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方法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籍测量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籍测量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当中的运用,投资较小,且在不具备全站仪之情况之下,也能够利用经纬仪和测距仪进行配合作业,外业作业更为方便。有别于传统的微机成图、量算面积的方法,使得测绘精度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劳动效率也相应提高。行业常规手动的地籍测量方法比,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是为先进快速的测绘方法,有着巨大的优势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数字化测绘技术对于数据的合理性、科学性、可利用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对测绘内业制图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应提升,应当不断改善数据采集和内业作业的手段,以符合实际需求。

1 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优势

1.1 主要工作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为基于城市所建设的数据库和相关的地籍管理系统,截取其中的有效表册、宗地图件等资料,建立相应的地籍测量之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绘制基础地籍图以及宗地图、土地面积的计算和统计等,是为其工作的具体内容。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当中的运用,使用全解析与机助的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工作的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且辅之以软件技术支持,对实际的土地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输入、成图、输出和管理。由此,在保证地籍测量工作完成的同时,可以把实际的测量数据填到相关地籍图形数据库当中,有助于完善现代化的地籍测量管理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当中的运用是综合外业的测量作业和内业的地形图计算机编绘为一体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有赖于计算机技术是地籍测量必然趋势。

1.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优势

传统上采用的通称为白纸测图的平板仪测图与经纬仪测图,一般采用解析法与极坐标法,具有成图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精度低等缺陷,逐渐地被淘汰。数字化测绘技术首先进行数据的采集、编码、传输和存储,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后进行显示和打印工作。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使得地籍测量在野外工作中实现自动记录和解算处理,并自动成图,出错的概率小且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自动提取距离、坐标、方位、面积等,绘制的地籍图美观、精确、规范,已然成为高效率、高精度、自动控制、实时测量的可靠保证与最佳手段。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优势,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在地籍测绘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不需要进行手工制图的情况下,工作流程简化,有助于节约人、财、物力,避免多道工序造成的误差积累,缩短了成图的周期,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第二,在计算机辅助下,地籍图按照类别与要求可分层储存,具有实用性与易用性,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程度高。且在使用和维护更新上方便快捷,可随时保持产品的信息,再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各个要素和数据的加工处理,获得多种用途的图件。第三,测绘信息的存储量大,可做到基本不受“测图比例尺”这一概念的约束,信息的存储也不受限制,进行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此外,在筛选有效的地籍测量信息时,也较为简便。

2 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外业的数据采集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测量的方法;数据的传输可使用标准数据传输线和计算机连接,并运用Windows 中的超级终端进行数据的传输;可采用C 语言编制中的数据转换程序行处理数据;使用较为成熟的MAPSUV软件,根据草图进行图形的编辑与处理。

2.1外业的测量作业

第一,为控制测量,采用由GPS 接收机与随机数据处理软件所组成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的方式有静态和快速动态。为了方便使用实时动态GPS/ RTK、全站仪进行碎部点和界址点的测量,一般选择道路主干道旁或者空旷的地带作为点位。要注意的是,点位应当远离电视发射台、强功率电台、微波站,以及变电所、高压电等等。第二,为碎部或界址点坐标的测量,是为使用GPS/ RTK和全站仪互相配合的草图测图方式,其关键部分绘制于草图上。由于草图清晰明了与否,对内业的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草图绘制时要注意比例尺适当,保证地物间的相对关系得到大体地体现。为提升工作的效率,进行界址点的测量前,需要对测图范围内所有的界址点进行分析与统计。

2.2内业的地形图计算机编绘

每天结束外业工作后,及时将电子手簿当中的数据传输到微机当中,使用南方CASS,MAPGIS软件进行大比例尺绘图的加工编辑。在编辑过程当中,绘图员应当事先对草图当中的标注以及微机当中的标注进行核对,以确保相关讯息准确无误。要准确地运用地物编码,做到随时检查,且在后期到外业测量实地进行测图与补测。

在面积的统计上,应该分幅控制,逐宗汇总。这是地籍测量中最重要,也最繁琐的步骤。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面积的量算摆脱传统方法,可以在微机中进行,且具有较高精度。然而,在面积计算过程中,仍需遵循从高级控制到低级控制,再从低级控制向高级控制的逐级汇总原则,从测区到街道,街道到街坊,街坊到宗地,后倒过来进行逐级汇总,以减小误差。

在检查确认无误的情况下,采用南方CASS及MAPGIS软件生成地籍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图、宗地面积汇总表等文件。

2.3 电脑绘图技术的作用

确保数据源质量,实现从数据的采集、加工到建库的一体化,提升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是地籍测量工作的重点。MAPGIS软件能够进行空间数据的数字化输入,编辑,和拓扑;软件的制图功能强大,较之于其他软件,在专题图例符号制作上更为灵活方便;软件基本上能够对GIS的各个方面进行功能分析。使用MAPGIS软件进行的电脑绘图内业作业,经济性和实用性强,能够在投入较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地籍的数据整合,数据管理和应用之需求,软件界面易于操作,维护管理与数据更新简便。此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规范性。由MAPGIS平台中的MapSUV软件为主导的内业作业系统,安全防护能力高,能够保证数据库不受病毒感染和非法入侵,避免数据损坏、丢失;系统符合《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等法律规定,是为完整、高校、优质的地籍测量和管理体系。例如,软件的自定义模版和数据录入、转换功能齐全。其一,软件的自定义模版功能,能够事先定义工程模版中的分层方案、编码体系、属性定义、数据字典等,事先操作的规范。不同的模版可以满足不同的行业对于数据采集、数据建库的需求,通过自定义模版的使用,能够帮助测绘工作与数据建库任务的顺利完成。其二,在数据的录入上,可进行电子平板仪、掌上电脑、全站仪内存、GPS等等外业数据的直接读取。本身具备有具有数字化录入功能,设备的安装及和始化功能,输入数据的显示功能等等功能,确保数据录入工作顺利进行。其三,在数据转换上,软件不仅在自身的版本升级情况下支持旧版数据,且可直接导入市场上多数的测绘软件数据格式,如EPS数据,EXF、NOT文件,清华三维的COR,晖春数据等。

3 结束语

地籍测量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澄清城镇土地位置、属性、面积、用途,以及各个要素相互间的关系,能够为政府进行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地籍测量工作对于提升土地资源在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测绘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工作的核心,自动化程度、测量精度高,优势明显,成为地籍测量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

篇2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058-02

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且不同于一般地形图测绘,地籍控制网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精度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可以说地籍控制点的高精度是保证整个地籍测量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一环。地籍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GPS-RTK测量等方法,而随着GP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的新方法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如城市CORS系统等。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控制测量方法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1 地籍控制测量常用方法分析

1.1 静态GPS控制测量

静态GPS控制网具有定位精度高,控制范围大,平面和高程可同步推算,选点灵活,不需要通视及全天候作业等特点,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常用于基本控制测量,即首级控制网。有时为了提高整网的可靠性及均匀性,城市一级(或二级)控制网也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静态GPS网可通过GPS高程拟合(即利用已知高程点建立区域水准面模型推求待求点高程)的方法求得,但由于受基线解算等因素影响,求出的高程精度相对较低。而在已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地区,可较长时间观测待求点WGS84坐标,内插似大地水准面,可得到较高精度的高程值。

1.2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作为城镇地籍控制测量最为经典的方法之一,仍广泛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导线测量能充分发挥优势,其特点是:(1)相对精度较高、检核条件多,能在测量过程中有效避免粗差的出现。(2)布设灵活方便,只需相邻两点相互通视,特别适合城镇地籍测量隐蔽地区及城市建筑区的控制测量。(3)可同时进行三角高程导线测量,同步传递高程等优点。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垂直角,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觇高等,利用这些观测要素通过改正来推算待求点值。根据不同等级精度也规定了所有仪器能达到的测角、测边精度,起始数据精度,导线总长等指标,从而保证了最弱点中误差。影响导线精度的因素有设备系统误差、外界观测条件、作业人员技能等,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1.3 GPS-RTK控制测量

利用GPS-RTK技术实施控制测量能够实时提供待求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精度高等优点,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同测站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改正因素;二是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因此,利用RTK进行控制测量时应遵循GPS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基准站应选择在地势较高且开阔没有遮挡的地方,以便增大基准站电台的发射距离及基准站能够接收到更多的GPS卫星信号;其次,基准站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及大面积水域等,以避免电磁波干扰或水面及建筑物等带来的多路径效应;第三,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避免观测期间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RTK技术的控制测量具有以下优点:(1)误差分布均匀、相互独立,不存在误差积累,精度可靠度较高。(2)RTK测量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量成果,不需要像常规控制测量那样分级布网,可以直接在所需点位的地区进行布设和测量,可以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减轻测量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测量速度和效益。其缺点也有以下几点:(1)受遮挡物影响,造成信号失锁,定位延迟。(2)控制范围较小,作业半径一般不超过15 km,定位精度随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3)受时间段影响,在某些时间段接收到卫星个数较少,在电离层高峰期作业会影响作业精度。

