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安全溯源

农产品安全溯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安全溯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产品安全溯源

篇1

汪向东:食品安全追体系建设给人进展慢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一是来自主体的素质。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组织方式差异很大,虽有农垦那样的大农企,但更多是分散的农户和小型合作社。显然,就目前农村留守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众多集市摊贩们来说,要他们很快参与、并成功扮演追溯体系中应有的角色,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希望率先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起的原因。

二是来自特殊的对象。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物理的、化学的过程,而农业生产是生物的、生命的过程。农产品的品类丰富,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其质量安全除了受特定生产本身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投入品比如农资的质量、生长和加工环境、储存条件、乃至产品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从少数品类开始做安全追溯,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是来自信息化基础。应该肯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建设广域覆盖的追溯体系,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行数据化管理,特别要按“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以及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关联性”的要求看,差距还是非常之大。

四是来自网络化互联。从现有的基础之上,要通过由点及线到面的过程,逐步扩大追溯体系的覆盖。首先,相关的数据要能采到、能上载,然后还要打通联结障碍,实现点与点、线与线、特别是平台之间面与面的网络互联、技术兼容和数据的互操作。特定的主体,比如基地直销式的农企,自己做自己的追溯系统相对容易实现,而不同主体间的数据互联与共享,困难就大得多。

五是来自复杂的利益。不同主体间信息互联与共享的困难,不仅来自技术层面,更大的困难来自利益层面。市场主体的数据意识觉醒当然是好事,但企业间、尤其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因为尚未找到有效的机制,还很难实现。甚至即便在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因部门利益的原因也不易实现,这也是电子政务推进中的一大难题。政府间、市场主体间、政府与市场主体间的数据利益磨合与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追溯体系的发展走向。

《信息化建设》:您认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有何意义?现阶段已经展开的探索有哪些?

汪向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国家在“互联网+农业”领域业已明确的重要任务。它不仅是政府反映社会关切、顺应民意、改善民生的必要,更切中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要害,是动员和组织相关主体,共同改善市场对农产品不信任状况,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新基础的重大举措,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令人欣喜的是,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农业企业、电商平台、信息技术提供商、社会团体等已经围绕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在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有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技术层面,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基于引进和自我开发的PDF417码、QR码、GM码、维信码等二维码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产品。二维码作为农产品“身份证”开始投入应用,移动终端的扫码引擎和移动互联网、WiFi应用环境为用户提供了便利,而配合平台数据库、云计算等形成数字防伪系统,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追溯有了技术保证。

在主客体层面,一些企业开始认识到追溯体系的作用,着手建立企业内部的追溯体系。追溯信息不仅用于质量安全管理,而且用于产销管理、渠道推广和品牌经营。由此,基地直供、基地加工、基地营销式企业追溯体系覆盖的农产品在逐步增加;物流仓储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GIS/GPS定位、快递件跟踪等,也加大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可追溯信息的覆盖;商场扫码、尤其是电商交易记录了农产品销售信息和产品去向。

在标准制订层面,除了原有“三品一标”的标准管理外,国家还制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通则》、《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标准,以及制订了畜肉、水果、茶叶、谷物等大类产品的操作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为规范追溯体系建设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在监管服务层面,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为质量管理和消费者维权建立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外,政府主管部门还专门搭建并向用户开放了12312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成立了国家OID注册中心和OID公共服务平台,以及i-OID农业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成立了“绿办”,加快了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要求在市县两级基本做到监管机构全覆盖,有的地方,比如江苏,还计划建立省、市、县、乡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联网监管体系。

我们看到了这些在技术、产品、用户、平台、社会、政府、法规、标准、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努力,但同时还是要强调,要实现以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来说,脚下的路还很长。

《信息化建设》:那么,要建立起能够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哪些要求?

