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测量土地方法

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测量土地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测量土地方法

篇1

关键词:平面面积,高斯投影,坐标系

Keywords:flat area;Gauss projection;coordinate system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52-01

0引言

土地面积测量土地部门经常开展的测量工作,一般采用边界点法在投影平面上计算地块坐标封闭区域的面积,采用的投影平面在我国通常为高斯投影面,此方法简单、实用,但当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基准,在测区投影面高程较高时,在离中央子午线较远地方会产生较大的长度变形,引起较大的面积计算误差,因此,在土地测量工作中有必要讨论一些其它的土地测量面积的计算方法,以限制高斯投影变形的影响或统一土地面积计量。下面以广州市为例,分析高斯投影变形对土地面积测量的影响,给出其它实用的几种土地测量面积计算方法。

1高斯投影对土地面积测量的影响

高斯投影会产生长度变形,由文献[2]可知因投影面高程引起的长度变形为:

ΔS1=S•Hm/RA(1)

因参考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所引起的长度变形为:

ΔS2=S•y2m/R3m(2)

式中,Hm为归算边高出投影面的平均高程,RA为归算边方向参考椭球法截弧曲率半径,Rm为参考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S为归算边长度,ym为归算边横坐标平均值。其中ΔS1为负值,即投影面高程总是引起归算边变短ΔS2为正值,即由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总是引起归算边变长。为了便于计算,设RA=Rm=R (R取6363km,采用80椭球参数计算的平均曲率半径)可得高斯投影变形所引起的综合面积变形比m,为:

ms=(1+-)2(3)

2土地测量面积计算的几种方法

在地籍、房产和矿区等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土地面积测量工作中,当所测地块投影变形超过相应规范要求时,可以根据不同要求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土地测量的面积:

2.1 计算土地的椭球表面面积

利用文献[3]所提及的梯形椭球表面面积计算公式:

F=∫∫MNcos(B)dBdL(4)

其中,子午圈曲率半径M和卯酉圈曲率半径N的计算式为M=(a为子午圈长半径,e2为第一偏心率)N=。经进一步推算,可得某一经度和纬度范围(L1,L2)、(B1,B2)组成梯形的椭球表面面积S梯。为:

S梯=∫B2B1∫L2L1dBdL=•ln()|B2B1(5)

由于测量地块通常是不规则的,直接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地块椭球表面的面积不现实,因此,可在设包围地块的梯形椭球面投影至高斯面产生的变形比与地块投影至高斯面产生的变形比相同的情况下,来求取任意地块的椭球面面积S椭为:

S椭=S平(6)

式中,S平为地块在高斯平面投影面面积,S投为包围地块经纬度组成的梯形椭球面面积,S为投包围地块的梯形在高斯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2.2 采用抵偿投影面高程或任意带高斯投影方法建立临时以测量地块为中心的局部高斯投影坐标系。通过选取适当的中央子午线和高程面,使上述(3)式求得的面积变形比ms最小,计算土地测量平面面积。

2.3 直接采用投影变形进行面积改正计算方法。根据高斯投影变形的特点,当地块形状为南北狭长,东西跨度较小时,地块各边投影变形约相等,此时设地块面积总体变形比与地块中心点处面积变形比一致,根据上述公式(3)计算地块中心处的面积变形比m,则有:

S投=(7)

其中,S投为经投影改正后地块面积,S平为地块在原高斯平面上的测量面积。

3计算实例

设在离中央子午线约98km处有一地块,在西安80坐标系下测量的土地面积为5146246.688平方米,平均高程为21 m。经计算地块所处位置在国家统一的西安80坐标下长度变形约为12 cm/km。

相对实地平面面积,在国家统一的西安80坐标系下计算该地块的土地面积增加了1284.416平方米,产生了较大的变形,相对椭球面积产生了6090.975平方米的变形。

4结束语

高斯投影的特性决定了土地测量面积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均会产生变形,采用不同的高斯投影坐标系计算的土地面积结果各不相同。在大范围的土地测量面积计算中,为统一土地面积计量直接计算地块的椭球表面面积是适合的。对一般的土地测量的面积计算,为取得土地测量面积计算结果与实地平面一致需要采用上述减少投影变形的计算方法,其中方法(3)适宜东西跨度不大的地块,该计算方法简单实用,无需经过高斯投影正反算等复杂的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各项土地开发工作成为了当前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在这一工作中,土地勘测工作质量高低,决定了土地开发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为此土地测量技术工作者利用各项技术革新模式,提高土地勘测定界测量技术质量。在测量研究中技术人员发现,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工作质量,对土地开发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支持作用。

一、数据处理技术方法发展分析

在定界测量过程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勘测工作质量与效率。为此勘测技术人员首先开展了数据处理技术发展过程研究,为其技术研究提供支持。

(一) 在传统勘测技术上发展出的数据处理方法

早期的界定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是在传统测量方式上创新而来的。其主要的技术模式即是将测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据化处理。在实际的应用中,其处理过程技术一般是采用Auto CAD、Mastion等软件,对勘测内容进行处理,获取勘测界定测量数据。但是在实际的技术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以上两种数据处理软件虽然具有图形操作简单、图形美观等明星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软件为进行二次开发工作、土地属性信息(如权属、类型等)无法在图形中进行标注等缺点。为此勘测技术人员,这一这类技术问题进行了专项技术研究。

(二) 数据库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方法

针对传统勘测数据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技术研究者新型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数据技术为基础,提出了应用数据库开展勘测定界测量数据处理工作的新型处理方法。在这一技术应用中,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首先构建勘测数据库。技术人员利用信息数据技术,在计算机内建设多元化的勘测数据库。其数据库内容包括了勘测区域及周边地物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将信息数据进行融合。这一技术所建设的数据库具有数据无缝、无限性特点。其次建立大容量数据库。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处理速度与质量与数据库容量有着重要关系。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计算机硬盘设备容量依然可以满足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库容量要求。同时,伴随着云数据库技术发展,其为数据库容量提升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利用新型大容量计算机硬件系统与云数据库技术结合,是提高数据处理质量效率的技术手段。最后发挥出数据库处理优势。在数据库技术支持下,勘测技术人员可以提高勘测数据处理质量,对勘测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与监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充分发挥出数据库数据处理作业,是当前勘测数据处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库技术处理研究

将数据库处理技术应用到勘测定界测量中,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其技术的实用性。在实践过程中,其主要的技术处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 勘测测量数据处理流程?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有效的数据处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多元化勘测测量数据库工作中,其主要流程包括了以下内容。(1)通过数据采集工作,对需要勘测测量的数据开展整理与收集工作;(2)在勘测地段开展专业化外业测量作业,获取界定测量数据;(3)通过数据库处理,将专业测量所得数据转化为内业数据;(4)由数据库程序完成对勘测数据信息开展自动提取、录入处理;(5)技术人员根据土地勘测范围,构建出测量图形与属性专业数据库;(6)技术人员对图形与属性数据进行核查,避免数据错误造成的勘测问题出现;(7)数据无误后,数据库自动完成定界土地数据自动量算过程,如统计土地总面积等相关数据;(8)技术人员做好数据库应用与维护工作。

(二) 数据处理过程主要技术内容

在界定测量数据处理流程中,其技术管理要点包括以下内容。(1)内业图形数据转换。在勘定测量数据处理中,将勘测所得的外业数据转化为内业数据,存入数据库进行处理。其主要过程即是将勘测到的测量数据,输入专业数据库,再按照勘测要求设置出勘测基本单位。之后在数据库中根据位置点号、x坐标、y坐标数据格式,将数据存放入数据库,完成坐标读入与绘图过程。(2)勘测数据信息转换。在内业图形数据转换完成后,数据需要根据面积、土地类型地块号等数据内容,搭建属性数据库结构。再根据数据库要求完成勘测数据信息转换工作。如将自动形成的单块勘测图,形成整体的勘测图就是这一环节的内容。(3)完成勘测面积的自动求和。在勘测数据信息转换完成后,数据库在以转换数据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汇总计算功能,完成勘测地段整体面积的自动统计工作。统计完成后在利用数据源代码对面积开展自动计算工作,求得勘测地段整体面积。

三、定界测量数据处理数据库技术使用实例简介

在某地区征地勘测过程中,测量技术人员采用了数据库处理技术,对勘测地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其实际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步实地测量过程。在勘测测量开始前勘测管理者首先根据地区面积、形状等特点,将勘测工作分为三个勘测测量小组,开展外业数据实地测量,取得勘测测量的外业数据。

第二步数据转换工作。外业数据测量完成后,技术人员将数据输入专业数据库。数据库再依据外业数据,通过数据库软件将外业数据转换为内业图形。其转换完成的内业图形如图一所示。

