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安全防控

公共安全防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公共安全防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H1N1(江苏、北京和贵阳等城市的感染事件和致死病例),长江上海段、宜昌段以及陕西渭河等流域出现的死猪事件,造成的空气微生物的吸入健康风险和通过水介质进入空气介质加速扩散的风险,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正不断地考验着当前的空气卫生检测水平和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本研究全面介绍空气微生物在城市大气中的行为特征、主要的健康风险、城市中的来源与关键的致病菌种、历史上曾经由于空气微生物而造成的重大城市公共卫生事件,最后提出城市生物安全的防控对策建议。

二、空气微生物的城市大气行为特征

从空气生物学角度来讲,空气微生物一般指悬浮于气态介质中生物来源的颗粒物,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0 ?m以下。[1]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它们的副产物,如内毒素、葡聚糖、过敏原和霉菌毒素等。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空气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粒径分布特征,见图1。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细菌等的粒径主要在2 ?m以下;真菌的粒径(主要在3-100 ?m);而真菌孢子介于两者之间。病毒的粒径在纳米级(0.08-0.3 ?m)。从粒径分布的特征可以发现,空气微生物是PM10和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假设在理想条件下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主要受自身重力和运动时的空气阻力的作用),不同粒径的空气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不一样,如图2所示,从8.2 min(10 ?m的花粉过敏原)到41.0 hr(0.5 ?m的细菌气溶胶)不等。由于病毒的粒径更小,因此大气停留时间会更长,这样就客观决定了不同类型的空气微生物可以在城市环境中普遍存在,广泛分布。[2]

三、空气微生物暴露的主要负面健康效应

吸入空气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危害,直至伤亡。[3]空气微生物通过人群和动物的呼吸道系统而进入体内,以人为例,不同粒径大小的空气微生物(图1)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沉积(如图3所示),进而造成不同的负面健康效应。[1]图3列出了不同种类的空气微生物在肺部沉积对应的疾病类型。

图3从粒径段归纳了空气微生物和非空气微生物对应的健康应特点。从图3中可以看出,小粒径(0.015-15 μm)的空气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具有导致传染病的严重健康效应,而大粒径(5-100 μm)的空气微生物,如真菌孢子也对人体具有普遍的过敏性。

由细菌气溶胶引起的健康效应包括肺功能障碍、哮喘和传染性疾病。由真菌气溶胶可以引起过敏,并导致头痛、眼睛刺激感、出鼻血、鼻塞、鼻窦充血和咳嗽等。由于真菌的空气动力学直径较大,一般认为它的空气停留时间较短,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致病性真菌病原体广泛存在于空气中,[4]因此,真菌气溶胶的环境暴露风险值得重视。此外,由肺结核杆菌(细菌病原体)引起的人患肺结核被认为是最流行的致病性细菌传染病之一。在众多负面健康影响中,与城市建筑息息相关的病态楼宇综合征(SBS)影响的人群规模最为广泛,[5]该问题是当前职业场所健康暴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

除了职业健康暴露风险之外,人类也面临着由空气微生物诱发的传染性疾病的暴露和传染风险,如2003年以中国广州、深圳和北京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SARS、2009年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H1N1和某些生物恐怖(如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炭疽杆菌恐怖袭击事件),2013年伊始,挪威首都奥斯陆和波兰的西里西亚省等地相继出现H1N1的致死病例。

四、空气微生物的城市来源解析与致病性空气微生物的种类

空气微生物的来源广泛。当人和动物在打喷嚏时,都会产生大量的空气微生物。呼出气中的致病原、尘螨、真菌孢子、菌丝和其他生物材料都是室内环境空气微生物的来源。废品循环、生物固废的归田、发酵、农业、医药和生物技术活动等,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空气微生物。常见的来源包括,禽舍(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生活用水和污水、大气、土壤、 生物技术、废物回收、农业和医药工业、生物废弃物肥料和燃烧。更为重要的是,有意释放传染病菌等生物恐怖袭击也是空气微生物的重要来源。由于空气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普遍存在,并且空气微生物还对相应的行业具有危害性,从人群健康、农业生产到半导体、抗生素制造、发酵工业,特别是医院卫生等,对人群和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构成重要的暴露风险都有重要的影响。经空气传播的细菌和病毒气溶胶常见表1和表2。

