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村道路用地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53-04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中国1 013.4 m2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2 253.4 m2的一半。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很大的粮食安全压力。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则是1996年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目前依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在协调城乡用地矛盾、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中国都有借鉴意义。
1日本的土地利用情况
日本的土地利用大致分为用于生产国民生活资料的土地、商业住宅的土地、国土防护的土地、国民保健的土地、其它公共建设的土地五类。目前日本国土面积约为37.8×104 km2,但可利用面积仅为7.95×104 km2,其中农业用地4.78×104 km2、道路用地1.32×104 km2、商业住宅用地1.12×104 km2、工业用地0.16×104 km2、其他建筑用地0.57×104 km2。
针对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日本对于土地的高效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日本凭借先进的科技,从技术上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耕地改良规划、草地改良规划、林地改良规划、新农村和渔村建设、国土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二是扩大利用面积。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并不是对森林、湖泊的开垦,而是针对低效利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改良,改变原有土地性状。例如将北海道地区粗放利用的野草地、滩涂改良为生产、生态用途都更好的人工草地或林地,从而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
2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
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依据四个原则:一是依据自然情况进行土地分级,同时考虑生产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二是依据地理位置,通过土地交通情况分级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三是以土地分级为基础推算土地纯收入,判断不同利用种类的经济效果。四是以土地分级为基础推算地域土地纯收入,判断土地利用相对有利性。
总体来说,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是依据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土地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但是,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并没有一个国家标准,目前以《日本统计年鉴》为依据的土地分类最具权威[2,3]。它将日本土地分为农用地、森林、原野、水面、道路用地、宅地、其它用地七个大类。更为细致的二级分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普遍使用二十七个二级类(表1)。
表1以《日本统计年鉴》为依据的
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1二级类农用地1水田、普通旱地、果园地、牧草地森林1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棕榈科林地原野1野草地、裸地水面1河流、湖泊、运河、游泳池道路用地1公路用地、铁路用地、港口宅地1公共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林渔设施用地其它用地1其它宅地、军事用地、采石场、其它用地
3中日土地利用分类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我国土地分类的国家标准[4],本研究将以《日本统计年鉴》为依据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在土地分类的范围、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
3.1农用地
日本将农用地划分为水田、普通旱地、果园地、牧草地。日本的水田是指种植水生农作物的农用地;中国在水田的范围中还包括了水生、旱生农作物的轮种地,可见中国对于水田的定义范围更大。日本的普通旱地是指种植旱生草本作物的农用地;中国对于这个范围的农用地依据是否有灌溉设施、水源保证划分为水浇地和旱地,可见中国在这类土地上的分类更加精细。日本的果园地是指旱生木本作物的农用地;中国对于园地单独作为一个一级类,按照作物的差异,分为果园、茶园、其它园地三个二级类,不但包括了木本植物,也包括了草本植物,中国对于园地的定义不能与日本的果园地在范围上对等。日本的牧草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农业用地;中国对于这个范围的土地划分为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作为一级类“草地”的两个二级类。
3.2森林
日本将森林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棕榈科林地,一级类对应于中国的“林地”,范围上虽然相同,二级类的划分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依据树木郁闭度和灌木覆盖度将林地划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偏向于土地社会属性;日本对于森林的分类更接近于土地覆被分类,偏向于土地的自然属性,此方法更接近于以USGS覆被分类系统、IGBP全球土地覆被分类系统、FAO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等为代表的欧美主流土地分类[5]。
3.3原野
日本将原野划分为野草地、裸地。野草地是指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范围和定义上都对应于中国的二级类“其它草地”。裸地是指无植物覆被的土地,范围和定义上都对应于中国的二级类“裸地”。
3.4水面
日本将水面仅划分为河流、湖泊、运河、游泳池四个二级类。中国对于水域的划分则非常详细,对河流、水库、坑塘、滩涂等都在二级类中明确了界定范围;日本对于水域的详细划分则是依据不同政府部门的管辖权限进行立法,同时各部门之间统一标准。中日对于水域用地划分上差异性不大,但中国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作为国家标准,日本则是依据政府各部门的具体法律法规[6]。
3.5道路用地
日本的道路用地二级分类划分为公路用地、铁路用地、港口,具体的划分则是依据日本交通管理部门的立法,例如最重要的公路用地,依据的是日本的《公路法》、《道路结构法》,同时按照公路宽度、路面结构、公路坡度、交通量、桥梁及其它障碍物等因子进行用地划分。中日之间对于交通用地的划分相似,中国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标准,日本则是依据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 [6]。