第三步数据结合转换工作。数据库在形成内业图形后,将三组内业图形根据坐标、地域形状等数据内容,将三组图形信息进行拼接,组成完整的勘测测量数据库,继而拼接成勘测地区完整的图形。其组合完成的勘测图如图二所示。

第四步地域自动统计求和。在完成勘测图后,技术人员通过数据库自动统计与计算功能,完成地段面积统计与计算工作,求得地段数据58.2公顷。

四、结束语

土地勘测界定测量的开展,是土地开发工作的首要工作内容,也是提高土地勘测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将数据库技术引入勘测测量工作,利用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勘测质量是当前勘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者结合实际勘测案例,开展了数据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为勘测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韦春琳.浅谈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处理的方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7(08)

篇3

前言

根据我国现有条件来看,土地测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我国各地的国土资源句可以有效信任通过土地测绘工作获得的数据信息。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主要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即地籍测绘、土地测绘、建设用地测绘等一系列内容。而这当中又涉及到一个测绘工作效率问题,毋庸置疑,影响土地测绘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土地资源的利用有效程度,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这些是因素都给土地测绘效率的评价带来了直接性的影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实施,土地测绘的准确性与信誉度值得维护,因此,提高土地测绘质量与效率,积极有效地实施测绘质量控制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土地测绘质量的多种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在土地测绘阶段,我们经常会在测绘作业或生产管理中受到不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假如说以上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势必会加大测绘工作的难度,从而导致测绘工作的质量与进度都受到相应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测绘工作时,设当地调整外界环境且更好地适应环境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测绘效果,而且能够更加合理地优化配套方法。所以说,积极采用调整外界环境措施,多角度、全方面地优化土地测绘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杜绝不良因素的滋生。

2.方法因素。我们应该明白,所有的测绘工作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工序拼接而成,比如说:控制测量工作、界址点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工作,这之间如果任意环节产生错误,无疑都会影响到其他工作,最终对土地测绘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针对测绘项目中的某些问题来说,仅靠一律平视的做法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测绘的实际要求来制定并优化一个较为合理的测绘方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测绘工作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此外,对于测绘工作管理体系,我们必须加强测绘工作各个方面的控制水平,确保测绘工作中的环节顺序不会出现紊乱现象,从而保证测绘工作能够达到最终圆满效果。

3.人为因素。人作为进行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在测绘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工序都需要直接进行人为操作,因此在测绘工作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人为因素,从而对测绘工作质量构成影响。比如设计阶段、实测阶段、数据处理阶段以及后来的编写报告阶段,这些阶段都需要依据人为来进行操作,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素质道德等属性都会对测绘工作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测绘人员一味地为了减少成本,在选择选择测绘人员时都会选用价格低且能力不足的应聘者,由于这批人缺乏良好的工作意识,测绘技术并不熟练,工作态度不严谨,很难保证测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我们应该专门对测绘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判定,确保测绘工作保质完成。

4.设备因素。测绘设备作为测绘工作不可缺少的硬件,对测绘数值的准确精度构成直接影响,所以说,在测绘工作中,一定要保证设备的工作性能,并在开展测绘工作之前判定设备精度能不能附后相关需求,能不能有利于测绘操作,在杜绝测绘设备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才有利于保障测绘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故而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判定测绘工作的操作流程,再经过必要的检测调试后开展测绘工作,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提高测绘质量的控制策略

1.端正态度,增强对土地测绘工作的责任心。解放思想,端正态度,是测绘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一般的测绘工作中,许多问题的都是因为测绘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没有端正态度而导致的,只有计量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测绘工作给予足够的肯定,保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土地测绘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方还要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测绘人员树立正确的做事方针,提高做好每一个测绘成果,以确保测绘工作的质量,使测绘工作能经得起检验和考察。

2.技能培训,提高整体测绘水平。受经济因素限制,在许多测绘部门,大多数测绘工作人员很难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测绘技能培训,这就使得土地测绘的技术水平始终停在较低的管理水平上,这给新时期测绘工作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测绘工作务必需要加强对测绘工作人员技能培训的投入量,保证能够在定期时间内给测绘工作者提供良好的专业技能学习,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新时代的测绘水平。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提升测绘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对加强企业的整体实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3.加强设备管理,优化测绘工作效率。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各个相关单位都应该重视测绘硬件设备管理,确保在测绘工作进行过程中各测绘设备都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的规范与程序,这不但有效保证了测绘工作质量,而且也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测绘领域,信息化设备已经成为了测绘工作中难以缺少的硬件设备。所以,测绘工作要给相关工作者提供必需的硬件设备,有效保证测绘工作的运行质量,同时也可以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节省企业的财务管理时间。

4.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多方面实施质量管理。综合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工作是质量控制的重点,相关部门以及操作队伍需要将质量作为重点内容控制,从多个方面实施质量管理工作。虽然现代化信息测绘技术的运用,包括了“3s”技术、遥感技术,但到测绘现场进行综合调查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在整个外业调查作业过程中,过程跟踪检查是关键。能否做好作业过程跟踪检查控制,直接关系到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的好坏。通过过程检查,可以把问题、错误消灭在初级阶段,不留隐患,不断向作业员敲响质量警钟,提高作业员的质量意识。另外,对于一个项目的检查工作,需要始终贯穿于全过程,应设立专职质检员对项目负责,对每一个作业组人员在每完成一个村、一幅图后都要求马上进行自检,后提供项目检查组检查,而不是等到阶段完成后一并提供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结语

土地测绘为土地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应用土地测绘技术有利于保证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大部分地区在开展测绘工作时,所测得数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而根据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不同影响因素,其控制策略也往往不同。测绘如果想要科学完成,要从人与设备,方式方法以及技术等角度进行控制,将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并力求达到最优。对方案进行严密讨论,合理检测,选择合适的控制办法来完成工作,使得测绘的最终效果能够保证。

参考文献:

[1]曾明刚.关于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2).

[2]高 皓.浅谈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篇4

中图分类号: P216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形图测量工作的特点

地形图测量指的是测绘地形图的作业,即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进行测定,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的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基本上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利用航空像片主要在室内测图。但面积较小的或者工程建设需要的地形图,采用平板仪测量方法,在野外进行测图。地形图的测量一般在空旷城郊、偏远的农村、山区人口密度低的环境

中。

二、地形图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常用的测量方法

(一)地形图测量的技术要求

1、地形图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大小和运营管理需要选用。1:5000 用于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1:2000 用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矿石总图管理、地质灾害监测评估等的基础性工作,城镇详细规划等;1:000、1:500 用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城镇、工况总图管理;竣工验收等。

2、地形图的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分别根据地面倾角(α)的大小,确定地形类别。平坦地 α<3°;丘陵地 3°≤α<10°;山地 10°≤α<25°;高山 α≥25°。

3、地形测图,可采用全站仪测图、GPS- RTK测图和平板测图等方法,也可采用各种方法的联合作业模式或其他作业模式。数字地形测量软件的选用应该适合工程测量作业特点;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功能齐全、符号规范;操作简便、界面友好;采用常用的数据、图形输出格式。对软件特有的线型、汉字、符号,应提供相应的库文件;具有用户开发功能;具有网络共享功能。

4、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检查的统计结果,应满足规范的规定。

5、图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分别实测。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对于较小测区,图根控制可作为首级控制。图根点点位标志宜采用(铁)桩,当图根点作为首级控制或等级点稀少时,应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

6、地形图实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确定测量范围,并制定实测方案才可进行实地测量。测绘完成后,应对地形图的内容进行检查并打印图件到实地进行现场核对,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测、修改。

(二)常用的地形图测量方法

1、全站仪测量技术

(1)全站仪测量的优点

①利用全站仪进行地形图测量可以将地形测量和控制测量同时进行;

②在进行工程施工放样时运用全站仪测量技术可把设计图纸中相关点位快速的测设到地面上;

③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建筑物变形等的实时监测;

④运用控制测量时,全站仪具有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导线测量等功能,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且使用仪器操作简单,可以有效的提升测量作业速度;

⑤只需要在一个测站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测量内容,并可以存储和传输测量数据;

⑥全站仪可以通过传输设备实现与绘图仪、计算机的连接,从而建立一体式的测绘系统,极大的提升了地形图测绘的工作效率和测绘质量。这样就可以减少地形图测绘时间,为工程建设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2)全站仪测量的技术过程

全站仪测量技术进行地形图测量时主要过程是数据采集即获取地形图测量所需的数据信息、数据处理、图形编辑以及图形输出等。

①建立地形图测绘的平面控制坐标系

首先要建立地形图测绘的平面控制坐标系,在测量区域范围内选择一个可以观察到测区内绝大部分测点、视线开阔的点作为全站仪的站点,设置好测量标记,将全站仪等测量设备按照测量要求放好,开启测图精灵即可进行数据的采集。