五、因空气微生物引起的代表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

人类经历过的与空气微生物暴露相关的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如表3所示,如鼠疫、流感、天花、霍乱、结核、艾滋病、口蹄疫和非典型肺炎等。鼠疫、流感、天花、结核和非典型肺炎都是经空气传播并造成人类的感染。其中,只有天花已经被人类攻克,而鼠疫、流感、结核和非典型肺炎等还对人和动物健康存在严重威胁,特别是流感病毒。下呼吸道感染在前十大致死疾病中排到了第三位(世界水平)和首位(发展中国家)。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因呼吸道感染致死的人数仅次于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

有研究已经证明,SARS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而造成重大健康暴露风险。当人感染病毒或者其他种类的空气微生物后,人本身就会成为致病性空气微生物的来源之一,通过打喷嚏、呼气和说话等方式来自发释放空气微生物。这些常规的人类活动可以释放大量的空气微生物,这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具有存活能力的空气微生物一般可以在空气中停留相当长的时间,和惰性颗粒吸附在一起,这样就有可能传播到相当远的距离。城市作为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为致病性空气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客观上创造了条件,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交通体系的日趋完善、社会文娱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如果缺乏必要的政策管制和技术防控,空气微生物暴露的风险势必会提高,作为“小粒子,大问题”来造成显著的环境污染和健康损害。

六、城市生物安全防控的对策建议

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2009年发生的全球性H1N1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管理者和公众对空气微生物及其危害的关注,客观地讲,人类所聚集的城市环境正面临着不断提高的生物感染的威胁。此外,因地区性的不稳定和政治上的冲突,生物恐怖的威胁也在增加。这对城市公共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历史教训表明,很可能引起广泛的社会恐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沉重的医疗负担。仅以美国为例,发生了2.5亿件呼吸道感染事件,每年7.5千万的门诊量,造成了1.5亿天次病假,造成了近10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和近100亿美元的损失。[6]因此,加大以空气微生物为代表的空气生物的管控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鉴于当前在该方面的体制制度的空缺,建议首先从推进技术常规化和科研前瞻性角度出发给出若干建议:

(一)强化对城市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管理,对潜在空气微生物的重点污染源开展定期卫生监测工作,推行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城市范围的空气微生物检测工作有助于从空间尺度上全面掌握城市的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甄别出重要的污染源,为后续的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与此同时,推行监测信息公开,有助于激发社会的参与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的安全宜居。

(二)定期对城市系统畜禽养殖/交易场所及其周边进行空气生物安全检测,为探索和预防禽流感提供基础信息。当流感在国内的飞禽中爆发,它们排出的粪便当中有大量的病毒,而这些病毒可以通过快速空气化成为空气微生物,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如果这些被气溶胶化的病毒被包裹在颗粒物里面,本身还不会被损伤,由此就产生了重要的空气暴露传染风险。所有的流感病毒都存在变异的能力,H5N1可能会更加容易地感染人类并且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进而造成在城市空间的大流行。

(三)加强跨境运输的空气微生物检验检疫,提高应急方案和处置技术能力。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被环境污染的表面相比,A/Panama/2007/1999 (H3N2)型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进行有效的传播。国际旅行的增加,疫情(如H1N1)在机舱内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跟踪检测新型的或可能继续出现的疾病。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微生物本身也会快速变异,这就可能诱导出具有更强抗性的物种出现,如近些年出现的超级细菌,因此必须加强相应的防控理念。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杨光,王凤.基于PM2.5防控理念的特大城市清洁空气改善战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3(18):23-30.

[2]Xu,Z.Q.,Yao,M.S. Analysis of Culturable Bacterial Aerosol Diversity obtained Using Different Sampling and Cultivation Methods[J].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5): 1143-1153.

[3]Douwes,J.,Thorne, P.,Pearce,N.et al.Bioaerosol Health Effects and Exposure Assessment:Progress and Prospects[J].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2003(3):187-200.

篇2

科技管矿是指对地下开采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利用“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监控采掘设备、人员等动态目标的地理位置,了解井下采掘情况,进而实时监控企业生产行为是否有越界现象,实现对矿山地下开采活动的有效监管;利用“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自动统计矿山产销量,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准确核定和储量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全面提高矿产开发监督管理的科技水平,实现矿产开发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2012年底前,在全区所有地下开采矿山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并申请市国土资源局验收。

二、方法步骤

“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的安装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企业:坤升实业、金岭铁矿铁山矿区、宇峰实业、煤矿、沣水煤矿。第二批企业:张赵煤井、金东煤井、鲁坤矿业、孟东矿业、中埠矿业、铁矿。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日至2012年6月30日)。各有关单位完成推广矿业监控系统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查摸底、实地测量、拟定相关文件、制定实施意见、筹集设备安装资金、签订有关协议等。根据矿山生产规模、硬件设施条件,以及采掘资料完善程度。