1.4 CORS控制测量

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作为GPS技术在测绘、导航等行业发展利用的方向,在我国许多地区迅速发展并部分建成使用。

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定位精度一般在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地籍控制测量要求,在已建成CORS系统的地区或城市,利用其进行控制测量作业非常便利。CORS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采用连续基站,用户可以全天候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2)缩短了初始化时间,有效工作的范围较大。(3)不需要另架设基准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减少设备购置费用。(4)数据监控系统完善,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5)数据链通讯方式固定可靠,可以减少噪声干扰。(6)精度高,与单个参考站RTK测量相比,CORS提供的网络RTK测量采用多个参考站联合解算数学模型,其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远高于单个参考站RTK。(7)作业效率高,相对于静态GPS测量的先外业联合观测后内业数据处理模式,CORS在服务范围内作业可得到即时坐标,更省时。(8)建立CORS系统后,可长期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并规范基础测绘数据等。

利用CORS进行大比例地形地籍图测量控制测量作业,也受到GPS测量限制条件的影响,在建成区作业并不适宜。

2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几种控制测量方法应用比较

以笔者参与施测的贺州某县1∶500数字化地籍测量项目为例。测区位于该县某风景区以南,以居民区和山地、丘陵地、水库区为主,该工程属于全国二调城镇地籍测量部分。布设四等GPS网一个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施测四等控制点12个;并布设城市一级GPS网作为首级网加密,施测一级控制点81个;GPS网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约70%网点建立水准面模型作GPS高程拟合。二级、图根控制点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RTK控制测量、广西CORS控制测量等方法进行。及为了检验各种作业方法在不同环境精度及相互精度,通过二种以上方法测同一组控制点进行比较分析,操作严格执行规范。

2.1 广西CORS与静态GPS网点比较

在不同范围选择四等或一级GPS静态测量网控制点,与利用广西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检测进行对比,共检测控制点25个,其较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最大较差为:dx=4.6 cm,dy=-4.2 cm,dH=-5.3 cm。平均较差为:dx=-1.22 cm,dy=1.14 cm,dH=2.16 cm。由较差计算得的中误差为mx=±1.58 cm,my=±1.67 cm,mH=±2.55 cm。从较差和中误差来看,广西CORS提供的网络RTK测量结果精度完全符合《城市测量规范》要求,可作城市二级以下控制测量,可否作城市一级或更高等级控制测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2 GPS类方法与常规方法对比

利用全站仪实测相互通视的GPS静态网点、CORS控制点及RTK控制点相邻点对的边长和高差,与点对测量坐标反算值进行比较,共检测点对62对。统计结果如下:边长最大较差为5.57 cm,最小为0.02 cm,平均为1.69 cm,间距中误差1.83 cm;高差最大较差为7.05 cm,最小为0.04 cm,平均为2.42 cm,高差中误差2.66 cm。几种方法的对比结果,平面差值在许可范围内,个别RTK控制点高差较值稍大,考虑城镇地籍测量对高程一般不作要求,因此几种方法皆能满足城镇地籍测量中控制测量的需要。

2.3 几种方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比较

分别在建成区、山地、丘陵地、水库边4类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导线测量方法施测的控制点和利用RTK施测能得到固定解的控制点对,每组地形条件检测20对,共80对。在不同地形条件下,RTK测量与导线测量较差区分较显著,在建成区由于建筑物的遮挡和反射,较差值最大;在较开阔的丘陵地,较差值最小;山地由于山体对部分卫星信号遮挡,较差值稍大;大面积水域对RTK测量值影响并不明显。在距离较短的点对,RTK测边误差比导线较高,但点位误差却较小,可以得出在短距离测量中,导线测量相对于RTK测量精度较高。

3 结语

通过几种常用控制测量方法在大比例地形地籍图运用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每种作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等级及不同地形条件适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概括来说,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适用于等级控制点测量,导线测量适宜于建成区或较隐蔽区域,RTK或CORS适宜于开阔、遮挡物少地区。在实际作业中,可根据测区情况选用适宜的方法,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以提高作业效率,满足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够实现国家的建设工作与测量工作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情况,而测绘技术也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测绘技术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在很多测量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测量作用,实现良好的测量工作。在对城镇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不仅推动了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良好发展,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对于精准技术的工作标准,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良好的测绘技术发展,才能够大力推进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地表覆盖物的位置,土地权属界、土地使用者及土地资料、地籍资料的动态监测及更新,其中地表覆盖物位置是指我国国境内地表面的图形以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地籍测量时应把具体的位置和数据用几何图形编制成图;权属界既定出界址的位置和界址的坐标,以方便土地权属的管理;土地使用者资料包含使用者的姓名、住址、拥有土地编号、面积、土地等级,建筑物占有面积等资料;地籍的动态监测包括地籍图的重测、修测、重新定级以及地籍簿册的修编,并依据我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整治与划分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可以有效的控制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关系,并能建立具体的坐标数据,为地籍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经过测量的地籍数据可以为土地的租凭和利用提供资料,使地籍测量成果具备了法律效力。地籍测量还可以促进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管理,为土地的利用与规划提供决策。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1、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2、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3、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三、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CPS系统,是一种建立于卫星信号搜寻角度之上的定位导航服务系统,其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具有全球覆盖、生成准确、合理的三维立体坐标、操作方法较为快捷方面、能够连续性作业、传送速度快、灵活性强与精准度高等特点。现如今,在地籍测绘技术当中,CPS应用范围极广,成为探测地点的主要方式。GPS定位服务系统主要是依托PTK技术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测算,可精确到厘米的单位,在生成数据或信息之后,将其拷贝到成图识别系统,便可获得需要的地图。下面我们简单阐述一下在采用CPS定位服务系统之后所应注意的事项,具体为:第一,地点问题,接受CPS发出信号的地点要无遮掩、较为开阔,有些树冠林中,能够干扰卫星信号,导致信号与地籍测绘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第二,在进行PTK测量技术之前,应选择卫星数多PDOP值较小的阶段进行操作,确保数据与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客观性;第三,基准站的上空辽阔无缘,无任何可干扰接收信号的介质,尤其是强大的电磁源,均会影响信号的接受与地籍测量的精确性。

2、摄影测量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摄影器材,提供立体、清晰、全面、精确的三维信息。其优势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实物,即便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依然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籍数据,如此一来,大大缩减了工作人员在野外的工作量,提高了测量效率,信息获取渠道的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测量地逐步创建了数字化摄影工作站,可见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在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均采用了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成像比例最高为1:00,能够形成清新线划、影像丰富多彩、数字化的信息效果。具体涵盖了三维立体化坐标测图硬件设施、解析成图方式以及高密度模拟应用测图实施等等,实现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采集与汇总,处理影像数据之后,将其录入到绘图系统当中。

3、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既能够获取影像信息与非影像信息的语义解释与非语义解释,又可进行精确的口标几何定位,通过非接触性传感器获取物理特征与几何相关的信息,为我们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和依据。遥感技术一般适用于一些中等或小规模的地形图当中,用来获取一些几何数据与物理信息。一般情况下,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监测对象为土地资料及利用率,通过数字或图形等文体形式获取数据,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处理一些难以分辨的信息,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对地籍的监测周期,全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对土地利用周期变化产生的不同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与对比,最终形成一组精准、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遥感测绘技术的长足发展让测绘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与科学,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完善与丰富,让测绘地籍等项目更为合理、精确与科学,充分补充各类地籍信息、比例地形图与城市基本地形图等,提供高效、现代、科学的处理方式。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必须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many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s technology has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working has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 Article expounds the cadastral survey related issues, and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and meth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colleagues taught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Measurement methods; Measurement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地籍测量

1.1 地籍概述

测量工作的总体上包括了权属调查与权属测量两个内容。本文所说的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国家相关地籍的监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国家所属的土地权属为工作核心,采取测量、勘察以及调研的方式,将国家早已备案的土地现状进行进一步的位置核实、土地质量与数量调查、以及土地使用现状进行综合统计与评价的方法。其测量的数据结果将以表格以及图册的方式输入国家土地档案管理部门。

按我国的地籍按照任务可以分为:初始地籍与日常地籍两种;

