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卫生的意识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卫生的意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卫生的意识

篇1

大庆市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不断加大流域治理和地面水环境整治力度,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继续深化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等项工作,让大庆的天空更湛蓝、水质更清澈、空气更洁净、环境更优美。因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事关全社会、得益全社会的庞大系统工程,其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文化水准和社会公德的集中体现。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市容环卫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但是,日常环卫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何攻克这些薄弱环节,以适应城市和谐发展与文明创建的客观需要,已成为我市当前市容环卫管理的首要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发动公众参与管理, 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

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市民的参与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条件。市容环卫部门应以市民需求为核心,以市民满意为目标,把市民变成消费者而非管理对象,经求市民对市容环卫公共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市民以主体身份参与整个市容环卫服务过程,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政府要建立与群众良好的沟通机制,将决策意图传达给公众,重视顾客对市容环卫服务提出的建议。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招募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市民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管理、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养成卫生习惯,共同自觉遵守社区公约和维护街巷新村环境卫生。形成市容管理社会互动机制。我们要不断加强市容环卫宣传力度,广大新闻媒体和教育系统必须给予支持和配合。提高社会公众对市容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市容环卫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市民自觉改变陋习,激发市民踊跃参与美化市容环境的积极性,使市民群众自觉地维护城市的整洁,避免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二、强化行政管理机制改革

在健全市、区、街道(镇) 三级行政管理构架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完善行政管理、市场管理、社会管理三大体系。管理实现高效能。即职责明确,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运转高效,进一步明晰政府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的职责,精简和科学设置内设机构,配置适应岗位需要的人员,对环卫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并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进一步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向区县转移、下放具体事务和事权,实现市容环卫管理从以条管理向以块管理、区域管理方式转变,实行政事分开,管理与服务分离,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企业、市场的相互关系。加快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实现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培育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实现政府部分管理职能的下放和转移,把部分事务性、技术性、程序性、操作性的管理职能转移到中介,形成管理型、服务型和企业型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加速环境卫生的产业化进程

有计划的开放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凡是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进入环卫服务市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继续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不同行业的企业从事环卫经营,放宽外资企业进入环卫市场的条件,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公平竞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筹集市容环境建设资金,建立多元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环卫作业市场改革步伐,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环卫实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环卫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二是扶持发展一批私营、个体、合资合作环卫作业实体。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环卫龙头企业组建,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能跨地区跨行业作业的环卫企业,最终形成以垃圾收运处理企业为龙头的环卫产业链,实现环卫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分别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督查机制,加强执法督查。要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参与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制度形成内外结合的执法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制订完善《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单位资质管理办法》、《作业服务市场准入和招投标制度》和《环卫作业服务质量标准》,以使环卫作业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垃圾收费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卫作业服务定价机制,理顺收费机制,规范收费管理,探讨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制定城市管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市、区政府城市管理工作绩效专项奖,对活动中的先进单位、个人实行表彰和奖励。建立城市管理新闻制度。市、区城管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工作社会舆论氛围。

五、结论

城市有人而兴,因兴而活,因活而宜,管理的目标不是制约而是规范,不是索求而是服务,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各方面支持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也应给予倾斜和扶持,形成合力,以推进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生执业许可制度的正式建立。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我国评价医师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对医学教育更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获得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就成为其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必要条件。《环境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在教学和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就需要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出发,改革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促进学生适应执业医师考试及执业技能的考核。

一、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林惠青等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现代科技发展、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会对高等医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强化教学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迎接这些挑战的重要举措。然而,在预防医学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被广泛接受,但是实践过程中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仍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缺乏一级预防的意识。

2.技能考核目标缺乏,考核指标不健全、实践技能培养效果不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学习预防医学专业课期间,随课安排的实验。这一阶段的考核多以理论考核为主,实习考核为辅,部分学校尚未开展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第二阶段是学生毕业前在实习基地开展的生产实习。学生能够利用一定时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局等单位轮转实习,但是实习期间的考核指标不健全,部分单位仅以出科考试为考核要求,缺乏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另外,在预防医学教学中虽然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考核文件,但是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很少有对实践技能考核的指标。这些因素均导致实习技能考核指标缺乏而降低了学生对技能学习和培养的要求。目前,医学院校在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和医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但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仍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有很多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实验学时数少或不能开设相应实验;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不易建立或不稳定,教学基地的设施落后、师资薄弱。这些问题造成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质量低的现象。

3.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针对预防医学教育开展了一些改革,但是预防医学教育模式依然摆脱不了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社会科学、人类行为、人口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安排比例少;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考试偏于知识点的记忆;在实验课安排上,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关注不够,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现有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2l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的要求。

二、《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改革思路

执业许可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人才质量评价的必经之路,而实践技能又成为预防医学人才考核的必要环节。《环境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就必须以强化技能考核为突破口,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考核为指导,实施技能考核改革。本次技能考核改革制定了《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的三级指标体系,将相应的考核指标划入到《环境卫生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产实习中,开展实验课技能考核与生产实习单位考核。

三、《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

1.增加技能考核指标。根据《201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程》、《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我院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制定《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三级指标体系,建立考核指标库,然后采用Delphi法请从事《环境卫生学》教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的带教教师7人对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筛选。对于50%(4人)以上选用的指标直接选为考核指标,4人以下选取的指标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考核指标的选用情况。目前已经形成了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参考文献5。

2.建立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依据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技能考核部分的要求,建立每一套操作或口试的评分标准,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对学生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大气采样器考核标准和评分标准为例,该仪器考核共30分,第一部分为采样前准备10分,有4个考核点,第二部分为采样步骤及仪器使用20分,分13个考核点。此部分的考核是结合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能力评价与计分,见表1。

3.注重预防医学思维能力的考核与培养。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建立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思想,树立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有效整合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知识,注重环境监测、人群健康效应监测、风险评估思想,结合案例分析和开展调查。在本次技能考核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典型案例。每个案例的分析包括现场采样布点设计、采样方法、监测结果评价、污染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与建议等5个方面进行考核。五个方面的考核在题目中形成连环资料分析方式,比如由学生根据第一部分资料提出自己认为恰当的采样布点方案,在第二部分案例资料中将提供正确的布点方案信息由学生继续提出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第三部分材料中给出正确的采样方法并提供采样后的数据,再由学生评价监测结果;在第四部分资料中提供监测结果的评价,由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污染的原因;在第五部分中提出污染原因的信息,由学生作答应采取何种处理措施,最后公布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连环式案例考核,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技能的应用要点。

参考文献:

[1]叶中胜,王军.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李秀敏.执业医师考试与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8).

