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44-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分,生理性黄疸轻者2-3天消退,重者7-10天消退;凡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μmol/L、早产儿大于257μmol/L 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究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有关。从2013年1月起,我院对新生儿时期的新生儿黄疸进行重点观察和护理,现将观察结果和护理疗效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48例,其中男婴88例,女婴60例;足月儿95例,早产儿53例。经过检查确诊生理性黄疸90例,病理性黄疸58例。所有患儿均入住我院新生儿科治疗,一般状况可,饮食正常,排除其他新生儿疾病。

1.2 分组:将58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儿在出生月份、日龄、病情等方面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常规护理措施

1.3.1基础护理:①保持患儿所处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通常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使患儿保持体温36~37℃。②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预防红臀以及皮肤感染,每3h更换一次纸尿裤并用温水对患儿皮肤褶皱处进行擦拭。③尽早喂养患儿,以刺激患儿肠蠕动,尽早排出胎粪,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由于住院期间母婴分开,因此需要为患儿喂哺配方奶,要少量多次喂哺,保证患儿营养吸收。

1.3.2 病情观察:①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并初步判断其转归。②监测患儿体温、呼吸、脉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的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并进行记录。③观察患儿大小便的量、质,记录每日大小便次数。

1.3.3 用药护理:根据医嘱喂食患儿药物,注意喂药的时间、药量、次数。

1.3.4 合理使用蓝光照射:①在照射时将患儿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睡于床中央、用黑布遮挡生殖器与眼睛,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记录开始照射时间。②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每2~4h测体温1次,光照治疗中的患儿体温要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温度,箱温保持在30~32℃。③ 照射期间注意为患儿更换,一般每2h更换一次;注意保证患儿水分与营养,按时喂水、喂奶;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脉搏及黄疸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

1.4 综合护理措施:在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入对患儿家长得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后的家庭回访。①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黄疸出现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使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向患儿家长说明病理性黄疸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对可能出现的核黄疸给以详细介绍并提前给予康复治疗介绍和护理指导;指导家长在新生儿出院后对新生儿合理喂养,精心护理,如果出现再次黄疸需要立即来院复诊。②家庭回访:对记录患儿家长电话、地址,对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记录患儿出院后是否黄疸完全消除,目前的身体状况,对患儿家长再次进行新生儿喂养、护理指导。

1.5 统计方法 观察患儿的住院时间以及所产生的费用,对所采集的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生理性黄疸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性黄疸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结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观察患儿黄疸情况,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合理对患儿进行喂养;其次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接受蓝光治疗的患儿精心护理,记录好开始光疗的时间,加强巡视,勤测患儿、箱体温度,尽早发现异常。最后,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这是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的,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与之交流,使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积极配合护理,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

篇2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57-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10-2011年家庭访视中,对3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20名,女婴10名,生理性黄疸 23名,病理性黄疸7名。3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2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5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2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 影响 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 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 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 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90例,其中男107例,女83例;年龄1-9d,平均年龄4.6±1.3d;足月儿101例,早产儿89例。观察组190例,其中男99例,女91例;年龄0-7d,平均年龄2.4±1.4d;足月儿112例,早产儿78例。所有患儿均经胆红素监测显示,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观察并记录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疾病的发展速度。

1.2.2.2 患儿喂养护理

尽早提倡母乳喂养,如果乳量不足,可给予加服配方奶,有利于刺激肠蠕动,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同时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从而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作用。

1.2.2.3 蓝光治疗护理

治疗前了解患儿日龄、体重及黄疸的范围和程度,一般采用蓝光治疗,主峰波长以425-475nm为宜【4】,患儿入箱前对其皮肤进行清洁,双眼佩戴眼罩,避免损伤视网膜,男婴要注意保护阴囊,调节箱温30-32°C,湿度为55%-65%,光疗过程中要每2-4h测量一次体温,根据患儿的体温调节箱温,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注意黄疸部位、程度及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光疗后撤掉患儿眼罩,检查眼部是否发生感染,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并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将蓝光箱消毒后放在干净、温度变化小、无阳光直射的地方。

1.3 观察项目

实施整体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姚凤一,陈凡【5】等评定标准,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90 147(77.4) 37(19.4) 6(3.2) 184(96.8)

对照组 190 91(47.9) 55(28.9) 44(23.2) 146(76.8)

X? 3.122 3.132 3.127 3.109

P值 P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4%,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2%,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190 151(79.5) 36(18.9) 3(1.5) 187(98.4)

对照组 190 87(45.8) 54(28.4) 49(25.8) 141(74.2)

X? 0.342 0.371 0.363 0.385

篇4

新生儿黄疸属于早期新生儿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灶。针对该疾病 , 临床主张采取蓝光治疗[1]。在治疗期间 ,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 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次将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 主要是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于 2014年 2月 ~2015年 2月收治于本院,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 48例, 女 38例;足月儿 40例、早产儿 46例;发病时间分布:24例在出生 1 d内发病、28例在 1~3 d内发病、20例在 4~7 d内发病 , 其余14例在 1~2周内发病。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

1. 2 方法 此次入选的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主要采取蓝光治疗方法 ,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病情观察 在护理期间 , 需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详细了解患儿相关的喂养方式、保暖方法以及体质量等。定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 , 同时严密观察患儿尿液以及大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