按照发展阶段而言,其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而作为地籍

测量工作,其不仅能够清晰的表达出当前我国地籍信息的具体状况,还能更好的对我国的土地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让我国的土地能够得以最好的分配,让我国的土地具有更好的利用率。

1.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 采用科学方法, 对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 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是:准备工作(资料收集等)地籍测量资料整理建立地籍档案检查验收。

2 地籍测量工作要求

2.1 调研

当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地籍测量工作时,最重要的是要系

统的对权属调查地的土地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数据分析与勘察调研,这样才能减少地籍测量共工作中的误差。

地籍测量的领导者一定要测量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科学的分配,尽量

减少测量土地重复的情况发生。

2.2 技术

地籍测量的技术要采用国内优秀的并具备一定商业化的测量技术,在测量中也要选用自主开发测量软件,以此来提高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2.3 数据分析

地籍测量工作的数据分析结果与调研的数据结果,地籍测量的人员一定要及时统一性存入计算机信息平台,并且进行一定的处理。

2.4 信息沟通

地籍测量的工作者还有尽量构建一个完善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沟通信息平台,以方便于相关工作者查阅资料,并且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检索系统。

2.5 质量保证

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障其在工作中采用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调查和测量工作,来不断确保工程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总体达到优级。

3 地籍测量方法

从上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优秀的地籍测量的方案对于地籍测量工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地籍测量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籍测量方案。

3.1 地籍测量-控制测量法

在一般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大多数地籍控制测量是通过根据不同土地的精度要求而进行的。在整个地籍测量的控制工作中,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地籍测量工作的原则与要求,进行科学的选点、埋石以及野外观察。在控制测量中,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根据GPS定位系统进行勘测,来不断提升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度;

3.2 地籍测量-界址点坐标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地籍勘测过程中国界址点和土地的测定点之间,加设控制网加密一、二级导线,然后在根据当前高科学技术GPS 定位系统的优势与特点,来实现地籍测量。有数据表明界址点坐标地籍测量法主要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 法,地籍测量工作人员在进行GPS-RTK 方法时,要最大程度的保障监测点没有检核条件,一个界址点需要认真测定二次。

在进行静态模式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及时更换地籍测量点,每两个检测点的观测时间要超过15min ;

地籍测量的检测点一定要注意布置均匀,来不断保障地籍测量的数据结果的全面性。

3.3 地籍测量- 碎部测量法

在地籍测量方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该方法主要流程为:在地籍测量的土地的检测点a 处上架社测量仪器,并对监测点a与下个检测点b进行系统的定向连线,以此类推,最终实现全面性土地调研的方法。

3.4 地籍测量- 白纸成图法

白纸成图法需要的主要设备有太平板仪、小平板仪、经纬仪以及白纸。其主要是利用数学专业中的图解成图法,在测量地点采用经纬仪、太平板仪以及小平板仪互相配合的测量方式,然后将土地的最初模型成图在白纸上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测量方法中所使用的平板仪不能够精确的为测量人员提供野外实测坐标,因此该方法所得到的测量数据只能事单单的图解一些常数而已。

3.5 地籍测量- 摄影测量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蝗安航测量摄像片与测制底图的方法来不断实现土地勘测中的界址点坐标。尤其是在界址点坐标过多与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况下,其完全可以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方式,进行界址点坐标的勘测工作,不仅节约了勘测经济,还增加了勘测的精准度。

3.3 GPS 测量方法

GPS 只提供地理空间位置,地籍空间数据还应该包括属性信息。例如,地籍信息系统中条道路包括了该路的一系列点的空间坐标及该道路的属性信息(宽度、等级等),而 GPS 只能在外业采集到一系列离散点的空间坐标。

(1)GPS 定位模式和精度要与地籍信息系统匹配 GPS 定位精度及模式多种多样, 确定GPS 处理方法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以达到地籍数据所需要精度。

(2)坐标系统的转换。由于 GPS 定位采用的是 WGS-84 坐标系, 因此它测出的坐标与一般的 GIS(如地籍空间数据)不相同,必须将WGS-84 坐标进行转换,因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GIS 系统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的平面投影方式。

4 结 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工作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当前我国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清楚的反映出国家现存土地的施工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利用,还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土地经济利用的最大化,让其可以充分的为我国的经济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国伟.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及前景[J]. 中国土地科学. 1995(04)

[2] 金君.GPS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J]. 测绘通报. 1999(07)

篇5

城镇建设中的地籍测量内容主要以权属核查、野外数据收集、地籍调查、地籍测绘、数据库信息建立为基础,在实地测量中要以城镇土地的位置、面积、属性、用途、权属为出发点,详细的收集地籍信息,以保证城镇经济建设以及国土部门对地籍图和地籍数据的正常需求。本文从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出发,论述了城镇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并细致的分析了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

一、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应满足城镇地籍管理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成图质量和单位面积的测量经费。时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地籍测量应从科学技术、数据精确、组织合理等面方入手,选择经济有效实用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

(一)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三)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二、城镇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一)GPS静态控制测量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技术在测绘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我们可以利用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方法对城镇地籍数据进行测量。GPS静态控制测量具有控制范围大,平面及高程同步准确,选点灵活等特点,比较适用于城镇的地籍测量。在测量中利用GPS静态网通过GPS高程拟合的方法来进行测量,测量中受基线解算的影响有时高程精度会不太准确,这时可以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通过长时间对待求点的观测来得到精度较高的高程值。实测中还要注意静态GPS控制网容易受到天气、环境、无线信号的干扰,同时还要考虑GPS信号面对人流、行车、建筑物的影响因素,测量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多次测量,强化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二)导线测量法

导线测量法是城镇地籍测量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导线测量法的特点是精度高、检核条件多、布设灵活、方法简便等,在城镇测量中只需相邻两点相通就可以得出测量数值,并且可以利用三角高程导线进行测量,比较适合测量城镇中的隐蔽地区。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和垂直角,并根据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进行测量。城镇地籍测量中还要根据不同精度的要求来调整仪器的测角、测边精度、起始数据精度、导线长度等,减少实测中的误差值,这里所指的误差值主要是设备和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三)GPS-RTK测量法

GPS-RTK技术利用GPS提供的数据能够为实控测量区域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这不但提高了地籍的精度,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RTK定位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主要可分为同测站误差和距离误差,同测站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天气因素等,因此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测量时要按着GPS的作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选用适宜的基准站,减少遮挡增大发射距离和接收信号的准确;其次做好基准站的抗干扰措施,远离无线电、高压线、积水区等;再次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避免观测期间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三、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

地籍测量后成图的保管非常重要,它所表达的内容除了地形和地貌外,还记载了土地的权属关系等一系列的数据,土地部门了为发挥其作用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必须对地籍的保管和利用加以重视。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主要分为三个主面:首先,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后,利用地籍图对土地使用的范围、使用者、使用年限进行统计,避免过去因征地而引发的用地矛盾,并与户主进行联系,做好户主及面积的核对,理清可用地的范围为城镇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做好地籍资料的收集与变更登记,这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土地的面积与地价,使土地的使用与评估更具权威性,同时也更为合法。

篇6

就我国现阶段的地籍测量工作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测绘技术,按照一定的精度对需要进行地籍测量的地区或目标进行测量,以此来确定其实际的面积、权属位置等情况,同时将被测地区或目标的质量等级、利用类型以及分布情况等数据反映给相关部门。通过地籍测量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相关部门所开展的工作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材料。根据我国相关政策的要求,现阶段的地籍测量工作必须要以电子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等为依据,要以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以及全面性为工作目标。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开展低级测量工作时,就必须要应用好现代化的测绘技术。

1 GPS卫星定位技术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简介

GPS卫星定位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测绘技术,其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测绘技术来看,仍旧无法完全取代GPS卫星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近几年我国相继发射了多颗可用于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卫星,这样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以及其他类型的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应用方法

与其他类型的测绘技术相比,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工作人员所选的测量点和控制点等不在需要保持彼此通视的状态,这不但有效地避免了其他类型的测绘方法选定测量点与控制点时产生的局限性,还有效地控制了所选点位形成的GPS网状结构对地籍测量精准度的影响,确保精准度能够在一个合理、可用的范围之内。其次,在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等级控制,确保其能够符合所使用的GPS设备的精确度,在确定GPS网状结构点位时,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来确定各个控制点的点位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所构建的GPS网的精准度符合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要求,才能够保证所获得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精准性。此外,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例如三角网等,在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开展测绘工作时,不需要构建检测对角线与始边对角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改变大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在保证地籍测量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2 遥感技术

