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治疗的技术

心理治疗的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心理治疗的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心理治疗的技术

篇1

一、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着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感等。“未完成事件”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力付出种种努力去试图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在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情结,在这种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个体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二、仪式的心理治疗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是一类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心理治疗中,可以依据来访者的背景和需要,将仪式用于心理治疗。仪式具有治疗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是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一种工具,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仪式是人类用于处理自己及自然的关系以取得内在平衡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仪式是获得一种新身份的渠道。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逝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于生者却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容易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即未完成事件。即使参加了葬礼,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向逝者作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也无法在生命过程中安全度过转变或成功处理生活危机。而心理治疗往往就成为了弥补这些心理上仪式缺失的途径。

再次,仪式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是用叙事建构意义的方式,为个体提供一个心理上的特殊阈限期(Iiminal phase)。仪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我们面对生命中那些已经被生死阻断了连接却时刻影响感染着我们的重要他人,让我们跟天堂有一个连接,向他们表达我们未曾鼓起勇气说出的感谢与祝福。

三、天堂的对话――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提出及意义

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需要心理治疗。这些人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失去亲人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而遗留下来的,心理学专业上称为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通俗地讲就是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心理困惑。大多数人因为发生了分离,没有科学有效地处理,导致生活不愉快甚至疾病缠身。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创伤心理学的理论及传统文化转换出一种处理方法,帮助人们走出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让人们继续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生死轮回的观念的,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相信离开的重要他人与我们有连接。如果仅用理性的力量阻断这种连接,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完全开始新生活,内心的愧疚感、不安全感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生活,阻碍我们真正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这个与天堂的对话和连接,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创造一个机会去表达,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他们在天堂过得很好,他们也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爱更好地生活。

四、“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指南

1.在清明节或其他有代表性(忌日或生日)的日子,去祭拜在你心中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他人。给这次祭拜留出较长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探望仪式之后,紧接着进行我们的天堂对话。

2.冥想:想象你进入到那个在你生命中对你影响至深的人的身体里,去感受他的感受,感觉他身体里每一个细胞的感觉,感觉他身体里血液的流动速度,当你感觉到的时候,再尝试着去感受他给予你的信念。是的,他在你的头脑中植入了一些信念,去感受是什么样的信念。慢慢地感受……

3.用画笔画出你的重要他人给予你的信念。

4.为画面添上你的信念。

5.画下在天堂中与对方对话的情景,对方是怎样的姿势,穿什么衣服,脸上是什么表情,都尽量画出来,将自己画入画中,描绘一个对话的模拟情景。

6.闭上眼睛,在头脑中进行整个对话过程:自己说了什么,对方又是怎么回应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觉得想说的话都已作了表达,再结束整个对话过程。

7.将整个对话过程在纸上写下来,留作纪念,在平时想与对方连接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当作一个自我勉励,逐渐适应没有对方的日子,开始新的生活。

五、注意事项

“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是一个将潜意识的想法通过对话意识化,为未完成事件提供一个完成的机会的过程。真正用心去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进行一次天堂的对话,对于我们真正告别生命中曾经存在的一个重要他人,带着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更好地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成都: 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2] 王敬群等.仪式与心理治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117-122.

篇2

翻开中国古代医家的医著,中医先哲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形神即心身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构筑起朴素的心身医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脏腑藏神、七情内伤的理论和本土化的情志相胜的操作技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经典医案。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些力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志因素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祖国医学把各种情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分属对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在疾病的发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心理情志因素是小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所属脏腑,使本脏功能活动失常,且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当脏腑发病后,又可出现相应的病理性心理情志反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灵枢百病始生篇》:喜怒小节则伤脏,脏伤则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小体。肝病者,令人善怒。这充分说明了小同的脏腑疾病可出现小同的心理反应。中医把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因素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进而伤害内脏致病的机理称之为七情内伤。如《珍本图书集成》:人之七情四起,正性顿倒以致大疾缠身。若能保持美好的心理,则百病无从,又可延午益寿。正如《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小惧是以嗜欲小能劳其日,邪小能惑其心所以能午皆度百岁而动作小衰者,以其德全小危。

日常生活中,如能保持良好的心理情志,小仅可预防疾病,在治疗疾病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临实证明,心理疗法若使用得当,则效若俘鼓,立竿见影。可以预言,不论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或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心理治疗的运用,愈来愈被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所重视,将会吸引更多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心理治疗的研究,因为这种治疗手段既经济又力便,既无痛苦,效果又什。

