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

篇1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在于实现管理变为一个主体实施,在整个管理的协同上,包括成本的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好处。”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四川省农村饮水和污水处理单打独斗的问题,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这样表述。

该项目率先在全省水务行业提出城市与乡镇、供水与排水、存量与增量“三个一体化”的操作思路,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水务PPP项目的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四川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后将逐步在四川全省推开。

项目背景

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 绵竹水厂运营困难

绵竹市有城市供水厂5座,由绵竹市供排水公司运营。目前基本能实现自收自支,每年制水量在3.5万吨~4万吨/日,售水量约在2.2万吨/日,漏损率在43%左右,漏损率偏高。绵竹市居民水价1.2元/吨,为目前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市乡镇供水厂22座,由绵竹市水务局委托各乡镇运营。目前乡镇供水厂每年制水量在2.3万吨/日,实际售水量在1.1万吨/日,漏损率超过50%,漏损率较高。绵竹市乡镇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直管的有4处,由村集体管理的有6处,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有11处。各供水厂(站)通过简易听证会,制定区域内供水价格,执行水价从0.8元/吨到2元/吨不等,水价不统一。

据当地水务局统计报表显示,绵竹市各乡镇供水厂(站)运营较为困难,绝大多数乡镇供水厂(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乡镇运营困难,部分水厂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造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供水厂管网长度约2100公里,管网长期无专人管理,存在私拉乱接现状,也是漏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绵竹市正式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三条红线”目标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制度,公布了绵竹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至2030年,绵竹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7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第三条“红线”则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项目概况

总投资约5.65亿元 3~4年建成

基于此背景,绵竹市政府提出构建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基本思路是整合现有供排水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立项,采用PPP模式运营,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

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的实施机构为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营资本方为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川水务”)。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其中:存量资产评估价值3.5亿元,涉及22座乡镇供水厂、5座城区供水厂、5座乡镇已建污水处理厂和1座园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拟采用TOT方式(转让―经营―移交)运作;拟新建项目投资约2.15亿元,涉及新建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乡镇供水厂,拟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移交)运作;存量项目中设备老化、管网漏损、管线连接不合理的资产拟由社会资本进行更新改造,采用ROT方式(改建―运营―移交)运作。项目总投资中资本金比例约50%,其中:政府指定机构出资占比10%,社会资本出资占比90%;总投资中另一个50%拟通过融资渠道解决。 绵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效果图

绵竹市财政局组织并聘请来自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领域8位专家形成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组建议应有计划对项目规模进行整合。在融资方面,项目投资总额5.56亿元,其中10%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入股,社会资本股本金占比90%;拟贷款比例50%,约2.8亿元。“本项目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子项目的可融资性差异,进行均衡,让每个PPP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融资性,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可融资。”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王东尔建议。

根据专家测算,政府不仅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了3.5亿元存量收益,每年还可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同时,本项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平均每年支付4763万元,支出峰值出现在2020年,金额为7735.8万元,年度财政支出占比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以内,未突破财政部提出的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的要求,并随着绵竹市年公共预算支出基数增长,PPP项目占比会进一步降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

示范项目亮点

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首个PPP项目

目前,绵竹市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水体恶化,居民用水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务部门亦多次接到群众上访反映,整治呼声日渐强烈。经测算,此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中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建成和正常运行后,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590.54吨,氨氮374.45吨,能有效改善水体缺氧状态,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等问题,起到控制污染扩散,整治黑臭的治理效果。

