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1

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44-02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最富于变化、波动和激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处在发展之中,同时又要面对紧张的学业等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新课题。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也给大学生敏感的心理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这些,都易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各种各样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

一、案例陈述

x年2月23日傍晚18:45分左右,笔者突然接到某学生家长电话,说收到女儿手机短信“遗言”,大致内容为自己没能为社会作任何贡献,等其死后,如能找到其尸体,望将其新鲜器官无偿捐献。当得知这一消息后,笔者内心感到十分震惊。该生平时学习刻苦,做事认真,在思想上也积极要求上进,并递交过入党申请书,虽然性格较为内向、好强,但平常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宿舍关系也十分融洽,在此之前未流露出任何自杀倾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尽力搜索,有关人员终于在一小区门卫值班室找到了该同学,此时她已泪流满面,左手手腕处血迹斑斑,情绪处于失控状态。

事后笔者与其进行一次深谈,了解到:该生自青春发育以来,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并患有心理疾病,伴有恐惧、自闭、强迫等症状;平时对人很好,但凡事对己苛刻,追求尽善尽美,看到自己的缺点时就会产生自卑。虽经不断努力改进,但深恐自己不如别人,与人交流也就产生困难并逐渐开始自闭。寒假期间,经过心理医生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家长唯恐孩子压力过大,没有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以至该学生到回学校后又出现反复,发生上述极端行为。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殊性。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划分,中国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阶段教育。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较,中国的大学生是经过层层严格选的“天之骄子”,具有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高智商。大学生的平均智商在110分左右,比一般人均的IQ高出10分左右。高价值感。自我评价一般高于同龄其他群体。高自尊感。高期望值。高压力群体。大学生要比同龄人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年轻的大学生们相对简单而贫乏的经历、有限的人生阅历与有限的知识经验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种种独特的心理需求,各种压力随之产生。过高的精神需要与满足的相对不足、化解心理压力能力的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与转移空间的不足都使大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追溯其根源就不难发现,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的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源于中小学时期,而且同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方式、社会影响以及人格个性等因素有关。

首先,从该生的受教育方式来看,她进人大学以前所接受的“中等教育”已呈现功利性趋势。虽然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这一教育理念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于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各种应考试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中学生活,其他的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造成其知识虽有增长伴随着的却是人格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最后,经过“黑色七月”的过滤,她有幸成为跃过龙门的“小龙女”。来到大学以后,她面临着新一轮的艰苦跋涉,中学时代所构筑的、苦苦追求的理想原来不过是“海市蜃楼”。大学一年级学生告别了多年的中学生活迈人大学校门,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师同学的陌生,老师教的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没有很快建立起来,中学时期个人优势没能在新的群体中发挥出来,常常出现许多不适应,表现出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轻松感与压力感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渴望交往与防范心理的矛盾、不良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同社会经验不足的矛盾、期望值过高与目标落差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对待异性关系及道德规范的矛盾等等,都构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早期的家庭经验也会对个体人格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与行为等等。家庭环境奠定个体人格的雏形和发展基础。不良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童年时经历的种种不愉快与创伤,为其后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大多数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抱无所谓的态度)教养孩子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没有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摇篮,因而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童年的经验在个体自我意识没有发育完善的状态中往往形成个体的无意识,所以在童年时,这些问题没有明显地暴露出来。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逐渐发展与知识经验的增长,沉睡的早期经验被个体以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加以诠释,从而形成种种不合理的信念(即个体对事物的歪曲的认知),产生心理障碍。就笔者本人接触的实例来看,也确实如此。该生父母为支边知青,属于晚婚晚育,与子女年龄相差甚远,且平时也不注重与其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与孩子之间形成了较深隔阂,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就行,造成孩子的很多问题长时间郁积在自己心里,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此外,该生在其小学时期,班主任曾说过她很笨,不会考上大学的,由于该生从小自尊心较强,觉得这样的话是对其的侮辱,越加激发其好强性格,从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忽略了与家人的交流和与外界的接触。

再次,剖析该生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自卑性格是引发其自杀的主要原因。她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唯恐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事实上,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不过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手段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则容易导致自杀。

大学生自杀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复杂的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原因。因此,预防大学生的自杀等心理问题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干预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1.预防措施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

我校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项目。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大学生自杀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从我们以上的原因分

析中可以看出,每一种原因都与心理应激有关。据诸多学者调查发现,心理应激障碍是大学生自杀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所谓心理应激(mentalstress)是指人在外来刺激下,心理适应的能力。应激源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如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考试竞争激烈、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困难、违规违纪受到处分、失恋等应激源都会使应激障碍者产生强烈的内心痛苦和情绪反应,产生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应激障碍者,其自杀往往来得突然,必须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机干预。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是基于以下两种现状:一是目前还有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二是目前大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大学生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去找过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医生,因为在社会上,人们还是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差不多的概念。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缓解其前去心理咨询的焦虑不安的心情,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自杀。2)创建大学生心理协会。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的作用,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利用学校内的广播、计算机网络、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自信,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校园文化也就成了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一所大学来说,就必须通过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功能,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校园文化的心理渗透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价值导向功能。因为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其价值取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反对。第二,娱乐功能。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学校,所以娱乐功能就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建立军乐团、合唱团、围棋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为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娱乐的条件,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突发时的危机干预

