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的方法

地籍测量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籍测量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籍测量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籍测量方法的相关工作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包括了权属调查与权属测量两个基本内容。地籍测量的主要是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技术对当前土地登记上的土地面积,进行综合调查与核实工作,进而来达到不断提高国家土地利用率的目的。下面本文就对地籍测量方法做了简单分析:

一、地籍测量的特点、内容与要求

1、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技术行为。在国外,地籍测量被称作官方测绘。

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

③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⑤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既要符合测量的观点,又要反映土地法律的要求。

2、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成果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地籍图和地籍册。其具体内容如下:

①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②测定行政区划界限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③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

④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薄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⑤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3、地籍测量精度要求

因为地籍测量的对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所处地区不同(如农村与城市,城市中繁华地段与一般居民区等)地价差别很大。《规程》和《规范》分别提出了实地和图上两种精度要求,现对比如下:

①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规程》规定: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均不得超过±0.05cm。

《规范》指出: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误差图上不得超过±0.05mm;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图上不得超过±0.1mm。

②界址点的测定精度。《规程》提出: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其点位中误差为±5cm,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其点位中误差为±7.5cm,允许误差为15mm。《规范》指出:界址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及相邻界址点的间距中误差图上不得超过±0.05mm(当采用编绘法成图时,可放宽到±0.6mm),山地不得超过±0.75mm.对施测困难地区,界址点和地物点的精度要求,可按上述规定放宽1/2倍。

一般来说,图上精度因比例尺不同而异,容易掌握和应用,因此《规范》提出的精度要求,当前很少采用。而《规程》提出的实施精度,则主要是从划分权属单元时不致引起争议这一角度出发的,从理论上分析,这个精度要求更严格,应用更广泛。

二、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

1、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利用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2、界址点坐标测量。在界址点和地物点测定前,传统的方法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随着GPS设备的普及,用GPS快速静态模式布设导线,是一种高效率地选择,在变更地籍测量时,当原有已知点破坏较多时,也可选择GPS快速静态模式加密导线,但应注意的时观测时间应大于15分钟,布网时要有足够的起算点,起算点分布要均匀,现在界址点解析法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法,采用GPS-RTK方法时,由于每个界点测量都是孤立的,没有检核条件,建议每个界坦点幸免需认真测定二次。

3、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4、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菜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办址点应量取至少1-2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5、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包括太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6、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它蝗安航测量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坐标。当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形下,采有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方法是经济有效的,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用航测法绘制地籍图,更是我国当前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它即需要工作人员细致认真,又需要制度的严谨合理,这样一来才能将我国的地籍测量工作稳步的先前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德喜,董庆.变更地籍调查的方法研究[J].才智,2009(3).

[2]张莹.浅析城镇地籍调查的特点和技术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3).

篇2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81-1

0引言

地籍测量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地籍测量已经从保护土地持有者利益转向地区土地规划和城市建筑建设。地籍测量的主要方式是地籍调查,用现代化测绘技术和方法帮助完成地籍测量工作,地籍测量数据信息同样是我国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地籍测量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绘图、制表技术,因为地籍测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保证完全正确,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便于其他工作人员查看使用,所以要将地籍数据信息支撑图表。地籍测量不仅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同样是建筑建设工程的基础环节,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

1地籍测量的定义和作用

1.1地籍测量的定义

地籍测量指的是对区域内土地的地籍、土地所属权、地籍控制及地籍测量进行调查。对土地所属权的调查有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土地权和土地所有权。其他地籍指的由国家对土地进行监督管理,对土地持有和土地周围环境、附属及土地资源使用现状进行基本统计。地籍测量主要以数据形式表现,但是地籍测量工作人员为了得到更多的地籍数据信息,同时可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图表绘制,必须以土地归属为重心,对土地周边进行观测、测量、研究,最终得到有效的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将最终的数据信息整理归档。

1.2地籍测量的重要作用

地籍测量工作人员得到其他地籍数据或者将自己持有的地籍数据信息制作成工作表,这些数据将成为国家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资料,在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具有法律效应,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地籍数据不被泄露,造成土地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有了地籍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对现有的地籍资料进行整理,划分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的土地税收,但是却可以及时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土地潜能,帮助国家有效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此外,地籍测量数据可以让工作人员深入到某一地区进行地籍测量,丰富国家地籍数据资源,对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和土地开发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籍测量方法研究

2.1控制测量法

通常情况下,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地籍控制测量主要根据不同地区对测量精度要求不同而进行的。在地籍测量控制中,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测量要求和原则,科学选取测量地点,同时进行室外观察。控制测量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求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质勘测,由此可以提高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

2.2界址点坐标法

界址点坐标法主要是在理勘测过程中,在中国界址点与被测地点之间,加设控制网,对其加密一级和二级导线,然后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地籍测量。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精确性,同时工作效率非常高。

2.3碎部测量法

碎部测量法也就是极坐标法。碎部测量法主要环节是:在监测点A地加设测量使用的仪器,在监测点A与下一个监测点B之间进行定线连线,后面的监测点以此类推,最终完成地籍测量的所有工作。

3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的管理

3.1做好准备工作

在进行地籍测量工作室,第一步就是要对测量地点进行深入调查,这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工作人员要掌握好测量地点的土地使用现状、土地形式,并将调查数据回城地籍图,同时对土地的税收、使用统计分析和土地规划利用全部反映在制作的表表上。此外,准备数据调查还要满足当地群众对地籍资料的需求。基本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准备下一步测量使用的测量设备,建设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转,保证测量环节工作的顺利实施。

3.2提高地籍测量技术

动态技术指的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籍测量,在GPS快速发展的阶段,更应该在地籍测量中分运用GPS技术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国性和统一性,全国各个地区的地理工作都可以看到GPS数据信息,可以在任何地区建立秃顶的准基站,然后将基站接收到的观测数据再通过卫星无线设备进行定位,所以GPS被广泛应用在地籍测量中。但是目前卫星定位仅仅可以接受地区环境和气候变化,但是自然环境变化多端,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误差。所以,在计算测量数据时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误差,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度。

3.3培养地籍测绘人才

人才是提高地籍测绘水平的关键。如今我国地籍测绘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从事地籍测绘的人数和专业技能始终成反比,导致地籍测绘工作中漏洞百出,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地籍测绘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定期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继续培训。地籍测量单位除了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还要增加实践,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才能减少测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结束语

地籍测绘是推动城市化发展,提高建筑水平的重要依据,地籍测量是建筑建设的基础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目前我国地籍测量仍然没能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地籍测量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崇连.地籍测量绘图与建库一体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

[2]万平.重庆市城镇地籍测量技术特点及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

[3]邹岩.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J].中国房地产业.2011(02).

[4]周寿才.浅谈地籍测量的内容及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1(08).

[5]王元龙.浅谈地籍测量[J].科技与企业.2012(10).

[6]王丽伟.地籍测量的技术与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08).

[7]雷依丽,覃红菊,覃耀健.论如何提高地籍测量的质量和水平[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篇3

Abstract: the rural homestead right verification work of registration and certification, is to define the property rights of rural res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law, protecting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rural housing land use right people, standardize the rural homestead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 basic, public welfare work. Investigation of house-site in the countryside is a basic work for the work of registr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the approval of house-site in the countryside. Relative to the town cadastral investigation, investigation with wide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ispersion of house-site in the countrysi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ble approval policy of house-site in the countryside. In some parts of the cadastral survey, high-grade few control points are not even, make regular control survey are in trouble, establishing GPS control network is also very difficult, unless the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work step by step, this undoubtedly makes the control survey work is multiplied. So, must explore some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mainly the related problems in rural land survey and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ade in-depth discussion.

Key words: rural homestead; Survey; Cadastral survey. GPS; The site at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镇地籍调查与农村宅基地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是指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 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随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籍已成为国家依法管理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农村宅基地调查与城镇地籍调查基本一致,目的是为了获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址线、数量、用途、等级等基本信息,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资料。其实施的意义在于土地登记工作中为确定土地权属、明析产权, 其成果资料是保护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解决土地产权纠纷的重要凭据。

其次,通过农村宅基地调查还可较为全面地掌握一个地区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该地区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及有关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土地供需、规范土地市场等提供信息保障。

农村宅基地调查的依据、内容及方法

(一)农村宅基地调查的依据

农村宅基地调查是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土地登记办法》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相关技术规定来实施的。

(二)农村宅基地调查的内容

农村宅基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个方面。其中宅基地土地权属调查为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等工作,包括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等等。

(三)质量检查

检查方式采用测量过程巡查监理、内业图面检查、成果资料检查以及外业测量检测、图幅地形全要素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巡查监理

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巡查监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早纠正错误,避免后期检查出错返工影响后续工作。

内业检查

针对提交的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文字材料成果检查、数字产品成果检查。

(1)文字成果资料

提交的文字材料成果包括《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质检报告》、《仪器检定报告》以及各种图、册、光盘等资料。主要检查文字成果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文档总结编写是否规范。

(2)数字产品成果

对数字产品成果的检查主要包括测区地形图的错漏、数学精度、地形要素属性、整饰质量等检查。

外业抽查

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抽样检查,对抽查样本实地地形全要素 100%检查,对地籍要素现场架设仪器测量检查。地籍要素检查主要包括:控制点、图根点、界址点、界址边以及主要地物点。

(四)农村宅基地调查的方法

农村宅基地的调查方法与城镇地籍测量权属调查的方法基本一致,调查与测量的技术要求高,而且工序繁多、系统性强。但农村宅基地调查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界址点的设立会因地物的不明显或人为干预而产生调查的困难。因此,建立科学、合理作业流程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是优质、高效、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