篇2

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城市水务实行供排水一体化,即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排水和节水实现有机地结合,对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一种先进模式,涵盖了从取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到再生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际上,供水和污水处理原本在技术上就是一个专业----“给排水专业”,给排水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我县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县自来水公司一直提供人力技术支持),供排水一体化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技术共享,更有利于降低整体成本和提高效率,供水企业在实现整合后,还可参照国际水务公司的通行做法,依据自身技术优势,对处理后的污水、污泥进行再次深度处理,实现中水回用和再生利用,并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建设和运行管理,使水的社会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轨道。深圳市自来水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经营后,深圳市的污水处理率由供排水一体化前的56%提高到现在超过88%,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而污水管和给水管规划建设同步,同沟埋设,同时施工,建设成本降低58%,深圳市自来水公司也在组建水务集团后,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迅速成为行业领跑者。从中不难看出,水务集团模式对于城市供排水一体化,对于整个城市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我县而言,县城5.3万余户近15万人的供水服务一直由县自来水公司承担,目前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供水量690万立方米,位居全市县级水司首位。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保供水、稳企业、创形象、增实力、提收入、谋发展”的经营管理目标,坚持“以水为本,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摸爬滚打多年,在水处理领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人才优势;我县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模式,由浙江菲达公司承建和运营,于去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费由县自来水公司代征。由于供排独立,互不隶属,实际运营过程中不甚理想。县自来水公司因为是代征关系,不是经营管理主体,无法就污水处理排放工作向用户做出相关服务和解释,在代征污水处理费过程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很大,这种征收与服务脱节,责权利关系不明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营运,目前,投资方执意退出,可以说,我县推行水务集团模式,实现城市供排水一体化适逢其时。一体化管理后,责权利关系明晰,污水处理费专款专用,供水企业可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力争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运行经费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谋利,促进城市供水和排水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水务集团模式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县自来水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国企责任,为使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洁净卫生、安全放心的城市自来水,公司多方凑集建设资金,先后拉通了县城至凉水井、苦藤铺、鹿溪口、落仙处、洲头、白岩、郑家村等58个乡镇村组的供水主管,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此外,公司下辖官庄水厂,倾情服务官庄集镇工农业用户16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80余万元,水厂基础建设规范标准,多次获评省市级荣誉,被上级领导称赞为“一流的乡镇示范性水厂”。据统计,公司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以来,已惠及4600余户约3.75万农村人口,两个效益显著,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但受行业特性和客观条件局限,县自来水公司要想仅凭企业一己之力实现“城乡同供”的目标几无可能。同样是为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近年来,我县各建制镇、水利局、移民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期间,全县累计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44处,取得一定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讲,这类村镇水厂仅仅只是解决了有水用的问题,水质达标难以保证,尤其是后期管理、维护和服务跟不上,造成供水系统不稳定,由于规模小、非专业、疏管理、欠维护,供用双方矛盾不断,很多刚建成不久的乡镇水厂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处于停运或半运行状态,陷入了“建设、停运、荒废、再新建”的重复投资和恶性循环中,此类现象并非少数,已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我县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必然途经,而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家哪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水利、移民单位能获取上级的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来完成水厂建设,但水厂制水和后续运营管理对专业要求相当高,水厂能否持续良性运转、能否生产出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也是检验这一民生工程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毋庸置疑,自来水公司在水处理领域是我县唯一的专业部门,但企业自身包袱较重,筹资能力有限,而且乡镇供水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官庄水厂建成投产15年后才实现保本微利,鹿溪口、落仙处等远距离直供水均为亏本运营。如果我县能推行水务集团模式,以自来水公司为主体来整合现有的城乡水务资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现有乡镇简易水厂全部移交县自来水公司,按照“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准来改建改造,确保水质达标和长效服务,从而实现城乡供水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发挥水务集团模式盘活国有资产、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综合优势。

篇3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篇4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我省最重要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1],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实施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水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既是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2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基本情况

2.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的出海地带,承接西、北、东江的过境水量平均每年约2941亿m3,而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84.5亿m3,不足过境水量的10%,丰富的过境客水是该地区水资源最大的特点[2]。据《2007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2007年东江(含东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5.8%,西江为1.3%,北江为10.0%。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水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东江流域单位GDP水资源占有量不足西北江的2%,呈现区域经济、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的格局[3]。二是主要依靠过境水,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三是水质污染及供排水混杂使三角洲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典型地区。另外,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受外海潮汐作用,容易造成污染物回荡,极大地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供水矛盾。四是近年来三角洲河口地区枯水期咸水线呈逐渐上移的趋势,已严重危及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五是城乡一体化的供水联网体系暂未完全形成,抗风险能力较低。六是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以地市为单元,市与市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没有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管,水资源及环保设施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3 水资源一体化方案研究

3.1 “三个方面,四个层面”的一体化思路

“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是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 “四个层面”是按一体化的空间范畴来划分。第一层面是各地级市内部实现一体化;第二层面为片区一体化,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实现广佛肇、深莞惠(港)及珠中江(澳)三个片区的水资源一体化;第三层面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第四个层面是整个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体化。

3.2 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水资源调蓄工程一体化。目前东、西、北三江的水资源调蓄总体能力不强,特别是西江在省内还没有一座流域性的控制枢纽工程,通过东、西、北三江水资源骨干调蓄工程的建设,可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三角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障供水安全。二是推进水源一体化建设。通过广州西江引水、西水东调、珠海澳门中山取水口上移、花都北江引水工程等重大跨行政区水源工程的建设,并与现已建成的东深供水、深圳东部供水等跨流域、跨行政区重大水源工程一起,构建珠江三角洲水源工程骨干网,形成珠江三角洲完善的水源一体化供水格局。同时,推进三角洲地区江库联调工程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以水资源的统筹配置和水源一体化建设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特别是抵御特枯年、咸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进供水管网一体化建设,通过供水管网的联通,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供水管网的互连互备,在突发事件面前共同应对,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一体化发展,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3.3 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保