通过本文的案例可以知道,这名学生最后自杀未遂.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快速反应系统。一批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中坚力量,展开迅速而广泛的寻找,对其不断发短消息进行劝慰、安抚,使其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3.事后的持续关注方法

篇2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媒介,凭借自身即时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简化等特征,现如今已然转变成人们发表自我看法、分享内心感受等的重要平台,已然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微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时代概述

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性、思维方式正逐步被这种“无微不至”的时代环境特色所改变。现阶段,“微时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信息名词,而是一个关乎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信息负荷致使大学生产生认知困惑

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个人的学习过程实质是维持自身信息平衡的过程。倘若一个人失去感觉,缺乏信息刺激,其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同样,倘若一个人得到过量的信息刺激,其同样难以健康发展。微时代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多条渠道,一方面对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予以满足;信息资料的急剧增多,一方面又超过了大学生自身处理、利用信息的水平,造成他们雾里看花、应接不暇。微时代的网络信息加大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漫无目的地徘徊于各个微信公众账号、微博页面,麻木地接受外来信息的刺激。

2.微时代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正值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思维发展由主客体之间的作用决定。受长期与互联网接触影响,往往造成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对信息网络产生眷恋心理,使自身生活在电子设备包装的电磁场下无法自拔,且不再需要像在现实生活中那般去主动概括、反思,进一步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3.微时代对大学生形成社会性情感构成阻碍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他们正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社会性情感在大学生情感生活中逐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由于上网、玩手机成瘾,造成自身在人机交往中慢慢转变为情感迷失的机器。在此种情形下,微时代就好似一道铁闸阻断了大学生社会情绪体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虚拟社会中,对大学生形成社会性情感构成阻碍。

三、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高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1.借助新媒介,搭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平台

现阶段,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喜爱,高校应当利用该特征,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关注大学生所关注的信息内容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不过调查研究表明,即便当前大多数高校设立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账号,然而却鲜有得到学生的关注,这与平台的内容多为官方新闻、通知等枯燥内容不无关系。鉴于此,高校可考虑积极推出一些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创意活动、话题,就好比借助热门微博编织手段,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来开展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优化自身的心理状态。

2.借助新媒体,开展微博心理咨询

针对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的现状,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开设互动交流栏目,在交流栏目中邀请专业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开展合理监管,营造良好“微文化”氛围

微信、微博中的内容传播极为迅速,倘若对其中相关的分享转发信息未采取适度的监管,势必导致一些不良言论、虚假信息等传播开来,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鉴于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管理力度,提倡微时代道德,既要鼓励学生远离微博不良信息,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进一步促进“微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总而言之,微时代下,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媒介犹如一把“双刃剑”,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清楚地认识微时代的内涵,全面分析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借助新媒介,搭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平台”“借助新媒体,开展微博心理咨询”“开展合理监管,构筑良好‘微文化’氛围”等,积极促进微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涛.“微时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6):78-82.

篇3

问题的提出: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不能自己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成为危机。目前多起各高校由于学生心理危机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1】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业压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存在大量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总结、分析近年来笔者遇到的较为严重心理危机个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错综复杂的家庭情况导致学生情绪困扰严重

   高职高专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家庭背景复杂,有些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据统计,高职学院的贫困生的比例约占18%左右,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一些高职学生家庭贫困,在与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时,自卑感油然而生。有些学生来自特殊结构的家庭,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及情绪困扰,使得这些学生入学之初就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患重度抑郁症的学生,因家境贫困,父母长年疏于孩子的沟通,采用较为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位学生从小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多年感到悲观、绝望,以至于入学之前就有较为严重的自杀倾向,就学期间校方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干预,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2、高考失利带来的焦虑、自卑心理危机

高考的失利,一些学生对自身的智力、能力产生怀疑,引发自我否定,自我放弃的想法,产生严重悲观的心理问题。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成绩严重下降。也有学生急于摆脱现状,终日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状态。笔者曾经接触一位从重点中学高考失利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他对现状不满又无力摆脱,整日长吁短叹、捶胸顿足,忧心忡忡,以至于无法进行正常的睡眠,严重影响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人际交往受挫导致的心理危机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孤僻,在交往中不被理解,担心同学对自己有意见,从而自我封闭,看似很正常,但有可能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有部分学生在人际冲突中,败下阵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攻击情绪,对老师、同学甚至学校充满愤怒情绪,蕴藏着危机。笔者接待过一位较自我中心但又不善于沟通的学生,由于宿舍作息时间问题而与舍友发生冲突,扬言要与宿舍同学同归于尽,后在心理老师劝说之下打消念头。