2.1 遥感技术的简介

遥感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RS技术,其是一种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探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遥感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技术是一种以电磁波理论为基础,通过使用各个类型的传感仪器来收集、处理远距离目标所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来形成能够描绘远距离目标景物的图像,从而实现探测或识别的目的。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每个十八天我们就能够绘制一份高精度的全球图像。正式因为这样的情况,也奠定了其在地籍测量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使用遥感技术,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地籍测量工作,且不会影响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质量。依照遥感技术的作用原理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影像叠加分析技术、矢量地图与影像对比判读技术以及影像与影像的对比判读技术等多个类型的遥感技术。

2.2 应用方法

因为我们可以按照遥感技术不同的作用原理将其分成不同类型的遥感技术,所以在实际的地籍测量工作中,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地籍测量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遥感测量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将多种类型的遥感技术混合在一起使用。与仅使用一种类型的遥感技术相比,多种类型的遥感技术综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籍测量的代表性与准确性,能够更好的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实现对被测地区的动态监测。其次,就现阶段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主要有特种融合技术、贝叶斯法与影像融合技术等。在这些图像处理方法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影像融合技术,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SPOT与TM影像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使用遥感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时,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影响融合技术的研究。此外,如果将影像融合技术与被测地区的专题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分析的话,我们还能够向土里利用部门所开展的动态监测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总而言之,在地籍测量中使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缩减地籍测量的工作成本并大幅度的提高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能够为其他部门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

3 RTK技术

3.1 RTK技术简介

RTK定位技术是脱胎于GPS定位技术的一项新的定位技术,其不但继承了GPS技术的全部优点,还避免了GPS技术的缺陷,并提高了定位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使用GPS定位技术时,我们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建立若干个移动的基站以及一个固定的基站,只有这样才能够实施动态或者静态测量,并且要在汇总、解算各个基站所反馈的数据的基础上获得厘米级的定位结果。对于这样的定位方式来说,其不仅十分复杂且花费的时间也较长,不能够满足现代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需要。然而RTK技术则能够很好地弥补其不足之处,有效地缩减工作时长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其定位的精度和实效性较高,因此,其在地籍测量以及工程测绘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3.2 RTK技术的应用

要想更好的应用RTK技术来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掌握其工作的工作原理:RTK技术是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将从各个基准站获得的坐标与测值传送给各个流动站,在此过程中,流动站自身也会产生一部分定位数据,随后这部分定位数据将会与从基准站获得的数据一道传给信息处理系统,由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测算,这样就能够得出厘米级的地籍测量数据。而对于这个十分复杂的数据传输、测算过程来说,其总耗时往往不到一秒钟。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技术相比,RTK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成本,且能够在测量的过程中及时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按照实际情况的特点,合理的使用RTK技术。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工作是我国先关部门开展各个类型的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基础,其是以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为测量手段、以地籍调查为测量依据,能够更加真实可靠的反映出被测地区或者目标的大小、权属等情况。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地籍测量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常用的测试技术的研究,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之中,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测量工作的总做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苏哲.论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4).

[2]牛军平.全站仪数字化导线测量技术在煤矿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8).

篇7

一、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方法与公式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位置是利用实测角度及距离,按相应公式解算界址点的坐标。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极坐标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极坐标法属于方位与距离交会法如图1所示,在已知点A上安置仪器,以已知点B为定向点,测定出已知点到界址点间的角度β和距离S来确定出界址点的位置,按式(1)计算界址点的坐标:

(1)

极坐标法至少要有一个定向点,为了检核,亦可用两个或多个已知点定向。若用一个已知点定向时,可取已测定的较远的明显界址点作检核,或在相邻测站重复测定若干界址点检核。

(2)在AutoCAD中的实现方法。

在大规模地地籍测量中,极坐标法是测量中最常用的最主要的测量方法。外业可利用全站仪内存记录数据,然后经数据通讯把记录在全站仪内存的外业观测数据按一定格式传输并存储到微机上。而后经数据预处理将各种数据按照其信息代码与编号,自动进行归类,连线、生成可供AutoCAD直接使用的图形交换文件(DXF)。

(3)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结合,精度较高。由于电子速测仪的广泛使用,极坐标法能直接测定界址点的方位角、边长、坐标,可实现从外业到内业的自动化数值处理,速度较快;极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应用很广泛。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它适用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2. 截距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截距法属线性测量法,是界址点坐标测定的技术方法之一。如图2所示,A、B、P1、P2四点在一条直线上,A、B两点坐标已由极坐标法或其他定点方法测定,S1、S2的距离实地丈量,则P1、P2:点的坐标按下列公式计算:

(2)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在A点画一半径R=S1的圆,圆弧与直线AB的交点即为P1,在B点画一半径为S2圆,并将AB延长到B'则圆弧与直线B B'的交点即为P2如图2-1:

(3)特点及适应范围

截距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要辅助方法。

3. 距离交会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如图形所示,A、B为已知点或已测界址点,用测距仪或钢卷尺丈量已知点A、B到未知点P的距离SAP、SBP,便可按式(3)计算P点坐标。

(3)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如图3-1,在A点画一半径R=SBP的圆,在B点画另一半径R=SBP的圆与在A点为圆心的圆相交P'、P两点,由于是在CAD图形编辑状态下操作,很容易就判别出P点为待求的界址点。

(3)特点及适应范围

距离交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该三角形的各交会角角度应在30°~150°之间。当用(3)式计算时,由于交会结果为双解,已知点和未知点的点号顺序必须与图3一致。

4. 直角坐标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直角坐标法亦称正交法,它是借助于两控制点的连线或从一已知点出发并具有已知方位的直线和较短的支距测求界址点。如图4,A、B为两已知点,P为待定点,以方位aAB指向为纵轴X',方位“aAB+/2”指向为横轴Y',即建立一个相对直角坐标系。勘丈P到纵轴的垂距h以及B点到垂足Q的距离g,以相对坐标值(g、h)按式(4)解算界址点P的坐标:

(4)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如图4-1在B点画一垂直于AB的直线BB',在B点画半径为h的圆即可定出P点。

(3)特点及适应范围

直角坐标法是两次方位与距离交会的组合,施测简单,易懂易做,垂足点的精度不受地界和建筑物离测线相对位置的影响,精度较高,其缺点是目标点到垂足的距离受获取的垂足点位置精度的限制。在大量的界址点测量中,它仅仅是对极坐标法的补充。

5. 角度前方交会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角度交会法等同于方向交会法。如图5所示,A、B为已知点,分别在A、B点上设站观测“aβ”的角值,借助“α、β” 角值和已知点A、B的坐标就可以计算待定点P的坐标:

(5)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如图5-1,从A点画一条相对AB为α角的一条直线,(可以通过Autotisp编一简单程序实现),同样,在B点以夹角β画另一条线,即可从两条直线交点,求得P点,图6理求得。

(3)特点及适应范围

前方交会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很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点的测定。

6. 交点坐标计算法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如图6所示,界址点P设置在四墙相交的中心位置,用极坐标法或其它定点方法测定了四个辅助界址点A(XA、YA)、B(XB、YB)、C(XC、YC)、D(XD、YD)的坐标,由AB、CD两直线交点便可求出P点坐标:

(7)

此外,亦可由已知方位角。aAP、aCP(aAP= aAB、aCP= aCD)用方位与方位交会的办法求解P点坐标。

(8)

(2)在AutoCAD中实现方法:

直接连接AB、CD得两线,从两线交点即可定得P点。

(3)特点及适应范围

交点坐标计算法无需外业量距和测角,主要借助于极坐标法或其它定点方法测定的界址点A、B、C、D的坐标,求解交点P的坐标。它适应于既不通视又无法量距的规则整齐四墙相交的中心位置或河渠中央的界址点测定,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定点方法。

7. 测绘点补充法

由于界址点设置错综复杂,在控制点上不可能测到所有的界址点坐标,只能随时随地补充测站点,再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测站点补充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支导线法;角度后交法、边角后交法、自由测站定位法。

(1)支导线法

支导线法又称支站或支测站,是补充测站点最常用的方法。如图1中的支站1,极坐标法作业时,将选定的支站点与本测站的界址点一并测定求其坐标后,用极坐标法再去测定界址点坐标,非常方便,效果颇佳。支站点的坐标计算同式(1)。

(2)角度后交法

如图7所示,选择一方便的地方P设置测站,观测“a、b”角值,按式(9)可求出P点坐标。

(9)

由于角度后交法容易产生危险圆,故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很少应用。

(3)边角后交法

如图8,在测站点P上安置仪器,对附近的控制点测量水平角。α、β和距离SAP、SBP、SCP,用边角后交的方法按公式(10)解算出测站点P的坐标和测站点定向角,然后用极坐标法测定界址点。

