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可靠性培训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子可靠性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子可靠性培训

篇1

2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措施

在面对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通过有效措施,为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提供必要保证。

2.1提高元件质量

元件质量提高是保证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基础要件。因此在元件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在保证元件使用性能的基础上,选择与质量相符的元件,选取知名度良好,信誉良好的厂家购买元件。同时在选择元件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同一品种的设备,避免选择的元件品种过于复杂,同时选择元件还应当与设备相匹配。通过这几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减少设备的维修,减少元件设备购买中不必要的纠纷,而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另外在技术条件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对生产的加工环节进行完善。并且在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装配于运输的过程中,应当极可能的简化过程,进而可以保证运输的渐变与快捷。

2.2有效阻断其他干扰可靠性的因素

在天气恶劣的情况,必然会对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防护,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断电磁干扰,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当然,针对电子自动控制设备可以采用相应的热能形式进行散热。这种特点在电子原件功率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可靠性产生影响。通过散热措施阻断可能影响的可靠性的因素。

2.3制定设计方案

在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再升产的过程中,设计属于基础性的环节。在实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仔细研究研究各种技术条件调试各种参数。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应当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对设备的工程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且还需要根据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规模,进而选出相配套的控制设备,尽可能经控制的工程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为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相比较而言,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是一种高科技的设备,其构造与系统比较复杂,进而对设备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为满足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的相关要求,就应当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促使操作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变,遇见突发状况时可以及时稳定处理。

篇2

【关键词】水电厂 电气自动化设备 可靠性

近年来,生活用电量有了大幅度地攀升,电厂作为电能输出终端,供电压力日益增大,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电气自动化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机器设备,从而减少机械设备的人员配备,实现设备在无人或者少人状态运行,且保证生产流程的完整顺利进行。电气自动化有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工作可靠性的增加,对于保证电能质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电气自动化设备是电厂正常运行的根本,因此,其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直接关系电能的稳定输出。提高电子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就可以有效减少故障发生次数,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设备的可靠性是设备质量的核心,是电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屹立不败的法宝,因此,提高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势在必行。

2 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现状分析

2.1 恶劣工作环境的影响

恶劣的工作环境是影响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要想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就要克服不利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对于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来说,不利的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因素,机械作用力因素,电磁干扰因素三种。环境因素一般是指温度、湿度、大气污染等因素,这些都可能侵蚀设备结构,造成设备电气性能下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机械作用力因素一般指的是电气设备在不同系统中可能遭受到机械力的影响,常见的机械作用力包括机器的冲击、震荡等等,这些作用力会对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导致设备变形、导致设备元器件参数变化;电磁干扰因素指的是电气设备可能会收到其他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可能导致噪声输出,工作稳定性状态被打破。

2.2 操作维护欠妥当的影响

电气自动化设备虽然依托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极大地解脱了劳动力,但是任何设备都离不开操作人员,操作环节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电气自动化设备设计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操作人员要想熟悉掌握设备用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新到岗的操作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操作培训就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损坏设备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营。而且设备需要定期的检测维护和保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否则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都会大幅下降。

2.3 设备元器件的良莠不齐导致可靠患

目前,电气自动化设备元器件生产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生产厂家众多,但是资质良莠不齐,元器件质量也千差万别。质量参差不齐是目前导致水电厂电子自动化设备可靠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电气设备元器件生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采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生产,置元器件质量于不顾,导致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指标偏低。

3 提高水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措施分析

提高可靠性,是要建立在对控制设备结构特点和元器件特性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提高系统可靠性:

3.1 加强元器件质量把关

要想提高设备可靠性,首先要从生产过程着手,从元器件的采购着手。要尽可能地减少设备中的零部件和品种,慎重选择厂家,要在质量过关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装配简易、成本低、与设备条件相匹配的原件,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维修费用和工人开支。

3.2 保护设施的应用

外部环境会对设备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设备可靠性就要严格控制外部的气候条件,屏蔽电磁干扰等因素。比如,可以根据设备的性能和工作环境选择可靠性的材料,这样就可以增加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都应具有一系列应用环境的保护设施,譬如散热保护设施、气候保护设施、湿度保护设施、电磁干扰保护设施、污染防护设施、防腐设施等,通常元器件的安装都采用灌封、浸渍等措施保护电子元器件不受到腐蚀和潮湿空气的影响。这需要针对设备的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自我保护设置应该根据设备具体的应用环境采取保护,不可使用统一的保护设置,因为环境和环境之间有所差异,譬如设备在南方使用应做好防潮、通风等保护设置,在北方使用则要做好御寒、抗干燥等的保护设置,如果应用相反则对设备的可靠性带来严重的灾难。

3.2 设计过程控制

根据产品的性能和要求条件,具体分析产品的功能设计和相关参数,根据使用条件和性能正确制定设计方案。同时要根据产品的使用情况进一步确定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类型,设计的原则要遵循经济、实用为主,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元件和相关设备装置,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操作和使用功能完善,对于维修的设计也要遵循简易、便捷的思想,更加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

3.3 控制设备的散热防护

温度是影响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电子设备工作时 ,其功率损失一般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出来 ,尤其是如变压管、电子管等一些耗散功率较大的元器件。所以 ,若设备的散热技术不过关时 ,控制设备工作中所产生的热能就难以散发 ,进而影响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效率。

3.4 加强人员培训

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设计较为复杂,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作为厂方,要定时组织操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要让操作人员熟悉了解设备性能和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要培养和锻炼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事故的急智。另外,自动化设备也需要定期清洗和维护,操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设备维护的责任感,将设备的保养维护落到实处。

4 结论

水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提升,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要从设计、使用、维护多个渠道着手实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推动我国水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卫国.关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测试方法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0(13).

[2] 叶干洲.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15).

篇3

前言

电子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选择及应用方面直接决定了电子产品的好坏。电子元器件在整机中占的地位已经从基础技术跃升成了核心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等高端科技和大量军用电子装备对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研制出控制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方面的规范教材具有必要性。

1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主要是指固有的可靠性与应用方面的可靠性。固有的可靠性主要是由对设计加工制造过程的控制与原材料的质量等共同决定。应用方面的可靠性是指电子元器件对电子产品整个系统的作用,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电子产品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怎样选择电子元器件及怎样使用电子元器件都是元器件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生产单位不一样,于是生产线上的员工就不同,即使他们都按照相同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其可靠性也会有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元器件却具有不同的可靠性。当不同单位在制造电子产品时,所选用的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厂家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产品的可靠性出现差异。只有使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可靠性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才能保证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制造工艺、制造技术人员及所选材料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子元器件的固有可靠性,因此,元器件选材和制造时要使其各项参数尽可能精确,并且对可能会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分析并做好处理措施,这样才能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见下图1)。无论是电子元器件的选择还是应用,都不是单单依赖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目前,市面上已有成千上万种元器件,并且各个单位都还在继续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每种元器件都有其特定功能及要求,而电路设计师并没有系统的学习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可靠性影响参数,因此可能会降低元器件应用可靠性。我国在选用电子元器件方面并没有科学具体的规章管理,只是在军用标准上基本上控制其固有可靠性。但是在研制电子产品时,正是由于设计师等相关技术人员缺乏有关电子元器件应用可靠性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检测审批过程中,元器件的选用并没有真正有效的控制,这也影响了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2规范控制电子元器件可靠性选择与应用的方法

