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班级团建的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学生住宿社区化条件下构建 “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共青团组织主要还是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各类团学活动,通过不断完善班级团支工作机制、加大对院班团组织的管理力度来提升校共青团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架构为:校团委—院团总支(分团委)—班级团支部。活动模式以班级团支部、团员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随着高校网络渐趋全方位覆盖、学生住宿逐步社区化的新形势下,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需求。
首先,随着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少固定活动场所,彼此间沟通交流减少,高年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团组织凝聚力集聚下降。其次,随着学生住宿社区化的不断深入、社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社区逐步成为学生生活、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平均超过11小时,占到一天时间的45.8%。除社区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还在传承,还产生了一系列以社区为依托的特色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这为共青团工作进入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我校于2010已全部实现了校区有线、无线网络的全方位双层覆盖。据统计,我校学生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拥有率达100%,网络已彻底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主要途径,这为我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提供了巨大空间。
2 “双网格化”团建模式的实践探索
2.1 以传统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建立传统团组织与公寓特色团组织相结合的网格化模式
公寓特色组织指打破行政班级界限,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特色团总支、以楼栋为单位建立特色团支部,以楼层为单位成立特色团小组。特色团组织采取精英化管理模式,由优秀团员担任支部书记,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等先进团员组成的精英化团组织。它与班级团支部相辅相成,更是班级团支部的补充、提高,旨在通过建立精英式的公寓特色团组织参与公寓自治管理、开展特色公寓文化活动、带动文明寝室建设,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时代感和影响力。
在组织归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团员可以在多个基层团组织参加活动。在公寓区充分发挥“先进团员”的作用,实行“公寓特色团组织结队传统班级团组织”,开展家园“周末沙龙”、“师生茶叙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在团员“推优”和评优中,采取由传统班级团组织—公寓特色团组织—优秀团员的层层推优制。通过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公寓特色团组织的尖兵带头作用,使公寓特色团组织逐步成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红旗团支部”,最终使公寓建团工作实现“建团”到“团建”的转变,它延伸了团的手臂,扩大了团组织覆盖面,有效地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2 以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形成 “网络团组织”与“网下团组织”相结合的网上、网下团学工作模式
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 “在工作手段上,要特别注意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青年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团组织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思想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
“网络团组织”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运用集群网站技术,采取“网站集群+手机”捆绑、“网络信息+手机短信”互动的方式,打造了一个覆盖全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员的数字团建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高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员积极参与,通过实名注册制建立与“网下团组织”相对应的“网络团组织”。通过实名“网络团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的支部、团员微博平台、短信平台、QQ群等,充分发挥网络覆盖面广、快速、高效等功能,积极开展“团员网络日志”、“团支部电子板报”、“网上选举”等无纸化办公。使“网上团组织”逐渐成为高校团建工作的新载体、团组织服务广大团员的新阵地、共青团员交流互动的新家园、团员干部服务学生的新平台”。
2.3 “双网格化”模式下的团员身份采取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
为避免团员身份混淆、管理上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传统班级团组织和公寓特色团组织由校团委、学院团总支(分团委)统一管理。并将负责注册管理、日常教育、团员素质拓展等工作的学院团组织与承担公寓自治管理、丰富课外文化生活等职能的公寓团组织适当分离、互为补充。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按照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组织归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团员可以在多个基层团组织参加活动。
3 结语
目前,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在积极开展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初步建立以公寓6为核心的“机电家园”生活社区,实现了学工办、院团总支进社区,并积极开展学生党建、团建、社团进社区工作。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比较、修正来完善“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新模式,从本质上填充学生公寓团建存在的盲区,扩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探索“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新模式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填补现有团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盲区”,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需要在摸索中慢慢的推进,逐步开创一种高校团工作的新机制,促进高校团建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专项研究课题,新形势下以学生社区为核心的学生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Y201122232)
参考文献
[1] 赵凯.关于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团建工作思考[J].商业文化,2012.3:296-297.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教育广大研究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研究生团建可以说是一个新名词。目前研究社团组织设置多在党委研工部和校团委的双重领导之下,导致团组织领导关系不清晰、团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完善、不健全。虽然各高校在研究生中也设立了团组织,但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存在人员复杂、思维跳跃、居住分散、科研任务重等特点[1],加之研究生团员组织观念淡薄,研究生团组织的活动和创新力度又不够,不能适应研究生团员的需求。
笔者作为研究生团建负责人和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思考研究生团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结合本院的研究生团建工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一.灵活的研究生团组织设置模式
本院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和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两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研究生团支部的灵活设置,使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工作影响显著增强。
(一)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模式主要是设立在新生班级中。以班级为单位横向设置团支部,便于研究生新生团员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活动的组织开展,能有效的做好党员的培养、考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推进团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由于理工科研究生,他们具有特殊性和流动性,会到全国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传统横向设置的班级建团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班级团支部设置模式,突破硕、博层次限制,以同一导师、同一实验室或研究所等平台设置纵向研究生团支部,便于团支部根据研究生团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调动每一位团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纵向设置后,团支部的支委大多考虑从硕博连读的优秀学生中选出,减少了支委的更迭变动,保证了团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
二.通过打造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品牌活动,吸引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以此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引导研究生培养学术素养、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学院的“博士生论坛” 、“吉威数源杯程序设计大赛”及“GIS DAY”等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规划下,推动研究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
(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接受教育。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努力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广泛寻求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农村基层,努力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的空间由学校推向社会、乡村和企业。[3]
(三)结合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的品性更为稳定,思想更为成熟,思维更为敏锐,他们更加关注国内外形势、政策导向和社会热点,对社会、对现实往往有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因此,可以利用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等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引导研究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研究生团建工作信息化
(一)研究生团员人手一台电脑,这个客观条件决定了团建工作必然要充分利用网络。我院研究生团组织都建有自己团支部的qq群,除了处理团的各项事务之外,平时生活、学习、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任何团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群上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使研究生团支部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有效发展。