具体调查时,要根据调查区域的具体情况,对已发证的地区,采用变更调查方法进行土地权属调查;有图的地区,采用数字化修补测技术对原有地籍图进行地籍、地形要素的变更采集,编绘新的地籍图;对无地籍调查资料的地区,先进行必要的控制测量和采用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采集地籍地形要素,并编制地形图;然后采用初始调查的方法,调查后将土地权属调查成果上图,形成地籍图,并为建立新的地籍数据库作好准备。

农村宅基地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是一切测量工作的基础。GPS 控制测量能够快速、高效、高精度确定空间点位的3 维坐标,在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成果精度几个方面都极大超越了传统控制测量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GPS 控制测量仍然有多测站需同步观测、观测时间长、基线长度有限等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连续运行参考站和精密单点定位等最新技术。农村宅基地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与常规导线控制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一)连续运行参考站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 GPS 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 LAN/WAN) 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 GPS 观测值( 载波相位,伪距) ,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 GPS 服务项目的系统。

CORS 技术目前在工程实现上主要有 VRS、FTK、主辅站技术,它们各有优劣。下面主要介绍VRS技术。

1、工作原理

VRS 就是虚拟参考站 ( 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 ,与常规 RTK 不同,VRS 网络中,各固定参考站不直接向移动用户发送任何改正信息,而是将所有的原始数据通过数据通讯线发给控制中心。移动站先将接收机的位置信息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会根据移动站的位置“虚拟”出一个参考站,然后,将虚拟出的参考站改正数据播发给移动站,所以在这条通信线路上是双向通信的。而通用的位置信息就是 NMEA -0183 中的 GGA 信息,所以,VRS 都需要用户以一定的频率播发 GGA 信息。VRS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

图1 VRS 工作原理示意图

主辅站

主辅站的数据处理中心播发给移动站的数据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主参考站的位置信息及改正信息,另外一部分是辅参考站相对于主参考站的改正信息。一个参考站网中只有一个主站,剩下的都是辅站,当然这个主站是不固定的。主辅站技术不需要用户播发位置信息,所以在这条通讯线路上是单向通讯的(最新的主辅站技术也需要移动站发数据给基准站)。主辅站关系及工作原理如图 2 所示。

图2主辅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通过 CORS 系统和普通 RTK 接收机,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快速建立控制点。通过这些控制点,再进行碎部测量,甚至可以直接通过 CORS 系统支持的 RTK 接收机直接进行碎部测量,而不需再建立图根控制点。当然,对于 GPS 观测困难的地图,还是可以先通过 CORS 站先建立控制点,再使用光学仪器在这些控制点的基础上进行碎部测量。

(二)精密单点定位

精密单点定位为 GPS 发展的又一最新技术,为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产业界则刚刚引入。精密单点定位的基本思想为: 通过使用 GPS 双频观测量来消除电离层误差,通过 IGS 提供的精密星历和精密卫星钟差及函数模型估计出测站位置和对流层误差。

随着 IGS 轨道产品和钟差产品精度的不断提高,精密单点定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为大范围 GPS 静态和动态高精度定位提供了新的途径。PPP相对于差分定位而言,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工作实施的简便和定位精度的相对均衡。PPP不需要多测站联测,不需同步,因而在野外工作安排调度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同时,PPP的定位结果精度不受控制网网形的影响,在测站点选择时非常便利,可根据测图需要做最优选点。根据实际经验一般2h的观测,可以达到 5cm以内的精度水平,单点解则可以达到1cm。因而在无起算点的地区,可以使用PPP的方法,建立少量的起算点,然后在这些起算点的基础上再建立控制网,或者直接利用 PPP 方法做图根控制,快速进行下一步的测图工作。

四、地籍测量中运用的其他技术

(一)控制检查

1、首级控制点检查

实地查看首级控制点的选点和埋石情况,并采用中心CORS系统,使用GPS- RTK快速测量方法,对抽检控制点进行3次60秒观测,取3次观测值的平均值。

加密图根点检查

实地查看图根点是否按要求加密,标识是否符合规范,点号注记是否注记等,同时按照首级控制点的测量方法,对抽检的图根控制点进行 3 次30 秒平滑观测,取 3 次观测值的平均值进行控制点平面和高程坐标中误差计算。对于 GPS观测条件不良的图根检测点使用全站仪联测附近控制点进行测量检查。

(二)地籍要素精度检查

主要包括界址点精度检查和界址点间距精度检查。利用仪器实地测量界址地物点,并与测量单位提交的数据成果图进行对比,要求界址点较差、点位中误差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利用测距仪或钢尺现场量界址物边长并记录,再与测量单位提交的数据成果图进行比较,要求较差、中误差在规范容许的范围内。

界址点测量精度检查

界址点测量精度检查采用全站仪观测,起算测站点、定向点均选取与抽检点通视情况良好的控制点或图根点。通过观测不少于 30 个具有连续性、相关性的明显的界址地物点,每幅图设站不超过 3 处,当总图幅数只有 1 幅,设站不能少于 2 处,每处测点不少于 10 个,以此来检查图幅范围内界点位置的精确性。

界址边长精度检查

相邻界址点间距精度检查采用钢尺、测距仪对被检边进行量边,每幅图量测边数不少于 30 条,与解析法获得的界址线边长一一对应比较后制作界址线边长精度检验表,求取较差、中误差,确定其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一、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方法与公式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位置是利用实测角度及距离,按相应公式解算界址点的坐标。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极坐标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极坐标法属于方位与距离交会法如图1所示,在已知点A上安置仪器,以已知点B为定向点,测定出已知点到界址点间的角度β和距离S来确定出界址点的位置,按式(1)计算界址点的坐标:

(1)

极坐标法至少要有一个定向点,为了检核,亦可用两个或多个已知点定向。若用一个已知点定向时,可取已测定的较远的明显界址点作检核,或在相邻测站重复测定若干界址点检核。

(2)在AutoCAD中的实现方法。

在大规模地地籍测量中,极坐标法是测量中最常用的最主要的测量方法。外业可利用全站仪内存记录数据,然后经数据通讯把记录在全站仪内存的外业观测数据按一定格式传输并存储到微机上。而后经数据预处理将各种数据按照其信息代码与编号,自动进行归类,连线、生成可供AutoCAD直接使用的图形交换文件(DXF)。

(3)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结合,精度较高。由于电子速测仪的广泛使用,极坐标法能直接测定界址点的方位角、边长、坐标,可实现从外业到内业的自动化数值处理,速度较快;极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应用很广泛。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它适用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2. 截距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截距法属线性测量法,是界址点坐标测定的技术方法之一。如图2所示,A、B、P1、P2四点在一条直线上,A、B两点坐标已由极坐标法或其他定点方法测定,S1、S2的距离实地丈量,则P1、P2:点的坐标按下列公式计算:

(2)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在A点画一半径R=S1的圆,圆弧与直线AB的交点即为P1,在B点画一半径为S2圆,并将AB延长到B'则圆弧与直线B B'的交点即为P2如图2-1:

(3)特点及适应范围

截距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要辅助方法。

3. 距离交会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如图形所示,A、B为已知点或已测界址点,用测距仪或钢卷尺丈量已知点A、B到未知点P的距离SAP、SBP,便可按式(3)计算P点坐标。

(3)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如图3-1,在A点画一半径R=SBP的圆,在B点画另一半径R=SBP的圆与在A点为圆心的圆相交P'、P两点,由于是在CAD图形编辑状态下操作,很容易就判别出P点为待求的界址点。

(3)特点及适应范围

距离交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该三角形的各交会角角度应在30°~150°之间。当用(3)式计算时,由于交会结果为双解,已知点和未知点的点号顺序必须与图3一致。

4. 直角坐标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直角坐标法亦称正交法,它是借助于两控制点的连线或从一已知点出发并具有已知方位的直线和较短的支距测求界址点。如图4,A、B为两已知点,P为待定点,以方位aAB指向为纵轴X',方位“aAB+/2”指向为横轴Y',即建立一个相对直角坐标系。勘丈P到纵轴的垂距h以及B点到垂足Q的距离g,以相对坐标值(g、h)按式(4)解算界址点P的坐标:

(4)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如图4-1在B点画一垂直于AB的直线BB',在B点画半径为h的圆即可定出P点。

(3)特点及适应范围

直角坐标法是两次方位与距离交会的组合,施测简单,易懂易做,垂足点的精度不受地界和建筑物离测线相对位置的影响,精度较高,其缺点是目标点到垂足的距离受获取的垂足点位置精度的限制。在大量的界址点测量中,它仅仅是对极坐标法的补充。

5. 角度前方交会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角度交会法等同于方向交会法。如图5所示,A、B为已知点,分别在A、B点上设站观测“aβ”的角值,借助“α、β” 角值和已知点A、B的坐标就可以计算待定点P的坐标:

(5)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如图5-1,从A点画一条相对AB为α角的一条直线,(可以通过Autotisp编一简单程序实现),同样,在B点以夹角β画另一条线,即可从两条直线交点,求得P点,图6理求得。

(3)特点及适应范围

前方交会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很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点的测定。

6. 交点坐标计算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如图6所示,界址点P设置在四墙相交的中心位置,用极坐标法或其它定点方法测定了四个辅助界址点A(XA、YA)、B(XB、YB)、C(XC、YC)、D(XD、YD)的坐标,由AB、CD两直线交点便可求出P点坐标:

(7)

此外,亦可由已知方位角。aAP、aCP(aAP= aAB、aCP= aCD)用方位与方位交会的办法求解P点坐标。

(8)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直接连接AB、CD得两线,从两线交点即可定得P点。

(3)特点及适应范围

交点坐标计算法无需外业量距和测角,主要借助于极坐标法或其它定点方法测定的界址点A、B、C、D的坐标,求解交点P的坐标。它适应于既不通视又无法量距的规则整齐四墙相交的中心位置或河渠中央的界址点测定,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定点方法。

