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道路用地管理

农村道路用地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道路用地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道路用地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53-04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中国1 013.4 m2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2 253.4 m2的一半。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很大的粮食安全压力。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则是1996年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目前依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在协调城乡用地矛盾、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中国都有借鉴意义。

1日本的土地利用情况

日本的土地利用大致分为用于生产国民生活资料的土地、商业住宅的土地、国土防护的土地、国民保健的土地、其它公共建设的土地五类。目前日本国土面积约为37.8×104 km2,但可利用面积仅为7.95×104 km2,其中农业用地4.78×104 km2、道路用地1.32×104 km2、商业住宅用地1.12×104 km2、工业用地0.16×104 km2、其他建筑用地0.57×104 km2。

针对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日本对于土地的高效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日本凭借先进的科技,从技术上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耕地改良规划、草地改良规划、林地改良规划、新农村和渔村建设、国土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二是扩大利用面积。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并不是对森林、湖泊的开垦,而是针对低效利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改良,改变原有土地性状。例如将北海道地区粗放利用的野草地、滩涂改良为生产、生态用途都更好的人工草地或林地,从而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

2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

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依据四个原则:一是依据自然情况进行土地分级,同时考虑生产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二是依据地理位置,通过土地交通情况分级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三是以土地分级为基础推算土地纯收入,判断不同利用种类的经济效果。四是以土地分级为基础推算地域土地纯收入,判断土地利用相对有利性。

总体来说,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是依据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土地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但是,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并没有一个国家标准,目前以《日本统计年鉴》为依据的土地分类最具权威[2,3]。它将日本土地分为农用地、森林、原野、水面、道路用地、宅地、其它用地七个大类。更为细致的二级分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普遍使用二十七个二级类(表1)。

表1以《日本统计年鉴》为依据的

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1二级类农用地1水田、普通旱地、果园地、牧草地森林1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棕榈科林地原野1野草地、裸地水面1河流、湖泊、运河、游泳池道路用地1公路用地、铁路用地、港口宅地1公共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林渔设施用地其它用地1其它宅地、军事用地、采石场、其它用地

3中日土地利用分类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我国土地分类的国家标准[4],本研究将以《日本统计年鉴》为依据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在土地分类的范围、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

3.1农用地

日本将农用地划分为水田、普通旱地、果园地、牧草地。日本的水田是指种植水生农作物的农用地;中国在水田的范围中还包括了水生、旱生农作物的轮种地,可见中国对于水田的定义范围更大。日本的普通旱地是指种植旱生草本作物的农用地;中国对于这个范围的农用地依据是否有灌溉设施、水源保证划分为水浇地和旱地,可见中国在这类土地上的分类更加精细。日本的果园地是指旱生木本作物的农用地;中国对于园地单独作为一个一级类,按照作物的差异,分为果园、茶园、其它园地三个二级类,不但包括了木本植物,也包括了草本植物,中国对于园地的定义不能与日本的果园地在范围上对等。日本的牧草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农业用地;中国对于这个范围的土地划分为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作为一级类“草地”的两个二级类。

3.2森林

日本将森林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棕榈科林地,一级类对应于中国的“林地”,范围上虽然相同,二级类的划分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依据树木郁闭度和灌木覆盖度将林地划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偏向于土地社会属性;日本对于森林的分类更接近于土地覆被分类,偏向于土地的自然属性,此方法更接近于以USGS覆被分类系统、IGBP全球土地覆被分类系统、FAO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等为代表的欧美主流土地分类[5]。

3.3原野

日本将原野划分为野草地、裸地。野草地是指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范围和定义上都对应于中国的二级类“其它草地”。裸地是指无植物覆被的土地,范围和定义上都对应于中国的二级类“裸地”。

3.4水面

日本将水面仅划分为河流、湖泊、运河、游泳池四个二级类。中国对于水域的划分则非常详细,对河流、水库、坑塘、滩涂等都在二级类中明确了界定范围;日本对于水域的详细划分则是依据不同政府部门的管辖权限进行立法,同时各部门之间统一标准。中日对于水域用地划分上差异性不大,但中国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作为国家标准,日本则是依据政府各部门的具体法律法规[6]。

3.5道路用地

日本的道路用地二级分类划分为公路用地、铁路用地、港口,具体的划分则是依据日本交通管理部门的立法,例如最重要的公路用地,依据的是日本的《公路法》、《道路结构法》,同时按照公路宽度、路面结构、公路坡度、交通量、桥梁及其它障碍物等因子进行用地划分。中日之间对于交通用地的划分相似,中国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标准,日本则是依据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 [6]。

3.6宅地

日本的宅地覆盖范围非常大,接近于中国的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范围之和。具体可以划分为公共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林渔设施用地五个二级类。

3.6.1商业用地日本的商业用地对应于中国的商服用地,可更为详细地划分为事务所建筑物、专业商业设施、住商并用建筑、酒店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划分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它商服用地。两者对比,日本的商业用地分类更接近于中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7],侧重于保障城市建设需求。

3.6.2公共用地日本的公共用地对应中国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可更为详细地划分为行政用地、教育文化用地、卫生医疗用地、供给处理设施用地。它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区别在于教育文化用地范围更大,包括了具有文化功能的名胜古迹、公园等用地。同时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没有体现城市绿地的公共属性,日本的这种用地分类方式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日本将城市用地和生态用地明确界定的原则。

3.6.3住宅用地日本的住宅用地由独立住宅用地和集合住宅用地两部分构成,中国则由城镇住宅用地与农村宅基地构成。这也切合日本独立住宅用地面积广泛的特点,而中国则更强调住宅用地集约利用。

3.6.4工业用地日本工业用地对应于中国的工业仓储用地,可更为详细地划分为工厂用地、工厂住宅混合用地和仓库及运输设施用地。与中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采矿用地不属于工业用地,而划分到了其它用地。针对采矿用地,日本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对于生态、安全相关方面要求极高。

3.6.5农林渔设施用地日本的农林渔设施用地是指宅地中具有农业性质的用地,范围上同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其它用地的设施农用地。

3.7其它用地

二级类包括了其它宅地、军事用地、采石场、其它用地,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殊用地和其它用地的集合。区别首先在于日本将宗教用地划分到了教育文化用地,体现了日本在国家层面将宗教定义为文化范畴;其次是将设施农用地划分到了宅地,这决定了设施农用地是具有农业属性的城市建设用地。

4日本土地利用分类对中国的启示

4.1林地划分新思路

对地表的描述最早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植被分类系统[8],这也显示了人类对于土地分类的两种态度:一种强调人类对于土地的利用,另一种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日本的森林依据植被种类进行地类划分,这种分类方式注重森林的自然属性。美国、欧洲、FAO、IGBP等主流土地分类对于林地的划分,也是侧重于依据植物的类型,重视林地的自然属性。同时凭借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数据,国家层面也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中国对于林地的划分以植物的郁闭度、覆盖度为分类依据,这说明中国对于林地的划分侧重于土地资源的管理。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精度的遥感影像不再局限于统计植物覆盖程度,通过光谱数据分析,已经能做到针叶林、阔叶林的区分,甚至可以统计出混交林中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比例。

