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K2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定陶县辖11处乡镇,349个行政村,1044个自然村,耕地总面积76.6万亩,人口62.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万人,农村劳动力29.69万人。
定陶县水务局辖属定陶县城市自来水及农村自来水2个供水公司,年供水量1690万立方米,供水人口56.6万人。为加强全县城乡供水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2006年建立了定陶县农村自来水信息监控调度中心,对全县9处供水网点进行监控管理。定陶县目前已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同。但是,随着供水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供水管理方式方法已经落后于工程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备自动化程度不能满足供水变化的需求,管网人工巡查方式不能满足管网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由于单井供水设施的分散性导致无法总体上把握供水状况。通过建设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设备运行的信息化、管网管理的现代化,对整个县的供水工程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方式落后的现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规划目标与思路
2.1设计思路
本次信息化建设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集中管理,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控制方式,现场的PLC测控单元完成现场的数据采集传输,通过信息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对水厂运行的实时监视监控功能及事故分析决策处理的管理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达到预期目标。
2.2系统总体设计
城乡供水一体化信息中心设在县水利局,现场测控水厂监测点与信息中心采用中国移动GPRS网络进行数据上传,视频图像可通过Internet网络直接与水利局信息化系统对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2.2.1总体技术架构
系统由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和监控中心等部分组成。业务应用系统基于平台开发,采用B/S结构,完全基于最新标准的技术实现,不仅可以满足目前的业务需求,同时对于系统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总体技术架构如图所示:
2.2.2系统主要功能
定陶县综合信息化系统本着“安全可靠、先进实用、实时开放”的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实现对定陶县所属的水资源设备的实时监测功能及事故分析决策处理的管理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达到预期目标。
工程采用分段分层集中控制方式,将逐步实现以下设计功能:
建立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
实现水厂现场设备、监测点运行的实时监测,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上级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接口。
1)城乡供水一体信息化系统
建设水厂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现场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控,采集监控的数据有水厂出口压力、出口瞬时流量、出口累计流量、水泵运行总耗电量等运行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实时和定时传输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预留数据接口,将来添加部分硬件可实现管网压力监测点、入村干管压力、流量监测点、管网末梢水质监测点等监测点的数据监测。
2)小型农田水利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3)水资源监测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4)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5)山洪预警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6)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7)水利工程移民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8)水文业务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9)建立GPRS数据传输网络,针对监测点分布比较分散的特点,对比分析无线传输、公网传输和光纤传输的建设、运行费用,设计采用移动通讯公司的GPRS无线通讯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3建设总体布局与主要建设任务
结合定陶县各供水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各供水单位的工艺运行流程、实际厂区布局,本着“安全可靠、先进实用、实时开放”的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实现对水厂运行的实时监视监控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
本系统按照定陶县水利综合信息化系统整体结构,结合全省县级水利综合信息化系统规划,规划本次饮水安全信息化的建设。
3.2建设内容
本项目要求结合定陶县各供水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各供水单位的工艺运行流程、实际厂区布局,本着“安全可靠、先进实用、实时开放”的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实现对水厂设备运行的实时监视监控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水利局信息中心软硬件平台的建设;
2)水厂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
3)水厂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4)GPRS无线通讯网络平台的搭建及调试;
5)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建设以上工程的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及视频监测系统,实现对水厂设备运行的安全监控,并将数据采集传输到水利局信息中心,并实现信息中心对设备的远程监控,便于管理部门对定陶县饮水安全设施的自动实时在线监测,实现数据统计与查询、计划管理与控制功能。预留与省厅及市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数据接口,以便将所有数据汇聚至上级水务局信息管理中心,实现数据的上传,从而为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4规划效益分析
1.通过定陶县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并加强对基础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监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县、乡镇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和办公效率;通过洪涝灾害防治预警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等全局性应用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配合水利工程措施发挥更大效益。通过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从整体上提升了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利的经济效益。
2、工程建成后可极大的提升全县城乡自来水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信息中心的监督和调控,可及时、准确掌握全县城乡供水工程的运行情况,提高了全县城乡供水工程的保证程度,准确预测、分析供水工程的成本,为工程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可对周边的供水工程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周边供水工程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3、定陶县水利信息化规划属非工程性措施,规划项目的实施无任何污染物排放。而且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有效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执行情况的有效监控,可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5结论
从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分析表明,定陶县水利信息化规划是一个较好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本规划的实施将为定陶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对实现定陶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定陶县“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定陶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3.《定陶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的水环境质量,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监管、规范有序的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实现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
二、整合重组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明确重组主体、明确操作方式、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办法,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以城带乡、以网带厂,推进全市乡镇水处理资产整合重组工作。
明确重组主体。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主体为市国澄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澄投资”)及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南水务”)。
明确操作方式。由国澄投资与企业协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市各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双方协商谈判的途径,进行资产整合。
