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专业

农业生态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生态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生态专业

篇1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农业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农业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优势,寻找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方向。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度时期,农业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农业资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同人的生态定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更高产业层次转化成为可能,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将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的传统办学优势,转化为培养农业转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这是农业转型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思路转型的需要,是农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经营属性、实践操作属性基本一致。经与省内外的一些旅游部门和生态农业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沟通和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广受欢迎,已形成生态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生态旅游和旅游农业部门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该专业的设置是其他任何专业不可替代的。再次,河南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大中城市郊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旅游事业在河南省的广阔生命力。“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开办,将占居国内在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产业、高新农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保持该专业教育的入学和就业的人才供求两旺。

传统农业专科教育面临市场就业和生源质量的巨大压力,这与几十年一贯制传统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利用现有优势将传统长线专业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新兴的热门专业,必将形成农业院校人才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高专才能办出活力和动力。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到====年初河南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家,开发景点景区===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星级旅游饭店===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家。近几年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各类生态农业实验场、观赏动植物园区、各类自然风景名胜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场开发企业、城市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目前,这类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才奇缺,难以适应自然资源进行旅游综合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上述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多数属于新兴行业或朝阳产业,一般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水平越高,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愿望越强烈。抗击非典的教训增强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追求,生态健康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二、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可行性

=、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学科性质相对口,同农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篇2

省农业农村厅:

永丰县绿生源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位于沙溪镇不塘口村廖元管自然村,该村有21户102人(其中:贫困户2户8人),村耕地面积46.6亩,林地面积2100亩,我村想利用山地资源搞好林业产业,发展本村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于2018年11月成立了绿生源专业合作社。现合作社已投入190余万元,已完成土地平整300亩,修路5300米,西梅种植300亩,水面养殖10亩。由于资金投入过大,合作社自有资金难以承受,望贵厅给予解决部分资金为盼。

特此申请

篇3

原来,就自然条件而言,当时的瑞典几乎“具备”了所有不适宜农业发展的因素――在其狭长的国土上,最北部的基律纳地区已深入北极圈200多公里,就是到了每年4月,这里的温度也仍然在0℃以下,即使最南端的城市马尔默,也只是和我国最北边的漠河纬度差不多。所以,瑞典境内很多地方的农作物生长期还不足100天;另外,由于多数土地都被原始森林和沼泽等覆盖,瑞典的可耕地面积更是少得可怜,还不到国土面积的1/10。在工业革命以前,“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生活的人们。

然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瑞典农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瑞典已经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目前,瑞典农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农、林、牧、渔的从业者也仅占总就业人数的2.1%。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很高,瑞典现在已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粮食、肉、禽、蛋、奶制品等不仅自给有余,甚至还有出口。

不过,富裕起来的瑞典人并不仅仅满足于“吃饱”,他们开始追求吃的“质量”。在欧洲,虽然人们并不像法国人、意大利人那样擅长厨技,但却在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营养构成、环保指标上下足了工夫。于是,该国成为世界上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也成了瑞典农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受到青睐的标识

在瑞典的商店或超市,凡是有KRAV标识的食品,都会比其他同类食品贵上很多。例如一盒这种标识的牛奶,就要比普通牛奶贵上35%,可在味道上,他们的区别并不大。原来,这些有KRAV标识的食品,都经过严格的鉴定,属于生态食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食品。

以前,这些生态食品是瑞典人餐桌上的奢侈品,在超市里也只摆在专门的柜台上。但现在,这些生态食品不仅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还和其他食品摆在一起出售,只能从KRAV标识上才可看出区别。为此,很多瑞典人又要求重新开设专门柜台,以防止错买。生态食品在瑞典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据当地媒体报道,瑞典近年生态食品的销量逐年增加,年销售量早已超过10亿瑞典克朗(约合1.3亿美元),品种也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制品等各个方面,达数千种之多。生态食品的KRAV标识由瑞典生态食品认证中心颁发,虽然他们很少做广告宣传,却是瑞典最著名的环保标识之一,在瑞典的健康食品市场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有统计显示,瑞典近70%的人都熟知KRAV标识的含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生态食品,特别是那些已婚但尚未生育的女性消费者,对这类食品最为青睐。而近几年,由于欧洲先后爆发口蹄疫、疯牛病和禽流感等,生态食品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为什么生态食品如此大受欢迎?瑞典生态食品认证中心的博斯特罗姆先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对生态食品的检验,贯穿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从生产环节开始,他们便要求农民禁止或限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一切可能有害健康的产品,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来改良土壤和控制病虫草害。与此同时,产品原产地的环境质量也要有所保证。此外,他们还在产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等方面确立了一系列标准。生态食品认证中心根据这些标准,对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检查,合格后才会给产品授予KRAV标识。所以,消费者购买的生态食品,是绝对有质量保证的。