中国可以在现有林地划分的基础上,制定更为详细的三级分类,将二级类“有林地”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同时依据灌木覆盖度制定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

4.2纯生态功能用地作为一级类

日本将具有典型生态功能的用地“原野”划分为一个一级类,体现了日本对生态功能用地的重视,反映了日本在“人多地少”的环境下依旧重视保护自然的态度。中国对于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强调生产功能而忽视它在生态上的作用。

土地在水源涵养、地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景观资源保护、洪水调蓄与地质灾害防护等方面的生态用途是土地生产功能持续性的保证。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精细的分类有助于全面掌握土地现状,中国在土地分类上对于主功能为生态功能的用地应该单独划分为一个一级类,为国家设立生态功能区域提供了用地分类上的依据,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3服务业用地划分新思路

中国将服务业用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服用地,一类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随着城市服务业的精细化,出现了很多公益性质的基金公司,这类基金公司完全是商业化运作模式,金融方式多种多样,简单的定义为慈善救质而划分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是不准确的。不仅如此,体育馆目前划分在文体娱乐用地,也是属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范畴,而在大城市中,体育馆多作为商业用途进行商业演出、商业展览等活动,公共服务性质不明显,日本将体育设施用地划分到商业用地中也更符合城市现状。

中国对于服务业用地的划分表面上比日本更为细致,但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的精细化、复合化现状。中国可以尝试借鉴日本的经验,取消服务业用地的概念,将商服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改成简易的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土地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业用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划分为商业用地或者公共用地。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也可以从制度上减少土地利用分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

4.4城乡住宅用地统一标准探究

城市住宅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统一是土地管理研究的热点,牵扯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管理制度。日本依据本国独立住宅多的实际情况,将住宅用地划分为独立住宅用地和集合住宅用地。随着中国城市化加速,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必然走向集约化,用地矛盾单纯通过城乡住宅用地统一标准来解决制度上的问题不具有可行性。日本的住宅用地分类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法,在制定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标准,适当考虑农村住宅用地的集约化程度,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1]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演进的国家考察――以日本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1):40-50.

[2]吴亮,濮励杰,朱明,等.中日土地利用分类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7):77-80.

[3]王国强.中日土地利用管理的比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4):5-9.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S].2007.

[5]张景华,封志明,姜鲁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6]姜贵善.日本的国土利用及土地征用法律精选[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47-50.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S].2010-12-24.

[8]宫攀,陈仲新,唐华俊,等.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2):35-40.

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55~59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郭林林,等:丹参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研究

收稿日期:2014-02-24

篇2

道路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加速信息、技术、资金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迅速流动的功能,有助于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1~3]。道路建设应与未来城镇发展和村庄整治的规划相结合,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和道路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道路系统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的引导作用,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道路设计当中,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控制着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的活动情况,因此最优路线是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或其他土地利用政策限制最低的路线,即在作为道路起始点和终点的源(Source)和汇(Sink)之间,利用成本表面(Costsurface)形成的成本加权距离表面(Costweighteddistancesur-face)计算出的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是建设成本最低、耗时最少或最符合土地利用政策以及设计者倾向的路线,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动物迁徙、路线选择和管线选址等研究和实践当中[4~7]。为丰富城乡统筹的道路规划模式及相关理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本文依据现有道路规划理论,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现状道路对道路建设的影响,选取顺义区中干渠规划公路进行优化,并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的道路建设提供的理论参考与指导。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2.1研究区概况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区域与河北省毗邻,其地理位置在北纬40°01′~40°18′,东经116°28′~116°59′之间,总面积为1019.53km2,约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2%。顺义区除东北部有少量的低山丘陵外,大部地势平坦,城镇发展与道路建设受地形影响较低。2006年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293.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6.2∶55.6∶38.2,为顺义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加强城镇与农村区域的联系,道路建设中作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研究结合顺义区的土地利用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城市规划中的中干渠路进行优化。中干渠路中南起于顺平路、北止于顺密路,设计标准为三级公路,主要用于促进顺义区内部城镇与农村之间,以及顺义区与周边区县和北京中心城区之间农产品、资金、技术的流动(图1)。

2.2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本研究所用数据包括:1∶10000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6年顺义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阶段成果按照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中土地规划分类要求形成的规划基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来源于顺义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道路数据来源于与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从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影响程度和研究的需要,对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道路用地、其他土地等七个土地利用类型(表1和图1)。最后利用ArcGIS9.2对各空间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栅格化处理(10m×10m),并利用其空间配准模块把各空间数据统一在一个投影带和坐标系下。

3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决定道路建设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问题。同时道路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和潜在发展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设计。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1)首先,对在土地类型、现状道路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规划保留村进行空间分析,并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道路建设的成本表面;(2)其次,选取中干渠路的起始点和终点作为道路规划的源和汇,闭关借助加权表面形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并计算出最优路线;(3)再次,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4)最后,对有关基于城乡统筹道路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进一步的探讨。

4成本表面分析与构建

地表是一个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政治过程的多元化实体。这些过程形成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物种迁移、灾害蔓延情况。根据起源的不同,这些成本可以分为资源型和结构型两大类[8]。资源型成本取决于资源属性,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道路等;而结构型成本取决于成本对水平经济、政治、社会或生态过程的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等政策。这两种成本综合作用于源和汇之间的直线距离,从而形成成本加权距离。结合顺义区的现状特征和规划要求,本研究选取顺义区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三类成本进行道路优化分析,并构建权重表面。

4.1土地利用类型成本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土壤和地质的综合反映,决定了道路建设成本的高低。从道路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分割周围景观、影响水文格局,对周边形成噪音、空气和重金属等多种形式的污染[9~13]。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程度,以及抵抗道路影响的能力大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建设的影响分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道路建设不仅分割耕地斑块,而且来往汽车形成的汽车尾气、噪音固体垃圾都会对作物生长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顺义区的园地除了能够提供水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随着旅游农业、采摘园等产业的兴起,其功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道路建设对于发展多元化农业的作用十分重要。林地对于汽车尾气、噪声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利于生态型道路建设。在牧草地上进行道路建设的成本较低,是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虽然道路主要是实现不同功能的建设用地之间的连接,但对于建设用地自身而言,拆除改建的成本较高,因此不是进行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或对现有道路改建升级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在道路设计时,尽量考虑现有道路。顺义的其他土地以水域、滩涂、自然保留地为主,它们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强,且道路建设成本还是土地利用管制政策都不利于道路建设,在道路建设时应注意避让这些地类。由于成本最低的路线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累计成本值最低的路线,因此对于不利于道路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设定应高于适于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据这个原则,结合顺义区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分值(表2)。

