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篇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3-03

Abstract:As a student population of poor student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of their hearts on their school life, the fu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self-concept, to help poor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on poverty students build self-confidence, self-esteem and so eliminate build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lays an important contact. In this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start to explore self-concept for Poor Students of the guid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Poor Students;Self-concept;Mental Health

大学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学费用,生活困难的学生。贫困生是大学生群里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脱离原来的学习生活氛围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后,他们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带来心理冲击的一部分,而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和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贫困、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贫困生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内涵

“自我概念”是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提出的,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自我概念主要有5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自我是人格特征、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内心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对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资格的认知,考虑社会如何看自己,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社会自我也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理想中的“我”应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人行动的重要原因;反思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反馈层面,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看法。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依赖,强调了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尤其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而自尊和自信也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的成分。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的了解,自己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以及对自己客观理性全面的评价。

2 贫困生心理的一般特点

当今贫困生主要来自西北部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教育也比较落后,当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会面对多方面的不适应。

(1)自尊与自卑。“90后”一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家中的独身子女,贫困生也多是如此,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这些同学能够靠自己不断地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承载了父母、家人极大的希望,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由于家庭困难,经济来源受限,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社交上与其他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让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下岗职工家庭、无特殊劳动技能的残疾人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很容易自我怀疑,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下,贫困生容易逐渐对自己不满、变得患得患失。这种自卑的情绪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产生一种长时间的消极体验。

(2)虚荣与妒忌。除了自卑外,贫困生还容易产生妒忌的心理。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除了单一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看到其他条件好的同学可以穿名牌、用名牌,就会产生妒忌的心理,同时,能力强的同学能很快的适应各种活动,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追捧,一部分困难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很容易遭受其他同学的冷落,久而久之,这部分贫困生逐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怨天尤人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产生妒忌。还有部分贫困生耻于贫困,虚荣心较强,他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想办法兼职挣钱,或者用受资助的钱或者父母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追求享乐,企图消除与别人在经济上的差距,用物质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用金钱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3)焦虑与抑郁。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经济贫困形成较为自卑、敏感,为了弥补经济上的缺失,这些贫困生会更加的勤奋努力,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希望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的成功成才的渴望极其强烈,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患得患失,心急如焚,产生焦虑感。另外,大学的氛围比较轻松,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团体活动,相比那些有目标、有特长、有能力的同学,很多贫困生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展示自己,也不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长期的单调乏味、缺乏交流的生活也使得他们越来越内向,慢慢变得郁郁寡欢。

3 影响贫困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自我概念是伴随着个体成长逐渐构建起来的,而大学时期是个体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段的贫困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孩子的期望较大,通常给他们灌输了“出人投地”的思想;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尤其是自信、自尊这方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认可、积极的教育对子女的自信、独立等优秀品质的塑造有很多积极意义。

(2)个体的综合能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个人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一般性格开朗、乐观积极的贫困生能够更好的评价自我,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能积极面对,学习能力强的贫困生更容易养成自尊,同时也能够适应集体,发展自我。

(3)他人的反馈。在和同伴的学习交往中,同学老师的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贫困生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怎么样评价自己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反馈会让贫困生更加全面的看待自己,也能帮助贫困生树立进步的信心,相反,一些不恰当的评价反馈,让本来就敏感的困难生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4)社会舆论。外界的社会新闻、社会舆论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富二代、穷潘俊钡壬缁嵊呗鄱云独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揣摩社会如何看待自己、思考自己处于怎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4 贫困生自我概念的积极构建极其作用

自我概念的树立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客观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的心态、心理也可以促使贫困生逐步构建更好的自我概念。积极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贫困生是更加全面的认知自我、找到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也能帮助贫困生面对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无论是对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还是步入社会,都有积极的应道作用。

(1)正确的看待贫困,消除自卑。经济上的困难是贫困生面对的最大压力,也是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资源的短缺,贫困生很容易对“贫困”产生错误解读,认为贫困是可耻的,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说正确的看待贫困对大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概念的树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贫困生应该相信到“贫困”是暂时的,这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贫困不代表将来的贫困,其次,要认识到“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物质上的贫困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应该更多地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贫困生也应该意识到,虽然自己又暂时的经济困难,但是相比于更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还是幸运的,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接受生活的考研,勇敢的生活,用知识、文化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

(2)全面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贫困生全面的认识自我首先需要了解自我。当下困难生对自我的认知主要还是停留在“不如别人”:长相不如别人、穿衣搭配不如别人、自己的起点低学习赶不上其他同学上,很少有贫困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实在贫困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由于这方面很少被提及所以常常被忽略。比如:他们有耐力、受挫性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烈、学业抱负水平高、他们生活上更独立,比普通大学生能够自理等等。贫困生应该学会全面的看待自我,也要学会全面的评价他人,不要总着眼于自己的弱项,而是看到自身的长处,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摆脱自卑心理,树立信心。

