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剧发展趋势

影视剧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剧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剧发展趋势

篇1

赵瑞海说,通过曲美的e世界,顾客可以在当地线上下单,订单全部汇集到总部,总部联络经销商邀请消费者到体验店体验产品,由当地经销商发货并承担售后服务。

这个网络商城的开通,不仅会拉低曲美家具的价格,还将使曲美家具的全国零售价变得透明。曲美e世界工作人员解释说:“网络商城减少了实体展示的成本、导购的服务成本、中间商的利润及维护全国销售渠道的成本,这几个‘减少’足以让曲美家具价格降下来。”

网络商城虽然还存在一些障碍,但业内普遍认为,网络营销是未来家居发展的方向和流行趋势。张均表示,企业销售额的3%-5%从网络获取是可以期待的,当80后,90后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后,我们将面临多少未来新客户。随着各行各业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家居行业在网上宣传的力度不断扩大,网上点击人数也越来越多。传统卖场和网络相结合,现在已经发挥出它的一定优势了。

但家居网络销售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种销售平台,网上家居商城也不可能取代实体店的位置。即使在国外已经试水网络销售多年的宜家家居,在国内也未敢开通网购平台。因此,家居网络商城如何成功运作尚需探索。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以及联网成本的低廉,互联网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企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跨时空联结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唾手可得”。市场营销中最重要也最本质的是组织和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换。如果没有信息交换,那么交易也就是无本之源。正因如此,互联网具有营销所要求的某些特性,使得网络营销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跨时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占有市场份额,由于互联网能够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使得营销脱离时空限制进行交易变成可能,企业有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的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

2、多媒体。互联网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得为达成交易进行的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交换,可以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篇2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20

在整个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中,PDU就是用电设备前端的最后一个设备,和UPS、精密列头柜、紧密空调等比起来PDU在整个数据中心建设中是成本相对较低的设备。大的数据中心可能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PDU,小系统可能到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才开始选PDU,甚至有的时候PDU由机柜厂家配备,有时会忽略PDU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科佳公司是一家专业PDU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公司PDU产品分为三种:基本型NKP-DY-U,防浪涌型NKP-DY-IIIU,智能型NKP-DY-TU。

1 基础型PDU

基本型PDU(NKP-DY-U)只是径直向IT原件简单地提供电源连接和输送路径。犹如存在于整体基础建设中的一个小小齿轮,基本型PDU(NKP-DY-U)是不具备测量仪器并且是不可管理的,它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基本的功能,以满足数据中心简单、持续的电源需求。

科佳基本型PDU(NKP-DY-U)主要是以安全稳定为核心,为了实现PDU的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电源输出,科佳公司研发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研发一种铜带铆压工艺,将插座金属件和供电小母排之间通过紫铜钉铆接工艺,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和每一个接触点接触电阻的一致性。PDU连接小母排采用垂直分布,便于对流散热,外壳铝型材可以更好的将内部传递。

国内部分同行PDU内部连线采用焊接或自攻螺丝将插座金属件和供电小母排连接,这种工艺焊锡量多少难以控制,自攻螺丝拧的松紧不同,导致每个插座连接的一致性差,单点接触电阻过大,长期使用容易发热,插座容易起火燃烧,在数据中心等重要场所,供电电源可靠性要求更高,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产品外观,更重要的是看产品质量、可靠性。

2 防浪涌型PDU

防浪涌型PDU(NKP-DY-IIIU) 的防雷设计依据IEC标准,能在最短的时间(皮秒级)内,压敏电阻瞬间导通,将雷电流释放到大地,达到对后端用电设备的保护。

科佳防浪涌型PDU(NKP-DY-IIIU)的防雷指标是最大放电电流10kA(8/20us),电压保护水平1.2kV,根据国标《GB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规定特殊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 1.5kV. 科佳防浪涌型PDU(NKP-DY-IIIU)正好可以作为机房内服务器和其它网络设备的前端防雷保护。虽然现在机房电源部分都有防雷设计要求,但是特规或重要设备的精细化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3 智能型PDU

从能源消耗角度看,数据中心的电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减少能源开支成为IDC机房建设的核心问题,因此,IDC机房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采用节能技术来降低运维成本,电源管理的重要性也由此提升。精密空调,冷池等的使用就是节约电力成本,大量待机状态的服务器用电管理必不可少,减少电力的消耗是在对基础数据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智能化PDU可以提供详细的用电数据,使用户了解各设备的电源、电流、电压、温湿度等基础数据,帮助管理加强电源管理。

智能型PDU(NKP-DY-TU)的推出,可以提供远程的设备维护和精确的电量测量以帮助数据中心负责人实现电力使用效率最大化,并为容量规划提供必要信息,提高正常运行时间,测量PUE(电源有效利用率),及推动可节省能源和资金的绿色数据中心项目的实施。

科佳智能型NKP-DY-TU(NPDU-1690),带电流、电压、温度、湿度检测,用户可以直观了解PDU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过载可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科佳智能型NKP-DY-TU(NPDU-1680)管理人员可以用过以太网远程监控PDU即负载设备的工作状态,如果PDU电流过载,当地可以发出声光报警,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收到邮件通知,可远程关闭负载较大设备,避免整个PDU过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具有上电排序功能的PDU可以错开每个插座的活化,避免机架从灾难性停电恢复事故中恢复时,遭遇电流紊乱的危险。例如,PDU可以被设置为首先为存储系统与网络交换机上电,然后再加电恢复其余的服务器。

智能型NKP-DY-TU(NPDU-1680)可以通过浏览器或管理软件能直接对PDU进行控制,可查看PDU的各种信息,如电流负载、电耗功率、事件日志和每个电源输出口的状态的运行情况等,用户可以通过软件远程控制每个电源输出口关闭、打开、重启。

智能PDU进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了它存在的优点。以前,人们觉得采用智能PDU相应会增加数据中心的成本,对于项目建设是一个负担;现在人们发智能PDU的作用和价值在后期运维中得到了体现,用户对于数据中心管理已经从局部上升到整体的高度,不仅重视建设,也重视运维。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数据机房建设不断增多,对PDU产品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需求推动着PDU产品向下面几个方面发展。

(1)安全性。PDU产品作为机房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属性。根据相关的研究组织统计,80%的电气设备事故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电气接口问题。

(2)智能化。随着节能减排要求和绿色通信理念的深入,机房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加,例如列头柜、精密空调、UPS等重要设备都有远程监测功能,作为机房末端设备电源的提供者,PDU产品的智能管理和控制需求逐渐增加,所以智能PDU产品也就应运而生。

(3)绿色化。PDU的智能化的特性也体现出了其另一个发展趋势,即绿色化。绿色化的PDU产品不仅自身通过良好的产品设计达到更低的能耗,同时通过智能化控制能够使整个数据中心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4 结束语

未来PDU技术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更加精细化的智能管理、为PUE系数的改善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这一趋势不仅由市场需求所推动,也通过各大厂商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而得到强化。

篇3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1.1 智能建筑家居系统的产生背景

智能住宅是近几年产生并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型住宅,而家居的智能化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它是建筑艺术、生活理念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完善综合。

家居的智能化为住户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活空间。它不仅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标志之一,而且也是人类社会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

智能家居一般是指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连接到一个智能家庭控制器上,并把其中的一些设备和装置通过家庭网关接入互联网,以实现其现场和远程实时监视、控制、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户及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智能家居系统一般具有如下功能:

⑴ 家庭联网功能:通过智能家居控制器的 HUB 功能,可接入电脑组建家庭局域网,并可同时使用一个账号上宽带网,节省费用。支持家庭网络综合布线,避免今后增加电脑却没布线的烦恼,特别适合远程购物、远程教学及远程医疗、家庭办公、娱乐和未来信息家电上网的需求;

(2)防盗报警功能:通过接入各种红外探头、门磁开关,并可根据需要随时布防撤防,相当于安装了电子保笼、电子窗和电子防盗门,可以快速探知并警告闯入的不法分子,保卫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防灾报警功能:通过接入烟雾探头、瓦斯探头和水浸探头,全天候 24 小时监控可能发生的火灾、煤气泄漏和溢水漏水,并可在发生报警时联动关闭气阀、水阀,为家庭构建坚实的安全屏障;

(4)远程控制功能:利用电话或手机可在办公室或其他地点进行远程控制家庭电器开关及布撤防等,如下班前利用电话打开家里的空调,回到家后便可享受温暖如春的环境;

二、智能建筑家居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

2.1 智能建筑家居系统的系统结构

智能家居系统由家庭网关、家庭局域网、家庭设备等部分组成。相互的结构关系如图所示。

图1-1

由图1-1可以发现,家庭网络是智能家居系统的联系枢纽。没有家庭网络,其他部分就处于孤立的的状态,系统的功能大都无法实现,所以家庭局域网的设计是构建智能家庭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组网的参照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网络模式,可以简单地把欲实现上述功能的家庭网络分为如下四层模式。相应的家庭网络的协议标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2 层的协议规范可以叫做底层协议规范,中间件层(3 层)协议规范和 IV 层(4 层)规范可以称作高层协议规范。

2.2 智能建筑家居系统的通讯媒体技术

家庭网络的通讯主要是以物理媒体层的实际电磁信号为主要传输载体,所以物理媒体层传输介质是整个家居网络的物质基础。因而家庭网络的通讯媒体的选用是很重要的。目前,家庭网络的通讯媒体主要有以太网(双绞线)、电话线、电力线、红外线、电缆和光纤等几种,但当前主要以双绞线、电话线和电力线为主,家庭无线网络将以其灵活方便和可移动计算的特点而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2.2.1 有线通讯技术

有线通讯方式主要利用家庭中的电力载波、总线技术等方式进行通讯。

(1) 电力载波

x10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智能家居电力载波协议(即一种通讯“语言”),用这种“语言”的兼容产品可以通过电力线相互“说话”,无需重新布线,被控制的电器可多达256路。低廉的价格、上千种的产品以及简单的设置方式可以使您迅速进入智能家居时代。