推进珠江三角洲河网一体化建设。由于河道挖沙、占滩等人类活动及上游水沙特性的变化,目前三角洲河道水沙分配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角洲目前的水沙分配既不利于三角洲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也不能完全适应三角洲地区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再加上三角洲水污染严重,取排水口混杂及咸潮上溯,严重制约了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为第一目标,结合岸线整治、口门整治、内河涌整治及取排水布局调整等,在三角洲地区建设水资源调控工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口门健康良性发展,实现三角洲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科学合理划定三角洲主要供排水通道。按照供排分流原则,在整个三角洲范围内对取排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划定珠江三角洲5条主要供水通道和9条主要排水通道(见表1及表2),实现互通可控的供排水格局,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的独特性,将珠江三角洲供排水通道建设成为该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亮点。

3.4 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实现资源共管

建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协作平台,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基础设施,促进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以东江、西江、北江流域管理局为基础,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相互协调[5],加强省内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并配合珠江水利委员会做好珠江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水量水质一体化监控,水文测报自动化和决策管理一体化。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篇5

水务一体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体制,如何发挥其体制优势是摆在呼市水务人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治水观念的转变、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寻求新的着力点成为关键。应时顺势,我们确立了以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务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以城乡水资源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为切入点,以提高城乡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在稳固发展农区水务的同时,把加快城区防洪、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水务工作的重点加以全力推进。

二、超前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水务管理体制为编制完整、详实、科学的水资源规划提供了保证。以综合规划为核心,以专项规划为支脉的水务规划体系编制成为水务局成立后的首要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水资源流域性、区域性的特点,组织完成了《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综合规划和《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情势分析》、《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水源联调规划》、《呼和浩特市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规划》、《呼和浩特市节水规划》、《呼和浩特市雨洪利用规划》、《呼和浩特市污水回用规划》、《呼和浩特市水价改革规划》、《呼和浩特市城市供水工程规划》及《呼和浩特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等九个专项规划,并通过了中国工程院陈志恺院士等专家审查组的审查,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务规划体系,为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创新体制,拓宽水务投融资渠道

呼市水务局成立后,大胆进行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了呼和浩特春华水务资产经营公司,2002年经市人民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明确授权,对城市现存的供水、排水及在建的引黄供水一期工程、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近25亿元水务资产进行经营运作,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投融资渠道。公司成立以来,经过大胆运作投融资成效显著。争取国债资金及商行、农行、中行贷款正在积极动作之中,同时与法国威望迪公司、香港汇律公司、英国泰唔公司等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合资合作谈判。水务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开创了呼市水务投融资之先河,给呼市水务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呼市水务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

四、加快建设,构筑现代水务网络

呼市水务局成立以来,在稳固发展农区水务的同时,重点加快了城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还是建设范围、速度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城区水务将努力构筑三大体系。以“一库两河一网”(哈拉沁水库、西河、小黑河及雨水管网)为框架的防洪保安体系;以“四源一网”(地下水源、引黄水源、哈拉沁水库水源、红吉水库水源及供水管网)为重点的供水保障体系;以“三厂一网”(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公主府污水处理厂、如意白塔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为基础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在上述防洪工程的建设上,从总体构想上克服过去体制下孤立地就防洪研究防洪的弊端。哈拉沁水库的功能兼顾城市防洪、城市生态景观用水及地下水补源等综合效益;西河及小黑河治理有机地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城市景观相协调,修堤筑坝蓄水,变过去脏、乱、差、塞为防洪除涝型、滨河景观型、生态环境型的河道。

五、深化改革,促进水务良性运行

如果说呼和浩特市从“五龙管水”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呼市水务的第一次突破,那么深化企事业内部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事、企分离的良性运行机制,将是呼市水务的第二次突破。

改革的任务和总体构想是:一是直接打破现行的城市供排水运行格局,对其资产进行重组,由法国威望迪公司控股与春华水务公司参股组建中法合资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对现有及在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合资进行提升、改造后经营;对供水、排水的收费、经营和管网养护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供排水总公司;将供水、排水、防汛的三个三级以下的工程公司归并提升组建一级水务建设总公司。二是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对现有事业单位体制与职能进行必要梳理、归并或撤消,进一步界定事业单位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职能,力求做到一事一个部门,减少职能交叉。保留新设并加强具有行政职能延伸的供排水管理处、防汛抗旱办公室、水资源管理处、水土保持处、水务综合执法支队及水务质量监督站等事业单位;保留大黑河管理处;将水利勘测设计院职能扩展后更名为水务勘测设计院;新设总工办、水务培训中心、水务档案信息中心、红吉水库管理处、哈拉沁水库管理处、大青山生态供水办公室;撤消市水利监测总站、市自来水公司、乌素图供水办及水利物资供应站。

