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籍测量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籍测量的特点

篇1

Abstract:Digital mapping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dastral content and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features with emphasis on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words:Cadastral survey;Digital mapping

一、地籍测量的内涵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时时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因此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一)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二)精度高。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三)信息量大。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四)信息存贮、传递方便。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五)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三、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的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的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二)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1.地籍测图准备。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2.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细部点的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3.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法地籍测图时,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按记录器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手簿记录模式、便携机记录模式、电子速测仪数据存储卡记录模式、GPS测量模式。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的各种可能的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的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4.地籍图生成与编辑。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的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的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地籍图生成完毕后,在输出前利用制图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图形编辑处理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的矛盾,进行文字注记说明及地形符号的填充,进行图廓整饰等。也可对图形的地物、地貌进行增加或删除、修改。如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则可以生成界址线等地籍要素,注记相关的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5.面积量算汇总。在错误修正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

6.图表生成。最后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7.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的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的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可以人库,即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需求,为后续的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2002

篇2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 现代 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1.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涵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2.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2.1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

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 电子 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2.2精度高

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2.3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2.4信息存贮、传递方便

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2.5便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3.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3.1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

3.2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3.2.1地籍测图准备

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3.2.2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细部点的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3.2.3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法地籍测图时,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按记录器的不同可以分为: 电子 手簿记录模式、便携机记录模式、电子速测仪数据存储卡记录模式、GPS测量模式。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到 计算 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的各种可能的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的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的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的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如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则可以生成界址线等地籍要素,注记相关的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3.2.5面积量算汇总

在错误修正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

3.2.6图表生成

最后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3.2.7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

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的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的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可以人库,即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需求,为后续的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 和社会效益。 [科]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在地形测量过程中,运用常规测量统计方式确是给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工作难度。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怎样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全野外地籍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是怎样整合与编辑这些收集到数据并且加以分析。这两方面还是总结实践工作经验探索数字化测量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两个步骤。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把地形勘测转变成数字的方式。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包含了充分运用扫描数字化仪等相关先进测量仪器完成全野外的测图,借助解析图仪完成遥感相片、航空摄影的测图等 [1]。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操作者一系列仪器同时能够处理好特殊情况,熟练掌握怎样把采集的地籍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成图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制成数字化地籍图。

(一)数字化测绘现状

自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不断尝试研究大比例地籍图全野外的测量技术,大致发展过程中如下:

通常情况下运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把测量获取的数据利用电子薄记录过后传输到计算机中,再把标注测点的点号草图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方便及时修正与补充,最终形成数字化测图相关图形文件,然后由绘图仪自动制作出地籍图。

利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后期工作获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替换了以往系统软件运用新型智能数据收集软件;另一方面是完成了计算机和电子手薄直接的接触。

二、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流程

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数字化测量任务,各个方面探讨测量详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依据多年来从事于测绘工作的实践经验,流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现实运用时,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主要流程包含测绘前准备工作和测绘地点及测绘整体设计与测绘数据的标准化极短等,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地籍测量流程图

(一)数字化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每一次的全野外测量前,必须做好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是测量工作可以正常进行的基础[2]。现代数字化测量获取的是数字地形图,运用计算机控制测绘仪器,并且结合静态的GPS配合导线法,和以往的方法相比较来讲,具有操作简单、测量及成图精度高特点。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以下几个工作内容。第一是明确项目类型,制定对应的技术设计书。第二是对野外地形进行检查和巡视工作,必须重点做好该环节的工作,地形检查严重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精度。第三是绘制地形图,同时对地形图进行分幅,把图框模板放置于安装盘的Blocks目录中,而且输入相关测绘单位和测量员及用图单位等相关信息。第四是选取适当的数字化测量软件,现阶段软件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清华山维和北京威远图及CASS系列等相关专用软件。第五是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区地形测量过程中,要先编辑地形草图当作地形图的原型。第六是依照规范确定的对应测量精度标准。