X-10是以50Hz或(60Hz)为载波,再以120KHz的脉冲为调变波(Modulating Wave),发展出来的数位控制技术,并制定出一套控制规格,是以电力线为连接介质对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通讯协议。在许多国家已广泛的应用于家庭安全监控、家用电器控制、室内照明控制、背景音乐控制和住宅仪表数字读取等方面。该系统的特点有:安装施工简便,系统调试比较简单;可用于旧房子改造工程,新房子装修工程;系统稳定、可靠、安全;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具有系统扩展功能;产品价位比较底。

(2) 总线技术

总线技术在智能家居行业当中,目前可以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手段。消费电子总线技术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于1984年4月开始组织开发出的家居网络标准,于1992年正式推出,并定义为IS-60/EIA-600标准。参与研究开发(CEBus)的公司多达几百家,像IBM、Bell、Panasonic、Sony等都是它的会员。CEBus是一个较完整的开放系统,并要求控制信号在所有的介质中都要以相同速度(10kbit/s)传送,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信号传输中可能出现的“瓶颈”问题。但由于CE Bus接口技术比较复杂,价钱非常昂贵,因此CEBus在中国的应用也不多见。

2.2.2 无线通讯技术

家庭网络无线通讯方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无线射频、ZigBee三种技术的应用。

(1)红外线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红外遥控己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安全保卫、工业控制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红外遥控调制简单,易于编码,可实现多路控制,成熟的红外线遥控技术与微处理器结合,扩大了红外技术的应用范围。红外遥控的主要问题是红外线无法穿透墙壁,应用受到空间的限制,因此只适合作为家庭网络的辅助通讯媒体。

(2)无线射频

无线射频技术的成熟性在很多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验证。与其它方式的家庭网络系统相比,无线系统的费用较为昂贵,一方面,是因为要有专门的较大功率的收发器;另一方面,是要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过滤来自其它设备的干扰。当前无线局域网有多种技术标准,因不同厂家产品不能互操作而给其市场拓展带来限制。三个最有潜力的无线技术是:IEEE802.11 协议、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和蓝牙技术。

(3)ZigBee

ZigBee技术,它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符合IEEE802.15.4协议,是IEEE工作组专门为家庭短距离通讯制定的新标准。

ZigBee技术的主要优点有:(1)省电:两节五号电池可使用长达六个月到两年左右的时间;(2)可靠;采用了碰撞避免机制;(3)成本低;(4)安全:ZigBee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检查和鉴权功能,加密算法采用AES-128,各种应用可以灵活确定其安全属性。ZigBee技术的特点完全符合家庭网络通讯的需要,因此选择ZigBee技术构建智能家居无线网络系统。

2.3 智能建筑家居系统的 Internet 技术

我国接入网的建设始于9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网上运行的接入网设备绝大部分是窄带接入系统。近几年,Internet 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随着其服务内容的增多,用户对数据传送速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智能家居接入Internet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局域网专线接人、ADSL接入、CableModem接入等。

(1)局域网专线的接入

这种方式需要配备高性能接入路由器设备,租用电信部门的专线并向CNNIC申请IP地址及注册域名。路由器可以通过 DDN 专线(最高可达 2.048M 带宽)、FrameRelay、X.25、ISDN 拨号等方式与 Internet 相连。局域网专线接人的优点是具有技术标准成熟、设备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接入速度快、扩展性好、性能价格比高;管理简便、易于使用与维护;可以方便与其他客户网络互联等特点。

(2)ADSL 接入

目前,ADSL 的热潮席卷世界各地,世界范围内各大网络公司相继推出 ADSL 的产品并致力于 ADSL 的发展,全球许多电信公司、ISP 也纷纷推广各自的 ADSL 服务:北美、新加坡等率先正式投入营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已进入试验阶段,中国电信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已进行相关的网络测试并开始试验性推广,而深圳更是已进入了实用阶段,2001 年是 ADSL 走向普及的一年。ADSL 能够向终端用户提供 8Mb/s 的下行传输速率和 1Mb/s 的上行传输速率,比传统的 56K 模拟调制解调器快将近 100 倍。这也是传输速率达 128kb/s 的 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所无法比拟的。ADSL 具有上下行速率不对称的特性,因此,其应用主要适用于为用户提供上网服务以及 VOD 点播等业务,而不适用于局域网互连的业务。

(3)“ADSL+ATM/以太网”的方式

用户端配置 ADSL 远端设备,局方配置 DSLAM(ADSL 局端设备),它们之间用普通电话双绞线进行连接。ADSL 远端设备为用户 PC 提供以太网接口,DSLAM 通过 ATM 或快速以太网与 ISP 相连。通过该网络,用户就可以实现宽带接入因特网。DSLAM 可以放置在 ISP 机房,通过接入网接入到 ISP;也可以直接放置在 ISP 机房,与 ISP 接入平台利用局域网直接相连。利用 ADSL 提供 VOD 视频点播业务则可以采用“ADSL+ATM”的方式。

三、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系统有以下四个发展方向:

⑴ 向“一体化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家居智能化需满足自动化管理、三表计量、安全防范监控、火灾报警、对讲呼叫、设备监控等六方面内容,把六项内容的智能化功能集成,从而降低成本,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⑵ 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智能化的本质之一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节能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技术;环保是全球的要求,智能家居如何结合现有技术降低功耗、减少对家庭和小区的环境污染,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这些也是其未来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⑶ 向仿人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篇4

一、超硬刀具材料发展概况

超硬刀具材料是指天然金刚石及硬度、性能与之相近的人造金刚石和CBN(立方氮化硼)。由于天然金刚石价格比较昂贵,所以生产上大多采用人造聚晶金刚石(PCD)、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利用人造金刚石微粉和CBN微粉在高温、高压、触媒和结合剂的作用下烧结成尺寸较大的聚晶块作为刀具材料。之后,南非戴比尔斯(DeBeem)公司、前苏联和日本也相继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又推出了金刚石或CBN和硬质合金的复合片,它们是在硬质合金基体上烧结或压制一层0.5mm~1mm的PCD或PCBN而成,从而解决了超硬刀具材料抗弯强度低、镶焊困难等问题,使超硬刀具的应用进入实用阶段。

我国超硬刀具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并于1970年在贵阳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超硬材料及制品的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从1970—1990年整整20年中,超硬材料年产量从仅46万克拉增至3500万克拉。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不少超硬材料生产专业厂从国外引进成套的超硬材料合成设备及技术,使产量得以迅速提高,至1997年,我国人造金刚石年产量就已达到5亿克拉左右,CBN年产量达800万克拉,跃居世界超硬材料生产大国之首。

金刚石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其显微硬度可达10000HV,是刀具材料中最硬的材料。同时它的摩擦系数小,与非铁金属无亲和力,切屑易流出,热导率高,切削时不易产生积屑瘤,加工表面质量好,能有效地加工非铁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如铜、铝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陶瓷、末烧结的硬质合金、各种纤维和颗粒加强的复合材料、塑料、橡胶、石墨、玻璃和各种耐磨的木材(尤其是实心木和胶合板等复合材料)。

金刚石的缺点是韧性差,热稳定性低。700一800℃时容易碳化,故不适于加工钢铁材料。因为在高温下铁原子容易与碳原子作用而使其转化为石墨结构。此外,用它切削镍基合金时,同样也会迅速磨损。

二、超硬刀具的主要品种及应用

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应用或正在试验中的超硬刀具材料的主要品种有以下几种。

1.天然和人工合成大单晶金刚石

单晶金刚石有天然金刚石(ND)和人工合成金刚石两种。单晶金刚石用于制作切削刀具必须是大颗粒的(质量大于0.1g,最小径长不得小于3mm)。ND是目前已知矿物中最硬的物质,其显微硬度可达10000HV,耐磨性好,而且切削刃非常锋利,刃部粗糙度值小,摩擦因数低,抗黏结性好,热导率高,切削时不易黏刀及产生积屑瘤,加工表面质量好。天然金刚石的硬度、抗磨损与抗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保证了刀具的超长寿命,能保证持续长久的正常切削,并减少由于刀具磨损对被加工零件的影响;其较高的导热系数又可降低切削温度和零件的热变形。天然大单晶金刚石的优良特性可满足精密及超精密切削对刀具材料的大多数要求,虽然其价格昂贵却仍被公认为是理想的精密及超精密切削工具材料。可广泛地应用于加工原子核反应堆及其它高技术领域的各种反射镜、导弹和火箭中的地航陀螺、计算机硬盘基片,加速器电子枪的超精密加工以及传统手表零件、首饰、制笔、有色金属装饰件的精密加工等。此外,还可以用于制造医用刀具。ND的缺点主要是与铁族元素接触时有化学反应, 在700~800℃时将碳化(即石墨化),一般不适于加工钢铁材料。

2.聚晶金刚石和聚晶金刚石复合刀片

PCD又称金刚石烧结体,它是在高温、高压下,通过钴等金属结合剂将许多金刚石单晶粉聚晶成的多晶体材料。虽其硬度稍低于天然单晶金刚石,但它是随机取向的金刚石晶粒的聚合,属各向同性,无解理面。因而它不像大单晶金刚石那样在不同晶面上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有很大的差别,以及因解理面的存在而呈脆性。在切削时,切削刃对意外损坏不很敏感,抗磨损能力也较强,可长时间保持锋利的切削刃,加工时可采用很高的切削速度和较大的背吃刀量,使用寿命一般高于WC基硬质合金刀具10~50倍,而且PCD原料来源丰富,其价格只有ND的几十分之一至十几分之一,PCD刀具具有极高的硬度及寿命、很低的摩擦系数、锋利的刀刃、优异的导热性和低膨胀系数等特点,现已成为传统WC基硬质合金刀具的高性能替代品。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刀具材料是在PCD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硬质合金作为PCD的基体材料既有好的韧性和一定的硬度,同时又具有可焊性以及与PCD的某种兼容性。所以它既具有金刚石的硬度和耐磨性,又具有硬质合金的韧性和可焊性之优点。