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区域内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整合。整合后的各乡镇供水厂网资产归江南水务所有,并由其负责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功能布局应按照市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实施,国澄投资负责整合后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区域内新建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监管。
三、时间步骤
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原则上分三年完成。至2009年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水厂和相关供水资产的收购协议的签定,启动全市污水处理管网资产整合工作,扎实调研,优化规划,制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起,启动全市各乡镇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至2011年底全部结束。
污水处理厂网整合的步骤为先集体产权单位、后民营产权单位;先管网资产整合,后污水厂资产整合。对镇属集体产权的管网资产先行评估后进行整合;对民营产权的厂网资产(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除外)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供水厂网的整合。资产范围为乡镇水厂设施及镇级管网(不含村级管网及小区配套管网),方式为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四、工作要求
1.成立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务副市长担任,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监察、国土、建设、水利、审计、环保、规划、物价、法制办、城管、国税、地税、工商部门负责人和国澄投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根据《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全市范围内属于行政事业性质的污水处理费,可由市建设局委托国澄投资统一征收;对其它的服务性污水处理费,可由国澄公司根据市物价局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核定的指导价与企业协商确定。
3.由建设局牵头对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网规划布局和建设水平。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开发区、临港新城以及各镇(街办)应争取早日完成乡镇水处理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从建立全市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大局出发,确保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安全稳健。
2.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镇、街办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协调相关工作。
2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
宜州市位于广西河池市辖区的县级市。同时它物产丰富,而且有着较好的农业、渔业基础,在当地地区内经济潜力较大。该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5万。近年来,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水产养殖。其中,甘蔗种植和蚕桑养殖加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城西开发区在河池东莞工业园区第二区建立了60多家企业。协调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提出了新的要和进一步的考验。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客观前提下,城市供水与乡镇的供水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一体化的供水格局势在必行,即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我国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农村乡镇饮水安全的建设也迅速得到了发展,村民和乡镇居民的居住不断地集中,渐渐向城镇和城市靠拢,因此,随之而来的供水压力也迫在眉睫,早日将城乡供水连接在同一供水网上,集中式分散供水项目的总体情况已经出现[1]。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管理法体系上,也要做出相应的对策,逐步形成合理且可行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部门为了实现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对城乡供水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要站在新的格局下打破旧的形式与界限。以新目标新高度来加强供水体质,对城乡的供水、取水、排水、污水等问题进行合理管理,有质量有效率的执行水行政效能,优化水资源并合理配置,统筹城镇与农村的发展,促进用水和资源分配的和谐[2]。只有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我们才会逐步在水厂区域安装水管网监控和安全视频监控设施,并在管网的关键点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实时在线监测水量,水压,浊度,余氯和工厂安全,实现可视,可控,可调和远程传输的现代管理水平。直观地掌握与管网相关的地理信息和管网的深度。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和供水质量,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加强水质检测工作,加大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到标准。同时,逐步实现联网、联合供应,联合作业的运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助,紧急情况互助的综合供水要求,加快发展步伐。总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实施是必要和迫切的。
3水库水源供水不可替代的优势
3.1水库水质好,水量充沛
宜州市土桥水库位于宜州市正南方向,水库周边植被良好,环境宜人,远离工业、农业污染源自洁能力较强。水库有效容积超过3340万立方米。该水库的集雨面积约13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较大,地下水基流充沛,是一个天然的沉淀池、蓄水池。此外,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功。灌溉面积大大减少,从过去的1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000多亩。该水库的供水能力可以满足每天向市区供水10万立方米的需求。虽然宜州市周围也有别的水源,如下龙河、下规河等。然而,龙江和夏河的水质受到河流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在道路和雨水收集期间水质容易被污染,并且浊度高。水质处理困难,过程复杂,水质安全可靠性远低于水库水质。
3.2水库水质低,水厂投资少,自流水供水运行成本低
常规的工艺很难解决河水的浊度问题,但土桥水库的浊度低水质好,得以用较为简单的方法处理。自来水厂的工艺是通过源水(氯化铝混合器),微絮凝反应池,平流,沉淀池,过滤罐过滤(二氧化氯),消毒的清水池,城市管网等一系列工艺进行净化。水库距离城区在二十公里以内,有将近100米的海拔落差,在工程设计方面较容易执行。该方案选择的水净化系统比市区南部的市区高40米。利用微絮凝原理对水进行净化和沉淀,将沉淀的水过滤,消毒并浓缩在两个5000m3的清水池中。再向城区管网自流供水。水库的海拔优势可以节约在水利运输中的管道运输和电力资源,减少了资源和材料的消耗,水厂的运行成本低,效率大。自流供水压力稳定,避免因机械设备故障导致停电或停水引起的停水问题。
3.3水库水源管理和保护方便,水质安全
1、引言
东营市 历史 上属山东省农村饮水困难地区之一,2004年以来,东营市全面开展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目前东营市所有乡镇都开始了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城乡 发展 的 科学 发展观,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内容进行论述。
2、分析东营市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2.1饮水安全方面,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东营市南部井灌区由于地下淡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398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引起咸水入侵、污水下渗,造成110多个村饮用水不达标。东营市大部分地区以黄河水作为饮用水源,由于沿黄地区排污量增大,黄河水在引水口前的水质达不到三类水标准。而以单村供水工程为主体的农村饮水工程不利于进行水处理,水质难改善。根据普查和分区水样化验,我市有76.12%的农村人口饮用苦咸水、含藻水、污染水和高氟水。
2.2工程建设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老化快。
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多为单村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使用年限一般在15年左右。我市大部分村庄自来水管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现在每年都有100个左右的村因工程老化导致供水保证率下降,造成新的缺水。小清河以南饮用地下水的村庄,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原有水井出水量减少甚至报废。
2.3工程管理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小,管理难,效益低。
单村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单元小,供水量少,形不成规模,没有可支撑工程良性运行的效益产出。没有效益产出也就进不了市场,造成管理难到位,喝“大锅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单村供水工程大多为定时供水,管理相对较好的村,也只能维持工程的简单运行,无力更新改造。
3、建设目标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供水管线铺设到村头,与村内原有供水管网对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供水。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达到国家部颁标准。水量和水压达到村镇供水工程规范要求。农村人口受益率达到100%,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让东营市农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4、工程建设方案