篇6

1、首要水源地:橡胶坝水库位于市区西北颍河干流,1974年建立,设计库容540万方,兴利库容305万方,年供水才能1850万方,担负市区供水和防洪的双重担务。

2、供水设备: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我阛阓中供水始于1969年10月,1969年成立水塔办公室,建立管网300米,以此根底逐渐开展为今日的自来水公司,拥有2个水厂,四个加压泵站,直径50mm以上供水管网长度165公里,供水面积15平方公里,供水生齿20万人,供水才能5万m3/日规划,市区内供水普及率85%,供水管网之外还有单元自备井进行小局限单元供水。

3、排水:我市排水系统分为2局部,一是河沟明渠,首要有梁北沟、秦北沟、禁沟、护城河,长度19.2公里;二是管道设备,明排盖板水道18公里,地下排水管道长度85公里,窨井3035座。

承当的排水义务是①生涯污水②工业废水③雨水④其它废水

污水处置厂管网建立污水骨干管长度8.45公里,收水面积24.6平方公里,对原有的排污口进行了排污截流入网任务,管网搜集污水每日约8万多吨。

二、我市城市供排水行业开展面对的应战

一是供排水建立掉队于城市建立。城市规划与供排水规划分歧步,供排水规划掉队于城市规划,供排水建立掉队于城市建立,呈现了建立后破路施工的建立糜费,甚至呈现了市区数处路途积水,排水不畅,供排水和其它地下管线设计施工订交、抵触等问题凸起。城区供排水管网建立早,规范低,管径过小,老化严峻,常常会因重压而发生供排水管爆裂跑水和水污染、排水管壅塞污水溢流等景象,具体革新因缺乏资金而不克不及施行。老城区排水管网大多是明排水盖板水道,存在问题十分多,平安与壅塞问题常常发作。本年以来,我市财务投资对市区背街冷巷路途革新,排水管道由明沟盖板改为地下涵管,处理了局部背街冷巷的排水问题。

二是城市供排水设备建立资金的瓶颈仍未获得有用处理。我市城市供排水设备建立投入的首要方法仍为单一的当局投入,面临当时城市建立遍及缺乏不变的资金起原,资金缺口日益分明的近况,城市供排水设备的资金投入不克不及获得有用保证,资金缺乏景象仍然存在。2000年以来,城东新区和工业园区疾速建立,市区框架敏捷拉大,而供排水事业建立滞后严峻。2003年以来,排水设备投资算计849.041万元,建立管网12803.9米,远远掉队于城市开展,致使局部建成区排水不畅,影响了正常的生涯任务次序。据查询,建立直径1000mm的排水管,每米综合费用约1200元,建立直径400mm的供水管网,每米综合费用500——600元(不含路途赔偿费),投资费用宏大。

三是我市城市供排水行业的变革依然滞后。起首,在思维看法和观念上望而却步,看法单方面,等候张望,缺乏变革的自动性和发明性。其次,现有供排水体系体例掉队,产权单一;供排水企业缺乏竞争,缺乏危机感,效劳程度不高,设备运转效益低下,亏本严峻。第三,行业变革缺乏有用的政策指导和办法,凸起显示在社会保证、人员安顿、资产置换等方面未构成较为齐备可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变革的外部情况尚未优化。

四是水污染情况仍然存在。因为长时间以来受城市污水处置设备缺乏的影响以及全社会对污水管理看法的缺乏,我市依然有污水未经处置直接排放,招致城乡河网水质严峻污染,不只毁坏了情况和原有生态链,并且对城市水源也形成了风险。

三、关于供排水事业的几点建议

我市城市供排水行业要顺应新情势的要求,必需进一步加大建立和变革力度,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转治理市场化,构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立运营格式。

一要进一步完美城市供排水规划系统。当时要依照我市建立事业“十一五”开展规划提出的“结构合理、设备进步前辈、功用完全、适度超前”的要乞降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目的,进一步科学猜测,深化完美供排水规划系统。深化完美规划的出力点要放在供排水设备区域化上。要在更长的工夫跨度和更大的空间局限,优化装备水资本,统筹思索供水和排水根底设备的结构,使城市供排水向乡镇一级延长,到达供排水设备共建共享和情况共保的目标。