3.CVD金刚石

CVD金刚石是在低压下制备的,它不同于大单晶金刚石,而PCD、PDC是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CVD金刚石包括三类:第一种是在适当基体上沉积的CVD金刚石涂层(包括类金刚石DLC涂层);第二种是沉积厚度达1mm的无支撑的CVD金刚石厚膜;第三种是在金刚石晶种上外延生长的CVD金刚石单晶膜或准单晶膜。CVD金刚石由于是不含任何金属催化剂的纯金刚石,因此它的热稳定性接近天然金刚石。同高温高压人工合成聚晶金刚石一样,CVD聚晶金刚石晶粒也呈无序排列,无脆性解理面而呈各向同性。CVD涂层刀具与PCD、PDC刀具相比,具有刀具形状复杂、成本低、一片多刀刃等优点。然而,也存在金刚石涂层与基体之间结合强度低以及对有CVD金刚石涂层的刃口进行研磨处理时容易分层剥落的缺陷。

到目前为止,CVD金刚石的应用市场还不大;CVD金刚石厚膜与PDC相比,主要优点是其热稳定性好,缺点是晶粒间的内聚强度低,内应力大、相对脆性大和不导电性。特别是缺乏导电性, 阻碍了它在电火花(EDM)切割、抛光加工技术中的应用。而该项技术在金刚石刀具加工业,尤其是在木材加工用刀具的生产和修整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4.聚晶立方氮化硼

目前,市场上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刀具按成分和制造方法可分为3种:整体聚晶立方氮化硼刀具、聚晶立方氮化硼复合片以及电镀立方氮化硼刀具。它具有极高的硬度与耐磨性,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导热性,摩擦系数也较低,PCBN与PCD、PDC刀具材料有着相似的结构与性质,但耐磨性比PCD、PDC要差。然而PCBN具有良好的抗化学腐蚀性,且在1200℃的高温下,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目前50%的PCBN刀具用于汽车制造业, 包括用于加工汽车发动机箱体、刹车盘、传动轴、气缸孔、发动机进出气阀座等,另外,约20%用于重型设备(如轧辊)的加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加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数控机床普遍使用,可实现高效率、高稳定性、长寿命加工的PCBN刀具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同时还引入了许多先进的切削加工概念,如高速切削、硬态加工、以车代磨、干式切削等。PCBN刀具材料已成为现代切削加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刀具材料。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Key words: big data;technology application;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66-03

0 引言

大数据技术指的是人与事物通过计算机这个第三方媒介将人和事物之间的数据进行交互上传,而计算机把上传到互联网上的数据进行归类、融合与协调的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忽然兴起很大地冲击了现有的IT架构,也给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带来重大机缘。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信息中的作用与价值,网络技术人员应当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的运行规律,研究其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在掌握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大数据的定义

1.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不只是代表大量的数据信息,它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拥有着浩瀚的数据量和数据众多种类的庞大数据集,同时与旧式的数据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掌握,重要的是它可以对这些巨量的数据信息进行细致化的区分处理,然后来获取到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核心价值进行预测。

1.2 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有几个主要特点:①数据容量大(Volume)并且规模十分庞大,从以前的GB和TB已经升级至PB级别,乃至有一些的大公司用到了EB、ZB计量级别。“根据一则新闻报道,到2014年,全世界的存储数据量已经能达到2.0ZB字节”可想而知,数据的扩充速度飞快增加。②数据类型的多样性(Variety),就包括了一些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而如今结构化数据只占大数据总体的15%,其他的大多数都是非结构化数据。③数据的快速处理(Velocity),是指数据访问的速度,它与以前的数据挖掘技术在本质上有明显的不一样。在现今世界上,有许多的数据获取和数据存储设备,他们毫不停歇的获取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的处理来达到高效准确性。④价值密度低(Value)。根据相对传统的思想和信息技术,但是在实际中经常会有信息丰富但是知识单调的情况。就拿视频为例,在持续的监拍过程当中,也许数据的价值只有一两秒钟。这四大特点也就是业内常说的4V,而以前相对传统的数据分析法几乎被大数据技术彻底覆盖。

1.3 大数据的弱点

大数据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影响,并不能取代对所有社会需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大多数人都关注结果无益累积,例如个人隐私安全的侵犯。“人肉搜索”的威力,估计大多数人都清楚。只要被盯上,无论自己是多么低调,自己的信息早晚都会广而告之,没准有些信息连自己都不清楚。换句话说,在当今的社会隐藏自己,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生活,但其副作用就是,一部分的自由及隐私就要放弃掉。

2 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应用

2.1 大数据关键技术

大数据最重要的技术主要是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解析管理这三个范畴。上文介绍过大数据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而这种庞杂种类繁多的环境下就需要数据采集与处理,一般分为智能感知层:通过数据传感器、网络通信体系和其他的测试设备等一些软硬件资源接入系统,才能够实现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量数据信息来进行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等。分析技术是大数据能够便捷利用的一个核心流程,在传统的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基础上,研发了网络挖掘技术、图挖掘等新型挖掘和分析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出的结论能够用于推荐系统、智能网络系统等。对于普通的终端用户和分析专家来说,需要的是最为直观的解释结果。从解析管理角度着重突破:可以引用tag cloud等可视化的技术支持,人机交互技术在交互的过程当中,逐渐带人终端用户进行分析流程来达到最佳的解释时效性。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来重点解决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海量数据,开发可靠的分布式文件系统(DFS)、能效优化的存储、计算融入存储、大数据的去冗余及高效低成本的大数据存储技术;提供索引查询技术、引擎服务更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

2.2 汽车行业大数据的应用

伴随着时代的推进信息的飞跃,一些相对传统的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都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所以开始专研大数据技术。汽车行业即将进入大数据时代。而现在在日本的汽车行业当中,科研专家们将驾车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挖掘出来并进行数据化,从而实现自动调整座椅的使用习惯,还有根据汽车中心的数据化,保养汽车、地理位置等,零用部件来产生其特定的价值。大数据对汽车等行业的应用已经充分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兴起。

2.3 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这个高大上的概念一出现,就像病毒一样蔓延下来,截止2015年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约9亿左右,而随着移动网络设施的不断发展必定会把这一行业推向更高点。中国移动宁波的分公司在金融领域与当地的银行进行了数据共享的工作,可以做到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用户做到非常准确充分的服务,从互联网领域又能够通过大数据进行及时的修改查询网络环境,例如当我们正在坐路途较远的高铁,手机网络较差时候。它们会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及时优化网络,从而使网速更加流畅。2016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

2.4 大数据是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必备资源

最早的网站访客数据分析工具比如google analytics多数时间是作为SEO工具,主要用来发现客户在网络的使用习惯,点击从哪里过来又从哪里出去,对于那些有兴趣的客户等内容,而今天的互联网产品非常丰富,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还远远不够,而访客信息背后的数据越来越庞大,分离出一些特征性极强的客户,有利于针对产品的推出,比如视频网站的广告植入分析等等。

3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由于大数据是一个新的产业,它还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它的利用范围十分宽广,基本笼盖了我们所认知的各个行业,并且它还在不断的让我们发现未发掘的地方。《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国内超过百分之五十五的企业在进行大数据的应用,2015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达到了310亿,增长速度高达38%。从总体发展角度预测,大数据将来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如下几个主旨:

3.1 大数据分析领域快速发展

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数据的价值体现需要用它来进行技术探索,才能发现数据的积累是无法代表大数据量的多少。慢慢大数据应用技术达到黄金时期,人们就会深刻挖掘怎样来理解数据中的核心,所以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也会得到非常充分的进步。因此,人们未来比较重视的领域即是大数据不同的挖掘方法,挖掘技术,因为,这个领域直接关系到数据价值的最终体现方式。

3.2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自从2013年开始,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就尝试了一些比较有效果的结合使用,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的这种结合变的更加密切,在未来的日子里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大数据是商业智能的一种运用工具。而大数据要分析大量的数据,这对于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传统的方式是需要一个超级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但这样就导致了计算能力空的时候闲着、忙的时候又不够的问题,而云计算的弹性扩展和水平扩展的模式很适合计算能力按需调用,因此,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计算能力和资源等物质基础。简单说云计算和大数据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云计算就是可以用来整合大数据,大数据就是云计算里的一盘散沙,而云计算通过检索、整合等技术来进行分配处理的。两者其实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但是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可以相互依存的。

3.3 安全和隐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都说科技是一个“双刃剑”,作为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数据它本身也不能免俗。人们在从中得到利益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就如同上文说的,现如今数据量的庞大全面,而用户和企业的各类信息行为、照片存储都会被置入数据集中,这样我们就能够轻轻松松进行操作,确实具有非常便捷的作用。但随着它飞速发展的同时,个人隐私也会越来越容易被外泄,所以将来就需要考虑出解决处理的办法,和制定的法律条例来进行约束完善。

3.4 科学理论的突破带动社会的进步

有人把数据形容成蕴藏能量的煤矿,煤矿的价值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财富。由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大数据技术本身的价值体现,大数据在未来几年的信息行业必定会成为新的一股洪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促成了国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上升。而它的带动将会促成一大批数据领域的人才,这门科学也会成为必修的学科,进而培养大数据技术人员。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提高,将来也会开发资源共享的领域。然后,数据信息共享将会扩张到企业层面,并会成为将来工作发展的主要一点。

4 总结

大数据对各个领域的不断蔓延,并推动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带来的便捷,在旧计算机时代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着数据的发展,而现如今几乎是由大数据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大数据算不上一个技术概念,更像是用来锦上添花,传统的技术永远不会被替代。准确来说应该算是一种思考问题模式的转变。对于任何一种创新的思维,都是需要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才能达到预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2]袁冰.大数据行业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24):75-76.