3.6宅地
日本的宅地覆盖范围非常大,接近于中国的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范围之和。具体可以划分为公共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林渔设施用地五个二级类。
3.6.1商业用地日本的商业用地对应于中国的商服用地,可更为详细地划分为事务所建筑物、专业商业设施、住商并用建筑、酒店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划分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它商服用地。两者对比,日本的商业用地分类更接近于中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7],侧重于保障城市建设需求。
3.6.2公共用地日本的公共用地对应中国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可更为详细地划分为行政用地、教育文化用地、卫生医疗用地、供给处理设施用地。它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区别在于教育文化用地范围更大,包括了具有文化功能的名胜古迹、公园等用地。同时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没有体现城市绿地的公共属性,日本的这种用地分类方式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日本将城市用地和生态用地明确界定的原则。
3.6.3住宅用地日本的住宅用地由独立住宅用地和集合住宅用地两部分构成,中国则由城镇住宅用地与农村宅基地构成。这也切合日本独立住宅用地面积广泛的特点,而中国则更强调住宅用地集约利用。
3.6.4工业用地日本工业用地对应于中国的工业仓储用地,可更为详细地划分为工厂用地、工厂住宅混合用地和仓库及运输设施用地。与中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采矿用地不属于工业用地,而划分到了其它用地。针对采矿用地,日本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对于生态、安全相关方面要求极高。
3.6.5农林渔设施用地日本的农林渔设施用地是指宅地中具有农业性质的用地,范围上同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其它用地的设施农用地。
3.7其它用地
二级类包括了其它宅地、军事用地、采石场、其它用地,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殊用地和其它用地的集合。区别首先在于日本将宗教用地划分到了教育文化用地,体现了日本在国家层面将宗教定义为文化范畴;其次是将设施农用地划分到了宅地,这决定了设施农用地是具有农业属性的城市建设用地。
4日本土地利用分类对中国的启示
4.1林地划分新思路
对地表的描述最早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植被分类系统[8],这也显示了人类对于土地分类的两种态度:一种强调人类对于土地的利用,另一种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日本的森林依据植被种类进行地类划分,这种分类方式注重森林的自然属性。美国、欧洲、FAO、IGBP等主流土地分类对于林地的划分,也是侧重于依据植物的类型,重视林地的自然属性。同时凭借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数据,国家层面也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中国对于林地的划分以植物的郁闭度、覆盖度为分类依据,这说明中国对于林地的划分侧重于土地资源的管理。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精度的遥感影像不再局限于统计植物覆盖程度,通过光谱数据分析,已经能做到针叶林、阔叶林的区分,甚至可以统计出混交林中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比例。
中国可以在现有林地划分的基础上,制定更为详细的三级分类,将二级类“有林地”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同时依据灌木覆盖度制定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
4.2纯生态功能用地作为一级类
日本将具有典型生态功能的用地“原野”划分为一个一级类,体现了日本对生态功能用地的重视,反映了日本在“人多地少”的环境下依旧重视保护自然的态度。中国对于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强调生产功能而忽视它在生态上的作用。
土地在水源涵养、地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景观资源保护、洪水调蓄与地质灾害防护等方面的生态用途是土地生产功能持续性的保证。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精细的分类有助于全面掌握土地现状,中国在土地分类上对于主功能为生态功能的用地应该单独划分为一个一级类,为国家设立生态功能区域提供了用地分类上的依据,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3服务业用地划分新思路
中国将服务业用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服用地,一类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随着城市服务业的精细化,出现了很多公益性质的基金公司,这类基金公司完全是商业化运作模式,金融方式多种多样,简单的定义为慈善救质而划分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是不准确的。不仅如此,体育馆目前划分在文体娱乐用地,也是属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范畴,而在大城市中,体育馆多作为商业用途进行商业演出、商业展览等活动,公共服务性质不明显,日本将体育设施用地划分到商业用地中也更符合城市现状。
中国对于服务业用地的划分表面上比日本更为细致,但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的精细化、复合化现状。中国可以尝试借鉴日本的经验,取消服务业用地的概念,将商服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改成简易的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土地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业用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划分为商业用地或者公共用地。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也可以从制度上减少土地利用分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
4.4城乡住宅用地统一标准探究
