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土调查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02-01
国土资源部在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的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这次调查的任务主要是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解;对城镇土地进行调查,对城镇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解;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等数据状况;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建立一个可以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根据这次的调查情况,可以建立一个及时对土地资源进行检测以及快速更新的机制。
要根据本次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的基本情况建立一个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就可以快速及时的调查和统计农村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从而对其进行检测以及快速更新。
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等等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根据我国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立起了这个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它以县区为单位,比例尺采用的是1∶10000的标准,它的基础是正射影图,根据对土地资源的类型、位置以及范围、面积等状况的调查,了解到了我国耕地、园地、草地以及林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利用情况等。
基本农田数据库:根据对基本农田的调查建立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各地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从而统计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
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是根据在农村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土地的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
遥感影像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主要是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同时应用航空航天的遥感技术,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而建立起来的。
分类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汇总表可以按照不同的行政级别、要素、地类和汇总单位进行输出,从而获得不同汇总单位的各级行政级别的分类面积汇总表。
图件成果: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农村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从而对国家、省、地、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进行编制。
2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各行业用地的权属、结构、数量和分布等情况都可以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直观的看出来,这样就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以及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意义。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依据:随着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且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凸显的就是土地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为了更合理的调控土地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总体进行一个规划工作。而要想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就需要充分的运用到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土地资料。而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可以依据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对辖区内的各种农田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制定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配置,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还能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了完整的基础资料: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得出的资料,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从而根据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等资料,来更加有效的进行国土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就更加方便有效的让各级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为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情况以及各种地类之间的流向变化信息,就可以在二次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从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提供分析底图:土地利用遥感动态检测的优点就是现势性比较强,而且直观以及准确。所以在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都可以采用到它的检测成果,这些检测成果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的土地执法检查以及土地督查等土地管理工作。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库和最新的遥感影像等,可以更清晰的提出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从而发现监测区域内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等违法占地的具体情况,通过对这些违法者的查处,可以有效的保护耕地。
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二次调查中登记的土地资料,可以将国家所有土地以及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属分为明确直观的表示出来,依法确认土地的使用者以及使用权等。这可以有效的维护土地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可以根据土地资料,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产权关系进行区分,从而有效的界定国家、集体和个人在土地上的权益范围,这样就可以将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合理有效的整治农村的土地资源;在完善全国土地的管理制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对农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耕地保护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土地资源,耕地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的生活保障;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因此要想让我们的生命继续繁衍下去,就需要切实的保护我国的耕地资源,而保护耕地依据的真实可靠数据可以通过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来获得。
可以作为审批和监管建设用地的参考资料:因为被征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农村调查数据库中清晰的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直观的看出基本农田的利用情况,从而对建设用地审批的效率提供积极的意义。
3 结语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可以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我国的土地资源,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权益,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很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0.引言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国土资源调查技术的创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始活跃于国土资源调查领域,国土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执行情况和土地变更使用等内容的调查,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最便利的国土调查手段,所以调查部门要加大应用力度,提升遥感技术的利用率,为国土调查领域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1.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国土资源的现状
卫星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平也在慢慢提高。但是随着遥感技术的提升,它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弊端渐渐突显出来了,比如国土资源的遥感监测卫星系统比较落后、遥感卫星的紧急监测技术不够先进和遥感卫星系统的数据资源不够充足等等[1]。所以遥感技术的应用还无法得到确切的保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正在加强卫星遥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而且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国土资源调查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领域,主要包含测绘、土地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随着土地管理被纳入政府宏观调控队伍中,国土资源调查和管理工作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在地政和矿政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可以为这两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提升数据的精准度。卫星遥感技术是应用也成为国土资源工作提升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途径,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主要是通过建立卫星遥感数据信息库、构建国土资源平台和卫星信息化平台。卫星信息化平台主要包含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和l星数据库的建立,这样就可以及时向国家部门提供监测信息。建设卫星遥感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促进陆地上的卫星发展,还可以实现卫星资源的整合,从而满座国土资源安全管理的要求。
2.卫星遥感影像在国土资源管理与调查中的应用
2.1卫星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变更
国土资源部门能够根据资源调查对数据的要求,从而加快调查步伐,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土地变更进行实时监测。经历了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以后,我国已经有许多省份都建设了全面覆盖的土地监测室。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国土利用的变化,收集的数据主要是作为土地使用变更的证据。土地变更的主要调查对象是新增的建筑用地和复垦耕地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土地管理工作,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面监管,扩大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为国家对土地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保障[2]。
2.2卫星遥感影像应用于矿产监测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常采取卫片执法检查方式来监测矿产资源,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国土调查工作,主要是为了监测土地使用情况和矿产开采情况。各省应用这项技术以后,就可以及时发现违法开采矿产的情况,因为监测图的图斑可以显示出变化情况,然后就可以着手开展矿产资源的核查工作,准确查出违法用地和违法采矿的行为[3]。同时,利用该技术还可以监测到矿产利用情况和资源开况,政府部门也可以依据卫星遥感提供的数据做出决策,尤其是对于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同时它还可以提升矿山环境的治理效率,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
2.3卫星遥感影像应用于灾害预警
