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篇1

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为了更好地完善一体化规划工作必须要抓紧进行道路建设,通过网络化道路建设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关措施。

1 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中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1 网络化发展

乡村道路建设是整合城乡发展的要素,是发挥“以城带乡”辐射作用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其重要作用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一体化、生活质量和保障一体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道路建设能够为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网络化发展的可能,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首先,道路建设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在建设过程中自然要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就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前导性调研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单纯的产业模式建设,而是有着城乡整体化布局的网络化建设作用,能够从道路网络的角度上将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进行整体化的规划,与传统的道路建设规划程序有别,这种一体化的规划必然会带来更为广泛的实际发展效应。 例如:319国道黄桥大道建设过程中,就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商业发展区域进行了整合研究,从网络化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规划先行,桥建设定位在都市农业休闲区、地方特色商贸区、高档优雅住宅区。另一方面,进行了建设分步实施,全面实现了城乡同步发展建设的目标。总之,道路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建设项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建设,保证尽快地统筹城乡规划,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1]

1.2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

道路建设对产业化结构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道路交通自然会影响产业布局,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形式,全面促进了统筹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表现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提供了运输能力。运输能力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支持,使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扩大了流通范围,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2)激活了农村农业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全面激活了农业经济的发展。(3)乡道路一体化,有利于破解二元机制的予盾,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缓解城市压力;有利于统一规划和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有利于有效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共同发展。总之,城乡一体化规划下的道路建设能够将城市和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优化配置。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在市、县域范围内,制定包括市区和乡村在内的长远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在规划中,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安排。

2 当前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路密度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由于在早期建设过程中缺少规划,使得公路建设过于草率,出现了很多公路密度过大、地区差异等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建设的长远规划,同时不均衡的发展现状也使得公路的使用情况出现不同的问题,公路的快捷运输出现隐患。[2]

2.2 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严重

我国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道路建设,由于农村道路原始情况不佳,弯曲、坡度等问题严重,加上修缮不当往往会出现破损的情况,导致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2.3 农村道路建设资金问题严重

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道路规划和全面建设陷入困境,年久失修的公路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一体化道路建设。

3 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的对策

3.1 做好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节约资金就盲目进行建设,这样与城乡一体化规划相悖,往往会产生过多的建设问题。要做好交通规划,首先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道路所占面积,满足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要求。其次,要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最后,要加强自身艺术审美观点,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3.2 拓宽资金渠道

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级政府争取,向市场筹集资金,向群众筹集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资金筹措获得资金,利用公路广告设施获得市场经济的资金回收。这些资金的渠道都能使得农村公路建设获得更多的资金,避免了资金不足引发的建设问题。

3.3 实施道路建设措施

针对道路维修情况不良的情况,农村道路建设必须要全面巩固相关的建设措施,首先要全面建设农村公路联网工程,通过公路网络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完善。二是要针对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实现道路亮灯工程。在主干线公路上尽量安装路灯,实现全面的“农村光明”建设。三是实施全面维修工程。对车流、人流量大,路面破损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进行大中修,四是公路安全防护工程。为了保障公路安全,对一些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事故频发的路段进行改造。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中道路建设对产业化建设有经济促进作用,对城乡网络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积极面对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拓宽资金渠道、实施道路建设措施。

篇2

经过对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人类实现对自然界的使用和改造,对土地实现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必须经历土地管理的发展环节,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同时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所趋。现阶段,辽河垦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转折阶段。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整个操作过程中,用地矛盾不断凸显。建设用地的实际需求量以及计划量有很大的差距,单单按照建设用地的标准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解决建筑用地以及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将这两方面的矛盾处理好,才能够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这两者之间要协调必须要经由土地管理实现,土地管理工作要在这方面不断探索与尝试,将两者关系逐步实现平衡。

1 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1 “吃饭”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进行建设和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土地管理进入有法可依的发展阶段。对于耕地的保护,保证耕地实现总量上的相对平衡是当前最基本的战略与要求。同时,这也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且深远。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必须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处理好吃饭以及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确保耕地总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下,不断的推进建设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1.2 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经过土地整理工作,能够使得现有耕地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调整与整合,使得百分之七十的新耕地面积出现,这样就能够用作建筑用地,一定程度上满足建设的用地需要。如此以来,便保证耕地总量的同时,能够缓解建筑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2 在现实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整理的实际作用与意义

对土地进行整理的实质,就是要使得现有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更充分的使用,使得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使得耕地面积得到相应增加,同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建筑用地长期缺乏的现实得到逐步改善。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方针与规定,对于工程建设做合理的控制与规划,对于处理以及安排不当的一些土地进行调整,并将一些比较零散的,缺失集中性的土地进行整合处理,同时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的行为。

2.1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最近几年,在确保建筑用地面积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开展土地整理的工作,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2.2 土地整理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2.1 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水平。

