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篇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3-03

Abstract:As a student population of poor student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of their hearts on their school life, the fu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self-concept, to help poor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on poverty students build self-confidence, self-esteem and so eliminate build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lays an important contact. In this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start to explore self-concept for Poor Students of the guid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Poor Students;Self-concept;Mental Health

大学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学费用,生活困难的学生。贫困生是大学生群里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脱离原来的学习生活氛围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后,他们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带来心理冲击的一部分,而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和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贫困、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贫困生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内涵

“自我概念”是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提出的,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自我概念主要有5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自我是人格特征、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内心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对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资格的认知,考虑社会如何看自己,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社会自我也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理想中的“我”应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人行动的重要原因;反思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反馈层面,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看法。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依赖,强调了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尤其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而自尊和自信也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的成分。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的了解,自己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以及对自己客观理性全面的评价。

2 贫困生心理的一般特点

当今贫困生主要来自西北部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教育也比较落后,当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会面对多方面的不适应。

(1)自尊与自卑。“90后”一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家中的独身子女,贫困生也多是如此,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这些同学能够靠自己不断地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承载了父母、家人极大的希望,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由于家庭困难,经济来源受限,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社交上与其他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让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下岗职工家庭、无特殊劳动技能的残疾人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很容易自我怀疑,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下,贫困生容易逐渐对自己不满、变得患得患失。这种自卑的情绪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产生一种长时间的消极体验。

(2)虚荣与妒忌。除了自卑外,贫困生还容易产生妒忌的心理。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除了单一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看到其他条件好的同学可以穿名牌、用名牌,就会产生妒忌的心理,同时,能力强的同学能很快的适应各种活动,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追捧,一部分困难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很容易遭受其他同学的冷落,久而久之,这部分贫困生逐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怨天尤人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产生妒忌。还有部分贫困生耻于贫困,虚荣心较强,他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想办法兼职挣钱,或者用受资助的钱或者父母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追求享乐,企图消除与别人在经济上的差距,用物质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用金钱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3)焦虑与抑郁。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经济贫困形成较为自卑、敏感,为了弥补经济上的缺失,这些贫困生会更加的勤奋努力,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希望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的成功成才的渴望极其强烈,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患得患失,心急如焚,产生焦虑感。另外,大学的氛围比较轻松,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团体活动,相比那些有目标、有特长、有能力的同学,很多贫困生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展示自己,也不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长期的单调乏味、缺乏交流的生活也使得他们越来越内向,慢慢变得郁郁寡欢。

3 影响贫困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自我概念是伴随着个体成长逐渐构建起来的,而大学时期是个体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段的贫困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孩子的期望较大,通常给他们灌输了“出人投地”的思想;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尤其是自信、自尊这方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认可、积极的教育对子女的自信、独立等优秀品质的塑造有很多积极意义。

(2)个体的综合能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个人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一般性格开朗、乐观积极的贫困生能够更好的评价自我,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能积极面对,学习能力强的贫困生更容易养成自尊,同时也能够适应集体,发展自我。

(3)他人的反馈。在和同伴的学习交往中,同学老师的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贫困生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怎么样评价自己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反馈会让贫困生更加全面的看待自己,也能帮助贫困生树立进步的信心,相反,一些不恰当的评价反馈,让本来就敏感的困难生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4)社会舆论。外界的社会新闻、社会舆论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富二代、穷潘俊钡壬缁嵊呗鄱云独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揣摩社会如何看待自己、思考自己处于怎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4 贫困生自我概念的积极构建极其作用

自我概念的树立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客观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的心态、心理也可以促使贫困生逐步构建更好的自我概念。积极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贫困生是更加全面的认知自我、找到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也能帮助贫困生面对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无论是对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还是步入社会,都有积极的应道作用。

(1)正确的看待贫困,消除自卑。经济上的困难是贫困生面对的最大压力,也是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资源的短缺,贫困生很容易对“贫困”产生错误解读,认为贫困是可耻的,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说正确的看待贫困对大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概念的树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贫困生应该相信到“贫困”是暂时的,这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贫困不代表将来的贫困,其次,要认识到“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物质上的贫困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应该更多地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贫困生也应该意识到,虽然自己又暂时的经济困难,但是相比于更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还是幸运的,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接受生活的考研,勇敢的生活,用知识、文化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

(2)全面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贫困生全面的认识自我首先需要了解自我。当下困难生对自我的认知主要还是停留在“不如别人”:长相不如别人、穿衣搭配不如别人、自己的起点低学习赶不上其他同学上,很少有贫困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实在贫困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由于这方面很少被提及所以常常被忽略。比如:他们有耐力、受挫性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烈、学业抱负水平高、他们生活上更独立,比普通大学生能够自理等等。贫困生应该学会全面的看待自我,也要学会全面的评价他人,不要总着眼于自己的弱项,而是看到自身的长处,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摆脱自卑心理,树立信心。

(3)投身实践,检验自己。自我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在锻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接受客观的反馈,在实践中摸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社会或集体需要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能够胜任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些概念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更多的与同伴交流经验和思想,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他人的尊重;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也能让贫困生脚踏实地的专注于所做的事情,避免好高骛远,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妒忌和虚荣的心理。

(4)给予积极全面的回应,减轻焦虑。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于贫困生来说,积极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他们用更加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很多贫困生试图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回馈学校,在学习上他们格外的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格外的看重,所以,当贫困生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当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挫折,也要及时的给予关怀,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也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看待自身的方式,自我概念对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个体认知发展、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贫困生全面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从社会活动中去评价自己,这对大学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培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只有逐渐完善自我概念,贫困生才能更好的克服由于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而健康积极的心理,也能促使贫困生形成更好的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 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82.