篇3

1、乙方负责大楼内1楼门厅、1-4楼所有楼梯及卫生间的卫生清洁工作;

2、乙方负责大楼外门厅前空地及其两侧小过道的环境卫生清洁工作;

3、甲方每月支付乙方劳务费1000元(人民币),时间从2019年9月1日开始计算;

4、甲方要求乙方每天都要打扫包干区的卫生,并做到干净、整洁。甲方将不定期检查,如发现包干区卫生赃乱差,则会责令乙方整改,并视整改情况作出是否扣款处理。

篇4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认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澄清模糊观念,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走向“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通过系统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从源头上构筑起三道防线,促进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对接。

1.两训一评:预防“有行动无研究”

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最为适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发现,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是围绕课题搞一些连续或不连续的主题活动;只满足于“做了什么”,却没有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研究缺乏指向性,观察也不到位,研究结果的科研含量较低,起不到改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为防止这种浅层次研究再度出现,我们用“两训一评”的方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两训”指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理论层面的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主要以威海市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蓝本,自主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第二阶段由我市教学研究中心教育发展调研室负责,瞄准行动研究这个热点和难点,分期对基层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实践层面的培训,主要由分管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基层学校针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可能。

“一评”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征文”评选,激励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反思,提高行动研究的效度。目前,全市性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次。每次评选过后,我们都及时下发“引领式”通报,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也对优秀的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评析,引导教师遵循基本的研究规范。此外,我们还在乳山教育科研网上开辟了“行动研究”专栏,推介一线教师的日常研究收获及每学期获奖的优秀成果,供全市教师共享。

2.两项政策:遏止“盲目研究”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应该定位为原生态、非专业性质。但由于定位不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走了一条非专家非教师的研究路径:选择课题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只是搜索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作秀”,徒费心血而无功。这就是我们提出搞“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背景所在。对此,我们出台两项政策,筑起了遏止“盲目研究”的防线。

政策之一:精选有效课题。为遏制“人人有课题,年年搞研究,年年无成果”的盲目行为,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可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筛选出具有校本性和实效性的2-3个课题重点研究,力争出精品,并强调“只有极具校本性和实效性的课题,方能进入校、市两级重点研究课题行列”。教育发展调研室则从各学校申报的重点课题中,筛选出若干个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给予重点扶持。正是这一政策的引领,府前中学的县市级课题《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超越了许多省、市级课题,当选本年度市级重点研究课题。

政策之二:杜绝功利课题。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杜绝一些教师将拿到课题结题证书作为课题研究终极目标的不良现象。因而,进行评优选先,不以课题是否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有成效的依据,而主要关注“研究成果通过何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利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并自觉运用研究成果,不再出现盲目研究现象。比如,我们在全市开展的“1121”工程(评选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中,对于科研成果一项,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两步延伸:杜绝“一次性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次性研究”使得课题结题之后,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将课题研究成果弃之不用,还是将研究成果复制到教育教学中,都将使课题研究得不到继续延伸和发展,这就严重背离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本意。为此,我们采取“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的措施,筑起了杜绝“一次性研究”的防线,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在实践中选择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从成果推广的原则、推广的途径和方法、推广的程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调研室本着“成熟一点推广一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已结题的、应用价值高、普适性强、再研究潜力大的课题,并吸纳自愿参加推广研究的学校,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步:在实践中完善

由于对某个学校或班级适用的成果在另一学校或班级未必适用,同时,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各联合攻关小组在原成果单位的带领下,按照推广程序,有计划地开展了深化研究。比如实验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成果在威海市获二等奖,为深化研究,他们与另外七所自愿参与深化研究的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联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联动共赢的局面。

二、坚持“两破两立”: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教科研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高效是“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能否高效运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针对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两破两立”的措施,初步完成了从滋生形式主义到孕育“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转轨。

1.科研管理体制:破除“行政垄断型”,建立“团队自主型”

以往的教科研范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确定,从过程管理到课题结题,均是以行政管控为主。基层学校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忠实而被动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下放到学校,采用“团队自主型”,还能者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

(1)组建团队,集中智慧

我们的教科研团队完全由各学校自主形成,有强强联合式的,有异质互补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集中智力资源,提升团队效能。比如,以诸往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团队,由11所实力较强的学校组成,而以府前中学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多维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则是异质互补式的搭配。这样的结合,提高了执行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得更实、更强、更长久。

(2)自主发展,互利共赢

团队自主,指的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形式和活动次数,自主开展研讨活动,自主负责团队管理,自主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但是,团队自主并不是搞“放羊式”教科研,我们要求行政和研究部门根据团队的需求,为其总体把脉、出谋划策、提升总结,完成指导、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这样,便实现了教师和行政研究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教师不等不靠积极研究,行政研究人员减少指令性文件和检查次数认真指导。这样,就催生了自主研究的内部动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科研评价机制:破除“虚评体系”建立“实评体系”

用评价机制引领教科研、管好教科研,是我们建立教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我市以往的教科研评价体系由管理保障、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四部分构成,具体指标中也不乏“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之类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的“虚”评价指标,从而助长了言不符实、弄虚作假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为此,我们果断摈弃虚空条款,添加强化实效性指标,建立了务实的“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评价体系。

(1)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才能保证成果的含金量,才能使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教学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摈弃无实效性指标的同时,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关注“课题在课堂上是怎么研究的,每一阶段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通过哪些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所留下的过程材料是否有价值”等硬性指标。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真正将教研和科研联系起来,潜心于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2)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进行教育科研,绝不是以降低教学成绩为代价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关注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根据研究过程和应用价值,以质论价,把研究成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硬性指标,是彻底扭转教育科研由虚变实的强有力武器。比如对参与成果推广的各团队的成果评价指标是:参与推广研究的团队必须有一半以上在学年末的考试成绩比上年有提高,否则不得分。这一系列指标,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科研引导到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篇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课,二者相辅相承。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专业特点等。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模式必须要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符合教学规律。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要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而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另一方面,实验内容中要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技术,例如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菌胶团的观察及活性鉴定、活性污泥的培养及驯化等。

实验进度的安排尽量要和理论教学同步。微生物学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依靠逻辑推理的知识较少,实验能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视野中真实的图形和现象是对课堂讲解知识最好的诠释。另外,微生物实验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几个实验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比如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虽然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实验,但又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但至少要连续几天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安排好学生的实验时间。

另外,在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要便于学生学习,又要和实验教学内容相呼应。目前独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比较少,已有多个版本教材把实验部分放在理论教材的后面,但内容不是非常详尽,学生需要参考更为详尽的教材才能全面地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版本虽然较多,但有关环境工程应用技术方面的内容又较少。因此,教师必须采取较好的教学方式加以弥补。

二、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科研及实验习惯

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严守实验操作规程,加强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对象—微生物本身对环境可以造成生物污染,有些还是致病菌,因此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必须要对丢弃的培养物进行灭菌,在实验过程中,对取菌后的接种针和接种环要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及时灭菌,不能随意乱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如废水的治理过程,微生物应用的形式多为杂菌形式,往往无菌操作会被环境工程的学生忽视。因此更应该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严守无菌操作实验规程是必需的。再有,实验设备的操作要严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室安全。如高压蒸汽灭菌,目前,学生实验室中的许多高压蒸汽灭菌锅没有自动保压装置,只能依靠人工调节,多采用临时关掉电源或保持排气阀小幅度的开启,无论哪种操作方式,时刻都需要人员看守。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尽快结束实验,保压前冷空气的排除不彻底,保压结束后为了缩短冷却等待时间,带压情况下大幅度打开排气阀,这些操作不仅会带来实验失败,而且往往会造成实验事故。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实验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教师必须严格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必须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明确实验步骤。微生物实验准备是比较烦琐的,而对于将来要独立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轮流进行实验准备,确实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整体的理解,而且也得到了学生很好的反馈。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强化实验效果,需要对典型的好的实验结果,如染色结果、形态观察结果等利用显微镜图像采集设备进行采集并集中展示,也起到了鞭策后进的目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四、开放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目前学生就业不乐观的现实面前,很多学生选择用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验课程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我系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任意选做开放实验,也可对以前做过的实验加以进一步的验证。学生如有特殊要求的,可提前提出,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切条件。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并充实了本课程的实验内容。

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接受反馈,积极改进课程

在不同的压力下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实验教学同样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适当的考核形式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更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深化。很多实验课程成绩的最后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我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考核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相结合,主要包括三种,其中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占60%,实验技能现场操作考核占30%,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及规范性占10%。其中,实验技能现场考核采用抽签方式,学生根据抽到的结果进行现场操作,从而给出该部分的成绩,该环节也使学生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对每个操作环节都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强化了实验效果。另外,对于在开放教学环节中自主实验内容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可适当提高评定等级。

接受学生的反馈是促进课程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我系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的公共邮箱,学生可以不记名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六、结束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课程建设还有较远的路要走,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应该多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Harry Brenton等人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三维模型,建立网络课件等,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籍此建立起了同行之间交流的桥梁,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在教学内容上更要适应学科发展的节奏,不断更新,精益求精。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和应用者,给予他们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工程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国惠.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44~145.