总体上以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主体,以单村供水工程为补充。根据东营地区的特殊性,集中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嫁接、新建水厂、机井群联片三种工程模式。广饶县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机井群实施集中联片供水,可靠性好,投资省,效益高;利用油田矿区和我市农村交叉分布的有利条件,东营区、河口区大部、利津县西部、垦利县部分地区靠近城区或油田自来水管网,实施主管网嫁接,延伸辐射供水,与新建水厂比较,容易实施,投资省,效益高;广饶县北部、利津县中部、垦利县大部不具备依托地方或油田自来水公司水厂实施管网嫁接延伸供水的条件,依托平原水库新建水厂实施集中供水。
集中供水工程覆盖1788个村庄,受益人口1130501人,占全部人口的99.75%。其中管网嫁接11处,覆盖796个村庄,受益人口43.96万人;新建水厂4处,覆盖547个村庄,受益人口34.37万人;机井群联片7处,覆盖445个村庄,受益人口34.72万人。极偏远的村庄实在联不成片的,最后选择单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3处,覆盖东北坞、刁口乡2个村和盐场共2823人。
5、工程方案设计
5.1集中供水工程
1)管网嫁接工程
选择现有水厂的骨干管网作为嫁接点,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辐射,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最佳方式。根据现有水厂及主管网的分布情况,确定为管网嫁接工程的有龙居、史口、牛庄、耿井、河口、郝家、垦利、明集、利津北、北宋和利津南项目区,共11处。共需铺设管线1063.41公里,新建加压泵站20座,管理房797座。
2)新建水厂工程
对于不能实现管网嫁接,又没有地下水可用的地区,规划依托平原水库建设水处理厂,实施联片集中供水。根据区域分布,选定高店水库、胜利水库、永镇水库和驾屋水库作为水源,依托水库新建水处理厂,实施辐射供水,形成高店、胜坨、永镇和陈庄4个项目区。共需新建水厂4座,铺设管线827.773公里。
3)机井群联片供水工程
广饶县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机井群实施集中联片供水,可靠性好,投入少,效益高。规划为机井群联片供水工程的有李鹊、大王、广饶、稻庄、西刘桥、石村和大码头项目区,共7处。共需新打机井40眼,铺设管线540.85公里,新打机井处和每村修建一个阀表井,共计567座,管理房492座。
5.2单村供水工程
在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不到的偏僻地区,采用单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共3处,为广饶县的东北坞、广北农场的盐场和利津县的刁口乡,受益人口2823人。
6、工程效益与环境影响
6.1 经济 效益
运用arima预测模型进行了 计算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非常突出;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涉及领域广泛,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等指标,相对国家同行业具有公益性质的水利项目而言,非常理想,且呈现良性 发展 特征。由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了对东营市整个 农村 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康目标的早日实现。
6.2社会效益
东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仅就其社会效益来讲,对从根本上解决东营市广大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群众饮水质量,节约水资源的利用,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3环境效益
考虑到东营市农村基本情况和工程建设实际,工程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水质、土壤环境和人群健康等。
7、结语
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关系到东营市整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实事工程,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可以有效解决我市供水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确保饮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本工程在东营市范围内进行供水管网整合,是东营市水利建设事业上的开创性工作,在山东省尚属首例,工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实现了以城带乡的 科学 发展观,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一项利民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才能达到工程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 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2005]1302号,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摘 要】本文结合典型乡镇自来水厂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现状,按照摸清基本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寻求破解方法的思路,提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几点建议,为政府部门尽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依据。
关键词 乡镇自来水;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管理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ownship water supply
Peng Rong-sheng
(Nanji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in Jiangxi Ningdu Jiangxi 342800)
【Abstract】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Combining typical township water plant, according to the find out the basic situation, find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and seek ideas crack metho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chiev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provides some workable basis.
【Key words】Township water;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Operational management 〖HJ*1/4〗
为加快江西省宁都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进程,县政府安排县水利和县供水公司组成多个调研组分赴全县各个乡镇对自来水厂的现状、投资建设及生产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人、水厂负责人及用户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
1. 乡镇自来水厂的建设情况
乡镇自来水厂基本上是在1997年至2003年期间,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资金兴建的,供水规模为400~2000 m3/日之间。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少部分乡镇利用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对水厂进行了新建、改建或扩建,供水规模为1000~4000m3/日之间。
2. 乡镇自来水厂的经营现状
乡镇水厂由于地理位置、市场需求、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水厂的经营状况差异较大,但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1)健康发展型。墟镇地处平川地带、人口规模大且分布集中,配备懂管理、有技术人员的水厂,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依靠自身实现低限度的市场扩张。如赖村、黄陂等水厂。
(2)勉强维持型。墟镇地处丘陵、人口少而分散,水厂规模小,专业技术人员少,经济实力差,生产管理能力较弱,水厂建成投产后,仅仅满足水量而忽视水质,供水不足、管网老化、渗漏严重,水厂停水频繁,水质差。水厂每年的水费收入仅够支付人员工资和最低限度的维修费用,维持基本运营。如石上、会同等水厂。
3. 乡镇自来水厂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乡镇水厂普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乡镇水厂供水能力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乡镇水厂最初建厂时大多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因资金不足,加上当时墟镇人口少,设计供水规模普遍偏小,造成供水能力严重不足。
(2)乡镇水厂人员少,素质差、能力低。乡镇水厂厂长一般是由乡镇政府安置的社办人员或社会上无管理能力的承包人员担任,大多水厂只有一个人,既是厂长又是员工,管理、制水、抄表、收费、维修由厂长一人全包。有职工的厂其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基本素质差,技术工人大多是从社会上聘用的临时工,无专业技术。
(3)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落后。一是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大多数乡镇政府将水厂承包给私人经营,缺乏行政领导和监管。二是水厂普遍存在轻视管理的现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水平低下。水厂无成本核算、无财务制度、无扩大生产发展计划,水价管理单一,所有水厂的经营理念只求当年收支平衡,不求规模及技术发展。
(4)制水设施、设备落后,管网维护保养能力差。一是水厂制水工艺简单,净水能力差,水质难以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一些水厂有完整的制水设施,却当摆设闲置不用。多数水厂无水质化验室,水质检验能力不足,一年只送县疾控中心化验二次。二是管网损坏严重,管网跑冒滴漏严重,致使制水成本偏高。
(5)水价机制不合理,开户收费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乡镇水厂的水价普遍偏低,而且水价单一,只按居民生活用水一种价格收取,各乡镇的水价参差不齐。如会同乡的水价为全县最低1.1元/ m3,洛口镇的水价为全县最高2.0元/ m3。由于水价低,水费收入不能满足水厂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因水费收入少,职工工资低,每月工资只有900~1500元不等,所以职工的积极性低,水厂的运行也就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一些水厂的开户费收取很不合理,而且悬殊较大。如湛田乡和东山坝镇的开户费为400元/户,石上镇的为600元/户,包水表到户门口。但如果有新主管延伸,则要全部一次性摊消到新开用户的头上,如洛口镇的新用户开一个户要交2680元,群众的意见很大。
