饲养环节监管。对非法生产加工、销售“瘦肉精”等禁用药物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强化对养殖场(户)和饲料加工、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添加“瘦肉精”等禁用药物的抽检频度;特别要对定点无公害生猪示范养殖场,农业部门必须定期抽检“瘦肉精”等禁用药物使用情况,并根据抽检情况和生猪供应质量,对定点无公害生猪养殖场进行动态管理。对使用“瘦肉精”等禁用药物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并列入不予收购和代宰的“黑名单”,确保生猪质量安全。

(二)优化布局,提高水平,发展屠宰加工业

一是优化布局。本着城乡统筹安排、重点压缩数量、着力提高质量的原则,坚持建大撤小、分步实施、平稳过渡的政策,优化生猪定点屠宰厂布局。引进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或有重点改造具有较大规模的屠宰加工企业,适当调整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设置规划,力争2—3年内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布局更趋合理,个数压减30%以上。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本辖内定点屠宰厂的布局,现在县(市、区)城区还没有定点屠宰厂的,可以按“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新建,也可以委托相邻县(市、区)负责屠宰配送,但必须保证本辖内生猪及其产品供应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稳定。要坚决关闭生产规模小、设施未达标、技术落后的小型屠宰厂。按照先近郊、后远郊,先建新厂后关闭小屠宰厂的步骤,对全市所有定点屠宰厂进行资质分级;不符合规定,达不到要求的定点屠宰厂实行限期强制淘汰,推进我市定点屠宰加工的合理布局。要加快机械化生猪屠宰厂建设步伐,实现屠宰方式、生产工艺、加工流程、经营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全行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和生产标准化,提高屠宰行业现代化水平。争取到2008年,生猪产品消费量较大的县(市、区)都要建有机械化屠宰厂,逐步确立机械化屠宰生猪产品在市场供应中的主导地位。到“十一五”末,争取机械化屠宰生猪产品市场占有率县(市、区)城区达到95%以上,乡镇达到70%以上。

二是鼓励联合和重组。生猪定点屠宰厂组织形式可以是国有制,也可以是民营,允许多种形式并存,但必须明确当地政府对除国有以外其他形式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在生猪及其产品的供应数量、质量和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调控措施,以确保辖区内肉品供应和安全。特别是对按规划新建的屠宰厂一般实行社会公开招标,并在招标书中把调控要求作为条件事先予以明确。要引导现有各定点企业,通过联合和资产重组参与竞争,建立肉类产销集团;也可以多种形式的利用国内外资金,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加竞标,发展股份制的现代化肉类联合企业,加快本市生猪屠宰行业的体制创新、技术进步,鼓励发展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组织,提高我市肉制品行业的组织化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利用,提高深加工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肉制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对生猪内脏、肥膘、皮、毛、骨、血、肠衣、腺体等资源的加工和综合利用,丰富肉制品产品种类,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全部副产品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做大做强我市生猪产业。

四是加强生猪屠宰环节的监管,保证生猪屠宰加工业健康发展。建立生猪及其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行市外生猪及其产品及入市报验备案制;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监督检查,对生猪尿液检测呈现“瘦肉精”阳性的生猪,一律不得屠宰,并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要加强宰前“瘦肉精”检测和生猪产品的检验。

(三)加强肉品流通监管,推进“品牌肉”工程建设

生猪及其产品流通环节监管是全程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建设白肉批发专业市场和连锁配送网络,抓好肉货质量,切实加大“品牌肉”的创建力度,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肉”。

一是建设白肉批发专业市场,推行索证索票制和销售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加强引导和培育,有目的建设白肉批发专业市场,凡符合相关肉品准入规定要求进入市区销售的肉品一律进市场批发交易,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要求生猪及其产品批发商和零售商必须进行工商登记,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各市场产权主体和大型超市都要配设食品安全专管员,推行肉类产品索证索票工作,并参照嘉兴做法,建立专门人员巡查制度、进货来源和销售去向档案制度、销售责任制度(市场管理机构与经营户以责任书形式明确)和质量信用公告制度等生猪产品销售质量安全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对入市的鲜猪肉、冷鲜肉进行查验登记、建立台帐。对无出厂合格证、检验检疫证和完税凭证的肉类产品,不准入市交易。明确手工作坊式生猪屠宰场(点)生产的产品,达不到统一配送条件的,只允许在限定区域销售,禁止跨县(市、区)销售,机械化屠宰厂生产的产品经销售地生猪屠宰主管部门颁发《生猪产品市场准入证》后可以跨县(市、区)流通。