生态农场开始流行

面对生态食品如此复杂的标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要求,想生产此类产品的农民会不会望而却步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位普通的瑞典农场主伦德贝格。

伦德贝格的农场位于斯德哥尔摩郊区,其中有30公顷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同时还饲养了一些家畜和家禽。由于现代化生产程度很高,所以他很少聘请雇工,基本是全家人负责日常的农务。这样的家庭农场在瑞典非常普遍,共有11万多个。

伦德贝格介绍说,他干农活的历史已经有40多年了,以前,为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他更多地使用化肥、生长剂和人工饲料等。在当时,这种做法也确实帮助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后来疯牛病、口蹄疫在欧洲蔓延,禽流感对瑞典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所以,这些“传统”体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正逐渐受到人们的抵制,销量也有所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他开始思考农场今后的发展方向。

于是,伦德贝格亲自到斯德哥尔摩的大型超市里进行了调研,发现很多瑞典人为了健康,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农产品。虽然这类产品的价格比普通农产品贵20%~30%,最贵的甚至要高出一倍,但市场销路依然很好。这使伦德贝格下决心发展生态农业,为此,他还报名参加了瑞典农业科技大学有关生态农业知识的培训。

在谈到即将建设的生态农场时,伦德贝格介绍说,第一步要投资建设几个沼气生产车间,用农业生产的各种废弃物生产沼气,这样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然后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可以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沼液经过处理,可以送进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用于肥田,这样就进入了又一次的循环。

伦德贝格还用起了他刚刚学到的生态农业知识,说未来的生态农场将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体系。在生态农场里,将会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对空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目前在瑞典,像伦德贝格这样准备把传统农场改建为生态农场的农民越来越多。据瑞典生态食品认证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时,该中心认证的生态农场只有3000多个,现在则已有近万个,生态耕地也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不足5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近50万公顷。另外,还有一些传统农场,尽管只是部分地区生产生态产品,但目前也在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合作社作用不小

尽管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但由于农民不能再随意使用化肥、农药等进行产品“催生”,他们不得不“精耕细作”,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如此一来,农民必然无暇去顾及产品的加工、销售等其他环节。这一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

伦德贝格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秘密,已在瑞典实行多年的农业合作社制度,会在生态农业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作社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经营性合作组织。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向合作社交纳会员费,这些费用成为合作社工作人员工资和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合作社还拥有自己的公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问题,年终的赢利和分红会返还到农民手中。据伦德贝格介绍,瑞典的农民以前分工成播种队和收割队,到了农忙时,就互相帮忙,这就是农业合作社的雏形。目前,瑞典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已有600多个,可分为近20个类型,有90%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而在瑞典市场上,大约75%的农产品也是由这些合作社提供的。

多数情况下,一个农民通常会同时加入几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伦德贝格自己就是5个合作社的成员。他每天挤获的牛奶由当地的奶制品合作社收运加工,饲养的肉牛交给肉类合作社屠宰定级,收割的小麦等送往粮食销售合作社,采伐的木材则由林业合作社运往木材加工厂。最后,他的收入会大部分存入农业合作社的银行。而等他建成了生态农场,这些合作社的作用将更大。

合作社自身,也希望加工、销售的农产品有质量保证。伦德贝格加入的粮食销售合作社工作人员安德松说,现在的消费者非常关心产品的质量,就连生产、运输过程是否环保,也成为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考虑的因素。所以,能让消费者放心地生态产品,是不愁没有销路的,也会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民及合作社的利益。

值得参考的经验和做法

虽然瑞典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中国相比,两国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中国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前瑞典首相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克拉斯・埃克隆德先生。