(6)建设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乡镇水厂的建设基本上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资金或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中央财政资金,由于乡镇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到水厂的后期建设和维护中,水厂用于扩大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水厂供水规模仍停留在建厂初期,一方面墟镇人口越来越多,用水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水厂却没有资金扩展管网、发展用户,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 实行乡镇自来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
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一个渐进而又艰巨的过程。结合宁都县的实际,现就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乡镇水厂因无经营性负债,人员结构简单,这就为城乡供水一体工作的推进和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妥善解决乡镇水厂的债权债务,归还当地政府以前对水厂投入的建设资金,妥善安置乡镇水厂现有人员,要在水厂管理、供水水质与供水服务等方面有质的变化。
(2)整合资源,分步实施。一是根据乡镇水厂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优先考虑在条件成熟的赖村、固村、田头、长胜等乡镇水厂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由县供水公司对以上四个乡镇水厂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县供水公司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在生产制水、抄表收费、水质检测、管网维护、重要设备维护管理、重大技术改造等方面,整合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乡镇水厂实现资源共享,分步推进实施。
(3)坚持供水事业基础性、公益性导向,实行政府主导推动,以县供水公司为法人单位,对乡镇水厂实行统一管理。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投资的投融资机制,结合“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将中央和省级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县乡两级政府给予必要的公共财政支持,给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5)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县城供水按照《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制定水价,乡镇供水水价实行分步走政策。乡镇供水水价短期内实行城乡差价政策,不收取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根据水源状况、供水成本、市场供求变化以及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逐步调整,分步到位,最终实行同网同质同价。
(6)加强宣传,狠抓落实。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发动和思想工作,把优质供水服务和农村饮水安全的理念宣传到千家万户,有效引导群众的消费观念和用水理念,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配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大陆连岛工程和新城建设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市化和新渔农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
(二)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全面实施《**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充分整合大陆引水工程、本岛水资源、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实现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调度一体化。建设总长144公里的本岛环状配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大陆引水工程二期及配套黄金湾水库、本岛北片水厂、临城水厂、金塘大丰水厂和新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本岛及周边岛屿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抓紧制定城乡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措施,协调好供水、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抓好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和修复工作,在乡镇、农村推行“一户一表”制,确保城乡用水安全。
(三)加快推进排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将现状雨污合流管逐步改造为雨水管,另行铺设污水管,最终实现本岛及相连岛屿区域内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重点实施定海和普陀老城区的下水道管网改造及渔农村排污管网建设。新建烟墩污水处理厂、北蝉污水处理厂、临城污水处理厂和朱家尖污水处理厂,扩建定海污水厂,确保2010年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
(四)加快推进供电一体化。遵循“以本岛电力自我平衡为基础,大陆联网供电为依托”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港口电厂,弥补**电网不断增长的电力电量缺口,实现自供为主,受入为辅或在满足自身供电的基础上适度送出的目标。在全面完成渔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步伐。重点推进**电厂扩建工程、与省网220KV联网工程。到2010年,形成1个电厂、2个220KV变电站、8个110KV变电站组成的输电环形主网。探索建立城乡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加快推进通信一体化。确立建设“数字**”的目标,在网络能力上发展宽带数据网络,继续完善固定电话网,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扩大应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建成一个高效、先进、稳定、安全的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在技术层次上加快实现网络的融合,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光纤化、分组化及接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新城开发,建设交换容量5万门、宽带用户3万户及相配套的通信设施。继续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加快形成城市数字化平台。
(六)加快推进供气一体化。抓住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按照“气源优质化、供应管道化、应用扩大化”的要求和我市管道燃气及用户分布实际情况,调整供气模式,扩大燃气应用领域,在工业、公共建筑中大力发展燃气用户,逐步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燃气管道化普及率达到65%。
(七)加快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分类汇总,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中转站达到35座以上。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五期改造扩容工程,新增容量185万立方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统一、建设接轨、管理分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 基本县情
广河县位于临夏州东部,全县辖9个乡(镇)、102个行政村、1124个自然村,总人口22.74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20.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004和2009年两次评估,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22166人,饮水不安全人口176834人。截止2013年7月,全县饮水安全项目完成投入165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49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824万元,地县配套资金6256万元,入户率达97%。
2 主要做法
(1)科学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布局,确立以集中供水工程统筹解决城乡一体化供水新思路。广河县海拔1850―2000m左右。根据项目区自然地理特点、水资源状况和用水人口的分布情况,借鉴和吸取其他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克服以往分散单村供水工程水源保证率低、供水成本高、日常管理难的弊端,确立了全面解决广河县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新思路:从和政县大峡小牛圈沟取水,净化处理后采用自流方式配水,建设覆盖全县三甲集、买家巷、中南部和北部4处供水工程,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乡村条块分割的局面,以优质水源为依托,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着力强化对整个工程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为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行领导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县、乡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落实、督查等工作。特别是根据中南部及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际,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事宜。