我国有部分省区近年来频发地质灾害,也因此受到了经济方面的重创,所以需要提升地质灾害警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早期应用灾害预警的时候,都是在气象卫星和雷达的基础上通过WebGIS向大家传播预警信息,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预警的准确性,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灾害地区的经济损失,从而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基于多元对地观测卫星已经成为现实,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也将成为新的防灾手段。
2.4卫星遥感影像应用于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是国土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保障,所以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各国家部门的重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调查耕地后备资源,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把卫星遥感图像解译成有效的信息,让技术人员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逐图核查,对农田位置进行合理划分,健全基础农田的图册资料,形成农田数据库,同时要规范保护责任卡,对农田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落实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政策。
3.结语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分,也是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力量。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国土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主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为国土资源调查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对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国土资源管理调查工作的技术支撑,它的作用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 目的与任务
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全面建设土地权属化、数据信息化、管理规范化、遥感监测网络化、资料查询公开化的地籍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目标。为了加强土地调查成果的管理与应用,我市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设市、县二级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管理市、县两级土地调查成果、年度变更调查的数据成果,保持数据成果的一致性、时效性;(2)建设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包括农村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登记发证系统,满足淮安市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及管理与应用的需要;(3)实现地籍数据动态管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每一批次材料经过批准以后,都要及时的在系统内进行变更;(4)通过局电子政务平台,各分局和市审批中心国土窗口,可按土地登记流程进行审批发证,实现土地登记的办公自动化。
2 成果的管理
土地调查成果的管理,主要通过数据库来进行。
2.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1)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定位基础--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界线与行政区划、地貌等;(2)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界线等;(3)土地权属调查的成果数据与文字、各种地类信息与数据;(4)基本农田的数据: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图斑;(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6)土地利用数据更新维护与历史数据;(7)统一时点更新数据成果;(8)专题图制作、县级统计汇总;(9)建设用地报省材料的地类与图斑数据等。
2.2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功能包括:(1)土地登记申请表与地籍调查表的各种信息;(2)地籍测量的数据与属性、图像处理、图形编辑、属性数据采集、数据检查与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图件与报表输出等;(3)土地专项调查统计数据: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等;(4)地籍变更调查的数据,主要包括权属变更调查和变更测量,如宗地新增、分割、合并、属性变更,宗地调整等;(5)按行政区域进行数据库维护与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登记信息查询统计、专题图制作、统计分析功能、地籍变更、历史数据管理等。
3 成果的应用
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范围很广,能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按图幅、区域等方式的分层管理,空间快速定位,查询检索、数据统计,提供各种图纸,以及土地登记发证等。
(1)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是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形和属性数据,可以进行日常的土地利用信息查询。根据图形标志或者属性条件,从土地调查成果中搜索出符合条件的目标进行简单的比对与分析,然后显示和输出即可。通过对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就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基本农田统计表、专项调查统计汇总表等。(2)土地登记发证办公自动化。土地登记发证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国土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土地调查的成果,在完成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及时做好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全面完成城镇商品房登记,完成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3)专项图件编制。土地调查成果全面的、客观的、系统的反映本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分类、分布、利用现状,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制作各种专项图件,如按标准分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按行政区域编制的土地利用挂图,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标注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图斑的基本农田分布图,按行政区域编制的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矿山分布图,土地整治规划专项图等。(4)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根据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后的统计台帐和底图,在开展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基本农田情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等工作中,逐个图斑进行比对,一个监测图斑为一个地块的,以图斑编号为地块编号。一个图斑涉及多个地块,既有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又有实地伪变化或者军用土地的,先分割为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实地伪变化或者军用土地,在图斑编号后按顺序增加支号作为分割后地块的地块编号。一个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地块涉及多个用地单位的,按不同用地单位的界线范围对地块进行分割,在分割前的地块编号后按顺序增加支号作为分割后地块的地块编号。相邻多个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实为一个地块的,将这些相邻的地块进行合并,以相邻地块编号中最小的作为合并后地块的地块编号。一个图斑涉及多个地块的,按多宗计算地块宗数;多个图斑实为一个地块的,按一宗计算。
监测时段起始时的土地实际用途和地类面积以当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依据确定。因监测时段起始前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而变更了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以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时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依据确定。监测时段内土地实际用途由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判定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在监测时段内为实施建设而进行土地平整的,判定为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
4 结语
《土地调查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土地调查成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将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和政府部门,积极探索与住建、公安、规划等部门的跨部门联网合作,充分运用城镇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登记资料,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附件: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
1.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2 内容
变更地籍调查是在初始地籍调查已完成的地区,针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主体和客体及权利义务发生变化的日常性调查。
村庄变更地籍调查参照本细则实施。
变更地籍调查包括变更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勘丈。
变更地籍调查是查清宗地发生变更的合法性,以及变更后的位置、权属、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满足变更土地登记的需要。
除本实施细则作特殊规定外,变更地籍调查其他要求按初始地籍调查的标准执行。
1.3 实施单位
变更地籍调查的具体工作由县(市、区)土地(国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1.4 地方补充规定
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必要时可对本实施细则某些条款作补充规定,报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后实施。
1.5 本实施细则解释权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2.准备
2.1 资料的准备
a.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b.本宗地及相邻宗地地籍档案有关部分的复制件;
c.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见附录Ⅰ)、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见附录Ⅳ)及指界委托书(见附录Ⅴ);
d.变更地籍调查记事表(见附录Ⅱ)或地籍调查表(见附录Ⅲ);
e.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及界址点成果(坐标、点之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f.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如分割放样元素的计算);
g.调查工具、文具、仪器等。
2.2 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属界址发生变更的,应通知申请者预先在实地新增的界址点上设立界标。
3.变更地籍调查种类
3.1 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调查。包括只发生了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改变、因行政区划变化引起宗地档案变更等。
3.2 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调查。包括宗地合并、分割及边界调整等。
3.3 新增宗地的变更调查。包括在某一街坊内新增加宗地;城镇范围向外延伸新增加的地籍街坊或街道中有关宗地等。
3.4 旧城改造中变化宗地的变更调查。指由原若干宗地拆迁后变成一宗地,建成后又分割为若干宗地等。
4.检查、审核
4.1 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上填写的原因相一致。
4.2 审核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内容的合法性,如宗地分割、合并,改变用途是否符合有关要求等。
4.3 检查原地籍资料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一致。
4.4 检查恢复界址点。
对界址点、界址线发生变化的变更调查,在增设新的界址点前,应利用原宗地草图的勘丈数据及界址点坐标,检查原界标是否移动。如原界标丢失,应用原测量数据恢复界标。对没有发生界址点、界址线变化的变更调查,一般不需要检查界址点位,若需重新测量宗地界址点的解析坐标,亦应根据原勘丈资料检查界标是否移动或丢失,如已移动或丢失,应恢复丢失界标。对已丢失,但变更后是废弃的界址点可不恢复。
如果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与原记录不符,则应分析原因按不同情况处理。
a.原勘丈值错误,以新勘丈结果为准;
b.新勘丈值错误,重新勘丈后再分析判断;
c.原勘测值精度低造成的,则用红线划去原数据,填写新勘丈数据;如不超限,则保留原数据;
d.如是标石有所移动,则应使其复位。
界址点检测精度与适用范围见表1.