4.2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成本分析顺义区是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与压力疏解的主要载体,顺义区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强调顺义区城区部分发展空间。通过规划有条件建设区,实现在用地指标控制的前提下调整城区和产业用地布局,保证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社会经济建设[14~18]。为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农村居民点集中管理、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富余用地指标,顺义区政府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城市规划中农村居民点规划,以及与当地镇政府和农户沟通,对发展潜力较弱、资源匮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图2)。在此,选取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保留农村居民点进行道路建设成本分析,并利用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并形成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对于道路建设的综合成本表面[19,20](表3)。从顺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出发,城镇用地和产业规划用地属于刚性需求,道路建设不宜在这些区域选址,道路建设成本最大,为100。但从这些土地周边进行规划可以提高城镇、产业、农村居民点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转移和互动,因此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成本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Gi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ri为栅格i距离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的空间距离;d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具有阻力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有条件建设区作为未来城镇和产业用地的调整区域,则可以在内部进行道路规划以提高道路对区内建设用地的通达程度。因此,有条件建设区内对于道路建设的成本最小,为0。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有条件建设区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阻力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i为有条件建设区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ni为栅格i距离有条件建设区的空间距离;l为有条件建设区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有条件建设区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保留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和内部整治两大发展类型,因此从土地集约利用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道路只有与农村居民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兼顾安全、高效、宜居、低耗的特点[21]。研究中,设定保留农村居民点的100~250m缓冲区为道路建设成本最小区域,即赋值为0;100m缓冲区以内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大,赋值为100;250m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采用式(3)进行量化(图3.式中,Zi为保留农村居民点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mi为栅格i距离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的空间距离;q为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

4.3现状道路成本分析道路建设不仅要尽量充分利用现状道路,更重要的是规划道路的空间布局要与现有道路保持适当距离,以实现道路网的空间均衡分布。在此,对顺义区三级以上现状道路进行影响衰退分析。由于封闭式高速公路对道路两侧的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功能外溢性差,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进行排除。现状道路所占据的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低,赋值为0。对于现状道路缓冲区域采用式(4)进行量化。式中,Hij为道路j对栅格i的成本分值;sij为栅格i距离道路j的空间距离;fi为道路j的影响距离,在此设定为现状道路距离顺义区最远行政界限的距离。4.4构建综合成本表面在分别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这三类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式(5)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成本表面(图4)。Ci=Max(Gi,Ki,Zi,Hij)(5)式中,Ci为特定栅格i的最高成本分值,利用Ar-cGIS中栅格最大值提取功能进行计算。

5道路优化道路优化的目的在于以规划路的两个端点作为源和汇,实现两点之间路径的最优化。

在此,选取中干渠路北部靠近顺密路的端点为规划道路的源,南部靠近顺平路的端点为汇,结合前面生成的综合成本表面,利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计算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和最优路线(式6)。首先利用源和综合成本表面生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图5)。成本加权距离表面每个栅格的分值表征该栅格到源的最低累计成本。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模块的ShortestPath功能,对汇和成本加权距离表面进行空间运算,计算出连接源和汇之间累计成本最低路线(图5)。S=mini=nj=mΣ(Dij×Ri)(6)式中:S为最低累计成本路线的总成本值;Dij为第i个栅格距源地j的空间距离;Ri为第i个栅格的成本值;m为源地j至第i个单元经过的栅格数量;n为总栅格数。

6优化道路与原规划道路的对比分析

篇3

二、总体规划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南京农业大学负责详细规划。占地总面积超过15000亩,农业园区设有现代水果园、观光休闲园、蔬菜瓜果园、农产品加工园、彩叶园林绿化苗圃、常绿森林苗圃、农产品展销交易中心等,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园区提高容量,加速扩张,实现跨越发展。

三、实施方案

(一)土地流转。在充分保障国家赋予农民长期稳定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农民可以通过加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权,以提高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率。

1、流转的形式:根据《关于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意见》农改办[]1号文件精神。农业园区土地采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进行流转,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组织实施。

2、面积界定:土地面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界定以区域面积减除一次性征用面积的剩余面积计算。

3、自留地处置: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按照便利、就近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置换;农民也可以通过入股流转自留地使用权,享受承包土地同等收益待遇。

4、河塘及低洼田的处置:在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前提下,因地制宜,宜渔则渔,宜经则经。由村民委员会协调出租经营,享受与承包土地同等收益待遇。

5、收益分配:采用固定型分配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协议形式把土地委托给村民委员会出租经营,农民依据入股土地面积获得通过租金形式的固定回报。为保障农民长期的、稳定的土地收益,种养业用地收益标准以市绿化造林土地租赁价为参考,为400元/亩年,建筑用地标准为1000元/亩年结算。今后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及粮市变化情况每三年调整一次。

6、其它相关补助标准:

(1)土地整理标准:青苗费200元/亩,长年性经济作物(苗木、葡萄等)补助600元/亩,鱼塘(精养水面)补助600元,坟墓迁移补助100元/穴,经费实行一次性补助。

(2)道路用地标准:园区内宽五米以上道路视作公益性事业用地,由农业园区管委会按每亩6000元的标准一次性租用。

(二)农业招商。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园区重点项目聚集。

1、起点规模:农业园区起点用地规模要求在30亩以上,并服从农业园区管委会总体安排。

2、科技含量:必须是政府导向鼓励发展产业,具有带动能力强的新特优农业优势项目或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3、配套设施:凡进农业园区从事种养加适度规模经营,确需配套一定仓库、场地、住宅等生产、生活设施的,视为农业用地对待,但须向农业园区管委会交纳复种保证金,报批同意后方可施工,建设用地的复耕由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4、地方农民到农业园区创业的,不受起点规模限制,但须服从农业园区总体规划。

(三)优惠政策。建立农业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园区整体功能。

篇4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篇5

Rural highway existing main security analysis

TianZhen

SiNaXian traffic transport

Abstract: the rural highway as a highway network of nerve endings, bearing the weight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mission. At present,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raised a new round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upsurg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rural highway mileage, the rural highway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afety hidden danger also appear, the more rapid growth to build the safe hidden trouble. The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ipe, raising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explains the rural highway existing main secur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ural highway safety accidents, improve the rural highway safety 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s: rural highway, security issu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有农村公路发展与安全问题

“十二五”以来,各级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典型引路、路运并举等多重措施,全国农村公路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9.5%,建制村通达率100%、目前通沥青(水泥)路的通畅率达到50%左右,“十二五”末要达到70%。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质,为广大农民这个最具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现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俱统计发生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在农村公路的已经占到约50%。由此农村公路建设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却一定不能忽略,并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分析

1.农村公路缺乏路网中长期规划

根据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养主体为县乡镇人民政府。由于缺乏财政预算资金且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各地在大规模建设之前很少能够提前做好相关的路网规划。通常的做法是有多少钱就修多少路,建设随意性较大,项目调整较为频繁,断头路较多,建设不按等级标准,从源头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1)不按规划设计修建,完工后公路等级较低,路基不稳定,承载力较差。这些路也往往建于田间屋旁,沿河、沿渠、急弯、陡坡多,这些地段并没有设置足够的安全保护设施,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交通事故。由于地形特殊,这些地段也容易发生水毁塌方,是名副其实的晴通雨阻。一些道路建成后短时间内就无法通行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2)建成道路功能不全,且无人管理。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建设管理程序,道路开工建设仓促,道路红线内征地不能落实。一般而言,农村公路一般都是在原有土路基础上进行扩建,多占用的地段基本没有相应的补助,这就造成了道路用地范围不清的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民只愿意让出扩建路面的用地,不愿意拿出路肩、边坡、边沟用地,使这些道路建咸后成为名副其实的“裸”路。并且道路建成后,农民会在边坡、路肩上种植农作物,边沟路面乱堆乱占严重,这些路也基本无人管理,给道路造成诸多安全隐患。

