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婴幼儿的护理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篇2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婴幼儿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6%~1.0%[1]。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特别是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术后恢复。因此,研究预防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心脏外科护理技术的重要内容。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对106例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06例为A组,男64例,女42例;年龄11 d~3岁,平均(1.32±0.78)岁;体重3.78~15.56 kg,平均(8.79±2.24)kg;其中室间隔缺损75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法乐氏四联征10例,法乐氏三联征2例,大动脉转位4例,卵圆孔未闭3例。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98例为B组,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龄7 d~3岁,平均(1.45±0.26)岁;体重3.09~15.24 kg,平均(8.35±2.17)kg;其中室间隔缺损133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3例,法乐氏四联征17例,法乐氏三联征6例,大动脉转位9例,卵圆孔未闭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患儿手术前肌内注射或静注氯胺酮2~8 mg/kg,经口或鼻行气管插管,术中使用斯托克体外循环机行体外循环。一般心脏畸形者采用浅低温循环,复杂畸形者采用中或深低温循环;非紫绀型患儿均行畸形根治术,紫绀型患儿行姑息性手术。A组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资料比较,见表1。A组106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21例,占19.81%。其中低氧血症6例,占28.57%,胸腔积液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间质水肿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不张2例,占9.52%,肺炎合并低氧血症2例,占9.52%,其他肺部并发症5例,占23.81%。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①婴幼儿先心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差,术前易患呼吸道感染,值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四肢活动、紫绀等,同时对患儿的家属做好相关知识宣教,严格控制术前呼吸道感染。②吸氧。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术前吸氧可以改善机体缺氧。③加强体疗训练。选择在餐前30 min,以不少于10 min左右交替扣击、振颤患儿胸背部,对可以合作的患儿可训练呼吸并鼓励自行咳嗽。④患儿术前禁食,可预防术中因麻醉误吸引起术后吸入性肺炎。

3.2 术中护理 ①手术操作力争轻柔、熟练,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②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管内径及长度。一般管内径:1~6月/3.5~4.0 mm,7~12月/4.0 mm,12~24月/4.5 mm;管长度(cm)=年龄(岁)/2+12。③体外循环期间严格监测变温毯术中温度并平稳复温,严格控制晶体输入,胶体渗透压>16 mm Hg。

3.3 术后护理 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畸形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水肿及合并症,因此术后的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至关重要。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值班护士要每4 h重复吸净口腔、鼻道分泌物。对有咳痰能力患儿要鼓励其咳嗽、咳痰,对痰多不易咳出或无咳痰能力者,使用震动排痰机协助排痰;术后吸氧,术后早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期缺氧改善后可小流量持续吸氧,严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发呼吸抑制。②呼吸机的管理有资料报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肺部并发症有密切联系[2]。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婴幼儿专用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

参 考 文 献

[1] 姬尚义,沈宗林,杨建安,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018例外科治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10-12.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5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3.23±0.58)岁。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87±0.63)岁。接种的疫苗有:百白破、白破.乙肝、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两组婴幼儿在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相互比较具有临床意义。

1.2 方法

接种前所有让孩子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种前要洗澡,保持干净,以免引起接种部位感染。此外,接种不可空腹,必须要吃饱,接种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饥饿或者比较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接种后在医院观察半小时后再离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24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勿食刺激性东西等,以免影响接种质量。在对婴幼儿接种时要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接种工作顺利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以此来降低婴幼儿的紧张情绪[2]。保持接种室具有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可以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和书籍,或者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儿歌,都可以缓解婴幼儿对接种过程产生的恐惧感。2、对婴幼儿的家长也实行健康教育培养,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家长讲述有关小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照顾,预防疾病发生,提早接种等等相关的知识,使家长了解接种对预防小婴幼儿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熟悉不同接种疫苗的作用。3、对每一个接种的婴幼儿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3],以便日后定期与婴幼儿家长联系,了解接种后婴幼儿身体健康情况,提醒下次接种时间,再进行相关知识传授等等一系列与幼儿身体健康相关的事宜。4、患儿口服糖丸前后半小时不进食任何东西,包括水,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者,服糖丸后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因为母乳含天然的抗体,对活疫苗有拮抗作用,中途可进葡萄糖水或其他奶制品。5、接种百白破和白破疫苗后24小时后进行常规湿热敷5分钟,接种乙肝疫苗后也可以预防性湿热敷,接种时可让家长帮助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3 疗效指标