心理疗法也小是一个简单的治疗力法,若使用小妥,也会引起很大的副作用,或加重病情,甚或加速病人的死亡。心理疗法须详辩以施法,首先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反应,然后根据小同的精神心理因素、病情、刹会环境等,进行全而分析后,再施以小同的心理治疗力法。疾病的诊断,实际上就是治疗的开始。一般的治疗是通过汤药来实现的,而心理治疗则是语言行为直接起作用,故诊治态度尤为重要。当医生出现在病人而前时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对病人有很大的影响。医生对病人既要严肃又要热忱,既要有恻隐之心,但也小能无原则地迁就,如小能动神则心疗无效,《素问一疏五过论》说:医不能严,小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小能移,则医事小行,此治之四过也。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小但要辩证论治而用药物治疗,更应辅以心理治疗。

1语言疏导

篇3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2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Students' Counseling

ZHENG Dan

(Faculty of Business,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s generated Following the psychoanalytic school of psychotherapy in the West today are more active in the field of a genre, its CBT technology ha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alleviating depressive behavior,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ree reasons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CBT, such as the use of technology, describes the value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an active role in their CBT techniqu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CBT technology; counseling; vocational students

在近十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退学、休学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后发现,学生退学、休学除精神病性问题以外,心理障碍成为休学、退学的第一大原因。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成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恋爱、生活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下,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我们发现高职学生中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是非常少的,多数是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些轻微的心理问题不予以及时的调节或者疏导的话,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的症状稍轻的学生虽然没有达到休学、退学的地步,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的质量、健康状况已经多少受到了影响,也让学生管理人员担心。

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紧张、无聊、空虚、固执、偏执等)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类似厌学、恐学、考试焦虑症等,有相当部分与心理健康的层次有着直接的关系。

2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与社会教育体制、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的教育等多方面有关,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2.1 社会环境层面上

教育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思想状况、所处环境都发生着变化,这些都能让我们的高职学生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压力,尤其是一些贫困的学生,会由于经济窘迫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刚进校的高职学生,由于面临着陌生的校园、生疏的面孔和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这对远离家乡、离开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的他们来说,有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伴随着焦虑、苦闷、烦恼等现象,在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上面,尤其明显,而这些都是引发抑郁、强迫等负性情绪的原因。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可想而知,高职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都很大,负性情绪多,多重因素的叠加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引发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调整他们的负性情绪,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2.2 学校文化层面上

学校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有些院系很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赛,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也缺乏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广泛、更具有社会性,掺杂的成分也稍多,有些学生因为个性原因、再加上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带来逃避、躲避行为。马加爵事件的悲剧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的证明。

有些院系不注重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学生的生活基本上就是教室―寝室―食堂,这种简单单调的生活,会让学生发现理想和生活中,形成反差,让他们产生厌学、空虚、压抑、苦闷等心理症状。

大学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和高中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调整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适用全新的大学生活,而有些学生由于目标不清楚、学习的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的方法也不是蛮恰当,还有的学生由于选择专业的不恰当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这些都是学校文化氛围良莠不齐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个人自身原因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发展多样。个性发展不良的学生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们,幼儿期的溺爱、包办、不闻不问等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导致学生在性格上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在自卑、懦弱、偏执、抑郁、自私、人性等,有的甚至发展为人格障碍。

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夕,巨大的压力来源于求职择业,看到室友、班上同学都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产生落差,嫉妒等心理,有的在择业过程中选择不当,盲目择业;有的高估自己,造成就业困难等等。这些都与个人的认知不恰当有着直接的联系。

2.4 家庭教育层面

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生完全放任自由,只在物质上给予学生帮助,精神上面让孩子自己去领悟;而有些家长,期望值过高,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和理想情况下自己去协调,一旦不能协调好,就会出现逃避、躲避等行为,导致悲观、反叛等心理;甚至一些家长在物质上竭尽所能,一味地用钱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一旦没有做到父母期望的那样,就有严重的罪恶感。而这些都与家庭的教育有关联。

3 CBT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及缓解负性情绪的措施

3.1 学校层面上

学校大力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训练等课程,主办多场大型讲座,让学生自身能够重视自我身心健康,提高自我预防心理疾病的意识,尤其是特别重视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工作,以便使新生能更好地面对困惑、烦恼。

同时,学校也应该努力改变传统教育的不合理成分,一切教育完全依托学校,学校会在学生放寒暑假期间,给家长发一封建议信,让家长也能够引起重视,开展社会、学校、家庭多方位的综合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条件。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去适应社会的挑战。

3.2 院系层面上

(1)各个院系在心理咨询中心下,都设有心理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应该对SCL-90测验下的高危人群进行统计备档,进行跟踪记录,当出现异常行为、异常语言时,就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意外现象的发生。(2)对个别高危人群进行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力,对严重认知障碍的学生,及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应技术,从转变他们的认知开始,必要时采用自我指导训练、放松和正念技术、自我比较和肯定清单技术,帮助学生缓解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3)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在压力、困难面前,有抗压能力,出现认知偏差时,能意识到认知的歪曲,及时调整,避免出现“自伤”“自残”等行为,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性。