2.农村公路建设水平低,遗留问题多

(1)建设造价不合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少、建设需求量大,很多地方的农村公路都是采用最廉价费用进行建设。有的是以前农民投工投劳修建而成。其结果导致了施工单位恶性竞争,一些合同价格明显低于正常的施工预算价格,最终影响道路技术标准低,建成后质量极差。

(2)从业人员素质低。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假借资质承接工程、层层分包的现象较多。最终实际施工的公司由于利润薄,只能雇佣当地无经验、无技术的农民进行施工,这些民工质量意识淡薄,随意施工现象严重,工程质量令人担忧。

(3)监管力量不足。比较而言,农村公路建设影响范围较小,同时受制于多重管理的模式,一些职能部门对农村公路缺乏监管,一些质量控制点监管流于形式,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有些路段往往是竣工通车没几天,各种质量问题就明显地暴露出来。

(4)安全设施不到位。农村公路建设时,由于资金紧张一些地方道路的安全设施严重缺乏。公路横穿村庄、横穿人口密集区时,根本没有明显的交通安全标志;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平面交叉路口较多,未划分车道,缺乏必要的交通警示、指示标志和标线,高边坡、高路堤以及陡坡、弯急等危险路段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这些都将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3.农村公路管理薄弱,超限超载极为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路政和交通管理才刚刚起步,农村道路管理的缺位与道路里程的飞速增长明显背离。尤其是农村道路上管理者少之又少,而车辆超载、超速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加强农村公路路政和交警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公路的违章、违法处罚力度,但仍有不少地方道路安全管理仍处于真空状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切实保护。

4.农村公路“重建轻养”问题较为突出

篇6

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把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作为规划修编的前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也要压缩其建设用地规模,并且与开发复垦挂钩,实行占一补一原则,由占用耕地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也要缴纳相关税费,专项用于耕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对于划入基本农田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在农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等方面要继续实行严格管理。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前提下,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加大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基本农田整备区,将零点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

2.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

目前,农村居民点建设普遍缺乏规划,布局杂乱松散,要逐渐对村庄进行规划治理,规划期内各村均不能再扩展居民点用地。要充分利用村内闲散地和旧宅基地,消灭空心村,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居民点的集中利用程度,鼓励农民建楼房,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大量的宅基地、基础设施用地、公益服务设施用地等,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合理规划。为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在乡级规划修编时,通过农村居民点增减自求平衡,为新农村住宅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中小学建设,农村卫生院建设留足空间。对于独立工矿,要优先保障省和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而且布局要相对集中,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工矿用地内部布局要紧凑,集约利用土地,对土地特别是耕地具有破坏性的工矿企业,如砖瓦窑,要限制其发展。由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原用地单位或个人要负责复耕。

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

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因此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要进一步编好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一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要本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条件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正确处理好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主要通过退耕还林、还水、还草和盐碱地、沙地的综合开发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化利用程度;大力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以及对沟、渠、路、坎进行综合整理,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系统,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改良土壤,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星地块,促进土地集中程度和规模经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篇7

这些变化得益于和平村的土地整治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10.54万元,完成了房屋拆迁补偿及耕地恢复、排洪工程及一侧田间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硬化村内的三条主要村道及通组公路、农田水利建设、移民区水利建设和田间道路建设等诸多建设。

和平村地处郴州市苏仙区望仙镇,全村545户1936人,湘南最长的城市公路郴州大道穿村而过。

2012年,和平村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为全省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明星”,还顺利通过了湖南省3A级乡村特色旅游名村验收,并跻身省级生态村行列,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场美丽的演变还在继续发酵。

突出生态特色

和平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特色非常明显。

“首先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去年被评为了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郴州市国土资源局苏仙分局局长李见秋介绍道。

和平村新开耕地面积约200多亩,农田形成路渠相连、设施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生产能力普遍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同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布局更加合理;通过“空心村”整治,拆除了10000多平方米旧房,居民点用地趋于集约合理;整理后的农田格局明显改观,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

去年,在全省检查新农村建设情况时,和平村作为郴州市新农村建设现场点,得到了省领导和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生态建设是和平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

走在和平村的柏油硬化道路上,随处可见树木葱郁、蔷薇灿烂的景象。这也是一个思路转变的过程。李见秋介绍说:“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环境,如桃花溪和桃花沟的建设,原来设计只是注重防洪功能,现在既防洪,又生态。修筑挡土墙时,下面座基宽一点,上面窄一点,最上面用土方搞绿化,栽种桃树李树,有的用鹅卵石修建,彰显生态特色。”

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为打造旅游强村服务。村主任杨林回忆:“2011年底,我们村抓住郴州市打造综合性新农村的契机,结合本村实际,借鉴外地经验,科学规划,开始打造以龙潭胜景、桃花烂漫、紫薇呢喃、瑶寨风情、农耕乐园及怡情垂钓为代表的‘和平六景’。现在,怡情垂钓已流转项目用地150余亩,正在进行鱼池新建和人工湖开挖工程;桃花浪漫项目规划用地400亩,目前已流转280亩;龙潭湖‘两型社会’示范村一期工程1000亩征地工作已启动。这是我们近两年的重要工作和目标。”

目前,和平村已流转土地120余亩,正在建设高标准的以绿色蔬菜种植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农耕乐园项目;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立花卉苗木基地,栽种红叶石楠、紫薇、桂花等观赏树种,这是准备“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的现代农业化村落。

带动村民致富

菜畦碧绿,苗木葱郁,蔷薇花开,道路平整。这就是和平村土地综合整治后的现状。村主任杨林当年看到的“村里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每次小车开过,路边的人都赶紧别过头去捂嘴”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除了旧貌换新颜,村民的收入也因此得到长足的提升。

“试营业4个多月了,扣除成本,每月至少能赚一万元。”28岁的农家乐老板吴宇恒信心满满。

“3年前,我办过一个养鸡场,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行情不够了解,最后赔了。这次,我是看准了村里发展‘乡村生态游’的前景,才决定留村创业。”吴宇恒2006年从部队退伍,之后,他当过矿工、开过养鸡场。他说打工的日子不好过,今年初他决定留在村里开办农家乐,自己创业,家人无需出外打工。他说他很知足。

和吴宇恒主动留守不同,和平村主任杨林是被乡镇领导劝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多次到我家里做工作,苦口婆心的跟我说,你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当时已身家千万的杨林抛下做得正红火的有色金属生意,毅然决定回村。如今,他当年的合伙人都已身家过亿,杨林笑着说:“我一点都不后悔。”

自2011年底开始建设以来,该村已建成了近6公里的环村公路,3公里的高标准机耕道,将村里“动脉”彻底打通。此外,拆除旧杂房12000平方米,改造房屋40000平方米,实现土地流转3000多亩。

在拆除旧杂房的过程中,李见秋回忆:“虽然有些村民不理解,甚至谩骂我们的工作人员,但后来,经过我们的干部耐心做通工作后,最后还是很配合工作。”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村民都是很主动拆房甚至无偿拆房。村民吴小文家的住房在规划的环村公路区域内,他二话没说主动腾出房屋,至今一家人还借住在哥哥家中。