篇6

在国内,就居住小区与家居的智能化情况及发展来说,经济是主要基础,投资是关键因素。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型城市就好比是龙头,新技术的诞生及应用的任何反应都会先在大型城市中表现出来,而相对的中小城市及其他地区不会有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它们的发展更趋于一种平稳的过渡,并不同程度的呈现出迟缓的状态。其原因是住宅的各种智能化功能要立足于用户需求,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观念起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达地区最终用户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迟缓状态更加明显。

目前也有一种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的产品功能及服务更加细分化,研发精力集中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技术上,产品的实用性加强,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某产品的使用情况由淘汰式转为升级式。而这些技术及产品“专一”的企业很多都选择在中型城市、某一地区或某类型项目中进行试探性推行,积累经验,然后再推向全国。这种方式不再以大型城市为中心,减少了竞争情况以及不成熟的新技术对自身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居住小区与家居智能化的发展还是立足用户需求这个根本,市场上的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居住小区智能化功能配置所考虑的因素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调查数据与分析

建设部1999 年4 月颁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工作大纲》;1999 年10 月制定《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2000 年3 月批准广州汇景新城、上海怡东花园等7 个小区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智能化系统示范小区;2003 年2 月17 日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印发;目前各地小区智能化的系统配置基本按《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系统配置。这时的智能小区已基本走向成熟,也正在这个阶段,小区的智能炒作开始了。由图1中大部分智能小区的运行时间统计可以看出,智能小区虽然早有炒作,但大部分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时间仅有1~3 年,这算是智能小区普及的标志,这种普及也充分说明智能小区行业正理性转变,这种转变的理由是行业更规范,市场更明朗,用户也将最终受益。

目前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争论颇多,一部分人认为房地产业有泡沫而且泡沫即将破灭,一部分人认为房地产业呈健康发展,只是局部地区过热。如果房价仍然呈现上涨的趋势,那么也将促使开发商在住宅品质上有较大提升,这样居住小区智能化配置每平米的投资或许会有些增长,如果反映到房价中,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个负担呢?这有待于静观房地产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心理了。

一些和开发商有密切接触的专家表示:可能业主并不太理解居住小区的“智能”是现代小区不可或缺的脉络,但清楚做好这项工作既会让消费者满意,又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业主已经开始重视,而且这种重视程度会继续增长。智能小区中对智能化系统的重视程度表示,超过60% 的人比较或非常重视智能化系统。

图2 是近几年智能小区的开发中,智能化系统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所表明的是行业正理性转变的理由,实现功能的增加以及可作为小区的卖点热点,这一直得到大家的肯定;有24.0% 认为“投资不断增长”这是业主、最终消费者的认知度不断提升的结果;“更加规范化”这一点选择最多,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一种体现,也说明了政策行为在不断支持行业发展,从最近标准的不断修订完善中可以看出这点,同时这一比率也显示了人们对居住小区智能化、规范化、良性发展的一种期望。

表1 中占有率较高的除了宽带接入是因为没有网络,工作、生活都会不便之外,其他几项都属于安防系统。安防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相比之下,管理便利性与生活舒适性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被我国消费者看重。也有报道指出,我国居民会在人身安全有保障并且消费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才想到附加功能。看来,消费能力还是居住小区智能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除了以上一些大家关注的系统,还有被关注的下一级细分系统,比如:无线监控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燃气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灯光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居家安防等。

图3 是对智能小区的智能系统产品配置及选型的统计,由此图可以看到“系统集成商投标”、“自身对市场的调查”以及“设计单位推荐”选项较多,是目前开发商选择智能系统产品配置的主要方式。

“系统集成商投标”的选择最多,基本反映目前的实际情况。这种选择的自主性较差,属于“拿来主义”,系统集成商根据业主的基本要求限制在低价中选择,这样就可能导致产品寿命、售后维护运营、兼容性及扩展性不同程度的出现些问题。

通过“自身对市场的调查”是一种比较自主的形式,调查中接触的各方面信息可以帮助了解这种产品是否符合自己选择产品的侧重点。而且产品信息绝对可靠,完全是按自己需求选择,数据准确性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种方式是一种发展方向。如果需求者自身精力不足,有可能委托第三方来进行这项工作,这样智能建筑咨询行业就会发展起来。这种形式在我国已经有了雏形,比如一些行业媒体利用自身信息上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关调查,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

以“设计单位推荐”选择产品一般会比较适合项目对产品所要求的功能。由于设计单位往往在工程前期就已经介入,对工程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平时接触的产品类别、特性、应用情况等产品信息较全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荐适合产品。

“专家建议”是一种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的好方法,若在第三方提供的市场调查中融入专家建议会更好。

篇7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某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不仅要考虑综合产值的高低,还应关注产业结构的发展与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的兴起及发展对于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生活等都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发展大数据产业对恩施州的影响

首先,在科技水平方面,大数据产业的引入带动了恩施州工业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截至今年,恩施州全州互联网基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全州行政村(社区)通光纤已达到2451个,仅剩34个村、9个社区未通光纤;电信运营商提速降费取得积极进展;互联网上网用户不断增多。到今年6月,固定宽带用户达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5万人,网民143万人。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大批高新技术人才的涌入,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助力之下,恩施州整体劳动市场及其相关业务实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未来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恩施州自逐步引入相关产业以来,已逐步建立起一批科技实力雄厚、经营模式合理的大数据产业。其中,近期恩施州政府与浪潮集团在州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恩施州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强大支撑力,亦标志着互联网作为交通以外的另一种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使恩施州“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地不再偏”。

但同时,由于产业涉及的范围广、行业多、部门杂,而且没有明确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产业发展中趋同性较强,存在重复建设情况,容易造成某些产业发展突出,而其他产业相对落后的情况,如工业发展技术创新性不高,服务业相对落后等情况。由此,如何发展特色产业、轻型工业,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成为恩施州时下发展的新挑战。

三、恩施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

互联网变成一种信息能量,开始重塑现实社会的供需关系。商业模式也从单纯的流量变现,向两个方向演绎:向上升为云和大数据,向下沉为O2O。拉长的产业链使得互联网由极客的世界走向全民。

(一)国家与地方政策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期间,恩施州政府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扶持该产业的引入及落地发展,相继制定关于未来的关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为保证其实现而设置的产业布局、五大计划、六大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恩施州也先后展开为引进及培育大数据产业而全面加强恩施州内大数据产业的基地的建设,明确了一系列大数据产业引入的优惠政策,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及充足的支撑,也是促进产业落地及培育的先行保障。

(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保证市场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新闻”作为新闻业发展的大方向,是现今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新闻发展的新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数据新闻在释疑解惑、增强认知、促进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这一新型报道形式的多重功能,积极促进主流舆论的形成,为推进恩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强大气场。将“互联网+民生”作为首要切入点,特别是结合最近我州开展的“六城”同创和精准扶贫,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建设,推进智能交通建设,为全面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四、大数据产业在恩施州的发展前景

(一)将优化恩施州产业布局

大数据时代,抓住其发展机遇是信息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把握大数据发展的方向,发展其服务产业,对于推动恩施州产业结构、加快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至2014年,数据显示,恩施州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理念推动下,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抢抓机遇,乘势发展,全州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如图1所示)

其中,新启动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扶贫搬迁4117户、1.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有序,省民族歌舞团走进湖北台湾周活动全力推介恩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亦平稳推进,全州完成169个省援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器材发放和安装任务,建成8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074个,床位数2095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014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6454人,注册护士7926人。此外,新农合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99.3%。由此可见,大数据产业对恩施州产业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数据产业的引入及发展定将开启恩施州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将带动恩施州信息产业

智慧城市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信息化的主要方向。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的推进,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湖北省政府的带动下,大数据建设纳入了北斗卫星导航及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包括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数据建设工程,北斗智能芯片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制造产业化工程,具有时空信息标识的各类数据的获取、梳理的软硬件产业化工程,基于北斗的智能化应用工程等。借助智能传感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北斗为统一时空基准,按照统一标准整合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需要的时空信息资源,着力打造能够满足智能应用的地上地下一体、室内室外无缝对接,可透视、可感知、可控制的智能系统和北斗时空信息平台。同时,为满足大数据发展的需求,恩施州亦不断吸引着高端技术人才的集聚,为恩施州的发展提供了中坚力量以及技术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大项目带动小项目,主体项目带动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动下游项目的发展局面。

五、结语

借鉴恩施州政府相关领导对大数据产业渗入恩施州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说法,即是一股浪潮正席卷恩施,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必须站在时代最前沿。面对新常态,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时展的主流看清楚、弄明白,抢抓“互联网+”机遇,认真学习信息化、金融等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好精准扶贫及“十三五”各项工作,不断释放全州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相信大数据在恩施重构新业态的助力之下,将重构新的进步。

篇8

关键词:制度距离;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distance;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82-03

1 研究背景

中国市场早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曹建海,2003;任晓蓉,2000)[1][2]。为能有效占领国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许多企业制定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然而,很多企业在跨区域发展时并未取得良好的绩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与其战略相匹配(Meyer,2008)[3],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双重性特征。中国市场的双重性表现为既分散又统一,进行跨区域发展的企业难以完全按照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因此,企业在不同的区域会采取变通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其管理模式偏离战略。中国市场的双重性特征导致了各区域之间的制度、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企业无法将原区域的管理模式直接复制到新区域市场,而需要根据新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模式加以调整。所以,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对于企业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时,东道国与母国的制度环境对其管理模式影响的文献较多,但关于中国企业国内跨区域发展行为的文献却比较少,而在区域制度环境对企业跨区域发展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大多关注企业跨区域发展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较少关注制度环境同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由分析不同区域制度距离入手,试图找出制度距离对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有何影响。

2 概念界定

2.1 制度距离 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人为设计的、制约人们交互行为的约束条件(North,1990)[4]。制度环境由管制制度、规制制度和认知制度构成(Scott,1995)[5]。其中,管制制度反映了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法律法规限制或鼓励某些行为(Kostova,1997)[6],描绘了“允许/不允许”开展的活动(Eden and Miller,2004)[7];规范制度代表了一个国家中人民的价值观、信仰、规范等(Kostova,1997)[6],描绘了“应该/不应该”开展的活动(Eden and Miller,2004)[7];认知制度体现了人民共享的社会知识和认知结构,也涉及到文化元素(Kostova,1997)[6],描绘了“能/不能”开展的活动(Eden and Miller,2004)[7]。Kostova和Zaheer(1999)将制度距离定义为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的差异或相似程度[8]。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内跨区域发展的企业,故将制度距离视为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管制、规制和认知制度的差异程度。