(二)控制测量方式的运用

在该步骤中,地形控制点精度直接关系着地形测量的整个过程,是全程高质量测量的关键与基础[3]。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地形控制测量的方式。首先是静态GPS控制测量,此测量方式拥有定位精度高和控制范围广及选址比较灵活与无需全天工作等诸多优点。其次是导线测量,此测量方式在城乡地形控制测量过程中表现突出,可以在整个测量中有效防止粗差的发生,尤其适合于城乡中地形测量隐蔽区域。最后是GPS-RTK控制流量,此方式的优点主要是可以提供三维坐标,让人产生深刻的立体印象。

(三)测绘数据搜集时期的地形测量

在进行此步骤时,必须处理好自定义编码收集和碎部点三维坐标,尤其要注重收集碎部点过程中的数学精度和采集数量及收集自定义编码过程中的自我识别精度,还要注意碎部点和碎部点之间的关系[4]。在现实应用时,尽可能保持在一个测站上,只要确保能通视而且满足相关需求,就可以及时收集,不可以过渡频繁地改动观测点。而在自定义编码收集过程中不要过分苛刻,在绘图过程中工作能源能够识别出就可以。

(四)测绘数据的标准化

测绘数据标准化是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整合及分类,贯穿原始地形草图到成果图输出的全过程。原始地形草图作为室内编辑的重要基础图,首先要由绘图人员跑点绘制,然后由绘图人员把数据传输给编辑工作人员完成室内编辑。另外数字化地形测量必须把每天的测点数据玩车工及时传输与整合,方便绘图人员在有效的记录时间之内完成编辑处理。在地形图具体编辑阶段,必须运用测绘软件完成展点和连线机勾绘等相关高效操作。另外当分幅与图形轮廓修饰过后,经过检查确定没有疏漏之后,就能够打印输出成果图了。

结束语:

数字化地形测量是一项先进的地测技术,与计算机有效结合的程度与自动化程度及计算的测量精度是其他相关测量手段无法达到的。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必然成为未来我国大比例尺度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强化宣传与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家臣,聂晓艳,张晓燕,田昌妮,张渝庆.基于遥感技术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制作[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2,(11).

篇4

[中图分类号] P25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2-2

1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在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1)忽视测前方案设计测前方案是整个工程测量工作的指导文件,对保障测量精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跳跃的工作步骤,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工序常被轻视甚至忽略。没有认真编制测前方案便开始测量工作,产生的不良后果一般有以下几点: ①在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中难以把握后期工作需求,造成了后期工作的被动,增加了整体测量工作量;②发生测区控制布网漏布现象, 破坏了统一性; ③测区精度要求布局欠合理; ④为提高经济效益,采用一次性布网方式,精度标准降低,误差太大,不能满足工程要求。

(2)地下数据获取存在较大误差我国测量技术的一个短柄就是地下数据的欠准确性, 目前获取手段主要是通过平面控制测量技术。平面控制测量一般有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和交会法定点测量法,通过使用精密仪器和精密方法测量出控制点间的角度、距离要素,并根据已知点的平面坐标、方位角计算出各控制点的坐标。但对于地下数据的获取则有些鞭长莫及,测量的数据准确度往往不高。地下数据的获取存在很大难度,原因有:①一般无自然光,测量条件差,对人员和机械的干扰性大;②测量控制点的埋设受到环境与空间的制约作用,测量网形收到限制;③需要实时监测结果,给监测工作带来难度。

地下数据的准确度不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是测量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3)水下数据获取技术的空白我国分布有大量的水面,水下测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水下测量的测深数据出现粗差(异常)的概率远远大于陆地,且进行重复测量的难度很大,并缺乏必要的几何图形检核条件,给粗差的处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实现水下数据的完全获取。目前常用的获取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与测探仪相组合;二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导航软件对水深数据进行记录,结合平面坐标得出水下数据。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结果都属于侧面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很差。因此,这个技术领域可以说是国内空白,践去填补这一技术缺陷。

2 数字化的相关对策

做好测前方案的设计工作在确定测量对象、测量任务、测量精度后,必须依据合同文件,严格按规范的要求,编制测量方案。

(1)设计原则:①先整体后局部,不但照顾眼前利益,更要兼顾后续发展;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②认真考察作业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充分掌握地理地质条件,选择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③对于已有的资料和产品充分利用,对新工艺、新技术要积极采纳。