二要加速推进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历程。一是开放市场。要开放本钱市场,接纳独资、合伙、协作、股份制、BOT(建立—运营—让渡)等多种方式,鼓舞外资和国内各类社会本钱投资建立城市供排水设备建立和运营,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路子多样化;运用TOT(让渡—运营—让渡)等伎俩,将现有供排水设备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全体或局部让渡,进步存量资产的运转效率。还要开放运营市场。加速制订城市供排水特许运营准则,鼓舞有天资的企业经过公开竞标获取供排水设备的特许运营权。二是加速转制。现有城市供排水企事业单元要依照树立现代企业准则的要求进行公司制变革,面向市场,实在转换运营机制,加速企业准则立异。三是进一步完美各项配套办法。要依据经济开展、财务收入增进状况,逐渐添加对城市供排水设备等市政公用事业开展的投入。关于城市地盘收益、市政公用事业国有资产出让收益和运营权出让、让渡收益等,更多用于城市供排水设备等市政公用事业开展,并树立合理的当局赔偿机制。要树立合理的价钱机制。依照“企业本钱+税费+合理利润”的准则,确立合理的供水和污水处置的收费价钱,并合时调整。进一步完美城市污水收费准则,进步污水处置费收缴率。

篇7

    (一)通过支持土地收储整理开发,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

    为保障城镇化建设用地需要,全省农发行以城郊农村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废弃工矿复垦地、增减挂指标等土地收储整理开发为重点,发放土地整治贷款122.3亿元,支持33个农村土地收储项目,累计复垦土地面积0.6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0.4万亩,可置换出建设用地1.7万亩,收储土地7.3万亩,整治村庄110个,有效推进了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通过支持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加速发展城乡一体化

    解决农民变市民和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全省农发行发放农民集中住房建设贷款43.1亿元,支持农民集中住房项目14个,累计新增农民住房面积291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面积1528万平方米,新建农民集中住房区18个,改善住房涉及农户1.7万户,全省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加速发展了城乡一体化。

    (三)通过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是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因此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推动农村路网、农村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和农村能源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江西农发行本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社会责任,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20多亿元,支持各类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30多个,累计新建农村道路957公里,改建农村道路1043公里,新增林地10.9万亩,湿地保护2460多亩,治理水土流失120亩,新建或改扩建供排水设施38个,新建或改扩建污水处理站89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9万立方米/日,新建便民商业设施281个,新建或改扩建文化设施71个,新建或改扩建学校17个,新建医院1个,支持小水电总装机容量10.7万千瓦。有效的信贷投入,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基础。

    二、支持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主要制约因素

    (一)信用风险客观存在

    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地方政府财税或土地转让收益大幅下滑或支出大增,在客观上导致财政收入不确定,影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偿还的稳定性,潜在的信贷风险隐患制约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二)风险缓释措施单一

    目前农发行只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来发放城镇化建设贷款,究竟谁是城镇化项目最好的贷款主体,谁来贷效果最好,还没有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选择。就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来说,风险防范措施仍然成为贷款投放的“瓶颈”,主要是普遍存在综合现金流不足和企业经营收入少的问题,第一第二还款来源过多地依赖土地资源,此外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力量有限、农业保险未充分发挥作用也使风险保障措施欠缺。

    (三)规模不足矛盾突出

    目前农发行贷款资金规模受人民银行贷款指标约束,每年人民银行给农发行确定的全年贷款新增指标中还包含较大部分粮棉油收购资金需求,实际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增贷款指标有限,而城镇化发展中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受资金规模制约,农发行难以较大范围内一步到位的支持。如农发行江西省分行2012年底已批未放和已调查评估的中长期项目贷款就达137亿元,需要总行逐步下达信贷规模解决。

    (四)部门协作有待加强

    城镇化需要政府主导,同时财政、税务、土地、社会保障、城投等多部门要加强协调,但由于部门之间的利益驱动和管理职能所限,在支持协作的深度上往往配合不是很到位,对部门利益的考虑多于对整体利益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支持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对策思考

    在新形势下,农发行要抓住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农发行,更要立足于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人口多、城镇化率较低的省情,在政府的主导下,坚定城乡一体化发展信心,加大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做到符合政策要求、规避好贷款风险。

    (一)择优选择项目

篇8

但是从总体来看,新疆水务市场还是以传统的、由各级政府垄断经营的模式为主。

1、乌鲁木齐市城市供水项目

由于体制、历史与地理等诸多原因,乌鲁木齐水务市场的主要参与单位有天山源水公司、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水务集团等,其分工与运营存在着重复与混乱。其结果是:水厂建设与管网的铺设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国有资产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城市供水缺乏统一管理,不同工艺生产的自来水质量也有不同;分工与运营存在着重复,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使用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将会对乌鲁木齐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破坏。