②测量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根据测量现场的环境特点及测量的实际情况确定进行几个点的数据采集,测量的关键是合理的确定采集站点的位置和具体的采集数目,并把数据测量采集的误差降到最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棱镜的高度及变化;要做到及时的沟通,以免因沟通不良而出现测量差错;在测量设点时要进行编号,使所采集的数据与测点编号相统一,严禁弄混现象的发生。

③处理数据,绘制地形图

做好测量数据的采集工作后应及时进行采集数据的处理,据据已建立的地形图测量测点的坐标,参照测图要求进行地形图的绘制,而后完成制图,并参照实地测量时所绘制的草图进行地形图的绘制,将各个测点用标准符号相连,在完成地物绘制后,结合测区实际的地形情况进行等高线的绘制,以对其进行修补。

2、数字化测量技术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流动站以及数据链共同组成。

(1)数字化测量技术的优点

①运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可以使测量结果和动态实时的显示出来,将整个测量过程透明、直观的反映出来;

②可以任意查看坐标的定位精度,解决了其他地形图测绘技术不能快速成图、实时动态放样的问题;

③运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外业作业时间;

④另外还具备不受作业时间的限制,且操作简便、自动化水平非常的高,可以大幅度减少测量人员的工作量,已达到了智能化的标准。

⑤运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测图所需的控制点数,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方式。只需一个人采集点位坐标数据,将所采集到的数据传到数字化软件中,就可以生成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因此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劳动量并大幅度的提高了测图效率。

(2)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工作流程

采用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进行测量作业的流程为:测量前应做好测量所需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测区内已知的高等级控制点的收集。做好准备工作后实施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工作,采集外业数据、整理内业数据,最后进行地形图的精度分析。在地形图测量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测图的结果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出现测量误差的概率就比较小。数字化的技术还可以对坐标、距离、面积、方位等进行自动提取,因而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的精准度极高。数字化地形图也就更加规范、更加精确、更加美观。

3、GPS-RTK测量技术

(1)RTK技术的原理

GPS一RTK技术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链三个部分组成。其作业方式为:基准站接收机架设在已知或未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测站点坐标、伪距观测值、载波相位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和接收机工作状态等通过无线数据链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先进行初始化,完成整周未知数的搜索求解后,进入动态作业。流动站在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时,同步观测采集GPS卫星载波相位数据,通过系统内差分处理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根据基准站和流动站的相关性,得出流动站的平面坐标x,y和高程h。

(2)应用RTK技术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基准站的设置

设置RTK基准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是对基准站周围的环境的选择,GPS接受到的卫星信号是经过20000KRA的空间传播,且有电离层、对流层、反射、大气折射等干扰,GPS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已经很相当微弱了,一般只有50一180DB。GPS电台运用的是功率小、频率超高的电磁波,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一般在450一470MHz之间,其波长较短,电磁波的传输距离与地球的曲率半径、天线高、以及大气折射有关。为了将多路径效应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基准站的周围应没有明显的大区域的信号反射物(如高山及大型建筑、大面积水域等):依上述的要求选择基准站第一是要避开高层建筑物,第二发射电台有一定的高度。

②接收机参数的设置

在运用GPS一RTK技术时,不仅要求移动站接收机和基准站接收机有相同的卫截止高度角和波特率,而且还要考虑到流动接收机观测时间的长短和接收机

内存的大小,这需要把采样率设置为适当的数值。如果接收机的内存在16M以上,可以将采样率设置为15,将流动接收机观的测时间设为为0.15,这是电子手簿所能设置的最小值,此时,GPS接收机接受的约7H以上的观测数据。

③野外作业与常规仪器配合使用

在流动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很差并且可以观测到的卫星数少于5颗的地段,常常需要配合全站仪采集碎部点,RTK与常规仪器联合作业模式,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测图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基本国策一直以来都是“切实保护耕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工程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密切相关。通过土地整理,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能够促使经济实现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而土地整理工程离不开科学测量,测量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应用极为重要。

一、土地整理测量概论

(一)土地整理概念

1.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按照社会科学家的说法,土地整理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手段等,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二)土地整理测量涵义

土地整理测量(绘)是根据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施工放样、项目竣工和后期评估等环节的要求,通过测量仪器和成图技术,在野外采集一系列空间数据,满足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施工放样、项目竣工和后期评估等环节的需要,它是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土地整理测量工作的特点

(一)土地整理测量工作是为土地整理服务的,所以需要保证土地整理测量工程数据的准确性,因为只有在准确的土地整理测量数据下,才能保证土地整理工程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对于土地整理测量工程的预算及成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参照物不同,土地整理测量工程的结果绘图比例也会有所不同。因为土地整理测量工程最后的完成即直接反映在土地整理工程的图纸上,不同的参照物,土地整理工程所测量出来的结果在绘图上比例就会有所差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会根据土地整理工程不同的类型而选择不同的图纸。

(三)土地整理测量的目的是将在土地整理工程实际工作中对土地整理工程测量数据进行应用,所以在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土地整理工程实际测量的尺寸在大于需要的尺寸,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土地整理工程测量需求的区域的应用需要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根据测绘内容的不同及服务的时间段,可以把它细分为地籍测绘和工程测绘两个方面。

(一)地籍测绘主要服务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前期和后期

对一些不规则的界线进行裁弯取直,难免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权属界线,为有利于将来整理后土地重新确权定界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同时,地籍测绘也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补充。

(二)工程测绘在土地整理中的基础作用

1.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理想的测绘成果能反映出土地整理工程区域的地物、地形、交通、水系、房屋、境界、人口等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土地整理工程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2.节约投资。土地整理工程是一项大投资,土地整理工程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土地整理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从一开始就应为土地整理工程资金的节约、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规范工程行为。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土地整理工程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翔实,能反映出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四、土地整理测量具体实践工作

(一)准备工作

1.对控制点进行实地踏堪设置;

2.要对已有的测量控制点资料进行收集

(二)控制测量

众所周知,全部测量工作的基础都是控制测量,土地整理工程的测量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有效地进行控制测量,才能够将其与国家坐标系统进行联系。若土地整理工程涉及到的土地面积过大,那么应该基于“逐级控制、分级布网、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来设置工程控制网。

(三)首级控制网

首级控制网布网形式通常都采用边连式或者点连式,由GPS来完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首级控制网的高程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为首级控制网的坐标系统。首级GPS控制网的比例误差不大于20mm,固定误差不大于10mm。为了便于长期保存,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号,并埋设固定标志。通常都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来进行高程控制,这样既能够较好地减轻测量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够达到高程控制的需要。若曲面拟合达不到精度要求或者存在着一些特殊要求,那么则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四)碎部测量

通常都采用全站仪和RTK来完成碎部测量。碎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桩与桩之间的穿线工作。尽量要注意缩小中桩放样的误差,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减少中桩放样误差,应该在放置中桩后,及时校对改点,如果已经超出允许范围,那么应该重新放置;后视导线点与测站之间的长度要大于中桩到测站的长度。对于存在观测死角、测点被破坏的问题,应该对观测点进行重新选择,通常只需要多设置一个观测点即可;对于测点之间不可见的问题,可采用全站仪的交会法来进行解决;对于各已知点距离太长的问题,可选择一个位置固定、明显的标志来作为参照。另外,每日都应该定时保存当日所采集的数据。

项目用地测量;对于机关学校、工矿用地、居民地等建设用地的测量工作,不需要详细测绘每一建筑物,只需要通过对其地类边界进行测绘来求得面积。可简单测绘出此范围内的地貌、地物、地形,但是要重点测绘出其范围内的电力电讯、沟渠、道路等。按实际宽度测绘河流、桥涵水沟、道路的宽度,沿轮廓测绘鱼塘,河流水面高程点也要进行标注。

地形加密:要按1:500的比例来测量现有的水库、河流、沟、塘、渠;为了达到计算土方量的要求,要对沟渠沿线的高程点进行加密处理,适当地增加或者减少。随着在土地测量中大量应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从而使土地变更状况调查和土地测量数据收集变得更加便利和简单。通过集成使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能够有效地形成动态、实时、系统的观测体系。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权属调查及地类测量和统计

地类测量和统计:对各个地类图斑的范围、大小、位置进行测量,各类土地面积要以村为统计单位,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来进行填写。

权属调查:1:2000及以下要实地测绘,1:500及以上可以先测量后调查,通常都采用RTK的方法来测量界址点,形成界址点成果表。

结束语

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的快速发展,能够符合农业发展要求,达到生态标准要求、改善耕地使用质量、提升耕地的有效使用面积,这无疑会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测量是土地整理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其主要依据。通过测量,能够为土地整理工程提供大量的测量数据,为土地整理工程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光俊.土地整理测量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2,03:102+95.

[2]朱俭凯,刘美丁.基于流程型组织理论的土地整理测量优化分析[J].华商,2008,20:122-123.