汪向东:具体来说,我认为有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广泛参与,或叫广域覆盖。这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主体和产品客体两方面。我们知道,影响“舌尖上的安全”的农副产品,品类是极为丰富的。在现行体制下,参与这些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虽然追溯体系建设要由点及线到面逐步进行,但显然,参与追溯体系的主体和产品,如果不能在范围上有足够的覆盖,就不能满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这个最终目的的要求。

二是适用技术。人们的条件不同,需求也有不同的分层和标准,满足同样需求的技术手段也有不同。考虑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要满足广泛参与的要求,技术的适用性非常重要。坦率地说,目前在农业物联网的试点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技术性能的确强大,但对操作主体的要求很高,因此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实,只要能满足要求,操作前端的技术越适用、甚至越“傻瓜化”,越有利于广域覆盖。

三是市场买单。我国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和庞大的产品市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可能靠政府包打天下。建设广域覆盖的追溯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无论市场主体的投入,还是政府的补贴,其实最终必须经过市场认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才能使这一追溯体系滚动发展、扩大覆盖、持续生效,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其经济性而言,这个市场也是分层的。

四是平台服务。为方便消费者查询、市场主体应用和政府监管,必须将追溯信息集中在信息平台之上,同时依托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提供所需的信息查证和相关服务。需要指出,这样的信息平台,未必是高度集中或大一统的,但必须是互联、兼容和互操作的。否则,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更不用谈数据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五是保障体系。要满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诉求,追溯体系建设就不单纯涉及产品、技术、平台、主体之间信息流的构建,同时,也涉及标准、规程、宣传、教育、组织、制度、法律、道德等社会环境的建设,后者为前者的顺利运转和发挥作用提供有效保障。如果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过低、甚至违法者可以逍遥法外、大赚其钱,即使在技术上建起追溯体系,也很难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六是流程再造。回到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实践,要真正达到国家政策要求的追溯体系的目标,我们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需要按质量安全追溯的要求,嵌入相关的信息数据流程,并保证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不同平台的信息互联和共享,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流程再造。

《信息化建设》:在现在“互联网+”的新业态下,有没有哪种方式是您认为最值得尝试的?

汪向东:回到今天“互联网+农业”的特定语境中来,我们应该看到,“电商+”是当前和今后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一个必须的选项。

首先,“电商+”符合顺势而为的原则。今天,电商主流化本身已然成为趋势,农产品电商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未来前景广阔。说“电商+”是必须的选项,不仅是强调离开电商的农产品追溯信息从宏观上看是不全面的,而且是强调融入电商的追溯体系才更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

其次,“电商+”可以让农产品及其追溯体系以一种跨越时空局限、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的方式,以信息更加透明、竞争更为充分的方式,来接受市场的评判、社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管。较之线下传统方式,较之“做盆景”、“做特供”的方式,电子商务更符合基于市场的原则,更符合“种大田”、“惠民生”的要求。

第三,“电商+”符合实效导向的要求。技术是否适用,市场愿不愿意买单,或哪种技术和服务的性价比更高,更受市场欢迎,应交由市场检验。是骡子是马,在电商大平台上同场竞技,更容易分出高下。通过买家用钱投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这有利于为追溯体系奠定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滚动完善的基础。

篇2

[2]百度百科,http:///item/%E4%BA%8C%E7%BB%B4%E7%A0%81#ref_[1]_132241[EB/OL].

[3]陈蕾蕾,祝清俊,王未名,等.中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3):58-59,64.

[4]邢文英.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J].世界农业,2006(4):39-41.

[5]戚亚梅,李祥洲,郭林宇.国外农产品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及运用研究[J].世界农业,2009(5):10-13.

[6]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162-166.

[7]杨信廷,孙传恒,钱建平,等.基于流程编码的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2):159-164.

[8]维基百科,https:///wiki/QR%E7%A2%BC [EB/OL].

[9]黄海龙,蒋平安,张霞,等.基于Web的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9):1832-1836.

[10]张亚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1]王宇.基于QR码的食品溯源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2]刘晓敏.基于二维码和RFID个体标识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3]冉彦中,曹婧华,张智刚,等.二维条码在商品猪溯源系统中的应用设计[J].物流技术,2013,32(23):402-404.

[14]白红武,孙爱东,陈军,等.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415-420.

[15]施连敏,郭翠珍,盖之华,等.基于二维码的绿色食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制造业自动化,2013(16):144-146.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可追溯体系 成本归宿 受益原则 成本摊派 成本内化

食品可追溯体系概述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已经从原来的对产品的质量、外观、价格的重视逐步向产品质量安全倾斜,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害。这就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带来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成为政府、食品行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一种全面可靠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企业能否发展、消费者能否健康地使用产品的重要内容。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通用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的方法是HACCP、GMP、ISO9000。但是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都只是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在流通领域是无能为力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克服了这三者的这一缺陷,增加了食品供应、生产、流通的透明度,提高了消费者的放心程度,真正做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8042:1994)和欧共体管理法规将食品可追溯体系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溯或追踪能力”。它是一种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使用产品的信息管理系统。