(二)我院“团委空间网”,是同学们查阅信息、展现才华的舞台,也是各团支部展示团活、加强交流的平台,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过去的一年里,空间网密切关注时事,曾做过新生入学指南,暑期社会实践,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网页设计大赛,第六届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专题网页。同时,我院宣传部也将“空间网”上的新闻和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将此列入团支部工作考核体系。
当然,研究生团建工作中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党建带团建”,只有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内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做到“党有号召力,团有行动”,才能有力推动高校研究生团组织的建设,使研究生团组织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好地发挥基层研究生团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团员走进被互联网覆盖的大学校园,在宿舍上网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休闲交友娱乐方式,学生宿舍区因而成为新思想新风尚的爆发地,也成为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类矛盾问题的高发地。如何进一步密切团组织与团员的关系,更好地把握青年的思想动向,创新对共青团员的管理,引领大学生理性分析和处理社会热点难点话题、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等问题,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团建走进社区,探索推进团的组织建设,有利于弥补传统班年级模式下团建工作的不足,有利于正确把握青年的时代方位,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方面的作用。
1 团建进社区模式的组织建构
“社区”一词总跟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住宅小区到学校宿舍区,从虚拟的网络空间到现实的校园内外,社区总给人温暖亲近自由丰富的感觉,是涵盖了生活万象,旨在提供便捷与舒适的所在。“社区团建”由此为严肃的团工作赋予了活泼温馨的色彩。本文中的社区既指广义上的学生宿舍区,又指狭义上把学生宿舍按照一定的数量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称为一个社区。
根据团章的要求,参照既往高校团组织的架构,以院系范围内实施为例,团建进社区可让同系部同年级的学生按楼层或楼宇集中住宿,把相邻的学生宿舍按照一定的数量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设立一个团支部,每一个楼层或楼宇设立一个团总支,团总支对院系分团委负责。团工作的开展,同一社区的宿舍相邻非常必要,每个楼宇可以设立一间社区办公室,兼具学生活动室的功能。分团委应制定严格的学生社区管理条例,从优秀团干部中选派精干力量担任社区主任,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团日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定期传达校园通知和团的精神,关注团员发展。社区主任纳入学生干部的管理、考核和评比,接受相关业务培训,按时参加例会。每学期开展社区优秀团支部的评选,获选支部团员优先被团内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
时机成熟后该模式可逐渐运用至全校,在校团委的带领下,协同后勤总务等部门,真正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壁垒,统筹规划协调社区的设置,形成班内班外有团在的育人新格局,切实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年组织中的核心作用。
2 高校传统团建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传统的团建模式是建立在班年级建制基础上的,在校基层委员会的批准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设立团支部,按年级设立团总支,院系部成立分团委。传统模式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共青团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网络渐趋发达的新形势下,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青年求新求变的特点,不利于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的发挥。
首先,学生规模剧烈膨胀,流动教室成为常态,班级团支部成员间缺乏交流合作的固定场所,课外交流的频率和深度降低,相互的沟通了解不及宿舍成员间广泛和亲密,支部委员会组织凝聚力下降。其次,完全学分制的引入和逐渐推行破除了班级学制的限制,使求学过程更富弹性和人性化,也促使班级观念日渐淡化,进一步缩小了原有团支部的影响力。再次,原有模式中班级为最小组织,人数较多,团活动大多是班级中的部分积极分子参与,少数主动性差的同学很容易被忽视,团活动的覆盖面大打折扣。对后进同学缺乏监督和了解成为团员管理工作的盲点,不利于严肃团内纪律树立团内威信。团日活动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如党内活动受重视,团员对团的了解和向往较为肤浅和淡漠,教育成效不明显,对组织的依赖和信任度降低,暴露出团组织功能的薄弱。
为此,明确提出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团建模式。团建跳出班年级的限制,开发学生社区,占领新的团建高地,努力改善原有模式对团员思想把握不够深入,团活动参与率不高的问题,不失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创新的有益尝试。
3 社区开展团建工作的优势
目前,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购物交友学习娱乐等现象非常普遍,对网络的依赖让他们变得很“宅”,大部分课外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聊QQ、“织围脖”、论坛发帖、网站追踪等让学生社区成为新词新语的流行地、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渠道。社区较之从前成为大学生活中更为重要和特殊的场所,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并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非常有利于团工作的开展。
首先,社区是团员较为集中的地方,空间相对独立和固定,网络应用便捷,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团的基层组织,便于发挥团在组织活动、引导思想、服务成长、维护权益方面的作用。将宿舍区分解为若干社区,社区包含若干宿舍,多层分解缩小了团组织的规模,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易于实现活动进宿舍,成效在宿舍,团员全员参与,人人均有收获。宿舍成员间较班级成员间联系密切,了解深入,同化作用明显,有助于将社区打造成传播先进,树立文明榜样的乐土,因此有了“考研宿舍”、“创业宿舍”等。团建在社区,能够为学生工作提供较大的便捷,助于近距离搜集青年的新需求,保证信息的畅通,为青年学习就业创业等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由不同辅导员负责的学生工作条线模块的内容也能够依托社区进行,做到通知及时、准确、到位。社区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社区对同学间的矛盾摩擦或者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异常均能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易于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避免了管理真空区,对旷课、夜不归宿等现象是个遏制,有助于掌握因某种短期目标相契合而组建的规模小、变化快的“小众化”群体的动向。开设社区网上团校,关注校园论坛,关注社会新热点,宣传引导网络舆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偷盗诈骗事件的发生,能够丰富共青团的工作内容,顺应团员自身的变化,促进共青团文化覆盖。
总之,将团建引入社区,能让团的精神更好地融入青年思想,更贴近生活本质,拓展共青团的职能作用,使团的工作从传统的重视青年思想教育和管理,转向更加重视服务青年职能的发挥,更有效了解青年的需求,创新对青年思想动态的把握途径,以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4 团建进社区模式的实施要求
团建进社区模式围绕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展开,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和队伍建设,三者相辅相成。
组建社区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秩序,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和阻力。将同院系的学生集中住宿,短期内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予以调整重置。在宿舍区开辟专门的办公室,建立小型图书馆,在宿舍走廊设置宣传栏,增加或更新上网设施加强上网管理等需求,势必挤占高校原本紧张的宿舍资源,占用部分资金。部分学生鉴于对宿舍位置和宿舍设施的挑剔可能对搬迁产生抵触情绪。社区主任工作不到位会使团建工作流于形式。真正让社区和社区管理队伍运转起来,必须从领导层面加以重视,正确引导来自师生各方的声音,让大家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需协调多部门转变原有的学生管理方式,利用好社区宣传管理平台。团委须重视社区主任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各部门共同努力,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管理队伍提供支持。释放社区优势能量,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长期来看将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效率、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在现阶段,党需要共青团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各项社会化改革。但任何改革的推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相信青年、相信群众,做到攻坚克难、勇于尝试,力争为团的建设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鉴于完全学分制尚未普及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不一的大环境,目前的团建进社区依然摆脱不了传统团建模式的束缚,但一定程度上的尝试可以为团的组织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团的建设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团的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巩固和加强高校共青团这块阵地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在公寓建立相应的团组织,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战略抉择。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党团组织的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团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学生公寓现状及团建进公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扩招后,学生公寓内学生集中聚集的密集程度大幅提高,使得公寓的区位特殊性不容忽视。同时,学生的班级观念日趋淡化,流动性加大,在公寓宿舍内学习生活时间增多,对公寓的依恋增多,从而使得原有的以班为单位集中开展各项党团活动都难于统一地覆盖到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基层党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覆盖面及其凝集力和影响力都难于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住宿条件得到较大地改善,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和固定的生活空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学生上网时间增多,课堂学习时间减少,学生在公寓内的时间相对增多,这些特点促使学生公寓的教育功能应当多角度和全方位开展和推进。
(三)、公寓内学生年级各异专业不同,但却有着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规范的组织为公寓内的学生课余学习、活动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以满足青年学生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等,这为党团组织拓展工作职能,开发新的工作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党团组织走近青年、贴近学生、服务青年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开发的资源,故有必要促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