规范控制电子元器件的选择和应用,不仅需要设计部门,还要单位里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并重视本部门所起的作用,做好自己的职责。各部门间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以下是单位中控制元器件可靠性的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研发设计部门主要职责是选择元器件,即根据整机的需求对元器件的性能做出选择并设计相应的方案,然后列出所需元器件的清单提供给采购部门,以便上机的所有元器件都能符合整机的电性能需求、环境条件及可靠性需求(见下图2)。电子元器件采购供应部门要保证其采购的元器件不仅要足本单位选择手册所规定的型号,还要满足所选元器件对整机环境的要求。采购部门还需要了解即将淘汰或已停产的产品,把即将淘汰或已停产的元器件和最新研发产出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的资料整理提供给设计部门,并且要保证这些资料能对电路设计师进行元器件选型时提供指导,使设计师指定的采购计划中不会含有即将淘汰或已停产的电子元器件,使元器件申报计划具有合理性。质量部分主要需要执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这两项工作,即检测和筛选采购部门采购回的电子元器件,保证元器件符合所规定的性能标准和质量标准。这就要求质量部门能做到认真分析筛选测试的有关数据,让这些数据结论科学有说服力,而不是盲目形式化地筛选测试。控制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需要质量部门负责控制用于设计整机的元器件是否符合电子产品的相关要求,并对元器件是否满足这些性能负责。标准化部门主要负责提供行业标准,控制非标元器件和零部件的数量和质量,并且控制整机所选元器件种类,减少种类,增加复用率,达到便于维护的目的。控制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选择和应用除了需要以上各部门分工合作,还要按照研发项目的要求成立电子元器件控制机构。该机构由科研领导负责,由以上所有部门组成,根据产品研发过程的各个阶段有关元器件的控制部分进行评审。因此控制机构所指定的每一项措施都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及可检查性。可操作形式是指各项规定都清晰详细具体,方便进行操作。比如指出在论证方案时怎样控制元器件,在设计电路时怎样控制元器件,在详细设计电路时怎样控制元器件。可行性是指控制机构的每一项要求都能结合有关部门的职责,能让各部门职责分明,按照执行规范分工合作,使整机上的每个元器件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可检查性是指完成控制机构指定的每项工作后都要检查,检查时要做到认真负责、详细具体,尽可能细化各项要求,并且要规定检查负责人以及检查时间,检查中出现问题需要能及时找到具体部门,并确定改进措施,改正后能再对其进行检查。元器件的选择与应用的控制程度,间接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可靠性与管理的水平。要做到正确选择和应用元器件,各单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缺乏电子元器件控制应用可靠性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由于一般单位的电路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当前我国这方面的人员都比较缺乏对元器件应用可靠性的认识。从长远来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关高等院校创立电子元器件应用可靠性专业,从当前实际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对该专业进行培训呢。由于应用可靠性属于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它决定了科研成果不仅要有针对电子元器件的科学的控制规范,还要有针对电子元器件应用可靠性研究的专业教材。元器件应用可靠性专业教材不仅要吸收资深专家多年的经验,例如先航天微电子所的老师邓永孝,先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庄弈琪都是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还要参考比较有价值的与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控制相关的书籍,让科研方面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编写,以便能真正给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控制方面提供一部有价值的规范教材。

3结语

在电子技术行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出现的故障也越来越多,经过调查显示电子产品中绝大多数故障是因为元器件的问题而产生的,由于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与应用造成的故障占元器件故障的一半,并且一直维持着该比例居高不下,这就对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写出控制电子元器件选择与应用可靠性的规范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英岐.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选择与应用控制规范.电子元器件应用[J],2012,(9):9-11

[2]肖必超.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选择与应用控制.科技与企业[J],2014,(8):448-449

篇4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一、电气自动化的定义及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一)定义

电气自动化就是机械设备在无人或者少人的情况下按照预先的计划和程序自动完成对产品的操作、控制及监控等工作。随着机械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被各个行业广泛运用,电气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也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性,保证了电能质量,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更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气自动化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电子行业的发展状况,那么电气自动化的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问题是人们最先关注的,所以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意义

1、可靠性能够将市场份额得到增加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用户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进行要求,而且还要求产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产品存在较高可靠性指标才能促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复杂程度及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在竞争中作为市场份额获取的一项措施,可靠性被广泛关注。

2、可靠性能够将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产品的质量就是将产品的价值以及满足要求的特质及特征得以实现。对其特性进行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经济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也就是说,在产品质量中,可靠性作为主要地位被得到关注。可靠性得到提升,才能降低故障发生的频率,相对维修费用则就越少,从而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所以,作为产品质量的核心,可靠性是生产厂家所关注的重点。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一)元件质量

当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存在不达标的元件质量时,则会对设备的安全及寿命的可靠性造成影响。现阶段,许多生产厂家则会这相似问题出现,元件制造中的质量不达标或在挑选中不会对元件质量进行关注,采购实施大批进货方式,造成设备质量较低现象发生。逐渐形成较多的质量问题,导致用户无法信任厂家的产品。随着电气自动化设备元件生产厂家的逐渐增多,且大多数有较小规模存在,一味对较低价格进行追求则会造成恶性竞争出现,最终导致设备的质量问题及可靠性要求得到忽略。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尤其自然环境存在多变性特点,因此会对电气设备的可靠性造成影响。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会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大气污染及温度过高现象会导致设备的损坏出现。

(三)机械设备的影响

大多数机械设备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元件造成破话,从而直接损坏了设备。例如机械力出现震荡及冲击等影响。

(四)电磁干扰的影响

该因素对设备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从设备周围存在的电磁波导致的,对控制系统可能出现失控、误控或误动作,导致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降低,危及安全。

(五)人为因素的影响

操作人员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操作时未能熟练对操作要领性能进行掌握,未能通过良好的培训即可对复杂的设备进行操作,最终导致由于经验不足或生疏造成不能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若无法良好的对设备进行维护,在操作中出现对设备的肆意破坏,也同样会使设备的可靠性降低。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测试方法及提高可靠性的策略

(一)可靠性的测试方法

1、可靠性的现场测试

该测试方法主要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控制,以检验其可靠性。进行测试时,需要认真、详细地记录各种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计算、编制设备可靠性的具体指标,比较真实地评估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该测试方法需要是测试设备相对较少,但是能够比较真实地反应设备的真实性能(真实工作环境之下的工作性能),而且测试成本比较低,不会设备工作连贯性产生不利的干扰。然而此种测试方法的缺点也需要我们注意,即易受外界条件干扰、易受受控条件限制、再现条件较差等。

2、可靠性的保证试验

保证试验方法俗称烤机,是在产品出厂前,在规定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无故障的工作试验。保证实验方法的不同于实验室测试方法,因为电控设备通常是由大量的元器件构成的,因此它的故障以随机性和多样性的形式表现,而不是以几种故障为主表现出来的,随着时间变化是保证试验方法失效率所具有的特性,服从指数分布。烤机就是对产品的早期失效进行测试考核,通过改进使产品的失效率在出厂前达到指标。保证试验所需的时间较长,对于小数量、大系统生产的产品而言,它适用于所有产品,但是对于大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只能用于设备的样本。

