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通道路规划

交通道路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交通道路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交通道路规划

篇1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篇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篇3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 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

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 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 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 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三、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 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篇4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如何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话题,也是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合理和有序发展,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的经历去进行交通管理体系和规划设计研究,并实现了管理机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利用与协调一致发展,从而为交通道路管理提示提出了一套综合、系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一、城市道路概述

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了私家车辆的不断出现,也使得城市机动车辆数量不断上升,这就给原本已经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道路带来了新的压力,大大的超乎了交通道路设计规划标准。另外,在中小城市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受到资金限制使得对于道路网的布置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加之受到私家车辆的提升而出现了新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出现使得道路工程变得更加拥堵,甚至是形成了出行难、交通事故多的城市发展特点。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做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这也是实现交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城市道路概念

所谓的城市道路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长度、宽度以及施工标准经过人工修筑、施工而形成的可以为行人、车辆通行提供方便的带状构筑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密集促使了交通运输能力和作用的提升,也是的我国逐步迈入了小汽车家庭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城市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和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

2、城市道路规划现状

在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中,其中大多数的道路规划都是以城市用地布置为主要的基础,以城市道路和交通流量的适用范围为前提来进行分。在通常情况下,在应用的过程中到道路的走向和道路的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对于人口发展规律、城市交通流量要求以及车辆流动轨迹都提出了综合性的工作模式和概述流程,更是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定标准和工作模式。就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析,其中我国的交通道路规划还相当于西方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规划水平,与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尽管如此,但是由于我国车辆较多而引起的城市发展问题较为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三、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

2、交通分配预测

篇5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由于历史、经济和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未能跟上交通日益发展的需求,车辆的增多,人流的加大造成了道路进一步拥挤,并产生了许多交通安全问题和矛盾。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管理者们就应该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反思一些存在于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并探讨出一些解决对策。

1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 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 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结束语

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强,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 、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篇6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的出行次数和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城市原有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与居民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许多大城市表现为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大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1]。本文以丹阳市城区道路交通为例,对小城市的道路交通发展规划进行探讨。

一、丹阳市区道路系统概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丹阳交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曲阿大地上已经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92km,其中高速公路42.7km、一级公路274.23km、二级公路254km,“一横一纵”高速公路联网畅通,“一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等级公路目标基本实现。新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高铁加入全国客运网,不断刷新着丹阳新速度。

十二五规划期间,在中心城区形成以主干路为骨架,等级系统匹配、结构合理和凸显丹阳水城特色的道路网系统。通过主干路的建设,构建与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形态相协调的快速通道,快速集散跨片区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出行,实现中心区城市道路与对外高等级公路的快速衔接;加强片区之间联系的主干路系统建设,尤其是跨大运河和铁路的建设,为片区之间客流联系提供交通体系保障条件;完善次干路、支路系统,根据各片区交通要求有差别的建立次干路、支路网络。

二、丹阳市区交通规划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

城市交通规划应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城市发展特点的交通道路规划,对于城市中大的交通道路规划应至少达20年的预期。丹阳市局部道路建设规划缺乏超前性,对影响交通发展的各种因素考虑不够,如新民路改造了没几年已不能满足市民交通的需求。在交通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其他城市都有的弊端,在决策系统上呈现多头并管的局面,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都要参与,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另外缺少对道路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网络和交通管理方面的调查研究,没有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导致城市道路建设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2]。

2 道路容量不足且路网结构不合理

虽然丹阳道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但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交通拥挤并没有得到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车辆增长的速度超过了道路建设增长的速度。近期丹阳道路建设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如新民路整修工程、中山路整治工程等,但2010年丹阳新增小汽车10634辆,增长率为25.7%;2011年增长率为27.9%,汽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的增长速度。

路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城市次干道数量不足,比例失调,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的发生[3]。在市中心的商业区,主干道交通拥挤,道路载容量压力大,缺少中心区与快速路网相联系的干道,致使市中心区的道路运行效率低下,而地区的交通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的规划功能,部分闲置。

3 交通方式结构不合理

公共交通发展落后,部分公交车陈旧落后,服务跟不上,公交线路不完善。现代城市居民出行不仅需要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而且也对舒适性提出了要求。目前丹阳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公共交通落后,公交车良莠不齐,公交线路没有通达全城,部分地区没有班换乘,致使不少家庭较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