二、公寓团建存在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且缺乏合力
高校团建工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开展的工作任务,然而,公寓团建工作不如学生党团工作那样成熟,缺乏完善的管理、教育体系,使得公寓建团推进工作的思路不明朗。由于公寓建团是以楼栋、宿舍为基本单位,基本打破了原先的院系、班级为单位的建团模式,使学院团委在公寓建团工作中难免找不到着力点。
(二)、工作开展缺乏体制和队伍保障
学生公寓团组织建设虽然已经逐步开展,但工作理念、职责、方法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公寓团组织工作只存在于表面,没有形成团委、支部、小组的工作体系,公寓团建无法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公寓团建活动的指导老师多数依靠于住楼辅导员,住楼辅导员日常还要兼顾系部工作的大量任务,难免无暇顾及公寓工作的思考。再者,公寓团干部缺乏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能及时被所在院系了解和肯定,造成学生工作积极性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公寓建团工作缺乏进一步思考和推进的基本力量。
(三)学生对公寓团组织归属感不强
对于学生来说,学院有着完整的党团组织建制,有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仍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主线,学生对院系团组织有着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但是,公寓团组织为了兼顾公寓居住人群的特点,只能在与大家共同相关的领域去开展活动,局限性很大。同时,由于专业不同、课程安排各不一样,公寓区的成员很难找到共有的时间来搞活动,这给公寓团组织的活动又增加了难度。如此种种,造成公寓团组织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广大学生对公寓团组织缺乏归属感。
三、公寓团建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立规范的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办法,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真正落实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二)、建立新型团建网络体系
在学生公寓建立团工委,以楼、层、宿舍为单位建立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加强对学生公寓建团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设,结合学院团委、系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这条线,构建多方位网络化的的团组织体系,将共青团工作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仅能保持传统团组织建设的优势,而且能更有效地覆盖全体团员青年,在微观层面提高团组织的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学生的能力。
(三)、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
建立建全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是做好公寓团工作的基础。从建章立制入手,夯实基础,始终坚持“制度内容要创新”和“大家制定、大家遵守”的原则,通过认真研究讨论,建立学生公寓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评考核制度、职责义务规定以及各级团组织班子成员的工作岗位责任制。
(四)、建立畅通有序的学生团干体系
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公寓团干部,明确干部工作职责,提高公寓团干部的履职能力,为公寓团组织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建立工作信息反馈网络体系,定期召开公寓团工委学生干部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思想指导,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从而使团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学生公寓团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公寓团建这一阵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开垦,希望能借此探索和尝试,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公寓氛围,使公寓管理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1162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不仅需要我们从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角度去思考,也需要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去分析。通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整合资源、增强力量、创新职能,以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学生工作的发展。
1 新时期团组织面临的新问题
1.1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自主选择毕业的年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班级的传统功能也将逐渐弱化或消失。在这样的形势下,原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组织形式面临了挑战,以班级为主题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团学活动也会随之减少,宿舍成为学生之间接触、交流的主要场所。这种挑战深刻影响着学校原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建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1.2 网络时代学生特点的变化
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后,增加了学生宿舍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深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有害信息冲击着学校教育在学生成才环境中的主导地位,污染了德育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宿舍学生上网的目的性有待改变。据调查,学生宿舍中的互联网用于网络游戏、聊天、看影片的频率大大高于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加强学生宿舍中的团建工作迫在眉睫。
2 推进团建进宿舍
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共青团组织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延伸工作手臂,尝试在学生宿舍内建立团组织,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团组织要实现班级、宿舍的双线覆盖,做到了“哪里有青年学生,哪里就有团组织”,更加充分地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2.1 构建团建工作新模式
尝试建立团支部进学生宿舍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以班级为主的团建制,增加以宿舍楼层团支部建设为基础,以每栋宿舍楼团总支为基本单位,构建“每栋楼团总支——各楼层团支部——各宿舍团小组”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宿舍团支部成员由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楼层支部设支部书记(层长担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团支部干部由班主任推荐和学生自荐后,经民主评议产生。宿舍团支部建立后,以宿舍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宿舍环境、学习风气为突破口,以宿舍团支部之间的各项比赛和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生宿舍,强化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
2.2 构筑教育管理新形式
以制度来约束工作,指导工作,促进工作,团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力才会明显增强。建立各项基础性的规章制度,如《宿舍团支部管理制度》、《宿舍团支部工作准则》、《关于在宿舍团总支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培养对象的实施办法》等,这些基础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共青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保障,为团建工作实现双线覆盖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光有一系列好的制度还不够,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为此,就要在全校各宿舍楼层团支部推广使用《团支部工作手册》、《团支部活力宝典》,将团的一些规章制度、常规工作全部纳入手册,通过手册记录的内容来反映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共青团组织不定期对手册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
2.3 建设团组织运行新机制
在宿舍管理方面,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发挥宿舍团支部这一级团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一组织体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及其它宿舍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生宿舍楼内正常的秩序,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互相关怀,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在日常检查方面,消防安全检查由学院保卫部、宿舍管理中心牵头,各支部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如冬季防火安全检查、宿舍安全用电专项检查、宿舍贵重财产专项检查、早寝晚寝检查、卫生内务检查等。
2.4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新体系
学生宿舍自我管理体系的形成依赖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宿舍团支部学生干部队伍。首先,需要制订合理的选拔团支部干部的程序,力争选出德才兼备、思想过关、尽职尽责的干部。其次,制订宿舍团支部干部工作职责,使干部明确责任。最后,宿舍团支部干部享有班级团支部干部的同等权利和义务,作为共青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的一部分统一接受学生干部培训和考核。关于宿舍团总支书记队伍的建设,宿舍楼团总支书记可以由各院系辅导员担任,副书记由学生楼长担任,这样将更直接、更快捷地了解学生工作信息和安排,及时地开展宿舍楼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团组织进宿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宿舍区的辐射,形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形成了多层覆盖、动态调节、自我完善的团组织网络,使团组织建设确立由上至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新机制。在丰富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团员青年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与自律性引导并推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宿舍文化新氛围。宿舍团组织的建立和学生参与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锻炼舞台,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独立生活能力,也为进一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志曾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两个全体”的殷切希望: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扎实推进基层团建工作,更好地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组织永远的话题。相信“宿舍建团”这一基层团工作创新模式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与思路创新。
参考文献:
[1]钟文辉.对高校“团组织进公寓”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5.