国内的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起步相对于国外来说是较晚的,也可以说是被动实行的。从国际形势看,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食品可追溯体系,这实际上是对食品制造业、流通企业形成的新的技术壁垒。而欧盟、美国是我国大的贸易伙伴,如果要使农产品行业稳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大趋势。

从2002年开始,我国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我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5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时,建立了大量的可追溯食品和可追溯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追溯子系统进行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试点。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步的实行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不管是水产品、禽类产品还是果蔬产品,从供应到销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迅速地查到,追根溯源。

可追溯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实践,我国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在基础上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我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07年4月在京《食品安全可追溯研究报告》时指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六大困难,分别是:我国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食品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流通渠道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还占有相当比例,现代流通渠道如连锁超市还不够普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有关规定和标准缺失、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国际标准无法对接的情况还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系统性、统一性还不够;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认识不够;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前期投入的动力。

从现阶段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来看,其重点是理论意义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可追溯体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领域探究尚少。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受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的归宿进行初步的探寻。

解决我国可追溯体系建设障碍的建议

在我国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其最大的阻力是企业初期的投入成本太高,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复杂,这是阻力的根源。在完善可追溯体系时,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问题出发。

对于政府,它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谋求政治选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其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对于消费者而言,需求是否被满足是决定其支付意愿的重要条件。本文推论,当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后,三者都是受益的主体 :政府能谋求到社会和谐,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个人消费也能够确保安全,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的归宿在哪里?即企业的这个有价值活动的支付成本由谁来承担?对此,本文可以建立一个成本归宿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分析。

(一)短期阶段成本归宿

在短期阶段,企业初期的构建成本是很大的,企业无法独自承担。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受益原则来摊派成本,即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成本由受益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同承担,如图1所示。

成本摊派前:

,j=m

其中,C为全社会构建可追溯体系的总成本,Cij是各环节不同企业的构建成本。

成本摊派后:

,j=1,2,…,m企业

,j=1,2,…,m政府

,j=m 消费者

其中,yi为各环节政府成本的补助率,Wj为企业成本内化率,Xj企业成本转移率,并且, yj+wj+Xj=1 。

在短期阶段,可以用多种情况来确定 yj、wj、Xj的大小,即政府、企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分摊比例是多少。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按三者的经济强弱势来确定,谁的经济承受力大谁就多摊派。在短期的成本摊派模型中,源供应企业将一部分成本内化,另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下游的生产加工企业,一部分由当地政府来补贴;生产加工企业同样也把一部分成本内化,一部分成本转移到流通企业,剩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在流通阶段流通企业的构建成本也由流通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分派。这样,就能在受益原则下共同承担可追溯体系短期的构建成本。

当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有没有其现实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成本摊派原则是受益原则,是公平的。

从政府方面看,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上增强竞争力,增加出口,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对于可追溯体系,早在2005年1月,欧共体就制定新法规,要求在欧盟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此外,还禁止不具备可追溯性食品的进口。其余的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也建立起可追溯体系,限制不具备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上市销售,形成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这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挑战严峻。在可能性上,我国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有强大的财政来支持这个体系的建设及运行。

在企业方面,实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也有其必要性。企业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也必须适时地调整以适应环境。在国际环境当中,确保食品安全、人类安全俨然是一种趋势,企业要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适应它;国内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为企业施加压力,适者生存。在可能性上,企业的生产基本标准是收益大于成本,当成本得不到弥补时,企业是不会去实施可追溯体系的。但是,企业克服这种困难不是没有办法。第一,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消费者接受价值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来消除一部分可追溯体系建设成本带来的劣势,尤其在今天的消费观念中,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其差异化提供基础;第二,以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节约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第三,企业在建立可追溯体系时,可将其与HACCP、GAP、GMP体系相结合使用。可追溯体系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使用,协同发挥作用。这样,可以谋求一种类似“范围经济”的好处,以节约成本。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现代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的关注的重视,只要需求被合理地满足,其承担一定的成本不是问题。

(二)长期阶段成本归宿

随着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不断完善、修正,在经验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是下降的。这时候,企业能够单独地承受这个成本,即模型中企业各自全部内化成本。这时,政府和消费者就退出成本负担范围,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市场的运行,企业就执行这个规则并承担成本,消费者就放心使用产品。即Xj=0,yj=0,wj=1。当然,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企业会转嫁成本给消费者,但是,由于成本的下降,消费者也会接受。自此,真正地解决实现从田野到餐桌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