篇2

分类号:G762

1 问题提出

党的十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他们虽然生理上接近成熟,但生活阅历、独立生活能力、对自身认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加之无法治愈的生理创伤,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李强等认为,听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会产生曲解,进而导致认知偏差,易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研究显示,与健听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受认知、人格特征、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用于描述难以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感、缺乏外向性思维的患者。具体而言,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用言语描述感情的能力;缺乏幻想;缺乏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在区分躯体感受和情绪状态过程中存在困难;囿于外界事物无关紧要的部分。伴随有述情障碍发生的心身疾病,如果不加以注意,会增加诊疗的难度。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人格基础。自我和谐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及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协调。近年来,自我和谐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如温子栋等对天津市5所高校学生的研究表明,低自我和谐的学生比高自我和谐的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偏差,自我与经验不一致以及个体为维护自我统一采取的防御反应,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此前的研究基本是在普通人群和心身疾病患者中实施的,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听障大学生的调查报告。

张燕平、吴师伟、范玉霞等分别以卫校学生、大学生、高中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可能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即个体的述情障碍可能会通过降低自我和谐水平进而损害身心健康,自我和谐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研究将以此为假设,以听障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和谐在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作用予以考察,并与健听大学生加以对照,以甄别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两所高校(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整群抽取听障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87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84%。其中,男生88人,女生80人;一年级94人,二年级74人;年龄介于17-22岁,平均年龄(21.66±2.57)岁。同时在两校抽取听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2.2 研究工具

2.2.1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包括难以识别情感、难以描述情感和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分别包含7、5、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4、5、10、18、19等5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程度越严重。各分量表的Cronbaeh α系数在0.581-0.739之间,分半信度在0.558~0.803之间。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85,听障大学生为0.792。

2.2.2 自我和谐量表(SCCS)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因子,分别有16、12、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对灵活性因子的12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与SCL-90有显著相关。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1,听障大学生为0.865。

2.2.3 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HQ-12)

共包括12个条目,积极和消极条目各半,采用4级评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分半信度系数为0.76,该量表与GHQ-28测量结果相关显著。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9,听障大学生为0.805。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将三份量表装订为成套问卷。正式施测前抽取少量听障大学生进行了预测试,发现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部分词句,因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问卷指导语、部分条目的文字表述和语法结构做了微调。施测时,由任课教师协助向学生解释填写方法和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健听大学生的施测过程与此相仿。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录入和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王登峰提出的标准(74分以下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分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对两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分组比较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三个量表的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且除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外,听障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也更高;在自我和谐的分布上,处于高分组的听障大学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即前者的述情障碍程度较后者严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3.2 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两类大学生各自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三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3.3 中介效应分析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在此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方法和程序拟合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以健听大学生为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述情障碍为预测变量,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5(p

听障大学生的分析结果见表5、图2。在第三步中,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由0.196降为0.076,不再显著(p>0.05),而自我和谐的回归系数显著(p

4 讨论

4.1 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

t检验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程度较健听大学生严重。受感觉通道所限,听障大学生在识别他人情感时较多依赖视觉线索,容易失之简单、片面;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又因词汇匮乏、刻板而难以描述清楚,造成他人理解困难。Kokkonen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述情障碍与儿童期的语言发展具有相关性。耳聋者以学语前聋居多,在该阶段还没有获得丰富的言语经验,与同龄人相比,后期的言语发展更显迟滞,相应地会造成描述和分析情感或情绪的能力低下。对于学语后性耳聋者,听觉缺陷同样会影响语言发展。而抽象思维发展迟缓,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使得听障学生看待问题时易表面化、单一化,难免会执着于事物的细枝末节。因此,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国内有学者发现,听障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情绪感知能力较差,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而情绪行为问题是他们主要的行为问题。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理解、表达和调控情绪。据此推测,述情障碍可能导致其中的部分功能受损,影响情绪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对消极情绪的理性调控,从而为冲动行为和行为的发生埋下祸根。鉴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这一假设还有待验证,但毋庸置疑,听障学生的情绪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自我和谐量表得分的分布来看,听障大学生全部处于中高分组,无人进入低分组,与健听大学生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他们自我和谐水平亟待提高。与同龄学生一样,听障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和谐状态稳定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听觉障碍,更多的是听觉缺陷招致的各种麻烦和现实阻碍,如渴望与人交往,但沟通不畅、人际关系受限;渴望参与集体活动并展现自我价值,但自身的先天不足使他们极为自卑、缺乏自信;渴望赢得满意的工作机会,但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屡屡碰壁;等等。自我与经验之间的矛盾,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概念不够灵活都会影响听障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程度。