(3)投身实践,检验自己。自我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在锻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接受客观的反馈,在实践中摸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社会或集体需要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能够胜任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些概念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更多的与同伴交流经验和思想,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他人的尊重;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也能让贫困生脚踏实地的专注于所做的事情,避免好高骛远,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妒忌和虚荣的心理。

(4)给予积极全面的回应,减轻焦虑。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于贫困生来说,积极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他们用更加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很多贫困生试图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回馈学校,在学习上他们格外的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格外的看重,所以,当贫困生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当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挫折,也要及时的给予关怀,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也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看待自身的方式,自我概念对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个体认知发展、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贫困生全面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从社会活动中去评价自己,这对大学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培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只有逐渐完善自我概念,贫困生才能更好的克服由于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而健康积极的心理,也能促使贫困生形成更好的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 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82.

篇2

分类号:G762

1 问题提出

党的十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他们虽然生理上接近成熟,但生活阅历、独立生活能力、对自身认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加之无法治愈的生理创伤,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李强等认为,听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会产生曲解,进而导致认知偏差,易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研究显示,与健听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受认知、人格特征、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用于描述难以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感、缺乏外向性思维的患者。具体而言,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用言语描述感情的能力;缺乏幻想;缺乏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在区分躯体感受和情绪状态过程中存在困难;囿于外界事物无关紧要的部分。伴随有述情障碍发生的心身疾病,如果不加以注意,会增加诊疗的难度。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人格基础。自我和谐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及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协调。近年来,自我和谐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如温子栋等对天津市5所高校学生的研究表明,低自我和谐的学生比高自我和谐的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偏差,自我与经验不一致以及个体为维护自我统一采取的防御反应,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此前的研究基本是在普通人群和心身疾病患者中实施的,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听障大学生的调查报告。

张燕平、吴师伟、范玉霞等分别以卫校学生、大学生、高中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可能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即个体的述情障碍可能会通过降低自我和谐水平进而损害身心健康,自我和谐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研究将以此为假设,以听障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和谐在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作用予以考察,并与健听大学生加以对照,以甄别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两所高校(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整群抽取听障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87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84%。其中,男生88人,女生80人;一年级94人,二年级74人;年龄介于17-22岁,平均年龄(21.66±2.57)岁。同时在两校抽取听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2.2 研究工具

2.2.1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包括难以识别情感、难以描述情感和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分别包含7、5、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4、5、10、18、19等5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程度越严重。各分量表的Cronbaeh α系数在0.581-0.739之间,分半信度在0.558~0.803之间。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85,听障大学生为0.792。

2.2.2 自我和谐量表(SCCS)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因子,分别有16、12、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对灵活性因子的12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与SCL-90有显著相关。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1,听障大学生为0.865。

2.2.3 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HQ-12)

共包括12个条目,积极和消极条目各半,采用4级评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分半信度系数为0.76,该量表与GHQ-28测量结果相关显著。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9,听障大学生为0.805。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将三份量表装订为成套问卷。正式施测前抽取少量听障大学生进行了预测试,发现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部分词句,因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问卷指导语、部分条目的文字表述和语法结构做了微调。施测时,由任课教师协助向学生解释填写方法和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健听大学生的施测过程与此相仿。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录入和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王登峰提出的标准(74分以下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分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对两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分组比较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三个量表的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且除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外,听障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也更高;在自我和谐的分布上,处于高分组的听障大学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即前者的述情障碍程度较后者严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3.2 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两类大学生各自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三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3.3 中介效应分析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在此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方法和程序拟合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以健听大学生为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述情障碍为预测变量,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5(p

听障大学生的分析结果见表5、图2。在第三步中,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由0.196降为0.076,不再显著(p>0.05),而自我和谐的回归系数显著(p

