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卫生资源的配置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卫生资源的配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卫生资源的配置

篇1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医疗卫生资源,就是人类进行医疗、卫生、保健等活动中,耗用的社会资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限性,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可提供的资源之间具有差距;二是选择性,即医疗卫生资源的用途不同,使用时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三是多样性,要想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应该从医疗、保健、预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开展工作。

就目前而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市场机制,即个人或组织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私人产品交易行为,在信息传递中,价格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保证市场的完全竞争性,才能够保证配置工作的有效率。第二,政府机制,即政府将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再由公共部门将资源分配到医疗卫生产业,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

(一)城乡差距大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资源占比达到80%以上,而农村和社区的资源相对缺乏。城市居民少,但享受的资源多,占有量能够达到农村的3倍,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扩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医疗机构、器械药品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医疗人员和技术水平上。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城市中,医疗工作人员充足甚至过剩,而在县级以下基层则严重缺乏。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医学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另一方面,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基层医疗人员,又会通过多种途径流向城市。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

(三)健康筹资不公平

世卫组织在2000年,利用经济学中的垂直公平理论,对191个国家的健康筹资绩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健康筹资非常不公平。在该理论下,认为经济收入多的家庭,对健康事业的贡献应该大,而经济收入少的家庭贡献相对较小。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配置的化措施

(一)采用机会成本理论

在经济学中,资源优化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将其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最高的健康价值,具体关系到医疗卫生资源的成本、收益等指标。

(二)加强农村卫生资源支持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在农村卫生资源的支持上给予倾斜,具体包括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卫生教育支持等。就目前而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大,但是获得的资源少,由于卫生经费低于城市,因此会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三)提供卫生服务产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公共服务,属于必备服务的行列,常见如疫情防控、医疗培训等;二是私人服务,主要是针对具有医疗保障需求的人群,实施个体化的服务。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配置,首先应该分析服务的类型、性质、目的,分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从而提供合适的服务。

(四)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在医疗卫生领域,预防为主一直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卫生服务是否公平。近些年,SARS、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现,暴露出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脆弱性,难以有效抑制疫情进展,因此造成严重的传染。针对于此,政府应该改变轻预防、重医疗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开展卫生防疫机构的投入增加工作,尤其是解决基础建设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资源具有选择性、有限性、多样性的特点,目前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第三部门机制、混合机制等。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城乡差距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医防比例失调、健康筹资不公平。对此,应该采用机会成本理论,加强农村卫生资源支持,提供卫生服务产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a mountain of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research

【abstract】 if the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health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unreasonable,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health services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the health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health resourc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edical activities of the main bod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quality of care. in this paper,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 number of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health workforce, structure and quality,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configuration, in the hope mountain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and provide practical ways.

【key words】health human resources;configuration;reasonable;development

合理的配置卫生资源能取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山区,在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将能极大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解决目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等实际问题。本文将该山区县级市医疗卫生单位分成市级和乡镇,运用x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研究市级与乡镇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的情况。以立足山区的实际,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

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该山区地处粤北、属县级市,总人口为46.3万,2009年共有卫生事业单位25个,其中19个卫生院、一所综合医院、一所专科医院、三个防保业务指导机构、一个执业机构, 因有一个卫生院位于市内,实际分析时,乡镇卫生院为18个,余归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现全市卫生系统2009年10月止在编人员105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15人,非卫生专业管理人员48人,工勤人员95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15人的年龄结构:35岁以下491人,36至40岁164人,41岁至45岁108人,46岁至50岁60人,51岁至54岁50人,55岁以上42人。另有临时工326人,其中卫生技术性临时工190人,非技术性临时工136人。

1.2 市级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

6所医疗机构在职职工770人,其中:副高职称27人,占3.5%;中级职称184人,占23.9%;初级职称458人,占59.5%;其余101人,占13.1%。在职职工的学历结构:本科学历101人、占13.1%,专科学历206人、占26.8%,中专学历362人、占47%,中专以下学历101人、占13.1%。

1.3 乡镇卫生卫生院的人力资源情况

18所镇卫生院在职职工288人,无人拥有副高职称;中级职称51人,占17.7%;初级职称195人,占67.7%;其余42人,占14.6%。在职职工的学历结构均以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为主,共224人、占77.8%,专科学历63人、占21.9%,本科学历只有1人。