(10)

边角后交法既可避免危险圆的问题,又能保证测站点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当今使用全部型速测仪补充测站应用较多的方法。

(4)自由测定站定位法

如图9所示,以自由测站P(X'P=0,Y'P=0)为原点,测角起始方向PA1,为假定坐标系的X轴,用极坐标测定多个已知控制点或已知界址点及所求界址点在假定坐标系中的坐标(X i、Y i)利用这些已知在两个坐标系中两套坐标求解所求界址点的大地坐标。

(11)

式中,X0、Y0平移参数,即假定坐标系的原点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坐标,

a0为旋转参数,即假定坐标系的X轴的大地坐标系中的方位角,及为尺度参数,即假定坐标系中的单位长度在大地坐标系中的长度,

求解上述4个参数(XO、YO、αO、K)时,Xi、Yi为已知控制点或已知界址点的大地坐标,而

自由测站定位法可用于二类界址点的补充测量,使用PCE—500袖珍计算机编程序计算,十分方便。

(5)由于为测站点故一般坐标外业通过程序直接解算坐标,作为测站坐标使用,不论何种方法支站都应检核。

二、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

1. 采用方法的要求(1)街访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用极坐标法测定,测距不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m。隔河界址点可采用角度前方交会法。

(2)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法测定时,必须往返测距离取中数,其总长不超过100m,图根点至界址点不超过3条边,特别困难时,支导线边长不超过150m,边数放宽至5条。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支一站可用作一类界址点的测定,支两站只可用作二类界址点的测定。

(3)用距离交会法、截距法或直角坐标法依据实丈元素推算界址点的坐标,一般推算不超过两个层次。交会距离宜小于20m,交会角应在40º—140º间;截距点应严格位于两已知点间的直线上;用直角推算时,定向边要长于推算边,推算边宜短于10m,尽量用第三方向检查距离,距离较差应小于15cm。

(4)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界址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勘文边长较差和中误差,一类不超过10cm和5cm;二类不超过15cm和7.5cm。解析法测定的任何同一界址点重合坐标,其差一类不超过14cm,二类不超过21cm。

(5)自由设站的测站应联测足够的已知点,如果观测已知控制点数量太少,则可再观测已测定的界址点,赋以不同的权参加平差。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1)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6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半测回,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时应归零,归零差应小于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

(2)当界址点多于6个时或每测15~20个界址点,应以定向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3)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过2cm;当使用全站仪测定墙面、房角上的界址点时,要仔细的对中反光镜,限制反光镜旋转角B在25º~30º之间。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4)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1cm,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cm。

(5)边长记录至0.01m,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m。

三、界址点测定方法的选用

以上罗列的众多定点方法可归结为方位与方位、距离与距离、方位与距离三类基本的交会定点方法,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我国现阶段地籍测量中,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极坐标法已成为测定解析界址点坐标的首选方案;然而,在老城区、商业密集区,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及界址点设置的复杂程度,生搬硬套的采用及坐标法测定界址点坐标,除成本高、效率低、工期长之外,还会给测量成果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其原因:老城区宗地稠密,土地权属错综复杂,街坊内图根导线难以布设,即使辅助于支导线,支站数及支导线总长往往超限;通视条件差,部分界址点根本无法施测;街坊内部宗地难以到达,距离丈量困难。因此,定点方法的择用应根据地区情况、精度要求、技术水平,仪器设备条件综合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区别对待,灵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随着我国地籍事业的发展、地籍测量水平的提高和测量手段的更新,极坐标法已成为城镇地籍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方法,支导线法、边角后交法、自由测站定位法将成为测站点补充的重要方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角度前方交会法也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方法而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宝琪 谌作霖。《地籍测量》。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9

篇8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农村宅基地则为主要的关注点之一,农村宅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其进行调查测量有助于后期土地确权的发展。但由于农村宅基地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未形成专业准确的调查测量方法,因此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较大的难度。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的当前农村宅基地调查及测量方法,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发展提供参考。

1农村宅基地

我国农村面积较大,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面积。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1]。其中农村宅基地为当前我国发展中,特有的一类土地性质类型。农村宅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权属为村集体所有。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农户或个人想村委会进行申请,之后进行审批进行房屋建筑的用地现状。农村宅基地,一般包括已建设房屋的土地、建过但已不能居住的土地、准备建筑的土地三类。

2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证照问题、均衡性问题、界线性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农村宅基地的良性发展。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多的民事纠纷以及民间冲突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证照问题

1)办理证件,未建房屋。农村宅基地在应用的过程中,首先应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此后由上级部门进行资格审批,之后由相关部门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2]。中间流程因实际情况,各地的规定现状有所差异。农户获取《建设用地批准书》之后,开始房屋建设。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农户已获取《建设用地批准书》,但未进行实际修建。2)无证建筑。农村宅基地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方管理现状等现实原因的影响,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管理现状差异度较大。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无证建筑也大量存在。此类建筑未经过上级部门审批,只进行了村委会的报备以及村集体的通过。部分案例中,甚至未进行村委会的报备,直接进行了房屋的建设。此类问题为当前实际发展中,主要凸显的问题之一。

2.2均衡性问题

我国农村宅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宅基地的审批以及管理现状,基层管理在规范性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宅基地的发展。其中均衡性问题则较为突出,具体体现为:各农户之间宅基地分配不均衡,宅基地面积、数量等方面差异度较大。

2.3界线性问题

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关于地域界线的划分,部分地区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此类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质量,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村之间的土地界线存在问题,最终造成农村宅基地在划分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冲突现象,以及民事纠纷现象。

3农村宅基地调查及测量方法的策略问题

农村宅基地调查及测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实际管理办法等现状,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了较多的问题[3]。针对此类现状,笔者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整体调查,细节划分、统一规划,明确权属、明确遗留问题,人性化测量管理、精确测量,明确界线。针对此类策略方法,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3.1整体调查,细节划分

农村宅基地在管理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为调查。为了有效的落实调查效果,并且提升后期的划分,政府部门应针对实际调查项目,组织专职人员逐户进行调查。调查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的记录和电子档案建立。并且针对异常数据进行特殊标记,以便于后期的划分和协商管理。调查结束之后,针对争议地区进行关联户的协调商议。以此进行争议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后期的细节划分。

3.2统一规划,明确权属

调查结束细节划分完毕,为了有效的保障后期农村的统一发展,关于农村宅基地的权属问题,应进行严格的法规宣传,以及证照的发放。以此避免因权属问题,引起的。做好基层的政策法规宣传,确保农户的切身利益,保障农村宅基地的良性发展。

3.3明确遗留问题,人性化测量管理

农村宅基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了较多的历史问题。当前在实施管理办法的过程中,此类管理办法与历史遗留的宅基地的问题,也出现了较多的冲突现象。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问题,并且确保农户的贴身利益。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历史遗留问题,明确土地权属问题,通过人性化的测量管理进行宅基地的实际面积测量。

3.4精确测量,明确界线

农村宅基地界线问题,为当前影响农村宅基地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类现状,为了有效的保障宅基地的稳定发展,调查测量人员应严格参照地籍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测量[4]。并通过GPS技术以及无人技术,进行精确的测量核准。以此解决农村宅基地的界线问题,避免因界线问题产生的纠纷现象。

4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在调查和测量方法落实的过程中,实际的发展现状较为稳定。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此现状下,为了有效的保障农村宅基地的良性发展,并且提升农村宅基地的调查及测量方法,未来农村宅基地的调查与测量方法落实,应朝着整体调查,细节划分、统一规划,明确权属、明确遗留问题,人性化测量管理、精确测量,明确界线的方向进行发展。

作者:卢文忠 单位:潮州市潮安区国土资源局测绘队

参考文献:

[1]段文.农村宅基地的调查方法及地籍测量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6):19.