城市住宅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统一是土地管理研究的热点,牵扯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管理制度。日本依据本国独立住宅多的实际情况,将住宅用地划分为独立住宅用地和集合住宅用地。随着中国城市化加速,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必然走向集约化,用地矛盾单纯通过城乡住宅用地统一标准来解决制度上的问题不具有可行性。日本的住宅用地分类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法,在制定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标准,适当考虑农村住宅用地的集约化程度,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1]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演进的国家考察――以日本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1):40-50.
[2]吴亮,濮励杰,朱明,等.中日土地利用分类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7):77-80.
[3]王国强.中日土地利用管理的比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4):5-9.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S].2007.
[5]张景华,封志明,姜鲁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6]姜贵善.日本的国土利用及土地征用法律精选[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47-50.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S].2010-12-24.
[8]宫攀,陈仲新,唐华俊,等.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2):35-40.
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55~59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郭林林,等:丹参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研究
收稿日期:2014-02-24
道路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加速信息、技术、资金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迅速流动的功能,有助于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1~3]。道路建设应与未来城镇发展和村庄整治的规划相结合,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和道路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道路系统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的引导作用,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道路设计当中,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控制着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的活动情况,因此最优路线是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或其他土地利用政策限制最低的路线,即在作为道路起始点和终点的源(Source)和汇(Sink)之间,利用成本表面(Costsurface)形成的成本加权距离表面(Costweighteddistancesur-face)计算出的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是建设成本最低、耗时最少或最符合土地利用政策以及设计者倾向的路线,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动物迁徙、路线选择和管线选址等研究和实践当中[4~7]。为丰富城乡统筹的道路规划模式及相关理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本文依据现有道路规划理论,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现状道路对道路建设的影响,选取顺义区中干渠规划公路进行优化,并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的道路建设提供的理论参考与指导。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2.1研究区概况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区域与河北省毗邻,其地理位置在北纬40°01′~40°18′,东经116°28′~116°59′之间,总面积为1019.53km2,约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2%。顺义区除东北部有少量的低山丘陵外,大部地势平坦,城镇发展与道路建设受地形影响较低。2006年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293.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6.2∶55.6∶38.2,为顺义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加强城镇与农村区域的联系,道路建设中作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研究结合顺义区的土地利用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城市规划中的中干渠路进行优化。中干渠路中南起于顺平路、北止于顺密路,设计标准为三级公路,主要用于促进顺义区内部城镇与农村之间,以及顺义区与周边区县和北京中心城区之间农产品、资金、技术的流动(图1)。
2.2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本研究所用数据包括:1∶10000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6年顺义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阶段成果按照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中土地规划分类要求形成的规划基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来源于顺义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道路数据来源于与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从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影响程度和研究的需要,对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道路用地、其他土地等七个土地利用类型(表1和图1)。最后利用ArcGIS9.2对各空间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栅格化处理(10m×10m),并利用其空间配准模块把各空间数据统一在一个投影带和坐标系下。