(2)编写要求编写要求:①文字简练,突出重点,不重复叙述;②表述规范,与标准保持一致,不能带个人色彩;③对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技术要阐明其可行性及预期结果; ④分级布网,提高测量精度。

3 数字化的技术展望

提高地下数据精确度为了提高地下数据的精确度,建议先进行导线计算,做好各方面的精度设计,设计好测量关键点,并把这些关键点都标示在被测量物平面图上,这样获得的地下数据准确度会有很大提高。导线计算方法如下:

闭合导线计算GPS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GPS差分技术,它是利用已知精确三维坐标的差分GPS基准台,求得伪距修正量或位置修正量,再将这个修正量实时或事后发送给GPS导航仪,对用户的测量数据进行修Ⅱ:, 以提高GPs定位精度,水平精度可达到lOmm±2×lO-6D, 高程精度20mm±2×1O-6D,精度较高,但测程有限制一般小于1Okm。GPS-RTD(伪距差分),精度可满足水下地形测量的需要,测程可达3OOkm。

水下地形分析是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获取了大量数据之后,要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用的信息,即是水下地形分析。水下地形测量常做的数据分析有:等值线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工程计算、利用DEM进行冲淤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任意剖面线生成和模拟水下飞行等。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在工程量计算、水库淹没分析等应用中非常重要。通常采用近似的方法计算体积,利用GIS平台软件,结合已有的数据可以实现指定区域土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对"孤点"的判定一般采用测线法,用于比较被检测点与其相邻的点的高差或者坡度。例如,某点与其相邻点的高差符号相反且大于一定的值,或两个相邻的坡度符号相反且:大于阈值,可判断此点为异常点而剔除。运用测线法判定"孤点"一般剔除点数比例占总点数的3%左右。

本文简单地从测前方案设计、地下测量数据与水下测量数据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探:素研技究,克服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提供更加符合工程需要的高准确度的测量数据,提高工程质量。

篇5

1 电子水准仪的特点和原理

几何水准测量是传递高程精度最高的方法,随着电子水准仪的研制成功,大大缩短了外业的劳动强度,不熟练的作业人员也能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工作,同时也加快了作业进度。它与传统的水准仪相比有读度数准确、自动记录、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

电子水准仪又称数字水准仪,它是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用条码标尺,各厂家标尺编码的条码图案不相同,不能互换使用。目前照准标尺和调焦仍需目视进行。人工完成照准和调焦之后,标尺条码一方面被成像在望远镜分化板上,供目视观测,另一方面通过望远镜的分光镜,标尺条码又被成像在光电传感器(又称探测器)上,即线阵CCD器件上,供电子读数。

2 影响电子仪器工作的外界因素和应对措施

高精度的外业观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特殊地段的水准观测,测量电子仪器在观测中往往会受到振动、光照、温度、距离、地质条件和仪器自身误差的影响。经常造成成果精度超限或者测站反复重测,在此就对各种因素的制约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测量人员在野外的工作效率。

2.1 振动 振动主要分为:潮汐、过往车辆、大风对仪器造成的振动影响,且难以避免,直接影响水准作业的继续。

2.1.1 潮汐:当水波遇到界面时,如墩子,会从边界上反射回来,形成一列向岸外传出的水波,与向岸内传来的水波重叠。当潮汐遇到墩子时,海水会在深度变浅时走得较慢,落在海水较深处的后面。其结果是水波向浅水弯曲。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河床冲刷,造成整个桥面及上面载体发生前后、左右、轻微而不间断地抖动。

措施:为了确保成果精度,应避免在涨潮或退潮的时间段作业。当潮汐低于1m,并需要作业时,仪器架设高度应处于110~120cm之间,三角架的架腿呈正三角锥形状,且两个架腿垂直于潮汐方向,增强仪器的稳定性。转点的选取尽量避免采用尺垫,应使用路旁应急车道的减速带,使仪器、条码尺、转点三者的振动频率和桥面的频率保持一致。

2.1.2 车辆行驶:桥面车流量较大,重型大货车较多,且车速很快,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振幅较小,频率较高的纵波,它属于推进波,类似地震,使桥面发生上下的抖动。