2、和田市供排水项目

和田市供排水项目供水水源为地下水。随着和田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由1986年的0.3万立方米/日,发展到现在的6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由原来的5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40公里。供水人口由原来不足2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人,资产总额由原来的164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1亿元。

2.2通过对该市供排水公司近些年的财务、管理及经营费用分析,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近三年公司的供水量、售水量、主营业收入及主营业成本在逐年增加,但净利润都为负值,说明公司在亏损运营,随着供(售)水量的增加,亏损额也相应增加。2010年亏损达82.55万元,为近三年最高值。(2)近三年公司的资产、净资产在逐年增加,负债也在逐渐增大;近三年公司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经营费用在逐年增加。

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的主营业收入、资产在逐年增加,但和田市部分靠财政拨款单位的水费和安装费拖欠十分严重,如市建设局、市政府、市环卫处、市园林局等,截止2010年底,累计拖欠水费和安装费515万元;此外该公司的外债较为严重,近三年外债累计为1493万元。其中2009年银行贷款300万元,欠安装公司管道安装费646万元,借安装公司307万元,欠西城区供排水工程款540万元。

3、哈密城市供水

哈密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一个资源性缺水的地区,而水源最为紧张的哈密市,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在投入运行后,由于实际供水量增幅空间较小,运营成本较高,导致财务费用和银行还贷压力过大。在此背景下,新疆昌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对市自来水公司进行了重组改制。

改制后的2008年与2009年,该公司扭亏为盈。

2008年,该公司又超前投资6300万元建设了哈密南部重化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之后,又相继对一、二水厂的耗能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投资建设石油基地供水管道工程及北郊路供水工程。按计划,还将收购该市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建设的四水厂,此举将进一步减轻哈密市的财政负担。

4.库尔勒城市供水

库尔勒市是巴州首府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二师师部驻地,南疆交通枢纽,也是自治区三个重点发展城市之一,也是新疆仅次于乌鲁木齐的第二大城市。

在新疆昌源水务进入之前,该市自来水公司因2002年8月建成投产的库尔勒城市供水工程背负了近3亿元债务,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6月,新疆昌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了汇通集团60%的股权,并承接了库尔勒城市供水工程遗留的近3亿元债务,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营,还对新公司进行了增资。

近年来,伴随着库尔勒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司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主要供水管网的铺设延、伸城区管网,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还通过加强管理,协调当地政府的支持,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断改善,财务状况逐年好转,2011年有望扭亏为盈。

5、供排水一体化模式

范例:阿克苏

阿克苏市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为阿克苏地区的行署驻地。全市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8.5平方公里。阿克苏市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和“国家级优质商品棉基地”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08年又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据《阿克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要数据公报》显示,阿克苏地区总人口237.09万人,城市人口22.8万人。

阿克苏市供排水公司具有供排水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供水业务包括了从水源取水、自来水净化到输水管网输送的完整链条;排水业务包括从城市污水管网所收集生活污水、工商业污水及其他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将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污水排出的全过程。

三、水务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新疆的供水行业基本实行由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由政府建,企业领导由政府任命,资金由政府拨付,价格由政府制定,盈亏由政府负责,企业不存在经营风险,即实行政企高度统一的管制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制体制在集中资金投资建设供水设施方面,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一些水务运营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从全疆范围来看,分散、割裂,不被重视,不尽专业。实际上,以水务运营的专业特点和水务市场的行业特点,城市水务运营应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全疆范围内的有实力、有规模的水务运营专业企业。

四、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偏低

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固有观念,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难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主要原因之一是水价偏低。尤其是在新疆,由于经济欠发达状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的制定成为一种福利性的保民生政策,长期处于低位。

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制定合理的水价,使水资源既体现国家所有权又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大力推行既体现社会效益又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政策,这不仅可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又可以保持城市水供应安全和水质长期稳定,还加大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实施原水供应、制水工艺、输配管网等多环节、多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改造,提高处理工艺水平及管网设施标准。适当调整水价和污水处理费标准,有利于促进供排水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障城市供水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性因素。破坏水资源的发展则是“失血的发展”,不仅会产生生态问题,有损公众健康权、生命权,更会让地方经济失去基础,陷入发展的贫血。因此,新疆城市供水价格政策应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转变。未来可根据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物价指数做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五、供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供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根据我国现行体制,供水行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由地方政府管理和监督,属于典型的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条件下,长期以来供水行业积聚的固定资产,广泛分布在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内,其流动性丧失,兼并重组的可能性小,形成我区供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画地为牢,割地自守,缺乏竞争的现状。

