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使中国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廉耻,在平常的时候比较的含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注重礼节问题。西方善于微观思考,严谨的思考,这是由于微观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进入科学社会。一般崇尚开放思维,思维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问题,略带个人主义。
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的文明底色不同: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
家庭文化的不同: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同构伦理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组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国家被称为“伦理本位”社会。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所以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在英语学习当中,语言学家们也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语言的学习不止存在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得益于语言,语言之中也蕴含着文化。 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于中西文化各自的社会遗传性致使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在思维模式上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轨迹,其承载着文化。语言不同,文化必然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出的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概念,习惯上从整体去看待事物,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会对事物内部的各种联系加以分析,更不会把事物分成个体来看待,因此中国人会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事物的个体性,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组成世界的各部分是可以分离、可以划分的,所以西方人会有“天人分离”的思想。由于对个体的强调,西方文化中体现出的是征服而东方文化则持顺从态度。西方人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可以驾驭和征服自然;东方人则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体,人应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 文化差异在待人接物上的表现
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从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得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地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三、 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表现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结构,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对相同词汇的不同理解上。
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 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一提到“老”在中文里更多的是表达尊敬的意义,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奶奶等。对于年龄大的人我们尊称为老先生,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四、文化差异在价值取向上的体现
在价值取向上,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尤其当人取得成就时,从来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兴奋,会以各种方式进行炫耀,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认为谦虚使人进步,西方人则变现为骄傲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益于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他们接受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国际意识。 在长期的高年级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寻觅和探索教材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线索和思路,在教学中不断加以适度的整合、改编与提升,以使其更切合我校学生的学情。笔者在进行文本的改编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1. 将课本中的对话改编成篇章或是将篇章改编成对话,适当渗透文化方面的信息;
2. 将原本只是点到为止的“文化点” 通过适当扩充的阅读文本呈现,补充相应的信息,形成相对全面的介绍。
《新标准英语》第八册第九模块的内容是关于澳大利亚的介绍,由于是面对四年级学生,教材中的主要信息只提到了澳大利亚的两种动物kangaroos and coalas, 重点操练的句型为:Why do you like...? Because...;文本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 笔者在完成好基本对话教学之后,结合学生的学情,将该模块的文本加以补充,形成阅读篇章,并适当补充了相应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澳大利亚”的形象。甚至帮学生纠正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以下为部分改编的阅读材料。Australia is a large and beautiful country. Please remember,Sydney is not the capital city of Australia. The capital city is Canberra....(在不少学生甚至教师的眼中,悉尼为澳大利亚的首都。)
二、对比中西节日,归纳文化异同
“采用只教学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2011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再次进行了强调,在保留了原稿中的七个项目的基础上,特别补充了一条: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
教材中,关于中西方的节日文化的话题占有大量篇幅。尤其是在第九册和第十一册中,更是突出了对西方节日的介绍。主要有“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和“感恩节”等等。 这些主要西方节日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将其作为重点来处理。而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梳理与归纳:
1. 将中西方的主要节日进行对比,从节日时间、人们在节日中主要的食物及活动等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关于更多的节日的阅读材料,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节日的词汇,吸收节日文化的信息,让学生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主要差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感、愉悦感,让阅读成为“悦读”。
在长期的节日阅读教学中,笔者总结并对比了较多的中西节日文化 “相呼应”的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例如,Chinese Spring Festival & Christmas,Chinese Valentine?蒺s Day & Valentine?蒺s Day,Tomb?鄄sweeping Day & Halloween等。
以下小段落是阅读材料的节选:Tomb?鄄sweeping Dayis a day for those no longer with us.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the west, people have Halloween. The children scare the people and get sweets. They are also called Ghost Festivals....