7. 测绘点补充法

由于界址点设置错综复杂,在控制点上不可能测到所有的界址点坐标,只能随时随地补充测站点,再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测站点补充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支导线法;角度后交法、边角后交法、自由测站定位法。

(1)支导线法

支导线法又称支站或支测站,是补充测站点最常用的方法。如图1中的支站1,极坐标法作业时,将选定的支站点与本测站的界址点一并测定求其坐标后,用极坐标法再去测定界址点坐标,非常方便,效果颇佳。支站点的坐标计算同式(1)。

(2)角度后交法

如图7所示,选择一方便的地方P设置测站,观测“a、b”角值,按式(9)可求出P点坐标。

(9)

由于角度后交法容易产生危险圆,故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很少应用。

(3)边角后交法

如图8,在测站点P上安置仪器,对附近的控制点测量水平角。α、β和距离SAP、SBP、SCP,用边角后交的方法按公式(10)解算出测站点P的坐标和测站点定向角,然后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

(10)

边角后交法既可避免危险圆的问题,又能保证测站点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当今使用全部型速测仪补充测站应用较多的方法。

(4)自由测定站定位法

如图9所示,以自由测站P(X'P=0,Y'P=0)为原点,测角起始方向PA1,为假定坐标系的X轴,用极坐标测定多个已知控制点或已知界址点及所求界址点在假定坐标系中的坐标(X i、Y i)利用这些已知在两个坐标系中两套坐标求解所求界址点的大地坐标。

(11)

式中,X0、Y0平移参数,即假定坐标系的原点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坐标,

a0为旋转参数,即假定坐标系的X轴的大地坐标系中的方位角,及为尺度参数,即假定坐标系中的单位长度在大地坐标系中的长度,

求解上述4个参数(XO、YO、αO、K)时,Xi、Yi为已知控制点或已知界址点的大地坐标,而

自由测站定位法可用于二类界址点的补充测量,使用PCE—500袖珍计算机编程序计算,十分方便。

(5)由于为测站点故一般坐标外业通过程序直接解算坐标,作为测站坐标使用,不论何种方法支站都应检核。

二、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

1. 采用方法的要求(1)街访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用极坐标法测定,测距不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m。隔河界址点可采用角度前方交会法。

(2)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法测定时,必须往返测距离取中数,其总长不超过100m,图根点至界址点不超过3条边,特别困难时,支导线边长不超过150m,边数放宽至5条。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支一站可用作一类界址点的测定,支两站只可用作二类界址点的测定。

(3)用距离交会法、截距法或直角坐标法依据实丈元素推算界址点的坐标,一般推算不超过两个层次。交会距离宜小于20m,交会角应在40º—140º间;截距点应严格位于两已知点间的直线上;用直角推算时,定向边要长于推算边,推算边宜短于10m,尽量用第三方向检查距离,距离较差应小于15cm。

(4)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界址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勘文边长较差和中误差,一类不超过10cm和5cm;二类不超过15cm和7.5cm。解析法测定的任何同一界址点重合坐标,其差一类不超过14cm,二类不超过21cm。

(5)自由设站的测站应联测足够的已知点,如果观测已知控制点数量太少,则可再观测已测定的界址点,赋以不同的权参加平差。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1)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6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半测回,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时应归零,归零差应小于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

(2)当界址点多于6个时或每测15~20个界址点,应以定向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3)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过2cm;当使用全站仪测定墙面、房角上的界址点时,要仔细的对中反光镜,限制反光镜旋转角B在25º~30º之间。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4)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1cm,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cm。

(5)边长记录至0.01m,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m。

三、界址点测定方法的选用

以上罗列的众多定点方法可归结为方位与方位、距离与距离、方位与距离三类基本的交会定点方法,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我国现阶段地籍测量中,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极坐标法已成为测定解析界址点坐标的首选方案;然而,在老城区、商业密集区,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及界址点设置的复杂程度,生搬硬套的采用及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除成本高、效率低、工期长之外,还会给测量成果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其原因:老城区宗地稠密,土地权属错综复杂,街坊内图根导线难以布设,即使辅助于支导线,支站数及支导线总长往往超限;通视条件差,部分界址点根本无法施测;街坊内部宗地难以到达,距离丈量困难。因此,定点方法的择用应根据地区情况、精度要求、技术水平,仪器设备条件综合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区别对待,灵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随着我国地籍事业的发展、地籍测量水平的提高和测量手段的更新,极坐标法已成为城镇地籍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方法,支导线法、边角后交法、自由测站定位法将成为测站点补充的重要方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角度前方交会法也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方法而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宝琪 谌作霖。《地籍测量》。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9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管理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地籍测量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别是地方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飞快,对地籍测量图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做好数字化的地籍测量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字化的地籍测量可以对城镇的使用面积、位置、用途及经济价值等作出全面的反映,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全国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以建立地籍管理系统、建立各城镇的数据库,最终实现自动化的地籍管理的目标。数字化的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地籍调查表恶输入输出、土地申请书的生成输出、图幅结合表、以及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等内容。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相连接,直接收集、记录数据,在连接计算机或者全站仪时,使用专业的数据连接线,利用windows超级终端实现数据的传输。在数据的处理上,使用C语言编制的数据转换程序处理。在图形的编辑利用上,可以利用RDMS等软件进行绘图,再选择适合的图片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1]。最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数字化地籍测量图或者绘图仪绘图出图。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方法

(一)二级导线的控制测量方法

二级导线在选点时,要沿着道路的高等级点进行布设,注意导线相邻边长的距离,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方便观测;在埋石编号时,选用铜质的标志,在道路边或者公共设施边选点,在普通点位埋入永久性的标石,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做好点之记,然后对其进行观测。观测时要求:(1)水平角和距离的观测,需要使用检定期在2秒级的全站仪,使用前根据国家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再投入使用(如图);(2)观测尽量选在白天进行。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一旦方向总数超过3个时就应当对其归零[2]。用单程两测回测法对斜距进行划定。在观测时,不要让仪器接受日光的直射,气泡中心位置不要偏离超过一格的距离,不然则需重置仪器。之后需要进行平差的计算。平差计算需要观测手薄、边长改化资料的检查以后才能进行计算。具体要求包括方向观测值和归化后的边长值、单位权中误差等[3]。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的误差(mm)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mm)

二级 ≤±8.0 1 ≤±16

(二)图根控制的测量方法

在一、二级导线网的基础上可以按一个或者几个相邻分布的方式,布设一级的图根导线网,对少量的二级图根导线进行加密。城郊结合部通常都是观测条件较好的位置,可以直接用GPS技术进行图根点坐标的测定[4]。一级图根导线下的河流与巷道都要被贯穿,将自然街坊地块较好的围合起来。图根网线的布设要根据已知的分布点及网的图形强度进行布设,在的薄弱位置进行控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最弱导线的精度。

在外业观测上,图根导线网的水平角观测,要使用经检校的全站仪观测一次,再单程测距测一次,四次读数,将外业记录手薄记录装订成册,外业观测手薄经检验以后才可以输入电脑,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图根导线要使用专业的平差软件进行计算,满足相应的各项指标;在图根高程测量方面,可以使用图根光点测距或者图根水准测量进行测量,图根水准测量可沿着结点网或者支线等进行布设,但应注意高级点间附合路线长度、结点间路线长度、支线长度都要符合相关的要求。

(三)地籍要素的测量方法

数字化的地籍测量方法要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全站仪等仪器设备,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如界址点、界址线的采集,对地类界、地貌等信息数据的收集,专业人士通过将全站仪的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电脑上,再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对图形进行编辑,绘制出地籍测量图的模型,再利用现有的图形及全要素地形图,经过专业的图形编制、绘制等完成最终的图形绘制。

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第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突破了传统的内外业界限,从开始的控制一直到最终的绘制成图都是一体化的作业,降低了室外工作的压力与强度,使成图时间变得更短了;第二,数字化的地籍测量不在受分级布网控制,打破了逐级控制的工作方式,并且将控制点的范围也大大缩短,同时还可以实现加密的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同时进行;第三,增加了测量碎布点坐标的方法,不再仅仅依靠极地坐标法这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增加了更为灵活,使用更方便的平行线法、直角偏线、方向线支距法等方法;第四,数字化地籍的测量好处还体现在,碎部测量时无需在受制于图幅边界的限制,外业时可以做到不分幅作业,而内业成图时,则可以自动进行分幅的接边处理,非常方便[5]。

四、精度的评定

地籍测量的精度评定主要有碎部测量精度评定和控制测量精度评定两种(如图1)。本文

(一)对测量精度进行控制

对各等级精度进行控制以及测量,表1为评定指标。

表1 对各等级导线精度首级控制评定指标图

(二)对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评定进行分析

1、评价指标

表2为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评价指标,点位的评定标准为,点位正确:绝对误差不大于表2的限差要求;点位错误:绝对误差与表2相比较大;合格:点位正确率不小于表2限值;不合格:点位正确率与表2相比较低。

表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评价指标图

2、对界址点精度评定指标进行分析

将国家地籍测量规范作为依据,总结出界址点精度评定指标,见表3。

表3 界址点精度评定指标图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的地籍测量方法是时展的趋势,它不仅需要的投资小,而且可以在不具备全站仪采集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经纬仪和测距仪进行测量作业,电脑计算、电脑成图,不仅十分便利,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测绘的精准度和劳动效率。与传统的手动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的地籍测量不论在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1.地籍测量的概述