曾多次到过中国的埃克隆德首先承认,两国国情差异确实很大,比如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其农业现代化程度、生产效率等甚至与瑞典还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另外,瑞典作为工业化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就业人数也很少,而中国尚有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

虽然瑞典和中国有很大差异,但瑞典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和做法,许多还是值得中国参考借鉴的。

篇4

(二)校企合作,科技优势明显。公司依托湖南省蓉坤农林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实行校企联姻,走强强联合之路,提升企业科技实力。目前,××公司拥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聘请3名专家级高科技人才为常年技术顾问。在技术后盾单位和专家顾问的支持下,今年,公司从省内引进了优质稻湘早稻42号、45号等品种,从广东引进白苗丝再生稻新技术,从武汉引进松树苗、食叶菜等水稻和蔬菜新品种。由于有科技支撑,公司的新技术应用与新品种栽培均走在同行前列。

篇5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实施路径

自古以来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稳定与否关乎百姓生活国家命运。当前,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整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作为国家发展之本的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生态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水平。为此,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提出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此外,党的十还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见,未来国家将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适应国家发展规划,适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农业发展自身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一、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含义

(一)土地流转的含义土地流转全称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其内含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实现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主要实现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分红等形式出让经营权,国家更加鼓励农户将土地的向专业大户和合作社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农村提地改革,以为一关键节点,将土地的所有权从村、组两级集体所用逐步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自主经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经营方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90年代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户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以口头约定实行进行,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4亿亩,是2008年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提高17.1个百分点。[1]可以说土地流转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内涵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更加宽泛的理解就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结合土地形态制定更加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体系。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解决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之间发展的矛盾,将三者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一方面是继承了我国传统农业很多精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作物单一连作,使用生态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通过立体种植与生物防治病虫害方式改善农业生态体系功能。另一方面,与科技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与实践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与生产理念,融入市场机制,建立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立体营销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生态化二者在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建设和谐社会上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土地流转的是实现农村土地利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开发,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中国13亿人口9亿农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要求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更加细致,对农民的保障工作更加具体,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就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实现土地资源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相互衔接,节约成本,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二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当前我国生态建设不容乐观,资源使用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幸福,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保护自然、尊重生态规律的文明生态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总体目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到一起,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污染,实施农业生产生态化管理,最终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寓意深远,内容广泛,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化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导下才得以实施和发展的,二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是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实施手段和目的之一,而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化反过来能够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二者联系紧密、互有补充。[3]

三、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理念淡薄,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我国的农业历史已经长达八九千年的历史,当时的原著居民已经开始进行了焚林开荒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由于当时人类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种植业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种类和范围较为集中,但对自然索取较少,基本没有产生相应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但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人口数量的激增,大量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相应的化肥、农药被使用到农业种植当中,出现土地农药残留过高,土地办结;为了达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新的种植技术不断应用,特别是塑料薄膜技术的应用使得污染加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很多工业企业就建在耕地旁边和江河沿岸,由于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放,制度执行不力,部分企业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或耕地灌溉用水之中,这些污水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导致的次生污染严重程度远远要高于我们的想象。[4]这些污染和次生污染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都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和内容。用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做法已经被证实是不可取的,未来国家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方面一定要下大力气,从污染根源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改善耕地质量;从治理灌溉水源头入手,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对企业实施严格管控,减轻次生污染。

(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目前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国家为了保障耕地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从地理环境角度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没有改变,地势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特别是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荒漠地形很难进行资源开发,土地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衡。从供需关系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城市打工者身份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闲置情况有所加剧,城镇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矛盾一直较为尖锐。从生态环境看,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日趋严重,东北地区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利用不平衡等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市场秩序混乱,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前进步伐,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百姓幸福。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土地资源刻不容缓。

(三)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生态系统建设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生态系统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系统内部资源配置是否科学。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不足,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较为分散,导致当前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缺少多数只注重眼前利益,较少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去考虑和设计,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因而不能构成合理有序的层次系统。现代农业发展应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从宏观上系统规划,很容易导致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利用又会引起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的利用率低等,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现代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化发展实施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态观念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态意识是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化的关键,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和决策者的生态意识不足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实现。为转变农民的生态观念,树立生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点宣传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开发资源。减少过渡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充分意识到,土地的过度耕种会影响其可持续生产能力,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严重污染水域;[5]二是,杜绝资源浪费。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如果不科学处理会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严重污染。此外,除了让农民们意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处理生产垃圾以外,还应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教育。具体措施有:一是,基础教育中就要灌输生态知识;二是,尤其对生态知识不足的农业管理者,要加强培训,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能;三是,树立生态农业典型,发挥其激励和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指导,切实贯彻生态农业理念。