[2]李文阁,尚丹,赵虎等.关于高校公寓建团的几点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2006.
1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团建创新的重要方向
基层团建是团的建设工作基础,高校基层团建创新是团建创新工程的重中之重。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1999年以来持续扩张,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但是这个大众化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规模层面的大众化。因此出现了精英化教育管理方式与大众化教育背景相矛盾现象,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有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通过高校团建工作创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鲜活载体。加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教育,可以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需要,可以适应大众化教育背景与培养精英学生的现实相协调的需要。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教育的成功,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深层次转型的成功,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教育为当前高校团建创新指明了方向。
2 基层团建创新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推动力量
团的活动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广大青年学生朝气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具体的基层团建工作开展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提倡质量重于数量的指导思想;二是注重采用灵活化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学校、院系、团支部的三级模式组织基础上,争取导入开放型动态型的组织形式;三是建立立体化的活动体系,高校团的活动要把专业学习、思想政治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活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整合力好的立体化体系。学生核心竞争力必然在这种组织完善、平台多样的基层团建运转模式下得以有效提高。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在团建工作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3 核心竞争力目标趋向下的高校基层团建创新实践
3.1 抓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主流思想――加强核心竞争力教育的前提
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使团的建设随着党的建设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名肩负使命的大学生,在基层团学工作的开展中,要把详实的理论和生动的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适应大学生思想现状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产生积极的思考。
以城环学院团委举办的“画笔下的世界――时政海报展”为例,在设计活动主题时,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经济社会问题、国际国内风云现象。该展览通过漫画、海报等形式,展示了包括有建党90周年、房价、利(下转第47页)(上接第20页)比亚局势、等当下诸多时政话题的作品24幅。在历时两周的准备过程中,参赛学生不仅对时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能够启发思考,更充分地理解了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切实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高校基层团委应开展此类具有丰富内涵、较强延伸性,并具有时代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流思想,这是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3.2 抓班团组织建设,保证组织覆盖――加强核心竞争力教育的范围保障
团支部是最基层的团组织,它的职能发挥与否直接关系到共青团的先进性。
以城环学院举办的“唱响桂子山,激情红五月”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班级红歌赛为例,本次活动采用分团支部的参赛形式,以两个团支部为单位组队参赛,在班级层面上形成整体合力,同时更好地完善了我院人才数据库,扩充人才后备军,取得喜人的效果。
以班团为单位准备活动,目的是保证人员覆盖,在广大青年团员中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此项团日活动的宣传中,院内各级团组织统一思想,充分利用橱窗、板报、校内网站、校外媒体等阵地大力宣传。通过类似红歌会这样的抓班团组织建设的创新性活动,有效地保证了组织覆盖,这对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覆盖范围作出了保障。
3.3 重视专业特点,提高专业技能――加强核心竞争力教育的重要落点
高等学校的育人理念是“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工作一部分的高校共青团在履行工作职能时也必须体现这一重要理念。城环学院团委确立了”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结合专业特色”的团建基调与目标,将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真正落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8-03
传统方式认为学生可以划分为先进生、中间生和后进生(或者是落后生),而且传统班团建设模式认为“抓两头(即先进生和后进生),放两头”是比较有效的工作模式。但是,目前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以及学分制的推行,对于传统班团建设模式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更应该思考如何找到班团建设的“着力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着力点”来带动和推动整个班团集体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这里所谓的着力点是指:高校辅导员在班团建设等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判断和把握,它一般应包含两个方面,即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一、“抓两头”的传统班团建设模式分析
同志曾说:“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g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1]只要抓住了“先进”和“落后”两头,就可以把中间带动起来。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工作模式在班团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抓住“好”的一头,以其优秀的表现在班团集体中树立榜样;抓住“差”的一头,促其迎头赶上;这样就能够带动中间层次,使得整个班团集体获得良性发展。“抓两头”的传统班团建设模式理想的状态是:充分利用先进生的表率带头作用,带动中间生向前靠拢,同时关注后进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争取把他们转化到中间生甚至更靠前,进而形成一个中部逐渐壮大的“橄榄型”集体,以促进整个班团集体的稳健发展。即使达不到理想状态,这种传统班团建设模式也会最大程度地控制了班团建设中的被动因素,使得整个班团建设不会出现太差的水平,但由于现实情况与“两头抓”模式本身的特点,使得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表现出了劣势。
1.班团建设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差甚远。本文通过对某校518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班团建设的过程中不被重视;近20%的学生对班团建设以及集体的凝聚力不满意。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我们发现:辅导员本身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忙,对于先进生比较“放心”,很多时候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们非但没有做到有效的“抓”,而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放”,使得先进生这一梯队的优势和积极带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针对被称之为“差生”的后进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和帮扶工作,我们在这一层面上确确实实做到了“抓”,但由于这一层次的学生问题和困扰多样,我们自身的专业局限、主观因素和工作方法等,使得各类重点学生的工作效果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未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理想效果;另外,处在夹心层的占总人数75%以上的中等生,也易被忽略,因此,“抓两头”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