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49

1龙文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龙文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城市主、次干道(街道)和公共区域的保洁由环卫部门负责管理;二是商品房住宅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大院由相应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三是农村、安置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由环卫部门和镇村联合多级管理。目前,龙文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环卫市场化率达100%,即通过政府公开购买服务,由有资质的保洁公司承包运作,从而形成了保洁公司负责作业、环卫部门或镇村监督考评的管理模式。应该讲,龙文区垃圾管理体制和主体是明确的,但垃圾随处可见、随处倾倒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那究竟问题出在哪里?龙文区现有常住人口1829万人,流动人口约4万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共计2229万人,按每人每日产生1公斤的生活垃圾测算,该区每日约产生223吨的生活垃圾。但是,每日进入蒲姜岭垃圾焚烧厂的生活垃圾平均只有174吨,这意味着每日仍有近50吨的生活垃圾囤积在区内的某个角落,一年就达18250吨,这还不包括农村和企业大量的建筑垃圾、生产工业垃圾、生活杂物等。长此以往,人们将被垃圾包围,垃圾也将逐步腐蚀生活的环境。

2龙文区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成因

21保洁经费无法保障市场化的高标准

龙文区目前执行的保洁单价是城市道路 486元/O年、公园景区134元/O・年、农村和城乡结合部13元/O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省内一些城市(区)保洁单价如表1所示。

以城市道路保洁单价为例,龙文区按照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定位,城市道路需执行二级以上的标准,按照国标配套的定额是:每个环卫工人每班次的清扫保洁面积是3125O,每天至少需25个班次(每班次有效工时为65小时),根据国家和福建省定额标准进行测算,保洁单价将达到了12元/O・年以上。而龙文区现行清扫保洁的招投标成本是按照每人每班次负责清扫保洁面积8000~8500O(四级道路保洁标准为3375O・/人・班)每天1个班次进行预算,而实际中标额每人每班负责的清扫保洁面积超过了10000O。对照国标,相当于不到04个班次的环卫工人配备数量需要去完成25个班次的工作量。因此目前龙文区道路的保洁档次仍然较低,清扫保洁时间大多只有8~10小时,保洁空点仍大量存在。财政缺口使保洁经费受限,使保洁质量和标准都难以有效提升。

22城乡保洁责任体系存在多头管理

目前按照龙文区的城乡保洁责任体系划分:城市道路属环卫部门管理、公园景区和绿地属市区园林部门管理、下水道属市政部门管理、公路的机动车道属市公路局管理,农村、安置小区、镇道、城乡结合部等属环卫部门和镇、村共管。这种保洁责任体系的弊病:一是路面作业相互影响;二是作业时段不同,使区域洁净度不一;三是作业的质量标准不同;四是保洁专业程度不一致。各管理部门交叉管理,各自为政,推诿扯皮,使保洁合力难以形成实效。

23非生活性垃圾渣土管辖机制缺失

非生活性垃圾主要有建筑渣土、装修垃圾、工业垃圾等,其行业主管部门有执法部门(渣土办)、建设(房管)部门、环保部门。但是目前应管部门对垃圾渣土的专业性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机制处于失控的境地,而龙文区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阶段,但路面滴、撒、漏现象相当严重,小区物业和工业企业垃圾杂物、土头随处乱倒在工地、港道,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24基层环卫管理机制缺失

镇村对于垃圾治理重视不够,有严重的“一包了之”的“大爷”情绪,同时镇村尚未配备专职的环卫管理机构和人员,未建立完善的镇村环境卫生综合考评机制、市场化的委托监管,也使区镇两级推诿扯皮的现象增多。而治理责任和服务思想的缺失,构成了卫生监管的盲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各镇村将突击式的应付检查作为农村垃圾管理的重点,而不是将心思放在长效机制的构建上。同时,群众(甚至保洁人员)卫生意识不足,对垃圾治理参与度较差,有的甚至破坏创卫成果,从而在垃圾治理上造成了恶性循环。

3解决城乡环境l生问题的对策思路

31公布和保障环卫市场化指导价标准

环卫服务质量与当地财政状况息息相关,因此要在环卫劳动定额的基础上,公布全国各城市的清扫保洁市场化指导价,以确保财政资金足额供给。各地再根据区域差、人流量进行适当系数调节,严格执行。我们以龙文区为例,推算全国各城市的指导价以供参考。由于环卫清扫保洁是以人工为主,配合机械作业,因此,可在原市场化价格标准的基础上,以最低工资标准和保洁时间、密度的提高幅度为依据,确定龙文区的环卫指导价。对此,根据龙文区的人口密度,笔者因地制宜,认为城市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公共区域等清扫保洁时间须达到16~18小时;农村保洁时间只需12小时。考虑到从2011年至今,龙文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4次,从950元/月提高至1350元/月,如表2所示。

因此,2018―2020年新一轮市场化运作,最低工资标准预计将比目前提高25%~30%,同时增加50%的保洁密度。据此,相应的清扫保洁市场化指导价(城市)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8~10元/O年;农村的保洁单价应在2~3元/O年;风景园林的保洁单价可保持25%~30%的增幅(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持平),维持在17~2元/O・年。按此标准,龙文区每年的清扫保洁经费需增加3000万元左右,扣除最低工资标准和物价指数的增长因素,实际用于提高保洁质量的投入估计在30%以内。2016年龙文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3亿元,而用于环卫清扫保洁约4000万元,按照目前的增幅,到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将近30亿元,而7000万元的保洁费应是在区财政的可控范围。综上,按城市线类划分,漳州应属三线弱城市,应比龙文区(漳州的新区)提高一个档次。因此,一线城市保洁市场化指导价应在25元/O・年以上,二线18~25元/O・年,三线12~18元/O・年,四线7~12元/O・年。

32提高市场化准入门槛

改变按道路、镇街、村落划分标段,由不同资质保洁公司分别承包的方式,引进上市公司或大型国企,整合市场和资源,以县区为单位一个标段统包,由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承担保洁任务。同时,在市场化中采用PPP的模式,中转、设备、车辆由中标企业一次性投资,按折旧纳入市场化预算,环卫部门按合同每月核拨,以减少财政压力。推行先进的“桶换桶”垃圾不落地收集方式,以高品质的公司管理来提高保洁标准。

