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7-02

历史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再采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来才能对社会政治时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单单记住其中一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因素,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领悟到该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吸取教训,积累相关经验,将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只是选修的科目。因此,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理科生并不重视,文科生则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历史,也不懂得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直接接受历史的结果,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住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考试时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分较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然而,学完这节内容,发现学生只是大概记住几个历史名词“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及3种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高中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

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相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之心。比如,教学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发生?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德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与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坐等老师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讲出来。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会接触到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W习优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论是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去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和极端思想的产生。比如,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评论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过,要科学地分析。

3. 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由于记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题时不确定,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学习热情相当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效率不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让讨论的声音响彻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尝试、思维迸发的场所。

三、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发起者没有规定必须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还要好。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内容,看看历史件事的几个要素就完事,很少会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基本线索、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很少会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更不会采用任何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采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其实,只要能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历史,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给予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比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是我国在国家管理上的壮举,这节课的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课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解决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积极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问题竞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通过问题竞猜的方式实施,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收学费,主要以收什么为学费呢?一位耳聋了二十多年的德国音乐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到了。”这位音乐家是谁?……这些问题充满了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更深层的用意是将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大战对社会的危害,战争就是经济发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今如何遏制战争、消弭战争。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正是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所在。

3. 开展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历史的意义除了了解历史、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有所创新。学习历史时,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体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在英国公使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了决裂之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不仁不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的失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允许英国人进入,损害了国家。有人评价他是外交高手、经济天才,有人评价他在外战中属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辩论,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辩论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教学。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了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不但增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何学平.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篇2

(一)进行教情调查

问题教学法不是预设整个历史课堂,而是通过问题预设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习得知识、提高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态中生成历史教学课堂。那么,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起到有效引导,就应先让这些问题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愿望,在学习愿望的驱使下,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有高效的历史课堂。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时我们发现,虽然阶段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但学段之间知识上却互有渗透。本单元中“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这一课与初中历史课程所讲的秦朝的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等知识就互有渗透,了解了这一教情,结合教材这一特点,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哪些人物的主张和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而不要再问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什么是分封制、郡县制之类,这些在某些学段已经学过,如果再拿来提问,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厌烦,因而挫伤他们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

(二)进行学情调查

通过初中阶段对历史的学习,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引领他们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历史学科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跳一跳”就能解决该层次的问题。在进行问题预设时要考虑到每一层次的问题都要能够引起相关层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时,有一目是讲“法令出一”的,对于其中秦朝的皇帝制,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该节重点应该设计一些促使他们对这一制度加深理解的问题,像“请结合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皇帝制度的内容讲一讲皇帝制度的特征”,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形成探究的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二、问题投放,精选教学展开时机

(一)优化问题展示方式

无论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还是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引出问题,都是问题教学法中将设计好的问题抛向课堂的方式。上述两种方式是传统课堂经典的提问方式,由于高一学生受历史知识少、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的限制,他们有时无法对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自主?W习与探究。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学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运用该手段服务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有关的专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由于学生们对希腊的自然环境了解非常少,因此不知道从何说起,这说明我这样展示问题不太合适,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增加了难度,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希腊的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与本主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多媒体电教设备走进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使学生能更轻松地锁定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为解决问题找到切入点。

篇3

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方面

众多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当前的历史教学非常困难。举例说明,某位教师在复习这一教学知识点过程中,当问及学生第一次的时间、地点、影响时,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状态,另一些学生虽然也零零散散说出来,但是回答的内容根本不具体,有些学生甚至把第二次的影响当成第一次的影响,对知识点体现出混乱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呈现无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现象。

2.学生方面

高中历史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很多学生表示历史课堂就是勾画重点(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影响),然后背这些知识点就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在背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课堂产生压抑、沉闷、无聊心理。

二、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原因分析

对于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1.历史课程的特点

无论是我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都存在时间久远的问题,因此历史中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发生以及相关的意义都需要现代的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强化,以此达到铭记的目的,但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过于遵循“死知识”“平淡历史”,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2.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很多历史教师一直秉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死记硬背”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问题的引导而是直接让学生勾画重点课下背诵,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潜意识认为学历史就是“背”,没有一点乐趣。