表1 界址点间距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允许误差
单位:厘米
-----------------------------------------
| 勘丈检查精| 原勘丈 |检查距离与原勘测距离|
类别 | | | | 适用范围
|度(中误差)| 值精度 | 较差允许误差 |
----|------|-----|----------|------------
| | | |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
一 | ±5 | ±5 | 14 |
| | | | 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
| | | |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
二 | ±5 | ±7.5 | 18 |
| | | | 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
-----------------------------------------
5.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5.1 变更地籍号
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除行政界线变化引起宗地档案的变更外,所有地籍号不变更。
行政界线变化引起地籍号变更的程序如下:
a.利用变更后的街道、街坊编号取代原街道、街坊编号,在原街道、街坊编号上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填写新的街道、街坊编号,将宗地档案汇编于新的街道街坊档案,在原街道街坊档案中注明宗地档案去向。
b.取消原宗地编号,在原宗地编号上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在新的街坊宗地最大编号后按顺序编宗地号。
c.取消原宗地界址点号,按新地籍街坊界址点编号原则,编界址点号。
5.2 变更地籍勘丈
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实地调查,不需到实地进行变更调查的,在室内依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进行变更,不重新绘制宗地草图。
5.3 地籍调查表变更
在原地籍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变更。
a.在原地籍调查表内变更部分加盖“变更”字样印章;
b.将变更内容填写在变更地籍调查记事表内;
c.需要到实地调查的,若发现原测距离精度低或量算错误,须在宗地草图的复制件上用红线划去错误数据,注记检测距离,并与重新绘制的宗地草图一起归档,注明原因。
6.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6.1 变更宗地号
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一律不得再用。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加支号顺序排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小宗地号加支号表示。如18号宗地分割成三块宗地,分割后的编号分别为18-1,18-2,18-3;如18-2号宗地再分割成2宗地,则编号为18-4,18-5;如18-4号宗地与10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0-1;如18-5号宗地与25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8-6. 6.2 新界址点设置及编号
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等增设界址点的,按预先准备的放样数据,确定新界址点并设立界标。也可根据申请者要求,直接在实地设置界标。新增界址点按宗地所在街坊界址点编号原则编号,其它界址点编号不变。
对变更后废弃的界址点,在现场销毁。
6.3 变更地籍调查表
对新形成的宗地须按变更情况填写地籍调查表。
a.在原地籍调查表封面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并注明变更原因及新的宗地号;
b.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有关规定,以新形成的宗地为单位填写地籍调查表;
c.新增设的界址点、界址线须严格履行指界、签字盖章手续;
d.对没有发生变化的界址点、界址线,不需重新签字盖章,但在备注栏内须注记原地籍调查表号,并说明原因,同一界址点变更前后的编号如果不一致,还应注明原界址点号;
e.将原使用人、土地坐落、地籍号及变更主要原因在说明栏内注明。
6.4 宗地草图变更
a.在原宗地草图上加盖“变更”字样印章;
b.在原宗地草图复制件上以红色标注变化部分,废弃的界址点、界址线打上“×”,变化的数据用单红线划去,废弃的界址线用红色“×”标记,新增的界址点用红色界址点符号表示,界址线用红实线表示,注明相应的实测距离;
c.现场绘制变更后的宗地草图;
d.原宗地草图复制件归到原宗地档案中,新形成的宗地草图归到相应的宗地档案中。
6.5 变更地籍勘丈
一般采用解析法。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规定的其他方法。属土地出让等对勘丈精度要求较高的,须采用解析法进行变更地籍勘丈。
无论采用何种勘丈方法,均须以地籍平面控制点或原界址点为依据,首先检测控制点及界址点的精度,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变更地籍勘丈。
a.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等增设界址点的,在不低于原精度的原则下,测量新增界址点的坐标或图解勘丈。
b.宗地合并等不重新增设界址点的,除特殊需要外,原则上可不进行变更地籍勘丈,直接应用原勘丈结果。
7.新增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新增宗地属初始地籍调查未建立宗地档案的地块。其变更地籍调查应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进行。
7.1 变更地籍号
a.若新增宗地划归原街道、街坊内,其宗地号须在原街道、街坊内宗地最大宗地号后续编;新增界址点按原街坊编号原则编号。
b.若新增宗地属新增街道、街坊,其宗地号、界址点号须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编号,新增街道、街坊编号须在调查区最大街道、街坊号后续编。
7.2 地籍勘丈
采用解析法。若新增宗地已进行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经检查验收后,应利用勘测定界成果完成地籍勘丈。
8.旧城改造中变化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8.1 变更地籍号
旧城改造后新宗地号的编号按宗地合并分割的编号原则,用原来的宗地号加支号作为新宗地号。界址点号按本街坊编号原则编号。
8.2 地籍勘丈
对改造的区域,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初始地籍调查的要求进行权属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等工作,用解析法进行地籍勘丈。
8.3 原宗地档案加盖“变更”字样印章。注明变更原因,在新宗地地籍调查表的说明栏中注明来源。
9.宗地面积变更
面积变更采取高精度代替低精度的原则,即用精度较高的面积值取代精度低的面积值。属原面积计算有误的,在确认重新量算的面积值正确时,须以新面积值取代原面积值。
a.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变更,如原界址点坐标满足精度要求,利用原界址点坐标计算宗地面积。
b.变更前为图解法量算面积,变更后为解析法量算面积的宗地面积变更,用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取代原宗地面积。
c.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变更,对宗地形状未变或宗地合并的宗地面积变更,如两次面积量算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仍以原面积数据为准;如两次面积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
对宗地分割的宗地面积变更,如变更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的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将差值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如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并取正确值。面积量算精度指标见表2.