33建立多渠道筹资新体系

对环卫市场化资金应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体系,转为区、镇、村三级负担的筹资新体系。按区域划分经费负担体系:城市道路、景区公园由区财政全额负担;农村、安置小区、镇道等由区、镇(村)各负担50%。村按村规民约的形式向村民收取20~30元/年的卫生费,不但能增强群众的卫生意识,也能弥补镇(村)级的配套资金。

34实施齐抓共管的市容监管体系

一是将原属各部门管理(公路、园林、市政等)的环卫保洁职能全数划归环卫部门管理,配套资金同时划转环卫部门,整合环卫保洁职能,形成一把扫帚扫到底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二是城建、房管、谭ā(渣管)部门应加强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小区装修以及渣土车的管理,推广湖南、广东等地的模式实施建筑渣土押金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土头临时堆放点的管理,强化文明施工和扬尘的管控,实施“痕迹”执法,全面杜绝渣土撒、漏和乱倒的现象。

35建设“智慧环卫”管理模式

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应用GPS定位,对接“数字城管”,建设以“智慧环卫”为核心的大公共事业管理平台,以云服务方式随时为管理者及作业人员提供所需服务。及时分配任务,反馈整改成果,同时对管理范围所涉及的人员、设备、车辆到作业面和垃圾多发点以及工作流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合理规划管理和考评模式,提升作业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形成规范化、智慧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36建立并完善大环卫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镇级环卫机构建设,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镇分级管理模式。二是在加强区级乡镇综合考核的基础上,推广四川等地先进经验成立城乡整治办,将市容环境卫生纳入镇一级的政绩考核评价,从而形成“镇村日常巡查监督、环卫部门定期考评、区整治办协调监管”的分级管理模式,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常态化工作格局。三是将小区、店面、企业垃圾上门收集纳入市场化范围,使整个市场化运作体系不留死角。四是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风水学、致富学等,利用网络、动漫、壁画、LED、广告车走村入户,进学校、入企业,开展“美丽庭院”“卫生家庭”评选,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推介,引领群众从配合垃圾治理到参与治理、美化家园的工作中来。

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配以强力的执法以及群众的宣传发动,才能将此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转变为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篇7

所谓生态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的自觉保护及使其美化的意识,即人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适应和追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维吾尔人是生活在中亚和新疆这个干旱地区塔里木——吐鲁番盆地上的绿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从追逐水草、土地和环境的游牧阶段逐渐地进入了稳定居住的农业——园艺经济阶段。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适应自己生存条件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维吾尔族的传统的生态环境意识在他们在原始时代的崇拜自然和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与他们原始时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密切相关,在他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深深地生根发芽,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同时它在他们的生命意识、民间文化、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习俗中生动地表现出来。

维吾尔人从远古时代起就认为客观世界和生命由水、空气(风)、土地、火等四个因素构成的,并且对这些客观物质对人类生命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他们不仅把自己关于客观世界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科学和人文性的观念,在自己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学、生活习惯道德和审美观点上具体地再现出来.而且把这种传统意识代代相传;与此同时把生存环境看作是对生命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对其时刻予以维护。

一、维吾尔人对绿色植被的关爱意识

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在广阔的田野中自由生活。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作为自然界的资源的森林和植物不仅给人类提供物质能源和生活资料,还认识到它们在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森林和苔藓看成生命的重要标记之一。维吾尔人的这种环境意识在他们的古代文学艺术遗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英雄史诗《乌古斯汗的传说》中,叙述了作品的主人公乌古斯可汗某一天在一个神秘的湖中的一棵树孔中看见了神性美女,并娶她为妻的情节,其中森林风景的描述特别值得一提。《牟羽可汗的传说》叙述了盖世英雄布谷出生于非常神秘的两棵树之间的土丘和他长大后与他的同胞弟兄们向这两棵树顶礼膜拜的情节。维吾尔人对树木和苔藓植物的爱护,甚至把它们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在后来的农业和园艺经济阶段中表现突出。在维吾尔人的古代族源和图腾神话中,存在着有关崇拜树木的神话。如回鹘可汗被认为是从神树诞生的。据(元)募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四《赤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记载,多桑<蒙古史》(伊朗)志费尼所著<世界征服者史》引证:维吾尔人祖先居住的土拉河与色楞格河交汇的地方,并排长着两颗大树。一天,树中冒出一个土丘,一道亮光从天而降,照在土丘上。从此,土丘慢慢长大了。维吾尔人怀着敬畏虔诚的心情走进时,听到一种象唱歌一样美妙悦耳的声音,而且总有一道天光照射在土丘周围。后来,土丘裂开了,中间有5个帐篷似的内室,每间室内都坐着一个孩子。部落首领们以为他们是神,都来顶礼膜拜:当风吹拂到孩子身上,他们变得强壮起来开始走动。终于,他们走出了石室,被交给乳母照管,同时,人们举行种种崇拜的典礼。他们断了奶,能够说话,马上就询问他们的父母,人们把这两棵树指给他们看,他们走进树中像孝子对待父母一样跪拜,对生长这两棵树的土地,也表示恭敬和尊敬。这时,两颗树突然出声:“品德高贵的孩子们,常来此走动,克尽为子道。愿你们长命百岁,名垂千古!”

高昌汗国时期古维吾尔语诗歌中对树木和绿色环境的描述也十分突出。维吾尔人对绿色环境的爱护,甚至把它们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在后来的农业和园艺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为了改良自己耕种的沙滩地和盐碱地并减少污染土地的物质,维吾尔族农民习惯于村庄和田堤上栽种胡杨、红柳、梧桐、垂柳、沙枣等树木。他们通过实践认识到这种树木有改良土壤.分解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并减少其危害等作用。

历史上生活于典型的内陆地区的维吾尔人在古代时用柏树、香树、骆驼蓬等树木点火或者点香,利用其香味给人治病或者表示对诸神的崇拜。这方面的一部分内容除在《突厥语大辞典》中有详尽的表现外,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也有所呈示。上个世纪8o年代我国考古学家们从新疆孔雀河一带挖掘出的“具有4千年历史古尸《楼兰美女》旁曾发现一捆麻黄和其他东西”,这说明古代维吾尔人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到一些树木和植物具有净化环境和杀灭病菌的作用,因此把其看成是神圣树木并已知道多方面使用这些树木和植物的方法。由于维吾尔人历史上靠农业园艺业和畜牧业生活,他们便自觉地认识到树木和植物具有防风治沙,美化、净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他们养成在村庄和路边植树造林的习惯。他们无论在何处建房居住,都要在住房庭院内修造果园,种植葡萄瓜菜大搞绿化,还在农田周边种植桑、沙枣等果树,他们把这一作法看成是行善积德。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各地人们特别重视果木园甚至有些乡村的名称也与果园有关系。例如:多来提巴格(幸福之园)、夏马力巴格(空气好的园地)、比依稀巴格(象天堂一样的园地)等。另外,维吾尔人的美化自然环境和绿化意识还突出表现在他们的传统服装和住房装修习惯上。如:维吾尔人的传统服装布料图案有的就采用了一些农作物和果树的图案(尤以在他们戴的帽衣图案表现得特别突出)。

维吾尔人古代时期特别崇拜自然。如萨满教就认为蓝色象征神理,崇拜蓝天和蓝色,同时还把绿色看成是兴旺和从政的标志。这种原始信仰和概念在他们创造的神话传说中表现得很明显。因此该民族农民至今十分倚重村庄,注重庭院的绿化,出现损害树木和植物的现象.就会受到谴责。