3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决定道路建设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问题。同时道路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和潜在发展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设计。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1)首先,对在土地类型、现状道路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规划保留村进行空间分析,并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道路建设的成本表面;(2)其次,选取中干渠路的起始点和终点作为道路规划的源和汇,闭关借助加权表面形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并计算出最优路线;(3)再次,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4)最后,对有关基于城乡统筹道路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进一步的探讨。
4成本表面分析与构建
地表是一个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政治过程的多元化实体。这些过程形成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物种迁移、灾害蔓延情况。根据起源的不同,这些成本可以分为资源型和结构型两大类[8]。资源型成本取决于资源属性,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道路等;而结构型成本取决于成本对水平经济、政治、社会或生态过程的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等政策。这两种成本综合作用于源和汇之间的直线距离,从而形成成本加权距离。结合顺义区的现状特征和规划要求,本研究选取顺义区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三类成本进行道路优化分析,并构建权重表面。
4.1土地利用类型成本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土壤和地质的综合反映,决定了道路建设成本的高低。从道路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分割周围景观、影响水文格局,对周边形成噪音、空气和重金属等多种形式的污染[9~13]。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程度,以及抵抗道路影响的能力大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建设的影响分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道路建设不仅分割耕地斑块,而且来往汽车形成的汽车尾气、噪音固体垃圾都会对作物生长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顺义区的园地除了能够提供水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随着旅游农业、采摘园等产业的兴起,其功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道路建设对于发展多元化农业的作用十分重要。林地对于汽车尾气、噪声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利于生态型道路建设。在牧草地上进行道路建设的成本较低,是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虽然道路主要是实现不同功能的建设用地之间的连接,但对于建设用地自身而言,拆除改建的成本较高,因此不是进行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或对现有道路改建升级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在道路设计时,尽量考虑现有道路。顺义的其他土地以水域、滩涂、自然保留地为主,它们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强,且道路建设成本还是土地利用管制政策都不利于道路建设,在道路建设时应注意避让这些地类。由于成本最低的路线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累计成本值最低的路线,因此对于不利于道路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设定应高于适于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据这个原则,结合顺义区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分值(表2)。
4.2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成本分析顺义区是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与压力疏解的主要载体,顺义区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强调顺义区城区部分发展空间。通过规划有条件建设区,实现在用地指标控制的前提下调整城区和产业用地布局,保证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社会经济建设[14~18]。为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农村居民点集中管理、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富余用地指标,顺义区政府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城市规划中农村居民点规划,以及与当地镇政府和农户沟通,对发展潜力较弱、资源匮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图2)。在此,选取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保留农村居民点进行道路建设成本分析,并利用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并形成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对于道路建设的综合成本表面[19,20](表3)。从顺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出发,城镇用地和产业规划用地属于刚性需求,道路建设不宜在这些区域选址,道路建设成本最大,为100。但从这些土地周边进行规划可以提高城镇、产业、农村居民点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转移和互动,因此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成本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Gi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ri为栅格i距离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的空间距离;d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具有阻力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有条件建设区作为未来城镇和产业用地的调整区域,则可以在内部进行道路规划以提高道路对区内建设用地的通达程度。因此,有条件建设区内对于道路建设的成本最小,为0。