4 中心区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随着丹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私家车,当人们驾车去市中心消费或办事,经常会遇到停车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早期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道路交通规划对静态交通问题考虑不够,致使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在市区仅有一些饭店、商场、医院和银行门前能提供很少数量的汽车停车空间,但其中部分还要供给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泊位。

5 道路交通法规观念淡薄

一些私家车主和出租车主经常超速行驶,路边违规停车;在无交警的交通路口抢红灯;逆向行驶,在道路中央随意调头现象严重,这些都形成交通事故的隐患。

三、城市化进程中丹阳道路交通改造的必要性

1 城市化的挑战

根据丹阳市未来的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丹阳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沪宁线上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历史文化悠久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在丹阳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与日俱增,由于城市空间的扩大,出行距离也跟着加大,对交通的需求量也多起来,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统。

2 现代化的挑战

随着丹阳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远距离的交通需求持续增长,自行车和步行已满足不了居民的出行需要,加上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购买机动车(小汽车)的数量持续增长,丹阳市区机动车辆发展迅速,这些都推动着城市机动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 市场化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公共交通运行和管理的局面再也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建设资金的不足。只有把城市交通建设投入到市场中,吸纳社会资金,才能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降低交通运行的成本。政府部门也可通过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杠杆对道路交通资源进行有效调节。

四、丹阳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对策

为了适应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结合丹阳目前的道路交通状况,在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篇7

一、 引言

城市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命脉,同时交通事故率、死亡率是最高的。据相应地调查数据显示,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伤残的人数达1600万人,死亡人数75万人,平均每1.5秒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伤残;每40秒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当前,交通安全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害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及居民的出行率大幅增长,因而使得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 城市交通事故出现的原因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辆增长迅速,而城市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道路建设的速度,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因而,道路、居民、车辆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道路交通事故率一直居高不下。从我国近10年的交通事故死亡统计情况(表一)中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对人身造成的伤害趋势极为严峻,同时反映出交通对人安全的保护不足。

(一)人为原因

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直接表现为驾车人的违章及其他过失。从调查数据显示,交通事故中,因人为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的比例较大(其中:国外因驾驶员造成的事故比例高达85%,国内比例75%。)。

(二)路况原因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因此道路交通的建设需要符合服务对象的交通性,满足道路交通需求的建设。道路服务性能的好坏一般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分别为量、质、形,具体而言,道路建设数量是否充裕,道路结构、质量能否保证安全快速行车,城市道路路网布局、道路建设是否合理,此外,交通配套的道路实施及管理水平,这些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车辆原因

城市交通事故涉及到的车辆多是轿车、货车、摩托车,基于此而言,机动车辆的性能对交通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机动车辆的重量、大小对道桥遂的设计;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各种机动车辆的运行性能与操控这些性能的司机相联系,进而影响到交通的安全性。

三、城市交通道路管理安全规划的具体方法

(一)城市交通道路管理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道路管理现状来看,需调查、收集城市交通道路的相关资料,如:城市人口数量、居民出行情况、城市小区交通资料、机动车辆出行的特征资料、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等资料。并对这些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研究,进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交通道路的规划,使得规划方案与现实紧密的结合,更利于城市交通道路管理的规划。

(二)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交通管理安全规划不同于一般的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安全规划是对现有和未来几年可能发展交通的预测,在对未来预测的过程中会因缺少实际情况的考虑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失误。城市交通的需求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安全规划工作的基础,想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必须进行定量的分析与预测,这样才可能做到即关注现在又兼顾未来发展状况。

(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调整

城市道路交通的具体规划应当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还需征求居民意见,在这些众多意见的整合下,结合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调整道路规划。交通道路的管理和完善能够有效地改进当前遇见的问题,还能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具体的规划方案进行落实,有助于改进、加强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而保障国家提出“畅通工程”的实施。

(四)完善道路交通信息

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需要具备相对完善的交通信息,交通道路管理安全规划离不开对未来的预测,更离不开对现今道路情况的分析。就国内城市道路交通来说,交通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数据采集手段落后,覆盖面窄,信息方式比较单一。因此,这就要健全和完善道路的交通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数据分类采集;数据分析;采用多种方式信息(如:用图、文、声等方式),使得居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新的交通动态。

交通信息作为一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还是实现现代智能化交通管理的基础,对于我国目前处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应该及时准确快速的整合交通、运输等部门所拥有的资料信息,逐步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

结语: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都对未来城市交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城市交通道路安全规划需要结合当前城市交通道路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重视,树立科学的道路设计理念,制定完善有效的城市道路管理规划,同时还应考虑交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交通管理的方向,以期构建完善合理的交通道路管理安全规划,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龙雪琴;秦焕美;关宏志;潘小松;张春林.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思路探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3).