二、维吾尔人的土地意识

土地至高无尚是古代维吾尔人的主要信仰之一。这一信条在他们传统风俗习惯和多种原始宗教信仰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伊斯兰教认为“人来自于土地,其生命与给养也跟土地息息相关”。他们对土地推崇的在萨满教流行的时期创作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可见一斑。如在《艾司玛女神》神话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内容:据说天上的天使之皇长得比所有的天使都漂亮,她住在七重天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由这个天使的情绪变化中产生的。天使睁开眼睛,太阳光便普照大地;天使睡觉整个世界变得一片漆黑,天使哭了就会下雨,笑丁就下雪.天使呼吸便会刮风.天使张嘴便会狂风大作,天使翻眼皮天气就变坏.天使发火便会发生地震.天使皱眉头,天空便会出现彩虹。

维吾尔人对水和土地的这种推祟意识在鄂尔浑时期产生的碑铭上也有所表现。例如《阔特勤碑铭》上有“腾格勒(天),乌迈女神,土水神保佑我们”的字样。维吾尔人把人类和大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而推崇大自然、爱护土地的意识,在伊斯兰教传人后出现的《福乐智慧》《先知者传》《君子神往》《世事记》等文学遗产中也有突出的表现,甚至认为这种精神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维吾尔人中自古以来就有类似“土地伟大,人也伟大”“土地吃不饱,人也不会吃饱”的谚语。古代维吾尔人还在发生旱灾时公众集中在某一地举行求雨活动。在历史上维吾尔族农民就是再穷也从不挖甘草、麻黄等这些保护土壤的植物去卖钱。就是到现在维吾尔人为死者送葬时将死者尸体放人墓穴并盖上后,就开始诵读《古兰经》,这时送葬的人,每人都抓一把土放在手里,当诵经完毕后,所有人手中土都被集中起来,向墓投去,表示人们向死者亡灵祝福,这些土被称为“崇敬土”。维吾尔族手工业经营者往往把刚开业赚到的钱扔到地上,让钱沾上地上的土后,然后再装进口袋。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当前在解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减少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之间的矛盾处于严峻形势的情况下,保护好土地和自然环境,这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

三、维吾尔人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就认为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从原始社会阶段起,他们就把水看成是神圣的东西并将它神化,还把它看作幸福、兴旺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城市和居民区建在河边。在古代夏季发生旱灾的地区他们搞求雨活动;冬季他们搞降雪庆祝活动,打雪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维吾尔人推崇水的信仰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一观点在英雄史诗《乌古斯汗传》中有突出的表现.史诗叙述了英雄乌古斯汗娶一个从湖中树上出现的女子为妻,还叙述了乌古斯汗,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海”(dengiz)的情节。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会破开的山》则叙述了一个受虐待的孤女的妹妹因喝了“神秘的水”而变成了鹿,而孤女本人在“水神”的帮助下摆脱了敌人的控制的故事。这种故事情节明显地彰显着古代维吾尔人对水的原始信仰。

历来把水看成无比神圣的先辈们在给子女们取名字时往往使用“阔力”(维文意:湖)这个词构成“阔尔特勤”“阔尔毕伽…‘阔尔塔尔汗”(koltarhan)等名字。维吾尔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数是干旱地区,因此他们先民们特别崇尚水,保护水域和水源已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认为可与人道主义精神联系起来。维吾尔人历来就有诸如“水伟大,人也伟大”“水是土地的血液”“一口水应得到四十年的敬意”等谚语或传统习惯。维吾尔人不仅禁止在沟渠湖边洗衣服梳头和带牧畜进渠堂饮水,而且还严禁向水中乱倒脏水、垃圾、炉灰等肮脏的东西,甚至把这种行为看成是罪孽,对少年儿童从小就进行上述教育。维吾尔人的英雄史诗《英雄勤钦木尔》中的主人公马合图木苏拉不听其哥哥劝阻去河边梳头.被卡力玛克人首领抓走及后来他的悲残生活遭遇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现今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所经常遇到的世界性的大问题,我们为先辈们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努力的这种环境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四、维吾尔人对住房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追求美、爱护美和再创美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方式。维吾尔人特别重视住房建筑设计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盖房前考虑房屋的位置、阳光、空气等环境。维吾尔人在古代就认为空气是构成世界和生命的重要因素。过去他们的传统居住环境主要是“露天、自在的环境”或“半野外环境”。农民在建房前要充分考虑建房环境,房前要修建前廊,庭院内要栽种果树和花卉。任何~处住房的门窗都要认真、周密地设计,以确保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维吾尔人中有“新鲜空气治百病”和“清洁环境使人健康聪明”的谚语箴言。因此在维吾尔人中早晨起床后立即开门窗换气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甚至在冬季的白天开窗换气。他们认为“在清新的空气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成聪明的人”“在清新的空气中生活的人是健康的人”。著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语大辞典》中提供一部分维吾尔人居住的古代城市的信息时,对这些城市的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作了详尽的论述。维吾尔人一般除了院落外还特别重视房内装饰和室内卫生,他们用图案、雕刻和各种饰物将住房装饰得很漂亮。历史上维吾尔人不仅重视美化自己的住房环境,而且还特别注重清真寺或大礼拜堂的装饰。维吾尔人中还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边”的谚语。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义则是指女人所拥有的住房及家具的卫生和质量。平时维族妇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内和院子收拾好了以后,再做其他事情。他们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边随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为。

五、维吾尔人的动物保护意识

动物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动物界的作用。维吾尔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教育以及他们保护动物和鸟类的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在民间文学作品里表现突出。维族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绝大多数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标题,他们都以人和动物的亲密关系作为主题。例如维吾尔文学早期出现的《狼的图腾神话》中.描述了一只母狼将一个古代部落中遇难的十几岁的男孩救了出来,后来这个男孩与这只狼结成伴侣后.狼生了九个男孩.使维吾尔人不但没有绝种.反而继续得到发展的情节。《属相的传说》中则描述了传统的属相年鉴中的12种动物的名称及称呼的原因。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关于动物的传说故事中.描述人将一些野生动物或传说中的凤凰等救出,后来这些它们做好事报答人类的情节也是较多的。当今维吾尔族传统乡镇居民除了养殖牛羊外还有用鸡、兔、狗、猫等与人作伴的习惯。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宠儿——动物和鸟类就成为维吾尔人的传统美德和生活习惯。维吾尔人不管在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兰教文化的环境下.都没有为满足消费和谋利的需要而随意猎杀捕捉部分飞禽走兽的习惯(边远地区例外)例如在古代西域除了《投身饲饿》《舍头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贸鸽》等故事外,还广泛流传《金光明经》等佛教文学作品宣扬佛教禁杀生的教义。伊斯兰教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巨作《先知者传》也具体表现出爱护动物和鸟类的人文思想。维吾尔人给已去世的亲人扫墓时,为了鸟类的食用或出于行善积德的用心,往往在墓前撒上麦粒、玉米粒或大米等谷物。另~方面他们认为墓前撒上的麦粒、玉米粒对死者来说起到减少罪孽的作用。在维吾尔人居住的农村普遍禁止捕杀猫、兔、狗等家养小畜,也不得捕捉各种鸟类尤其是燕子、麻雀等。维吾尔人认为无故的虐杀动物是一种造孽行为。在维吾尔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描述人将一些野生动物或凤凰、山鹰救出,后来这些动物飞禽做好事报答人类的情节很多。维吾尔人保护树木、将土地视为至高无上、崇拜和保护水资源、保护动物和鸟类等古代民俗习惯起源于他们祖先原始时代的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的影响。现代科学更进一步证明动物和鸟类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哲学观点来看,社会存在物决定于人的社会意识。因维吾尔人历史上生活在典型干旱地区,而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与悠久的民族传统,长期以来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民间文学遗产、生活习俗中,而且这种意识在历史上他们所创造的有文字记载的文献上也表现得较突出。例如根据关于在塔里木河流建立的楼兰王国去卢文文献看,大约2千年前维吾尔等民族中曾有正式的保护森林法和关于管理水利的规章制度。