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有条件建设区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阻力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i为有条件建设区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ni为栅格i距离有条件建设区的空间距离;l为有条件建设区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有条件建设区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保留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和内部整治两大发展类型,因此从土地集约利用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道路只有与农村居民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兼顾安全、高效、宜居、低耗的特点[21]。研究中,设定保留农村居民点的100~250m缓冲区为道路建设成本最小区域,即赋值为0;100m缓冲区以内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大,赋值为100;250m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采用式(3)进行量化(图3.式中,Zi为保留农村居民点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mi为栅格i距离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的空间距离;q为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
4.3现状道路成本分析道路建设不仅要尽量充分利用现状道路,更重要的是规划道路的空间布局要与现有道路保持适当距离,以实现道路网的空间均衡分布。在此,对顺义区三级以上现状道路进行影响衰退分析。由于封闭式高速公路对道路两侧的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功能外溢性差,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进行排除。现状道路所占据的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低,赋值为0。对于现状道路缓冲区域采用式(4)进行量化。式中,Hij为道路j对栅格i的成本分值;sij为栅格i距离道路j的空间距离;fi为道路j的影响距离,在此设定为现状道路距离顺义区最远行政界限的距离。4.4构建综合成本表面在分别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这三类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式(5)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成本表面(图4)。Ci=Max(Gi,Ki,Zi,Hij)(5)式中,Ci为特定栅格i的最高成本分值,利用Ar-cGIS中栅格最大值提取功能进行计算。
5道路优化道路优化的目的在于以规划路的两个端点作为源和汇,实现两点之间路径的最优化。
在此,选取中干渠路北部靠近顺密路的端点为规划道路的源,南部靠近顺平路的端点为汇,结合前面生成的综合成本表面,利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计算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和最优路线(式6)。首先利用源和综合成本表面生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图5)。成本加权距离表面每个栅格的分值表征该栅格到源的最低累计成本。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模块的ShortestPath功能,对汇和成本加权距离表面进行空间运算,计算出连接源和汇之间累计成本最低路线(图5)。S=mini=nj=mΣ(Dij×Ri)(6)式中:S为最低累计成本路线的总成本值;Dij为第i个栅格距源地j的空间距离;Ri为第i个栅格的成本值;m为源地j至第i个单元经过的栅格数量;n为总栅格数。
6优化道路与原规划道路的对比分析
二、总体规划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南京农业大学负责详细规划。占地总面积超过15000亩,农业园区设有现代水果园、观光休闲园、蔬菜瓜果园、农产品加工园、彩叶园林绿化苗圃、常绿森林苗圃、农产品展销交易中心等,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园区提高容量,加速扩张,实现跨越发展。
三、实施方案
(一)土地流转。在充分保障国家赋予农民长期稳定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农民可以通过加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权,以提高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率。
1、流转的形式:根据《关于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意见》农改办[]1号文件精神。农业园区土地采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进行流转,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组织实施。
2、面积界定:土地面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界定以区域面积减除一次性征用面积的剩余面积计算。
3、自留地处置: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按照便利、就近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置换;农民也可以通过入股流转自留地使用权,享受承包土地同等收益待遇。
4、河塘及低洼田的处置:在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前提下,因地制宜,宜渔则渔,宜经则经。由村民委员会协调出租经营,享受与承包土地同等收益待遇。
5、收益分配:采用固定型分配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协议形式把土地委托给村民委员会出租经营,农民依据入股土地面积获得通过租金形式的固定回报。为保障农民长期的、稳定的土地收益,种养业用地收益标准以市绿化造林土地租赁价为参考,为400元/亩年,建筑用地标准为1000元/亩年结算。今后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及粮市变化情况每三年调整一次。
6、其它相关补助标准:
(1)土地整理标准:青苗费200元/亩,长年性经济作物(苗木、葡萄等)补助600元/亩,鱼塘(精养水面)补助600元,坟墓迁移补助100元/穴,经费实行一次性补助。
(2)道路用地标准:园区内宽五米以上道路视作公益性事业用地,由农业园区管委会按每亩6000元的标准一次性租用。
(二)农业招商。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园区重点项目聚集。
1、起点规模:农业园区起点用地规模要求在30亩以上,并服从农业园区管委会总体安排。
2、科技含量:必须是政府导向鼓励发展产业,具有带动能力强的新特优农业优势项目或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3、配套设施:凡进农业园区从事种养加适度规模经营,确需配套一定仓库、场地、住宅等生产、生活设施的,视为农业用地对待,但须向农业园区管委会交纳复种保证金,报批同意后方可施工,建设用地的复耕由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4、地方农民到农业园区创业的,不受起点规模限制,但须服从农业园区总体规划。
