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投资机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产业 数字电影 投资机会 文化投资
目前投资作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变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数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产生影响。从我国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特点,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转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其它产业的逐渐复苏和政策利好形势将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继续深入发展。在200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就迅速异常迅猛。对一国的投资者而言,文化产业的最大投资机会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从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到今年《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2010年银行信贷政策也将向文化产业倾斜,为文化项目投资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政策的利好将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会助推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的增长。
所谓的文化投资,就是文化生产能力的整个形成过程。本文着重以数字电影为例,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机会的相关问题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电影作为电影产业中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新兴项目,以其高品质的画音效果、始终如新的放映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同时,更凭借其便捷高效的创作手段、高效低价的传输发行方式、方便可靠的版权保护等自身特点日益引起资本持有者的关注。
所谓的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在中国,数字电影业的首个行业组织――中国数字电影产业推进联盟于2003年9月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影院的国家级推进组织。2008年,历时两年半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国国家数字制作基地”落成并正式营运,同时,成立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加大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实施力度。2009年12月,中国数字电影与数字节目联盟成立,结合了来自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相互交流和资源整合构建合作网络,共同发掘产业和市场机会。
截止至2009年2月底,全国主流电影市场已安装2K数字银幕747块,居世界第二位,其中3D数字银幕192块。数字电影已经开始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走到我们身边,数字技术不仅已经成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将主导整个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以数字电影为实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宏观政策引导的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十五”期间,围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数字化推进和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积极影响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方面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我国影 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数字化推进方面的《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表明了数字化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的电影放映载体的结构性调整。
在国家财政投入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投入,扶持和推动电影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投入资金2.5亿元,购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财政部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补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广电总局投入资金6亿多元,用于加快电影数字化拍摄制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和实施重点项目。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38号)规定: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08]114号)规定: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和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而且,从2000年开始,国家对广播影视产业相关准入政策的颁布实施,不仅表明电影产业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更从电影的生产、经营、发行等各个环节出发,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境外资本积极投入电影产业,这为我国电影产业,包括数字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极大地吸引了资本持有者的注意力和对投资数字电影的信心。
基于数字电影播放途径的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以影院播放为主的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院除青海、外在全国各大中等城市都有分布,且已具备一定规模,并且在技术标准制定、数字影院设备技术论证、数字影院技术应用、数字节目传输、发行、加密和数字影院的增值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数字电影正快速地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其拓展空间和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直接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影片发展迅速:从2005年52部数字电影到2008年86部数字电影,其制造了6.93亿元票房,无论是产出量还是票房收益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在发行过程中不需要拷贝而导致发行成本降低,因此,总体上来说,对投资者而言,其资本回报率有保证。例如:2006年出品发行的《疯狂的石头》制片成本为300万元人民币,但其票房收入超过2200万元;2009年年底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就其2800万元的制作成本而言,作为贺岁档唯一赚钱的影片,换回了高达2.7亿元的票房;再看科幻巨制《阿凡达》,3.5亿的影片成本、1.5亿的宣传费用,由此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制作,但从12月18日全球首映至2010年3月14日,《阿凡达》的全球票房总收入为26.4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通过付费电视及DVD等模式继续推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数字电影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
(二)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作为影视合流的产物,于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是专为电视播出拍摄的电影。电视电影由于大多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或高清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加之其拍摄的题材贴近现实,对场面及情节要求不如电影高,在制作队伍方面可以大胆启用新人,因此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言,其制作成本低。
从电视电影的主要播放途径――电影频道来看,2006年国内各电影频道的收入为12亿元,到2009年该项收入已达16.89亿元,增加了4.89亿元。同时,有线电视网络、地面数字电视以及卫星频道的普及,都可以将数字化文化节目传输覆盖到千家万户。加之优秀的电视电影更可在电影院播映,从而丰富和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伴随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IPTV(即指以IP协议为技术基础、以计算机和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交互多媒体业务,甚至也可以包括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开展的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伴随等特点越来越收到人们的欢迎。因此,电视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被视为站在电影和电视两个巨人肩膀上的影视新品种,独具多种传播形式的优势,因而其投资回收途径也更为广泛。
(三)网络电影
网络电影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5分钟,最长也不过30分钟。它主要以目前职场中的新生力量和大学校园中的主流人群,即“Y一代” (即对1981-1994年间出生的人的统称)为受众对象,剧情与观众群具有高度相关性,而5分钟一集的剧情长度符合他们的快速生活节奏和多变的兴趣点;故事情节的发展可由观众通过投票来决定,满足了“Y一代”参与和主导的精神。加之视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和推广,网络电影更可以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新媒体带来的高品质服务。
网络电影的兴起揭开了电影制作在社会大众间的神秘面纱,由于其在制片、发行、营销、放映过程中的低成本投入优势,越来越受到年轻一族的关注和追随,尤其在当前网络空间人气高涨的时代。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及数字化产品日益方便、可靠、严谨的保护措施,网络电影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更为广阔。
数字电影中隐含的投资机会分析
完整的电影产业不仅仅是电影制作与国内外发行,更包括衍生产品开发与电影后产品开发,同时电影产业由于其自身的需要,还辐射到相关的设备制造与销售产业和人才培训产业。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包括主体公园、歌剧、玩具、电子游戏、音乐、出版物、服装、旅游等产品或行业的研发,电影后产品开发则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电视台等的播放授权,以及录像带、DVD、VCD等的授权印制。数字化电影产品由于其自身独有的数字转化可能性及便利的发行放映措施,可进一步转制成家庭录像带、VCD或DVD等音像制品,动画电影更可以其独创的电影元素研发玩具、电影游戏等相关产品,拓展了其回收成本的空间,保证甚至增加资本的投资收益。再者,就数字电影行业内部发展的趋势而言,其应用技术研发、数字化修护、设备更新、从业人员的进修等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作为数字电影的支持力量,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由于数字电影播放渠道的多样性,使得数字电影中的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宣传效应更为广泛,这不仅实现了广告媒体的宣传目的,更为数字电影增加了收入来源,缓解了其资金压力,以达到融资的效果,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降低投资风险、保证其投资成本回收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这一电影衍生业务的发展应用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间接扩展了投资机会。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入改革,电影产业运行模式逐步完善,电影产业链及投资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快速发展;同时,依法行政、管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初见成效。在这个基础上,伴随着逐年增加的数字电影生产量及其电影票房的一路飙升,可以预期中国数字电影将继续繁荣,数字电影产业的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数字电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编制.2007中国电影市场报告[R],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08.3
2.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编制.2008中国电影市场报告[R],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09.3
3.盛世华研管理咨询公司.2010~2015年中国影视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盛世华研管理咨询公司,2009.12