本研究对两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听觉障碍引发的在沟通、学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通常被视为造成二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关心特殊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宣传和引导,减少社会公众对听障大学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为他们自立自强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无疑是建设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的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4.2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揭示,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即述情障碍越严重,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若在识别、描述情感上发生困难,情绪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外部和描述取向为主,则会引发高述情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达到自我和谐状态;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基础,其起伏变化情况又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各自独立的,在考虑了自我和谐的影响后,述情障碍能更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为最终拟合的回归方程R2值的提高(R2=0.047、0.046)。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影响机制不同,自我和谐在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听障大学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二是影响程度不同,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健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大于听障大学生(R2=0.152、0.084)。这种差异性也提示我们在对待两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既要看到共同点,又要注意到听障大学生的特殊性。健听大学生感官机能正常,接收外界信息较为全面和准确,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期望更高,一旦出现述情障碍症状,造成的社交焦虑、内心冲突、恐慌和无助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损害,且程度较为严重,而自我和谐的缓冲作用有限。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长期无声的生活环境中经过自我调适可能已对此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够接受和正视自己的缺陷,加上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同龄人之间“同病相怜”,故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太明显,需要通过自我和谐才能发挥作用。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和谐状况的出现和持续则是其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

宫火良以情绪信息加工可能存在的缺陷为出发点,提出了情绪心理表征、情绪表达态度、情绪理解和评估能力、情绪表达训练等四个可供干预的领域,以及情绪智力和书面表露两个述情障碍治疗的新视角。但此类方法多从对临床人群的研究实践中得出,对听障大学生适用性如何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要想更好地降低述情障碍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除却以往治疗述情障碍的心理动力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艺术疗法,还需要认识到自我和谐的关键性,促使个体逐渐提高自我和谐水平,调动自我的力量筑起心理防线。如,针对听障大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勇于面对现实,并逐步纠正错误信念和不合理期望,以培养平和心态、保持内心和谐、灵活适应环境。此外,在听障大学生中开展情绪管理策略的训练,提高他们捕捉和识别面部表情线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也不失为可行之策。总之,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

5 结论

篇3

摘 要: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关键词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3-03

1 引言

特殊结构家庭是指与一般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本研究中涉及到得主要有离异家庭及单亲家庭.对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经历了由“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到“危机- 弹性”的新视角转变.早期研究的“发展性缺失”理论、“严重影响说”与“有限影响说”基本上是把离异家庭儿童看作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只是关注离异家庭儿童和非离异家庭完整家庭儿童的差异,而“危机-弹性”视角转向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关注心理弹性在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证实.国外方面,McKee和Heather对30个儿童的研究发现,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相比,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更高.Gill Windle .Robert T等人[1]指出心理弹性能够调节不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对于维持幸福感以及抵抗不健康和痊愈具有重要价值.Muto和Takashi等[2]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的自我掌控维度与心理幸福感的个人成长维度相关.Ghimbulut等人[3]提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元胜任力能够帮助个体获得主观幸福感.Fredrickson等[4]调查了发现经历911袭击事件的纽约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积极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增长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国内方面,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者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7].

那么,心理弹性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研究将心理弹性作为重要的影响变量引入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并假设:如果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具备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可能会最终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苗元江提出的“综合幸福感”的概念,探索心理弹性对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比较特殊,因此由工会牵头,班主任、辅导员上报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然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以邀请卡的形式邀请学生来参加测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事项,正式施测采用双盲设计.共有578名特殊结构子女参加调查,其中男生256人,女生322人,文科专业的326人,理工科252人,大一268人,大二204人,大三106人.

2.2 工具与材料

2.2.1 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

本探究采用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这个问卷共有51个项目,前50题采用Likert7级计分,包括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其中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有六个维度,分别是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最后一题是自述幸福感,采用1-9级计分.

2.2.2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AS)

研究所用的心理弹性问卷是高登峰[8]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引用的由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SA)》,该问卷共有33题,包含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等五个因子.问卷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

2.3 研究方法

采用集体实测,由研究者组织进行,让被试填写纸质问卷.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初步分析

统计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除了负性情感之外,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样,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其因子均高于理论中值.

3.2 高低心理弹性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幸福感差异

将所测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总分的前27%和后27%,划分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差异检查发现高心理弹性组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

3.3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相关

相关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集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越高.

3.4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综合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不是很理想,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方程,社会资源、自我效能、社会能力依次进入心理性幸福感方程,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会资源依次进入自述幸福感方程.其中,心理弹性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的11.3.4%,心理幸福感变异的19.9%,自述幸福感变异的18.4%.

4 讨论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提升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学科,因此,探讨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讨出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就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危机-弹性”的新视角.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并没有完全因为家庭变故而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危机-弹性”的视角,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调查了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对心理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等三种保护性资源的运用能力.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发现高低心理弹性组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子女,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相关分析也发现,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指数越高,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虽然特殊家庭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与完整家庭相比,特殊结构家庭需要通过双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能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是可以化危机为“优势”.本研究的结果再次印证了心理弹性在特殊家庭结构子女成长的中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了“危机-弹性”理论.

另外,分析心理弹性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弹性的不同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的而影响作用不一样.家庭凝聚力及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源、自我效能及社会能力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及社会资源对自述幸福感影响较大.这就为提高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的心理弹性因子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ill Windle,Robert T. Woods,David A. Markland.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 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 Happiness Stud.2010,11,(6):763-777.

〔2〕Muto,Takashi,Ishige,Midori.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Expectan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cing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53(3):356-367.