[2] 张诚; 刘东; 马社强.河北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0(6).

篇8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交通规划的任务是将居住、工作、游憩等活动联系起来的纽带,使居住区内部的各种用地以及设施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目前山地居住区内部存在的道路交通问题

(一)道路网结构布局问题

照搬平原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则道路交通结构不合理,大填大挖造成土方量开挖过大,造价高。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现有的良好自然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

小区内部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山区城市空间不得不竖向发展。因此,山区城市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相对较大,人口较为密集且相对集中。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地,人员组成极为复杂,其大量人员的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间及晚饭后,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为非机动车。其他时间的出行人员主要为老人和小孩。由于老人和小孩的反应比较迟缓,从而交通事故率较高。小区内部道路层次不明,人车混行,会造成小区内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停车问题

随着私家车拥有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SOHO族的增加,许多居住区停车场设计不合理或者停车泊位预留不足,并且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居住区往往为交通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车辆乱停乱放,道路上交通的畅通与安全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车辆尾气污染和噪声等问题还会严重影响休憩空间的环境质量。

交通设施问题

交通设施缺少必要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因居住区内部没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物业管理部门通常只是指导车辆停放,而对内部交通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居住区内部交通长期处于自我维持和调整状态,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埋下了安全隐患。交通设施不足,人行道受机动车道侵占。居住区的回车场设置不足,增加车辆在小区内部的行驶距离和行驶时间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二、山地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需求

山地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道路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相当复杂的开放的系统。组织好山地居住区的道路交通对居住区的环境、居民的出行、生活便利、楼盘的品质以及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满足小区内各种交通运输要求

应考虑居民上下班、上学、入托、购物、搬运家具、清运垃圾、消防救护、无障碍通道、居民小车通行等等,既要满足居住区人车流内外畅通又要避免往返迂回。

满足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道路系统要利于居住区各项用地划分和有机联系,综合考虑各项建筑和设施的布置要求,以使路网分隔的各个地块能合理安排不同功能要求的建设内容。利于建筑布局形式的多样化和保证良好的日照、通风、卫生环境,为营造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满足市政工程设施埋设要求

居住区的道路骨架决定埋设于路面以下的市政管线系统的布置形式,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市政管线的布置,并能简化管线结构和缩短管线长度,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

满足安全与消防要求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在地震烈度设防不低于6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考虑居民避灾疏散要求,必须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并在因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如电气火灾、水管破裂、煤气泄漏等)发生时,能保证消防、救护、工程救险等车辆的出入。

三、结合山地居住区基本特征提出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

自然地形条件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用地紧张、人口密集。山区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易受地形和坡度的限制,非直线系数大。交通方式多以步行为主。由于地形高差较大通常采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小区的各个组团与中心联系起来,形成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居住区的便捷通达需求,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空间环境。立体空间特色。因地形起伏,为降低平整场地费用,减少土方量开挖,在建筑的布局上多采用错层、跃层、退台等多种灵活的手法处理地形,形成立体空间特色。景观多变性。山地居住区通常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这些景观性要素是构成小区重要视觉景观的来源。随着地形不同高度的起伏,步行系统和景观融合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感受。这些都是山地居住区的基本特征。

山地居住区周边路网要重视地形约束

山地居住区周边的城市次干道、支路应把地形约束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依山就势进行规划,避免过多的高填深切土方,平面线形应是自由式,以达到分散城市次要交通流的目的。