2.2.2 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小城镇必然不断涌现,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构成元素。

2.2.3 工业化进程中,土地整理起到关键的作用与意义。城市要实现发展与不断扩展,要有工业以及旅游作为发展的途径与基础。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

2.2.4 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将现在使用的一些土地、水源以及道路、林木等进行整体的考虑与治理,使得土地建设实现整体化的发展, 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

3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想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使城镇和乡村互相发展。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就要做好准备,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因为城乡一体化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建设桥梁,公路,电网,通信等一些和百姓密切相关的设施,以及一些生产工厂使得居民有所图,有事干,这样可以使城镇毕业生来到农村工作,农村的人有事干。还要有新型的发展方法和策略,这样才会和现在新兴社会接轨,县城为农村最高首府,所以要想发展农村,先要发展县城,发占农村中心,关键的村落,先让主要的村富起来,在带动周边村富起来。使工业聚集起来,把农民的产物推向市场,使农民可以进城来打工,一步一步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3.1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辽河垦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3.2 将城乡一体化不断推向深入,能够使得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和谐。依据城乡一体化的设计与规划,将主要精力用在关键城镇以及农村的发展上,能够对人口以及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更加充分有效的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杜绝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聚集,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推进人的现代化。

3.3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有利于更地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

对于土地进行整理是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能够使土地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与配置,保证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保证农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是推进《土地管理法》实施的基础与重大举措。保证我国农业和建设能够和谐顺畅发展与进行,必须采用土地整理的方式,使得土地使用的矛盾能够得到优化的处理与解决,在确保经济建设用地基本满足需要的同时,使得耕地也能够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总量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保证我国耕地总量的相对平衡,必须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这是重要的举措与方法,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把着眼点更多的放在经济方面的收益上,对于长远的生态方面的考虑相对欠缺,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在制度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应该不断努力和研究新的办法与措施。主要探索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又要保障建设用地供地的矛盾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也就是实现土地管理。经过土地管理工作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与进步,保证建设事业的发展,又推进了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篇3

1、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础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水力资源需求。同时存在着随意建设,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很难将分布的工程统一起来进行利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期规划方案论证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协调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及经济要素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工程选址、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工程的总体布置情况等内容,并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竣工运行条件等诸多角度和量化指标对各个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现阶段,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没有注重量化的数据分析,常以经验进行选择,论证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对于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程度、工程客体结构质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够具体,很难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过大超预算、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1.2工程规划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规模和整体投入较大,所谓更加强调工程规划中的评价标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些规划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要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质量即可,进行高标准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此一举,所以忽略了评价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标准也较为模糊。其实工程建设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规划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综合环境、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并将最终结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汇总。

1.3工程规模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尤为重要,其决定了工程实际规模和工程投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很难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可行,从而出现因为水利工程等级划分过高造成了工程建设人力物力超标准投入,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实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因为工程等级划分过低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无法承担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资料、预期目标、预期效益等参考标准,依据抗洪等级、工程级别等等要求进行工程的规划。表l为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表1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1.4工程设计图纸缺乏严谨性

地形图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设计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勘测,没有实测地形图或在以往几年前的地形图上设计,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资超预算。图纸不全,尺寸标注不完整。有些设计细部图不全,一些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给工程量计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难。图纸与文字说明不符。部分设计因制图人与报告编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图纸与报告中的表格或说明不符的现象。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水利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规划

水利工程的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这些都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和设计时引进引水流量设计。引水流量设计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

作为水利工程的规划的重要指标,供水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供水能力水平的确定应该同当地水资源拥有率相关,也和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特征相关。比如:小麦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确定不仅和作物的种类有关,更和作物拔节前后、开花前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2.3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规划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时,对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分析,科学设计规划可能涉及的当地渠、田、林、桥涵、路等原有区域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进行农田区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规划时,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积越大,因此尽量将引水渠设置在高处。梁道则要避开农田,并采取经济性更高的土渠。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可以采取浆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冲刷,减少两侧岸塌掉现象的产生。另外,进行防护林规划时,要依据排渠沟进行布设。

3、结语

作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县乡地区的农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规划问题是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要点问题。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尤其更要重视水资源、水环境论证工作,应该妥善处理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对于以往这些规划工作中的问题要尽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进一步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篇4

我国的三大主体医疗保险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以及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三大保险制度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存在资源严重浪费以及人员管理分散的特点,影响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进步。本文主要对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研究,并且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几点问题,促使医疗保险一体机进行创新以及改革。不但促使医疗保障制城乡一体化,而且促使农村医保和城市居民医保互相衔接以及合并。由于城市医保和农民医保管理水平以及待遇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以进行相关合并,从而促使医疗保险一体化,并且建立全民医保系统。