[3]陈汝明,谢莲.利用土地整理竣工测量成果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J].国土资源导刊,2008,06:48-50.

篇6

土方平衡测量和计算是工程项目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所测量和计算出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造价的大小,以及投资总额和资金的分配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的加快,房地产开发项目也随着增加。在工程项目开展的初期,必须要进行土方平衡测量和计算,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预算准确,并且能为项目的资金投入和分配做到事前的统筹,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土方平衡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简单来说,土方平衡就是在项目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使挖出来的土方量等于回填的土方量,达到一个项目内的土方量基本平衡,不会造成土方的浪费产生弃土和不够用而需要从外面运进土方。这种土方平衡是针对大型的工程项目而言的,比如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而小型的项目一般没有条件进行土方平衡测量,所以往往会产生弃土或者是重新运进土方。

在比较大型的开发项目中,对现场的土方量经过较为细致的测量、分析和计算,最终能使土方平衡,其实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投资、资金分配、工期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尤为突出,下面进行说明:

(1)对工程投资资金的节约,这主要体现在节约土方施工费用,包括土方的挖、填费用和土方运输费用。在工程内部,如果达到土方平衡,就能减少土方因挖、填时能保证内部消化,把挖出来的土方用于工程的其他需要土方的地方或是原地回填,这样挖填费用能保证最少;在运输费用上,也不会因为产生弃土而产生多余的运输费用。

(2)可以起到缩短工程工期的作用。目前在许多工程项目中,耗用在项目的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等阶段的时间较长,而最终留给施工的时间却很紧张,所以如果在施工时能缩短工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它们的使用会受到场地、天气等条件的制约,所以在开工前,能事先进行土方的平衡测算,就会节省工程机械的使用时间,从而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

(3)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压力的作用。在当今健康理念的前提下,对环境也是越来越高,工程建设中,土石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挖方会破坏植被,并且大量的弃土需要运输和堆放,这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达到土方平衡,就不会产生大量弃土,就不会有运输过程中的扬尘和掉土,就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2.土方量平衡的计算方法

土方量的计算是进行土方平衡测量的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和途径。在工程施工前期设计阶段,必须进行土方量的测算以及土方量费用方面的预算,这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费用概算和投资总额预算。在房产项目中,根据测量单位现场测量出的地形数据或原始地形数据,利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土方量进行平衡测算,进而选出较为优秀的方案。土方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有断面法、方格网法、DTM法、等高线法、区域土方量平衡法和平均高程法等。

(1)断面法,利用断面垂直等高线或者构筑物的长轴线的原理来确定断面的多少。根据地形的特点来具体确定断面线的具体数量,一般相邻的两个断面间距小于100米,常用的距离为20-50米。断面法较多用于道理、渠道等带状的地面呈起伏状态的土方计算中,但此方法操作性较差,因断面对地面的描述不连续,所以计算精度难以保证,所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此种方法将被舍弃。

(2)方格网法,此种方法是针对大面积的地形变化较小,较为平缓的场地。具体方法是,将现场划分为若干个正方形网格,通常网格的面积为20m*20m,然后通过计算立体的四棱柱的体积,将每个体积进行汇总,就能得到最终的土方量。这种方法有自身的局限性,对区域内起伏较大的工程,计算结果不够精确,并且如果面积大范围大的数据处理起来也较为困难。

(3)DTM法,即不规则的三角网法,它是利用实际测得的地形特征点,构造出一个个相互邻接的三角形,从而组成不规则的三角网结构。通过对每个三棱柱的计算,可以最终得出总的土方量。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精确,数据处理流程方面、快捷,适用于各种软件来操作和计算。

(4)平均高程法,这个方法是在现场每10米确定一个地形特征点,然后把所有的地形特征点高程相加再平均,作为平均高成。这种方法通常会被施工单位采用,但就其方法本身而言,因测量点选取的随意性,而导致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可以用在造价的估算中。

综上,在进行土方量计算时,要综合考虑现场的地形特征以及工程计算精度的要求,还有就是施工成本方面的具体要求,选择一个适合的计算方法,达到最理想的计算结果。

3.房地产开发中的土方平衡测量具体方案

在房地产发开项目中,针对施工的现场,要进行合理的前期计算和分析工作,尤其是土方平衡测量计算和方案选择,可以起到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合理分配资金等作用。

3.1根据就地取土、场内平衡,不足土方量外进的平衡原则,来进行调配方案的选择。

3.1.1土方的平衡调配原则

(1)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保持挖方和填方的土方量相等,并且在挖方的同时进行填方,从而减少重复倒运;(2)挖(填)方量与运输距离的乘积尽可能小,这是计算土方运输量和运输费用的公式,这么做就是希望运输量和运输费用最小;(3)质量好的土方尽量堆放在回填质量要求高的绿化种植区内;(4)局部的调配要与整体的调配进行协调一致,达到全局平衡的目的;(5)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运输路线,使施工顺序合理。

3.1.2调配方案

根据土方的施工标高、挖填区面积、挖填区土方量,并考虑各种变更因素调整后,对土方进行综合平衡调配。经过对工程和现场情况、有关技术资料和工程进度要求、土方施工方法、分期分批的土方堆放和调运以及业主对施工的要求等问题的全面研究和探讨后,才可着手进行土方平衡调配工作以及确定最佳的土方调配方案。

3.2下面针对房产开发项目,进行具体方案步骤的阐述:

(1)根据房产开发项目现场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或者利用现有的资料来进行控制点坐标的选择;(2)根据实际的地貌特点来确定地形特征点。在这之前,要商定观测路线,以及确定观测点的数量;(3)根据确定出来的数据,来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得出土方量计算结果;(4)确定土方平衡调配方案;(5)施工中出土与设计部门的协调配合。

4.结语

通过对各种土方量计算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根据不同的设计和合同要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在精度和速度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合理的评估土方量、平衡土方量,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希望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土方量的计算方法也能向着科学化、精准化、专业化、自动化、网络可视化的趋势发展,为各项工程施工提供更为理想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梁敦维,谢珍兰.土方与地基基础工程计算手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18.

篇7

1 工程概况

郑西客专高速铁路ZXZQ02标段第一项目部共有路基全长3.097公里,现以第一项目部一工区管段DK45+530~DK45+900段路基基床加固为例,对铁路客运专线水泥土挤密桩加固基床的设计、施工,成桩后桩的质量检测等进行介绍。该段路基位于河南巩义市与荥阳市交界处,本段路基土质为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II级(中等),基床承载力低,普遍基床地基承载力不足130kPa,不能满足重载铁路路基的要求,部分地段存在排水不畅和翻浆冒泥病害。为消除湿陷性,并控制工后沉降,需对该段路基地基采用水泥土挤密桩加固地基,进行彻底、完全整治,以保证重载列车安全运营。

2 主要设计概况

2.1 设计参数

桩径0.4m、0.5m,桩长6m~14m,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小于237.33KPa,单桩承载力要求不小于62.83KN。检测方法采用平板荷载试验。

2.2 原材料

2.2.1 水泥:标号为P.032.5,桩径0.5m,掺量为干土重量的12%,桩径0.4m,掺量为干土重量的6%。

2.2.2 土:检验合格隧道施工出土(黄土)。

2.2.3 水:生活饮用水。

2.3 质量检测

2.3.1 桩深≮设计值,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成孔时钢尺测量验孔检查。

2.3.2 桩位(纵横向):设计桩位±50mmm,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经纬仪或钢尺检查。

2.3.3 桩垂直度:1.5%,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成孔夯实孔后吊垂球测量垂直度。

2.3.4 桩体有效直径:不小于设计值,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开挖50~100cm深后,钢尺丈量。

2.3.5 无侧限抗压强度(90d)。≥ 3MPa,抽检频率3‰,无侧限压实。

2.3.6 桩身密度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参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13.9,《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4.9.7:孔内填料应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

检测数量:施工单位抽样检测总桩数的3%,且每台班不少于1根。

检测方法:在全部孔深内,每1m取土样测定干密度,检测点的位置应在距孔心2/3孔半径处,轻型击实试验应符合《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的规定。

2.3.7 桩间土处理效果的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参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13.10:

在孔之间形心点附近、成孔挤密深度内,每1m取土洋测定干密度、进行湿陷性试验和压缩试验,计算干密度与其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最小挤密系数)、湿陷系数和压缩模量。

检验数量:沿线路纵向连续每50m检验3处。

设计要求:消除湿陷性,桩间土最小挤密系数不小于0.88,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

2.3.8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参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8.12、《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4.9.8:

检测数量:总桩数的2‰,且每检测批不少于3根。

检测方法:平板载荷试验。

设计要求: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不小于设计值。

2.4 桩位布置。DK45+530~+570段,桩长12~14m,需设预钻孔,预钻孔直径0.25m,挤密填料孔直径0.5m,桩间距1.0m,三角形布置,12%水泥土;DK45+570~+900段,桩长6~12m,桩径0.4m,桩间距0.9m,三角形布置,6%水泥土。

