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基层医疗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 溶栓药物以非选择性溶栓药物为主 多项调查显示,溶栓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者仅占2.7%。
故溶栓治疗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溶栓比例、溶栓药物),应该积极倡导、推进规范的溶栓治疗,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溶栓药物多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类似物,分为两大类。
1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常用的有链激酶和尿激酶。此类药物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对血液循环以及与血凝块结合纤维蛋白都起作用,可能引起出血并发症。链激酶还具有一定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尿激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此类药物梗死动脉开通率较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低,但因价格便宜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尿激酶。
2 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临床最常用人重组t-PA(rt-PA,阿替普酶),最新研发的还有替奈普酶、瑞替普酶。此类药物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安全性高、无抗原性的特点,可选择性激活
救治模式。
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于1990年由Hepler和Strand提出并倡导的,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包括药物的选择、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和信息,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包括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等,具有药师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安全用药指导、药学宣教等药学服务[2]。
1 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现状
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虽然安全性有保证,但依旧具有二重性,治疗的同时或多或少产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进而容易产生药物无效或中毒;使治疗过程延长甚至治疗失败。
1.1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治疗还要负责用药指导,工作量大,只能简单地向患者说用法用量或者在药品包装上标明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患者只能机械地按医生要求用药,对于出现的其它作用不知晓或不在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或治疗失败;药剂人员却从事着简单的药品销售工作,不能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服务,造成技术资源浪费,也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受重视程度不够。
1.2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于患者提出的用药相关的问题答复不完善;服务意识不高,未能主动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1.3 药学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患者对药学服务认识不够,认可程度不高。
2 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作用
2.1 药物的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时间等,是根据药物本身及辅料的理化性质、药物在体内过程、治疗目的、人体生理特点等影响因素而定。择时用药可发挥最佳药效、最小不良反应[3]。对于特殊患病人群实施用药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诊疗质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1.1对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多数慢性病患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药物间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给药时间、服用方法等不尽相同,如果一起服用可能出现影响主要药物的疗效、产生副作用甚至产生配合禁忌,引起严重不不良反应或慢性药物中毒事件。此时需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交待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合禁忌。贮存方法等相关信息,针对慢性病特殊性,药师会严格要求患者不得以病症消失而自行停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加大加深对治疗慢性病药物的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
2.1.2对老年人和儿童患者的用药指导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复杂且记忆力衰减、视力减弱等情况,极易漏服、错服药物,造成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单凭临床医生或护士口头交待,患者很难记清如何用药。此时需要药师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药物相关信息,或在患者能看清的前提下记录下来,有必要时实行药品按一次服用时进行单包装并标记清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儿童因机体功能未发育完全、口味挑剔、辨别力弱等特点,对药物特别是剂型要求较高,如果监护不到位,容易误食甜味药物造成药物中毒。这就需要药师向患儿家属推荐适合的剂型、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相关信息,特别强调患儿家属要将药物放置于儿童不易接触的位置。
2.1.3对计划怀孕和孕产妇的用药指导
本类人群具的生理的特殊性,对药物敏感,要求药物药理作用缓和并对机体DNA和RNA无干扰并无细胞毒性等。这需要药师为根据此类人群生理状况精心挑选对胎儿无影响的药品并详细交待药品使用的相关信息,如果非得用有影响的药物则建议延迟怀孕、终止妊娠、停止哺乳等,确保对胎儿和乳儿的身体健康。
2.2协同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临床药师(执业药师、药师)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药物的理解更广、更深。应用专业知识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选择适合特定患者的药物,并参与指导用药,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配合禁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避免重复用药等,并很大程度地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使其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非药物治疗上,更好地提升治疗效果和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3 药学服务发展的支撑点建设建议
3.1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药学服务组织,由分管院长直接负责,成员包括临床科室、医务科的主任、副主任;药剂科全体药学专业人员。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服务标准和流程。用高尚的医德、专业药学知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确保患者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
3.2各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向临床药师转型,将患者开出处方后的药学服务工作从临床医生转移到药剂工作人员,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转变药师的角色,从幕后的配药到设计和指导患者的用药
向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各医疗机构应在指定位置设立药学服务咨询处,方便患者需求药学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3.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进行药学服务的宣教工作,让群众了解常用药的相关信息,不盲目服药,不过量或欠量服药,减少不良反应等,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4 结论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虽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但毕竟药物都有治疗和不良反应二重性,只有在正确的用法、用量、避开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才能使患者更科学地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才对适应症有最好效果和对患者最小的不良反应。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用药宣教是重要的服务手段,能够快捷的传达常用药物的相关信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发展,促进医改进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认识药物体内过程产生毒副作用对人体的影响,就必须坚持临床用药重要性原则。执业医师根据药物特性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选择使用药品。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使用,中药汤剂服用前,告知患者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抗生素使用执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等。认真执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处方药必须通过医师处方销售,非处方药应该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如:为防止使用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造成听力及骨骼方面的不良影响,10岁以下儿童不要使用这两类抗生素,但基层医师仍然在滥用。这些都是不重视药品使用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对此,只有药品监督部门将此作为重要性的问题来看待并及时监管,才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认识药物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执业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结合药品特性选择给药途径、配伍溶剂、用药时间等。目前,基层医师仅在药物配伍溶剂选择上就存在配伍浓度不规范,溶媒不合理等现象。如:抗生素一般应该以生理盐水做溶剂,但基层临床医师常以葡萄糖做溶剂,加之给药时间长,结果使其pH值发生变化,造成药物疗效下降;治疗高血压病未根据人体血压波动模式选择服药时间,结果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发生其他问题。对此,各医疗机构应严格要求执业医师熟练掌握不同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做到合理用药。
分级性原则
认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专业用药水平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就要对药品使用实行分级性管理原则。分级性原则就是按照医疗机构等级、专业技术职称高低分级使用各类药物。20世纪90年代,在东南亚国家认为基层医疗机构不能规范处理包括肺炎在内的临床疾病,就明确限定不准乡村卫生机构使用部分种类的抗生素。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使用药物方面无限制性法规,未实行药品分级性管理。结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的抗生素农村大部分都有。“三乙”以上医疗机构可参与药敏试验用药,而农村凭经验使用,这就容易造成抗生素滥用极易发生细菌的耐药性。对此,应该改革药品流通管理办法,实行药品封闭管理。这样做有利于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210-02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中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正在不断推进改革。2011年1月,国家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合力推出五项医疗机构新制度,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已于2011年7月1日起开始全面实施。