一、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安全制度,对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生活进行起码的保障,其中,我国社会医保系统又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系统核心部分。社会保险还可以细分成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我国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保险、合作社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产物。其中,医疗保障主要涉及民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存在一定区别,医疗保险主要指劳动者以及社会成员在遇到残疾、失业或者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时候,根据相关原则获得一定物质补偿。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与政策性的特点,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险一个部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相关人员应当缴纳一定的费用,主要是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集中起来建立保障基金,从而保障相关人员的利益。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解决人们看病贵以及看病难得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保障了广大群众看病权利以及生命安全。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分析

1.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属于政策性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由国家立法并且保监会对其进行监督,根据法律形式确定参保的范围,按照缴费标准、基金统筹、封顶线以及起付线等,从制度上保障医疗保险的落实。因此,强制性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2.互。医疗保险制度的第二特点是互助行,主要是通过制度将保险费用筹集并且建立保险基金,参保人员如果有疾病发生,根据参保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得到相应的补偿,根据相关法则,参保人都具有发生疾病或者残疾的风险或者概率,但是如果患病的话,可以报销的比例比较低。医疗保险对于没有生病的参保人员起到一定保障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多数人共同救济少数人,从而体现了互。

3.福利性。医疗保险费用主要是靠政府来筹集资金,并且保障个体在发生疾病或者残疾等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偿,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部分,应当注重公平性。政府筹集资金保障人们生命安全,有利于社会福利提高,因此,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以及福利性的特点。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1.制度体系分割。我国的医疗保险涉及是按照户籍以及职业进行划分的,然而由于保障人群、保障出发点以及具体内容存在不同,造成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由于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目标以及制度起点不同,导致在筹资水平以及参保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其次,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一样,各个不同区域的筹资水平、缴费能力以及待遇标准也不一样,造成区域之间身份化以及差异化现象。换句话说,城镇职工保险缴费以及待遇水平高,城镇居民次之,农村待遇水平最低。此外,发达地区医疗保险体系相对完善,待遇也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欠发达地区医保最差。

2.统筹层次较低。统筹层次较低,直接导致异地难易接保问题,城市居民医保主要采取县级和市级统筹的原则,农村采取单位统筹原则。在参保人数方面,农村居民很有限,和大数法则相违背,难易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将风险分散开来,并且削弱了分担效果,导致基金抗风险的能力直线下降。由于医保制度在统筹方面存在问题,各个基金之间又不能互相对接以及互通,这种对接不通的问题导致异地看病之后难以报销看病费用,从而导致一定的问题,限制了省内医保项目和省际医保项目的相互转化,导致城乡医保资源配置不理想。3.医保运行效率低下。一般来讲,医疗管理水平高低直接表现在运行效率上,我国的医保制度是按照属地法则进行管理,城镇居民主要是社会保障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新农合制度是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其中,医疗保险单位当中,医疗保险险种安排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并且医保管理部门是相互独立运行管理。通俗地讲,就是部门之间各管各的,从而造成管理混乱问题,导致医保制度运行效率比较低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切实保障医保制度落实到位以及发挥有效、积极作用。

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

1.城乡居民一体化分析

城乡一体化主要是相对二元化来说,是从社会的角度对乡村和城市的问题来看待。由于人类发展是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其中,自然经济环境下,由于地产原因,一般是乡村出现比较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一般靠着农村资源而发展,城市的发展以及繁荣程度远远高过乡村。由于城市的高度繁荣,导致城乡之间经济严重不平衡,从而出现了二元格局。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形成城乡一个整体,相互之间融合,形成一体化格局。以往对于一体化的理解主要是经济一体化等,关于城乡一体化并不十分深入人心。自从八十年代之后,资源密集型企业从城市向周边地区发展,相关乡镇企业看准时机以及把握机会,发展速度以及规模都超过农业发展城市,从而导致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十分接近城市居民。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城乡一体化就被提出来,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相互流通,优势互补,从而乡村促使城市发展,城市带领乡村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分析

社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重点内容,主要是福利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一样待遇并且享受同等福利水平,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险一体化。当前,我国保障制度是根据相关参保人的职业以及身份等,将参保人员划分为农民、城市居民以及城市职工等,在医疗资源享受方面,存在农村和城市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大多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然而,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破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的医疗也需要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复杂化的特点,当前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当进行必要整合以及更新,对实现社会公平稳定以及体现公平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就应当破除地域、身份等,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创新、改革等,建立不论身份、职业、性别、年纪的全民体系。如果成员在遇到疾病等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相关补偿。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制度整合与创新原则

3.1保障范围一体化原则。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存在明显不同,包括生活习惯以及收入水平等具有差异性,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医疗保险。其中,不同的缴费标准可以享受不同待遇,城市以及乡村的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标准。比如,收入比较低的人员可以选择低水平缴费标准,收入较高的村民可以选择高水平缴费标准等,。不但完善当前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而且促使保险待遇水平得到提高,比如报销比例上可以适当提高,从而促使医疗保险制度给人们更大吸引力。