4、恋爱失败导致的心理危机

因为恋爱失败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对学生情感教育不够,许多学生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自我伤害等方式。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恋爱失败的女生,情绪低落,整日以泪洗面,完全自我否定,沉默消极,有自杀倾向。笔者在沟通疏导的同时,迅速联系系里,通过辅导员、家长、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多方开导、支持,使其逐步走出心理阴霾。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识别、干预需要多方领导、部门的共同合作,建立科学可行的学生危机干预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如何建立可操作性的危机干预体系,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刚刚起步,许多工作都在探讨、摸索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1、缺乏危机干预的可行性的具体计划

尽管许多领导、教师、辅导员谈危机色变,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如何识别危机,正确应对危机以及调适危机后相关人员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明确计划。在危机袭来时,凭借原有的经验进行处理,有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些心理规律。还有相当部分的师生在历经危机过后担心心理问题暴露而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求帮助。

2、心理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数班级都是大班授课,许多学生的个体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此外由于学校资源有限,目前只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接受心理辅导,更多数的学生无法接触到适合于自身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方法。

3、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制度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科学、规范可行的危机干预制度。因此各部门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探讨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危机干预体系。要使各部门对于危机干预中本部门在学生危机干预中的职责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在危机来袭时既做好本职工作,又能够有机配合。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干预项目至少包括危机识别和评估、危机干预过程、干预后效果评估和追踪。因此构建科学的危机干预体系,应兼顾危机的识别、干预、评估、追踪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协调。

1、全员动员,更新观念。

    要让全体师生认识到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认识到危机过后相关人员的心理调适也属于危机干预的范畴。通过系统的危机干预心理讲座使广大师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危机,如何识别危机,危机来袭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遭遇危机之后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预防危机的重要预防手段之一。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寻求生命的价值、生命安全教育、困境挫折应对教育等部分。【2】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健全和完善自身的人格。

2、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危机干预制度

要建立从学生、辅导员、系部、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管理部门四位一体、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管理科学的危机干预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在心理危机早期识别、干预中的作用,早发现,早预防。应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生管理部门具体情况以及学生构成等方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在危机干预、评估、追踪的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能够合理协调地发挥作用。

3、利用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宣传,加强师生互动

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常识、团体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充分借助心理健康课程的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 动中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要让心理学的课程真正活起来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4、完善心理危机的学生干部评估机制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各班设立了心理委员,当前,朋辈心理互助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的新模式。通过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学生干部,在同学中以观察员,陪伴者的角色发挥作用,既可以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又可以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危机后的评估工作。

5、心理咨询中心的技术支持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心理咨询中心在做好学生心理咨询个案的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工作坊,如人际交往障碍治疗小组,提升自信工作坊、考试焦虑工作坊等,为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试系统也可为心理危机的评估提供条件。

7、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及管理介入

   学生管理部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协调及管理的作用,可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在危机的识别、干预、评估、追踪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协调与管理。在危机事件过后及时总结、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利用多方面的学校管理职能,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3):712.

[2]陶新华,周丽芳.试论以预防为重点开展高校危机干预工作.高校教育管理.2008(1)

篇4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素质要求

目前,高等学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然而一些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高校收费有所提高;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后勤管理呈现社会化趋势等,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社会阅历、家庭背景、价值观念、为人处世方式等差异显著。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陷入心理危机,从而产生危害校园安全事件以及危害个人生命安全事件,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对此类事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处在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与最前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依据,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当当事人认为发生的某一事件或自身所处的某种境遇超出了个人的掌控范围,是自己的各方面资源和之前积累的应付机制所没有办法克服的,这种时候就会产生危机意识。如果这种危机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会导致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焦虑和失调。根据前期经验、个人心理素质、周围环境的不同,个体在遇到危机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积极并有效的应对危机实践,使危机得到解决,当事人在解决危机过程中收获经验;当事人可以安全的度过危机,但并未解决危机产生的根源,使之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当事人凭借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崩溃倾向,如果他人不能提供及时的、有效的帮助则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身处困境或遭受打击的人予以必要的帮助和心理关怀。通过正确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正确的认识,直面自己的心理障碍,对所处困境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产生战胜危机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日后的生活。在高校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校医院医生、保卫处工作人员等,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在校园里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由于阅历、年龄的相似又与学生关系最亲密,是学生生活心理的关怀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心理危机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周围的生活环境较之前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时候极易遇到适应困难和挫折,导致个体产生一些异常反应。如果这时候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当事人正处在这种困难和挫折当中,不能对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当事人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导致心理失衡,严重者还会产生个人情绪、对他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危害个体的成长。大学生在校园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宿舍矛盾、专业学习无兴趣、奖学金问题、恋爱问题、就业压力等,而这些问题辅导员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辅导员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长期的工作,其原则是立足教育,重在预防。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可以通过前期加强预防教育、早期进行预警提示、中期规范危机干预、后期进行跟踪反馈等途径进行。