3.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梳理方面

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因此背下来的知识属于短期记忆,学生在背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历史网络图,没有注意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各方面的联系。背不了知识在课堂上回答不了问题,因此课堂积极性也不会高涨。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体举措

改变高中历史课堂以“背”为中心,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需要教师对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教师课前设计好历史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问题”一词,因此提出有针对性、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问题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以此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其次,教师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并提出质疑,以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清晰度、奇趣性等问题,切不可过难或过于平淡。

2.教师课堂上创设好历史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抛出有效问题,同时还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融入历史情境的同时体现历史情感,从而加深对历史文本的理解。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有多种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与音频,使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讲历史故事、学生表演等形式为历史问题的提出创设情境。

篇4

课堂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将既定的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追求实现不断接近的最合理化分配目标,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及学校实际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一节课时间,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他更涉及非常具体的现实操作,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突出,与初中历史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在知识点上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合,但更多的是整合与拓展,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清脉络及不同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但就一个历史问题而言,专题形式授课下的高中历史把这一问题讲的非常透彻,即使学生没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或没有连续性深入历史学习,对学生某一历史问题的掌握也不会造成明显障碍。同时,不管传统的历史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本身就存在空间广、时间长、人物事件多、大量知识点相对独立、掌握之后有容易遗忘等特点。

关于一节课的设时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主要集中在30分钟、35分钟、40分钟和45分钟,而40和45分钟最为常见。很多学校在设时问题上也不是始终如一的,也根据一些情况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那么究竟设时多长时间最为科学,也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以每节课设时45分钟为对象进行探究。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将45分钟合理切割,分为若干时间板块,课堂教学计划具体到1分钟。每一时间板块设置一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有衔接更有区别,使课堂更加丰富,坚决避免枯燥单一。丰富的课堂必须专注教学形式和内容设置。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关系、复习旧知与预习新知的关系、学习新知与练习巩固的关系、自己摸索与群学探究的关系、任务布置与展示板演的关系等。

笔者根据任职高中历史教师以来的教学经历,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历史学科特点,归纳总结出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予以展示,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并力求不断完善。

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新授课为例)

第一,听写式复习环节(3分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复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前三分钟提问上节课讲的知识,除了通过回忆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外,还可以制造相对紧张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迅速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状态。

第二,自学式预习环节(17分钟)。自学式预习环节必须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预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通读本节课教材,并通过任务或目标的设定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必须有检查、反馈。检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问、小组间互问、小卷检测、板演等。

第三,多元式讲授环节(15分钟)。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个环节后,学生的注意力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而且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教师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自行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以讲为主的环节中,形式可以多样、风格可以各异,但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梳理知识、解决疑问、最终形成观点和知识为主要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课堂在形式上相对不活跃,学生的大脑却在积极地思考和搜集整理信息。

第四,练习式巩固环节(10分钟)。在学生经历了紧张的15分钟的教师讲授环节,学生的大脑开始处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开始下降。而第四个环节巩固联系是学以致用,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同时,巩固联系也是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已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历史课堂的时间管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将一节课的有限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明确的任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一旦建成相对稳定的时间管理模版后,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熟悉、适应课堂节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5

1.过度应用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本末倒置,没有认清重点,没有正确认识史料运用的作用,过于注重史料的运用,甚至没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没有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过多占用教学时间,最终影响了教学效率,无法完成实际教学目标。

2.史料运用不充分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而忽视了史料的作用,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选择,适当地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教材的不足,致使学生历史知识面过窄,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准确把握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

1.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已经设置了丰富的史料内容,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史料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此进行开发利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提供的史料资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史料为参考,更好地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讲授“”时,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1937年7月7日的相关史料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同时为学习的过程、结果、影响等重要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史料合理设置历史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历史问题,独立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对已有史料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根据史料内容,合理设置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课程时,首先,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关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方面的具体资料,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标志性实践?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对世界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史料,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想法与答案,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还能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事件。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1-01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原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新课改需求为目标,对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新形势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想更好的养成学生的这些能力,就必须重视课堂教育。历史课堂上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设计意义重大