(3)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建立了科学规范严谨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等规章制度,严把施工队伍资质关、管材订购关、质量监督关和竣工验收关,认真落实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巡回监理、落实责任等工作制度,全面加强了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了《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并由临夏州水电局工程质量监督站全程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实现了工程质量全程监督管理。
(4)转变发展思路,统筹项目规划,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发展的有效模式。一是转变思路。转变小型、分散、低标准、低层次的规划思路,坚持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结合、近期解决与长远发展结合,统筹城乡集中供水,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是转变发展理念。转变满足水量、看淡水质的思想,坚持水量水质统筹,把水质放在首位,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净水”的转变。三是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了人饮管理局、乡镇管理站、乡镇管理站和用水户自管的“三级管理网络”。四是转变运行方式。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管护范围和职责,管护人员集中培训,持证上岗,实现了有偿供水,以水养水,良性运行。
(5)严格资金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实行专户,专人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范围下拨资金,采取验收报账和部分报账方法,保证按进度足额拨付到位,确保专款专用。每建成一处工程,及时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特别是面对中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缺口巨大这一难题,省州各级领导、省州帮扶单位、全县干部群众及广大宗教界、企业界人士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一次性自愿捐款达1761万元。县上成立了中南部人饮工程监管小组,出台了《中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使用公开管理办法》,全程监管资金的使用、拨付情况,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透明度和科学性。
(6)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水质监测,有效解决了安全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在县上无水质检测中心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建立了贯彻水源保护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在水源地安装了摄像头,24小时对水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同时,水厂工作人员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检查,确保了水源的绝对安全。目前,我县水质检测中心已在风转磨水厂建成投入正常使用。
(7)建立专管机构,强化日常管理,实现了对整个安全饮水工程的统一管理。明确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供水管理和管护责任,建立了人饮管理局、乡镇管理站和用水户自管的“三级管理网络”。特别是结合全县工程管理需要,省上批准成立了人饮工程管理局,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全面负责全县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全县人饮工程管理实际,制定完善了60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调试运行良好,配水供水正常。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县各有关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期实施原则,扎实推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编制农村自来水工程,促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我县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资源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明确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总体思路布局与实施意见,为县政府研究部署农村自来水工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年10月底以前完成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
三、编制内容和责任分工
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等其他有关资料(含-2020年各种规划报告)。
责任分工具体如下:
各乡镇和县城建局负责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调查年县城自来水和农村自来水供给基本状况;
县发改委提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统计局提供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国土局提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提供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县环保局提供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县城建局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和县总体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移民搬迁规划;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规划;
县委农工部提供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水质检测结果汇总材料;
县教育局提供年各学校基本情况汇总材料;
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编制工作经费;
各乡镇提供乡镇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还负责其它一些基础资料收集调查。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年。各收集调查的资料于年3月底汇总到县水利局。
2、规划编制。按发改农经字[]46号文件及县级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编制。
责任分工: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主任、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财政局、城建局、卫生局、国土局、工信局、环保局、教育局、农粮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统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创新思路,健全机制。
根据政府引导、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研究制定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优化整合。
要根据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给本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布、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有关规划,统筹水源和人口分布,确定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范围,推行“一县一网、一乡一网、多乡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4、明确分工,密切配合。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可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就以平顶山为例,近几年新建的住宅楼房多以20层以上为主。高层建筑的供水系统是其能正常使用的基本条件,自来水供水压力标准为0.2Mpa左右,这对于供水高压区域是可以直接供水,对中低压区域或者楼层在七层以下的住宅楼房,通过在顶层放置水箱,在夜间市政管网水压高时向顶层水箱进水,也可以满足七层以下的住户正常用水。但是对于高层建筑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通过二次供水装置才能保证用水。
1 国内高层建筑常用的二次供水方案
地下水池-水泵-高位水箱供水。
此种方式一般设计有一座地下水池,通过水泵抽水送至高位或者顶层水箱,水泵一般三台,两开一备,可以自动切换,当夜间用水量小的时候,切换到备用泵,为高位水箱注水,以备下次供水。
(2)一体化恒压供水
由控制柜、水泵等设备一体化集中控制水泵输出压力,把来自地下水池或市政管网的供水压力保持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直接供给高层各用户。
(3)单元分布式加压供水
此方式设计为单元水箱和单元增压泵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分布到各个单元,彼此独立加压供水。
2 高层建筑供水常见的问题
地下水池-水泵-高位水箱是较成熟的供水方式。水泵配电柜采用相对简单的电器元件控制,安装调试简单,费用相对低廉,对维护人员技能要求不高。水泵全天24小时运转,节能效果差;水泵因长时间运转磨损严重,而且此种供水方式会经常出现高层供水的水锤现象,进一步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有高位水箱设计,二次水污染几率大;不能完全实现无人值守功能,需要耗费人工看管;集中供水一旦水泵停止运转则整个系统无水。
一体化恒压供水是现在高层供水的常用供水方式。一体化的设计方式,使得外形美观,安装方便;恒压变频供水保证出水压力输出稳定,自动调节水泵停运状态,节能效果明显;无高位水箱,避免了二次污染几率;设备一般利用PLC或者变频器控制,实现无人值守,全自动控制;设备费用较高,设备故障需要厂家或者专业人员维护,技术要求高;集中供水一旦水泵停止运转则整个系统无水。
单元分布式加压供水方式。这种设计方式需要在每个单元加装一体化增压器,并在单元顶层设置水箱;分布式供水,调节方式灵活,水电费耗费计量精确,故障时影响面小;一次性投资大,需要维护的地点分散,对设备质量要求高。
3 高层建筑供水选择分析
就目前而言第一种方式在新建的高层采用的较少,第二种一体化恒压供水采用的较多,第三种还处于推广探索阶段。
第一种方式目前多存在于原有的高层建筑,以及市政供水管网低压区域的平房或厂区,其优点在于设备构成简单,投入成本相对低廉,对维修人员技能要求不高,但其弊端明显,耗费人工和能源,供水不稳定,二次污染几率大,所以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少。