2.2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研究,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管理模式做出不同界定。从制度层面来看,魏杰(2001)把管理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那些最根本的、不同于别人的规则和做法[9]。从资源配置层面上,李胜馨(2005)认为,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它把企业中的人、财、物等资源,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及时地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10]。李众(2003)指出,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以一定的管理理论或管理思想为指导,结合具体管理环境而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体系[11]。李铁瑛(20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管理模式定义为,企业为有效实施横向整合战略,在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的关键性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及相互关系在企业的横向整合过程中会表现出独特性、稳定性和可转移性[12]。虽然学者们对管理模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说,管理模式是特定管理思想和哲理下的企业资源配置方式[13]。

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Goold(1994)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企业价值观,结构、过程及系统,智能、重要服务和资源,人员和技能,权力机制合同等[14]。叶国灿(2003)认为,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结构要素和支撑要素构成,其中,结构要素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及领导体制等;支撑要素包括员工素质、企业目标、产品技术及目标市场[15]。从管理模式的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来看,叶广宇等(2012)将企业管理模式分为组织结构、权力机制、高管团队、高层管理者的评价与激励、控制机制以及企业文化六个方面[16]。本文选取组织结构的调整、高管团队的来源与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变化这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从管制制度、规制制度和认知制度三方面来分析企业在跨区域发展时,目标地区与企业原所在区域制度距离的大小,进而找出这种差异对企业在跨区域进入时如何确定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高管团队以及企业文化三方面)有何影响。

3 制度距离对企业跨区域新进入管理模式的影响

3.1 制度距离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对于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如何选择总部与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组织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企业方面来讲,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下,企业要想顺利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其行为必须符合制度环境的要求。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必然要面临目标地区和目前所在地区正式制度的双重环境压力。企业不仅要遵守目标地区相关管制制度的规定,还要获得当前所在地区的管制制度的合法性。从地方政府方面来说,他们往往会考虑到监管、风险控制以及税收等因素从而更倾向于企业在当地设立子公司来运营,企业越是能够迎合地方政府的要求,便会更容易在当地取得合法性及相关利益,但是市场和行业的激烈竞争或许会要求企业采取总部-分部制结构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目标地区制度环境与原所在区域相差越大,约束力越强,对企业绩效乃至整个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企业会更倾向于迎合当地政府,选择设立子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运营。反之,目标地区制度环境与原所在区域相差越小,约束力越弱,企业越倾向于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设立总部-分部制结构来运营。

3.2 制度距离对企业高管团队的影响 Finkelstein(1996)[17]认为,可以从高管团队的来源和能力两方面来理解高管团队。高管团队的来源可以是由总部派出或是由当地选拔,高管团队的能力可以偏重于专业能力或是关系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嵌入在制度环境之中,企业在进入新地区后的经营活动不仅要遵守管制制度的要求,还必须符合目标地区规范维度的制度要求,取得规范合法性。Kostova(1999)通过证实研究发现,与目标地区当地企业相比,外地企业更容易成为当地利益集团攻击的对象,遭遇更多的进入障碍和不同标准的限制[8],因此,外地企业在进入一个不同规范体系的制度环境时,必须接受当地的规范和满足社会对它们的期望,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存在目标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很强的优越感且敌视外来者,或行业规范导致的目标顾客需求的不同以及行业管理实践差异,则企业在进入这个地区时为了尽快取得规范合法性、融入当地市场,则倾向于从当地选拔拥有一定经验、资源和声望的高层管理者来运营新设分支机构,此时高层管理团队的关系能力更被重视。反之,若目标地区与原企业所在地区的文化差异、目标客户需求和管理实践差异不大,企业为了管理模式能够适应跨区域发展战略、监管控制等目的则更倾向于从总部派出高层管理者,此时高管团队的专业能力更被重视。

3.3 制度距离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认同性(Shenkar,2008)[18]。对于中国情境下跨区域发展的企业而言,塑造何种企业文化需要在高度的总部认同文化或者高度的区域认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叶广宇,2012)[16]。组织和个体在判断某一社会事件时往往会借鉴其对同类事件做出过的判断。长此以往,相关的判断会被“制度化”,从而形成某种社会环境下公众一致认同的信念和价值标准,即社会共识。从企业方面来看,其在目标地区的经营活动必须注意相关社会共识,即要取得认知合法性。高绩效企业的行为常常被“制度化”,因而很少会发生变化,企业会重复采取以往取得过成功的行为,久而久之,企业内部会形成一定的历史传统或惯例,从而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目标地区与企业原所在地区中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相差很大,则企业会为了尽快与目标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达成一致的社会共识,取得认知合法性,会倾向于选择高度的区域认同文化。反之,若目标地区与企业原所在地区中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相似,则企业会为了保持企业文化的一贯性和跨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执行而倾向于选择高度的总部认同文化。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希望能够为国内关于制度距离如何影响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的理论做出一点贡献,故通过文献研究,讨论了目标地区与原企业所在地区制度环境的差异如何影响企业异地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高管团队以及企业文化的选择,即制度距离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设立子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从当地选拔关系能力较强的高层管理团队以及高度的区域认同文化;制度距离越小,企业越倾向于选择总部-分部制结构、从总部派出专业能力较强的高层管理团队以及高度的总部认同文化。这些结论为企业在跨区域发展的管理模式选择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的相关理论。

本文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管理模式包括多个方面,而本文只选取了组织结构、高管团队和企业文化三个方面,研究范围较窄且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献研究进而做出推论,缺乏实际的数据或是案例的支持,若能选取国内跨区域发展企业的实例进行案例或实证分析,结论会更加客观且贴近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些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待于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建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管理世界,2003(4):68-76.

[2]任晓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

[3]Marshall W., Meyer. China’s Second Economic Transition: Building National Market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8(04):3-15.

[4]D C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 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CA: Sage,1995.

[6]T Kostova.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97:180-184.

[7]Lorraine Eden,Stewart R Miller. Distance Matter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Ownership Strategy. In Michael A Hitt and Joseph LC Cheng(Eds.).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Diversity,Complexity and Relevance(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A].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187-221.

[8]T Kostova,S Zaheer.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64-81.

[9]魏杰.国企苦旅[J].改革与理论,2001,3:4-9.

[10]李胜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引进与咨询,2005,2:10-11.

[11]李众.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12]李铁瑛.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2005, 2:12-17.

[14]Michael Goold. Learning new parenting skills[J]. Long Range Planning,1994,27(4):138-140.

[15]叶国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3,12:146-147.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37-02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

1.高职公共英语课课堂存在的问题。大学新生,尤其是大专新生在升入大学后,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高中英语学习环境。很多新生在高中时听老师讲得多,讲得细,过于依赖老师,但到了大学后,由于讲授重点知识点和高中不一样,导致其在语法知识方面的漏洞得不到弥补。加之英语教师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听起来毫无生气,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它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

2.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越来越差,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识记单词困难、理解语法晦涩、阅读课文迷茫和练习写作无从下手,最终导致说不出,听不懂,读不明,写不来,长此以往就不再想学习英语,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3.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存在的问题。高职英语师资水平问题是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当前,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加之大多数从师范院校毕业,虽具有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但技能性较弱,不具有“双师”资格,对其他不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内容对接。

二、现代高职公共英语课发展趋势

1.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实用化。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还要为个体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的课程,如英语和计算机等,也越来越为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所需要。但对英语的需要仅仅是阅读一些路标、简介、说明书、科普之类的就行了,这就让英语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成为了一种趋势。

2.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任务化。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方针,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已有人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即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和巩固模块、求职就业模块和专业用途英语模块。专业课教学的开始、展开与结束均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有教学要素,公共英语课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也被“任务化”了,也成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3.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学习主体化。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此外,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逐步改造,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提升,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新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实施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三、结合我校英语课教学,谈谈公共英语课改革

1.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实用性。突出实用性、生活性是普通文化课程改革思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要突出实用性,就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与生活结合了,就必然会突出实用性。大学英语专家刘润清教授10年前就说过:“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使其了解所任班级的专业发展对英语课的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英语知识以及掌握程度。

2.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要“任务型”。高职英语学习强调“能力本位”为主,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言教学途径,强调“做中学”。这种教学途径体现了语言教学目标由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的转变,强调由“教”向“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公共英语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要素,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能为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把学习者看成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课堂上单纯的语言学习者,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事例围绕某一话题即任务展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和“学中做”(Doing by learning)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3.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要主体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比如在美国的学校,英语阅读(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比我们灵活得多,他们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由教师自己挑选一些时代感很强、学生很感兴趣的小说让他们大量阅读。这样既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要选择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材料来进行,如:或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展示或拍成视频通过e-mail转发给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如:英语广播建设、英语晚会、英语技能比赛等。

4.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要职业化。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教师要想实现行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学校和高职高专职称评审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我院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第二专业,多与所任班级的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阅读英文说明书和科普文章,积极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同时,多与外校英语教师交流,听示范课、观摩课,参加国培省培,甚至出国培训。

四、结束语

根据当前高职发展趋势,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对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好处,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行它,把它的影响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与对策[M].北京:上海外语育出版社,2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105-02

0 引言

2009年12月初,我省建设完成了3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建设,是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工作的重要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土壤湿度是估计暴雨流失和存储之间降水分布以及计算陆表能量和水收支的一个重要变量,对于气象研究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土壤水分观测的重要性,自动观测仪器安装后,为确保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代表性、连续性、可比性,满足农业气象干旱监测服务需求,比较、订正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结果的差异,我站在作为江苏省首批土壤水分湿度观测站基础之上,于2010年2月开展人工对比观测,为期一年。