3.3 个人层面上

要努力学习认知疗法的相关知识,要认识到不合理想法的危害,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去重建方法,去纠正不合理的信念,去改善不合理的行为。

4 CBT技术的实际运用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大致的模式有三类:一是认知重组治疗;二是应对技巧治疗;三是问题化解治疗。第一类的治疗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异常是来源于不恰当的思维,只要能够确定一个更具有适应性的思考思维,就能改变情感和行为;应对技巧类型模式则是通过对个体的实际情况不同,采用应对的方法和技能;问题化解治疗则是用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试图寻求处理较广泛问题的一般治疗策略或方法。

而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技术有:心理教育技术、认知重建技术、布置家庭作业等等。

我们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常用的方法就是认知的重建活动,帮助求助学生正确理解认知和情绪的关系,帮助他们逐步学习构建积极的认知模式。

在班级的团体辅导技术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向他们系统地介绍了ABC理论知识和认知模式理论,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人的行为并不是由所处的事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思维、信念影响的。在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学生的问题很多是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自己是无能的,他们感觉到痛苦,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老师的帮助,去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成长了,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让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总的来说,认知行为疗法具有科学性、可操作,对消除学生的负性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建,李师东,杨克菲,彭俊.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强迫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

[2] 许若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3] 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运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

篇4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指运用导管技术,通过球囊加压扩展,机械切割、激光气化、超声空穴等作用及在冠脉内放置金属支架等方法,使狭窄的冠脉内经扩大,改善心肌的血液供给,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一系列治疗手段[1],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梗死成功率明显提高且并发症下降[2]。介入治疗是目前最积极的治疗措施,具有危险小、手术简单、效果肯定的优点。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50~72岁,平均62岁,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0例,前间壁35例,下后壁31例,伴右室梗死3例,伴心源性休克1例,心内膜下心梗1例。

方法:连接心电监护,留置静脉导管,连接测压管,照影剂,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侧桡动脉或右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协助保持穿刺侧肢体呈过伸位,进行动脉穿刺,植入动脉鞘,经动脉鞘注入肝素插入引导导管[3],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支架植入。

护 理

⑴术前护理:①心理准备:术前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冠心病、心绞痛、AMI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急诊行PCI术,患者对此了解甚少,持恐惧怀疑态度、缺乏信心,故精神压力大,易致冠脉痉挛,给手术带来困难。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态,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及本次发病的诱因,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②术前准备:术前除常规做好双侧腹股沟区备皮,碘过敏试验外,还需抽血查心功能、肌钙蛋白、电解质肌酐、尿素氮、血常规、凝血全套、ACT,开放静脉通路,顿服波立维300mg及肠溶阿斯匹林300mg,做好用药指导,认真观察有无牙龈、皮下出血倾向。

⑵术中护理:①严密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发现心律失常,立即报告术者,并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术中加强巡视。当心率

⑶术后护理:①术后一般护理:手术结束陪同患者回病房,立即连接心电监护,必要时吸氧,做十二导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术后平卧24小时,手术侧下肢伸直,尽量减少活动,以防肢体弯曲使动脉鞘损伤血管造成大出血。穿刺局部加压包扎,用沙袋压迫止血6小时,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护士应帮助做好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②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冠脉闭塞的症状,如胸痛突然发作、心电图ST段抬高等,及时通知医生,决定是否再次手术。③注意穿刺部位出血:为了防治支架表面血栓形成,术后应继续使用抗凝药。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或紫癜、有无黑便及输液针头拔出针眼血流不止的现象。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止血处理。必须向患者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遵医嘱,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自行更改,学会自我观察。还应注意牙龈及口腔黏膜情况、尿液颜色、患者意识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出血发生。同时注意鞘管的冲洗、观察和固定。④护理干预:增加患者舒适感及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注意肢端血运、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双下肢皮肤温度及颜色,拔鞘6小时后在护士指导、协助下进行翻身、屈曲、床上坐起等活动。⑤迷走反射的观察及护理:据报道PCI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4.1%在拔鞘管和压迫止血时最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6],患者出现胸闷、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发冷。拔管前要补足血容量,保持静脉通畅,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局部麻醉后用10%利多卡因5ml鞘管周围麻醉[7],如发生迷走神经反应,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1mg,患者平卧位、吸氧、快速补液,安抚患者并做好护理记录。⑥活动指导:适当的康复训练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早期康复活动前要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如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72小时避免术肢负重及剧烈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8],可适当安排增加活动,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积极配合医疗及护理,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出院指导。