道路网结构布局要因地制宜

道路网结构布局要因地制宜,不能追求平面布局的美观而忽视地形条件。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以整体设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路网布局应追求自由式、组团式布局,根据地形、地物条件划分为若干小组团,组团内自成道路系统。组团间并用交通干道加以联系,以达到各组团有机分离、有机结合的目的。道路网络应以如何合理地组织各用地布局为前提,并充分考虑居住区内部的道路交通需求(即满通方便、安全、快捷)以及小区内部环境的宁静、清洁、美观、舒适等要求,三者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完善的方案。山地居住区内部道路规划应该遵循依山就势而建,呈自由式、组团式布局。由于山地组团式结构本身存在组团间联系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如何规划好组团的联系通道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人车分流”,重视步行交通

“人车分流”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至今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保证居住区的安全。“人车分流”作为小区规划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人车分流”可以是“平面分流”也可以是“立体分流”;可以“全部分流”也可以“局部分流”。根据项目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人车分流”形式。山地居住区内部车行交通规划布局受山区城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坡度的限制,同时却是步行道路交通规划的有利条件。重视山区居住区步行交通,可以促进当今社会越来越淡漠的邻里关系,通过步行交通系统给邻里之间提供相互沟通的空间,促进和谐社区的建立。

(四)重视地下空间的发展

规划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延伸山区城市因地形起伏较大,用地布局受限制,因此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在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延伸。山区城市因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是劣势同时也是优势。地形起伏使小区在竖向上形成了丰富的山区景观,塑造了错落有致的山区建筑形象,并且居住空间更立体、更多层次,形成丰富的视觉景观体验。

出入口设计注意人车轨迹

篇9

前言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现象。解决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一个交通系统要有效率地运行,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必须达到相对平衡。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需求管理(TDM)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道路交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1.1要纵观发展

根据城市规模和空间距离、形态、城市与网络的适应性、结构、服务能力、道路分类、人口的发展等来规划道路,道路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的,如果其中一个因素预测失准,那么道路规划形同虚设。

1.2要以车为本

怎么理解以车为本,以车流量为基础,并合理的预测未来可能达到的流量,来定位公路的等级,车流量是根据当时统计,预测交通车流量有偏差,当时预测的车流量是以城市里100万人口进行统计的,规划道路也是相应规模配套的,随着经济的重心的转移,当时规划的已容纳不了那么车,出现了刚修了二级路,又过了一年,道路拥济,开始加宽或者修高速路,来回折腾,这样浪费了很多资源,给当地群众的造成了出行困难,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规划时要以车为本,在统计的高峰车流量,再合理预测未来车辆。

1.3合理布局

布局是确定道路网结构形式、组成以及路幅宽度及停车场等的分布,它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必须结合城市性质与规模、用地的功能分区布置、交通运输、自然地形、现状、等综合分析。使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组成一个系统完整、功能分明、线形平顺、交通便利通畅,布局经济合理的城市道路网。

举个例子,以城市为核心区,道路的布局是棋盘式放射+环线自由式和混合式还是纵横交汇、形成网格状+环式+混合式,布局是很重要的,

目前的大部分道路一般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经济活动强度国较弱时,路网呈现向心内敛的结构、即各节点逐级向上连通,这样棋盘式布局不完善的是彼此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当经济发展了,区域的一些点发展到一定规模、产生开放互联的需求时,以射经为主的网络布局就无法满足要求,才开始修建比较发达的连线道路。因此在规划时合理布局是非常的必要。

最拥挤区域的保护圈的内环和城区的发展的边界的外环相互之间出现射线的形式,建立郊区环和过境环线主要节点间的郊区通道:均衡一下射线道路交通负荷,交通转换过境环:外来过境转换分离交通流、区域环线,城市群的联系线。

功能齐全,道路规划还要着眼长远,不要因为经济活动不强时,就将是县市主街开始规划成人车混行,道路功能不全,周围建筑都拔地而起,空间有限,未来重建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可用,拆掉周围建筑,资金加倍,造成一定困难,因此道路规划要功能齐全,将机动车道、非机车道、公交车专用道、人行道规划好、预设好。

二.道路交通要以人为本,考虑不可预见性

2.1要以人为本,要把人的安全出行、舒适出行放在第一位。

随着近些年小汽车迅速增长,给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造成很大影响。很多原有的自行车道成了小汽车停车场,或者干脆多画出一条机动车道,原来“三块板”的道路成了“一块板”,自行车只能在汽车夹缝中穿行。另外,大量人行步道被停放的小汽车和城市构筑物占据,行人走起来很不顺畅。在路权分配和道路空间使用上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各部门不能只考虑自己利益,道路空间是公共的,不能无序使用,要优先保证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不能随意占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必须有安全的隔离设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停车厂,绿化带要宽一点,机动车要足够的设计宽度,这样舒适多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安全出行、舒适出行。