篇8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篇9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语言教育 生活 语言运用 情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是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明确提出了对于“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一项中也提到“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因此,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不同的语言运用情境,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与物质环境,是落实《指南》精神,促使幼儿教师在语言教育方面更加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幼儿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或交谈的内部动机,可以促进幼儿与教师、同伴的有效语言交流。全语言教育观念提倡开放式的语言教学,而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由环境引发的语言教育就是一种隐性的、开放式的语言教育课程。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的语言教育,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学习机会,更能够体现全语言学习的三大特征:一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整体性;二是幼儿语言习得的应用性;三是幼儿语言学习的自然发生性。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加工各种语言信息,获得语言经验,在运用中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下面以结合我园班级中环境创设的做法,谈一下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结合活动主题和幼儿兴趣创设真实语言运用情境:

一、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情境

《纲要》早就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但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自由交流机会少普遍存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在宽松的心理情境下畅所欲言至关重要。教师不能为了让孩子安静听话、好管理而限制他们的说话自由,在不大声喧哗、吵闹,不影响进餐和睡眠的前提下,教师要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自由交谈机会。我们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环节中零星的等待时间,给幼儿以情感支持,为幼儿创设“自由交谈微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提示说“早洗完手的宝贝,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小声说说话。”另外,在入园、离园和两个环节的衔接间隙时间里,每天都会安排固定的“开心自由聊”时间,教师会播放低声、舒缓的轻音乐,在播放音乐的这段时间内幼儿可以在班级里的任何地方和小伙伴自由交谈。实践证明幼儿的交谈能力非常强,孩子们的话题天马行空,内容宽泛。日积月累,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物质情境,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幼儿交谈动机

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物质情境,通过恰当的视觉刺激在生活中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和兴趣,使幼儿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在愉悦的情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主题情境的创设

我们的主题情境创设包含三部分,一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点,对已经进行完的主题环境选择性保留;二是围绕当前主题创设适宜的环境;三是在主题情境下根据幼儿交谈生成兴趣点的拓展延伸。

前两项内容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说明一下我园是如何对主题情境中通过幼儿交谈生成的兴趣点予以拓展延伸,创设新的视觉情境的。例如在中班主题一“我升班了”的次主题一“我的新班”中,我们请小朋友每人从家中带一件工艺品到幼儿园来,建立了“我来打扮新家”的版块。幼儿面对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每一件都有它独特的来历,都蕴含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幼儿自然也有强烈的交流愿望。这时,教师适当给与了幼儿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幼儿用多种感知通道去感知事物特点,比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等。经过细致的感知观察,幼儿都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交谈内容更加宽泛、丰富。

在幼儿带来的工艺品中有一小部分是外出旅游时带回来的,在幼儿间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都对外出旅游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我们就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创设了“小小驴友俱乐部”,把孩子们带来的旅游纪念品集中放到一起,再配上孩子们或者家人外出旅游时的照片。在这一视觉情境的刺激之下,一场“旅游故事会”又拉开了帷幕。后来,教师为了满足幼儿需要又进行了填充,增加了各地土特产展示区、中国地图拼图、导游旗、耳麦等道具,使幼儿每次走到这个位置都能有浓厚的交流欲望、有话可说。

同样,在中三班的养殖角里,教师在进行小班主题六“快乐一夏”时,养了许多夏季的昆虫和夏季的花草,孩子们对于天牛、蝈蝈等动物是否是益虫、新增加的几盆花草是否有毒等话题也非常感兴趣,不停地讨论。于是,我们就结合中主题一“我升班了”的次主题二“我的朋友多”改为了“大自然中的朋友”版块。丰富了幼儿关于哪些动植物是对人类有益处的知识经验,为孩子们的深入交流奠定基础。在“大自然中的朋友”版块建立后,我们又发现,幼儿经常说谁和谁是好朋友的话题,于是我们又创设了“生活中的朋友”情境,请小朋友画出图片上物品的朋友,并说出理由。孩子们大胆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因果复合句的使用得到发展和锻炼。

(二)由幼儿自发交谈生成的兴趣情境创设

在自由宽松的交流氛围下,幼儿会产生浓厚的交谈欲望。教师则要观察、倾听幼儿交谈中的兴趣点,走进幼儿的内心,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及时为幼儿提供知识经验的支持、创造积极交流的物质情境,使其尽兴深入地表达。因为幼儿的兴趣点是他们主动积极投入交谈的源泉。

例如我们的“美食播报”区,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对每天的食谱非常感兴趣,经常讨论吃什么的话题这一兴趣点创设的。教师把幼儿每天要吃的饮食花样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在吃之前和吃之后都喜欢来讨论交谈一番。有时候教师还会投放一些相关食材的实物,孩子们在聊天的过程中甚至能把这些蔬菜当成玩具边玩边说。有一次,陈泽宇拿起豆角说:“它弯弯的和小蛇一样。”刘一阳拿起豆角挂在脖子上当听诊器,对陈泽宇说:“我也是医生,我给你听听。”当教师听到有的孩子在“美食播报”区前谈论妈妈做的饭菜时,我们又增加了“我爱妈妈菜”版块,让家长和宝贝一起把妈妈做菜的过程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做成小画书放在活动室里,一时间“妈妈菜”成了孩子们最热门的话题。当幼儿对动画人物感兴趣时,我们就在保温桶上贴上卡通人物图片;当幼儿对汽车感兴趣时,我们就把各种车的图片贴到盥洗室门口;当幼儿谈到睡觉的姿势时,我们就拍下孩子们午休睡觉的样子……只要教师有心,总能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再为之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幼儿深入地交谈。

总之,宽松自由的心理情境和适宜的物质情境创设能够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能够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潜能,让幼儿想说、敢说、要说,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重要途径。作为幼儿教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语言运用情境,通过渗透的语言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兢.语言[M]. 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6月

[2]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 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1月

[2]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篇10

摘 要: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经显现出适应性差、对接不够等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实际做法为例,对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1-02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GJB1214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14G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为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早在2004年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律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都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们要对此做充分的研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关于新媒体,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谈到新,自然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的。对于新媒体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予这样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当下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有网络、手机短信、QQ、微信、手机报、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桌面视窗等。所有这些常见的新媒体中,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娱乐和学习影响最大的当属网络、QQ、微信、手机短信、手机报等。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1.传播速度。由于传统媒体受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载体的束缚,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通常慢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

2.媒体人。传统媒体主办方明确,通常有明确的媒体人,媒体人数量有限,可控;新媒体的媒体人数量庞大,大到了任何人只要他想做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人,所以难以控制。

3.传播内容。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容易掌控,通常正面的声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新媒体因为媒体人的良莠不齐,传播内容也是良莠不齐,既有正面的主流的声音,也有反面、非主流的内容;有红色的、无色的,同时更有非红色的内容。

