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2: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U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化城市交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也明显加大。但由于城市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道路交通设施供应远不能满通需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很多城市进行了城市交通专项规划,以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一、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迅猛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各城市人均与总量道路指标增长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约,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尖锐,道路设施欠帐状况日益严重,尽管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已掀起新一轮城建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道路交通欠帐状况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还清。

(二)道路规划建设重点偏颇,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各城市往往只重视干路,立交,忽视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原则,导致我国城市道路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从快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纺锤形、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因路网级配极不合理,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及交通堵塞多集中于市中心地区,而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却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和郊区。

(三)重道路拓宽和新路建设规划,轻老城区保护规划

为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的先导及支撑作用,我国各城市竞相将道路建设作为改变城市面貌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突破口。交通拥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路面积率低、道路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等,纵观西方主要大城市,无一是以拓宽城市道路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对策的,这些更不能成为一些行政领导和专业人员当作继续大规模扩路的理由。尽管近些年城市道路网络和城市道路总体建设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人文资源、城市特色正随着道路建设而逐步丧失。例如,旧城道路两侧一般建有大量的优秀建筑,由于这些道路是全市交通矛盾最复杂地段,往往成为完善干路网系统的首选项目,所以随着道路的拓宽建设而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改善城市交通固然是好事,但道路建设的某些工程措施却违背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致后代人不能享用历史留存的人文资源,只有借助文献资料才能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完善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对策

(一)城市交通发展弹性规划

实施整体交通发展战略,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城市交通分期发展战略,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交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但往往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重视不够。在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时,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特别是在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过去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由于这些牵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逐步发展成为衔接老城区核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地区。如果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

(二)建立健全交通法规

现代化城市发展不仅要有现代的快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以保证交通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提高交通治理和建设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健全的法规和必要的科学监督制约机制,交通建设有时甚至会成为个别领导追求个人政绩的依托,专家意见群众呼声和交通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系统性被搁置在一边国内不少城市里的个别和局部交通设施,如道路立交高架路现代化交通管理设施等,尺度气势是有了,但是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改善,巨大的交通项目投资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经济效益回报。为此,交通领域亦迫切需要贯彻依法治国的思想,并以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通过健全法制,加强民主监督和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提高各城市交通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注重原有城市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的利用,充分发挥交通建设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鼓励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内在优势

当前,我国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日益多样化,对舒适度、便捷度的要求也在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其不再局限在自行车和公交车之间选择,而有能力追求更高成本更自由的个体化出行方式如小汽车。小汽车的增长一方面给人们带来诸多利益和便利,但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比如高能耗、高排放,交通拥堵使其效率低下。原则上,任何一次出行,所有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虽然有必要重视目前因公共交通所分担客运份额不理想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但也不必局限于公共交通必须保持主导地位。应该在高效率、高效益、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内在优势,取长补短、错位发展。将引导城市结构的整体优化。同被视为绿色交通方式的电动自行车和公共汽车,彼此间客源的转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应该得到鼓励。

三、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就是要从城市远景的交通需求出发,来进行道路系统布局,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较多的交叉学科,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性,以及道路交通能否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军, 单美荣. 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分析[J]. 民营科技, 2007,(05)

[2] 王海天,盛逵. 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坚持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规划理念[J]. 城市, 2010,(04) .

篇2

Abstract: Urban roa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life, and closely relates with residents daily activities. The ideal roads can satisfy the need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vel, and also bring people about beauty feel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ing in urban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ing, and puts forewar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s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stage of city road planning. And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some individual improvement points about urban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he city road;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simply analyses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道路是城市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道路的建设迎来了黄金时期,给我们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工作者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 道路人性化设计问题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偏重于解决机动车的交通问题。而在如何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较少。粗略形、宏观上控制较多,微观、细部问题考虑较少。尽管基本满足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但却忽略了人的精神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观赏功能、享受功能、舒适功能、便捷功能上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安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方便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般来说,道路规划、设计考虑功能问题较多一些,主要依据是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而人性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侧重于细部的处理与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给人以最大的满足感,因此, 人性化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更高境界。在今后的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大力提倡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提高城市的品味。

二、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问题

1、 城市生活性道路。 其设计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 、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 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 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 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 商业性道路。这种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 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 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 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3、 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 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休闲、休憩和绿化营造为主,人行道要求比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灵活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道、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机动车车道宽度问题