3、可靠性性的试验室测试

该测试方法模拟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各种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力求测试所需的外力影响与现场所受环境应力的相同。试验中需要记录试验时间、失效次数等数据,待测试完成之后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编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此种测试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易控制试验条件、试验所得数据质量较高、试验结果允许再现等;但是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即测试成本巨大、试品数量较多、试验条件限制性较高等。所以,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批量生产的设备。

(二)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策略

1、企业角度对策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工作环境和电气设备元件选择的性质不同,选择时应注意的性能技术质量是否与标准设备组成。保证检测是证明设备可靠性的方式。如无特殊情况,产品应全部进行检测。

2、生产部角度对策

设计和生产是电气自动化的两个部分,在设备设计时先对它的工作性质和环境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制定生产方案,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产品不同的结构和类型。在设备工作中减少设备部件和备件,使用正规商家提供的产品元件,用最经济合理,可满足生产需要的。减少生产设备的维修成本,减少工人手工操作,进行简单轻松的流水生产。

3、对设备散热防护对策

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造成影响的另一因素则是温度。当电气自动化设备处于运行状态时,通常功率损失的散发都是以热能形式出现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较大耗散功率来说的元件。例如:变压管、电子管、大功率电阻以及大功率晶体管等。其次,当存在较高环境温度时,设备工作中会有热能无法得到有效散发,从而达到设备温度提升的现象。

4、防护气候、电磁干扰及机械造成的影响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提升中应对恶劣气候条件造成的影响进行关注,同时还应防护及屏蔽机械因素及电磁干扰造成的影响。从设备的材料选择进行分析,结合设备的性能以及工作环境的不同,对可靠性的材料进行选择,进一步将设备的耐用性得到提升,加大设备的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设备还会受到霉菌、潮湿、污染以及气压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潮湿因素。潮气的出现会导致覆盖层有起泡出现,严重情况下还会发展脱落现象,进一步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保护作用丧失,所以,通常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运用密封、浸渍以及灌封的方式进行保护。

5、设备操作人员培训的加强

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作为一种高科技且复杂的设备,因此会对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存在。通过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对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有效且熟悉的掌握,对设备性能的了解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灵活控制。当有故障出现时,能够达到冷静处理的效果。定期清洗设备,将设备操作人员自身对设备的爱护意识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现状是不尽人意的,如何提高可靠性是发展电气自动化的重中之重。提高设计可靠性、零部件的选用以及电子元件的选用都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其可靠性。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依旧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74-01

随着科技的进步,装备可靠性需求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和功能日益增多,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子元器件――特别是军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装备设计和装备承制单位只负责设计、选用、采购和使用电子元器件,但在使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发生电子元器件失效问题越来越多,造成损失重大,成为当前多个行业和可靠性工程中非常突出的问题[1]。因此,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要。

1.电子元器件设计质量控制

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备电子元器件的固有可靠性。

1.1电子元器件的需求确认

按照研制任务和系统的可靠性分配要求,先确定电子设备的构成体系和功能及技术指标,然后确定电子元器件集成方案和需求原则。

电子设备的构成体系决定了集成度方案和电子元器件的功能类型。按照装备需求的不同,电子设备设计采用类别较多,如晶体管和中小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高大规模集成电路、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超高速集成电路、微波/毫米波MIMIC电路、电子显示系统、智能化微系统等等。电子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还包括了系统和分系统之间的体积、质量、成本、适用性、后期服务和容错技术以及电路可靠性设计(安全设计、RF设计、EMC设计、PCB设计)等等。

电子设备构成体系确定后,应选定元器件集成方案,并进行论证。论证方法包括变换方法计算、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进行比较、对照以往经验评价、模拟或试验验证等。集成方案确定后,应确定关键元器件并对其进行论证。

最后应对关键元器件和其他拟采用元器件的技术性能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进行综合论证。

1.2电子元器件选用

电子元器件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滤波器、熔断器、电连接器、继电器、磁性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接插件、晶振、光耦、光电子器件、开关元件、电线电缆、电控机械器件、数字IC、电源模块,等等[2]。

在众多型号、规格情况下,应根据产品实现的功能要求、环境条件和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要求以及确定的电子元器件质量等级、应用等级进行元器件选用。

选用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对元器件所处位置进行使用条件下边界环境应力计算分析,确定元器件极限,按降额设计技术,选用元器件的技术标准应满足装备要求,包括技术性能指标、质量等级等;

2、设计时,优先选用国产元器件,尽量选用通用、常用、已用、技术成熟的标准元器件,优先选用有兼容管脚替代品的元器件,不选择淘汰品种和按规定禁用的元器件;

3、最大限度的压缩元器件品种、规格和承制单位。

1.3电子元器件设计质量控制方法

按照GJB9001B-2009标准7.3.1设计和开发策划“对元器件等外购器材的选用、采购、监制、验收、筛选、复验以及失效分析等活动进行策划”要求,在设计阶段应对电子元器件进行质量控制,以方便后续的采购和使用。

在方案阶段至工程样机初期,应编制电子元器件大纲与控制方案,拟定元器件选择和控制准则,建立元器件优选目录,提出关键元器件控制办法,制定元器件集成配置方案,制定元器件采购控制规范等等[3]。

在工程样机阶段,应编制元器件测试、筛选、复验准则,制定元器件组装集成规范,进行可靠性预计和分析,对失效元器件进行失效分析和验证,制定元器件应用和防护准则,确定检查筛选等级和补充筛选准则。此外,还应针对样机选用的元器件和整机开展可靠性应用设计,如降额设计、环境防护设计(防潮、防霉、防盐雾等)、热设计、抗辐射设计、应力保护设计、抗干扰设计、容差与漂移设计,等等。然后针对阶段中元器件信息,完善元器件大纲和多项规范、准则,对元器件――特别是关键元器件选用方案、特性指标不断修订,进行充分测试验证,进行动态管理和信息数据统计。

在设计定型阶段,应将系统的技术设计和参数进行固化,编制电子元器件试验大纲、电子设备试验大纲,制定元器件选用、采购、验收、测试、后期服务规范。此时,应固化采购厂家、元器件型号规格和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要求、验收程序、验收环境、测试条件和测试项目、后期服务的程序和要求等等,并组织进行专项评审。

在各阶段的信息统计过程中,应注意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质量等级,关注其质量特性,根据可靠性指标和部件功能及技术要求,确定和优化最佳选用方案和集成方案。如线绕电阻的电感量大,纸介电容的漏电流大,瓷片电容的耐温变率和耐震动的水平低,TVS耐浪涌电流小但反应时间快,磁环的效果取决与材料的装配等。

2.电子元器件的检测质量控制

2.1物理检测

物理检测是对采购或接收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的入厂复验,一般是进行常温测试和外观检查。

用10倍或以上的放大镜/显微镜、热像仪,对元器件的外形、引线、材料、封装标识、镀层质量、芯片工艺质量、内部结构质量等进行检查,看有无缺陷,确认产品记录标识和工艺水平。