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找到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集”,寻求这些节日的相同点、相似点,由此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尊重与认同感。 笔者认为,学生除了了解西方这些节日之外,也要明确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在教学“Thanksgiving” 话题时,教师提供了相对于教材更为全面的阅读素材,对教材中的主要信息进行了补充与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除了美国,加拿大也有感恩节, 但是时间不同(In Canada, it is the second Monday in October.)。其次,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感恩”是人类共同的、相通的情感表达。 在美国,体现在Thanksgiving;在中国,则体现在Mid?鄄Autumn Day and Spring Festival。 因为这三个节日都包涵了“庆丰收”“团圆”“感恩”的核心因素。
三、创编阅读专题,引导文化交际
英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中年级阶段完成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化的任务之后,高年级教学则要适当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这一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选择阅读教学素材、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梳理、整合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本校高年级学生的文化阅读资源库。以下为笔者进行创编阅读专题,引导文化交际的具体做法。
1. 将散落在本套教材中各册的关于中西方节日的主要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形成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节日文化专题,以练习、作业,乃至能力测试等形式在模块教学中加以补充。整理出的节日文化专题阅读材料主要涉及中、西方十多个主要节日的介绍以及对比。
2. 结合学校英语教学课程安排,在六年级教学中开设阅读课。 笔者坚持以文化阅读为教学主体,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体现该国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创编成阅读教材,介绍异国的习俗、掌故、历史、风土人情等。相关的阅读材料如:Hand Gestures Around the World,Table Manners,Chinatowns in the world,Step into Ireland,The Big Apple?鄄New York City,Olympics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一种新的文化融合与交际(即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学习和运用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给予适当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得体语言,及时纠正交际中的失误现象。
一、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则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人由于背景、思维方式不同,不自觉地违反了正常的交际规范、社会规约以及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而造成的交际行为失败或者中断。
二、语用失误的原因
跨文化语用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化迁移。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仅语用语言失误,何自然教授就归纳了六个原因:1.违反英语语言习惯,误用英语其他表达方式;2.套用母语表达方式;3.汉英词语等同;4.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说话人的真正用意;5.滥用完整句,忽略其在特定场合下带来的特殊含义;6.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具体体现如下:1.套用母语表达方式。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错误地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作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乱用。2.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①不同的文化传统。汉语和英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但两种语言的文化传统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在礼貌原则上,中国人喜欢贬己尊人,而英美人士喜欢直接称赞别人。如:王刚在怀特家中做客,称赞其厨艺精湛。WangGang:Mrs.White,Ididn’tbelieve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Mrs.White:Whatdoyoumeanby“Ididn’tbelieve”.王刚的英语并没有语法错误,但其恭维用的是汉语礼貌中的“贬己尊人”的传统,以自己的不相信来衬托对方厨艺的精湛。显然怀特女士不了解这一点,她听到这句话的直觉可能是:这个中国人不相信她有这么好的厨艺。这才有些疑惑,不愉快。②不同的价值观。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互关心,朋友间无话不谈;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重视隐私,比如,李强和Jason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刚见面时,李强问到:“Haveyoumarried?”这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朋友间很正常的一句问候,但对英美人士来说,婚姻,家庭等都属于个人隐私,不适宜直接询问。
三、小学英语教学对策
1.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重视中西文化主要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造成小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尊重两方礼仪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西方,礼物应该当面拆开以及参加party的时间等礼仪常识。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语用能力,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2.活用课堂教学,创造适宜环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就是一种渗透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交际性目标的引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提问、即兴问答会话、设置情景会话等,特别是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各抒己见,教师作以归纳性引导和有目的的对比。如教师在教授圣诞节时,通过举办真实地圣诞聚会,让学生在切身参与节日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印象,加快他们对异文化的感知与掌握。3.灵活运用测试手段,采用取多样测试方法。在平时测试及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通过口试、学期论文、平时作业、“groupdiscussion”以及“presentation”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测评。题目设计上,除了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语用能力也应该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要取得成效不但要取决于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还取决于交流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进行国外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就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产生深远影响的。