〔3〕Ghimbulut,Oana;Ratiu,Lucia;Opre,Adrian. Achieving resilience despite emotional instability.Cognitie,Creier,Comportament/Cognition,Brain,Behavior.2012,16,(3):465-480.

〔4〕Fredrickson B L, TugadeM M,Waugh C E, et a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4(2):365-376.

〔5〕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河北师范人学,200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身心健康方面不容乐观,繁重的工作和源源不断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而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与个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自身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幸福感维度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1 现状

1.1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有关,男性在家庭中往往扮演“顶梁柱”的角色,且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往往也高于女性,因此来自于家庭、职场等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很简单,只需要她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处理家务以及相夫教子上,同时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相比男性而言要小很多,把“朝九晚五”的本职工作做好就够了,而且高校教师这个身份足以让女性教师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这使得她们较男性而言更容易满足,因此女性群体的自我价值高于男性群体。

1.2 男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低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一般认为,女性由于承担更多的是家庭照料之类的角色,而且女性往往对生活都进行细腻关注,这些都使得女性更愿意体验和表达情感,比男性在情感体验上更为敏感,因此在正性情感的表达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3 女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高于男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

在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男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低于女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专家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对自身不好或自己难以控制的事件时,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她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抵消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的生活相对要积极美好,那么女性比男性更能体会到强烈的幸福。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女性群体较男性群体而言无论从生存压力还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压力要轻松,所以在自述幸福感的比较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4 幸福感与职称有关

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前高校里的职称竞争很激烈,尽管职称是在教师中的一种评比方式,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更是社会地位的体现。由于此原因,初级教师与正教授在人们心中有着天壤之别,初级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其他教师和学生面前低人一等,很多初级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努力着向教授这个目标迈进,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参与相关课题、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直到晋升为正教授那天这些压力才会真正释放,同样的中级、副教授的焦虑水平也是如此。

2 建议

2.1学校加强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有必要设立相关高校中老年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保证高校中老年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2 加强与扩大高校中老年教师身心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举行高校教师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个别教师诸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从思想上提高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2.3 保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定期进行体检

把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定期体检落实到位,针对体检的每一项都严格把关,严厉杜绝“走过场”的行为。针对中老年体育教师可能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慢性病要认真进行检查,同时在日常饮食、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2.4 提供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

改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针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合理引导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高校中老年教师提供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培养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2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一世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它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全新的概念: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积极特质的新型学科,必须完成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态度、科学的行动,解释与实践心理学。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

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 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越来越多的纳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强调正向能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么是幸福,关注学生的正向体验,而非心理疾病方面。关注学生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

其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并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或是一次咨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课程体系架构共同参与、协同支持。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由专人来完成”的错误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以及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篇6

《儒林外史》中有则妇孺皆知的故事,说的是范进数十年寒窗苦读后终于中了单人,听到喜讯后的他竟突然狂呼狂笑、痰迷心窍而“发癫”。这则本意是讽刺科举制度的笑话在现代教育心理医学上却有着另外一番意义,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心理障碍现象,而更是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20%―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比例则高达35%―45%。而对那些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一比例更高。学生心理障碍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时让人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熟视无睹,直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时才幡然悔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就有高达5%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染上此病。这种心理障碍表现出的是受到学习挫折或精神刺激后情绪严重低落、寡言少语、生活态度消沉,对学习缺乏兴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爱活动、老是觉得事事不如意,前途渺茫,常自述心情都在“发霉”。家长和学生本人常常认为这只不过是心情不好而已,过一阵子就自然好了。然而,即使没有真正不顺心的事,患上抑郁症的学生那“发霉”的心情仍不能排遣,以后还会逐步发展为自怨自艾、自责自罪、小题大作,常常认为自己有错甚至有罪,应自杀以赎罪。这种抑郁情绪晨重晚轻。尽管大多数患抑郁症的学生只是表现为情绪抑郁、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仍有部分学生会在面临重大困难时或遭受严重挫折后症状突然加重,甚至出现离家出走、严重者有自杀企图等极端行为。

抑郁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自我压抑以及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些性格内向、缺少感情交流、体弱多病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特别是女性中学生更容易患上此病。抑郁症的发生及表现过程一般比较缓慢,作为家长和老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外,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掌握他们的情绪变化、准确判断并及时介入,阻止病情恶化。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出现长时间的情绪抑郁,而且对下面9个问题中的5个做了肯定回答并持续两周不能恢复,就必须及时做心理治疗,以免发生意外。(1)是否觉得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感到压抑、失望;(2)是否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失去兴趣;(3)是否最近胖了或瘦了很多;(4)是否比平时睡得多了或少了;(5)是否为了自己不能安静下来而心烦或说话比以前更慢了;(6)是否长期感到疲倦或做事有心无力;(7)是否每天都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或有负疚感;(8)是否觉得自己无法正常思考,无法集中精力;(9)是否反复思考死的问题或想过自杀。

有抑郁症倾向或患上抑郁症的学生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克服抑郁情绪的信心;课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寻找能让你乐在其中的活动,重树对生活的兴趣,寻找能坦诚交流的伙伴,敢于向别人诉说烦恼,及时消除不良想法,达到心理平衡;注意把握自我的心灵谈话,不向内心输入消极有害的信息;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些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学生不妨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也许就在这不知不觉中,那“发霉”的心情就悄然烟消云散,而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仍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信心百倍地迎接各种挑战。