还可以用X射线和颗粒碰撞噪声测试筛选,检查引线开路、短路和内部金属多余物及内腔形状和体积等,检测是否存在生产缺陷。

2.2可靠性筛选

可靠性筛选是将存在潜在缺陷的“早期失效”元器件诱发其失效并剔除,因此需对元器件进行100%筛选。元器件的固有可靠性由设计、制造工艺水平和本身属性决定,可靠性筛选已不能改变其固有可靠性,只是通过筛选来提高产品使用可靠性,筛选也不能改变元器件质量等级。

2.3寿命筛选

按寿命试验的性质分为存储寿命试验和工作寿命试验,前者是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存放试验,后者是在规定的正常工作条件下对产品进行试验。按照应力水平分为正常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前者是施加规定的额定应力,后者施加超过额定应力的应力。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工作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我们经常使用的有高温储存筛选、低温储存筛选、功率老练筛选等。

2.4高应力筛选

该筛选是抽样对元器件施加苛刻的应力和条件要求,暴露其在设计、工艺、材料、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分析和鉴别其可靠性,它对样品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筛选试验有高温电老化、高温存储、高低温冲击、机械振动等,筛选后的元器件不能归批。

3.结束语

根据目前科技发展和装备质量控制需要,各单位应成立元器件管理机构和人员,并组织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根据装备研制生产、采购使用的需要,应集中配置必要的元器件筛选手段和筛选环境,仪器、设备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定,合格后使用。除对元器件进行选择、采购、监制、验收、筛选、保管、评审、使用、失效分析外,还应加强元器件信息管理和不合格元器件的处理以及记录控制,以确实加强电子元器件可靠性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增照.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设计、分析和控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篇6

中图分类号:TM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81-01

电力系统不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供电能力的提高,包括供电稳定性、供电效率、供电安全、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想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就要首先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而电力系统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继电保护装置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继电保护装置也在预防和控制电力故障中起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1、继电保护装置概述

1.1.继电保护装置的内涵

在电力系统中,常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产生故障,消除故障,确保供电可靠性,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的一种基本手段即继电保护。对其的要求主要有使电力系统有良好的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以及速动性。电力系统的故障主要形式为短路,短路时电气量的变化组成了继电保护动作,如电流、电压、功率、频率等的变化,从系统设计的方面解释,继电保护系统即是由一种或多种相互独立又通过某种方式连接的继电保护装置共同组成了继电保护系统。所有的电力装置如母线、电路、变压器等都必须在继电保护系统的保护下方可运行。

1.2.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

电力系统的故障主要形式为短路,短路或其他故障时电气量的变化组成了继电保护动作,如电流、电压、功率、频率等的变化。继电保护设备的主要职能有:监视正常的供电系统设备的运行,确保其安全正常并将可靠的运行情况汇报给值班人员;及时自动有选择性的去除故障部分,保留并保护正常部分继续工作;并能及时发出故障警报信号通知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能尽快解决问题。

1.3.继电保护可靠性指标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的内涵是在一个有着优良的技术,高质量的装置,合理的配置的系统中,设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换句话说,即确保该动作时动作,不该动作时不动作,去除故障部分,保留正常部分。其可靠性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要求。它又被分为两个标准,一是功能的可靠性,是从一次系统的观点描述的,它是工作状态下的继电保护系统能正常无误的工作的概率,继电保护的误动概率以及拒动概率都与其相关;二是设备的可靠性,其是从二次系统的观点描述的,继电保护系统在运行中时每时每刻都处于工作状态的概率。有多种方法应用于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分析,如概率法、模型法以及故障树分析法等,但是概率法不能用于求解,因为继电保护系统是可修复的系统。

2、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的途径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应从管理、技术和人员三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继电保护的验收环节要做好

验收工作是继电保护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它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完善进行,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其工作流程为:首先工作人员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调试,然后经专业的验收、严格的检查的后填写验收单,之后验收单将被交往厂部,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生产、试用、开关合跳试验均由厂部完成。期间保护装置变动的时间、变动情况都将详细记录填写,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然后存档以便日后查询。程序的运行只有在试运行或运行试验安全无误的条件下方可启动。

2.2.继电保护装置和二次回路的巡检要仔细

电力系统安全问题的预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早预防,才能早发现其中潜在的隐患,尽量在事故前解决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对继电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的定期巡检十分重要,也是故障预防的重要途径。检查工作要全面仔细,其主要内容有:检查设备的开关、按钮、压板、的位置,检查指示灯、警报铃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保护压板,自动装置是否满足调度要求;检查继电器接口,回路有无松动脱落、发热、异味等;检查线路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附加电阻过热的情况等。

2.3.继电保护系统的技术改造工作要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处理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也逐渐应用于继电保护计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再拘于传统格局。为使继电保护技术更好的创新发展,跟上世界的脚步,电力工作者加大继电保护技术的改善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拥有的运行的可靠性、速动性选择性以及灵敏性特点及运行保护、调试方便为基础,加大并完善继电保护技术的创新。如今未处理技术已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如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数字保护装置、计量测试表、监控装置及发电机励磁控制装置,这些装置摒弃了传统的常规电流电压互感器而采用紧凑型、低功率的电流和电压互感器,这对电力系统保护的可靠性来说意义重大。

2.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从事继电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坚持培训,传统的继电保护人员的培养只是师傅传、帮、带,在这种学习模式的基础下,工作人员还应积极的创造各种条件,寻找各种机会对自己进行多元化培训,提高其素质水平。方法有:组织各种参观,请老师讲座、到厂家学习、利用网络同行人员不断交流学习、观看网络教育视频、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各种比赛考试等。此外还要增强责任感。随着技术的更新应用,电网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的工作日益复杂,以及保护,调试,验收等环节的重要性都要求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又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继电保护系统是人们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而且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应用,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全球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做好继电保护的各个环节十分重要,继电保护技术应该被大力推广与创新,继电保护人员也应不断学习进步增强责任感,确保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卜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1(7):41.

[2] 柳运华、樊恩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J].科技咨询.2011(22):142.

篇7

1 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有效整合馆藏档案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再将档案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传递流通,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科学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信息共享状态的需求,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作为医院这一特殊主体,其档案信息资源涉及了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病历档案等多方面内容。以病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例,从患者角度来说,病历档案信息院内共享对多学科医疗协同的连续医疗照顾,对慢性病情的监控、对急性病情的处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医院层面来说,病历档案信息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一方面,医务人员可以在科研过程中运用学习,另一方面便于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可以改进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对防止病人流失都有促进作用。

2 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数字档案本身的真实可靠性对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存在威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成为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电子档案已逐渐取代纸质档案成为档案主体,而电子档案本身的非纸质性、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信息载体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电子信息的易更改和易丢失性直接影响了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本身的真实可靠性。尤其是电子档案载体多为光盘或者移动硬盘等,光盘、移动硬盘损坏或者丢失,另一方面,电子档案易被更改且更改以后不留痕迹,电子文件容易被复制,且复制以后分不清楚原件与复制件。电子档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靠性无法得到错误的电子档案再经过共享,直接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不但无法达到档案资源共享的目的,针对医院这一主体而言,反而易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2.2 档案信息共享系统的不完善对档案信息共享安全造成威胁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现阶段多数是由计算机软件公司提供的特殊系统软件提供服务,在各种系统载体上完成信息共享。虽然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许多档案信息搭载的系统软件本身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许多系统软件中存在着系统漏洞,当前绝大部分的网络系统都至少存在三个以上的漏洞可以使得入侵者获得系统的最高权限,对于开放性网络环境而言,其本身的系统漏洞对于档案信息共享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2.3 计算机病毒、黑客等对档案信息共享安全产生威胁

