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船舶电子工程技术

船舶电子工程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船舶电子工程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船舶电子工程技术

篇1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任务,提出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的战略。在造船业中,船舶电气技术是最核心的专业技术,与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是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此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的有利保障。

1社会需求调查及现状分析

1.1威海船舶工业企业急需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威海市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最重要的修造船基地。船舶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船舶电气设计建造技术人才,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山东省仅有两家职业院校培养该专业学生,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威海市的修造船企业的调研,主要修造船企业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每年达120余人。

1 .2专业建设基础

为适应威海市及周边地区船舶修造业的需要,我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已开设的相近专业有8个,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已能成熟开出。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特别是经过我院的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同时,也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顺利开展本专业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充足,有可共享利用的校内实训基地1个,拥有电子与电气技术基础实训室8个,可以完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实训课题。

2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我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招生范围面向全国,2008年我院船舶电气专业面向全国招生S4人;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我院纳人国家单招试点院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全国多个省份招生100人,其中包括山东省内单招43人,生源充足,单招学生执行力略差,但在创造力和社会能力方面都具优势。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性循环。

3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我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是“1个创新、3个加强,1个确保”,即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人点,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

3 .1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旋律下,以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情境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规范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岗位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人教学之中;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施教。

3.2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基本理论的系统性;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合于一体化施教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使学生就业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达到能力提高和培训到位的目的。

3.3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根据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课程开发技术,拓展专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制定“择优聘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学团队结构的优化。争取在2011年师资水平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2013年达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

3.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利用示范性院校建设已经完成的电子技术等专项技能实训室,但是船舶电气专用实验室及设备还没有,根据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检修、报验与管理等能力为主线,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需新建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一船舶电工工艺训练室一个;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电站专项技能实训室3个和集控室、辅机实训室等综合技能实训平台(在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中);新规划一个船舶电气创新工作室,以满足师资培养及科研的需要;使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完善,形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船电专业实训室建成后可以同时承担船舶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

3.5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篇2

关键词: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专业教学;探索

Key words: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professional teaching;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87-02

0 引言

本文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马尼拉修正案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修订内容,结合航海教育的特点,对航海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建议。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产生的背景及理解

《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1978年7月IMO通过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公约。我国政府于1980年6月8日向国际海事局提交了批准的STCW的公约文件后成为了公约的缔约国,并且在1984年4月生效。公约根据航海技术以及航运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修改,1995年的修正案对STCW公约的附则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同时新制定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规则》(STCW规则),作为对STCW公约附则的补充。2007年STW分委会第38次会议确定了对STCW公约和规则全面回顾的8项原

则,即:

①保留1995年修正案的结构与目标;

②不降低现有标准;

③不修改公约条款;

④解决不一致的问题、清理过时的要求及体现技术发展的需求;

⑤确保有效的信息交流;

⑥由于技术的创新,在履行培训、发证与值班要求方面提供一些灵活性;

⑦考虑短航线船舶与近海石油工业的特点与环境;

⑧考虑海上保安。

其中前三项原则是马尼拉修正案的基础。由于海盗的猖獗严重影响了海运的安全性,因此,修正案根据第八项原则增加了保安职责的新要求。为了满足近海石油工业的发展,根据第七项原则提出了培训的要求。根据第五项原则明确了独立评价报告以及电子查询的要求。根据第六项原则提出了远程以及电子教育。第4项原则在全面回顾中应用最多,主要体现在包括IT技术在内的技术发展的需求[1]。

2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修订内容

通过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与现行STCW78/95公约比较,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素质方面修订了一部分内容,具体见表1。

从表1我们看出,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相比,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①专业必须课程中缺少《机舱资源管理》,虽然很多院校将其加入专业选修课,但是存在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

②很多环保知识仅在基本安全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的课程中涉及一点,知识量以及要求的程度远远达不到马尼拉公约修正案的要求,因此,缺乏传授海洋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

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保安培训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保安意识的培训和训练,因此没有达到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

3 适应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建议

3.1 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为了能够培养出胜任无限航区远洋船舶操作级船员岗位的船员,人才培养方案应当面向国际、国内航运的人才市场,分析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应当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能够正确操作主机、辅机以及相关的控制系统;在对主要机械、电气以及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时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保持轮机值班安全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操作船舶电气、电子以及控制系统;履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保安和防污染控制的能力;正确使用船上通信设备并按船舶工作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良好的组织领导和资源分配与协调能力;正确操作船舶管系设备及防污设备的能力等[2]。根据这些能力要求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体系结构,重新构建满足岗位需求的过程性知识体系结构,制定出马祖新的胜任考试大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新的适任考试大纲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3.2 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应当不断的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调整,整体优化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修正案对船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适应现代化技术在航海领域的不断应用。为了突出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并且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遵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适任标准的前提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需要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方式,积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3.3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

