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历史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7-02

历史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再采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来才能对社会政治时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单单记住其中一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因素,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领悟到该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吸取教训,积累相关经验,将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只是选修的科目。因此,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理科生并不重视,文科生则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历史,也不懂得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直接接受历史的结果,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住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考试时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分较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然而,学完这节内容,发现学生只是大概记住几个历史名词“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及3种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高中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

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相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之心。比如,教学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发生?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德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与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坐等老师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讲出来。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会接触到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W习优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论是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去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和极端思想的产生。比如,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评论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过,要科学地分析。

3. 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由于记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题时不确定,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学习热情相当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效率不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让讨论的声音响彻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尝试、思维迸发的场所。

三、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发起者没有规定必须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还要好。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内容,看看历史件事的几个要素就完事,很少会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基本线索、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很少会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更不会采用任何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采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其实,只要能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历史,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给予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比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是我国在国家管理上的壮举,这节课的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课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解决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积极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问题竞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通过问题竞猜的方式实施,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收学费,主要以收什么为学费呢?一位耳聋了二十多年的德国音乐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到了。”这位音乐家是谁?……这些问题充满了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更深层的用意是将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大战对社会的危害,战争就是经济发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今如何遏制战争、消弭战争。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正是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所在。

3. 开展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历史的意义除了了解历史、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有所创新。学习历史时,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体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在英国公使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了决裂之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不仁不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的失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允许英国人进入,损害了国家。有人评价他是外交高手、经济天才,有人评价他在外战中属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辩论,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辩论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教学。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了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不但增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何学平.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篇2

(一)进行教情调查

问题教学法不是预设整个历史课堂,而是通过问题预设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习得知识、提高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态中生成历史教学课堂。那么,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起到有效引导,就应先让这些问题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愿望,在学习愿望的驱使下,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有高效的历史课堂。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时我们发现,虽然阶段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但学段之间知识上却互有渗透。本单元中“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这一课与初中历史课程所讲的秦朝的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等知识就互有渗透,了解了这一教情,结合教材这一特点,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哪些人物的主张和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而不要再问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什么是分封制、郡县制之类,这些在某些学段已经学过,如果再拿来提问,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厌烦,因而挫伤他们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

(二)进行学情调查

通过初中阶段对历史的学习,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引领他们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历史学科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跳一跳”就能解决该层次的问题。在进行问题预设时要考虑到每一层次的问题都要能够引起相关层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时,有一目是讲“法令出一”的,对于其中秦朝的皇帝制,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该节重点应该设计一些促使他们对这一制度加深理解的问题,像“请结合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皇帝制度的内容讲一讲皇帝制度的特征”,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形成探究的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二、问题投放,精选教学展开时机

(一)优化问题展示方式

无论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还是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引出问题,都是问题教学法中将设计好的问题抛向课堂的方式。上述两种方式是传统课堂经典的提问方式,由于高一学生受历史知识少、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的限制,他们有时无法对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自主?W习与探究。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学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运用该手段服务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有关的专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由于学生们对希腊的自然环境了解非常少,因此不知道从何说起,这说明我这样展示问题不太合适,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增加了难度,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希腊的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与本主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多媒体电教设备走进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使学生能更轻松地锁定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为解决问题找到切入点。

篇3

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方面

众多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当前的历史教学非常困难。举例说明,某位教师在复习这一教学知识点过程中,当问及学生第一次的时间、地点、影响时,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状态,另一些学生虽然也零零散散说出来,但是回答的内容根本不具体,有些学生甚至把第二次的影响当成第一次的影响,对知识点体现出混乱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呈现无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现象。

2.学生方面

高中历史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很多学生表示历史课堂就是勾画重点(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影响),然后背这些知识点就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在背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课堂产生压抑、沉闷、无聊心理。

二、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原因分析

对于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1.历史课程的特点

无论是我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都存在时间久远的问题,因此历史中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发生以及相关的意义都需要现代的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强化,以此达到铭记的目的,但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过于遵循“死知识”“平淡历史”,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2.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很多历史教师一直秉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死记硬背”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问题的引导而是直接让学生勾画重点课下背诵,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潜意识认为学历史就是“背”,没有一点乐趣。