计算机病毒是当今网络业发展的最大危害,网络中所有的终端、通道都可能成为医院档案信息共享的重要威胁之一。据相关统计,外部人员入侵网络系统的案例之中,有将近25%是来自于系统实施方,因此外部人员的非法入侵与信息系统本身的不完善性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某些不法分子可能木马程序通过直接入侵档案保存的计算机,如盗取保管档案的计算机的管理者权限,直接获取、篡改、删除档案信息,或是直接使用某些木马程序使保存档案的计算机瘫痪,进而造成医院档案信息的丢失等多种手段破坏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可以通过非法侵入档案资源共享通道。现阶段,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对于档案信息共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怀有特殊目的的不法分子可以对通过档案共享过程中某一环节进行攻击来截取、篡改档案信息。这些都会对档案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影响档案信息共享的正常运行,针对医院档案信息共享而言,内部专利科技、病患个人信息、机构组织信息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3 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安全的建议

3.1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档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靠性

由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电子档案逐渐取代纸质档案成为留存的档案信息主体。无论是保存档案或是进行档案信息共享首要的都是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共享制度。另一方面,数字档案信息不具有稳定的物理位置,因此,要保证档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靠性,就要保证数字档案本身载体的安全稳定性。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大容量更完善安全的电子信息载体不断涌现出来,对数字档案进行技防处理是保证其安全性的主要途径之一,比如对于数字档案进行“只读”设置或者直接采用“只读光盘”写入档案信息,又或者通过设置各种管理编辑权限来保证档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对于使用新型载体的档案,应该保存在适当的条件中,每隔固定的时间必须按时更换载体,保证使用载体与硬件设施的兼容性。

3.2 控制计算机病毒、系统漏洞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互联网络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资源信息的共享,同时也要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挑战。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网络技术培训,采用全方位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凸显出尤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用新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数字证书、安全密码、数字u盾等,严控档案信息分享的源头与通道。针对医院这一特殊主体,对于档案信息共享系统软件的选择尤为重要,在选择时要进行投标公开选拔,在维护上要保证定期维护。

3.3 提高档案信息共享人员的安全意识

首先要提高档案保留人员的安全保管意识,注意管理员权限等特殊操作人员的定期档案信息共享安全性培训,树立档案保管人员档案安全保管意识。其次,要注重档案信息共享方安全意识,第一是严守档案保密制度,坚决禁止文件共享、流通;第二,要注重病历档案共享资源保密性,共享前提是提供病人身份信息或与其关系的证明等,严禁随意共享涉及病人隐私的病历档案信息;第三,要做好登记,明细共享方身份信息、用途等,明确责任人。

4 结语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医院档案信息共享,其安全尤为重要。希望通过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共享制度、保证电子档案真实可靠性,控制计算机病毒,提高人员意识等多种途径保证医院档案信息共享安全。

参考文献

[1] 谢建云.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工作思考[J]. 兰台世界,2011(2)

[2] 刘有平,李钢.档案信息化安全的人为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档案,2012(7)

[3]童云.关于电子档案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篇8

1.研究目的与目标

数控机床能否稳定地发挥其功能与性能,关键取决于其可靠性。公司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影响了公司替代进口的战略实现,因此研究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数控机床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寻找产品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弱点,反馈给设计、制造、装配、采购及销售部门,共同提出可靠性增长对策与改进方案,最终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水平。

2.研究思路与方法

可靠性工程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以及使用各阶段。选择加工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在设计阶段实施可靠性分析,在制造阶段实施生产过程可靠性控制,在使用阶段根据故障与维修数据进行可靠性统计分析与评估。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的总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可靠性分析主要进行FMECA和FTA分析,找出产品的薄弱环节和潜在故障。生产过程可靠性控制重点做好关键配套件、外购件的质量优选和可靠性保证技术以及关键工序和装配过程的可靠性保证技术。生产过程可靠性控制采用PFMECA分析工具。在使用维护阶段,对加工中心的故障与维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完成故障原因、故障部位及故障模式的统计分析。

3.开展的工作

3.1 加工中心FMECA分析

根据加工中心的功能结构,将其划分为10个子系统,然后对各子系统进行了FMECA分析,并给出了分析结论,如下图所示。

3.2 加工中心FTA分析

对加工中心各子系统进行了故障树分析。根据刀库功能结构及FMECA分析结果可知,刀库子系统是故障多发部位,所以重点对其进行了FTA分析,分析结论如下图。

3.3 数控机床早期故障试验规范的制定

经组织讨论,大家认为早期故障排除十分重要,我们联合制定一套数控机床早期故障试验规范。在查阅了有关机床早期故障试验的相关资料,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综合性较强的数控机床早期故障试验规范。

3.4 数控机床故障分类办法的制定

目前在记录原始维修或故障数据方面还存在故障现象描述不详细、故障原因界定模糊、故障发生部位和故障发生时间均未记录。针对此问题,我们专门制定了如何正确记录数控机床故障数据的方法,重点对故障原因、故障部位、故障模式分类提出了详细办法。

3.5 加工中心故障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建议

经过对去年技服单中的加工中心早期故障记录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装配质量(24%)、外购件(22%)、使用不当(19%)、技术培训(27%)是造成加工中心早期故障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对技服中提供的911条加工中心整机故障数据按故障原因进行分类,发现装配质量(23%)、外购件(28%)、使用不当(18%)、技术培训(23%)是造成加工中心整机故障的四大主要原因,与造成加工中心早期故障的主要原因完全一致。

提出公司应在数控机床装配制造工艺方面全面深入地开展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从根本上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水平。

对早期故障和整机故障按故障部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刀库子系统是立加故障高发部位(与FMECA和FTA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约占总故障的1/3,公司应该从刀库订货、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几个方面开展可靠性工作,不断减少刀库子系统的故障数量。

3.5.1 卧式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MCH63卧式加工中心的回转式交换工作台在转位后即将停止时发生抖动现象。原因是当转台即将到位时,油路切断,马达两腔被液压锁封闭。此时受惯性作用,转台仍继续旋转,马达成为一个“液压泵”。接着,当马达瞬间停止转动,但回油口的高压油又会把马达反向推回去,这种情况会反复几次,直到进油口和回油口的压力趋于平衡后才稳定下来。

解决办法:借鉴液压挖掘机上转台采用的缓冲和防反转装置,可以在液压锁后加装缓冲阀和防反转阀;只装一对缓冲阀(溢流阀)也能起到减小转台抖动的效果,虽然效果差一些,但方便,且成本低;还可以装一对过载溢流阀达到交换台缓冲的目的,过载溢流比普通溢流阀结构复杂。

3.5.2 车削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SL50车削中心液压尾座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缓慢后退现象,更换电磁换向阀后解决了后退问题,但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不工作时尾座顶针会缓慢前移。经分析可知,以前用的电磁换向阀阀是正确的,出现尾座后退的原因是液控单向阀泄漏或液压缸泄漏。实测发现液控单向阀的反向密封性不好,存在泄漏。