表2 面积量算精度指标
------------------------
宗地面积 | 较差限差
---- | ----
平方米 | 平方米
----------|-------------
0~100 | 2
----------|-------------
100~500 | 3
----------|-------------
500~1000 | 5
----------|-------------
1000~2000 | 7
----------|-------------
>2000 | 1/300(相对误差)
------------------------
10.地籍图变更
a.地籍铅笔原图作为永久性保存资料,不得改动;
b.地籍二底图应随宗地变更而随时更改,以保持地籍图的现势性。
发生变更时,先将二底图复制一份(蓝晒或复印),并在二底图复制件上用红色笔标明变更情况,存档备查。也可将一定时间内的变更注记在同一张二底图复制件上,但必须保证一宗地不变更两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九、十、十四条规定,为了使地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我局制定了《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规程(试行)》和《全国土地登记规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试行。试行中的经验和问题,请及时反映给我们,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执行《规程》和《规则》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各级土地管理干部,要认真学习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专业测量。在开展地籍调查时,应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适用的图件进行修测调绘;没有符合要求图件的地方,忆分发挥有测绘力量部门的作用,可采取投标的方法由他们承担。不论哪个单位承担,都必须执行本试行规程和规则,工作完成后,将所有原始、成果资料全部交土地管理部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图书馆游戏;游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4.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35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个体需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用户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在线游戏的风靡和教育游戏的兴起,国内外许多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游戏结合,借助各种软件和网络技术开发在线游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游戏在图书馆吸引读者关注、宣传资源与服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价值分析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游戏与图书馆整体的阅读氛围不协调,对用户的成长毫无意义,图书馆不应该为用户提供游戏服务。但有学者研究发现,玩游戏所需要的能力与美国大学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养标准”相吻合,如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和程度;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并整合到已有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中;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1]。
图书馆设计的信息素养教育游戏,以信息知识或技能为核心,以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为目标,通过提供一个让用户积极投入和参与的虚拟环境,“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用户的知识技能。具体来说,游戏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将原本枯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分解到“好玩”“有趣”的游戏环节中,激发用户对信息素养学习的兴趣;(2)整个游戏过程是一个识别信息、评估信息有效性、获取信息、灵活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过程,能够深化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和灵活运用;(3)游戏一般会设置得分值或排名,高分所带来的成就感使得用户会通过不断提高游戏技巧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在这个反复尝试的过程中,游戏中蕴含的信息素养知识点一遍遍地被重现,学习效果显著提升;(4)游戏后台生成的数据统计分析,能方便教师直观地了解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由此可见,游戏完全可以成为提升用户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力工具,为信息素养教育打开新局面。
2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信息素养教育游戏有不同的表述,如信息素养教育在线游戏、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等,还有的相关研究内容包含图书馆游戏、图书馆游戏服务等。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使用“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图馆+游戏”等检索式检索此领域的论文(截止2016年6月5日),经初步阅读判断,共得到33篇相关文献,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2.1 案例分析
这部分文献调研了国内外图书馆设计开发的在线游戏,总结其内容、特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很多研究者将关注点聚焦于国外图书馆游戏上。如黄国彬等[2]总结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20款数字游戏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与类型,并给出图书馆开展数字游戏服务的建议;韩宇[3]通过网络调查,归纳出美国公共图书馆游戏服务的方式包括游戏资源借用服务、馆内游戏空间服务、举办游戏主题活动、开展游戏制作实践等;柯丹倩和吴跃伟[4]介绍了美国图书馆游戏服务的起源和发展,从游戏类型、服务方式、服务管理等方面归纳游戏模式。
有的文献选取国内外有代表的图书馆游戏进行分析。如季亚娟和蒋一平[5]重点考察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Head Hunt”、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的“I’ll Get It”和“Within Range”以及台湾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几款游戏,分析它们的优劣之处;洪跃[6]调研了中美18所高校图书馆的28个信息素养教育游戏项目,总结了它们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建设提供了建议[6]。
2.2 游戏框架设计
这部分文献主要是分析游戏用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并在探讨二者结合点的基础上,从思路、角色设定、板块内容等方面尝试设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基本框架。
如熊定富[7]从游戏类型、角色与角色活动、冲突与晋级机制、图书馆游戏应表达的主题等方面尝试设计图书馆游戏的基本框架;明娟[8]提出在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教学、游戏主题活动、信息素养拓展等活动中引入游戏,并初步构建了游戏模式;张磊[9]根据嵌入理论构建了游戏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模型;陈雅[10]在借鉴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在线游戏的基础上,从特点、设计、管理、推广等方面设计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培训游戏方案。
2.3 游戏的实施策略
这部分文献主要是论证游戏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作用,探讨游戏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点,并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方式方法。
如苏云[11]从游戏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实现模式3个方面讨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认为游戏化实施过程需要谨慎立项、清晰规划,把握好游戏中教育成份和游戏难易程度,处理好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和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白新勤[12]提炼出了高校图书馆游戏设计的六个要素:适应性、知识性、交互性、策略、故事情节、趣味性,并基于此初步设想了一款小游戏;明娟[13]将开展游戏服务的保障因素归纳为研究团队建设、游戏馆藏建设、游戏管理、游戏评估、馆员的游戏素养等,并提出了最吸引人、最经济和最稳妥的三种实施策略供参考。
3.3 湖南大学图书馆的“知识闯关”① [20]
上线时间:2015年,湖南大学智能虚拟图书馆正式上线,该系统中的“知识闯关游戏”也同期开放。
游戏类型:基于实景的虚拟现实类。
游戏目的: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概况、馆藏分布、资源与服务等。
游戏介绍:该游戏面向新生开放,采取知识竞答形式,考察的知识点主要是图书馆的馆藏分布和服务内容等,所有场景均为湖大图书馆的实景环境。每一关均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当所有闯关任务完成后,新生的借书权限即刻开通[21]。
游戏特色:①真实场景虚拟化:使用图书馆真实场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参观图书馆,一举两得;②强调教育性:每一关都嵌入相应的知识提示。
3.4 台湾大学图书馆的“探索游乐园” [22]
上时间:2010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游戏类型:12个单独游戏的集合。
游戏目的:帮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图书馆的环境、了解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借书规则以及对于馆藏的利用方式,为今后的课业学习打下基础。
游戏介绍:台湾大学图书馆早在2008年就推出一款面向新生的线上游戏“图书馆探索之旅”,介绍图书馆各项服务以及资源利用、学术道德规范等知识,此后因图书馆服务项目与内容有所改变,且游戏者反馈完成该游戏所需的时间过长,遂于2010年推出新游戏“探索游乐园”。
该游戏界面为一块彩色拼图,包括12个独立的小游戏:以使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规范为主题的4个游戏,如寻找图书馆首页相关内容的“找找看”,考察分类法规则的“书籍排列”,设定校外访问VPN过程的“抢救安安”,发现违规行为的“大家来找碴”;以读者最常使用的场所和服务为主题的4个游戏,如以参考咨询台为考察内容的“消失的馆员”,以多媒体服务中心的区域划分和服务内容为主题的“该往哪里走”,以自习区位置、规定为内容的“念书大作战”,以馆际互借服务为内容的“配对游戏”;以图书馆资源利用为主题的4个游戏,如考察馆藏分布的“钓鱼游戏”、考察图书馆借阅规则的“九宫格大挑战”、有关纸本期刊及电子期刊的使用方法的“连连看”和以图书馆订购的报纸资料库资源为对象的“填字游戏”。这些游戏的类型多种多样,包含的知识点也较丰富。
游戏特色:①画面生动:该游戏用Flash软件设计,呈现活泼画面并搭配音效;②类型多样:包括填字游戏、配对游戏、问答题、选择题、比比看等多种游戏类型,增加吸引性;③有规则提示:游戏主画面有“解析”可以深入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游戏完成后可以选择“观看解析”或“再玩一次”,可以对该项游戏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学习;④重视反馈:设计反馈与奖励机制,具有互动性,可以了解学生对该游戏的接受程度。