1.1 地籍测量的概念

在进行土地管理的工作的时候,地籍测量是这项工作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而这个部分基于地籍调查,就是通过借助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查工作。有关的土地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对于土地的划分和利用能够有更好的管理计划,有效地得到土地最真实的信息,会招收和培养一些专业的地籍测量人员,让他们通过利用现代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测量手段,从而可以实现对于各种土地信息的了解,包括土地面积数据、土地利用率、土地所有权等几个方面。然后相关的管理部门通过接受这一系列的信息,可以对于土地做出高效的规划利用,这就是地籍测量的主要作用。作为土地管理技术的基础,地籍测量这一专业测绘工作满足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其他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为政府和人民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1.2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

地籍测量工作是具有政府性质的基础性测绘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工作。地籍测量关系到热门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关系着国家可以对于土地有更好的统计和利用,所以说地籍测量工作一定要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检查体系和制度,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也一定要时刻保持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做好地籍测量工作,在确保国家的土地税收、土地使用以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地籍测量工作进行强化之后,能够更好地解决现代城镇在规划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得规划时和规划实施时的工作量可以大大地减少,因此这项工作的结果对于现代房地产开发、城市中工业区的开发以及现代化小区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如何更好地做好地籍测量工作

2.1 建立科学的测量组织

测绘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并且各地也都专门地组建了在技术方面更加熟练和专业的队伍。但是,对于这些队伍,各地相关的管理部门要进行统一地组织,统筹安排,充分地调动各个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各个队伍之间的工作配合,从而实现分工合作。各个地区可以成立一个联合测量领导小组,从而可以在有大量的测量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联合作战的工作方式。并且在进行测量结果检查的时候,由于有明确的分组和分工工作,可以使得检查的时候有更加明确的目的和更为准确的执行人员判断,这样在出问题的时候也更方便地入手解决。

2.2 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

在目前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存在着传统方法与地籍测量新技术并存的情况,因此对于测量手段的选择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传统的测量方法可能更加有经验、有先例,而新的地籍测量技术则是会引用更加高科技的先进技术。但是大同小异,到最后经过这些不同方法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要完全地符合规范的要求。只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多的人依旧会选用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而对新的测量技术手段置之不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广和应用,有些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地籍测量的要求了,只有引进更加先进的测量技术才会使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对于先进的测量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作一定要做好,这也是在现代的信息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方法趋势。

2.3 解决好地籍边界的权属问题

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制定好相关的规定,对于权属界线在相关的例文中都予以明确地解说,从而从根本上去避免产生纠纷的可能性。尽管地籍测量工作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内容,但是地籍边界的法定问题仍然是很关键的,只有有了有说服力的明文规定,才会使得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保障,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予以相应程度的重视。

2.4 制定确切的检查验收标准

地籍调查结果是由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组成的,其成果中不但存在政策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技术性的问题,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紧密的联系着,而成果又相互制约。在地籍测量的检查验收工作中,一定要制定一个确切的检查验收标准。只有有了明确的检查验收标准,让一切标准都存在一个合格的区间,这是对于地籍测量准确性的最基本的保障。对于地籍测量中的测绘值的检查验收标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不同的标准要求,视情况而定,要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的条件差异可以做出相应的规定调整。

2.5 加强地籍测量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于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地执行合格的上岗机制,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经过相关的专门技术的培训,让他们持证上岗,保障他们都可以单独地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误差的发生,让他们都可以在一个可控的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对知识一直保持一个渴求的状态,那就需要进行定期考察,召开专门的培训会议和心得经验分享交流会,确保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颖的地籍测量理论和方法能够及时地被用到工作中。

结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工作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我国的国土管理进行规划的重要工作,虽然现如今会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并且地籍测量是一项繁琐且艰巨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一直保持一颗细心与耐心。相信经过国家、政府与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之后,我国的地籍测量工作会做得更好。

篇7

我国的土地面积非常辽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籍测量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对边疆的保卫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在主观上对地籍测量有一个深入的认知,选择应用高科技进行测量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地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GI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和方法展开讨论。

一、GIS技术概述

对于地籍测量而言,不仅工作量非常大,同时在工作的广度上也有所提升。经过长久的积累、发展,我国当前的地籍测量工作,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体系,各项内容均需选择专业性的技术来完成。GIS技术是以数字信息的形式,针对地球上的各种客观实体进行描述和分析,配合使用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后,针对空间地理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运算,由此来得到较多的地籍信息,指导日常的生产、生活。从优势上来分析,GIS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项技术可以将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得到的结果贴合实际。第二,GIS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情况及条件限制,选择针对性的测量方案来完成。GIS并不是特别“死板”的技术,其在硬件配备、软件配备上,均可以进行多元化的选择、实施,最终获得的地籍测量结果非常理想。第三,在地籍测量过程中,GIS技术的兼容性较强,能够与其他的技术进行联合使用,更好的弥补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不足,深化测量的意义。

二、GI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和方法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水平的提升,地籍测量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竞争工作。每一个国家都对本身所具有的土地非常重视,通过地籍测量可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由此来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是各国觊觎的对象。为了避免本国的土地再一次被侵犯,必须要将地籍测量工作的水平提升,强化GIS的应用,在方法上提高可行性。

(一)数据库结构的应用

GIS技术与一般的测量技术有所不同,其数据库结构的特点突出,能够帮助我国的地籍测量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GIS的数据库结构,具有两个类型,分别为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在基础地理数据库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未处理数据,包括数字地形、大地数据等等,这些数据的信息含量非常大,是分析的重点。专题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点。例如,该数据当中具有一些处理完成的数据,包括基础的地质图例、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等等,这对于分析我国的地质情况、了解未来的地质变化等,均具有较大的作用。GIS在应用的过程中,其技术的运行和故障数据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非数据库”的方法进行存储,由此来保证日常搜集到的数据不会出现丢失的情况。另外,GIS的行政区、线路等内容,通过应用“地理数据库”的方法进行保存,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客观上的测量工作会得到详细的划分,不会出现太多的复杂问题,既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又保证了测量的速度。由此可见,GIS的数据库结构与地籍测量具有高度的匹配性,整体上可以取得优秀的成果。

(二)数据采集输入的应用

地籍测量的开展,势必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等,如果在数据采集、输入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之前的工作就会白白浪费,所造成的恶性循环非常严重。为此,GIS的应用,必须确保地籍测量数据的采集、输入能够尽快的完成,提高效率的同时,不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目前,GIS应用到地籍测量以后,可以更加清晰、更加直观的表述出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所有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动态演示的方法来实现,能够让观察者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呈现出大量的、繁杂的数据报表。例如,应用GIS分析基础地形图的过程中,其显示的信息非常详细,但并未出现杂乱的问题。基础地形图所包括的信息为流域边界、水系、交通等等。根据观察者的需求,还可以将信息进一步的细化,也可以通过简略的方法来表示,整体上的可操作性较强。所以,地籍测量过程中,选择应用GIS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在数据的采集上富有特点,在输入工作上也非常的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三)综合应用

GIS在目前的研究当中,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和优化,整体上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效果,均表现为较大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地籍测量工作中,还应该注重发挥GIS的综合应用。GIS技术在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技术将成为未来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在地基测量中,能够将和地理相关的文本数据以地理图形的方式显示出来,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清晰的看出地理空间的分布情况,明确该地区的地形分布情况,地貌特征等,为今后的地区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从以上的表述来看,GIS技术的综合作用比较理想,其可以根据操作者的需求和地籍测量的各项标准,实现对地籍信息的专业化处理,任何一个指标的设计或者是标准的提升,均不会对GIS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可以推动地籍测量的进步和GIS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方面可以在日后深入研究。

三、GIS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分析

地籍测量工作与一般的工作有所不同,单纯凭借GIS一项技术,只能在特定的领域中获得进步,而其他的工作则达不到理想的标准,甚至是出现了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地籍测量过程中,除了要将GIS有效应用外,还必须将该技术与其他的技术联合应用,更大限度的提高地籍测量的水准。从当前情况来看,和GIS技术相结合使用的有遥感技术即RS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即GPS技术,简称3S技术。下面本文就将GIS技术和RS及GPS技术相结合,分析其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在3S技术中,有85%的信息是和地理位置相关的,也就是说在3S技术应用的过程中,GIS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耕地林地还是城市的规划分布,都和地理信息息息相关,只要是能够用位置去判断的信息,都能够应用GIS技术。RS技术则是利用电磁波探测地表物体对其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之后在从这些电磁波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的使命。GPS技术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和导航的系统,其测量精度高,信息准确,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实现随时定位。

总结

本文对GI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和方法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地籍测量工作与GIS的融合度较高,二者能够互相帮助,推动了我国地籍测量水平的提升。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GIS技术,在操作方法、软硬件配备、测量手段上,均要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张小芳.GIS与全站仪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硅谷,2014,08:133+141.

[2]郑培.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J].硅谷,2013,02:20-21.