二是严格市外生猪及其产品入市程序。凡从市外购进生猪的,必须经过调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安全风险评估,并持有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免疫或牲畜耳标、运载工具消毒证明以及“瘦肉精”的检测报告或证明,方可调入;从省外购入生猪的还必须在入境后向省际动物检查站申请报验合格;凡市外鲜猪肉(白条)、冷鲜肉及猪内脏等副产品进入衢州市场的,由供应商持当地生猪定点屠宰厂产品出厂合格证、检验检疫证、运载工具消毒证,向调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请并报验,向商贸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登记。

三是建立生猪产品统一配送制度。引入先进的经营方式,提高肉类产品流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在着力搞好县(市、区)肉品销售网络建设同时,创造条件将肉品连锁销售网络向小城镇延伸,力争3-5年内全市生猪产品连锁(专卖、超市)销售网点发展到30处以上,尽快形成上下贯通、遍布城乡的肉品流通网络体系;生猪产品连锁店(专卖店、超市)销售比重县(市、区)城区达到50%以上,乡镇达到30%以上。2007年要完善机关、企业、学校和医院、宾馆等集体伙食单位生猪产品统一配送制度,以积累经验。由符合条件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或“品牌肉”批发商直接配送到机关、学校、企业、食堂等集体伙食单位,各集体伙食单位要索取肉品的相关票证,建立备查台帐。对集体伙食单位自行进货,导致不合格肉品进入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四是大力推进“品牌肉”工程建设。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开展达标管理和等级评定工作,鼓励生猪屠宰厂(场)、肉品供应商联合打造地方肉类品牌。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要通过生猪的收购、加工、批发、零售,打造自己的“品牌肉”,逐步形成生猪养殖基地、收购、屠宰加工、肉品批发零售一条龙的供销网络体系。2007年在推进“品牌肉”工程建设方面,要求各县(市、区)至少推出1个品牌,待条件成熟时,也可联合创建区域品牌;力争3-5年内,“品牌肉”市场占有率各县(市、区)城区达到50%以上,乡镇达到30%以上。

五是建立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和销售信息透明制度。建立生猪及其产品全程监管信息通报制度,每季由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召集市、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定期信息通报会议,交流可以公布的生猪及其产品监管信息和定点无公害生猪养殖厂、定点屠宰厂饲养、供应信息以及集中销售点的价格信息,以及周边生猪及其产品疫情、供求和价格信息,分析现状,协同处理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市相关职能部门要每月定期把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网上交流,及时通报和处理问题。同时由市贸粮局负责组织人员每天定时定点在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肉品集中销售地显眼处公布生猪及其产品档案和当天区域批发平均价,以透明信息手段指导肉制品销售的零售价。

篇13

进一步落实排查化解工作制度。一是定期开展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逐案建立台账,落实包案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调处解决;二是分类开展专项排查。对劳动保障、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系统专项排查,分类造册、逐案登记、逐件落实领导包案责任,推进矛盾隐患有效化解。同时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提高基层组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村(社区)调解员、地方知名人士、调解专家的作用,增强人民调解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调处化解。

重大会事和重要节日期间,认真组织开展重点人员大走访、保稳控工作,把维稳工作延伸到最基层,重点稳控已发生的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非正常访和潜在的重大群体和重点人员,对该类群体和人员进行逐一登记、落实“五包一”责任,要求联村队员及村干部密切关注此类人员情况,做到早发现,早稳控,并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不发生非法上访和。

继续将治安义务巡防作为全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继续实行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镇综治办加大对巡防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纳入年度镇对村综治考核。继续增加巡防经费投入,配备好义务巡防队员的其他装备等,提高巡防队员的补助,适时组织全镇巡防队员培训,提升巡防能力,以保障队伍的正常运转。加大与__派出所和综治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特殊时期由政法委员夏卫书、派出所所长辜远大亲自带队进行巡防,互联互动,形成严密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特别是要加强重点高发区域的巡防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