4.互动性。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个体往往只是接受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界限不清,或者是模糊,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设备,个体在参与过程中既可能是接受者也可能是传播者。

5.影响面。传统媒体受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影响,通常影响面比较小;当今由于网络、手机等几乎覆盖各个角落,数字设备十分普及,所以新媒体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一个普通人的牢骚就可能演变成影响面极大的社会事件。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非常大,既有积极一面的也有消极一面。

1.消极方面。由于新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完全超出了教育工作者控制范围,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真实的、虚拟的。正面的、健康的、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积极方面。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从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强化了当代大学生们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新媒体的出现,将教育领域中延续了很久的权威“灌输”模式改变成了大学生们的自主、自由的学习和提升模式。当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声、形、色等传播方式,且有各种层次和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宣传报道和文章信息等学习资料使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不尽相同的大学生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自主作词选择,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储量,拓宽他们的视野。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有养成了他们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及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实效性。

四、创新教育手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得了积极的效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建设。当今,互联网和手机毋容置疑地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娱乐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手机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者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这两个重要载体,有效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东北石油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努力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通过开办铁人精神教育网站、红枫阵地、网上党团校、东油微信公众平台等一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网站、平台,广泛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激发当代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正能量。不断在新媒体上挖掘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例如,大学生就业、扶贫资助、法律问题、热点问题探讨等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素材。如2014年我校计算机学院一名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最初学生自发地在微信朋友圈中倡议募捐,后经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并在新媒体上,短短几天就在全校产生很大反响,不仅使患病学生得到了及时救助,同时更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教育。

2.培养一支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几年来,为了适应新媒体条件的要求,我校努力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培训,如今学生辅导员都开设有自己的博客,通过博客、QQ、微信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和大学生进行互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批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学生辅导员更是成为红极一时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网友。有时虽然不和学生见面,但是,通过QQ,微信、博客,他们既能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心理需求、关注的热点,同时,也适时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不仅仅使学生受益,辅导员也感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工作便利。

3.建设一支善于监管新媒体的监督员队伍。新媒体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宣传报道、文章资料等信息铺天盖地,大学们在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的信息的同时,对有些信息的真伪还不能辨别,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还不能看清其真实本质。加之当前对新媒体还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论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要对网络行为进行规制,净化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所以,辅导员队伍又是“新媒体监督员”队伍,在工作中、工作之余都要经常浏览、光顾学生经常点击的网站、公众微信平台,适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1]。因此,不断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发挥新媒介作用的关键。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熟悉新媒体,掌握其规律,才能利用新媒开展工作,才能使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

篇11

(一)生活垃圾污染

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随意堆放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三)生活污水排放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四)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存在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主要道路两侧美化、亮化资金缺口比较大。

(二)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三)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沙沟村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沙沟村在党委政府和中级法院的帮助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2条,对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进行了修建,对村内多处地方进行了绿化、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整修、对墙面进行了粉刷绘制,安置了健身器材,配备了多处垃圾箱和专职保洁员。

(二)综合治理环境

沙河沟村在河道治理方面,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垃圾、淤泥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在党委政府和当地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将进行河道治理和护坡。

(三)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沙沟村定期向农民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签订责任书,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帮助农村制订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建房、道路、排污、排水和公共设施,都要有规划,不能到处乱建。

努力改变农村“三无”现状,争取实现“三有”。一是要实现家家建有厕所,或村上建标准卫生公厕,消灭解手要“打游击”的现象;二是建有鸡圈和猪栏,做到鸡要圈养、猪要关养,不能把禽畜与人混住。三是继续抓好改水、改厕、改灶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建沼气池或使用煤气、太阳能 四、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二)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篇12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gap expands gradually,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more prominent, and energy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triction role are steadily worse. Therefor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gle discusses the energy crisi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promotion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crisis resources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能源人均消费量没有发达国家水平高,可是因我国人口多,消耗能源非常大,到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己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专家开始对我国未来能源供需进行预测研究,如果2020年中国煤炭需求约50亿吨,这就要从国际市场上买约13亿吨煤炭。长远看在能源强劲需求下,会推动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而能源价格上涨将阻碍经济增长,可见能源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能源问题研究迫在眉睫。

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管理模式不够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以中央国有经济为主发展能源工业的思路,鼓励地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能源工业,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模式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能源市场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但还不理想,市场准入管制不够灵活,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2.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

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13亿人口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上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这样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到2015年,我国的木材供销应缺口将达到11―15亿立方米亿立方米。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今后缺口还会更多。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大量进口,促使石油、钢铁、煤炭等大宗原料及其相关的工业产品涨价,可能导致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虽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到2020年以前还不可能替代原有能源。

3.能源储量禀赋少,利用效率低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目前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些项目,使得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许多工业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好坏。我国虽然整体的能源储量较多,但还面临着禀赋和利用两大问题。在禀赋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能源分布均衡、优质资源匮乏、能源开采不容易。在利用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源管理水平落后等。我国的能源效率较低,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近期调查: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4. 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早就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法规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政府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缺乏一系列的法规体系和行政执行、准入制度。

二、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1.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经济产出中的大部分是工业和建筑业,这两个产业能源效率很低。我国应加快发展能效较高的产业。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服务业,从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鼓励一些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如有选择地推出金融衍生工具、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鼓励金融业的大发展;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职高专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设软件园区等以推动 IT 产业的发展等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2.实现资源的循环和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的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诸多方面,我们要在生产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就是要实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清理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节约初级资源,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控制在必要的界限之内,使得在其耗竭之前能够找到替代资源;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以保证持续供给;通过多种途径回收利用各种废旧产品、包装物等材料物质;尽可能对一种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加以利用;对一种资源的各种有用成分分别加以利用,这种综合利用的效率明显高于对资源单一成分的利用,设法对利用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排放物加以继续加工利用。

(3) 加大的科研投入,提升能源效率的源动力

我国应鼓励各种工业生产机械的节能改造和新型节能设备的研发,尤其是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回收利用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科研投入除了用于工业生产设备和其它行业的节能改造以外,更应该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工业始终是能源效率低下的产业,节能改造只能缓解其高能耗的局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能源效率。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末期以后,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高新化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的轻质化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具有直接而明显的作用。而加大的科研投入和相应的科教体制正是催生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4)从环境会计视角研究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环境会计将会计学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方法,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的发展不是用来取代传统财务会计,而是要补充其不足之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环境会计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冲击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寻求最佳清洁生产(CP)方式,并进行全成本评估(TCA),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益、资源效率提升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对于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包括其意义、功能及性质,应包括资料搜集、资料分类、资料记录、资料配置、资料分析和资料沟通等项目,而且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环境政策系统之中。其主要编制步骤包括界定目标、制定环境会计框架、建立资料清单、进行环境评估制度、实施责任分工及拟定清洁生产政策以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5)根据资源禀赋调整消费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这与我国的资源禀赋有关。但煤炭在所有能源中属于热能转换率较低,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的逐年下降对整体能源效率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降低煤炭消费比率有助于我国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就要考虑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其它高效能源的消费比重。要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就要考虑关停小煤矿,整合煤炭产业资源,形成市场化的良性竞争;也要通过科研投入采选优质煤炭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也要考虑煤炭的消费与工业直接挂钩,因此仍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其它能源消费的来源渠道应该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虽然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最大意义体现在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可再生性,但这些能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一方面,通过风力、太阳能等渠道可以替代一部分火电需求,这就能变相减少煤炭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在热能转换的技术指标方面也领先于煤炭。因此,我国应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参与投资、鼓励使用新能源的设备等方式来逐步提高新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军,吴玉菡 环境会计视角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2]胡春晓.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3]李丙刚.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6)