3.2地区一体化原则。由于我国地缘辽阔以及人口众多的因素,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形式比较多样化,然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属于逐渐完善的一个过程。首先市级统筹,其次省级统筹,最后全国统筹。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在市区开展一卡通业务。其次,扩大地域范围,实心市级统筹兼顾。再次,实现省级统筹兼顾,并且互相融合。最后,全国一体化,并且建立公共信息登记系统,不论参保人员在哪里都可以报销医保。

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制度整合与创新。

4.1加快户籍改革。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是将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通过政策实行隔离、分开。一般来讲,农村居民想要享受城市的保险待遇需要跨越户籍这道门槛,要实现城乡保险一体化就应当缩小城乡居民在筹资标准、保险待遇以及政府补贴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实现公正以及公平,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城乡居民建立以及制定统一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就是要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医保待遇以及缴费标准,不是像从前一样两者存在很大差距,通过户籍改革,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

4.2农村产业调整。为了发展我国经济以及促使工业发展,我国制定了先发展工业,之后工业带动农业的政策。城市工业化建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工业应当带动农业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其中,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国需要城市支持农村,相关政策应当促使农业经济也发展起来,并且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医疗保险的能力,才能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当前的农村居民参与医保的待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济水平比较低,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推动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由于我国城市乡村之间存在显著地经济差异,发展不平衡,相关政府应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当地优势,建立农村特色产业,促使农村经济增长。

4.3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应当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以及提高医保水平,就要保障居民医保参与率、国家对医保制度高度重视,城市以及乡村居民要求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基本平等。我国城市乡村以及区域间的财政地位和平等问题等比较复杂,这就增加了政策复杂性。因此,实现财政能力均等需要政府统筹兼顾各地财政状况,促使财政资金可以发挥真正作用,促使地区之间财力差异以及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城乡医保一体化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药品价格太高,不利于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因此,应当优化当前财政支出结构,并且建立相关卫生计划。此外,政府应当拓宽筹资渠道,提高某些奢侈品或者烟草的消费税等,并且将其用在卫生事业当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城乡一体化以及医疗保险进行概述,并且探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包括保障范围一体化原则以及地区一体化原则,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强制性、福利性以及互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的整合与创新对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快户籍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及财政支出结构。

作者:李宏烁 单位:廊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董黎明.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骆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社保一体化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陈群.江苏省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2.

篇5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77-01

1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1.1 体现了政府的以人为本和公共服务职能

首先,“新农合”的出台和实践,解决了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看病难、求医难”的状况。“新农合”切实从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反映我国政府的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其次,目前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取代经济发展职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职能。“新农合”是政府完善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

1.2 逐步填平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鸿沟,加强城乡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可以缩小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之间“质”与“量”的距离,逐步的填平城乡之间因为二元结构所形成的鸿沟,实现城市和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互动,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1.3 可以促进农村发展,扩大内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为迫切。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可以调动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热情,扩大对市场的需求,并能逐步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研究

2.1 政府职能缺位、错位

第一,政府职能的缺位。由于政府的失职,让农民群众不能充分的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在“新农合”过程中的行政立法不健全,宣传不充分等都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第二,政府职能的错位。在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应该建立以县级政府为领导,乡镇级政府为协助,村委会为主体的行为模式。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上级政府缺乏实际调查,盲目的进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这样使农民急需的得不到满足。

2.2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

首先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农业人口众多等原因,我国在农村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还十分紧缺;其次由于公共服务的内容和种类十分繁多,政府支出的资金与公共服务的建设需求远远不成比例。例如我国新近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是每月55元,但是这一数字远远不能满足一个老人的月支出。

2.3 政府监督、行政立法缺失

由于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法违纪分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及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从这一过程中谋取私利,危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政府形象。

2.4 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群众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低,信息比较封闭,农民工又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对自身保护意识不足,影响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建设质量。具体表现在:第一,对自己享有的权利不知晓。第二,权力受侵犯不上报。

3 对策研究

3.1 强化政府职能和责任感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职责。二是要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公务人员责任感。这就要求政府要紧紧围绕群众的所需所求,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的形势是只有“农民过得好,农业搞的好,农村建的好”,才能够促进我国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3.2 加快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要发挥乡镇经济和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作用。农村地区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托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发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充足的财政支持。

3.3 建立科学的政府监督及绩效考评体制

首先,建立专项监督机构,加快建设进程。通过监督机构建立定期调度、定期检查,逐村调查,逐村考核,防止腐败和违法行政,保证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扎实有效推进。第二,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作为评价各镇、办事处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主要内容。使广大基层公务人员切实树立“三农”意识,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