篇8

1. 研究区概况

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原名为盛乐经济园区,始建于1999年5月,先后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开发区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盛乐经济园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达到“七通一平”的建成面积14平方公里。整个开发区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势,海拔1100m~1130m,地域广阔且易于开发。开发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处于自治区经济发达地区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1°47′30″,北纬47°28′00″。属半干旱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4,最高气温31°C,最低气温零下21°C,年降水量421mm左右。209国道纵穿区境,县境公路四通八达;南距和林格尔县城7.8公里,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三环高速公路20公里;南距丰准铁路(丰镇――准格尔)38公里,北距航空港――白塔机场41公里,且均有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相通。

2. 研究方法

2.1 分类系统

2.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盛乐工业园区界线自定图,2010年经济盛乐园区的影像数据。

主要用影像解译、Arcview来计算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来分析盛乐经济园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看图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2.3 影像解译

1. 城镇、工业用地;2. 农村居住用地3. 耕地;4. 林地;5. 草地;6. 水域;7. 未利用土地。

在遥感影像自动解译中,为了有效地提取影像的多重属性和清楚地表达影像特征,并以适当的方式应用专门的知识解译影像;必须把影像表达戍适合识别和解译的形式。

以纠正经济园区图为背景,在盛乐工业园区界线自定图范围内,将图以7个分类体系画出60多个图板,根据分布地地段与类型,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布地段。(如图1所示)

3.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与数量特征分析

3.1.1 城镇,工业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1.2 农村居民点是指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3.1.3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3.1.4 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经济林地(包括木本的果类、油类、茶类、药类树木用地)、灌木林地、红树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林业科研教学的林用地和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地。

3.1.5 草地是指生长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并适宜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土地。

3.1.6 水域,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3.1.7 未利用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从影像解译看出,盛乐经济园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类型。其中城镇、农村的占地面积分别为7.96%和4.66%。可以看出,盛乐经济园区人口密度比较小,占地面积较大。其中,耕地面积最大,占一半以上的地方,说明本地区以农业为主。林地,草地的占用比例分别为8.32%和14.43%。这里的绿化面积相对多,说明本地区环境良好,空气比较清新,适合人们居住。水域面积相当地少,只占总面积的0.21%,此地区较为干旱,农业会受到些许影响。未利用土地较少,只占1.71%。

综上述表明,盛乐经济园区耕地利用面积较大,水域面积较少。草地,林地有待于扩展,可以使绿化面积增多。也可以人工增加水域面积。此外,调整好各用地类型比例,调整好土地利用,充分利用好未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由影像解译图可以看出,盛乐经济园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分农村居民地围绕城市分布,也有少些分布在东北部。耕地分布比较均匀,利用也比较合理。林地与草地交叉分布,均比较均匀。天然水域较少,也有少许的人工水域,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北部和中部。未利用土地分布在西南和北部。

4. 结论

本文结合了影像解译和Arcview来计算面积,对研究区的面积进行了客观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解译出来的和林经济园区土地利用分布图是能够分析出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占用比例和分布。

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土地利用专题信息的提取方法不断涌现,因此,信息提取方法体系逐步得到完善.诚然如此,不同信息提取方法各优劣,单纯利用其中某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提取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法的优点,扬长避短,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3一l60.

[2] 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

[3] 张正福.应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县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方法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6):381~384.

篇9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1 林地需求分析

1.1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量预测分析

根据梨树县2001~2007年的统计年鉴显示,梨树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42.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2.87亿元,翻了一翻还多;全部财政收入也从1.26亿元增加到10.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85亿元增加到20.60亿元。而根据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梨树县2001~2007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60hm2,年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hm2。

2010~2020年梨树县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将有大幅度增长。规划期内建设用地的需求比上一个10a将有一个比较快的增长,以保障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趋势

梨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减少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农电设施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

梨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1a内占用耕地974hm2,占用林地及其他土地面积较小。但随着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基本建设征占地有向林地发展蔓延的趋势。参照梨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测梨树县到2020年因建设项目征占用减少林地面积199.9hm2。

1.3 林地面积消减分析

通过对梨树县各相关规划的分析,梨树县在规划期内林地面积消减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交通设施(公路)建设、水利水电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造成林地减少,预计规划期内林地总共减少199.9hm2。

1.3.1 城镇建设用地

梨树县1996年规模为744hm2,到2003年城市规模发展到1201hm2,7a累计增加457hm2,平均每年增加65.3hm2。1996年城市人口数为5万人,2003年发展到10万人,8a累计增长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250人。实现城区扩幅增容。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改造达到12.44km2,人口数量达到22万人。同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5a内完成小城镇开发建设改造面积25万m2,城镇化水平达到48%。

以此增长率计算,至2020年城市人口增加至16.8万人。城市规模将增加到1680hm2,林地需求量为47.6hm2。

1.3.2 交通设施建设

梨树县的交通设施建设用地主要指公路建设用地。在2020年前梨树县的交通道路用地需求量较大,梨树县在现有路网骨架的基础上,还将完成八面城至秦家屯新建国家一级公路建设、省一级公路四乾线拓宽工程、八一电站至刘家馆子公路拓宽工程、梨树镇至东河镇现有公路拓宽工程、郭家店镇至二龙湖县级公路拓宽工程、梨树镇至喇嘛甸镇县一级公路拓宽工程。根据对交通用地的预测,规划期内因交通设施建设减少林地面积108.9hm2。

1.3.3 农业设施建设

梨树县农业设施建设主要是试验示范田工程,预计在3个村建设试验示范田共计占用林业用地7hm2。

1.3.4 农电设施建设

梨树县农电设施建设用地主要是新建及改造高压线工程。梨喇线66kV高压线改线、蔡家镇至万发镇66kV高压线改线工程、东河镇至小城子镇66kV高压线新建工程、辽河农垦管理区至沈洋镇66kV高压线新建工程、小宽镇至小城子镇66kV高压线新建工程、白山乡变电站66kV高压线新建工程、霍家店开发区至太平山10kV高压线新建工程,以上工程建设预计共占用林业用地6hm2。

1.3.5 水利设施建设

梨树县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河流治理工程,预测昭苏太河治理需占用林地6.8hm2。

1.3.6 通信设施建设

梨树县通信设施建设主要是中国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梨树县分公司新建通讯基站,沿途可能涉及占用林业用地,主要建设线路有:孟家岭镇-石岭镇线、孟家岭镇-二道沟-蔡家镇线、孟家岭镇-三家子线、三家子-上山台线、三家子-何家-王乡-梨树沟线、梨树镇-榆树台镇-辽河农垦区-小宽镇-小城子镇-万发镇-郭家店-梨树开发区线、梨树镇-大房身乡-喇嘛甸镇-四棵树乡-胜利乡-榆树台镇线、榆树台镇-团结乡-夏甸子村-林海镇-刘家馆镇-沈洋镇-辽河农垦区线、万发镇-太平村-梨树镇线。预计占用林业用地23.6hm2。

1.4 林地供给能力分析

根据2009年梨树县森林资源档案,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9737hm2,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林业用地面积增加995hm2,年均增加249hm2。2005~2010年全县共审核征占用林地41起,面积42.06hm2,年均占用林地7.01hm2。详见表1。