(二)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资源利用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我们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应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土地流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地区,尤其是土地资源不适宜集中连片经营,或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地区,仍需进一步加强流转工作。尤其是,当前一些偏远农村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当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真正让农民认识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好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其次,切实为农民考虑,搞好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加农民受益;再次,设立专门的土地流转部门,负责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当然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只要真正了解农民、关心农民,知道农民心里想什么,才能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做贡献。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我们要做好农业生产的规划工作,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既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收益,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既要满足当前现代农业开发的需要,还要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6]做好农业生产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规划的制定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各地区的资源和地域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或品牌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的要求,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合理规划并利用每一寸土地,将土地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优,逐渐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化、特色化与规模化经营。

(三)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水平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有序进行,应坚持战略性眼光,分析农业的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等实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整体性原理和动态平衡原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的生态化,首先,要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高新生产技术相结合。作为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陈旧的生产工具被取代,但是一些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是不能被遗忘的。现代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农业进步的良方。其次,将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现代农业要求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然而在大力开展规模经营与机械经营的同时,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将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与安全化相结合。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困扰人民的重要问题,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营销渠道的不断优化,人们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的安全是农业生态化的重要方面,应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化生产。最后,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换句话说,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特色优势,挖掘其不同的功能,结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发挥其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加强合作社建设,试图用土地集约化经营方式来完善现有土地政策。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土地连片经营,稳固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软硬件建设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分配,进而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从宏观层面上讲,依据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工程,对于农业生产各系统之间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整体上设计并把握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产品的增值和废物的资源化。从微观层面上讲,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病虫害防治等,促使农村资源得到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方淑荣,游珍,蒋慧,赵力,姚红.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43-45.

[2]黄和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视野,2009(2):23-25.

[3]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赵俊.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5(2):15-21.

[4]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12.

篇6

摘要:景宁是浙江省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生态环境独特,是浙江省的绿色屏障。近年来,为促进生态精品农业的发展,以生态精品现代农业“361”工程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典型和经营实体,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下面就以2015年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鹤溪街道为例,阐述创建主要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

关健词: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效;问题

鹤溪街道精品现代农业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的三县并举战略部署,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着力在建示范、提产能、促营销上做文章,走产业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积极创建市级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示范乡镇。2015年,鹤溪街道以精品农业创建为契机,积极培育惠明茶、食用菌以及毛竹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鹤溪街道基本情况

鹤溪街道地处景宁畲族自治县城钟楼路以南区域,东至梅歧乡、南至东坑镇、西至澄照乡、北至红星街道,总面积98.05km2,辖2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09万人,山林总面积5 989.27hm2,耕地总面积295.47hm2。2012年撤镇建街道后,我街道立足新街道、新鹤溪的实际,以“生态鹤溪、富裕鹤溪、和谐鹤溪”为发展战略,以茶叶、食用菌、笋竹、粮食生产等产业,利用山地小气候较佳的自然条件,发展多层次、多品种的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使全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2 鹤溪街道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做法

2015年以来,鹤溪街道以提升“农业产业、品牌、科技、市场和主体”五大计划作为精品农业示范乡创建目标。充分发挥传统农业生产优势,大力推进鹤城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是发展惠明茶,做强食用菌,提升生态竹园,走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

2.1 立足实际 优化产业结构 当好产业排头兵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鹤溪街道农业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惠明茶、食用菌、毛竹为主体的“新山区”经济发展格局,“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以环敕木山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区为抓手,立足实际,着力推进畲族原生态农旅结合,加快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为此,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以敕木山、惠明寺、包凤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区,以周湖、三枝树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区,以滩岭、东弄为代表的毛竹产业区,以城西村为代表的畜牧业产业区,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一系列配套技术,真正形成了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2 挖掘特色,帮扶主体基础,着力打造地域品牌