3.4 加强宣传和农村教育的力度

首先,加强宣传工作。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积极宣传国家有关农村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内容,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到自身的权利;其次,加强农村普法和教育工作。同时要在农村开展定期的法律和政策宣讲班,让农民群众在业余时间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篇6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前言

十召开以来,城镇化问题再次成为2013年的发展重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城市经济结构也呈现出协调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我国正在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逐步转型、迈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商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较为合理区域部署,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城乡一体化对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推动作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业经济格局正渡过重要的转型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较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将温饱问题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经济发展必须进行重要的战略调整。工业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是我国工业产业、服务业产业迅速崛起,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城乡一体化局面的形成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1.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城乡一体化问题,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互补与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上,通过经济要素的自由移动和产业优势互补,利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各自的发展优势,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共存与共荣寻求协调发展。从人文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地域文化促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城市的科学思想来带动农村的落后思想,实现生活习惯的融合,有助于主体文化的传承。此外,从社会学的角度,人们认为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农村的社会结构之间存在鸿沟,城乡一体化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实现社会资源共享的过程。

2.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纵观全球化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通常经历三个不同的时期,首先是城市数量发展期,这一时期,出现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随着工业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很多工业经济聚集体以城市的形态出现,涌现出一批工业新兴城市,城市的数量与工业化进程一样急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面积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城市的出现,无论在城市规模、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上,大型城市都占有绝对的发展优势。最后,随着交通枢纽的建立、城际交通网络的构建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地区之间的分割越来越弱化,不同的城镇采取资源互补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链式的依存发展关系,从而带动了更大范围的城镇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圈”或“经济圈”,从而实现了“城区扩张”,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三、商业经济发展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促进

1.商业经济推动工业化进程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各有特色,一方面是以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而另一方面是以劳动为主的发展模式,通过两种经济方式的结合,可以得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城市发展已经趋于饱和的状态下,城乡一体化为集中开发、集约用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为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科技含量,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借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能够做到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共享,是提高社会发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城乡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工业园区经济作为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商业经济发展改善“三农”问题

城乡商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不断进步,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业养、种植技术的持续改进,可以将市场化经济方式引入传统农业领域,强化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始终是围绕着粮食生产为重点的,各种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兴起,大棚蔬菜、瓜果、经济林的种植等,都将面临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经济在大力的供应了当地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依托城市品牌形象,向其他地区输出,扩大经济范围,提高农业收入。

3.商业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长期处于城市经济巨大压力下的人们,在城乡一体化时代,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也的蓬勃发展。民俗度假村、农业特色果品示范园、生态观光游等乡村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乡村旅游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外运和城市商品引入架通了桥梁。随着通讯信号的全面覆盖,信息服务业也不断地深化和拓宽服务领域,在城市经济发展区域饱和的情况下,抢占农村经济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业业绩增长的新趋势。

四、结语

明确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难看出,城乡一体化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商业经济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作用可见一斑,利用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各自的发展趋势,寻求一种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新方向,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业经济对于促进区域战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城乡一体化实行的重要原动力。

参考文献:

[1]苑芳江.用先进文化克服小农意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4).

篇7

(一)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促进城乡同步发展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同步性和协调性。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割裂了城乡的联系,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破解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增收途径单一等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经营活动,从而多途径地获得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二)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外部市场需求不畅,投资受到多方因素制约和影响,唯有拉动内需是最具潜力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统筹谋划、高标准规划,可以使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进一步拉动各类投资向农村聚焦,扭转过去那种投资过于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进一步释放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传统作业模式和习惯的影响,农村活力不足、作业方式粗放、稳粮增产的压力比较大。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础,以产业推进城镇化,可以使广大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使农村的经济模式更加多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也进一步扩大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趋势。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个世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化也开始破题起步,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步伐更快,积累了丰富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但整体而言,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农村基础薄弱,吃饭问题与城镇化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多是自主城镇化我国城乡的区分最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土地性质的不同,城市的土地属于国有土地,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村镇的土地多属于集体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已经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沿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的许多村镇,发展成为在居住、生活、生产等方面与城市相似的人口聚集的社区,已经消除了城乡差距,实现了自主城镇化,这种现象在南方发达地区非常普遍,在这些地区已经很难区分城市与乡村。然而这种城镇化并非以先行将土地征为国有为前提,而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的城镇化,这种发展明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局限性很大,潜在的问题也很多。

(二)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起步晚,走的弯路较多,特别是由于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分治的政策,导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比世界发达国家滞后了近半个世纪。