第二种方式目前是新建高层建筑使用较多的。通过PLC设备或者变频器对水泵进行调速来实现恒压供水。通过压力传感器,时刻监测市政管网来水压力,当压力低于用户所需压力时,设备启动,调节水泵转速以及投入水泵数量,使管网压力上升到用户所需压力,此种供水方式一般都能不产生负压,而且能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不会对市政管网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据统计一般节能程度在40%左右,设备无人值守,全自动控制,控制器会自动显示运行状态并报警,由于是一体化设计,设备的水泵、管道、控制柜、引水管路分布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
不过其弊端也有,就拿我单位所管辖的几个供水泵房举例,首先,水泵在自动切换时,水泵供水会出现短暂的低压,设备使用年限长久以后,这种低压现象持久的时间越多,高层低压区域住户影响较大,其次,设备是一体化设计,虽然管理方便,但是由于技术保护等原因,一旦出现故障维护人员无法处理,必须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造成设备不能及时维修,供水无法保证,此外,水电费耗费计量不便,由于自来水厂与供电公司只按照总表收取水电费,住户只愿承担各自家水电表的用量,而集中供水又无法对水电费的计量精确到每个单元的分表,因此对于总表与分表的差量都是由单位自己承担,住户是不愿承担的。这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因为业主组成简单,一般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商品房住宅区和一些逐步走向市场化管理的企事业福利住房小区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种方式是单元分布式加压供水。它由各个单元分布安装,彼此独立,由于设备也是一体化,便于安装使用。当市政供水管网压力高时,设备会停止运行或者低速运行,当压力不足时设备的增压器启动工作,为单元住户增压供水。由于是分布式供水,一旦出现故障影响范围小,由于供给范围小,所以可以比较有效的控制供水压力,而且可以精确计量每个单元的水电费使用量,便于收取公用水电费。
不过就目前我们使用的一个高层的经验来看也有其弊端,首先因为是分布式,就必须每个单元都必须设立,所以造价较高,其次是维护地点分散,这就要求设备质量要好,可靠性高才行,不然维护成本会很高。
不论选择何种供水方式,都要得到当地供水主管部门的批准,因为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供水量与二次供水用户最大用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加以考量。现在24小时不间断供水的区域越来越多,选择何种方式供水,以及对于设备的投入维护,费用的收取,都必须充分考虑。
4 结语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概况
二道江区是通化市的市辖区之一,下辖3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E125°50′~126°20′,N41°32′~41°52′,总面积378km2,人口13.83万人。东邻白山市,南北与通化县相连,西与东昌区相邻,地处浑江中游。梅集、鸭大铁路贯通全区,四浑公路、通浑公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成网,交通十分方便。目前,工业经济初步形成能源、医药食品、冶金建材3大主导产业。区内驻有吉林省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通化钢铁集团公司,还有二道江发电厂、通化特种水泥厂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农业经济形成了蔬菜、食用菌、特种养殖的城郊特色农业。
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状况
浑江为二道江区最大过境河流。浑江第1大支流哈泥河流经二道江区,其流域面积1489km2,河道长度136km,河道平均比降为2.6‰。中下游建有桃园水库1座,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139km2,总库容5244×104m3。桃园水库设计日供水能力为38×104m3/d,年供水量1.39×108m3/a,水库供水隧道设计过水能力为33×104m3/d,水库目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总供水量为17.5×104m3/d,剩余15.5×104m3/d。
二道江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70.6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6~9月份为主要雨季,其降水量可达全年的71%。哈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37亿m3。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流量小而稳定,而洪水期流量变化较大,7、8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45%。
二道江区近年已形成以冶金建材、能源化工、医药食品3大支柱产业,目前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用水主要来源于自备水源(如通钢集团14.53×104m3/d,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二道江发电厂2.75×104m3/d)。主要用水户见表1。
二道江区主要用水户调查表如表1:
表1 二道江区主要用水户调查表
序号 用水户 居民用水/(万m3·a-1) 工业用水/(万m3·a-1) 其他用水/(万m3·a-1) 合计 备注
取用地表径流/(万m3·a-1) 取用地下径流/(万m3·a-1)
1 通钢集团 5304 5209 95
2 二道江发电厂 1004 1004
3 双龙化工 14 8 6
4 益信公司 620.5 620.5
5 玉林源饮水厂 58.4 58.4
合计 6899.9 101
2.2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
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洪水径流无法利用,流域内虽然建有控制性水利工程,但防洪库容小,洪水调蓄能力差,汛期内水害频繁。
2.2.2 饮水安全无保证措施
因主要几处水源地为民营企业开发经营,虽然水质监测符合饮用水标准,但供水水源一般没有消毒措施,饮水安全标准很低。
2.2.3 供水量不足
城区(二道江区政府所在地)只好采用分区域、分时段供水、限制商业用水等办法维持生产生活。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由于兴建时资金不足,主体工程是由国家投资建设而进户管网则由农村自筹或以劳折资建设,所以在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上相对简易,同时受北方季节性气候限制,每逢冬季枯水期就用不上水。
2.2.4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欠缺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小、管理难、效益低、效果差。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为单村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单元小,供水量少,形不成规模,没有可支撑工程良性运行的效益产出,没有效益就进不了市场,造成管理难到位,喝“大锅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单村供水工程大多为定时供水,管理相对较好的村,也只能维持工程的简单运行,无力更新改造,更无力提高供水质量。
2.2.5 配水管网落后
配水管网相对落后,管网的敷设率低下,部分地区没有配水管网,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不能满足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应扩大配水管网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2.2.6 现有供水系统存在问题
现有供水系统存在跑、冒、滴、漏情况,部分供水管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管道的质量、材料以及承压能力参差不齐,影响城乡正常供水。管网中大口径管道数量少,增加了供水能耗,一些早期管道材质差,经常发生爆管事故,影响安全供水。
2.2.7 定价不合理
不合理的定价方式导致供水市场价格扭曲,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3.1 加快城市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二道江区委、区政府在《通化市二道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公用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有效利用区内的水资源,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新建净水厂,取水水源为桃园水库,近期规划水平年2015年取水量为1460×104m3,日取水量4×104m3。远期规划水平年2025年取水量2920×104m3,日取水量8×104m3。以满足区内用水需求。并加快供水管网向五道江和铁厂两镇的延伸步伐,使城乡一体化供水得到全面落实。同时,要重视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使取用水更具有科学性。
3.2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根据国务院2012年2月16日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拟定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3.3 尽快建立境内水量分配制度,进而形成完善的水权市场。
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在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的同时,还应同一规划、调动地表水、地下水,优化配置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使有限的供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4 加强水环境保护,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明确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提出强化工作措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造纸、糠醛、选金等违反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予上马。形成环境影响评价约束制度,新建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已建项目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引进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管理,制定节水减污技术改造方案。
3.5 加强节水措施和宣传力度,向节水型社会迈进。
二道江区加强供水管网改造,每隔2a进行1次取水和供水水平衡测试,防止取水和供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同时,积极采用先进供水工艺,降低供水水耗。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单位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节水工作最终要靠人来完成,只有用水户真正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该项工作中,节水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下去,水资源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R].通化市人民政府,2010.