在“2001年预增指数”构造中,我们以“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为样本,以2000年12月29日为基点,以总股本进行加权。这种指数构建思路与“上证指数”基本类似,目的是使其与“上证指数”具有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将“2001年预增指数”走势与“上证指数”相对应,比较时须同一化处理,于是假定上证指数基点为2000年12月29日,其数也为1000,定义为“上证综指”,其值为上证指数实际数与2000年12月29日实际数之比再乘1000(其余指数的计均按此原则)。
(一)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走势明显强于大盘
通过事后构造的“2001年预增指数”来回溯“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的整体走势(详见图1),并与“上证综指”对比可以发现:
附图
1、在2001年5月以前,“2001年预增指数”与“上证综指”走势也基本同步,投资该板块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指“高于上证指数或大盘的收益率”,下同)也极小。
2、2001年6月之后,“2001年预增指数”明显强于“上证综指”,且之间的差额有放大之势,这与部分公司的业绩增长信息在2001年中报中有所反映相关。
3、盈余预增公司的超常收益率随大盘的上升而有所放大,这从“2001年预增指数”与“上证综指”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月、以及2002年2月至今的两个时间段的走势可见一斑。
4、“盈余预计大幅增长”信息披露后,“盈余预增公司”投资仍具有超常收益,其走势强于大盘,并有放大的趋势。
因此,仅从“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的整体走势来看,其收益明显强于“市场整体”,特别是在“强市或上升市道”中,获利效应更加明显。
(二)2002年中期预增公司、预亏公司与上证指数对比
为进一步评估业绩预增公司是否能带来超常收益,我们对2002年中报期间的“2002年中期盈余预增公司”与“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在预告之后的整体走势,除相互之间进行对比外,还结合同期上证指数走势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
1、“业绩预增”公司的走势强于“业绩预亏”公司,并强于大盘
在2002年第1季度,“200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司的整体走势并未强于大盘(本文中,大盘均指上证指数),预计与其业绩预增信息并未被市场认识有关。但从2季度初开始,部分公司开始披露其“2002年中期业绩大增”,该板块开始走出明显强于大盘的独立行情,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其整体的超常收益率也逐渐提高。
“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的整体走势则略弱于大盘,而且由于58.32%的公司在2001年末已出现亏损,因此使该板块在2001年底至2002年第1季末的走势大大弱于大盘。1月末,受银广夏等问题股的带动,亏损公司、问题公司、ST公司等均有较大的反弹,使其与大盘走势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中报披露之后,“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的整体走势再次明显弱于大盘。
2、业绩变化是能否获得超常收益的重要基础
从“2002年中期预亏指数”、“2002年中期预增指数”与大盘走向的比较上看,在部分时间段可能出现的“预亏公司”有较大的反弹力度(如2002年1月中旬至2002年2月中旬)。但在大部分时间中,其与大盘相比的超额收益基本为负,与“盈余预增公司”相比,其收益率也要低得多。因此,可以认为“业绩仍是股价的重要支持,能否增长是获得超常收益的重要因素”。
二、盈余预增信息能带来超常收益
(一)盈余增长预告当日的股价走势特征
1、盈余增长预告当日股价涨多跌少
盈利增长信息公告当日的股价走势备受关注,“见光死”似乎已被广为接受,其中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出现“高开低走”。但是,“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在预告当日平均涨幅达到3.50%,其中有85.37%在当日有不同程度的涨幅;“200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司”在业绩预告当日也有65.52%出现上涨。但是,由于预告业绩增长的时间差异、所处市场环境差异、以及盈余增长信息在非正式渠道的可能提前等因素影响,各公司在公告当日走势的差异较大。如在“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中,有超过15%的公司在公告日出现“涨停”。
2、公告当日仍具有明显的超常收益率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当日的涨跌,可能还会受大盘(或行业、板块)整体走势的影响,会使其上涨动力受到抑制或推动,因此其当日的涨跌可能未真实地反映“业绩预计增长将达50%以上”对股价的推动。于是,需要计算超常收益率,即“上市公司股价涨幅”减去“同期大盘的涨幅”(本文所有的超常收益率均采用此算法)。
统计结果显示,“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在公告当日有90.24%走势强于大盘,平均超常收益率达到4.06%。预告当日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差异较大。其中,2001年业绩预增公司,在预告日当日超常收益率最大值达到11.75%,而最低值则为-2.94%,“四成以上”业绩增长公司在预告当日的超常收益率在3-6%之间。
(二)盈余增长预告后的短期走势特征
盈余增长预告是否会对上市公司股价“正常”走势产生影响,需要对“预告”前后的股价走势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大致表现出如下特征:
1、盈余增长预告前的股价走势对“盈余增长”已有所反映,特别是在预告前1日,股价有明显异动。这从股价平均涨幅与超常收益率的变化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2、盈余增长预告后,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仍会有小幅上涨,超常收益率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超常收益率)。
3、盈余预告会使当日股价走势出现明显异动,反映出有相当多的投资者示能提前获得(或关注)有关信息。
(三)盈余增长预告后的中长期走势特征
上市公司股价在盈余增长预告后有明显异动,其整体超常收益率也明显提高。
通过对预告前1个月、预告后1个月、预告后3个月的股价走势与大盘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盈余增长预告”后的股价中长期走势特征(详见表2):
1、“盈余增长预告”公司在预告前后的走势均强于大盘。
2、“盈余增长预告”后1个月的“超常收益”最高。如,对“预告2001年业绩增长”的公司,在“预告”1个月后的整体超常收益达到6%,但3个月后的超常收益只有5.14%。
3、对披露“年报业绩增长”的公司的认同度,高于披露“中报业绩增长”的公司,预计与中报不经审计有一定关系。
4、大盘上涨期间预告“业绩增长”的公司,所具有的超常收益相对较高。
三、盈余增长预告后股价高低点的时间特征把握
(一)中期投资点与风险点的分布
“盈余增长预告”的公司,在预告后1个月(中期)的股价走势明显强于大盘,但是何处是低点与高点,其可能的超常收益范围大致是多少,则是根据公开信息选择投资时机的重要依据。
对“盈余增长预告”后股价走势中的高低点分布特征分析,可以发现:
1、大部分公司的高点出现在“预告”之后的19-20个交易日,其中有42%的公司在这两日出现高点。但是,应注意的是此类公司中有近一半公司的预告时间在2002年1-2月,此时上证指数相对处于低位。
2、大部分公司在“预告”日后数日出现低点,其中有30.49%的公司低点出现在公告当日,21.95%的公司低点出现在公告次日。但是,公司基本面的改善,对中期股价走势仍有较明显的支持,因此其后的超常收益率有明显提高。这一结论与前文的“在预告后,距预告日越近,超常收益率越低”的结论基本吻合。
(二)长期投资点与风险点的分布
我们以预告日之后的3个月作为“长期”。
对“盈余增长预告”之后的长期高低点分布分析,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特征(详见表3):
(1)距公告日越近,出现低点的概率越大,其超常收益率越小。特别是盈余预告后2周内,出现低点的概率最大。此判断与短期走势中的高低点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2)“盈余增长”预告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高点的上市公司数明显增加,同期的平均超常收益率也明显提高。估计从此时开始,因“盈余增长预告”造成的股价“冲高回落”之后,开始走出低点。
四、盈余预增公司的差异分析是谋取超常收益的关键
从整体上看,投资于“盈余预增公司”可以取得超过大盘的收益率,但是各公司股价走势的分化相当严重,既有相当多的公司涨幅明显,也有部分公司出现下跌。其中,于2002年1月29日盈余大幅增长预告的深宝恒(000031),其后60个交易日的涨幅达到58%以上,但浪潮软件(600756)在2002年1月22日盈余大幅增长预告后,股价很快见顶,投资该公司的超常收益率(60个交易日)为-24.12%。
附图
分析处于“股价涨幅、超常收益率”最低与最高“两极”的上市公司,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基本面改善带来的业绩增长,产生更高的超常收益
“主营业务明显改善、重大资产重组已经见效”等因素是公司基本面实质性转好的重要表现。如果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来源于此,则对取得超常收益会有直接支持,其中如粤华电、如意集团、江铃汽车等公司。但是,部分公司(如银基发展、金融街)的业绩增长与补贴收入增长密切相关,部分公司(如轻工机械)因为出售不良资产带来非经营性收益增加,并由此带来业绩大幅增长,但其“业绩增长预告”之后股价走势仍弱于大盘。
(二)预告前股价累计涨幅的差异影响后期的超常收益
信息不对称、不同投资者对非正式信息(或业绩增长前兆)的敏感程度或判断差异,仅有部分投资者能优先利用业绩预增信息,并造成预增信息前股价涨幅较大,但这会使“盈余增长预告后”的超常收益率明显下降。如宁波的韵升、江苏吴中、盐田港等公司在业绩增长预告前1个月分别上涨10.18%、-0.06%、4.16%,对应的超常收益率达到17.05%、16.42%、15.31%,这使得业绩预告之后的走势明显弱于大盘。但西安饮食、湖南投资、丽珠集团、中国高科等公司,在业绩增长预告前1个月内股价下跌24%-33%,较上证指数多跌去9%-16%,但业绩增长预告后的1个月内股价上升都在30%以上,其平均超常收益率也在20%以上。
(三)行业环境变化也影响后期超常收益
行业环境发生转变并预期能够持续好转,此时“业绩预计增长”将对公司股价产生较强支持。其中,一汽轿车在预告业绩将出现大幅增长后,其1个月与3个月的超常收益率分别达到6.35%与20.54%,其在第一季季报中披露的业绩增长原因是“如果第二季度轿车市场仍能保持良好的势头,预计公司本年中期利润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可能达到50%以上”。从股价走势上看,投资者对一汽轿车业绩增长前提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中兴通讯在2002年1月24日利润增长将在50%以上预告(来源于第1季报),但全球通讯市场变化、通讯类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其业绩增长预告并没有带给投资者的超常收益(在4月份其拟赴境外上市的消息尚未明朗,暂还未对股价走势产生明显影响)。
研究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必须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深入剖析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经济、金融背景和市场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制订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成长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确立恰当的政策调整重点。
一、 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20年中,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在与日俱增。概括来说,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位。年经济增长预计达到9.3%.GDP总规模约44万亿人民币,约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一般认为,人均GDP4000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资本市场不仅从资本筹集、公司治理、风险释放、财富增长和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大大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今天很多看起来很成功、很强大的企业,可能已经破产倒闭了,资本市场既是企业腾飞的翅膀,也是中国经济前行的动力。
(2)资本市场加快了中国社会财富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富的集聚和优化配置,社会的进步需要以财富的大幅度增加为前提。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向投资者提供可自由选择的成长性资产。1990年,中国的金融资产只有3.8万亿元,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可以忽略不计。到了2010年,中国的金融资产超过100万亿元,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股票+债券)接近40万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说,没有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的金融资源,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非常困难的。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
(3)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要维持百年增长,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没有产业的转型,只想靠大规模投入,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经济增长除了科技进步是最根本的动力源以外,还要有一个使科技进步这个动力源发挥乘数效应的加速器,这就是现代金融。要让科技进步迅速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升级,使传统产业转变成新型产业,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这种金融制度不仅要媒介资金供求,而且还要能创造一种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金融资源增长机制。二、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金融等因素的支持,综观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在面临较大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面临的市场结构因素和经济。金融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资本市场已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