(三)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早在改革开放早期就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明显的是工业得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制约城镇化的瓶颈问题有待解决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民上楼,简单地把农民户籍变为城镇户籍,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打破城乡间的固有障碍,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让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生存有保障、挣钱有门路、生活有面子,使进城农民能够与城市市民一样都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享受到“市民化”待遇,逐步消除因农业户籍与城镇户籍不同而存在的公共服务差距。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中央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镇化也不同于城镇建设,是一种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城镇建设,也包含以改善农村民生。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城镇化,可以使农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实现城市文明、生态文明、乡村文明相融合的城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准确把握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原则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才能不造成历史的遗憾,留下历史的包袱。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方面四个方面,这就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想过好日子、能过好日子的愿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主要任务,扩大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真正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8

城乡一体化理论是在不断探索城乡关系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的研究,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进一步实现我国城乡融合,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深化改革,创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投资机制创新,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当前的投融资发展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深化城乡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成为目前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制约“瓶颈”。建立多元化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进一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提供优惠、放宽政策环境,是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投资手段,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投融资推进机制,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二)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土地使用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政策势必也要进行调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土地经营方式。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走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要创新土地管理方式。

(三)社保制度创新,构建公平社保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完善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发挥政府经济职能,加大对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财政自身来讲,在地方财力总量有限,各项法定和刚性支出日益加大的情况下,财政投向城乡的资金必须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大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对我国来说,由于处在双重转型时期,即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处了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历史性、常规性所具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问题。因此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缩小城乡差距。

(三)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府如何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实现自己的本质职能来看,在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实现从“发展推进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途径,以缩小城乡居民的国民待遇差别为目的,从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到更多是担当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从“发展推进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必然。

三、抓好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一)打造农业特色板块,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所谓现代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二)重视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农民,又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当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把他们培育成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特色小城镇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小城镇,如何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快速发展而又避免雷同,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城镇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高度重视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以特色树城兴镇。实践证明,小城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走特色小城镇发展道路。

(四)抓好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在推进和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变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对农村社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实验工作,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

篇9

〔中图分类号〕D92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072-04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出台,是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成渝两地协调发展,优势互补,承东启西,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法律属性,解决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行政法治的关键问题,努力建构成渝经济区区域法治一体化的行政法治体制,对于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管理和谐协调,改善并保障成渝经济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行政法制属性从行政法学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法制的统一性

法制统一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提倡和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包括避免法律中的矛盾;法律普遍得到遵守。首先是合宪性原则,即一切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必须符合或者不违背宪法的规定。从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和发改委通知看,不与宪法及其《城乡规划法》相抵触。其次是下位法的制定必须以上位法作为依据,否则该下位法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成渝各级政府在制定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方案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包括规划在内的规范性文件时,必须严格遵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规定,不得与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相抵触。再次,同一类法律文件、各法律部门之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得相互冲突、抵触或重复,应该相互协调和补充。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法制的权威性

没有法制权威就没有秩序。切实维护成渝经济区规划法制的权威,需要成渝各级行政机关严格依规划法制而行政。由于传统的依政策行政的历史惯性,我们可能把批复与规划看成是政策性文件,或者看作是规划的技术性文件,因而忽视规划法制的权威性。而政策具有易变性,法制才具有稳定性。政策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随时调整,法律制度则一般不轻易立改废。《城乡规划法》第七条就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从法制角度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文件,有学者对行政规划持“法规命令说”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行政规划产生的法律效果,具有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抽象效果,与法规命令所具有的效果相同〔1〕,因此必须维护法规命令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法制的确定性

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作为指示性和抽象性的行政规划行为,对于国务院和发改委本身而言,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改变行政规划行为内容,或就同一事项重新作出行为,即使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完善修编,也得由发改委牵头,并及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对于行政相对方的成渝经济区各级政府而言,是法规命令,不得否认行政规划行为的内容或随意改变行为内容,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也不得请求改变该行政规划行为。成渝经济区各级政府必须严格遵守、服从和执行,完整地履行行政规划行为的内容或设定的义务,不得违反或拒绝。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法制的法律属性,才能尊重其统一性、权威性和确定性,从而自觉维护成渝经济区规划法制的权威,保障成渝经济区的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打破各自为政、独立区域经济的行政藩篱,才能改变区域城市同质、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区域与市场分割现象,才能促进市场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

二、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解决的法治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法治一体化来保障。《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关于经济发展版图的圈定,并不意味着川渝各地方政府管理辖区及其职权的行政版图的超越,也并未改变川渝各地方政府以地方政府财政为利益核心,以属地管辖、事务管辖、级别管辖为手段等特征的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利益主体和竞争主体的多重身份。要彻底改变政府行为的超强自利性,模式复制性、产业同构性的重复建设和“口水战” 现象,尚需要解决以下行政法治问题。

篇10

面对这一波的金融危机和农民工问题,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只有土地和高楼的城市化,没有人的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有必要重新审视以为农民工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传统观念;有必要重新把就业和创业的重点,从乡村放回到城镇中来。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一种半城镇化,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实际上并没有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一条途径是构建能人回流、要素集聚的体制和机制。鼓励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要以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城市。县城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城镇化最有发展潜力的区位,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鼓励农民工向县城集聚,不仅有利于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和市民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一批小城市,极大地带动内需。