篇8

一概述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 以测量技术为手段, 从控制到碎部, 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地籍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通过几何计算来获取地面物体的平面位置,通过坐标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仪器、外部环境和工艺流程都可能产生误差或错误,如何使这些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避免错误,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各地的地籍测量都要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数据是管理系统的“血液”,系统源数据质量的优劣,决定了系统实际应用价值的大小。系统源数据主要是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无论图形数据还是属性数据,都要从外业直接或间接采集才能得到。本文从外业采集手段和流程分阶段进行检查来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二已有成果的检验分析

对已有成果的检验主要是对已有成果的精度进行评定,看其精度能否满足本次测量工作需要。通常可以利用自由网平差的办法来对已知点的坐标点精度情况进行评定,同时加入高精度全站仪提供的尺度精度来检验已知点的稳定性或精度,在点数较少时可采用以下的简单的方法来检验。

在平面网的控制点中,一般来说,当测区平面控制点大于2 个时,可用其中部分点为基准点,利用平差后的结果检查另一部分点,依据规范要求的限差来比较点的精度。当测区仅有两个点时,要通过以下方法来检查。

(1)在通视条件下,用全站仪测量两点的平距和高差,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与已知点的坐标反算值进行比较。其精度应满足要施测级别的上一级别最低的精度要求。例如,根据已知点要施测四等网,那么起算点的精度应满足三等网中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的要求1/80000的倍。

(2) 不通视时,可用GPS 来进行,利用它自身的尺度因子来进行检核;当自查无误后,才可进入下一步控制测量。必要时要进行相关改正来提高精度,防止对控制网产生扭曲。在高程资料分析中,当大于一个高程基准点时应进行高程联测,看其闭合差是否满足规范限差要求。

三控制测量中的数据质量检验方法

3.1 地籍测量概述

地籍测量和一般测量工作的施测一样,也必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首先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对地籍测量来说,通常只对测区建立平面控制,仅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才实施高程控制测量。地籍平面控制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宗地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权属界址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应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首级控制网可以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的形式布设,也可采用人造卫星定位技术(GPS)测定控制点的坐标。在基本控制网的基础上,再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以加密控制满足测量界址点的需要。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测定每宗地的权属界址点位置、形状、面积等基本情况。

地籍细部测量工作的内容是:

(1)土地权属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定;

(2)绘制基本地籍图;

(3)面积量算。

地籍细部测量在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方面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解析法:测区的全部界址点位置是根据实测数据按公式解析计算出其坐标;

(2)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坐标,其余界址点位置依靠勘丈值来确定;

(3)图解法:不测定界址点坐标,界址点位置全部靠界址点勘丈数据来确定。

3.2 常规控制测量的数据质量检验

在控制测量中,常规测量是指使用全站仪测量边、角进行边角网的布设,常规的导线网平差,目前内业平差已经实现了电算化,极大的提高了内业的效率。检验一般检查导线闭合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最弱边边相对中误差等,检验方法比较成熟。

导线闭合差反映的是导线基本的精度指标,它分为坐标闭合差和角度闭合差,其精度和它自身精度及起闭的基准点精度有关。规范对此按照级别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作业中以规范的限差为要求执行。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是点的精度要求,它与导线闭合差没有严格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必须在满足上述条件时才考虑它的精度,它的精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对下级导线的适用性。最弱边边相对中误差是一个相对误差概念,整体上反映了网的精度,也与基准点有关。它们三者有不可替代性,在检验时要同时考虑,互相检验。

3.3 GPS 控制测量的数据质量检验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分布在地球轨道上多个GPS 卫星确定地面点位置的一种新型定位系统。与常规方法相比,GPS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全天候、高精度、定位速度快、布点灵活和操作方便等。GPS 定位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质量检验,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阐述。

(1)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的质量检验。三维无约束平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GPS 基线向量网本身的内符合精度以及考察基线向量之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和粗差,其平差应在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者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会由其误差使控制网产生变形和改正。

(2)二维无约束平差中的质量检验。

(3)利用GPS的尺度因子进行比较法来检验。由于GPS 基线向量本身提供了尺度基准和定向基准,故GPS 网平差时只引入一个位置基准,在商业软件中都会自动引入;

(4)同步环、异步环的检验。可以参考不同等级的要求来进行各种限差的比较,在GPS 的规范中各项有明确的要求。

四碎部测量中的数据检验方法

4.1 支导线及测算路径的检核

在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解析法地籍测量,布设支导线十分重要,其比例有时可达1/3(占图根点)。而支导线的可靠性不高,大量的支导线如何检核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问题。作为测算起算用的一类点采用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比较进行检核(一般应小于±5cm),确认正确后方可使用,如n4n5、m4m5 边等。新测算出的二类点应及时勘丈与其它相邻已知点间的距离,与反算边长比较检核其正确性,如n6n3、m6m3边,见图1。

图1 支导线检核示意图

通过勘丈由两条支导线端点分别测算出的相邻但不相连的点n7、m7 的边长与其坐标反算值相比(一类地区不大于±10cm内,二类地区不大于±15cm 内),便可对两条相对独立的支导线的正确性进行互相检核。因n7m7 大致与N3N3平行,称为纵向检核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还应在与N3M3大致垂直的方向(横向)进行类似的互相检核。如果,n7 与m7 无法直接丈量,可选一重合点P,由两个线路分别测算出其坐标,通过点P的两组坐标比较,同样可对两个支导线进行检核。实际作业时,通常从两条支导线的端点开始对向测算,使支导线的正确性尽早得到检核,减少因错误带来的工作损失。

4.2 地物点及界址点的质量检核

碎部测量就是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同时还要测量界址点的平面位置。碎部测量工作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测定碎部点(含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二是利用地图等面在图上绘制各种地物、地貌和地籍要素。

界址点是界址线的拐点,它的精度直接影响了宗地的位置、面积等属性信息。界址点的正确性检核常采用直接与间接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堪量界址边与反算边相比较;二是界址边无法直接勘丈时,通过勘丈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的相关距离与其反算边相比较。因此,使界址点得到100%的检核。

篇9

根据《湖北省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要求,湖北省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测量采用的投影方法为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按照3°带选定,各投影带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界址点测量和地籍图测绘的投影面为各城镇村庄坐标起算点高程值的高程面,但不进行高程抵偿计算。

当测区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将基于一个定位点和定向点建立独立坐标系(简称挂靠坐标系),其中定位点为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坐标,起始方位角为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坐标方位角(即对定向点坐标进行了距离改正),本文将基于实际项目生产提出一种基于挂靠坐标系的地籍测量作业方法,以供参考。

一、解决方案

当测区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先采用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进行地籍测量;然后根据定位点、定向点对任意带成果进行3°带坐标的平移与旋转变换,使之成为满足《实施细则》要求的挂靠坐标系成果。本作业方案流程简单,数据变换可以通过Visual lisp语言编程实现。

(一)中央子午线的选择。目前的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以县级行政区整体推动,测区范围较大,宜以投影长度变形值(即高程归化改正值和高斯投影改正值之和)不大于±2.5cm/km为原则选择中央子午线(宜选择测区平均子午线),根据测区跨度不宜选择两条以上的中央子午线。

(二)定位点与定向点的选择。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定位点宜选择在地籍子区(行政村)的中心区域,定位点宜选择在地籍子区的边缘区域。定位点与定向点是在实际控制测量中布设的控制点,根据后续数据变换过程中据实选取,对通视情况不做要求。

(三)一级GNSS控制点测量与图根点测量。在卫星信号无遮挡区域采用RTK法(基于CORS或网络或单基站方式)直接布设一级GNSS控制点与图根点;在卫星信号遮挡严重区域,采用RTK法测定一个点的标准3°带高斯坐标系下的坐标和一个方位角,在此基础上布设闭合导线(网)。

二、程序编码

(一)程序设计思路。(1)控制测量成果为文本*.txt格式;地籍图件成果为AutoCAD *.dwg格式;(2)对定向点和定位点进行换带计算,得到标准3°带平面直角坐标;(3)计算任意带中定位点与定向点的平面距离与坐标方位角;计算标准3°带定位点与定向点的坐标方位角;计算标准任意带中的坐标方位角与标准3°带中的坐标方位角之差(即两个坐标系之间的旋转角);(4)根据各控制点与定位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即平面距离、坐标方位角)、旋转角计算3°带挂靠坐标系中的控制点成果;(5)根据定位点和定向点在两套坐标系中的坐标成果,对地籍图件成果通过平移、旋转方式从任意带坐标系变换至3°带挂靠坐标系。

(二)程序主要编码。(1)高斯投影反算(标准带平面直角坐标转换为地理经纬度坐标): (setq FN 0 FE 500000 k0 1);高斯投影反算默认北偏移量、东偏移量、中央经线比例系数

三、应用示例

以大冶市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外业测量项目为例,测区地跨北纬29°40'16"~30°15'45",东经114°31'33"~115°20'42",对应于高斯投影3°带第38带,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选择115°为中央子午线的高斯投影方式进行地籍测量,然后对三百余个地籍子区(行政村)地籍测量成果进行3°带挂靠坐标系变换,成果满足《实施细则》要求。图1为控制测量成果变换示例;图2为图件成果变换示例。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湖北省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在测区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提出了基于挂靠系的一种地籍测量作业实现方法,降低了控制测量的技术难度,易于大面积同步开展地籍碎部测量(作业组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布设所需的图根点,不受控制测量进度的影响),并利用Visual lisp编码实现了地籍测量成果变换,较好地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084-02

当前由于GPS、RTK等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与高精度的优势而的意思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控制测量等方面。RTK测量方法涵盖了过去三种测量方法的优势,在GPS的有效范围之内,能够将图跟点灵活分布于各个地方,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测量方法,其不仅仅缩短了工作时间,测量度更是达到了过去无法达到的精准度。

1 简述GPS、RTP技术

DGPS(差分GPS)是一种新型的测量方法,而RTK(被称为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的观测量为测量计算依据的DGPS测量技术。可以说,RTK是GPS在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

GPS、TRK的技术关键是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技术。RTK的技术基本步骤是:将GPS接收机安装在基准站内,连续观测所有可见范围的GPS卫星并将其所观测到的数据通过设备(无线电)传输给动态点。在动态站上,GPS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与数据时,它还要对GPS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而RTK的这种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的观测值作为基础的一种定位技术。其工作模式是在取得数据时将其在系统内组成另一种观测值再进行实时处理,当用户将相应的参数以及坐标输入即可获取到定位结果,且定位结果的精确度达至厘米。