(一)防汛工作
2013年,我局围绕一个中心和五个确保,积极做好防汛工作,夯实防汛基础,确保全县水工程安全度汛和人民生命安全。
一是制定了万方以上山塘和中小型水库度汛方案,落实了防汛责任人,明确了目标任务。全县七座中型水库分别有县政府七名副县长担任行政责任人,县水利局七名助工以上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小(一)型水库由县领导担任行政责任人,所在乡镇水枝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小(二)型水库由所在乡镇领导及村长担任行政责任人,乡镇水枝员担任技术负责人;万方以上山塘由所在乡镇干部及所在一名村干部担任行政责任人,所在乡镇水枝员担任技术负责人。
二是修订和完善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水库防洪预案,山塘电站防洪预案明细表,在责任上、制度上、措施上、保障上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三是各乡镇对水库安全管理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择优汰劣,强化了水库安全员巡查观测、查险、报汛、水库日常管护的学习和操作技能;计划3月初,对乡镇水技员、水库安全管理员及简易雨量观测员进行培训。
四是维修了通讯设施,设备运行正常,防办工作人员能熟练运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查询信息,正确率高;
五是进一步健全了水库安全检查管理制度,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防汛值班制度,水库报汛制度,防汛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突发险情处理制度,防汛会商制度,防汛抗旱宣传制度,防汛抗旱物资器材管理使用制度等十一项规范性制度,做到防汛工作规范化,良性运行管理。
六是县水利局安排了由局领导带队,技术人员、乡镇分管领导、水技站长、工程管理人员为成员的防汛汛前检查组,对全县小型以上水库,新建、在建、续建工程及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等沿线的万方以上山塘逐座地进行汛前安全大检查,查隐患,除险情。
(二)水利“双安”工程建设工作
1.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1)2012年县规划内重点小(2)型水库23座,批复投资4476.82万元,2012年7月6日完成招投标工作,2012年7月25日签订施工合同,2012年9月底开工建设,截止目前为止,23座水库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4137.28万元,占批复投资的92.42%。
(2)我县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共有22座,2012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及审查工作,批复投资2637.62万元,11月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流标后,进行邀请招投标,2012年12月31日邀请招投标确定了施工单位,2013年1月7日签订施工合同,由于天气下雨和临近春节,截止目前为止,根据各水库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天气因素,4座水库开工建设。
2、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自来水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编制,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打下基础。
我局高度重视水利规划工作,把规划作为地方发展的头等工作抓实、抓好,把农村自来水规划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保证进度和质量,委托专业设计单位(五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并协助设计单位按照初审意见进行了规划修订,3月9日,规划完成并通过了省发改委、水利厅组织的审查。
(2)提前制定方案,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双安”工程建设的意见,围绕2012-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通过2013年努力,全面解决我县规划内剩余12.97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其中农村居民5.17万人,学校师生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从组织领导、资金筹措、技术报务、建设管理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2013年继续大力推进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建设“千吨万人”供水工程4座、并延伸部分供水工程管网,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97万人(其中农村居民5.17万人、学校师生7.8人)。在认真抓好2012年度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提前委托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建筑分院做好2013年度拟实施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为加快实施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好基础。
(3)加强建后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年前,我县与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草拟了《县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合作协议书》,年后,主要领导多次向县领导请示汇报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设想。《协议书》签订后,我县将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城乡自来水工程建设管理和建后运营管理交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三)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工作
我县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于2012年10月9日完成招投标工作,2012年10月25日工程正式开工。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渠道改造长216.21km,其中完成衬砌渠道长154.08km(含U型槽衬砌67.65km、现浇砼衬砌84.94km、浆砌石衬砌1.49km);新建渠系建筑物完成370座,改造完成77座;完成小型引水堰维修3处;完成更新改造提灌站2处合2台套;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138万元,约占工程建设任务的95%。
(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我县在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小江镇防洪工程,该项目批复总投资2364.37万元,该工程拟疏浚治理河道长6.5km,新建防洪堤4.21km,护岸3.06km。截止2013年4月10日,已完成防洪堤填筑2.16km,疏浚河道5.26km,护岸1.69km,该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为159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25万元,省级21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50万元。截止目前为止,共完成投资1170万元,占批复投资的49.5%。
今年,我局还启动了县新田镇金鸡河段防洪工程招投标工作,计划4月中旬完成。
(五)水资源管理工作
2013年以来,我局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河道采砂巡查,征收2012年7-12月水资源费,编制2012年水资源公报,并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出台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按照《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赣市水利字[2011]71号),我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9亿立方米(2011-2015年),围绕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
一是按水量分配原则进行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审批事项纳入重点建设项目绿色通道系统,未通过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审批或核准,对擅自开工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
二是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严格限制在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凡达不到用水定额标准的新上生产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兴建,加强对用水5万吨以上的用水大户的监控,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是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强化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排污总量超过水(环境)功能区纳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主要污染物建设项目,加强水(环境)功能区和重点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水质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江河行政区界断面用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站网建设。
(六)其他水利工作
1.五洋电站建设
五洋水电站工程建设于2012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至今已经完成左岸一期围堰的填筑,填筑土石方3万立方米。大坝左岸一期三孔半溢流坝及消力池基础开挖全部完成。同时进行厂房基础开挖,厂房基础开挖已经完成90%,工程基础开挖土方3.3万立方米,开挖石方10.78万立方米,完成大坝砼浇筑1.733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8868万元。
2、其他几项工作
(1)完成了我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的编制工作。
(2)完成了我县2012年小农水专项工程(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建设方案及标准文本的编制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天气等不利因素,导致工程进展相对较慢,部分工程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工。
2.项目太多造成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管理及技术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3.有些乡镇政府在空库、征地、取土及进库公路等问题上协调力度不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三、下一步打算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苏区振兴发展,主动对接,大力争取项目;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我县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切实抓好防汛工作
1、组织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对全县重点山塘水库、水电站、河道、渠道进行大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整改,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应急措施,以确保来年防汛工作安全。有关乡镇、有关部门按职能要求加强山洪地质隐患、尾矿库(塘)、非煤矿山、低洼村庄、土坯房、学校等工程安全大检查,除隐患,保安全。
2、抓好预案和各项物资准备。认真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和防汛机械设备落实工作,抓紧修订和完善各类预案。
3、加强业务培训。对乡镇防办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使全县所有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水雨情查询,预警预报正确及时,提高业务水平。
(二)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2013年第二批23座列入国家专项规划投资4476.82万元的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22座县投资3500万元的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
(三)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1、农村安全饮水全面解决。县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总任务数为19.42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1.62万人,农村学校师生7.8万人。