3主要施工情况

施工方法:人力配合机械施工。分成三个施工小组,每小组6名作业人员,一台锤击式材油打桩机(东方夯锤DD32型),一套填土击实设备,并三个小组共用一辆五征运输车运输水泥土。日均成桩90根,并创下了日成桩120根的记录(中原刊物专访)。

本方法的特点在于每组人员少,易于组织,且施工效率高,安全程度高,故采用本方法,人力配合机械施工。

3.2 原材料选择。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从检验合格隧道施工出土(黄土)中取料作为料源地。水泥选用经过严格招标确定的河南新乡、同力普硅P.032.5,水选用深井饮用水。

3.3 施工参数的选定。从试验结果可看出,原材料的各项试验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主要问题是选定施工参数:最佳夯实次数、虚填厚度、最优含水量等。

成孔在地基土接近最优(或塑限)含水量时进行,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0%,需对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增湿。增湿处理于地基处理前4~6天进行,需增湿的水通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浸入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中。

2006年10月22日进行了工艺性试桩,试桩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完成。开工前在路肩上进行3根试桩(0.5m),试桩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经过数据分析处理,最后确定施工技术参数为:最佳含水量13.8%,填料质量水泥含量12%,打桩机汽缸重3200kg,气缸及锤总重5350kg,频率35~60次/分钟,锤落距250cm,下沉速度控制在1―2m/min。夯实设备垂重200 kg,夯实次数30次,落距200cm,虚铺厚度30cm,夯实厚度18cm。为下一步水泥土挤密桩施工提供了准确的施工技术参数,具备全面开工的条件。

3.4 挤密桩施工

3.4.1 定位:在开工前,施工技术人员按照设计要求在路肩上准确标出当天施工桩孔位置。水泥土挤密桩在定位时,纵向、横向采用白灰点按间距按设计间距布置,应掌握“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测定天然含水率(每天)。

3.4.2 利用锤击式打桩机成孔:保证成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无缩孔,成孔直径为50cm。

3.4.3 桩孔检查:由现场技术人员、质检员利用检孔器检查孔的直径、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每孔必检),合格后方可回填水泥土,由现场技术人员作好施工记录。

3.4.4 桩身质量:桩径0.5m,桩身含水泥12%,桩径0.4m,桩身含水泥12%,拌合过程中检查。

3.4.5 填土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拌合好的填料每份三次,每次一袋填入孔内,夯实设备垂重200 kg,夯实次数30次,落距200cm,虚铺厚度30cm,夯实厚度18cm。施工参数根据开工前成桩试验确定。

3.4.6 工程照片

打桩成孔

4 质量控制和检测

4.1 成桩质量控制

4.1.1 所用原材料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测定土的含水量,如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必须晾晒或加水搅拌,水泥土应随拌随用,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

4.1.2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配合比及试桩参数施工,由专人负责过磅。在原材料无变化时应进行定期试桩。原材料一旦发生变化必须通过试桩,重新确定施工参数。

4.2 成桩质量检测方法

4.2.1 环刀/蜡封法检测桩芯土密实度,采用高于设计的压实系数K0=0.97时,湿密实度≥2.11g/cm3,干密实度≥1.85g/cm3,(设计压实系数K0=0.96)。平板荷载试验,单桩承载力要求不小于62.83KN。

4.2.2 无侧限抗压强度(90d)。≥ 3.2MPa。

4.3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采用平板荷载试验。当每小时内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可加下一级荷载,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小于237.33KPa。

5 总结

5.1 适时进行试桩试验,选定合理的施工参数,适当加大抽检频次,以试验结果真实反映施工质量。

5.2 在水泥土挤密桩施工过程中操作者要掌握必要的技术并须试验人员进行监控。

5.3 郑西客运专线ZXZQ02标第一项目部一工区DK45+530~DK45+900段在精心组织,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率先完成挤密桩施工,完成了多个突破,用以指导友临单位施工。

5.4 水泥土挤密桩是一种路基加固的新方法,该施工方法操作简便,加固效果好,形成的复合地基经检测,其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为以后此累施工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中国铁道出版社

篇8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106-03

六六六(六氯环己烷, HCHs)和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DDTs),具有“三致”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半衰期长,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严重,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广泛使用的有机氯杀虫剂,1983年国内禁止生产,但因难降解性,近年在土壤、农产品、动物和母乳中仍被广泛检出[1,2]。HCHs和DDTs被列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无公害水果/蔬菜土壤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3,4]。利用气相色谱(GC-ECD)实现土壤中HCHs和DDTs的定量检测,但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提取与净化)技术有所差异。目前最常用的前处理技术为索氏提取(提取溶剂不同),结合浓硫酸(或柱层析)净化[5-7]。如,国标法GB/T 14550-2003利用索氏提取(石油醚: 丙酮=1:1, v/v)、浓硫酸净化、GC-ECD法分析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5],此类方法需配备索氏提取器,一次处理样品数量有限。另一类前处理技术是“超声波提取,加固相萃取柱或浓硫酸净化[8-11]”,其中,固相萃取柱费用较高,一些实验室无条件采用,而目前已报道方法的超声提取时间过长(60min~120min),操作费时,且有机溶剂正己烷或二氯甲烷具有毒性[10-12]。

本文利用常规实验条件,提出“石油醚/丙酮(1/1,v/v)混合溶剂萃取,20min超声波提取结合浓硫酸净化”的土壤残留HCHs和DDTs前处理方法,更容易实施,在有GC-ECD、旋转蒸发仪和超声波清洗仪的硬件条件下即可进行,且此方法溶剂无毒、用量少、提取用时短、可批量处理、易于操作和掌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仪器:Aglient 6890气相色谱仪,配有ECD检测器;Aligent 1909/J-413色谱柱(30m×320μm×0.25μm);SK2200H超声波清洗仪;RE-3000旋转蒸发仪。

药品:石油醚和丙酮(色谱纯),购自百灵威;γ-六六六、o,p'-DDT和p,p'-DDT(纯度98%~99%),购自百灵威;浓硫酸(优级纯)和无水硫酸钠(分析纯),购自广州化学试剂厂。

标准溶液制备:准确称取γ-六六六、o,p'-DDT和p,p'-DDT药品各10mg(精确到0.0001g),分别溶于100mL石油醚,制成100mg/L储备液。准确量取上述3种药品的储备液10mL,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石油醚定容至刻度,制成10mg/L中间溶液。根据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线性要求,将中间溶解配制成5个浓度梯度(0.002mg/L、0.02mg/L、0.1mg/L、0.5mg/L、1mg/L)的标准工作溶液。标准溶液均贮存于4℃冰箱。

供试土壤:土壤样品于2011年6月分别采集于海南省乐东尖峰镇、东方天安乡、儋州石马岭和新盈农场,属于四种不同土壤类型:砾质壤土、砂壤土、壤土、黏土,分别编号为S1、S2、S3、S4。

1.2 方法

提取:准确称取10g过60目筛的风干土样,置于100mL离心管中,加入10mg/L的混合标准溶液1mL,充分混匀,配成γ-HCH、o,p'-DDT、p,p'-DDT终浓度为1mg/kg的含药土样。避光静置过夜,依次加入1g硅藻土,1mL蒸馏水,80mL石油醚-丙酮(1:1,v/v),摇匀。浸泡土样12h后,超声提取20min,离心,上清液转入250mL分液漏斗中,用20mL石油醚分2次洗涤离心管及滤渣,并入滤液中,将滤液转入250mL分液漏斗中。用20g/LNa2SO4水溶液洗涤石油醚相滤液3次,每次100mL,振摇1min,静止分层后,弃去下层水相,石油醚提取液待净化。

净化:加入有机相十分之一体积的浓H2SO4,对提取液进行磺化,振摇1 min,静置分层后,弃去下层硫酸层。按上述步骤重复3次~4次,使二相界面清晰且均呈无色透明时止。然后向弃去硫酸层的石油醚提取液中加入有机相体积一半的20g/LNa2SO4溶液,振摇十余次。待其静置分层后弃去水层,如此重复至提取液呈中性时止(一般2次~4次);将石油醚提取液移入旋转蒸发瓶中,浓缩至近干,用石油醚定容至10mL,待GC检测。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高纯氮气,流速60mL/min,不分流进样;吹扫时间0.75min;柱温升温程序为:100℃(保持1min)160℃(20℃/min,保持1min)270℃(10℃/min,保持1min);进样量为1μL。单一标准溶液定性,绘制峰面积-浓度标准曲线定量。