股权分置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时代,恢复了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开放奠定了基础,全流通时代的开启,将会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放在融资上,存量资源再配置的功能很弱,全流通之前的那些年代,每一次收购兼并重组都是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掠夺,而在全流通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存量资源配置功能将凸现,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得以恢复,这将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中国资本市场将长期面临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离不开适当的货币环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货币环境是:外松内紧、宽紧交替。所谓外松,是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副产品,全球经济进入了货币宽松或者说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大宗商品和黄金价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到处充斥着不断贬值的货币。所谓内紧,是指为应对通胀,与国际主要货币量化宽松的政策相对应,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始终会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稳健而趋于偏紧的货币政策会周期性地被采用,与其他市场不同,资本市场是资金交易的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存在相对过剩的流动性,因此,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说货币流动性过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3、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持续性的巨大融资需求
由于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股票市场承受着很大的融资压力,其中,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需求巨大且持续。通常情况下,为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每年的新增贷款都在8万亿元以上。按照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8万亿元新增贷款要消耗5000亿元的核心资本,其中上市银行占整个银行的比例大概是70%-75%,也就是说,上市商业银行每年可能要在资本市场融资3000亿―4000亿元,商业银行巨大的资本需求,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将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资本市场再次沦为“圈钱”的机制。二是会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三、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重心
在中国,未来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重心应该是增加进入市场的增量资金。或者说,供给政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型政策,这种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供给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实现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继续推进海外蓝筹股的回归,包括在海外市场未上市流通的存量股权以及回归后在A股新发行的股份,适时推出国际板。目前在海外上市的国企蓝筹股仍未回归A股的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海油、招商局、中国海外等。这其中有些是红筹股,如中国移动等,红筹股回归A股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法律障碍。如发行主体与《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衔接等。但这些障碍可以通过国际板的设立得以缓解。
二是包括央企在内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20年历史中,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实行的是额度控制下的发行上市模式,由于额度控制的原因,这些上市公司资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营上的非独立性,以至于与母公司(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成为一种普遍行为。由资产非独立性衍生出的关联交易通常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规避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损害,同时,也为了使上市公司具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并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主体,应当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优质资产,借助上市公司这个平台,实现整体上市。
三是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司债市场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在结构上是残缺的,在功能上也是畸形的,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司资本结构管理,也会损害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和风险配置功能。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环境有利于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发展公司债市场的关键在于改革落后以及过时的公司债发行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的透明的公司绩效管理体制。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司债市场在中国会有快速的发展。
一、 引言
公司投资机会一直是财务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投资机会代表一个公司的投资或者成长机会的选择权,而选择权是由管理者决定的,这些选择权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1]。因此,相比股东而言,公司管理者能够获悉更多关于投资机会及其未来价值的信息。高投资机会公司需要管理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决策,这导致管理者行为更加难以被观察[2]。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更有可能为了追求私利而产生“败德”行为,因此具有高投资机会公司的股东就更加需要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由公司投资机会而产生的监督问题便成为财务学界研究的热点。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财务角度进行的,而Jensen(詹森)等认为审计可以被视为解决公司问题的一种监控机制,是一项能够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安排[3]。由于“深口袋”现象,大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不会接受这些高投资机会客户[4]。高投资机会公司更有可能选择“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而且“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地遏制高投资机会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5]。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只研究了投资机会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还未涉及审计与投资机会关系的研究。我国的法律环境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审计师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不相同,并且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有很大改变,尤其是加大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和对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力度。因此,本文拟研究我国高投资机会公司是否具有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能降低高投资机会公司的审计风险,从而遏制被审单位的可操控性应计。
本文余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列示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二、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 文献回顾
Myers(迈尔斯)等将因行使未来投资决策的选择权而形成的企业价值称为投资机会集。具有高投资机会的公司股东更加需要对管理者进行监督[6]。Jensen(詹森)认为债务支付可以减少管理者控制的资源,因此增加债务可以促使管理者合理使用公司资源[7]。而Gaver(盖弗)等研究了公司的财务政策与投资机会的关系。他们发现,由于存在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问题,高投资机会的公司有更少的债务权益比率[8]。 Gul(格尔)利用日本上市公司1988年—1992年的数据分析投资机会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后发现,公司的投资机会与公司的债务水平显著负相关[9]。Jones(琼斯)等对澳大利亚1990年—1998年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检验,但他们并没有发现高投资机会与低的负债权益比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1]。Simon(西蒙)等研究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财务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即高投资机会公司有着更低的负债水平和股利政策[12]。KamWah Lai(卡马沃莱)将审计质量与投资机会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高投资机会公司更加可能选择“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而且“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地遏制高投资机会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5]。
在我国关于公司投资机会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对公司投资机会的经济后果进行的研究,而对公司高投资机会所产生的监督问题则涉及较少。李小军、樊行健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均与投资机会显著负相关。应计利润与企业成长性的正相关程度越强,应计异象越明显[1314]。张琴基于2005年沪深300个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经理自主度对企业投资机会集的影响效应[15]。
综观国内研究,对公司高投资机会所产生的监督问题,学者们只是从管理层和负债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对审计如何监督公司高投资机会所产生的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并没有涉及。本文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研究审计质量与公司投资机会的关系,以期为外部审计作为一种监控机制来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
(二) 研究假设