从对35所985高校和几所港澳台高校图书馆的调研结果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通过游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并不多。纵观上述几个成功案例,不难发现:这些游戏均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关卡设计突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在场景布置、可玩性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获得了业界和用户的肯定。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爱上图书馆视频及排架游戏”获得了2012 年第10届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LFA)国际营销奖第一名;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拯救小布”新生在线通关游戏的总参与人数近6千人次,通关率86%;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分析,80%的新生都喜欢这种方式更胜于传统入馆导读方式;94%游戏者对游戏的风格、形式、设置表示赞赏有加[18]。
同时,限于人力物力,目前的游戏设计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题库单一、任务重复、操作流畅性有待加强;多数游戏只有一个版本,尚未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完善;游戏多是针对大一新生,受众比较单一,也没有长期追踪此游戏对今后的学习是否有帮助;此外,游戏中包含的信息素养知识多集中在图书分类、图书馆馆藏布局、资源与常规服务等基础性知识,缺乏信息意识、论文写作、信息伦理、综合信息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总之,现有的游戏在引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兴趣、普及基本的图书馆利用知识等方面已颇有成效,但是在更好地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实施方案
国内图书馆界在信息素养教育游戏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显示,将游戏运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已基本被认可,少数高校图书馆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要使游戏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也非易事,笔者就结合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实际工作中的思考,设计了一套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实施方案,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建设提供借鉴。
4.1 组建开发团队
游戏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剧情设计、音效美工、编程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多个专业的人才。一方面,图书馆应成立跨部门、较稳定的工作团队,负责游戏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后期维护和版本更新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寻求馆外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支持,如“书之秘语”游戏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与相关学院的学生合作开发的成果。图书馆与校内其他部门、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力量(如游戏公司)合作,能够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参与面与影响力,也可为游戏的设计开发注入更多活力。
第二条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为支持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国土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四条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必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坚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财政部负责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一)确定年度经费总预算;
(二)确定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原则;
(三)核批年度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
(四)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和管理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编制国土资源大调查规划,提出年度项目立项指南,确定年度项目立项计划;
(二)提出年度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建议;
(三)对重大项目和组织实施单位承担的项目组织审查论证和验收;
(四)会同财政部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七条国土资源部所属有关事业单位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组织实施单位(以下简称组织实施单位),负责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组织实施及项目日常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一)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规划和年度项目立项指南,组织编制项目计划建议,编报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建议;
(二)组织项目论证、评估、评审,组织项目招投标;
(三)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的要求汇总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四)受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委托,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体职责如下:
(一)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及经费支出概算;
(二)负责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与组织实施单位签订的项目合同或协议,提交项目成果及相关资料;
(四)接受有关部门及其委托机构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第九条组织实施单位及其直属单位直接承担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管理。
第三章项目预算管理
第十条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规划,会同财政部在确定年度项目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基础上,制定并年度项目立项指南。
第十一条根据年度项目立项指南确定的范围和要求,各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含经费支出概算报送组织实施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隶属于地方的,应将项目可行性报告送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签署意见后再报送组织实施单位。
第十二条组织实施单位组织由技术和经济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评估或评审。
组织实施单位及其直属单位承担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论证。
对符合招投标条件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或组织实施单位组织招投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单位组织审查的项目,由组织实施单位根据项目立项论证及项目招标结果,编制年度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及项目经费预算建议报送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对组织实施单位报送的项目计划及项目经费预算建议审核后,连同经审定的组织实施单位及其直属单位承担的项目计划及项目经费预算汇总编制年度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提出年度项目预算建议报送财政部。
组织实施费预算由组织实施单位编报并经国土资源部审定后,由国土资源部单独向财政部报送。
第十四条财政部对国土资源部报送的各项用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进行审核后,按项目承担单位预算管理渠道批复下达项目预算。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预算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得调整。如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财政部批复后执行。
第十五条项目预算中需要进行政府采购的支出,应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纳入本单位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并按有关规定组织采购。
第十六条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十七条根据财政部下达的年度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预算,以及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年度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组织实施单位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
第十八条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研究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
第十九条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立项指南,项目及承担单位,项目经费预算以及提交的项目成果,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均应向社会公开。
第四章财务管理
第二十条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包括项目费和组织实施费,按项目核算成本费用。
第二十一条项目费是指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主要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能源材料费、外协费、用地补偿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从事项目工作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有财政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足额支付给项目组成员,并按规定在项目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专用仪器设备费,指项目实施所必须的专用仪器、设备、野外应急装备等购置费。已由其他资金安排购置或现有仪器设备已能满足项目工作需要的,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用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购置的专用仪器设备,必须登记入账,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实施直接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专用管材、低值易耗品等费用。
外协费,指项目实施所必须的外协测试、施工、加工、软件研制以及租赁费用。