机动车道的宽度与车型和行驶速度、安全距离有关。我国城建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调查资料得出了车辆横向安全距离及车身与侧石间安全距离的经验公式,并据此得出了机动车道宽度与车速间的计算结果,推行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成为道路上的主流用车;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由过去以大车、公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型车、私家车为主。《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目前道路机动车道宽度一般引用《规范》定为 3.5m~3.75m, 这无疑是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并造成车道不宽不窄、造成车流并道、拥挤,影响城市交通正常秩序。

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 细化机动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公交车道), 建议:一般城市道路(快速路除外), 大车道(混行车道)宽度宜为3.5m~3.75m,小汽车道宜为3.0m,路缘带宽度缩为0.25m;对于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可能出现多辆公交车并排行驶的双向4车道干路,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5m;双向 6~8 车道干路的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25m;支路因强调可达性,对车速要求不高,机动车车道宽度宜为3.25m;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宽度宜为3.0m,最小可为2.5m。

四、 立交设计问题

一般而言,受交叉口出入交通量的大小、分布和地形环境条件的影响,立交的布置没有固定的几何型式。 立交型式的选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立交的型式既不要过分的追求大而全,否则会造成投资的增加、占地面积和拆迁面积的增大,同时严重破坏环境、影响道路人性化功能的原则(造成人行过人行立交桥的时间过分的增大或很少提供人行相关功能因素); 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地照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降低技术标准和等级,从而影响立交功能的正常发挥。

我国很多城市早年修建的一些立交桥,选型时由于缺乏合理的交通和地形环境的分析, 往往是套用某种立交型式;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规划的变迁,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立交本身与其周围的景观严重不协调,而实施改造又非常困难。总的来说, 城市立交一般应以功能为前提,以地形地物等环境约束为条件,采用“协调法”进行立交的总体造型。这种方法不选择某一种立交型式为定式.而是强调立交所处的环境的约束性, 因地制宜,在满足立交功能的前提下,路线尤其匝道力争布置在可供用地的范围以内,尽量减少立交主线和匝道布置与地形、地物之间的冲突,使立交的总体形象与环境相协调。

五、 道路排水设计问题

城市道路的路面雨水一般也是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纳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但是由于道路的施工,有可能导致部分山区城市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分隔和破坏;针对于其上情况,可采用设置截水沟、 排水沟、 急流槽、 跌水、 涵洞等排水设施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两侧坡面和地坪排水,以避免水毁现象发生。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对景观、 路线纵坡等带来的影响。

山地城市排水管道具有坡度大、高流速、大埋深和场地的不均匀沉降等特点,但排水专业相关技术资料和规范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对较少,所以对于“适合山地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排水构筑物的设计和排水管材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并由于我国各类城市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坡地、丘陵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形已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用地供应中,应急早制定相关规范、技术标准,以广泛适应我国城镇的蓬勃发展。

六、 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问题

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城镇)的好坏,对城市道路的印象一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它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清晰的城市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道路的空间尺度构成,沿街活动、建筑立面、绿化、街道小区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以创造出独特的适合该城市的景观形象。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避免对自然形态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因修建道路而产生的深切坡.高填方都会极大地破坏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人员应尽量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适应地形地貌特点,如横断面可采取错台式、阶梯式等,这样既节约了工程造价, 又不致过分影响城市景观。

七、结束语

随着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及相关细部设计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我们当前的城市规划工作,我们的规划、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要养成“多做方案,反复进行技术、经济对比优化”的好习惯,以选定最优最佳的道路规划和道路组织等规划、设计方案,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由于历史、经济和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未能跟上交通日益发展的需求,车辆的增多,人流的加大造成了道路进一步拥挤,并产生了许多交通安全问题和矛盾。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管理者们就应该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反思一些存在于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并探讨出一些解决对策。

1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 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 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结束语

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强,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 、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篇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针对中小城市交通问题,整合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引导城市向良性发展,交通规划师应制订出一套适合中小城市特征的交通规划模式、策略。

一、中小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1.1 过境交通

过境交通是市际之间的高速公路连接,通常交通流量较大。而中小城市往往 以过境公路为轴线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公路两侧严重城市化,造成的后果是过境公路穿城而过,变成了城市内部道路。这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 的影响:过境道路上由于车流较大,且一般车速也较快,故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过境交通流中货车所占比重很大,噪音、尾气、扬尘等交通污染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给居民营造安静、安全的生活环境,许多城市只有迁移过境公路,但没过几年迁移后的过境公路又变为城市道路,导致了频繁迁移过境公路的被动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而且对周围的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1.2 城市交通结构