表1 梨树县2005~2010年征占用林地面积表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 计

审核项目 18 7 7 2 7 41

审核面积

/hm2 24.62 5.13 5.63 0.99 5.69 42.06

梨树县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征占用部分林地的基础上,由于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开展,林地存量有所增加,且该县林地利用潜力较大,可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

1.5 林地面积增长分析

1.5.1 林地面积增长途径

2007年梨树县森林资源档案,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890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7%,与199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林业用地面积增加52hm2(见表2)。

表2 梨树县2001~2010年林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表。

地类 2001年

/hm2 所占比

例/% 2010年

/hm2 所占比

例/% 变化量

/hm2

林业用

地合计 56304 100 49737 100 -6567

有林地 40814 72.5 33828.7 68.02 -6985.3

疏林地 860 1.5 273.1 0.55 -586.9

灌木林地 4400 7.8 2697 5.42 -1703

未成林

造林地/ 5397 9.6 3505.4 7.05 -1891.6

无立木

林地 2973 5.3 1698 48.44 -1275

其他 1861 3.3 7734.8 15.55 5873.8

注:其他指宜林地、苗圃地、辅助生产林地。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交通和小城镇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通推动着小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制约小城镇的产生和布局,以及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小城镇发展是交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刺激和影响交通需求。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合理的规划小城镇交通系统,提高小城镇交通服务水平,是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小城镇交通的主要特点

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致,所表现出来的交通特性也不一样。

处于城镇化初期的小城镇,由于城市经济、生活对交通需求的质量不高,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城市机动化水平偏低。交通结构中以非机动方式出行占比最大,小城镇内部的交通压力不明显。

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起步期的小城镇,这一时期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居民出行距离加大,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机动车出行比例加大,但是交通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交通管理水平较低,小城镇内部交通比较混乱,交通安全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小城镇物流和对外交通需求加大。

处于城镇化成熟期的小城镇,小城镇的内部交通设施和条件已比较完善,具备一定的交通管理能力。此时,小城镇空间形态向联系密切的都市群模式发展,城际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长,由此带来城际交通会越来越频繁。

3 我国当前小城镇交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小城镇交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城镇发展规划中,城镇间的交通规划研究还比较滞后,详细的交通发展规划还没有作为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其中。交通规划中针对小城镇的分析部分欠缺。对小城镇的分析经常是流于表面,没有针对小城镇作深入透彻的分析,交通对城镇的影响分析不足。

3.2缺乏统筹考虑和系统规划

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各自为政,交通建设缺乏长远考虑,没有统筹规划,存在道路功能分类不明确、等级结构不合理,路网不完善,只重视干路,忽视支路,断头路较多,交通层次不明确,脉络不清晰等问题。

3.3未充分考虑小城镇间的横向交通规划

现阶段我国公路网布局中,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将各个镇用直线联接起来,小城镇只保持与作为行政中心城市的直接交通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以各小城镇与行政中心城市的单一经济体系,隔断了各小城镇间的相互经济辐射的通路。各镇间的横向网络交通被阻隔,形不成县际、省际之间的网络交通。

3.4交通管理落后

小城镇中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道路照明、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灯等设施缺乏,致使交通秩序混乱。

3.5未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大多只重视经济效益,往往造成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风貌的破坏,未与其形成和谐自然的融合。

4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4.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新型城镇化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应服务于人的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的交通需求,使人人都能共享安全、快捷、高效的交通服务。

4.2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小城镇交通规划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因素,制定科学、全面的综合交通规划,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从根源上避免“城市病”。

4.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小城镇交通规划要通过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小城镇空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着力推进绿色交通、生态交通的发展,使交通布局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和谐宜居的城镇环境。

5 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各地对小城镇交通规划所涵盖的内容及规划深度存在差异,相关标准也缺乏统一,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提高小城镇交通规划的深度,笔者认为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内容至少应包括:镇区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规划、道路横断面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公交线路规划)、停车系统规划、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交通管理规划等。

5.1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镇域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公路网空间格局和道路分级系统,并为每条规划道路提出红线控制指标,包括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规划、道路横断面规划。

(1)道路网规划

小城镇道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道路网空间布局规划和道路分级系统规划,并提出道路间距、道路网密度、道路用地率等规划指标控制要求。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应使所有道路主次分明、功能明确,不仅应提出每条道路的规划行政等级,而且应对道路的技术等级给出明确规划要求,使道路网系统高效、合理、完善,使小城镇各功能区之间有安全、方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

2)道路的选线布置要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尽可能少占田地、少拆迁房屋等建筑物、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并为行车、建筑群布置、排水、路基稳定等创造良好条件。

3)要为交通组织管理创造良好条件。道路系统宜尽可能简单,以便于行人和车辆辨别方向,便于组织和管理道路交通。

4)小城镇道路应与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实现良好衔接。

5)道路设施的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和近远期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发展和组合实施。

(2)道路红线规划

道路红线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每条规划道路的红线宽度,为道路用地的控制提供依据。

综合考虑小城镇建设规模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小城镇道路红线宽度应适度,不提倡“宽马路、大马路”的规划思路,应满足集约高效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由于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小城镇的道路功能和交通条件配置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以考虑至少降低一个等级。

(3)道路横断面规划

道路横断面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为不同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的规划道路提出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并可针对每类红线宽度推荐典型道路横断面。

小城镇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各组成部分的尺寸等应按照道路的性质、技术等级、红线宽度及沿线土地使用情况等区别对待,在规划设计中应合理组织行人交通、公共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以及公交换乘,综合考虑交通组织及交通管理等措施,使各级道路上的各类交通实体尽量分流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5.2对外交通规划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经验来看,“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是城市群,要提高城市群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其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强化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城市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小城镇的对外交通不仅是城镇内部交通的依托,更是连接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纽带,因此,小城镇的对外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根据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航空、水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合理的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与小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对外交通联系,保障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并且,要特别重视小城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5.3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和公交线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善城市运行效率,妥善处理好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出行问题,必须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

公共交通系统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道路、场站、枢纽的统一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预留好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为后续的实施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有效性。

5.4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

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明确小城镇在步行及自行车交通上的政策,以及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等。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结合城市主要景点、公园、城市绿地及河流走向,建设有特色的慢行通廊。

5.5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停车供给政策和建筑物配建停车要求,提出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空间布局方案及用地规模要求。

目前停车难是大城市的通病,小城镇的停车系统规划应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拥有率会逐步提高,在规划中要适当提高停车设施的建设比例,并预留一定的停车设施建设空间。

5.6交通管理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空间网络上流动规则的规划。小城镇交通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政策性、原则性的建议或具体措施,为交通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上述只是小城镇交通规划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各个部分还包括更多的子项,在具体的规划制定中,小城镇可根据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有所侧重,并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

6.结语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中小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群内部的中小城市将是今后城镇化的重要战场。而小城镇要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保障。如何合理配置城镇交通系统,妥善处理各小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小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交通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小城镇交通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在规划的方法、标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

[2]曾静康,邹亚华. 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交通[J]. 2003(1):8-12.

[3]陈红,李永涛. 小城镇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方法研究[A]. 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C]. 2005:772-776.