1.前期加强预防教育

辅导员在前期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教育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加强警惕,在源头上将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化,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预防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针对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解释、指导和说明,如新生适应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专业学习问题等;通过依托适当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趣味心理测试、心理知识竞赛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开展新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尽可能多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加强沟通,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找辅导员寻求帮助,对辅导员产生信任,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在学校的家人。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思想上、行为上、工作中、实践中都能够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学习与效仿的榜样。只有学生从内心真正的对辅导员产生敬佩之情,愿意成为像辅导员一样的积极正面的形象,才能够对辅导员敞开心扉,无所顾忌。

2.早期进行预警提示

早期的预警提示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否有效。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或明显的心理状况变化时应主动、及时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汇报情况。当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进一步恶化,或者发现有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寻求及时、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当心理问题严重超出自己及学院的能力范围之外时应及时转介到正规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鉴定与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常见的疾病,辅导员应教育广大学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面看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给予帮助和支持,告知家长对其多些关爱和陪伴。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生的每个细微变化都要留心和细心观察,具备足够的对于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的敏感性,加强自身的识别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的疾病发现者。辅导员不一定具备专业的心理问题辅导和治疗能力,但在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时应该有及时转介的意识和习惯。

3.中期规范危机干预

当学生的心理危机到达一定的程度就要进行危机干预,在这期间危机干预的手段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危机干预是否有效,是整个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导致学生出现自杀、伤人等危害校园安全事件时,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同时将情况汇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辅导员应稳住学生,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经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确认,如果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和心理危机,辅导员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让其来到学校,将学生接回家庭所在地做进一步具体的治疗,如有必要需对学生做休学处理。学生在校修养或救治期间,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并派信任的学生干部与学生朋友对当事人进行陪伴;有些学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较轻,对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并不十分严重,辅导员可以监护其到正规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心理干预与治疗。

在这个关键环节中,辅导员应排除阻力,摒弃杂念,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与冷静的思维,以一个亲人的身份来给当事人以温暖关爱,专心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以一名有效参与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校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人员积极配合,共同促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4.后期进行跟踪反馈

做好对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信息反馈,可以巩固现有的危机干预成果,避免学生同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危机再次出现,同时可以对其他同类心理危机的产生进行预防与警示。辅导员应鼓励周围同学对产生心理危机而后康复的同学多加关怀,积极靠近,和他建立亲密的同学关系;对产生自杀、他杀或其他强烈的破坏行为,经过治疗重返校园的学生应给予更加特殊的关注,安排班干部、宿舍长、和其关系好的同学对其进行跟踪与密切监护,发现有复发倾向时第一时间汇报辅导员和上级领导,同时应该制定危机干预预案,防止悲剧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辅导员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具备足够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将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照顾,时常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把握其心理危机康复情况与学习、生活发展情况,使学生乐于接纳、乐于倾诉。

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身兼数职,是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和谐的人格,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处处为学生着想,乐于帮助学生,善于观察,细致入微。

1.树立真诚助人的意识

辅导员应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生至上”的观念,让“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渗透到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如父母般的信任之情、如兄弟般的亲切之情、如朋友般的理解之情。只有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知心之人,才能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

2.培养细致工作的习惯

如果辅导员工作足够细致,能够观察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对产生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就能够将这种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与恶化,防患于未然。同时,辅导员应善于从其他同学口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意排斥辅导员,只在同学或朋友之间才表现异常的学生排查出来。

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以理论为基础,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由来及表现,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规律,具备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处理心理危机干预事件中占据主动地位。

4.把握耐心跟进策略

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辅导员应在危机干预工作之后继续对学生进行跟踪与关注,查看学生的恢复情况,了解学生对自身的新认识与新看法,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慢慢使学生重拾生活与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根治。

总之,作为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关键人物,辅导员应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培育个人魅力,掌握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陪伴学生度过充实健康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2010(3):41-43.

[2]沈文清,刘启辉.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82-84.

[3]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篇5

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问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

5、躯体疾病问题

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

6、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

篇6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篇7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

目前,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比如四川大学启动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方案,具体落实以下七项措施。一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二是公布应急求助信息。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监测网络采取“五级网络”模式,每一级网络都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向上级网络报告。四是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六是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档案。七是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这已经是一套相当完备的体制了。

相信通过高效的管理组织和不断地创新完善,这套体制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可以成为学校德育和职业发展教育的有利助手。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综观国内资料,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就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陈宇红的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6个因素。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就业竞争环境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研究还指出了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六个因素包括了来自学生主体、家庭、学校、社会的主要压力源。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和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属于内源性压力源,来自于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自身因素也是家庭因素的反映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预期和定位。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对于有效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心理干预监测网络应结合心理档案和实际情况着重了解需要关注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而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实时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变化状况必然是心理干预体制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人性化教育的发展需要。