参考文献: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的ESL教学工作者和专家们把理论与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优化组合之后,提出了主要的语言教学法流派有情景法英语教学、功能法英语教学和交际法英语教学。三者各有独特之处,情景法英语教学中新的语言点通过情景进行教学;功能法英语教学按功能类别组织教学内容;交际法英语教学中一切活动围绕交际。然而理论终归是理论,在实践中,总会有令人不觉理想之处,因此如今的广大ESL教师们甚至纷纷觉得是否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语法翻译法,即用母语讲解各类语法词组等新生语言要素,以便学生完全地理解和牢记;或则语言教学流派互相争论,各执己说都有。不过笔者却无意参与其中,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一下ESL课堂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不管怎样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实际操作不能不考虑到教学对象ESL学生的内在本质原因,ESL老师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群体与所学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而文化差异对人的影响是如影相随、无处不在的。近年来国内对于该方面的探究还是大有人在,如刘芳(2010)的文化差异在英语课堂中的影响就谈到了具体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会引起的理解误差;张巧(2010)的浅谈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就谈到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董一潼、廖正刚(2011)的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就谈到英语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的瓶颈问题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如此等等都谈到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受到的重视。然而笔者与一些网络国际友人交流的时候无不感到遗憾的是中国人在英语教学中投入世界上最多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无法让自己的子民可以顺利地与英语国家的公民交流沟通,客观上这一点足可以让中国周边国家诸如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传为笑谈,抛开历史上这些国家曾经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不谈,大概也与他们国民所受到的来自于殖民国家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这让笔者试图重新认识为什么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在ESL课堂就是“死不开口”、“过于敏感”、“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呢·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孔子说:“因材施教。”我们是否应该在引进和运用西方ESL的各类教学法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到中国学生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呢·本文想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价值观差异
1.低调与张扬:中国人一般都主张低调,内敛和谦虚,中庸之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中国人一般避免锋芒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自主和个人奋斗,以及个性的张扬,比如克林顿当年就是班上最出风头的一个,他们喜欢表露自己的成功和自信。因此笔者在中国的ESL课堂上就曾经见过这样的怪现象:某些学生本来是很积极活跃的,突然之间就沉默寡言起来,无外乎是受到周围同学的“舆论压力”;有些学生明明就某问题很有见地,可是他们站起来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偷偷看看四周同学的反应,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让他感到自己是否应该更加收敛一点,不要讲的太多。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人非常重视群体归属感,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来成就集体,对于群体有明确的划分:“圈外”与“圈内”,人们往往根据是否属于自己的“小团体”来区分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而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集体是自己信心和荣誉的源泉,集体应该在有必要的时候为个体利益让步,个体的成绩最终属于集体。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如是笔者又常常发现另外一些怪现象:每个小组会为了老师一些并不重要的课堂评判争执不休,本来很沉默的学生如果在小组的需要下也会“拼出吃奶的力气”,结结巴巴几句,一个班级的整体氛围沉闷,那个班上几乎全是哑巴,不过他们在各自的作业本上却会有不俗的表现,因为在作业本上他们有表现个体的自由。学生虽然是个体的,可是笔者基本上觉得他们都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很少有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地提出看法,他们更愿意一次次地把自己“不合流”的想法生吞下去,烂在肚子里。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1.思考问题逻辑顺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比方说地址从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大小发言都首先谈国际大环境,然后国内大局,再是各地方的不同。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西方人的地址写法是从街区、大道、行政区域、市到州。国外的论文往往会从某个很小的点来证实该理论,因此来自中国的投稿在他们看来往往有点显得“假大空”。如是,笔者发现那些慷慨激昂的学生往往有些泛泛而谈,不着边际,那些“显得小家子气”的学生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感觉气势上就先输了,对于大的概念学生都可以说上几句,对于概念中存在的微型要素,学生往往甚至找不到其在课本中所在的位置。
2.直接性与间接性:这点在中西方语言表达上差异尤为显著。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往往顾及别人的感受而采取绕弯子的策略,有时候甚至干脆沉默,唐突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而西方则不同,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的表达出问题要点以便更快得以解决。在他们看来,很多时候可以更积极明确地抢先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以便体现出该观点的价值,在表达的时候,一二三四五,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然而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扭扭捏捏或则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时有出现,也会“说了半天不知所云”,而实际上这种发言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往往一个小组很难发现发言思路清晰,语言组织能力符合英语逻辑的优秀学生,或则他们选择用小条子要点提示的方式。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等级和权力意识:因为漫长的封建制度的历史原因,更因为儒家文化的孔孟之道的深刻影响,“三纲五常”,中国人对权力十分迷恋和遵从,等级观念也十分严重:“师道有尊卑。”而西方人认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尤其是美国文化里面从来就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功,更对门地和等级观念进行了无情批判。在教育领域,学生更是可以挑战所谓的“师道尊严”,苏格拉底式的民主课堂主张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根本就不会考虑到老师在教室里必须有绝对的权威。然而笔者发现几乎没有“胆大妄为”的学生会在中国的ESL课堂上挑战老师的讲义,如果偶尔有个别的同学提出异议,周围的反应是要么对之狠狠瞪眼睛以维护师尊,要么是窃笑。这种奇怪的现象还会滋生另一结果,那就是在学生座谈会上学生无的放矢,提出来的意见光怪陆离,一点也不顾及师尊的存在。这种奇怪的权力观念让中国的ESL课堂的师道尊严就是一种畸形的虚设,阻碍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权力本位主义的微妙理解接受并且善于运用。这一点让笔者很是痛心,因为学生有可能成长为既没有东方的礼仪之美,又毫无西方的民主思辨意识的无能之辈,这才是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最大悲哀。
结语
ESL课堂从来就是一个挑战,因为似乎永远有发现不完的新问题,似乎永远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结果。当然,作为一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指导老师,笔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差异如影相随,无处不在。我们是否应该放慢探寻引进和运用最新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脚步,而从本质上去探究语言教学中的本体——ESL学生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他们外语学习的影响呢·因为那才是真正主宰他们课堂的思维和行动的核心所在,至于探寻如何克服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则无疑需要广大奋战在中国ESL课堂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