为了促进学员能够形成良好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应当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不断的强化船员的各种技能,并且通过实践教学不断的加强他们的环保知识以及团队工作技能。在满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海员思想道德修养》、《海洋防污染》等方面的课程[3]。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责任意识,以及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能力,达到马尼拉修正案新增职业素养的要求。

4 结语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在给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推动其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对提高我国船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更多的符合修正案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船员,必须在遵守修正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3

[作者简介]刘娟(1962- ),女,辽宁大连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船舶电气技术。(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深化高职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JX11ZY0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24-02

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确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以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工学交替、产学交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具有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船舶企业真实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考虑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人才需要,由校企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任务目标和实施条件要求,将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安排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学习。实现六交叉: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兼职”交叉;学习内容“不同项目”交叉;学习方式“现场操作和模拟操作”交叉;学习地点“校内一体化教室和企业教学工作站”交叉;考核内容“项目考核与操作考核”交叉;“学生身份与工人身份”交叉。学生零距离接触船舶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目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成立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产学结合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构建教学工作站和企业项目工作室,形成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共育的具体规章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竞争力全面提高,达到“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双向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互惠双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及服务等措施,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下得以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平台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分析,将课程进行整合,并按模块、分阶段展开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理论中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摘出,与校内实训进行绑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学习和专业学习两大领域,分别对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五个模块进行强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素和核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融入国家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整合。

第一,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支撑课程,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建设重点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实施为主线,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提炼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站、船舶信号、船舶电力拖动。第三,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船舶电气生产设计、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帮助下培养电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运用实践操作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证书,完成顶岗实习。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项目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虚实结合、功能互补,做到工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专业带头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从行业或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建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船舶电站与控制、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信号系统四个实训室,改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变频、PLC控制等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际船舶生产工序共同设计弹性教学环节,完成基于船舶电气生产建造过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承接企业生产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电气工程系为重心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第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督导评教的四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依据各门课程及环节的性质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分为阶段项目考核与学期集中考核两项,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实践操作过程考核、成果性考核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第三,人才质量总体评价。将学生多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顶岗实习留用率、企业满意度纳入教学质量终极评价指标,通过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对学校人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为了适应辽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船舶工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本专业在船舶行业的骨干作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创新,加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学强.关于高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

[2]韩方珍.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篇4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职的专业中属于制造大类,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就业率也一直不低。对于普通考生来说,要求不高,属于相对大众化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专业:本专业培养有工商企业管理、经济贸易和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物流管理基本技术技能的,能在工商企业从事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营工作的大专层次的人才。学生经过基本训练,从而具有在相关企业承担物流管理、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5、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可从事船舶修理、船检与制造等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在船上作业。就业方向:航运企事业单位从事远洋和近海船舶的轮机管理工作,也可在航运机务部门、港务监督、船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6、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着重培养能从事铁路线路勘测设计和施工组织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据业内人士称,这个专业在铁路里是最吃香的主干专业,学好了很有前景,但工作非常辛苦。

7、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属于生化与药品类中食品药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比较多,可以做医药企业做医药代表,工作会比较辛苦,但是收入也会相应教高。到医院的药房或者药剂科工作,工作较稳定,福利待遇也非常不错,唯一一点就是会比较枯燥无聊。

8、市场营销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了解贸易相关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实务,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熟悉市场营销管理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市场营销的调研与策划、市场开拓、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咨询等工作。

篇5

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确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以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工学交替、产学交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具有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船舶企业真实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考虑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人才需要,由校企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任务目标和实施条件要求,将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安排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学习。实现六交叉: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兼职”交叉;学习内容“不同项目”交叉;学习方式“现场操作和模拟操作”交叉;学习地点“校内一体化教室和企业教学工作站”交叉;考核内容“项目考核与操作考核”交叉;“学生身份与工人身份”交叉。学生零距离接触船舶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目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成立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产学结合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构建教学工作站和企业项目工作室,形成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共育的具体规章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竞争力全面提高,达到“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双向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互惠双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及服务等措施,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下得以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平台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分析,将课程进行整合,并按模块、分阶段展开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理论中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摘出,与校内实训进行绑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学习和专业学习两大领域,分别对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五个模块进行强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素和核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融入国家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整合。