[4]李宗侃. 当前小城交通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技经济市场[J]. 2006(08):167-168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95-03

1.大成桥镇简介

大成桥镇为湖南省宁乡县下辖镇,位于宁乡县中部。现大成桥镇于1995年由原大成桥乡、成功塘乡和油麻田乡合并设立“大成桥乡”。2007年改为镇建制,下辖2社区7个行政村。

大成桥镇煤炭资源丰富,为宁乡县主要煤产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近几年由于过度开采,煤炭资源频临枯竭,甚至许多地方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塌陷等问题,形成“天坑”,过度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成为近几年该镇发展较为严重的问题。

2010年7月,温总理视察后,对该镇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做出了重要批示,紧随其后的镇区整治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而未。在《镇规划标准》中,居住用地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在《长沙市村镇建设规划指南》中规定,中心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8%-38%,一般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33%-43%。由此可见,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在各类用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故其用地选择也必将对镇区乃至整个镇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问题下,大成桥镇对于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不仅是该镇的发展问题,也是关键的民生问题。

2.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现状问题分析

2.1布局无序,呈“粗放式”发展

通过实地的勘踏,大成桥镇区建设用地布局整体分散,呈“粗放式”发展。从该区的地形来讲,镇区用地坐落在低山丘陵的平坦地带上,镇区建设用地界线与非建设用地界线没有具体的约束,两者参差交错。在用地性质上,由内而外形成典型的“建筑用地—耕地一山地”的结构。尤其是近几年,村镇经济的迅猛发展,镇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建设用地盲目向外扩张,对于周边耕地的侵占较为严重,导致严重的土地浪费。

从建设用地性质来讲,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等都选择了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位置布置,集约程度相对较高;但居住建筑布局大多凌乱不堪,没有整齐的规划,建筑与建筑之间拉开很大的距离,集约化程度不高;建筑朝向也是“各取所好”,给人带来一种“脏、乱、差”的视觉感受。

2.2沿道路一字排开,“一层皮”模式

大成桥镇区有省道S209从中穿过,S209在宁乡段又称为宁黄公路,是宁乡县城与交通重镇黄材镇的必经之处,东至长沙,西至娄底,交通非常便利。受交通条件影响,镇区建设用地基本围绕S209进行选择,形成商住结合的街区店面形式。这类建筑以二层建筑居多,基本为砖混结构,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筑,建筑质量一般。其中,底层临街一面作为个体户经营的商业门面,二层及以上作为居住使用。镇区居住建筑大多沿S209建设,一字排开,形成以S209道路为中心的“一层皮”用地结构。这种“条线型”结构虽然在用地选择上较为简易,施工方便,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对于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一层皮”也将镇区的生活线拉得很长,发展后劲不足。

2.3多种功能混合,缺乏协调发展

功能混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居住用地上的建筑使用功能的混合。以大成桥镇老街区的民居为例,虽然从规划上来讲,将他们划为居住用地,但实际上,镇区的许多居住建筑兼有多种使用功能。临街建筑基本为商业门面、餐饮或是娱乐场所等,位置稍偏的有许多被出租成仓库或小型旅社,但是其建筑最初建设的时候都是以考虑居住为主的,单体建筑内部和邻里之间都只考虑了居住功能的相关要求,后来变更为各种使用功能是因为市场利润的驱使。但事实上,这些建筑在变更其使用功能后许多都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整改,比如仓库、小型旅社、娱乐场所的防火防灾、紧急避难通道等等这样一些设施,基本都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这样为周边的居民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居住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的组织混乱。以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道路用地之间的组织为例,问题较为明显的是S209沿线一带。大成桥镇区的“一层皮”式的用地模式,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都围绕S209沿线建设。作为省级干道和过境干道,S209交通流量非常大。沿线两侧的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无疑又是镇区的主要活动中心,人流和物流都非常繁忙。过境干道直接穿越镇区内部,使得S209的交通压力在本区段骤然增大,尤其是逢年过节,该区段常发生交通事故,这与我们用地选择不当、组织缺乏规划也有一定的关系。

2.4建筑缺乏地方特色,配套设施不足

在原有老街区,镇区居住建筑多以90年代建筑为主。在建筑外观上显得较为杂乱,建筑的色彩、材质、装饰等等都是各取所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整体上给人凌乱无序的感觉,缺乏地方特色。

同时,配套设施也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中小学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整治过程中进行了扩建,但是,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依旧滞后。整个镇区除了镇政府前面有个大广场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公共绿地更是几乎没有,这与不断向外扩建的居住用地形成鲜明对比,公共资源在个人利益当中一步步被压缩。这也是在我们规划当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将“城市病”又复制到广大的村镇建设当中来。

2.5地质灾害影响严重

这是今年来大成桥镇最为严重的问题。大成桥镇是宁乡中部的主要产煤基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导致相应地质层“被掏空”,近几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导致许多地区塌陷。以镇区为例,许多的民居,包括镇中心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都出现了开裂、沉陷、倒塌等问题,地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天坑”,当地居民寝食难安,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3.城乡一体化对于城乡发展的指导与要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主要内涵是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流动,以达到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规划由“城市”变为“城乡”,空间层面上由规划“重城轻乡”转变为“城乡并举”,村镇发展被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于政策的解读,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指导与要求:

3.1重视土地整理与农村新型社区布局

“乡”规划将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资金支持,实现土地整理。具体的是将小块的农田整理为大块农田,促使散居的农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或在集中居民点居住,这样可以达到几个目的:一是使农村人口的耕地面积增加,二是使农村的建设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的指标用于城市建设,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反哺给农民用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正因为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规划的重视与指引,这也为村镇居住用地选择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对居住用地如何进行选择,将对村镇的土地整理以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规划效果。

3.2在规划中更加注重城乡对接与互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所谓的“城乡一体”,实际上是通过城乡互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双赢”局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城镇通过延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至农村集中居民点,为乡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娱乐等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便利性,而村镇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后花园”,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互补,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就成为了城乡交流中最为重要的“纽带”,在城乡联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村镇的建设用地选择,也必将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建设用地尽量的考虑选择在交通便利、通信方便的地段,使之能够更多的享受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实现城乡间的良性互动。

3.3注重人的“城市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现阶段的城镇化,大多都只是更多的关注城镇规模大小,即地域空间上的“乡”变“城”,但事实上,“城乡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城市化”,最终应该“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使农村人口能够像城市人口一样享受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过程中,要求我们始终将人的“城市化”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兴建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通过更多的方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村镇居民在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网络通讯等方面的覆盖面,从而提高村镇居民的人口素质,使村镇居民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农民”身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按照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指导,我们在进行村镇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围绕如何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角度出发,考虑村镇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游憩、公共活动等生活空间的组织,使各个功能区之间能够联系方便,通过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区域的规划协调,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4.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探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问题下,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本文对于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主要从位置选择进行初步探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区段。省道S209穿越大成桥镇区,联系宁乡东西方向,交通流量大,因此在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尽量选择靠近S209的地段。沩河支流王柏河依老镇区经过,可作为镇区水源点,故宜靠近该河进行新的居民点选址。近几年由于煤矿的开采,导致该区某些地区地层塌陷,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井干涸,居民生活用水都靠外来自来水厂提供,这给镇区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处理供水问题,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段,以利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4.2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对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建设性破坏。作为农村的特色山水风景要予以保护,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顺应地形,选择坡度平缓的地段选址,集中安置,节约开发成本。