解决办法更换密封性能更好的液控单向阀;采用蓄能器加压力继电器的保压回路。

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永和路1号

邮编:226011 电话:0513-81110540 传真:0513-85512271

篇9

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担负着保卫电网和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职责,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微机保护的大范围应用,我国继电保护的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多年没有发生因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而导致的系统稳定破坏$大面积停电甚至垮网等恶性事件,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功率、远距离和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网的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一名继电保护维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体会,从管理方式方法入手,提出几点能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措施。

1 促使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提升的方式

1.1组织制度的建立健全

积极进行网络管理的有效维护,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将全部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将可靠性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促使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为完善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要建立针对供电可靠性管理的专业小组,以及相应的供电可靠性网络管理平台,定期针对可靠性管理工作召开相关指标的分析型会议,会议期间对相关人员进行组织、相关问题予以指导、相关议题予以分析、相关结论予以总结。根据相应的讨论结论,对可靠性管理工作进行工作计划的制订,保证可靠性管理计划简洁明确、实用性强、总结精度高 。

1.2将创新之后的规程进行有效贯彻实施

进行高强度的专业培训,谨慎对待分析工作中评价指标的统计,针对供电可靠性指标、计划检修、协调停电工作、故障停电和重复性停电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究其原因,严格把控故障设备、电网调度、运行操作过程中以及检修时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检修、及时控制、及时维修。

1.3收集和完善相关的基础资料

用以编制运行的方式方法,方便制定相关的计划,方便为生产管理措施提供相应的证明,以及精准的决策依据,也可以作为详实依据用以电网可靠性评估。

1.4可靠性的管理注重专业间的配合

需要广泛的参与到配点管理,强调专业搭配,可靠性管理要广泛参与到配电管理、新增用户送电方案审核批准、停电计划审计、计划外停电的严格批准、城网改造设计等各项工作中去。

1.5在实施停电计划时,要保证条件合理、计划周密

在各地单位进行生产计划时,要把握计划停电的顺序,要先计算后停电,其中凡是与供电可靠率指标有关联的各种停电工作,均交给运行单位统一进行停电,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修的计划会,会议中积极协调,最大程度上减少重复性停电的概率,尽力减少计划停电的时间,在会议中还要针对重复性停电、临修、超时检修等各项指标进行重复考核,加大可靠性考核的力度。

1.6注重人员培训工作

人员素质普遍水平不高,一直是困扰继电保护工作的一个难题。传统做法都是一边检修维护,一边摸索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关起门来学习肯定比不上走出去。如果能派一些骨干到生产厂家培训学习,回来充当系统培训员,加大培训力度,从人员的基础培训做起,配合一些高水平的强化训练,相信各级继电保护工作者的水平都将很快得到质的提高。同时,也可解决目前继电保护工作者未经系统培训即上岗的问题。面对技术含量高而人员更换快的继电保护工作局面,统一安排培训、技术练兵、技术竞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由于误整定引起的继电保护事故也逐渐增多,除了人员因素外,电网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努力增强事故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

为提升电力设施的使用持久度,减少事故发生率,缩小在事故发生时的影响范围,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和运行状况不佳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计划措施的实施,以下几项就是相应规划措施:

(1)检查过程中,针对树线矛盾突出的地方,要及时更换绝缘导线,避免问题更加严重。

(2)将小电流接地选线安装在变电所之内,在线路上安装故障指示器,从根本上缩短故障查寻时间,减少故障扩散。

(3)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技术素质方面的培训,进而提高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处理事故的水平。

(4)积极指导用户进行安全用电,严格执行对用户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向用户推荐,尽力减少用户方面对系统造成故障。

(5)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整体对于电力设施的保护意识,减少外力原因对于电力设施造成破坏。

3结语

以国网山西吕梁供电公司为示范单位,要想将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下去,就必须选用正确的继电保护装置,增强用电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一部分,供电系统是否可以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不但对企业用电有影响,而且涉及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设置一定要精准、可靠。

参考文献:

篇10

一、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及其可靠性概述

(一)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造成了城市建筑的急剧增大增多、各类社会功能建筑的不断扩建和新建,给火灾的发生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因此,科学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作为预防火灾发生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普及。但是,作为一种智能的报警系统,受长期使用可靠性、准确性和日常维护专业性影响,难免会出现故障和意外,导致其无法及时的预防火灾的发生,从而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或者如何让或者探测报警系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减少火灾的发生、避免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需要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科学分析,寻找其发挥作用和变化的规律。

我国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发展要比发达国家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得我国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生产火灾探测相关设备的公司就有将近3000余家,以前以来国外的生产商到现在可以自行生产,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子技术工艺进步和通讯网络日趋成熟使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误报率逐步降低,同时也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越来越稳定可靠。

虽然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性能提高明显的改善和降低了误报和漏报等问题,但是也要看到,现在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仍存在智能化程度还不是很高,部分火灾传感的一些研究还处于试验的阶段没有将其研究与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进行有效关联等影响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方面。除此之外,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也是目前火灾探测报警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概述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其能够正常顺利运行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是指在该系统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火灾探测报警的可靠性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也使得其越来越可靠。对可靠性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发起,并且以对电子设备的研究为起点,且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委员会。发展至后来,对可靠性的研究扩展至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今对可靠性的研究理论已经从航天、武器到电子和建筑等各个重要的领域,可靠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和关键。

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是利用对数理的统计,而对该系统中某一个时间段的准确报道和火灾事件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计算该系统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成功完成任务的概率。影响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对系统的设计、安装到维护等,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改系统可靠性的发挥。当今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普及的程度,但是,建立科学的火灾探测可靠性的分析系统才是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研究中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其数据库的建立,而收集相关的数据建立数据库是目前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因为跟踪和实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耗时耗力,而且需要大力的经济支持。除此之外,没有科学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也是影响和导致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故障的原因

首先,人为因素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及其可靠性的影响。人为的失误会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造成重大的影响,其中主要失误的类型很多,如对报警信息没有感知、没有完全的感知以及接收到了错误的感知信息等等。造成人们失误的根本原因有个人的主观因素和外界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主观原因有因为心里因素、生理原因或训练的熟练程度,最主要的是心里因素,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豁达和平和的,应该可以减少和降低失误的发生,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脆弱的、易怒的、情绪波动较大的,那么产生失误的可能比较大,因此,人的心理因素无形的会制约其全部的活动状态和行为。

其次,环境的因素给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带来的影响。环境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影响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因素有磁场、气流、风和气压等等,但是,影响较大的要数粉尘和潮气。带有腐蚀性的粉尘会腐蚀电路板,从而影响系统的准确预报;潮气如果进入探测室,则会导致散射大量的光线,从而影响探测器的准确性。

三、提高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途径

首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其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隔离和防护是最基本的工作保障,避免灰尘和污染物进入探测室,对探测是应进行物理隔离;对工作人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该进行防护,避免工作人员过长时间与恶劣的环境接触。对工作人员或者操作人员的选拔应该通过心理素质的培训与锻炼,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对于已经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激励,来刺激其更好的工作。

其次,维护和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对系统定期进行优化。对探测器的选择一定要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适宜的探测器类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探测器的安装,并且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清理,对报警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但是要对其软件进行严格的筛选,并进行测试,极强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窦保东.对火灾探测报警微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4(11):26.