就业竞争环境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和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可以说既来源于社会又与学校密切相关。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遭遇经济危机影响下众多公司裁员减员;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不够深入;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就业信息的错位;学校专业设置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少灵活性。无论如何,学生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有其发展,而学校需要通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服务社会,实现价值。所以学校方面的压力源是社会压力源的子集。综上所述,我们对4个压力来源做出了如下图的分类。

学生自身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解决,而外界因素引发的问题则需通过政策、制度的调整来解决。家庭因素在学生面临就业时对其自我认识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学校因素既与社会相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而学校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的。

三、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是心理危机干预体制。所以解决学生因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建设好心理危机干预体制,从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原因入手,完善相关机制。为大学心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其次,要让系统更好地用于解决就业压力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就需要让它与就业指导体系等相关机制联系合作,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心理辅导教育被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有学者提出通过心理辅导等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相融合,心理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为更多学校教学体系间的合作提供平台。最后,充分调用各监督网络的人力资源,做到信息反馈的准确、及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着重关注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及时发现学生的家庭变故,帮助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处理就业压力所引发的种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处理,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危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钱宁,刘剑霞,苏向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6).(z1).

[3]麦可思研究院 ,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4]盛湘鄂.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41-03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寻找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了调查与分析。课题组成员制定了选题调查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本次调查的时间跨度较大,从2010年10月份,直到2011年9月结束。问卷分发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每个院校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发放教师问卷15份,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715份,教师问卷68份。以下是对具体统计数据进行的分析、综合和归纳。

一、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问教师“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时,四个选项中(A很有必要;B有必要;C没有必要;D说不清楚),有52.3%的教师选择了A项,有47.62%的教师选择了B项,几乎都赞成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见图1)。

当问学生“您认为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无必要”时,四个选项中(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可有可无;D没必要),有42.19%的学生选择了A项,有47.55%的学生选择了B项(见图2)。

(一)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是将这两者相结合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恰恰又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前提的。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就内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问学生“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无关联”时,四个选项中(A非常有关联;B有关联;C可有可无;D无关联),有69.66%的学生选择了A项(见图3)。

(二)教育功能的互动性能够提高危机干预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达成危机干预的实效。通过课堂训练等有效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形成危机干预的意识,从而实现危机者“他救不如自救”。

(三)教育方法的交融性符合高职思政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心理危机干预重在引导危机面临者及时、有效地接受帮助,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反应,传统的讲授法(6.8%)不太受同学接受,而到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更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等手段解决心理问题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就使危机干预的操作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就心理危机干预方法而言,大学生倾向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因此,他们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当前高职思政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探索,也正是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展开,从这个角度看,这两者目的是一致的。当问学生“您认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哪些是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的”时,四个选项中(A个别咨询;B课堂教学;C举办宣传月活动;D建立心理网站),有49.65%选择了B项(见图4)。

二、将心理危机干预融入思政教学各环节,提升干预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一)心理危机干预走近学生是干预的前提。心理危机干预离学生太远,效果不明显,成为各高校危机干预的“瓶颈”。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经常是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如“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迟到早退,课堂发言中有无不良情绪”等等,当这些心理波动的信号发出时,教师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干预意识是第一时间捕捉到信号的关键,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找准心理危机干预的切入点。在思政教学各环节中,心理危机干预都能够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既提升思政教学针对性,又实现心理危机“早预防早干预”。以高职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

1.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以“基础课”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教学为例。本章内容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对大学新环境的适应,解决“大学生如何成人、成才、成功”问题。我们注意到在这阶段是新生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阶段,他们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和迷茫,表现出来的是学习生活无方向,情感交流缺乏,人际关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无聊和寂寞。在教学中,应重视第一章的课堂教学,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在心理问题最可能产生的阶段积极预防和干预,以对症下药,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开拓作用。

2.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结合。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求新求实。心理危机干预通过有效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第一,自信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基础课”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教学为例。该章节是该课程最重要最难理解的一章。该章围绕“什么是人?人活着的目的?人怎样活得有意义?”展开,最终落脚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实际问题。而学生常见的如“自卑心理”“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正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能否悦纳自己和欣赏他人是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积极和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本章教学中,可专门设计一堂训练课“我自信,我快乐”,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和对他人的欣赏,内容有二:一是让学生尽量多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学会自我欣赏;二是通过对他人的赞美,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人际交往需要贯彻的“平等、尊重原则”的认识,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