篇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0

1 原因分析

通过对乐山职业技术学院SCL-90测试得分在200分~239分之间的同学进行集体访谈,总结归类得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原因:

1.1 学习问题

1.1.1 学习困难

护理系同学对这个问题反应较多。很多高中读文科的同学在学习一些专业课的时候有很大困难,像人体解剖、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等。

同时,有同学反映他的学习压力还来自于本身家境不怎么好,怕挂科影响以后国家助学赞助。

1.1.2 学习方式突变

学生对于学习很迷茫。高中时都是由老师安排学习时间。但现在下了课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而且总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

1.1.3 学习与工作的冲突

有同学反映,他很喜欢在学生会的工作,但是有些活动或会议是在上课时间开展的,这时如果去参加活动,课程就落下了,如果去上课,能力又得不到锻炼,这个时候就很矛盾、很纠结。

1.1.4 学习氛围

有同学反映,学校缺乏学习及学术氛围,下了课很少有人在教室里自习,自己一个人自习就觉得怪怪的,所以也出去玩了。

还有同学反映,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及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外,并没有一些专业类及交流类的讲座,感觉没有大学的学术氛围。

1.1.5 课程安排

师兄师姐给同学们做过一些经验交流,有些就告诉他们现在学习的课程与将来的工作是毫无关系的。学生很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还让他们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的东西,有些同学认为学的专业与安排的课程看起来一点关联都没有,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1.2 人际关系

1.2.1 人际关系适应

有些同学认为大学的人际关系相比于高中时复杂了许多,感觉人心隔肚皮,再也找不到像高中时那样的知心朋友了,大家都只是点头之交,有时候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扰时,也不知道该跟谁倾诉,会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刚入学的新生普遍感到有种陌生人的隔膜感,难以达到信任的心理沟通。在测验中“感到孤独”、“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等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这也是人际关系敏感这个项目高居阳性因子检出率首位的原因。

有些迷恋网络及网游的同学反映,不知道如何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迷恋网络的同学,可以和网上的朋友或恋人交往得十分融洽,但在现实生活却不知如何与他人共处;还有些同学在游戏中能够如鱼得水,但却不知如何应付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就会觉得还是游戏中好。这些同学因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网络,因此他们还面临着学习的压力。

1.2.2 异往

在一些机械类专业中,由于男女比例失调,男同学普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班里与男生打交道的时候非常自如,但却不知如何与异往。

1.2.3 与辅导员关系

辅导员与个别学生关系过于密切,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公平感。而评分等级制度让有些辅导员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忽视班级建设,只关心分数,使得辅导员与班级的同学关系紧张,同学们表示很有压力。

2 工作措施与建议

2.1 团体辅导

对于轻度症状的学生,学院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丰富其课余生活。

2.1.1 学习工作坊

针对我院护理专业的文科生同学,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坊,首先让同学们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刚开始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很正常,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其次,请理科的同学推荐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2.1.2 人际关系工作坊

针对同学们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的工作坊,把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的同学集中到一个团体中进行工作,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还有别人跟自己一样,缓解一部分压力,再针对不同问题由同学们共同探讨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2.2 个别咨询

对于中重度症状的学生,个别辅导是最主要的方式。同时,对于这些学生在进行预约咨询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本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对于分数超过240分的同学进行个别跟踪访谈,逐个预约,进行个别咨询,了解其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现在学习生活状况,听取其自述,找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及追踪;对于确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心理疾病者,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将及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以及向学校领导的汇报工作,同时转介专业精神科进行治疗。

这就要求学院加快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步伐,健全组织架构,完善院系两级心理咨询室的各项设施,配齐工作人员及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2.3 开设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传授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适。

2.4 专题讲座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在大学新生中举办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和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座。同时,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我院应加强校内外专家交流,开展各种专业性及交流性的讲座。

2.5 心理专栏

利用校园宣传版开辟心理专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可以采用举办宣传版报展览和比赛,观看心理电影,开通校园心理广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测量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10-02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University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XU Ruo-lan*, GUO Zhao-hui.*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epressive emotion and depression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thods

130 undergraduates with mental troubles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while 100 students at the same university were chosen by random as control group. SCL-90, SCCS, SAS and SDC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indices according to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and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ny more between them. It suggested the psycho-condi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positive.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crisis intervention at university, which makes sense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cogni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Cognitive therapy;Behavior therapy;Crisis intervention;Students

心理危机干预是近年来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能力,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及抑郁症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关注的重点对象。认知行为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等创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导致个体情绪混乱、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得到矫正和改变,情绪和行为上就会相应好转,危机得以缓解[1]。本次团体辅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负性情绪调适,以探讨认识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此次团体辅导是在“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课题背景下开展的。2005年3月课题通过公开招募,在成都理工大学内选择了130名存在一定心理困扰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新生适应、人际沟通、考试焦虑、职业生涯规划等不同角度组织11个辅导小组,进行了近1 a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另外随机选取校内3个班100名学生作为课题研究的对照组。

情绪调适小组是11个辅导小组之一。在招募会谈中,选取6名自述有过较多抑郁情绪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4名;2名学生自述曾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曾经服抗抑郁药物;3名学生曾有过较强的自杀念头;另有教师1名,作为本组组长。