第一,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支撑课程,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建设重点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实施为主线,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提炼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站、船舶信号、船舶电力拖动。第三,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船舶电气生产设计、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帮助下培养电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运用实践操作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证书,完成顶岗实习。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项目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虚实结合、功能互补,做到工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专业带头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从行业或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建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船舶电站与控制、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信号系统四个实训室,改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变频、PLC控制等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际船舶生产工序共同设计弹性教学环节,完成基于船舶电气生产建造过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承接企业生产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体系

篇6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分段安排

1.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STCW公约对轮机部船员的要求,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思路,通过对轮机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本专业“3+2”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轮机职业资格的国际标准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管轮职务必须满足的四个职能块,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上述思路,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设计出各个模块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2)。由于各个模块都是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各模块之间、各课程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2.课程体系分段安排中高职“3+2”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重要一环。在综合考虑船舶三管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考虑了船舶值班机工和船舶三管轮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按照课程体系的“一条线”的思路进行两阶段课程的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分别作为这条线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中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不再是围绕适任证书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使中职教育回归原有的形式,保证其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利于船舶的安全营运。针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采取的措施如下:(1)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职能块。围绕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工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服务于对应的职能块。(2)课程内容围绕岗位综合化。中高职教育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重在实践技能方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化处理,弱化了学科的界限,将课程进行分解、优化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点放在应用性以及岗位的实用性。(3)阶段教学分工避免重复。按照“一条线”的思路,课程的安排、整体设计以及前后分段以避免重复作为主要原则。两个阶段都需要的课程均前移至中职阶段完成,如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中的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游泳等课程。部分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同时开设,如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机械制图等,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是有递进的,是作为一种加强,而不是简单重复。中职阶段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则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安排时,前三年中职阶段的课程尽可能作为后面高职阶段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将中职阶段除了值班机工考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后移至高职阶段,如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课程,同时保证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高职阶段则进一步加强三管轮岗位所需的轮机值班、轮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船舶管理、机舱资源管理(ERM)、船舶电气设备、轮机自动化、船舶机舱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满足现代化船舶轮机岗位工作的需要。(4)课程体系两个阶段的具体安排。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轮机工程技术专业“3+2”模式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职阶段3年:中职教育的相关文化课程、船员专项技能培训、游泳课、机工业务、轮机基础与金工工艺理论、金属材料学、轮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认知实习、金工工艺训练以及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等。高职阶段2年:表2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职业能力中关于英语应用能力、实操、实作技能、人员设备等管理技能、适应船员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劳动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相关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二),同时增加三管轮适任考试强化课程。

篇7

学校现有10个教学单位,32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5个,即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学校专任教师3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69人。学校1990年起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严格的半军事管理,在1998年建立了质量体系,1999年首次经过国家海事局的认证(质量体系证书编号:KAK6004)。

广州航海学院船舶工程系内设船舶工程教研室、机电工程教研室、实训中心、研究中心及培训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全系共开设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船舶工程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5个专科专业;研究中心内设船舶工程、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及数控技术等4个研究所。本系现有学生1150多人,36教学班,内设学生大队负责学生管理工作。

师资设备:船舶工程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5人,占13.1%;副高职务11人,占29%;博士6人,占15.8%,硕士21人占55%;80%为双师型教师。

该系教学、实验设施完备,建有一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有船舶、机械及电工等实训室23间,包括与中央共建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港口机械实训室、船舶电力推进实训室及船舶空调制冷等实训室,以及与全球自动化领域领先企业(Rockwell)公司共建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实训室,实训设备价值近2000万元。

船舶工程系科研实力强,开展了一大批各类科研及技术项目,曾获得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交通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交通部运输厅、广州市黄埔区项目,获得了一大批科研及技术开发成果。

学院管理:本着教会学生做人、做学问,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目的,全系教职员工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船舶工程系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56—03

一、前言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职教育正在开展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模块的课程改革,通过分析各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构建出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制定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达到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统一。

全国有三十多所海事或航运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是航海类职业院校的一个主干专业,掌握轮机专业各课程是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下简称《STCW国际公约》)的要求。如何构建合理的基于能力模块的轮机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二、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建立符合行业要求、满足国际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航海类高职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忠于祖国,热爱远洋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从事远洋运输轮机管理、修理与维护、电气电子与控制的水上专门人才。