(三)优惠政策。建立农业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园区整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Rural highway existing main security analysis
TianZhen
SiNaXian traffic transport
Abstract: the rural highway as a highway network of nerve endings, bearing the weight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mission. At present,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raised a new round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upsurg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rural highway mileage, the rural highway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afety hidden danger also appear, the more rapid growth to build the safe hidden trouble. The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ipe, raising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explains the rural highway existing main secur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ural highway safety accidents, improve the rural highway safety 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s: rural highway, security issu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有农村公路发展与安全问题
“十二五”以来,各级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典型引路、路运并举等多重措施,全国农村公路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9.5%,建制村通达率100%、目前通沥青(水泥)路的通畅率达到50%左右,“十二五”末要达到70%。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质,为广大农民这个最具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现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俱统计发生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在农村公路的已经占到约50%。由此农村公路建设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却一定不能忽略,并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分析
1.农村公路缺乏路网中长期规划
根据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养主体为县乡镇人民政府。由于缺乏财政预算资金且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各地在大规模建设之前很少能够提前做好相关的路网规划。通常的做法是有多少钱就修多少路,建设随意性较大,项目调整较为频繁,断头路较多,建设不按等级标准,从源头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1)不按规划设计修建,完工后公路等级较低,路基不稳定,承载力较差。这些路也往往建于田间屋旁,沿河、沿渠、急弯、陡坡多,这些地段并没有设置足够的安全保护设施,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交通事故。由于地形特殊,这些地段也容易发生水毁塌方,是名副其实的晴通雨阻。一些道路建成后短时间内就无法通行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2)建成道路功能不全,且无人管理。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建设管理程序,道路开工建设仓促,道路红线内征地不能落实。一般而言,农村公路一般都是在原有土路基础上进行扩建,多占用的地段基本没有相应的补助,这就造成了道路用地范围不清的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民只愿意让出扩建路面的用地,不愿意拿出路肩、边坡、边沟用地,使这些道路建咸后成为名副其实的“裸”路。并且道路建成后,农民会在边坡、路肩上种植农作物,边沟路面乱堆乱占严重,这些路也基本无人管理,给道路造成诸多安全隐患。
2.农村公路建设水平低,遗留问题多
(1)建设造价不合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少、建设需求量大,很多地方的农村公路都是采用最廉价费用进行建设。有的是以前农民投工投劳修建而成。其结果导致了施工单位恶性竞争,一些合同价格明显低于正常的施工预算价格,最终影响道路技术标准低,建成后质量极差。
(2)从业人员素质低。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假借资质承接工程、层层分包的现象较多。最终实际施工的公司由于利润薄,只能雇佣当地无经验、无技术的农民进行施工,这些民工质量意识淡薄,随意施工现象严重,工程质量令人担忧。
(3)监管力量不足。比较而言,农村公路建设影响范围较小,同时受制于多重管理的模式,一些职能部门对农村公路缺乏监管,一些质量控制点监管流于形式,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有些路段往往是竣工通车没几天,各种质量问题就明显地暴露出来。
(4)安全设施不到位。农村公路建设时,由于资金紧张一些地方道路的安全设施严重缺乏。公路横穿村庄、横穿人口密集区时,根本没有明显的交通安全标志;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平面交叉路口较多,未划分车道,缺乏必要的交通警示、指示标志和标线,高边坡、高路堤以及陡坡、弯急等危险路段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这些都将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3.农村公路管理薄弱,超限超载极为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路政和交通管理才刚刚起步,农村道路管理的缺位与道路里程的飞速增长明显背离。尤其是农村道路上管理者少之又少,而车辆超载、超速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加强农村公路路政和交警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公路的违章、违法处罚力度,但仍有不少地方道路安全管理仍处于真空状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切实保护。
4.农村公路“重建轻养”问题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