1 前期人工取土观测效果说明

按规范要求,人工土壤湿度观测取土深度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深度相同,即0cm~10cm、10cm~20cm、20cm~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 8个层次,各层均需取4次重复,实际需取土10层各4次。在前期人工观测中,利用厂家提供传统工具取土,发现有如下缺点:

1)耗费体力过大,在天气炎热时对取土人员身体素质是极大考验。同时,各层次土壤取样过程中,以20cm~30cm、70cm~80cm、80cm~90cm、90cm~100cm四层土质相对较硬,对体力耐久性要求较高;

2)取土消耗时间过长,投入人员较多。以六合站为例,使用传统工具取土,需用时近2小时,投入人力2~3人,且取土人员一般为业务工作人员,对其他业务工作的开展会产生较大冲突。若遇有节假日需取土观测,不能保证业务人员的正常休息;

3)取土工具易松动并发生损坏。传统取土工具为利用螺纹螺丝旋转固定接头。取土到达一定深度后,在下钻过程中,取土杆易与土壤产生明显摩擦而造成固定螺丝松动,使取土杆下端部分脱节卡在土壤中无法取出,影响正常取土;另一方面,在深层取土中,取土杆受力作用不均,接头处摩擦力增大,造成接头处连同螺丝断裂,需重新焊接修复。

2 自制电动取土工具研发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继续使用传统取土工具,可用而不可行。变则通,通则灵。经过了解,土壤水分湿度观测仪器厂家提供有电动工具,但相对造价过高,且一年对比期满后,无循环利用性可言。受在查找过程中所获取的相关资料启发,我站业务人员发现,利用台站现有设备即可自制电动取土工具,既可将台站已有设备效益最大化,节约资金投入,亦可明显缓解工作人员取土工作强度。

1)所需设备

800W冲击钻、60cm及110cm长Ø16镀锌管各一根(含预留10厘米卡槽接口,实际使用长度为50cm和100cm),壁厚不低于3mm。

2)制作过程

依照传统取土杆模板制作50cm及100cm取土杆各一根,此处取土杆制作为整体式,不出现焊接,以避免杆体松动或断裂现象的发生。重点为钻口以及取土杆与冲击钻卡口连接部分两处的制作。取土杆上端工艺形状对应于冲击电钻钻头卡口,需保证可以垂直插入卡口且牢固无晃动,否则冲击钻启动时会因产生较大震动而造成取土杆脱落。下端制作有一段实心圆钢并上车床车上螺牙,确保取土头可以连接在取土杆上,并在取土时依据不同土质更换相应取土头。钻口切面制作时应保证锐利,并开有槽口与孔眼。以上制作,应尽量请专业人员加工完成。取土杆制作完成后,使用刻度划线标明深度,可以红漆醒目。冲击钻处不需做任何改动。

3)其他说明及注意事项

冲击钻使用可依据各台站已有设备而定,我站使用冲击钻为800W 500R/min日立机型,相对而言,功率越大,人工用力越少,取土效率越高。在选用冲击钻时,需考虑市电供应情况,若有市电提供,只需提供一定长度电源线至观测场地即可,若野外作业可用1KW小型发电机供电。在使用过程中,因土质摩擦力的存在,操作人员需握紧冲击钻进行作业,以防冲击钻滑手。同时,因电动装置的使用,在使用100cm取土杆时,设备长度较原有传统取土工具增长,身材矮小工作人员在拔出取土杆时有所不易。

3 使用效果及应用前景

我站电动取土工具投入使用后,反馈效果极佳。一次作业时间可缩短至30min~40min,特殊情况下,一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并保证效率。设备无故障,取土杆完好,取土人员工作强度极大减轻。整体而言,此套土壤水分湿度电动取土工具具有轻便、小巧、稳定性高、造价低廉等诸多优点。人工取土对比观测完成后,冲击钻等设备可投入气象台站其他用途之中,保证了设备的可利用性。因此,较之传统取土工具与厂家特制电动取土工具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二手房市场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今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热,房地产新楼盘市场和二手房市场都得到了蓬勃发展,部分地区曾经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笔者主要对我国的二手房市场做了一些分析。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数据和专业人士的分析,我国的二手房市场经过前期的火热交易后,目前处于总体低迷但逐步回暖的状态。全国主要城市的二手房交易水平和交易价格大都处于环比增长的状态,但是定基变化状况不一。

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二手房成交状况出现了交易数量下跌,但是交易价格上升的情况。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是更多的居民在对购买新房持观望态度的同时,开始更加倾向于投资或购买二手房。同时在杭州等地开始涌现的二手房中介机构,本身就在预示着一些民间资本逐步看好二手房市场,选择将资本投入二手房市场当中以实现保值增值。

二、二手房市场中的发展态势分析

当前的二手房市场面临的一系列状况可以通过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进行剖析。根据供求原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由供求双方通过各自相反的力量加以决定。一般而言供给的增加将会带来均衡数量的增加和均衡价格的下降,而需求数量的上升将会带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时增加。

当前二手房市场出现交易价格的上升,但是交易数量的下降趋势,可以通过供求理论当中的供给萎缩而需求相对稳定的状况加以分析。当供给萎缩时,如果需求的增量赶不上供给的增量或者需求的变动状况较小,都会产生均衡价格上升但是均衡数量相对萎缩的情况。在这一理论范式之下,可以分析得出二手房的供给方,也就是市场的投资方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都在下降。但是市场当中的消费者依旧处于观望状态之下,投资意愿或消费意愿没有转化为投资和消费行为。

市场供给水平的下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结果。近两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始终都在抑制房价的上升,尤其是抑制炒房等行为。因此市场当中的部分投资者开始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投资收益将会下降,投资者开始倾向于将自己的资本从房地产市场当中抽离,转入其他领域以实现利润水平的最大化。而另一部分已经持有住房的投资人,也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并不明朗,甚至在投资之初就已经产生了损失。这种因为房地产政策调控而产生资本套牢的投资者,在原有的炒房者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投资者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并不希望及时将房屋套现,以避免资产的损失。

同时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市场当中的消费者往往在观望市场动态,等待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下跌。同时各地严格的政策法令限制也导致炒房者的数量呈现萎缩状态。各种资本普遍希望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增值,对房地产市场的热衷度已经明显降低。

三、对我国居民生活影响的分析

首先,在短期内,由于二手房市场的交易价格上升趋势不断加强,急需购买二手房的消费者将不得不面临更高的市场价格。这种基于价格弹性的分析实际上也为我们揭示出了另一部分消费者由于价格弹性较大因此减少购买的可能。

其次,就供给方而言,由于面对的需求者的价格弹性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细分之下的房地产从业者,将有可能产生总利润水平上升或者下降的多种可能。总利润水平的变动将直接构成居民收入的变动。因此,不同细分市场当中的消费者的购房意愿所构成的购房价格弹性将使消费者面临多重问题。供给方面的收入水平将受到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后,在长期而言,由于市场供给相对较少,而需求状况相对稳定,因此长期利润水平将会大大增加,在中央经济调控之下的土地价格也有下降的可能,并呈现出了一定的趋势。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将产生下降的可能,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二手房市场,这种供给增加的可能最终将引导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产出增加。在其他行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将会增加国民收入,甚至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

四、结语:

二手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市场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市场走势发生变动时必然引来社会资本的投资,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及时的调控二手房市场将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西安 二手房租赁成了香饽饽城中村拆迁找房不易[J].中国住宅设施,2010 (8)

[2]吴利红.二手房交易的纳税筹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0)

篇12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购物已经变成一种娱乐与休闲方式,消费者追求购物的舒适性、选择性、便利性。这种趋势促使我国零售业需要从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入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1.多元化。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消费者的购物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阔。在选择购物地点和购买方式上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求新求变的思想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新的消费群体不断出现。伴随着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的出现,零售业态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

2.个性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居民个性化需求愿望也日益高涨。消费者会寻找商品间的细微差别,并将这种差别延伸为个人的独特性。独特性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消费者会越来越多的参与消费,提出个性化的要求,甚至亲手营造这种独特性巩固自身与产品的特殊关系,以达到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张扬独特个性的目的。

3.主动化。受新观念导向的影响,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所确定的商品概念,而是开始主动介入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尤其是对于关系自身情感享受的商品属性予以密切关注,消费行为主动积极,依靠自身的消费行为和观点展示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并引导企业重视其消费选择。

4.便捷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城市居民时间观念增强,希望能有额外的服务来帮助他们节省时间,甚至不惜为这些额外的服务支付报酬,因此,消费行为将更强调消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5.专业化。消费者的成熟体现在越来越坚持在更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再做出购买决策,他们有能力、有条件在各类产品中寻找价值最优者;他们期望获得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优化消费价值。

二、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依据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第一,零售业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将导致我国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的业态结构发展。百货商店、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网上商店、Shopping Mall等多种功能不同、类型各异的零售业态将会以各自的经营和服务特色,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各自品位的商品和服务。由单一业态转变为由购物中心、百货店、专卖店、超市等相结合的多业态经营体是必然选择。以沃尔玛为例,其共有三种业态形式:第一种是传统意义的巨型食品超市;第二种是超级中心,提供传统的品种之外如服装、电器、书籍等不同商品;第三种是以公司创办人命名的萨姆俱乐部百货公司。

同时,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不断创造出新型的零售业态,比如面包房的前店后厂、美容院的前店后院等。当然,在演进的过程中,既会有新业态产生,也会有原有业态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逐渐被淘汰,如个体杂货店,大多为夫妻店,营业面积不大,经营品种有限,多为低档日用消费品,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商品价格低、质量较为粗糙。在商品短缺条件下,这种商店迎合了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要求,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目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全面升级的条件下,低水平的产品结构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随着便利店不断优化商品结构,突出经营特色,购物便利性和快捷性特点的日益突显,城市居民将会越来越避免去个体杂货商店购物,个体杂货商店将逐渐被便利店取代。