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高职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应确立“职业能力”,构筑“能力模块”的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和能力应达到三管轮的适任要求,并取得三管轮各种海上工作的专项培训合格证书。按照《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三管轮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专业知识和能力(指职业岗位上专项知识和能力):轮机工程技术能力,电气电子与控制能力,船舶与船上人员管理能力和维护与修理能力等。

专项能力(指与职业相关以及公约和规则要求的专项能力):“基本安全培训”、“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精通急救培训”、“高级消防培训”、“值班机工培训”等。

根据以上三管轮的职业能力要求,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包括英语能力、轮机工程技术能力、维护与修理能力、电气电子与控制能力、船舶与船上人员管理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模块。

2 工学结合的“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推行和完善“三证书”即“学历证书+船员适任证书+三管轮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的要求,构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学历证书”、“轮机机工适任证书”、“三管轮适任证书”等相关专项职业技能证书并举的课程体系。把“订单式”培养、“多证书”培训与鉴定有机地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从认识岗位(见习机工)到适任岗位(值班机工),从适任岗位到职业能力提升(三管轮)的进阶式培养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值班机工适任证书》、《甲类一等三管轮考试合格证书》和《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船员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等公约和规则要求的五项专业培训合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受行业主管机关即国家海事局的全程监控,国家海事局每两年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中间审核,每四年进行一次再有效审核,同时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所有从事海员职业的资格证书均由国家海事局统一进行培训管理和组织考试、发证,证书为国际上通用。

三、构建知识结构合理、行业特色鲜明、监控体系符合国际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应借鉴国内外航海类院校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以模块课程为突破口,以理论教学和实训相结合为途径,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模式,接受国家海事局全程监控,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国际海员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搭建灵活、开放和弹性的教学模式。

1 构建既强调理论教学又满足实践需求的知识结构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突出基本性和综合性,组织教学时,应适当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未来岗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为核心筛选知识,设置综合课程。突出“实用”、“实训”等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轮机管理工艺、设备和技术等,成长为航海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轮机员。

2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模块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航海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能为海运经济服务,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需要的国际性人才,教育目标与国际上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按照《STCW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规定,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划分能力模块,建立课程体系。建立与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以行业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岗位适任能力的六门课程为核心,科学设置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构建适应船舶大型化、智能化发展且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对船舶三管轮岗位的适任要求设计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基础理论适度、岗位适任能力高和安全、环保意识强为目标,构建与先进航海类职业教育接轨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操作级航海类合格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构筑坚实平台,为达到培养目标提供可靠而坚实的保障。

3 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加强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格局,专业核心课程中《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辅机》、《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轮机维护与修理》等课程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现场情境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讲座式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幻灯、录像、船舶综合模拟器等教学手段,轮机工程技术专业80%以上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核心课程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等环节。

4 改革考核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远洋运输三管轮,而学生只有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统一组织的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才可获得任职资格,该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两部分考试全部通过方可获取证书。为了督促学生考证,加大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与三管轮对应的实训课程以海事局专家组对学生的评估成绩作为考核成绩,可逐步取消考证课程的期末考试,以海事局组织的适任证书全国统考考试成绩作为结业考试成绩。

篇9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涵盖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等相关知识,满足国际海事组织 STCW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和“无线电通讯”三项高级海员职能要求,能够胜任现代船舶各项自动装置的维护和修理任务的船舶高级电子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而体现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加强船电专业学生电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普遍认为电类教学的加强只在理论教学上进行改革就可以,忽视实践教学上的改革。实际上通过实训操作和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生产实践的基本知识,加深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效果,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效益,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践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践实训体系设计较为合理,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梳理解决。

2.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虽然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次的设计调整,但是并没有对教材项目实施梳理,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主次不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s了实训效率。

2.2 教学方法选取不合理

实训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常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各项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在多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对实训内容进行了解,理解难度加大。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对实训知识的理解,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效益。

2.3 教学设施构建不合理

当前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训体系教学设备涉及面较窄,功能块不全,缺乏系统的教学设备。实训过程中试验台、仪表等设备在基本功能上,各项设备体系内容无法达到学生教学需求,学生在设备中无法及时了解对应控制操作,各项控制的有效性无法全面提升,教学效益受到严重限制。除此之外,部分设备没有人员进行定期维修,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故障,造成教学效益受到影响。