每个样品均设置3个重复,每个实验均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性方程

按照气相色谱设定的检测条件,3种药品能被有效分离,色谱图见图1。色谱峰顺序为:γ-HCH、o,p'-DDT、p,p'-DDT。测定浓度为0.002mg/L、0.02mg/L、0.1mg/L、0.5mg/L、1mg/L的混合标准工作溶液的吸收峰面积(Y),以Y对混合标准工作溶液浓度(X)绘制标准曲线,得到3种药品的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表明此检测条件适用于HCHs和DDTs的定量分析,最小检出限为0.01μg/kg~0.04μg/kg。

2.2 土壤中HCHs/DDTs提取净化条件的确定

为了减少前处理时间,减少溶剂用量,在国标法(GB/T 14550-2003)[5]和现有超声波处理方法[10-14]基础上,结合现有实验条件,本文提出了“石油醚/丙酮(1/1, v/v)混合溶剂萃取+20min超声波提取+浓硫酸净化”前处理方法,设置3个处理:(A)石油醚/丙酮(1:1, v/v)+超声波提取15min + 浓硫酸净化;(B)石油醚/丙酮(1:1, v/v)+超声波提取20min+浓硫酸净化;(C)石油醚/丙酮(1:1, v/v)+超声波提取1h + 浓硫酸净化。分析土壤样品S1中添加1mg/kg的γ-HCH/o,p'-DDT /p,p'-DDT的回收率,设置3次重复,结果见图2。

图2显示,处理A,3种目标物的回收率均低于72%,p,p'-DDT的回收率仅为54%;而处理B中γ-HCH、o,p'-DDT和p,p'-DDT的回收率较好,分别为80.96%、99.4%和82.29%,处理C中3种目标物的回收率比B中略高,分别为83.516%、101.2%和84.26%。表明,超声时间越长,回收率越高;超声20min和1h的回收率相近,考虑到节约处理时间,超声波处理20min为宜。

2.3 4种砖红壤样品分析

以海南4种砖红壤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2.2的前处理方法B(石油醚/丙酮(1:1, v/v)+ 超声波提取20min+浓硫酸净化),利用GC-ECD,分析了样品中添加1mg/kg的γ-HCH/o,p'-DDT /p,p'-DDT的平均回收率和精密度,验证方法的可靠性,设置3次重复,结果如表2所示。从检测结果看,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2%~1.62%(γ-HCH)、1.95%~3.5%(p,p'-DDT)和1.57%~3.36%(o,p'-DDT),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1.24%~84.85%(γ-HCH)、82.84%~86.15%(p,p'-DDT)和98.91%~102.36%(o,p'-DDT),满足分析测试要求。

2.4 方法的优点

与国标GB/T 14550-2003方法相比,超声波提取方法的有机溶剂用量少,提取时间短,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与已报道超声波提取方法比较,本方法有机溶剂无毒,超声提取时间短,易于操作,最低检出限低,回收率高(表3)。在暂无索氏提取器和固相萃取装置的实验条件下推荐使用。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石油醚/丙酮(1/1,v/v)混合溶剂萃取12h,超声波提取20min,浓硫酸净化,毛细管GC-ECD定量检测土壤中γ-六六六、o,p'-DDT、p,p'-DDT的方法。方法对目标物的检出限为0.01μg/kg~0.04μg/kg,对四种供试砖红壤土样的加标回收率达到81.24%~102.36%,相对标准偏差为0.42%~3.5%,符合有机氯的检测要求。可在无索氏提取器和固相萃取装置实验条件下使用,并具有同时处理多个样品,溶剂无毒且用量少,提取用时短和易操作优点。

参考文献

[1]岳强,管玉峰,涂秀云,等.广东北江上游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其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321-326.

[2]周晓燕,崔兆杰.土壤及果树中HCH和DDT残留及分布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5):62-65.

[3]GB/T 18407-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

[4]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

[5]GB/T 14550-2003,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

[6]吴志异,谢光炎,杨国,等.广州市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残留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256-1260.

[7]邢云青,尹方,黄宏,等.长江口及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赋存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1):52-56.

[8]王芳,蒋新,赵振华,等.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J].环境化学,2004,23(5):491-495.

[9]邱黎敏,张建英,骆永明.浙北农田土壤中HCH 和DDT 的残留及其风险[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6):1161- 1165.

[10]刘文长,陶文靖,程丽娅,等.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14种有机氯农药[J].岩矿测试,2009,28(6):541-544.

[11]陈天文.超声波提取一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J].福建分析测试,2008,17(2):15-17.

篇9

0 引言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地籍管理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以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保证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土地利用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坚守好耕地红线,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土地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国家部署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按时、保质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在人员组织、财政经费保障、技术支持、工程监理和精度控制等方方面面作了充分准备。各地都成立了土地调查领导工作小组,通过招投标,全国有许多支优秀专业测绘队伍参与到二次调查工作中,现大部分地区调查工作已经结束并提交了二次地籍调查成果。

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满足整体的、数字的、动态实时的地籍管理建设需求。同时建成一个统一的、现势性好的数字的城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土管部门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土地管理工作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土地测绘部门在如何充分利用好二次调查地籍测量成果,怎样科学合理,更好地更新完善二调地籍图件成果,逐步提高变更地籍测量的精度,保持地籍图件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满足土地管理对测绘图件成果的要求,确保发放土地证件质量,是日常变更地籍测量工作中值得交流和探讨的问题。

1 做好地籍变更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地籍测量技术性要求强,质量要求高,是搞好土地地籍管理和登记发证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而日常变更地籍测量,既是我们国土部门日常土地管理各项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经常性长期工作。

近几年随着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征、用地拆迁工作持续不断,土地和房产市场火爆,建设用地需求和增多,土地权利的变更日益频繁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地籍图件也要随着现状的变化而需要及时进行更新,所以我们在日常变更地籍测量中要用精度高的测量成果替代原有精度低的成果,不断更新完善地籍成果数据库的内容,才能保持原有的地籍测成果绘资料的连续性、正确性和现势性,才能避免因地籍测量错误引起相邻宗地之间的纠纷,保证土地发证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搞好日常的变更地籍测量工作,提供精度高的变更测量成果,为地籍信息管理系的持续发展建设和保障土地权利者的合法权益,为今后的再次土地变更测量工作打好基础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2 现地籍图件成果情况

我市现有的地籍图成果是通过招标的专业测绘队伍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在先布设GPS控制网点后,再发展一、二级导线和图根控制点的基础上,用全站仪进行细部测量,大部分界址点都采用解析法实测,部分内部隐蔽界址点采用丈量交会等方法反算,将界址线等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合成地籍图。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的精度可以满足表1:

表1

地物点大部分也是采用解析法实测,但部分采用丈量和图解的方法成图的地物精度低。根据现有成图情况在日常变量测量中发现测区建筑物密度较低的地方,因便于控制点的布设及使用仪器支站能观测的界址点和地物点数量较多,界址点和相关地物便于检核,地籍成图精度较好。而在较老城区和镇区及一些古、旧建筑物比较多、宗地个数密集,施测难度大的街坊内,因实测点少,地籍成图精度低。加之当时测量作业人员责任心和认真程度的差异和作业失误产生错误等原因,也可造成个别地方存在粗差。

3 变更地籍测量的作业

现以近年来与本单位同行和其他专业测绘队技术人员现场作业实践为基础,浅谈搞好日常变更地籍测量提高保持图件精度的作业方法。

变更地籍测量的特点是变更测量任务急、发生频繁、作业地点分散、地块范围小,但测量精度要求高。

土地部门在接收提交的二调地籍测绘成果后,变更工作一定要在原始调查成果基础上进行变更,无论是界址点号、地籍号、变更宗地的宗地号还是图形接边,都要以电脑里二调初始地籍成果为基准。在变更地籍测量工作中,存在变更后的界址点、线与初始界址点、线接边问题,当两者衔接有误差时,应当是低精度服从高精度的原则进行接边。变更地籍测量与初始地籍精度高低,主要取决于变量测量时的条件和作业方式、方法等。若在变更测量中控制点全部采用级别高于初始地籍测量控制点,对新增变更地物和界址点进行全解析法测量,则精度显然高于原来采用低等级控制点或没有实测到,通过其他方法计算绘制出的界址点和地物。因而在接边时应修改初始地物、界址线,若新增界址、地物是以原有界址、地物为起始,通过测距交会等方法丈量装图,则精度比初始成果还低,只能依初始地物、界址线为基准进行衔接。