六、污水处理率不高、收费偏低

篇9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篇10

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弘扬大包干精神,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农村新一轮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四个集中”,加快“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逐步实现全市城乡共同繁荣一体化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全市计划建设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1000个,建设规模162655户,2671万平方米,总投资212.8亿元。其中:新建305个,建设规模43314户,644万平方米;在建382个,建设规模82987户,1518万平方米;已建成仍需配套的313个,36354户,509万平方米。

三、工作重点

1、突出规划引领。编制集中居住区规划是搞好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强配套原则,依据《滁州市村庄规划技术导则(试行)》,科学确定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功能设置和基础设施配套,在此基础上编制好建设规划。市交通、建设、商务、金融、电力、电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要依据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抓紧编制农村交通、电力、通讯、供排水、商业网点、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文化体育设施布点规划,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各县(市、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规划编制要加强指导管理,严格审核把关,以规划引导集中居住区建设健康发展。

2、坚持高标准建设。一是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方式和实施主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委托代建,由农户委托镇(乡)专门机构集中代建,镇(乡)依法选定有资质的施工、监理单位承建;(2)统管自建,由镇(乡)统一规划设计,提供统一的施工图,农户按图自建,镇(乡)负责施工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造价、安全施工、竣工验收等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要按照城市居住小区的标准,配套完善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电视、通讯、农贸市场、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及居民广场等健身休闲设施。三是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公交等要向农村集中居住区延伸,逐步将公交招手站、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图书室等服务设施配置到位。

3、加强集中居住区管理。集中居住区应参照城市社区的管理办法,创新集中居住区社区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对社区物业、环境卫生、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管理,为集中居住区住户提供清洁、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要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措施、不同载体,强化对小区居民的文明教育,提高社区农民文明素质。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实施“千村计划”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千村计划”建设工作。要层层建立组织指挥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全力推进“千村计划”落到实处。同时要抓好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千村计划”实施。除了市级13个示范集中居住区建设外,各县(市、区)要重点抓好10个以上示范集中居住区建设,每个镇(乡)抓好1-2个示范集中居住区建设。

篇11

十报告指出,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各区域公平协调发展,体现国家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依然很差,省会城市昆明市与距离其中心城区不远的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反映出云南城市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较弱,省会、地州市没有充分发挥对农村应有的就业带动力。另一方面,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腹地和人口来源,难以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对周边农村地区和镇域经济起不到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聚散物资、促进商品流通上存在局限性。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我国沿海地区,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总体效率不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云南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原山地和偏远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城镇发展空间小,这自然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云南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大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处于传统农牧业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经济

云南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滞后,并且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小。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产业之间存在断层,城乡产业间的关联性微弱、分割性特点突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深加工和精加工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链,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对农村的投入比例太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乡产业衔接断层导致城乡市场分割,致使工业反哺农业缺乏有效的渠道,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以及其它产业发展,大多数地区工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很弱。

(三)地方政策与体制建设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

云南大多数州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统筹规划和政策的延续性不够,相关规划对农村居民城镇化的后续发展关注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没有建立详细的县(市)、乡(镇)、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乡镇基本供排水设施和垃圾堆放设备严重缺乏,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通柏油路,部分村民小组不通电、不通广播电视、不通简易公路。村卫生监督体系、预防体系、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城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差距大。

三、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进行调整优化。将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纳入优先计划,把农业基础设施能够服务的对象、领域和范围尽可能地扩大,使之惠及到更多的地区和群众。第二,政府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交通网、城镇给排水网、城市集中供热网、能源供给、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第三,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借鉴成功的经验,减少在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二)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一,要集中发展各类专业化养殖,打造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产品经济发展。第二,稳固基础产业的地位,实行区域化布局,引导农业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第三,重点发展以商贸、旅游业为主的新型服务行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事实上,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是双赢的,一方面能增加区域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则是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总的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城乡区位和功能定位这几个方面出发,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的中小城镇群,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重点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因为开发和利用的不合理,在我国少数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也滞后是普遍现象,这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发展模式是必由之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建立起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要因地制宜,建立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要重视环境保护,抓好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还很低,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将会面临挑战与困难。但是,只要根据云南的实际选择发展路径统筹规划,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将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 著.金经元 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01).

[3] 景普秋 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06).

[4] 薛晴.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城市问题,2011(03).