2.学生群体划分标准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趋于一致。显然,传统班团建设模式下对学生划分等级,由于无形的“标签”定性导向作用,“先进生”较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形成“人分等级”、“自己高人一等”的不良人生观,因而缺乏公平、平等的准则与意识,且一旦遇到挫折,心里就会极度不平衡;“后进生”则会在充满着歧视的环境中,不被接纳,这将造成学生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自暴自弃,变成名符其实的“后进生”;而“中间生”也会因为“标签效应”,安于现状,缺乏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再者,传统班团建设模式下,学生被划分层次的标准往往是学习成绩或者遵守纪律情况,缺乏科学依据,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个学生的亮点,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积极引导,激发内心的潜能。
二、“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
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自信,有主见;兴趣广泛,思维灵活;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思想开放,敢于尝试与挑战权威。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群体性特征。
1.教育背景与成长环境多样,价值取向多元化。教育背景及成长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518名在校大学生的生源地、家庭成员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中46%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15%来自地级市,18%来自县市(镇)和21%来自农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均有分布,他们的职业有:农民、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办事人员、个体私营等;且80%的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形成了目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兴趣广泛,思维发散,目标多样。通过对大学生最感兴趣和最想组织参加的活动以及未来毕业去向和岗位意愿的调查,结果如下:
参加调查的518名大学生,针对未来的毕业去向,245名选择了国内深造,76名选择出国深造,126名选择就业,55名选择创业,还有16名选择了自由职业等;针对未来的岗位意向调查,218名学生选择了技术研发、169名选择技术支持、49名选择咨询行业,50名选择管理岗位,20名选择金融财会行业,11名选择文秘教育类行业,2名选择自由职业。通过调查分析可见:大学生的兴趣广泛、思维发散、发展目标及规划出现多样性,且存在相对集中的特点,这就为以兴趣和共同目标为驱动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最基础的准备。
3.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组织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调查结果显示,85.7%的学生对班团集体充满着热爱,70%的学生希望在班团建设集体活动中被重视,78%的学生愿意为集体活动和班团建设作贡献;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需要为集体的发展作贡献”。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组织、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同时有强烈的集体责任感,这为以活动为载体的班团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易形成多核心,组建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需要寻求帮助和咨询建议时,近70%的学生会选择同学、朋友或学长;同时,94%的学生愿意组织和参加以“共同兴趣/目标”的集体活动,且参加以“共同兴趣/目标”为基础组织的群体活动过程中,68%的学生认为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和强烈的归属感;结合与学生访谈的情况,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倾向于向同学、朋友和学长等寻求帮助或者咨询信息,因为他们年龄相似,有相同的专业、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类似的目标,这为学生以“兴趣/目标”为核心自动组建非正式群体提供了条件,也为非正式群体开展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内在凝聚力支持。
三、探索与实践
传统“抓两头”的班团建设模式下,处于中间层的学生数量多,占学生总人数的75%以上;同时63%的学生认为班团凝聚力的决定因素是全体同学,75%的学生认为学生理想中的活动组织人员为全体同学,通过对班团建设凝聚力影响因素以及学生活动组织力量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处于中间层的中间生群体是班团凝聚力的决定因素,他们是开展班团活动和班团建设的中坚力量。笔者通过实践发现,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基层党团组织等的带动作用,引导和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力量,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探索立体多维的班团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积极发挥先进正式群体的带动作用。基层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等大学生先进正式群体有着较为明确的规程和严明的纪律,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笔者通过指导大学生先进正式群体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群体的凝聚力,保持其先进性,充分发挥了其在大学生班团建设和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积极带动作用。
2.积极引导和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经历以及价值观的驱动下,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在相互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易自愿结群形成多种非正式群体,他们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深刻的心理相容性,群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都很强;但非正式群体由于是靠成员个体的兴趣、爱好、责任心等“感情因素”维系,一般没有严格的规范约束和纪律限制,且成员变化和流动性较大,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因此,笔者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以“兴趣、爱好及共同目标”等为基础组建“义工实践团”、“创意小组”、“兴趣小组”等非正式学生群体,掌握和培养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充分利用其正向力量,为班团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S富多样的活动载体,促进班团成员的全面互动。活动内容是团队建设的不可或缺的载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共同目标”等非正式群体的驱动力量,笔者引导学生群体开展实践服务、创新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活动,淡化了学生个体传统意义上的差异性。活动中,学生个体间没有了等级和距离,更多的是平等互助,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集体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班团建设的整体水平。
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的班团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形势,辅导员应在工作过程中,把“着力点”放在作为中坚力量的“中间生”这一群体,多角度启发学生发掘自身的亮点,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营造平等互助、积极向上的班团建设氛围;充分利用先进正式群体的带动作用,同时,结合“中间生”易形成多核心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动组建多个非正式群体,并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力量,通过“兴趣爱好/目标”等为基础的活动为内容载体,构建立体多维班团建设模式,实现班团成员的全面互动,进一步促进和提升班团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路丙辉.班级管理“着力点”的思维转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2(3):20-22.
[2]刘庆东.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导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5(5):44-46.