第二,课堂辩论。以“基础课”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的教学为例。课堂上,可采取辩论会形式,正反双方围绕“大学生恋爱利与弊”展开,最后达成共识:“理性恋爱利大于弊,放任恋爱弊大于利”,“共同价值观基础的恋爱利大于弊,追求物欲的恋爱弊大于利”,“自信是恋爱成功的最有利的心理态度”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为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心理健康的学生增加。从已经开设课程的情况看,学生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理性分析。如“从马加爵到药加鑫的心理分析”、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分析”、对“老年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心理分析”等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等,显示了对社会高度的关注、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很好的肯定,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在危机干预时的突出作用。二是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礼貌。课程支撑体系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支撑点是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因此,其价值取向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知识点,懂得一个道理,养成一种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正确的感悟与体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听课情况和总体思想政治状况是好的、向上发展变化的,表现在同学中热心服务工作的人多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的人多了;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多了;远离自杀等严重心理疾病,快乐自信的人多了。由此,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人际关系、对挫折困难也有了深入的认识,相当多的学生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

三、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能力和意识差。很多学校缺乏起码的危机预警意识,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行动迟缓,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防控意识差;就是学生本身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也很薄弱。当问“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是什么”时(A去咨询是件难为情的事情;B去咨询的人一定都是心理有病的;C心理健康者也可以接受咨询;D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工作;E心理咨询就是聊天;F心理咨询是没有效果的)其中有31.91%的学生选择了A项,17.02%的学生选择了D项, 17.02%的学生选择了F项,8.51%的学生选择了C项(见图5)。

(二)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的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组织实施存在问题,没有形成和确立长效机制。从图表上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机构主要是心理咨询机构(A心理咨询中心;B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C院团委或学工处;D其他部门),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主体单一,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见图6)。

当问教师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是否有教学大纲及实施情况时(A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并有具体实施方案;B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C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具体实施方案;D不清楚),其中选择B项的就有38.1%,C、D两项之和就占了28.58%(见图7)。

(三)缺乏高素质、专业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和有效的机制。即使是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的人员,也不一定完全胜任危机处理的能力,基本上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当问学生“当你遇到心理上的困难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你最希望向谁寻求帮助”(A父母;B同学、朋友;C信赖的教师、长辈;D学校心理咨询中心;E自己承受)其中选择B和E项之和占66.66%(见图8)。

(四)投入经费少。高校由于学生扩招导致教育、办学等经费缺乏,而用于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当问教师“您认为影响心理危机干预的因素有哪些”时(A干预内容、形式缺乏吸引力;B干预资源(如场地、设备、经费等)不足;C学生思想认识不够;D活动要求和安排不具体;E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其中有33.33%的教师选择了B项(见图9)。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体会思政课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又能充分降低危机干预的成本,将危机干预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危机干预的实效性和主动性,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俊梁,王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增)

[2]吴彩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6)

[3]岳素萍.心理健康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7(4)

篇9

二、飞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

飞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具有一般群体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特点:第一,群体成员的相似性。他们大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适合行职业的个体,在文化水平、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方面也都基本相同;第二,职业的特殊性。现代航空飞行对每个飞行人员的工作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飞行员必须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任何成员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人际交往的紧密性。飞行人员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们比其他职业的人员更加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影响。据有关统计,约有7%的飞行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紧张忧虑;环境突变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不当引起的心理失衡等。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飞行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有一定的几率被中止飞行训练。有些学生一旦得知自己被中止飞行训练,顿感万念俱灰,精神一蹶不振,在短期内很难正视现实,由此产生种种思想问题与心理矛盾。

三、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心理危机后期跟踪系统。如所述飞行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其他类型学校有明显区别因此飞行大学生培训学校应根据这些特点构建适应本校特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发现系统是建立在危机可能发生前的一系列制度,它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努力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首先,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制度。在所有飞行新生入校后,学校都会组织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其次,开设心理必修课,并将此课堂建设成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平台。同时,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心理咨询队伍。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4-03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业、情感、生活、交际等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而且使他们感觉自身无法解决的,主观上完全不能控制的,并表现出悲伤和恐慌的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障碍,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5%的大学生受隋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有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大学生的自杀率为0.02%,自杀是导致大学生死亡的第二位原因,[1]令人心惊的数字充分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成为各大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干预机制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做到“防治结合”。

二、产生的原因

1.自卑感。自卑感学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些学生往往来自偏僻的山区或贫穷落后的农村,进入大学后面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生活上的差距,造成虚荣心的落差,使之陷入自卑中;第二是身体病残的,由于自理困难,造成并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第三是家庭突变的,长期与家人分离(父母离异、去世、出国等),或者家庭受到天灾、人祸等突发性,造成大学生心理产生落差,导致孤僻、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2.情感原因。因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尤为尖锐的,因情感问题(如失恋、网恋等)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屡屡发生。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情感发展阶段,他们的恋爱是浪漫的,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失恋引发的心理问题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由于心理成熟的限制,很多同学不得不承受因失恋带来的痛苦,因失恋对自己的吸引力产生怀疑,因失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因失恋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的心理让他们自暴自弃,引发心理危机,甚至失去理智,严重的导致情感犯罪。