篇9

1、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概念

1.1 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一般是指农村居民因生活居住而建造的住房、庭院、辅助用房及其他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宅基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宅基地仅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分配其居住使用的住宅、附属用地。而广义的宅基地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还包括了国家所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中的农村住宅用地。

目前我国国内学者在研究宅基地的相关事项时多使用狭义的宅基地概念。

1.2 宅基地的使用权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其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这样一来,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即指农村居民享有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住宅、附属设施以及直接支配与排他的权利。

1.3 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指为了获得地籍信息而借助科学仪器,在权属调查这一基础上,所采取的专业测绘工作,目的是为了服务地籍管理工作、集合国家土地信息及保护土地产权等,地籍测量主要包括修测地籍图、重测和修编地籍簿册、动态监测权属地的土地信息、测算面积、测绘地籍图、测量界限及地籍控制测量等,以确保地籍资料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原则。并且在地籍测量展开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地籍调查,地籍调查即指对土地及其附着物各方面(社会、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调查,在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利用状况及权属界址进行实地确认之后,可以就确认得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填写相应的地籍调查表,以便为测算土地面积、精确定位土地及其附着物等地籍测量工作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

根据调查时间及任务的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在地籍调查时,调查的内容应覆盖调查区域的每一块土地,其中土地权属调查是核心。

2、对农村宅基地的调查依据及调查要求

2.1 调查依据

农村宅基地调查依据主要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技术细则》、《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全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意见的通知》等。

2.2 调查要求

农村宅基地的调查要求主要包括外业调查和数据建库两方面:

(1)外业调查。对于所有已经发证的宅基地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以便核实宅基地证载信息和使用情况,而对于未发证的宅基地,则需要调查其实际位置及其权利人的姓名,并在调查底图上予以标记。在外业调查时,需要填写调查表,调查表所应包含的内容主要由:土地证号、实际地址、权利人姓名及身份证号、证载地面积及证载土地坐落、宗地号等。

(2)数据建库。数据建库需要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例如Arcgis软件)将前期调查得来的底图,并且将宅基地的范围线输入到数据库当中,以便于完善和修整其相关属性。同时,在输入调查底图时,还应对无范围线的宅基地部分加以注意,并根据需要补测地形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最后,根据调成果予以分类统计,以提高工作效率。

3、农村宅基地调查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利通区辖10个乡(镇),总人口38万人,共有农村宅基地5.6万多宗,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1509公顷。自2014年起,我们开全面调查了吴忠市利通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权属状况、分布状况,完成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利通区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图形和属性数据库。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本次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采用1:1000比例尺,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用地地籍调查采用1:500比例尺。对地物密集及城乡结合部等特殊地区根据辖区土地利用实际状况可采用1:500比例尺。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3°分带。控制测量采用宁夏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简称NXCORS)。引用国家已知控制点,采用GPS、全站仪布设控制网,地籍图测绘采用RTK、全站仪实测、结合钢尺勘丈相关的构筑物、建筑物、以及其他的地物,再经过权属调查、界址点测量得到最终的地籍图。图形处理采用CASS9.0版绘制,数据库建设采用苍穹集体土地使用权管理系统。

在农村宅基地的实际调查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一户多宅”、实测面积与原发证面积不一致、原宅基地经改造形成两个宅基地,涉及分户登记、已办理宅基地使用证,但涉及宅基地转让(买卖)、继承、赠与,户主变更及丢失、对历史原因形成的宅基地无权利人变动,登记册上没有记录,无审批发证手续的宅基地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具体对应的合理的处理决策。

3.1 分析界址点精度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规范村庄地籍调查技术及作业的规定,鉴于《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适用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适用于全国城镇和独立工矿区,那么这样一来,原则上也适用于农村地区。

依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对于界址点的测量,需要使用测量仪器,而界址点往往定于围墙拐角或房角等较为固定建筑的拐点,所以界址点也就非常容易确定,因此其测量精度的要求也较高。

3.2测量方法

在地籍测量中采用GPS RTK施测图根控制点技术进行测量。共布设图根点6029个。图根点点位一般布设在道路、街巷的交叉口及其它利于采集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地方。建筑物密集地区适当加密,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均小于 5cm。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地籍细部测量的内容包括:测定界址点位置、建筑物等。其中测定界址点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心工作。利用全站仪+小棱镜进行外业数据采集,采用极坐标法的方法。每站施测前对控制点数据(x、y) 进行检校,并随时对已测过的明显地物点进行检测(即测量重合点),以避免误差较大。

3.3地籍勘丈

为保证宅基地面积和房屋面积的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地籍测量采用解析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及村庄建设用地的界址点采用极坐标法,对于村庄内部及偏远地区采用解析法与图解法结合、距离交会法、截距法等综合方法。地籍图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成图,主辅房以及采用全站仪实测,宗地内临时搭建的棚房以及不足5平方米的附属设施采用勘丈法。并且在调查底图进行标注,将丈量得来的数据填写于地籍调查表中。最后,分析调查结果。

4、结束语

由于农村宅基地的调查往往涉及到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参与单位多、范围大,任务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农村宅基地的调查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此仅以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这一调查工程,以期能为农村宅基地调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

篇10

了其基本要求、内容和特点,针对其特殊性采用和常规测量不同方法;在勘界资料制作过程中,

应用编制的勘测定界测量系统,自动化编辑基本数据,生成各类勘界成果,通过采用这些方法

和技巧,确保了测绘成果正确性。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 前期立项测量; 现状图测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勘界资料制作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测量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土地整理,属于一种专题测量,它贯穿于整个土地整理过程,分为前期立项测量、中期施工测量、后期竣工测量,其中前期立项测量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工程项目设计、概(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包括现状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勘界资料制作等三大方面。它源于常规测量,又不同于常规测量,下面就其内容和方法不同之处具体阐述。

2、现状图测绘

2.1准备工作

(1)收集测区及附近高等级控制成果资料,分析其系统和精度,确定其可利用程度。

(2)到国土管理部门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台账、项目可研资料、1:10000航测地形图等资料。

(3)测量技术人员在作业前,应与国土部门、镇(乡)、村、组等相关人员一道,到实地进行踏勘,根据项目拟总投资额度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将需要整理、新建道路、水渠、山坪塘、水田、坡改梯等内容初步确定下来,以便在测量过程中按不同要求和精度,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满足要求的优质测量成果资料。

(4)收集当地的气象、水文、地质、民风民俗等资料,以便在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入乡随俗,不触犯当地百姓的禁忌,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2.2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在个别较困难地区,无法联测国家系统,则可以在1:10000航测图上量取近似系统,但要保证同一个项目区内系统基准相同,采用这一方法要报项目区国土管理部门批准,在测量技术方案中要加以说明。

(3)项目区首级控制:平面采用E级GPS控制以上等级布设,高程采用四等水准以上精度观测。

(4)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和常规测量相同,在此不作详述。

2.3精度要求

(1)项目区普遍采用1:2000比例尺测绘,规划的土地整理区提高到1:1000(500);点状工程,如塘、堰、提灌、新村建设地址提高到1:500,个别特殊要求地方以1:200测绘;线状工程按带状地形图测绘,测图比例尺以1:200(500)为宜,也可以测量线状工程的纵横断面图来代替带状地形图。

(2)测图等高距:平原1米,山区和丘陵2米;高程注记至分米。

(3)测绘重点是项目区与建设整治有关的区域,与整治建设方案度不紧密的区域可降低测绘要求,如林地不是目前土地整理的重点,则只绘林地地类边界线,加注林地植被,形成林地图斑即可。

2.4碎部测绘内容

(1)按1:500(200)比例尺测绘部分

a、渠(含水沟)的位置、长度、宽度按实际测绘并标注,当宽度无法用双线表示时,则用单线表示,但需在其旁边注明宽度值,每隔30米应至少测注一个沟渠底的高程,转弯处必须测注高程,当材料不是土质时,要加注材料名称,同时调查水流方向,如k为材料,a为宽度,b为底度。

b、道路包括贯穿整个项目区的各等级道路,项目区内的田间道、生产路、支路等,大于或等于1米的道路用双线表示,小于1米的道路用单线表示,道路中央及相关特征点应测注高程,其周围20米内的地形地貌应详测,以满足设计的需要,标注道路名称和路面材料。双线道路边线和房屋、围墙等建筑物重合时,用建筑物外边线代替路边线,道路和建筑物的接头处应间隔0.2mm。

c、在经济发展地区,对于需要整治的居民房,应逐栋测绘,区分楼层,调查房屋所有权人姓名和建成年代,对于居民房旁边的空闲宅基地应重点测绘其范围线并标注清楚。

d、水库、堰塘等要测绘其周围坝和水涯线,并标高程,调查其名称,当四周为陡坝时,无法用水涯线表示时,则画出四周坝子并测注塘底的高程,对于其坝建筑,按实际测绘,坝顶底应详细测注高程。排水涉及的沟道,需测注堤顶高程、水位、宽度等;水源涉及到的塘、坝、水库等,需测注蓄水工程的特征水质,如堤项顶高程、溢洪水后、灌溉渠道水位等,各级堤灌站实测绘图,对于工程的水闸应测注闸顶高程和高度A孔数口和宽度B,用n×A米×B米样式标注,所有涵洞均应测注洞底高程、高度A和宽度B,用A米×B米表示。

e、电线杆、电塔、地下光缆、输度电、供排水、天然气、输油管等各类管线,按实际位置和走向进行测量,电线不连线,只标注其走向即可。

(2)按1:2000比例尺测绘部分

a、农村居民点只测轮廓、内部标注村名、居民点内与相项目区有关的沟渠、路、桥、水系均应测绘。

b、项目区内坟地、沟渠、空地、菜地、荒草地、双线田埂等应按实际测绘,不能取舍,梯田坎过宽时,间距小于图上5mm可舍去,水田、旱地内的人行路及主要田坝必须测绘。田土坎在图上投影宽度≥1mm时,逐条测绘其长度和宽度,陡坎、斜坡的源头,从表示的高程开始测绘,等高线不能直穿陡坝、斜坡,要错位相接,与高程相符。

c、在(1)中未提及的其他地形、地物均按1:2000比例尺精度测绘。

(3)不详测部分

a、国有建设土地范围内;

b、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整治的农村居民点,项目区内镇乡所在区域;

c、林地;

d、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

e、项目区外的一般区域,与项目区相连接的沟渠、道路、水系等相关地物应测绘上图。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地名等。