1.2 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前后,对辅导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量表包括SCL-90、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情绪调适小组还单独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干预前后测试。辅导组和对照组都接受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了5次大型讲座。情绪调适小组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参加公选课“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情绪、情商的理论和情绪调适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活动在课堂内学习和完成,并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团体辅导过程,依次按“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反馈调整”顺序组织活动[2-5],小组活动分为8次,每周1次,一次2~4 h,有的小组成员又个别辅导3~8次。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小组,进行SDS前测;(2)玫瑰之旅―情绪体验、情绪自觉;(3)开展“谁控制我们的情绪”、“主观和客观”的活动[6],介绍艾里斯的“ABC理论”,让成员们将平常的想法分为理性想法(积极的、正向性的)和非理性想法(消极的、负性的),并尝试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4)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帮助小组成员认识到不合逻辑的或非理性的信念是情绪痛苦和交往冲突的基础;(5)重建积极的、合理的信念,学习评价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放弃对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代之以理性的、积极的人生观,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和信念[7];(6)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表述体验、宣泄情绪、分享感受、角色扮演等,其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训练,学习情绪的适时适地适当表达;(7)小组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学习制作提醒卡技术,鼓励学生抵御外来的伤害和攻击,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8)小组总结,并进行后测。

2 结果

团体辅导结束后,情绪调适小组和其他辅导小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了后测,结果见表1,2。

在前测中,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近1 a的辅导,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辅导组自身的前、后测来看,除了躯体化、敌对和其他3个指标没有显著改善以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

在SCCS前测中,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的灵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后测中,虽然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的灵活性上,辅导组已显著高于对照组。辅导组后测中,各指标均优于前测,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达到统计学水平。

在SAS前测中,辅导组焦虑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中,辅导组焦虑均分低于对照组;辅导组自身后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自身前测水平。

情绪调适小组在辅导前后还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后,6名学生的抑郁得分均有所下降。

3 讨论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辅导中的应用,干预前、后小组成员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在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缓解抑郁、调适情绪、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缓解情绪障碍。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能够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使情绪得以疏导,抑郁症状明显好转。(2)促进认知功能完善。小组辅导对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的认识和修正,实际上是发展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看待人生。在小组里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开放自我,重塑自我,进而改变原来绝对的表述,变为能被接受的客观的表述。(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原认为自己主动与同学交往会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学会交往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在交往中,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适应了环境,在学校、班里和家里逐渐有了安全感。(4)在小组中意识到并矫正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现实生活中的调整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对小组中有的学生继续进行个别辅导,和他们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巩固新的核心信念,调整负性自动思维。另外,团体辅导的疗效能持续多久,还有待于追踪调查。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整合深化,强化了危机干预的效果。笔者在辅导中感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很多的困扰和痛苦,但他们乐于接受帮助,有能力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了,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4 参考文献

[1] LDJUDITH SB.翟书涛,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45.

[2] 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香港商务,2000:25-28.

[3] 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8.

[4] 李靖.认知行为取向危机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66-268.

[5] 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6-29.

篇9

当代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身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适应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盼子成龙成凤的压力,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便得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很大,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大。

学校实施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班主任又是班级直接管理者,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班主任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心发展状况都应非常了解,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而班主任平时也可能不自觉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效果也有限,我们应该有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当中去。

一、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在班级管理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工作中就要及时观察和总结。我发现班上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责备型

学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2.身体状况差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这种现象尤其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出现较多。

3.情绪易激动

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4.学习及考试焦虑

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有两位女生因此而离家出走。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

5.人际交往焦虑

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6.孤独倾向

常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这位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主要成因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身觉得同学看不起形成的,另外是因为本身的性格缺陷问题。

二、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针对班上以上这些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针对性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

1.主题鲜明的班会课,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通过平时的观察,及时发现班上有以上心理不健康表现的学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班会,比如开展讨论如何才使自己心理健康,人格更美的班会;在处理两代人的心理的隔阂――代沟时,特意为班上开了一个以亲子之间为主题的情境短剧表演班会。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

2.班上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我针对班上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举办了专题讲座(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心理,驾御自己的情绪;异性之间交往应该注意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飞翔一创新思维等),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同时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自我排忧解难,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达到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师生通过周记交流

高中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和发展,身心快速发展中却时有矛盾和困惑,再加上高考激烈的竞争压力,急需得到心理卫生教育指导,而学生又常常不愿轻易将心理的困惑和矛盾展示出来,而是闷在心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注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活动在其心理中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反映,除了事前作出积极的预测外,可以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学生当时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调整,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使班级健康有序地发展。例如高二文理分班,重新组合的班级,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每个同学心理适应方面都面临一次考验,因此各种心理情绪在周记中反映出来:有的反映出孤独压抑的情绪;有的同学整天独来独往、闷闷不乐;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听课学习。面对学生周记中反映的种种心态我们利用班会活动,让同学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希望;调换座位时,注意把个性心理特征类型不同的同学安排在一起,让开朗的同学影响内向的同学,并通过校运会、篮球、排球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活动;增强同学彼此的了解,化解种种猜疑,解除种种隔阂、顾虑,从而使得团结乐观的心理取代消沉压抑的心理。全体同学的心态情绪得到调整后,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可见,通过周记发现学生的心理矛盾,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4.班级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班上组织了以宿舍为单位的篮球、文艺等比赛,使平时学习不是很好,但球技或文艺出众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使有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等的学生融到班集体当中。同时做为班主任的我在旁边为他们加油,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扬,通过活动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更加愿意和我交流,班集体的凝聚力有了加强。