便的颜色改变情况, 从而获取患儿黄疸状况。

1. 2. 2 健康宣教 由于新生儿年龄的限制 , 因此主要需做好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 告知家属黄疸疾病的危害性 , 引起家属的重视。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 , 从而增强治疗的配合度。

1. 2. 3 饮食护理 对于黄疸患儿来说 , 倘若有吸吮乏力症状发生 , 则会导致喂养艰难 , 因此需要实施少量多次喂养措施 , 或者采取间歇喂养措施;与此同时 , 需将奶量摄入维持在合理水平内。

1. 2. 4 病理整体护理 针对患儿具体病理情况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若患儿血清胆红素过高 , 需采取蓝光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 , 需采取黑色眼罩保护患儿的双眼 , 以此避免视网膜损伤。保护患儿隐私部位 , 治疗时长维持在3~5 d。在治疗期间, 倘若不显性失水明显加重, 需及时补水。对患儿采取保暖措施 , 同时对腹泻以及发热做好相应预防工作。②合理采取白蛋白以及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 , 给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提供便利 , 进一步有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③规范科学进行补液 , 以不同补液内容为依据 , 合理调控速度 , 充分避免高渗性药物快速滴入的行为 , 以此使胆红素流入脑组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 3 疗效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护理效果 结合罗文英[2]作出的研究 , 并以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为依据 , 将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等级:①痊愈:皮肤黄疸完全消除;小便颜色恢复正常;经复查 , 患儿血清总胆红素

1. 3. 2 满意度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 , 将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由家属辅助填写完成。总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两者之和。

2 结果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痊愈78例、有效 6例、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97.67%。满意 70例、较满意 12例、不满意 4例, 总满意度为95.35%。 3 讨论

在医学领域中 , 将出生 28 d内新生儿引发的黄疸视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 胆红素生成偏多、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3]。此类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4]。在临床中 , 主要采取蓝光治疗。为了改善患儿预后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本次提到的护理方法包括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健康宣教、饮食护理以及病理整体护理等[5,6]。有学者经研究表明 ,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 能够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 痊愈 78例、有效 6例、无效 2例 ,

总有效率为97.67%。在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 满意 70例、

较满意 12例、不满意 4例, 总满意度为95.35%。

综上所述 ,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 ,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具有显著优势 , 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 同时

提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但需充分注重的是 , 需对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后遗症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 进一步为

患儿预后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敏 .新生儿黄疸 120例临床护理 .现代养生 , 2014(6):231.

[2]罗文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当代医学 , 2013, 19(15):115-116.

[3]陈玲 , 杨梅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 . 医药前沿 , 2013(14):294-295.

[4]蒲玲 .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13(13): 1786-1787.

[5]高鸿英 ,苗福荣 ,刘春平 , 等 . 35例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医疗装备 , 2013,26(7):90-91.

篇5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Neonatal Jaundice/ZHAO Jian-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3):85-8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jaundice.Method: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and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taken for comparison and research.Result:(1)The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 of intervention after 1 day of the neonatal jaundi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2 d,3 d,4 d,5 d,the level of the routin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al jaundi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Nanchong,Nanchong 6370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40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是属于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1]。既往文献[2-3]报道中显示:针对新生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临床实际效果,以便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相关护理方案和措施进行了尝试,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对其临床护理干预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共计86例,男66例,女20例;平均体重(3.64±1.34)kg,最重5 kg,最小2.5 kg;患儿母亲平均(26.45±5.44)岁,最大34岁,最小21岁。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两组均43例。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例)

平均体重

(kg) 患儿母亲平均年龄(岁)

男 女

早期干预组(n=43) 33 10 3.66±1.35 26.35±5.55

常规干预组(n=43) 33 10 3.55±1.32 26.55±5.33

字2/t值 0.0000 0.3820 0.1704

P值 1.0000 0.7034 0.8651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实施护理:主要包括实行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干预[3]。

1.2.2 早期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以下早期干预措施和方法:(1)当新生儿黄疸出现之后,应嘱咐产妇或亲人让婴儿晒太阳,来消退黄疸,与此同时,还应观察婴儿的大小便,若有问题,及时制定治疗方案;(2)反复评估,尤其重视喂养这一方面,应采用科学、适宜的喂养方式;(3)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正确的游泳、抚触、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以及喂养方法等;(4)为产妇及家人进行演示、讲解,并发放图片资料,其内容包括科学的育儿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卫生指导等。同时,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若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则应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其甘油灌肠;可进行适度的光照来消退黄疸[4]。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2)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测定。测定的部位均选择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1 cm处。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工具均为PEMS 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同时间的黄疸指数比较

干预后1 d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2、3、4、5 d,常规干预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显著高于早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h

组别 第1次排便时间 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

早期干预组(n=43) 5.27±1.71 28.34±1.11

常规干预组(n=43) 18.77±3.22 60.43±2.33

t值 24.2809 81.5332

P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影响[5]。所以,对于医学领域而言,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既往文献[5]研究和报道结果证实:早期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指数,从而有效的消退患儿的黄疸,并且相关临床护理操作方式极为简单,并无任何不良反应,效果极为显著,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来说,胎便当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是正常新生儿的10倍。如果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那么则会增加患儿的胆红素,从而出现黄疸。早期干预组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让新生儿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蛋白与充足的营养,快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排出胎便。据相关临床研究和调查研究显示:与常规干预组相比,早期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出胎便及胎便转黄的时间更早,(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