3.学业原因。大学校园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部分同学的特长和优势被埋没或者未受到高中时代的关注,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心理产生了变化。同时,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环境、专业化程度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发了改变,使得有些同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再加上高校中的各种等级考试(计算机、英语、技能)加多,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导致部分课程“挂科”,从而产生了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产生了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

三、构建危机干预的意义

1.有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教育部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也加强了全国各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管理工作。同时,随着我国高教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高校大学生休学、退学的原因调查发现,因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占了30%左右,而大学生这个庞大的集体中,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迫在眉睫。

2.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弱点主要表现在:抗压能力较弱,独立性与依赖织,自我感觉良好,但识别能力又相对较弱,常常感觉现实与理想脱节,经常性地出现自我矛盾和不稳的状态,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及干扰,随之产生心理问题。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了解心理危机的相关规律和特点,寻找心理危机解决的策略,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危机应对策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2]

四、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

1.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能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对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的误解,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开设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危机干预教育课程等,将这些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通过对心理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当碰到心理困惑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懂得且能主动去心理咨询或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化解潜在的危机。同时,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互动游戏,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行的“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剧主题晚会;长沙民政学院举行一年一度的心理剧晚会;华东交通大学“525阳光心理行动月”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不但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心理危机的预防知识。

2.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①明确范围。通过查看心理测试档案或通过班级心理委员详细了解班中每位同学在学习、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的活动状况,来分辨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隐患的同学,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监控及治疗措施。如丽水学院化生学院在每个班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并每周报告一次班级同学在各方面的情况,设置了“心理晴雨表”,记录着每周每个同学的情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心理干预工作者可以根据通过测试和摸查到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划分一般、较严重、严重等相应心理问题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针对性的访谈、交流、谈心等措施,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危机干预工作[3]。②建立危机干预跟踪措施。危机干预跟踪是指对那些有心理危机的当事人进行短期干预后,在随后的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必要的跟踪和监护观察。心理危机不但具有潜伏性,还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通过对其的跟踪了解和观察,并认真记录和分析心理问题学生的健康情况后,根据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跟踪办法,如情况有好转的,可以安排室友或同学关注、监控;对仍有危机倾向的人员必须24小时有人看护,并随时报告实际情况;对情况严重的必须住院或由相关心理咨询部门接管。

参考文献:

[1]潘欣.大学生危机干预及预警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37一l39.

[2]宋玲,宋荔钦.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探讨[J].现代商业,2010,(33):283-285.

篇11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目的是随时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已是成为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其无论从管理体制、生源、师资队伍到学校建设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类型与成因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 案例概况

小L,男,1994年生,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该生情绪一直低落,少言寡语,上课睡觉,旷课情况严重,对班级活动毫无热情,没有稳定的交友圈。到第二学期,该生状况仍然未能好转,最困扰他的是无法与宿舍同学和平相处,总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战争”,他觉得其他学生故意排挤他,使他自尊心极度受挫。在与该生交流中,他感觉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虚、痛苦、前途渺茫,甚至多次想过用极端的方式摆脱痛苦。

根据后续的心理危机排查结果显示,小L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倾向和自恋倾向。但该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将该生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对其保持特别关注,并与之家庭保持不定期联系。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和疏导,该生目前心理状态平稳,学习与生活都步入正轨,与同学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2 案例评价

案例中,小L的心理危机表现方式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这种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学校对该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比较恰当、及时,整个过程都给与了较为规范的掌控,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的疏导,很难保证学生的安全,也很难使该生继续完成学业。

3 从个案中折射出的几点思考

3.1 民办高校学生典型的心理危机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3.1.1 以环境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社会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我国普通高校扩招浪潮的兴起,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大专层次的学生的压力便可想而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会对前途产生危机感,对自己产生“无能感”,易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后就树立良好的学业和职业意识,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第二,学校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首先,部分学生由于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历史不长,良好的社会信誉尚未完全建立。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是自给自足式的,并无国家持续性的财政支持,与公办院校相比其在管理、生源、师资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认可度低。学生对学校环境的不满与质疑心态加之自身失败的高考经历,极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危机。因此,需要学校的各级心理工作者针对性地引导,开解他们的自卑心结,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找到自信与信念的支撑点,为他们开启希望之门。

其次,来自于学习的压力也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因。民办高校属于高考统招系列中排在最后的录取批次,学生考分偏低,学习能力与文化基础较差。对大学课程有较为普遍的畏难与厌学情绪,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而民办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就业率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质量评估等方面又给学生添加了过重的负担,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极易引发心理危机。

3.1.2 以自身性格特征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这种心理危机属于内因性的,主要是由于人格发展不完善。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有性格障碍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以往研究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主要在强迫、敌对、抑郁、偏执等方面问题较突出,需要心理工作者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3.1.3 以他人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由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大学是个微型的社会,其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性格、兴趣都各不相同,在大学密切的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或冲突。加之,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冲突,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表现出自卑、抑郁、悲观、怨恨等负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第二,由于性心理问题或失恋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也有了发展,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理智和纪律的约束,这种欲望和冲动被限制和压抑着。有的学生,由于对性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的性心理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对和性冲动感到不安、羞愧和压抑。同时,在面对恋爱对象时,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感情纠葛问题,一旦失恋也极易诱发心理危机。