3.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梳理方面

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因此背下来的知识属于短期记忆,学生在背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历史网络图,没有注意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各方面的联系。背不了知识在课堂上回答不了问题,因此课堂积极性也不会高涨。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体举措

改变高中历史课堂以“背”为中心,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需要教师对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教师课前设计好历史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问题”一词,因此提出有针对性、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问题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以此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其次,教师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并提出质疑,以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清晰度、奇趣性等问题,切不可过难或过于平淡。

2.教师课堂上创设好历史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抛出有效问题,同时还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融入历史情境的同时体现历史情感,从而加深对历史文本的理解。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有多种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与音频,使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讲历史故事、学生表演等形式为历史问题的提出创设情境。

篇4

课堂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将既定的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追求实现不断接近的最合理化分配目标,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及学校实际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一节课时间,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他更涉及非常具体的现实操作,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突出,与初中历史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在知识点上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合,但更多的是整合与拓展,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清脉络及不同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但就一个历史问题而言,专题形式授课下的高中历史把这一问题讲的非常透彻,即使学生没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或没有连续性深入历史学习,对学生某一历史问题的掌握也不会造成明显障碍。同时,不管传统的历史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本身就存在空间广、时间长、人物事件多、大量知识点相对独立、掌握之后有容易遗忘等特点。

关于一节课的设时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主要集中在30分钟、35分钟、40分钟和45分钟,而40和45分钟最为常见。很多学校在设时问题上也不是始终如一的,也根据一些情况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那么究竟设时多长时间最为科学,也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以每节课设时45分钟为对象进行探究。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将45分钟合理切割,分为若干时间板块,课堂教学计划具体到1分钟。每一时间板块设置一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有衔接更有区别,使课堂更加丰富,坚决避免枯燥单一。丰富的课堂必须专注教学形式和内容设置。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关系、复习旧知与预习新知的关系、学习新知与练习巩固的关系、自己摸索与群学探究的关系、任务布置与展示板演的关系等。

笔者根据任职高中历史教师以来的教学经历,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历史学科特点,归纳总结出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予以展示,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并力求不断完善。

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新授课为例)

第一,听写式复习环节(3分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复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前三分钟提问上节课讲的知识,除了通过回忆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外,还可以制造相对紧张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迅速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状态。

第二,自学式预习环节(17分钟)。自学式预习环节必须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预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通读本节课教材,并通过任务或目标的设定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必须有检查、反馈。检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问、小组间互问、小卷检测、板演等。

第三,多元式讲授环节(15分钟)。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个环节后,学生的注意力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而且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教师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自行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以讲为主的环节中,形式可以多样、风格可以各异,但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梳理知识、解决疑问、最终形成观点和知识为主要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课堂在形式上相对不活跃,学生的大脑却在积极地思考和搜集整理信息。

第四,练习式巩固环节(10分钟)。在学生经历了紧张的15分钟的教师讲授环节,学生的大脑开始处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开始下降。而第四个环节巩固联系是学以致用,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同时,巩固联系也是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已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历史课堂的时间管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将一节课的有限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明确的任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一旦建成相对稳定的时间管理模版后,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熟悉、适应课堂节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5

1.过度应用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本末倒置,没有认清重点,没有正确认识史料运用的作用,过于注重史料的运用,甚至没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没有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过多占用教学时间,最终影响了教学效率,无法完成实际教学目标。

2.史料运用不充分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而忽视了史料的作用,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选择,适当地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教材的不足,致使学生历史知识面过窄,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准确把握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

1.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已经设置了丰富的史料内容,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史料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此进行开发利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提供的史料资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史料为参考,更好地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讲授“”时,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1937年7月7日的相关史料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同时为学习的过程、结果、影响等重要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史料合理设置历史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历史问题,独立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对已有史料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根据史料内容,合理设置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课程时,首先,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关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方面的具体资料,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标志性实践?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对世界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史料,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想法与答案,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还能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事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