2 城市地形图测量操作步骤

下面笔者简述GPS、RTK技术应用于城市地形图测量步骤。

2.1 测量前准备工作

在还未进行RTK的外业测量时,要提前准备工程相应的比例尺地形图,如有需要应当开展户外实地勘测。具体的准备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命名对应的工程名称;其次,如果已有坐标的转变参数资料,就要手簿记载(通常对应参数未知);最后,在还未获得坐标的转变参数资料的情况下,要收集测量位置已有的操控点数据,操控点位置要尽量均匀安排于测量位置四周,让所测量的位置控制在已有数据点位置周围,尽量防止由测量位置的一头向另一头长距离外推。同时,操控点的安排地点与四周环境状况要达到GPS操作标准。

2.2 获取测量位置的转变参数

城市地形图的测量操作通常于位置独立坐标系中展开,因此会涉及WGS~84坐标与位置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变操作。加上RTK技术测量操作需要实时的位置坐标,WGS~84坐标与位置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变如何会直接影响到RTK技术测量操作,因此要按照整体的工程设计以及工程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获取位置转变参数。具体获取位置转变参数的步骤是:用GPS静态模式在测量位置四周均匀的安排GPS操控点,收集各个位置对应的WGS~84坐标与位置独立坐标系坐标,借助同个位置的两个坐标计算出转变参数。尽可能安置4个或者超过4个的点开展测量与坐标计算,以便检查转变参数是否准确,增强转变参数的适用性。

2.3 正确安排基准占位置

信息的传输体系由基准站进行信息的发射,由动态站则负责信息的接收,两者作为实时动态测量的中心装置。基准站的安排应当符合以下标准:其一,可以在未知点上安排基准站位置,但如果标准坐标位置为已知,则将基准站安排在已知位置上;其二,基准站地点应当安排在高地势、四周无建筑与高大植物并且有电台覆盖的位置,位于城市位置的测量基准站应当建立在较高的房子建筑上;其三,为了避免信息链的途径效应,基准站的挑选应当避免附近有GPS信号反射体,比如车辆运行较为拥堵的区域,基准站的200米附近不宜有高压线、信号发射台等信号反射或者信号阻碍物。

2.4 进行RTK测量测量操作

在进行野外测量的情况下,基准站应设定于设计好的操控点位置,设置接收器中的点码、天线高值以及WGS~84已有坐标,完成以上操作后查看接收器所接收的GPS信号数(应当大于或者等于5颗),并查看电台的发射信号源状况,基准站安排完毕。动态站位置应在基准站电台多对应的电台频率,查看动态站电台信号源状况,查看接收信号数(标准情况下为4颗),一切检查符合标准后,动态站能够进行测量工作;对两个操控点进行精度检测,测量结果符合工程标准后便可进行测量操作。实时动态的RTK信息收集较为简易,外业测量所获取的实际测量坐标应当由手簿的信息运输体系输入电脑,让电脑进行智能化整理并打印资料。

3 RTK技术应用于城市地形图工程测量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GPS、RTK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人们的肯定,该技术将会应用到更多的城市地形图测量中。然而城市的测量条件复杂,GPS、RTK技术的应用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3.1 动态站测量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于动态站是信号接收设备,因此要提高动态站的稳固性能以及观察数据的准确度。动态站应当使用附有支架的对中杆,以便提高动态站天线的稳固功能,降低测量误差,还要注意信息采集与数据变动之间的先后

顺序。

3.2 针对信息链不稳固的问题

在进行RTK操作中,信息链会偶尔变动,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态站周围出现同样电台频率的信号干扰。针对这样的状况相关测量者应当重置电台发射与接收的频率。如果在重置电台频率后信息链依旧不稳固,就要检查一下是否电台电量缺乏。

由于城市测量环境的复杂性,在GPS、RTK的应用测量中还可能出现其他问题,测量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比如建筑密集区域不便使用RTK技术,则改用传统测量技术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 城市测量实例

下面笔者用就某一城市测量为案例,进行CPS、RTK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案例测量地区地势较为平缓,高大建筑物并不是很多,测量区视空影响不大。测量步骤如下。

4.1 算出转换参数

于测量区域布置5个GPS控制点(A、B、C、D、E),由多种控制点的匹配方式,得出准确、参差较小的启用参数。

4.2 测量应用于定位精度对比

操作中的控制测量和放样测量都是采用RTK测量。于不同的时间在同一测量点进行多次RTK测量,得出坐标较差对比数据;在两个测量点之间进行RTK距离实测,抽样检查结果表示如下表1。由表1可知,因为使用GPS、RTK测量技术,得以使用残差较小的参数控制文件,在实行工程之前已经对已知点进行检测,观测期间借助带队中杆的三角支架作业,使得观测结果更为

准确。

5 结语

综上所述,GPS、RTK测量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测量模式,实现许多传统测量模式所不能实现的测量操作,提高城市地形图测量的工作效率和测量数据精准率。然而该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测量人员要根据测量工程的实际状况以及城市测量环境状况,灵活运用GPS、RTK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1] 卢吉锋,冯雪巍,徐伟.GPS-RTK技术配合数字

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方法的应用[J].河北工

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42-44.

[2] 兰永社.GPS-RTK技术在东莞市数字化地形修补

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

(5):13-14,25.

[3] 夏龙.GPS-RTK技术在水库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

用[J].价值工程,2013(35):212,213.

[4] 王宝华,关海东.刍议GPS、RTK?测量技术在地

形、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13,(6).

篇11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原地面处理

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宽度、高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辅以人工进行施工。原地面处理后符合下列要求:原地面基底密实、平整;松软表土及腐植土清除干净,翻挖回填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换填

2.1施工方法。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挖除换填深度内的软弱土层,预留30~50cm的土层进行人工清理。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将底部整平;如果底部起伏较大,设置台阶或缓坡,按照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开挖宽度不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半填半挖地段或路堑地段挖除换填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换填底部纵、横向的排水坡度,防止局部积水、淤水。换填施工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压路机碾压。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

2.2质量检测。1)施工前对换填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核实。2)换填所用的填料符合设计要求。3)换填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挖除干净,坑底按设计要求整平。4)分层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换填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测方法如下表:

3、 碎石垫层

3.1施工方法。碎石垫层采用级配良好且未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碎石分层填筑压实。分层厚度、压实遍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采用自卸汽车运输,后倾法卸料,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压路机碾压。

3.2质量检测。碎石垫层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表规定:

4、 水泥搅拌桩

4.1本标段部分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法,桩位布置、桩径、桩长和间距按设计施工,水泥搅拌桩顶设置碎石垫层,其间铺设土工格栅。采用水泥搅拌桩机进行施工。施工前,首先做好场地防排水工作,使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将施工地段内原表层土清除,挖除地表植物根系,回填至原地面,并形成路拱,中心高0.2m,两侧与地面相平,并碾压密实。施工时,按照预先放好的成孔路线,逐孔钻进、搅拌成桩。为保证成桩质量,正式施工前,先进行成桩试验,以掌握该场地的成桩工艺和各种技术参数。保证施工时达到最佳成桩效果及质量。

4.2保持桩机与灰浆搅拌操作人员的密切联系,保证喷浆时连续供浆。因故暂停立即通知桩机操作者,防止断桩。配备专人详细记录搅拌桩机下沉或提升时间、供浆与停浆时间、钻进深度等。水泥搅拌桩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后,上面铺设碎石垫层,地基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

5、 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

测量放样,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按设计要求检验预制桩的质量。

5.1采用三点支撑履带自行式柴油打桩机打入法或静压法施工,吊车喂桩。根据施工数量可安排多台打桩机从中间向两端同时施工。

5.2预制管桩施工前于基底范围内铺设0.5m厚填料工作层。按照现行《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试桩,以确定机械组合及各项工艺参数,检验桩的承载力。

5.3打桩开始时采用较低落距,并在两个方向观察其垂直度,当入土达到一定深度确认方向无误后,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落距锤击,桩与锤间铺设弹性衬垫,锤击采用重锤低击。

5.4预制桩采用法兰盘连接或钢垫板焊接,采用焊接连接时在桩接头自然冷却后方可进行施打。

5.5当落锤高度达到最大值,每击贯入度小于或等于2mm时停止锤击,如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采用换锤或辅以射水等措施下沉至设计深度。

6、CFG桩

6.1施工准备。根据设计资料进行场地平整,测量放样。对施工选用的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剂进行试验,选定施工配合比。

根据设计资料及选用设备,进行成桩工艺试验,试桩数量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少于2根,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6.2 CFG桩施工。CFG桩施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施工工艺。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施工工艺参数。钻机就位后校正好钻杆的位置和垂直度,垂直度的容许偏差不大于1%。

按试验配比配制混合料,计量准确,坍落度、拌和时间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不少于1min;搅拌的混合料保证能顺利通过刚性管、高强柔性管、弯管和变径管而达到钻杆芯管内。

钻孔开始时,关闭钻头阀门,向下移动钻杆至钻头触及地面时,启动马达钻进,先慢后快。在钻孔过程中,如发现钻杆摇晃或难钻时,要放慢进尺,避免导致桩孔偏斜、位移,甚至使钻杆、钻具损坏。当钻头到达设计桩长预定标高时,关闭电机。

CFG桩成孔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泵送混合料,当钻杆芯管充满混合料后开始拔管,严禁先拔管后泵料。提拔管速率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提拔速度均匀,拔管至桩顶,桩顶标高高出设计标高50cm。灌注成桩后,桩顶采用湿黏土封顶。

6.3质量检测。CFG桩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表:

7、 冲击碾压

7.1施工方法。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及沉降量控制值进行现场试验,确定采用机械的规格及性能,冲击压实的遍数、冲击能等参数,确定质量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冲击压实采用拖式冲击压路机,由地基处理范围两侧开始向中心碾压,直至达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

冲击压实次数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沉降量控制值或现场施工时以冲击轮轮迹高差小于15mm来控制冲击压实次数。