1.4 市镇两级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

详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x2=20.83,p<0.01,市镇两级在职职工的学历有极显著的差异。见表2:该山区卫生人员1058人中无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级27人,全部在市卫生机构中;中级职称235人,市卫生机构占78.3%、镇卫生院只占21.7%人, 有极显著的差异,x2=19.7,p<0.01。2009年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2人,注册护士2.21人;乡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0.84人(同期全国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的平均水平为l.1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13人,注册护士0.31人。(见表3)。

2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

2.1 市镇两级卫生人力资源素质

卫生人力是卫生机构最重要的资源,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可能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尽管近年来新参加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接受过专业教育,但就目前来讲,该山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仍然较低,卫生人员主要以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为主,占总人数的77.78%,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仅1人。由于缺乏人才,至今19间卫生院能开展外科或产科手术的只有9间,未能开展放射、心电图、检验等辅助项目的卫生院仍有10间。与当前农村卫生改革形势和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很不相适应。在全市卫生机构中,本科学历市级医疗单位中占99%、副高及以上职称占100%。拥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发展业务,开展新项目。以市人民医院为例:全院职工368人,内设有内科外科骨科icu重症监护病区等11个临床住院科室和检验功能放射ct等4个医技科室。其中内科开展的微创颅内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的腹腔镜、前列腺气化电切、颅脑、肿瘤手术,骨科的关节镜、全髋、全膝关节置换、胸腰椎手术,妇产科的妇科腹腔镜、宫腔镜、妇科肿瘤手术,儿科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等新项目,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2 市镇两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

从区域来看:2009年平均每10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副高职称的有3.5人,而乡镇卫生院无一人;平均每10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有13.1人,乡镇卫生院仅有0.35人。2009年该山区市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占32.7%,注册护士占34.2%,医护比为1: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占16%,注册护士占37.5%,医护比为1:2.35,与卫生部建议农村地区医护比为1:1相差甚远。市镇两级相比较:卫生人力区域分布呈现市区强乡镇弱势态,市区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优于乡镇,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差异显著,近四分之一的市区人口拥有73%的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存在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3 应对措施

据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农村地区患者有25.8%选择在乡镇卫生院就诊,与1993、1998年数据持平;有28.8%患者选择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尽管较以前的调查有所减少,但仍占到住院人数四分之一以上。以上数据说明,乡镇卫生院在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乡镇卫生院还承担着农村地区大量繁重的公共卫生任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8年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届时,农民看病“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调整卫生人才结构,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建设。作为一个山区县级市,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关系着农村居民的健康,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组织保证,同时也关系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展的成败。要达到这一目的,尽快解决卫生人力资源诸多问题,合理发展愈显重要。

3.1 着力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素质

乡镇卫生院要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卫生院要以人才为中心,下大力气培养管理人才和卫生技术人员,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以引进本科生、学科带头,择优录取用紧缺专业大专生,招考中专生,在职培训提高为目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才的素质,强化整体服务功能。

3.2 开展对口支援,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诊疗能力

落实市医疗单位下乡开展义诊服务、培训卫生技术人员,促使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业务技术和综合诊疗水平的提高。实施《广东省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方案》,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被扶持单位医疗环境,对口帮扶工作,采取接受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

3.3 妥善解决现有卫技临时工问题

该山区平均一个卫生院拥有2.6名执业(助理)医师,执行正常的24小时医生值班制度也遇到很大的困难,许多临床医生每月8天休假没有保证,每年的公休假就更谈不上,导致了卫生院请技术性临时工的无奈局面。目前全市卫生院卫生技术性临时工有88人,有相当部分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是目前缓解卫生院技术人员不足的有生力量,为山区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了较大贡献。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学历没有得到认可,没有资格参加招考,清退他们让其流入社会,势必会给医疗市场管理增加更大困难。以临时工的形式留他们有很大部分人又不安心。建议以后招考卫技人员降低门槛。只以资格证为条件。这样既与《医师法》接轨,又更能体现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也解决了他的身份、待遇问题。使他们安心基层、服务基层。

参与文献

[1] 周然,郭湛英,柴志凯.山西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及其公平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1(25):17-25.

[2] 薛成兵,刘晓强.江苏省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26):28-30.