高投资机会公司的股东更加需要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由于存在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问题,高投资机会公司有更低的债务权益比率,并且由于交易成本和低价发行等原因,高投资机会公司会更多地选择使用内部资金而不会从资本市场筹资,也不太可能受到资本市场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高投资机会公司只能依赖其他的监管方法。作为一种监控机制,审计能够发挥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但是这种监控机制对于高投资机会公司是否适用值得探讨。由于投资机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决策不可能总是达到最优,并且高投资机会公司的管理者很容易在事后为他们的决策辩解,这样审计作为监控机制的公信力会降低。尽管存在以上的争论,但是由于高投资机会的公司具有较弱的内部控制,这将使高投资机会的公司跟不上增长的步伐,这些公司可能会需要更高质量的审计[4]。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高质量审计能够更加准确地将内部的信号传递给外部投资者,外部投资者也更加信赖高质量审计所提供的公司信息。另外,审计质量还可以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为监督高投资机会公司的管理者和增加投资者对高投资机会公司信息的信赖,股东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但是,高投资机会公司有较高的审计风险,由于“深口袋”现象,大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不会接受这些高投资机会客户,而会选择低投资机会客户。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的日臻完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规避审计风险、维护自身声誉,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审计客户[16]。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的投资机会和审计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高投资机会公司更有可能在不确定环境下经营,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使管理者在应计项目的估计中有更大的自由度,又由于管理者行为不可观测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管理者的会计估计中有更多的可操控性应计。我国企业投资机会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企业成长性越好,信息失真越严重;会计扭曲越严重,应计利润的持续性越差[14]。因此,高投资机会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更高的审计风险[17]。这种高风险给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带来了更大的威胁,为了保护他们的声誉资本,大会计师事务所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来降低高投资机会的审计风险。因此,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高投资机会公司可能有更小的可操控性应计。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较过去有很大改变,不仅加大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而且同时也加大了对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力度。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2002年1月15日和2003年1月9日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加大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随着我国证券审计法律制度的日臻完善,“四大”、“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更能够积极应对相应的审计风险[16]。因此,高投资机会公司的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被诉讼的风险,有动机遏制被审单位的可操控性应计。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高投资机会公司,审计能够有效地遏制被审单位的可操控性应计。
三、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4年—2008年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只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按以下标准对样本做了剔除:首先,剔除了金融和保险业的上市公司;其次,剔除无法完整获取相关数据的公司;再次,排除了当年上市的公司。最后,我们得到5542个样本观测值,其中2004年—2008年的样本观测值分别为1148、950、979、1208和1257个。
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中国股市和财务研究数据库(CSMAR),审计师的聘用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二) 投资机会的变量
因投资机会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财务指标来衡量,故本文参考Smith(史密斯)等的研究,选取4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公司的投资机会大小[2,5,8,12]。这4个指标的定义如下:
MAS=长期负债+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资产;MEQ=权益的市场价值权益;EP=非经常性收益前每股收益年末收盘价;PPVR=固定资产总值长期负债+权益的市场价值。
(三) 投资机会(DS)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
其中, 因变量AQ为审计质量。经验研究中经常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来衡量审计质量[18],因此本文也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来衡量审计质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前百家信息中的排名,该年度排名在前14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为高质量的事务所,取值1,反之为低质量的事务所,取值0。
自变量DS为投资机会,我们选取4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公司的投资机会大小,然后对MAS、MEQ、EP和PPVR进行因子分析的得分来衡量公司投资机会。
我们选取固定资产比重、规模、财务杠杆、权益增长可能性、损失可能性以及净利润改变的可能性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5,19]。CAPINT为固定资产占销售收入的比重;SALE为销售收入的规模,对销售收入取自然对数得到;LDEBTAT为长期负债的比重,用长期负债除以资产总额表示;ISSUE表示权益增长的可能性,如果前一期的权益增长率大于10%,取值1,否则取值0;LOSS表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前一期净利润小于0,取值1,否则取值0;LARGENI表示净利润改变的可能性,如果净利润改变大于10%,取值1,否则取值0;IND和YEAR为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
为检验高投资机会公司所聘请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可操控应计的抑制,我们构造如下模型:
ABADA=β0+β1DS+β2AQ+β3DS×AQ+β4LEV+β5SIZE+β6CFLOW+
β7ROA+β8IND+β9YEAR+ε(2)
其中,因变量ABADA为可操控应计的绝对值,可操控应计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通过对每一年每一个行业计算而来;自变量DS和AQ的定义如上;我们选取财务杠杆、公司规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重以及资产收益率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5,20]。LEV表示长期债务权益比;SIZE为公司规模,用总资产取自然对数表示;CFLOW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值;ROA为资产收益率;IND和YEAR为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
四、 实证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
表4是总体和根据审计质量分组的变量均值和标准差,高审计质量样本为1637个,低审计质量样本为3905个。从表4可以看出,高审计质量公司的投资机会(DS)比低审计质量公司的投资机会(DS)均值高,而且在0.01的重要性水平上显著;高审计质量公司的固定资产占销售收入的比重(CAPINT)比低审计质量公司的要低,并且在0.01的重要性水平上显著;高审计质量公司的销售收入和权益增长的可能性要显著地高于低审计质量公司;另外,高审计质量公司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要显著低于低审计质量公司。
(二) 回归结果及分析
(三) 删除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的结果
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十大”与非“十大”及国内“十大”与国内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选择行为存在显著差异[16]。因此,为了验证国际“四大”以及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投资机会以及可操控应计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删除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对模型(1)和(2)再次进行了回归,删除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有5395家公司,回归结果见表5和表6。从表5的(3)和(4)的回归结果看,删除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模型整体拟合程度没有太大变化,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和显著性没有明显变化。表6的(5)、(6)和(7)的结果显示,选聘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有效减少高投资机会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这说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会对上述检验结果造成偏差。
(四) 样本自选择问题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内生性会使样本存在潜在的自选择问题,这使上述结果不可靠。我们采用两阶段回归方法,第一阶段对会计师事务所选择模型(3)进行Probit回归,然后计算出IMR,并将probit模型回归后计算得到的IMR(作为第二阶段回归的控制变量)对模型(2)进行回归[5,2122],即:
AQ=κ0+κ1SIZE+κ2ROE+κ3LOSS+κ4LEV+κ5MF+κ6ISSUE+
κ7HERF5+κ8INDM+∑δ′INDU+∑θ′YEAR+ηi(3)
其中,INDU和YEAR为行业哑变量以及年度哑变量;SIZE为公司规模,用公司总资产取对数表示;ROE为公司净资产报酬率;LOSS表示公司是否陷于财务困境,若前期净利润小于0,取值为1,否则为0;LEV代表财务风险,用资产负债率表示;MF表示公司的成本,用管理费用除以期初总资产衡量;ISSUE代表公司是否进行增发配股,当公司当年存在增发配股行为时取值为1,否则为0;HERF5为前五大股东的赫芬达尔指数;INDM为公司所处的地区治理环境。表6的(4)和(8)的IMR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样本存在自选择问题,有必要对自选择问题进行控制。表6的(4)和(8)的结果也表明,在控制自选择后,我们上述的研究结论不变。
五、 研究结论及启示
审计是一项制度安排,它不仅可以解决公司问题,而且还可以约束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以我国2004年—2008年只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控制样本自选择偏误的基础上,检验审计质量、投资机会和可操控性应计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投资机会公司股东为监督公司的管理者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同时,投资机会越大的公司,其可操控性应计越高,即高投资机会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更高的审计风险;而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被诉讼的风险,也有动机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从而遏制被审单位的可操控性应计。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出台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企业将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等同于普通的固定资产看待,计量上采用按历史成本入账和分期计提折旧的处理方法。然而,投资性的房地产在经过数年后,其市场价值一般不仅不会因计提折旧而低于初始投资成本,而且还经常高出其初始投资成本而大幅增值。就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以来已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看,还没有对这类资产的处理和反映作出规定,在现行制度下,投资性房地产没有作为单独的一项资产来反映,而是与企业自用房地产一样纳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房地产按历史成本记入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它资产,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进行摊销。但是,这种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或摊余价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在经过数年以后,它们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能高于其账面原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显然,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歪曲了企业投资的真实含义,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并给企业当局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很大的空间,极大地损害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现在,投资性房地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如果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对这些资产进行处理,不利于反映企业房地产的构成情况及各类房地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也不能反映这种业务的经济实质,所以,制定并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将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为赚取租金和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会计准则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期末估值,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标准,给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也给广大投资者及债权人、各级主管部门准确了解企业真实的资产及财务状况提供了合法的保障。