变更地籍测量的坐标系一定要采用二次地籍调查测量选用的的坐标系,在技术上要求采用全解析法测绘,使用测量软件计算机编辑成图和面积量算。

(1)变更地籍测量的图根控制点测量

变更测量时的控制点应选用原二调时所布设的控制网中的各等级控制点,经检查符合精度要求后可直接使用进行地籍细部测量,若变更测量地块距离原控制网控制点较远,测绘单位应布设图根导线。变更地籍测量的图根导线的测量起算控制点应选用原二调控制网中的较高等级控制点,地籍图根导线网的布设,以满足全解析变更地籍测量界址点测定和宗地图及地籍图的精度需要为准则,布设成附合导级方式。在图根控制点的布设应充分满足变更地块施测界址点、地籍图精度基础上的同时,也要考虑该地块附近将来的日常地籍变更测量再次使用,因而应布设为一些不易被破坏并可长期保存利用控制点,点位选择必须保证通视条件良好,尽量选在视野开阔,不影响交通和安全,利于设站,图根导线测量时应采用全站仪三联脚架施测。新设的控制点应设制作好控制点标识,图根点一般在柏油路面应打入钢钉,水泥地和水泥路面上可采用刻“十”字的形式。在土质松软的地方确需保存的点应埋设符合标准要求的混凝土石桩,且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固。

在通视条件不好,布设成图根导级确实有困难的地方,可采用GPS定位技术测设图根控制点,GPS基站可架设在二调时使用的高等级GPS点上,观测采用快速静态作业模式观测控制点位坐标,点位应选择在方便架设仪器,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有效观测卫星数≥4,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应大于200米,距高压输电线应大于50米,四周仰角没有高于15°的成片障碍物,点位观测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精度应满足变更测图精度的需要,并至少与一个方向通视,并实地绘制图根点点之记,以方便将来该地块附近征用地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房地产开发等土地变更测量作业。

对变更测量地块离原二调控制网点较近的,但不适宜布设图根导线及架设GPS信号条件不好的地方,可直接采用支站和支导线方法引点施测,但支导线边数不宜超过3条,总长不得超过100米,并且要做好复查。对重要的公共界址点应在不同支导线下都要测量进行比较,并做平差处理以保证精度要求。

(2)细部测量

细部测量是测定宗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面积及其他地物等要素。宗地权属界址点平面位置的测量一定要充分利用已布设好的控制点,观测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拐点,宗地界线必须看到、走到、测到,有的点时可能需攀爬墙、上房等方式才能直接测量到位,尽量确保变更宗地的权属界线施测准确无误,保证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精度。变更宗地全部界址点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测量,测距不得超过150m。细部点数据采集方法主要采用全站仪用极坐标法进行测量,测量时要常归零,当归零差超过24"时,重测前一阶段细部点并保证每测站重复测量2个以上相邻测站测过的点,用以检查并保证两站的数据精度,测站定向应以较远点作为起始方向,并测定边长,定向边长宜长于测定边。并另选一方向作检查,测站定向完成后选择另一个方向的固定明显目标,应测定其水平角,作为测站观测过程中的检查方向,数据采集过程中和每站结束前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查。观测时司镜员在立镜时应按原底图上的实际位置依顺序编号观测,同时注意要加棱镜中心与界址点位置不重合值。

全站仪解析施测后,应对方便丈量间距在50米以下的界址边,应用钢尺或手持式测距仪丈量界址边。并适当丈量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点的距离,做好相关记录,以备内业计算机图形编辑时对反算边长的校核。对实在不能观测到的点,无法解析法采集到的部分地物,可利用采集到的地物点通过丈量量距、交会、截距等解析几何方法解算出未测点坐标。丈量时注意墙体厚度加减,公共界址边长应相等,还应多量取一些界址点和地物点之间相关距离,在便编辑图形时检核。

4 结束语

日常地籍变更测量工作,既是一项精确性要求高,又是日常一项长期的工作,变更地籍测量的精度和质量,关系到每个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是保证发放土地证正确性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土地测绘工作者正确使用变更地籍测量的方法,采取合理的作业方式进行变更测量,并做好与原有地籍成果的无缝衔接,每一次变更测量工作的成果都要及时入地籍信息库,使地籍成果保持现势性和较高精度,为今后相邻宗地和本宗地再次变更测量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成果资料。因此只有认真做好日常变更地籍测量工作,不断提高日常地籍变更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才能夯实土地登记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

以上为一家之言,错误不足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樊志全.地籍调查[M].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CJJ 8-99 城市测量规范[S].国家建设部,1999.

[3]CJJ/T 73-2010 地籍测绘规范[S].国家测绘局,1995.

篇10

一方面是准备教学工具,如钢卷尺、皮尺等。另一方面是知识准备。两方面比较起来,知识准备更为重要,恰恰又容易被忽视。有的教师认为,土地测量知识,学生在书本上都学过,这堂课无非是实践一下而已。殊不知,这堂课牵涉的知识较多,学生只要对哪一点知识有所淡忘或者混淆,就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系统复习一下有关知识,为学生上好这堂课作好知识准备,是完全必要的。具体说来,要作好四个方面的知识准备:①要系统复习已学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②要让学生弄懂计算各种图形面积所需的条件;③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图形选择最佳方案,确定图形的“长”“宽”“高”等;④让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割补方法,并能熟练地确定最佳割补方案。

第二,组织好集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集体教学,是指到达测量现场以后的一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也往往容易被有的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把学生拉到现场后,简单讲几句,就喊解散,进入分组活动。我认为,不利用集体教学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消化有关知识,分组活动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有的老师也许会说:这本来就是一堂实践课,集中在一起怎么实践?不然。我认为可以安排如下几个活动,既是“集体”,又是“实践”:

1抽一位(或几位)学生用目测法测量一段实际距离,再用步测法复查,然后由另外的学生用插杆法检验测量结果。这一环节有两个作用:一是学生运用(或观摩)了测量中的目测法、步测法、插杆法;二是学生实际感受了书本上天天接触的一些表示距离的概念,比如知道了100米有多长,自己大约要走多少步。

2抽几名学生量出1公亩的面积,使大家知道1公亩是多大一块地方。

3指定学生量出1公顷的面积,让大家将“1公顷”和“1公亩”的大小进行比较。有了这次比较,学生以后再也不会将两个概念混淆了。当然,如果找不出1公顷大的地方,也可“变通”一下,比如测量足球场和篮球场,看哪种球场的面积更接近1公顷,以此建立公顷的概念。

篇11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紧张的趋势,土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家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土地管理办法,来管理国土资源,并且实现规范化管理。土地测量精确度已经成为必然要追求的目标。研究准确的土地测量技术,能够更好的完成土地测量工作,确保土地的高效合理的利用。我国在土地测量方面具有多方面的技术,在质量控制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不足。具体如下。

1 土地测绘技术

1.1 GPS技术

关于土地测绘技术,首先是GPS技术。通过GPS技术,能够对地籍控制网点进行精确测量[1]。只有把地籍控制网点测量精确了,才能够实现测量土地权属的范围。关于网点密度,可以根据GPS的地籍网测区范围进行划分,通常分为基本网与加密网两大类别。在城镇地区,界址点的密度比较高,因此,在测量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精度方面的满足,又要考虑到界址点的测量[2]。GPS技术的另外一方面是在测量的时候,能够引入地籍细部测量。关于地籍调查方面,地籍细部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测量,能够实现土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等方面的测量。根据地籍调查规程,将地籍平面需要测量的地籍细部进行测量,采用GPS-RTK技术达到预定的检测精确度[3]。当然,该技术最好是在适合GPS布设的区域进行使用。在测量的时候,还可以辅助使用一些方法,提高地籍细部的测定速度。GPS测量相对比较灵活,然而,却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也就是其使用的注意事项。首先是关于点点的通视问题,便于后续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避免被障碍物遮挡信号。第三,注意不要受到电磁场的干扰,使得信号不准确或者信号消失。另外,尽量选择在交通相对方便的地方,易于检测。对于GPS测量的数据处理,则采用随机软件辅助实现,经计算后得到精度数据。

1.2 遥感技术

首先是关于解译标志的建立问题。实现遥感技术测绘土地边界的关键环节在于遥感影像中土地利用的位置变化。一般情况下,常采用影像对比判读、影像叠加分析等方法进行土地遥感的动态检测。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需要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准确的检测[4]。对于遥感技术的使用,主要是进行遥感影像解译。贝叶斯法则是目前关于遥感影像的主要融合方法,以及加权融合方法、比值变换融合方法等。最终,实现TM假彩色影像的波普特征,又具备原有的SPOT清晰度,实现了影像的解译。

1.3 航空摄影技术

航空摄影技术是土地测绘技术的一种。通过航空摄影技术,能够方便的进行土地界限的判断,是一种值得采取的土地测绘技术。首先,需要做好的是资料的准备工作。在资料准备方面,要把握好全面、具体原则。为了使得测绘结果更为准确,需要对近期内的所有的先关的数据情况等进行调用,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需要进行的是地形的调绘工作。这个时候,就可以先进行航片放大,然后根据比例尺进行。对于一些新增的土地数据等,都应该做好对于的调绘工作,做到全面准确。然后是地类调绘工作,同样也是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最后是得到土地变化调查的矢量图。关于矢量图的获得,要有一定的依据,得到准确的图形。