用地补偿费,指因项目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需支付的临时性设施拆建费、临时性土地占用费、青苗树木赔偿费等。
差旅费,指为项目实施而进行的国内调研考察、出野外工作等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实施有关的专题研究、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预算的5%。
其他相关费用,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其他费用。此项费用应严格控制在与项目实施有关的支出范围,在编制预算时应细化到具体内容。
以上各项费用,国家有开支标准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组织实施费,指组织实施单位为了组织项目,开展项目评审、评估或招标,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及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等工作所发生的费用。
第二十三条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支出应严格控制在预算核定的额度内,按规定的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不得虚列、多提、多摊费用;不得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不得用于弥补单位事业费不足;不得建立各种基金。
第二十四条下列费用不得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
(一)应由事业费、基本建设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开支的费用;
(二)各种奖金、福利和社保支出;
(三)归还贷款本息;
(四)投资性支出、捐赠及赞助;
(五)各种罚款、违约金、滞纳金等支出;
(六)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五条项目工作结束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在项目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成果验收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项目验收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财务专家。
项目验收结果应及时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六条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应按财政部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逐步建立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第二十八条组织实施单位应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项目跟踪反馈制度,及时处理和纠正项目经费使用中的问题。重大事项要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报告。
第二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及专家委员会等有关人员在项目论证、评估、评审、招标、管理中弄虚作假、、和泄露机密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调整项目预算、终止项目、收回已拨项目经费等措施予以相应的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虚列项目及虚列支出的;
(二)擅自转包项目、改变项目设计、调整项目经费预算的;
(三)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的;
(四)随意转拨项目资金的;
[中图分类号] P285.2+3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2-1
0 前言
受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剧增影响,我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弊端明显,虽然规模在扩增,但保护措施难到位,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发展步伐。为了满足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S技术被应用于国土资源开发中,成为人们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开发资源、科学管理资源的导航,3S技术在国土资源中的成功应用,为资源环境管理指明了方向,在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中会发挥出可观价值。
1 3S技术简述
1.1 3S技术关键组成部分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前提下发展而来,将遥感器安装行器上,利用光谱的不同反射性质,从空中探测地面物体的特性,记录各物体光谱信息,将获取的物体信息传输系统分析,根据转化后的数据来辨别地面物体的具体差异。
(2)全球定位系统。它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与测距,其结构组成包括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GPS 信号接收机等,全球地位系统能随时随地对任意点监测,精确地确定目标的实际位置,为所获取的空间与属性信息搭建实用性强的地理定位模型。
(3)地理信息系统。此技术结合了先进的网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可快速准确地采集、保存、管理、处理、检索不同形式的地理空间信息,通过数据自动转码后,能输出不同方式的空间信息,进而为系统计算机系统识别信息提供了条件。
1.2 3S技术集成
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三者间是彼此依存关系,彼此推动,协同作用,无论哪部分运行异常,其他两部分均无法正常工作,导致3S系统处于瘫痪状态。通过对三种技术相互关系具体划分,可以验证三者间的依存关系确实存在。首先,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高分辨率与多角度拍摄照片条件,是卫星遥感技术信息资源的重要部分;其次,全球定位系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实地观测采集高精度坐标高程空间数据,并可作为遥感技术调绘的依据。最后,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进行完整的分析、处理、保存,还能针对其传数信息特性构建匹配的数据库。
2 3S技术系统构建
2.1 3S技术系统目标
3S技术系统构建以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预先界定系统完成后要承担的任务,利用3S技术对资源、环境、灾害进行调查与分析,准确地、合理地、高效地为相关单位作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 技术支持
在传统的国土资源规划中,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然而尚未体现系统完整化及统一化,导致新技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3S技术将RS、GPS、GIS进行有机结合,使系统高度集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保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输送的全过程统一化。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相关资源共享。同时,系统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决策分析技术等,为实现3S技术实现信息应用奠定基础,拓展了相关部门规划土地资源的渠道。
2.3 技术实施方法
利用RS获取国土资源实时信息,将其作为国土资源评价和预测的指标;利用GPS确定密集的大地定位坐标,实现遥感信息定位与数据处理;GIS负责接收上述两项技术获取的信息,并经过系统综合分析与处理,转化为可识别的信息源,与其他国土资源资料联合使用,帮助政务部门作出合理的国土资源决策及规划。
3 3S技术在智慧国土中的应用
3.1 遥感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核查
在国土资源核查过程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准确掌握国土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有利于及时发自按违法使用国土资源的行为。为了保证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核查过程中发挥稳定的作用,必须严格制定工艺流程,具体包括工作部署、工作准备、提取疑似违法图斑、制发卫片、土地监测图斑核查、责令整改、信息填报、监督、约谈、验收、奖惩、组卷存档。
3.2 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
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强大,包括常规静态相对定位、快速静态定位、实时动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等模式,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同需求。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实践应用表明其具有已实用性强、效率高、运行可靠、操作方便等优势,使国土资源管理复杂工序得到简化,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高质量测绘保障与获取准群数据夯实了基础。
3.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国土资源日常工作
由于土资源日常工作比较繁琐,而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完整性不够,各管理环节不能协调工作,而且各系统运行模式差异较大,因此,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面临着巨大难题。而地理信息系统凭借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理顺国土资源日常工作流程,准确反映土地用途与权属变化及矿产资源开发使用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管理库能随时查询国土资源的各项信息。
3.4 3S集成应用于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其工作重点是对某地域内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与动态变化进行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应用了3S技术,为其后期在国土资源工作中推广奠定了基础,在此次土地调查活动中,涉及领域众多,属于繁琐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次土地调查路线是将原有土地调查数据作为参考,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运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手段,形成信息采集、分析、保存、传输、管理与应用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彻底展示了 3S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 小结
3S技术凭借实用性强、精确度高、操作简单、数据采样率高等优势,已经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推广应用。然而,我国的3S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有必要对其在国土系统搭建及技术运用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推动国土资源管理走向统一化、智慧化、完整化提供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一、土地调查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土地调查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对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进行全面地调查,从而使掌握的土地基础数据更为真实和准确。在《土地调查条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依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始实施到现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止一次强调“调查数据务求真实、准确,要尽可能整合各项检查需求,一次调查兼顾多方面工作”、“要把监管事项,诸如土地违法、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矿业权管理、地质环境等