就目前来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一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导入课堂新内容,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未掌握课堂上历史教学提问问题设置艺术,很多时候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陷入误区,或者做的是没有价值的无效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教师有效的设计课堂问题,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毕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将问题作为作为学习动力,使其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同时也应该要求学生用问题来生成问题毕竟学习过程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应该对历史课堂进行问题设计。

2.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方法

2.1 从主题出发设置问题。从主题出发设置历史问题就是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题。在以主题为依据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先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重点及难点。毕竟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有一个中心,教师在选择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对每一课内容进行分析,最终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开展以主题为目标的活动。教师要想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就应该了解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设计。例如,教师在对中国民主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程这一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以《》这一课为主,毕竟运动的失败是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的,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主提出问题:历史上中国农民阶级有什么特点呢?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点儿含糊,但是这种带有趣味性的提问,多少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生会参与到其中。教师在这个时候,教师再讲相关知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的听讲,并从中找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当教师讲完课程重点内容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运动兴起、发展及主要内容。学生会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归纳相应内容。

2.2 从学生兴趣出发设置问题。上课之初,学生的思绪很可能停留在的课前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回到课堂中,就应该采取相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作用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设计相应问题,将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共鸣。如,教师在讲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时,可以将周杰伦的《青花瓷》作为课堂导入设计。上课的时候,可以播放这首歌,学生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必然兴奋,会随着歌曲的节奏唱起来。在学生性情愉悦的时候,教师可以歌词为对象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周杰伦《青花瓷》歌词中对青花瓷是如何进行描述的,在我国古代,手工业除了青花瓷意外,还有那些?就你所知道的来谈一下。学生此时正在兴奋时期,脑中关于歌词中的内容比较清晰,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这种问题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更好讲新内容,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3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置问题。在对历史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素材出发进行相应设置。毕竟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外,还有其在课余时间掌握的知识,可能通过网络或是身边同学的谈论了解的事情。如果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不仅能将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也能使其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这样可以将本来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简化成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习,同时也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之前,可以提出: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那我们现在正在享受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呢?教师以此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教师也可以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提出: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周围企业做一下调查,看其在经济全球化后,在生产和销售上有哪些变化?当学生经过相应调查和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对其进行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讲相关内容,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课堂作为主要教学场所,是学生在老师的提问引导下思考、讨论历获得历史知识的场所。教师要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就应利用好历史课堂,采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方法,以不断的满足学生需求。问题法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使历史课堂释放出其应有的艺术魅力。

篇7

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1.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感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如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等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几句诗句依次打在屏幕下,再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备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历史,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2.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很适合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中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民俗习惯、人文景点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善举多方面的事例,开拓学生的思维,先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序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选项。在确定研究项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丛书、辑录、论文、传记、日志、实物及影印件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去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查寻,而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

4.撰写小论文,巩固探究成果。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家乡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功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完成探究任务,学生离不开组内合作。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篇8

一、作好课前预习

这是高中历史课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准备。了解教材内容是学生完成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更是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处理把握教材,最后完成对教材内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发现可探究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景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学生进行研究、创新的原动力,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点。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学习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成就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通过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

第三,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设计的问题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

三、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归宿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问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也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问题式教学要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于鱼的转变

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拥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通过讨论、交流、反思、理解等方式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历史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一个历史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历史经验是如何被汲取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五、问题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对此,老师担心每节课都有很多的知识点,没有讲到或没有详细讲,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个观念必须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让学生没有一点思考的空间,才是教学的失败。

(二)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我在讲授《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依据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工业革命有何积极影响?(2)有何消极影响?(3)对我们有何影响?得到什么启示?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答案也更丰富多彩,最终学生思维也会更灵活。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篇10