4 讨论

4.1 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

t检验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程度较健听大学生严重。受感觉通道所限,听障大学生在识别他人情感时较多依赖视觉线索,容易失之简单、片面;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又因词汇匮乏、刻板而难以描述清楚,造成他人理解困难。Kokkonen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述情障碍与儿童期的语言发展具有相关性。耳聋者以学语前聋居多,在该阶段还没有获得丰富的言语经验,与同龄人相比,后期的言语发展更显迟滞,相应地会造成描述和分析情感或情绪的能力低下。对于学语后性耳聋者,听觉缺陷同样会影响语言发展。而抽象思维发展迟缓,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使得听障学生看待问题时易表面化、单一化,难免会执着于事物的细枝末节。因此,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国内有学者发现,听障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情绪感知能力较差,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而情绪行为问题是他们主要的行为问题。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理解、表达和调控情绪。据此推测,述情障碍可能导致其中的部分功能受损,影响情绪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对消极情绪的理性调控,从而为冲动行为和行为的发生埋下祸根。鉴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这一假设还有待验证,但毋庸置疑,听障学生的情绪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自我和谐量表得分的分布来看,听障大学生全部处于中高分组,无人进入低分组,与健听大学生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他们自我和谐水平亟待提高。与同龄学生一样,听障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和谐状态稳定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听觉障碍,更多的是听觉缺陷招致的各种麻烦和现实阻碍,如渴望与人交往,但沟通不畅、人际关系受限;渴望参与集体活动并展现自我价值,但自身的先天不足使他们极为自卑、缺乏自信;渴望赢得满意的工作机会,但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屡屡碰壁;等等。自我与经验之间的矛盾,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概念不够灵活都会影响听障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程度。

本研究对两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听觉障碍引发的在沟通、学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通常被视为造成二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关心特殊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宣传和引导,减少社会公众对听障大学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为他们自立自强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无疑是建设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的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4.2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揭示,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即述情障碍越严重,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若在识别、描述情感上发生困难,情绪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外部和描述取向为主,则会引发高述情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达到自我和谐状态;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基础,其起伏变化情况又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各自独立的,在考虑了自我和谐的影响后,述情障碍能更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为最终拟合的回归方程R2值的提高(R2=0.047、0.046)。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影响机制不同,自我和谐在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听障大学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二是影响程度不同,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健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大于听障大学生(R2=0.152、0.084)。这种差异性也提示我们在对待两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既要看到共同点,又要注意到听障大学生的特殊性。健听大学生感官机能正常,接收外界信息较为全面和准确,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期望更高,一旦出现述情障碍症状,造成的社交焦虑、内心冲突、恐慌和无助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损害,且程度较为严重,而自我和谐的缓冲作用有限。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长期无声的生活环境中经过自我调适可能已对此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够接受和正视自己的缺陷,加上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同龄人之间“同病相怜”,故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太明显,需要通过自我和谐才能发挥作用。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和谐状况的出现和持续则是其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

宫火良以情绪信息加工可能存在的缺陷为出发点,提出了情绪心理表征、情绪表达态度、情绪理解和评估能力、情绪表达训练等四个可供干预的领域,以及情绪智力和书面表露两个述情障碍治疗的新视角。但此类方法多从对临床人群的研究实践中得出,对听障大学生适用性如何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要想更好地降低述情障碍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除却以往治疗述情障碍的心理动力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艺术疗法,还需要认识到自我和谐的关键性,促使个体逐渐提高自我和谐水平,调动自我的力量筑起心理防线。如,针对听障大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勇于面对现实,并逐步纠正错误信念和不合理期望,以培养平和心态、保持内心和谐、灵活适应环境。此外,在听障大学生中开展情绪管理策略的训练,提高他们捕捉和识别面部表情线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也不失为可行之策。总之,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

5 结论

篇3

摘 要: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关键词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3-03

1 引言

特殊结构家庭是指与一般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本研究中涉及到得主要有离异家庭及单亲家庭.对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经历了由“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到“危机- 弹性”的新视角转变.早期研究的“发展性缺失”理论、“严重影响说”与“有限影响说”基本上是把离异家庭儿童看作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只是关注离异家庭儿童和非离异家庭完整家庭儿童的差异,而“危机-弹性”视角转向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关注心理弹性在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证实.国外方面,McKee和Heather对30个儿童的研究发现,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相比,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更高.Gill Windle .Robert T等人[1]指出心理弹性能够调节不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对于维持幸福感以及抵抗不健康和痊愈具有重要价值.Muto和Takashi等[2]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的自我掌控维度与心理幸福感的个人成长维度相关.Ghimbulut等人[3]提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元胜任力能够帮助个体获得主观幸福感.Fredrickson等[4]调查了发现经历911袭击事件的纽约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积极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增长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国内方面,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者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7].

那么,心理弹性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研究将心理弹性作为重要的影响变量引入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并假设:如果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具备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可能会最终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苗元江提出的“综合幸福感”的概念,探索心理弹性对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比较特殊,因此由工会牵头,班主任、辅导员上报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然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以邀请卡的形式邀请学生来参加测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事项,正式施测采用双盲设计.共有578名特殊结构子女参加调查,其中男生256人,女生322人,文科专业的326人,理工科252人,大一268人,大二204人,大三106人.