政府、企业、消费者在进行可追溯体系成本摊派时,必须在其他的方面进行有效地配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的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增加监督的力度,规范企业执行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党委要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可追溯体系,可以采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级管理模式,相互监督。第二,对农村加大科学技术支持,确保农产品供应源的安全。农产品安全的源头在农田,农民由于受到科学技术、信息闭塞和收入偏低的限制,过多地追求产量,投入过多的添加剂、化肥等,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所以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收购站,统一收购制度,统一管理。第三,加大可追溯体系及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认识度,对可追溯体系进行及时的反馈、监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为了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立稳脚步,就得实施这种体系,实现差异化。本文为此提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本分摊模型,为政府、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探明一条道路。因此,在解决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分摊的问题时可以借鉴本文的这种模式,即在短期阶段,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在长期阶段,由企业独自承担。

参考文献:

1.刘艳,刘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09(16)

2.贵新.今天,我们还敢吃什么―农产品安全浅议[J].决策探索,2001(04)

篇4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该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因此,该地区农产品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全省农产品的整体安全状况乃至食品安全的状况,也关系着圈内千家万户的健康。同时,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重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同时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技术生态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产品安全和技术生态化对于武汉城市圈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成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者在一定层面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技术生态化”是使技术发展朝着遵循生态学规律方向转变或转化。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应用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即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给人类变革自然的活动设定的最低限度。二是技术系统本身应按生态学原理组织起来,即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系统的内部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拓展和深化人工自然。王子彦、陈昌曙(1997)详细探讨了技术生态化的层次,刘怫翔、张欣(2001)分析了工业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方式,罗天强等(2006)认为技术生态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层次的技术生态化系统地实现,其系统构成包括宏观层次的国家技术体系生态化、中观层次的区域技术系统生态化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生态化三个层次。

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技术生态化的社会系统控制需要通过如下四种途径实现:一是政府管理。包括完善促进技术生态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和实施生态科技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监管、示范和引导工作。二是生态消费。社会的生态消费一旦形成将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三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技术生态化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将会推动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更好地履行生态责任。四是社会生态伦理价值观内化。通过大力宣传和内化,全社会形成倡导绿色、崇尚生态、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并使之成为政府决策者、企业决策者、公众及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推动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技术生态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计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汉城市圈农产品安全与技术生态化密切相关。我国在农药用量上居世界第一,化学肥料的运用每5年翻番增长,因淋湿挥发损失有50%以上进入周围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地下水污染,使蔬菜、饲料及生物受到危害,同时也会降低水产,造成稀有水生动物的灭绝,而且诱发人类消化系统癌症。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将色素、甜味剂、发酵剂、漂白剂、防腐剂,甚至连激素都加入所谓人工种植或养殖的农产品中,因此,倡导和实施技术生态化,生产“绿色农产品”成为当下农产品安全最迫切的任务。

二、武汉城市圈农产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食品安全是武汉城市圈最大的基本民生问题,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2013年武汉城市圈农产品安全管理的亮点不少,成效显著。湖北省自2010年起实施产地准出制度,自2012年1月起,对凡在本省内农产品市场销售的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行以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产品自检或委托检验检疫合格证、有包装(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有标识为门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对从事农产品购销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的农业“三品”实行以有包装、其他食用农产品以有标识为门槛的经营场所准出制度。自2013年5月1日起,全省所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实行“四有”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2-pppp-0c

随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建立“从农场到餐桌”,自生产、加工、分装、流通直至销售的透明公开的追溯体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随时通过农产品包装上的条码正确追溯每一阶段的信息,才是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根本途径。整个追溯过程所依托的是融多媒体内容、宽带IP网络、数字电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IPTV系统服务平台。

1 IPTV概述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互联网协议电视,简称网络电视,它是集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和家电等多种数字技术于一体,利用Web技术,以宽带IP网络为媒介,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互动式数字媒体的一种信息服务业务,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的方式享受IPTV服务。

IPTV解决方案包含内容系统(内容制作和内容分发)、业务系统(用户管理、终端管理、网络管理)、承载网络(路由器、交换机、BAS和DSLAM)和家庭网络四个组成部分(见图1),通过IP网络传送广播电视、点播电视和互动娱乐服务[1]。