二、新准则与国际会计相关准则的差异性比较
2000年5月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存在以下差异:
(一)投资性房地产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所涉及的“土地”是指土地所有权,而我国由于土地属公有制性质,因此,我国新准则中的“土地”则是指土地使用权;《国际会计准则》将融资租入的房地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后转租的房地产均纳入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我国新准则未将其纳入,而是作为《租赁》准则的内容。我国新准则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已经非常相近,但在土地方面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别。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制度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秉承西方国家土地私有的法律理念,在法律上将土地视为一种不动产,土地财产权可以依法转让,会计准则也自然地将土地作为一项不动产进行确认和计量。而我国《宪法》规定:“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任何其他商事主体都不能够取得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因此《征求意见稿》定义中的房地产包含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土地,这一点也影响到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中的融资租赁,即承租人无法行使优惠选购权取得土地,而只能取得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
(二)后续计量中两种计量模式的选择不同
我国新准则第9条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本准则第十条规定的除外。”第10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可见,我国新准则更倾向于采用成本法计量;而ISO40虽没有规定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的优先顺序,但IAS40第25条指出:“《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规定,只有能够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对事项或交易进行更恰当的列报的情况下,才能作自愿变更会计政策。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不大可能导致更恰当的列报。”因此,不难看出国际会计准则不太赞成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采用成本模式,而对于从成本模式改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则没有表明倾向性意见。
(三)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
国际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披露要求比我国新准则更详细,其差别主要有两个方面:1.规定了收益表(利润表)中有关金额的披露,包括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租金收益、当期修理维护费用等;2.在成本模式下,要求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而我国新准则却没有这些要求。
三、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市场都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然而在现代的资本市场中,却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下降,会计信息不能准确且真实的传达给相关的决策人,就会造成后续问题出现错误与偏离,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实际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有力的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并完善资本市场正常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为企业与市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所谓的会计信息,也就是一种通过财务中的各类数据及报表,来体现这个企业中运营的实际状态及其他动态信息,通过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中的管理带来有效的依据和保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的质量体现在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着最终决策人决策的方向,更是决策内容的有效依据,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明确准确的发展方向,并为其减少投资成本和风险,从而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的效率,为企业谋取更高的价值空间。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资源配置效率就是资源实际的使用效率,也就是指资源是否达到有效利用的实际程度。以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如果在投入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对资源结构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最大的效率和利益空间,从而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为相关的企业单位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通过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来实现,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准确并清晰的分析出资源配置的方向,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越高,相关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越大,就能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力的位置。
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给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运行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以高效的透明度来实现的,在资本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数据体现真实准确与否的重要保障,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较高的透明度,就会影响会计信息出现的偏差或错误,而相关的决策人在下达主要决策的时候,都是依据会计信息来实现,有效的会计信息就会为决策人指明正确的决策方向,错误的信息就会将领导的决策带离正轨,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影响着资本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地位,更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投入成本
在资本市场当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对于这些虚假成分来说,很多比较专业的会计人员在辨别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影响了决策者在面临这样的资本市场中不能进行准确的决断,使本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也就导致在后续的资源配置中的不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就不能满足于工作中的需求,这种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导致投入成本不断的增加,并让投资方失去了信任,严重影响了在资本市场中持续运行的能力。
三、有关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大完善会计制度及法律的力度,加强新会计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增强有关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并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根据不同情况的企业单位具体实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监督各个企业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中各项有关财务的制度,争取建立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性。
(二)规范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行为
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打击资本市场中违规的投资行为,针对资本市场中需要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打击和处理,如果发现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必要严惩,争取让每个会计人员都能收集到准确且有效的数据,促使会计信息的准确和有效性,以供相关的企业单位作为决策的依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提升相关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会计人员一味的想满足自身的利益,不顾企业单位的利益考虑,弄虚作假,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相关的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有关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问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
(四)加强公司治理,确立明确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标准
公司治理需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相关的企业负责人要发挥出各项制度的约束性,加大执行力度,并明确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标准,让整个财务系统得到有效的监督,完善每一项有关财务工作的程序与内容,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机构,实现每个程序的监督职能,加大其数据及内容的审核力度,确保会计信息能够为决策人提供有效的依据,并能通过财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一步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能够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影响着整个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盈利与否的问题,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政府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相关的企业单位更要加大力度将法律法规执行下去,不断的完善财务工作的内容,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使企业单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并健康的发展下去。
一、关于准则规范范围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涉及的范围与投资准则相比明显较小,仅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且不包括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存在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有关核算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投资准则规范了除外币投资的核算业务、证券经营业务、合并会计报表和企业合并以外的所有投资的核算问题,范围较广。
二、关于投资持有期间两种计价方法适用范围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五条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第六条规定,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由此可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在考虑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实际拥有的表决权的数额对其控制权及影响力的影响之外,还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的影响,确定的判断标准更加客观、全面。
而投资准则规定,投资在持有期间的计价应视企业在被投资企业所占的股份比例以及所能产生的影响程度而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者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则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计价。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计价。
显然,对于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平时不再采用权益法,而是改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为了避免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利用权益法核算来操纵利润,使会计核算结果更为可靠。