5.个别谈话,家校一起帮

我在心理辅导中注意到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10

来访者基本资料:高三重点班女生小程(化名)。高考前三个月在班主任建议下前来咨询。

来访者自述:在班里学不进去,头很痛。每天一走近教室就觉得心惊肉跳,不敢进班,硬着头皮进去了也根本没有学习状态,所以想换班级。但现在的班是重点班,老师的配备很好,担心换了班级没有这么好的老师配备,为此很矛盾。

“高二时,我在平行班,成绩一直领先,过得很愉快。高三怀着希望和斗志考进了重点班,开学不久,忽然发现自己对班上的某个男生产生了好感,因为有一次看到那个男生打篮球的身影很帅,虽然连他到底长什么样都没看清楚,也不敢看,但这种偷偷喜欢的感觉还是很美好的。高三的第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从来没有考过那样差的成绩,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身体也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一看到那个男生就会不自觉地紧张,总觉得他在盯着我看,渐渐地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就会紧张,甚至有点害怕。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开导我,我觉得心里好受了很多,好像不那么怕他了。但下学期以来,我又开始对这个男生感到紧张,现在发展到只要看到他或听到他的声音或者想到他就觉得愤怒和恶心,有时恨不得冲上去打他一顿,把他赶出教室。所以我想到要换班级。”

班主任反映:小程平时在班里不声不响,与班里及宿舍同学关系一般。学习上很努力,但情绪不稳定,近几次大型考试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有几次考试时要么趴在桌子上不答卷,要么从考场跑出来。很让人担心。

咨询过程及结果:此个案历时三个多月,一直到高考结束,常规心理咨询共12次。期间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积极配合,针对小程的学习生活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小程的学习状态在不断反复中逐渐好转,最终以稳定的情绪参加了高考,并以超出本一线十几分的好成绩被提前本科录取。

二、启发及思考

本个案从最后的结果看,可以说是成功的。小程的成长与成功固然离不开在心理咨询室的这段经历,同时也离不开班主任的关心和帮助。班主任在与心理教师的不断沟通、积极反馈中,对小程给予了关注和鼓舞,并为其在班级及宿舍的人际环境做了很多协调工作。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教育不是单兵作战,尤其对于帮助问题学生而言,更需要教育者的通力合作。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只有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调适,同步改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长远而稳定的效果。

关于在中学里提高学生心理咨询的有效性以及班主任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其他途径相比,心理咨询是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途径,也是不可替代的途径。对少数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专业、科学的心理咨询能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所谓心理咨询,即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给来访者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学里一般由专职的心理教师或持证上岗的兼职心理咨询师担任。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当学生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所有的工作就都由心理教师在心理咨询室中完成呢?从心理咨询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学生心理咨询要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尚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与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有所不同,表现在个人的求助意愿不强烈,相对来说缺乏主动性,或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正确,对是否遵守咨询规定较随意,而这些方面对咨询效果都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常态的成长环境,如班级、家庭等一些客观因素恰恰就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时,我们就难以苛求学生仅靠在心理咨询室获得的帮助去获得问题的真正解决及成长,这是不现实的。

(二)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面临的应激源增多,各种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这也导致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加大。新时期的班主任不仅要当好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还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潜能发展与自我提高等。

但从积极的角度看,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有着辅导学生心理的优势条件,同时这也是班主任提高工作实效性的一个抓手。因此,班主任树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的心理辅导及咨询的技巧,将使其学生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班主任在有效心理咨询中的可行做法

1. 转变观念

在学生心理咨询这一问题上,班主任存在的误区一般有:一是误把心理问题判断为道德问题;二是对心理咨询有所抵触,“我是班主任,学生有心里话应该跟我说”;三是对心理咨询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学生咨询了一两次,问题就应该解决了;四是认为学生已经进行了心理咨询,就不再关注。

班主任工作是深入学生内心的工作,其实就是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因此班主任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了解和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相应的心理辅导技巧。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遇到比较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感觉个人难以解决时,可以建议学生去心理咨询室或主动联系心理教师,及时转介。

2. 关注与反馈

对于已经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班主任仍要保持关注,尤其是“被推荐”或“被要求”去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相较于主动求助的学生,其心理问题一般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须和心理教师通力合作,反馈学生在常态环境中各方面的反应,如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提供学生在教室、宿舍等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或变化。

3. 积极配合

对心理教师在遵守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作出的一些建议,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做一些可行的工作,如,必要的时候联系学生家长或者科任教师。家长及科任教师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缺少他们的配合,班主任的教育要取得成效将事倍功半。

三、本案例的不足之处

篇11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篇12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同时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适应新学习、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教育收费制度、人事体制改革、求职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消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各方面。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原则是指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它是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要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着手,以保证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持久地坚持下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一项新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客观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客观性,我们要用的唯物观对待学生,认识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里问题。