第二,零售业态更加注重细分化。零售业态的变革,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类型化。城市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已经形成业态上的“定势”,即各种业态已按照城市居民不同的购物需求,形成了各自的经营定位,如百货商店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商品和完善的服务,大卖场和仓储商店拥有丰富的日用品和低廉的价格,专卖店以品牌支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专业店以精、专、尖、深的经营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便利店则能够随时随地地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Shopping Mall在给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便利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健身等全方位的享受和满足。各种零售业态以错位经营占领着各自的市场空间,互为补充,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适需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零售业态融合化趋势加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在购物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他们更愿意把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集中起来购买。这种行为变化趋势,促使了零售业态的融合化发展趋势,即以一种主导业态为主,适度引入其他业态为辅,优势互补,科学组合,将目标顾客相同或相近的多种业态有机组合,各种业态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市场定位。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满足目标顾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提高了购物的效率;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可以引发合力效应,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现在像超市引入专卖店如药店、茶叶店、小吃快餐已成为潮流,而百货店则不仅有超市,还有餐饮、娱乐、健身等项目,俨然有购物中心的面貌,不但减少了消费者购物的成本而且还满足了消费者的娱乐和社交的需求。多种业态的相互融合,在满足多种层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兼顾个性需求的实现,做到整体强势,单项极致,多维发展,凸显优势,既扩大规模,又减少风险,既增加功能,又提高绩效,实现多业态的有序化、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零售业市场营销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及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零售商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观念,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调整市场策略。

1.明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的概念源自识别并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零售业态的定位不是指商品档次和价格定位,而主要是指目标市场定位,即预期满足哪一阶层的哪一类需求。零售企业需要在市场中不断调整其经营定位,更准确地与自己的目标市场的需要相吻合。有些零售商全力争取“所有消费者”的努力最终往往是模糊了门店类型之间的品牌形象。如百货店定位于某类人群,能体现其价值、标明其身份、张扬其个性,而不是定位于不同人群中的共同需要。  零售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如大卖场、超级市场等业态应定位于城市中的普通消费者;百货零售企业应以城市中、高收入阶层为目标市场,在购物环境、经营范围、特色服务等方面展现自己的个性。如今的百货店许多传统的经营项目已经退出百货店的经营范围,如大家电、自行车等,而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类商品已成为百货店的主营商品和利润的增长点,使百货店的传统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超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已成为超市经营重点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标志。显然,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2.零售业应向专门化发展

差异化营销在零售业态中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可以集中采购与销售品种齐全的商品,还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可充分比较选择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专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同时随着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的出现,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随之类型化。比如买洗化用品去超级市场、买家电去专业家电大卖场。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如果零售业定位不明确,就会出现目标顾客不清的问题,必然会“不够专业”,因而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增强针对性。比如百货店可以走中档或高档路线。如走中档路线,其目标顾客主要为工薪阶层,追求商品性价比,注重实惠,而对商品的样式、服务和购物环境无过高要求;而走高档路线则目标顾客主要是高收入阶层,这就要求商品的品牌、样式,同时价格、利润均保持较高,并不断通过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优势同竞争对手相比较,选择所经营商品的品种,培育企业较强的竞争能力。

3.注意开发网络营销渠道

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零售业态多样化: 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Shopping Mall。尤其是发展迅猛的无店铺零售业, 如电话销售、网络商城、邮购等正以各自的经营和服务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的年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128.5%,与2007年相比,增幅上升40%。据专业咨询公司的统计报告预计到2010 年此数字将增长至4640亿元,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当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重心正在向网络转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主力越来越崇尚网络消费,这也成为中国零售业增长的又一大市场空间,庞大的网购市场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零售业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水泥+ 鼠标”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发挥零售企业传统店面的销售优势,又能为越来越多习惯于网购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TESCO公司成立于1924 年,是全球第三大零售连锁企业,目前在全球有超过3700多家店,遍布全球14个国家。TESCO 最初的店铺经营模式只限于食品类零售服务,经过八十多年努力经营,以及随着零售市场需求的变化,TESCO 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跨国连锁集团。近年来,TESCO也把焦点移至“非食品项目”上,大部分超级店铺除摆放食品外,同时设有成衣以及日用百货零售服务。除传统式的店铺零售,在2000年TESCO 专门成立网上销售服务。从推出至今,Tesco.com 一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在线销售渠道。

4.大力发展城市购物中心业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益加剧,大型购物中心应运而生。这种商业形式聚拢了众多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服务形式,充分展示“一站式满足”的理念,顾客从中能够得到全方位良好感受,因此吸引了各阶层各类消费人群,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购物娱乐天堂和青年人超前消费的乐园,具有“城市代言人”的特征。这种商业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需求,进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尤其是刺激了餐饮、娱乐、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拉动经济的先导作用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推动作用。

根据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零售商业格局变迁规律,目前我国省会级中心城市,其商业资源正在由“向心集聚”转向“向外分散”或“向外集聚”,Shopping Mall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适度发展一些Shopping Mall是完善商业空间结构和业态结构,提高商业成熟度,加速商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闾志俊. 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百货零售业市场策略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8年2月

篇13

摘 要:根据空间分工理论,地区专业化包括产业专业化与职能专业化。通过从资本形成、资金流动、风险分散、要素流动等方面阐述中国金融发展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机制,采用199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中国产业专业化的提升主要依靠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而职能专业化的提升主要依靠金融发展效率和发展深度的提高;分地区回归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关键词: 金融发展;地区专业化;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16-07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效显著,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日益凸显。调结构、转方式成为保持我国快速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地区专业化作为衡量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对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合适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意味着各地区把有限的资源有效地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部门,使区域间的分工程度不断加深。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国内外研究也证明,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提高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英国学者Massey(1979)基于传统区域分工理论提出了空间分工理论,认为区域间分工不仅包括产业分工,还包括职能分工,即地区专业化不仅包括产业专业化,还包括职能专业化[1]。其中,产业专业化是指一个地区的资源或者劳动力主要配置在当地少数几个产业[2];职能专业化是指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使得其管理、研发和生产职能的分离存在可能性,所以,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区域间的职能分工,使总部、研发和管理部门等上游职能部门聚集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部门向不发达地区辐射[1]。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从不同维度反映了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地区专业化结构的变化,前者主要是基于中观的产业层面活动引起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后者是基于微观的企业层面活动引起的区域间职能分工[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区专业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产业专业化。Duranton and Puga(2000)通过研究美国城市的专业化模式发现,小城市与大城市呈现出不同的产业专业化特征。大城市更专业化于服务业,较少专业化于制造业;中小城市更专业化于成熟产业,较少专业化于新兴产业。总体而言,小城市比大城市更倾向于产业专业化[4]。Imbs and Wacziarg(2003)和张建华、程文(2012)分别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均认为产业专业化是沿着U型曲线发展的,即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某个转折点时,各国从多样化转向专业化发展[2-5]。关于职能专业化方面的研究,Massey(1979)通过分析英国的空间分工模式后发现,随着经济活动单元的细化和多区位企业的出现,英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产业专业化向职能专业化转变。而自Massey提出空间分工理论后,国内外许多研究从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两个方面对地区专业化进行了探讨。Kolko(1999)研究了美国城市1977~1995年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分布趋势后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制造业更多地向小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迁移,服务业向大城市移动,且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产业的区域间转移[6]。Bade et al.(2004)、Duranton and Puga(2005)分别研究了德国和美国的城市专业化模式,实证结果显示德国和美国的职能专业化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而且美国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即美国的城市结构正从产业专业化转变为职能专业化[7,8]。苏红键、赵坚(2011)通过对比中美城市的产业专业化指数和职能专业化指数发现,虽然我国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水平都普遍偏低,但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9]。苏红键(2012)研究认为,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两类专业化的侧重程度不同,我国东中部大城市应注重职能专业化的提升,其他城市则应积极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3]。从影响因素而言,国外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会对产业专业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有关金融发展与职能专业化的研究尚缺乏。金融部门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能克服融资的市场扭曲,在动员储蓄、分配信贷、分散风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也是地区专业化的重要决定因素[10],但其影响可能存在“双刃效应”:一方面,在发达的金融发展水平下,潜在的技术、组织、发展等因素造成不同产业资本回报率的差异,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和逐利性决定了金融资源会流向各地区的优势产业,从而促进向优势产业聚集的地区专业化模式形成;另一方面,若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价格发现和信息识别机制,使异质的产业趋向于获得同质的金融服务,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减缓了地区专业化进程[11]。Ernst(2003)基于19个OECD国家1970~1995年27个制造业的数据分析后发现,不同市场之间制度的相互作用会对产业专业化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由于金融市场和劳动市场存在制度互补,其相互影响形成的各种制度环境会导致不同的产业专业化模式[12]。Islamaj(2014)在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金融自由化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认为当一个国家实现金融自由化时,国家就能承担更大的生产风险,把资源集中到更有生产力的部门,产业专业化趋势会增强[13]。Svaleryd and Vlachos(2005)和He et al.(2014)分别研究了OECD国家和中国的金融发展对产业专业化模式的影响,认为更依赖外部金融的产业部门会集中在金融较发达的地区,但由于我国正规金融部门相对欠发达且缺乏效率,所以,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专业化模式影响较小[10,14]。孙涛、陈童(2015)认为我国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抑制可能提高金融发展规模,但降低了金融配置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地区产业专业化进程[11]。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地区专业化的模式及其演变趋势,少量文献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研究地区专业化,但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与产业专业化的关系,对金融发展与职能专业化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为此,本文采用我国1995~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两方面分析我国地区专业化趋势及其特征,研究金融发展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理论机制与计量模型设定(一) 金融发展影响地区专业化的机制分析从资本形成方面来看,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能够通过金融市场集合闲散资金,形成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关于“储蓄-投资”转变的资本形成机制强调,只有当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金融作为储蓄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中介,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本[15],一方面吸引较依赖于外部金融的产业聚集于该地区,改变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10,14];另一方面,较大规模的资本形成更容易吸引生产部门集聚在该地区,当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并投入到生产中后,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生产部门的发展,改变地区的职能专业化模式。从资金流动方面来看,由于不同的产业和部门的收益率存在差异,金融体系的逐利性决定了效率越高的金融体系会使资金高效率地流动到当地最具有盈利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和部门,形成向优势产业聚集的地区专业化模式,促进地区专业化的进程[11]。从风险分散方面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金融市场需要发挥分散、规避和转嫁风险的功能。地区专业化的实质是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更容易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分散风险,尤其是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能起到促进地区专业化水平的作用[16]。从要素流动方面来看,由于各个产业之间联系密切,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会相互流动、相互结合,使得金融市场与各种市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17]。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要素禀赋是影响地区专业化的重要因素,而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各种要素在不同地区、市场、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配置,从而影响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转移,改变地区的专业化模式。(二)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基于李惠彬等(2011)[18]、孙武军等(2013)[19]、孙涛、陈童(2015)[11]对金融发展指标的研究,本文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深度三个方面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建立其与地区专业化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其中下标i,t分别代表省份与时间维度,SPECi代表衡量地区专业化程度的变量,FIRi代表金融发展规模,FEi代表金融发展效率,FDi代表金融发展深度,Xi为控制变量,ui表示截面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地区专业化,本文将从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两个方面来衡量。产业专业化采用Sen et al.(1997)的离散分布的基尼系数来测度[20],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反映了地区产业专业化的绝对程度,取值范围为(0,1),该数值越大代表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数值越小代表产业专业化程度越低。经测算,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专业化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无论是全国总体范围内,还是东、中、西部地区都呈现出产业专业化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我国产业分工趋势愈发明显。但产业专业化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现递减趋势。其中,西部地区产业专业化程度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其中,Li,manage和Li,produce分别为i地区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LN,manage和LN,produce分别为全国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若FS大于1,表示职能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范围内的管理部门较集中于该地区;若FS趋于1,表示职能专业化趋势不明显;若FS小于1,表示职能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范围内的生产部门较集中于该地区。本文基于苏红键、赵坚(2011)的做法,以“租赁与商务服务业”①表示管理人员数,以“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行业的就业人员之和表示生产人员数[9]。经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职能专业化趋势如图2所示。东部地区职能专业化水平大于1,且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这意味着东部地区职能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范围内的管理部门更倾向集中于该地区;中部地区的职能专业化水平在0.5~0.9的范围内波动,且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中部地区职能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范围内的生产部门更倾向集中于该地区。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生产部门有从东部向中部转移的趋势。而我国西部地区职能专业化水平在1的上下波动,表现出不太明显的职能专业化趋势,主要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参与区域间职能分工程度不够。图2 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职能专业化趋势图