当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威人士提出认真解决好几个方面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中包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能理解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国家、对市民、对农村、对农民会有什么好处;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关键的户籍制度改革,要大胆提出一个从根本上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城乡一体化既要经济一体化,也要注重文化一体化;正确处理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慎重解决好农村政府体制的设置问题;重点解决好城乡一体化的财政负担问题。

篇11

一、城乡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意义

图书馆事业作为城乡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社会发展的环境下使县、乡、村图书馆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图书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近十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据调查了解到地处山区的一些学校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和其他普通学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山区学校只有一间小型图书馆,馆藏仅1000多册,图书馆没有正规化的管理,利用率极你。可以说,图书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图书馆的功能。农村学生的阅读渠道非常有限,加上贫困地区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对孩子阅读方面不够重视,家长不愿意花钱专门买书供孩子学习或阅读。因此农村学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课外书可以阅读,这导致农村学生的阅读面非常窄。

2、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着力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城乡图书馆事业发展一体化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更要与农村教育、科学普及等各种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通畅的城乡文化交流通道。在城市繁荣的同时,促进、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 乡镇文化建设也同城市图书馆一样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乡镇图书馆更成为增强乡镇文化品位, 提高当地居民和农民素质, 促进信息流通和科技进步, 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 协调发展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1、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深层次意义上说, 城市化并不是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农民演变为城市的居民,其内涵是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是城乡人民联手激扬先进文化, 创造先进文化的过程。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正是这一过程的先导活动。不论是城市图书馆还是乡镇图书馆, 都是地区性的文献信息中心, 也是当地专门从事信息服盏牟棵牛 若能加大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力度, 努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使得城市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向农村快速扩散、渗透, 这必将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2、有利干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方针,一乡镇图书馆围绕这一方针, 借助城市图书馆的优势, 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如通过城乡图书馆信息网获得全国各一级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 调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 不失时机地传递实用科技信息和技术资料、市场信`岛以乡一镇(村) 图书馆(室)为支点, 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站, 编发信息快报, 开展定题和跟踪服一务, 为农村经济服务。

三、城乡图书馆发展的对策

1、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1)开展捐书活动。城市学生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图书馆馆藏量大,而且学生自身的课外书多,图书馆的很多图书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捐到农村去,充分发挥其作用。

(2)乡村老师授课活动。开展乡村教师授课活动,授课内容为乡村学生的日常生活片段,反应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体现乡村学生好学奋进,但学习条件艰苦,特别是课外阅读难开展等问题,突出图书馆对乡村学生的重要性,号召城市师生积极捐书。

2、开展农村图书馆基础设施。农村文化的开展离不开图书馆基础设施,城乡图书馆建设一体化首先应该从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入手。在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本着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建设方针,配合通信、广播电视等“村村通”工程,综合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城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按照城乡图书馆建设一体化的目标和合理配置、集约知识资源的要求,完善和优化县域村庄图书馆、文化站的规划,在中心村建设中心分馆,小型村设立文化站的星型结构。按照体现地方特色、秉承文化传统、突出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的要求,科学编制好每个村庄文化站的建设规划,进一步丰富村庄文化站的服务内容。

3、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要注重研究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定向培训,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进行人才贮备。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使乡镇图书馆专业人员有条件、有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献身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利用假期让乡镇图书馆员到城市图书馆参观、学习、交流,甚至亲身体验。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近年来,有的地方突破体制约束,实现各级图书馆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了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农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总之,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要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志愿都到农村从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努力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 2009-04-05。

篇12

中图分类号:T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忽略城乡绿地和城市绿道网络全面一致的发展,造成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相对落后,绿色空间破碎、零散、没有联系,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应用,而且破坏严重。与郊野地区相比较,绿道在城市空间体系中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由于城市土地的无节制开发以及土地紧缺,造成绿道所在的环境异常脆弱,极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碎,可见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对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的意义

第一对生态的修复和对生态的保护意义。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以利益为中心的活动,孤立了城市中的山体、河流、自然区等,隔离了开放的自然空间,城市所在的生态系统格局遭到破坏。而互动的城市绿道的规划建设,可以使在城市中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格局通过生态修复慢慢恢复,阻止城市中山体、河流、自然区的孤立,并为其提过迁徙通道和繁衍空间,最为重要的是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并预防自然灾害。

第二对城市空间和生态的流通和连接有重要意义。连接即将生态板块和不同的空间相互连接,形成自然生态和建筑区域的缓冲地带,而且可以将城市不同的建筑设施例如学校、居民楼、交通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连为一体,不仅可以提高上述设施的舒适度,而且可以让市民近距离接触自然生态系统。流通即使城市的不同元素如信息、能量、物质、风、生态以及交通等,在城市绿道中安全便利地随意流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舒适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态风景通道。