引言

很多人都说历史像一面镜子指导着我们,从古到今很多有远见的人都很注重对历史的教育。培根曾经说过,“学历史可能够使人明智 ”,主席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国情教育[1]。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学科一直不受重视,很多学校都把历史学科看做是一门小学科,不少学校的历史课也总是被放在下午,三节的历史课时津贴费与两节语文课相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与当前的课标体系不相适应,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1、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1教师对当前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历史课的教学效果。目前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可是大多数的教师是教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却不是唯一的资源,所以广大教师应该要立足教材,同时要超越教材本身,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2]。对于这样的认识不到位,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书匠,一切教学都不离课本,仅仅把课本的内容就算完事。另外,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而言,教学设备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呆板,缺少新鲜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问题情境教学不能有效开展

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讲的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学生却在台下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学生对于老师而言像是换上了“沉默症”。这些都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缺乏思考,缺乏问题。在课堂上很多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很少参与,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易。在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提出问题,但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下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好奇心就会渐渐消失,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1.3完全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对多媒体教学方式太过依赖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切实有效途径,也是这个时展的要求。可是有些教师在运用这些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时,并没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手段上对现代化与“装饰效应”进行盲目追求的,这种盲目的使用会造成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课堂中教师转换成了一种机械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对策

2.1大胆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目前教师的认识上来说,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最主要任务。如果仅仅靠一本教材、一味地认为是为了考试而学历史,这都违背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现在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联系历史,分析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的角色,而是教师要更多的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情景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努力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大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这门学科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它有广泛性与综合性的功能特点。它不仅会涉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有包括到人类生活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它的这种特点给高中教师开展情景教学提供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性的诱导,以让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把握住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地学习的良好习惯[3]。

2.3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更不可能取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可否认现代教学技术给教育带来新鲜血液,但是得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多媒体的配合与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广大的教育者与青少年学生能够齐心协力,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逐渐完善教学,实现历史教育国民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构建知识网是一种常用的复习方法,通过知识网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梳理课本知识和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历史专题复习中有纵向专题和横向专题。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指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展演变的过程,横向发展指世界各地区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紧密,最终发展成为整体世界的这一历史客观过程。所以在专题复习时必须进行纵向专题和横向专题的交叉与渗透,亦即“纵中有横”或“横中有纵”,这样才能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这一专题就可采用纵横相联系的方法进行复习。这一专题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一下几个专题:(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5)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变化。从横向上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专题,而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专题,都是将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特征、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世界体系的形成、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作为其划分的参照和依据。

二、专题练习应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尽量避免呆板单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愈加注重运用各种资源创设新的考查情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新材料供学生参阅,把握教材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点,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并适当进行延伸和拓展。笔者在教学之余,就收集了不少新材料,在课堂上或课后讲给学生,扩大视野。如:

(1)重庆发现我国最早古人类化石距今200万年;

(2)一个清乾隆珐琅彩瓷碗两千万元人民币起拍;

(3)中国就问题的严重声明;

(4)不丹告别百年君主制繁荣进步党赢得国民议会选举;

(5)美国国会为奴隶制正式道歉

……

通过引用新闻资料、课外材料,而让学生适应所营造的命题新情境,训练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注意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知识的渗透融合

新课程教材在三个必修模块共设立了24个专题,这些专题联通中外、贯穿古今。一般来说,每个专题都围绕主题展开,有的主题也是专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各个环节都要从专题和主题出发,有整体意识,点拨好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联系,使之更符合学情,为我所用。如必修1中的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2中的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1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2的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讲课时可以前后联系,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的导入时,引用西欧的话: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外国学者曾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这一问题时,引用鲁迅的话,汉字为什么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问题时,先讲一个小故事:在未来的某一天,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米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原来对于乘坐光速飞船的弟弟来讲,才刚刚过了十几年。这个现象怎么解释,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所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这样把深奥枯燥的理论变得浅显,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所以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持续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挫伤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把一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降低难度。总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且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篇13

二、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变过去“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为“以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为。主”,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堂问”’比“满堂灌”更可怕。因此要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把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讲透、讲尽,而要给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留下学习的“悬念”,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意见,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讨论。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三、要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问题教学虽然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并不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它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为知识是问题的源泉。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基础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和发展。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又怎么会提出疑问呢?所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贫乏的头脑不能解决问题,也难以发现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也是肤浅无价的。所以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问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因此。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历史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