冲击碾压的加固范围要超出路基两侧坡脚外宽度为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小于3m。冲击压实时均匀碾压。相邻两段冲击压实搭接长度不小于15m。冲击压实前,及时对地基适量洒水,使水份充分渗透,然后冲击碾压。冲击压实10遍左右后,用平地机大致整平,继续冲击压实。

冲击碾压完成后,表层的松土重新刮平,并用振动压路机压实。

7.2质量检测。冲击压实施工的质量检测及处理效果的评价标准符合现场试验确定的结果并满足设计要求。

8 、强夯

8.1施工准备。依据设计高程及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平均变形量,确定夯前地面高程。夯锤重量根据设计土层加固深度、土的性质、夯锤落距及试夯参数确定。施工前,按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强夯参数。在设计强夯区域内测设强夯夯点,测量场地高程。

8.2强夯施工。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设备,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强夯设备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按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和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后,平整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逐次完成全部夯击点要求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或碾压达到设计要求。

强夯施工中,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的夯击能量、夯击间隔时间及施工步骤符合设计要求。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击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偏夯及时纠正,满夯时搭接面积不小于四分之一。

8.3质量检测。强夯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表:

这种方法是将重锤以一定的落距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使地基出现强大的应力波,引起土体内密度、应力、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从而到达加固地基的目的。强夯法由其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设备简单,施工迅速和工程造价低廉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

篇12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日益提速,其配套设施的建设需求也愈发凸显。如飞机场,地铁,便捷的公路等等,基建项目的成功,推动着我们检测技术的发展。

本文所述测试方法有两个显著的优点;1.试验装置简单可靠,操作易行。2.试验点布置于所求层位,测值能够准确的反应地基真实情况。

在此我们对地基反应模量的测试方法加以浅析并小结,仅供同行参考。

2.地基反应模量的试验方法研究

2.1 原理

本试验方法是荷载-弯沉法,其理论依据是文克勒地基模型理论。

K=P/L

式中K――地基的反应模量(MPA/M或MN/M3);

P――单位压力(MPA);

L――弯沉值(M)。

地基反应模量K值,用刚性承载板试验测定,通过逐级加载测定相应的总弯沉值,得到荷载-弯沉曲线,如下图所示。由于土基变形的非线性特性,K值随所增加的压力(或弯沉)而变化。为了使所确定的地基反应模量值有代表性,通常有两种作法:当地基较软弱时,取L=0.127CM时相对应的压力P计算地基反应模量;当地基较为坚硬时,取单位压力P=0.07MPA时相对应的弯沉值L计算地基反应模量。

2.2 实验操作

(1). 试验设备:采用具有反力装置的堆载平台(主梁、工字钢、堆载重物),装有测力计的油压千斤顶,位移传感器,5层厚28-30mm、直径不同(450-750mm)的钢垫板,5.4米贝克曼梁弯沉仪,沉降测量百分表。

(2). 测试准备:在预定试验点位开挖基坑,约直径大于2.8米的圆型试坑(保证最下层钢垫板外缘距基坑边缘大于1米),要求坑底整理平坦,不得有浮土或松动;坑槽长度:通过试坑中心,分别成120度角方向,在同一土层位,三侧开挖长各6米、宽1米的坑槽(安装贝克曼梁);承重平台:在垂直坑槽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堆砌承重平台。

(3). 设备安放:在已挖好的试坑中心点安防钢垫板,在安放第一块钢垫板时,首先保证钢垫板的接触面与土层完全接触,然后将钢垫板逆时针旋转360度,再顺时针旋转180度,就位完毕,其上依次叠加其余钢垫板,保证每块钢垫板的圆心对齐,接着安装千斤顶,也要中心对齐,调整与反力梁之间的间隙,安装调试贝克曼梁及百分表,安装完毕,准备开始试验。

(4). 试验过程:本工程所涉场地均为粉质粘土,试验中,首先用15.4KN的荷载,预压2次,使受力土层与钢垫板紧密接触,消除表层虚土影响,卸载后清表调零,同时调整贝克曼梁,亦调零。准备就绪,正式开始试验,分级加荷,每级加载分别为:0.0MPa0.034 MPa0.069 MPa0.103 MPa0.137 MPa0.172 MPa0.206 MPa;实际加载值折算为KN,每级加载不低于120min,且保证沉降量相对稳定,并读取沉降值后,方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如此往复,直至试验结束。

(5). 注意事项:试验过程中,必须对图的原始状态、土质形状、含水量等物性指标,同步检测,这是因为,机场跑道项目试验土层,多数为浅部土层受气候、大气降水等因素影响较大,土基试验结果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及使用安全,土基模量应按最不利因素考虑,对于多雨或潮湿地区,宜采用土壤预浸水,使土壤呈饱和状态,再试验为宜。

机场项目,地基反应模量试验P-S截图

3. 成果分析与应用

本场地多为可塑粉质粘土,持力能力受液性状态、含水量影响较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黄褐色可塑粘土层地基反应模量值为:19.3~43.3MN/ m3,褐色可塑粉质粘土层地基反应模量值为:21.2~39.5MN/ m3。可以看出同种土质性状的土层,其地基反应模量K值的变化,与液性指数呈反比,即含水量越大其K值越小,反之越大。

综述:本实验特点是操作简便,试验结果直接可靠,可控性强,并适应不同地质条件土层。但要注意,本实验与土质性状、含水量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试验中务必减少扰动,保证土层原始状态,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测取真实有效数据,为设计、施工提供科学支持。

另附某新建机场工程的测试数据如下表:

试点编号 土层深度 土样状态 地基反应模量

土样点描述 土性 容重 含水量 液性指数 塑性指数 MN/m3

1 0.8m 黄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5 23.5 0.33 12.3 33.1

2 0.8m 黄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6 24.4 0.44 12.5 25.6

3 0.8m 黄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8 24.9 0.46 12.5 23.6

4 0.8m 黄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6 26.2 0.59 12.4 19.3

5 0.8m 黄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7 22.8 0.28 12.2 43.3

6 0.8m 黄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6 24.1 0.44 12.7 26.4

7 0.8m 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9 25.8 0.51 13.3 21.2

8 0.8m 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8 25.2 0.4 13.4 26.3

9 0.8m 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91 24.9 0.34 13.2 31.8

10 0.8m 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9 25.1 0.38 13.1 29.4

11 0.8m 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9 23.1 0.31 13.4 39.5

12 0.8m 褐色、可塑 粉质粘土 1.88 25.9 0.49 13.2 23.7

机场项目,地基反应模量试验数据汇总截表

在该工程中,试验数据全部被有效采用,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取得了很好的设计、施工效果和经济效果。

本文述例的实验方法,快捷易操作,且准确度高,希望为更多的工程实例借鉴。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地应力;测量方法;发展趋势

Key words: geo-stress;measurement;developing trendency

中图分类号:TU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136-02

0引言

地应力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内应力。主要由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孔隙压力、热应力和残余应力等耦合而成,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是地应力的主要来源。地应力测量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岩土工程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前提[1]。地应力对矿山开采、地下工程和能源开发等生产实践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电领域工程建设保持着较快增长势头,工程建设地点向江河源头、高山峡谷地带延伸,工程建设内容往往包含深埋长深隧道,大跨度、大尺度地下厂房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地应力测试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试验手段、测试方法层出不穷,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地应力测量方法

1.1 应力解除法应力解除法是以弹性理论为基础,它把一定范围内的岩体视为均质的、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这一测量方法的实质是在被测虚力场的岩体中选定测点,在测点位置安设测量元件,然后在所安装的测量元件周围掏槽或套孔,使安设有测量元件的岩石与周围岩体分离,也就是使这一部分岩石从被测应力场作用之下解脱出来。此时,测点岩石将由于外力的消失而产生弹性恢复变形。通过测量元件将这一变形记录下来,即可按弹性理论来确定被测应力场的3个主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倾角[7]。应力解除法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有:孔底应变计、孔径应变计、孔壁应变计、空心包体应力计等方法,其中孔底应变计、孔径应变计只能测出二维应力,若用它测三维应力,则需要打交于一点互不平行的三个钻孔。采用孔壁应变计和特殊制作的空心包体式孔壁的应力计只需要打1个钻孔就可测出三维应力[7]。

1949年奥尔森(O.J.Olson)第一次将应力解除法用于岩石应力测试以来,套孔应力解除法发展为技术上比较成熟的一种原岩应力测量方法。套孔应力解除法具有测量灵敏度高、测量结果可靠、可以在深孔中进行测量测点的三维应力状态(需要利用三孔交汇的方法)等特点[2]。因此,利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2004年,邱贤德等学者[8]在危岩边坡地应力测量中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计、完全温度补偿技术和自动化实时记录系统进行测量,通过实验数据整理并应用地应力专用计算程序计算分析得出了某危岩边坡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倾角以及分布的基本特征,此种应力解除法测量危岩边坡地应力技术方法,为边坡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现场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葛修润等[23]基于线弹性岩石力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在深孔中测定岩体地应力的新方法―钻孔局部壁面应力全解除法。该方法理论基础可靠,不仅可以解决套孔应力解除法在应用中出现的断芯问题,而且还克服了水力压裂法必须假定地应力张量的一个主方向与钻孔轴向一致的前提条件。