作者简介:曹娜(1978-),女,山东枣庄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晋(1990-),女,山东昌邑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3年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3-02
2002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行“二年制硕士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学制的缩短使得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压力增加,同时对高校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团组织建设就是尤为突出的一点。同志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共青团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因此,找出两年制研究生团建工作的问题所在,主动应变,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一、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现状分析
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研究生团建工作经验,着重从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以及党团共建三个方面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1.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均建立在班级上,而研究生群体中党员数量较多,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党政工作的高度关注,使得团支部逐渐失去本科阶段的核心作用,对团支部作用的忽视导致其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完善。[1]首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除上课外,班级学生交流甚少,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团支部难以适应研究生导师制学习的特点;[2]其次,学制缩短使得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较为仓促,支部配置不全、后续培养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各项适应研究生团员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研究生团支部工作流程混乱,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与及时的工作总结。
2.组织生活特色不突出
研究生团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常态化,且活动特色不突出,多以书面学习、主题教育等形式为主。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较高,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对待事物也更加成熟理性,因此仅仅沿用本科生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模式,而不能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对于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而言,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更大挑战。他们多数研一阶段在学校集中学习,研二阶段便开始实习或撰写论文,在校时间较短,学习任务繁重,观念陈旧、形式传统的组织生活往往不能激发研究生团员的参与热情,还有碍其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
3.党团合力作用不充分
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大,使得团支部处于从属的尴尬境地,党团合力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同时设置党支部与团支部可能产生学生干部交叉配备的情况,兼职的团支部干部往往模糊自身岗位定位,弱化团内职责;其次,党团组织生活过程中常以党支部为主体,团支部演绎被动配合角色,团支部的基层地位被忽视;最后,作为本科生党员发展重要环节的团员推优工作在研究生阶段被导师推荐所代替,使得团支部对团员的培养工作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变得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问题调研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中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和党团共建三个因素设置调查问卷,在工商管理学院在校研究生(两年制)中发放200份,收回179份,有效问卷171份,人员涵盖学校会计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硕士6个专业。主要调研分析如下:
1.支部凝聚力较差,组织机构建设亟需改善
在“您所在的团支部是否具有凝聚力”的调查中,33%的学生认为凝聚力很好,35%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认为凝聚力不足;另外,有38%的学生认为支部设置不合理,32%的学生认为支部干部的工作效果并不显著。调查表明,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团支部凝聚力不容乐观,支部人员配置、干部的责任履行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成为关键。
2.团员参与活动热情不高,组织生活形式有待创新
在“您是否愿意参与所在团支部组织生活”的调查中,分别有31%和27%的学生选择愿意和不愿意,而多数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折中态度;54%的学生更喜欢学术与实践类活动,21%的学生倾向于文体活动,25%的学生接受主题教育、讲座等传统形式。调查表明,研究生参与团支部活动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在于支部活动没有足够吸引力,发掘新颖有效的活动形式尤为重要。
3.党团组织间协调不足,党团共建实效有待提高
在党团共建有效性方面的调查中,39%的学生认为党团共建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除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支部活动与团员推优外,党团组织间的交流很少;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团员推优过程不规范,支部对推优重视程度不够。调查表明,党团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探索事半功倍的党团共建方法至关重要。
三、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途径探究
1.纵向设立研究生团支部,完备支部人员配置
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是高效进行团建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支部设置方面,研究生多以导师指导下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相比班级团支部而言,以专业或导师为基础纵向设立团支部不仅可以解决班级凝聚力不足、班级学生交流较少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支部成员将组织活动与专业学术有机结合,并形成研二与研一学生之间的“人才传帮带”机制,以增强支部执行力,深入管理。在人员配备方面,应严格执行规范的团支部干部选举流程,避免党支部、班委会干部直接兼职的情况,并明确团干部岗位定位与工作职责,进行相应的后续考核。
2.学术与实践活动结合,有效运用网络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有助于促进支部成员交流,提升团支部凝聚力。在组织生活内容方面,研究生团支部应尽量摒弃一贯说教、以灌输为主的主题教育等传统形式,发掘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活动,形成学术为魂、兴趣为源、实践为基的整合体系,也可通过与乡镇团委共建等方式实现人才共享、文明共育。在组织生活载体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运用团支部微博、微信及BBS等,使支部成员快捷有效地了解社会时事,阅读红色经典,掌握组织生活信息,同时也可增进团支部内部感情。
3.以党建带团建,增强研究生团支部活力
党团共建是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3]团章中明确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决定了党团组织密切联系的政治关系。一是研究生党支部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带动,对团支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解决团支部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研究生团支部要加强与党支部的联系,积极配合党建的同时保持应有特色,强化基层作用;三是团支部也应参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党团合力使两年制研究生党员发展前期工作更具实效性。
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必须结合学生群体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才为宗旨,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手段,在更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团组织作用,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的有力阵地,更是高校优化学生成才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放学生眼界的重要依托[1]。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传统的以班级、团支部为基层单位的组织结构功能弱化,活动也相应减少,跨班级、学科、院系的交流随之增多,学生群体维系的纽带由班级向社团组织转移[2]。这就要求高校不能仅仅满足于以校—院(系)—专业—班级为主线的“条”状学生管理模式,更应把目光投向学生社团等“块”状区域,摸索“块”状管理新模式,实现“条”、“块”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3]。S W O T分析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H·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是管理者在管理中进行客观分析、科学判断的一种有效工具,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将SWOT分析应用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确定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战略,寻求一条符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思路,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一条制胜之道。
1 SWOT分析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实施流程
1.1高校学生社团的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
高校学生社团在实施管理战略时,既要考虑外部环境,也要考虑内部环境,期望从外部环境中找出对未来决策有最大影响的宏观因素,即社团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威胁指环境中的不利趋势或者某一特定的障碍所构成的威胁,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这种趋势或者障碍就会导致社团或其某一社团的停滞不前或死亡。例如一些高校学生社团可能会面临如下的威胁: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社团活动缺乏专业人士有力的指导;社团发展缺乏有力传承等等[5]。同时面临几个环境威胁的高校学生社团是非常脆弱的,管理者必须做好应变计划并考虑新的发展机会。