篇3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48-02

卫生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从广义上来讲,卫生资源是人类开展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从狭义上讲,卫生资源是指社会在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卫生资源配置则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由于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跨度内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而同一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也是不同的,如何通过一种实际的尺度或数值去评价界定所存在的这些差异,效率便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价界定的标准。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卫生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评价是否能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从而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分析,并以南京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为例,通过使用Deap2.1数据包络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测算,探索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途径。

1 DEA方法及本文所用指标体系介绍

1.1 DEA方法介绍

DEA为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简称,即数据包络分析。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创立。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通过观察n个决策单元的m项输入(投入)指标和s项输出(产出)指标,由公理假设相应的生产可能集,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以确定该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由于DEA不需指定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形态,因此它可以评价复杂生产关系的决策单元的效率,这与卫生产业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完全吻合;DEA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须任何权重假设,每一输入输出的权重不是评价者主观认定,而是由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的最有权重,具有很强的客观性;DEA可以进一步作效率分析、差异分析等,以进一步了解决策单元资源使用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另外,效率值对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较为敏感,因此运用DEA方法进行效率评价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投入产出指标。近年来利用DEA方法对医疗卫生机构或卫生事业效率的评价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其中,C2R模型适合对具有多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系统效率进行评价,CCR模型下DEA有效既是技术有效的,也是规模有效的。

1.2 数据来源及所用评价指标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2-2011年《江苏省卫生统计年鉴》、《南京市卫生统计年鉴》。

由于本文采用DEA方法及模型对卫生资源效率进行评价分析,首先要确定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在DEA中过多的指标会导致有效地DMU数目增多,DEA模型对于DEA有效的DMU提供的信息少,所以评价指标过多会降低DEA的评价效率。基于DEA模型的样本容量需满足以下条件:样本容量>2×n×m(n、m分别表示投入、产出指标的个数)。

基于对卫生资源的人财物等投入从而达到一定的回馈社会的卫生成果,及指标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依据江苏省卫生厅网站上公布的统计信息及参考相关资料,本文所采用的投入指标有卫生技术人员数(I1)、床位数(I2);产出指标有诊疗总人次(O1)、出院人数(O2)。

2 实证分析

2.1 分析思路

运用DEA方法将南京市2002—2010年中每年的卫生资源情况作为DMU,依据统计数据,通过DEA方法纵向地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如果结果是有效的,则说明投入产出是合理的;如果结果不是有效的,则说明存在投入相对冗余或产出相对不足的情况。在纵向评价上,对非DEA有效性的DMU,据其最优解得出各项指标的目标改进值。

再将南京市最近的配置有效的年份的卫生资源情况与江苏省各市的同期的卫生资源情况一起,分别作为DMU,通过运用DEA方法横向地评价DMU的有效性,分析结果,看是否存在着差距,差距又是体现在哪些指标上的,最后综合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结果,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2.2 评价步骤及结果分析

2.2.1 纵向评价

先将各指标的统计信息汇总,采用C2R模型,以投入为导向将投入产出指标代入模型,通过Deap2.1数据包络分析软件进行有效性测算,各项结果如表1所示:

2)分别代表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诊疗总人次、出院人数的松弛变量。

由投入产出指标汇总数据可知,南京市2002-2010年各项投入基本上都是逐年增长的,除2002-2003年的卫生人员数下降了仅33个单位、2006-2007年的床位数下降了843个单位;所达到的产出也逐年增长的,除2003-2004年的诊疗总人次下降了约5.3%。这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卫生资源投入产出也随之相应的增长。在2005年之前每年投入产出增长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的幅度比2005年之后的每年的投入产出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的幅度要小。表2列出了非DEA有效单元的目标改进值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市2002-2010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均是DEA有效的,除2004、2006、2007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非DEA有效。

从纵向评价的角度可以看出,南京市2002-2010年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总体上来讲投入是较理想的。由表2可知2004、2006、2007年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值小于1,为非有效单元,投入指标的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冗余,其中2004年床位投入冗余约3.05%,2007年卫生人员数冗余约5.09%。这是因为南京市从2005年开始积极鼓励非公有制资本的投入,积极推进“两权分离”的改革,在医疗单位全面推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投入产出量逐渐增大,在实施的过程中导致了效率的部分缺失。2007年以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而提高了卫生系统的运作效率,继而提高了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并使之逐渐达到合理的状态。

2.2.2 横向评价

通过纵向评价发现南京市2002-2010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大多数年份都是相对有效的,所以选择最近年份即2010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与江苏省各市同期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组成13个DMU。由于不同的投入产出量的差异较大,代入规模收益可变的BCC模型,以投入为导向,通过Deap2.1数据包络分析软件进行有效性测算,表3列出了江苏省各市2010年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数值及松弛变量。