4.3避让各类保护区,不得在保护区类进行居民点选址,以免对保护区的环境、绿化等造成影响。大成桥老镇区东边有一观音庙,是该镇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香火鼎盛。因此在居民选址过程中,应该对该区予以保护,在观音庙周围20m范围内禁止建设。

4.4避让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如滑坡、泥石流、沉陷等,保证居民生活安全。近几年的煤矿开采导致大成桥镇的地质沉陷较为严重,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让灾害频发地段,经过严格的土地勘测之后,选择土质优良,地基稳固的地段。

4.5尊重现状,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受长期的生产生活影响,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地模式,形成自由式聚居形态,形成鲜明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农村人注重邻里关系,故都以“聚居”为主。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居民在“聚居”的前提下喜爱“独门独户”的房屋选址,前坪后院,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又保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我们在选址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居民的生活意愿和文化背景,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

4.6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城乡联系。大成桥镇区距宁乡县城20km,距省会长沙60km。上距洛湛铁路横市站12km,下距长石铁路宁乡站29km,通过S209实现与宁乡县城交通联系。尤其是大成工业小区落成以来,园区先后引进了特步鞋厂、铝厂等数家企业并均已投产,使得大成桥镇经济发展迅速,与县城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此在镇区的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从产业发展出发,宜选择靠近工业小区的地段,通过工业产业带动镇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发挥自我优势,吸引投资,实现与宁乡、长沙的对接,成为宁乡县城的“后花园”,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赢局面。

4.7合理组织镇区内部各功能分区,注重居住用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城乡联系如果看作是实现镇区发展的外部拉力的话,镇区各功能的组织合理则可看为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镇区自身的协调尤为重要。经调研,镇区现状情况居住与商业、交通之间的组织依然不尽合理,故我们更应该从现状进行梳理。比如,对于居住用地与交通间的矛盾,反对沿过境干道S209的“一层皮”式的开发,对居民点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组团式”发展,既能保证居住用地的交通便利,也同时也能保证过境干道的交通舒畅。总之,在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周边用地的功能,从全局出发,综合协调,使镇区内部健康发展。

4.8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市化”。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从最初的“物质环境的城市化”逐步落实到“人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盲目的将所有农村盖高楼、修马路,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解决人的“姓城姓农”问题。许多地方的村镇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环境一个比一个优美,但实际上,居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并没得到真正的提高,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出现了“种地无地、就业无门”既上不去,又下不来的尴尬情况。因此我们在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与教育科学、技能培训、网络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是单纯的将居住用地只考虑“人的居住”,更应该考虑“人的发展”。

5.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镇区居住用地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村镇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规划过程中做好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搜集和实地勘踏,为大成桥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好用地选择工作,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为的安全隐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立足长远,全面、健康地推进大成桥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海峰,王鹏程,陈曦,“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新农村规划设计探讨,规划设计,2010.

[2]张宏元,王倩,郑雄彬,“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规划师论坛,2011.

[3]孟庆,马兵,规划由“城市”向“城乡”转变的思考,规划管理,2008.

[4]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城市规划,2010.

[5]吕京庆,刘培培,198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述评,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

[6]杨榕,谢志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对策研究,中国发展,2011.

篇12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用地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如何正确引导、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利用优势

1.1 城镇化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度

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使得土地的合理利用、集约程度得到提高。通过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并村定点,可以节约大量农村宅基用地。随着经济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对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农民进城的愿望也相当强烈,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度得到了加强。

1.2 城镇化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结构

小城镇的发展使格局零乱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众多配套的基础建设得到共用,基建成本大幅度降低,关键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据调查,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后,可以节约5%~10%的用地和10%的基础设施资金。

2.小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耕地锐减、用地效益低等现象。

2.1 用地粗放,盲目扩张

由于缺少有效的节约用地措施和合理的调控、约束手段,小城镇土地长期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对待,过多的采用粗放式外延扩张的用地模式,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土地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迟用,甚至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的粗放型用地模式,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2.2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

小城镇各类用地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其规划指标一般参照城市执行。建制镇以外的小城镇一般按照gb 50188-2007村镇规划标准执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某些小城镇用地中,居住用地约占60%,公共设施用地约占9%,生产性用地约占70%,道路用地约占11%,绿地约占2%,其他为空闲、坑塘等。

2.3乡镇企业分散,用地浪费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地将大量农民限制在农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所有制分割使得集体办的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乡办乡有,村办村有,各自在其范围内布置企业,直接造成了乡镇企业过度分散。

2.4 小城镇建设用地秩序紊乱

随着小城镇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政府能力的标志。许多地区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土地的使用权,纷纷引进外资。外资企业大规模进驻,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考虑其规划和建设水平的高低,土地任其粗放利用,不加节制,导致大量优质农田被蚕食,耕地大面积丧失。

2.5 小城镇基建用地量持续攀升

小城镇建设初始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区域指导体系,导致每个镇区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造成集聚效应和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建设用地的总量约1800万hm,5倍于城镇建设用地,而且分布零散,“空心村”大量存在,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3.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策略

3.1 搞好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小城镇建设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小城镇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要有重点的发展。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并可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住宅修建规划,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严格控制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充分发挥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效应,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

要着眼于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小城镇挖掘潜力,加强旧镇改造,进行土地整理,提高新城镇存量土地利用率。为此,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应编制和执行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计划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用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等的具体安排。

3.3 清查整顿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

在土地利用中,积极推行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政策,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占用土地。

3.4 挖掘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潜力

必须树立“小城镇土地是有限的,但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观念。对于建设使用土地可采取适当引导管理措施,以达到“极限利用”的目的。强调土地的空间开发,改变当前平面化开发为地下、地面、地上三级垂直开发,引导中小企业建设使用标准厂房,而不是单独供地,使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日益提高。

3.5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考核一个城镇,一般所用的经济指标是总量指标,很少考核土地的利用效益,因此,建立同土地相联系的评价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提到议事日程。通过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小城镇节约土地。发展小城镇要从土地资源的实情出发,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布局,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提供扎实的基础。要按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日常使用制度,在小城镇建设的每一环节上都坚定不移地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实处。

篇13

二、严格建设用地全程管理严格项目用地预审。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和禁止供地目录,严控不合理用地,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依据行业、产业用地定额标准核定供地数量,严防“多占少用”、“宽打宽用”、“低效利用”等粗放用地行为。严格控制企业非生产性用地比例,适当压缩企业内部的绿化率,防止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对于开发区、工业小区内集中建设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比例要加以限制。用地没有通过土地预审的,发展改革等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用地供应管理。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坚持以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确定供地数量,对集约用地指标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或核减用地。实行投资强度最低标准,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市区不得低于150万元,县区不得低于120万元。市区投资规模小于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予供地,可以通过租用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强化用地审批后跟踪管理。加大用地批后管理力度,形成“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的全程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规定进度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全面推行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建设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根据项目批复、规划、用地批复或土地出让合同等,联合对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综合验收评估,对未按有关批准文件或合同要求执行的,要严肃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