3 实训体系优化措施

加强船电专业学生电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船舶电子电气知识涵盖广、操作水平要高,并且要求能够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无论是在船上还是在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设计、生产、检验、维修等环节,从发电配电到用电所有的电气设备一应俱全,不仅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还要能够及时处理故障和与外界进行沟通。因此,船舶电气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3.1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需要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课前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好,这是教师上好一次课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理念之上的。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师德的约束,还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付诸实际。根据实践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停靠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实现高职生有意义的学习。一些学校运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对于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达到理实一体的高度才能教会学生理实一体的实践。

3.2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实训知识面,加强学生电气设备和通信导航设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利用实船模型结合虚拟仿真、结合实船经验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船舶电子电气所必须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在进行模块化实验实训的时候,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船、轮机自动化机舱、航海模拟器、实训工作台等等对于船电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除验证性的实验外,增加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和维护的具有实践性的操作。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熟悉船舶电气设备,能把船舶电气设备用起来、管起来,并且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

在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开展时,不仅可以在电工实训平台开展,也可以在轮机虚拟仿真实训室加强教育,弥补学生对大型船舶电气电子拆装的局限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在船舶电站实训室能够完成的实验,在轮机自动化机舱和航海、轮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也可以加强认识,和虚拟操作,以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实验设备损坏现象的发生。

在船舶通讯与导航课程设置上,目前实践操作匮乏,学生不能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可以开放航海模拟实训中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由学生进行驾驶和通讯导航操作。

在实验室上弹性化管理。部分实验室开放化,增加课后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在有实验管理人员或指导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3.3 合理构建实训教学平台,及时更新实训教学设备、并定期维护

对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设备进行统计和处理。如果现有的设备中有能够弥补这部分教学要求的可以直接使用,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就需要及时的更换设备,以满足教学要求。在实验设备的放置上,要按照实验课程设置摆放,杜绝出现东一件西一件的情况,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篇10

长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是集雷达、通信、信息网络、视频监控及应用软件于一体,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进行综合集成的现代化船舶交通监管系统。由于该系统的建设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涉及领域广,建设地点分散,实施难度大,工程质量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保证VTS工程建设质量,发挥质监机构的作用,认真做好VTS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尤为重要。根据原交通部颁发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2000年交通部3号令),我们在长江VTS工程的质量监督过程中,必须要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对参建单位的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

VTS工程既包括雷达主体设备的安装施工,也包括雷达站的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由于土建工程量不大,且建设地点分散,建筑结构也各不相同,工程的承建方往往难于选择实力很强的建筑企业。还有电源等其他配套设施的安装施工,涉及多个供货商。在工程建设初期,对所有参建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监督,是把好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在建设单位报建的过程中,要验证资质的真实性,还要审核参建单位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对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杜绝低资质、假资质和无资质企业承接工程,督促承建方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认真进行强制性标准的监督

在宜昌以下的航段,多为平原地带,雷达站的站址选择都要经过设计部门的反复勘测确定。为了提高VTS的作用距离,雷达站的主体建筑设计高度一般都在30米以上,既有钢结构,也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在VTS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中,抓好土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非常关键。在每一处雷达站的建筑施工期间,关注每一个分部、分项的主控项目、一般项目的质量控制,特别是对涉及地基基础、砌体、混凝土、钢机构、屋面、地面、装饰装修,建筑电气等13项主体工程所涉及的156条强制性标准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多次的现场督查,使这些有关结构安全的条文逐条得到落实。针对沿江一带的雷暴活动频繁,强调切实抓好雷达站室内、外的防雷接地,严格执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规范的强制性条文,确保了每个雷达站自使用以来,未遭受雷电危害。

三、对设备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监督检查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是利用雷达、VHF、CCTV、GPS、气象设备等作为传感器,与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实现船舶交通管理应用。按照《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工程分为雷达、甚高频(VHF)、CCTV(含大屏幕显示)、GPS、气象这5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包括有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工程。设备种类多,构成复杂。在设备安装调试中,质监人员责成承建方和监理方按照《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等技术规范对设备进行检验,要经常随机进行抽查。抽查前质监人员必须熟悉各系统构成,安装的工艺要求和测试检验应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抽查中质监人员与参建各方一起,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系统设备在现场进行检查。测试抽查后要认真分析检测数据的符合性和真实性,对出现的问题要追根求源,限期进行整改。