2.2倡导绿色出行

我们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个相对概念,指集约化、资源占用少、低能耗、环保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系统,发展绿色出行是特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

如果想让人们在短距离出行时放弃小汽车,就一定要创造一个适合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为什么没人骑自行车?就是因为没处放、没人管,如果能把保护自行车出行的机制建立起来,我相信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自行车。

在规划中要考虑为行人和自行车创造好的出行环境,我们现在过分考虑小汽车出行,把马路修得太宽,中心城区这种现象一时很难改变,仍在建设中的新城还是有机会修正的。目前来看,新城道路规划还是老一套,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从绿色出行角度对新城交通进行重新规划,避免再建宽的、稀的大马路。一是交通规划政策要能反映民意, 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政府新近出台的或者调整的涉及交通领域的政策都要事先倾听群众的呼声,集中反映民意。和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相符合, 要和当地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要和当地的居民出行时空距离相一致每个城市的区位和空间、人口规模都不尽相同, 最主要的是要制订出符合城市特色的交通政策, 要实用, 并具有可操作性。

2.3增加不可预见性

现在国内大部分如北京很多地方过马路要绕很远,很不方便。有时候人们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就容易跨越围栏,遇到行车速度快的就造成事故频发,到首尔去看过,那里的市区干道即使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地面也必须画上斑马线,因为要考虑老人和儿童。北京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走不了天桥,一到下雪天桥更是上都上不去。

有些突发事情,现在只有高速路有应急车道,在城市道路中没有规划应急车道,遇上火灾之类等突发事情,遇上下班高峰时赌车严重,远水解不近渴,为了防止突发的事件,要有专门的车道保持应急所用,道路畅通。

三.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均衡出行资源分布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

3.1空间均衡法在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当然,完全的均衡分布是不可能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尽量减少因交通流过分集中造成结点或某个路段的交通拥堵,尽量设法均衡分布、减少集中程度,发挥所有道路的运力,主要可采用拥挤收费、单向交通、禁停、禁行等措施。

3.2交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加剧了交通安全的严峻性,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存在巨大的差距,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低,行人、非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混行的混行道路导致事故多发,交通问题严重而且影响巨大且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 人口急剧增长, 汽车数量也随之增长, 与有限的城市交通资源势必产生矛盾,, 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出行难,交通问题随之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加强道路交通网络化建设是刻不容缓。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化及时疏导人们的出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不断的完善车让行标志、标线的设置率,

结束语

道路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需求管理的思想,分别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是交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 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 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 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 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篇11

1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1.1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分析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科技成果突飞猛进,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汽车行业在近些年来成为每家每户所必备的出行工具,为人们提供良好而舒适的代步方式,并且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当中,成为了经济支柱,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所以在中小城市的客运当中,同样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方式,并且由于汽车的购买能力增加,在城市的干道上面所行驶以及停放当中,势必会对相对狭窄的城市空间造成一定的压力,并且一旦停放存在违章问题,就会导致城市的交通被阻碍。在中小城市当中,政府鼓励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避免交通压力,并且也是减少尾气排放的基础保障。

1.2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由于中小城市的交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城市之间的各类交通工具使用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中小城市对于交通规划一旦存在问题,就会对非机动车通行的方式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中小城市的社会稳定。相比于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通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对于人们的伤害也更加明显,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无论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所采用的自行车通行,或是餐饮行业的发展当中大量存在的送餐人员骑行的方式,都是城市之间所日常通行的情况组成,大量的非机动车所需要的空间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的难题,本身较为狭窄的道路,不能保障通行的顺畅,在设计当中,如果将道路的两侧作为非机动车道,又会造成机动车通行受到阻碍,另外一些违法运营的车辆,类似三轮车等载客的情况屡有发生,都成为了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成因。