2.2 工具与材料

2.2.1 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

本探究采用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这个问卷共有51个项目,前50题采用Likert7级计分,包括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其中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有六个维度,分别是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最后一题是自述幸福感,采用1-9级计分.

2.2.2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AS)

研究所用的心理弹性问卷是高登峰[8]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引用的由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SA)》,该问卷共有33题,包含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等五个因子.问卷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

2.3 研究方法

采用集体实测,由研究者组织进行,让被试填写纸质问卷.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初步分析

统计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除了负性情感之外,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样,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其因子均高于理论中值.

3.2 高低心理弹性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幸福感差异

将所测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总分的前27%和后27%,划分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差异检查发现高心理弹性组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

3.3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相关

相关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集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越高.

3.4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综合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不是很理想,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方程,社会资源、自我效能、社会能力依次进入心理性幸福感方程,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会资源依次进入自述幸福感方程.其中,心理弹性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的11.3.4%,心理幸福感变异的19.9%,自述幸福感变异的18.4%.

4 讨论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提升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学科,因此,探讨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讨出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就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危机-弹性”的新视角.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并没有完全因为家庭变故而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危机-弹性”的视角,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调查了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对心理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等三种保护性资源的运用能力.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发现高低心理弹性组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子女,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相关分析也发现,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指数越高,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虽然特殊家庭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与完整家庭相比,特殊结构家庭需要通过双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能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是可以化危机为“优势”.本研究的结果再次印证了心理弹性在特殊家庭结构子女成长的中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了“危机-弹性”理论.

另外,分析心理弹性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弹性的不同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的而影响作用不一样.家庭凝聚力及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源、自我效能及社会能力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及社会资源对自述幸福感影响较大.这就为提高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的心理弹性因子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ill Windle,Robert T. Woods,David A. Markland.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 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 Happiness Stud.2010,11,(6):763-777.

〔2〕Muto,Takashi,Ishige,Midori.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Expectan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cing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53(3):356-367.

〔3〕Ghimbulut,Oana;Ratiu,Lucia;Opre,Adrian. Achieving resilience despite emotional instability.Cognitie,Creier,Comportament/Cognition,Brain,Behavior.2012,16,(3):465-480.

〔4〕Fredrickson B L, TugadeM M,Waugh C E, et a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4(2):365-376.

〔5〕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河北师范人学,200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身心健康方面不容乐观,繁重的工作和源源不断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而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与个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自身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幸福感维度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1 现状

1.1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有关,男性在家庭中往往扮演“顶梁柱”的角色,且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往往也高于女性,因此来自于家庭、职场等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很简单,只需要她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处理家务以及相夫教子上,同时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相比男性而言要小很多,把“朝九晚五”的本职工作做好就够了,而且高校教师这个身份足以让女性教师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这使得她们较男性而言更容易满足,因此女性群体的自我价值高于男性群体。

1.2 男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低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一般认为,女性由于承担更多的是家庭照料之类的角色,而且女性往往对生活都进行细腻关注,这些都使得女性更愿意体验和表达情感,比男性在情感体验上更为敏感,因此在正性情感的表达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3 女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高于男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

在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男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低于女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专家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对自身不好或自己难以控制的事件时,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她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抵消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的生活相对要积极美好,那么女性比男性更能体会到强烈的幸福。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女性群体较男性群体而言无论从生存压力还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压力要轻松,所以在自述幸福感的比较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4 幸福感与职称有关

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前高校里的职称竞争很激烈,尽管职称是在教师中的一种评比方式,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更是社会地位的体现。由于此原因,初级教师与正教授在人们心中有着天壤之别,初级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其他教师和学生面前低人一等,很多初级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努力着向教授这个目标迈进,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参与相关课题、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直到晋升为正教授那天这些压力才会真正释放,同样的中级、副教授的焦虑水平也是如此。

2 建议

2.1学校加强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有必要设立相关高校中老年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保证高校中老年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2 加强与扩大高校中老年教师身心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举行高校教师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个别教师诸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从思想上提高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2.3 保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定期进行体检

把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定期体检落实到位,针对体检的每一项都严格把关,严厉杜绝“走过场”的行为。针对中老年体育教师可能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慢性病要认真进行检查,同时在日常饮食、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2.4 提供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

改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针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合理引导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高校中老年教师提供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培养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2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一世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它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全新的概念: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积极特质的新型学科,必须完成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态度、科学的行动,解释与实践心理学。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

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 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越来越多的纳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强调正向能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么是幸福,关注学生的正向体验,而非心理疾病方面。关注学生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

其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并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或是一次咨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课程体系架构共同参与、协同支持。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由专人来完成”的错误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以及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