篇12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精神指导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缓解城乡供水紧张状况,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水法》有关规定,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全市开始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现已完成了全市五县(区)组建水务局的改革任务,以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水务统一管理职能,在统一调配地表与地下、城市与农村、区内与区外水资源,统一编制涉水规划,提高城乡防洪安全与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已初步实现了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我市水务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二)在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方面。进行水务改革后,全市五县(区)水务局根据职能的调整,逐步接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城乡供水公司或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了乡镇供水公司或乡镇供水股份公司。供水公司组建后,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加供水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水质,降低供水成本,摸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全市日供水能力已由1978年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近18万立方米。(隆阳7.4万m3、施甸1.5万m3、腾冲4.5万m3、龙陵1.6万m3、昌宁3万m3)。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资产,激活运转机制,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城和集镇的供水能力,从规模上做大做强,实行“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制,使供水企业良性发展。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隆阳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云南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隆阳区第三自来水厂。龙陵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昌宁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昌宁县珠街、耈街、更戛、湾甸、大田坝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昌宁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腾冲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腾冲县漂泊河位于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腾冲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腾冲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腾冲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腾冲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腾冲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龙陵县龙山东河、昌宁县右甸河、隆阳区城南、城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腾冲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腾冲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腾冲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篇13

一、指导思想

先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城镇和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试点引路,统筹发展,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其中:20**年底以前完成所有建制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已提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乡镇,要逐步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20**年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中转站、公厕、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其中1个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1个乡镇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0**年底以前,有2个以上的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5个以上的乡镇完成前期调研、选址、论证、设计工作。

2.城市区的供水网络要向建成区延伸,到20**年使整个城市规划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城市规划区外的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20**年底前建成使用,有条件的乡镇可考虑建设自来水厂,并高起点规划供水网络,向中心村延伸。**镇、**镇、**镇等要着手实施热力、煤气等与城市区的并网工程,力争20**年底前并网使用。

3.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设置标准,20**年底以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标准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

4.按照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和亮灯率98%的标准,科学实施小城镇道路亮化工程。20**年底以前,有8个以上的乡镇镇区实现道路亮化达标,20**年底以前所有乡镇实现道路亮化达标。

5.按照**市园林乡镇标准,大力开展小广场、小游园、道路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农家院房前屋后绿化建设活动。20**年底以前,5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20**年底以前,10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

6.20**年底以前,全市小城镇主次干道要全部完成硬化,建成区范围内背街小巷的硬化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条三级以上标准的出口路。在20**年底以前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联网路建设。

7.20**年底以前,各乡镇要建有2000m2以上的集贸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便民超市各一处。

8.20**年底以前,在4个建制镇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

(三)坚持抓好小城镇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清两建四改四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城镇公益事业和管理手段市场化,解决小城镇管理中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脏、乱、差”等问题。按照**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十个方面的34项标准要求,常抓不懈,坚持搞好小城镇环境卫生、垃圾清运、污水排放、车辆停放、标牌设置、经营秩序、市政养护、管理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使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建设、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务求取得实效。

(四)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平台作用

1.加快小城镇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探索对农民按规定建房给予类似城镇购房贷款的信贷措施;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

2.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一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新安置办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实物或货币化安置等途径,使农民低成本进入城镇居住生活。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要积极进行住宅集中统一开发,逐步取消宅基地。二是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中、产业积聚”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好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的规划管理和园区的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三是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小城镇延伸,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镇区建设,加强镇容镇貌,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积极做好农村集镇和建制镇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要求在建设项目办理用地手续前必须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通过“一书一证”和“一书两证”的办理,切实有效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4.加大招商引资,激活镇域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道路;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小城镇。采取优惠措施,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经营管理领域,特别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转运以及宾馆、饭店、集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放建设、经营市场,工商税收每年增长25%以上,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到20**年,第

二、第三产业所占小城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8.7%和35%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为保证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确定**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为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镇。各试点镇要按照近期目标要求,在村镇规划、垃圾处理、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亮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按照20**年和20**年两个时间界限,率先实现任务达标。要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主动通报情况、争取政策、反映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开创试点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推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规划编制和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1.**镇、**镇、**镇、**镇等四个试点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年前编制出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区域和街道的详细规划。

2.要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部门支持”等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20**年底前完成**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20**年4月1日起,全市13个建制镇镇区停办农户宅基用地审批手续。

3.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村庄建设“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筑许可证)制度,强化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抓好**镇、**镇、**镇、**镇等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镇的规划执法试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按镇总体规划设置标准,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的建设任务。

2.20**年底前,**镇完成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镇完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的建设项目。**镇、**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选址、方案论证、设计工作;20**年前,**镇要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镇、**镇、**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

3.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争取20**年底前建成使用。

4.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和**镇、**镇、**镇要完成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工作。

5.按照“近期目标任务”中有关道路、排水、公厕、路灯、绿化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把好村镇建设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村镇延伸覆盖,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