3.1行政、权属界线调查

行政界线主要有省、县(区)、镇(乡)、村界、组界,包括插花地和飞地界,权属界线主要是工矿、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权属界。

以实测的现状图作为工作图,本权属单位和相邻权属单位的指界人员,共同到现场确定界线,双方对指定界线无异议后,实测指定界线,并由双方指界人签字盖章确认。

对于项目边界的主要界址点,均应埋设混凝桩标志,并采用全站仪或GPS RTK测绘界桩坐标和高程。

3.2地类调查

地类就是土地表面的植被类型和用途,地类调查可在现状地形测绘时一并进行,也可在完成现状图后,打印工作底图再到实地调查,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具体的工作时,一般是将两方法相结合,即在测现状地形时,同时调查地类,待现状图内外业完成后,打印一份工作图,到实地进行地类核查和补充完善,同时核对地形和调查地名,地类测至二级,地类成图最小面积居民点4平方毫米、旱地、林地等其它地类是6平方毫米,对不够最小上图面积的零星地类进行合理归并,不作打点注记。对于无法准确确定、模棱两可的地类,参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进行实测。

对于水库、堰塘的堤坝,面积够上图的则单独标绘,而面积不够最小上图面积的并入水面,对于堤坝上有道路的,将道路按实际测绘出来。

4、勘界资料制作

以现状图为基础图,编制勘测定界图,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图斑碎部面积量算表,勘测定界报告等资料(具体流程见图01),由于这一流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单位根据流程特点,利用VB语言编制了一套勘测定界测量系统,它由数据编辑和成果提取两部分组成,数据编辑部分由面积属性、村组编号、定义图斑地类、地类检查、图斑编号等内容组成,成果提取部分由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图斑碎部面积量算表,地类号和地类编码组合体等内容组成。

4.1划定图斑

(1)划定原则:同一图斑内只能有一种地类;同一图斑不能跨越行政和权属界线;图斑面积不宜过大。

(2)划定方法:

a、项目区内行政界线、权属界线、项目边界直接作为图斑线;

b、居民点图斑包括房屋及周围的竹林盘地和空闲地;

c、图斑线尽量沿沟、道路等线状地物划分;

d、旱地、水田划分以田土坎和地类界等为界,个别图斑过大时,应沿地形变化或特征线划分,并确保图斑形状协调一致。

e、斜坡作为图斑时,直接利用坎上边线和坎脚线作为图斑线。

4.2 面积拓普

(1)将图斑线文件导入MIPGIS软件中,进行断线、多余线、重复线等编辑处理,生成封闭的图斑线和图斑面积文件。

(2)将(1)生成的文件嵌套入现状图,检查图斑线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对不合理的进行调整,对不正确进行修改后,再将文件分别依次转入MIPGIS,重复(1)操作。

(1)由4.2生成的图斑线和图斑面积文件,分别依次调用勘测定界系统中的面积属性和村组编号两个功能程序,生成过渡图斑图。

(2)将过渡图斑图嵌套入现状图,运行定义图斑地类功能程序,依次定义每一个图斑的地类。

(3)运行地类检查功能程序,检查图斑地类的正确性,如有错误则重复(2)操作。

4.4 提取勘界资料成果

利用勘测定界系统的成果提取部分中的功能程序,计算机就自动生成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图斑碎部面积量算表、地类号和地类编码组合体、勘测定界图。

利用勘测定界测量系统,在整个勘界资料制作过程中,只是在各个程序衔接时才进行人工干涉,其余部分均是计算机根据提供的基础数据,自动编辑、统计、生成所需勘界资料,从而使整个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当然,各个单位使用软件不同,原理和理论依据是相同的,因此即便作业方法和过程不一样,其成果资料同样满足规范要求。

5、结束语

土地整理自2003年开展近十年时间,土地整测量这项专题测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形式上看它是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的结合,由于它的服务对象、用途和目的不同,说明不是简单的结合,它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各个从事土地整理测量单位根据自身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和作业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丹,刘庆元. 土地整理中问题及对策 [J]. 矿山测量,2011(02).

[2] 古志新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02).

[3] 闻恭俊,苏炳华,朱玟,夏宗勤. 土地整理与权属调整 [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

篇11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地铁地面控制测量包括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精密导线网测量)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两部分。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由两个等级组成,一等为卫星定位控制网,二等为精密导线网。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城市坐标系。应沿地铁线路独立布设平面控制网。投影面高程应与城市现有投影面高程一致,若线路轨道的平均高程与城市投影面高程的高差影响每千米大于5mm时,应采用其线路轨道平均高程面作为投影面高程。对已建成的卫星定位控制网和精密导线网应定期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每年或两年复测1次,且应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低于初测精度。

1.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

1.1.1外业测量

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1-1的规定。

表1.1-1卫星定位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2、卫星定位控制网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前进行星历预报,选择卫星状况良好的时间进行观测;

(2)天线定向标志指向正北,且经整平、对中后,其对中误差应小于2mm;测前、测后测定天线高各一次,互差应小于3毫米,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3)观测时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开机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观测开始后,及时记录或输入有关数据并随时注意卫星信号或信息存贮情况,并记录观测手簿。

(4)每日观测完毕,及时将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拷贝到计算机中并进行数据处理。

1.1.2数据处理

1、基线处理

卫星定位控制网外业观测基线解算时,对于小于8km的短基线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和双差固定解;对于8~30km的长基线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对周跳较多或观测数据质量欠佳的时段进行删除或用分段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算。基线解算采用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作为基线解的起算数据,基线解算结果中基线长度中误差输出值不超过2。

全部数据应进行同步环、独立环及重复基线检核, 检核时需要满足下列要求:

(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格式要求:

式中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环闭合差;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固定误差;

——比例误差系数;

——卫星定位控制网中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km)。

(2)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

——独立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3)复测基线的长度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同一边复测的次数,通常等于2。

2、网平差

(1)将全部独立基线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城市现有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 ,≤,≤

(2)在所使用的城市坐标系中进行约束平差及精度评定,约束平差采用的起算点与原测相同,平差完毕输出相应坐标系中的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角以及相关的中误差、相对点位中误差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等。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同名基线无约束平差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下列各式要求:

≤,≤,≤

1.2精密导线网测量

1.2.1外业测量

1、精密导线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2-1的要求

表1.2-1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2、观测时应执行以下要求:

(1)使用I级或II级全站仪进行,全站仪以及温度计和气压计应检定合格有效;

(2)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其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A、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小于4";

B、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的限差;

C、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Ⅰ级全站仪为9",Ⅱ级全站仪为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Ⅰ级全站仪为6",Ⅱ级全站仪为9"。

1.2.2数据处理

精密导线网数据处理及网平差采用经过鉴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1)附合精密导线或精密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下式计算的值:

式中——测角中误差(") ,取±2.5";

n —— 附合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2)精密导线网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 —— 附合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N ——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3)导线网测距边进行气象改正、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后,在进行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

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2.1外业测量

1、水准测量应满足以下主要技术要求:

表2.1-1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水准测量应执行以下技术要求:

(1)施测时沿统一线路进行往返测量,联测沿线的所有水准点。

(2) 施测采用DNA03及配套铟瓦尺进行,水准仪和铟瓦尺在检定有效期内,测量时并配置稳定、结实的专用木质三脚架和5kg 的尺垫。

(3)i角检验:水准仪作业期间每天检校一次,当i角保持在15″以内时,可用于施测作业,超限时停止作业查明原因。

(4)数字水准仪观测方式

往、返测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往、返测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