1.3符合汽车时代的路网规划

路网规划设计应当符合时代的特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目标,所以在新时期下,路网的规划设计应当以汽车的通行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多元化交通方式所组成的城市系统。在中小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布局,并且结合周边建筑以及环境为路网进行妥善安置,由于时代的特性,应当在规划当中以私人汽车为主导,完善汽车通行规划,在一些商业区域或是教育区域,所规划的路网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学校附近,应当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主,汽车应当设置合理停放位置,不仅要在学生上下学期间能够及时礼让,按照批次通行,还要在学生接送期间,为交通道路提供更加通畅的环境,在商业区域内,应当注重于步行街与机动车道的和谐统一建设,机动车不能妨碍人们的正常通行,并且步行街区域严格禁止机动车驶入。

2中小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

2.1道路特色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逐渐注重于精神世界的建设,道路的规划设计应当更加具有现代气息,为人们在通行过程中,提供审美的享受,达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在道路优化设计当中,应当对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以当地特色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融合以地域风貌,一些城市作为古代都城,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应当在道路的建设当中,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将现代化技术作为手段,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特色,并且尊重自然形成的一些环境景观,防止由于道路的建设破坏的生态文明,造成负面效果。

2.2道路形状优化设计

道路的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地质,以及周边的自然或是人文环境,所以道路的形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设计当中,应当在保障通行顺畅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的形状优化工作,帮助道路更加具有艺术性,成为具有城市特色的名片。在道路的建设当中,护栏、天桥、路灯等建设构成一个系统,在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搭配因素,对整体效果进行勾画,通过设计方案的直观体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图纸进行完善,帮助所有元素的组成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路灯的建设应当将道路无死角的进行照明,防止一些阴暗地区的隐患产生,或是天桥的建设,也应当更加具有稳定性和耐久性。

2.3道路设施优化设计

篇1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ity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planning, put forward traffic management planning which should involve the content, planning principle and process, from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discusses the traffic management planning content of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planning; traffic engineering;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道路交通是城市赖以生存和运行的动脉,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也处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的长期性和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不仅要规划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使现有设施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畅通、快捷、低污染。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经验型管理模式,交通管理部门疲于应付不断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缺少前瞻性和整体性。因此缺乏对未来总体交通管理工作的把握,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所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是从战略高度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也就是制定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

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对道路交通和管理的发展做出系统总结,并对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科学预测规划年份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今后交通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

图1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所处位置图

1.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通过社会经济和相关交通调查,获得大量的城市交通基础资料和信息,并对道路系统、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和交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2城市经济和交通发展预测

包括对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发展分别进行预测,道路交通发展预测应具有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包括机动车、私人小汽车和非机动车在内的车辆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预测。

1.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体规划

其内容应涵括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政策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道路交通,优化和调节交通结构及出行方式,形成快速、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网络。

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规划

结合智能运输系统 ( ITS 即: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教堂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加大高、新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研究应用,逐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道路交通宣传教育规划

以形成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为目标,寓宣传教育于执法管理之中,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整体素质。

车辆管理发展规则

加强车辆管理工作,以先进、规范、有序、合理、便捷的手段进行车辆管理。

勤务管理发展规划

提高交警执法的整体水平,强化执勤民警的管理、服务职能,提高民警队伍形象。

1.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

规划方案的评价是指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交通流分配预测、效益分析,阐明其达成预期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同时还可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或重新选择方案。

1.5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1、2项工作主要由交通规划部门完成,交通管理部门协助进行并可采用相关资料用于交通管理规划。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按阶段分年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滚动发展机制,定期进行充实调整,不断推进。

2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是从城市的需求发展和交通供给两方面着手,根据城市道路网现状和交通流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上分析当前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对策。其具体内容是运用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手段,对区域内道路进行系统、全面的交通分析,根据道路功能合理科学地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和增加适当的工程手段,组织、协调、疏导交通流,平衡道路交通流量,挖掘通行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网的综合效能、改善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挤堵塞的目的。

2.1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是: 确定交通组织规划目标、设计初始管理方案、对初始管理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如果管理方案不能达到管理目标则需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符合要求,最后是正式实施管理方案。其流程见图2。

图2道路交通组织规划过程图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滚动”的过程,即在实施管理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应定期根据交通流的变化情况修订管理方案,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2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容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实际上是近期交通规划与交通综合治理的结合。交通组织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通基础资料调查以及交通分析评价

现状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城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基础资料调查;道路网结构及道路条件调查;车辆拥有量、车辆类型的调查; 城市停车调查;交通流量流向、过境交通、车辆运行速度、信号交叉口延误调查;主要交通管理措施、交通管理设施调查;公交运营及线路客流调查;市区交通事故调查;市区警力分布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获取调查资料后应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