(三)主体性原则。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尽量发挥其特长,培养个性。如有的学生坚持公道,是非观强,可担任管理型的干部,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强,可担任业务性的干部,使干部的能力互为补充;教育是双边活动,“教”居于主导地位,而“学”居于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化,才能达到目的。

(四)规律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内在的规律性,人的心里活动是有规律性的,在对学生教育时要尽可能遵循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性。

(五)发展的整体性原则。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所以,在确定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时,始终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

三.高职学生心里素质教育的训练方法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一)知识传授法。全面系统地向高职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观看影像资料、阅读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通过感觉方面训练,提高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记忆方面的训练,发展良好的记忆力;通过思维方面的训练,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高职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将课堂讲解、问题情景设置、心理剧表演、案例分析讨论、心理测试、自评自述、心理行为训练等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高职生在较为轻松愉鼓励学生富于幻想,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能在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很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

(二)学科渗透法 。将心理素质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过程。

(三)竞争、实践的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通过校园学术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拓展,对学生进行以实践教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开阔视野,启迪心智。提高心理素质,锻炼意志体魄,从而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系统而见效慢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现实,及时培养和调节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把握好人生,既是现代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形势从多方面、多途径入手,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 张建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5,3

[3] 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育,2007,8.

篇13

2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在如今的高校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素质,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他们同时又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知识和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齐飞,导致他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值得学校高度重视和关注。

2.2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渐地改善和提高。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中起步较晚,因此,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以及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倾向理论性,缺少实际操作。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专业性较强,内容涉及面较广,但学生还是觉得枯燥,所学知识很难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师资力量。第二,在教学的形式方面,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种被动式的接收知识的方法,导致大部分知识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一边是老师应付差事般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边学生也觉得自己没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正面的作用。第三,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其也只是做到了广度,而没有一定的深度。很多知识只是粗浅的表层,而未追根溯源,了解更深层的知识。第四,在教学设施及用具方面也略显陈旧,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脚步,不能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当中,达不到与时俱进的同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点,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出现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被动转主动,老师也由传统的单纯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方式并用的授课方式,课程也逐渐向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方向转变。这将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的原因以及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3.1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落实教育方针,通过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才情卓越、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的人才。在一些教育指导中曾指出,“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突出体系建设,以学生作为主导,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析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创立具有特色并且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找出他们真正的需求,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来纠正或者是规范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是缺点,从而培养他们自主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就目前的高校学生来说,不仅要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这样的学生才能给社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相互辅助,相互渗透,把理论、实践还有周围的环境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所以这个自主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比较特殊,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简单的通过记忆或是熟练应用就可以了,它是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首先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找出身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尤为重要,他们教育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将主动权交予学生手中,老师从旁观察、指导、提问、协调,用多种身份进行多方位的启发和提示,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表面上把疑难问题推给学生的做法,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和探索的空间,让其好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尝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锻炼了学生,其实也锻炼了老师,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紧密合作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育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3.2.1改变了教育过程的主体,由原来的以老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全体学生在完成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到体验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填鸭式的传授,在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一些事情的发生、发展,进而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会逃避问题,而是想办法去主动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主动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3.2.2改变教育的尴尬氛围,形成和谐、友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是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坐在台下的学生很难被吸引。而体验式教学,不但学生参与其中,老师更是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者和多种角色的扮演者,他们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关系会逐渐和谐起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更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快速成熟起来。

4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类型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4.1在当今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五种比较常见的体验模式

4.1.1交流式。

通过对一个事物,老师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对比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1.2讨论式。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讨论式可以采用讨论分析法和心理自述法进行自由的发挥。

4.1.3活动式。

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并且运用到活动中,他们进行简单的互动,相互的探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4.1.4角色模拟式。

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制造一些问题,让他们以新的身份去解决问题,这样得到的心理体验和经验是非常珍贵的。这样的问题在解决之后也会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如有类似问题出现,他们一定会处理得游刃有余。

4.1.5心理剧式。

这种模式产生于国外,是在团队领导者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让每个成员进行自我的表达,使其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4.2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要求和专业特色进行素材的选择,创建出适合并且丰富体验式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讨论,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结合不同的心理专题进行实际的演练,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2.1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阶段,需要把心理健康学的主要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联系在一起,以理论做基础,设计出整体教学内容和专题教学内容,分别从整体和局部着手,让学生了解到该课程的概况和重难点问题。在此教学方案中,应该让学生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需要通过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的,最终的教学效果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些都是教学方案设计所要涉猎的内容。

4.2.2体验式教学氛围和情境设计。

有了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老师就可以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情境的设计,运用一些计算机技术以及教学道具来创建丰富的体验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里面对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给学生创造在视觉和感官上具有不同层次感的体验。针对空间的设计,要遵循人人平等、自由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坦诚地进行交流,老师也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这种平等、相互尊重、真诚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交流,是一种享受。

4.2.3情境活动的设计。

针对境景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图片、动画、音乐、影视以及多种计算机软件进行活动设计,创造出不同的效果来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突出主题,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起来。

4.2.4进行体验和分享。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中的组员通力合作,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最终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再通过演示的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表演出来。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团结协作,更能进行观点共享,集思广益,使大家都受益匪浅。

4.2.5体验内化应用。

在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过后,老师进行整体的概括和总结,将本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再次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们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