三、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方式与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增加了企业合并、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取得方式,取消了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使投资的取得方式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上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既提高了资产价值的相关性,也保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如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入账;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此外,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还详细规定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确定方法:
(一)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为了防止企业操纵利润,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四、关于股权投资差额核算的比较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而投资准则及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中规定,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由上述可知:在初始投资时,判断是否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计量基础及核算两个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准则以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确定,且无论正差还是负差,均应单独在账面上反映,并将正差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以取得投资时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定,并且仅在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其差额才单独反映,且无需进行摊销,直接在取得投资的当期确认为损益。
五、关于投资减值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即:在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的减值损失为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即:当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时,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说明股权投资发生减值,应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另外,第8号和第22号准则均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投资准则对所有的长期投资减值均采用统一的核算要求,规定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还规定,如果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投资准则仅从总体上规定了长期投资减值的处理要求,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缺乏详细的指导,不便于实际操作,减值可以转回又为一些企业操纵各期利润提供了机会。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虽然根据投资持有期间不同的核算方法要求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第8号和第22号准则)对投资减值进行处理,但其核算实质是相同的,即:确认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将来投资的价值得以恢复,也不得转回。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企业通过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操纵损益,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外,第8号和第22号准则规定的减值处理更为详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操作性大大增强,方便企业实际运用。
六、关于会计披露的比较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投资准则核算的范围发生变化,要求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披露的信息不包括有关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内容。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下列信息:(1)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2)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合计金额;(3)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4)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5)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下列与投资相关的事项:(1)当期发生的投资净损益,其中重大的投资净损益项目应单独披露;(2)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属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的部分,应单独披露;(3)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4)投资的计价方法;(5)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6)投资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7)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8)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
关键词 开放式基金 流动性风险 赎回行为 建议
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是由于开放式基金适合市场发展的优势,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开放式基金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日益凸显出了其流动性风险,基金管理者面对基金的赎回压力越来越大。
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赎回现状
我国基金市场相对说起步较晚,但由于其自身相对灵活的经营策略以及适应市场发展的优势,无论是在基金份额还是在基金净值上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策略,投资者随时可以选择赎回,因而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日渐凸显出来。我国开放式基金在2007年左右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而在此期间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上升的发展通道,人们的储蓄观念也从单一的银行存款转化为基金、股票等多种形式,个人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意愿明显增强。由此导致了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销售工作逐渐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这样就由于资金募集过多而给基金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另外对我国基金管理者来说,其面临的压力还有基金的不规则的赎回现象,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基金大规模及不规则的赎回影响,基金的大规模赎回行为除了直接对基金管理者造成威胁外,也会造成市场异常波动。
二、影响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的因素
(一)基金管理者方面的因素
一般说来,基金管理者面对基金赎回的压力跟基金规模、资金数量以及资金流动性管理的空间成反比。基金分红让投资者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这种收益被投资者认为是资本收益之外的额外收益。因此,分红对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存在着积极的影响。投资者面对越多的分红次数,越大的分红金额,其对于基金的增长信心就越大,其基金的赎回行为就会越少。
(二)基金投资者方面的因素
我国开放式基金集中度对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差异性很大。机构投资者比例越多,持有者的集中度越高,对基金赎回的影响越大。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大多来源于企业闲置资金,保险金及私募基金和一些证券类机构的委托理财资金等,这些资金大多需要在年底结算、资金回笼。因而很容易导致每年的年底产生巨额的赎回申请,从而使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周期性的赎回风险。
(三)基金其他方面的因素
在基金的其他特征因素中,基金的类型和基金的品牌是主要的因素。首先对于基金的类型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所面临的赎回情形有很大的差别,且跟市场走势紧密相关。其次对于基金的品牌,在任何产品的买卖过程中,品牌都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金申购和赎回过程中,基金的品牌效益也表现得很明显。
三、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行为的建议
(一)基金管理者方面考虑
1.合理配置基金资产
基金公司用于赎回基金所支付的现金也是资产的一种,所以基金公司最直接的确保流动性的方法就是通过资产安排来实现。但所谓的资产安排并不是简单将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性高和流动性低两种,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因此,从资产方面管理流动性还要把握好各类资产、各类明细以及资产流动性转化的关系。
2.改进现有的分红策略
分红能够有效的制约开放式基金的赎回率。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金管理者可以对基金实行一定的分红,分红可以采取多次数、少金额的方式。投资者通过分享分红带来的收益,将增加投资该基金的信心,这样能有效的降低基金的赎回。
3.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
我国开放式基金在发行过程中,产生了一部分不规则的捧场资金,这部分资金的进入并不是以投资该基金为目的,因此赎回的可能性就很大。在发行阶段初期基金虽然在捧场资金的加入中增大了规模,给基金带来了良好的销售形象,但封闭期一过大量的基金赎回不仅损坏了基金的形象,也给基金的投资运作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应尽量减少基金发行过程中的营销资金,以减少前期基金的赎回。
(二)基金投资者方面考虑
1.优化投资者结构
开放式基金能广泛吸收各类资金来源,开放式基金的管理者能够从大规模资金投入以及来源多样性的资金投入中得到好处。基金的投资者包括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不同的购买动机和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由此衍行出来的不同的购买和赎回习惯。因此,了解基金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明确其可能的赎回数量时间,可以形成对基金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潜在赎回状态的预测。
2.加强投资者教育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这个新鲜事物还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对投资者进行金融财务方面的培训,使其能真正了解基金产品,那么投资者就不会倾向于短期投资,不会依靠基金单位净值的短期变化而盲目要求赎回,这必然促使开放式基金选择长期投资策略。
3.培养长期投资观念
在我国证券市场,缺乏较多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相当大。而基金通过投资多种证券产品,实行专家管理和风险分散,给投资者长期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基金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基金投资者投资理念、投资风格、投资目的等的介绍,使得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以此减轻基金赎回压力。
会计核算模式对长期的股权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初始会计处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来说是重要的起点,会计核算所涉及的会计准则很多,会计准则的变更对其的影响很重大。因此,在新会计准则颁行的环境下,股权投资为长期的会计核算模式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企业股权投资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 获得股权投资为长期的会计核算
(一)企业处于同一控制所进行的合并而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准则,该类型的子公司如需要进行相关的投资,应该在其公司的合并时间依照从被合并方所拥有的权益账面上获取的价值份额,以此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所需要的初始投资资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资本在和支付现金、进行转让的非现金物质或者资产以及已经承担的债务的价值之间存在的差额面值,可以适当调整资本公积,对于资本公积不够冲减的,可以进行留存收益的调整。