[4]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4)

[5]薛龙龙.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篇13

医患关系是基于医生诊疗行为和患者就医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医生和患者之间拥有不对等的信息,双方掌握的医疗技术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一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北京市医生与患者对医生职业行为特征的认识差异,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一、医生职业行为与信息不对称

(一)医患双方时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

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职业性行为。医生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存在,它首先是一种职业。那么,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医生职业究竟具有哪些特点?2007年“医患关系的经济学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医生和患者做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医患双方都认为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的特点,但是他们在医生职业的风险、压力、收人等方面的认识差距比较大(如图1所示)。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行业具有进人壁垒高、专业知识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术,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从图1可以看出,患者对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性也是非常认同的,甚至比医生的认同度还要高,患者医疗需求只能通过医生的诊疗来得到满足,所以,患者也非常期待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患者对医生职业高风险、高压力的认识明显不足,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医疗行业存在高风险以及由此给医生带来的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医患比例平均相差大约40个百分点。由于疾病千变万化,不同患者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即便是对已经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疾病,在治疗手段上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此外,医生职业是否具有高收人也是医患双方之间认识差距最大的一个特征。在社会现实中,患者就医成本高、医院药品收费高以及红包、回扣等问题都会使患者认为医生属于高收人群体。

(二)医疗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必然造成医疗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高风险性,也造成医患双方对于病情和诊疗方案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差距以及信息不对称,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社会浮躁、利益导向严重、缺乏信任的状况下,医生职业行为可能发生扭曲,患者也会怀疑医生玩忽职守,激化医患矛盾。

在医疗体系中的三方主体中,除了医患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主体,它与医生和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当医疗保险机构介入医疗服务市场后,相对保险机构而言,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了解,患者相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保险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患者参加医疗保险之后,保险机构就会充当人的角色代表患者向医生购买医疗服务。在这两者之间医生同样处于相对信息优势地位,而医疗保险机构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二、医生职业行为发生扭曲的原因分析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患者的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患病治疗时,首先由患者选择医生,然后由医生代替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然而,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条件下,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用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进行诊疗活动,如重复检查、乱开大处方、延长住院时间和防御性医疗等。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生诱导需求

诱导需求理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有需方被动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作用,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医生可以创造需求,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医疗供给的增加,医疗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人受诊数与一定人口拥有的医生成正相关的关系。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也都证明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客观的人口因素、医生供给量(人口比例)、医疗供给价格等方面来证明引致需求的,即医疗服务量的增加会引起医疗需求的增加,在医疗这一特殊的市场上,供给决定需求。从理论上讲,这些现象在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可能存在,但在我国现实中,供给诱导需求更多地是由激励与约束机制扭曲和医疗道德滑坡的因素导致的。

医生的诊疗方式和诊疗行为是医疗费用产生的根源。由于医生具有专业技术,掌握着患者没有掌握的健康信息,具有信息优势,而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效果、价格等信息不是很了解,这给医生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留有很大的余地,医生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医疗供方扮演着提供医疗服务和完成医疗消费的双重角色,而医疗卫生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在信息资源上的优势改变病人的偏好,诱导病人需求,创造消费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在现有的“以药养医”医生激励体制下,医生提供高质量、高价格的治疗方法或提高患者的医疗消费量会增加医生的收人,而且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检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诉讼风险。在我国某些医院,医生诱导需求的程度还取决于医院承包经营情况,因为医院与科室、科室与个人都签订了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经济指标多为硬指标,并且科室和个人的收人往往又同这些“硬指标”直接挂钩,谁创造的“经济效益”越高,谁的奖金就越多,谁的“收益”也就越大。在这种经营机制下,医疗过程中医生在众多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常会选择较复杂、档次较高的办法,甚至产生乱收费、扩大住院标准等清况。

(二)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不够

在当前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下,患者虽然是医疗服务的接受者或者消费者,但是对医生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下,患者对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来实现,而这个过程包含患者对医疗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对医院、医院对医生等多重委托关系,而委托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这样就极易减弱患者对医生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合理的医生激励机制很难形成。另外,我国医疗资源普遍分布不均,社区医疗卫生水平低,真正意义上的“守门人”制度还未建立,医患之间基本上是一次性的随机配对的短期关系,这给医生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医生不能很好地代表病人的利益,许多医生想做的仅仅是,在避免医疗事故的前提下,为病人消除或控制病情,而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努力寻找在医学和经济意义上的最佳治疗方案。

(三)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生行为约束不足

医生行为扭曲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手段不健全,医疗保险机构谈判能力较低。目前,医疗保险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手段,依然采用以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后付制,尽管这种方式操作比较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而且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医疗机构因病因人施治,有利于医学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和服务项目的不断更新,但是这种方式对医疗费用开支的约束力最弱。

约束力较低的后付制往往会引发医生采取分解住院、二次住院等手段,增加就诊人次,获取更多单元;或采取降低医疗服务、超“单元标准”停止治疗的手段,节约单元费用留作己用。而且,医生往往也不会严格执行“三个目录”。以药品目录执行情况为例,因医生治疗过程涉及复杂的医学知识,医疗保险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干预,该用哪种药,不该用哪种药,主治医生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医生往往会增加自费药、乙类药的使用比重,甚至在同等药效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使用甲类药。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保方在调整费用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效果。

三、医生职业行为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医生声誉机制

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医生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对医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声誉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医生为了赢得声誉必须不断在医疗技术和医德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医生为了不败坏自己声誉或保留其既得声誉,必然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败德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当前整个社会比较重视经济因素的社会氛围中,只有将医生的职业行为与其声誉这一对其有长远利益的因素相挂钩,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进行声誉机制建设,需要社会、政府、媒体和医院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该在医院内部得到足够的重视,医院管理者应把声誉建设制度化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来抓。给医院和医生各项荣誉,并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可以给优秀医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对医院的荣誉来说,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定点医疗制度,医院取得医疗定点资格就是对其各项工作能力的充分证明和肯定。其次,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于优秀的医院和医生要树立榜样,并在媒体进行宣传,将其作为同行业学习的典型。对于医疗事故频发的医院或医生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披露,从职业道德和医疗技术这些根本层面约束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

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的信息更透明,相互更了解,医生的诊疗方案也更迅速,更有针对性,使医生的优质服务能够在未来得到可以预见的回报,从而促使医生产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动机,有利于医生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最终形成医生、病人和社会“三赢”的局面。

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等。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关系需要医患长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这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疑会为医患沟通提供一个天然的平台。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功能,使广大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即可得到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患者患病后首先找社区全科医生,小病尽量在社区解决,大病再逐级转诊到大医院,确诊后再转回社区医院慢病治疗和康复。这样,患者与社区医生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医患之间的合作将是长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多次观察来推断医生的努力水平,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生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患之间长期建立关系实质上是通过合约的形式来约束双方行为,尽管这种合约关系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基于声誉等方面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医患双方各尽所能。这样,医生与患者之间,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才能建立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

当然,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并不是说把医患双方固定地捆绑在一起,患者在就医时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只有患者具有充分的选择权,才能促进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