篇11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电子产品的推新换代,电子产品运行的可靠性有着比原来越高的要求,而印制板组件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印制板组件焊接质量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产品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当前元器件也在趋向于微型化和高密度组装性发展,并对焊点有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实现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质量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着重探讨了其具体防范措施。

1 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质量影响因素

印制板组件在实际的装配中,往往要有着较好的焊点,同时在产品的使用周期中,更要保证机械和电气性能处于有效的范围。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封装更新换代加快,由原来的直插式改为平贴式,电子发展已朝向小型化、微型化发展,而手工焊接、手工返修是印制板焊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手工焊接难度也随之增加,在焊接当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元器件或引起焊接不良。对于不良的焊点,主要表现有虚焊、拉尖、桥接等现象。其中虚焊是最难发现、最难检验、最难排查的,虚焊造成的后果是信号时有时无,噪声增加,电路不正常等“软故障"。出现虚焊,必须对影响产品性能及参数的元器件一一进行排查,最终确定虚焊的元器件。

总之,手工焊接与自动焊接相比,所需设备简单,主要是烙铁,但焊接质量及一致性较难控制。所以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有焊接面氧化或有杂质、元器件管脚氧化物未去除干净、焊接温度及时间掌握不当、焊接结束后焊锡尚未凝固时焊接元件移动、焊接方法不当、操作者责任心不强等因素。这不仅仅和电路板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和印制板组件装焊工艺以及操作者的技能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在提高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质量的同时,更要制定出合理正确的装焊工艺,也要求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相关的质量意识全面提高。

2 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的防范技巧

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保证的前提,则要做好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的质量控制,关于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的防范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设计人员做好焊盘设计、贴装元器件焊盘设计并对元器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2)工艺人员正确处理印制板组件装焊工艺。

首先做好印制板装配前的合理处理,装焊之前就要对印制板进行去潮处理,要求50℃土2℃烘0.5小时,80℃±2℃烘0.5小时,115℃±5℃烘3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后使用或存放在干燥柜内。如无干燥柜,烘干后48小时内安排完成生产。

印制板组件在实际的装焊过程中,在选用合适的焊接工具的前提下,一般选用控温电烙铁及智能电烙铁,就要对焊接的温度以及焊接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焊接时间要求每个焊点应在所规定的时间内进行(3s∽5s的时间)焊接,印制板上每一焊点的重焊次数不能超过3次(对拆卸器件除外)。对多层印制板焊接温度参考选择290∽310℃;双面印制板焊接温度参考选择270∽290℃;对贴片元器件的焊接温度参考选择250∽260℃,焊接同时对器件主体用酒精棉球进行散热;注意上述温度是焊接时烙铁头对被焊件使焊锡良好流动的温度。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不同的元器件焊接温度及焊接操作方法都有具体的要求。在印制板组件焊接过程中,不仅仅要严格的依据于相关的工艺要求,同时也要依据于实际的步骤实现全面的焊接,进而提高印制板组件焊点的可靠性。注意印制板组件装焊必须在防静电区进行,还要有防静电措施。要求操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帽、鞋等防静电措施,在操作中对接触有静敏器件的印制板还应佩戴接地良好的防静电腕带。做到以上要求后,可预防及减少焊接缺陷。焊接结束后,要求焊点的焊锡应双面透过,并且焊点无孔隙、焊瘤、尖端、气泡,表面应光滑、明亮、具有金属光泽、无毛刺、无虚焊现象。

印制板组件装焊过程中,更要提高装配的可靠性,做好图纸设计以及工艺的合理设计,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质量意识显著提高。图纸设计中,就要对专业的设计团队加以采取,对正确的工艺流程加以确定,并做好生产手段的准备情况。操作人员在对电子装配工作从事之前,充分的掌握电子知识以及相关的焊接原理,同时也要对电子装配的相关标准以及一些工艺规范更加全面的掌握,加强自己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将焊接操作的技艺水平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在电子产品装配中不断涌进的新元器件中,更要结合现代化电子知识以及焊接原理,并做好操作人员装配水平的提高,定期的进行培训,并对新的元器件的装配方法和装配技巧熟练掌握。

3 结束语

现如今,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又是一项相对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不可避免的受到任一环节的影响。而做好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质量的控制,就要做好工艺的合理设计,严格的按照图纸设计以及规范的工艺,并将自身的操作水平全面提高,进而对印制板组件装配的可靠性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奚慧.印制板组件手工焊接问题探讨[J].现代雷达,2014(05):92-94.

[2]陈莲英,闫林涛.手工焊接印制板装配工艺及检测方法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06):188.

篇12

中图分类号:TM4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力系统如何防止错误的倒闸操作而引发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一直是困扰电力行业的重大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凭其独特的逻辑判断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担负重任,同时,如同在其它行业一样,计算机的模拟(甚至于仿真)培训系统也使电气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微机防误闭锁系统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及其设备为基础、智能专家系统为核心的防止人为操作失误的计算机监控体系,它由以下六大部分组成:微型计算机、模拟操作及显示屏、现场信息采集及通信系统装置、电脑钥匙、电子闭锁装置、智能专家系统软件等,以及电源、打印机、键盘、鼠标等辅助设备,其结构详见图1所示(虚框内设备为可选部件)。

图1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结构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在国内没有制订具体的分类方法及标准,但根据其性能及构造特点,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 按现场信息采集及通信方式:可分为固定式采集器有线通信型、固定式采集器无线通信型、移动式采集器无绳通信型三种。其性能各有特色。固定式采集器有线通信型,是最传统的、可靠性较高的产品,但实施难度较大;固定式采集无线通信型,通信设备昂贵,而且必须配备高水平的维护人员,但具有安装方便,有利于远方遥控的优势;移动式采集器是一个由人工携带并逐点采集设备状态的采样记录仪,具有投资最少、安装维护最方便的特点,但对厂家的技术水平和工艺质量要求甚高。

b) 按闭锁控制方式:可分为固定式程序闭锁型与智能式程序闭锁型。固定式程序闭锁型,在操作者进行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事先编制的程序顺序进行操作,否则就闭锁作设备。

c) 按操作过程监视方式可分为:无事后追忆监测型与可事后追忆监测型。无事后追忆监测型能对现场操作的步骤进行监测闭锁,但不进行语言提示及不能事后追查实际操作过程。

2基本功能

各种类型的产品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同,其工作方式均有各自的特点及功能差别,但其基本的工作功能是相同的。

2.1微型计算机

微机是整个防误闭锁系统中的核心,其内部贮存和运行全过程的程序控制。它的主要作用如下:

a) 接收和分析从现场与模拟显示屏传来的信息,由于作设备的实际状况是决定可操作程序的依据,因此,它在每次操作前和操作后都要逐一准确地读取、核对作设备及相关设施的现状,并将其与模拟操作显示屏对比,且给出提示信息供操作员纠正错误,以确保本次操作(或下次操作)前的状态正确性。

b) 监测模拟操作过程:按行业法规,电气倒闸操作前均应先在模拟显示屏上进行预演,微型计算机根据智能专家系统或事先编写的典型操作程序全过程监视模拟操作的每一步骤,并进行逻辑判断,确定操作步骤是否合理,并提示错误内容,以便操作人员更正。

c) 传递操作程序指令:当操作人员在模拟操作显示屏预演操作结束后,微机将正确的操作程序指令发送到电脑钥匙及打印机。

d) 核对操作过程:微机要求操作人员在现场完成操作任务后,插回电脑钥匙汇报操作过程,微机从电脑钥匙中的“黑匣子”读出操作记录,并发出语音或字符信息指出其已执行的合法非预定操作项目和被电脑钥匙闭匙未遂的违规操作项目及没有执行的预定操作项目。