城 市合理的交通结构应该是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范围小,居民出行距离短,步行、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等都是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步行及自行车为绿色交通方式,应该提倡。摩托车由于速 度快,方便快捷,成为了中小城市居民替代步行及自行车的重要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出行占30~40%,公共交通比例不到10%,这表明在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服务质量和效率还需继续提高。为了使中小城市交通能够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提倡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1.3 路网等级结构

中小城市的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类。为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城市的交通规划一般注重的是干路的建设,而忽视对支路的建设,从而支路 密度偏低,且质量差。支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毛细血管,对分流干路交通压力,提高交通可达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中小城市来说,支路的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使居民选择绿色的交通工具,这有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小城市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沿线两侧展开,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市而过,其他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中小城市的道路网等级结构是否合理对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城市交通要达到高效率的目标,就要注重支路的建设。支路是城市道 路网中最低的一级,对城市用地起着广泛联系到达的作用,是城市道路的可达性的具体表现。路网密度大体呈现为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结构,等级越高比重就越小。

1.4 缺乏停车场及道路基础设施

中小城 市中缺少专用停车场,加之管理不够,各种车辆任意停靠,占用了车行道与人行道,且道路两侧违章搭建房屋多,你不满足道路的红线要求,相应地占用了人行道的土地空间。违章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多,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中小城市的交通不畅,且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景观美感。

以前国家较重视大城市的发展,对中小城市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少。虽然现在逐渐开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建设,但是相配套的交通管理组织设施配备不足,城市道路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牌等附属设施也相对不足。此外,中小城市中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缺乏,致使交通混乱,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常常受阻。

1.5 交通管理

在交通 管理工作方面,许多中小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缺少前瞻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进行管理,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同时,交通 管理缺乏强制性手段,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不严,道路上经常是非机动车干扰严重。而且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居民参与交通比较随意,行人常常违反交通规则穿越道路。由于这些影响因素,道路交通非常混乱。

横断面规划为解决交通问题, 使城市交通能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规划的作用非常重要。以前为提高机动车的行车速度,盲目加宽道路的路幅宽度,没有为自行车及行人留有较宽的车道,这是一种“车本位”的规划思想。这种规划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相反,机、非、行人相互干扰造成交通更加拥挤。同时,道路宽度的增加不仅使行人穿越道路很不安全,而且在机动车道上等待过街,还影响道路上机动车的通行能力。

二、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策略分析

2.1 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任务

中小城市的交通发展方向是:控制总量、集聚规模;量力而行、抓住重点;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为本、优化环境,使中小城市在现代化交通体系中健康发展。

所以,当前中小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为,一方面判断城市当前的交通特征及城建特点,分析未来城市用地机理,确定重要通道和大型基础设施分布,制定服务于引导城市未来发展格局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当前交通症结, 分析其诱发因素,结合城市相关规划,制定针对性的交通综合治理,力求近期交通改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2中小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分析及技术路线

中小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应分为规划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和核心城区(建成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规划2个层面:

2.2.1 规划城区交通规划

主要面向中远期的规划控制层面,目的是将道路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综合 公共交通充分协调,建立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以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涵盖交通发展战略、道路系统、轨道交通、客运与货运枢纽布局等内容。重点是重要通道的确定和大型基础设施布局,制定服务于引导城市未来发展格局的城市干线道路网络体系。

2.2.2 核心城区(建成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规划

主要面向近期实施层面,目的是短时间内通过规划与实施并重解决市民关心的交通实际问题,涵盖内容为通过“短平快”的道路交通设施改造、交通组织与管理、行人与公交设施改善等方面综合治理措施,制定交改善方案和实施计划,以解决交通拥挤和矛盾突出区域的交通问题。重点是对拥挤区域的道路、公交、停车及行人系统进行改善,通过消除道路交通“拥堵”点、增加路网容量、完善公交设施以及合理交通组织等措施,在私人小汽车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将核心城 区交通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建立近期交通改善实施计划表,方便政府部 门实施。