(二)企业处于不是同一控制所进行的合并而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准则,该类型的子公司如要进行相关的投资,应该按照购买方所付出的资本,以及发生的或者承担的负债资本,权益性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和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所需要并发生的各种直接相关的费用,比如审计费、法律方面的服务费用和企业业务评估所需要的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总和,就作为初始投资的成本。另外对于未来事项做出的约定并且在约定购买时间预测有可能发生的未来事项,能影响合并成本金额的、能计量的,也要纳入初始投资成本。
(三)除合并以外以其他方法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除了合并以外以其他方法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它的会计在入账价值的确定上和相关税法的计税确定,都要和不是在同一控制中的企业所合并形成的股权为长期的投资一样。
二 成本法之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分析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如果采用成本核算就应该按照初始成本投资进行价值计量。当期投资收益的确定是被投资单位进行宣告和分派的现金股权利润或者股权权利。投资收益在经投资企业进行确认的时候,投资收益的确认也仅仅在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之后的分配额,并且是由累计利润所产生的,这之间所取得的利润或者是现金产生的股利一旦超出以上所述数值的相关部分都要作为初始投资的成本进行回收,还需适当的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数额价值做相应的降低调整。如果投资方单位所发行的是股票类的权利,投资的企业就无需进行会计方面的处理,只要将持有股票的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得每股的成本得到降低。
依照我国相关的税法规定,股权投资的所得指的是:被投资的单位在所得税累计还没分配利润以及不分投资前产生的还是投资后产生的累计盈余公积金中根据分配而取得的投资收益。如果再分配过程中所取得的不是货币性的资产,除却股票在外,都应该依照相关的资产的公允值进行投资所得的确定。
三 权益法之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分析
金融资产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所有权凭证,其收益来源于其所代表的生产经营资产的业绩,金融资产不构成社会的实际财富。金融资产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收益性”和“风险性”(预期回报的不确定性),在财务管理上金融资产按照其收益的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收益证券、权益证券和衍生证券。本文将通过综合案例探讨权益证券(以股票投资为例)在会计核算中的对比分析。
一、股票投资会计核算的分类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确认。不准备长期持有,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属于短期获利方式的权益性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的权益性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如:股票)。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无论是否有公允价值,均应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属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例:2007年5月10日,甲公司以62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200万股,另支付手续费6万元,5月3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0万元。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3.2元,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元,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至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3.6元,2008年1月3日以630万元出售该金融资产。假定甲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不产生重大影响。
二、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权益证券,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1.5月10日,甲公司以62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200万股,另支付手续费6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6 000 000
应收股利 200 000
投资收益 60 000
贷:银行存款 6 260 000
2.5月3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0万元。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应收股利 200 000
3.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3.2元,公允价值上升3.2×200-600=40(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00 000
4.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元,0.2×200=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400 000
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应收股利 400 000
5.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3.6元。公允价值上升3.6×200-3.2×200=80(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00 000
6.2008年1月3日以630万元出售该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 6 300 000
投资收益 9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6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1 200 000
借:投资收益 1 2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200 000
累计损益:40+80-(3.6×200-630)-6=64(万元)。
三、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权益证券,初始取得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计量,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1.2007年5月10日,甲公司以62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200万股,另支付手续费6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6 060 000
应收股利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6 260 000
2.5月3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0万元。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应收股利 200 000
3.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3.2元,公允价值上升3.2×200-606=34(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4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40 000
4.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元,0.2×200=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400 000
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应收股利 400 000
5. 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3.6元。公允价值上升3.6×200-3.2×200=80(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 000
6.2008年1月3日以630万元出售该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 6 300 000
投资收益 9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6 06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1 140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140 000
贷:投资损益 1 140 000
累计损益:40-90+114=64(万元)。
四、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
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并且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该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应将该股票投资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不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该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应将该股票投资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S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进入资本市场参加上市企业投资的投资者急剧增加。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每股净资产(元)、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现金含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综合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合理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必须客观分析企业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2006年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 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一、引言
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为劳动者能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进行生产,提高他们劳动生产率而进行的投入,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等人力投资形式形成的。随着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通过效率功能机制可以使物质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增加,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因此它也是一种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之一,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总需求的可靠保证。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其时间价值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其一是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生产率;其二由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强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安徽省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增长将面临严重资源稀缺和资本短缺的约束,所以安徽省的经济成长已经到了需要加快发展人力资本的新阶段。
二、安徽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Romer在内生增长变量的研究中,将人力资本作为单独的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本文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安徽省人力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
模型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分析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里选取了固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投入(H)作为变量。建立如下方程:
将其转化为线性模型,对方程两边取对数:LnY=LnA+αLnK+βLnL+γLnH,α、β、γ分别为固定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二)待估模型的处理
对于上述模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趋势,本文采用了比较成熟且易于得到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国内产值GDP以生产总值(亿元)来反映;劳动要素(L)的投入以就业总人数(万人)来反映;物质资本投入(K)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反映;人力资本(H)一般用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来反映,本文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其中,α、β、γ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对参数进行估计中,首先,在对模型检验和分析之前,分别对安徽省的生产产值Y(亿元),物质资本K(亿元),劳动要素L(万人)以及人力资本H(亿元)求对数。以LnY代表安徽省的GDP,以LnK代表安徽省的物质资本,LnL代表安徽省的劳动要素,LnH代表安徽省的人力资本。