针对鹤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的重点发展“一茶一菌一竹一稻“特色产业和龙头主体。鹤溪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创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基础薄弱的,积极帮助农业主体提升标准、质量等基础管理水平,努力打响鹤溪的产业品牌和地域品牌。2015年度注册商标18个;三家3个产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5家16个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24家53个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地认证;2家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点。

2.3 政策扶持,以点带面培育,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近年来,鹤溪街道在省农科院和林科院的指导下,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支持,加强科技合作平台,做强生态精品农业支撑。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培育新型农民和家庭农场示范户并形成一批生态精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同时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山山商城等网络平台等形式,培育一批销售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农产品网店。目前,在上海等重点城市建立1个展示展销窗口。另一方面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亮明农业生产者身份,从种植开始就进行登记造册,包括施肥、物理防虫的时间和用量等,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近年来从未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4 打造特色,借助祭茶大典,创新惠明茶文化脉络

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鹤溪街道隆重举办了2015中国畲乡三月三暨惠明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纪念活动“畲乡茶礼、茗香福溢”祭茶大典。唤醒了惠明千年古风,创新了茗品现代风尚。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县各级媒体人的大力追捧,新华网、丽水电视台、景宁电视台、畲乡报、畲乡政府网、畲乡文化网等新闻媒体实施跟踪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报道150余篇,为惠明茶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鹤溪街道结合大规模的惠明茶基地和食用菌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通过大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同时结合农家乐创建,成功将单一的农业产业园变成集观光、旅游、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园区,成为街道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

3 鹤溪街道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成效

2015年鹤溪街道创建了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示范街道,生态精品市级农业产品30个,生态精品农业基地2个,示范合作社16个,示范家庭农场20个,带动农户数2 143户,经济、社会、生态都得到提高,生态精品农业产值占全街道农业产值一半以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1 积极培育农业主体,不断提升惠明茶业

惠明茶始于唐,扬于公元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盛于今。为了弘扬这一民族遗产,县委、县政府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打造“惠明”这一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扶持惠明茶的发展。鹤溪街道党工委办公处高度重视,以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产业发展策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把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延长产业链。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9个,家庭农场86家,种植面积已突破1 000hm2。

3.2 改造标准菇棚,为民排忧增产增效

近年来,我县从提高产业效益,助推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鹤溪街道三枝树金山洋村菇棚改造工作。多次组织省、市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建设一批内外设施齐全、布局风格统一,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对隔离的标准化菇棚。2015年,全街道31户6.67余hm2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年生产香菇200万袋的菇棚改造已经验收合格,使菇农生产安全和抗灾能力得到保障,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产业转型也得到提升,实现惠民生、解民忧的目的。

3.3 全面实施公益林,科学改造毛竹产业

在县林业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建设62 385hm2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62 385hm2,绿化造林20hm2,四旁植树3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74%,植被覆盖率达90%。通过对林区的平衡施肥、科学采伐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对原生态毛竹林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大提高了笋竹的产量和品质。境内现有高产高效笋竹两用林988.53余hm2,标准改造27.8余hm2,发动农户加大林间设施的投入,已建设竹林道路65km,直接提高林农效益,毛竹可增加300元收入/667m2。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鹤溪街道生态精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现实要求相距较远,如技术体系的不健全。

4.1 资金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个公益性系统工程,仅靠农民和有关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建设初期,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各项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需要资金去开展,但财政给予农业部门的专项经费又十分有限,一些必要的工作经费没有着落,影响了这一工作推广力度。

4.2 文化素质偏低

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观念较为落后,一直采用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且生态环保意识不强。所以需对他们进行知识宣传,促使其转变观念,改变生产模式。

4.3 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县没有成立专门的生态农业的组织机构,它只附属于县农业局,职责不明晰,管理无法到位。体现在出现资金安排上不能实现全局观念、推广力度不够。大多数乡镇街道尚未制定乡镇街道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生态农业精品工程较缺乏。

4.4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篇7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模式下,农户保留自身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将土地的使用权在主体上进行转让,这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生态安全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态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生态安全也是基于农村土地之上的。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土地能够处于一个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

农村土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的重要媒介,农民通过土地来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生产出相关的农业产品。而农村的土地根据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生态子系统,其生态子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生态子系统之间进行相互的转换。因此,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土地上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农业产物以及其他多种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农村土地在形式用处上进行转变,其中的生态子系统也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也正是保护了农村土地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力。