措施:尽量避免在车流高峰期作业。当车流量较小且趋于稳定时,仪器架设高度应处于100~110cm之间,三角架的架腿呈正三角锥形状,且两个架腿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增强仪器的稳定性。同时要求仪器观测人员,头脑灵活,高效率作业,能做到根据车辆的密度和行驶的距离,随时架设仪器,适时按仪器测量键读数;能避免在路面的伸缩缝处架设仪器或设置转点;当仪器反复不读数时,先检查仪器的水准气泡,重新调焦距消除视差或重复当前测站的观测,当水准气泡超限时及时调整。

2.1.3 大风:当风力超过4级,条码尺和仪器会在风力的作业下产生出轻微的晃动,这在高精度的水准测量中,是严重影响仪器的精度和安全的。

措施:尽量避免在6级大风的环境作业。当仪器处于6级风以下的环境作业时,仪器架设高度应处于90~110cm之间,三角架的架腿呈正三角锥形状,且两个架腿位于顺风方向,增强仪器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避免仪器晃动甚至摔倒,仪器操作人员和立条码尺的人员应穿紧身衣裤,精力高度集中,当水准气泡超限时及时调整重测。

2.2 光线 由于电子水准仪是利用对条码尺影像的探测和对比而获取读数的,因而光线对探测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2.2.1 光线悬殊:清早或傍晚太阳高度较低,造成一个尺子处于光照之下,另一个尺子处于背光之下,影响仪器的读数。或者中午太阳高度较高,一个尺子处于太阳直射之下,另一个尺子处于背阴之下,同样会影响仪器的度数。

措施:尽量避免尺子在光线差异较大的位置设置转点。当处于光线差异较大的环境时,仪器操作人员尽量把仪器架设在光线较好的位置,避免在背光或阴影下架设仪器。立条码尺子的人员应根据自己位置的光线强弱,调整尺面与仪器的关系,当尺子位于光线较强的位置时,尺面应正对仪器,保持尺面上只有强光线而没有阴影;当位于光线较弱的位置时,尺面正对仪器后,向背光面旋转3-5度,保持尺面上只有弱光线或者只有阴影,从而避免仪器产生出悬殊效应而不读数。

2.2.2 逆光:当逆光观测时,阳光直射到望远镜内,造成光线过载,视野白茫茫一片,反复调焦距仍然不清晰,造成仪器停止读数。

措施:在逆光环境作业时,仪器镜头应当佩戴遮阳罩,逆光光线较强烈时,必须打伞遮住仪器,这样也可以控制住光照对仪器i角的影响。在仪器出现不读数情况时,仪器操作人员及时打手势指令,立条码尺人员配合手势,略微旋转标尺,即可读数。

2.3 距离 水准规范对各个等级的视距均有相对应的要求。当诸多因素制约仪器正常工作时,应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的缩短视距的大小,以降低外界因素对仪器的影响。

2.4 地质条件 当前进线路遇到沙漠、泥沼、草地、山地等复杂环境时,对仪器和转点的影响很大,严重的影响到观测结果的精度,必要时应在观测之前先设置好转点。复杂环境对于仪器架设地点和转点的选取要求很高,尽量选择在地质稳定,且土壤含有机质较少的地方,避免选择在水边,淤泥、草坪、以及石头棱角等处。

2.5 仪器自身的误差 仪器自身的误差主要是:i角的误差、条码尺子0刻度损耗误差和水准气泡误差。

因此在线路观测前,先对仪器的i角进行自检,保证仪器的精度。在同一水准点上观测不同条码尺的读数差。在同一位置观测同一条码尺子前后左右的0刻度损耗误差。用经纬仪检查条码尺子的圆水准气泡是否超限。自检完毕后分别记录备案,避免仪器自身误差超限或损耗差值较大的仪器进行线路观测。

总结:特殊地段进行水准线路测量时,尽量避免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水准线路测量中当出现各个因素制约的情况时,作业队长应积极沟通、分析不利因素的主次关系,在特殊地段采取非常规测量的技术,能有效避免出现测错或重测等现象,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