2.2模拟操作及显示屏

模拟操作及显示屏是用于供操作人员在对实际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前,进行操作预演和显示有关提示信息的装置。一般是在特制的屏板上装设计表示实际设备“电气一次接线图”和相应开关、刀闸的模拟操作电键、状态指示灯及与微机相联的通信口。

2.3电脑钥匙

电脑钥匙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辨别作设备身份和打开符合规定程序之作设备的闭锁装置,以控制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2.4信息采集及通信装置

正如前述有3种结构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及时、真实地将设备状态传送到微机,作为逻辑分析依据。

2.5电子闭锁装置

电子闭锁装置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作设备之操作机构的开放与否,它包括电子编码锁具和智能电子钥匙两部分。为了实现程序闭锁,每一个设备的每一个操作控制点均应装配一把有唯一固定电子编码的电子锁具。

2.6智能专家系统

智能专家系统软件是整个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灵魄。各种产品的结构及性能差异较大,但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状态判断与逻辑分析。

3技术要点

3.1系统软件质量问题

a) 功能的完备性:系统软件的功能既要能满足正常使用状态(典型操作)下的逻辑分析能力,而且,还应适应用户在特殊状态下(如特殊操作、应急操作)的逻辑分析能力。

b) 逻辑判断的严密性:由于电力系统倒闸操作的复杂性,防误闭锁软件的闭锁逻辑关系也相应复杂化。

3.2防误闭锁系统的可靠性

包括二个要素:一是硬件的可能性;另一个是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a) 硬件的可靠性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使用性能的可靠性,常见的问题是硬件的抗机械疲劳能力,抗电气绝缘老化能力,抗电化学腐蚀能力不够;二是硬件的结构设计的可靠性。

b) 软件系统可靠性除了要考虑软件编写逻辑严密性外,另一个问题是当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某每一个文件)意外损坏时,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还需要在软件编制时,设计一定的“冗余”部分,加强逻辑运算与分析过程中程序间的交叉支持能力。

4经验

4.1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锁具选型与安装是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首先是选型,由于各变电站的设备类型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锁具与被闭锁设备的匹配,防止因锁具的选型不当造成可能发生的“走空程序”现象。

锁具的安装点的选择也是能否真正实现对操作程序进行闭锁的关键。例如,临时按地线的锁控点的选择、确定,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变电站遇到的难题。必须根据各站特点对原有接地体进行改造,以确保每一设备只有唯一的接地线插入点,否则闭锁装置形同虚设。

而电气锁的安装更应注意各变电站控制回路接线原理的不同而决定电气锁的接入方式。因此,在安装时不能按常规方式接入,在这种方式中,同一断路器的分、合闸闭锁锁具,必须使用不同的标识编码,否则可能造成误操作而引发事故。

4.2调试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篇13

1 影响DCS分散控制系统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1.1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方面

高可靠水平的计算机系统是保证DCS分散控制系统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它的安全级别应该要显著高于机组的可靠性水平。影响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因素可能存在计算机系统的设计环节,也有可能存在于计算机系统的制造环节、安装调试环节或者维护环节,如果在以上环节当中没有遵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认真核对计算机系统的纠错能力、系统组态以及自我诊断能力,则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便根本得不到保证。同时,工作环境对计算机系统通常也会产生非常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计算机系统对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非常严格。在温度方面,如果工作环境的温度每增加10℃,则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便会大幅度降低1/4;如果工作环境温度超过60℃,则计算机系统的故障率便会急剧增加;同时,温度的变化加速各种元器件的老化。在湿度方面,如果工作环境湿度过低,便会出现静电现象,如果静电电压大于2 kV时,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水平便会显著降低。其次,计算机系统对工作环境的空气洁净度要求很高。如果空气中尘土过多,则尘土进入到计算机硬件系统当中,不仅有可能增加磁盘和磁头之间的磨损几率,还会增加电子元件与集成电路的短路事故的发生率。

1.2 电源的可靠性方面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是DCS分散控制系统的典型的电源供应形式。影响电源系统供电质量高低的各种因素(例如,供电电压、瞬时停电时间间隔、额定容量以及频率波动等级等)均会直接威胁DCS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常情况下,只有保证供电系统的备用电源的切换时间在5 ms的范围内,同时确保DCS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不会因为电源切换出现输出错误和初始化等问题才能够保证DCS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否则,极易出现系统拒动和误动等问题。

1.3 操作人员方面

操作人员的误操作是影响DCS分散控制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操作人员出现误操作的因素类型非常之多,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专业水平较低、操作失误、错误判断、监护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等。

2 针对影响DCS分散控制系统安全因素的防范建议

2.1 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程度

第一,DCS系统的运行管理是指计算机系统日常巡检,各种软件管理,热工备件管理等;加强软件管理,组态的修改必须按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必须及时备份修改前后的所有组态信息,存档备查;DCS系统备件的存放应满足制造厂的要求,定期对备件进行检查[1]。当DCS装置发生故障,需用备件更换时,使用前必须对备件进行功能测试,以防患于未然[2];

第二,DCS系统检修管理是DCS系统检修时必须要有合理的检修工艺和程序,应重视DCS系统检修项目和周期,检修项目依据DCS系统设备特点,随机组大修至少进行以下项目的检修[3]:软件的备份,核实控制模件标志和地址;清扫电源、模件及防尘滤网,检查及紧固控制柜接线,接地系统检查,冷却风扇检修,电源测试;重要测量和保护信号线路绝缘检查:电子室温度、湿度及含尘量检修前测试,检修后复查;模件电源及冗余模件的切换试验;报警及保护功能测试;通讯、手操站检查等。

2.2 提升电源的可靠性水平

第一,定期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关键接线端子的温度,做好技术档案记录,注意温升;用万用表测量主电源与备用电源电压,做好记录,注意电压波动。第二,利用大、小修停机期间做电源切换试验。切换是否正常,切换时间间隔是否符合技术规范[4]。第三,电厂是一个高电压、大电流、强磁场干扰的环境,必须进行计算机接地系统的检查[5]。

2.3 采用综合措施降低认为失误率

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失误对于提升DCS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而言非常关键。

第一,构建严格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上积极推动检修作业指导书的建立,在进行大型作业之前必须进行事故的预测,保证危险点分析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将检修项目的标准逐步推广;

第二,大力推行各种培训活动。利用各种自我培训活动和技术培训活动来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性以及对DCS分散控制系统安全运行的警觉性。

总之,保证DCS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火电厂的安全运行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刘一福.分散控制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及建议[J].中国电力,2006(5):125-126.

[2]闻跃军.分散控制系统DCS在电气系统控制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08(10):202-203.

友情链接