在表3中,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为BCC模型下的效率,综合效率为CCR模型下的效率。从表3可以看出,苏州、连云港、盐城、镇江4个市2010年的卫生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为1,松弛变量都为0,因此这4个城市的卫生资源投入都得到充分利用,配置效率为DEA有效,规模报酬不变。其余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非有效情况,其中宿迁、淮安、徐州3个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DEA弱有效,其技术效率=1,规模效率

3 总结及建议

纵向评价所采用的CCR模型是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来构造的,由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的卫生资源的投入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各DMU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移不大,这也使得各年份的配置效率的高低的偏移不是很大。在纵向评价上,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大体是有效的,用于评价的各项卫生资源的投入也基本上趋于合理;而横向评价所采用的BCC模型是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假设来构造的,由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时期内的卫生资源的投入产出量差异较大,各DMU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移较大,也致使不同地区的配置效率的高低不一。在横向评价上,南京市2010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与同期的江苏省其他各市而言是相对无效的。南京市的卫生资源的各项投入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投入指标卫生技术人员数约为平均水平的2倍,但产出指标出院人数仅为平均水平的1.3倍左右,卫生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3.1 适度控制医疗卫生资源投入规模

南京市2002-2010年各项卫生资源投入基本上都是逐年增长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总体上来讲是较理想的,效率均值达到0.968。由表3可知2010年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该市现有卫生资源规模相对偏大,产出增加速度低于投入增长速度,应适当控制甚至压缩规模。横向评价上可以看出6个非DEA有效城市的投入指标卫生技术人员数有不同程度的冗余,纵向评价上南京市2007年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也有较大的冗余,因此南京市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当控制卫生技术人员数。

3.2 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

从纵横向评价可以看出,南京市投入指标冗余主要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数,产出指标松弛变量显示无效产出主要体现在出院人数总量、诊疗总人次少,由此可知南京市目前的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提高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提高其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江苏省各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较为理想,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分别为0.916、0.936、0.978,南京市2002-2010年的效率均值也达到0.968,因此可以认为其卫生资源配置总体上较为有效的,南京市在横向评价上的无效需要通过适当控制卫生资源投入规模、优化资源结构等措施来提高其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黎东生.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58-178.

[2]颜璐璐,基于DEA效率评价的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篇4

新医改前夕,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不足;约1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加之服务能力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群众不能方便可及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新医改提上议程。新医改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尤为重要。

一、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回顾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表明,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上来看,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2007年乡村医生总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08%,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知而知,因此,无论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均严重欠缺。

二、关于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性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虽然经费及时足额下拨,但卫生院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进行常态投入等等。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等经济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激励政策缺位

乡镇卫生院普遍由于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待遇较低等原因,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更难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原有的服务项目因为人员流失而被迫停止,远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对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政府未形成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基层卫生人员工资微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外流甚至转行。

3.城乡配置失衡

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三、对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健全基层人力资源的薪酬体系,在基层卫生院低质量的服务环境中应该加大物质激励,保证其生活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中去。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创造惜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自身价值实现与否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取职称、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在物质和精神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以留住基层卫生人才。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通道

各级卫生部门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时应注重选拔农村基层人才,应当允许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向城市流动。政府应当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以监督城市医院优先考虑来自基层的卫生人才,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人才,在技术上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基础夯实,且工作责任心高,这些优势是城市医院自己培养的人才难以具备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吸引人才投身乡镇卫生院,也有利于城市有效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3.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院人力资源的投资,逐步建立乡镇基层卫生院在编人员薪酬福利的保障机制。需加大财政投资以保证基层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人员经费,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先决条件。财政的投入应该有着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在长期来看,应该随着财力的不断增长同比递增。

要积极探索并完善基层卫生院人才培训引进和用人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卫生财政投入,营造良好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才能最终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实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基层卫生人员队伍也是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关键,更是新医改得以全面落实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韩俊 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篇5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公共经费均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85―90%左右,远高于我国。如英国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负担了60%,地方税收负担了36%。个人负担的学费和来自民间的捐赠仅占4%。这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充分保障了不同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公平、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由政府兴办,其经费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被教育经济学理论以及各国实际证明了的最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投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切实保证每一适龄儿童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

(二)调整政府间财权事权格局是使落后地区享受均等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

法国、日本等国在19世纪末也曾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主要让基层承担。这种低重心的财政负担机制往往导致基层地方财政“事权过多、财权不足”并因各地财力的差异而影响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加大了中央和州、省一级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重心适度上移。如日本通过采取国库负担制度、国库补助制度以及地方交付税制等,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韩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占到了教育预算总额的74.6%,从而使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大体均衡。参照各国经验,我国也应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比例,并建立起有效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具备兴办义务教育所应有的财力,保证义务教育在地区间获得较为均衡的发展。