1.2农村土地利用的粮食安全功能

农村土地上的粮食安全一是指粮食产量的安全,二是指粮食质量的安全。粮食作为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其质量与产量上都是社会中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粮食的产量需要对其种植土地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粮食的质量则需要对其种植土地能否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保护农村土地的耕地数量也是满足了人类对于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在土地流转上也需要基于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来进行流转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土地的质量与数量,并保证高产。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长治市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来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发展的还不够成熟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现阶段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严重失衡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而随着长治市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深入,城镇化的建筑已经使得农村土地在流转上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土地流转几乎只存在于农与农之间,现在部分农村土地流转则转为非农业的建筑上。而用于建筑之上则会破坏土地中的生态平衡,影响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严重失衡。

2.2土地流转之后的“非粮化”倾向

“非粮化”主要是指农村土地在流转之后,在不改变其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在种植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上。“非粮化”本身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率越来越高,农村土地“非粮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农村土地“非粮化”的现象已经超过了60%。这也就使得可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减少了,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2.3土地流转后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山西省长治市中的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农村土地的使用者只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部分人在进行农产品工业化的生产时,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耕种,导致地力耗竭,土地的质量渐渐衰退,对于土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严重的破坏。

3农村土地流转的策略

3.1严格控制“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出现

应当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不能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安全。在山西省的部分地方政府很容易在土地流转中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盲目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政绩,过度干涉土地流转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起到导向作用,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土地流转用途的管理,严格整治以农业生产的名义进行土地流转,却在土地流转之后转为其他用途的现象发生,并对其采取强制管理及处罚等措施。同时,还需要大力宣传农业生态安全的内容,提高人们对农村土地生态平衡的认识,使人们能够了解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观念,只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才能够使人们能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合理的进行农村土地流转。

3.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则与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的基础所在,通过法律与规范能够有效的约束土地使用者的各项行为,能够在土地流转之后的使用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安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需要站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并结合长治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分配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区域,在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加强省内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时,政府还需要规范整个土地流转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让长治市内的土地流转能够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并按照政府所制定的市场规则合理的进行土地流转,提高转入方与转出方之间的责任意识,让转出方在土地流转对象的选择上能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与转入方签署相关的合同协议,也让转入方在农村土地的使用中能够受到合同协议的约束,从而将农业生态安全贯彻到土地的使用中去。

3.3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由于部分人在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时,只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对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补助,但由于目前长治市农业补贴采取的是“补贴随户走”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真正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相挂钩,使得农业补贴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农业的补贴政策应当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农业生态补贴制度的完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联系起来,使农业补贴能够正真的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动力,同时也能够在土地流转中让更多的土地使用加入到农业生产的活动当中,防止土地流转“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促进生态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篇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篇9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能源缺乏、疫病频繁、环境污染等。

一 、运用生态技术,实现生态养殖,改善生态环境

据测算,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七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这些没经过处理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养殖场还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养猪场产生了大量的粪便,成为污染周围环境最大的凶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还会使得养猪场疫病频繁,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致使养殖场大量使用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又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就是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投放无公害饲料,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猪肉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于是一些生猪养殖企业开始着眼于未来,发展生态养殖。那么,生态养殖有哪些好处或者优势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大家都喜欢吃土鸡,哪怕价格贵也愿意掏腰包。我们经常看到打针、吃药不见效、少儿早熟等现象,几乎都和这些动物食品残留在人体的激素有关。 时下,许多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来喂养经济动物,虽然达到了动物长得快、成本降低的目的,但所养殖出来的动物品质却大幅度地降低,肉质疏松、粗糙、缺乏原有的甜香味。特别是靠人工合成激素养殖出来的动物,人类吃了后会残留在人体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那么,怎样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呢?我认为,人工生产动物蛋白饲料如蝇蛆和蚯蚓等是切实可行的。众所周知,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极高的蛋白质,还含有极为丰富的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的氨基酸和生长激素。而采用生态技术生产的动物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前景将非常广阔。