四、对试验检测的规范性、准确性、客观性进行监督

VTS工程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试验检测是是得的测试数据与标准进行对比,才能判断工程的实际效果是否实现建设目标,是否达到设计质量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在试验检测中,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坚持规范性。质监人员要认真审核由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经过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审查的测试大纲,审查测试项目和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测试的方法步骤是否正确,测试记录用表是否规范,使整个检测过程更加规范。

二是要保证准确性。通过审查所使用的测试仪器仪表是否经过正规检验机构进行过校准检验,是否在规定的使用期内。以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要防止用有误差和超出使用期限的仪表进行检测及检测中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倡导客观性。在系统检验测试中,承建单位要进行全面的自检测试,监理单位对其过程要进行现场监督。根据《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系统设备的现场检验应组织专家组对重点项目内容进行抽查检验,以保证检验的权威性。根据现场情况,质监人员应与测试人员,客观分析现场测试情况,提出测试检验评价意见。

五、注重施工安全的防范监督

自始至终要把安全生产作为实施监督的重要内容,强化安全生产的方针、原则、目标、要求的宣传,督促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重视对施工安全危险源的分析和风险控制,明确施工安全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各类事故的防范。特别要重视雷达设备及天线吊装、天馈线安装,实施高空作业中的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要提醒参建各方对自然灾害、消防安全、设备电源及各类电气施工安全、设备的割接和系统迁移等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通过质监人员经常到施工现场的检查督促,发现和指出问题,根据情况采取专题会议、下达整改通知以至其他必要手段,切实抓好施工安全。多年来,由于参建各方高度重视施工安全防范,保证了工程建设中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六、要重视对工程文档资料的监督

工程文档资料是记录工程建设过程,体现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质监部门要对工程文档资料的归档整理情况进行监督。一是注意归档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对划分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备案审查的过程,为建立完善明晰的工程档案,确立合理的文档架构,达到既能系统全面的反映工程质量,又方便资料归档整理。二是注重事件的闭合性,是质监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工程建设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事件,在各种会议和往来文件中所涉及的问题,处理的结果如何,是否得到解决,都要形成闭合回路,做到在文档资料中有据可查,防止有头无尾、虎头蛇尾的情况发生。三是重视文档资料的完整性。重点核查工程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评和竣工图是否满足相关文件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做好VTS工程质量监督,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既要学习掌握VTS系统的技术知识,也要熟悉相关及标准规范内容,还要向专家和技术骨干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质监工作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8123

国内刊号:31-2046/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12

采用较大斗容的抓斗挖泥船,对超挖部分,特别是超深部分的控制尤其重要,对维护性疏浚本身存着开挖泥层较薄的特点,一旦开挖深度控制不好,将对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将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施工方法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开挖泥层厚度较薄,一般是采用梅花挖泥法来施工(见图1),在实际施工中,根据水流的大小及土质松软情况,合理确定斗与斗之间的间距,并控制好开挖深度。一般情况下,水流越大,斗与斗之间的间距越大,土质越松软,斗与斗之间的间距越大。斗与斗之间未开挖的泥层,预留的高度应小于超挖深度,目的是要确保疏浚后不出现浅点。