(三)关注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公平性

韩国政府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时,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始;当政府财力增强时,再在大、中城市实施全面免费教育的战略。日本1950年颁布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规定政府财政给予偏僻山区和岛屿的教育设施建设以特别支持,以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环境;1956年颁布了“贫困生入学中央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建立了扶助制度。美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性方面,则主要采取了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优先投向欠发达地区、各州政府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投向更困难的学校的做法。各国经验都证明,对初级与中级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要超过高等教育,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投资的回报一般要超过经济较发达地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往往超过富裕家庭。

(四)通过立法保障公共教育的必要投入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每年用于教育基建的投资占GDP的1%以上,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到5%。东亚四小龙在其经济开始腾飞之际,也都无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各国都将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增长的目标写入有关的法律规定,向国民做出公开承诺。如日本在教育财政方面颁布有《义务教育国库负担法》、《日本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等法律,将教育财政制度纳入法制轨道。美国西部各州在1852―1885年间,都先后颁布了《强迫就读法》,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此外,由于公共教育投资的回报可能会有一个“时滞”,需要政府制定立足中长期发展的教育投资规划。建议我国政府也应逐步将教育投资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每一个5年规划中规定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长的量化目标,保证其逐步增长,争取在2020年左右提高到占GDP的5.5%左右。

(五)鼓励社会兴学、办学,拓宽教育投融资渠道

从OECD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看,基础教育由政府主要兴办,并非排斥民间资金、民间机构的进入;鼓励社会兴学、办学,可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广开教育资金渠道。如OECD国家目前平均有13%的中小学生在私立学校就读,其中10.6%在“公办私立”(即政府投资、私人运营)的学校就学。韩国政府在鼓励社会办学方面,采取个人捐资、企业投资、私立学校基金制、开放教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从而拓宽了教育投融资渠道。我国应参照各国的经验,对社会资金兴办教育提供优惠政策,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并逐步建立起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完全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中、高等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作为私人产品的其他教育服务完全向社会主体开放的新型教育投融资体制。

二、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方面

(一)伴随未来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公共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应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

各国经济增长与其卫生支出增长的关系,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民经济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的经济高增长期,往往也是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高增长的时期。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个人支出份额明显下降。如在OECD国家,卫生费用的绝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在OECD的22个主要国家中,只有5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的份额小于70%。2000年发达国家政府卫生经费所占份额平均为73.0%,高于发展中国家十几个百分点。同年,我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与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份额这两个指标(5.3%、39.4%),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5%、73.0%),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7%、61.8%),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政府支出在医疗卫生费用中的比重,以逐步实现基本卫生服务设施的均等配置,消除卫生服务可及性上的不平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优化医疗卫生支出与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应向公共卫生、农村医疗等领域倾斜

各国政府在制定卫生发展政策时,往往会明确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以最大限度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与公平性。如日本将政府财力主要集中于全国性的传染病防治体系、为边远地区及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等具有明显外部性、公益性强、低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对医院的投入则主要依赖非政府部门来完成。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往往集中于对各级政府医院的投入,对公共卫生、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医疗等真正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领域投入不足。政府在卫生领域投资职能的“错位”,也是目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与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政府投资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群、农村与边远地区、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口,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在这

些弱势群体中的可及性,对正外部性明显的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更应该责无旁贷,优先予以考虑。

(三)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统筹规划协调各地区卫生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挪威政府将全国19个市划分为5个大区,统筹配置卫生资源,一方面着重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医疗合作;另一方面严格新建设施在较发达区域的准入,以解决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将全国各地按照其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几类区域,在政府投入上区别对待,促进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四)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边远地区卫生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各国政府在消除城乡医疗差别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这些政策措施:一是制定政策目标。二是通过立法,保证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设施建设与相关运营经费给予补助的标准的落实。三是增加农村地区卫生支出预算。四是建立专门的基金,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投资。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与民间组织的作用

各国在建立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时,都特别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医院垄断,并不意味着限制私立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新加坡政府认为私营机构在初级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公立医院主要集中于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领域。美国目前60%的社区医院都是由非赢利性的私立机构运营,它们提供了约70%的床位数、约70%的住院服务和约30%的护理服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民间资金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恰当定位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将民间机构能作好的领域向民间资金开放,政府资金就能更集中地投向公益性更强、外部性更明显的领域。

(六)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建立独立公正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