1.2 水压致裂法水压致裂法是测量地壳深层岩体地应力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地应力测量的测试原理基于三个基本假设:①地壳岩石是线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体;②岩石为多孔介质时,流体在孔隙内的流动符合达西定律;③主应力方向中有一个应力方向与钻孔的轴向平行[3]。具体做法是在岩体中钻一个垂直的孔,将其封住后向孔中注入高压液体,直至这个孔产生裂缝。岩体中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可根据岩石的力学性质、裂缝方位以及出现裂缝的压力来确定[9]。刘允芳[4]在钻孔围岩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原理和方法,并严格地推导了计算公式。马凤良等[9] 提出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用三维地应力测量进行测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水压致裂法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最有效的原地应力测量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地应力,且测量的结果为一较大范围的应力平均值,它可以在数千米的井中测量,并取得与声发射法的对比资料。该方法最大优点是:在无需知道岩体的力学参数下,就可获得地层中现今地应力的多种参量,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在任意深度进行连续或重复测试,测量速度快、测值直观、测值代表性大等优点。因此这一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是目前国际上能较好地直接进行深孔应力测量的先进方法。水压致裂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主应力方向确定不十分准确。

1.3 应力恢复法应力恢复法有时也被称为应力补偿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选定的测试点安装测量元件,然后在岩体中开挖一个扁槽埋设液压枕或千斤顶,对其加压,使测量元件的读数恢复到掏槽前的值,则液压钢枕或千斤顶的压力读数便是该方向的岩体应力。其优点是可以不考虑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而直接得出岩体的应力[5]。靳晓光、王兰生等研究学者[11]提出了方便、可行、易于现场操作的洞壁表面二次应力测试方法以改进应力恢复法。改进的应力恢复法的优点在于:①无需测定岩石的弹性模量便可计算岩体的应力,单孔可以测定平面内多方向应力;②改进应力恢复法的关键是等效应力系数的确定。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野外现场测试,系统地研究了应变―应力恢复法测定地下硐室表面二次应力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非常接近,现场测定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也基本相同,对二次应力场的测定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4 钻孔崩落法早在1964年,利曼(R.Leaman)在南非威特沃斯兰德大约2000m德金矿钻井中发现,在坚固的石英岩和砾岩中普遍存在孔壁破碎的现象,并具有优势方向崩落的趋势,他指出是压应力的结果,并且横截面上的崩落椭圆的长轴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7]。事实上钻孔崩落是孔壁岩石在高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脱落掉块的现象,最初仅能获得钻孔横截面上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借助于地球物理测井、深部岩体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根据崩落形状要素及岩石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可估算应力大小[6]。该法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测试较精确,但应力量值计算精度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当钻孔不存在崩落时,就不能获得相关的地应力信息,因此此法只是适用于测试地下深处应力状态;另若岩石各向异性或非均质性突出,也会给地应力量值和方位的确定带来很大误差。

1.5 凯塞效应法(Kaiser法)岩石声发射的凯塞效应是指岩石对所承受应力的记忆性,岩石如果曾经受过某一应力作用,当在试验机上对其加载时,所加载荷未达到岩石先前所承受的某一应力水平时,岩石中裂纹闭合,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很少甚至没有,这一现象也称为岩石的不可逆性。1950年德国学者凯塞(Kaiser)发现,受过应力作用的岩石被再次加载时,在未达到上次加载应力前,岩石基本没有声发射,而当荷载达到或超过其先前所承受的应力水平后,岩石内部原有裂纹或新产生的裂纹端部由于应力集中,积聚的应变能较高,这些部位承受不了较高的应力,造成微观屈服、裂纹扩展,从而使得应力松弛,积聚的一部分能量迅速释放,这时的声发射信号开始急增[13]。从很少产生声发射到大量产生声发射的转折点被称为Kaiser点,Kaiser点所对应的应力即为材料在历史上受到的最高应力。古德曼(Goodman)[12]在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实验验证了岩石材料具有Kaiser效应。若利用岩芯地下定位或古地磁法确定岩芯方位,确定不同方向岩芯的最大应力值,可得三维应力状态。丁原辰等人提出了“视凯泽效应”的概念,认为在声发射试验中可获得两个凯泽点,一个对应与引起岩石饱和残余应变的应力,称为视凯泽点,在其之后可以获得另个真正的凯泽点,它对应于历史最高应力[16],从而更深入的揭示了凯塞点的真正涵义。周小平等[24]用赤平投影地质力学方法分析确定地应力的主方向,用Kaiser效应测量地应力大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克服Kaiser效应测量地应力时,主应力方向难以确定的最大缺点。

利用岩石声发射的Kaiser效应法实测现代地应力场,与传统的应力解除法水力压裂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成本低限制少等优点,便于大量测试,以寻求区域性地应力变化规律因此,该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测量地应力方法。但是Kaiser效应测量地应力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尚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与生产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最关键问题是地应力的方向如何确定以往人们使用Kaiser效应测量原岩应力需要180°的范围内进行全方位测试。因此试样数量多,测试工作量大,费用高;现在,声发射技术发展到了新的实用化阶段,通过实地的定向取芯技术,在室内测定三维应力,即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及其方向,进一步提高主应力数值的测定精度。

2地应力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测量孔位和深度的确定地应力测量孔位的选定应考虑地形地貌 测孔周围的断裂分布、岩性、人工活动、地表风化等因素[17]。地应力测量孔位应尽可能选在地形相对平缓地段,对于峡谷区,在测量之前应作一定的前期分析,大致确定所测地段非构造应力的影响深度,以确定测孔钻探深度,避免测量未超过非构造应力影响范围而影响研究区区域应力场分析。为配合重大工程建设需要,测量孔位应尽量较均匀分布在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构造部位,以便对研究区应力分布有总体了解,并与模拟实验结果相互验证研究区测孔应尽量选同一岩性,这样可避免测值之间的岩性校正,便于对比分析。

2.2 地形地貌对地应力测量状态的影响分析关于地形地貌对地应力的影响,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已作了大量研究,谭成轩[18]等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实测资料,运用大量室内三维模拟分析讨论了地形地貌对地应力大小的影响,并提出构造应力面的概念,即由三维空间不同地点非构造应力影响消失的深度点构成的曲面。在构造应力面之上,非构造应力和构造应力同时存在,而在构造应力面之下,仅构造应力存在。相关认识如下:①沟谷宽度影响非构造应力集中范围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构造应力面的深度。②山体高度不仅影响非构造应力集中范围大小和形状,还影响构造应力面的深度。③水平侧压力是引起非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当山体坡度小于40°时,重力作用不会在沟谷或坡角引起非构造应力集中, 但当山体坡度大于40°时,重力作用会在沟谷或坡角引起一定程度的非构造应力集中,但应力集中强度较弱。④平侧压力和山体高度是影响构造应力面深度的主要因素,当水平侧压力随深度变化梯度与重力梯度相等时,在沟谷底部构造应力面深度近似等于山体高度,当水平侧压力随深度变化梯度增大构造应力面深度与其呈线性增加,同时在沟谷或坡角非构造应力集中强度加强。

2.3 断裂对地应力测量状态的影响分析[19,22]断裂发育的复杂程度与地应力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断裂越发育,地应力状态的变化幅度越大,在断裂极为发育的地区,应力方向极为分散,应力大小变化异常,并且断裂对地应力的影响范围与断裂的规模成正比。断裂及其附近应力量值的变化较为复杂,既有应力增大的,也有降低的,这主要与断裂带附近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有关。

3地应力测量的发展趋势

随着深部岩体工程出现的新特征,如:岩体处于高应力、高地温、高孔隙水压力环境中,岩体结构特征呈埋深越大,岩块越小,小结构面越多的趋势;深部岩体的非线性、非连续性与非协调性突出等。传统连续介质力学在部分情况下已无法解释,相应的测试技术和理论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科学家廖椿庭对今后地应力测量工作提出:必须在国内开展较系统的测量研究工作,建立4条贯穿我国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表主干地应力测量剖面,在关键地域建立地应力监测系统,进行长期的地应力实时监测,开展深部地应力测量和构造应力场研究,为深部地下工程建设以及深部资源开发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学馥,郑颖人,刘怀恒等.地下工程围岩稳定分析[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3.

[2]杨立根.矿山岩体原岩应立场的研究与实例分析[J].矿山研究和开发,1993(3):45-47.

[3]陈桂忠,蔡美峰,于波,张瑞明.对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资料的解释[J].中国矿业,1996 ,5(4):52-55.

[4]刘允芳.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1,(3).

[5]李造鼎.岩体测试技术[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6]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7]蔡美峰,乔兰,李华斌.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8]邱贤德,姜永东,卢黎等.套孔应力解除法在危岩边坡地应力测量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1).

[9]马凤良,何绍勇,尹向阳.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J].西部探矿工程,2009,(01).

[10]刘允芳,罗超文,刘元坤,等.岩体地应力与工程建设[M].长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1]靳晓光,王兰生,李天斌.地应力测量的应力恢复法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6(3).

[12]Goodman R E.Sub audible noise during compression of rock[J].Geo Soc Am Bull,1963,74:487-490.

[13]Tang Chunan,Xu Xiaohe.Evolution and p ropagation of material defects and Kaiser effect function[J].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1990,13(2):203-212.

[14]谢富仁,邱泽华,王勇,苏恺之,欧阳祖熙.我国地应力观测与地震预报[J].国际地震动态,2005,(05).

[15]王宏图,鲜学福,尹光志.声发射凯塞尔效应岩体地应力测试的研究[J].煤炭学报,1977,22(5):486-490.

[16]丁原辰,张大伦.用于地应力实测的一种声发射凯泽效应辨别法[A].武汉:地应力场测试及其应用讨论会论文集,1991,129-136.

[17]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58-228.

[18]谭成轩,孙炜锋,孙叶等.地应力测量及其地下工程应用的思考[J],地质学报,2006,80(10):1627-1632.

[19]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方法的评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12(3):275-283.

[20]高建理,丁建民,梁国平等.龙羊峡水电站水压致裂应力测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0.9(2):134-145.

[21]李方全,孙世宗,李立球.华北及郯庐断裂带地应力测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1(1):73-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