在疏浚工程中定位技术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它直接影响到疏浚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疏浚工程质量的好坏。在沿海航道实施维护性疏浚,由于所处的区域来往船舶较为频繁,潮汐涨潮落潮时流速较大,有些区域还会出现往复潮流,这些都对施工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做好挖泥船施工定位工作,对疏浚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挖泥船施工定位方法目前有导标法、六分仪后方交会法、激光或红外线极座标定位法、微波测距定位法以及DGPS定位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定位方法,会受到施工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造成施工难度大,影响定位精度,从而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和施工质量。疏浚施工船舶采用DGPS定位施工,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不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局限,特别是在沿海区域施工,更加突显出DGPS定位技术优越性。在选择GPS接受机设备时,本着经济、实用、可行的目的,选用符合工程技术要求的接收机。施工定位选用的DGPS定位设备,定位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精度要求在1米以内。施工定位前,首先要设置定位基准站,在设置基准站时,采用多台(一般是3台)GPS进行静态测量,测出计划设立基准站的坐标点的坐标,将基准站设在该点上。基准站设立后,要对精度进行测试,在移动站到离施工区最近和最远的已知点上进行精度测试,对出现的定位误差进行消除。如GPS天线的位置与实际要定位的点的平面位置之间出现误差,可以通过固定差校正或天线偏差校正,将误差消除。基准站设立后,在各施工船舶上设立移动站。定位前,将疏浚前测量数字化数据导入到定位测量软件平台上,对导入软件中的测量资料布置好开挖计划线,将DGPS天线固定在抓斗吊架与抓斗中心位置垂直,连接好电脑、DGPS主机,打开电脑测量软件,使进入到测量状态。移船定位时,测量电子图形中的小船的中轴线代表抓斗船船体平面中轴线方向,十字中心代表吊架顶端GPS天线的平面位置即抓斗中心的平面位置。抓斗式挖泥船沿着开挖行计划线挖泥前进,则电子图形中的小船中轴线方向与开挖行的计划线的中线方向一致,且十字中心在计划线的中线如发生偏离,移锚人员应松紧锚缆将船位纠正。施工挖泥时,驾驶员可通过电子图形观察挖泥时抓斗移动的动态位置和排斗的间距。驾驶员通过观察电子图形中小船移动的方向,距离以及十字中心的坐标来辨别挖泥船的施工和移位状况。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02-0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的分析与处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特点、简单的测试系统和常见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等。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内容涉及机械、电子、物理、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知识点比较分散,理论推导复杂。同时该课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测试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才能初步具有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加以随着现代生产和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新原理和新技术在测试技术中的应用,使得课程的内容进一步的增加,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是我们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基于该课程的特点,为适应我校涉海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笔者通过将工程案例导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培养模式偏离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一直沿用的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于概念、理论以及数学推导过程的学习,教学方式多采用“满堂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多被局限于书本内,对于工程实际运用所知甚少,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就是说,学生从教学中掌握了“某种系统或方法可以用”的问题,而对于“如何用”,“应用效果如何”等问题则不是很清楚。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课程,表现更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二)实验实践环节弱

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验证具体的传感器的一些性能,加以校内实验室很难提供大型实验系统或设备,使得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很难掌握完整的测试系统的整体思路和对动态数据的实时测量方法,而这恰恰是工程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

二、工程案例导入

所谓工程案例导入,就是将真实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将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借助各种手段搬到课堂上来,通过对测试现场的介绍,总结、梳理、扩展,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一)工程案例的选择

工程案例来源于工程实践,这对于长期工作在高校的教师来说,一般不容易获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为地方企业服务科技服务过程中、与地方企业共同研究科研课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均能获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自己走出去,当好工程实践和学生教学的桥梁纽带。

在获得大量的工程案例素材后,就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选择案例。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案例导入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笔者一般在选择工程案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工程案例与学生所学基本理论的结合程度;工程案例是否可以进行拓展,更多地将所学理论包容进去;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因素。

(二)工程案例的具体导入过程

下面以船舶轴功率的动态测量为例,介绍如何将工程案例导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际教学中。

首先提出问题: 船舶轴功率测量的工程意义?如何测量?测量原理?测量系统中选用那类传感器?测量效果与精度?能否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逐步寻求解决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了船舶轴功率测量的工程背景后,根据船舶轴功率测量原理,船舶轴系轴功率测量是通过间接测量轴系的输出扭矩和转速得到轴系的功率降,即分别测量扭矩和转速,再求得功率。测量系统组成图1所示:

图1电阻应变式轴功率遥测系统

从测量系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工程案例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传感器的选择:采用四个电阻应变片组成惠斯通电桥,将轴上产生的扭矩形变转化成应变片阻值的变化。转标传感器借助轴上固定的永久磁铁将转速转换成电脉冲信号;信号的变换与传输: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变化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发射机,发射机将电信号转化成无线电的形式,通过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射出去,接受机收到该信号进行相应的转化并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到数据采集器中。会同转速的脉冲信号共同传输到便携电脑中;虚拟仪器的应用;显示记录装置等。这样就使得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串联,变得立体化,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测试现场的一些图片、视频、测量实际数据的展示总结该测量系统的特点。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扩展,例如:还可以采用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对轴转矩和转速进行测量?信号是否可以用有线形式传输?测试系统是否能满足其它工程现场的实际工况?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建立起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 结语

结合我校培养涉海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将工程案例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结合工程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将工程案例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笔者也从工程案例的选择、导入、讲解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工程现场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

当然,在工程案例的导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可能将全部教学内容融入几个工程案例中,可能会留下一些知识死角;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是否会弱化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把握等。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把握,积累经验,多和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真正地掌握好该门课程。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