而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机遇是指对开展相应的活动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某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例如,一些高校学生社团可以认为以下因素是机遇:在社团内建立党团组织,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学校加大投入,积极主动为社团发展创造条件,为高校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完善的社团管理体制[6]。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学生干部应该定期审查社团联合会及各个社团所面临的威胁与机遇,这是制定年度和长期计划的一个工作部分。每一个威胁和机遇应该用相应的数字来表示,并根据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估。用来描述威胁和机遇的矩阵见图1[4]。
威胁矩阵显示了六个可被确认的威胁。主席团必须对威胁①和威胁②给予最大的关注,因为它们对机构有重大影响,并且发生概率很高。威胁③也对机构有一定影响,但它的发生概率较小;威胁④对机构不一定有很大的危害,但是发生概率极高; 对于威胁⑤,主席团可以暂不考虑。机遇矩阵显示了六个被识别的机遇。最好的是机遇⑥,如果机构能够成功把握这个机遇,它将对机构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机遇⑦也非常有吸引力,但主席团能够把握的可能性很小;机遇⑧尽管易于把握但影响较小;机遇⑨和⑩可以不做考虑。根据这项分析,可能产生结果如图2所示。理想位置是具有重大机遇却几乎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投机位置是指同时具有重大机遇与威胁的情况;成熟位置是重大的机遇和威胁都很少的情况;最后,麻烦位置是指机遇较小但威胁较多的情况。
图2
1.2高校学生社团的关键内部优势和劣势高校学生社团要获得长久的支持与发展,需要在应对外在条件的同时,准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势和劣势见表1[7]。
1.3制定SWOT矩阵框架表
高校学生社团校仅仅能够识别自身存在哪些优劣势,知道环境带来哪些机会和威胁还不够,必须对它们做出迅速反应和果断的决策。于是需运用SWOT方法制定社团战略,因为它还为社团提供了四种可以选择的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SO战略就是利用社团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策略,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劣势的战略,ST战略是利用社团的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的打击,而WT战略是指直接克服内部劣势和避免外部威胁的战略。要实现以上几点,高校学生社团必须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具体的SWOT矩阵框架如表2[4]。
2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学生社团战略选择
2.1培养高素质的社团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社团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是社团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针对这些骨干力量,从工作方法、管理技巧、领导艺术等几方面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经常性的团队成员培训,有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培养一支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思想过硬、有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强的社团学生干部队伍。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积极探索政治思想工作进社团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社团当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社团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7]。
转贴于
2.2加强社团合作,促进优势互补
不同的社团蕴涵不同的文化,促进各个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社团的优势互补。譬如文学社和戏剧社的合作,可以解决创作和演出的矛盾;理工类的学术社团和人文、经贸类的学术社团合作交流,可以促使学科研究更为深入[8]。同时,老校区所在的学生社团也应加强对新校区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关心,在活动的开展、社团的建设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2.3注重质量是吸引学生参与社团的根本因素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从结构上看兴趣爱好型社团较多。为切实加强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应实行分类指导,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在活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注重活动的质量和内容,吸引更广大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当然,学校主管部门和指导老师应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帮助社团成员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分清主次、把握偏正,以专业学习为主、社团活动为辅,更要防止盲目的社团活动干扰正常的教学[9]。实践操作中,可规定专门的社团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
2.4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形成具有自身社团文化特色的新模式
作为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至少包括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10]。观念创新主要是指社团发展的观念创新,它需具有时代意识、融入时代气息,适应时代的发展;方法创新是指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社长与社员、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社团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统筹起来,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社团文化特色的新模式。
2.5抓好制度管理
学生社团是一个人员流动较大和自由度较大的组织,要让社团长期持续发展,必须相应地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并随着社团的发展不断去补充、完善和健全,逐渐形成长效机制,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优秀社团评比条例》等制度。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财务管理也是一项必须严格明确的制度。高校学生社团应做到账务公开,接受社团成员的监督。各社团应当由专职人员负责经费的管理,做到会计、出纳两支笔,避免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另外社团还要做好活动档案整理,每一次活动有记录、有总结,以便于吸取经验教训,推动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1]。
2.6完善评价机制,推动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社团的评价既要考虑到对社团整体表现的评价,也要考虑到对社员个人素质的认证,要把学生社团活动列为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通过“明星学生社团”评比、“社团之星”评比、社团文化节、社团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高校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分认证、学期综合考评、奖励、分数等一系列评价体系对社团成员素质给予认证,为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
参考文献
[1]蒋毓新,鲁镇.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20):82~84.
[2]郭光初.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传统班级管理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33~34.
[3]赵祥刚,梁志.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62~66.
[4]张爱邦.SWOT分析法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71~473.
[5]张卫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22)2:35~37.
[6]李根.用科学的方法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98~301.
[7]吴笑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4):30~35.
[8]徐振浩,杨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7,20(3):62~64.
一、活动时间:2019年9月9日至2019年10月25日
二、活动主题:“凝聚班团力量,引领学生成长”
三、活动目的:举办本次班级建设风采展示月活动旨在增强大学生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基础管理工作,做好2019年“标兵班集体”、“先进班集体”评选活动,总结提炼班团建设工作经验和成果,引导2019级新生班级开展好班团建设工作,夯实学校双高建设基础。
四、活动内容:
(一)标兵、先进班集体评选(时间:9月9日至10月13日)
1、班级总结申报阶段。9月9日开始,各院开展2018-2019学年各班级班级建设总结提炼工作。各班级在对照评选条件的基础上自行申报,认真填写《2018~2019学年标兵班集体(先进班集体)申请表》(见附件4)并附相关证明材料。(9月9日至9月15日)
2、二级学院总结交流阶段。各二级学院对本院各班级班级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比、交流,在此基础上按分配指标推荐班级参加学校评比。各院对申报班级有关材料要按照《各学院推荐名额一览表》(见附件2)进行严格审查后,上报学工处参加学校评比。(9月16日至9月26日)
3、学校评审阶段。学工处按照评选方案(见附件1)对参评班级数据进行审核,评比、公示,评出校级“标兵班集体”不超过6个、校级“先进班集体”15个、院“先进班集体”15个。(10月1日至10月13日)
(二)标兵班集体建设经验分享会(时间:10月10日19:00)
举办班级风采展示月活动启动仪式并邀请获得校级“标兵班集体”的班级进行经验分享,由标兵班集体指派1~3名主要班干介绍讲解本班班级建设过程和取得成果并分享建设经验。
(三)班级风采展示活动(10月8日至10月18日)
由各学院申报成功的校“标兵班集体”、校“先进班集体”和院“先进班集体”的班级提供展板电子材料和班级标识(班旗、班徽等)由学工处统一安排濂溪校区和十里校区布展,具体展出内容和要求见附件5。
(四)优秀班干团队评选。(10月11日至10月18日)
1、班级申报。由申报成功的校“标兵班集体”、校“先进班集体”和院“先进班集体”的班级申请,参评班级对照评选条件的基础上,对“优秀班干团队”班级创建工作进行总结,认真填写《优秀班干团队申报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具体评选方案见附件6。
2、二级学院考评。二级学院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学生评议、同行相互评议、二级学院考核。
3、学校审核公示。学生工作处对各二级学院上报结果进行审核、评比、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优秀班干团队”获奖名单。
(五)第六期班长、团支书培训班。(时间:10月14日至10月26日)
培训对象为全校2019级大一新生班长和团支书,分别在濂溪校区和十里校区进行,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六)评选“优秀组织奖”
为充分调动全院各班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设立优秀组织奖2个,具体评选办法见附件13。