2013年6月前完成2012年计划,新建千吨万人以上农饮项目7处,百吨千人以上农饮项目4处,解决不安全人口任务数为7.5498万人任务(其中农村居民4.5285万人,农村学校师生3.0213万人),工程建设总投资347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805万元,需地方自筹资金1670万元。
2013年解决本年度农村不安全人口任务11.87万人的任务(其中农村居民7.09万人,农村学校师生4.78万人),工程投资830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398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329万元。
2、完成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稳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
1、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整治专项规划的总投资2364.37万元的小江镇防洪工程基本竣工验收;
2、2013年10月前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整治专项规划的新田镇金鸡防洪工程、古陂镇防洪工程、安西镇防洪工程、西河县城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7300万元。
(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开展
1、实施完成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309万元,其中中央850万元,省950万元,县450万元,农民自筹1059万元。改造灌区共有54处,恢复灌溉面积1.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2万亩。
2、争取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852万元,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面积3.53万亩。
3、实施完成2013年脐橙基地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
4、争取龙井水库扩容改造项目完成初设审查并开工建设。
在摸清现有供水工程状况、水源情况、工农业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标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2011年9月,编制了全县21个乡镇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2011年10月初完成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编制。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上杭及时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工作机构,各乡(镇)成立了项目工程部,按照“县级领导、乡(镇)负责、村为主体”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并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列为乡(镇)党政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县级报账制。乡镇设立专户,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工程审计、财务管理等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各乡(镇)将项目建设有关内容在乡(镇)村政务公示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五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把好“四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关、检查验收关)。同时,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向社会公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宣传舆论监督等作用。四是加强水质监测。对供水水源地和供水工程设施划定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牌。对新建工程,注重从项目前期、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到水质检测和监测等环节抓起,做好水源水质和水量论证。以县疾控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中心,合理设置水质监测点,乡(镇)集镇水厂设立简易化验室,做好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经费的落实,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根据上杭县实际,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一是确保县财政配套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现行487.5元/人的建设标准,除省级以上补助414元/人、市级补助30元/人外,县财政补助43.5元/人。二是加大乡(镇)村的配套投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标准,乡(镇)村加大了配套投入。三是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成立了水务投资公司,并创造条件组建水务集团,逐步实现“多龙治水、一龙管水”的新格局。建立和拓宽投融资平台,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加快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小城镇水源工程建设。四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4.创新建管模式,整体推进
(1)创新建设模式,实现全面覆盖上杭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乡村实际,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规模、类型及供水方式。一是管网延伸。优化配置水资源,扩大集中式供水规模,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二是配套完善。对现有水源水量充足、水池及管网配套较好、没有净水设施的供水工程,采取一体化净水处理设备等净水工程措施进行配套完善,提高供水质量。三是改造升级。对一些水源水量不足、没有管理房和消毒净化设施的,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升,改造升级,使其达标并满足安全用水需求。四是新建扩建。对水源有保证,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居住人口增加而出现供水不足的乡(镇)村,通过新建扩建饮水安全工程,实行集中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五是自主建设。对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的小山村,鼓励联户供水或直接采用终端用户净水设备。(2)创新管护机制,确保良性运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上杭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设立奖励基金。上杭县出台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每年安排200万元,建立管护奖励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可连年结转,对于管护较好的工程实行以奖代补,以充分调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产权改革。对相同或邻近供水区域的多个供水厂(站),进一步明晰工程产权,通过资产重组、参股、出让经营权、租赁承包、并购等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整合供水资源,焕发老厂活力,落实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发挥规模效益。三是实行有偿供水。供水工程的水价纳入政府定价管理,按照“一户一表一龙头”计收水费,实行有偿供水。联村供水站和村级供水站推行水费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水价民主听证会,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常运行管理和保本微利的基础上制定水价,以保证水费的合理、高效利用,缓解村财政压力。加强水费管理,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公示制度,让农户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供水服务体系,组建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效率高的供水服务队伍,全面提升农村安全用水的服务能力。(3)创新经营模式,发挥长久效益一是集团模式。对城区郊区供水、乡(镇)集镇以及跨村集中供水工程,由新组建的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古田、溪口、下都等乡镇集镇水厂已注册水务公司,对集镇供水工程进行了统一管理。二是协会模式。村级集中供水工程以村级水利协会为基础,以协会的形式对工程进行管理,村两委和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监督,同时加强用水户参与管理。目前,全县已成立村级水利协会305个(占336个农业村的90%)。三是股份制模式。对于股份合作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四是自主模式。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型、微型饮水工程及分散供水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上杭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不到位、水费计收困难、管护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此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村饮水安全要求也相应不断提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饮水安全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目标,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分片联网供水”的供水原则,通过“一延二改三建”的建设模式提升供水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格局。
1.加快推进“一延二改三建”的建设模式
(1)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计划对县城近郊的临城镇、湖洋镇、旧县镇、庐丰乡采取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方式进行供水,上述4个乡镇大部分区域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直接解决城乡自来水同网、同质、同价供水的问题。(2)以乡镇为中心改造、新建一批水厂一是进一步实施供水水厂提升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在确保供水水质良好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集镇水厂净水工艺改造,对2012年前建成、较为落后的净水工艺或设施的水厂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水厂供水能力及出厂水质。二是进一步有序推进供水水源建设,增强供水能力。根据水源布局形成规模适当、分散的多水厂供水布局,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快推进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农村规模供水水源工程。(3)改造和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对于城市和乡镇水厂供水管网无法覆盖的村庄,拟改造和建设一批农村高标准自来水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施工,积极采用适合当地条件并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达到提高工艺、改善水质、注重实效的目的。
2.加快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供水效益
加快上杭县水务集团组建进程,鼓励并引导乡(镇)加快组建相应水务公司,对集镇水工程进行统一经营管理。通过集团模式、村级协会模式、股份制模式,建立和拓宽投融资平台,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对村级供水站可采取先行托管、企业运作的模式,通过划拨、控股、兼并、收购、关闭等多种形式,分类开展整合工作,加快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3.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强化运行管理
建后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对水价的支付能力有限,应避免采用自负盈亏的运行方式,采取持续稳定的各级财政奖补才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持续的根本保障。工程的折旧和大修实行报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