根据新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基层医疗机构采取“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方式开展预算管理。因此,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工作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当前阶段,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很难适应新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发展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等措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及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医疗机构预算指的是医院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按照医疗机构事业发展计划及目标制定的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计划。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就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财务监管,切实体现对于社会效益的特征。预算要通过一定的数字反映医疗机构的事业发展规划,是对医疗机构经营活动的指导和安排。随着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加强预算管理,不仅有助于推动医疗机构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而且对于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控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的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实施,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因此,必须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和成本控制,促使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二、当前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管理没有落到实处。根据新财务制度的管理规定,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当坚持编制不是赤字的收支预算,要对医疗机构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预算。而实际上,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也只是根据上级财政下发的财务预算编制要求,结合医疗机构内部的基本财务数据来编制的,这就往往会使医疗机构的收支核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编制出来的财务预算不够科学,很少考虑政策的变化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动情况,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会产生不利影响。
2.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比较缺乏。在当前阶段,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对预算的认识不足,因此也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预算组织机构,也没有制定和落实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由此造成很多时候财务预算不能全面实施。尽管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在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编制财务预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问题,包括没有根据财务预算进行安排,预算执行情况没有及时科学地反馈,也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奖惩措施等,这就造成很多部门并不重视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很多财务支出甚至不受预算控制,致使预算管理缺乏严肃性,流于形式。
3.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在很多时候,基层医疗机构编制预算实际上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任务,向主管部门争取预算拨款,而不是为了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在单位内部没有真正起到控制管理的作用,因此,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很少把预算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严格对比和科学分析,造成很多时候财务管理缺乏计划性,资金和资源不能得到合理使用,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致使预算编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遇到较大问题。当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在编制计划时采用增量编制法,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关因素对医疗机构收支的影响,造成预算不够准确,不能在执行过程中发挥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4.预算执行力度不够,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虽然各基层医疗机构都有财务预算,但是在预算执行的时候,却没有专门人员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导致很多医疗机构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刚性,不能严格要求,随意性大。这样就造成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监督,导致执行结果与预算之间产生较大差距。同时,在预算考核时,医疗机构往往重视业务收支方面的考核,而很少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或者考核机制不健全,也会对国有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新制度下基层医疗机构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1.高度认识基层医疗机构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应该看到,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很多时候主要是为了获取财政拨款而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的,随意性大,不够科学,使得预算失去了科学价值。因此,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的科学的预算管理的理念,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任务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并根据实际需要将目标加以细化,明确责任,逐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目标。
2.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预算管理,需要制度和机制保障。预算管理机构是加强预算管理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在深刻认识到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根据发展目标的需要设立预算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对基层医疗机构年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及预算执行结果做好考评工作,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3.科学编制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根据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以实现控制支出、合理安排支出的目标。根据财务制度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在全面测算一定时期内相关因素对基层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并妥善安排支出数目。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收入预算的编制要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于基层医疗收费项目,在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有关业务量进行计算,努力使预算做到科学、合理、真实。
4.认真做好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要加强对于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坚持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要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查找原因,提出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案。预算管理机构在准确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及时落实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5.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要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及时发现和防范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必须需要有一套刚性的制度来落实,用制度的力量来管理人和事,在责任、指标、费用、目标等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目标进行细化。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硬性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国家药品采购的相关制度安排,对于那些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
6.严格做好预算控制,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严格做好预算控制,根据财务预算计划的规定,确保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对于预算外经费支出,必须要经过职能部门进行科学论证。对于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要加强考核,明确责任,奖惩分明,积极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医疗机构的年度预算目标顺利实现。对于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时,必须根据预算调整权限,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基层医疗机构要严格把关,对于有关资产必须遵守使用年限,规范保养。同时,要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资产的效用。对于需要购置的资产,必须要经过科学论证,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
7.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财务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对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加强预算管理过程中,就需要预算编制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加强预算监督,确保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只有在财务人员中经常性地开展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工作,财务工作人员才能通过预算编制和严格管理,积极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积极化解财务风险,确保基层医疗工作科学、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预算管理工作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随着新财务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当前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等措施,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荆敏侠.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推进公立医院持续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1,(11):142-143.
[2] 郑琳莎.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路径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2,(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