四、工作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成立班级建设考核小组,认真组织好各班级的总结考核工作,确保活动效果。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之间会出现不相匹配现象,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面临着选择机会多,选课多元化、专业调整跨度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业余生活的自主空间增大等新问题,原有学生评价体系遇到挑战。学生工作则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行政序列垂直向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仅以专业学习为背景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与机制[1](见图1)。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主构建、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有别于以往由教师主导成立的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或学习小组,是学生按照社团章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成立的有计划活动的组织,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雏形,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如文学、音乐、体育类。90年代得到一定的发展。2000年后,文学社等一些学科类社团保持活动,原有的集邮、摄影协会等兴趣类社团逐渐瘫痪。近年来,追求个性的学生数量激增,学生社团活动又再兴起,为了满足他们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要求,学校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做到成熟一个就组建一个。
到了2009年9月,我校全面实施学案制课堂教学改革,10月出台《学生社团建设方案(讨论稿)》,成立了学生社团活动指导中心(由政教处、教导处、校团委人员组成,简称指导中心),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以此培育学校特色、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从此翻开了学生社团建设的新篇章,清泉文学社、影视制作、天文观测、话剧、舞蹈等十几个社团纷纷注册,形成了从社团组建申请、登记、活动、评价、展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10年9月再修订完善了《高明一中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方案》,到10月底,我校注册在案的学生社团31个,参加的学生近1200人,形成了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氛围。
二、学生社团活动的运作与管理
1 学生社团的成立与运作
(1)学生社团的组建:学生社团应由2名以上的同学发起,最初成员人数不少于10名,起草章程。章程包括社团名称、宗旨、活动内容与形式、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及管理和其它应说明的事项。
(2)成立申请报告交到指导中心,提交时间为每学期前两个月,在期限以外提交的申请材料,将推到下一学期进行审批。
(3)审批流程:指导中心在十日之内对提交的申请材料审核并存档。申请材料审查合格后,将邀请社团主要负责人答辩。通过审批的新社团将公示于学校公告栏,并成为“试运行社团”,没有通过审核的不能开展活动。
(4)学生社团成立所需申请材料有:
《学生社团申请成立登记表》、社团章程、社团可行性分析报告、主要发起人的基本资料、主要发起人所在班级证明、社团成立最初会员登记表、社团指导老师资料、组建后三个月以上的活动计划。
(5)学生社团成立注意事项:社团发起人、参与人均为学校在籍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范围、内容要符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校规校纪等规定和要求;社团名称应简单明了,名副其实,等等。
(6)社团的活动:各社团要按计划活动,每次活动要填写活动记录。指导中心定期召开负责人例会,以便了解各社团的活动情况并给以协调。学期结束要总结并有评估检查,评出优秀社团。
(7)活动时间与场所:每周保证两次(周二、三、四的第8节活动课或课后,周六下午),其余活动时间自行安排。活动场所立足校内,走向社会、深入社区的活动要提前申报。
2 学生社团的管理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倡高一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人人参与社团活动;高二级学生作为社团活动的骨干适当参与活动;高三级学生作为社团活动的顾问少量参与并指导活动。政教处、校团委负责学生管理和社团日常活动的协调,教导处负责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协调,总务处提供活动场室、器材等后勤保障,各部门分工协作。实施《高明一中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建立明确、科学的管理体制。每个社团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有社团牌子,有基本器材,每位社员有社团证,每个社团配有指导教师。
三、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1 学生社团建设的存在问题。
(1)社团存在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同。虽然中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与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从家长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学校在社团经费投入、场地使用、活动时间和指导教师聘用等方面有待完善。(2)社团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3)社团发展的物质保障和专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社团通过成员交纳费用维持开支,有的依靠社会赞助,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的有限且不稳定,专业指导教师难找。
2 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各大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两级管理、院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格局,这种格局的核心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管理重心下移。适应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尽快探索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规律,成为摆在辅导员和年级党团组织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高校改革,办学扩招下学生党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基层党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影响极为广泛。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与之相应的基层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形象良好、积极向上、实事求是、务实创新、有号召影响力的党团组织;如何树立自身在学校教育学生成才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真正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非应付了事,走形式、走过场的表面功夫;如何在扩招的情况下,仍然保证高质量地发展建设党团组织,而非仅仅是量的提升。综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一点,就是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学生党团组织网络,力求把党团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二、新形势下基层党团建设要点及分析
1.党建带团建,才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是集聚和培养优秀青年的场所,而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力量。之前的经验往往是党团分开,各自管理,各自活动。经过两年的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改革,我们决定在加强年级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党建带团建的问题,把团的工作摆上党支部的议事日程,把团建纳入党建中,帮助、支持团组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建带团建不仅能够从大批的共青团员中培养发展优秀人才,高质量地发展壮大党的队伍,还能使党团工作开展得更具活力,让青年学生和党贴得更近,让更多的青年积极地加入到党团的旗帜下。而且也能使年级里优秀的团干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培养一支朝气蓬勃的学生骨干队伍,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建设,帮助共青团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有效的方法。
2.如何落实好党建带团建是关键。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使基层团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健全我们的组织,加强党团的领导,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学生群众服务。通过长期阅读多篇指导性的党建带团建的学术文章,我们普遍认可《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分析》中所提到的“做好党建带动团建,要在‘三带’上下功夫”。所谓的“三带”即带思想,带工作,带作风。政治思想问题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上“两课”,“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干”推优培训的方式夯实青年学生的理论功底,然后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组织的作风建设,我们普遍采用的以党员“创先争优”示范岗和园区党团活动室的形式向全年级同学推广和宣传,例如示范个人、示范寝室、示范活动等一系列的形式的示范岗位。让党员的表率作用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带动周围的青年团员学生。
3.党团建设的工作方针以及思路创新。当下的党团建设,不能再墨守陈规地仅限于党员和团干之间一两份学习文献、学生与师长之间一两次谈话。我们应当寻求更宽更广的途径,寻求创新的思路,让党团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首先要做的,是让工作贴近师生群体,贴近校园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群体对其感兴趣,愿意参与。其次,提倡年级全体学生发现周边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学生干部,然后积极地向辅导员老师反映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地提升每个人的自身工作能力。辅导员老师要经常了解、关心年级里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建立完善的谈话制度,不仅仅是在问题发生后再去找个别同学谈话。而是在事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体师生的辅导员谈话,尤其是在学习、生活、学生经济、安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警示和帮助。给于一定的重视,可以有效地预防安全问题,并且端正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党团组织建设需要不断地革新,除了每月日常的团活动日、理论学习等,我们还要衍生出更多的途径来传播思想政治工作,让党团组织扎根于学生生活当中。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网络进公寓的发展进程,学生在寝室便能轻松上网,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能更迅速、更深刻地传递信息。我们通过开通年级QQ群、年级网络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党团建设的成果,同时交流党团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党团组织建设。我们还在公寓园区,建有党团活动室、文献阅读室,以供学生学习和积极活动使用,并定期由不同班级自主承办的年级团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辅导员的管理下,提倡全年级的学生“学会自理,相互管理”,每个人都是党团组织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为党团组织建设出谋划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各方面工作的配合,精心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裴保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2).
[2]陈玲.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分析[J].决策探索,2007,(1B).
[3]朱颖.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