利用软件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行相应的变量代换后得到最终的回归结果为:
R2=0.997938 F=1815.214 D.W.=1.588142
利用软件对所收集的2000年后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行相应的变量代换后得到最终的回归结果为:
R2=0.999074 F=1348.667 D.W.=2.603744
(三)回归结果分析
1 方程拟合优度都超过了99%,并且F值通过检验,说明了模型的整体拟合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分析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
2 通过对模型回归结果的观察,劳动投入、固定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对安徽省的生产总值有显着的影响,劳动力人数增加一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将增加0.739977个百分点;固定资本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将增加1.307625个百分点;人力资本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将增加1.681556个百分点。
3 通过剔除掉2000之前的数据再次进行回归,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正逐步加强,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可小觑。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增大,人力资本得到有效利用。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1978年至2008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的劳动力投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总量均为正相关,其中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最大。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安徽省对人力资本需求必然增大,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相关方面的建设,可以为安徽省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打下基础。对此,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运用融资行为来使企业壮大经济实力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投融资企业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优化企业经营模式。而使得这种结构得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财务管理。全球化经济的交融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计职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计职能的性能也将发生本质改变,即从核算型过渡为管理型。破除传统守旧的观念,使财务会计管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贴合现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会计报表,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参照物。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投融资企业的财务报表只有通过详细审核,才能使企业账目具备精确性,如此才能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精确的保障依据。
一、企业运营中的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工作
工作任务决定工作性质。因为财务审核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因此其内容也十分的细密,它审核内容主要有:内容、形式、呈报数据、相关资料等。这种非常严谨的状态与行业本身有关,说句玩笑话,只要关乎到钱财,大家的态度都会比较严肃。投融资企业本身对于每项资金的把控力度要求就甚高,因而在财务报表审核上越严格,企业各项环节的质量才会越高,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正比关系。企业在财务报表审核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汇总和合并的重复性的现象,因此,只有科学、精准的的财务报表,才能对这些潜在现象做出很好的风险规避。众所周知,投融资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它的运营和发展全靠优良的信誉、企业形象作支撑。而财务报表审核的科学性、公开性、透明性则是赢得社会支持与信任的有力依据,只有良好的口碑才能为投融资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收益。
二、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分类
1.具体审核方式的分类
(1)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工作进展的主要依托来源于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监督,缺乏企业约束力,业务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因此,在这点上要求企业法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框架内才能更好的发挥审核作用。
(2)投融资企业在财务报表审核时,需要层次分明,具备相应的层次性。将相关资料进行有序的整理,使人一眼明了,这样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具体步骤如下:一、先将各类报表及其附件资料进行细分比较;二、审核资料,检查资料准确性;三、审核财务会计报表备份资料的准确性。
(3)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重复审查的重要性重复审查有利于查漏补缺,排查出不合理部分。这项工作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靠或缺乏这方面知识,因而导致财务会计报表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上对这种因素又没有及时的解决,并且还将这种错误的方式进行了延续使用,所以在企业进行年度审核时,会出现目标与效益发生偏差的现象。因此,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重复审查对投融资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审核内容分类
(1)汇总式的财务会计报表。投融资企业审核的基础是对财务会计财务汇总报表,优良的报表可以使企业在相关问题上的处理有明确的方向,这样能够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具有可控性。
(2)审核财务会计利润报表。现阶段的公司主要有几大类,一类因承担责任不同,所以有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类因组织形式不同,分别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而投融资企业大部分都为股份制有限公司,所以,企业权利的划分是根据其性质而定的。例如,根据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而分红原则。企业的财务会计在进行利润报表的审核时,需要考虑到对各股东权益科目的审查,在保持股东既得利益的情况下,确保审核的精确性。
(3)审核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勾稽关系是指相互间存在一种可检查验证的关系,与报表相对应,和会计科目本身无关。企业在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的经济经营活动中所创造出的全部利润,应该具体匹配到企业的盈亏、现金流转方向以及利润划分等方面。
三、财务会计报表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审核
1.比例的突然好转性
对于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判断比例突然好转,一般是根据企业的标准值区间来进行衡量与划分。通过和中间固定值的对比,确认审核中所存在的异常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出目前的经济情况。假如两者之间的一个标准差值等于2时,就代表是比例突然好转。这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分析其详因,并且检查它对投融资企业的正常运行是否存在阻碍。举个例子,比方说一家公司在最近几年的财务会计审核报表都显示为盈利,但在这一年的极差值与较低值远远超出区域标准值2的范围,这就证明这时它实际上的资金出现了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检查与分析。但是在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下,使得这家公司在资金链上出现了断裂问题,而公司最终的走向也再次证明了财务报表审核时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投融资企业对成本费用利用率、流动比率等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查。
2.相关比例优秀程度
相关比例优秀程度过于极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对于本行业的相关优秀值的衡量,这一观点是基于同行的报表数据而言的。以当前的市场轨迹来看,如果投融资企业的一项指标明显大于行业中的优秀值,且最大优秀值比(该指标值除以该行业优秀值)减去11,结果大于百分之40时,就能够判定此指标出现了问题,若结果小于40%,则说明这个指标在正常的优秀范围之内。例如,某企业的利润指标同比去年增长了1%,但当其所得数据在与同行进行对比计算后,发现它的增长点实际上大于40%,这就表明该投融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存在虚假问题。所以,投融资企业在考察指标时应对其成本利润率等方面加强审核。
四、在工程核算方面的管理与应用
金融企业在工程核算方面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对投融资项目的管理、对融资计划的编写、对工程付款的核算、对日常公用费用的管理,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投融资项目管理上的实施应用
投融资项目管理上的实施应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投资项目上,它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财务管理的规则作为主要依据。在这里需要将一个特殊项目除外,那就是举债资金,除此之外,其他的都需要按照财务管理规则严格执行。
2.融资计划编写的目的及重要性
有了计划好办事。融资计划编写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理有据,有了计划之后,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会变得清晰明确。就像写企业的年度计划一样,对于下一年融资工作的规划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而且还要将写好的规划交呈上级部门审阅,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修改后,再与企业管理者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敲定来年的融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成本的掌控,如果贷款利息过高,而利润不显,这时就需要通知相关领导与部门进行开会研讨并进行最终的方案确定。
3.工程付款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工程付款核算实际上就是工程结算。在一项工程当中,需要的资金费用有多种多样,比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众多,人员结构也相当的复杂,而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资金流又大,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如果不对工程付款进行详细的核算,就容易丧失对资金流向的把控,而且对于下一步的工程量也没办法给出准确的预算。因此,工程付款结算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结果而已,它还是下一个项目的奠基者。
4.日常公用费用管理上的分类
所谓日常公用费用管理上的分类实际上就是指日常琐碎开销,包括租赁费、电费、水费、物管费等。在这项管理上应该采取总额控制法,对专项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与记录,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范围。五、结束语通过本篇文章的描述,可以得出融资企业在资金的筹集与应用方面,财务管理带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进行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投融资企业在管理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用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景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及内容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216+218.
[2]应申易.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6,(03):21~22.
[3]李云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内容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01.
[4]曹云丽.试析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J].现代商业,2013,(06):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