其中:

①业务支撑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运营支撑和业务支撑,是IPTV平台体系中的运营管理层。它通过与其他支撑系统的接口连接,可自己独立或者借助其他支撑系统实现统一认证、计费、支付、业务受理等功能。

②内容网络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业务的制作、处理、增值和流媒体服务。③网络承载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网络承载,其可以分为接入网、汇聚网

和核心网三部分。

④用户终端主要是机顶盒(STB)。可选用PC机来观看IPTV业务,通过ADSL,LAN和WLAN等宽带接入方式接入,实现IPTV业务的使用。

2 IPTV关键技术

2.1 视频压缩技术[1]

由于视频数据的庞大,未压缩的数字视频数据量对于目前的计算机和网络来说无论是存储或传输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多媒体中应用数字视频的关键问题是数字视频的压缩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了许多视频图像编码标准,如以MPEG-1、MPEG-2为代表的中高码率多媒体数据编码标准,以H.261,H.263和H.264为代表的低码率、甚低码率运动图像压缩标准,以及覆盖范围更宽、面向对象应用的MPEG-4。此外,我国也自主研发了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AVS。

H.264的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纠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微软公司开发的WMV9,压缩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与H.264不相上下,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我国现在正在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解码系统(AVS)标准,其编码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也与H.264相当。其他一些国际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视频压缩标准,比如ASF,nAVI,AVI,DIVx,QuickTime,Real Audio,Real Video及Real Flash等。

2.2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文件。流媒体技术则是指一种视频/音频传输、编解码技术,它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后放在流媒体服务器上,用户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将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个人电脑[1]。

IPTV是利用流媒体技术进行传输的,从系统前端到用户终端,其流媒体视频流有广播和点播两种传输方式。广播传输方式是单向、被动性,选择内容受限,非交互型的。点播传输方式是双向,可实现个性化,用户喜好决定接收的内容和时间,实时交互型的。就IPTV视频流传输的有效性来讲,点播方式要比广播方式技术复杂得多,实现的难度也较大。广播方式的视频流要求IP网络具有“组播”技术功能,这有点类似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所不同的是IPTV属流式媒体技术播放/接收,这与数字电视技术的直接播放/接收在传输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点播方式的视频流要求IP网络能有效地实现视频流的“推送”技术,将流式视频流“推送”到用户的接入网中。若想实现IPTV的“组播” /“ 推送”技术,就必须在宽带网络的边缘建立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才能把直播电视、按需视频(如VOD等)、个人录像等服务项目“组播”/“推送”给用户,保证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电视机+IP机顶盒”或“PC+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以遥控器为输入设备,从宽带IP网上接收IPTV系统服务平台的多媒体信息服务[2]。

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3.1 追溯流程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存在两种追溯方法,见图2。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一运输商一销售商一销售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农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溯源,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农产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农产品的召回。因此,对农产品属性以及参与方处理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是基础,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管理是成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

3.2 追溯机制

首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见图3,可根据实际情况包含基础档案、生产档案、质检档案、库存档案、加工档案、销售档案等相关信息。每份档案中所登记的数据内容要确保全面详细和真实可靠,这是衡量追溯过程能否快速通畅,其结果能否准确定位的必要条件。

其次按照农产品编码标准和追溯码管理制度,为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采用合理有效的追踪溯源技术确保全程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可传递和可追溯;三是积极探索以追溯码为标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见图4,创建提供有关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类信息档案及其中具体内容的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及追溯码生成的应用系统。

该系统以农产品基础档案数据为基础,围绕“生产、库存、销售”三条主线,伴随“加工、质检”两条辅线,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活动、加工情况、质检结果、销售状况实施电子化管理。该系统覆盖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并结合了其中各个环节的特点,不但符合农业用户的习惯,而且其信息的透明化,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

4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针对我国的农产品安全追溯情况,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实施技术和应用经验,同时与我国农产品安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来研发适合我国农产品安全体系的软、硬件产品及农产品安全追溯技术方案。就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而言,IPTV已经不存在底层的技术障碍,它作为新的业务,其本身的出现就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IPTV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所表现出的较好的发展前景,势必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并伴随着新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阎宇清.IPTV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7):200-202.

[2] 冯传岗.IPTV的技术特点及其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5(15):53-58 .

[3] 高羽佳,张旭东.农产品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溯源二维条码QR code[J].信息系统工程.2006(12):64-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