尽可能整合进去,“一并开展”、“尽可能反映多方面管理业务信息,并与‘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等监管衔接”。所以,之后在变更调查、调查成果的要求上也日益提高,成果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应用范围。
当前,调查成果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多元化,不仅可以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提供基础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而且也可以在林水、农业等非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在应用过程中将自身的新特点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调查要求、调查机制以及业务衔接上不断改进和分析。如,土地调查和百姓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调查清楚,这样的话,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就会得到有效地促进。要全面开展土地权属调查,明确土地权属界线,这与土地权利人的参与、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在相邻土地权利人的共同指界前提下,将土地权属协议书进行签订,只有这样,土地界线才能够得到最终确定。这一次的调查成果,还会成为下一步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条件,为依法明确土地产权归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讲,土地调查和百姓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对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而言也是尤为重要的。依据《总体方案》要求,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要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进行全面查清,对各类土地权属争议进行及时调处,全面完成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进行了解和掌握,在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有效管理土地的重要依据。
2.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开展,可以对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进行全面地掌握,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可以上图、登记上证、造册基本农田,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过程中发挥基本性的作用,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
3.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三、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几点建议
1. 改革土地调查制度提高数据可靠性
以前,土地调查是通过县政府组织进行实施和开展的,按照一级级的方式逐渐汇报。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这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宏观决策会有不良影响。若是新一轮土地调查还是由县政府组织实施,那么行政干扰必然会出现,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基本上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改变现行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改革的思路是,土地调查通过省级政府作为实施的重要组织,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土地调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通过省、县政府进行负责。
2.调查成果信息化系统化提高应用效率
目前的调查成果需要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实现各级互联、内外交换的信息服务与数据交换,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一体化,为土地管理、政府决策和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调查成果的信息化为高效、多用途使用土地调查成果提供更加快速便利的手段,使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
参考资料:
[1]黄葛炎 龙 青:查清土地家底 服务经济社会――广西第二次土地大调查首期培训班侧记[J].南方国土资源. 2007(08).
[2]宋建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切实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J].青海国土经略. 2009(01).
1 引言
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圆满结束,形成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调查成果数据库已逐步被启用。从2010年起,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复垦等日常土地管理工作都在使用最新的调查成果,这就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对调查数据库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才能保持数据库日常性、连续性的常态工作,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土地管理要求。
2 数据库维护坚持的原则
1.坚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修补测,实时变更,保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的原则;
2.坚持地籍测量前置、数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审查入库的原则;
3.坚持及时更新台账、统计簿及图件的相关资料,为日常土地管理及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最新资料支撑的原则。
3 数据库维护的必备功能
数据库日常维护工作是保证调查数据库安全、高质量、可操作、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具体要具备以下几项功能:
目前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都基本具有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机制,从而保证了在系统失败时重新获取数据的可能性,因此定期形成历史数据库和备份事务日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维护工作。
1.备份数据库:数据库在创建之后就必须提供一个装入基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时间周期进行数据库的自动备份,形成历史数据库,一旦出现数据事故,把损失降为最低。
2.备份事务日志:事务日志能及时反映数据的演变和具有可追溯性,所以将事务日志与数据库放在同一个设备上,保证数据备份的及时和准确性。备份事务日志的周期直接影响数据的恢复程度,力争做到每天备份。
3.备份数据库及其日志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用户数据库存储的设备失效,数据库被破坏或不可存取,通过装入最新的数据库备份以及事务日志备份就可以恢复数据库并能进行用户之间的可传递,是最理想的数据库维护方法和最基本的数据库维护要求。
4 数据库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1.具备数据库管理和土地日常管理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
2.系统维护人员的一个日常事务是为用户创建新的信息表,并为之授权。创建表以及为表授权的方法是保证数据库安全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3.系统管理员的另一项日常工作是监视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处理系统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监视当前用户以及进程的信息;(2)监视目标占用空间情况;(3)监视数据库统计数字。
4.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系统管理员依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周期性的更改用户口令,执行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
5 数据库维护的流程和方案
以江苏省镇江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例,调查数据库已于2011年正式启用,具体的调查数据库维护流程和方案如下:
5.1 流程图
5.2 职能分工
调查数据库在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制定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监督、检查、协调测绘单位、软件单位、数据库维护单位等生产单位的各项工作,完成登记受理、权源资料及测绘资料审核工作,并决定是否颁发证书。
测绘单位负责测绘及调查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各项作业依据,保证做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四至无争议;测绘工艺合理、调查信息齐全;精度符合规程要求,图件符合入库要求。
管理软件是土地管理的核心,软件建设供应单位应针对国土资源局的要求及时完善土地管理的各项功能。为保证数据库成果的维一性、正确性,应提供数据下传、上传以及多终端作业的功能,以利于规划、用地、地籍的协调工作和大批量测绘调查数据的维护。对国土资源局内部网上的所有终端进行权限设置,数据库维护人员的终端具有下传、上传和修改数据库数据的权限,其他终端只有查询、浏览数据库的权限,实现历史数据库的查阅和恢复功能。
数据库维护单位要保证数据库成果的维一性、正确性,是土地管理最密切的支撑。应协助国土资源局做好调查成果和测绘成果的审核工作,按规程要求以及数据库的数据标准进行作业。按排二个以上的专项技术人员在国土资源局现场办公,完成地籍调查、土地规划等各类数据的维护工作。
5.3 工作内容
1.数据库的变更维护,包括调查、测绘数据的合理性检查和更新;
2.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进行日常土地管理的报表编辑;
3.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进行日常土地管理的图件编辑;
4.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5.对国土局需要熟悉软件功能的人员进行指导。
5.4 技术方案
1.用图部门(测绘单位、管理部门)填写用图申请单,申请单需注明用途和区域{街道、街坊(村)。申请单应有国土资源局指定的专人签字同意。根据申请单下传数据给用图部门;
2.对变更后的数据库进行检查(对测绘的外业成果进行抽查);
3.打印出变更后的图件交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审核并签字确认(地籍科-调查数据、规划科-规划数据等);
4.按照签字确认后的变更图件修改数据库的数据,对修改后的数据进行拓朴、属性等各项检查,保证数据库处在正确运行状态,以利于随时完成报表任务。
6 结束语
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数据库成果,阶段性的满足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迅速推进,土地的流转速度加快,用地状况不断变化,如何做好调查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是目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文能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土地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2007-07-13
问:为什么制定该条例?