(5)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在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气温突变时、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不得作业。

(6)观测时应遵守以下事项:

A、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B、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C、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D、观测间歇时,全部在水准点上结束。

2.2数据处理

1、水准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应首先进行观测数据质量检核。检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测站数据质量、水准路线数据质量、往返测高差较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上述数据质量全部合格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

2、计算取位,高差中数取至0.1mm,成果取至1.0mm。

3、每条水准路线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Δ;当附合路线和水准环多于20个时,还需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

水准测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Δ按下式计算:

式中MΔ —— 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m);

L —— 水准测量的测段长度(km);

Δ—— 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 —— 往返测水准路线的测段数。

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MW —— 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m);

W —— 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mm);

L —— 计算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时的相应路线长度(km);

N —— 附合线路和闭合线路的条数。

4、水准网平差前进行水准标尺长度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水准路线闭合差改正。

5、待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后,进行整体严密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复测及成果分析

对已建成的地铁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应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每年或两年复测1次,且应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低于初测精度。当平面控制网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的控制点坐标较差不大于15mm时,维持原测成果不变;当较差大于15mm时,采用周边稳定的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求取其新成果,并对原测成果进行更新。高程控制网复测成果与原测高程成果较差的小于倍高程中误差时使用原成果,大于倍高程中误差时应复测确认,如确认检测成果无误,则说明水准点有沉降现象,要更新使用新成果,约束相近的稳定的水准点成果进行平差,求取下沉点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GB50308—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S].

[2]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

[3] CJJ/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S].

篇12

一、引言

从我们对日常维护的通信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调查分析情况来看,通常原因有:通信设备机房空气不洁净、微尘含量高;机房温度、湿度不符合设备工作环境要求;除以上原因外,通信设备接地不良可能是引起设备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接地不良对通信设备运行的影响与危害

一是无法为设备提供电源回路,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二是设备内部电路得不到安全屏蔽保障,容易受外界强电磁的袭击(比如强雷电的袭击);三是无法抑制通信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四是值勤维护人员得不到安全保障,设备维护人员易遭受有害电击。

三、通信设备接地地线的种类及其作用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类的地线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通信设备使用的地线通常可分为工作地(也称电源地)、保护地、防雷地。

四、通信设备接地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4.1 通信设备接地的方式、方法

通信设备接地的方式通常是在设备附近埋设金属接地桩、金属接地网等金属接地导体,该导体再通过电缆线与设备机架的地线排或机壳相连。

4.2 通信设备对接地电阻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通信设备使用说明书上都会列出设备对接地电阻的要求。设备的接地电阻包括了从设备内地线排到机房总地线排连线电阻、总地线排至接地桩(或接地网)的电阻、接地桩与大地间的电阻(该电阻称为接地地阻,一般简称为地阻)以及彼此间的连接电阻。总的来说,通信设备接地的总电阻应尽可能地小。

五、影响通信设备接地地阻值大小的因素以及地阻的测量方法

5.1 影响通信设备接地地阻值大小的因素

影响设备接地地阻阻值大小的因素很多,比如:接地桩/接地网的几何尺寸大小(长度、粗细)、形状、数量、埋设深度、周围地理环境(如平地、沟渠、坡地)、土壤湿度、质地等等。

5.2 手摇式地阻表测量地阻法

手摇式地阻表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仪表,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三点式电压落差法。其测量手段是在被测地线接地桩(暂称为X)一侧地上打入两根辅助测试桩,要求这两根测试桩位于被测地桩的同一侧,三者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距被测地桩较近的一根辅助测试桩(称为Y)距离被测地桩20米左右,距被测地桩较远的一根辅助测试桩(称为Z)距离被测地桩40米左右。测试时,按要求的转速转动摇把,测试仪通过内部磁电机产生电能,在被测地桩X和较远的辅助测试桩(称为Z)之间“灌入”电流,此时在被测地桩X和辅助地桩Y之间可获得一电压,仪表通过测量该电流和电压值,即可计算出被测接地桩的地阻。

5.3 钳形地阻表测量地阻法

钳形地阻表是一种新颖的测量工具,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对在用设备的地阻进行在线测量,而不需切断设备电源或断开地线。测量时,钳形地阻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其前端卡口(内有电磁线圈)所构成的环向被测线缆送入1.7KHz的交流恒定电压,在电流检测电路中,经过滤波、放大以及A/D转换,只有1.7KHz的电压所产生的电流被检测出来,该电压被施加在回路中,地阻表可同时通过其前端卡口测出回路中的电流,根据电压和电流,即可计算出回路中的总电阻。实际上,该表测出的是整个回路的阻抗,而不是电阻,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相差极小。

5.4 地阻测量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钳形地阻表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是否单点接地,被测地线是否已与设备连接,有无可靠的接地回路。(2)注意测量位置,选取合适的测量点。(3)注意“噪声”干扰 。地应采取措施,待消除“噪声”源后再进行测量。

六、结束语

无论从事通信设备安装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还是从事通信设备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掌握通信设备接地地阻的测量方法,这对有效预防或查除因接地不良引发的通信设备故障,确保现有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设备维护人员的安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宇,王丽琼主编. 通信工程建设与技术标准规范实用手册. 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11

篇13

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建筑施工的主导工程之一,也是建筑施工技术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工期最长、占投资最多的分部工程。它的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危和寿命,以及施工成本和工程整体的顺利进行。地基基础工程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从而使得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比上部结构更为复杂,更容易存在安全隐患。本文针对常用的天然地基、处理地基、复合地基及桩基的型式及其检测方法做一简要介绍,进一步提高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与检测水平。

1.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形式及地基质量检验的一般规定

1.1常见的地基基础的形式

(1)天然地基。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2)人工地基。天然土层的土质过于软弱或不良的地质条件,需要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建的地基。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3)桩基础。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

1.2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检验的一般要求

地基基础一般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并应符合先简后繁、先粗后细、先面后点的原则。检测工作应在合理的间歇时间后进行,检测部位一般选择在:施工出现异常的部位;设计方面认为重要的部位;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或结构安全的部位;不同施工单位及不同施工工艺的部位;同时兼顾整个受检位置均匀分布。对天然地基、处理地基及复合地基应进行平板荷载试验单位工程不少于3点,且每500m2不少于1个点,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还应增加检验点数。

在对桩基础进行检验时,一般情况下,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宜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当采用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进行检测时,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70%或预留同条件试块混凝土强度,且不少于15MPa;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强度龄期应达到28天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承载力的检测一般在28天后进行。

2.地基基础质量检测方法

2.1平板载荷试验

对于天然地基、人工处理地基、大直径钻孔桩持力层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三种方法。

2.1.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天然地基和处理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2,复合地基承压板面积应与实测单桩或多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相等。试坑地面宜与承台底标高一致,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实验前,应保持试验土层和复合地基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试验点表面宜用粗砂或中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图1 浅层平板荷载试验

2.1.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半采用直径为800mm的刚性板,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应不少于0.8m。当出现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量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及其当持力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得2倍中任意一种情况时,可终止加载。

图2 深层平板荷载试验

2.1.3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岩石地基荷载试验的加载方式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当出现沉降数据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某级荷载无法维持或试验荷载不能保持稳定的任意情况时,可终止加载。对于卸载的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10min记录一次,记录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30min回弹量不大于0.01mm时,不在记录。

图3 岩石地基荷载试验

2.2桩基静载试验

桩基静载试验是一项方法成立,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采用桩基静载试验时应该注意基准桩与基准梁的合理使用,具体内容为:(1)基准桩。在静载试验中,如果基准桩和基准梁使用不当将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广大的试验工作者应不断加强对此的重视。由于基准桩需要使用小型钢桩打入一定的地表深度,而且为了不受到地表振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使用砖块等替代物替换基准桩。(2)基准梁。由于基准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而另一端则简支于基准桩上。因此,基准梁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刚度,而且应该避免气温、振动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等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夜间工作的时候应避免大能量照明器具(如碘钨灯)对基准梁烘烤,尤其是局部照射从而引起的变形影响;而白天工作的时候则避免太阳直射部分的基准梁而引起的强烈变形。

3.建筑工程地基质量控制的几种办法

3.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3.2注浆法质量控制

首先,现场钻孔情况应安排专人如实地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层以上应保留1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层;再次,灌注浆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终)范围内。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时,则应自下而上进行。如相邻涂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顺序、注浆孔位、孔径、孔深以及注浆过程的压力值是否满足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