对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比较,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发生硬结的情况。比较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处理,测定结果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见表(2),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婴幼儿湿疹治疗效果观察,总结婴幼儿湿疹的临床治疗方法,为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过程和结果。结果:在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7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治疗效果好,疗程短,总有效率达到了98%。结论:药物的治疗,再辅助以饮食指导和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治疗婴幼儿湿疹,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婴幼儿湿疹;药物治疗;饮食;护理

婴幼儿湿疹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易复发,病情反复,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临床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为主要特征[1],引起婴幼儿湿疹的原因大多是乳母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外界温湿度的改变、对婴幼儿护理不当及过敏性体质,一般在婴儿出生后1个月-2岁期间出现湿疹,儿童期的湿疹多是婴儿期湿疹的延续,在婴幼2岁期间湿疹会基本痊愈,受婴幼儿生理特征影响,患儿会焦躁不安,持续哭闹,如果因难以忍受瘙痒用手抓挠,会使表皮溃烂,造成更严重的感染,因此对于婴幼儿湿疹的及时治疗、饮食指导及精心护理工作非常重要。[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最小的50d,最大23个月,平均年龄10个月,病程为32d至10个月不等。其中病情较轻者30例,仅出现红斑、脱屑和丘疹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有20例子,除病情严重者病变部位覆盖较广外,其余病例的病变部位多集中在脸部,胸部,肩颈等。

1.2治疗方法

外用药治疗:对急性湿疹或有严重皮损的可直接将药涂于患处,一天两到三次,可处理亚急性或慢性湿疹;一日两次用艾络松或地塞米松乳膏来处理干性湿疹,用40%氯霉素氧化锌软膏外涂一日两次来处理湿性湿疹,能达到杀菌、收敛及氧化的作用。湿疹严重、吵闹不安婴儿,可口服抗组胺药开瑞坦口服液,l日1次。若患者症状较轻可不用药物治疗,通过饮食指导及精心的护理即可;在喂养方面建议以母乳喂养来减轻湿疹程度,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常食绿豆和丝瓜,如怀疑某食物过敏,一定要停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和柑橘等食物;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患儿为避免牛奶蛋白过敏可选用氨基酸配方奶或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对于一些婴儿食用可能过敏的食物要严格控制,注意合理搭配食物,忌食辛辣、腥膻、刺激性及高油腻饮食,如葱蒜、韭菜、辣椒、香菜等;忌过早添加辅食。

在婴幼儿湿疹的皮肤护理方面,首先要禁忌辛辣食物对皮肤的刺激,勤剪指甲,以浅色纯棉或真丝制品为贴身衣物的选择,不对皮肤做过多包裹以免对皮肤产生刺激。

1.3观察指标

在经过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及精心护理之后,我们对婴幼儿湿诊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婴幼儿的行为特征即哭闹情况,睡眠情况,搔抓情况等等,还包括湿疹病变自身的情况即湿疹创面大小、深度、色泽、渗出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疗效判定标准等等。

1.4治疗标准

依据相关治疗标准:将湿疹全部消退,相关瘙痒症状全部消失视为痊愈;湿疹基本消失,相关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视为治疗显效;湿疹无消退或消退面积不足百分之三十视为治疗无效。

2结果

在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中治愈49例,显效29例,无效2例,7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治疗效果好,疗程短,总有效率达到了98%,在78例患儿中出现病情反复10例,再经过二次治疗和护理后已经痊愈。

3讨论

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我们生活中常叫它“奶癣”,在医学临床中1~2个月婴儿最容易感染湿疹,病情发生易反复,时轻时重,表现为有幼儿出现皮疹,皮肤发红,皮肤粗糙脱屑,病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遇湿热会使病情表现更加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从饮食还是衣物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婴幼儿皮肤过敏和感染的可能性,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也引起了家长和医院临床上的重视。[5]

治疗婴幼儿湿诊多采用药物治疗、饮食及护理的指导多种方式相结合,能尽快缓解婴幼儿湿疹,效果明显且不易复发,通过临床治疗的效果发现,此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78例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

除去医学临床上的治疗,对于婴幼儿湿疹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观察上来看,通过日常的精心护理可以加快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而通过对幼儿湿疹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可以降低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钟成梁,张淳,胡思源.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03:219-2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