我们可以把中小城市交通规划技术路线整合成如图1所示

篇5

前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是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各个城市也加快了城市道路的建设进程,这也对城市道路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打造出舒适、功能性较强的城市道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道路人性化设计问题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在出行过程中对于城市道路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城市道路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观赏、舒适及便捷性等功能,这就对城市道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设计人员需要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对道路的实用性、安全性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兼顾到道路的舒适性、美观性和方便性的要求,从而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当前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道路的功能性问题,并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路人性化设计上,需要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通过细部处理来有效的把握人们最深层次的需求,确保道路使人能够具有较好的舒适感和贴心的关怀。可以说在道路设计过程中,人性化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最高境界,所以需要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对人性化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加快推动城市社会文明的进程。

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问题

2.1 城市生活性道路

城市生活性道路由于行为较多,而且主要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存在着一些生活性出行,所以需要在设计时在更多的对人的需要进行考虑。由于城市生活性道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关性,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公交优先原则。因此在设计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则需要对公交专用道进行具体规划。生活道路中自行车流也较大,人车同行作为其主要特征,这就需要在设计时需要具有宽敞的人行道及步行环境,而且为了确保交通安全,需要做好人车分离,而在干道级道路上尽可能做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而在支路上,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存在着混行的情况,则可以根据交通状况允许路边停车,行人可以利用平面过街的方式,以一幅路或是两幅路的形式进行布置。

2.2 商业性道路

商业性道路对道路的通达性具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在商业性道路的两侧有一些大型的财物及娱乐场所,而且具有较多的行人,所以在商业性道路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人群的安全,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对于商业性道路在设计时,不需要设置过多的机动车道,通常以双向四车道为主,需要设置公交车站,而且在车站周围需要开辟人行过街通道。人车之间需要具有一定宽度的隔离,自行车也需要与人群进行隔离,这样相互之间的干扰才会减少,有利于行人的安全。

2.3 景观性道路

景观性道路多位于城市重点路段,对沿线的绿化景观较为强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主要景观和风貌。通常情况下景观性道路绿化率需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道路需要具有较高的宽度。景观性道路主要以行人休闲和休憩为主,所以需要在设计时设置较宽的人行道,将人行区域与开放式绿地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道路的两侧需要与自然条件有效的结合进行灵活布置,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需要具有较宽的隔离,在保留自行车道的同时,还要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的限制,在对道路进行布置时宜采用两幅路的形式。

3 机动车车道宽度问题

当前城市汽车饱有量不断增加,在城市道路上小汽车已成为主流用车,当前城市交通道路上也主要以小型车和私家车为主。这就使原来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已无法与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相适应,目前道路机动车道宽度的相关规定,不仅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机动车道的宽度缺乏合理性,从而导致车流拥挤现象的发生,对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道路的等级和功能来对机动车道进行细化,并针对道路的特点来重新设定车道的宽度,确保道路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4 立交设计问题

在当前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由于交叉口出入交通量、地形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在对立交布置上还没有固定的几何型式。在对立交设计时需要因地制宜,从占地、拆迁、投资、环境保护、道路人性化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确保选择适宜的立交形式,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因为过分对地形和环境条件进行迁就而降低技术标准和等级,这样势必会对立交的正常功能带来较大的影响。

在具体城市公交设计时,需要以满足道路的功能作为首要前提,对地形地物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立交总体造型上采用协调法进行。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对立交所处环境的约束性进行强调,确保路线及匝道布置在其可供用地范围内,有效的减少立交主线、匝道布置与地形及地物之间的冲突,确保立交的总体形象能够与环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5 道路排水设计问题

城市道路的路面雨水一般也是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纳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但是由于道路的施工,有可能导致部分山区城市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分隔和破坏;针对于其上情况,可采用设置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跌水、涵洞等排水设施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两侧坡面和地坪排水,以避免水毁现象发生。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对景观、路线纵坡等带来的影响。

6 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问题

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城镇)的好坏,对城市道路的印象一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它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清晰的城市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道路的空间尺度构成、沿街活动、建筑立面、绿化、街道小区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以创造出独特的适合该城市的景观形象。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注意避免对自然形态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因修建道路而产生的深切坡、高填方都会极大地破坏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人员应尽量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适应地形地貌特点,如横断面可采取错台式、阶梯式等,这样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不致过分影响城市景观。

7 结束语

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加快设计理念的转变,使其能够与当前城市的具体规划要求相适应。在当前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反复进行技术和经济对比和优化,确保道路规划和道路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确保城市道路设计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