3.2 在完善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2.1 心理危机干预应该以预防为主

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等。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以利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长期的掌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全面的参考,提高了大学生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通畅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做到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层级,层层设防,相互配合,使学生心理危机尽早地被发现并获得帮助,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3.2.2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

危机干预是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任何职能部门和人员仅凭工作热情就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正是在于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然而,民办教育是社会力量办学,无国家财政性支持,办学经费有限,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投入均显不足,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非常短缺。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的,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种人员状况,大大降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这种缺失一方面可能致使应当及时处理的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学生正常或轻微的心理现象被无知而武断的“强制干预”,这些均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费投入,尽快建立一支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护士小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打好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3.2.3 心理危机干预应坚持保密性和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心理危机采取错误的措施会对学生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在采取干预措施之前要慎重评定学生的心理表现,采取谨慎的干预措施。因为,心理危机是与心理健康相对的,只有当心理异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表现时,才可以说出现了心理危机。如果把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的暂时的心理异常,如恐惧、烦恼、忧虑、孤独、抑郁、焦虑等统统视为心理危机当然是不妥的,如果对学生的这些现象“强制干预”或者“错误干预”甚至可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经年难愈的阴影。所以,要求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以人为本,坚守保密性、专业性与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2] 黄蓉生.以预防为主建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篇12

一、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我院于2006年下半年购进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V6.0),对06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测,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预防提供科学的根据。表一是我院使用心理健康量表UP工为06级新生进行测试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第三类结果)及心理比较健康(第二类结果)的学生所占比例总数达82.18%,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有明显心理问题、心理不健康(第一类结果)的学生比例仅17.81%,且在实际排查过程中我们可根据详细名单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另外,我们还根据心理健康量表SCL一90的结果,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列举如表二,从表二看出我院06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上。量表的2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探询自杀意念的问题,在这道题目上有2.31%的同学可以认为有中度以上自杀意念。我们为这些同学建立了完备的心理档案,并将重点学生的情况向学院反馈,共同跟踪帮助。心理档案为学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积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学生心理问题有时候会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注重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以心理普测结果为依据,对筛查出来的同学及时与各系沟通,由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各系一起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从信息采集、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一整套方法。成立了由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卫生所、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危机干预机构:组建由班级辅导员、学生心理信息员、专兼职心理老师共同参与的危机干预网络;建立了心理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日常观察有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危机干预.保证学院能够及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还对各班心理信息员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院从05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用心理学》的选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构建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每学期学生上课人数达到450人以上,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同学们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丰富,而且能够联系实际,互动性强,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认识。

四、扩大心理咨询扭盖范围,增强咨询队伍专业能力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8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困境时,应用惯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陷入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及自杀倾向、自杀尝试的高校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构建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十分必要。

1 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1.1 家庭问题

一些家长因性格、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素质、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易造成孩子敏感自卑、焦虑易怒、偏执抑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家庭经济问题、父母关系不和谐等也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1.2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加之当前多数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一帆风顺、未经历过挫折教育,遇到此类的问题时很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1.3 教育缺失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各高校虽采取多种措施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的教育流于形式[1],教育实效性不大。

1.4 自身原因

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转变,面临着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问题,对人际交往也有较高的期待,但由于当前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经历的挫折少,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且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恋爱中遇到情感问题不能很好地自我排解,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分析

2.1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高校均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突发事件后的应对方案,并通过演练、模拟、应用,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2.1.1 心理健康教育助教建设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助教建设计划是华东师范大学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2],在这一计划中,要求每个宿舍有一名学生志愿参与,收集本宿舍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参与培训和活动的学生,可获得学分。每个宿舍有一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计划的覆盖面广,采用“有偿性”的模式可增加学生的志愿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在本计划的实施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能在活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角色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

2.1.2 “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些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构建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针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的相关制度及实施办法,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等,并积极成立校园心理危机援助队,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创新了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存在的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不足,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干预效果不明显:从表面上来看,我国各高校均具备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强调危机预防、干预一体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预重点模糊,不少学校仅重视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较少关注对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意识的培养,致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行动迟缓,难以把握危机干预最佳时机,导致干预效果不佳;第二,重“处理”轻“防范”:目前不少高校并未能真正认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关系,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而忽略日常的危机防范,缺乏对心理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把握;第三,工作者专业水准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当,此类工作者一般只经过简单培训,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工作,也有些学校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类工作者虽具备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缺乏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临床经验,使得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非科学化现象严重,此外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缺乏透明度、忽视心理舒缓功效等问题,使得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率不高。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