金融发展变量定义如下:(1)金融发展规模(FIR)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最直观表现,采用Goldsmith(1969)定义的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其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21]。由于我国大部分金融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的主要金融工具为存款和贷款,所以,国内大多数学者都采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之和与地区GDP之比衡量。(2)金融发展效率(FE)通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衡量,此指标又称存贷比,可以反映银行体系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能力。金融发展不应该只有“量”的扩大,要真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实现金融发展质和量的统一。(3)金融发展深度(FD)通过保险深度来衡量,定义为保费收入与地区GDP之比,反映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除金融发展之外,还有两类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区专业化:第一类影响因素通过减少地区间的交易费用直接影响地区专业化,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TRANS)、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INF)。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区域间运输成本越低。克鲁格曼早在区域专业化模型中指出,运输成本可以改变地区专业化模式,故本文选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TRANS)来衡量运输成本,以各地区的运输线路长度与其面积之比来衡量,运输线路包括国家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和公路里程。此外,Kolko(1999)提出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地区专业化结构[6],故本文采用人均邮电业务量反映信息基础设施(INF)的完善程度。第二类因素会通过影响地区间要素流动间接影响地区专业化,比如工资水平(WAGE)。地区间工资水平差异可能影响地区间人力资本的流动及分布,从而间接影响地区专业化结构,本文采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衡量工资水平。本文的实证样本采用全国30个省份1995~2013年的面板数据,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成立为直辖市,以前的数据没有单独列出,所以样本中不包括重庆市。金融发展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产业专业化时,采用“各地区分行业年末就业人员”指标。虽然2003年前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发生变化,但是指标报告口径一致,将前后二位数行业进行对应与合并,本文一共选取了83个二位数行业计算;其他各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全样本回归结果为考察金融发展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对计量模型(1)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1)。金融发展规模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我国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产业专业化的提高。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不仅促进产业发展的资本形成,还可以通过竞争效应使资金流向当地盈利水平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产业专业化进程。而金融发展规模对职能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金融发展效率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负。究其原因在于存贷比反映的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效率,我国金融抑制的现象使得正规金融出现国有化的趋势[22],即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很多时候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并不如中小企业,导致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扭曲,金融发展效率低下,从而会负向影响产业专业化。金融发展深度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为正但不稳健显著,这是因为我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保险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故以保险深度来衡量的金融发展深度变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对职能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职能专业化是一种更为微观的分工形式,较高质量和深度的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职能专业化的提升。所以,就全国范围而言,产业专业化的提升主要依靠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而职能专业化的提升主要依靠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职能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地区生产的运输成本越低,促进了生产部门的相对扩大,从而降低地区的职能专业化水平。信息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所服务行业的相对集中,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生产的人员投入,从而提高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水平。工资对两者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这是因为地区的工资水平越高,劳动者在付出同等劳力的情况下更愿意去能获得更多报酬的地区工作,使该地区劳动力和产业进一步集聚[2],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就工资水平对职能部门的影响而言,虽然一个地区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同时影响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就业,但对生产部门的影响更大;生产部门由于要支付过高的工资使得其生产成本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工厂等生产活动的转移,所以工资的提高促进了地区职能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二) 分地区回归结果进一步分地区回归发现,金融发展对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估计结果见表2)。对于东部地区而言,金融发展规模对于其产业专业化的影响作用依然显著为正,但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金融发展规模对职能专业化影响不显著,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对东部地区的职能专业化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促使东部地区从产业专业化向职能专业化转变。其它影响因素对东部地区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的影响作用与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基本上一致。就中部地区而言,金融发展效率对其产业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但金融发展规模和深度等则显著促进了产业专业化的提升。因为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更为单一,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更有利于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对职能专业化的影响与东部地区一致,但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职能专业化水平。另外,信息基础设施和工资水平显著促进中部地区产业专业化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而言,金融发展对于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的影响基本上与中部地区一致,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显著促进了其产业专业化,工资水平的提高则明显有利于其地区职能专业化的提升。另外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对于产业专业化的正向影响明显要大于东部地区,应注重通过扩大金融发展规模来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而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对于职能专业化的正向影响则要大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东部地区职能专业化发展,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来促进东部地区职能专业化提升。四、结论与建议本文采用1995~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地区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水平,考察其发展趋势和特征,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专业化发展,而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都明显促进了职能专业化的提升。进一步对所有样本区分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进行回归发现,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金融发展规模对中西部地区产业专业化的促进作用明显要高于东部地区;而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对东部地区职能专业化水平的正向作用最大。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认为不同地区应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促进地区专业化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金融发展效率和深度的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则要更加注重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为产业专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一,推动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金融发展效率。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存贷款转化和配置资金方面的中介作用,且非正规金融所提供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多的服务于中小企业,提高资本利用率和金融发展效率。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相对较多,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更加有利于职能专业化发展。第二,进一步完善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虽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尤其是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债券等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中小板、创业板也相继推出,形成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后,我国保费收入规模迅速增长、保险公司数量增长明显,保险深度和密度都有显著提高,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效率还有待提高。所以,应健全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的机制和功能,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升我国东部地区的职能专业化水平。第三,中西部地区应该循序渐进地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为产业专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扶持,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实行与东部地区不同的监管和调控,以此来增强金融发展对产业专业化的作用机制。

注释:①苏红键、赵坚(2011)指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73和74大类, 741为企业管理服务,其中7411为企业管理机构,7412为投资与资产管理,7413为其他企业管理服务;另外,74大类下的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会议与展览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与管理部门的活动有较强关联性。因此,在缺乏企业管理人员数据的情况下,本文参考苏红键、赵坚(2011)的做法,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数代替企业管理人员数量。参考文献:[1]Massey D. In what sense a regional problem? [J]. Regional Studies, 1979, 13(2):233-243.[2]张建华,程文.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 [J].中国社会科学,2012,(1):76-97+207-208.[3]苏红键.空间分工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4]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sation in cities:why,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 [J]. Urban Studies, 2000, 37(3):533-555.[5]Imbs J, Wacziarg R. Stages of diversific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1):63-86.[6]Kolko J. Can I get some service he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e future of cities [J]. Harvard University Mimeo, 1999.[7]Bade F J, Laaser C F and Soltwedel R. Urban specializ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empirical findings for germany [R]. Kiel Working Paper, 2004:1215.[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57(2):343-370.[9]苏红键,赵坚. 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25-34.[10]He Q, Xue C and Zhu C.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atterns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regional evidence from china[R]. BOFIT Discussion Paper, 2014, No. 12/2014.[11]孙涛,陈童. 金融抑制型发展会阻碍区域市场整合吗――基于Krugman地区专业化指数的经验研究[J]. 西部金融,2015,(1):12-20.[12]Ernst E.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 [C].In Proceeding of the OENB Worksho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ystem: Where do we go? Where should we go”, 2003, (1):60-95.[13]Islamaj E.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sumption risk sharing [J]. 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4, 14(1):477-509[14]Svaleryd H, Vlachos J. Financial markets,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5, 49(1):113-144.[15]张旭,伍海华. 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1):52-56.[16]Kalemli O S, Srensen B E and Yosha O. Risk sharing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3):903-918.[17]杨国辉. 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8]李惠彬,张丽阳,曹国华. 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2011,(6):69-73.[19]孙武军,崔意英,赵明.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自北、上、广、深、苏五市的经验证据[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60.[20]Sen A K, Foster J E. On economic inequalit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1]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22]钱水土,江乐. 浙江区域金融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9,(10):62-67.(责任编辑:宁晓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