(二)第一批企业安装运行阶段(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在试点矿山企业安装并运行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安装监控中心设备及配套软件,调试、完善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监控系统。

(三)全面安装运行阶段(2012年10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总结第一批矿山企业经验,开始第二批企业远程监控系统的安装运行,于12月31日前在全区所有地下开采矿山企业完成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并出台远程监控系统管理办法。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组织专家对辖区内所有地下开采矿山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形成报告,于2013年2月30日前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三、保障措施

篇3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行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全县今冬明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县消防大队,主要负责专项行动期间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报送等。

三、工作任务

(一)强化火灾防范工作

1、12月8日前,认真分析研判本县冬季火灾特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隐患严重就重点整治什么隐患”的原则,提请政府对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统一协调指挥。

2、由县公安局牵头,组织住建、安监、消防开展全县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排查整治工作;县消防大队负责辖区75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排查整治工作;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对全县主要道路及各社区、居民小区内机动车占用、堵塞消防通道进行专项治理;各镇政府牵头依托各派出所对辖区列管单位、九小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排查。

3、督促社会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常态化地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纠。行动期间,发动所有社会单位及一定规模以上的个体工商户都要自查一遍,及时消除自身发现的火灾隐患。

4、专项行动期间,要以“六类重点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高层地下建筑、“三合一”和“多合一”场所、老年公寓和寄宿制学校等六类场所)为排点,严格执行“六个必须”,即:对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必须对危险部位或场所予以临时查封;对未依法通过消防行政许可的建设工程、公众聚集场所,必须要责令“三停”,并处罚款;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必须责令改正,并予以处罚;对占用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或者在人员密集场所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必须依法强制执行;对建筑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擅自关停的,必须责令改正,并予以处罚;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必须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并处罚款。

5、深入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各镇政府要把辖区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确保今年50%的建制镇网格化建设达标。

(二)强化灭火和应急救援准备

1、县消防中队组织官兵深入辖区人员密集、易燃易爆场所特别是石油化工、大型商场和市场等重点单位进行实地熟悉,逐一制定“六熟悉”卡,不断完善辖区包括各镇在内的道路、水源档案及各类灭火救援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春节前,中队对辖区内大型商市场、节庆活动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油、电、气、暖等民生重点单位至少实地熟悉演练一遍。

2、县消防中队结合全员冬季练兵活动,创新训练方式方法,强化官兵体能和攻坚班组实战技能。要全面开展实战化训练,积极开展想定作业、临机指挥和计划指挥训练,积极提高基层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严格操作规程,结合本地灾害事故特点和人员装备实际,完善实战训练操法和等级作战力量编成,进一步规范建筑内攻、危化品处置等灭火救援行动程序和安全硬性要求,提高部队科学施救、安全施救的能力。

3、在专项行动期间,消防中队每周要组织对车辆装备进行技术检查维护;开展装备抢修业务训练,提高灭火救援现场装备技术应急保障能力;制定完善本地区和跨区域战勤保障预案,组织实战演练,落实社会联勤保障机制,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

4、元旦、春节、全国“两会”期间,县消防大队进入二级战备。

(三)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1、结合今冬明春火灾防控专项行动工作,围绕“认识火灾、学会逃生”主题,消防大队深入开展六进等消防宣传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期间,各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宣传活动不少于两次。

2、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开办专题专栏,报道工作动态,高频次播出消防公益广告,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发动新闻媒体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剖析典型火灾案例,警示社会单位和群众。

篇4

安全事件复杂化

关键基础设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是指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实体的或虚拟的系统和资产,这些系统和资产一旦遭到破坏或功能丧失,就会危及国防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公众健康或社会稳定。控制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是关键基础设施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被广泛地使用于水处理、能源、电力、化工、交通运输、金融等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典型形态包括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网络化管理操作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往往关注的是人为破坏等情况,与之相比,近期频发的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攻击来源复杂化。2010年,美国黑客开发建立了“嗅弹”(shodan)搜索引擎,能搜索到包括关键基础设施在内的、几乎所有与网络相连的控制系统,目前已经有过亿的控制系统暴露在互联网上。攻击者能够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地对关键基础设施控制系统发起攻击,难以判断和掌握攻击来源。

攻击目的多样化。“震网”病毒导致伊朗近1000多个离心机一度瘫痪,伊朗核计划被显著拖延。近年仍在中东地区肆虐的“火焰”、“Duqu”等病毒,能够自动录音、记录用户密码和键盘敲击规律、窃取敏感信息,并将结果和其他重要文件发送给远程操控病毒的服务器。这充分表明,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网络攻击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能够破坏或瘫痪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也能够窃取敏感信息。