定规划目标

交通组织规划定量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主要道路饱和度(交通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用 V/C表示)、交通秩序改善目标 (如行程车速的提高、交叉口冲突点的减少等)和交通安全目标。特别是饱和度指标 (V/ C) 必须合理,过高则难以形成可行方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施;过低则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宏观的交通组织及管理措施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管理部门应参与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用地政策、道路建设政策和城市结构布局;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政策(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摩托车总量等);城市停车及管理政策;交通科技政策等。

宏观的交通组织优化及管理措施

如单行线、公交专用线、地区禁行及通行证制度、单双号及尾号制度、货车交通控制及夜间货运制度、错时上下班制度、过境交通绕行等。概括起来也就是实行四大管理措施:即优先措施、限制措施、禁止出行措施和经济杠杆措施。也就是公交车优先行驶,机动车需求数量限制,机动车出行时间的控制,在不同交通路段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以达到经济控制。

制定微观的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

如主要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配时优化;主要路段上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等设计; 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叉口转弯限制、路段上禁止停车、禁止驶入、禁止超车等;局部地区的交通整治。详细确定设施地点位置的分布、设施类别、型式、数量和经费概算等。

优化、评估规划方案

运用计算机及仿真技术,对宏观、微观交通管理措施一旦实施后路网上可能变化了的交通流量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目标值评价重新分配后的道路服务水平。如果评估结果满足目标要求或比现状有明显改善,则规划调整的方案是可行的。否则应对宏观、微观措施再作调整和重新评价,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同时应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比较、方案实施后交通状况可能发生的改善以及经济效益评估等。

方案实施后的验证

方案经专家论证或上级领导批准后实施,广泛调动基层一线的同志在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能组织相关的交通调查,动员大家参与交通组织方案的讨论,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征求交通组织的意见建议,完善工作方案。要认真吸收和学习借鉴专家的分析论证,特别是要研究建立城市交通组织“仿真评价”体系,直观、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拥堵原因、摸清基础性数据、提出科学治堵之策。比较分析方案实施效果,为今后管理工作及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篇13

一、充分认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事关群众切实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道路交通运量的持续增长,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薄弱、车辆整体安全性能偏低、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乡镇路网结构不合理、功能设置不科学﹐行车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一些行业和单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监督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已经成为安全生产领域最大的“杀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人身财产损失。中队要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于改革发展稳定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到到位。

二、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体系

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政领导、部门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体系。

(一)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设,镇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为直接责任人。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建设﹐劝导站数量不少于行政村60%的要求,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建立源头管控的部门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责任,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切实构建“权责一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确保源头管理取得实效。

三、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一)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公路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完善各类交通标志、标线﹐科学确定道路限速值﹐全路段设置限速及解除限速标志。2.加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2014)55号),全面排查现有公路安全隐患﹐对未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的隐患路段﹐一律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保障运行安全。

(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1.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建立各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交通安全警示提示信息平台﹐落实交通违法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宣传投入﹐实现宣传全覆盖。

2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完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资料,建立交通安全宣传农村大喇叭﹐培养现代交通安全理念。

3.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各村设立交通安全协管员。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三、工作职责

镇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认真分析各村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组织整改,建立交通事故预防的长效机制﹐尽力减少农村交通安全的“盲区“认真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各村设立交通安全协管员。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道路交通管理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农村交通安全形势﹐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各村交通安全协管员具体负责该村所辖路段的交通管理,各村要认真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加大对辖区内公路施工路段﹐危险路段及时养护﹐维修的隐患排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做好所辖路段的清障工作﹐坚决杜绝在路面堆放杂物、晾晒农作物等有障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各村的交通安全协管员要高度负责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因工作不负责造成交通安全事故或因不负责给我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造成不良后果﹐镇要逐级追究责任。

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要切实重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交通安全知识﹐对道路交通安全实施监督﹐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特别是接送学生的车辆及驾驶员资质的监督。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

工作任务∶镇成立组织、分解任务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对各村进行摸底,了解当地的经济、道路、车辆、驾驶员等基础情况,要求各村报数据给交通安全协管员。

(二)宣传教育阶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