(二)养殖原料来源丰富人、畜、禽的粪便和一些有机垃圾就是最好最廉价的原料。通过生态养殖,不断地循环利用这些原料,整个过程无废物生产。

(三)能生产出大量供各类养殖利用的优质的活体蛋白养殖动物都离不开一些动物类的饲料,如鱼粉、肉粉等等。如果把它们等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经济动物的生长就会加快,肉质也好。但是鱼粉、肉粉价格较高,因此养殖的成本会增加。有什么办法能生产一些廉价的东西来代替鱼粉、肉粉呢?蝇蛆和蚯蚓就能完全代替,并且比鱼粉和肉粉效果更好。猪、鸡、鸭、牛、马等的粪便能生产出大量的蝇蛆和蚯蚓。这就是农业生态技术中,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

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养殖,完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农业生态技术是农业生态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出发所采用的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系统能流,物流结构与途径,以及协调系统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它着重解决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量比关系,功能关系和结合方式,以及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生产有机结合,保证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转化再生技术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组建新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得以多级转化利用,从而形成无废弃物的生产体系。

一般农作物产品中,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仅占20%-30%,其余人们不能直接利用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潜能,如将它们直接作燃料,则大部分被挥发掉,能量效率也不高,如用作畜禽饲料,则可提高转化效率,提供动物产品。畜禽的粪便直接作肥料,利用率仍不高,如果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使有机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和转化,则利用效率可大大提高。根据食物链环节的主要功能不同,分为直接生产环和功能加强环。

直接生产环的主要作用是生产农畜产品和提供生物能源,还进一步细分为副产品转化生产环,废弃物转化生产环,生物能生产环。

功能加强环的生物主要用作其它生物的优质饲料,从而增强整个食物链的功能。食物链中增加生产动物蛋白的功能强化环,有利于解决动物性蛋白的短缺,如蚯蚓和蝇蛆都是鸡食物链上的一个很好的功能强化环,100公斤蚯蚓相当于150公斤鱼粉或180公斤大豆或750公斤稻谷的蛋白质含量。蝇蛆不仅生长快(从卵孵化到幼虫长大仅4天时间),而且培养料来源广,培养容易,成本低,2公斤干猪粪加10克红糖可收获鲜蛆哦0。5公斤。蝇蛆营养丰富,粗蛋白质59。39-65。43%,脂肪10。55-12。61%,钙0。47-0。71%,磷1。71-2。52%氨基酸较完全稍优于豆饼,可与秘鲁鱼粉媲美。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目前多将农副产品利用,废弃物转化再生和生物能生产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形式的食物链。

通过农业生态技术,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药物使用,预防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现生态养殖,完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留芳等.农业生态学 西北农业大学教材 1991

篇10

1基于微信平台的设施专业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将微信公众平台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用于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笔者选取 2015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共61人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1创建微信公众号,搭建学习平台任课教师首先申请一个用于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微信公众账号,名称为“农大基础生物化学”,利用公众号推送学习任务,并将教师制作的课程学习资源按教学进度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同步练习题、案例讲解、精彩视频等,并定期更新资源库,供学生使用。同时创建了“生物化学”微信班级群,打造一个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可以随时与教师互动互享的网络平台。

1. 2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口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通过收集整理学习资源并设计制作微课。根据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口标,将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其中静态生物化学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和酶;动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氧化、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和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控。对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并设计任务单,包括教学口标、教学重l从难l从、教学课件、预习任务单、同步练习题等。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录制10 min内教学视频,将关键知识ii讲解到位,并且设置一定的互动环节,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上课前通过微信平台相关学习和视频资料,让学生预习。教师同时利用微信平台推送主题博文、实时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前沿资讯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1. 3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后,在课前自己选择时间和地l从,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单自主安排学习计划。通过观看相关学习主题的课件和视频结合教材,对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观看,并将疑难从记录下来;通过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通过微信群聊进行交流讨论,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并可进行实时在线交流。

1. 4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并对重l从和难l从部分进行课上讨论。学生在课前根据预习任务单要求已经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性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活动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分组讨论、探究问题、完成练习、学习成果交流等方式。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将个性化指导和集体性辅导2个方面相结合。