攻击过程持续化。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呈现出持续化的特点,其过程一般从搜集信息开始,搜集范围包括商业秘密、军事秘密、经济情报、科技情报等,这些情报收集工作为后期攻击服务。攻击可能会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据专家的判断,2011年伊朗导弹爆炸事件,是因为导弹电脑控制系统遭“震网”病毒感染所致,而该事件距“震网”病毒爆发已一年以上,足见此攻击的持续性。

形势严峻

当前,关键基础设施面临的网络威胁日趋严峻,直接威胁各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各国必须直面的最严重的国家安全挑战之一。

据统计,目前美国大约有7200个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操作的关键基础设施控制设备。根据美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应急小组(ICS-CERT)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09年到2012年间,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公司报告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急剧增加。2009年,ICS-CERT仅确定了9起安全事件报告。201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1起。2011年和2012年,均确定了198起安全事件报告。急剧上升的网络攻击,严重威胁着关键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

以往的网络攻击,攻击者多数是个人或黑客团体,但近年来国家政府开始加入进来。据《纽约时报》披露,美国总统奥巴马从上任的第一个月开始,就密令加快对伊朗主要铀浓缩设施进行代号为“奥运会”的网络攻击。2010年给伊朗核电站造成破坏的“震网”病毒,经证实是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发的,目的在于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据专家研判,目前仍在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持续网络攻击的“火焰”、“Duqu”等病毒,与“震网”病毒一脉相承,其背后也有国家政府的影子。

近年来国家支持的网络攻击活动频繁,引起了各国对网络战争的担忧,尤其是“火焰”等病毒威力强大,足以用来攻击任何一个国家,更使人相信未来针对一个国家发动网络攻击,以瘫痪该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并非绝无可能。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将可能给被攻击国家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危害,为防御他国可能的上述攻击,美国等一些国家在积极开展网络武器研发,组建网络部队,并且通过立法方式授权军队在遭受网络攻击时使用武力进行反击。

提升防护能力多方着手

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为有效应对网络攻击的新变化,提升我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抓紧建立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我国虽已建立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但还缺乏体系化的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立法。建议充分借鉴国外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相关法律,分析我国现有立法的不足和主要问题,抓紧建立我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关键基础设施的定义和范围、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运营者和所有者的运营资质要求。

尽快建立关键基础设施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共享网络威胁信息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网络攻击。建议借鉴美国、欧盟等的先进经验,充分了解关键基础设施设备提供商、运营单位、政府部门、信息安全承包商、专家队伍、公众等各方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尽快建立有效的关键基础设施风险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信息共享的条件,确定信息共享步骤,建立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

篇5

开学第一天的教师会上,分管校长陈校长就特别强调了安全工作责任,宣读了有关安全方面的文件。在2月17日的德育例会上,德育处又一次强调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布置了具体的任务。

当前,最紧要的是H7N9禽流感的防控,我们利用“凉泉之音广播站”进行特别广播,反复播放预防禽流感的专题知识简介。在大课间,我们进行专题宣传,为了让这种教育更加深入,我们新学期的第一期板报文化栏主题分别为:“洒扫开窗,沐浴阳光”和“春季防病,预防禽流感”。

还有就是,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我们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了广播讲座,上了“开学第一课——森林防火安全课”,就森林防火的意义,要求和相关知识问答进行了宣讲,并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进行宣传。

第二,安全工作落实行动

开学初,我们组织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进行校园安全巡查,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一一排除。同时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就是当天的值日行管必须巡视校园,填写校园安全日志,并在当周的行政例会上汇报安全情况。

在营养餐方面,严把食品进口关,当前H7N9禽流感防控的特殊时期,对于禽类等实行严格控制,早餐的鸡蛋都没有了。

在学生安全方面,除进行常规的安全纪律教育以外,每晚的督寝要求班主任务必深入学生的每一个寝室,每晚必须有学生就寝情况的安全记录。

在当前H7N9禽流感的防控方面,实行学生发热病例安全报告制度,实行的是零报制,曹校长亲自抓这件事情,班主任每日向曹校长报告班级学生。

第三,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活动

1)“防溺水,保安全”教育活动:这是今年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周的德育例会上,学习防溺水安全教育文件,布置防溺水安全教育任务;召开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广播会议;出防溺水安全教育专刊;发放以防溺水安全教育为主题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等。

2)预防地震教育活动:我们开设地震知识讲座,教育学生在地震来临时应怎样逃生;进行地震知识问答活动;开展地震逃生演练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