2土地测绘的质量控制

2.1 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人的因素、仪器设备因素以及方法手段因素和环境条件因素。首先,人的因素是主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测绘工作人员的不同技能,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测绘工作的心态问题等,都会对土地测绘质量造成影响。关于土地测绘方面,测绘数据的收集,相关测绘仪器的使用,后期的数据分析处理等,是和测绘人员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把握好严谨的原则,聘请优秀的、具备专业技能知识的人员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其次是仪器设备的因素。土地测绘质量的控制,离不开精密的仪器设备,只有具备了准确测量的仪器设备,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设备仪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2.2 土地测绘质量控制的主要依赖原则

首先是在质量方面,要达到用户满意。土地测绘要做到以客户为主,重视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施工质量的开展是土地测绘工程必须要把握好的方面。其次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对于土地的测绘质量,是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整个的土地测绘质量控制方面,要做好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积极性,才能够提高质量的控制效果。第三个方面是要防止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发生。防止问题的发生比问题发生后的解决更为重要,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达到了质量控制的原则。最后的一个依赖原则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的判断[6]。

2.3 土地测绘的质量控制

土地测绘的质量控制,需要在人的方面、方法手段的方面、仪器设备方面以及环境方面进行控制。人的方面,需要的是专业技术强、实际操作能力过硬的工作人员。对于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定期的业务能力培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在方法和手段方面,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选取最为适合的方法进行土地测绘,以期达到一个好的测绘结果。另外,在仪器设备方面,也是需要采取适合测量的仪器,选取精确度高的仪器进行土地测绘。关于环境因素,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土地测绘,主要是要把一些不利于土地测绘的因素规避掉,利于土地测绘的质量控制。

3 结束语

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进行土地测绘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土地测绘技术,对其质量控制方面的因素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该方面的技术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如今土地资源是人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承载体,土地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在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要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村庄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的调查工作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本文就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地理国情测绘做简单的研究。

一、土地利用的测绘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调查,方便开展对于地方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措施。从96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对土地进行每年一次的调查,这样方便及时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类型等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分析。直到2000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开始使用比例尺对土地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很好的解决了土地所有权的一些问题,对很多以前界限模糊的地方重新进行了区域的整合和划分。第一次土地调查中采用的是1954年的北京坐标系。

在我国第二次的土地调查中,使用了1980年西安的坐标系,在这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是一些先进的科学工具,通过GPS、GIS等工具,进行数字测绘,这些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点差的数字化,方便了信息的综合管理,建立了整体土地情况的资料库,为以后实现土地的综合管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这些高科技工具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并且测绘的结果精确,可以很好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对土地进行分析调查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把土地信息内容从数字化到数据话转移,并建立整体的数据库,实施数据整体的共享和管理。及时跟新了土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

二、测绘技术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1、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一种综合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导航技术等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主要以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即GPS、GIS、RS等技术,动态获取、分析以及评估城镇化、土地利用率、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布局等地理要素信息,以完成地理国情监测。其中,GPS技术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提供地理国情监测中所需的点、线、面等三维坐标信息,具有监测的效率高与精度高等特点;GIS技术对监测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层分级的高效管理,并能将监测的地理信息实行组合分析、修改更新等处理。“可视化”功能是GIS技术最为显著的功能,它能够以计算机屏幕为载体,实现地图上地理信息的再现,并可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输入、编辑、预处理以及数据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地理情报普查工作中,进行灾害监测、区域以及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2、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权属调查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作为权属调查的工作底图,比传统的线划图更为直观,可以直接在图上进行宗地的编号.设计,显著提高效率,并且对测制完成的数字线划图有一定的检查作用,将遥感影像图进行合适的转换与数字线划图进行套合可以对测区的粗差进行内业核查,发现的问题在外业实地解决。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已有的数字线划图,并对农村和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等各种地面地物进行属性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将影像图与之对应的线划图套合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

3、GPS外业控制测量

为提高测图精度,我们采用了以四等控制点为基准把控制点引入需要的镇区。由于GPS实时动态测量的观测数据均为独立观测值,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检验其精度,因此我们采用了重复观测和全站仪导线复测的方法以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共重复观测了50个点,已知点26个。重复观测数据表明:重复观测点中误差为±2.3 lcm,测量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图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航空摄影测量很大,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供数字,图像映射的行,线,和其他形式的产品。数码摄影工作站的出现,结合GPS技术的应用在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从形象到摄影测量产品4 D产品,如,为了建立各种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5、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数字测绘技术实现转型,跨越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新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它代表了我国测绘技术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方向。最重要特征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服务,随时随地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前沿技术包括现代坐标基准建筑技术、新网络RTK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在各个方面,使工程测量精度、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从最初的传统的测量技术发展成了现在的数字化测量技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内外作业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即将处理和获取数据变得更加自动化,将测量过程的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以及将测量结果变得更加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化建设水平,传统的测绘工程测量技术一般只应用于建筑、交通等领域,而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同时应用于地形测图和施工放样两种测量当中。

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测量,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模拟信号,可以使测量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确保产品信息的实效性。还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利用这项技术合理地处理和加工各种信息数据,使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多,使测绘工程的测量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及规范化。测绘工程中曾经也使用过一些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如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精密测距仪、激光扫平仪、光电测距仪以及激光准直仪等,这些仪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工程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工程测量中的工程控制网布置、道路测量以及施工测量等比较落后的作业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可见,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于测绘工程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令人可喜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GPS、RS、GIS、3S 集成技术等测绘新技术以及数字化测绘、地面测量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仅保证了土地测量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作为一种便捷的测绘工具,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

篇13

2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范进行测量,在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作量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③的规定,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2)地块及其编号;(3)地籍区、地籍子区编号;(4)土地利用类别;(5)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6)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界;(7)行政区域界;(8)平面控制点;(9)有关地理名称及重要单位名称;(10)道路及水域。根据需要,在考虑图面清晰的前提下,可择要表示一些其他要素。”

针对土地登记发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的宗地图首先需要满足本宗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表达清楚和面积准确这个要求,同时能够准确表达本宗地与邻宗地或相邻地物的准确相关关系,满足《土地权属调查界址表》的签界需要。这样就可以达到准确表达“土地权属界线所包围的封闭地块或空间”,从而达到土地登记发证的需要。其次,“宗地内土地用途、使用权类型、使用期限不同的,”我们也应该把其界线测量出来,表达清楚,以便“分别划宗申请登记”。当然,本宗地内的“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及水域”等也应视具体情况表达清楚,但不需要像基础地籍测量那样测满整个图幅,或者一定要测满权属界址线外多少米(大家都知道围棋棋盘外面那几圈的面积跟里面的面积相比是怎么样一个概念)。这样既可以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需要,同时又可以尽量减少实地采集的数据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充分利用现有成果资料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图、地籍图测绘成果,在地形图、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宗地图,是提高宗地测量的有效办法。目前大部分城区和部分圩镇已经完成地形图和地籍图测绘工作,其中部分是最近完成测绘的,部分是十几年前完成测绘的。进行宗地测量之前,我们先把宗地所在地一定范围的地形图或地籍图打印出来,到现场进行界址点、界址线核对,变化大的需要进行修测或补测;变化不大的(误差范围之内)在地形图或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宗地图,具体尺寸以现场核对数据为准,坐标系统统一转换成目前要求使用的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坐标。当然,要做到提高精度的话,需要点对点的逐个坐标点进行转换。实践表明,有电子版数字地形图或地籍图的测区,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宗地测量的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4成果标准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地理数据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目前采集的测绘数据以及生产的测绘成果必须满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要求,以便使我们的测量成果可以很方便的及时更新和持续使用,为往后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4.1 尽量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地方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有的地方或部门还在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甚至有些地方还在使用独立坐标系。这个要看当地主流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如果原来是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最好直接过渡到使用最新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样比较具有前瞻性。

4.2 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测量工具,尽量使用能够形成电子数据的高精度测量工具,最好能够使用2″以上全站仪和RTK(5mm +1ppm精度以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

RTK用来做控制测量,全站仪做碎部测量,在RTK没有信号的地方,用全站仪做导线测量。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距离最好能够达到250m以上,条件允许的最好能够达到1000m以上,这样能够大副提高碎步测量效率,而且精度也能达到宗地图的精度要求。“地籍控制点的精度: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m”(《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注3))。

4.3 暂时还没有实施控制测量建立起控制网的偏远测区,每次作业应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简易测区控制点,该测区内部的宗地测量精度仍然按照《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里面关于精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实施,这样可以尽量保证我们在该测区所测量的数据能够相对连成一片而不至于发生干涉

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简易控制点确实能够使我们在该测区的测量工作方便很多。

以上是本人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情况总结出的一些提高宗地测量效率的体会,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对于不同基础测绘情况和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区,相信会有更丰富的提高宗地测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注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