1. 5课后总结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后强调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的方式取代了传统教学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用于课堂知识l从的巩固学习。学生通过微信群在线跟任课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功能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结果反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并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基于微信平台的设施专业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篇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世界旅游业从*世纪*年代中期已上升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代中后期,产值已达到了*.*万亿美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亿人,年增长速度达*%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假期制度的改革,旅游交通的便捷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出高速不平衡增长的态势,旅游业产值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截止*年底全国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后,全国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属于生态旅游区的范畴。河南省旅游事业近几年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生态旅游的地位逐年提高。河南省委省政府旅游工作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其健康快速发展并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是基于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体化趋势和要求,即农业生态资源功能的旅游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化。既提升了农业经济的产业效率,又培养了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开发并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农业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农业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优势,寻找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方向。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度时期,农业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农业资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同人的生态定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更高产业层次转化成为可能,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将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的传统办学优势,转化为培养农业转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这是农业转型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思路转型的需要,是农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经营属性、实践操作属性基本一致。经与省内外的一些旅游部门和生态农业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沟通和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广受欢迎,已形成生态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生态旅游和旅游农业部门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该专业的设置是其他任何专业不可替代的。再次,河南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大中城市郊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旅游事业在河南省的广阔生命力。“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开办,将占居国内在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产业、高新农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保持该专业教育的入学和就业的人才供求两旺。

传统农业专科教育面临市场就业和生源质量的巨大压力,这与几十年一贯制传统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利用现有优势将传统长线专业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新兴的热门专业,必将形成农业院校人才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高专才能办出活力和动力。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到*年初河南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家,开发景点景区*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星级旅游饭店*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家。近几年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各类生态农业实验场、观赏动植物园区、各类自然风景名胜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场开发企业、城市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目前,这类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才奇缺,难以适应自然资源进行旅游综合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上述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多数属于新兴行业或朝阳产业,一般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水平越高,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愿望越强烈。抗击非典的教训增强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追求,生态健康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二、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可行性

*、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学科性质相对口,同农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篇12

二、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4年9月30日,百花湖乡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成为今年贵州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生态乡镇之一。我乡应积极利用好这张生态名片,打好这张生态牌,深化生态建设,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庭院经济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百花湖库区农村能源现状,加大农村改厕工程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构建以“畜禽—沼气—蔬果”等为主经营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成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积极培植旅游业反哺农业

积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沿百花湖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九里箐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为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和农业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形成田园经济、农庄度假和生态农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实现园区建设纵向延伸,积极培育主导生态农业产业

认真落实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百花湖乡温水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云归阿郎哨果业产业园、谷腊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园、三堡农业观光园、云归桃子冲食用菌产业园、三屯农业观光园等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土地流转面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培育以樱桃、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四)加强农村农业专业化程度建设,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截止2014年底,我乡有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都是各自为阵,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乡应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培育并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生产中提升科学化种植水平,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积极培植优质农业项目

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策划精包装项目3个以上,介绍引进5个以上生态型项目、农业观光型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百花湖乡,加大建设百花湖乡中心小城镇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积极推动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山体特别是灌木林区和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的林相质量提升。

篇13

作者:史阿宝 丁奎敏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由于一些农业生态园在建成后,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园内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1],生态知识缺乏,对园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合理规划,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生态园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造成园区建设和服务没有特色,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园效益的提高。

加强经营管理,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与国外相比,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在东部沿海地区已颇具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园已成为必然趋势。加强对我国农业生态园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态园符合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2]。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注重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培养,加强对管理理论的知识的学习,加强行业间的经验和知识的交流,才能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种植和养殖,制定规划种植种类和数量规模,使农业生态园区向着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的方向发展,实现对园区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在积极吸收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农业生态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按高效示范、观光旅游、生态循环的定位引进项目,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园在带动农业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收及生态建设的作用,实现农业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生态园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村社会化大生产,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农业产品生态化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快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要建设农业生态园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业生态园的科技含量,是生态园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推进农业生态园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促进研发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园区加快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传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引进扶持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的发展,扩张农业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增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走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加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在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布局种植和养殖,并合理高效地制定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进行循环农业生产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并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用生态理念科学管理,提高生态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地制宜,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在生态农业园的开发与建设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塑造出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适应相协调的,与人们生活水平相一致的的旅游品牌,注重提高品牌质量的提高,同时要突出地方特色,把农业生产、科技、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品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可参与性,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精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3]。实现专业化、生态化的科学管理现代农业生态园中,由于项目多、员工多等原因增加了管理难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要注重增强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园区管理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切忌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4]。

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对于振兴地方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当中,要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生态园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规划、管理、营销三方面制定农业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生态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