答:土地调查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土地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信息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通过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尤为重要:一是,为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的问题。搞好土地调查,摸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二是,为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提供依据。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数据,既是当前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需要,还是把好土地调控“闸门”的需要。三是,为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依据。通过土地调查,查清各类土地使用情况,既可以为节约集约用地打下基础,又能掌握土地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为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依据。四是,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提供依据。土地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调查,弄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有利于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国务院制定了《土地调查条例》。
问:土地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答:条例规定,土地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三项:(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同时,为了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条例还规定,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以便做到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问:土地调查采用什么方法?
答: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为实现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的目标,土地调查需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同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中明确,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实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在此基础上,农村土地调查要实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的外业调查,城镇土地调查要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
问:土地调查采用的地类标准是什么?
答:为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了建立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土地调查质量,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成果的处理和质量控制作了哪些规定?
答:土地调查成果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关系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调查工作的质量,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调查成果的汇交、统计制度。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二是,建立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
三是,建立调查成果抽查制度。条例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是,建立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制度。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了规范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条例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调查成果的公布。条例规定,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二是,规范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等工作。
三是,明确调查成果的应用。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条例还规定,土地调查成果不作为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问:违反条例规定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答: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是确保土地调查数据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工程,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有着怎样意义和效用,在湖南省的进展情况如何,本文试图为你解开这些疑点,真实、全面地展现宗地统一编码工作。
国土管理新形势推动宗地统一编码
宗地统一代码是在地籍信息化、城乡地籍一体化及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宗地统一代码存在于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确权等地籍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地籍信息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宗地统一代码标识关联信息,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共享和服务等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宗地编码分别采用城乡两种不同编码方式,即农村采用“县级行政代码+乡镇+村+宗地号+宗地支号”的方式,城镇采用“县级行政代码+街道+街坊+宗地号+宗地支号”的方式。
城乡不同的编码方式,在构建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宗地编码出现重复或者空白。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难以做到宗地编号与实地的一一对应。各地在地籍数据库建设实践中,对编码规则的执行中也各不相同,导致目前各地的宗地编号形式多样,不尽统一,难以实现全国地籍城乡统一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行政区划调整较大,尤其是乡镇一级调整变得频繁。以乡级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籍号,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持稳定,进而影响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利用。
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编码模式,无法体现宗地的权利归属和权利类型,无法发挥土地权属的核心优势,不利于维护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
基于此,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多次指出,要加快开展全国统一的宗地编码实施工作,让全国每宗土地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实现全国宗地编码的标准化,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011年5月,在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部署会议上,王世元副部长提出加快推进全国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在开展全国宗地编码研究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逐步形成了《宗地编码规则》初稿,并完成了试点方案的编制。根据试点方案要求,天津、辽宁、上海、四川、广西、海南、宁夏及深圳市这8个各具特色且地籍工作基础较好的试点地区,将以二次调查数据库和已建立的城镇地籍数据库为基础,按照宗地编码规则,有针对性地选取2~3个县(区),采取对比试验方法,对辖区内全部宗地进行统一编码,重点检验编码规则的科学合理性。2012年1月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国土资发〔2012〕4号),要求各地划分地籍区,启用宗地统一代码,开展省级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籍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宗地统一编码工68作的进一步发展。
湖南省宗地统一编码注重结合省情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湖南省启动了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湖南省的宗地编码工作是在深入研究湖南地籍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情况,以省级示范点建设为引导,在充分继承现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的。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土地调查所的刘华平告诉记者,相对于天津、上海、辽宁等16个试点省市,湖南地籍管理尤其是宗地统一编码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江苏省在二次调查中全面采用1∶5000航测影像,同步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权属调查,地籍工作经费充足,农村集体所有权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已经完成;海南省在二次调查结束后就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相关经费由省财政安排。
为了更好地契合省情,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编制了《湖南省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强调湖南的宗地统一编码主要做好五项工作:科学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设计各县(市)编码转换规则、推广编码成果应用、创建省级示范区、推动地籍信息平台建设。
刘华平表示,在设计技术方案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各地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工作基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区分已建立和未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或地籍数据库两种类型,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差别化制定宗地统一代码编制技术路线。
以试点推动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发展
2011年7月,在湖南省地籍工作会议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宗地统一编码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进行了部署。此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多次组织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地籍部门学习了国土资源部的《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与《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部要求,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组织10名从事城镇地籍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等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就《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征求意见稿)深入讨论,形成修改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2012年4月,湖南省在地籍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株洲市天元区和长沙市望城区首先开展了省级试点,以期为全省工作全面铺开提供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承担了株洲市天元区试点的技术支撑工作。经过充分搜集资料、与株洲地籍工作人员的详细讨论,初步确定了以“以现行乡镇街道为基础,结合典型线状地物”的划分方式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