2 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的途径

(1)规划编制的一体化体系。城市互动的绿道规划和城市的现行规划框架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一体化的体系。首先城市互动的绿道规划需要控制城市现行规划对土地的利用,其次城市互动的绿道规划本事为城市现行规划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城市现行规划的内容,这种关系使得城市互动的绿地规划既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城市的现行规划,又作为内容,左右城市的现行规划,两者相互作用又无法取代。具体来说,城市互动的绿道规划可以分为宏观总体规划、中观分区以及微观具体场所的建设三个方面来规划,宏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总框架,在大局观上保持城市的健康和安全,为城市指导综合工作;中观分区可以指导控制详细的区域和地段建设。在城市规划的总框内,可以从微型具体场所到中观分区再到总体的方式建设。

(2)技术方法目标化体系。城市互动的绿道是与城市另外的系统如生态系统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城市互动绿道若要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需要城市互动的绿道规划在方法和内容上体现综合性和多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互动绿道多目标规划的中心思想,调查城市互动绿道建设的经济状况、基础生态环境、人文条件和城市基本建设情况,对调查所得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目标体系,将城市空间体系和功能融合到互动的城市绿道目标体系,建立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的综合网络结构,研究城市有关功能和空间布局然后对城市绿道布局有重要影响的河流、山体、道路、公共空间等,运用多因子互相叠加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整体分析后结果的综合评估选出最好的规划。

(3)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城市互动绿道的规划在实施中会出现因交通、环保、住房、林业、城市水利等各方面的障碍,城市互动绿道规划的实施需要保障体系的制度化。第一,需要协作制度的明确化,以人民政府为主体,建立城市互动绿道工作会议联席制度,主持指导、检查督促以及城市互动绿道建设的考核工作,设立专门的负责小组或者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建设规划和实施的年度计划,提前解决资金和土地的供给等详细问题,形成上下部门互动的协作机制,齐心协力推动城市互动的绿道建设;第二,配套政策的完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土资源的上下部门应制定宽松的土地扶持办法,工商管理部门应对城市互动绿道建设的参与者制定减免或者优惠税收的政策,集各部门的力量为城市建设建立完善的配套办法,使城市互动绿道的建设顺利、高效的完成。

3 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的内容

(1)建立城市和谐的开放空间。城市互动的绿道建设连通分散的空间,将城市不同的建筑设施例如学校、居民楼、交通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连为一体,阻止城市中山体、河流、自然区的孤立,并为其提过迁徙通道和繁衍空间,最为重要的是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并预防自然灾害。

(2)遵守土地的管制要求。没有建设的区域或者限制建设的区域应重点保护,在不破坏保护原则的条件下调整,保护和维护当前的生态环境;对于新建设区域的城市互动绿道应该严格控制规划布局,符合科学的建立相邻区域的生态通道,与核心重要的生态环境相连接,指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已经建立的城市互动绿道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优化改善城市环境,利用改造旧城的机会,修复遭到破坏的土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

(3)契合城市发展形态与开放空间。城市互动的绿道有不同的生态部落构成,生物具有多样性以及自然性,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的发展要求一致,将自然生态和城市融为一体,将城市不同的区域相互连接,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互联系,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建设,建立符合城市开放空间的城市互动的绿道,推动城市的发展并提到城市环境质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4)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城市互动的绿道建设是建立在土地资源之上的,土地资源的规划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互动绿道的功能和构成,所以应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城市的总规划相乎结合,引导优化边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延伸到城市腹地,将传统的线形利用方式优化为斑块状和带状,完善和提高城市互动绿道的功能和构成。

4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通过规划编制的一体化体系及保障实施的制度化,推进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对城市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生态的流通和连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2、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市直机关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参加植树活动。协调指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以及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参加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3、完成省下达的义务植树任务。将省绿委下达的2012年全民义务植树任务落实到市直部门和驻淮单位。凡是没有参加义务植树的单位,依法征收以资代劳费,组织专业队栽植,完成绿化任务。

4、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以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为目标,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城镇绿化继续实行绿色图章制度。制定生态文明镇、村建设计划,实施林业生态示范村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5、加强部门绿化管理。做好部门绿化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工作。进一步落实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督促部门制订和完善部门造林绿化规划,并将规划所确定的任务落实到位。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推进部门绿化上新水平。

6、组织开展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创建工作;开展两年一度的省绿化模范单位、绿化先进个人推荐评比工作。

7、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按照《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加强管理,落实管护责任,明确管护人。对重要古树进行挂牌、建立围栏保护。按照省绿化委的部署,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全国古树名木计算机管理信息”登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