⑷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因PCI术后,需长期坚持定时服药,近年来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等能够明显降低PCI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对达到PCI预期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9]。所以认真做好药物知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说明按医嘱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停服或漏服,并指导在服药期间如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诊,坚持定期门诊复查血小板和凝血时间,以便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对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糖尿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患者,由于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更应注意监测和观察与抗凝有关的栓塞征象。患者在服药期间,若因其他疾病就诊,应该告诉医生,自己正在抗凝治疗,以免其他药物干扰抗凝治疗,而发生意外。出院后饮食宜清淡,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多食水果、新鲜蔬菜,每餐不宜过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重体力活动,情绪稳定,并告知患者疾病有可能再次发生,指导患者不可大意,要及时复诊。同时继续控制冠心病的诱因,治疗相关疾病。

结 果

通过施行规范化全程护理,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从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100例中除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外,均安全度过危险期,痊愈出院。

讨 论

通过对AMI经PCI术的护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及时观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并积极配合临床医疗,变被动治疗护理为主动预防干预,拉近了护患距离,在患者受益的同时,护理人员自身理论水平、表达沟通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并保障PCI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郑芬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风险评分系统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9,6(44):567.

2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1.

3 郭玉芳.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84.

4 王健,张静,席丽丽,等.心肌梗死急诊PTCA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0,15(3):155.

5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6.

6 冯玉良,沈法荣,凌锋,等.心脏介入术拔鞘管后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和处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3(5):35.

篇5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念,在“生理-心理-社会”提出的同时,新的护理体系逐步完善,整体护理也正被全国护理工作者所接受。对于要手术的患者,由于他所在的环境比校陌生,护士就要以整体护理的模式热情的接待他,利用语言交流的技巧,广泛的爱好,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才能尽早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因此,做好手术患者特别是传染病患者的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减少心理因素所致的并发症,以确保手术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1分型

大体上可分为五型:安然自若型、自疑自卑型、恐惧焦虑型、孤独寂寞型、绝望厌世型。

2心态分析

21安然自若型此患者抱着听天由命,富贵在天的想法,既来之则安之。能密切配合医疗和护理,情绪比较稳定。

22自疑自卑型此型患者表现为猜疑多虑,低估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性格缺陷。手术前当医生向其亲人交待病情或签字时,他就常常伴有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坐立不安、忧郁寡欢、失望等,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23恐惧焦虑型此型患者总是忧心忡忡,顾虑重重。既担心自己的传染病会传染给亲人,同时又希望看到亲人的矛盾心理。特别是手术患者,精神异常紧张,神魂不安,怕疼痛,怕留后遗症,唯恐自己成为不幸者。

24孤独寂寞型此型患者常常作茧自缚,孤单寂寞,一旦被诊断为传染病时,立即产生害怕的心理行为,情绪消沉,常常隐满病情,生怕亲朋疏远他,同志们歧视他,老师同学们冷淡他,恋人离开他。因此,思想压力极大,心里非常痛苦。

25绝望厌世型此型患者麻木不仁,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极度愤怒,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患者往往是久病缠身,身患绝症,子女不孝的患者,对生活和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对手术的成败不以为然。

3心理护理

31安然自若型此型患者多见思想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者。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沟通,只要对其进行一些卫生宣教,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手术后的护理要求即可。

32自疑自卑型此型患者多系脏器伤、脏器穿孔患者及农村患者。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心里压力也大,对手术缺乏信心。所以护士要经常与其沟通,耐心讲述有关传染病手术的相关知识,解除疑虑,使病人消除了自卑心理状态,使手术顺利完成。

33恐惧焦虑型此型患者多为初患者和一部分思维方式有问题的患者。这类患者总是想尝试一下保守治疗,害怕做手术,甚至隐满病情,丧失手术最佳时机。此时要采用宣泄与疏导与解释相结合,鼓励病人尽情发泄、诉说,护士要耐心倾听,向其讲解有关手术前后的利弊,消除恐惧感。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孤独寂寞型此型患者多见久病缠身、年迈多病,处境艰难、子女不孝的患者。这时就要采用同情理解的态度给予耐心疏导,多几份关心,少一些冷漠。多行语言交流,满足其心理需要,使其安全的度过难关。

35绝望厌世型此型患者多见严重外伤,身患绝症者。患者处于矛盾之中,瞻前顾后,总想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就要理解患者,让他们尽可能的发泄,鼓励他们要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体会

41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人一旦患病,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来,他们常常主观感觉异常、被动依赖、疑虑重重、敏感的自尊心、期待的心理、习惯性心理、甚至有焦虑、恐惧,孤独感。而传染病手术的患者除具有上述共同特征外,还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条件,是传染病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耐心讲解传染病的特点及发病过程及手术后的效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收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